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乡一体化供水方案范文

城乡一体化供水方案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27: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乡一体化供水方案,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乡一体化供水方案

篇1

关键词:城乡供水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S2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a)-0246-02

1 城乡供水一体化供水方案的重要意义

城乡供水一体化方案的实施是满足当地人民供水需求的有效措施,实施该方案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保证本地居民用水安全和改善民生的需要。

当前许多污染事件造成群众基础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饮水安全也将面临的威胁。

(2)城乡供水一体化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水资源与其他的电力资源、燃气资源、交通资源等共同为推进本地的经济发展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目前我县供水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3)是建设“小县大城”的需要。

“小县大城”战略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科学谋划、统筹天台的水资源,做到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天台地域西高东低,水资源布局西强东弱。实施“西水东送”,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完全可行。

(4)是提高供水回收率,提高水质,稳定水压的需要。

(5)是资源优化配置,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

2 天台供水现状分析

当前的水管体制存在运行成本高、保障能低,投资分散、小和重复等缺点,供水能力也较差,不能为实现天台跨越发展提供水资源的支撑。天台的水源工程以水库为主,县境内共有大小水库72座,总库容3.1亿m3,其中可用于供水的大中型共有三座。山区乡镇以村为单位分散供水;平原乡镇为小规模水厂与村办或私营水厂供水;城关三个街道为城关水厂统一供水。

(1)里石门水库

该水库总库容1.99亿m3,库容大,自净能力强,符合二类饮用水标准,配套工程北干渠全长72 km横贯全县,库区山水秀美、空气清新,山体植被良好,无污染。

(2)黄龙水库

黄龙水库库容小,供给能力差,里石门水库一直作为它的补充水源来向城关水厂提供源水。实践证明黄龙水库无主供能力,今后只能作为石梁、琼台仙谷景区及赭溪的生态用水。

(3)龙溪水库

龙溪水库与里石门水库相邻,两库落差200多m,集雨面积流域内根据效益可相互引水,并有建造抽水蓄能电站的条件。

分析了天台县的水库分布和各个水库的供水能力,我们进一步分析天台县的未来发展规划和供水需求。天台今后的发展策略是“工业东进”“城市西进”,对供水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但目前天台供水现状存在系列问题,水资源利用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目前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小,已投运的水厂,除了城区中心供水形成环状外,其余水厂分布零星,基本是单线支状供水,保证率低。天台各水厂的产权不一,有国有的,也有集体的,甚至还有个人的,水权矛盾突出,其不同产权的主体,决定了无法对水资源实行统一分配,抗风险能力低。里石门水库是占了全县总蓄水量的2/3的大型水库,只作为新水厂的补充水源,大量的水资源未被充分利用。我县地形情况是西高东低,水库建设现状和地形决定了西部地区的水利工程蓄储能力强于东部地区,随着我县“工业东进”“城市西进”的推进,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3 城乡供水一体化方案设计

城乡水网通常由地表水网、地下水网、供水网络、排水网络和中水网络等组成,各网络彼此间关系密切,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需要在宏观层面上通过系统规划进行协调。结合我县西部分布的供水需要主要是居民用水,东部主要是工业用水需求,那么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东部的用水需求将进一步加大,我县地形“西高东低”特点,使得我们可以对原水实行“西水东送”。以上分析过各个水库的蓄水量和供水能力,我们规划以里石门水库为主供水源,其他水库为辅助,统一调配生产生活、农业灌溉、生态用水等,解决我县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差、水资源统筹规划滞后等一系列问题。

(1)主供水源确定方案。

前天台城区仅由黄龙水库承担供水已经不足,2011年里石门水库替代黄龙水库供水共126天,按照相关规划预测,2015年,天台县需水0.6亿m3(日需水量为20万t),2020年需水0.9亿m3(日需水30万t)。由表2可知,里石门现状多年平均理论可用供水量2.4亿m3,可以满足天台供水的需求。

里石门水库水质安全可靠,在水库库尾,有环保部门建设的监测站,经过多年监测至今,水库现状水质一直为II类水,作为饮用水源是达标的。所以最后确定里门水库作为主供水源。

(2)地下水网的铺设方案。

主水源里石门水库位于天台西部,北干渠灌区为自流灌区,覆盖天台大部分平原地区,在供水上可以满足街头、平桥、白鹤、始丰、赤城、福溪、坦头、三合、洪畴等乡镇街道的需水要求;灌区北干渠自西向东横贯天台县,渠堤管理范围至少有20~30 m,可以直接用于铺设管道,政策处理涉及范围少;沿线渠堤高程都按照一定的纵坡设计,较为平缓,一般都有道路通达,施工和维护比较便利。正常渠道尾水位为123.00 m,天台县城地面标高约为50 m,可以采用有压管网的方式,沿里石门北干渠渠堤铺设主管线,这样投资成本低,在技术和政策处理等方面完全是可行的。

(3)水库水质保证体系的完善方案。

水库周边属于天台境内的人口不多,基本没有企业,只有生活污水产生,对这部分生活污水处理,可以采用建生态湿地方式予以解决。污染最严重的是库尾的方前镇,我们应督促方前镇在库尾建污水处理厂,然后将处理后的污水沿水库淹没线铺设管道,经过二次处理达标后经隧洞引入雷马溪,在工程上彻底解决水库库尾污染问题。

其次我们要实施源头控制与未端治理相结合的战略。应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通过调整工业结构、改革生产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和加强生产管理等手段,淘汰物耗高、能耗高、水耗大、排污量大、技术落后的工艺技术,提倡绿色产品、绿色工业,提高水的重复使用率,减少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将污染消灭在生产工艺过程中,并逐步将全过程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产品和第三产业及消费中。如对于污染严重的造纸、合成氨、酿酒、皮革行业、凡生产规模、生产工艺不符合行业政策的,应坚决予以关停,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应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效结合起来,以环境保护的需求促进经济仍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改善环境质量的根本保证,这是将污染控制从末端控制转向即注重未端治理,更注重源头控制的内在涵义。

(4)与供水配套的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

在城市总体规划、排水专业规划的指导下,结合各地旧城改造和城市新区的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同时探索引入社会资金的途径,加快污水收集、输送管网和泵站的改造和建设,增强管网收集污水的能力,充分发挥现有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今后建设的项目要坚持管网适当超前建设或厂网同步建设,建立统一协调的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管理机制,促进管网与污水处理厂的协调发展,保证污水处理设施能力的有效发挥。

篇2

关键字:城乡一体化供水 信息化 方案

中图分类号:TK284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定陶县辖11处乡镇,349个行政村,1044个自然村,耕地总面积76.6万亩,人口62.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7万人,农村劳动力29.69万人。

定陶县水务局辖属定陶县城市自来水及农村自来水2个供水公司,年供水量1690万立方米,供水人口56.6万人。为加强全县城乡供水管理信息化、科学化和智能化,2006年建立了定陶县农村自来水信息监控调度中心,对全县9处供水网点进行监控管理。定陶县目前已基本解决了农村饮水问题,极大的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和赞同。但是,随着供水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的供水管理方式方法已经落后于工程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设备自动化程度不能满足供水变化的需求,管网人工巡查方式不能满足管网现代化管理的需求,由于单井供水设施的分散性导致无法总体上把握供水状况。通过建设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设备运行的信息化、管网管理的现代化,对整个县的供水工程进行统一调度管理,从根本上解决管理方式落后的现状,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费用,为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 规划目标与思路

2.1设计思路

本次信息化建设采用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集中管理,分层、分布、分散式结构控制方式,现场的PLC测控单元完成现场的数据采集传输,通过信息中心计算机监控系统,实现对水厂运行的实时监视监控功能及事故分析决策处理的管理功能,在保证整个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下,降低运行管理费用,达到预期目标。

2.2系统总体设计

城乡供水一体化信息中心设在县水利局,现场测控水厂监测点与信息中心采用中国移动GPRS网络进行数据上传,视频图像可通过Internet网络直接与水利局信息化系统对接,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2.2.1总体技术架构

系统由信息采集传输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系统运行环境、数据库系统、安全保障系统、业务应用系统和监控中心等部分组成。业务应用系统基于平台开发,采用B/S结构,完全基于最新标准的技术实现,不仅可以满足目前的业务需求,同时对于系统的扩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总体技术架构如图所示:

2.2.2系统主要功能

定陶县综合信息化系统本着“安全可靠、先进实用、实时开放”的设计思想,采用分层、分布、分散式结构,实现对定陶县所属的水资源设备的实时监测功能及事故分析决策处理的管理功能,在保证整个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下,降低运行管理费用,达到预期目标。

工程采用分段分层集中控制方式,将逐步实现以下设计功能:

建立城乡供水一体化系统

实现水厂现场设备、监测点运行的实时监测,实现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与上级管理部门的信息化系统接口。

1)城乡供水一体信息化系统

建设水厂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对现场设备运行的实时监控,采集监控的数据有水厂出口压力、出口瞬时流量、出口累计流量、水泵运行总耗电量等运行数据,并通过无线网络将数据实时和定时传输到信息中心进行处理。预留数据接口,将来添加部分硬件可实现管网压力监测点、入村干管压力、流量监测点、管网末梢水质监测点等监测点的数据监测。

2)小型农田水利信息化系统(预留接口)

3)水资源监测信息化系统(预留接口)

4)防汛抗旱信息化系统(预留接口)

5)山洪预警信息化系统(预留接口)

6)水土保持信息化系统(预留接口)

7)水利工程移民信息化系统(预留接口)

8)水文业务信息化系统(预留接口)

9)建立GPRS数据传输网络,针对监测点分布比较分散的特点,对比分析无线传输、公网传输和光纤传输的建设、运行费用,设计采用移动通讯公司的GPRS无线通讯网络进行数据传输。

3建设总体布局与主要建设任务

结合定陶县各供水单位的地域分布情况、各供水单位的工艺运行流程、实际厂区布局,本着“安全可靠、先进实用、实时开放”的设计思想,采用分层、分布、分散式结构,实现对水厂运行的实时监视监控功能,在保证整个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下,降低运行管理费用。

