发布时间:2023-09-28 09:41: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成瘾行为的心理学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大学寝室;人际关系;睡眠问题;网络成瘾;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213-02
大学寝室里存在一些比较常见且影响深远的不良行为及现象,给大学生自身生活及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人际关系困扰是大学在寝室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在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困扰因素中,人际关系问题占了70%[1]。第二个问题是睡眠问题。当代大学生的睡眠行为特点表现为睡眠剥夺,睡眠质量差,以及白天过度困倦。第三个是网络成瘾。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比率在5%~10%[2],而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这一数字也在逐步上升。
一、人际关系冲突
1.现状及危害。大学生每天在寝室的时间占整个课余时间的80%以上。然而,江丹(2013)发现,相当数量的学生处在冷漠疏远的人际关系中,他们心情压抑,影响学业,与人交往处于紧张状态,有的甚至出现孤立、敌对的状态[3]。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咨询问题进行分类分析发现,有32.5%的学生存在寝室关系问题烦恼[4]。心理适应的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适应,很大一部分病态心理状况的产生源于人际关系失调。那些身处未形成友好、合作和融洽心理氛围的寝室之中的大学生,常常表现出压抑、敏感、自我防卫和难于合作的特点,对其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明显损害。
2.原因分析。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寝室人际关系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寝室成员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交流,再次,过多的网络交往使大学生在寝室内的直接交往减少。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偏差主要有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在认知方面,晕论效应、第一印象和刻板印象等因素均容易造成大学生对他人的认知偏差,而当这些偏差与人际期望相差较大时,就会造成人际障碍。在情感方面,大学生有时表现为过度自卑或自负,也会不自主地在潜意识里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这样给人际关系的自然建立带来了障碍。
二、睡眠问题
1.现状及危害。大学生睡眠的特点是睡眠剥夺,睡眠质量差和白天过度困倦。28.6%的大学生有睡眠质量问题,女生睡眠质量问题现患率(32.3%)高于男生(24.8%)[5]。另一项研究表明52%的学生存在睡眠问题,多数被调查者白天出现情绪低落、身体功能(体力或精神、记忆力、注意力等)受影响、学习效率低下等情况[6]。夜间睡眠不足及睡眠质量下降是很多轻度心理、精神障碍的重要风险因素,并与生活质量降低、学业成绩变差、生理异常等相关,也与低自尊感,较差的身体素质,心境低落、焦虑等症状密切相关。
2.原因分析。大学生睡眠问题与其自身生理作息节律与同寝室他人的作息规律有关。通常,喜欢早起早睡的大学生的睡眠状况较差。因为现在大学中“夜猫子”类型居多,早起类型的大学生可能需要调整自己的作息来适应他人。从社会角度看,睡眠问题与社会关系紧张有关。具有高度社会支持和满意感的关系可以预测良好的睡眠质量,进而提高生活质量。Kent等(2015)发现,在亲密关系中,支持性的关系联结与良好的睡眠质量有关,而厌恶性的联结可以预测较差的睡眠质量。中立的和疏远的社会关系联结对睡眠质量没有明显预测作用[7]。
三、网络成瘾
1.现状及危害。中国网络信息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网络使用者中,31.8%为18~24岁的年轻人。网络成瘾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大学生生理、心理与社会功能的严重杀手之一[2]。网络成瘾行为与心理功能损伤存在显著相关。一旦网络成瘾,则会对大学生造成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包括在校成绩下降,社会隔离,阻碍其心理社会发育[8]。另一项研究表明,有6.44%的学生表现出了网络成瘾倾向。那些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那些没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9]。
3.原因分析。网络成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和心理现象,受社会、心理、生理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高孤独感、低自尊、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更容易患网络成瘾症。个人应对方式是否成熟也是影响网络成瘾的一个因素。从社会角度看,社会支持的缺失可能是导致人们网络痴迷或成瘾的重要原因。当社会资源比较缺乏时,个体就会选择网络这种媒介来满足自己获得社会支持、认可和归属感的需要,尤其当个体因环境改变而需要重新建立社会关系网络、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时更是如此。赵婧等(2011)的研究表明本科生网络成瘾筛选率为10.1%,说明网络成瘾的现状比较严峻。与非成瘾者相比,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得到的社会支持更少,对支持的利用度也更低[10]。
四、对策和建议
社会支持一般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父母、亲戚、朋友等给予一个人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帮助和支持。社会支持系统就是可获得的社会支持来源的总和。综上表明,社会支持系统的不足和缺失是导致大学生各类不良行为、心理问题乃至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
