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乡一体化建设方案范文

城乡一体化建设方案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27: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乡一体化建设方案,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乡一体化建设方案

篇1

一、项目名称:泰和县城乡供水化建设项目

二、融资品种:固定资产贷款

三、贷款额度:根据本项目的总投资额度,确定项目资本金和贷款额度,其中项目资本金占20%以上(含),剩余为贷款额度。

四、贷款期限:贷款期限不超过15年,一般选择10-12年,其中建设期2-3年(具体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上的建设期确定,建设期内只付利息不需还本,利息从项目资本金中支付)。贷款本金归还从第3-4年开始,每年两还(上下半年各还一次),等额还本;贷款利息每季度支付一次。

五、贷款利率:根据企业数据测算,同时将随着贷款市场报价LPR利率的调整而调整基准利率。

篇2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1.成立县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

2.设立县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办事机构。

3.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机制。

4.建立县级领导包抓示范点制度。

二、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

参照市上和先进地区相关政策文件,紧密与上级主管部门对接,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修改完善我县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

1.制定《县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施方案》。

2.制定《县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示范镇、示范村(社区)规划建设的意见》。

3.制定《县国土资源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的意见》。

4.制定《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意见》。

5.制定《县城乡一体化发展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见》。

6.制定《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公共服务体系改革意见》。

7.制定《县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意见》。

8.制定《县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管理创新意见》。

9.修订完善《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意见》。

10.制定《县金融财政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意见》。

三、加强制度建设

1.建立统筹城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召开一次统筹城乡工作联席会议,通报情况,研究问题,推动工作落实。主要由成员单位汇报上月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包抓领导和分管领导点评(县委农工部牵头负责,11月10日前提出意见,文件下发之日起执行)。

2.建立联合督查制度。对重点工作任务由联合督查室、考核办、统筹办跟踪督查,限期办理,并在县委例会和县长办公会通报(县联合督查室牵头负责,11月10日前提出意见,文件下发之日起执行)。

四、加快规划编制进程

由县住建局牵头,县委农工部、县国土资源局、县农林局、县工业发展局、县文体广电局等部门协同,聘请专家学者,加强对《县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工作进行指导,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确保规划质量,力争年底前前面完成编制任务。加强工作力量,年内完成镇控制性详规评审,编制完成总体规划,和规划建设工作。

五、加强示范镇村建设

要在做好规划编制的同时,切实抓好市、县级示范镇、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努力提高示范带动功能。财政局要尽快制定方案,加强资金管理,落实示范镇、村建设专项配套资金,确保示范镇村建设形象进度明显加快。

六、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

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快速制定工作方案,落实人员和经费,迅速推进“五权”登记发证试点工作。县国土资源局年内全面完成全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启动示范镇、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明年全面完成任务。县农林局要建立县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机构,并指导镇(村)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站);进一步完善全县农村林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启动示范镇、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查摸底、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县住建局积极启动示范镇村集体建设用地上房屋所有权的调查摸底、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篇3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从年起,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改革现有城乡公交客运模式,打破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局面,构筑和完善从城区到镇和中心村的三级城乡公交客运网络,最终实现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目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保障。

二、工作目标

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构筑和完善我市的城乡公交客运网络。具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年底前完善现有城区公交网络,改造开通城区东片至集镇的城乡公交客运;

第二步,年底前改造开通城区西片至集镇的城乡公交客运;

第三步,开始全面推行集镇至村的公交客运,连接集镇至集镇之间、集镇至村之间的客运网络,切实提高城乡公交客运通村率,基本实现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目标。

三、等级划分

(一)一级城乡公交客运网。指城区及通往城郊结合部的城区公交客运线路。

(二)二级城乡公交客运网。指城区通往各集镇的城镇公交客运线路。

(三)三级城乡公交客运网。指集镇通往集镇、集镇通往村之间的农村公交客运线路。

四、实施原则

(一)政府主导原则。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是事关民生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市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全面履行职能,加强对城乡客运的规划、组织、协调和管理,建立城乡公交客运运行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统筹规划原则。市各有关部门、单位应树立“大交通、大公交”理念。加大协调力度,统筹规划,合理整合城乡公交客运线路和站点,充分发挥城乡公交客运资源网络化效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三)公交优先原则。市各有关部门、单位要从城市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资金、用地、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使城乡公交客运能以畅通的道路、良好的车况、布局合理的线网站点,为广大群众出行提供方便、快捷、周到服务。

