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范文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27: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

篇1

【关键词】心理学;中职班级管理;运用和提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也深入到了社会各个行业、不同人群中,心理学的知识日益丰富,它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中职班级的管理工作一是要引导中职学生学习职业技能,二是要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等进行良好的教育,所以说心理学在中职班级管理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班级管理教师必须实际应用和总结的教学管理内容。

一、心理学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实际运用

1.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引导

中职学生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大多是品行不好、学习成绩不行、不听话的孩子。事实上,一些中职学生确实在学业上处于弱势,很多行为不合常规,厌倦学习,不遵守纪律,胡乱花钱,喜欢通宵上网,打架斗殴、热衷早恋等现象也较为普遍,其心理也往往处于弱势,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自卑、自我封闭、孤独、抑郁、人际交往障碍、焦虑、自大与虚荣、妒忌等亚健康状态。所以在对他们的学校教育工作,或是家庭教育工作中,往往采取责备、批评的方式,过多的责怪学生的缺点,而忽视了学生一些优点和进步的思想。中职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的中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在班级管理中,尤其要注重运用心理学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培养,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的幸福,乐观积极的构建自己的未来,保持对职业技能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使中职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现在中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教学辅导班,通过心理导师的讲解和帮助,为中职学生们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对学生心理情绪的安抚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学生身心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学生更加容易在心理情绪上产生不安,很想找人倾诉,却又不知道该找谁倾诉,久憋成病。中职班级的管理工作,如何运用心理学来了解学生不同时期的情绪状况,如何帮助学生走出情绪上的低谷,是众多中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有待提升和进步的地方。面对学生心理情绪上的问题,班级管理者要擅于发觉个别学生的问题,了解并为学生制定积极地解决方案,通过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运用手段治疗学生的心理情绪问题。在现在的中职班级管理中,管理教师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早恋问题,早恋常常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处于被动,学生容易情感用事,这就急需我们的班级管理者借鉴合适的心理学道理,对学生进行心理劝导,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可以把控自己的心理情绪。

二、如何提高心理学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根据目前中职院校班级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要做好心理学在中职班级管理上的运用工作,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加强教师心理素质培训,增加班级管理心理辅导,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中职院校要坚持重视对心理学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加强教师心理素质培训,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善用积极心理学知识对待学生的学习和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积极情绪的引导,保护学生脆弱的自尊新,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行为,唤醒学生内心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使学生从一些小事中感到满足,分享人际交往中的喜悦,逐步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在这方面,教师是如何管理班级的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教师管理班级的指导思想与他们对待学生的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对教师进行强化心理教育理论培训,一是要先培训一批具备高心理学水平的教师,起到带头作用;二是由专业心理教师培训各班级管理者,增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教的育水平;三是对全体教职员工开展心理知识讲座,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四是要求班级管理者要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多运用积极心理学,做好心理辅导记录,相互交流和思考。积极地社会支持,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团体辅导,培育学生积极的人格,激励学生设立各阶段的人生目标,有意义地生活和学习。

三、总结

就当下中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来看,心理学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已经初见成效,但是普及和应用的范围仍然只是局限在小范围内,如何提高心理学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扩大心理学对班级管理的影响,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是现在中职班级管理工作需要继续学习和进步的方面。重视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教师的心理教育理论培训,大力开展班级管理心理教育活动,从学生心理上解决班级管理上的一些问题,促进我国中职院校班级管理工作在心理学应用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芳,浅析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应对措施[J];决策管理,2007.

[2]李文香,润物细无声―浅谈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07.

[3]欧江毅,谈谈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提高班级管理效率[J];现代教育,2012.

篇2

关键词:中职院校;班级管理;心理学效应

心理学效应主要是社会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心理规律和心理现象,在某种事物行为或者是某种人物的作用下,从而引起了一些事物之间或者是人物之间相互变化的连锁反应或者是因果反应。中职学生和普通的中职院校学生是有所差别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综合知识能力都有所欠缺,对中职班级进行管理是有一定难度的,将心理学效应有效应用到班级管理中,能让教师更好地去处理师生关系,能让中职学生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教师也应该的对心理学效应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在班级管理中能够顺利应用,这中职班级的整体教学环境更加和谐。

1运用“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

先说首因效应,这主要是说在两个之前并不认识的人在第一次相见时所产生的第一印象,这对人的认知程度是有较大影响作用的。而晕轮效应则是对一个人形成某种特定的好印象或者是坏印象之后,再依据这一印象去推断更多方面的特性。在现实中,首因效应还有晕轮效应都是可以运用的,但不能完全相信,也不能以点带面,首因效应是很容易让人们将后面的信息给忽略掉或者是不去逐一,从而将后面有价值性的信息给大打折扣;而晕轮效应要是没有恰当使用,人们很容易被对方的第一坏印象给影响,认为对方所有特性都是坏的而没有好的,这种也可以称“负晕轮效应。在中职学生刚入学之后面临的第一堂课就会是军训,这也是最能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体现出来的必修课程。教师在管理班级的时候,首先就要先关注军训中总是缺勤的学生,而这种频繁出勤的学生有一种是身体状况的原因,不能进行训练,辅导员要关注这种学生的身体状况。一般来说,体质情况不太好的学生都性格较为内向,且内心是很渴望得到他人关注的,在人际交往的时候也很容易被动。还有一种学生是存在侥幸心理,为了躲避军训而编造各种借口或者是装病,辅导员在对待这种学生的时候是不能将其谎言直接拆穿的,反过来则要树立其正直诚实的榜样,这样能从诱导和间接教化的方法中让学生错误的思想得以纠正。这类学生通常都是比较多动,有活跃的思维且有较强交际能力的,辅导员教师应该帮助其将惰性给摒弃掉,从而让其成为提升班级活跃指数的核关键人选。

2运用“罗森塔尔效应”

这种效应反映出了期望的作用,是和“皮格马利翁效应”一样的,所以也叫做期望效应和爱的效应。通过对罗森塔尔效应的实验,从班级中随机抽选出一些学生对其进行大大器晚成者的观察,从观察结果中得出,教师要特别关怀和照顾这些大器晚成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会有所改善,对自己的自信心也有所提升。运用期望效应机制主要是利用“默认期望”去将个体的潜能和个体的成功给激发出来的,对于刚入学的中职学生来说,他们对精选班级干部是有着较浓厚的激情和热情的,但是在时间逐渐增长的过程中,学生对这种竞选演讲已经不再有较多激情,更多的都是将班级成绩好的学生给推到全体学生或者是老师面前,拿个人学习成绩去衡量竟选者,但这也是比较片面的。不管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去推选和任命新的班级干部,对于刚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都会有一种忐忑不安、如履薄冰的心态,并会履行自己的职责,完全执行辅导员的命令,这主要是他们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心的。而在这个时候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老师的期望和鼓励,就像罗森塔尔实验一样,将班级干部看成大器晚成者,在当前没有的表现出来的所有潜能会在一定的作用下得以爆发。其实,辅导员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是能真正激发学生感恩之心的,这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教师一些积极的鼓励语言,这对学生干部来说带来的肯定作用是很大的,辅导员教师就好比他们的协助人员,让其有一定的心理慰藉,这样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也更能发挥出实际作用。

3师生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

人际交往中有一个规律:如果交往双方有较多类似的地方,相互之间就较容易吸引,能促进双方关系的发展。俗语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指的就是“相似定律”现象。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关系良好,一方就更容易接受另一方的观点、立场,甚至对对方提出难为情的要求,也不太容易拒绝。由于在很多中职院校中都会出现“一辅多班”的情况。而每个班级的情况不一致,当辅导员需要根据不同的班级安排工作、处理问题时,尽量避免使用“你们班……”、“你们班比不上其他班……”等句式来进行沟通。此时,师生所思所想都是以共同利益作为出发点,所谈所议都是共同相关之事,双方具备良好关系的基础,才能真正敞开心扉,真正将心比心地沟通。

4运用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也称行为修正理论,美国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利用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所谓正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给予报酬,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这种行为在今后重复发生的可能性,这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奖励”、“表扬”手段。而与正强化相对应的则是负强化,负强化就是通过强化物的减少,使目标行为概率增加的过程。使所有学生都明确获得利益的最直接方法就是按照原定的规则或既定的要求来执行时,能够一举两得,达到双方的共同目的。

5结语

中职学生有着独特的自身特点,所以中职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要从个体学生的特性出发,制定合理的管理计划,并将心理学效应有效应用到班级管理中,这对于教师来说能起到很好的管理效果,而对于学生来说也更乐于去接受,这样的班级环境是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而心理学效应也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

作者:杨国平 陈玉 单位: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

参考文献:

[1]陈大军.心理学在中职班主任管理中的运用[J].考试与评价,2014(09):27~28.