寝室人际关系紧张给大学生带来了身心方面的多种消极影响。这时,为其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如来自同学、学长、辅导员、心理老师和家长的倾听、交流、鼓励和帮助等,都是十分有益的心理支持。如果一个人在需要时能够得到或相信能够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就能拥有更好的身心健康状态,更好地发挥其身心功能。
睡眠问题也与社会支持紧密相关。那些对自己获得社会支持感到满意的大学生有更好的睡眠质量。那些社会支持系统出现问题的大学生,睡眠质量则会下降。为此,一是增加课外活动机会,帮助他们找到更多的朋友;二是要从抓好寝室人际关系入手;三是使其意识到自己在遇到问题时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增加心理安全感。
网络成瘾是通过对某物的疯狂迷恋来弥补或代偿自己缺少或失去了的社会联结感,形成与周围社会的虚假联结。当拥有足够的社会支持时,成瘾症状会明显减轻甚至消失。对成瘾学生,学校心理机构和公寓管理部门不应以“惩罚性”措施帮其戒断,而应采取人文关怀态度,多与其沟通、互动,建立信任关系,鼓励他们把精力投放到学习上和有益的兴趣、爱好方面,逐步形成与现实社会的联结,减少对虚拟世界的过度迷恋。
为此,高校应构建自下而上、多角度、多层级的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不仅要增设心理委员,还要做好定期培训和定期集中恳谈工作。以便掌握一手的学生心理动态资料,缩短寝室重大问题发生的信息反馈时间。而且,利用社交媒体增加专业老师、辅导员和学校的心理组织或社团与大学生的互动频率,辅以讲座、一对一答疑等形式为大学生提供方便、及时、可靠的心理支持资源。
第二,加强对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宣传。多数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不会采取向专业人士求助的方式,甚至很多学生并不知道或从未考虑过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因此,应增加向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的宣传力度。采取海报、广播、热线、信箱、论坛、社交媒体公众号、选修课等途径增进了解,消除疑虑,鼓励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多与心理咨询师沟通。
第三,创新心理支持工作模式。学生管理部门与心理学专家可以探索以两、三个寝室组成的小群体自督自查、相互支持、相互带动和相互影响的固定群体工作模式,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进行睡前提醒、早上叫起、晨跑、晨读等校内的跨班级、专业、分院和年级的兴趣互动的虚拟群体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易杉.从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主要问题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8:58-59.
[2]刘敏,庄伟.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现状及解决对策[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12):102-104.
[3]江丹.浅析女大学生寝室的主要矛盾及其人际关系的心理辅导――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外语系2010级女生寝室为例[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23):21-22.
[4]王凤姿.大学新生如何构建良好的寝室关系[J].科技创新导报,2011,(9):241-241.
[5]石文娟,马绍斌,范存欣,等.广州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470-471.
[6]戚东桂,刘荣,吴晓茜,等.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875-877
[7]Kent R G,Uchino B N,Cribbet M R,et al.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Sleep Quality[J].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2015:1-6.
[8]Ozcan NK,Buzlu S.Internet use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e psychosocial situation for a sample of university students.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2007,10:767-72.
本文将运用越轨社会学的方法,主要针对大学生抑郁心理和侵犯行为进行成因剖析:
一、“挫折——抑郁——挫折”的恶性循环
抑郁是一种弥漫的心理状态,它可以影响日常生活的各种行为。大学生刚经过激烈的高考阶段,满怀希望地进入大学生活,幻想着大学生活的一片蓝天。然而,大学学习的转换,大学里要面临恋爱择业等问题的巨大的压力和忧虑。社会的剧烈变化,使大学生无法应对。对于复杂的世界由于被迫要做出太多的选择而又没有时间去考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观。很多大学生会采取回避的态度去面对,以此来减少与人的接触,生活在完全自我的“个体圈”里,由此以致个人能力无法提高,在生活中又会再受打击,陷入孤独与忧虑抑郁中,从而产生一个“挫折(压力)——抑郁——挫折(失败)”的恶性循环。
抑郁是一种情绪的混乱,其最典型的情绪状态是一种无望和无助交织在一起。“许多抑郁的人可能丧失食欲而使体重下降,睡眠减少的情况时有发生,也有一些抑郁的人睡得较多,甚至多睡几个小时,以致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另外还有一些人可能会很容易入睡,但睡得很早,而且一醒后再也难以入睡。随着饮食和睡眠的问题的出现患者会感到疲惫不堪,甚至有身体要跨掉的感觉。”①许多大学生陷入抑郁状态时也会选择睡觉,玩游戏,疯狂购物,等(特别是女孩子)方式逃避现实。
抑郁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它不仅仅使一个人思维迟钝,还会在不同程度上让人觉得存在的无价值感,会有一种莫名的负罪感。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戴尔?卡耐基曾言:“忧虑最大的坏处就是摧毁我们集中精神的能力,一旦忧虑产生,我们的思想就会处于混乱状态,从而丧失做出决定的能力。”②大学生处于抑郁忧虑的状态时就会无法集中精神去完成一些要求注意力长时间集中的任务,而恰恰大学生(特别是文科学习)需要较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集中思维,但抑郁的限制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烦恼,从而导致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又一次挫折失败。