本系统按照定陶县水利综合信息化系统整体结构,结合全省县级水利综合信息化系统规划,规划本次饮水安全信息化的建设。

3.2建设内容

本项目要求结合定陶县各供水单位的地域分布情况、各供水单位的工艺运行流程、实际厂区布局,本着“安全可靠、先进实用、实时开放”的设计思想,采用分层、分布、分散式结构,实现对水厂设备运行的实时监视监控功能,在保证整个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下,降低运行管理费用。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1)水利局信息中心软硬件平台的建设;

2)水厂数据采集系统的建设;

3)水厂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

4)GPRS无线通讯网络平台的搭建及调试;

5)城乡供水一体化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建设以上工程的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及视频监测系统,实现对水厂设备运行的安全监控,并将数据采集传输到水利局信息中心,并实现信息中心对设备的远程监控,便于管理部门对定陶县饮水安全设施的自动实时在线监测,实现数据统计与查询、计划管理与控制功能。预留与省厅及市局管理部门的信息化数据接口,以便将所有数据汇聚至上级水务局信息管理中心,实现数据的上传,从而为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4规划效益分析

1.通过定陶县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并加强对基础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监测,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通过县、乡镇的基础信息化建设,完善基层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信息传输速度和办公效率;通过洪涝灾害防治预警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系统等全局性应用系统等非工程措施,配合水利工程措施发挥更大效益。通过水利信息化项目的实施,从整体上提升了水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最大限度的减少灾害损失,最大程度的发挥水利的经济效益。

2、工程建成后可极大的提升全县城乡自来水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通过信息中心的监督和调控,可及时、准确掌握全县城乡供水工程的运行情况,提高了全县城乡供水工程的保证程度,准确预测、分析供水工程的成本,为工程管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并可对周边的供水工程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周边供水工程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

3、定陶县水利信息化规划属非工程性措施,规划项目的实施无任何污染物排放。而且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为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能力、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撑。通过对水土流失的有效监测和水土保持措施执行情况的有效监控,可以明显改善生态环境。

5结论

从对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分析表明,定陶县水利信息化规划是一个较好的社会公益性项目,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本规划的实施将为定陶县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对实现定陶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定陶县“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2.《定陶县“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3.《定陶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

4.《定陶县农村安全饮水建设规划》

篇3

关键词:统筹供水 水资源 水务管理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Northern Zhejiang Urban and rural water supply current model as an example analyses the current problems from three angles of water resources, technology, system and market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mode of operation and from their own point of view, each question as well as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y

Keywords: urban water supply; water resources; water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F25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浙北地区城乡供水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1浙北地区供水模式

统筹供水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目前在浙北地区得到应用的,主要有3种模式。

(1)直接接收管理模式

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由国有供水企业直接接管原乡镇水厂,乡镇水厂的人、财、物,债均由接管企业承担。接管后该地区供水设施的规划、建设、发展、运行均由接管企业承担,供水价格实行同网同价。如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些乡镇水厂就采用这种模式运作,由绍兴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直接接管原斗门、马山、皋埠等乡镇水厂,通过改造后成为集团下属的分支机构,使当地居民迅速享受到与市区一样的供水水质和服务。

(2)兼并模式

原乡镇水厂关闭,将评估后的资产以一定的价格转让给国有供水企业,由国有供水企业直接从事该地区的供水运行。这种模式可以实现快速扩张,同时也可以较好地处理与当地政府的利益关系,上虞市的一些乡镇就采用这一模式。

(3)零售制供水模式

原乡镇水厂停止制水,由国有供水企业按统一价格将优质水批发给乡镇水厂,由各镇水厂再向用户销售。这种模式操作较为简单,容易被各乡镇接受,但不利于乡镇供水服务水平的提高。绍兴县采用这种供水模式。

1.2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和集聚,预计到2020年浙江省人均水资源量接近或跌破国际公认的缺水警戒线。浙江省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总的趋势由西南向东北递减,水资源的分布与耕地面积分布不相匹配,省内主要河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酸雨污染较严重。

1.3城乡统筹供水存在的技术性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即便采用统筹供水模式,城市用户与农村用户得到的服务依然有所差别。对于城市用户而言,水质水量可以得到充分保证。对于乡镇用户而言,由于供水管道老化、破损严重,爆管事故时有发生,水资源浪费严重,供水压力普遍偏低,难以保证乡镇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夏季部分用水高峰部分用户甚至无水可用,用户自备深井水源的情况普遍存在。并且,因管道长度大,余氯等指标不能得到满足,二次污染时有发生,水质难以达标。

1.4供水公司体制运作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体制问题

虽经多次改革,但是供水单位仍然保留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建立的原有架构。涉水行政事务涉及多个部门管理,且各部门各有优势,又都难以实施统一管理:城市自来水供应由建设部门负责;农村的自来水供应由卫生部门管理;水利部门负责水资源;环保部门治理水污染;涉及水务投资的归发改委部门负责审批;涉及财政投资由财政部门管理。以上6个部门都按各自的法定职责在行使各自的职能,但是如何整合各部门的行政资源、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为全县的自来水供应和污水处理一体化服务,则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2)水务运作体制问题

目前浙北的城乡统筹供水建设仍在进行当中,尚未实现统筹供水的地区,自来水供应运作体制状况是城乡分割、县镇脱节的。

要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必然要涉及县、镇、村三方面资产特别是供水管网的整合和铺设,涉及主干管网的铺设及二级管网改造、新建。因此,要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就必须打破城乡分割、县镇脱节、各自为政的局面。如何解决自来水供应主干管网铺设、二级管网改造投资资金的分担,以及将来如何通过收益的合理分配来回收投资、平衡各方利益,是改革水务运作体制的主要任务。

2水资源问题应对策略

2.1改革管理体制

将涉及水环境的有关部门行业职责进行整合,统一归并到水务部门,变多龙管水为一龙主水,对水资源的生产、供应、调配、污水排放、污水监控、污水处理实行一条龙全面管理。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对城市和农村的防洪、排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等一切涉水事务实行一体化管理,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建立完善流域管理机构,统一调度水资源。

2.2源头治水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扩大和保护沼泽湿地,对沟岸、湿地严禁垦荒,扩大草地覆盖率和水域湿地面积,杜绝围垦湖泊洼地,还之以湖(沼泽湿地),构建人工湿地增加土地“肺肾”功能,进而扩大水环境容量,减少水污染比重。

3.统筹供水技术问题应对策略

3.1水质保证技术

氯化消毒是维持管网水质微生物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消毒副产物和供水末端嗅味物质重要来源。通过余氯衰减模型试验与参数率定,确定城乡统筹管网中余氯的反应动力学特征,通过综合优化水厂加氯和管网二次加氯,与科研单位合作开发适合小流量大区域供水系统的二次加氯消毒装置,包括水厂和各增压泵站加氯量和加氯点设置综合优化技术,有效改善城乡供水水质。

根据城乡统筹供水模式下的水质特点和管网特点,开展适合城乡统筹区域输配水系统的整体化、可视化、可控化的管道清(冲)洗设备和工艺研究;分析不同管材、管径下管壁结垢特点及管垢组成;提出合理的下游管网管道清洗方案。

3.2优化调度、漏损控制技术

通过布设在线压力表和在线流量计,实时获取管网流量和压力的数据,结合管网水力模型,建立决策支持系统,给出泵站调度优化方案,在满足用户服务水头的前提下,将各个节点的压力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根据城乡统筹管网用水时间空间不均匀性特征,研究适合城乡统筹供水特点的分区计量方法;通过夜间流量分析及漏损检测进行漏点定位和二次供水系统漏损分析技术;城乡统筹供水实施前后压力提升对城乡供水漏损率的影响以及基于优化压力调控的管网漏损控制技术;建立基于水力模型的管网在线漏失监测、爆管预测评价系统

4供水公司体制改革与运作策略

4.1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建立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机制,是今后水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就目前来看,还存在种种困难。作为权宜之计,目前只能通过建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办法来统筹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等国家和省市水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推出后,再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改革县级的水务行政管理体制。

最终的发展方向,是随着城乡一体化供水进程的推进,逐步把城市理的理念向农村渗透,改变供水管理重城市、轻农村,重审批、轻监管的传统管理模式,并结合农村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城乡一体化供水安全运行。

4.2改革水务运作体制

根据管办分离、政企、政资分开的原则,整合现有国有资产,组建直属于县政府的县国有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由其在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具体运作县级水务类国有资产,承担对全县水务类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任务,具体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

同时,开放供水企业经营市场,允许跨地区、跨行业参与市场竞争,要推行城市供水企业特许经营管理。建立特许经营制度,要明确市场准入条件,界定政府主管部门与受委托经营企业双方间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确定运营价格,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等,实行合同管理,重点培育有实力、有进取心的市场法入主体自主经营的省内供水企业,鼓励他们参与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 朱玫瑛.关于浙北地区城乡供水一体化问题的研究——以H县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08, 20(4)

[2] 贾国宁,黄平.广州市番禺区供水一体化整合模式探索[J].中国给水排水. 2010, 26(18)

[3] 阮仁良,朱慧峰.关于上海城乡供水安全保障的对策措施研究[J]. 净水技术. 2010, 29(2)

[4] 李非忠.以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为突破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J].山西水利.2008, 20(4)

[5] 陈剩勇.小城镇的供水体制: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浙江省的个案研究[D].浙江大学.2011

篇4

【关键词】供水现状 供水管网建设 城乡一体化

1.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已是当务之急

1.1全县供水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县河网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给水水源,加上本区域内的工农业、生活污染难以控制,饮用水源的保护时常受到多方面的压力与困难,尤其时逢枯水季节,水质难免出现波动,造成我县面临无好水可取的困窘局面。地面的急剧沉降,给城市基础设施、防洪防汛、交通和农业生产等各方面造成了严重后果,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部分水厂由于长时间的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水质水压不稳定,已面临抽不上水,供水困难的危险局面,高峰停水,定时供水现象时常存在,已严重危及到全县农村的供水安全。

