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9:27: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精神学与心理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世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着、发展着。我们研究着的专业--文学理论--也是如此。回想80年代初期,我们对"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一口号产生了质疑。我们开始热衷于文学的审美特性的研究,热衷于主体性的研究,随后又开始热衷于文学语言的研究,"自律"的研究成为时尚。可以说在文学理论这个园地里先后出现了"审美论转向"、"主体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实际上当我们实现这种"转向"之时或之前,西方的文学理论批评界,则开始了另一种"转向",那就是文学研究的"文化"视野的勃兴。西方文论向文化视野转移,有其自身的原因。资本主义越是发展到晚期,自身的社会问题就越多。如种族冲突、阶级冲突、性别冲突、东方与西方的冲突、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冲突、工业与自然的冲突等等,都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严重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是由西方现代性--理性的弊端造成的。文学读者已经对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新批评"和五、六十年代的结构主义感到不满足,因为他们主张文本绝对"自律",就艺术谈艺术,就形式谈形式,完全脱离社会与现实。他们囿于文学文本自身的做法,使读者无法从他们的笔下看到时代的面影和现实中紧迫问题的发展。阅读文学的大众,绝大多数总是关怀现实的,文学大众对"新批评"感到厌烦,他们要求有一种切中时弊的批评模式,这样就有一些理论批评家要超越"新批评"和结构主义,重新重视文学的"他律"性。他们强调文学艺术处于某种文化关系中,强调文学艺术作品不论如何"独立",都不可能与社会文化毫无关系。相反,他们认为文学作品中有丰厚的文化意义,文学艺术作品不能不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视野的文学研究逐渐成"气候",各种"主义"应运而生。针对种族身份认同问题,出现了"东方主义"批评,针对性别对立问题,出现了"女权主义"批评,针对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冲突出现了"后殖民主义"批评,针对文本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出现了"新历史主义"……这种文化研究发展到极端,甚至提出了文学研究中的"反诗意"的观点。当西方兴起这些浪潮的时候,我们的理论界正在进行"审美"的狂欢、"主体"狂欢和"语言"的狂欢,直到20世纪末,我们才发现我们又"落伍"了,要求走出"审美城",呼吁建立中国的"文化研究"、"艺术文化学"或"文化诗学"的要求,也被提出来了。这种趋向实质上是对西方现代性--理性的反思和批判,文学必须面对如何抵制旧理性弊端的问题。
但是我认为,我们今天提出文学的文化研究,并不是在西方的面前"落伍"的问题。文学的文化研究的根源在中国自身的现实。近2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实行,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出现了不少可喜的新变化,故步自封的局面被打破,思想解放冲破了许多原本是封建刻板的条条框框,这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也是毋容讳言的,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行,出现了一些严重的社会文化问题,总起来看是一个人文精神即理性精神丧失的问题,这是由于旧理性走向自我否定造成的。当前,我们面临着感性主义泛滥的局面,主要的是"拜物主义"、"拜金主义"、"商业主义"等。"物"、"金"、"商业"都是好东西,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是我们追求的东西,但是一旦"唯"这些东西为圭臬,为上帝,为神明,人文精神就受到了侵蚀、压迫和消解,道德水准下降,腐败现象蔓延。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群众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文知识分子,对文学艺术中一味宣扬上述种种生物望的作品表示不满,对于一味玩弄语言形式的作品不满,对于没有血性的没有爱憎的没有鲜明文化价值的作品不满。要求理论家批评家不能不关心现实,同时也不满过分专注于作品形式的"内部研究"和过分关注于诗情画意的审美批评,希望将文学研究和批评更多地触及现实问题、都市与乡村问题、东西部问题、廉政问题、古今问题、中西问题、性别问题、大众文化问题、文本的价值阅读问题……不但如此,而且在解读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作品的时候,也要放到原有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去把握和分析,揭示其真实的文化蕴涵,以便帮助今人了解古人和外国人是如何来解答他们生活的时代的社会文化问题的。总之,中国当代文学现状要求重建理性精神,走向文化诗学。所以,我们今天在文学理论学科中强调文化视角,乃是根植于我们自身现实的土壤中,并非从外国搬过来的。
文学理论学科要发展,就不能不随着时代的要求做出新的应对。目前开始受到重视的文化研究,对文学理论学科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文化研究的所谓跨学科反学科的方法,可能冲垮原有的文学理论学科的知识体系;过分政治化的话语,也可能让文学理论面临新的挑战。但是,文化研究由于其跨学科的开阔视野和关怀现实的品格,也可以扩大文学理论研究的领域和密切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使文学理论焕发出又一届青春,使文学理论原有格局发生变化,这难道不是一个发展自己的绝好的机遇吗?
西方流行的文化研究中带有真理性的观点和做法,如跨学科多学科的研究方法,重视文学艺术与语言、神话、宗教、历史、科学关系的研究,我们可以有分析地加以借鉴,世界上一切好的又是适用的东西我们都可以拿过来,这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但我们有我们自身的社会现实问题,我们要从我们的社会现实问题出发,文化研究应该走自己的路。对于西方那种过分政治化的文化研究,对于"反诗意"的文化研究,我们认为是不足取的。我们大可不必走西方那种以一种方法取代另一种方法的路子。文学理论的建设应该是累积性的,如""前几十年来积累起来社会历史批评经验,在经历过""的教训之后,在新时期开始那些年代所取得关于文学审美特性的成果,关于文学语言特征的成果,还有其他成果,只要是好的,具有真理性的,不但要继承下来,而且要继续研究下去。在审美、主体、语言和其他方面,仍然有发现的广阔的空间。对于文学的文化研究来说,文学的诗情画意是其生命的魅力所在,怎么能把"诗意""反"掉呢?我们仍然坚持,文学批评的第一要务是确定对象美学上的优点,如果对象经不住美学的检验的话,就值不得进行历史文化的批评了。文学是诗情画意的,但我们又说文学是文化的。诗情画意的文学本身包含了神话、宗教、历史、科学、伦理、道德、政治、哲学等文化含蕴。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诗情画意与文化含蓄是融为一体的,不能分离的。中国的文化研究应该而且可以放开视野,从文学的诗情画意和文化含蓄的结合来开拓文学理论的园地。这样,"文化诗学"就不能不是文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文化诗学"仍然是"诗学"(广义的),保持和发展审美的批评是必要的;但又是文化的,从跨学科的文化视野,把所谓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贯通起来,通过对文学文本的分析,广泛而深入地接触和联系现实仍然是发展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机遇,"文化诗学"将有广阔的学术前景。我们不必照搬西方的文化研究。外国的文化研究与我们的文化研究究竟有什么异同?一般认为,国外的文化研究从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开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主要特色是一种政治批判,认为资本主义到了晚期,早期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已经被文化的渗透所代替,是让人异化,舒舒服服地变成奴隶,成了奴隶还感觉不到,文化研究就是这样一种对资本主义的政治批判。它关键的词语是种族问题和东方主义、性别问题和女性主义、地域问题和社群主义、阶级问题和社会主义,古今问题和新历史主义等。其研究是从西方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出发,从而选取了这样一些话题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一批批的文艺学流派。我们的文化研究则要走自己的路,或者说要按照中国自身的文化实际来确定我们自身的文化诗学的思路。我现在所想到的是,我们的文化诗学研究,就内容说可以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文化语境的研究,不论我们是研究现代的文学问题还是古代的文学问题,都必须把问题放置到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去把握。这并不新鲜,我们过去也常这样做,但我们常常不够自觉,更多的时候,就理论问题谈理论问题,注意的是形式逻辑,所以别的专业的人士常说我们搞理论的人所写的文章比较空。文学诗学应该自觉改变这种状况,使我们讨论的问题进入社会文化语境,在语境中我们所讨论问题的社会性乃至政治性必然就会凸显出来,文学理论就自然会摆脱那种脱离现实的状况。第二是现实社会文化问题的正面研究,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今天,累积的问题很多,文化诗学就是要有问题意识,我们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我们的文化研究应该找到我们自己的问题。
我认为,就当前而言,我们关注的问题起码有这样八个。首先是古今问题,就是对古代的文化遗产,我们究竟采取什么态度?古代与现代的关系究竟如何?现在这方面的问题争论很激烈。比如说搞现代研究的就不理解搞古代的,而搞古代的也未必了解搞现代的。搞现代的认为搞古代的钻到故纸堆里去了,对现实的问题不关心了。我认为这是个很大的误解,其实搞古典的也是在探究中国几千年的优秀的文化资源如何来为我们所用,来拯救我们现代人的灵魂,来重新构建我们的灵魂。搞古代的往往认为搞现代的人没有学问,古文都不懂。我一直主张古今要对话,古和今是两个主体,要进行对话,要把古代的东西激活,然后进行对话,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其次是中西的问题。与古今问题一样,哪些可以全球化,哪些不可以全球化,实际上这也是文化研究中很热的一个问题,这里面问题很多。我认为,中西问题是一个对话和共享的问题。再次是中西部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中国的问题。东部经济发展,而西部经济落后了,然后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现在中央讲"开发西部",如何"开发西部",这里面的问题是很多的,都是要反映到文学里面来的。比如将来会不会产生"东部文学"和"西部文学"。两者如何互动,像这些问题都是要用文化的视角才能加以解决的。地域不同产生种种不同,包括文化不同。现在文学上有所谓"陕军东征"。再比如张艺谋电影与南方的电视剧《南方有嘉木》就很不一样的。第四个是性别问题,它仍然是一个问题,现在有些学者在搞女权主义,这是可以理解的。第五个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问题。对于大众文化现在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这是必须充分加以关注的问题。第六个是商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问题,这是一个相互制约的问题,也是非常尖锐的问题。第七是自然环境的保护问题,现在有人提倡"绿色文学",这是很有意思的问题。第八是法与权的问题。现在的许多社会问题就是从权钱交换引起的,社会秩序中所出现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都与此有关。
审计心理学作为现代审计、心理科学、行为科学三者相结合的新型边缘学科[1],是审计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创新,不同领域学科的融合带领我们从新的视角审视审计。在审计活动中出现的人员心理活动属于一种精神现象,它存在于整个审计工作过程。因此,审计当事人员心理活动的变化很可能对审计结果产生影响。所以对审计中当事人心理活动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关于揭示审计当事人心理活动规律的理论,是审计中可以借鉴和利用的重要部分。