二、侵犯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解释
对于越轨行为的生物学因素有各种理论和实践研究。社会生物学认为:“(1)侵犯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本能;(2)侵犯是人类生活必有的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必须定期发泄;(3)侵犯会以能量的形式聚积,遇有刺激会有发泄;没有刺激,但聚积过满也会发泄;(4)能量可以用开发替代竞技等富于侵犯性的方式进行引导。”③在剧烈变化的社会中,大学生无法适应,往往会产生忧虑、痛苦、抑郁等心理问题。著名心理学家伯克威茨认为“痛苦往往引起愤怒,痛苦的刺激导致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引起人们倾向于产生侵犯行为。”④很多大学生产生侵犯行为也是由于心中的不满与愤怒。这些不满与愤怒很多来自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大学学校的管理措施、大学生个人之间的攀比、以及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担忧等等方面。当这些不满与愤怒以“能量”的形式聚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有宣泄的需要,遇到有刺激或是聚积过满的时候就会以侵犯越轨行为的形式发泄出来。
越轨社会学家还认为“匿名性与越轨有关”。“人们越是彼此缺乏联系,隐姓埋名,社会解组的程度就越高;社会解组的程度越高,越轨行为就越多。”大学生的半社会化,在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人更多新鲜事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拉大了学生之间的距离。甚言之,大学学校的不断扩招,致使在空间有限的校园里“挤”进更多的学生,在拥挤的环境中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由此带来众多的不满;而在这众多人中擦身而过的距离却似有千里之遥的生疏。匿名性的问题,不仅仅是社会的特有表现,在大学生活里也存在,因此很多抑郁或是其他心理问题的学生,在一个并无多大的“知名度”的环境中,怀着一种“即使我越轨也无人认识我无人会揭发我”的心理,会做出许多侵犯行为。
大学生是一个很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处在社会的中高层,远离生计奔波的劳苦、远离沧桑社会的压力。他们有时间去为自己设计美好的蓝图。但是在顺利和挫折之间、在共性与个性之间,处于心理变化激烈时期的大学生不知该如何平衡。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校园环境、社会的大力关注和支持等等,对于充满激情而又迷茫彷徨的大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催化剂。象牙塔里,人前人后,没有人是社会永远的存在。也许,多一些磨砺、少一些幻想;多一些关注、少一些压力,抑郁与侵犯会少一些吧。
参考文献:
①.引自《压力与健康》 [美] Phillipl.Rice 著 石林、古丽娜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②.引自《人性的弱点全集》 [美] 戴尔·卡耐基 著 中国发展出版社
一 、问题的来源
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事务中,存在着以宿舍为单位的群体性上网成瘾现象。比起个别的上网成瘾,群体式上网成瘾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危害更大,纠正起来也更加困难。虽然网吧式宿舍数量不多,但是危害性强、危害面广。
二 、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本文的关注点是群体性的网络成瘾现象和群体对个人网络成瘾的影响,网络成瘾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群体性的现象,个人在群体性的上网氛围中,丧失了理性判断,把虚拟的团体当成归属,进行并把网络行为合理化。把网吧式宿舍当成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分析范式探讨作为群体出现的上网成瘾团体的心理机制。
三、 宿舍网瘾群体的现象描述
(1) 参与人员的全体性。在网吧式宿舍中,没有学生,只有上网者。曾经有同学要求调宿舍,原因就是,其他三个同学结成上网团体,因为他没有上网的爱好而排斥他。也就是说,存在一种现象,如果你不上网,或者不能同步调的上网,你就会被排斥,在这样的情况下,妥协和融入就成为被宿舍认可的条件了。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受小团体影响而加入上网群体。
(2) 生活和上网行为的高度一致性。宿舍分配是随机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集群式上网现象。有个别的宿舍出现了行为高度一致的生活行为和上网行为。他们有时集体逃课,躲在宿舍上网,有时放学后,集体订购外卖,进入宿舍就像进入网吧一样,开始团体打游戏,常常集体打游戏到深夜。
(3) 学业情况的一致性。上网群体的学业情况也表现出一致性。他们平时对学习不用心,期末考试就临时抱佛脚,经常出现挂科,而且是全体宿舍成员全部都挂科,甚至出现挂科的科目也一致的现象。
四、 宿舍网瘾群体出现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1)把上网当成被团体认可的投名状。宿舍是一个特殊的场域,既是学生休息的场所,也是生活的场所,更是形成小团体的重要场所。而一个小团体的存在和维持大体经历四个阶段,一是利益基础,二是价值观保护,三是排他性认证,四是巩固加强。在宿舍这个特殊的场域中,网瘾群体的利益基础是上网所带来的好处,每个人的好处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特殊的整体利益。网瘾群体的价值观保护是指保护因上网带来好处的合理化心理认定,简单的说就是,在每个人的心理建立一种上网合理的虚假自我认可,然后再以他人行为的趋同性而外部证明上网行为的合理性,进入使自己的行为得到心理的认可和平衡。三是排他性认证,小的群体要维持,就必须加强行为的一致性,当出现异于群体认可的行为时,就必须排除异己,用来维持群体的存在。在宿舍中,如果有三个学生上网严重,而第四个学生不受影响的可能性非常小,在实际的日常管理中,就出现过因为不能加入网瘾群体而被排斥和打击的事情。四是巩固和加强阶段。在场域稳定、没有外力的情况下,网瘾群体常常是加强上网行为,而不是减弱。在网瘾群体看来,上网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也是一种稳定性、亲密性、和谐的世界,上网成为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的正当行为。
