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互联网广告市场研究范文

互联网广告市场研究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27: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互联网广告市场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互联网广告市场研究

篇1

赵梅简历: CTR市场研究媒介智讯总经理,广告及新闻价值策略研究专家,具有10年的媒介研究经验,在广告监测、广告消费研究、广告素材库和新闻监测等方面拥有丰富的专业经验。2005年,将世界第二大研究集团TNS旗下产品Media Intelligence全面引入中国,丰富了中国广告监测的内涵。

前瞻观点: 2008年,中国广告业在奥运经济的推动下,将出现剧烈的变局,受奥运收视特点的影响,电视广告市场份额快速上升,平面媒体的广告空间进一步被压缩,以互联网和各种形式的液晶电视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将进一步分割传统媒体的蛋糕,传统媒体将打响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保卫战。了解更多请点击赢销互联网站省略。2007年影响力: CTR市场研究是中国领先的市场研究公司,主要投资方为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和世界最大的提供定制服务的市场研究集团TNS,CTR结合丰富的本土实践经验、创新的理念和技术,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信息监测、追踪、分析和商业洞察。

2007年中国广告市场增长放缓,整体投放同比增幅仅9%,为近年来最低增幅。然而美国广告市场的增幅仅为0.2%,日本继去年后连续出现0.8%的负增长。2007年,因受奥运蓄势、主要行业广告投放疲态以及新媒体广告分流等诸多影响,传统媒体广告市场刊例花费增长幅度进一步收缩,广告花费总量达3120亿元人民币(不含互联网和新媒体)。但是,2008年奥运会导致诸多企业减缩2007年广告预算以备战奥运,奥运新经济,新媒体力量的异军突起,以及中国消费市场的快速升级,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2008年中国广告市场会更加精彩。 2007年,新媒体继续保持爆发之势,互联网广告花费实现48%增长,总量达116亿元人民币,仅次于户外媒体排第4位,商务楼宇LCD则以 76亿元人民币的广告花费总量位居第5位。互联网和商务楼宇LCD则分别从全媒体市场中占据了4%和2%的份额。而传统五大媒体中,电视以12%的增幅依旧保持领先地位;杂志、电台增长速度明显减慢;报纸的下滑局面依旧没有出现任何转机,呈现1%的降幅;而户外媒体受到城市整治和户外新媒体等诸多影响,结束了连续的高速增长,出现6%的负增长。 广告花费主要行业中,化妆品与浴室用品继续保持3%的低迷走势,而医药行业因政策限制,广告花费明显被遏制,仅实现9%的增长。“消费升级”成为引领2007年中国消费市场的热点主题,拉动汽车、家电、旅游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汽车行业广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广告产品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倾斜,MPV商务车、SUV越野车分别以33%和75%的增长接过家用轿车的接力棒成为带动汽车行业广告增长的主要动力。在“质量消费升级”与“城乡并举”的双重刺激下,2007年家电行业广告花费增长13%,加湿器、烘干机等中高档家电产品也开始成为广告的主打产品。 中国经济的持续向好带动旅游业整体效益复苏,2007年国内旅游和出入境旅游人数又创下新高,旅游类广告继续保持16%的稳定增长。由于看好中国出境游市场的前景,国际知名的旅游服务品牌纷至沓来,而邮轮旅游这样的新型度假方式,也率先在国内的主要港口城市流行起来。 2008年,中国广告业在奥运经济的推动下,将出现剧烈的变局,受奥运收视特点的影响,电视广告市场份额快速上升,平面媒体的广告空间进一步被压缩,以互联网和各种形式的液晶电视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将进一步分割传统媒体的蛋糕,传统媒体将打响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保卫战。了解更多请点击赢销互联网站省略。 未来,电视媒体最终会和互联网媒体走在一起,像VOD(即视频点播)与自己在网络上下载没有本质的区别,无非是说提供商是电视台还是网络而已。现在的国家政策对平面媒体还是有一定的保护,它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内容提供商,但毫无疑问地平面媒体的受众将会越来越少,很多人都上网或者通过手机阅览新闻。

