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基本的餐桌礼仪范文

基本的餐桌礼仪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41: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基本的餐桌礼仪,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基本的餐桌礼仪

篇1

(一) 就座和离席

1、 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2、 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 呼女士。

3、 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4、 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

5、 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

6、 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二) 餐巾的使用

1、 餐巾主要防止弄脏衣服,兼做擦嘴及手上的油渍。

2、 必须等到大家坐定后,才可使用餐巾。

3、 餐巾应摊开后,放在双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勿系人腰带,或挂在西装领 口。

4、 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三)点菜

1、 看人员组成。一般来说,人均一菜是比较通用的规则。如果是男士较多的餐会可适当加量。

2、 看菜肴组合。一般来说,一桌菜最好是有荤有素,有冷有热,尽量做到全面。如果桌上男士多,可多点些荤食,如果女士较多,则可多点几道清淡的蔬菜。

3、 看宴请的重要程度。若是普通的商务宴请,平均一道菜在50元到80元左右可以接受。如果这次宴请的对象是比较关键人物,那么则要点上几个够份量的菜,例如龙虾、刀鱼、鲥鱼,再要上规格一点,则是鲍鱼、翅粉等。

篇2

典型问题:

A

你注意到了吗?很多孩子吃饭的姿势很难看,总是头埋得低低的,眼神是散的,根本无暇顾及周围的人,为什么?被父母“训”出来的。很多家长平日上班忙,餐桌几乎成了教子最便利的场合,一边吃饭一边批评孩子,长此以往,餐桌上孩子总是埋头吃饭,心不在焉,眉头紧锁,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别怪你的孩子出门不给你长脸,不大气,是你们长年累月的“餐桌教子”已经让孩子觉得吃饭是教育的一部分,没有任何乐趣可言,他如何表现得欢快有教养呢?孩子是装不出来的。

延伸问题:

有的孩子在家里压抑狠了,一到外面餐桌上就“乱来”,表现得很“疯”,根本谈不上礼仪。为何?家里父母管太多了,管狠了,物极必反。正常的餐桌礼仪从不教,餐桌上只讲学习,问成绩,吃饭时不讲心情,只讲效果(有没效果不知道),孩子小不懂得,大人也该懂,在压抑的氛围下吃饭,如何吃得下吃得好?吃相自然就更谈不上了。

对比:

英国家庭:音乐中就餐

英国的家长从来不在餐桌上训孩子,他们在餐桌上关心的不是孩子的学业,而是做人的基本常识,当然包括吃饭的礼仪。现在是个常识缺位的年代。比如他们注重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情,他们把进餐看作是一家人分享的重要时间,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向孩子传递着餐桌的一些表现,比如你的表情(要保持微笑,这对自己的心情和与你共餐的人都是至关重要的),你说话时的姿态(停止嚼东西才能说话),不要说一些影响就餐心情的话……他们不会打开电视,而是打开音响,选一段孩子或者自己喜欢的曲子,一家人在音乐中愉快进餐。我常常很奇怪,他们的孩子为何吃东西如此地优美,原来是这样的氛围造就的。

澳洲家庭:一张餐桌开始的审美

去澳洲时我有幸去一个当地家庭做客。她们家的就餐环境很特别,不是固定不变的,谁说要被一张餐桌限制住?比如,阳台上阳光很好,马蹄莲开花了,那么,就搬到阳台上用餐;如果客厅窗口的树冒出新芽了,值得观赏,那么,就搬到客厅用餐;餐桌也可能转换到孩子手工桌上,原因是孩子自己动手做了个台灯,那么一家人当然就在台灯下用餐……而且,一定要铺上桌布,摆上鲜花。麻烦吗?一点都不,他们注意到的是用餐的心情,讲究吃饭的气氛,一定要找一个能增加快乐感的用餐环境。孩子们非常喜欢这种变化,而且他们比父母更热衷这种变化。他们在餐桌上非常快乐和礼貌,对我说:阿姨,你吃的牛排里有春天的香气。我听了,呆了好半天,那个才10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初步的审美情趣,吃饭的表情很生动。这是餐桌的审美教育。一个孩子,他的审美原来是从一张餐桌开始的。

法国家庭:孩子,你慢慢吃

中国的父母在餐桌上对孩子常说的话是:“快点吃,吃完了赶紧做作业。”“吃饭这么慢,拖拖拉拉长大怎么干大事?”而法国的父母会对孩子说:孩子,慢慢吃。他们向孩子传达的一个理念是吃饭是一件享受的事,要学会享受美食,连饭都吃不好的人能干什么?只要在家进晚餐,他们一般会告诉孩子,沐浴后再进餐,换上喜欢的家居服,胃口会好很多。放松再放松,才是对食物的尊重。孩子们也喜欢看到父母穿着可爱的家居服跟自己一起慢慢享用晚餐,在如此放松的进餐环境中,法国家庭的父母会借机给孩子讲一些美食和餐具的鉴赏之道。吃相不是“训”出来的,真是环境熏陶出来。吃饭对他们来说,是如此放松美好温暖隆重的一件事,吃相好很容易做到。

餐桌上,请让学习走开。改变难看吃相我们应如此教孩子:

1吃饭是一件享受的事。

2对美食要有基本的鉴赏力才能谈得上热爱。

3基本的餐桌礼仪一定要懂,细节决定素养。

《好日子》一句话提醒:

父母培养孩子吃相首当其中是要营造良好的就餐氛围,这个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孩子都是非常有益的。千万不要把饭桌当课堂,即使当课堂,也是学习之外的课堂。

B

在良好的氛围中,再去提醒孩子注意这些餐桌礼仪并不难

1.吃饭的时候,不大声喧哗或敲打碗筷。吃完后,要向长辈打招呼:“我吃完了。大家慢吃。”然后才能离开。

2.在外吃饭,各种新鲜菜式和点心很多,孩子看到喜欢的菜,很本能的反应是“这个我爱吃”,一定要告诉孩子,外面的东西再好吃,都要有良好的吃相,尝一个后尽量不要再多要,实在想吃父母会单独买给你,在外面不要贪。

3.要告诉孩子基本的餐桌礼仪,保持面前的清洁,不要影响到坐在身边的人。吃相代表着教养,上海有教养的家庭教育孩子吃完螃蟹的余物都要整整齐齐的。

4.提醒孩子吃东西尽量不要发出很大的声响,孩提时期如果没有纠正,成年以后是很难改变的。

5.自助餐最能看出一个孩子的家教。选择很多时,往往可以很轻易看出一个人的品性。告诉孩子,吃自助餐时吃多少拿多少,不要贪多。离开时,餐盘尽量不要留食物。

6.嘴里吃着东西时不要说话。

7.吃饭时不要用手抠牙,大一点的孩子要学会使用牙签,并用手捂住牙签剔牙。

8.喝水前,先擦一下嘴巴,这样就可以保持杯子干净。喝水的时候,不要发出很大的声音。

篇3

一、宴会礼仪

(1)在当你应邀赴宴时,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要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因此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地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把它取也,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双叠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开。千万别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乱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或脏物。千万别用它来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从汤开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的右边的盘子旁边。不要错用放在桌子中间的那把匙子,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酱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开始。她不会像中国习惯那样,请你先吃。当她拿起匙或叉时,那就意味着大家也可以那样做了。

(6)如果有鱼这道菜的话,它多半在汤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鱼的一把专用叉子,它也可能与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总之,鱼叉放在肉叉的外侧离盘较远的一侧。