(2)在群体活动中,人们容易受大众行为和认识的影响。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Bon)在其《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指出:“在某些既定的条件下”,一群聚集起来的人会呈现出新的特征,“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这样聚集起来的人被称为“心理群体”。大学生因为成长的阶段性特点,更加容易受到朋辈群体的影响。可以说,人是容易被群体影响的,有时候是因为群体的压力,而选择随大流,有时候被影响而无意识的顺着走,就会产生勒庞所说的“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转化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以及立刻把暗示的观念转化为行为的倾向,是组成群体的他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他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在宿舍活动中,部分学生因为宿舍大众行为的趋同性,而渐渐把网瘾行为合理化,大学生情绪容易激烈,独生子女的孤独感,也让他们为寻求认同而选择屈服或者顺应的行为,其实就是大家都上网,我不上网,就是不合群的心理。
(3)宿舍网瘾群体的核心领导者。《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指出“只要有一些生物聚集在一起,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会本能地让自己处于一个头领的统治之下。”宿舍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网瘾群体一般都会有一个类似于队长的核心领导者。他一般也是网瘾最严重的学生,也上上网行为合理化的宣传者和维护者。他一方面担任着上网活动的组织者,另一方面担任着维护网瘾群体存在的维护者。他有追随者,也体验者被追随的,他组织了网瘾群体,也最离不开这个群体,群体的存在就是他的价值。
五、 高校宿舍网瘾群体的干预策略。
(1) 个体归属感问题的干预策略——加强对学生生活的整合
很多学生进入网瘾群体,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合理的归属感。大学不像高中,大学自由宽松的氛围常常会导致学生在生活中的无所适从,就如涂如干所说的是社会整合不够,人迷失在自由中,陷入了空虚的陷阱中。所以,我们要以班级为单位,加强活动的频度和沟通的次数,把学生整合到学习和正常的社会交往中去。想办法把学生调出宿舍,走下网络,走向操场和图书馆,走向真实的世界。具体的办法有增加社会交往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学术竞赛,定期召开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等。
(2) 主要宿舍网瘾群体领导者的问题干预策略——射马擒王策略
要找出一个网瘾群体的主要领导者,把他的行为和心理的矫正当成工作的重点。网瘾主要领导者是网瘾群体的核心,甚至是这个群体的价值观载体,对他的刻意关注和重点管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的干预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解决领导者的心理归属问题,这个可以从家长处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二是让他从事更多实际事务的处理工作,让他与现实接触的越多,在现实中获得的满足感越多,他就越离网络世界远。三是严重者可以选择调离原来的宿舍,或者要求家长陪读,使他暂时脱离群体。
(3) 宿舍网瘾群体的瓦解问题的干预——分化瓦解策略
积极展开与网瘾群体的交流,把群体按照网瘾的程度、上网的原因、社会支持系统等分成不同的类,再各个击破。在瓦解网瘾群体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则,一是用现实的方法,把网瘾群体的虚幻和现实分离的原则。二是寻求家长等社会系统支持的原则,要家校结合,系统关注学生的网瘾问题。三是要重点关注网瘾领导者的原则,分化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错误价值趋同。
总之,一定要重视宿舍网瘾群体,它的危害性比个别学生的上网成瘾要更大,也更加复杂。在工作中,要注意分析网瘾群体出现的社会心理学原因,用实际的、可操作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区分现实和虚幻的世界,重视学生把错误行为合理化的现象,挖掘问题出现的社会心理原因,重建学生认知系统,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人文环境。
1. 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
研究对象的清晰并形成严格的理论界定是某一研究领域发展为学科的必然要求,且在形成过程中遵守着学科发展的逻辑规律。目前,在寻求学科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上缺少成熟的研究范式,通过文献资料法选择了三条研究路径对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的研究对象进行了探讨:一是对已有的关于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进行阐释;二是对体育社会心理学主要专着类文献、学术会议文献的相关研究主题内容进行归类分析;三是对母学科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梳理借鉴。在三条研究路径的基础上依据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运用归纳演绎法,通过逻辑分析指出了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的逻辑框架,界定出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这一基本问题。
1.1研究路径一:已有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分析