(四)有序推进原则。对现有城乡公交客运经营。成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紧密型公交客运经济实体,有序推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

(五)便民利民原则。合力构筑布局合理、站点配套、道路畅通、车况良好、价格实惠的城乡公交客运网。坚持城乡联动。合力设置城乡公交客运换乘点,为城乡居民出行提供便利服务。

五、实施要求

(一)明确管理体制。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由市交通、城管部门牵头进行统一管理、协调和督促。共同实施好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

(二)编制网络方案。以建设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为目标。依据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全市城乡公交客运网络方案,提出城乡公交客运线路、换乘点和公交站场的建设意见,报市政府审定后实施。

(三)合理核定票价。本着公共服务、相对稳定、保本微利的原则。试运行的基础上,充分收集资料,按照价格定价和调价程序,合理确定城乡公交客运票价,并建立健全定价和价格调整机制。

(四)规范营运车型。投入营运的车型要求与路况配套。车头上方、车身、车尾标明线路牌及标志(指示灯)

(五)统一站场设置。城区设置公交枢纽站。

(六)统一服务标准。城乡公交客运营运线路按“五定、三统一”定线路、定班次、定时间、定票价、定站点;统一排班、统一调度、统一结算服务标准规范运行。具体服务标准由市交通、城管部门另行制定。

(七)提升行业水平。提高城乡公交客运信息化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城乡公交客运“一卡通”城乡通”等电子消费服务,尽快建立包括公共交通出行查询系统和线路运行显示系统的城市公共交通综合信息网络。

六、政策扶持

(一)优先安排建设用地

优先安排建设用地计划,凡经市综合交通规划、城乡公交客运网络线路方案确定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农村客运站、公交停车场、首末站、换乘点等重要公交基础设施。原则上采用划拨方式提供建设用地。

(二)实行补贴、补偿制度

1.积极支持建设标准化农村客运站。每个站点补贴60-90万元。城乡公交港湾由市交通部门建设,对站台、站亭建设实行适当补贴。建设、补贴资金纳入交通工程建设经费预算。

2.对城区公交首末站、巡回场、港湾、换乘点、站亭、站台等公交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纳入城市工程建设经费预算。广告经营权统一招租。专项用于站亭、站台、站牌的日常维护保养。

3.积极支持公交客运企业增开城区公交线路和优化车辆结构。具体补贴资金标准由交通、城管部门制定,报市政府批准后由市财政支出。

4.逐步建立完善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财政补贴和经济补偿机制。按照市财政、审计、物价、交通、城管等部门联合审计的结果,给予财政补贴。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富民强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优先发展公交客运。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为切实加强对公交客运事业发展工作的领导,成立市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协调全市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各镇(区)各相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真正把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摆到重要位置,从大局出发,通力协作,共同推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

(二)强化对城乡公交客运市场的监管

市交通、城管部门要完善工作措施,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发展城乡公共客运事业的相关要求。严格公交客运企业经营服务管理。制定相关考核办法,规范企业经营服务行为,建立健全城乡公交客运市场监管制度,依法查处非法经营、妨碍公共交通正常运行、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等违法、违纪行为;对达不到要求的公交客运企业与从业人员,要及时督促整改,对整改不力的企业要依法强制收回线路经营权,对教育无效的从业人员可依法吊销其从业资格证。公交客运企业要建立公交服务保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公交正常营运。

(三)加强公交客运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篇4

1.按照市委“中心崛起、两轴支撑、环海发展、一体化布局”的战略部署,坚持市域统筹理念,做好市域一体化框架下的规划工作。

2.年内出台《关于加强海岸线规划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市域一体化规划工作的实施意见》等。

二、做好重点区域开发建设的服务指导工作

1.市区层面,积极服务东部新城、科技城和风景名胜区建设。以市规划局规划服务小组及三个现场推进小组为依托,坚持重心下移、现场办公、靠前服务,及时破解开发过程中涉及到规划方面的难题,加快开发建设进度。

2.市域层面,主动指导南海新区、旅游度假区、新区建设。以市规划局规划指导小组为依托,主动加强与荣成、文登、三市的沟通联系,积极参与指导三市的重点区域开发。

三、开展《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1.以整个市域为整体,综合研究市域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及海岸带保护利用等问题,明确我市今后一段时期的城市定位、空间结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前期研究和重要依据。