(7)通常在鱼上桌之前,鱼骨早就剔净了,如果你吃的那块鱼还有刺的话,你可以左手拿着面包卷,或一块面包,右手拿着刀子,把刺拨开。

(8)如果嘴里有了一根刺,就应悄悄地,尽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将它取出,放在盘子边沿上,别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

此外,我对法国餐桌礼仪的忌讳有些了解,如后:

二、法国餐桌礼仪七忌

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会的坏印象。在点菜时自己应选定想吃的食物,如果看遍菜牌也没有头绪的话,可请侍应为你推荐餐厅的招牌菜,但要给明确的表示,如想吃海鲜、不吃红肉等,切记事事拿不定主意,只懂说是但(随便也罢)的人只会为同台客人添加麻烦。用餐要注意的细节甚多,但其实大部分也是日常的礼仪,只要保持冷静,不做大动作,不出声响或阻碍别人用餐的话已算合格。

1、使用餐具最基本的原则是由外至内,完成一道菜后侍奉收去该份餐具,按需要或会补上另一套刀叉。

2、吃肉类时(如牛扒)应从角落开始切,吃完一块再切下一块。遇到不吃的部分或配菜,只需将它移到碟边。

3、如嘴里有东西要吐出来,应将叉子递到嘴边接出,或以手指取出,再移到碟子边沿。整个过程要尽量不要引别人注意,之后自然地用餐便可。

4、遇到豆类或饭一类的配菜,可以左手握叉平放碟上,叉尖向上,再以刀子将豆类或饭轻拨到叉子上便可。若需要调味料但伸手又取不到,可要求对方递给你,千万不要站起来俯前去取。

5、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仪态用餐巾的一角轻轻印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便可。

篇4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在这自古为礼仪之邦,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饮食礼仪因宴席的性质、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区,也是千差万别。古代的饮食礼仪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而现代饮食礼仪则简化为:主人(东道),客人了。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然后入座:这个“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饮食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

而随着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了解一些西餐餐饮礼仪,也将会有利于我们在工作中顺利地开展外交活动、生活中避免可能会遭遇的尴尬。

下面就我所知道有一些方面与你共享一下:

不少人在吃西餐时,都会担心“失礼”。其实,所谓餐桌礼仪是为了让餐膳可以不受阻碍和破坏,而得以顺利流畅地进行的实用守则。谨记“整齐、清洁和保持安静”三项原则便可无往而不利。

一、宴会礼仪

(1)在当你应邀赴宴时,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要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因此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地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把它取也,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双叠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开。千万别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乱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或脏物。千万别用它来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从汤开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的右边的盘子旁边。不要错用放在桌子中间的那把匙子,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酱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开始。她不会像中国习惯那样,请你先吃。当她拿起匙或叉时,那就意味着大家也可以那样做了。

(6)如果有鱼这道菜的话,它多半在汤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鱼的一把专用叉子,它也可能与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总之,鱼叉放在肉叉的外侧离盘较远的一侧。

(7)通常在鱼上桌之前,鱼骨早就剔净了,如果你吃的那块鱼还有刺的话,你可以左手拿着面包卷,或一块面包,右手拿着刀子,把刺拨开。

(8)如果嘴里有了一根刺,就应悄悄地,尽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将它取出,放在盘子边沿上,别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

此外,我对法国餐桌礼仪的忌讳有些了解,如后:

二、法国餐桌礼仪七忌

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会的坏印象。在点菜时自己应选定想吃的食物,如果看遍菜牌也没有头绪的话,可请侍应为你推荐餐厅的招牌菜,但要给明确的表示,如想吃海鲜、不吃红肉等,切记事事拿不定主意,只懂说“是但(随便也罢)”的人只会为同台客人添加麻烦。用餐要注意的细节甚多,但其实大部分也是日常的礼仪,只要保持冷静,不做大动作,不出声响或阻碍别人用餐的话已算合格。

1、使用餐具最基本的原则是由外至内,完成一道菜后侍奉收去该份餐具,按需要或会补上另一套刀叉。

2、吃肉类时(如牛扒)应从角落开始切,吃完一块再切下一块。遇到不吃的部分或配菜,只需将它移到碟边。

3、如嘴里有东西要吐出来,应将叉子递到嘴边接出,或以手指取出,再移到碟子边沿。整个过程要尽量不要引别人注意,之后自然地用餐便可。

4、遇到豆类或饭一类的配菜,可以左手握叉平放碟上,叉尖向上,再以刀子将豆类或饭轻拨到叉子上便可。若需要调味料但伸手又取不到,可要求对方递给你,千万不要站起来俯前去取。

5、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仪态用餐巾的一角轻轻印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便可。

6、就算凳子多舒服,坐姿都应该保持正直,不要靠在椅背上面。进食时身体可略向前靠,两臂应紧贴身体,以免撞到隔壁。

7、吃完每碟菜之后,如将刀叉四边放,又或者打交叉乱放,非常难看。正确方法是将刀叉并排放在碟上,叉齿朝上

人生一世,必须交际;社会进步,要求交际;进行交际,需要规则。所谓礼仪,即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是人际交往的行为秩序,其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国别性。随着国际交融的普势化,礼仪日益显现其普认性特质。这也是人类文明时代性特征。

篇5

下面就我所知道有一些方面与你共享一下:

不少人在吃西餐时,都会担心“失礼”。其实,所谓餐桌礼仪是为了让餐膳可以不受阻碍和破坏,而得以顺利流畅地进行的实用守则。谨记“整齐、清洁和保持安静”三项原则便可无往而不利。

一、宴会礼仪

(1)在当你应邀赴宴时,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要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因此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地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把它取也,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双叠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开。千万别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乱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或脏物。千万别用它来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从汤开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的右边的盘子旁边。不要错用放在桌子中间的那把匙子,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酱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开始。她不会像中国习惯那样,请你先吃。当她拿起匙或叉时,那就意味着大家也可以那样做了。

(6)如果有鱼这道菜的话,它多半在汤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鱼的一把专用叉子,它也可能与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总之,鱼叉放在肉叉的外侧离盘较远的一侧。

(7)通常在鱼上桌之前,鱼骨早就剔净了,如果你吃的那块鱼还有刺的话,你可以左手拿着面包卷,或一块面包,右手拿着刀子,把刺拨开。

(8)如果嘴里有了一根刺,就应悄悄地,尽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将它取出,放在盘子边沿上,别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

此外,我对法国餐桌礼仪的忌讳有些了解,如后:

二、法国餐桌礼仪七忌

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会的坏印象。在点菜时自己应选定想吃的食物,如果看遍菜牌也没有头绪的话,可请侍应为你推荐餐厅的招牌菜,但要给明确的表示,如想吃海鲜、不吃红肉等,切记事事拿不定主意,只懂说“是但(随便也罢)”的人只会为同台客人添加麻烦。用餐要注意的细节甚多,但其实大部分也是日常的礼仪,只要保持冷静,不做大动作,不出声响或阻碍别人用餐的话已算合格。

1、使用餐具最基本的原则是由外至内,完成一道菜后侍奉收去该份餐具,按需要或会补上另一套刀叉。

2、吃肉类时(如牛扒)应从角落开始切,吃完一块再切下一块。遇到不吃的部分或配菜,只需将它移到碟边。

3、如嘴里有东西要吐出来,应将叉子递到嘴边接出,或以手指取出,再移到碟子边沿。整个过程要尽量不要引别人注意,之后自然地用餐便可。

4、遇到豆类或饭一类的配菜,可以左手握叉平放碟上,叉尖向上,再以刀子将豆类或饭轻拨到叉子上便可。若需要调味料但伸手又取不到,可要求对方递给你,千万不要站起来俯前去取。