审计心理学主要针对的是“人”,是将心理科学与行为科学的相关知识、理论构架运用于审计实务中。在掌握和遵循审计当事心理规律及行为的基础上,通过剖析审计人员及被审计者在审计过程中的心理,适当调整审计策略,不仅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2],并且能够建立一个优良的社会心理氛围,促进社会的和谐。
同时,人际关系也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模块,它提供给我们建议与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恰当处理各种关系,而这种能力也是审计人员所必须的。除此之外,审计心理学在审计中还具有一个重要的作用:为审计工作的取证,以及审计案件的分析提供充足的心理学依据和方法[3]。
二、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心理剖析
审计心理学主要包括了两方面:审计主体心理学和审计客体心理学。
(一)审计主体心理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主体心理主要是审计人员的心理。因为个体的差异,所以不同审计主体的心理特质是不同的。有一些学者对审计主体心理做了研究,将审计主体的心理分为三个方面:审计人员的知觉和个性、审计人员的动机、审计人员的态度。
审计人员的知觉代表了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的反映程度,这种反映会影响到最终的审计监督。审计人员的个性是在生活中由于环境等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一种稳定、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表现,所以不同的人员个性会对审计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审计人员的动机,是推动审计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因素,当需求和目标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审计人员的动机。所以,要保持好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将审计人员的需求和目标有机结合,使审计动机得到最好的发挥。而审计人员态度表现为对审计事件的自身内在感受及情感,是长期形成的个人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体现,它决定了审计人员的行为和方式,关系着审计的成败。
(二)审计客体心理
审计客体心理也特别值得我们研究。以往的研究将审计客体心理主要分为下面几类:积极心理、应付心理、防范心理、厌烦心理、侥幸心理、畏惧心理[4]。不同心理状态也会导致审计客体产生迥异的态度。
积极心理表现为接受经济责任审计者在审计中积极配合及热情支持审计人员工作。这种心理表现主要是由于被审计者内心的坦荡,并充分理解审计工作。应付心理表现为被审计者不配合也不阻止审计工作,这种心理表现主要是因为被审者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并无大的纰漏,同时对审计工作没有起到重视。防范心理是被审计者对审计工作的不理解,以及对自己工作的不自信,对经济责任审计活动在主观上产生敌意,害怕自己被查出些什么。厌烦心理主要表现在离任审计中,表现出对审计工作没有耐心,催促化繁为简,能无则无。怀有侥幸心理的被审者,普遍以为拒绝提供对自己不利的资料就可以逃避问题,在表面上配合,却在私下企图蒙混过关[5]。畏惧心理主要是单位人员由于对领导的畏惧,在意见的表述,以及资料的提供方面都不愿意无保留。
三、基于审计心理分析的经济责任审计建议
(一)对审计人员的要求
经济责任审计所面对的审计对象主要是领导干部,在审计过程中很可能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对审计的责任感、自身的事业心、基本道德与法制观念、完备的审计业务知识、问题的处理、交流与沟通能力......审计人员作为审计的执行、承担者,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心理活动支配并影响着审计工作的完成情况。这也要求审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在审计工作中有效支配自己的行为完成任务。所以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对审计人员心理素质的考核十分重要,只有选择了具备良好心理条件的审计人员才能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优质地完成任务。
(二)不同心理审计客体的应对
对于积极心理的被审计者,是最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的,被审计者的配合可以为审计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但是这种氛围容易让审计人员造成心理误区,容易麻痹大意。所以审计人员要时刻保持职业谨慎,不可以掉以轻心。具有应付心理的被审计者,需要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对其进行适当教育和普及,让被审计者理解审计工作并积极配合。具有防范心理的被审计者,审计人员要端正其思想,让被审计者明白经济责任审计并不只是针对某个人进行,排除其对审计的消极偏见,了解审计的意义。对于厌烦心理者,审计人员要加强与他的沟通,并拒绝被审者对审计过程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在面对具有侥幸心理的被审计者,很需要审计者坚持廉洁自律,对审计做出公正理性的结论。在遇到审计中出现的畏惧心理,这时需要审计人员能够察言观色,严谨审计程序。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地理教学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对所学地理内容提出自已的看法;保证教学的弹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归纳起来,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主人地位
新的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改变以往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
1.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
2.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上下功夫。对于学生探究结果中的偏差,要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在理性知识指导下获取合理的解释,以充分体验探究过程价值,增强学习信心。
3.在获取知识与技能方面,重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把给予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
二、授之以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是学习入门与获得成功之间的“牵引力”与“粘合剂”。如果我们地理教师善于寓教于乐,使教学活泼生动、情趣横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痴”情“迷”劲,使之欲罢不能,乐于探索,那么,不仅大大有益于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而且能在学生心中埋下终生为之探索的种子。举个例子来讲,初中地理教材涉及“时区和日界线”内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不妨在上课之初,首先向全班学生展示两个小问题:①“小华得知到日本东京访问的爸爸今天就要回到上海了,他了解到飞机从东京起飞的时间为早上8点,按照飞机飞行2小时15分钟计算,到达上海的时间应为10时15分。他准备到机场迎接爸爸,可是还没有动身呢,爸爸就到家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②“一对孪生姐妹,姐姐先出生,但年龄小一岁;妹妹后出生,年龄却比姐姐大一岁。你知道出现这种奇妙情况的原因吗?”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听教师讲课,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
三、“教人以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诉我们,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方法。学习地理,掌握内容是其“鱼”,掌握方法触类旁通是“渔”,后者就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善于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丢掉教师的“拐杖”也能够“走路”。因此,地理课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在教学中作出示范,让学生根据课题要求自己读书读图,独立做笔记,并开展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整理,作出新的判断和推论的教学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我们地理教师把金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大门,发掘知识的宝藏,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将会空前高涨。
四、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关键词]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心理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042-03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关系
人类文明开化之初,人文与科学同源共生,和而不同。作为儒学经典的《易传》中存在大量类似“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将人文与科学统合思考的论述。作为先秦儒学教育核心的三事(正德、利用、厚生)和三物(六德、六行、六艺)则体现了将科学寓于人文,以人文为重心的教育思想。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逐渐从人文中分化并独立了出来,成为强势主导学科。20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更是彰显了其作为双刃剑的威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描绘了一幅既令人憧憬又令人担忧的画面。科学技术本身价值中立,“科学不断发达究竟会带来怎样的结果,若用伦理上善恶的概念来说,就在于科学是被善用还是被恶用。科学所造成的各种恶果,不能仅用科学本身来根治”。[1]现代科学的昌盛亟须人文的复兴。科学与人文是文明的一体两翼,断其一翼或失其一翼,都不利于文明的整体进步。[2]因此,现代教育应促进科学与人文的共同繁荣,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
科学与人文的思维方式和现实关切点不同: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体现工具理性,人文体现价值理性;科学训练思维,人文涵育情感;科学辨析因果,力图解释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规律,人文评价是非善恶,致力于涵养道德情操和融洽社会关系。[3]因而在人类科学和人文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着鲜明的差异。科学精神是指人类在科学实践的历史过程中凝练和升华出来的共同信念与行为规范,它蕴涵着丰富、深刻的内容:实事求是、反对臆测的求真精神;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批判精神;追求真理、批判谬误的理性精神;开拓创新、涤除僵化的进取精神等。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中心和出发点,高扬人的主体性,肯定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崇尚人格尊严,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提倡民主,主张平等;肯定人类的生活创造活动及其成果,鼓励对现世幸福的追求;反对神秘主义,高扬理性。[4]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又是相需互发的。人类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下不断探索未知世界,利用所发现的客观规律与发明的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这是一个以人为出发点,最终又落实于人的过程,亦是人文精神的实现过程。没有人文精神指导的科学实践,最终只会变成没有灵魂的技术狂欢。诚如爱因斯坦所言:“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5]中国哲人也认为真善非二,至真的道理即是至善的准则;即真即善,即善即真;从不离开善而求真,并认为离开求善而专求真,结果只能得妄。[6]