1.2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的必要性。城乡供水一体化是指通过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 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质。近几年, 我县积极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 推动乡镇水厂改造扩容, 输入管道延伸入户,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供水模式弊端已日益明显, 迫切需要按照城乡一体化供水需求, 彻底消除供水的安全隐患, 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一是全县小水厂均来自河道取水, 由于生活工业污染排放, 水污染相当严重。取水口或被住宅区包围, 或离工业园区较近, 水源污染更加难以控制,供水管网分散互不相通,水厂设施简陋、无净化工艺、无消毒措施, 供水水质难以保证。二是我县原有早期铺设的供水管道材质低劣, 管网普遍老化,管网漏损严重,水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已出现流经三级管网的自来水到户后就变成水质严重超标的不合格自来水,严重影响农村人口的身体健康。三是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各水厂建设各自为政, 缺乏统筹规划及其相适应的实施机制, 造成重复投资, 有限的建设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四是部分水厂发展后劲不足, 大多数水厂规模小, 成本高, 管理水平低, 难以做到良性运行。

2.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对策和建议

一是逐步建立健全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体系,必须建立统筹城乡均衡发展,要打破区域,打破界限,确立全县“一盘棋”,对全县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统一调配、统一供给、统一核算、统一核价、统筹盈亏”的运营体制,以实现资源共享、联网联营、盈亏共担、均衡发展的供水一体化管理体系。 二是加强领导,加速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投资、建设的进程。确立乡镇供水网络与县城供水网络相连接,实现 “联网、、联供、联营”的运营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余缺互济、应急互助的一体化供水要求。 三是加大投入,切实加快水资源开发利用步伐。要从形成城乡一体的管理机制出发,及早梳理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突出重点抓关键,内部挖潜提素质,降低漏失求效益,确保供水求稳定,循序渐进求实效。 四是加强安全供水保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既要抓扩面,使更多的百姓用上自来水,又要高度重视供水安全,使群众用上“放心水”,要把安全供水能力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强化水质检测工作,提高监测频率,确保城乡自来水水质达标。要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和备用水源建设,加大投入提高供水水源保证率,进一步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 综上所述,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目标,必须坚持和践行科学发展观要求,遵循城乡统筹、兼顾均衡发展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把着眼点和落脚点归结到这项惠及民众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实事工程上,顺应民意、强势推进,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把这项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3.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必要条件

3.1政府重视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保证。城乡供水一体化既是一项民生工程,又是一项环境建设工程,同时也是供水企业拓展市场、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工程实施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已经决定。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3.2严格工程建设管理是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关键。城乡供水一体化是功在政府、利在百姓的好事,把好事办好,严格工程管理是关键。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一是坚持统一规划。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改善的长远需要,做到立足现状、着眼长远、适度超前,精心做好项目的前期策划论证和设计。二是坚持质量标准。从工程使用材料,适用规范到建设,到水质、水压标准等方面真正做到城乡一体化。三是严格落实材料招标采购制度、投资预算审核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工程验收制度、工程决算审计制度、质量责任制度等工程建设制度,规范工程建设管理。以上措施保证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综合效益的实现。

3.3把握机遇,因地制宜,共建共享是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难点在于资金问题,实践证明:只要用科学发展观总揽工作全局,树立发展意识,牢记服务宗旨,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在于把握机遇,因地制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资源优势。 (四)加强后期运营管理是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综合效益的落脚点。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综合效益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解决民生问题,具有公益性的社会效益;二是老百姓作为自来水这一特殊商品的消费者的根本利益;三是供水企业的投资和经营利益。加强后期运营管理是实现三者利益的有机结合的落脚点。 实践证明,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能够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明显的环境效益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是显著的社会效益。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大大改善了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改变了农村人口的生活习惯,缩小了城乡差别,减少疾病流行,真正让党和政府的政策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社会和谐。同时也为促进就业,拉动内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明显的环境效益。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区域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改善农村能源结构。降低农村污染物排放,推动了清洁乡村工程建设和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三是良好的经济效益。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为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农村经济的开放度、工业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反过来,乡镇城乡经济的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市供水事业的发展。

4.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的具体措施

4.1政府重视、出台政策、明确职责。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是一项面广量大,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系统工程。为了做好这一民心、民生及实事工程,在明确了一级供水管网为实施主体并投入,镇负责政策处理;二、三级供水管网由镇为实施主体并负责政策处理;二级供水管网的建设资金由县政府投入。三级供水管网由镇的建设资金由镇投入后,全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政府每年将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列入了政府的实事工程,力争用较短时间,全面完成全县的供水管网工程建设,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目标。

4.2加快供水管网工程建设步伐。为了遏制地面沉降,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采取的优质自来水通过一、二、三级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供应,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的途径。

4.3实施二级供水管网联网工程。水压、水质及高峰用水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全县农村的供水状况大为改善,受到了广大农村用户的拥护和肯定,但我们在感受成就的同时,也看到目前的供水管网在设置上还存在一定的隐患,如果供水主管网发生意外,就被迫停水,这将直接导制农村居民及生产企业全面无水供应的局面,对居民与生产企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我们做供水管网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能让农村居民及生产企业能够有一个安全、稳定的供水环境,能喝上保质、保量、安全可靠的自来水。

4.4加强工程运行管理、确保农村供水安全。为了能全面的、有效的、合理的对新建供水管网进行管理,以使新建供水管网产生最佳效能,为全县的农村居民的生活、生产提供安全的、保质、保压、放心的优质自来水,各镇自来水管单位通过采取以下几项目措施,确保安全供水:

(1)建立完善供水企业的岗位责任、财务管理、服务承诺、考核奖励等各项规章制度,并要求全体人员认真执行,并通过对具体工作人员的工作效能与工资挂钩,不断提高职工的工作效能和工作积极性。

(2)做好对供水企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培养企业人员爱岗敬业的良好职业道德,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和应变能力。

(3)建立供水管网巡查机制,成立供水管网巡查小组,定期对供水管网进行巡查,并建立巡查台帐。

(4)建立供水管网的检漏机制,成立检漏小组,配备专用检漏仪器,定期对供水管网进行检漏,并把检漏情况记录在案。

(5)各站成立应急抢修队,并由单位领导直接负责。要求在接报或发现供水管网漏损后,应急抢修队必须在半小时内赶到现场,并在一小时内关闭漏损管网的控制总阀,制定抢修方案,抢修材料的准备,确定抢修所需时间,完成向供水单位办公室报备停水区域,并由供水单位办公室向停水区域内用户发出停水通知,抢修工作完成后把抢修现场清理整洁。

(6)建立供水管网水压的监测点,每天进行数据的读取及备案,以对整个供水管网进行监测,随时掌握供水管网运行情况。

(7)建立应急预案,针对不可抗力造成的部分面积或全面各停水,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启用战备用深井,同时对战备深井所网进行定期检查与维护。

4.5为做好水质保障工作。一是通过县卫生防疫部门,按国家标准对农村供水管网自来水定期进行化验检测,对农村供水管网的水质检测每月不少于1次;二是加强对供水管网末梢水的定期冲洗,对因供水管道中停留时间过长的自来水,及时冲洗,对抢修施工中的二次污染,抢修完毕后,要进行排污和消毒;三是对部分屋顶水箱存在的二次污染情况,则是进一步加快农村一户一表改造工作。

5.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使农村吃上放心自来水

篇5

得益于经济的迅猛增长和人民对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生活水平和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得到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提升。这对饮用水质量和生活用水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供水服务的方便性舒适性和安全性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饮用水作为生活必需品,是公共基本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用水需求增加,自然灾害,城市水资源短缺,农村水质缺乏保障,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实现应运而生。协调和解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分配是最紧迫的问题。本文结合宜州市城乡供水条件和工作实践,利用现有水资源加快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本文是对建设民生用水安全网,增强当地居民用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和思考。

2对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认识与思考

宜州市位于广西河池市辖区的县级市。同时它物产丰富,而且有着较好的农业、渔业基础,在当地地区内经济潜力较大。该市的常住人口约为15万。近年来,地方政府根据经济发展要求大力发展农业水产养殖。其中,甘蔗种植和蚕桑养殖加工业都得到了发展并成为当地的支柱企业。城西开发区在河池东莞工业园区第二区建立了60多家企业。协调工业、农业、生活用水提出了新的要和进一步的考验。在当前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客观前提下,城市供水与乡镇的供水问题被提上了日程,一体化的供水格局势在必行,即城乡供水一体化。在我国城镇化的背景之下,农村乡镇饮水安全的建设也迅速得到了发展,村民和乡镇居民的居住不断地集中,渐渐向城镇和城市靠拢,因此,随之而来的供水压力也迫在眉睫,早日将城乡供水连接在同一供水网上,集中式分散供水项目的总体情况已经出现[1]。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在管理法体系上,也要做出相应的对策,逐步形成合理且可行的供水一体化管理体系。有关部门为了实现这种统一的管理模式,必须要对城乡供水的格局进行统一规划和统筹,要站在新的格局下打破旧的形式与界限。以新目标新高度来加强供水体质,对城乡的供水、取水、排水、污水等问题进行合理管理,有质量有效率的执行水行政效能,优化水资源并合理配置,统筹城镇与农村的发展,促进用水和资源分配的和谐[2]。只有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管理水平,我们才会逐步在水厂区域安装水管网监控和安全视频监控设施,并在管网的关键点安装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实时在线监测水量,水压,浊度,余氯和工厂安全,实现可视,可控,可调和远程传输的现代管理水平。直观地掌握与管网相关的地理信息和管网的深度。自动测报系统的建设实时监控管网运行状态和供水质量,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要加强水质检测工作,加大监测频率,确保城乡自来水水质达到标准。同时,逐步实现联网、联合供应,联合作业的运作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互利互助,紧急情况互助的综合供水要求,加快发展步伐。总之,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和实施是必要和迫切的。