5、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仪态用餐巾的一角轻轻印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便可。

篇6

礼仪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注意礼仪的使用也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尤其是在职场。都说职场暗礁密布、险恶至极,实际上,你栽了跟头的很多原因是没能用心观察把握分寸。懂得基本的礼仪,会在一定程度上帮你成为一个受人尊重和欢迎的职场人而加分。

NO.1 着装礼仪

女性的穿着打扮应该灵活有弹性,要学会怎样搭配衣服、鞋子、发型、首饰、化妆,使之完美和谐,最终被别人称赞。要以套装为底色来选择衬衣、毛线衫、鞋子、袜子、围巾、腰带和首饰。

鞋的颜色必须和服装的颜色相配,可参照一个原则“鞋子的颜色必须深于衣服颜色,如果比服装颜色浅,那么必须和其他装饰品颜色相配”。

切记要购买的衣服必须和你已买的衣服相配。衣服要少而精,讲究做工和面料。

NO.2 化妆礼仪

化妆可以让女性更具魅力,但不宜浓装艳抹。

过度打扮会让人感到做作,过于简单会让人感到随便,总之有一个原则,每天的打扮必须要迎合当天要见的人,符合他们的身份和专业度,让自己不寒酸掉价。

NO.3 握手礼仪

握手是人与人的身体接触,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与某人握手感觉不舒服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那个人消极的性格特征。强有力的握手、眼睛直视对方将会搭起积极交流的舞台。

职业顾问提醒女士们请注意:为了避免在介绍时发生误会,在与人打招呼时最好先伸出手。记住,在工作场所男女是平等的。

NO.4 电子礼仪

电子邮件、传真和移动电话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电子礼仪方面的问题。记住,电子邮件是职业信件的一种,而职业信件中是没有不严肃的内容的。

NO.5 电梯礼仪

电梯虽然很小,但是在里面的学问不浅,充满着职业人的礼仪,看出人的道德与教养。上下班时,电梯里面人非常多,先上来的人,要主动往里走;后上的人,要视电梯内人的多少而行;当超载铃声响起,最后上来的人主动下来等后一趟,如果最后的人比较年长,新人们要主动要求自己下电梯。

NO.6 公共礼仪

“你好”、“谢谢”、“再见”......这些公共礼仪看似简单,却容易被人忽略,如果处处都做得很好很到位,却因为这些简单的细节影响了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NO.7 餐桌礼仪

身为白领阶层,一些商务性的工作餐是避免不了的,简单的餐桌礼仪需要知晓。主客优先,主客还未动筷之前,不可以先吃;每道菜都等主客先夹菜,其他人才依序动手;有人夹菜时,不可以转动桌上的转盘。

NO.8 交谈礼仪

听别人谈话就要让别人把话讲完,不要在别人讲得正起劲的时候,突然去打断。假如打算对别人的谈话加以补充或发表意见,也要等到最后。在聆听中积极反馈是必要的,适时地点头、微笑或简单重复一下对方谈话的要点,是令双方都感到愉快的事情,适当的赞美也是需要的。

NO.9 介绍礼仪

介绍和被介绍是社交中常见而重要的一环。介绍的规格虽不必严格遵守,但了解这些礼节就等于掌握了一把通往社交之门的钥匙。

在较为正式、庄重的场合,有两条通行的介绍规则:其一是把年轻的人介绍给年长的人;其二是把男性介绍给女性。在介绍过程中,先提某人的名字是对此人的一种敬意。介绍时,最好是姓名并提,还可附加简短的说明,比如职称、职务、学位、爱好和特长等等。这种介绍方式等于给双方提示了开始交谈的话题。

NO.10 会议礼仪

会议中,电话关机是基本礼仪,但仍有人不注意这一点。相信你也不喜欢会议中别人的电话铃声一直打断你的思路,同样,如果你的电话不停地响,别人也会讨厌你。

办公区内通常是不被允许讲私人电话的,如果遇到有急事也不应该扰乱办公室的秩序,可以小声地讲话或是转移到方便的区域。一定不能肆无忌惮地高声通话,不但影响了大家的工作,还把自己的私事也顺便和大家通报了一下。

NO.11 树立时间观念

“迟到早退”都是不守纪律的表现,一个没有时间观念的人是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同的。一般情况下,如果事前知道自己会晚到,一定要告知上司并说明晚到的原因,如遇到突发事件也要及时和领导、同事联系。

你气喘吁吁地跑进办公室,不仅扰乱正在工作的同事,也会因慌张而让自己忙中出乱。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既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会让自己的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

NO.12 掌握开玩笑的“度”

想创造一个轻松的职场氛围,时不时地开玩笑是比较合适的方式,但是,玩笑的“度”一定要把握好,鉴于每个人的底线不同,玩笑话也要因人而异。和领导的玩笑要建立在尊严的基础上,和性格开朗的同事的玩笑可以尺度稍大,而对内向拘谨的同事少开玩笑为宜。

篇7

6岁的睿睿成绩挺好,邻居们常常夸奖他,睿睿家长觉得脸上很有光,所以,在家里什么事都由着他,遇到一些小矛盾,他们也宁肯委屈自己,不会委屈孩子。有时候睿睿乘电梯时横冲直撞,不懂说“对不起”、“谢谢”,不跟人打招呼……睿睿家长虽觉得孩子没礼貌,但这些都是小事,而且男孩子嘛,大大咧咧没关系。

然而,上星期发生的事,却让他们倍感难堪。他们带睿睿参加一个正式晚宴,别人还没入席,睿睿已经一屁股坐到正中位,旁若无人地吆喝服务生要可乐,而且菜一上桌,他就迫不及待地伸筷子去夹。等到上龙虾这道菜时,因为是睿睿爱吃的,所以他整盘端到自己面前,就像在家里一样。虽然大家都说“没关系,没关系”,睿睿家长还是觉察到了别人鄙夷的目光……

分 析:

孩子不懂礼貌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会的。家长有礼貌,家人相互之间讲礼貌,而且要求孩子也要有礼貌,他也就学会了礼貌。如果家长对孩子的不礼貌行为不以为然,孩子就会变得没礼貌。

没礼貌可不是小事。一个人在与人接触的时候,别人并不能很快地了解你的学识能力,可是待人接物是否诚恳有礼,却马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果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礼貌习惯,就会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以后也会严重地影响到他的社会生活和事业的发展。

睿睿其实算不上坏孩子,只是家长没有教他学会社交礼仪,他们认为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小事情,这样的教育观念是不对的。

策 略:

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礼仪:

主动打招呼 见到认识的叔叔阿姨、邻居小朋友,都要主动问好。“叔叔早上好!”“玲玲,你好!”这些简单的问候能够帮助孩子和别人融洽相处。

学会道别 简单的道别语言如:“再见!”“下次见!”当然还可以说:“晚安!”“玩开心点!”“路上小心啊!”等等。家长给孩子一些道别的建议,孩子慢慢就会习惯有礼貌地与人道别。

学会待客 去别人家里做客,有礼貌是最重要的,不然别人就不会邀请你下次再来。进门问候;对主人的热情招待说“谢谢”;欣赏主人的厨艺;不在主人家里乱跑;使用主人家的厕所、用具、玩具要先征得主人的同意等等,这些基本礼仪,都要一一教会孩子。