二、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调培育的必要性
(一)是提高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杨叔子院士指出:“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有科学的基础与科学的精髓;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有人文的精神与人文的内涵。”并进一步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会落后,一打就垮,受人宰割;而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受人奴役。”[7]作为未来社会发展和建设的中坚力量,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既具有科学素养,又饱含人文精神;既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完善的人格和道德情操。在心理学教学中,只有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充分融会贯通,才能不断提高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心理学史家把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把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把学科独立同实验室的建立联系起来有着特殊的考量,就是将心理学定位为自然科学。自此,心理学主要受到科学主义取向的支配,但由于科学主义取向的先天缺陷,其始终为人文主义取向的学者所诟病。这直接导致了心理学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分野,前者包括内容主义、构造主义、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等,后者包括意动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超个人心理学等。
科学主义取向为心理学的独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在诸多层面制约了心理学的发展,甚至可以说在心理学领域弥漫着它所带来的“胜利的灾难”。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其研究的基本原则是客观主义、定量分析、还原主义以及方法中心。[8]这导致了对心理现象主观属性的忽视、心理整体性的支离、人的尊严与价值感的丧失、人的社会性本质的抹杀,其研究视野下的人变成了没有情感、个性和生活的孤立客体,心理学也就变成了“没有心理的科学”。因此,科学主义取向不能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统一范式。人文主义心理学是在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的批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其研究的基本原则是历史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和问题中心原则。人文主义心理学用整体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强调人生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才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主张从精神和社会文化方面去理解人。其人性观和整体心理观弥补了科学主义心理学的缺陷。但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普遍缺乏实证的检验和支持,常被奚落为心理学研究“史前模式”的重现,被诟病为“诗人或哲人的心理学”。因此,人文主义取向亦不可能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统一范式。
诚如反对科学主义,倡导科学精神,反对人文主义,倡导人文精神一样。心理学应在人文精神的视野中重视科学研究的价值,在科学精神的规范下实现人文关怀的理想。由于研究对象和任务的特殊性,未来心理学在保持自然科学取向的同时,亦将充分体现人文科学的取向;在深化自然科学取向关于“事实世界”研究的同时,亦将继续探索人文科学取向的“价值世界”。科学主义心理学所坚持的客观准则、定量分析及其研究方法以及人文主义心理学所强调的内省、移情和理解等主观方法,在未来心理学研究中将通过扬弃实现更加合理地整合。从对人的本质的完整理解和描述到实证的分析研究,再从实证的分析研究到对人的本性的完整理解和描述,应是未来心理学理论构建需要遵循的基本思路。对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培育是由心理学兼涉自然和人文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两种研究取向走向融合的必然趋势在心理学专业教学方面的客观要求。
(三)为推动心理学本土化提供人才保障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心理学研究只有充分尊重人的社会性才能更好地进行人文关怀。人类的心理现象固然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但心理现象的文化差异性亦是心理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国心理学受益于对科学方法的重视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中国心理学界对心理学的人文研究取向关注不够,主要表现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前社会形态下个体和群体心理的系统研究不够充分,有影响的本土化心理学理论不多,不能充分满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心理学界提出的理论和实践的要求。心理学的本土化需要心理学研究人员自觉推进,更需要在高校心理学教学中培养一批既具有求真务实、严谨规范的科学精神,又具有以问题为中心、关注现实人生的人文精神的高素质心理学从业者,为推动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进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四)心理学实践应用的现实需要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各种原因,心理学被割裂为科学主义心理学和人文主义心理学,很多心理学从业者也给自己贴上了科学主义取向或人文主义取向的标签。但这样的人为分割在心理学的实践应用中将会充分暴露出其褊狭和幼稚的一面。心理学实践应用问题的解决既需要科学精神倡导的客观、量化和严谨,也需要人文精神高扬的历史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和问题中心原则,任何厚此薄彼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因此,在高校心理学教学中促进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心理学实践应用的现实需要。
三、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调培育的路径
(一)以科学规范人文,以人文引导科学
规范、严谨的科学精神是提高人文实践活动水平和效率的保障。高校心理学教学应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系统训练,从课题选择、研究设计、数据收集、结果分析和结论概括等方面培养大学生在心理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从问题解析与表征、理论解释、方案选择和系统思维等方面培养大学生在心理学应用实践中的科学精神。例如在社会心理调查的实践教学中,大学生经常出现研究结论的“过度概括”问题:从某一被试群体获得的研究结论被过度推广到其他被试群体;从某一研究情境做出的结论被过度推广到其他情境。教师应在教学中及时纠正这些有悖科学精神的做法,并以此为切入点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
人文学科的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但如果把人文学科的教育视作人文精神培养的唯一途径,则是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割裂开来,其结果仍然是人文精神的落空。人文精神的培养应寓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在高校心理学专业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该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中心,在关注研究的信度和内部效度的同时,应该注意提高心理学研究的外部效度和生态效度,以服务人的现实生活为目的,从而塑造学生在心理学学习和研究中的人文精神。例如在教学中对心理学实验室研究如何体现人文精神,教师就应该启发学生的思考。由于实验室研究强调严格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控制,因而相对其他研究方法在“科学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实验情境是人为创造的,且对变量进行了严格控制,实验情境的真实性因此受到破坏,使被试者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与自然情境条件下的心理与行为表现相去甚远。这就极大削弱了研究的外部效度,使在实验条件下获得的结果是否仍能从自然情境中获得、是否适用于自然情境成为问题。而心理学实验研究生态化的思想,是以探索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为基础,以服务人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验室固有的严格性移植到真实环境中去,这是将心理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有益探索。
(二)问题中心的应用实践教学
问题中心的应用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调发展的最直观形象的方法。人的心理与行为活动具有客观规律,这需要运用科学方法加以探索。同时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人与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同,人是有意识和思想的存在物,既是研究主体,又是研究客体,这就需要以人为中心合理运用内省和移情等主观方法进行探索。在心理学的应用实践中,科学精神是客观、精确和严谨的保证,人文精神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的保证,两者缺一不可。例如在心理咨询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意识到心理咨询工作首先应建立在掌握人心理与行为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尊重心理诊断的客观性,重视咨询技术的适用症状范围和干预措施的严谨性,从而保证心理咨询工作的科学性。同时心理咨询师需要注意每个来访者都有其独特的成长经历和环境,每一种心理问题都是主体与环境等各种复杂因素交互作用的历史沉淀在来访者身上的具体显现,这就需要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倾听、共情等方法进行充分的人文关怀。
(三)将杰出的心理学本土化研究引入教学