国际关于体育社会心理学的表述如下:SophiaJowett在《《SocialPsychologyinSport》(2007年)一书中做了如下描述:以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运动中的关系,教练领导能力与群体动力、动机气氛、运动中重要的社会认知过程,以及运动环境中的运动员3。在AAASP网站上指出:体育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运动与锻炼情境中个体和群体的互动过程及其理论,探求关于运动参与者、教练、团体以及观众的社会心理因素。
英国Essex大学心理系开设的TheSocialPsychologyofExercise、HealthandSport的课程中说明如下:提供了深度的社会心理学方法来理解运动、锻炼与健康等行为,包含了两个显着的领域:SocialPsychologyofSport领域是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运动行为、成就动机、焦虑与唤醒、人格、群体凝聚力、社会助长、侵犯、内部动机以及心理技能训练进行研究;SocialPsychologyofExerciseandHealth领域是集中在社会心理学研究怎样为提高或维持经常的运动参与者的健康利益方面,以及锻炼坚持性的社会认知过程和途径(自尊、自我效能理论、自我决策理论、成就目标理论、阶段变化模式、锻炼中的社会的及同辈群体压力),锻炼与心理健康、饮食失调与锻炼成瘾、动机调查、锻炼与青少年健康。
美国Texas大学教育学院的SocialPsychologyofSportandPhysicalActivity的课程中做如下描述:是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结构在运动中的应用,重点强调教练员在面对个体运动员和团队时心理上的交互作用过程,包括自我效能与自信、归因理论、成就动机与目标设置、自我表象问题、唤醒与注意、失常表现、社会抑制与社会促进、群体动力与凝聚力、青少年运动、反馈与学习、运动中的侵犯行为、应激与耗竭、运动损伤、锻炼坚持性的社会心理因素。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课程中对SocialPsychologyofSport做如下描述:主要探索那些影响运动行为与成绩的社会心理变量,重点是在个体运动生涯中社会对个体社会影响方面,包括成就动机、竞争、焦虑、攻击、个性等。
综观国外的关于体育社会心理学的描述,有如下特征:在解释上从课程的角度出发,主要说明了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并没有严格的研究对象的理论界定。尽管如此,对于课程的描述中必然隐含着学科研究对象。普遍认为该学科是依据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体育中的心理与行为过程;在具体问题层面上来解释该学科的概念,多数是从课程的角度出发,并没有运用严谨的语言来指出学科研究对象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ESSEX大学的课程描述中,把该研究领域分为了运动心理学领域和锻炼与健康领域,从两个不同领域来分别指出该学科研究的具体问题,但是学科研究对象并不能仅仅依靠研究内容的罗列来界定,显然无法明确学科的结构性要素。
1.2研究路径二——体育社会心理学重要研究文献的主题分析
查阅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所出版的比较有影响力的体育社会心理学的专着类文献;同时,追溯了国际运动心理学大会历次会议中有关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主题。对研究主题的分析、归类、提炼是明确研究对象的另一重要途径。对如上研究文献主题进行分类分析,发现主要是从几个方向进行研究:
体育中的个体社会心理方面:体育与人的社会化、运动与人格、归因、人际关系、社会动机、道德发展、侵犯行为等。
体育中群体方面研究:运动团体(凝聚力、构成、动力、团队气氛)、观众团体、运动与不同年龄或性别群体、领导行为,以及在群体中经常发生的一些社会心理效应,如社会促进与抑制等。
在2001年国际运动心理学大会上出现了“文化与体育运动”这样一个研究主题。这一主题出现说明了体育中社会心理学研究有了新关注视角。
以上三个方面的分类总结涵盖了以往的大部分研究主题。但是已有研究主题同其母系学科社会心理学研究相比是比较狭窄的,据此,选择了第三条路径——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分析,再次进行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研究对象问题的探讨。
1.3研究路径三——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观点的梳理
当前社会心理学分为三个不同方向,一是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SociologicalSocialPsychology,简称SSP),二是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PsychologicalSocialPsychology,简称PSP)。三是新近发展起来的文化人类学角度的社会心理学(Cross-CulturalSocialPsychology,简称CCSP)。
SSP方向主要集中在社会情境对人的影响上,还有社会现象在心理上的解释,以及社会群体、社会行为的研究。研究的着力点在社会情境和社会现象等对心理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社会制度等。多是从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规范、社会文化等方面入手来理解人类行为。PSP方向的观点普遍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多数从心理出发来探求人们行为的原因和结果,其中个体、群体以及个体、群体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心理现象和行为都是研究的内容。这个方向上的研究观点认为社会心理学要从个体心理和个体人格结构中找到对人类行为的解释,从个体心理入手来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及种种复杂难解的社会现象。CCSP是新近发展起来的,它主要是自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上述社会学和心理学两大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从文化人类学家半个多世纪的研究来看,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是从文化因素入手探索有关人类行为的解释的。