遵守公共场合礼仪 电梯先下后上,女性、老者优先;公共地方小声说话,不要旁若无人大声喧哗、到处乱跑;坐公车、用公用电话、上公厕等使用公共设施要排队轮候,享受公共服务如银行、购物付款、邮局等要耐心等待,不乱扔垃圾,用完厕所冲水,爱护公共设施等。

餐桌上的礼仪同样很重要 不争、不抢、不挑剔食物;不大声说话;吃东西不要发出很大的声音;使用餐具尽量不要发出很大的声音;不要谈论不适宜在餐桌上谈论的话题,对别人的问话要礼貌回应……

除此以外,还有在学校里的礼仪,与人交流的礼仪,等等。

温馨提示:

篇8

西方餐饮礼仪的差异是很多的。不少人在吃西餐时,都会担心“失礼”。其实,所谓餐桌礼仪是为了让餐膳可以不受阻碍和破坏,而得以顺利流畅地进行的实用守则。谨记“整齐、清洁和保持安静”三项原则便可无往而不利。

一、宴会礼仪

1:在当你应邀赴宴时,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要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因此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地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2:餐巾如果很大,就双叠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开。千万别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乱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或脏物。千万别用它来擦刀叉或碗碟。

3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把它取也,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4:通常在鱼上桌之前,鱼骨早就剔净了,如果你吃的那块鱼还有刺的话,你可以左手拿着面包卷,或一块面包,右手拿着刀子,把刺拨开。

5:正餐通常从汤开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的右边的盘子旁边。不要错用放在桌子中间的那把匙子,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酱用的。

6:如果嘴里有了一根刺,就应悄悄地,尽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将它取出,放在盘子边沿上,别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

7: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开始。她不会像中国习惯那样,请你先吃。当她拿起匙或叉时,那就意味着大家也可以那样做了。

8:如果有鱼这道菜的话,它多半在汤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鱼的一把专用叉子,它也可能与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总之,鱼叉放在肉叉的外侧离盘较远的一侧。

例子:法国西餐礼仪

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会的坏印象。在点菜时自己应选定想吃的食物,如果看遍菜牌也没有头绪的话,可请侍应为你推荐餐厅的招牌菜,但要给明确的表示,如想吃海鲜、不吃红肉等,切记事事拿不定主意,只懂说“是但(随便也罢)”的人只会为同台客人添加麻烦。用餐要注意的细节甚多,但其实大部分也是日常的礼仪,只要保持冷静,不做大动作,不出声响或阻碍别人用餐的话已算合格。

1、使用餐具最基本的原则是由外至内,完成一道菜后侍奉收去该份餐具,按需要或会补上另一套刀叉。

2、吃肉类时(如牛扒)应从角落开始切,吃完一块再切下一块。遇到不吃的部分或配菜,只需将它移到碟边。

篇9

王女士参加一位朋友的婚宴,同一餐桌上有几个孩子。餐桌上,有的孩子见到自己喜欢吃的,不顾他人,独霸、独占;有的孩子趴在桌上,目中无人,用筷子把盆里的食物“翻江倒海”,一边嚼着“美味佳肴”,一边兴奋地“高谈阔论”,唾沫横飞;有的孩子习惯性地挖鼻孔、抓痒痒……父母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但一起用餐的王女士却食欲大减。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开始反思宝宝的“吃相”教育呢?

餐桌上的礼仪启蒙

一般来讲,宝宝1岁左右时,会有用手抓食物的愿望。这时,家长要对宝宝这种行为既要鼓励,又要划定范围。鼓励是因为这种行为对宝宝自理能力、智力发展都有好处;划定范围是因为这种行为不符合成人的餐桌礼仪,需要从一开始对宝宝进行餐桌礼仪的启蒙教育。比如,为宝宝提供独立的餐桌,餐前向宝宝介绍食物,激发宝宝食欲,同时告诉宝宝:“这是你的,你可以在自己的桌子上随便抓着吃,也可以试试用勺子吃……”

另外,可以带他到大人的餐桌前做简单的对比,“这些大家的,在这里吃饭需要用筷子或勺子,不能随意抓取,还需要讲其他的礼貌……”这样的对比可以帮助宝宝划清界限,建立初步的餐桌礼仪意识,懂得大家一起进餐时需要遵守一定规则。

餐桌上的安全卫生

餐桌上的卫生与安全对宝宝而言非常重要,当宝宝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时,父母可以提醒一些基本的就餐规则,如:就餐时不抓痒痒、不挖鼻孔;嘴巴有食物时不说话;不对着食物打喷嚏、咳嗽;不在公用的盘子里随意翻拣等。但做这些提醒的同时,家长最好能用简洁易懂的方式解释清楚这些规则背后的理由,并尽量用正面的语言向宝宝描述清楚“如果不能这么做,那到底可以怎么做”。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宝宝的自主行为,避免宝宝无所适从或者习惯于被动服从。

吃饭时抓痒、挖鼻孔都会把脏东西带到食物上,这样吃了就容易生病。如果实在忍不住,可以先离开餐桌,背开他人解决,之后要认真洗手,把脏东西冲洗干净就可继续进餐了。

打喷嚏、咳嗽时,会从嘴巴喷出口水和食物的残渣,如果正对着饭桌,那就把饭菜弄脏了。进餐时如果出现打喷嚏、咳嗽等情况时,要用手或餐纸掩住嘴巴,背对餐桌和其他人,事后可以洗手或用餐纸擦干净手继续进餐。

嘴巴有东西时不说话。因为我们的食管和气管共用一个门(家长可以把手掌立起来形象地做比划),吃东西的时候,这个门会把气管盖住,说话的时候这个门会把食管盖住。如果边吃东西边说话,这个门就来回摆动,不小心会把食物卷到气管里,这样小朋友就会被卡住,很危险。所以,如果实在想说话,就一定要让嘴巴没东西时才可以说话。

不在公用的盘子里随意翻拣。因为这盘菜是大家的,不是你一个人的,所以,夹好的菜就算不喜欢不能再放回公用的盘子里,可以放到自己的盘子里,如果实在不想吃,可以最后剩下来。

餐桌上的感恩之心

珍爱粮食

在餐桌上如果直接告诉宝宝农民伯伯耕作的辛苦,所以要珍惜粮食,对城市里的很多宝宝而言,很难理解,这就让感恩教育难免就变成空洞的说教。家长可以用游戏精神为孩子做出感恩粮食的榜样。

妈妈可以在餐桌上说:“米饭,谢谢你给我们提供能量,让我变得有力气,让我的宝宝长高,花生米,谢谢你让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西兰花,谢谢你让我们变皮肤白白……”

这样做既能让孩子知道每一种食物对人体的好处,激发孩子的食欲,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对食物的珍爱之情。

篇10

关键词:日本 礼仪教育 特点 启示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030-02

礼仪,从大处说,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传统及精神的象征;从小处说,是衡量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一把标尺。随着国际间的交流日渐频繁,人们的语言交流、行为习惯等礼仪行为虽是个人的小事,但从小事之中窥见国家、民族的内在精神。礼仪教育要从小抓起,因为礼仪教育是一种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教育。在人成长的阶段中,儿童阶段可塑性大,是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生活和交际习惯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儿童不仅要接受知识教育,而且也要重视文明礼仪教育。如果我们忽视儿童的礼仪教育,必将影响到儿童完整“人”的形成。纵观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儿童的礼仪教育。分析同处于亚洲的日本儿童礼仪教育的特点,借鉴其礼仪教育的经验,为进一步改善我国儿童礼仪教育提供有益的建议。