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是指对中国社会文化情境中的中国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研究。杰出的本土化研究必然是科学化的精品、民族化和人文化的典范。例如,王登峰关于“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模型”就是心理学本土化研究成果中的翘楚,它既注重了研究的科学性,又突出了人的文化差异性,凸显了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精神。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搜集和整理卓越的心理学本土化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从研究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角度向学生阐述此类研究的价值。
(四)教师教学活动的示范作用
教师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来说是一种更加直接的观察学习过程。在心理学的专业教学中,教师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设计和具体的教学过程应遵循学生专业学习的教育心理规律,依照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还应充分进行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和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主动建构知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尊重与融合,对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培育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冯天瑜.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三卷)[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211.
[2] 肖海涛.论人文为科学导向[J].现代大学教育,2005 (5):25-28.
[3] 杨冬梅,闫晓荣.大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协调培育的现实需求[J].阴山学刊,2011(1):117-120.
[4] 李承贵.中国哲学与儒学[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237.
[5] 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447.
[6]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10:8.
语文课本所选的许多文学作品,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所选篇目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认真分析,就能很好地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去感染学生,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如《三峡》、《与朱元思书》等课文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志愿军战士那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激励着学生从小要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强烈情感,从而也确立了远大的奋斗目标;《活板》中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是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最佳素材。
二、积极搭建互动平台,对学生渗透心理教育
当代学生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平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为他们创造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有利于同学们互相发现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使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紧扣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
言为心声。作文是学生思想的真实写照,老师可以通过它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立足于健康心理的教育观,指导学生收集那些能激发学生美好情感,增长知识,有丰富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的素材。要留给学生思考命题,筛选信息,酝酿感情的充足时间,让学生真正去思索,去感悟。在学生动笔前创设一定的条件或情景,让学生“情动于中”,而后“辞以情发”,情到浓时,理到深处,文章自然就会感人肺腑,撼人心魄。同时,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要时刻留意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反映出来的思想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四、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健康个性与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自主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多开展一些语文趣味活动(如朗读比赛、书法比赛、智力游戏、演课本剧、研究性学习活动、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如办刊、演出、讨论、调查、采访、参观、宣传等)。这些活动的过程原本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更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的形成过程。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就意味着对他人意见或研究成果的充分尊重,学生对于自己的成果,总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与尊重,在这个过程中,就必然有一个尊重和关注他人成果的心理转换过程。从而唤起学生关注生活、关爱他人的心理意识。
五、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培养学生的读书爱好,就等于帮助他们找到了源远流长的知识的泉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充分利用语文课本的基础上,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荐中外名著,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每学期指导学生读几部名著,每周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让学生丢开学习的重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在读中品,品中悟。涓涓细流,渗入心田,学生的思想、情感、语言受到了有益的熏陶。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有关保尔的那句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能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创新精神 培养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新潜能”。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的翅膀,可以不受限制,无拘无束的表达自己地思想,同时,注意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设想及幻想。从而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我们不妨移植到语文教学上。
1 在教学中引入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以教材为纲,惟权威是命,惟标准是遵,使课堂教学变为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模仿、操练和获得标准答案为目的,课堂教学沉闷、枯燥、单调,教和学都是为了考试,忽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机械化。因此,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让学习成为学生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教学过程成为“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再是获得结果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精神。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多义性,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是不知道结果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感触创新,形成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放飞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既强调语文的基础知识,又延伸学生的生活知识。
2 善教善放,引导学生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
事实证明,从教导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
3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首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创新的“趣”
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主体对阅读要有兴趣。兴趣产生了,自然会有阅读的激情(冲动),以激情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导语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导语是一节课的起点,精彩的导语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因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教材特点等,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带着学习兴趣进入到求知探索过程。其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奇”。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目标激励、语言情感激励等,以“情”制胜。通过启发性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因问题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趣,积极地去探究、创新。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新”。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把整个世界作为孩子的教科书"的意识,而摒弃“把教科书作为孩子的世界”的观念。教学中严格按照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要求,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延伸教学内容。如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在教学总结阶段,改变以往总结课文主要内容的做法,采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广告形式,让学生为五彩池或家乡的风景名胜编写广告词。