三个方向上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呈现以下特征:首先,都指出要研究人的社会行为。长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有关学科对象的争论焦点是在怎样研究社会行为上。心理学家强调个人、团体,社会学家强调社会因素,文化人类学家则强调文化因素。其次,人的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研究行为的时候通常要解释行为的心理活动过程。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行为,它要研究的是群体共同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背后所蕴含的心理规律。
2 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讨论一三条路径研究的分析整合
“一种理论是一种思想工具,用于向一种大量复杂的现实中引入秩序”。为了剖析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构成,本文参照了以下两个学术界较为有影响力的理论观点。
帕森斯的理论认为社会由各个系统构成,不同社会科学分别以其中的一个系统为研究对象。例如心理学研究个性系统、人类学研究文化系统、社会学研究社会系统。这种宏观的学科研究对象的解释为分析学科结构性要素提供了一个较为明确的理论基础。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中指出了着名的三方互惠决定论。他深入分析研究了人的认知因素及其与行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给出了一个三方面的因果模型(图1)。
同时,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在《人格的文化背景》一书中写道“迄今为止,个人、社会、文化都是分别从各个领域进行探讨的。心理学研究个人,社会学研究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文化。但是,个人、社会、文化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彼此之间的互动也是持续不断的。任何脱离其他两项,而单项地进行研究,都会行不通的。”体育社会心理学正是试图从这样的三个方向来理解体育中人的思想和行为。
依据以上两个基本理论,根据三条分析路径的研究——对于体育社会心理学家关于研究对象观点的剖析;对国内外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性的回顾和梳理;对其母系学科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重新探讨,运用归纳演绎指出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具有三个层次:它是在体育这一领域中从个体的社会心理层次、群体行为层次、社会文化层次来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的科学(图1)。
3 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三个层次的界定过程分析3.1三个层次之间的概念和关系分析
个体社会心理是指个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发生的内部心理活动过程和现象。包括个体的社会认知、归因、人际关系等。个体社会心理是群体行为发生的基础。当某一种个体心理所引发的个体行为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时候,在外显的层次上就表现出群体性的行为,就成为了一种社会行为。个体的社会心理必然要经过群体行为的实践过程在社行为的实践得以存在。而在AlbertBandura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这本富于影响力的着作中,早已对此做过深刻的分析,证明了认知过程在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对行为的决定性影响,所以把个体社会心理的研究作为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个层次。
群体行为是指具有多数个体表现出来的普遍性社会行为,例如体育锻炼行为、偶像崇拜行为、时尚行为、舆论行为等。关于群体,在郑杭生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指出“社会群体既是人们生存与生活的基本单位,又是社会的结构要素之一,它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36在本文中关于群体的理解是相对比较广义的,它不仅仅指那些有组织的,例如家庭、学校、军队等,也包含着那些没有组织的,但是有着某种共性行为特征的人的共同体,例如不同年龄构成的群体、性别群体、犯罪群体等。在本研究中群体既包括了个各种不同的运动员、观众、健身人群,也包括了在体育中具有共性行为的群体,即包括了以各种不同标准划分出来的群体。
关于文化,着名社会学家AnthonyGiddens认为:“社会学家提到文化关心的是人类社会那些通过学习而非遗传获得的方面。这些文化要素只有被社会成员共享、合作和交流才能得以发生。他们形成了社会中的个体赖以生活的基本环境。”37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的共同定义是‘‘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38。从AnthonyGiddens和DavidPopenoe的理论中关于文化的概念可以看出文化的产生必须要经历成员共享、交流、合作,也就是说必须要经历一个群体行为的过程,是人类群体的共享成果。所以群体行为是社会文化产生的必要条件。没有群体行为作为个体心理和社会文化之间的衔接,社会文化不可能产生。一是社会文化是构成社会的不可或缺的结构性要素之一。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二是在社会对人的影响因素中,除了人际之间、群体对人的影响,文化是对人的行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是研究人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必须要关注的。