一、日本儿童礼仪教育的特点

日本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因此日本一贯重视以礼为基础的教育,重视向学生传授儒家所提倡的礼仪,并将儒家礼仪编成教科书,因此,日本的礼仪教育领先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礼仪教育。

(一)重视家庭礼仪教育

日本儿童从小在家里就要接受礼仪教育,礼仪也是日本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日本的儿童在家中学习的第一堂课就是学会尊敬父兄。鞠躬是日本非常普遍又极重要的礼仪。父母会教给孩子知道向谁鞠躬,还必须懂得鞠躬的程度。在家里,孩子要向父亲鞠躬;弟弟要向哥哥鞠躬,女孩应向男孩鞠躬。孩子向长辈或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鞠躬时,要等对方抬头以后才能把头抬起,有时甚至要鞠躬多次。在日本,餐桌礼仪也是儿童的必修课。日本的父母从小就向孩子详细的讲解餐桌礼仪。例如,吃饭时,如果勺子上附着了黏性事物,一定不要直接用嘴或舌头将其弄下,而是要寻找其他方法。因为勺子是一件公共的器皿,如果个人用嘴去触碰,就会影响到再次使用,这样是极其不礼貌的行为。母亲在家里把饭做好了,但并没有告诉孩子吃,孩子就不能自己先吃。孩子在吃饭前,必须要先说一句“那就不客气了”。一方面表示自己要吃饭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示对父母劳动成果的尊重。除此之外,日本还有许多基本的礼仪,如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坐姿端正等等。日本的文明礼仪已经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设立礼仪室,开设礼仪课

日本儿童进入幼儿园、小学后要接受正规的礼仪教育。幼儿园内设置礼仪室,礼仪室内放置着日式的摆设以及和服。幼儿教师会身穿和服,教儿童学习日本传统礼仪。例如,在茶道课上,教师和儿童都穿着和服,教师给儿童示范如何倒茶,如何敬茶。教师的示范作用,使儿童能更好的领会礼仪的重要性。进入小学,学校设有礼仪课。如,“道德时间课”“友爱课”等,还有专门的礼仪教材。日本根据各年级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确定不同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礼仪知识。如日本的儿童从一年级必须上“道德时间课”,每周两小时。课上教师向儿童讲解礼仪的重要性。课本几乎都是以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为素材,像仁、礼、忠、孝、义等思想全都包括其中。同时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要求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和养成基本生活习惯。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强调学生的体验性活动。例如,学校会安排学生到养老院、残疾医院等地接触并照顾弱势群体,学会友好相处。

(三)重视传统节日,体验传统文化

参加传统节日,体会传统文化是日本礼仪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每到传统节日如“儿童节”、“月见”等大项庆祝活动,从幼儿园到小学以及中学,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去参加到庆祝活动之中。目的是通过亲身实践,加深儿童对传统节日的理解。所以,日本政府专门提高了传统文化在学校礼仪课程中的比例,将其融汇在礼仪教育和日常生活中,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和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的凝聚力。

(四)重视开学和毕业典礼

礼仪不仅包括“礼”还包括“仪”,“仪”笼统的说就是仪式。日本非常重视学生的开学和毕业典礼,甚至幼儿园毕业都有隆重的典礼仪式。每年的四月是日本新年度的开始,也是日本开学典礼的时候。无论是在开学典礼还是毕业典礼,校长、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要穿戴正式,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仪式。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都有明确的程序,虽然每个学校不尽相同,但中小学典礼大体上包括唱国歌,领导讲话,学生宣言以及才艺表演等环节。例如在小学毕业典礼上,全体人员唱完国歌后,班主任点到谁的名字,谁就走向主席台,从校长手中接过毕业证书,鞠躬敬礼,然后发表简短的“演讲”。孩子们童真的人生“宣言”,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父母的心,有的父母喜极而泣。仪式接近尾声,毕业生用声情并茂的才艺表演表达对六年时光的回忆和留恋,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对父母和老师的感谢之情。最后,《再见》的旋律和掌声响起,待最后一位毕业生走出会场的大门时,掌声和音乐旋律才会停止。

二、日本儿童礼仪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现代人们观念中的礼仪是从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中逐渐演变而来的。古代的《礼记》、《周礼》、《仪礼》是中国的“三礼”集中论述了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当今,中国的礼仪教育与日本相比较,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篇11

? 宝宝学礼仪一问:为什么要学习礼仪呢,何必让宝宝这么小就很“世故”很“老练”?

这里讲的“礼”,是基本的礼貌行为与规范,是一种自然流露,而不是刻意为之。从另一个角度看,学习礼仪,就是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一个懂礼貌的宝宝,更容易获得大家的认可,提升他的自信心,对宝宝的个性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 宝宝学礼仪二问:宝宝这么小,有没有学习礼仪的必要呢?

首先,宝宝的行为,是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反映。当你允许宝宝做出不恰当的行为时,旁人自然会将指责的目光投向你而不是你的宝宝。其次,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的积累,当一个3~4岁的宝宝举止宜人时,想必他不是从昨天才开始学习的。相应地,如果你总是抱着“宝宝还小”的态度,那么你很有可能总是觉得宝宝还小,而错过了习得的时机。

“待人接物”的礼仪

对于3岁前的宝宝,主要的礼仪就是生活礼仪,“待人接物”是很重要的内容。我们邀请爷爷奶奶加入到我们的场景练习中吧。

接待客人的礼仪

1.叮咚,叮咚,门铃响了,有人来了,是谁呢?

2.请宝宝猜一猜,然后带着宝宝走到门口准备迎接。

3.打开门后,噢原来是奶奶来了,对奶奶说:“奶奶好,欢迎奶奶。”

4.帮奶奶开门,和奶奶抱一抱。

接物的礼仪

1.奶奶还带来了很多好吃的东西,其中有一份是特意带给宝宝的。

2.当奶奶把好吃的递给宝宝时,妈妈握着宝宝的双手,手把手教宝宝如何接物。

3.向奶奶说“谢谢”或用亲吻表示感谢。

4.再请宝宝把奶奶带来的好吃的为家里人分一分,将东西递给别人时也要双手递出哦!

应答的礼仪

1.当听到别人叫自己的名字时,大声的回应也是一种礼貌哦!

2.家长逐个说出一些物品和宝宝的名字,如“苹果、橘子、娃娃、乐乐”,请宝宝听到自己的名字“乐乐”时大声答“嗯”。

3.还可以用不同的音量、音色叫出宝宝的名字,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4.大一些的宝宝也可以试一试由自己来喊“苹果、橘子、娃娃、爸爸”,让爸爸妈妈来应答。

待物的礼仪

1.和宝宝在家里“巡视”一圈,请宝宝指一指家里的东西,哪些是宝宝的,哪些是妈妈的。比如高跟鞋是妈妈的,像船一样的大鞋子是爸爸的,宝宝鞋是宝宝的。

2.和宝宝玩按口令找东西的游戏。爸爸说“找一件爸爸的东西”,妈妈和宝宝就需要在家里找出或指出爸爸的物品,看谁能指出来。

3.游戏结束后,告诉宝宝,每一件东西都有主人。如果有客人来家里或者宝宝到别人家做客,宝宝可以玩自己的玩具,如果想玩别的小朋友的玩具要先告诉妈妈。

重点提示:

1.学习礼仪重在发自内心,爸爸妈妈的示范最重要。

2.谁都喜欢乖巧惹人爱的宝宝,不过可千万别把宝宝当成马戏团演员,来一次客人就要宝宝“表演”一次,这样反而会起到负面作用。

餐桌上的礼仪

家人聚餐是节假日的“重头节目”,宝宝不上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妈妈在忙于给宝宝喂饭时,有没有顾及过餐桌礼仪呢?