[2]伍海星.探析教育心理学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中),2014(02):111~112.

篇3

1.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反馈原则的应用

班级的生活,不同于一般群体的生活。它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和多彩的形式。怎样才能使集体中的目标、规范、组织和人际关系协调发展呢?班主任要及时掌握学生各自的动态,获得有关反馈信息。如班级制订的目标的积极性如何?哪些人有信心或哪些人有不同意见?目标是否发挥了激励作用?是否符合实际?这些动态都需要班主任及时把握。然后根据这些动态,再不断进行调节:或统一认识,进行说明;或排除各种心理障碍,或修改目标……同时,班主任的肯定或否定、批评或表扬又为被管理者提供了反馈信息。同学们将依据这些反馈信息来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建立起畅通的沟通网络?一方面,班主任可通过班会、班委会、各种活动等将自己对班级的管理思想、班级的发展设想等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其想法,也可以通过个别谈心的方式,针对个别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班主任可通过各种正式渠道收集信息:如有计划地召开班委会、任课教师讨论会等,还可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得信息:如与学生交往、同他们谈心,随时随地,处处留心,从学生的言谈中获得信息,又如建立起信息网络,在班级中设置一些能为班主任提供信息的“信息员”;第三是及时地分析和处理信息。班主任应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整理,对发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将各种不良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而对大部分学生的愿望和需求则给予尽可能地满足。这样,班主任将会得到同学们的支持和尊敬。

2.发展特长,以点带面――优化原则的应用

班级中任何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心理发展的整体化,就是个性自由、全面和谐地发展。集体心理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和整体,它们相互影响和促进。集体心理发展为个性发展创造了重要的社会心理环境。但不能限制个性的发展,个性的发展也不能离开集体的轨道。二者只有协调、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整体优化。

优化原则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是:发展特长、以点带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修改和特长,首先,班主任应对班级的学生有整体的认识,根据大多数学生的特长趋势,有计划地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如拔河比赛、篮球比赛、文艺晚会等,使每一个学生在他所感兴趣的活动中将自己的天赋和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另外,选择2~3个对班级的整体优化和提高胡作用的“点”进行重点发展,形成班级特色,来带动全班整体优化发展,从而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而对差生也要把重点放在“带”上,不能“踩”。那种因学生学习差或纪律差就给戴上“差生”帽子的做法,那种因学习差而把某些学生在班内的几项“第一”都全部抹煞的做法,是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班级整体优化的。班主任对这些学生要重点地带,要不断地鼓励,让他们融到集体中来,因为班级管理的目标是整体优化。

3.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互补原则的运用

班集体的成员,既是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因此,要加强班级管理,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把班主任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把老师的权威作用与学生的积极性结合起来,使其产生互补效应。

互补原则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班主任的权威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来实现的,管理班级,重点是激发学生自主管理和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要做到这点,一是使学生理解班集体的目标和班主任提出的管理要求,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内部需要,如学生行为规范的贯彻,这是班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应使学生懂得行为规范每一条都符合他们的切身利益,与他们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譬如,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看坏书刊等规定,绝不是对他们个人生活的干预和个性的限制,而是保护他们身心健康,养成良好文明生活的需要。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管理活动。如让学生参与讨论班级的管理条例,参与选拔班干部并对班级的各种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和监督。三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班级管理中难免出现失败,比如学生们自己策划的一项活动开展失败了,这时班主任就要鼓励他们,帮他们分析原因和总结经验,或者带领他们开展一些能找回自信心的活动,使他们继续保持热情和积极性。

4.合理地使用各种强化手段――效能原则的应用

在班级管理中,不论是集体的建设,还是良好品德的培养与不良品德的矫正,以及管理职能的发挥,人际关系的调节和行为规范的执行,都离不开各种强化手段的运用。强化又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如肯定、鼓励、表扬、奖励等,可以使某种心理或行为得到加强和巩固;负强化如否定、制止、批评或惩罚,可以使某种心理或行为得到削弱或消退。在班级管理教育中,正确地运用各种强化手段,使其充分发挥积极的心理效能,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班主任既要支持学生的自主管理,又要在必要时对各种行为进行强化。如班级中出现了一些好人好事,或者形成了一些好的风气等,班主任就要及时表扬或肯定,甚至奖励。奖励时,班主任可先奖励小组,这样有利于各小群体内部增强凝聚力,有利于调动多数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个人奖励也是必要的,可以为集体树立学习的榜样;使好的发展势头得到正强化。如果班级中出现了违纪行为,或者一些不良的倾向,班主任要及时加以批评、制止甚至惩罚。当然,处罚仅仅是手段,更重要的是教育,惩罚后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把这些不好的行为和倾向消灭掉,使班级的自主管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篇4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一直以来,心理学的主要概念是纠正有问题的心理,只要能把消极和负面的消除,人类便能有健康的行为。近一世纪,心理学家提出了与消极心理学正好相反的积极心理学,随着积极心理学论的兴起,个人和组织的发展便有了新方向。积极心理学强调的是“积极”的概念,认为人文本身的价值和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主要研究人的潜力和积极品质,通过发掘个人固有的积极潜力,激发内在的潜质,促使个人的发展,以帮助获得幸福的感觉。积极心理学在个人方面的应用能够培养乐观,善良,关爱和勇气等特质。而在团体方面,积极心理的应用透过培养个人在团体里的责任感,文明,利他和忍耐等特质使得团体更加团结,文明和完善。

二、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是学校的基本单位,管理好每一班是学校实施教学教育的基础。但是,学生来自不同的背景,地区,拥有不同的个人特质,班主任在管理上难免会遇到难题。在管理层面,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质,运用相同的管理理念,不同的实施方法,以适合不同学生的表现。本文探讨积极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和有关策略。

三、从积极心理学中管理班级

1.培养学生对于班级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一个班级刚成立时,最缺乏的就是团体荣誉感。对于陌生的环境和团体,学生对团体有归属感。积极心理学论中提到了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让成员之间加强沟通 。班主任应该组织不同的班级活动,让同学在不同的环境下认识彼此。虽然同班同学大部分时间都相处在一起,可是主要的时间都在课堂听课,对于同学课堂外的认识却很少。所以,不同的班会活动和情境可以为同学间创造交流的机会,透过对于彼此深刻的交流,使得同学更注重整个班级,由喜欢与同学相处发展到爱班级,培养归属感。此外,教师也可以举行班级间的不同竞赛活动,让同学参与其中,自觉地发展一种责任感。这些活动可以使不同类型或形式的。例如,体育运动的班级接力赛,这需要同学的密切配合和共同拼搏,其他的同学在比赛的过程为参赛同学加油和打气,这无疑会形成一种团结的气氛。这种比赛的结果无论是输赢,都可以在某程度上对学生有一定的凝聚力。如果比赛输了,同学也许会觉得伤心,但彼此也会互相安慰,感情更为深厚;相反地,如果比赛赢了,同学们感到高兴之际,更对自己的班级有荣誉感,在往后的比赛中,更加竭尽全力,把整体班级的利益放在首位。

2.挖掘学生的不同特长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注重修改学生的不良行为,对于学生的成长,主要是寻找他们的错误,并给于正确的辅导,让他们改正。在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中主要强调的是积极的特质,所以除了纠正学生的错误,改变不良行为和教导正确观念外,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教师也应该发掘学生的个人潜力,让他们的潜力得以发光,从而有助他们的学习和个人的发展。

每一位学生都有缺点和优点,而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主要强调的是优点的表扬。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的优点,不要只注重于他们的缺点。从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了解学生的独特处,并且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发扬他的优点。也许有些学生的特长并不是很明显的表现出来,比如说记忆力强,那么教师可以采取或安排一些方法让同学有机会展示此特长,比如在课堂上可以玩一些记忆力的游戏,并要求学生回答,使得学生在其他同学和老师面前获得肯定和赞扬,以此增加他的自信心。再比如说,有些同学的学习成绩不太好,但在体育方面却很强,那么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此方面继续努力,透过给于比赛的机会,使得学生获得肯定和自信,当学生感觉到自己受到肯定时,也可促进和激发学习动力和态度。