3.2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根据从理论上的演绎——对于体育社会心理学家关于研究对象观点的剖析;又根据对体育社会心理学已有研究主题内容的归纳阐述对国内外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进行的归纳性回顾和梳理,参照对其母系学科——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重新探讨。以帕森斯、班杜拉两人的理论观点为理论基础,指出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包含以下几个层次:体育中个体的社会心理层次(个体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认知,人际关系,态度,归因等);体育中群体行为层次(团体研究:团体构成、特征、凝聚力、领导行为,竞争与合作:社会促进社会惰化,侵犯与利他行为,从众与独立行为,规范行为和失范行为,信任行为等);体育中社会文化层次(民族、宗教、道德、政治、经济、法律、舆论、习俗等)。
4.结论与建议
一门学科研究对象的探讨可以采用如下基本研究范式,一是已有的学科研究内容主题的归类分析,二是已有的关于学科研究对象的观点分析,三是较成熟的相关母系学科研究对象的分析,四是对前三项研究加以归纳演绎并寻求一定的理论基础,得出发展中新学科的研究对象,这样一个研究范式为研究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提供了明确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游戏成瘾 原因 矫治对策
网络游戏成瘾可以界定为:通过重复地使用网络游戏所形成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迷恋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愿望;同时产生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现象,对网络游戏所带来的会一直有生理和心理上的依赖。
一、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网络游戏本身的优势
1.网络游戏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成就动机和心理感官刺激。网络游戏的升级设计较好地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成就动机,使得玩者的“成就感”越来越强,玩游戏的心理动机也就越强。集文字、声音和图像于一体的立体传播形态制造了良好的身临其境的效果,加上砍杀、枪战等火爆的内容,给人以很好的感官刺激,容易使人获得心理上的,渐渐就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固的条件反射,使得玩家更加沉迷。
2.网络游戏中人际交往的隐蔽性、自由性、广泛性满足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网络游戏中的人际互动超越了年龄、性别、文化和时空的限制,完全不同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交往模式,只要打开电脑,连接上网络,就可以与网上的数以十万计的同道中人共同享受游戏的乐趣,更能满足青年大学生的需要。
3.网络游戏的便捷性方便了大学生们的使用。网络游戏的进入门槛低,只要一台电脑就能满足需要,而目前电脑在高校当中已经较大程度的普及,加上受利益驱动而遍布学校周围的网吧,使得大学生们接触网络游戏,较少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网络游戏的成瘾。
(二)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的自身原因
1.学习压力及学业成绩不佳。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学习成绩总归会有高下之别,尤其是工科学生的学习压力更大。而无论从现今的教育体制还是社会文化传统,或者家长的观念来说,学业成绩都是评判学生优劣的极为重要的因素。这种学习上的压力使得大学生容易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寻求解脱与满足,通过网络游戏世界里的升级来摆脱现实世界带来的自卑感,满足对优越感的追求,然而更快地升级意味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就更加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业,这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2.人际交往的困惑。现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人的宠爱,加上成长环境比较单一封闭,容易养成倔强、任性、自私等性格弱点,这些使得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欠缺,而社会贫富分化和区域经济差距的不断扩大,更加使得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困惑不断增多。现实中人际交往的困惑在虚拟的网络游戏环境中更容易得到满足。有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在现实中具有孤独、抑郁、焦虑的人格特征,在网上却表现得更加积极开放。
3.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使得戒瘾能力欠缺。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动期,其自制性和自律能力都还不强,遇事容易冲动和消极应对。因而容易被光怪陆离层出不穷的新游戏吸引,同时他们的认知能力又不足以抵抗其诱惑,所以一旦染上网络游戏的瘾,一般难以有效戒除。
(三)家庭、学校及其他社会原因
1.家庭原因。有人曾对上海市8所大学近4千名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情况进行调查,网络成瘾者的家庭关系满意度明显低于网络未成瘾者,“非常不满意”和“较不满意”的比例未成瘾者的近4倍。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的价值取向和情趣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态度和行为。
2.大学教育和管理模式。大学时期采用教育和管理的模式大多是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给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发展空间,和大学以前的教育模式差异较大,衔接工作做得不够好,使得部分大学生不但没有能够较好的自我发展,反而沉迷于网络游戏。这也是有人将大学一年级阶段作为预防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关键阶段的重要原因。
3.其他社会原因。目前仍没有形成网络游戏管理方面的法律,使得网络游戏得不到应有的规范。网络游戏商们不注重行业自律,遍布学校周围的网吧业主们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些都对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矫治对策探析