2.2―8月,在现场调研、征求各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初步规划方案。

3.9―11月,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年底前提报市规划委员会审查。

四、编制《市区城乡建设用地规划》

1.为整合土地资源,对城乡建设用地进行梳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3―8月,赴各镇村开展现场调研,并编制完成初步规划方案。

3.9―11月,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年底前提报市规划委员会审查。

五、开展《市域轨道交通体系研究》

1.在市域一体化的大格局下,把轨道交通作为应对未来城市交通拥堵、方便市民出行的必然选择,及早开展相关研究,为未来轨道交通发展预留空间。

2.2―7月,在组织现场调研、部门讨论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初步规划方案。

3.8―9月,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完善,10月底前提报市规划委员会审查。

六、编制《市区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研究》

1.对我市海岸带、山体、水体、生物多样性、文化遗产等多个要素进行整合研究,限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推动资源环境保护与土地集约利用。

2.3―7月,进行现场调研,编制完成初步规划方案。

3.8―10月,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完善,10月底前提报市规划委员会审查。

七、编制《市区开放空间布局规划研究》

1.对市区中小型开放式绿地规划布局导则内容进行落实,合理确定城市开放式公共空间位置和规模,形成层次分明、覆盖全面的城市开放式公共空间网络体系。

2.3―7月,进行现场调研,编制完成初步规划方案。

3.8―10月,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完善,10月底前提报市规划委员会审查。

八、开展城市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

1.两站枢纽区域:配合城司优化两站枢纽周边城市功能,提升土地价值,服务城市未来发展。

2.绿轴区域:配合城司做好政务办公及商业办公区的建筑设计,完善建筑功能,缓解中心区发展压力。

3.东部新城有关区域:主要是塑造现代城市形象,打造美丽中国示范区的“精品区”。

4.科技城智慧岛:对智慧岛的建筑形象和城市风貌进行合理定位和引导,打造城市新地标。

5.城市重要地段的城中村改造未实施部分:着眼于城市整体风貌的打造,对未实施部分的方案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多留绿地和空间,提升居住区的景观效果、品质内涵。

九、做好规划管理服务的创新工作

1.优化完善规划审批流程。结合《省城乡规划条例》的实施,准确把握规划要素的变化,修改完善审批流程,加强规划法规建设,确保依法规范操作。年内研究制订《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报市政府审查。

2.强化建设项目现场踏勘工作。要求从局班子成员到科员,并延伸至项目技术人员,须经常深入项目现场进行方案的反复研讨论证,熟悉掌握辖区内每块土地的现状及规划情况。

3.实行土地出让前规划联合踏勘制度。依据城市规划和拟出让用地情况,与发改、财政、国土、建设、环保、房管、城管、林业等相关部门一起,联合开展现场踏勘,按程序确定并报批出让规划指标初步方案,出具《土地出让规划示意图》,确保规划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

4.做好旅游标准化相关工作。配合旅游部门做好旅游相关规划的编制审查及服务管理工作。

十、做好“阳光规划”工作

1.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行一次性告知、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开通重点及民生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加快项目建设进程。

篇5

关键词:城乡供水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S2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a)-0246-02

1 城乡供水一体化供水方案的重要意义

城乡供水一体化方案的实施是满足当地人民供水需求的有效措施,实施该方案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保证本地居民用水安全和改善民生的需要。

当前许多污染事件造成群众基础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饮水安全也将面临的威胁。

(2)城乡供水一体化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水资源与其他的电力资源、燃气资源、交通资源等共同为推进本地的经济发展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目前我县供水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3)是建设“小县大城”的需要。

“小县大城”战略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科学谋划、统筹天台的水资源,做到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天台地域西高东低,水资源布局西强东弱。实施“西水东送”,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完全可行。

(4)是提高供水回收率,提高水质,稳定水压的需要。

(5)是资源优化配置,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

2 天台供水现状分析

当前的水管体制存在运行成本高、保障能低,投资分散、小和重复等缺点,供水能力也较差,不能为实现天台跨越发展提供水资源的支撑。天台的水源工程以水库为主,县境内共有大小水库72座,总库容3.1亿m3,其中可用于供水的大中型共有三座。山区乡镇以村为单位分散供水;平原乡镇为小规模水厂与村办或私营水厂供水;城关三个街道为城关水厂统一供水。

