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茶文化的兴起范文

茶文化的兴起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9: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茶文化的兴起,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首先,茶业的繁荣,促进了瓷器制造业的繁荣,为瓷器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唐代,茶成为了大众消费品,中国北方也已经是“茶为食物,无异米盐。”(《旧唐书•李玉传》)文献中记载:“江淮之人,什二三以茶为业。”(《全唐文•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这些都可以充分说明,在唐代,茶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当中,范围上也已扩展至全国,在国家的经济当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茶叶的兴盛推动了瓷器制造业的繁荣,《中国茶经》有这样的记载:“唐朝中期,北方消费茶增多,引起各地瓷窑的兴起,尤以烧制茶具为中心。”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这一时期窑址的出土物中,与茶器相关的器物数量远远多于前代,也在同时代出土器物中占了很大比重。以越窑为例,盛唐一朝,碗、盘、水盂、注子产量最大,占所有出土物的80%以上,而以碗的出土量最为巨大。(《中国陶瓷史》)除了水盂之外,上面提及的其他三种瓷器均作为茶具使用。

其次,茶文化兴起,推动了瓷器器型的革新。唐代以前,瓷器尚保留了大量陶器的特征。自茶文化兴起,瓷器变得更加灵动。以壶为例,魏晋时期流行“鸡首壶”,壶身与早先的陶罐无异,仅多一鸡首状流,盘口、鼓腹,短小流,整件器物重心偏下,显得厚重。唐代以后,“汤瓶”取代了“鸡首壶”,盘口逐渐变为侈口,腹变小,流加长,且流多管状或棱状,重心上移,整件器物显得活泼。这些变化,可能与晚唐时期兴起的“点茶法”有关。“点茶法”即先将茶末置于盏内,用汤瓶注以沸水,将茶末调成膏状,最后持汤瓶向盏中冲注适量热水而成饮用的茶。向茶盏中冲注的动作称为“点”,因为盏的容量很小“,点”特别讲究技巧,否则沸水很容易溢出。于是对装沸水的汤瓶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从流里面倾倒的水水流要顺畅、水量要适度、落水要准确。为了便于点注,高颈、长腹、长流的汤瓶应运而生。管状和多棱状的流,顺畅性和水流稳定性明显好于魏晋时期流行的鸡首流。魏晋时期的碗,直口或者敛口,深腹、实心底,与陶钵较为相似。至唐代中期,碗多为侈口,由深腹变为浅腹,圜底增多。唐代晚期流行斜直壁碗,器型也有逐渐变小的趋势。关于唐代文人饮茶方式,文献中也有零星的记载。唐代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笔记小说《封氏闻见记》卷六有这样的记载:“……伯熊著黄批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器内装的是刚刚煎完的茶,温度较高;喝茶时要能“手执茶器”而不烫手,茶器应该便于散热,而且方便“手执”。这一时期大量发现的敞口、浅腹、圜底的小碗,敞口、浅腹利于散热,小巧、圜底的特点,使人能以手执住而不致烫手,很可能是作茶具用。这种小型侈口碗,应是陆羽所提及的“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的茶瓯。

再次,由于品茶、斗茶风气的兴盛,人们不仅对茶色、茶味进行品评,还提高了对茶具的审美要求,进而推动了瓷器装饰性造型、纹样的产生,大大增强其文化内涵。“花口”是唐代瓷器的一大特色。中晚唐时,花口造型开始出现并逐渐流行,大致与茶文化兴起的时间一致。根据考古的出土材料看,晚唐时的茶具大量采用花口造型。如当时流行的花口茶瓯,通常表现为五瓣花形,腹部无棱,圈足稍外撇,器型小巧精致。陆羽认为“膻鼎腥瓯,非器也”,即茶具已经不是一般的食用器,而是具有了一定文化内涵的器物符号。“花口”的造型,大大提升瓷器的文化内涵,使其脱离了“食用器”的范畴。1987年发掘的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发现了极其精美的秘色瓷碗。根据其器型、一同出土的金银茶具及文化意义上分析,这些秘色瓷碗应该为茶具。以茶具为代表的瓷器烧造,其技术已为我国青瓷制造的最高水平。