3水库水源供水不可替代的优势

3.1水库水质好,水量充沛

宜州市土桥水库位于宜州市正南方向,水库周边植被良好,环境宜人,远离工业、农业污染源自洁能力较强。水库有效容积超过3340万立方米。该水库的集雨面积约135平方公里,集雨面积较大,地下水基流充沛,是一个天然的沉淀池、蓄水池。此外,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功。灌溉面积大大减少,从过去的1万亩减少到现在的3000多亩。该水库的供水能力可以满足每天向市区供水10万立方米的需求。虽然宜州市周围也有别的水源,如下龙河、下规河等。然而,龙江和夏河的水质受到河流各种不确定性的影响。在道路和雨水收集期间水质容易被污染,并且浊度高。水质处理困难,过程复杂,水质安全可靠性远低于水库水质。

3.2水库水质低,水厂投资少,自流水供水运行成本低

常规的工艺很难解决河水的浊度问题,但土桥水库的浊度低水质好,得以用较为简单的方法处理。自来水厂的工艺是通过源水(氯化铝混合器),微絮凝反应池,平流,沉淀池,过滤罐过滤(二氧化氯),消毒的清水池,城市管网等一系列工艺进行净化。水库距离城区在二十公里以内,有将近100米的海拔落差,在工程设计方面较容易执行。该方案选择的水净化系统比市区南部的市区高40米。利用微絮凝原理对水进行净化和沉淀,将沉淀的水过滤,消毒并浓缩在两个5000m3的清水池中。再向城区管网自流供水。水库的海拔优势可以节约在水利运输中的管道运输和电力资源,减少了资源和材料的消耗,水厂的运行成本低,效率大。自流供水压力稳定,避免因机械设备故障导致停电或停水引起的停水问题。

3.3水库水源管理和保护方便,水质安全

在生活基础保障中,水的质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对于水资源的净化和保护是城市供水任务的重中之重。土桥水库的水引入城乡供水之后,对水源的保护也得到了大力保护和支持。相关的管理部门及人员成立了水源维护治安队,配备了专门的维护人员和交通工具。而河道地形复杂多变,污染源难以控制排查,沿途的生活、农业、工业污水都有影响,水质保护相对的比较困难。地下河水路源头难以把控,一旦受到污染,难以有效治理,且勘探成本高处。

篇6

关键词:城乡供水;工程建设;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TV67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而陈翔供水工程作为城乡水资源供给的重要基础设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分析研究当前城乡供水现状,总结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以及管理的经验,对于做好城乡供水科学管理,确保城乡供水质量以及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城乡供水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对我国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以及管理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当前阶段我国城乡供水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投入不足

在对我国城乡供水工程建设进行调查发现,资金投入不足,供水设施老化以及沉重的债务问题。与城市不同,城乡供水普遍是带有公益化的特点,从而导致供水单位缺乏活力。加上我国长时间由政府进行供水行业的控制以及经营,供水单位普遍被人们当成是福利性质的公用事业组织。

2.供水施工辅助设备质量差

在供水工程运行中,液位计以及压力计是确保工程正常运行最主要的辅助设备。其中,地下水位以及调蓄水位的主要监控仪器就是液位计,同时液位计也是开启水源井顺次以及运行时间的主要控制指标。从这个方面来看,供水工程的正常运行与液位计息息相关。而管道正常运行的指示以及控制元件主要是压力计,能够对管道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据调查了解,多数城乡供水工程中的液位计以及压力计普遍都存在使用寿命不长以及灵敏度低的问题。

3.缺乏技术支持

在实际生活中缺乏廉价、方便、实用的净水处理设备,严重影响着群众的身心健康。黄河沿岸和白于山区群众主要存在高氟水、苦咸水的水质问题,该地区主要靠集雨水窑来解决饮水困难问题,水源主要靠地表雨水,经简单处理设施,这种季节性的应急措施,与国家安全饮水标准相差甚远。解决高氟水、苦咸水等水质方面的问题,目前经常采用电渗析或膜处理等技术,而且费用高,管理复杂,不适用于低成本、供水量小和工程分散的农村供水工程。

4.工程建设标准不高

在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中,量大面广是城乡供水安全工程中面临的问题。从供水工程建设规模来看,其规模较小,同时对于供水工程项目前期的规划以及论证工作存在不到位的问题,其工程设计也不够合理,从而导致了城乡供水项目在建成投入使用之后,很快出现问题而重新返工的情况。另外,在城乡供水工程中很多也达不到国家饮用水安全用水标准,从而导致饮用水的水质以及取水距离跟标准有很大的差距。

5.供水单位亏损严重

在我国,国有城乡供水企业由于受到水价低的限制,从而导致城乡供水企业亏损严重。尽管供水企业为了降低制水成本已经进行了工艺的优化以及加强对供水企业的管理,但由于城乡综合水价远远低于制水成本,从而导致了城乡供水企业的亏损,也就造成了城乡供水工程的改建以及扩建资金不足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供水企业的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然而由于缺乏供水工程改建资金,供水企业自行筹集资金,一方面影响了供水工程的改扩建,另一方面通过贷款等筹集方式进行供水工程建设,会加重供水企业的负债问题,也限制了城乡供水工程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二、城乡供水工程管理模式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我国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以及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来进行问题的解决。

1.供水单位管理

城乡供水工程管理,需要加强对供水单位的管理,实行城乡供水管理直接进入市场,实行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实现公司化管理。一方面城乡税务局需要加强对农村集中供水的管理,设置专门的办公室,负责对农村集中供水的运行进行监督以及管理,同时对水费的收缴以及城乡水费补贴资金进行监督以及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水厂以及主管网的运行维护以及管理,可在各个乡镇设计供水服务中心,对乡镇以及各村管网的运行进行监督以及管理、维护,同时还可以成立供水协会,来对各村用户用水管网进行运行、管理以及维护。除此之外,各个村还可以建立供水协会,来对村内用户管网进行监督以及管理。从而形成从上到下,层层负责,分级管理的城乡供水管理运营模式,形成了城乡供水工程建设的长效性。

2.供水水源保护

制定供水水源保护规划,同时将供水工程管理区进行划定,并对水源保护区以及范围区内的水源加强保护,避免出现水源污染以及枯竭的问题,确保城乡供水水源的安全性。同时,还要在人民群众中进行水源保护的相关宣传,将与水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普及到群众中去,使得人们共同来进行水源的保护,同时也对供水工程设施进行保护。除此之外,还需要在农村实行计划以及计量供水,根据各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实行有偿供水。

3.合理确定水价,实行收费公开

新建水厂的供水价格,可以通过物价部门进行合理地定价,同时如果是政府投资的部分,可以不计折旧。在确保供水单位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存在差额的部门,通过县财政来进行补贴,同时20%的水损耗可以由县政府来承担。另外,农村地区的价格,每人每月一方水根据1.5元来进行收费。除此之外,还要对用水户进行档案的建立,公开水量、水价以及收费,确保群众的知情权。

4.完善供水体系,实现集中供水“三个一体化”

为了确保城乡供水工程的顺利运行,进一步加强对城乡供水的管理,促进供水体系的完善,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采取3个一体化的总体管理目标,也就是供水水源、价格以及管理的一体化,同时城乡统一使用地方水网,为了确保供水量,可以统一接入到地方水厂的供水管网。另外,水费的确定以及收取,需要以城乡物价部门为准,将政府扶持政策落实到位。

三、城乡供水工程建设管理

1.加强工程建设与资金管理

首先是出台与城乡供水工程实施方案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城乡供水工程管理做出明确规定。在进行供水工程管理的时候,要实行四制管理,即招投标制、项目法人制、合同管理制以及建设监理制。项目法人要负责供水工程建设以及招投标,同时也包括资金管理以及工程竣工的验收等。除此之外,各城乡水务局以及监察局要做好供水工程的招标管理,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对城乡供水工程进行招标以及设备材料的购置,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降低工程造价。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专门的资金专户,将一切与城乡饮水补助的资金归入供水工程项目中,一方面同意使用安排,另一方面实行专账核算,确保供水工程建设转款专用。

2.加强项目管理,提高工程质量

在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中,由于涉及范围比较广,且工程施工量较大,因此城乡供水公衡建设的组织协调任务繁重。一是要组织协调好农村饮水工作,尤其是重点对供水工程施工进行施工计划的安排,并做好工程验收工作;二是加强对工程建设资金的把控,确保工程施工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出现资金的浪费;三是做好施工管理,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切实落实“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确保责任明确,材料合格,施工规范,质量达标。

3.认真组织搞好项目前期论证和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各级要制定管理办法,培训基层管理技术人员,组织设计力量,搞好典型设计和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加强监督检查,严把质量关,把好事办好,让群众真正享受到这项惠民政策。要加强项目前期论证和实施方案的审查监督力度,特别是水源工程的选择,要尽可能地选择水质良好、净化难度低、便于卫生防护的水源点分布等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尽量建设集中式供水工程,包括管网延伸、新建水厂等;条件不具备时,可采用分散式供水。

结语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得出来,现阶段我国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城乡供水工程投入不足,供水施工辅助设备质量差,缺乏技术支持,工程建设标准不高,供水单位亏损严重等多种问题。为了提高我国城乡供水水平以及质量,加强我国城乡供水工程管理,需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强工程建设与资金管理;二是加强供水单位管理;三是供水水源保护;四是合理确定水价,实行公开收费;五是完善供水体系,实现集中供水3个一体化。

参考文献

[1]王雪峰.浅谈延安市城乡供水工程管理模式[J].陕西水利,2008(S1):110-112.

[2]张书成,安楚雄.“联网分营”在城乡供水-体化过渡时期的实践与体会[J].西南给排水,2013(2):77-80.

[3]刘政,尹芳.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管理的思路和实践[J].科技致富向导,2013(21):230-230.