篇2

竞争局势胶着

浏览器市场又硝烟再起,这次的主角是移动互联网。其实,这场大战的动机不只是展示实力,更是为了吸引用户与广告:谁控制了移动互联网,谁就能引导用户访问各大网站,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借此收集数据,精准广告。

“为了生存,浏览器必须进驻移动设备。”市场研究公司Opus Research分析师格雷格·斯特灵(Greg Sterling)说,“所有企业都在努力让自己的战略适应多屏幕与多平台的市场环境。”

市场研究公司StatCounter发现,不包括平板电脑,移动设备的全球使用量在截至1月的年度内已经翻番,达到全球互联网使用量的8.5%。

谷歌今年早些时候面向移动设备推出了完整版Chrome,假以时日,将彻底取代Android开源平台上的默认浏览器。据StatCounter统计,谷歌Android默认浏览器今年4月已经拿下全球移动互联网市场21.5%的份额,超过Opera的21.3%。谷歌推出新浏览器的行动符合其收集不同平台的用户信息的策略,这样一来,在移动设备上搜索信息的用户可能会在个人电脑上收到广告,反之亦然。

排名第三的是苹果Safari,也就是iPhone的默认浏览器,其市场份额为20%。而诺基亚、黑莓和其他企业的份额则相对较小。

与此同时,微软也正努力在移动空间分得一杯羹,它正在针对使用“视窗”操作系统的用户推出自己的IE浏览器,不过批评人士说,这家软件巨头正在对兼容性加以限制。而雅虎是最新一家针对数字空间采取行动的公司,它推出了面向移动设备的Axis浏览器。另外一家值得关注的公司是亚马逊,它针对“金读”设备开发了自己的浏览器,这可能也会引导用户使用不同的服务,并在此过程中给公司带来利润。

战略思想统一

无论加入这场战争的公司有多少,其目的都是相同的。以谷歌为例,它的移动浏览器计划符合其整体战略:通过在各个平台搜集用户信息,实现广告的交叉投放。不仅如此,谷歌还刚刚完成对摩托罗拉移动总额125亿美元的收购,使之可以自主开发硬件,加强软件地位。同时,谷歌也将针对苹果iOS推出Chrome浏览器。因为Chrome可以帮助谷歌降低流量获取成本,而针对iPad和iPhone推出Chrome浏览器,有望大幅减少谷歌支付给苹果的费用。

“所有企业都希望从上网的入口处控制用户体验,获取相关数据,从而引导用户使用相应的服务。”市场研究公司IDC分析师阿尔·席尔瓦(Al Hilwa)说,“这一切都是为了控制,为了获取更多数据。”

作为一直以来占据PC浏览器强大份额的微软,也在加大移动浏览器市场的布局。在Windows设备中推广自家的IE浏览器。但批评人士认为,该公司在功能上施加了限制。有外媒人士指控微软限制外部软件的高端功能,以此打压火狐等浏览器。微软在Windows 8中回归了“数字行业那段黑暗的年代”,使得开发者和用户无法选择浏览器。

由于雅虎刚进军移动浏览器市场,在推出Axis浏览器后,雅虎产品总监伊桑·巴特拉斯基(Ethan Batraski)说:“Axis的目的是取代Safari,我们再也不用被迫使用Safari了。”

除了这些已推出浏览器的企业外,就连社交网站巨头Facebook也被牵扯进来。因为Facebook规模庞大的IPO交易遭遇质疑,该公司正寻求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取得突破。有消息称,Facebook很有可能收购Opera,原因是通过收购,Facebook能够获得一个平台,为自己的定位广告收集更多的移动互联网使用量数据。

所以说,这场移动浏览器“战争”的爆发,争夺的重点将是移动互联网浏览器市场的主导权。而这场战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争夺炫耀的资格,而是希望掌控移动互联网,将用户引导至自己旗下的网站。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移动互联网的掌控,收集用于定位广告的数据。

避免垄断纷争

IT产业作为世界最具有变革动力的产业,却拥有最大的垄断比例。硬件上,Intel几乎占据了全部的CPU份额,而Cisco作为网络领域的霸主长盛不衰;软件上,Oracle之于管理市场、微软之于操作平台市场。