(1)里石门水库

该水库总库容1.99亿m3,库容大,自净能力强,符合二类饮用水标准,配套工程北干渠全长72 km横贯全县,库区山水秀美、空气清新,山体植被良好,无污染。

(2)黄龙水库

黄龙水库库容小,供给能力差,里石门水库一直作为它的补充水源来向城关水厂提供源水。实践证明黄龙水库无主供能力,今后只能作为石梁、琼台仙谷景区及赭溪的生态用水。

(3)龙溪水库

龙溪水库与里石门水库相邻,两库落差200多m,集雨面积流域内根据效益可相互引水,并有建造抽水蓄能电站的条件。

分析了天台县的水库分布和各个水库的供水能力,我们进一步分析天台县的未来发展规划和供水需求。天台今后的发展策略是“工业东进”“城市西进”,对供水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但目前天台供水现状存在系列问题,水资源利用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目前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小,已投运的水厂,除了城区中心供水形成环状外,其余水厂分布零星,基本是单线支状供水,保证率低。天台各水厂的产权不一,有国有的,也有集体的,甚至还有个人的,水权矛盾突出,其不同产权的主体,决定了无法对水资源实行统一分配,抗风险能力低。里石门水库是占了全县总蓄水量的2/3的大型水库,只作为新水厂的补充水源,大量的水资源未被充分利用。我县地形情况是西高东低,水库建设现状和地形决定了西部地区的水利工程蓄储能力强于东部地区,随着我县“工业东进”“城市西进”的推进,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3 城乡供水一体化方案设计

城乡水网通常由地表水网、地下水网、供水网络、排水网络和中水网络等组成,各网络彼此间关系密切,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需要在宏观层面上通过系统规划进行协调。结合我县西部分布的供水需要主要是居民用水,东部主要是工业用水需求,那么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东部的用水需求将进一步加大,我县地形“西高东低”特点,使得我们可以对原水实行“西水东送”。以上分析过各个水库的蓄水量和供水能力,我们规划以里石门水库为主供水源,其他水库为辅助,统一调配生产生活、农业灌溉、生态用水等,解决我县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差、水资源统筹规划滞后等一系列问题。

(1)主供水源确定方案。

前天台城区仅由黄龙水库承担供水已经不足,2011年里石门水库替代黄龙水库供水共126天,按照相关规划预测,2015年,天台县需水0.6亿m3(日需水量为20万t),2020年需水0.9亿m3(日需水30万t)。由表2可知,里石门现状多年平均理论可用供水量2.4亿m3,可以满足天台供水的需求。

里石门水库水质安全可靠,在水库库尾,有环保部门建设的监测站,经过多年监测至今,水库现状水质一直为II类水,作为饮用水源是达标的。所以最后确定里门水库作为主供水源。

(2)地下水网的铺设方案。

主水源里石门水库位于天台西部,北干渠灌区为自流灌区,覆盖天台大部分平原地区,在供水上可以满足街头、平桥、白鹤、始丰、赤城、福溪、坦头、三合、洪畴等乡镇街道的需水要求;灌区北干渠自西向东横贯天台县,渠堤管理范围至少有20~30 m,可以直接用于铺设管道,政策处理涉及范围少;沿线渠堤高程都按照一定的纵坡设计,较为平缓,一般都有道路通达,施工和维护比较便利。正常渠道尾水位为123.00 m,天台县城地面标高约为50 m,可以采用有压管网的方式,沿里石门北干渠渠堤铺设主管线,这样投资成本低,在技术和政策处理等方面完全是可行的。

(3)水库水质保证体系的完善方案。

水库周边属于天台境内的人口不多,基本没有企业,只有生活污水产生,对这部分生活污水处理,可以采用建生态湿地方式予以解决。污染最严重的是库尾的方前镇,我们应督促方前镇在库尾建污水处理厂,然后将处理后的污水沿水库淹没线铺设管道,经过二次处理达标后经隧洞引入雷马溪,在工程上彻底解决水库库尾污染问题。