综合对于网络成瘾治疗方法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行为疗法、认知疗法、药物治疗、家庭治疗、社会支持疗法、团体心理辅导。就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矫治来说,应该针对不同个体、成瘾的不同程度,综合考虑,加以选择。
(一)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以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反射为基础,坚持效仿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把人的行为和外在的环境视为考察对象。
就网络游戏成瘾的大学生来说,要自我观察、自己把握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转变不合适的看法、观念,形成有效的自我控制和应对问题的方法,并且及时对自己予以正强化和负强化,使得瘾症自然消退,从而真正起到戒除瘾症的效果。具体来说,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行为的错误,设定一个从易到难的目标,从减少上网时间尤其是网络游戏时间开始,并制定学习计划,使自己的生活充实,并且努力坚持,时时加以强化,再根据实际情况对目标和计划进行调整,逐步形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
(二)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美国学者贝克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该疗法认为心理紊乱是由患者错误或不合理的信念和看法引起的,通过现实的评价,并矫正其歪曲的或功能障碍的想法,可以达到情绪和行为上的改善。
就对于网络游戏成瘾的大学生来说,认知疗法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针对网络游戏成瘾本身,父母或老师与成瘾者进行谈话沟通,探讨网络游戏给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网络游戏本身的负面作用,以及应该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二是针对隐藏在网络游戏瘾症背后的问题,也就是成瘾者为何会玩网络游戏成瘾,比如说是因为学习压力带来的自卑,还是人际交往问题带来的困惑,或者是其他的什么问题。只有了解到了瘾症产生的真正原因,才能与其共同面对和探讨解决方案。
(三)药物治疗
宁波戒毒研究中心的杨国栋、刘悦和总院成瘾医学中心主任陶然等人认为,网络成瘾不只是一种心理疾病,而需要通过有效的药物进行干预,结合心理治疗,效果明显。
就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者来说,笔者认为,对于部分由于瘾症出现严重的抑郁症、神经失调症的重度成瘾者可以适当采取药物疗法,其他大部分网络游戏成瘾者没有必要采取这种疗法,因为药物疗法对人体的神经系统有副作用,加上大学生群体毕竟综合素质较高,可以先行通过其他方法予以治疗。
(四)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建立在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心理场理论的基础之上。在网络成瘾者中,他们对网络有着共同的心理体验和认知,也对存在地问题容易产生共鸣,这样,在心理辅导时就容易产生“向心力”和心理场。
就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者来说,应用团体心理辅导,就要组成成瘾者团体,采取认知+行为的模式,从认知的角度鼓励团体成员就网络游戏依赖的问题进行主体交流和讨论,了解各自的状况,看到存在的问题,并共同寻找产生的原因,进而根据自己的依赖程度确定矫治目标,制订计划,实行行为纠正。
(五)家庭治疗
陶然、李邦合提出了家庭治疗方法,他们认为医学治疗不是治本之策,家庭教育更重要。其理论依据是网络成瘾症可能是家庭功能失调的表现。因此,就需要修正、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改变网络成瘾症产生的家庭动力机制,使症状消失。
就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者来说,应用家庭治疗重点是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家长应该正确对待和处理孩子的网络游戏成瘾的问题,能够肯定网络的正面作用,而不能只是一味地责备和限制,以免引起逆反心理。二是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其协调学习和上网的关系,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网络游戏。同时家长也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协调好家庭个成员之间的关系,使家庭成员的感情融洽,使融洽的亲情成为鼓励孩子不断取得好的进步的动力。
(六)社会支持疗法
社会支持疗法,指的是治疗网络成瘾症需要社会、学校等各个环节共同努力,缺一不可。
就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者来说,社会支持疗法,就需要社会不断优化网络游戏环境,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建立有效的监控系统。学校的学生工作者注意创新德育的方式方法,加强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加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建立起有效的“网络成瘾”预警和矫治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其他的爱好,以此转移对于网络游戏的依赖等等。
参考文献
[1]张宏如.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学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12).
[2]www1.cga.com.cn/hfsite/business.html.
[3]江楠楠,顾海根.大学生上网行为、态度与人格特征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
[4]顾海根.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与治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