但谁都知道垄断是发展的大忌。不过斯特灵认为,苹果也可以修改战略,不必与谷歌展开正面冲突。他表示,苹果Siri语音助手以及新的地图软件都将提供某种搜索功能。

篇3

同中移动的行动相呼应的是,国外许多大佬正给我们演示一种“免费”的互联网手机模式,这可能是另一场互联网爱上手机的游戏。看上手机的互联网究竟会是什么样子呢?思来看去,其中的关键字离不开“免费”二字。

互联网大佬Google因免费所向披靡,将免费武器用得异常犀利,打败无数竞争对手,进入越来越多的领域。这次Google进入手机领域最大的优势仍然是免费。

虽然Google的手机计划到底效果如何现在还不得而知,但习惯以免费出击的Google,胜算很大,因为作为Google获利来源的网络广告将会有巨大的市场规模。以美国市场来看,据市场研究机构Kelsey Group预估,今年中国手机搜索和网络广告市场规模是3320万美元,至2012年将达惊人的14亿美元。而世界范围的数据更加乐观。据另一市场研究机构Informa Telecoms && Media的研究结果,今年全球的手机广告规模是15亿美元,到2011年将达113亿美元。看样子,Google的免费政策有很强的财力后盾在支持,有真正的金蛋支持。

篇4

(网络购物消费者研究)

作者简介

刘德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信息协会市场研究业分会会长,中国市场信息调查业协会市场研究分会会长,第一象限市场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学术顾问,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副主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社会学博士,著名市场研究专家,26年市场研究经验。研究领域主要有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研究(手机电子商务、网络游戏、数字阅读、社会化媒体、LBS、互联网生活形态研究等),品牌研究,满意度研究,商业地产、汽车、媒介、时尚研究,市场与媒介分析,市场研究方法。

2007年被选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百人工程”学者,著作《年龄论》于2010年获得教育部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主要著作有《年龄论》、国家重点教材《现代市场研究》(主编)、《市场调查教程》(合著)、《市场调查》、《社会调查的理论基础与实用方法》(合著)、《中国人读书生活透视》(合著)和《希望工程调查》(合著)等;发表了《关于问卷的题型设计》、《网络依赖的影响因素分析》、《年龄变量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等40余篇论文;自1990年以来,共从事各种科研项目30多个,市场研究项目100多个,处理各种类型数据260多种。

季飞,毕业于北京大学,十多年从业经验。一直专注消费者研究与营销管理领域,拥有研究机构、企业与媒体工作经历,现聚焦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研究。

李夏,第一象限市场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分析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届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广告、媒介经营管理等,关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

崔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第一象限市场咨询(北京)有限公司高级分析师,师从刘德褒教授。研究方向为传播学研究方法、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研究。2010年中国市场研究宝洁论文奖学生组一等奖,焦点小组主持人。

内容简介

刘德寰等编著的《透视电商(网络购物消费者研究)》在梳理网络购物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网络购物消费者进行了历时一年的调查与研究,通过严格、系统的建模与数据分析,全面展现了网络购物在当今时代下的行为与特点,描绘了市场竞争现状,挖掘了市场上主流电商网站的优势根源,最后总结与展现了网络团购市场的历史与现状。

《透视电商(网络购物消费者研究)》为电子商务、互联网从业者、爱好者和关注者提供了解读网络购物市场最全面的视角。

中国什么都是一窝蜂,电子商务也不能免俗,一窝蜂地上,一窝蜂地倒。屹立中的与倒下去的都成为街谈巷议的谈资与生活的风景,有的可叹,有的可悲,有的可惜,有的可敬。刘德寰等编著的《透视电商(网络购物消费者研究)》全面展现了网络购物在当今时代下的行为与特点,描绘了市场竞争现状,挖掘了市场上主流电商网站的优势根源,最后总结与展现了网络团购市场的历史与现状。