篇2

1.都是与时间紧密相联的地域概念

不论是原产地还是发祥地,都有最初出现、最早诞生之地的涵义。茶树原产地与茶文化发祥地都是与时间相关的地域概念,分别是茶树和茶文化得以产生、存在的物质环境与空间基础。野生茶树的出现,是人类发现茶、认识茶、利用茶的自然物质前提,换句话说,茶树原产地比茶文化发祥地所隐含的时间要早。茶树原产地的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最有机会较早地了解茶、利用茶,茶文化也因此得以孕育和积淀,因此,茶树原产地和茶文化发祥在地域上具有着一致性的可能。从一个宽广的地域来看,中国既是茶树的原产地,同时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二者都诞生于中华大地,具有空间地域上的一致性;同时,由于中国本土农耕文化的影响,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观念,与茶文化所蕴含的自然、恬淡、淳朴等特点有着天然的契合。中华大地拥有茶文化诞生的特殊环境和土壤,茶文化历史悠久、体系完备,渗透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茶文化积淀特别厚重。因此,茶树原产地与茶文化摇篮也可能存在地域上的相异。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但中国国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并非在每个地区都有原始茶树生长,或适宜于茶树人工栽培。

2.二者的认定标准不同

茶树原产地的认定标准比较简单一致,也就是只需要证实茶叶最早从何地而来,或者说能够找到地球上最早的茶树即可(如古茶树化石、最久远的野生古茶树、最早的茶树文献记载等方式),主要通过科学实证的手段进行。但迄今为止,尚未有茶树种群化石被发现;寻找茶树原产地,主要通过调查大茶树的有无、多寡,以及从生物进化角度进行推论。如根据对云南茶树资源的考察结果和物种起源说,从云南茶种(Species)的数量、新种的发现、茶种的水平和垂直带分布规律、茶种形态结构的特点等论证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文化发祥地的认定标准则呈现多样统一,它可以借助多种文化表现形式来进行界定,主要通过人文研究的方式得以实现。中国是茶的故乡,自神农发现和利用茶以来,已达数千年之久。茶文化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中华民族众多,生产生活方式大相径庭,即便是对茶的称呼,各地区也不尽相同。茶文化发祥地可从如下方面进行研究:茶的起源、发现和利用,茶文化产生、形成、发展、演变、形式和特点,茶文化对社会的影响等。

二、辨析二者关系的意义

1.有利于建立茶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原点

茶树原产地的标准简洁明了,只需要找出茶树最早出现的地方即可,但这看似简单却很难证明。因为茶树的生长历史远远早于人类的诞生历史,并且随着自然考古和现存古茶树的新发现,新的证据也不断更新着人们对茶树原产地的认识,茶树最早出现的地方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目前,茶学界对茶树原产地诸说各执一端,观点多样纷呈,难以达成一致。但对于茶文化而言,它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是人类认识茶、改造茶的活动过程及其成果,通过对各种历史文化现象的辨析,可以得出茶文化发祥地的较准确的地理区位。尽管自然科学视域中的茶树原产地难以取得一致认同,但人文社会视域中的茶文化起点却可以得到有效证实。因此,厘清茶树原产地与茶文化发祥地二者的关系,可以使为茶文化研究摆脱对茶树原产地的依赖,解开各执己见给茶文化研究带来的困惑,开拓了新的研究思路与空间,有利于茶文化研究向人文社会领域进行纵深探求。搁置茶树原产地的争议,直接探索茶文化初创地,开展茶文化发祥地研究,可以为茶文化学的形成提供思想前提和基础原点,对整个中华茶文化研究中具有奠基性的作用。