关键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教学改革大步前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正在研究和探究的重要课题。在如今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我们的教学方法非常必要。经过近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经验及几次课外活动的成功开展,笔者认为有些课节的教学内容可以不受课程教学大纲的限制,要求教师的教学富有伸缩性、灵活性,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强调学生的自主、自动学习;以课堂教学为基础,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拓展其它各种能力基础。达到培养较高素质的全面人才,此外,通过灵活教学形式还可以发现人才,造就人才,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以下是本人一点教学所获,供大家参考。
一、口授笔录不如实践演练,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欲望和能力。树立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意识,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点、兴趣点和闪光点。当然,我们的其他形式的教学要能帮助理解课堂知识、有助于开阔视野、有助于社会公益事业。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多媒体双向教学系统,多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组织好一些竞赛,充分实现电化教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自身的教学规律、教学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空间,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学活动中,应为有才华、有能力的学生创造机会,提倡以实践为主,做到例题精选,保证广阔的探索“前景”,精讲多练。尽量创设充满求知欲望的教学情景,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教师导演要得法,启发得当,学生真情投入,争当主角,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奋点,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在具体落实教学目标的同时,尤其注重研究方法的渗透、创新思维的点拨、实践能力的培养。
2、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课外活动实践中,让学生始终处于较高的思维水平状态,这样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课程设计应从生活走向课本,使学生较快进入兴奋的思维状态,设计中尤其注重让学生体验与经历创新和实践的过程,领悟创新和实践的思路,并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探索,信息技术教育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硬件组装,参观相应工厂的流水线工作,或者是给学生一个主题,让学生自己设计思路,创作完成,当然对待学生作品要给予鼓励和正确引导。其他课程在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或创新思维培养时,应注意在完成一个题后,再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增减条件或改变设问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回家,给学生进一步探究创新留下拓展的空间。回来后,教师再揭示解决技巧和思维方法,不仅能起到一题多练,一题多得,触类旁通的作用,还容易激活学生思维,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
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优化思维品质。对问题的理解,如果满足于一知半解,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就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使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从感官上加强学生的认知,课外活动在无形中完成教材内容时,一定要发挥教材典型例子的潜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才能起到优化思维的作用。这样处理教材内容,能使他们的思路更加活跃、开阔。同时培养了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变换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只要他们深入问题,善于反思和总结,只要有所发现,而且是经过自己独立探索得到的就是创新思维,我们要予以鼓励和正确引导,并长期地、自觉地培养这种探究、创新思维习惯。对学有余力并有着浓厚兴趣和钻研精神的学生,我们就得因材施教,挖掘他们的潜力,给他们上光上色,让他们的“笔”力透纸背。
二、特色课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许多学校开展特色教学及课外活动时,没能根据课程自身教学特点而设。有的学校主管部门缺乏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对特色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的研究从不关心,组织机构上也没有专人负责落实,常常出现活动的开展只是走过场,敷衍了事等。
2、在如今,应试教育体制还没彻底改变,很多学生认为那些课外活动或竞赛之类,对他们考试成绩没有帮助,导致学生参加积极性不高,我们要加以引导。对好的成绩和作品要加大宣传,造就一个良好的活动氛围和足够的发展空间。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制,以便保证研究性课题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当今语文教学的百花园中,我们的语文课标可以说是一剂良药,它能指引我们正确的去看待学生,钻研教材,并能够适当的组织教材内容和上课的活动,从而让学生能主动积极的喜欢语文学好语文。但是,我们的很多老师不是很重视对语文新课标的学习,对语文新课标的认知只是一知半解。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对新课标的认识并以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来谈谈如何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无论在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开辟了新的视野。一是着眼于语文素质,重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理想。他特别强调张扬人文精神,强调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强调全球视野、科学精神和现代意识。二是,在学习方式方法上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改变授受习得的传统学习方式,还注重了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主题放在首要地位,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要求老师在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学生,也把教材内容变为学习内容,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处于主角地位,教师是组织者。三是语文课程标准设置了创造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把看到的与学到的运用到一起,让学生大胆的想象,大胆构思,使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
下面,我们以《 火烧云》为例来谈谈如何体现上述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的。
我们上的这节课基本上是围绕这几点来进行设计、构思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夕阳西下时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景色的美丽,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不由自主的学习语文、学会合作。使他们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火烧云》描写了了晚霞的美妙景色,学习这篇文章是要辅之以想象,把那些无形无声的文字,想象成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才能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更加深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气的污染,环境的破坏,我们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根本没有见过火烧云,只是在网上或电视里见过,没有真切的感受根本不能体会火烧云的美丽。怎样才能让学生有置身于火烧云中的感觉呢?成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因为只有学生体会到火烧云,感受到火烧云了,才能体会作家萧红优美的语言,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
因为本课写的是傍晚的火烧云,所以我也以云引入课题。
师:“春暖花开,东风徐来,蔚蓝的天空中飘着的云美吗?”
生:“非常漂亮,像棉花一样白的云彩在天空中悠闲的飘着”
生:“天空中千姿百态,有的像树叶,有的像小动物,有的像一支枪。” 师:“是呀,白白的云彩在天空中千姿百态。”随机板书颜色、形状。
师:“你见过热情似火的火烧云吗?”
师:“火烧云是日出或日落时天空中出现的赤色红霞。”出示几张火烧云的图片(目的为了激发学生的探求欲)。
师:“看到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生: “简直太美了。”
生:“太让我吃惊了,还有这么美的云呀!
生:“没想到云还会有这么多的颜色”
(随机引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作家萧红写的《火烧云》。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形状。
生: “第一、二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颜色,第三、四、五、六、七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形状”交流读书成果。
师:“你喜欢哪一部分?”
生: “我喜欢颜色这一部分。”
师:“你给大家读读好吗?其他同学认真听,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火烧云的颜色非常多,我是从梨黄,葡萄灰,茄子紫,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知道的。”
生:“我还知道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非常快。我是从四个一会儿和变化极多看出来的。”
师:“火烧云的颜色非常多,而且变化多端。该怎样读呢?谁给大家读读?”
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一遍
师:“我们还可以想用什么方式来读呢?”
生:“接读。”
生:“齐读。”
生:“合作读。”
师: “怎么合作读,你当老师给大家分配一下吧。”
生: “老师你读第一句,男生读四个一会儿,女生读剩下的部分。”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以为这样更能听出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多和变化快。”
(小结这一部分。)
师:以第七自然段为过渡段结束课文的学习。
师:小结“大自然的景色多么神奇呀!幽蓝的夜空中,云朵悠闲的飘着,你观察过晚上的云吗?今晚我们一起去看看,让夜晚的云在我们的笔下绽放吧!”