篇7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水资源节约保护开发利用一体化

1 引言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是我省最重要城市群,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200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1],省委、省政府在《关于贯彻实施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以广佛同城化为示范,积极推动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建设,加快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水资源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实现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一体化既是水资源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体现和保障。

2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基本情况

2.1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概况

珠江三角洲位于东、西、北三江汇合的出海地带,承接西、北、东江的过境水量平均每年约2941亿m3,而当地水资源总量为284.5亿m3,不足过境水量的10%,丰富的过境客水是该地区水资源最大的特点[2]。据《2007年广东省水资源公报》,2007年东江(含东江三角洲)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25.8%,西江为1.3%,北江为10.0%。

2.2 存在问题分析

一是水资源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东江流域单位GDP水资源占有量不足西北江的2%,呈现区域经济、人口重心在东部,而水资源重心在西部的格局[3]。二是主要依靠过境水,水资源供需形势严峻。三是水质污染及供排水混杂使三角洲成为水质性缺水的典型地区。另外,珠江三角洲河网纵横交错,受外海潮汐作用,容易造成污染物回荡,极大地加剧了珠江三角洲的供水矛盾。四是近年来三角洲河口地区枯水期咸水线呈逐渐上移的趋势,已严重危及珠江三角洲沿海城市的饮用水安全。五是城乡一体化的供水联网体系暂未完全形成,抗风险能力较低。六是三角洲水资源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多以地市为单元,市与市之间尚未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无法没有实现地区间水资源的共享共建共管,水资源及环保设施布局不合理及重复建设的问题也日益显现。

3 水资源一体化方案研究

3.1 “三个方面,四个层面”的一体化思路

“三个方面”的一体化建设是指对珠江三角洲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统筹规划,实现珠江三角洲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一体化、节约保护一体化和管理一体化。 “四个层面”是按一体化的空间范畴来划分。第一层面是各地级市内部实现一体化;第二层面为片区一体化,以广佛同城化为突破口,实现广佛肇、深莞惠(港)及珠中江(澳)三个片区的水资源一体化;第三层面为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体化;第四个层面是整个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一体化。

3.2 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一体化,实现资源共享

一是推进水资源调蓄工程一体化。目前东、西、北三江的水资源调蓄总体能力不强,特别是西江在省内还没有一座流域性的控制枢纽工程,通过东、西、北三江水资源骨干调蓄工程的建设,可较好地解决这些矛盾,全面提高三角洲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保障供水安全。二是推进水源一体化建设。通过广州西江引水、西水东调、珠海澳门中山取水口上移、花都北江引水工程等重大跨行政区水源工程的建设,并与现已建成的东深供水、深圳东部供水等跨流域、跨行政区重大水源工程一起,构建珠江三角洲水源工程骨干网,形成珠江三角洲完善的水源一体化供水格局。同时,推进三角洲地区江库联调工程建设,构建多水源联合调度系统,形成区域江库联通、相互补给、灵活调度的多层次供水网络,以水资源的统筹配置和水源一体化建设来提高城市供水保障能力,特别是抵御特枯年、咸潮、水污染等突发事件的能力,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协调统一,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推进供水管网一体化建设,通过供水管网的联通,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内部及城市间供水管网的互连互备,在突发事件面前共同应对,在资源共享中实现一体化发展,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供水应急保障能力。

3.3 推进水资源节约保护一体化,实现资源共保

推进珠江三角洲河网一体化建设。由于河道挖沙、占滩等人类活动及上游水沙特性的变化,目前三角洲河道水沙分配发生了明显变化,三角洲目前的水沙分配既不利于三角洲河道的自然演变规律,也不能完全适应三角洲地区的防洪、水资源利用及水环境保护的要求。再加上三角洲水污染严重,取排水口混杂及咸潮上溯,严重制约了三角洲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以保护饮用水源地为第一目标,结合岸线整治、口门整治、内河涌整治及取排水布局调整等,在三角洲地区建设水资源调控工程,促进珠江三角洲及口门健康良性发展,实现三角洲水资源的优化调配。

科学合理划定三角洲主要供排水通道。按照供排分流原则,在整个三角洲范围内对取排水布局进行统一规划,划定珠江三角洲5条主要供水通道和9条主要排水通道(见表1及表2),实现互通可控的供排水格局,充分利用珠江三角洲河网的独特性,将珠江三角洲供排水通道建设成为该地区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特色和亮点。

3.4 推进水资源调度管理一体化,实现资源共管

建立珠江三角洲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珠江三角洲水资源一体化协作平台,逐步形成珠江三角洲共同保护和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管理机制,统一规划建设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基础设施,促进水资源基础设施的共享共建共管。以东江、西江、北江流域管理局为基础,流域管理区域管理相互协调[5],加强省内各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并配合珠江水利委员会做好珠江全流域水资源管理,实现珠江三角洲水资源统一调度配置,水量水质一体化监控,水文测报自动化和决策管理一体化。推进水务一体化体制改革,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4 总结

篇8

**本岛及相连岛屿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区域。加快推进**本岛及相连岛屿基础设施一体化,建立城乡共享、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是构建**本岛“南生活、北生产”大城市框架,实现区域空间布局优化、经济要素合理流动、城乡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综合保护的重要基础和保障。现就加快推进**本岛及相连岛屿基础设施一体化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大陆连岛工程和新城建设为契机,坚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重点突破、讲求实效的原则,加快**本岛及相连岛屿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着力提升新型城市化和新渔农村建设水平,从根本上改善我市的投资、发展和人居环境。

(二)总体目标:到2010年,**本岛及相连岛屿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适度超前、城乡一体的道路、公交、供水、供电、供气、排水、通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交通路网和公交一体化。从接轨大陆、覆盖城乡的要求出发,积极推进城乡交通路网和公交一体化。建设临城至螺门公路、长峙至岙山公路、北向沿海大通道、定海至马岙公路,在**本岛形成一环四纵的快速通道及完善的城乡道路网络。按照公交优先的原则,研究制定城乡公交发展战略,切实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快公交站场建设,增加公交运行班次,提高运行速度,缓解城乡居民和外来旅游者乘车难的问题。新建综合性公交车站3个、区域性公交车站11个、渔农村四级站23个。到2010年,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的城乡公交网络系统。其中定海、新城、普陀城区之间基本形成以大运量快速交通为骨干、城乡公共汽车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城市公交在城市总出行中的比重达到20%以上;农村公交实现中心城区至乡镇、乡镇至社区的两级网络,新型社区客运班线通达率达到100%,城乡客运一体化覆盖率达到80%。

(二)加快推进供水一体化。全面实施《**市城乡一体化供水规划》,充分整合大陆引水工程、本岛水资源、现有水源工程和供水设施,实现水源和供水工程建设、管理、调度一体化。建设总长144公里的本岛环状配供水主管网工程。新建大陆引水工程二期及配套黄金湾水库、本岛北片水厂、临城水厂、金塘大丰水厂和新港工业区海水淡化工程。力争到2010年,**本岛及周边岛屿的日供水能力达到50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抓紧制定城乡节约用水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措施,协调好供水、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施建设。抓好城乡供水管网漏损和修复工作,在乡镇、农村推行“一户一表”制,确保城乡用水安全。

(三)加快推进排水和污水处理一体化。将现状雨污合流管逐步改造为雨水管,另行铺设污水管,最终实现本岛及相连岛屿区域内雨污分流排水体制。重点实施定海和普陀老城区的下水道管网改造及渔农村排污管网建设。新建烟墩污水处理厂、北蝉污水处理厂、临城污水处理厂和朱家尖污水处理厂,扩建定海污水厂,确保2010年前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4万立方米/日。

(四)加快推进供电一体化。遵循“以本岛电力自我平衡为基础,大陆联网供电为依托”的原则,充分利用海岛资源优势,建设大中型港口电厂,弥补**电网不断增长的电力电量缺口,实现自供为主,受入为辅或在满足自身供电的基础上适度送出的目标。在全面完成渔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电源、电网的建设和改造步伐。重点推进**电厂扩建工程、与省网220KV联网工程。到2010年,形成1个电厂、2个220KV变电站、8个110KV变电站组成的输电环形主网。探索建立城乡电网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配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五)加快推进通信一体化。确立建设“数字**”的目标,在网络能力上发展宽带数据网络,继续完善固定电话网,适时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网,扩大应用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宽带接入技术,建成一个高效、先进、稳定、安全的大容量的通信网络。在技术层次上加快实现网络的融合,向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光纤化、分组化及接入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配合新城开发,建设交换容量5万门、宽带用户3万户及相配套的通信设施。继续推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和综合管理,加快形成城市数字化平台。

(六)加快推进供气一体化。抓住新城开发建设的机遇,按照“气源优质化、供应管道化、应用扩大化”的要求和我市管道燃气及用户分布实际情况,调整供气模式,扩大燃气应用领域,在工业、公共建筑中大力发展燃气用户,逐步改变城市能源结构,提高城市燃气的供应水平和普及程度,促进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到2010年本岛及相连岛屿燃气管道化普及率达到65%。

(七)加快推进垃圾处理一体化。积极推进本岛及相连岛屿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城乡生活垃圾实行统一收集,分类汇总,集中处理。生活垃圾袋装收集率达到9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中转站达到35座以上。完成团鸡山垃圾填埋场五期改造扩容工程,新增容量185万立方米。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本岛及相连岛屿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是一项投资巨大、事关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本岛及相连岛屿基础设施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承担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日常工作。根据“规划统一、建设接轨、管理分级”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责。各级各部门要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实际,拟订具体的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二)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市域总体规划相衔接,做到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编制专项规划要明确功能布局,确定重大项目,强化每个项目的前期工作质量,建立项目库,并适时进行修订。交通、供水、排污、供电、公交、供气、通信等基础设施主管部门要加强衔接,努力使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确保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篇9

 (城乡一体化部分)

 一、两大平原区基本情况

我省***、***平原区域面积28.93平方公里,城内包括11个市的51个县和农垦9个管理局的114个农场,593个小城镇(276个建制镇和317个乡集镇)、6272个中心村和28829个自然屯,人口2367万。行政村数量多、密度高、主导产业主要为农产品种植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区域为农垦系统以现代化农业为生产为主,已初步形成的农场为中心的小城镇规模,经济基础较好,城镇发展空间较大,其它城镇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基础设施配套能力较弱,乡镇以集贸经营为主,城镇吸纳、转移农民能力十分有限、区域城镇化率较低。