2.有利于厘清中华茶文化发展的脉络

中国不仅是茶树的原产地,更是茶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茶叶本是长江流域的物产,自从神农传说开始,中华民族就不断加深对茶的认识,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逐渐演绎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饮茶的习俗最早产生于长江流域,并逐渐向黄河流域及其它地区传播;最早的茶事传说、咏茶诗句诞生于长江流域,第一本茶学专著《茶经》也以此地茶树和茶品进行拓展构建。茶文化发祥地是茶文化研究的源头,从文化自身发展的角度来梳理茶文化,能够比较清晰地揭示中华茶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基本规律。神农时代是中华民族的远古时期,茶叶的发现及应用的传说孕育了茶文化的诞生;商末周初,周武王伐纣时,巴蜀所产之茶为“纳贡”珍品;两汉、三国时期,茶文化通过社会交往与民族交流,向南北扩散推广;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盛行,浸润艺术人生;唐代,茶事活动由实践上升到理论,《茶经》标准完整的茶文化体系形成。以茶文化发祥地为起点,经过数千年的文化创造和积淀,茶文化终于惠及在中华大地,在唐代基本形成了较完备的茶文化体系。

3.有利于服务地方茶文化产业建设

中华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资源异常丰富,是人类可资共享的宝贵财富。茶自古以来就秉承着天地至清至正至纯之气,让人在复杂的尘世中获得丝丝清闲与片刻休憩,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成为国人的精神驿站。茶文化所折射出来的精神与气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与根基。茶文化发祥地的研究,有利于中华民族“认祖归宗、饮水思源”,加强对茶祖文化的认同,塑造中华茶文化的整体形象,促进茶文化的发展。

篇3

关键词:日本煎茶;形成;和敬清闲

1 日本煎茶的形成

日本煎茶来源于中国,在唐代八世纪,中国的煮茶文化开始迅速发展,开始走向繁盛时期,并且被广大民众所接受,这时候“煎茶”这个名词随之诞生。据唐代陆羽《茶经》记载,煎茶是我国古代辛勤工作的劳动人民所发明的一道制茶工序。此种烹煎方法主要是将饼茶炙烤、然后碾碎成末,放入沸水中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

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选水、取火、候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对于茶文化的初学者而言,往往容易误以为“煎茶”的“煎”字是一种烹饪的方法,把茶叶在火上烤,或者把茶叶放在少量的热油里弄熟的意思。其实不然,“煎茶”根据词性不同可以有两种解释:如果解释为动词这是“把茶蒸熟”的意思,“煎”就是“蒸”,是一种泡茶的工序;而“煎茶”如果解释为名词,是指蒸过的绿茶。在明代的中国,煎茶这个词表示一个制作食用茶的一道工序,也就是用清水煮茶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工序渐渐被炒青所取代。据《茶经》记载,炒青是指在制作茶叶的过程中利用微火在锅中使茶叶萎凋的手法,通过人工的揉捻令茶叶水分快速蒸发,阻断了茶叶发酵的过程,并使茶汁的精华完全保留的工序。

日本是一个乐于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民族,在我国唐朝繁盛时期,常派使者前来我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煎茶文化也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文化之一。中国的隐元禅师东渡日本,把我国明朝的泡茶方法传入日本,向日本弘扬了中国茶文化,煎茶因此在日本也开始发展起来。日本煎茶道形成于日本江户时代并且发扬光大,其煎茶文化至今还保存着不少中国文化的痕迹,并且发展成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2 日本煎茶的特点

日本《广辞苑》对“煎茶”一词的解释有两种:狭义的解释为“煎茶是绿茶的一种,以茶嫩叶为原料制作而成”,广义的解释是指“把茶煮了喝,或者指煮好的茶”。也就是除了抹茶以外的用水泡的沏茶方式。从日语词汇上看,“煎”这个汉字是“煮”的意思。

日本煎茶方法跟中国的类似,先将一定温度的水注入茶碗内,然后把茶叶放进去泡着饮用的方法。煎茶的步骤可以分为:准备茶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步骤。虽然煎茶道非常讲究每一道泡茶的工序,但是比起抹茶道,煎茶道是一种简单随意而又自由的茶道。因为没有任何形式的束缚,煮茶的地点可以自由选择,也无须遵从传统抹茶道的繁琐程序。正是煎茶道没有地点的要求,也没有束缚,因此而备受日本人喜爱,在日本得到普及。