关键词:创新精神 理论 实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富国强民的必由之路。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我们高等教育面临和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正是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沈阳药科大学才把培养高素质的科研创新型人才定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全校上下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
一、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现状
1、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创新行为的展出,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之上。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学生自身不善于创设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缺乏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
2、思维相当敏捷,但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方式。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大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丰富,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相当敏捷;然而由于他们的知识面宽度不够,知识的吸收是独立的、互不相关的,出现了“见树不见森林”的现象。
3、有创新的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大学生经过不断的脑力劳动,大脑皮层下产生了某些暂时性的神经联系,在特定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神经联系会彼此刺激,产生灵感。然而灵感往往是短暂的昙花一现,此时若有较强的创新技能,会使灵感成为现实。
二、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
1、探索新模式,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近年来,沈阳药科大学围绕着科研创新这一主题,在构建大学生科研创新的培养体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尝试,成效显著。经过全校师生的刻苦钻研和共同努力,我校科研成果无论从水平还是数量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部分领域还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我校共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奖励15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5项,市级科技进步奖55项;共申请中国专利320项、PCT专利4项,获得专利证书4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发明专利5项;出版科技专著、译著153部,发表科技论文6500余篇。 经过专家审查,许多专利都具有较强的市场转化可行性。
2、注重原创性,提升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学校在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不仅燃起了学生从事科研创新的热情,也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的信心。学校校始终秉承着创新精神和法律意识共同发展的理念,在强调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加强了专利申请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法律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在校园内,定期举办关于知识产权法的相关知识讲座,聘请著名知识产权专家就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方面的典型案例、最新进展与动态向学生宣传知识产权知识;同时,利用媒体全方位、多途径地向大学生普及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常识,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
3、服务地方经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了。而沈阳药科大学举办的一系列科技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寻求解决的办法,并且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中去,真正地达到了学有所用;同时也使社会更加了解、更加信赖沈阳药科大学,为以后大学生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口授笔录不如实践演练,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欲望和能力。树立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意识,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点、兴趣点和闪光点。当然,我们的其他形式的教学要能帮助理解课堂知识、有助于开阔视野、有助于社会公益事业。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多媒体双向教学系统,多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组织好一些竞赛,充分实现电化教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自身的教学规律、教学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空间,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学活动中,应为有才华、有能力的学生创造机会,提倡以实践为主,做到例题精选,保证广阔的探索“前景”,精讲多练。尽量创设充满求知欲望的教学情景,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教师导演要得法,启发得当,学生真情投入,争当主角,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奋点,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在具体落实教学目标的同时,尤其注重研究方法的渗透、创新思维的点拨、实践能力的培养。
2、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课外活动实践中,让学生始终处于较高的思维水平状态,这样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课程设计应从生活走向课本,使学生较快进入兴奋的思维状态,设计中尤其注重让学生体验与经历创新和实践的过程,领悟创新和实践的思路,并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探索,信息技术教育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硬件组装,参观相应工厂的流水线工作,或者是给学生一个主题,让学生自己设计思路,创作完成,当然对待学生作品要给予鼓励和正确引导。其他课程在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或创新思维培养时,应注意在完成一个题后,再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增减条件或改变设问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回家,给学生进一步探究创新留下拓展的空间。回来后,教师再揭示解决技巧和思维方法,不仅能起到一题多练,一题多得,触类旁通的作用,还容易激活学生思维,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
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优化思维品质。对问题的理解,如果满足于一知半解,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就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使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从感官上加强学生的认知,课外活动在无形中完成教材内容时,一定要发挥教材典型例子的潜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才能起到优化思维的作用。这样处理教材内容,能使他们的思路更加活跃、开阔。同时培养了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变换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只要他们深入问题,善于反思和总结,只要有所发现,而且是经过自己独立探索得到的就是创新思维,我们要予以鼓励和正确引导,并长期地、自觉地培养这种探究、创新思维习惯。对学有余力并有着浓厚兴趣和钻研精神的学生,我们就得因材施教,挖掘他们的潜力,给他们上光上色,让他们的“笔”力透纸背。
二、特色课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许多学校开展特色教学及课外活动时,没能根据课程自身教学特点而设。有的学校主管部门缺乏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对特色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的研究从不关心,组织机构上也没有专人负责落实,常常出现活动的开展只是走过场,敷衍了事等。
2、在如今,应试教育体制还没彻底改变,很多学生认为那些课外活动或竞赛之类,对他们考试成绩没有帮助,导致学生参加积极性不高,我们要加以引导。对好的成绩和作品要加大宣传,造就一个良好的活动氛围和足够的发展空间。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制,以便保证研究性课题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写作教学本源观:从理念本源趋向生活本源
为了适应统一考试的特殊需要,传统作文教学片面而过度地强调“立意”。这样,“成功”的作文往往多是沦为宣扬理念和翻版,这是写作教学本源上一种可怕的颠倒,叶圣陶先生早就呼唤的“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新课标指出: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生活是写作之本源,先有生活及其体验,然后才有文字操作。这是近来语文教学界发出回归生活的热切呼声。这种回归生活的写作趋势,是与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界的历史转型完全一致的,究其实质是从竭尽粉饰生活之能事的“大我”回归再显示生存之本相的“小我”,从假大空的应试回归到真平实的朴素写作。由此而促进了写作教学的两大转折,其一是引导写作题材的实有化。其二是引导作文情思的真诚化。
当然,注重写作教学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必须首先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其人生经历和体验。其次,在作文指导中正确处理好“理念”与“生活”两者的关系,作为写作本源的生活,并不完全排斥理念。
二、写作教学价值观:从“人”“文”分隔趋向“人”“文”合一
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是新课程对“人”“文”离合问题的正确解答。
写作教学的价值取向之一:激励学生坦诚地展开自己心灵深处的真实思想。新课标“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之二:激励学生充分抒发从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真挚感情。叶圣陶先生指出的“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积累,不吐不快。”写作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写作主体通过亲历、沉思、感悟等生命体验的形式,才能不断积蓄感情能量并转化为高昂的激情,从而强烈地驱动写作主体用物化的文字去倾吐。