就餐仪式;

1.快要开饭了,和宝宝一起关掉电视机或停止游戏。

2.带着宝宝一起去洗洗手。

3.带宝宝到餐桌边看一看,给宝宝积极的情绪提示:“哇,今天的饭菜好香啊,我们每个菜都要尝一尝。”

重点提示:

建议让1岁以上的宝宝与大家同桌进餐,虽然不必让他坚持到最后,但是却可以让他感受到接纳和融入,尤其是当时只有他一个宝宝时。

同时进餐的礼仪

1.饭菜已经做好了,请宝宝去邀请爷爷奶奶上桌吃饭。

2.等全家人都坐好了,宝宝也坐在餐桌边来。

3.妈妈在帮宝宝夹菜时,可多选几种,每种都放一些,即使是宝宝喜欢吃的,也不宜夹得过多。

重点提示:

建议不要在全家未开饭前就坐到桌边喂给宝宝吃。也不要因为担心宝宝吃不饱,而一个劲儿往宝宝的碗里加菜,这本身就是很失礼的行为,也会给宝宝一种错觉,原来大家一起吃饭时,自己是可以随意地大吃特吃。

离开餐桌的礼仪;

1.吃饭前和宝宝约定,如果吃饱了告诉妈妈,或者用一个动作表示“我已经饱了”。

2.当宝宝向妈妈发出“我已经吃饱的信号”时,妈妈可引导宝宝和大家打声招呼:“我们已经吃饱了”然后再离开。小一些的宝宝则可由家长挥一挥他的手,传达信息。

重点提示:

在全家的聚餐上可能只有少量的菜肴适合宝宝食用,不妨在事先就有意识地准备适合宝宝吃的,尽量给宝宝创造和大人一起进餐的机会,这是宝宝很向往的,哪怕吃一小会儿。可别因为嫌麻烦,夹好菜后在一旁喂宝宝吃,这会让宝宝无比沮丧,不仅错过了学习礼仪的好机会,也错了大家庭团聚的欢乐。

进餐礼仪,你和宝宝都做到了哪些,一起来打个分吧!

项目 家长 宝宝

1.人齐开饭,等大家都到位了再开动。 ( ) ( )

2.饭前一定要洗手。 ( ) ( )

3.当与许多人一起用餐时,不能把自己喜欢的菜 ( ) ( )

拖到自己面前;或把自己喜欢吃的菜全部夹入碗中;夹

菜的时候一次不宜夹得太多。

4.口中有食物时不说话。 ( ) ( )

5.细嚼慢咽。 ( ) ( )

6.不能用手玩饭粒、饭团。 ( ) ( )

7.不翻捡盘中食物。 ( ) ( )

8.吃东西、喝汤不出声。 ( ) ( )

9.不要将已经夹出的菜肴放回菜盘里。 ( ) ( )

10.打喷嚏时头应该转向后方,用纸巾捂着。 ( ) ( )

11.离座时与其他人打招呼。 ( ) ( )

小贴士

篇12

关键词:礼仪 教育 融合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06-01

我国自古有“东方礼仪之邦”美誉,礼仪一直被当作人生的基础课程。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为什么现在的国人,连最基本的礼仪都丢失了?坐公交不排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地铁拉大便,连国外的一些公园都只用汉语写着警示牌“不要乱扔垃圾”,只用汉字目的很明确,就是专门针对中国人,这可能让很多人都迷惑不解。我认为现在不必追究为什么会弄成这个地步,而且要尽早从教育开始,从学校抓起,把我们的下一代人教育成为有礼的人,重拾“礼仪之邦”的美誉。

1 借他山之石,丰富我们的礼仪教育

在国门之外,很多国家办有专门礼仪学校,更多的是将礼仪纳入基础教育之中,让孩子在进入校门之际就开始学习礼仪,使之从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立人立业”的根本。如,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就提出了培养“绅士、淑女”的教育。日本、韩国开设了礼仪道德课,正式以书本形式向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教学,内容便包括各方面的基本礼节和道德规范。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礼仪教育是德育、美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开展礼仪教育,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有礼之人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不要总是津津乐道地说自己还是“礼仪之邦”,要借他山之石,学习国外好的经验,从小抓起,从学校课堂开始,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

2 做全面分析,抓准礼仪教育的重点

西方国家的“绅士、淑女”教育不一定合适我们的文化和国情。我国古代社会的“礼制”从本质上更偏重于政治体制上的道德教化,有的可以继承和发扬,有的因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可被淘汰。从我的理解看,现代文明礼仪的灵魂是“尊重”,就好像你坐公交插队,不就是不尊重被你插队的人吗?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不就是不尊重被你吵得不耐烦的人吗?因此,我觉得现代的良好礼仪习惯就是要懂得尊重他人,以礼待人会让人感觉很舒服,以“尊重”为核心的礼仪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学校,能使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友善,使校园的文明氛围更浓,树立起学校的良好形象;在家里,使家庭更加充满关爱,更加和睦、幸福,使邻里的关系更加融洽;在社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有人情味,少一些矛盾,多一份温情,使人们的行为受到自我约束,使社会更加文明。

3 善总结积累,扎实开展礼仪教育

我们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从“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到《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德育大纲》再到《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都对礼仪教育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近年来,深圳市中小学对文明礼仪教育进行了实践和研究―― 宝安区文明办和教育局联合印刷出版《魅力少年―― 中小学文明礼仪实用手册》,发放至各学校,要求各校利用班会课、主题团日、队日活动等组织学生学习。特别是为迎接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市中小学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有的学校每个班级建立文明礼仪规范记录本,记录文明礼仪的点点滴滴;有的学校自编学生学习歌、纪律歌、礼仪歌、卫生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有的学校“七美”教育塑造知礼向善、文明自信的礼仪小天使;还有的学校携手社工迎大运……兄弟学校的这么多的经验做法,让我们大开眼界,他们的礼仪教育给了我很好的经验,但同时我也发现许多问题。第一,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活动、行为、操作表象训练上,没有从文化的大背景中,从人的精神内涵中加以研究开发。第二,鲜有学校把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到课堂中,渗透到师生的交往对话中去,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文明礼仪教育如果只做表面文章,就容易成空洞的形式主义。所以,如果要在学校开展礼仪教育,一定要让礼仪教育进课堂,一定要让礼仪融合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让它内化成学生的习惯。

4 重结合实际,让礼仪教育回归生活

礼仪教育,不能划一而论,不是只搞一两次活动、比赛就能成的。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定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体系。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和实践性。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等个人礼仪,以及在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等社会生活领域的交往礼仪,让礼仪教育回归生活,成为常态。

如我们学校实施的1~3年级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为:

个人礼仪:知道常用的礼貌用语;掌握正确的形体姿态,养成良好的坐、立、行的习惯,保持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等。

交往礼仪:能恰当、得体地称呼他人;懂得尊敬父母,对长辈有礼貌;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遵守秩序,轻声交谈,不打扰他人等。

如我们学校实施的4~6年级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为:

个人礼仪:掌握问候、致谢或致歉等礼貌用语;掌握微笑、点头、鞠躬等常用体态语等。

交往礼仪:孝敬父母长辈;学会倾听他人;知道餐桌上的基本礼仪,文明就餐;遵守公共场所的礼仪规范,做文明游客、文明顾客、文明乘客、文明观众等。

通过我校长期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涌现了很多典型事例:事例一:一天中午放学,天空下着蒙蒙细雨,校园值日的李少青主任正疏导出校的队伍,一个稚嫩的声音在他身旁响起:“老师,给你一把伞。”一只小手举着一把伞努力地举向老师的头顶……事例二:一次上级评估的学生座谈会结束后,起身时离去时,受访谈的同学一律把带歪椅子扶正回位―― 这是评估小组会后专家跟我们说到的一个小细节。

将文明礼仪融入各种教育场合和活动的同时,将文明礼仪渗透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去,将“尊重、平等、文明、友爱、和谐”成为师生的内在体现。

如果能把礼仪教育进课堂,并长期执行下去,我想不久的将来,“礼仪之邦”的美誉叫起来会更踏实,更响亮!