二、两大平原区域一体化工作推进情况

2010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黑龙江省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方案》,方案明确了我省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总体思路。推进工作分为启动阶段(2009年至2010年)、加速推进阶段(2011年至2015年)和巩固提高阶段(2015年至2020年)。目前,在推动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方式创新方面着重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科学编制城乡规划,为城镇化建设指明方向,在全国率先完成377个市县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全省66个县(市、区)完成了《县(市、区)城镇村居民空间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开展了沿乌苏里江四县(市)《镇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和《县(市)城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全省已编制完成《县市城村镇体系规划》25个、《小城镇总体规划》783个、行政村建设规划4349个,规划编制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二)深入实施城镇化试点工程,努力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重点推进两大平原区域内百镇试、旅游镇的“三供两治”及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城镇的承载力。目前,百镇试点镇开工项目   个,完成投资    亿元,旅游名镇开工项目  个,完成投资   亿元,已有   个县完成三供两治项目。

(三)以失去三棚一草改造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人民环境。

大力开展城镇三优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改变城镇面貌,制定出台了《全省撤屯并村规划纲要》总结推广了城乡一体化型、宅基地置换型、新型压区型、村企共建型和屯镇新建型五种模式,全省撤并自然屯770个,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四)积极推动场镇共建试点工作,按照规划一体、管理一体、社会事业一体、组织推进一体、政策趋向一体的原则,制定省级政策的支持政策,全局推进鹤山农场与双山镇、双农场与   德镇两个场镇一体化试点建设。目前,双-鹤、双-  一体化建设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双-鹤一体化建设总投资1.62亿元,完成了公路、供热和居民安置小区项目,双-  一体化建设总投资4.4亿元,完成了居民安置小区、公路、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在管理体制上实现了干部交叉任职。

三、两大平原区域一体化发展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强化衔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先易后难、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基本原则,到2015年两大平原区现代城镇体系趋于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城镇产业支撑作用显现,县城(试点镇)集原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到2020年,两大平原区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公园区型、商贸型、旅游型小城镇、农业现代化产业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良、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县城、农垦、森工城镇和特色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实现区域城镇化。

(一)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撤并3700个自然屯,重点打造建***、红兴隆、北安等区位优势明显的中心城镇,城镇化率达到62%,到2020年全省累计撤并5700自然屯,全省要打造30个5万元人口的小城镇,70个3万人口的小城镇和200个1万人口的小城镇、城镇化率达到65%。

(二)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健全,到2015年区域为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供水普及率90%,县城供热普及率70%,中心镇供热普及率50%以上,县城供气普及率60%,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60%,中心镇污水处理率30%,中心村污水处理率20%,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0%,中心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0%,中心村垃圾无化化20%,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绿化覆盖率达到20%以上。

到2020年,区域为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供水普及率95%,县城供热普及率80%,中心镇供热普及率60%,县城供气普及率70%,县城污水处理率70%,中心镇污水处理率40%,中心村污水处理率30%,县城污水处理率  。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覆盖率达到30%以上。

(三)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元,中心村收入7000元,城乡居民居住面积28平面,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中心村收入11000元,城乡居民居住面积30平米。

四、两大平原区域一体化推进措施及政策建议

两大平原区域涵盖了我省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以及油田、矿区、农垦、森工四大系统,结构层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中,应科学规划城镇功能布局,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互初、布局合理和理有序的现代区域城镇体系。

(一)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建设体系

以哈尔滨市区、齐齐哈尔市区、大庆市区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应重点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利用资金优势加大对周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革城乡发展。构筑以工业为主导的新型经济结构,以工业化全面振兴农村经济。以鸡西市、绥化市、黑河市等为代表的较发达地区,应重点壮大县城经济、增强县城经济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县城区位特点,多形式发展县城经济,其它不发达地区应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投入和机制,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化承载能力

坚持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重点推进城镇道路、三供两治等项目建设,省级建设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镇土地出让金返还机制,整合国民对保障房、棚改工程、泥草房改造、三供两治等专项资金国,采取招商、贷款贴息、特许经营、合资工作,向城镇化建设倾斜,加大市场化工作力度。

篇10

1.1科学规划,认真实施

为了保证工程建设能够开好头、起好步,2007年齐河县从摸清全县饮水状况的条件入手,积极打破城区、乡镇行政区域界线,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形式多样、讲求效益”的原则,对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统一规划。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对每一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认真编报项目建设实施方案。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群众饮水满意度,齐河县组织技术人员,对每一个水源地的供水能力进行勘探和测算,并以水厂所在地为供水中心,科学编制18个供水站管网衔接、改造、升级项目建设施工方案,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高标准实施起到积极作用。

1.2严把质量,创建精品

一是严把水源关。只有勘察开采优质深层地下水为供水水源,才是符合齐河实际的最优方案。根据全县村庄的缺水状况,齐河县把解决水源问题作为工程建设的关键。2008年以来,齐河县聘请省、市找水专家开采出400m以下的岩溶水。目前,齐河县几大水源地单井涌水量均在200m3/h以上。二是严把水质关。在供水工程的建设中,对完工的每一眼水源井,都要由省市水质监测部门对水样进行严格地化验,各项指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以后,方可投入使用,在源头上保障了供水质量。三是严把施工关。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对施工队伍、施工设备材料和工程监理进行公开招投标,严把工程施工各个环节。

1.3创新模式,整体推进

供水工程建成后,齐河县实行企业化经营,建立“公司+协会”的管理模式。企业化经营以来,水厂内的供水设施由供水公司进行管理,水厂外的供水管道和附属设施由各乡镇成立的供水协会进行管护和维修。供水公司按照目标化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合理设置岗位、配备管理人员。按照出厂水表计量向供水协会收取水费,水价由县物价、财政、水务部门组织供水管理单位和受益群众代表,采取听证会的方式核定。供水协会建立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通过公开竞争方式选拔既有工作经验又有群众威信,责任心强的人员进入协会,搞好供水管线巡查、供水设施维修、村外及入户水表的抄读、水费收取等工作。

2建议

当前,齐河县农村饮水安全还存在着信息化水平低、水厂升级改造慢,水质监测能力不足以及供水应急能力建设滞后等问题。此外,随着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成为当前饮水安全建设的首要任务。齐河县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将紧紧围绕“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供水目标,按照“巩固提升、配套完善”的总体思路,通过抓好延伸、提档和配套,不断提升供水水质,提高供水保证率。

2.1加快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

目前,全县农村供水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低,水池水位、进厂流量、出厂流量、出厂压力、水质等信息的监控水平低。同时,对各供水管网,特别是村头结点的信息化建设滞后。应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信息化建设,通过安装GPS远程定位监控系统,对所辖水源地的井泵以及管网内水的流量、压力、水质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建设覆盖全县的信息监测采集站网,建立信息共享的数据中心,全面实施“金水工程”。通过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提升农村供水的现代化水平。

2.2加大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力度

2012年,建设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明确提出“十二五”的重点任务是,实现所有城镇水厂都应建设水质化验室,并至少具备新标准要求的10项日常检测指标的检测能力,以满足水质控制和水质管理的要求。目前,全县“五大”水厂水质监测工作依然靠县卫生防疫站的设备进行水质监测,水质检验检测设施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建设规模和标准要求。各供水水厂应当建立健全水质检测制度,尽快建设水质化验室,并配备专业检验人员和仪器设备,负责供水水质的日常检验工作。

2.3积极实施供水管网升级改造

齐河县一些农村供水管网特别是村内、村外的供水管线经过长期运行,管网“跑、冒、滴、漏”现象十分突出。同时,有些入户水表存在着精度低、计量不准确等问题。从2014年起,齐河县将按照“全面覆盖、同网同价、优质可靠、保障需求”的供水思路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工作步骤,进行一户一表改造、管线提升改造、水厂改造扩建,着力解决当前齐河县部分农村存在的自来水漏损严重、管网维护不规范、村级经济负担过重、水质水压不稳定等突出问题。

2.4制定农村饮水安全应急管理机制

应加强农村集中供水备用水源工程建设,以优质地下水富集区为中心,新建、扩建一批水源工程。供水单位应当制定农村公共供水安全应急预案,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因工程施工、维修等确需停止供水时,供水单位应当提前48h通知用水单位和个人;因发生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而不能提前通知的,应当在组织抢修的同时,及时通知用水单位和个人;因环境污染或者其他突发事件造成水质污染的,供水单位应当立即停止供水,并适时启动供水安全应急预案。

2.5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

篇11

关键词:高层建筑;供水方式;二次供水方案

中图分类号: TU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几年,随着我国城市可用土地的不断减少,城市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就以平顶山为例,近几年新建的住宅楼房多以20层以上为主。高层建筑的供水系统是其能正常使用的基本条件,自来水供水压力标准为0.2Mpa左右,这对于供水高压区域是可以直接供水,对中低压区域或者楼层在七层以下的住宅楼房,通过在顶层放置水箱,在夜间市政管网水压高时向顶层水箱进水,也可以满足七层以下的住户正常用水。但是对于高层建筑显然是不行的,必须通过二次供水装置才能保证用水。

1 国内高层建筑常用的二次供水方案

地下水池-水泵-高位水箱供水。

此种方式一般设计有一座地下水池,通过水泵抽水送至高位或者顶层水箱,水泵一般三台,两开一备,可以自动切换,当夜间用水量小的时候,切换到备用泵,为高位水箱注水,以备下次供水。

(2)一体化恒压供水

由控制柜、水泵等设备一体化集中控制水泵输出压力,把来自地下水池或市政管网的供水压力保持在一个规定的范围内,直接供给高层各用户。

(3)单元分布式加压供水

此方式设计为单元水箱和单元增压泵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分布到各个单元,彼此独立加压供水。

2 高层建筑供水常见的问题

地下水池-水泵-高位水箱是较成熟的供水方式。水泵配电柜采用相对简单的电器元件控制,安装调试简单,费用相对低廉,对维护人员技能要求不高。水泵全天24小时运转,节能效果差;水泵因长时间运转磨损严重,而且此种供水方式会经常出现高层供水的水锤现象,进一步降低设备使用寿命;有高位水箱设计,二次水污染几率大;不能完全实现无人值守功能,需要耗费人工看管;集中供水一旦水泵停止运转则整个系统无水。