之三:激励学生顺应时展的潮流,追求语文课标准所倡导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将显示写作主体的生命才情和个性特色。
三、写作教学思维观:从闭锁规束趋向多元创新
由于传统应试写作教学片面追求以文载“道”,自然极大限制了写作个体心灵的自由活动,“道”虽道矣,而付出了代价却是沉重的――翻开作文本,字里行间流动的几乎多是人云亦云的复制型思维。为改变写作教学中这种庸化思维,新课标也强调了这层意思:“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种历史性的进步,对21世纪写作教学树立新思维观确乎具有深远的启迪。首先,鼓励作文主体在思想内容上趋向创新。其次,鼓励作文主体的思维形式上趋向发散。倡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问题,突破作文传统思维形式的禁锢,引领学生走出作文思维上的定势。
四、写作教学语言观:从俗语套话趋向个性表达
语文试题的标准化,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标准化,而学生思维的标准化,又进一步导致其思维外化形式即语言表达的标准化。近年来,语文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在痛切地反思着如此“失语”现象,并呼唤作文语言要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多彩、赏心悦目。课程标准呼唤: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所谓“充满个性的语言”,实际上就是从作文主体和血管深处奔涌出来的生命情思,从其骨髓根部宣泄出来的生之灵泉,只有这样的语言才粘连着别具一格的气息、韵味和血性,才是有呼吸、有脉搏的活生生的语言。作文语言的个性化取决于为人的个性化、思想的个性化。
五、写作教学评估观:从保守狭隘趋向民主开放
现在,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写作教学价值观,已经走向民主开放。这具体表现在评价维度、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诸方面。这评价维度而言,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特别是要鼓励“有创意的表达”这里自然包括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这是写作教学评价观方面最具实质性意义的一个进步。这样一种评判标准,虽然具体操作上增加了难度,但确能解放学生的心灵和语言,真能生发“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之积极效应。
六、写作教学的新方法
1.导入生活体验。
课标已经指出,写作的真正源头在生活;或者说,学生的思想和感情源自其朴素而意蕴颇丰的日常生活,因此,课标进一步要求学生“参与生活、发现生活”。语文教师的使命就是创造条件、提供机遇,课标提及的这些导入的途径有: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等。
2.激发写作兴趣。
建立作文题库的方法,首先将全班学生按照合作学习原则,异质组合,组内充分合作,在协商的基础上提供若干个备选题目,每个题目附上200字左右的简要说明,阐述出题的理由、根据以及写作思路。其次全班筛选,各小组所提供的备选题目都要经过全班的讨论、质询,获得90%以上的满意率方可入选。再次,正式建立作文题库,给全班学生,学生每学期可以从中自由挑选题目进行习作。
3.注重积累运用。
这里的积累除了上文提及的生活阅历和生活体验和积淀外,指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拓展和相应练笔。这一“读”与“写”相结合的积累,可以奠定学生写作的基本素养。
【关键词】高血压、精神、心理、社会、调查
中国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300-01
高血压是我国目前比较常见疾病之一的心血管疾病,近年来有向年轻化发展的势态。资料显示心血管性疾病患者在发作时有较高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社会因素有着密切关系。有关高血压发病发作的因素报导甚多,主要是精神因素、心理障碍因素和社会因素,而由这三种诱发心血管疾病突发事件的报导也屡见不鲜。前人在于疾病作斗争中不断的更新和积累经验。在预防和降低高血压发病及合并症上也有明显的突破:可目前随着改革的大潮驱使历史的车轮向前方促进的时代里,高血压病人又面临着种种附加因素而受到明显的影响。突出表现出3个外界和内在因素,患者在自身的调节上,忽略了以上三个因素,所以在临床上出现心血疾病的经常发作和其合并症的经常出现,下面笔者根据临床对高血压病人在治疗和观察进行调查研究中谈谈自己的体会,仅供临床上参考:
1精神紧张对高血压病的影响
在精神紧张方向,多为两个方向,促使患者处于高度的精神紧张生活之中,一个是形势的发展驱使去考虑问题和分析问题。一个是疾病的本身不能很好的对待和调整,把自己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因此在临床上出现高血压病反复治疗效果不明显。
1.1形势驱使高血压病经常发作:当前在改革中,人们面向整个经济社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思想处于高度紧张的思维和紧张的工作节律中,精神一直处于高度集中和超负荷的思考,致使大脑皮层兴奋,夜间失眠多梦,出现精神上轻度损伤导致体内血管紧张素的增加。外国科学家坎农于1923年进行动物实验,将一只猫置于猎狗搏斗的场所,被猎狗追逐嘶咬,出现的精神紧张与恐惧情绪、测量血压明显增高。以后在其他患者的实验上也获得了类似的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精神紧张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是高血压病形成和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1.2不能正确认识高血压病,精神上过度紧张:有一部分患者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所患的疾病,认为患上了高血压就无法治愈或怕出现血管突发事件,使自己一直处于紧张的生活状态之中。使患者常出现夜间失眠、多梦、生活及工作效率下降。同样也会使大脑皮层兴奋,过度的精神紧张同样会在体内产生过多的血管紧张素等。尤其发现周围的同类患者,因心血管突发事件死亡时,自己的精神加倍紧张,不能有效的自身调节和控制,不能很好的梳理自己的内在心情加上不懂自我的保健,也是致使高血压病形成和发作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所以在统计调查中由精神紧张致发病的占82.35%从中可以看出精神紧张对高血压病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2心理焦虑:抑郁对高血压病的影响
多数患者心理经常出现焦虑和抑郁,主要是心理障碍很严重。特别是高血压反复治疗效果不佳时表现焦虑更明显,高血压病人出现焦虑抑郁主要与年龄、性别、文化、职业有着密切关系。年青人和老年的高血压患者焦虑较多,年轻人焦虑,年纪轻轻患上了高血压病,使自己思想上有很大的压力多出现焦虑,老年患者主要是焦虑怕患心血管突发事件,主要是脑血管意外。在性别方面女性高血压病人多出现抑郁,整天闷闷不乐,生活、工作中反应迟缓,而男性患者大部分出现焦虑现象。调查统计中发现文化程度高的病人易患焦虑症和抑郁症,这可能与对疾病负面知道过多有关,职业方面,机关工作人员和医务工作者对高血压病的反应与工人、农民和无业人员身上反应的程度上有很大差别。机关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对高血压病考虑的多,听说和看到由高血压病引起的心血管突发事件较多有关。许多资料研究表明,焦虑、抑郁既是高血压的促发因素,相反高血压也容易使焦虑抑郁加重。焦虑和抑郁对高血压病人的机体损伤很大。由于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障碍可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功能调节紊乱,严重的甚至于可引起脑血管意外或猝死。由于长时间持续焦虑,使血管紧张性增强,阻力加大血压升高,同时交感神经长期兴奋使肾小球动脉持续收缩,久之形成高血压或高血压的发病。韩国科学家YU等报导人处于心情紧张、抑郁、愤怒和消极情绪与淋巴细胞β―肾上腺受体密度密切相关。法国科学家Durand等通过抗焦虑治疗使自发性高血压鼠的血压恢复正常,推测高血压引起情绪障碍的原因可能是:患者对自身病情过度担忧紧张,心理因素和高血压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在临床调查分析统计中,高血压患者心理因素占的比例也相当大,约占82.35%。
3社会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
关键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222-01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家陈景润因为爱好数学而发明“哥德巴赫猜想”;高斯由于对数列产生兴趣而发明“求和公式”-----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的手段吸引思考和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努力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集声、像于一体的教学场面,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获取新的感受、新的想法、新的发现,进而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萌动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利率》一课时,综合练习由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自行设计,学生有的设计为:奶奶在2001年2月给的200元压岁钱,存在银行,由于购买学习用品于2002年三月取出,能获得本息多少元?此题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还要到银行去进行社会调查,知道年利率是多少,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基础
想象如同创造的翅膀,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帮助学生插上创造的翅膀,打破常规,冲破现有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给学生几种不同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凭自己的想象,来判断盛满液体后体积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根据想象进行实际操作。这一教学设计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三、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可靠保证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是相辅相承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来主动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行面积”一节时,由学生自己准备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通过小组或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旋转、平移等方法,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形成共识,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关。这种通过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索、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让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数学思想,通过实践解决了具体问题。
四、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而不思则罔”。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要在上课前,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学大纲,巧设疑问。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置疑问,让学生有一种“众里寻它千百度”的思考意识,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性思维就得到了发展和培养。一堂好课也需要追求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样才能达到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灵感的目的。思维从疑问中来,学习中只有不断地提出疑问,才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要靠平时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造问题情景,使学生由被动的听转变为主动的探索。