3.提高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

学习动力和兴趣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而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正好反映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比起其它学生在学习态度上有显著的分别。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不但能提高学习表现,也能提高他们解决困难的能力。在遇到难题和困难时,能够松容的面对,且有足够的能力适应不同的环境。因此,教师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

3.1主动学习

对于学习知识,学生都是处于被动的就角色,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为了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教师应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学习上起主导的作用。例如,在学期初,让学生制定学习这一学期的学习目标,且在学期的固定时段发放回给学生,起激励和提醒的作用,让学生重新回顾自己所定下的奋斗目标。此外,教师也可以透过学生为自己订的奋斗目标更加了解他他们的学习态度,并且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建立“我要学”的信念。

3.2建立快乐学习

学习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都是一件苦差事,要想将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需要很多的过程。首先,第一必要的条件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自然就会花时间,花心思学习。但是,学习的内容是否有趣也直接影响学习态度,教师在备课将需要教授的知识重新整理,尝试利用新颖和有趣的方式表达,使得同学在快乐中学习。此外,教师应多给于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更喜欢学习。

3.3学会学习的方法

如果学生能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哟那么他们在知识获得的过程必能学到更多的内容。教师在这过程中起辅导的作用,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采用有效的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提供个别指导,完善他们的自学能力。

篇5

【关键词】心理学 班级管理 运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04-01

随着孩子的慢慢成长,他们的成人感慢慢增强,渴望着挣脱父母的怀抱而走向独立,开始反抗老师和父母的教育,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做事情。但是由于社会经验和知识的局限性,往往会走向歧途。作为一名老师,要针对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明显的心理变化,走进他们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声,通过分析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巧妙运用心理学技术对他们进行心理引导,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学生学习方面心理学技术的运用

1.巧妙运用暗示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运用暗示,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让别人在不知不觉中按照一定的方式接受另一个人的思想或者意见。在进行班级学生学习管理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科管理的老师觉得对自己没有教的学科不了解,没有发言权,所以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不是很在意。其实,这时候学生需要的就是学生科管理老师积极、肯定的对其他学科的授课老师教学水平和能力。这样,学生会认为,任课老师都那么好,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所以,作为学生科管理老师,要洞察学生这种微妙的心态,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暗示。在向同学们介绍其他学科的老师时,一定要突出老师的特长和优势,例如:可以举一个优秀教师的例子,说这位老师用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待学生也很和蔼,曾多次获得省、市级的高级教师的荣誉称号等等,提前让学生对任课老师从内心深处产生深深的敬意,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如果以后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惑,学生也不会简单地把学习失败的原因归结到老师的教学水平有问题方面,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从而取得更大的学习进步。由此可见,巧妙运用暗示,可有益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进而进行努力学习的效果[1]。

2.了解学生不同的气质类型,合理安排座位(如下表)

从上面表格中,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内在性格进行合理安排座位。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多血质和胆汁质的学生在上课时,胆子很大,敢于发言,脑子也很灵活,但是学习的持久力不行,很容易半途而废;黏液质和抑郁质的学生稳定性很强,在学习上能够坚持不懈,但是思维比较呆板,胆子很小。这样老师可以把多血质的学生和黏液质的安排在一起,把胆汁质的学生和抑郁质的安排在一起,或者其他种互补类型的,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2]。

二、学生生活方面心理学技术的运用

1.角色认同的方法

在对日常学生人际交往的时候,要采用角色认同的方法,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行为层面进行心理沟通。所谓“角色认同”就是交往同学之间彼此都认为地位同等,有同等的义务和权力,有很多相似之处,从而使他们相互吸引,关系融洽。教师在管理过程中要设法创造角色认同的条件,多提供同学们之间进行交往的机会,让他们在交往中找到归属感,把他们放在同一个目标下,共同面对外界环境的好与坏,促进他们进行日常生活各方面的心理沟通,相互帮助。

2.角色转变的方法

通过定期开展有趣的班级活动,改变那些在班集体中受到忽视或者惩罚学生的整体印象,创造一定的条件把他们推到班级的舞台上,充分施展他们在沟通游戏、创作游戏中的娱乐搞笑才能,让班级中的其他学生发现他们的优点,改变他们在班级其他同学中的坏印象,重新变成一个受信任、受尊重的乐观向上的学生。这样不仅可以改变他们和其他同学的关系,也激发了他们努力向上的信心和勇气。只有在比较宽松、愉悦,感受到集体暖暖的爱的时候,他们才愿意敞开心扉,重新改变自己、定位自己,走向美好。就像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那个坏孩子一样,只要老师把爱、尊重、信任、鼓励传递给他,他就会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以往所作所为的错误性,从而改变自己,变成一位有礼貌、有教养、乐观向善的人[3]。

三、学生纪律方面心理学技术的运用

运用自主调节法,就是让学生这个主体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班级各项活动中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的整个过程,把自己当作管理活动的主体,这样就可以增强他们的自律性,有利于保持活跃、团结的班级氛围,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纪律风气。在开展班级活动的时候,要努力寻找能让全班同学产生共鸣的活动,对不同学生各自的气质、兴趣和爱好等各方面产生一种无声无息的渗透影响,对学生的心灵进行深层次的陶冶和洗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减轻在班级纪律管理过程中的阻力[4]。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是一门艺术,但同时也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技术,只有洞察学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对症下药,采用正确的方法才能有效管理好班级。教育有法,更需得法。运用教学心理学上面的一些简单的心理学技术可以让教师在管理班级的时候更轻松、也更有成效。事实证明,教师只有根据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多种心理学技术,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军. 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 大学教育研究. 2009(01)

[2]贡和法. 教育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 思想理论教育. 2010(02)

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职业学校 班级管理 班主任

在职业学校中,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实施教学育人的重要保障。但是众所周知,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学习能力和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的集体意识较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这就给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面对这些问题,班主任可充分将积极心理学引入班级管理,指导自己进行实践工作,努力提高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吸引性。

1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学科,倡导人们在人自身固有的、具有价值和建设性的力量、善意和美德的基础上,用积极心态对社会现象、社会成员的心理活动进行新的分析和解读,从而将人潜在的内在美、良好品质、优秀潜力激发出来,以获得良好生活。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上,它应用于教育中强调的不仅是对于学生错误的纠正、问题的改造和各种缺点、缺陷的克服,它还着重强调对学生积极心理、态度、品质、情感的研究和发掘,并希望教育者能够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积极因素的拓展和培养。

班主任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导者、帮助者和激励者,作为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其肩负的不仅仅是教学任务,还肩负着让学生健康成长、积极面对生活的重任。每个学生心中都有积极潜能,都有自我积极成长和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班主任引导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努力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给予学生更多的体验机会,使他们体验到成功,领悟到幸福,通过创造幸福和快乐,培养学生积极品质,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的人格、精神都在一个良好、积极的氛围中形成,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成果、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目的。

2 积极心理学在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2.1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根据积极心理学原理,班主任必须培养学生的各种积极情绪,比如愉悦、快乐、自豪等情绪,这些情绪不仅能够改变学生的心态,还能够为整个班级带来积极的变化,有助于班级的良好发展,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落榜生,这些学生的基础较差,素质参差不齐,在初中时很少会受到教师的表扬,长此以往,他们对班级、教师、学校形成的抵触情绪可想而知,特别是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严重偏差,纪律性不强,很多精力都放在了娱乐上,忽视了学习,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必须用宽容、理解的态度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做学生的守护者和引导者,对学生多一份期待,多一份鼓励。职业学校班级舆论或多或少会存在偏差,面对班级舆论,班主任必须对正确的言论加以引导,树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对错误的言行进行改正,并制定一系列可行的班规,为班级舆论的正确发展奠定基础;将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集体榜样,由榜样带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这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班主任应鼓励同学之间相互竞争,打破安于现状的局面,创造出充满竞争力和活力的学习氛围,运用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班级文化是教师引导学生迈向目标过程中精神和物质财富的综合,两者的共同作用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班主任必须积极构建班级文化,从布置教室、创设班级口号或班歌、建立班风、开主题班会、建立心灵放飞乐园等方面来激发学生潜在的优良品格和积极本能力量,在此过程中,积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更有助于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