其次我们要实施源头控制与未端治理相结合的战略。应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通过调整工业结构、改革生产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和加强生产管理等手段,淘汰物耗高、能耗高、水耗大、排污量大、技术落后的工艺技术,提倡绿色产品、绿色工业,提高水的重复使用率,减少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将污染消灭在生产工艺过程中,并逐步将全过程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产品和第三产业及消费中。如对于污染严重的造纸、合成氨、酿酒、皮革行业、凡生产规模、生产工艺不符合行业政策的,应坚决予以关停,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应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效结合起来,以环境保护的需求促进经济仍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改善环境质量的根本保证,这是将污染控制从末端控制转向即注重未端治理,更注重源头控制的内在涵义。

(4)与供水配套的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

在城市总体规划、排水专业规划的指导下,结合各地旧城改造和城市新区的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同时探索引入社会资金的途径,加快污水收集、输送管网和泵站的改造和建设,增强管网收集污水的能力,充分发挥现有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今后建设的项目要坚持管网适当超前建设或厂网同步建设,建立统一协调的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管理机制,促进管网与污水处理厂的协调发展,保证污水处理设施能力的有效发挥。

篇6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全域”理念,统筹推进“四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城市重拓、产业重融、土地重整、村镇重建、要素重组”为基本路径,着力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城乡生态发展等六个方面统筹推进一体化,重点抓好事关城乡群众福祉的重大项目、民生工程,积极稳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覆盖,城乡发展空间集约利用,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努力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积累经验。

二、目标要求

围绕“把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目标要求,力争到2017年,全市农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努力为全省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城乡空间布局更加优化。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基本建成,新型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城镇化率达到75%。美好乡村建设步伐加快,中心村布点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资源节约利用水平大幅提升。“三个集中”集聚度进一步增强,土地规模经营比重超过60%,农民集中居住率达到50%。

城乡产业融合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县域新型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县域经济占全市的比重达40%。现代都市农业体系基本形成,特色、高效农业面积突破30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增加到350个。村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城乡三次产业交融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减小。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2年基数上实现翻番,力争达到20000元,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

城乡生态环境同步改善。成功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城区人均绿化面积达到15平方米。新建一批万亩成片林、万亩苗木基地。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村庄环境管理实现常态化,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分类处理率达到80%以上。

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城乡一体的就业社保机制基本建立,城乡一体的教育、医疗、卫生、文体、生态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社会管理机制不断优化,基本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乐有所倚。

三、重点工作

(一)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和建设一体化

(二)统筹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

(三)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四)统筹推进要素配置一体化

(五)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

(六)统筹推进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

四、2014年重点任务

(一)城乡规划统筹

(二)产业发展统筹

(三)城乡基础设施统筹

(四)要素配置统筹

(五)城乡社会事业统筹

(六)城乡生态发展统筹

五、保障措施

1、加强改革政策调研。

2、提高合力推进水平。

篇7

(一)缺乏省一级的建设专项规划科学规划是实现城乡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的前提。规划可以统揽全局,统筹规划,从“全省一盘棋”“城乡一盘棋”的全局思维、战略思维出发,将农村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速城乡生态文明同步发展。2009年,为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制度,河北省委、省政府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冀发200919号文件)。但河北省缺乏《河北省生态文明一体化规划实施方案》,所以就对推动城乡生态文明功能布局、阵地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和公民素质提升等一体化发展缺乏纲领性文件。

(二)缺乏县以下的领导、协调机构城乡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不仅需要政府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规范作用,还需要指导和综合调控。目前,河北省政府包括下属各区、县政府都缺乏一个独立的“生态城市建设协调委员会”或类似机构,最终导致各个职能部门只会“各自为政”,致使政府出台的一系列规划、目标、任务和措施无法有效落实。而且绝大多数市(县)环境管理机构基本上只设到县级,很少有设立在乡镇、村组的,即使设置了乡镇环保站,其人员、环保监测设备和经费也相当不足。

(三)建设资金投入上城乡不均衡因为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河北省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城市一直是生态环境保护投资的重点,有限的环保投资及资源主要被配置在城市及工业地带,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省会石家庄、首都门户保定和廊坊、经济龙头唐山、旅游胜地秦皇岛,生态城建设成绩明显。但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不足,环保设施建设明显落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如生活污水、垃圾造成严重的“脏、乱、差”;小化工、小水泥、小冶炼的污水、废气、粉尘随意排放;大量及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农膜;七大水系的水体污染严重等。