参考文献

篇13

近几年,每过一段时间,便会掀起一阵“国学热”,或者说是“传统文化热”、“儒学热”,与之相伴的还有读经热、祭祀热、私塾热、修家谱热等等,但从来没有哪一次,国学得到了持之以恒地、普遍地推广。

而那些送孩子去国学班的父母,“动机”五花八门:有纯粹只想给孩子的履历“镀金”的;也有“怕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心理作祟,跟风的;还有“急功近利”,想让孩子在短时间内脱胎换骨,从“熊孩子”变成乖孩子的。有个家长的理由更耐人寻味:“就跟那年抢碘盐一样。”

总之,少有家长寄托于孩子是否能通过国学在今后成为一个知书达礼、有教养的人。多数家长都抱着“让孩子学学玩”的初衷,坚持不了多久便半途而废;或孩子的行为规范一旦达到预期,就立马退学。这点,从国学班的学生生源就可看出,3~12岁,父母对孩子最头疼的一个年龄段。

在深圳创办了“儒愿学堂”的蔡孟曹,就遇到过很多类似情况。一年前,学堂里收了一位“顽童”,因为在学校被罚站、挨批,产生厌学情绪,其父母只好求助于蔡孟曹的私塾。结果,一年后,孩子变得有礼好学,父母便将其转回了学校。

“私塾有时候成了学校‘坏’孩子的避难所,这些父母将读经教育当作权宜之策,并非真正了解私塾的价值所在。”蔡孟曹无奈道。

另外,在很多家长看来,虽然如今“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而知荣辱”,中华礼仪复兴是必然选择,但对于一百年前就被废止的《三字经》、《四书五经》、《弟子规》等小学启蒙教材,仍然未从根本上消除对其“迂腐”、“呆板”的成见。

“国学谈的是忍让、不争。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孩子要学的是如何展示自我,坚持忍让、不争很可能就找不到工作,或在单位平平淡淡一辈子。”37岁的罗番送儿子学了三个课时的国学后,就果断放弃了,“他正在读初三,如果没有竞争观念,我很担心他不能考上好的高中,也就无法考上好的大学。”

难道孩子成为圣贤之人,就会失去生存能力,变得呆板?

国学讲师蔡礼旭说,学礼的孩子知道处处尊重别人,替人着想,大脑更灵活。“有时候在机场排队,很多孩子都站不住,在那里撞来撞去,有旅客会说,这个孩子真活泼!但那已不叫活泼,而是随便、没有家教。”

不学礼,无以立

当然,还有家长拒绝送孩子学国学,是因如春笋般崛起的“国学行业”乱象丛生,商业化色彩过于浓重。调查发现,学生都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古书。这样流于空洞形式的国学,没有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表达到位,也很难说能起到培养孩子情操、感悟力的作用。

种种现象,让国学最终遇冷。但剥开国学备受争议的外衣,它的重现却影射出中国如今对儿童礼仪教育的缺失。这种缺乏,从父母本身对国学的误读和对家庭礼仪教育的忽视开始。国学固然有糟粕,但它的精华,又有多少父母领悟并习得?

比如,有父母担心《弟子规》里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会让孩子变得缺乏主见和反抗精神。而实际上,孩子长大后,阅历变得丰富,怎会不形成自己的主见?归根结底,是父母本身对长辈不够尊重。很多父母都会当着孩子的面,对长辈不敬,甩脸子、发脾气,甚至训斥。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不懂礼仪的人很难在社会、团体当中立足。

在一家私企做销售主管的苏赫十分感慨,“现在很多年轻人,缺乏的不仅是职业素养,更是个人素养。之前公司来了个妹子,常常不打招呼就外出不说,打电话过去不接,事后看到也不回复,对人连基本的尊重都没有,更别说我还是她的上司。后来她拉肚子请假,一个二十几岁的成年人,电话居然让妈妈代打。无语的是,我这边客客气气,她妈妈却态度恶劣,责问我是不是给她女儿分配的工作过重才导致其生病。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女。”

父母总认为,礼仪有何重要?还不如多给孩子报补习班、兴趣班。国学讲师蔡礼旭说:“我相信很多家长都喜欢把孩子往分数那边推,然后等孩子大学毕业出来,很可能连跟人打招呼的基本能力都没有。我见过不少大学生跟人打招呼还要妈妈提醒。”

而孩子的这些问题,其实都出在父母身上。人的社会化起始于家庭,人的文明礼貌的养成,也必然是从家庭开始。

基本的礼仪最重要

那些文化不高、不懂礼仪规范的有钱人,因为自己在这方面吃过亏,都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在社会上受欢迎、得体有礼的人,鉴于对国学有偏见,于是送孩子去学费用高昂的西方礼仪。

然而文化底蕴不同,造就的礼仪规范也不同。中国传统礼仪,讲究的是以家为核心的尊师重道、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而西方礼仪侧重的,却是高端社交。这与西方的婚姻观有关。西方的家庭,以夫妻为核心,子女一旦成年,便要离家,今后成立家庭,也不会再回家住。社交对他们的生活来说,至关重要。他们所形成的礼仪规范,更多的是关于见面礼节、餐桌礼节、交谈礼节等。

并且,这种颇具贵族风范的礼仪多有阶层之分,一旦家长不替孩子把关,孩子也许会变得虚荣、做作。比如“小绅士、小淑女、小王子、小公主”礼仪班,所学的是如何正确使用刀叉、喝汤不发出声音、走路端庄优雅等,为的是应付一些高雅、隆重的场合。

学了这些礼仪,私下里孩子是什么样,终究还是什么样。方灵7岁的侄子学的是西方礼仪,她说:“我弟弟弟媳工作忙,没时间管教孩子,发现孩子有点‘熊’,就送去了小绅士班,但没什么用。家里来了客人,不打招呼直接扑到人家怀里玩儿,到了吃饭的时候,不看其他人是否坐下,自己就先坐到桌子前敲碗筷。”

说到底,连基本的礼仪都没学好,就直接跳级,又怎会学到高端礼仪的精髓,这根本就背离了“礼”的真正含义。一个人私下里不懂得尊老爱幼,不懂早上出门要跟父母打招呼,不懂吃饭要等长辈先动筷子,在重大场合表现得再得体,也只是道貌岸然。

推动儿童读经运动的南怀瑾大师曾无限感慨:“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如今却像个乞丐一样,向西方讨文化的饭吃。”

父母才是最佳的礼仪施教者

事实证明,再粗俗的父母,也希望养出一个懂礼貌、有教养的孩子。但这类人没有意识到,需要学习礼仪的不仅是孩子,还有他们自己。有的国学机构曾试图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学习,但遗憾的是,“心浮气躁”的家长,甚至不如孩子。家长做不到,孩子又如何做到?