2.2引导学生树立奋斗目标

俗话说,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但是如果没有合适的目标,人同样会对未来感到迷茫。在目标尚未实现的时候,这种目标表现为一种期望,它同时又作为激发力量作用于人的动机,对于实现目标的人来说,如果该目标的价值较高,其积极性就高,反之则低。大多职业学校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就会走向社会,所以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对他们以后将要从事的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缺乏自信,奋斗目标不明确,对未来感到迷茫,对自己也没有明确的规划,班主任首先应鼓励学生自我分析,明确自己的现状和理想,此过程中可通过谈话、调查、网络沟通的方式;通过主题班会、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成功人物事迹,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小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最后,了解学生需求,传递学生期望,多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激发学生关注自己成长的积极性,将其成长需要转化为内在学习动力。

2.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积极心理学实践认为,具有积极观念和良好心态的人,他们对社会、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往往更强,面对困境和压力,他们也能够以最好的状态应对不利环境。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亦是如此。进入职业学校,很多学生没有了压力和动力,他们的目的就是拿到毕业证,加上他们大多处于16―19岁阶段,心理波动较强,往往比较倾向于从感情方面寻找寄托,学习习惯和态度自然会有所转变,因此,班主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时刻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面对各种学习困境。比如发现有早恋现象的学生,班主任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不急于找他们谈话或是告知家长,而给他们暗示,告诉他们无论怎样,不能放弃学习,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认为学习又累又苦,这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握好教学的深度,控制布置的作业量,给予学生成功的机会和体验,使学生在喜悦中获得学习的乐趣,苦学心态也会转变为乐学。

2.4促进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

要促进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班主任就要建立三级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级管理模式是针对个体、班级和寝室。班主任应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怀,让学生在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寝室长作为寝室的管理者应充分发挥协调学生关系的作用,以积极心态处理问题,感化学生,而学生则应加强自我管理,遇到问题,及时处理。在三级管理中,班主任作为管理的总协调,必须引导学生相互尊重,彼此关怀,互帮互助。

3 结语

职业学生难管的问题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学生心理有阴暗的一面也必定会有积极乐观的一面,只是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尚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摆脱消极心理,这就需要班主任给予他们引导和鼓励。积极心理学倡导人们以积极、乐观、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事物,为人们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提供了新的维度,班主任将其应用于班级管理中,用积极的教育方式感化学生行为、态度和情感的转变,使学生能够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优点,正确看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挫折,这对于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具有重要作用,在职业教育管理具有很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虞夏骏.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中职班级管理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39(4):47-48.

[2]葛文芹. 积极心理学在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的尝试[J].职教通讯,2011,57(18):41-43.

[3]黄冬梅. 积极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2,44(8):55-56.

篇7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高职;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054-03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发展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学科。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是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团体辅导的优势相结合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是积极心理学课程的重要载体。

高职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呈现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此,针对高职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如何因势利导,通过营建高凝聚力的班级团队和激发班级学生内在力量,促进班级和个体的和谐健康发展是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的重要任务。

高职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

(一)大一新生的心理特点

自卑心理 高职新生普遍存在“大学去不了,无奈上高职”的自卑心理。另外,在高职生活期间,遇到不如意的事时,容易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自卑与消极应对如此循环往复,使得高职新生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难以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同感。

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尽管高考失利带给高职学生诸多挫败情绪,但高职新生中依然有很多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积极期待,试图通过自身努力补偿过去的学业挫败经历。然而,他们很快发现大学生活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样,产生从高中到高职角色转变的适应困扰。

缺乏团队归属感和亲密关系 很多高职新生反映,与高中阶段相比,自己在进入大学后很长一段时间难以找到亲密的朋友。另外,班级集体也形同虚设,班级同学之间缺乏了解和互动,更缺乏班级凝聚力和归属感。因此,高职新生普遍感觉到内心深深的孤独。

(二)大二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习懈怠现象较为普遍 学习懈怠的情形在大二阶段随处可见。究其原因,高职学生缺乏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缺乏自我管理的动机和能力,容易受到他人的消极影响。即使是那些愿意努力学习的高职学生,最终也会因同伴的影响而放弃自己的初衷,逐渐丧失对学习的执着和热情。

消极认知导致积极情感缺乏 高职学生常常把应试教育中的无助挫败感延伸到高职生活,如在人际相处中,更容易表现出抱怨、固执、偏激、敌意、冷漠、攀比等防御行为,以至于难以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总之,高职学生消极的应对方式、较多的挫败体验、学业上的习得性无助等相互影响,容易使学生陷入悲观、迷茫、烦躁、抑郁等消极情绪中。

实习前焦虑 顶岗实习是高职三年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二学生面临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的重要转变,因此,普遍存在焦躁不宁的感受。究其原因,主要是大二学生感觉自己两年的专业学习马上就要结束,而自己感觉学得越多,知道得越少,这种不踏实的感觉让大二学生对走上实习岗位充满忧虑。

(三)大三学生的心理特点

升学压力和就业困扰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三学生的心理压力骤增。部分学生开始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体验到强烈的失落心理;还有一部分学生叹息自己学得不够充分,因此,开始重新考虑升学的可能。总之,经过十几年的学业生涯,所有大三学生都不得不面临人生的第一大选择:就业。此时,大三学生的内心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期待、挑战与压力。

毕业前夕的收获喜悦与离别伤感 在毕业前夕,大三学生普遍有因大学毕业带来的收获喜悦和离别惆怅的双重感受。一方面,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自己终于顺利毕业了,终于有机会独自担当一份工作和责任,毕业生的内心充满着收获的喜悦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另一方面,大学毕业不仅意味着三年同窗好友的离别,更是和十几年学生时代的永远告别,毕业生的内心充满着分离的忧伤和无奈。

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

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组织保障。因此,对班级进行管理就成为必然且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积极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一边注重营建开放、愉快、安全的班级团队氛围,一边注重激发每个个体的积极力量,如勇气、乐观、人际技能、信仰与希望等,从而达到班级与个体的和谐健康发展。具体策略如下:

(一)大一班级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

针对大一学生普遍存在的自卑、孤独与适应困难等心理特点,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开展了积极关系、积极自我以及积极适应三项团体辅导活动。具体活动方案见表1。

篇8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积极心理;学生

积极心理学主张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和问题做出解读,从而激发人的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强调教育并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而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并在实践中进行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品质。

班主任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担负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任。因此,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中,给予被教育者人格尊重,挖掘被教育者身上的潜能,让学生心灵不膨胀、不压抑,处于舒展状态。

目前,班主任在面对越来越多形式不同的学生问题时,感觉越来越不知道如何是好,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此时,不妨用点心理学,讲究交流的艺术,充分尊重学生,那么就能让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热情,勇气,坚强得以充分发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1 积极教育

曾有这么一个案例:小李是个内向的学生,他不善言辞,很少主动表现,常常会由于忽略而丧失很多机会,但在一次选举中,小李被选为劳动委员。平时他不善表达,不过做事却满认真。有些同学对他的当选心存疑虑。要知道,作为劳动委员,有时候还真是“吃力不讨好”的角色。小李对他自己也是没有把握。为此,我运用积极心理学,帮助内向的小李学生走出性格障碍,放大他的闪光点,让他重拾信心,获得成功。一方面让他每日考核值日生的劳动表现,另一方面让他利用每日晚读时间到讲台前,向所有的学生宣讲当天所有的值日生的值日表现,提出表扬,批评和鼓励;久而久之,他俨然成了个小老师。由于评价客观,他也得到了同学的信任和肯定,从而自己的信心也增强了,站在讲台上不那么紧张了,声音也响亮了,与同学交流也增多了。我想这样的积极激励,一定对他今后的人际交往产生巨大的影响。

2 积极心理治疗

积极心理治疗,主要是指积极心理学思想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并不是指某一特定的疗法,而是一种反对过去问题为核心的病理心理治疗,提倡把注意力集中在增进和培养人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