从泡茶的科学角度而言,根据茶的种类不同而使用不同水温的水,因为茶的味道会因水温的高低而发生变化。一般而言,煎茶最合适的水温是70℃-80℃,那样跑出来的茶味道最好。日本人通常把水煮沸以后静置一旁,一边准备茶具,一边等待水温下降为合适的温度。待煎茶的准备工作完毕以后,水温也差不多变成了合适的温度。日本人在煎茶时,首先往茶壶注入三分之一水,让茶稍加温热,然后再把茶壶的水加至七分满,等待时间为大约一分钟,就可以开汤饮茶。第一遍泡的茶,味道很清新,有一丝淡淡的茶香。茶入口甘淡,几乎没有苦涩。第二遍时,舌尖已有茶津涌出,味道也变得比第一遍的茶味浓厚。到第三遍时,喉咙有一股甘润的感觉,满口都是茶的甘香,跟第一第二遍的清幽淡薄的茶味又不同。

日本煎茶的茶具中,比较特别的是盛茶的茶壶,叫“急须”,这名词来自中国。“急须”出自我国诗人宋黄裳的诗歌《龙凤茶寄照觉禅师》:“寄向仙庐引飞瀑,一簇蝇声急须腹。”自注:“急须,东南之茶器。”,意为“煮茶、暖酒器名”。“急须”是日本的茶壶,形状小巧玲珑,一般容量只能供2~3人饮用。其把柄与壶嘴成直角,把柄和壶身也成直角,方便右手持握,由于把柄和壶身隔得比较远,所以用手握着茶壶也不容易被烫伤。中国的“急须”的把柄根据位置不同,分为后手(弯把)、横手(侧把)、上手(提梁把)三种。日本的“急须”以壶口和壶把垂直的“横手(侧把)”为主流。通常用紫砂、陶瓷、铁制、银制的材料制作而成,其中金属器比较多。中国的饮茶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生着变化,“急须”的出现是因为唐代的饮茶方式主要以煮茶法或煎茶法为主,“急须”是当时用来煮茶的茶具。之所以把壶嘴做的很高,是为了避免茶汤溢出;将手握的直柄做成中空,是为了插入导热慢的木棒,以免倒茶时烫手。在那时候不论是煮茶还是煎茶,茶都需要通过煮的方式进行,而“急须”就是当时非常普遍的煮茶容器。在我国某些地区的方言中,“急须”的含义跟字面意思一样是“急用”的意思。

由此可见,日本学习中国的煎茶文化,煎茶的工序和茶具都被完好地传承了下来,并发扬光大为茶道。许多中国古代茶器的原始名称仍然被保留着,“急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跟原来相比茶壶的形状略有变化,用途也不再拿到明火上煮茶,但是“急须”不烫手、小巧轻便的优点依然被大家所接受并且沿用至今。

3 日本煎茶道的文化内涵

日本人之所以把喝茶当成是一种艺术、一种精神享受,甚至不惜投入巨资建造专门的茶室,购买昂贵的茶具,耗费金钱上茶道课程,是因为茶道是一种精神乐趣。点茶人的泡茶手法与茶室的摆设、茶具的形状和颜色达到协调时,会给喝茶人带来一种美感和乐趣。

日本茶道精神体现在“和、敬、清、寂”四个字中。“和”是和谐,和谐分为外在的和谐和内在的和谐,外在即茶室的环境,包括了茶室的摆设,茶具的选取,甚至是茶室内香味要以和为本,实现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的和谐;而内在的和谐也就是内心的平和与安静。“敬”是指“尊重”,茶室里的人地位不分高低,宾主要相互尊重,共享一个和谐的茶室气氛,做到相敬相爱。“清”是指“通过喝茶对灵魂的洗涤”。因此,茶室要保持清洁整齐,人们便通过喝茶可以去除身外的污浊达到内心的清净。“寂”是指“无”,也就是通过喝茶忘却世间烦恼,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众所周知,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和煎茶道,煎茶道虽然没有抹茶道那么普及,但是也受日本人喜爱。比起日本抹茶道,日本的煎茶道更加讲究简洁。因为煎茶的工序比较简单,所以煎茶道更强调“茶道与效率”“简练之美”。与上文所述的日本茶道精神“和、敬、清、寂”略有不同,煎茶道的精神在于“和、敬、清、闲”。区别在于“寂”和“闲”两个字,“寂”讲究的是“忘我”,而“闲”讲究的是诚信、满怀诚意,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内心的和谐。通过煎茶领会内心和谐愉悦、互相尊重、净化心灵、满怀诚意,使肉体与精神都得到舒展。

自古以来,日本煎茶道因其自由、简单的程序深受日本普通百姓的喜爱。人们从工作和生活的繁文缛节中释放出来,通过煎茶而达到身心的放松。日本的茶道一直保留着自古至今独有的特色并且注重文化的继承,这是我们所缺少的文化传承精神。

参考文献:

[1] 陆羽.茶经[M].京燕山出版社,2009.