有个家长就抱怨,他和孩子一起参加了为期7天的国学主题的冬令营,回家后觉得孩子懂事许多,但没过几天,孩子就“原形毕露”。家长找国学老师抱怨,老师一句话就让他哑口无言:“那你对待孩子的态度变了吗?是否做到了以身作则?”

国学老师刘智清说得好:“国学本来就应该是父母教给孩子的。”父母怎样教?当然是言传身教。70后的何B回忆,自己的礼仪习得全靠父母的言传身教。比如,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父母会出门迎接,并以礼相待;对爷爷奶奶,父母从来都毕恭毕敬,轻声细语;而父母之间,虽也有争执,但从不大吼、说气话,两人相敬如宾。

何B说,他舅妈是个厉害角色,跟大家族里几乎所有人都吵过,唯独对他爸妈毕恭毕敬。“她有次跟我说,我爸妈身上的良好家教,让她不好意思乱来。”父母的言传身教让何B受益匪浅,别人都说婆媳难处,她却和婆婆处得像姐妹。

篇14

在欧美国家见面打招呼是很自然的,即使是不认识。打招呼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跟你有进一步的交往,只是一种生活礼仪形式。其实不论任何人,面对有人微笑打招呼,都会受到感染,像是见到阳光心情跟着好起来一样,很自然会打招呼响应。因此,在西方国家旅游的时候,如果迎面而来的人对我们说哈啰,别露出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甚至置之不理唷!那可是非常失礼的。

怎样打招呼?

对方跟你说「Howdoyoudo?就是「你好的意思,不用按着课本教的说「Fine,Thankyou.Andyou?,除非这是你的好朋友,或是你有比较多的时间跟他聊天,不然只要同样回答说「Howdoyoudo?就够了。如果怕自己英文不好听,至少微笑点个头。有时候他们会说「Hello!,其实相当于我们的「嗨,这是同辈或好友之间的应对方式,不适合用在对长辈或地位比较高的人。另外,他们也会问候「Goodmorning,「Goodafternoon或「Goodevening,同样问候就可以了。

怎样吃饭?

中国人吃饭比较随兴,很可能聊到开心处,就大声说笑,或是把餐厅当作自己家一样让小孩子跑来跑去,这在西方国家是相当不得体的喔!尤其如果我们是吃西式餐厅,而不是在中国餐厅,一定要注意餐桌礼节。餐巾应该要铺放在腿上,不是别在领口上的,更不可以拿餐巾来擦桌子或餐具!使用刀叉的时候,倒没有禁忌不可以拿着叉子讲话,因为在外国,放下餐具表示你已经吃完,准备请服务生来收走了。当然啦,如果要比手画脚的时候例外,毕竟拿着刀叉挥舞还是挺不安全的!

享用食物的时候安静是基本的礼貌,像是喝汤、嚼食物都不应该出声音,打嗝的声音尤其会惹人白眼,万一打嗝发出了声音,应该对同桌的人说「Excuseme表示歉意。千万不要塞得满嘴的食物,慢慢一口一口吃。发表意见时,应该等食物完全吞下去之后再讲话,不可以一边嚼一边讲话。如果有鱼刺或骨头,应该尽量先用刀叉挑出来或切除掉,再放到嘴里面,不适合嚼一嚼之后再用嘴巴吐出来,假如不得已必须要这样做,也最好悄悄地、稍微用餐巾布遮掩一下比较好喔。

西方的礼仪和我国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零零总总谈了一些基本西方礼仪,其实最基本的还是爸妈平时生活教养的功夫。如果常常提醒孩子遵守礼貌规矩,让孩子懂得规范自己、尊重别人,相信在国外旅游的时候,也能很快就适应不同的礼节了!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西方的礼仪和我国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在当前国际交往频繁的形式下,不论是在国内接待外宾或出国访问旅游,不论是将要留学国外或常驻国外工作都有必要学习一下西方的礼仪。

礼节有两个方面:其一要从内心去关心他人的需要和情感;其二要以一定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由此人们通常可以判断我们家庭教养的状况。礼节的实质就是处处为别人着想,这也就是要实行那条金笺:你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该怎样对待别人。所谓考虑他人的要点就是要使自己的衣着和举止尽可能让人喜欢。一看到衣着雅致、彬彬有礼的人,你就会觉得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相反,看到的是衣着不整,礼节不周的人,你就会有明显的缺少什幺以及不舒服和烦恼的感觉。

中国的礼节与西方的礼节有时差别很大。

如果你想同西方人相处和谐,了解西方的礼节是非常重要的。

最简单的问候是说一声"早上好"、"下午好",或"晚上好"。这种问候可以用于你不太熟悉的人或者任何与你匆匆擦肩而过的人。

若你不很匆忙时,对不认识的人可说一声"你好",回答你的也应该是"你好"。

当你第一次与别人见面时,通常要握手。此外,久违的朋友相见时,通常也要握手。然而,相遇时不握手也行,微微鞠一个躬,也是很有礼貌的。

如果谁要和你握手,你当然要同他握手——拒绝握手是非常不礼貌的。通常是由年龄大的一方或者女子先伸出手。

你在向别人问好时,直呼别人的姓名也常常是得体的。你可以说;"早上好,蒙克里夫先生"或"你好,富兰克林"。

有些问候在中国是合乎礼节的,而在西方却不被采用。如果你问候一个西方人说"你上哪儿去?"(Whereareyougoing?)或说"你去哪儿啦?"(Wherehaveyoubeen?)他会想你在打听他的私事,实在是太失礼了。

而如果你说:"你吃过了吗?"(Haveyouhadyourdinner?),他可能会认为你想邀请他与你共同进餐。因此,和西方人相处时,你最好使用西方通常的问候方式。

当你受到邀请时,你必须立即作复,明确地说明你究竟能不能接受这次邀请。如果对方是在谈话中或偶然遇见时口头提出邀请的,你就应该立刻回答能不能去。如果当时不能回答,你可以说?"我今晚告诉你,行吗?"或诸如此类的话。但不管是口头邀请还是书面邀请,都应当给予明确的回答。

通常来说,表示你的确不能接受邀请的客气的办法是说出你不能不谢绝的理由。只是说一声"我不能去"或"我不去"是不礼貌的。说一声"对不起"也是不够的。只说一声"谢谢",那就只能使人莫名其妙,不知你到底是接受邀请,还是谢绝邀请。

如果你接受了邀请,忽然有事不能赴约。你应当把你不能前往的真实原因告诉对方,接受了邀请而又不赴约是一件极不礼貌的事情。

在经历了饮食习惯的历史沿革之后,当我们都围坐在铺着雪白桌布、摆着锃亮刀叉的餐桌旁时,吃饭已经从只为了充饥的需求而发展成为一种令人愉快在复杂的社会习俗。今天,在你应邀赴宴的时候,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实际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把它取出,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在西方,汽车有优先通行权。几个人肩并肩地排成一行走是不礼貌的。因为那样会妨碍别人行走或耽搁别人的时间。

西方店铺,除极少数外,都对商品明码标价,没有讨价还价的习惯。店员们都很客气,尽力为顾客找到满意的商品。顾客也必须很客气,如果看了好几件物品以后,一件都不想买,顾客可以说:"恐怕这些都不是我所需要的,麻烦你了,多谢。"

"谢谢你"(Thankyou)这名话在西方比在中国用得要更加频繁得多。任何人替你做了一些事,不管事情多小,也不管他是你的上司还是佣人,你都应该说:"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