2.1 保持距离观察阶段:小黄学生,眉目之中常显出一丝倔犟,当时我心理就感到这也许又是一个“问题学生”,当我打量他的同时,他也盯着我,但我眼睛很快的扫过一边,避开了他的目光,尽量不让他感觉到我对他的注意以及看法。

2.2 调查阶段:我从同学那里了解到,原来他的父母亲都去广东打工了,平时就爷爷管他的日常生活,一直以来都是“自由成长”的,调皮捣蛋是常事,自然少不了老师的“关注”,按他的话说:我从来不怕老师,老师拿我没办法。

2.3 鼓励阶段:了解他的过去,认为批评教育在他身上取得的效果应该是最次的方法,所以我决定另避他径。由于他体育较好,于是我在班上宣布他是本班的体育委员时,班里顿时开了锅,大家都议论起来。这一招其实也是各班主任惯用的手法,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早已经有了,只不过还没形成系统的心理在工作的指导程序中的一环。小黄虽然当上了班干部,但小错不断,我每次都用最简单、最快捷的方法去解决,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目光、温和的语气、饱满的情绪去感化他,如拍拍他的肩膀说:你这件事做得不对了,去道个歉,下次不要再难为班主任了,好吗?”就是这么简单的方法,但效果特佳,它让小黄在变,变得积极,变得有进取心和更有责任感。

2.4 扩大目标阶段:小黄虽然纪律是有很大变化了,但学习成绩还不是理想,所以我要求他制定出自己近期、远期的学习奋斗目标,上课时,鼓励他认真地思考,主动地参与,努力地竞争,大胆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让他在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中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每天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实施自我教育,这样,有反思才会有进步。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而且有成功的潜能,关键是班主任应该让学生能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和生活,以达到学习更佳的效果,取得最佳的绩效。并且,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体验到主观幸福感。通过快乐创造,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发展到他们的积极人格的培育和历练,发展积极的人格、乐观的精神,创造出积极的生长环境,进一步达到可以在更加积极的空间里发展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创造力。

从对小黄同学个案的整个过程看,“尊重”是从头到尾的一个主线。“爱”和“尊重”是两个不同的含义,爱不代表着我们一定会“尊重”, 尊重是把学生当成一个自由、完整、独立,有独特天性、人格特征和尊严的人;尊重是接纳、平等、理解和宽容,看待学生一切作为积极心理治疗着眼于冲突和苦恼的积极面,致力于加深自我认识中,接纳自己,从而建立自我信任和安全的新模式。

积极心理学倡导的积极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不妨用点心理学,用积极教育的方法转化学生的行为,培养性格自信、心智健全的学生,他们必然会热爱学校、热爱班级体、爱同学,积极向上,乐于在班中发挥作用,走出自卑心理,融入班级体,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苏林著.《不妨用点心理学――班主任个别辅导模式新探》.

篇9

共感理解。在班级管理活动中,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观点和感受,并通过言语或肢体语言把这种共感表达出来,让学生得到教师的反馈,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

积极关注。这一概念源自罗杰斯,可以用“无条件接纳”描述这个概念,指的是咨询者不关注来访者的行为好坏,而是无条件地从整体上接纳对方,给予其关怀。学校中多数学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或不足,容易被困其中而产生“自我损毁”倾向,对教师的态度极为敏感,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应尽量以肯定的态度对待学生,接纳他们并给予适当的关怀,同时应当有选择地注意其积极的方面,使其感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或者毫无希望,使学生全面地、正确地认识自己,增强战胜困难、完善自我的勇气和信心。

真诚。这也是罗杰斯强调的建立有效人际关系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要求教师在班级管理活动中表现出自身真实的一面,不需要特意取悦学生或因自我防御而掩饰、修改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态度,不要回避自己的缺点或失误。真诚的人会得到周围人的信任和喜爱,教师更是如此。真诚的教师会对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促使他们也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别人,更加坦率地对人对己。

班级管理的误区

在班级管理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误区:第一,长久以来,学校方面评定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很单一,忽略了学生的全面素质的评定。第二,教师的领导意识太强,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动机,没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过于看重自身的需要与动机,并以此管理和制定班级的发展模式和努力目标。第三,在安排和分配任务的时候,经常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异,没有把握好其各自的性格特点,未能把合适的任务分配到合适的人那里。第四,没有很好地了解掌握学生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不能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和性格采用不同的沟通或教育方式,因此不能进行有效和良好的沟通和教育。

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在树立权威中方面,首先需要老师会适当地表现自己,使学生知道自己的道德素养、工作能力和专业实力,要尽职尽责,并尽快熟悉自己的学生。老师熟悉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亲和力,缩短了和学生情感链接的时间,而且提高了自己的威信。沟通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手段,而谈话是沟通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通过谈话可以起到交流思想感情、消除隔阂、减少内耗、增进相互理解、加强团结、有利于班级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等作用。为了增强谈话的有效性,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在适宜的地点和时间进行交流,要注意倾听,换位思考并注意非语言行为的使用。非言语行为包括目光注视、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声音特质、空间距离、衣着步态等。由于非言语行为不仅能对言语内容作修正补充,而且很多时候还比言语交流更生动、更直接、更准确地表达所谈内容。因此,谈话中必须注意非言语行为的使用。

结语

篇10

关键词:班级管理 班主任 心理健康教育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109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学生的心理问题均比较突出,班级管理中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对学生的问题一定要细心观察,早发现、早引导,及时地调整问题学生的心态,引导学生理智健康的选择人生之路。但是这种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一蹴而就形成,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我们要把这种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一、建立良好信任的师生关系,是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班级不仅仅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集体,还是学生生活的集体,班主任就像是一位大家庭的家长。让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班集体是建立师生良好关系的基石。在这个大家庭中,要遵循“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重视每一个学生存在的价值。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种不同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如果能够做到尊重需要,和学生的关系一定会很融洽。因为尊重学生,会满足学生的安全需要,也就让学生对班主任、班级有了一种归属与爱的需要。在这种心理动机之下,班主任的工作就会很容易展开。一旦学生有了思想问题甚至是解不开的情结,在尊重班主任、敬爱班主任的心理动机之下,就会愿意接受班主任教师的劝慰,打开自己的心结,乐于沟通,学生也会在班主任教师的关爱之下,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就不存在所谓的心理健康的危机。

在这里要特别指出,尤其是班级里的所谓“后进生”,更应该得到班主任教师的尊重。善于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要过多地批评与职责,更多的应该是找出问题的原因,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和帮助。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和问题家庭有关,比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或者是父母的疏于管理等,因此还要与学生的家长经常联系,尽量地弥补原来给孩子造成的影响,让孩子充分地信任自己的老师,而班主任一定要发自内心地爱这样的学生,只有教师理解了学生,了解了学生的想法,学生才会理解教师,这样才会与学生建立起友好又牢固的师生关系,这为心理健康教育培育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二、创设民主开放的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越环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育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即和谐的教育。他认为:“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蕴藏在每个人内心的财富。……就是使每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人的充分表现,这就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他们有自我价值展示的机会和愿望呢?建立民主开放的班级文化非常重要。

所谓的民主型的班级文化,就是师生共同创造一个富有民主生活机制的精神家园,提升学生个体的精神生命的意义,提升班级集体的精神生活质量。建立这种开放的活动机制,需要班主任首先要相信学生,并且要给学生充分活动和思考的时间。当然,活动的组织仍然是要从学生的需要角度出发,尤其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选择活动内容。还要与学校的整体安排协调一致,只不过在落实上级安排的德育活动的同时,还要兼顾班级的文化特点,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积极地设计还要主动的参与。在班级文化中也可以结合社会、学校以及和生活相关的内容加入到课堂与课间。比如在内容上,可以让学生拟定班级的班训,设计班级文化角,安排每周一次的班级黑板报等,全方位优化社会、家庭以及生活的心理环境,减少劣性刺激,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是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的开展,可以在学生的活动内容上有所增加,让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会是一句空话。这里所说的班级活动,主要是指班主任组织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各种课内外教育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现在的学生生活几乎被学习成绩填满,所以体育课成了学生最喜欢的课程。

班级管理的健康教育之所以要把班级教育活动作为其实施的途径,也是有原因的。从理论上来说,这是因为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维果斯基曾指出活动是心理的本源,是心理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从实践层面来说,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为学生接触自然、走向社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它不仅增加了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而且在活动中可以获得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所以这种课外的教育活动比书本知识更有吸引力,有助于学生独立发现和独立探索,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自然、对世界的热爱之情。试想,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又热爱自然的人,怎么会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不寄厚望呢?