[2] 桑田忠H.茶道のs史[M].v社,1979.

篇4

计划生育政策的背景下,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期望相对较高,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促使诸多父母将孩子送往各类文体兴趣班,学习特长,增强技能,于是,各式各样文体类的公司先后建立,但是,相当部分公司大多为私人工作作坊,规模少,缺少企业文化,创新理念不够,发展速度滞后,居于此,本研究选取广州市5所文体类小型公司,对其组织文化进行研究。

2 研究目的意义

为小型文体类公司的规范管理、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为小型文体类公司企业文化的塑造提供思路。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广州市龙林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广州市青少年萌芽书画培训中心、广州市水荫钢琴乐器培训公司、广州市跳跳健身有限公司、爵士乐培训营等五家文体类小型公司的企业文化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综述法、访谈法等对此进行研究。

4 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从企业理念文化、人员进修情况、管理制度情况、家司互动文化、第二课堂活动等五个方面来了解企业文化现状,具体如下。

4.1 企业理念文化

上表可知,各企业的理念相差较大,有些较为具体,比如广州市青少年萌芽书画培训中心,以培养青少年书画兴趣,提高他们书画技能和水平;广州市水荫钢琴乐器培训公司以考过级为主,爵士乐培训营以培养学员热爱爵士乐, 发挥爵士文化,而广州市龙林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和广州市跳豆健身有限公司的理念较为笼统,本研究结果表明,艺术类的理念文化较体育类的要清晰。

4.2 员工进修情况

培训类机构的教员、教练需要不断进修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本研究?幕?构工作人员的培训情况来了解各公司在人员培训方面的情况。

上表可知,体育类的企业近三年来,没有派员参加任何培训,而艺术类的近三年均有2-3人次参加进修培训,这说明,在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技能方面,艺术类的小型企业比体育类的更加重视。

4.3 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管理制度是公司企业正常运转的规范性依据,有些公司在执行制度方面,遵章办事,而有些公司,尽管有制度但执行力度不够;还有一些公司,制度不健全,也没有按制度行事。

结合上表情况,从访谈可知,公司规模在10人以上的,配备的制度较为全面,而小于10人的,几乎只有考勤制度,这说明,各公司的制度非常不完善。

4.4 家司互动文化

为了解公司与家长的联系和互动情况,本研究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具体如下:

家司互动方面,除了学员参加比赛或考过级,公司或培训机构才会与家长取得联系,否则其他时间与家长联系是不够的。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在企业理念文化方面,有些公司的理念较清晰,有些则较笼统;本研究显示,艺术类的较体育类的企业理念要更清晰;在员工进修方面,艺术类的小型企业比体育类的要更加重视;各公司在制度建设方面,仍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与家长的联系不够。

篇5

摘 要 军事礼仪象征着威武与力量,商务礼仪代表着效率与时尚。礼仪与仪式又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企业军事化管理的制度的推行,军事化管理中的军事礼仪也愈发广泛的被企业文化体系所借鉴与吸收,使原有的商务礼仪发生了转变。笔者以差异化表现形式为主要视角从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差异的表现形式两方面对军事礼仪与商务礼仪进行比较性分析。旨在完善军事化企业内部的企业文化体系。

关键词 军事礼仪 商务礼仪 差异性

商务礼仪,就其学理层面而言,可被界定为商务人员在其商务交往中所应恪守的行为规范。 根据商务礼仪的定义,笔者认为军事礼仪可被认为是军事人员或其他人员在进行社会交往时所应坚持的行为准则。通过对商务礼仪与军事礼仪的差异性分析为实现二者有机转换提供理论依据。