一体化恒压供水是现在高层供水的常用供水方式。一体化的设计方式,使得外形美观,安装方便;恒压变频供水保证出水压力输出稳定,自动调节水泵停运状态,节能效果明显;无高位水箱,避免了二次污染几率;设备一般利用PLC或者变频器控制,实现无人值守,全自动控制;设备费用较高,设备故障需要厂家或者专业人员维护,技术要求高;集中供水一旦水泵停止运转则整个系统无水。

单元分布式加压供水方式。这种设计方式需要在每个单元加装一体化增压器,并在单元顶层设置水箱;分布式供水,调节方式灵活,水电费耗费计量精确,故障时影响面小;一次性投资大,需要维护的地点分散,对设备质量要求高。

3 高层建筑供水选择分析

就目前而言第一种方式在新建的高层采用的较少,第二种一体化恒压供水采用的较多,第三种还处于推广探索阶段。

第一种方式目前多存在于原有的高层建筑,以及市政供水管网低压区域的平房或厂区,其优点在于设备构成简单,投入成本相对低廉,对维修人员技能要求不高,但其弊端明显,耗费人工和能源,供水不稳定,二次污染几率大,所以使用范围已经越来越少。

第二种方式目前是新建高层建筑使用较多的。通过PLC设备或者变频器对水泵进行调速来实现恒压供水。通过压力传感器,时刻监测市政管网来水压力,当压力低于用户所需压力时,设备启动,调节水泵转速以及投入水泵数量,使管网压力上升到用户所需压力,此种供水方式一般都能不产生负压,而且能充分利用市政供水管网的压力,不会对市政管网产生不利影响。此外,据统计一般节能程度在40%左右,设备无人值守,全自动控制,控制器会自动显示运行状态并报警,由于是一体化设计,设备的水泵、管道、控制柜、引水管路分布紧凑,占地面积小,安装方便。

不过其弊端也有,就拿我单位所管辖的几个供水泵房举例,首先,水泵在自动切换时,水泵供水会出现短暂的低压,设备使用年限长久以后,这种低压现象持久的时间越多,高层低压区域住户影响较大,其次,设备是一体化设计,虽然管理方便,但是由于技术保护等原因,一旦出现故障维护人员无法处理,必须由厂家专业技术人员来解决,造成设备不能及时维修,供水无法保证,此外,水电费耗费计量不便,由于自来水厂与供电公司只按照总表收取水电费,住户只愿承担各自家水电表的用量,而集中供水又无法对水电费的计量精确到每个单元的分表,因此对于总表与分表的差量都是由单位自己承担,住户是不愿承担的。这对于企业用户来说,因为业主组成简单,一般不成问题,但是对于一些商品房住宅区和一些逐步走向市场化管理的企事业福利住房小区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第三种方式是单元分布式加压供水。它由各个单元分布安装,彼此独立,由于设备也是一体化,便于安装使用。当市政供水管网压力高时,设备会停止运行或者低速运行,当压力不足时设备的增压器启动工作,为单元住户增压供水。由于是分布式供水,一旦出现故障影响范围小,由于供给范围小,所以可以比较有效的控制供水压力,而且可以精确计量每个单元的水电费使用量,便于收取公用水电费。

不过就目前我们使用的一个高层的经验来看也有其弊端,首先因为是分布式,就必须每个单元都必须设立,所以造价较高,其次是维护地点分散,这就要求设备质量要好,可靠性高才行,不然维护成本会很高。

不论选择何种供水方式,都要得到当地供水主管部门的批准,因为城市市政供水管网的供水量与二次供水用户最大用水量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必须给予重视加以考量。现在24小时不间断供水的区域越来越多,选择何种方式供水,以及对于设备的投入维护,费用的收取,都必须充分考虑。

4 结语

就以上三种供水方式,个人认为,对于一些不宜采用无负压供水的区域可考虑第一种方式,对于企事业单位或者业主相对单一的高层建筑,使用一体化恒压集中供水性价比价高,对于市场化的住宅小区可以考虑尝试采用单元分布式供水。

篇12

【关键词】农村 饮用水 安全管理

本人根据我县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和发展思路及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在运行管理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1.目前我县饮用水安全现状

长期以来,我县高度重视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始终将其作为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近年来从解决农民饮用水困难到解决饮用水不安全问题全县相继建成了一批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以规模化集中供水为主要形式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格局已初步形成。但由于长期以来,受重视城市忽视农村等因素影响,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在饮用水方面表现1、生活饮用水水质差。自来水普及率低,农村饮用水多为地表水或浅层地下水。一些农村集中式供水消毒净化设施简易,无卫生防护设施,水质达不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有的地方饮用水缺乏,主要通过就地打井取地下水,基础设施达不到卫生需求。3、水污染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县河网均有不同程度污染,严重影响给水水源,加上本区域内工农业、生活污染难以控制,导致周边用水环境差。4、硬件设施投入不足。据了解,有些水厂没有消毒设备设施,消毒检测设备配备不足,地下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输送到管网中,存在着严重的水质安全隐患。加之设备管网陈旧老化,“锈蚀、破损、跑冒滴漏”严重,不能实现全天候供水,停水时管道破损处形成负压导致污染物回流倒灌,水质极易受到污染。5、管理不到位。多数水厂为个人经营或民营,绝大多数水厂未取得卫生许可证,无人值班,无工作制度,负责人只管到时间收水费,健康体检率和卫生知识培训率极低,镇政府也无相应的管理机构,这些水源随时可能遭受农药、污水等污染,甚或不能有效防范人为投毒,随时可能酿生严重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2.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措施

当前,我县进入城乡统筹发展新阶段,为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充分认识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做到城乡管理供水全域覆盖,确保全县人民吃上放心安全饮用水。具体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2.1加强领导,落实农村饮水安全责任。饮水安全工程是民生工程,要认真落实政府对广大农民安全饮水的责任,切实加强对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作的领导,落实行政领导负责制,建立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责任目标考核机制,健全县、镇两级饮用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层层落实责任。要明确各部门职责,协调相关部门的职能,科学合理地制定实施方案,逐步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

2.2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建议在全县开展大规模饮用水安全和节约用水科普宣传,要使宣传活动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户,普及节水和卫生知识,增强农民群众的水资源忧患意识,环境意识和饮用水安全意识,以营造浓厚的饮用水安全舆论氛围。

2.3科学规划,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大力推行农村供水向集中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真正实现城乡居民供水服务均等化。加快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是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根本措施。要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工程布局,通过 “新建、扩建、延伸” 等措施大力发展规模化供水工程,对已建成规模较小的供水工程要进行扩建改建、整合联网、扩大供水规模。在县城近郊以县城自来水供水管网为依托,加快向周边村庄延伸辐射,逐步与农村现有的自来水管网连接以实现城乡联网供水全域覆盖,使全县农村居民直接饮用县区自来水,彻底解决我县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同时,加大投入,按照标准对现有镇到户供水管网进行改造,保证能承受主干管网相应的压力标准,确保城乡联网供水,让安全卫生的自来水顺利输送到农村居民家中。同时规划中要严格按照合理供水, 循序渐进, 先急后缓原则既要立足当前又要放眼长远, 既要处理好供水需求矛盾又要确保水质达标。

篇13

金湖县政府于去年11月份将全县涉水管理职能统一调整到水行政主管部门,成立水务局,对全县的防洪、除涝、蓄水、供水、节水、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取水许可、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以水务一体化管理,优化配置水资源,保证水资源供需平衡,保障全县社会经济发展。

我县在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中,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强化水务宣传,创造良好环境。推行水务一体化管理,首先要营造一个好的舆论环境。通过宣传,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水忧患意识。水法制意识、水商品意识,形成知法、守法、护法的良好氛围。

2.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全面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对全县2200多个取水口进行普查、登记、审批、发证,实行用水申请,用水交费,并按计划供水用水。在地表水方面,对流域性和区域性水源工程实行县级统一管理。去年11月份申请将县河道管理所更名为河湖管理所,成立“三湖”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入江水道、高邮湖、白马湖、宝应湖。在水工程管理方面,将入江水道沿线所有涵闸管理权收归河湖管理所,将“三湖”小圩涵闸管理权收归各乡镇水利站,使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费征收有了保证。并建立防洪预警预报系统,加强水情调度,适时拦蓄水资源,利用工程措施及时自排或抽排涝水。不断水资源公报和水情公告,适时开展饮用水水源评估和水环境评价。在地下水方面,理顺与建设部门的关系,实现凿井申报、凿井施工许可、施工监督、水量、水质监测和收费均由水利部门统一管理。在城乡供水方面,加快城乡供水归口管理的步伐,使7个乡镇水厂收归水利部门统一管理。县城自来水厂也于去年4月份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实行归口管理。我们接管后,根据该厂实际情况,对水源水质实施保护监测。同时,推进第四步水价改革,调整水利工程水费、水资源费及城镇供水价格,并从去年6月份起先后执行。

3.实施县城防洪除涝工程规划和建设。首先,我局积极按照《1998~2010年金湖县城总体规划》的要求,精心组织县城防洪除涝规划的制定,并列为县城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其次,县委、县政府将城区防洪除涝骨干工程建设列为为民办实事,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由水利部门牵头对县城两条骨干防洪排涝河道和城区防洪圩堤进行治理和配套工程建设,使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今日的“风光带”,为县城防洪除涝和今后污水处理奠定基础。

4.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维护水事秩序。建立健全水政执法管理网络,成立4个水政监察站和两个水政监察中队。近两年,严格查处各类水事案件110起,调处水事纠纷5起,平毁非法圈圩3000余m,拆除违章搭建68处,清除违章种植24hm2,有效地维护水利工程的安全和良性运行。

二、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的优势

从月我县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5个多的情况来看,一体化管理较多头管水有较大的优越性。

1.有利于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缓解供水矛盾。随着城乡工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我县实行水务一体化后,根据不同时期工农业需水状况,利用现有水利工程,合理调配水资源,做到了丰蓄枯用,这不仅保证了工农业用水,而且使水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使供水水质和水环境得到了优化。比如,县自来水厂没有归口前,县制药厂拖欠水厂水费近百万元,水厂对它实行停水后,制药厂就凿井取用地下水,而现在我们不仅收回了制药厂大部分拖欠水费,而且对类似情况凿井取水进行严格控制,实行统一配置、合理利用水资源。