因此,班级管理要注意回归生活世界,在生活中并通过生活渗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的世界丰富起来。现代班级管理应强调“要遵循学生个体与集体的心理规律,管理为提高班级成员的心理发展水平服务”。 所以,说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科学地优化人、物、事、时间、空间等管理要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组织保证,进而发挥班级管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最后,借用朱丽芳的《班级管理,以“心”为重》中的一句话作为总结: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班主任去探索和创新,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作出判断和选择,而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他们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军.从需要层次理论透视学校班级管理[J].教育与职业(办学与管理),2006(15):39-41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周蕖,王义高,刘启娴,董友,张德广译.给教师的建议[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11

篇1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1-0022-01

一、前言

从教育内容来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两大部分。班主任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队伍,从本质上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育人理念、一种育人态度、一种育人方式。所以,班主任必须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

二、营造班级心理和谐氛围,畅通师生沟通渠道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研究表明:对于学生来说,直接影响其成就和心理发展因素就是学校,特别是班级的气氛。心理和谐氛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成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班级的生命线。班级氛围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影响每个人,班级氛围会塑造人格、影响学习。

2、关注学生的基本需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持,主要是以人的中间层次的需要即“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的满足为前提条件的。爱与归属的需要是在上两个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的需要,隶属于某个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要。良好的班级气氛使学生愉快而有归属感;相反的班级气氛,往往成为学生成长及人格发展的障碍。几乎所有的青少年都有想得到他人注意的欲望。许多青少年认为唯有得到他人注意才有归属感,即使得到的注意是负向的也比被忽视要好。阿德勒和戴克斯等心理学家认为:人是一个自主的动物,人在一生中的主要目标就是在寻找归属感。在寻找的过程中,个体选择并运用自己觉得可以得到他人或群体重视的信念、感觉和行为,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尊重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行为。班主任必须认真检点自己与学生相处中的每一言、每一行,不可恣意妄为。

3、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沟通是师生关系和谐的法宝!很多教师都在不断寻找“最正确的道理”来教育学生,希望“以理服人”。教师们在心里对学生是爱的,但从嘴上说出来的,却是一百个不满意、甚至是伤害。学生从教师那儿感受不到接纳和温暖。能否有效地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否有效地预防恶性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意识及技巧。

所以,谈话对象描述人和事所使用的词语或结构,有时往往比事件本身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特点。要用心去听,然后分辨其内涵,适当的采用同理共鸣的技术,班主任能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准确地领会其表达的意思和内含的感情,再将这种领会和理解向对方传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体现出真诚、尊重、宽容、理解。

三、营造健康和谐心理教育氛围

在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不可避免学生会有很多问题需要处理,班主任会经常性的处在批评教育的工作状态中,如何巧用批评手段,让学生心悦诚服接受管理,营造和谐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在班级管理中也很关键,班主任应掌握以下技巧。

1、尊重人格、避免“当众出丑”。成人往往会忽视孩子的人格也需要得到尊重,所以批评时要注意场合,最好单独进行,切勿使学生当众“出丑”。在批评前要弄清其犯错误的事实,恰如其分地批评,避免板着面孔,恶声恶气或大发雷霆训斥。当孩子犯了较严重的错误,需要给予严厉批评时,可以运用肢体的接触,如拉着手或蹲下,使自己的视线平视学生,那样既不失批评的严肃性,又近情理,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缺点,真诚地感激老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以期达到提高认识、纠正错误的目标。

2、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方式。性格内向及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受批评后会产生失望、压抑的情绪,批评时尤其要注意态度温和、语气婉转,否则,就会造成对老师的隔阂,对学校的恐惧,从而拒绝上学。对于自暴自弃、性格倔强,容易激动的学生,态度要和善,用词可以严厉但不能说粗话,声音可提高些但不可大喊大叫,态度上应严肃但切勿盛气呵斥,使批评的过程为平心静气的交谈,使其在一种友好的气氛中自然接受批评意见。对于较顺从的易于教育的学生批评时应简明扼要,指出错误所在,抓住要害,使其自觉反省。

3、表扬与批评并存,发现“闪光点”。我们要善于用辨证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处理事情,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往往急于让学生认错,会直接从学生所做的错事人手,只把着眼点落在学生错误本身。其实每个学生既有优点也存在不足,老师在平时就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最调皮的学生也会有优点,作为老师应努力挖掘。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肯定其他方面的成绩和优点,然后再指出他的缺点,“任何人都有被肯定的渴望”,用先肯定后批评的方法,往往能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认为老师能全面看待自己,处理事情比较客观、公正,内心更加敬重、信任老师,从而乐意接受老师的批评。同时也能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克服缺点充满信心,达到改正错误的效果。

篇12

班级管理是学生自我管理的基本形式。班级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成长的基本环境,是学生自我管理的舞台,也是一个小集体,管理工作当然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班级建设与管理,学生学会了决策、分工、协作、沟通、服从,也提高了自觉、自立、自强、自理的能力。有良好的管理,事情就有头有绪,集体就会像一架机器健康而有序地运转。

如何利用从众心理更好地为班级管理服务呢?

一、培养认同心理、激发自主意识

认同是指群体成员在认识和评价上同群体保持行为一致的心理倾向,是个体将自己和另一个对象视为等同,引为同类,从而产生彼此不可分的整体的感觉。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这样一句话:记住你的管教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人来管理的人。为此,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心理。实际上,我们可以把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称作非智力因素,而把个性心理能力称作智力因素。毫无疑问,个性心理能力不可能脱离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而独立存在。一个人在观察、注意、记忆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但如果对抽象的东西不感兴趣,他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同样,一个人没有远大理想,他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就不可能有坚定信念和顽强精神。无数事实证明,在智慧者和成功者身上,我们会发现一般人所不具有的宝贵品质,如崇高的理想、顽强的奋斗精神和对各种知识的强烈兴趣等。不能不说,学生的个性心理得到健康的全面发展,学生就具备了在今后实践中凭借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综合能力的内在动力。

应该看到,童年期和青年期是学生身心成长期,可塑性最强,易于在教师与环境影响下形成自己的个性倾向和性格倾向,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知识与外界事物的探求兴趣和培养稳定、沉着与善于思索的性格特征作为主要任务,使之从小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而中学教师的特点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心理能力为主,但鉴于在这个时期学生在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不稳定性和逆转性,教师就应当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引导,也就是说,要使已经形成了良好习惯的学生的心理因素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使还未形成良好习惯的学生的不良心理因素得到纠正。

如果说学生的个性心理因素的三个方面都得到了正确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并且这些已经具备良好素质的学生越多,那么,他们在班集体中形成的群体心理气氛就会越好。

2、建立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和班级文化氛围。培养同学对班级的认同,班主任要善于把班级取得的业绩、领导对班级的良好评价、家长的充分肯定以及科任老师的良好印象及时告诉大家,培养大家对班级的认同度,让他们产生自豪感,让同学们感到在我这个班里学习,是非常荣幸和骄傲的。

群体心理气氛的好坏依赖于许多因素。第一,它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有关。第二,要想建立或改变群体心理气氛,重要的不是矫正,而是预先进行正面培养。第三,各个班级有不同的气氛或风气,而且同一个班也存在着不同教师的气氛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集体与教师之间某种关系的反映。

教师应该懂得和掌握“相继应用求同法和求异法”的原理。即,先用求同法确定因果联系,再用求异法加以检验。对于那种把共同目标的意义看得较低的学生,教师应紧紧抓住每一个人都具有从众现象这一特点,应用肯定、支持、表彰等方式来大力渲染良好的群体心理,让差生自己去感受出自己与群体之间在认识和行为方面的差异,并意识到自己的一些突出行为在群体中无立足之处。同时,教师还应采用亲近的态度来指出他们的优势和前进方向,使之慢慢在强大的群体心理气氛中自觉从众,从而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做出应有的努力。在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对个人活动已经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教师还应注意不断加大群体心理气氛的骨干力量,针对不同的学生,对他们提出不同的期望值和不同目标的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感到自己受到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使之按照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别人对这种角色的期望行动,同时,教师要不断肯定和鼓励他们,不断给他们加大期望值和任务的难度,使他们充分发挥出各自的特长和优势。