一、差异性原因分析

礼仪背景方面。军事礼仪旨在强化部队这一集体内部的等级意识,从而提升礼仪客体的权威性。商务礼仪则不尽相同,其主要通过“律己之规”表现对礼仪主体的尊重。

礼仪主体方面。礼仪的主体,指的是礼仪的操作者和实施者。军事礼仪的主体大部分按照军衔等级的高低次序,通常情况下由军衔低者扮演。商务礼仪的主体则一般由主人或邀约方扮演。

礼仪客体方面。礼仪的客体,又称礼仪的对象,他指的是礼仪的承受者与指向者。军事礼仪的客体大部分有军衔等级较高者扮演。商务礼仪的客体则由客人一方或受邀约一方扮演。

礼仪的社会环境方面。礼仪的环境,指的是礼仪活动得以进行的特定的时空条件。军事礼仪的礼仪社会环境定格于等级森严、军纪严明的武装部队,强制性特征明显。商务礼仪的礼仪社会环境则定位于自由平等的商业社会,自主性特征突出。

二、差异性内容分析(礼仪媒体分析)

(一)等级次序的不同

1.方位次序不同。商务礼仪中强调“以左为尊”原则,即礼仪主体的相对位置要处于礼仪客体的右侧的原则,以此体现对于礼仪主体的尊重。在军事礼仪中,由于其政治性特征明显,则采用“以右为尊”的准则,即礼仪主体的相对位置要保持处于礼仪客体的左侧,以此体现对于礼仪主体的服从。

2.先后次序不同。商务礼仪中在对职务相同时二者进行排序之时会考虑到礼仪客体的年龄、资历等要素。甚至有时处于理解需求,按照姓名笔画数或姓氏首字母进行排序。军事礼仪则略有不同,在对职务等级相同的礼仪客体进行排序之时,第一要素,衡量礼仪客体的军衔高低,军衔高者优先。第二要素,军衔相同时衡量礼仪客体的军职待遇等级,待遇较高者优先。第三要素,礼仪客体军衔与军职待遇等级相同时,按礼仪客体是否有立功经历进行排序,立功者优先。其中,曾荣获一等功者优先,二等功者其次,三等功者次之。若所立功等级一致,则按立功次数进行排序,立功次数多者优先。第四要素,立功经历相同时,按参军时间(军龄)排序,军龄长者优先。第五要素,若礼仪客体军龄相同,则以是否参与过重大活动如战争或内卫活动,参与者优先。

(二)礼貌用语不同

总体上将军事礼仪中的礼貌用语较商务礼仪中的礼貌用语要显得更加简单与硬朗。

1.问候方式的不同。商务礼仪中礼仪主体对礼仪客体打招呼时多使用“您好、你好”等词语。军事礼仪中礼仪主体对礼仪客体进行问候时多使用“报告,首长好”等词语。

2.回复方式的不同。商务礼仪中礼仪主体对礼仪客体意志的回复多使用“好的,我明白了”等词语。军事礼仪中礼仪主体对礼仪客体的回复仅使用“是,明白”这一类表示服从的词语。

3.词语长度、风格不同。商务礼仪当中,礼仪主体通常较为委婉的表达对礼仪客体的较为不利的消息,或通过华丽的辞藻修饰对礼仪客体的赞美。军事礼仪中则大为不同,礼仪主体通常较为直接的表达主要意思。如:报告,我是A,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报告完毕!而且,军事礼仪当中很少通过形容词的连缀表达赞美,通常上级对于下级的赞美只是“非常好,做得不错”这里富有极简主义色彩的词语。

(三)社交礼仪不同

1.社交风格的不同。商务礼仪中礼仪主体与礼仪客体的关系以一种互相尊重的观念为原则,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风格。军事礼仪中则主导一种严明的等级关系,下级对于上级绝对的服从,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风格。