五、加强师生情感的沟通,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情感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需要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尊重。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在研究中学习,已经形成学习习惯。为了使学生学习更有积极性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指导,我也经常深入到他们之中去,共同参与讨论,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指导。
【摘要】 目的 探讨精神发育迟滞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为制定教育措施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行为评定量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对特殊学校60名轻、中度精神发育迟滞学生和60名与其相匹配的正常学生进行个性、行为及适应能力的心理测试分析。 结果 研究组儿童行为量表评定男、女儿童均有社交退缩、多动、攻击、违纪行为;艾森克个性问卷中P、E、N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儿童适应行为量表评定适应能力商数、独立功能因子、认知功能因子、社会/自制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01)。 结论 特殊学校精神发育迟滞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对其心理行为的干预。
【关键词】 精神发育迟滞;学生;个性;儿童行为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pupil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pupil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object basis for formulating educational measures. Methods The personality , behavior and adaptability were tested in 60 pupils with mild to moderate mental retardation and 60 matched normal ones using the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List(CBCL) and Social Adaptive Behavior Rating Scale for children(SABRSC). Results Both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of research group had social withdrawal, hyperactivity, aggression and disobeying discipline according to the CBCL; the P, E,N scores of the EPQ of the research were all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 P< 0.001); scores of adaptive deviation quotient, the selfcare factor, cognition factor and social/selfdirection factor were all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research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SABRSC(P
【Keywords】 Mental retardation;pupil;personality;child behavior
精神发育迟滞是导致人类残疾的主要原因,也是社会的沉重负担问题。其临床表现不仅有明显的智力低下,还可表现出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有关精神发育迟滞的司法精神病鉴定案例仅次于精神分裂症,据全部司法精神病鉴定案例的第二位[1,2],亦说明精神发育迟滞患者行为问题的危害性和严重性。而精神发育迟滞学生在特殊学校接受特殊教育过程中,影响其教育效果的不仅有智力因素,而且与心理行为因素也密切相关。为此,作者对某特殊学校精神发育迟滞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进行了测试,为制定教育措施提供客观依据,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广州市某特殊学校1~5年级65名精神发育迟滞在读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组)。随机抽取同区小学、初中按年龄、性别与研究组1:1配对的学生为对照组,排除学习困难者。研究组剔除资料不全者和学生智商(IQ)≥70、<35者。实际获得配对资料60对。其中男35对,女25对;年龄7~18a,平均11.46±3.12a;研究组IQ值35~69,平均46.18±7.65。
1.2 方法
1.2.1 个性测试 采用湖南医科大学龚耀先1986年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儿童)(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由主治医师向患儿询问、填表,共88项问题,包括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掩饰性(L)4个分量表,按手册标准统计EPQ各量表得分。
1.2.2 行为测试 采用徐韬园1992年修订的Achenbach儿童行为评定量表(Achenbach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3]。本研究采用CBCL行为问题部分,共113个项目。按此量表所提供的中国常模,检出先心病患儿行为问题。男孩测9个因子(分裂样、抑郁、交往不良、强迫性、体诉、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和违纪),女孩测9个因子(抑郁、社交退缩、体诉、分裂强迫、多动、性问题、违纪、攻击性、残忍)。得分越高说明行为、习惯方面存在问题越多。
1.2.3 适应行为测试 采用湖南医科大学姚树桥、龚耀先1994年修订的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操作手册(Social adaptive behavior rating scale for children, SABRSC)[4]。向患儿父母逐项询问填表,共有8个分量表,得出各量表粗分,然后归纳为独立功能因子、认知功能因子和社会自制因子的粗分,再换算T分,最后转换成适应能力商数(ADQ)。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SPSS10.0统计软件包处理,两组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EPQ测试结果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EPQ粗分比较(略)
表1显示,EPQ测试研究组P、E、N分量表计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
2.2 两组男孩CBCL测试结果比较,见表2;女孩CBCL测试结果比较,见表3。
表2 两组CBCL行为因子粗分比较(略)
表3 两组CBCL行为因子粗分比较
表2、表3显示,CBCL量表113项行为问题转换成因子分,研究组男孩在交往不良、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及违纪5个行为因子,女孩在社交退缩、多动、性问题、违纪、攻击性及残忍6个因子得分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
2.3 两组SAB评定测试归纳为独立功能因子、认知功能因子和社会自制因子的粗分及ADQ的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SAB因子粗分及ADQ比较
注:ADQ为适应能力商数
表4显示,两组SAB评定测试研究组ADQ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独立功能、认知功能、社会/自制因子两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01)。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EPQ测试精神发育迟滞学生的P、N、E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L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精神发育迟滞学生存在广泛的心理问题。精神发育迟滞是大脑广泛受损性疾病,可导致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可伴有精神症状,所以P量表分高;有的表现兴奋、冲动、易激惹,有的抑郁、被动、不爱说话,所以出现情绪不稳,导致N量表分高;有的在与同伴交往上发生困难,经常遭到同伴的取笑难以加入同伴的活动,感觉自卑,存在个性孤独、孤僻等,所以E量表分高。
本研究还显示,CBCL量表测试结果表明精神发育迟滞存在着明显的行为问题,男孩表现交往不良、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及违纪,女孩多为社交退缩、多动、性问题、违纪、攻击性及残忍。男女均存在突出的攻击及违纪问题,精神发育迟滞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他们由于一般能力的普遍低下,制约了个性心理的发展和高级情感的形成,其良知、义务感、责任心和控制力等方面都不能均衡发展,生物的本能行为不能及时地社会化,因而行为表现幼稚、简单和冲动攻击等。同时,也有学者认为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在社会生活中缺少足够的应付资源,常以攻击行为作为应付方式,因而他们的攻击行为较突出[5,6]。这些行为问题既是智力低下的后果,也是智力低下的前因。因此,对精神发育迟滞学生,矫治其不良行为是开展培智教育,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方面。
适应行为是个人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他的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适应行为和智力是两个独立又相关的结构,反映了智能的不同侧面。本研究显示,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的ADQ低于对照组,其中独立功能、认知功能、社会/自制因子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由于智力受损,所以其认知功能明显下降。而独立功能因子包括生活自理、劳动技能、经济活动分量表,主要反映吃饭、穿脱衣服、入厕等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能力发展,个人理财、钱的管理、差遣、购物方面的能力。社会/自制因子包括个人取向和社会责任分量表,主要指注意力、持久性、生活习惯、与人交往、责任感等。以上说明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社会功能是明显下降的,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缺陷。
总之,特殊学校精神发育迟滞学生存在明显心理、行为问题及社会适应能力明显缺陷,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在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从小培养他们的个性,纠正各种不良行为,加强社会及心理干预,使其身心获得良好发育,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健,韩臣柏,翟书涛,等.66例精神发育迟滞司法鉴定案例随访[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2,12:90
[2] 秦志华,孙富根,石玉中,等.120例精神发育迟滞司法鉴定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3,9(2):101
[3] 徐韬园.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特刊):207
[4] 姚树桥,龚耀先.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操作手册[M].长沙:湖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