目录

第1章网络购物的前世今生1

1.1何为网络购物2

1.2网络购物的初创与探索发展4

1.2.1网络购物在世界:探索萌芽,创新延展4

1.2.2网络购物在中国:落地生根,蓬勃发展7

1.3三分天下:世界网络购物市场现状12

1.3.1欧洲:网络购物的起源地14

1.3.2美国:全球第一大网络购物国家17

1.3.3亚洲:增速最快、潜力最大的网络购物市场21

1.4走向繁荣: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现状23

第2章网络全面渗透消费生活30

2.1概述:消费与网络购物消费31

2.1.1关于消费者行为的相关研究31

2.1.2消费文化演变带动消费方式变革33

2.1.3网络购物:多样方式寻求消费“满意解”34

2.2消费者的第一次网络购物35

2.2.1时间:2003年前的缓慢推进与2003年起的迅速扩张36

2.2.2品类:启蒙于图书音像,繁荣于服饰日用38

2.2.3网站:淘宝是网站扩散里程碑40

2.3逛:消费者的网站浏览偏好41

2.3.1“不动窝儿”的每日一逛41

2.3.2分享黄金时间42

2.3.3“逛”无局限44

2.3.4网购浏览的固化习惯46

2.4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习惯47

2.4.1三天一购物:网络购物的消费次数48

2.4.2实体消费的替代:网络购物的消费金额50

2.4.3移动互联时代的网络消费51

2.4.4消费习惯向网络转移:网络购物的消费类别58

2.5支付:网络付款方式与金融品牌选择64

2.5.1支付多样化与线下到线上的转移64

2.5.2方兴未艾:网上银行的消费者使用情况67

2.5.3初露锋芒:手机银行的消费者使用情况71

2.5.4朝气蓬勃:第三方支付的消费者使用情况76

2.5.5安心落意:货到付款的支付方式82

2.6选择:影响消费者网购选择的因素83

2.6.1所见非所得:网络购物存在的问题83

2.6.2价廉胜物美:消费者选择购物网站的关注问题85

2.6.3价格战外的选择:最具吸引力的优惠活动86

第3章市场弄潮儿——网购品牌的竞争与共荣87

3.1网络购物市场上的品牌88

3.2认知:网购品牌竞争第一步92

3.2.1消费者的品牌记忆93

3.2.2品牌知名度106

3.2.3品牌墓地111

3.3选择:消费者的品牌浏览与购买122

3.3.1逛品牌122

3.3.2挑“卖家”131

3.3.3消费者的推荐“卖家”148

3.4品牌的吸引力149

3.4.1网购品牌的消费者行为转化吸引力150

3.4.2网购品牌的消费者购买吸引力153

3.5品牌综合实力评价——第一象限指数154

3.5.1第一象限网购指数(UP指数)154

3.5.2第一象限下期发展预测指数161

3.6周边产业的兴起:购物导航比价品牌情况164

3.6.1购物比价网站知名度166

3.6.2购物比价网站的消费者使用选择168

3.6.3购物比价插件的消费者使用选择170

第4章网聚人的力量——网络团购市场微探172

4.1网络团购:网络购物的新形态延展173

4.1.1网络团购的概念重构173

4.1.2网络团购在世界174

4.1.3网络团购在中国182

4.2消费者的团购行为与习惯188

4.2.1网络团购的消费次数189

4.2.2网络团购的消费金额190

4.2.3网络团购的消费品类190

4.2.4消费者看网络团购191

4.3网络团购市场品牌研究193

4.3.1消费者的网络团购品牌认知196

4.3.2消费者的网络团购品牌选择204

4.3.3网络团购品牌综合实力评价——第一象限指数214

4.3.4入口整合:团购导航网站的出现与发展218

附录关于研究方式的说明224

参考文献227

后记:

篇5

IDC表示,2009年网络广告支出在美国网络广告市场的份额首次超过10%。

IDC分析师卡斯滕·韦德表示,eBay“去年第四季度营收大幅增长”,对当期分类广告的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

韦德称,尽管微软的美国互联网搜索市场份额有所增长,但“并没有带来互联网搜索广告营收份额的增长”。去年第四季度微软在美国互联网搜索广告市场营收份额的5.8%,谷歌的份额由2008年第四季度的53.8%增长至54.6%,雅虎的份额由9.8%下滑至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