2.问候礼仪的不同。商务礼仪中礼仪主体与礼仪客体表示友好的方式通常以握手礼为主,作为礼仪媒体的握手动作是在同一时间进行的。倘若实行西方商务礼仪,男女双方行贴面礼之时,动作也是同时发生。且节奏较为缓慢,通过舒缓的节奏使人礼仪主体倍感放松。军事礼仪中则略有不同,礼仪主体一定要先于礼仪客体行军礼,礼仪客体待礼仪主体将礼仪动作实施完毕后进行回礼,具有短暂的时间间隔。另一方面,军事礼仪中的礼仪动作讲究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3.通讯礼仪的不同。商务礼仪中,通讯讲究完备的程序与体系;在通话时间方面,工作上的事情出于礼貌的需要,应指定在工作期间进行通话;通话内容方面则强求通过语言的修饰使得礼仪客体感受到备受尊敬的感觉;在通话结束时,处于礼仪主体与礼仪客体的相互尊重,可能再互相谦让中挂下电话。军事礼仪中,通讯本身所具备的程序与体系并不复杂,过多的精力被投放在通话内容的保密工作上;通话内容方面,则要求用尽量简单清晰的语言将问题的要点概括明白;在时间方面,工作上的问题是要24小时与上级联系,但切记拨打办公室电话;在通话结束时,尽可能的等待礼仪客体先挂断电话。

4.着装礼仪的不同。商务礼仪当中,在正规场合中要求礼仪主体穿着西装(或套装)、佩戴领带(胸针)、佩戴手表(首饰);在进餐过程当中,要求礼仪主体穿着正装;无论男士还是女士可以通过服装的颜色搭配不同颜色的皮鞋(高跟鞋)或领带、领结(项链)。军事礼仪当中,在会议场合要求礼仪主体必须穿着军装,佩戴军功章、军龄牌、肩章、臂章、名牌等军装配饰,但是礼仪主体禁止佩戴首饰如造型夸张的手表、戒指等;在进餐过程当中,礼仪主体需穿着作训服用餐;无论是男士还是女士都只能穿着黑色皮鞋,并佩戴深蓝色领带。商务礼仪当中,礼仪主体可以根据需要定制修身风格的西装或套装,

5.餐饮礼仪的不同。从上菜顺序上来看,商务礼仪按照“凉菜、酒水、甜品、炒菜、主菜、汤菜、主食”的顺序进行上菜。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军事礼仪当中更加倾向于“主食、汤菜、凉菜、酒水、甜品、炒菜、主菜”的上菜顺序。从座次安排上来看,商务礼仪按照主宾最高位的原则进行座次安排。但是在军事礼仪当中,座次的安排更加倾向于按照军衔等级的不同进行排位。在男女的座次排位方面,商务礼仪当中讲究“女士优先”原则和“男女搭配原则”,在夫妻的座次安排上多采用“家庭式”的座次,即以家庭为单位安排座次。军事礼仪中,“军嫂”具有绝对最高位次,“女性军属”具有第二最高位次,当有多名军嫂时要以“军嫂团体”为单位进行座次的安排。“军嫂团体”内部按照其丈夫的等级序列进行排位。当“军嫂团体”整体到达部队探亲时,该部队的最高领导(政委或部队指战员)需要列席作陪,将尊重献给伟大的军人的妻子。上述现象在边防部队表现的尤为突出。

三、结语

商务礼仪与军事礼仪并无正误与优劣之分,二者仅是特定礼仪环境下所实现的礼仪内容。从礼仪的主体、客体、环境方面分析了商务礼仪与军事礼仪产生差异的原因,以礼仪媒体为主要视角从等级次序、社交礼仪、仪态礼仪三方面论述了二者的差异性。分析差异性的初衷在于实现二者的有机转换,尤其是处于企业文化亟需“强文化”引领之际。大型企业军事化管理的趋势已经逐渐清晰,如此而言,礼仪作为企业文化中的重要一环也许即将拉开改革的大幕,商务礼仪军事化或许会成为一个热点的礼仪方向。

参考文献:

[1] 金正昆.商务礼仪简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15-20+24.

[2] 张瑾俏.论商务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合理利用[J].青年文学家,2013.23:214+216.

[3] 王文丽.商务礼仪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商贸,2011.29:195-196.

[4]田静,张婷婷.基于企业成长视角的商务礼仪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2.11:52-5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