3、健全班级组织机构,坚持自我管理。培养同学对班级的认同,还必须要有一个温馨的班级体,让每一个人感到自己是其中的一员,并能给他以展示的机会。具体做法如下:采取学生民主选举班委会,班委会民主选举班长的做法。然后,由班长组织班委会,制定班干部工作的责任目标和职权范围,向全班公布,由全班同学讨论通过。班干部在开展工作中,由全班同学负责监督和评价,班上的一切日常管理,全部有班干部负责。而此时,班主任是不插手的,只作为班干部的坚强后盾。

建立“轮流执政”的值周制度。一个班级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班干部组织,可这个组织不能是静止不变,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应为每个学生提供当干部的锻炼机会。值周班长是经民主推选产生的临时班长,每六位同学一组自由结合,组成一届临时班委,负责本周班级的日常事务。其中一位同学总负责,任值周班长,其余五位学生分工负责。这种形式为每一个人提供了参与班级自我管理的机会和条件,锻炼了每位同学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主人翁意识。建立灵活多样的自治小组。班级除常务班委,还有 “轮流执政”的值周班长小组,形成了一个有层次的管理网络。而要建设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主体作用的班级自我管理机构,就必须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组织和建立多样化的自主自治小组,如学习督导组、纪律监察组、卫生监督组等小组。这些小组吸收了全体学生参加,每个小组各不相同,每位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从而使全班同学人人有责任、个个担担子。既是管理者、参与者又是被管理者、合作者,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集体若没有丰富的集体活动,就必然死气沉沉,缺乏活力,这将有碍于班集体的健康发展”。要想让班集体充满生机活力,最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况且中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他们希望通过自身的表现来展示能力和才华,获得认可与成功,如何引导使他们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是班级工作的重点。可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国内外大事,班级相应开展演讲赛、辩论赛、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各种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健康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工作的参与者、主持者和实施者。

二、利用从众心理、促使从众

一般来说,各方面处在中间状态的同学居多,这些处于中间状态的人在日常学习中是积极还是消极,取决于班主任如何引导。

1、在群体意见正确的前提下,要创造条件促使个人从众,对有从众表现的人可以用强化手段予以巩固。充分发挥班刊与宣传栏的作用,大力宣传优秀的、向上的文化和精神,促成大家在行动、信仰、价值取向上的一致性。在每周一期的班报《视线》中,让同学们用自己的目光去审视周围世界,通过学生的语言去鞭挞、批评发生在班级内部的不文明的言行,倡导良好的行为规范,对于有损班级荣誉与文化建设的人和事及时曝光。同学们在看、评、比、想中,把榜样的业绩与自己的行为相联系,使平凡中的伟大,点滴中的真情化作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自觉行动。还要充分利用教室里的宣传栏、黑板报等传播媒体,让好人好事上墙、上报。久而久之,少部分不和谐的价值观念就逐渐被主流价值观念所取代,他们在班上就逐渐失去了市场,感到了一股压力,压力是无形的,但力量却是强大的,进而实现了班级文化建设所必需的良性循环。

2、在发现群体压力不妥的情况下(如一些不正之风),要积极支持个人正确意见而防止从众行为的发生。如前所述,当学生出现盲目攀比,普遍追求名牌商品时,就应该找几个较朴素的学生做为典型,以他们为主体,开展一些主题班队会活动,如“什么是美、如何欣赏美、如何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情操,让学生知道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和谐与信价比同伴重要,倡导以最低的成本,创造出最完美的效果。

3、在个人意见不同而又不从众的情况下,可以允许有一定范围或时限的保留。一则留待实践检验是非,二则创造人人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民主气氛,以避免因从众而失去有价值的个人意见的发表机会。

三、激发模仿心理

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与他人相仿。中学生最具有模仿心理,激发模仿心理,效果更为直接。 一般来讲,要模仿就要有对象,如果不加以倡导,中学生模仿的对象就只能是那些影视明星。要利用学生模仿力强的特点,积极拓展班级文化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校报、校广播电视、体育比赛、元旦晚会等组织参与工作,鼓励学生参加记者、编辑、播音员的竞争,这样做,既让他们学到了采、编、播的能力,又让他们充分展示了自己青春的魅力,让他们有成就感。这些同学进入了学校广播电视台、校报、学生会等公众服务组织后,成了大众明星,成为同学们争相模仿的对象。他们又利用特殊的身份,为班级开后门,选播本班同学感兴趣的班级金曲、小故事、格言、诗歌等文艺作品,极大地丰富了班级文化生活,又为校园文化建设作了一份贡献,也让全班同学感到骄傲与自豪。

四、重视心理强化

强化理论认为,如果个人某项行为得到上级的肯定或奖酬,他就会再努力工作,如果这种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嘉奖,他就可能会放弃努力。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对于直接、间接做出贡献和成绩的学生,对积极优秀的班级文化产生正作用的人和事,都给予肯定和奖励,如果不这样,就等于宣布这样的行为没有价值,其积极性就会消失。因此,作为班主任,及时表扬或激励与班级文化相一致的思想和行为,批评或惩罚与班级文化相背离的行为,使奖励与处罚成为班级文化的载体。有一次班上组织到街上学雷锋活动,这件事本来做得很好,得到社区同志的好评,但回来后,有同学反映,个别同学在做好事后,在街上吃了雪糕,并乱丢垃圾。这事得到确认后,我及时表扬了学雷锋这件事,但对乱丢垃圾的同学给予了严肃的批评,责令他们重返社区,把垃圾全部捡干净,我这个班主任也参加。这件事给全班同学震动很大,教育效果很好。

篇13

关键词 心理教育;班级管理;技工学校;心理索质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8-0063-02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Class Management of Technical Schools//YE Fenghua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psychological demand of students in technical school,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for class management, by th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tool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and psychological theme class meeting, etc.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a good atmosphere in class.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class management; technical school; psychological quality

1 引言

近几年,技校生因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悲剧性事件不断出现,严重影响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稳定,给技工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较大考验。班级作为学校的一个管理单元,在整个管理环节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只会导致生源流失越来越严重,加上目前招生难度越来越大,学校的生存压力也在日益增长。结合当前管理形势,应从学生内心和意识形态去改变学生的行为。因为行为是心理的真实反映,学生的行为问题皆产生于心理根源,解决学生行为问题,归根结底需从学生的心理入手,找到学生管理教育的有效途径,很多行为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因此,加强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解决心理问题,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索质和完善的人格,是技工学校班级管理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和关键点。

2 技校生心理状况及心理需求

心理健康是指人没有心理疾病或心理变态,而且在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会行为上均能表现出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技校生年龄大多在15~18岁,且很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正处于从少年向青年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正处于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正处于成熟与半成熟状态,追求独立却又依赖性强,情绪起伏较大,逆反心理重,好奇心强。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导致在行为上产生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以下三个心理问题。

1)学习心理问题。由于技校生的理论基础不扎实,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高,学习方法不对,学习自律性不强,造成在学习上往往处于被动状态。特别是当教师讲的某一部分知识听不懂时,又不肯下功夫向教师或同学请教,慢慢地形成恶性循环,更加不愿意学习,从而导致厌学情绪。

2)个性心理问题。无论是因为中考落榜,还是因为家庭贫困而选择了技校的学生,总觉得比起读高中的同学低人一等,感觉能力与智力都不如别人,不愿与人交往,缺乏信心,对自己的前途不抱希望。也有些独生子女或家庭留守儿童因环境的原因,从小就缺乏自理能力,自我中心意识强,自私自利,性格暴躁,偏执等个性明确。

3)人际心理问题。由于自卑,缺乏信心,缺乏安全感,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任感,在人际关系中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甚至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逃避心理,转而寻求网上的虚拟交友,以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空缺。