2.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水商品意识。由水利局更名为水务局,虽一字之差,但其职能却向市场经济的现代水利转变,各项水利规费实现了统一征收。人们都知道以水务局管理水,就是要提高用水交费的意识,就是要提高珍惜水环境的意识,就是要提高水利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的意识。

3.有利于社会各界对水资源管理情况的监督。对水资源实行一体化管理,避免了因职能交叉而出现工作推诿和扯皮现象,责任主体更加明确,有利于社会对涉水事务的监督。水务局成立后,通过监督电话的公布,这几个月涉水举报电话明显增多。

4.有利于水利综合效益的提高。随着水务一体化的实施,管理职能的扩大,水利干部职工的工作职责也增加了新的内容,就业渠道也在不断拓宽。如原堤防管理所137名职工,现在既管堤防又管河床和湖泊,通过管理和收费,既解决了人员分流问题,又解决了河湖规范化管理问题,现在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水事秩序也比以前规范,尤其是违法圈圩的水事案件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再如自县自来水厂归口管理后,经过我们动员水厂不断清退临时工,将抗排站能胜任工作的技术工人充实到水厂施工安装队,既较好地解决了他们下岗待业的问题,也壮大了水厂安装队的实力。

5.有利于提高水利部门地位。多年来,每次抗洪排涝,城乡居民一般都习惯于向水利部门了解汛情、水情,并提出水利建设和水情调度的合理化建议。而对建设部门管理县城防洪排涝都感到不可理解。现在,由水利部门统一管理县城防洪排涝,既符合我县的实际情况,也得到上下的支持,县城各单位和居民对水务局管好水的期望很高,这对我县各项水利工作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深化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措施

成立水务局,只是我县水务一体化管理方面迈出的第一步。今后我们将按照规范管理、深化完善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改革,真正达到体制新、机制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切实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加强水资源规划工作,建立以宏观规划为核心、以专项规划为动脉的规划体系。一是在全县水利建设“十五”计划的基础上,把规划工作的重点放在全县水资源开发利用上,完成全县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为全县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二是搞好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项规划。完善县城供水规划、县城供水管网改扩建工作规划、排水管网建设规划,加快供水和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步伐,提高供水和污水排放能力。三是着手制定丰水期、枯水期的水量调配方案,研究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带来的突出矛盾,搞好水资源调配,确保全县工农业生产、城乡人民生活及绿化美化用水的可持续供应。

2.建立适应市场运行机制的投资体系与价格体系。一是在巩固现有的城市供水、工程建设资金投入渠道的同时,招商引资吸引外商的资金投入,并增加受益单位和个人的资金投入。二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进一步理顺供水成本价格,实现统一水价,解决用大锅水、福利水的问题。三是通过价格调整,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实现以水养水。

篇14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在摸清现有供水工程状况、水源情况、工农业用水需求的情况下,因地制宜选择饮水工程的类型、规模及供水方式,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美丽乡村、小城镇建设等有机结合,统筹考虑,对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标识,确保农村饮水安全。2011年9月,编制了全县21个乡镇和农村学校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和实施方案。2011年10月初完成了《上杭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编制。

2.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一是成立工作机构。上杭及时成立了农村饮水安全建设领导工作机构,各乡(镇)成立了项目工程部,按照“县级领导、乡(镇)负责、村为主体”的原则,建立统筹协调、组织有序、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并把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列为乡(镇)党政目标管理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实行乡(镇)长负责制,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二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行县级报账制。乡镇设立专户,实行专户专账管理,严格按照规定落实工程审计、财务管理等制度,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三是完善监督机制。各乡(镇)将项目建设有关内容在乡(镇)村政务公示栏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严格执行项目建设“五制”(即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把好“四关”(材料设备采购关、施工队伍选择关、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关、检查验收关)。同时,健全社会监督网络,向社会公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监督、社会监督、宣传舆论监督等作用。四是加强水质监测。对供水水源地和供水工程设施划定保护区,设立保护标志牌。对新建工程,注重从项目前期、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到水质检测和监测等环节抓起,做好水源水质和水量论证。以县疾控中心为依托,建立和完善水质监测中心,合理设置水质监测点,乡(镇)集镇水厂设立简易化验室,做好机构、人员、任务、责任、仪器设备、经费的落实,加强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和监测。

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根据上杭县实际,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按照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负担,困难大的多补、困难小的少补等原则制定有效的资金筹措计划。一是确保县财政配套投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按现行487.5元/人的建设标准,除省级以上补助414元/人、市级补助30元/人外,县财政补助43.5元/人。二是加大乡(镇)村的配套投入。为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标准,乡(镇)村加大了配套投入。三是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成立了水务投资公司,并创造条件组建水务集团,逐步实现“多龙治水、一龙管水”的新格局。建立和拓宽投融资平台,统筹解决城乡供水问题。加快推进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和重点小城镇水源工程建设。四是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通过采取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等方式,积极引导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4.创新建管模式,整体推进

(1)创新建设模式,实现全面覆盖上杭按照“巩固、提升、配套、完善”的总体思路,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乡村实际,合理选择饮水工程的规模、类型及供水方式。一是管网延伸。优化配置水资源,扩大集中式供水规模,发挥水利工程效益。二是配套完善。对现有水源水量充足、水池及管网配套较好、没有净水设施的供水工程,采取一体化净水处理设备等净水工程措施进行配套完善,提高供水质量。三是改造升级。对一些水源水量不足、没有管理房和消毒净化设施的,在原有基础上,巩固提升,改造升级,使其达标并满足安全用水需求。四是新建扩建。对水源有保证,但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居住人口增加而出现供水不足的乡(镇)村,通过新建扩建饮水安全工程,实行集中供水,提高供水保证率。五是自主建设。对居住分散、人口较少的小山村,鼓励联户供水或直接采用终端用户净水设备。(2)创新管护机制,确保良性运行“先建机制,后建工程”,上杭有序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一是设立奖励基金。上杭县出台了《上杭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每年安排200万元,建立管护奖励基金,纳入县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可连年结转,对于管护较好的工程实行以奖代补,以充分调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推进产权改革。对相同或邻近供水区域的多个供水厂(站),进一步明晰工程产权,通过资产重组、参股、出让经营权、租赁承包、并购等形式,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整合供水资源,焕发老厂活力,落实专门管理机构和人员,发挥规模效益。三是实行有偿供水。供水工程的水价纳入政府定价管理,按照“一户一表一龙头”计收水费,实行有偿供水。联村供水站和村级供水站推行水费民主决策制度,村委会或用水户协会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或水价民主听证会,在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正常运行管理和保本微利的基础上制定水价,以保证水费的合理、高效利用,缓解村财政压力。加强水费管理,积极推行“水价、水量、水费”公示制度,让农户用上放心水、明白水。四是提升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供水服务体系,组建一支作风正、业务精、纪律严、效率高的供水服务队伍,全面提升农村安全用水的服务能力。(3)创新经营模式,发挥长久效益一是集团模式。对城区郊区供水、乡(镇)集镇以及跨村集中供水工程,由新组建的公司进行统一管理。目前,古田、溪口、下都等乡镇集镇水厂已注册水务公司,对集镇供水工程进行了统一管理。二是协会模式。村级集中供水工程以村级水利协会为基础,以协会的形式对工程进行管理,村两委和乡(镇)人民政府进行监督,同时加强用水户参与管理。目前,全县已成立村级水利协会305个(占336个农业村的90%)。三是股份制模式。对于股份合作建设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根据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四是自主模式。以农户自用为主的小型、微型饮水工程及分散供水工程,实行“自建、自有、自用、自管”。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当前,上杭农村饮水安全还存在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管理不到位、水费计收困难、管护队伍素质不高等问题。此外,随着农村地区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农村饮水安全要求也相应不断提高,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成为当前饮水安全建设工程的首要任务。上杭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将围绕“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供水目标,按照“巩固提升、配套完善”的总体思路和“统一规划布局、分片联网供水”的供水原则,通过“一延二改三建”的建设模式提升供水水质,提高供水保证率,基本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格局。

1.加快推进“一延二改三建”的建设模式

(1)延伸城市自来水管网计划对县城近郊的临城镇、湖洋镇、旧县镇、庐丰乡采取延伸城市自来水管网的方式进行供水,上述4个乡镇大部分区域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直接解决城乡自来水同网、同质、同价供水的问题。(2)以乡镇为中心改造、新建一批水厂一是进一步实施供水水厂提升改造,提高供水质量。在确保供水水质良好的同时,进一步加快集镇水厂净水工艺改造,对2012年前建成、较为落后的净水工艺或设施的水厂进行技术改造,保证水厂供水能力及出厂水质。二是进一步有序推进供水水源建设,增强供水能力。根据水源布局形成规模适当、分散的多水厂供水布局,结合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加快推进建设规模化、集中连片的农村规模供水水源工程。(3)改造和建设农村自来水工程对于城市和乡镇水厂供水管网无法覆盖的村庄,拟改造和建设一批农村高标准自来水工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施工,积极采用适合当地条件并经工程实践和鉴定合格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达到提高工艺、改善水质、注重实效的目的。

2.加快改革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供水效益

加快上杭县水务集团组建进程,鼓励并引导乡(镇)加快组建相应水务公司,对集镇水工程进行统一经营管理。通过集团模式、村级协会模式、股份制模式,建立和拓宽投融资平台,统筹解决城乡供水问题。对村级供水站可采取先行托管、企业运作的模式,通过划拨、控股、兼并、收购、关闭等多种形式,分类开展整合工作,加快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

3.建立财政奖补机制,强化运行管理

建后的农村饮水工程运行成本较高,农民对水价的支付能力有限,应避免采用自负盈亏的运行方式,采取持续稳定的各级财政奖补才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期持续的根本保障。工程的折旧和大修实行报账制。

4.加强部门协调,整合相关项目和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