基于以上心理问题和个人成长的需要,学生更渴望得到有关心理健康的教育。

3 在班级管理中心理教育的应用

通过房树人等心理测评工具了解学生心理 新生入学时应做好心理档案的建立,在选择心理测评工具时可结合学生不同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方式,如可选择访谈、纸笔测验、心理测试软件和房树人等工具了解学生的不同特性。在班会课期间利用房树人绘画的测评方式可起到比较大的效果,因为房树人投射测试操作便捷且高效,能较好地规避学生的“阻抗”及“装乖”的影响。通过投射分析,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以及创伤记忆等都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能更有针对性地与学生沟通和干预。同时,通过测试也更好地发掘学生的优势,对班干部的选拔及任命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助其发挥最大的潜能。这样对个人和集体的成长都具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做好心理危机干预 技校生正处青春期,且心理和思想等还不够稳定,动荡较大,有些学生经历了如失恋、丧失亲人或家庭暴力后,常做出一些比较危险的行为,如突然出现冷漠、焦虑、人际关系紧张、失眠,甚至有自杀或杀人倾向等行为。这时不能对学生进行责备或说教,更不能批评,需直接或间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与其家人进行沟通,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常用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有平衡模式(以帮助其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认知模式(引导其认清生活的困难和错误思维,改变其思维方式和自我否定,获得对自己生活中危机的控制)和心理社会转变模式(从心理、社会和环境三个范畴来寻找危机干预的策略)。在实际操作中针对不同对象的需要选择有效的干预模式。

利用班会课,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 班会课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班会课可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个人在集体活动中受教育、受熏陶,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对学生思想转化和良好班风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班会课开展如感恩、人际交往等心理健康主题教育,通过共同讨论及体验,让学生学会去感受,学会去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学生,提高自我疏导、自我教育的能力。

针对学生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应认真了解不同学生的气质、性格、智商和情绪等心理特征与心理表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其找出缺点与不足。通过暗示、鼓励等方法,使其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提高安全感,并经常鼓励他们争取锻炼的机会,如参与学校的文体活动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其意愿,让其选择需要、兴趣和爱好的权利,以实现学生的个性与班级的集体性协调发展。

助人自助,陪伴成长 技校生正处于成人感与幼稚感矛盾的时期,一方面觉得自己是成年人,想独立,可另一方面,经济等还存在很大的依赖性。因此,针对需要心理支持及帮助的学生,在尊重其成人感的同时,尽量少用命令及代办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应引导其发泄情绪的同时,多一些引导及选择给予,帮助其面对和解决困境,这样才更有助于其更好地成长。总之,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正能量、勇气和陪伴,而让学生自己去成长。

巧用暗示,营造积极环境 暗示法是心理学常用到的方法,在班级级管理中恰当应用,可收到很好的效果。采用暗示法能使学生在暗示的作用下接受无言的约束与批评,将正能量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学生的身上,具有非常积极、主动的影响,具体有以下三种做法。

1)环境暗示。良好的环境能使人心旷神怡,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差的环境则使人产生消积的不良影响。技校生由于其思想正处于模仿学习阶段,环境氛围对其影响更大。因此在布置教室时,整个教室内容的选材非常重要,应选择积极向上的素材,写一些贴切学生的警句,如“明天我会为昨天的我感到骄傲”,定制班训,悬挂名人画像,利用黑板报、墙报宣传本班的近期奋斗目标、好人好事及班级之星等。

2)语言暗示。在平时的师生交流中,教师应针对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语言交流,采取意在言外的暗示方式去传递信息,让学生去感悟。交流中多从鼓励、支持学生的角度出发,使其容易接受采纳,从而改变现状。

3)行为暗示。在心理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握“言教”和“身教”。正所谓“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教师通过“以身作则”的行为可起到很好的标杆作用。教师要做到言出必行,讲文明、有修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处事冷静,努力塑造个人魅力,成为学生心目中学习的典范。

4 结语

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借助心理健康教育和一些案例,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进一步推动了班级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与发展,笔者也从中得到了很多的便利。

参考文献

[1]马建富.基于心理教育理念的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1(5).

[2]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王志双.中职学生心理教育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8):106-107.

篇14

班级管理是学校实施教学方案、学生管理、实习管理、社会实践等环节的基础。班级管理是指班级管理者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按照一定的要求和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班级的构成要素及影响班级的因素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通过构建良好的班级集体,促进学生成长的综合性的活动。

班级是一个特殊的环境,身处其中的所有一切都会受到这个环境的影响,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甚至是班级中的物质实体。班级管理具有管理的复杂性、多变性、随机性,只有找出影响班级管理的主要因素,才能更好的实施有效的班级管理。如何进行班级的有效管理,形成一种良好的班级氛围,是职业学校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众多探讨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因素的研究中,班级管理因素被公认为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之一。有效的班级管理与班级的学业成绩、企业认识实习的总体表现、岗位实习的稳定性、就业后在企业的发展潜力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班级管理在学校的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进一步进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二、班级管理目标

有效班级管理的基本问题是构建一个什么样的班集体,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研究表明班级管理的目标是构建良好的物理环境与社会环境从而保持一个积极有效的学习环境。真正的有效的班级管理都要围绕班级管理的目标进行。班级管理的最高形式是管理者帮助和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实现从学生服从简单的行为规范向实现自我管理的方向发展。通过自我管理能形成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管理者与学生及学生间建立信任关系、学会自我控制。

三、班级管理程序

班级的管理程序就是为实现班级的自我管理所采取的一系列步骤,具体程序如下:

指定或选举班干部——制订班规则——建立每个学生的档案——对学生传达学习任务与行为规范——定期的对学生进行评价、指导和帮助——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与谈心。

班干部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在班级建设的初期阶段,由于管理者不是很了解班级成员,管理者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指定班干部,班级成员经过一定时间的磨合后可以采取民主选举、班干部竞聘、管理者与学生推荐等方式产生。必须让班干部明确班级管理的目标及班干部的分工与职责。班级规则是在学校行为规范的基础上约束班级成员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的条例,不能与学校的规范有冲突。规则的制定应该在班级管理者的指导下,班级成员的共同参与下,在民主的氛围下,集思广益完成,这样才能得到班级成员的认同和今后的可操作性。班级的管理者要有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班级成立初期要建立详细的学生档案,以了解班级成员以前的信息,记录今后在校各方面的信息,便于开展今后的班级管理工作。认真开好每次班会,以传递学校的、管理者和班级成员间的信息,明确班级的任务及目标。班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但每次必须要有明确的主题。定期总结班级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帮助,根据问题的不同类型采取合适的途径和方法给予班级成员反馈,并落实确定做到了改进。

四、班级管理者的素质要求

影响有效班级管理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管理者的基本素质。管理者的人格魅力、专业能力、沟通与交流的能力等对班级成员的影响非常大,班级管理者的优秀素质可以使班级成员终生受益。管理者首先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完善的人格,管理者的完善人格是造就学生完善人格的基础;其次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要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全面的能力,如了解与研究学生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与交流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

五、班级管理技术

班级管理要紧紧的围绕班级管理目标科学的开展工作,积极主动地借鉴国内外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班级的管理。这样对班级的管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建立信息来源的立交桥

日常班级的管理中,很多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信息获得的渠道不畅通造成的。因此,管理者要主动积极的建立信息的获得通道,努力构建信息的立交桥。信息可以通过家长、任课教师、学校的管理部门、同班同学、异班学生等途径获得。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来获得。只要掌握了信息的主动权,就掌握了决策的主动权。

2、观察学习原理

观察学习,即我们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过程。我们通过观察与模仿可以学会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榜样的行为对模仿者行为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好的榜样树立在班级管理中具有积极的意义。班级的管理者应该是一个好的榜样,号召班级成员向社会、班级树立的榜样学习,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3、有效解决攻击性事件

班级的日常管理中经常发生攻击性的事件,如辱骂、恶意的谣言、打架斗殴及群殴等,对校园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班级管理者要从攻击的生物学与心理因素角度出发,研究对策。建立学生档案可以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和成长背景等,从中获取信息,找出可能会出现攻击行为的因素,预防和降低攻击行为。班级成员间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良好的班级氛围等也可以降低攻击行为的发生。

六、总结

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班级管理具有复杂性、多变性、随机性。要实现班级的管理目标,最重要的是做为班级管理者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班级管理者的责任、爱、方法是班级管理基础。班级管理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参考文献

[1]戴维·迈尔斯,黄希庭等译《心理学》

[2]石中英译《教育的哲学基础》

[3]邵宗杰等主编《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