(四)农民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热情不够高。河北省农业人口达54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5%以上,他们中大多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没有生态文明概念。此外,河北省还有40个国定贫困县(区),12个省定贫困县,452万贫困人口,他们收入较低,对于为保护生态环境而采取的一些限制性开发措施,如禁牧、大规模关停高污染企业会持抵制态度,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政策的执行态度消极,热情不够。

二、促进河北省城乡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河北省城乡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出现的问题,既有规划不到位的问题,也有领导机构不健全的缺陷,以及制度保障的欠缺,资金投入不均衡等原因。当前,对于如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做好一体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方案政府作为建设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是最能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规划提供者。目前河北省政府要从城乡共生发展的大局思维出发,制定全省统一宏观的规划,构建起适合河北省的城乡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体系。在此基础上,各个城市和乡镇再编制完成各市县和乡镇总体规划。

(二)建立乡镇、村、组三级农村环境管理机构河北省环境保护机构只限于县一级,广大农村环境保护机构是空白。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城市的工业由城市向农村扩散、延伸,环境保护行政机构和职能也应当向下延伸、匹配。探索建立乡镇、村、组三级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并明确乡镇环境管理机构与县以上环境管理机构的职能分工,前者的工作重点应当是对原有的小工业园区、未进入集中发展区的中小企业,农村生产性加工企业、畜禽养殖业,以及自备饮用水源的环境管理。

(三)构建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河北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目前属于薄弱环节,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投入,政府部门除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增加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专项资金外,还应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广泛吸纳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外商投资投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目前,河北省急需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已经进行的城乡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同时针对河北省是“雾霾重灾区”和七大水系的严重污染现状,对唐山、石家庄、保定、邯郸、廊坊、邢台、衡水等城市所辖的农村乡镇,设立大气质量监测站,水环境监测断面,生态环境网格监测点,集中式饮用水监测点,地下水网格监测点。

篇8

(湖州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我国正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供水一体化便属于其中一项最为主要的工程。该工程将针对农村居民用水的安全性提高问题,确保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安全以及为其改善生活质量的方法进行规划。本文从城乡供水一体化现状入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城乡建设;供水一体化;供水改造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280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均离不开水。不安全的水资源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的无形杀手。国家为解决该严重性的问题,要求尽快改善农村用水条件,提高农村用水的安全性能,为农村居民用水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同时加快城乡费一体化进程步伐,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

1城乡供水现状

近年来,由于政府加大了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力度,使得城乡供水已经逐渐的向集中供水化发展,但是,对农村供水建设当中仍然存在大量的、急需解决的重要安全问题。

大部分将要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城乡周边均会有大量的水资源,但是该水资源供水对象多为城镇或城市,对农村的用水支持力度并不足,流向农村的水资源甚少,使得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进展缓慢,不能够快速的解决农村居民用水安全问题。同时,个别农村正在进行的供水一体化建设,工程质量不过关,不能够保障居民的安全用水,使得农村居民产生了强烈的反应。另外,现有的一体化工程较规划的一体化工程规模而言,相对较小,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整体供水网络正在建设当中,其管理以及建设均有待进行整合[1]。加之,个别城乡当中的供水一体化工程的运营机制并不完整,对水资源的管理,用水价格的控制并不严格,使得工程运营当中的经费运转不合理,必须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以及规划。

2城乡供水一体化当中存在的问题

2.1供水骨干网络建设力度不足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镇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大部分农村居民已经转移到城镇进行发展,其收入亦得到了提高,对用水质量和用水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同时,多数农村现存的供水工程仍旧是单村的供水工程,其中存在问题比较多,亦比较突出,因此,整体供水的骨干网络需要加大建设力度,从而满足人们的需求。

2.2城乡供水工程运行受到制约

城乡供水工程由各农村村内供水管网组成,而村内供水管网一般是在实行“村村通”时期,由各个村自主进行建设,无论是整个管网的用料,抑或管网的建设质量,均低于正常标准[2]。加之部分村内供水管网进行了多年的供水作业,已经产生了损坏,无法继续实行供水作业,即便是其他村内供水管网为出现严重问题,依旧多数为“带病”工作状态。而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将各个村内供水管网进行连接,接入较大的管道,该项举措将会为原有的村内供水管网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在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时便考虑放弃个别农村的村内管网连接,导致整个城乡供水工程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2.3部分农村供水并网积极性不高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是现今推行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相当一大部分农村的村内管网并网积极性并不十分高涨,主要是因为:第一,部分农村的村内供水管网虽然处于“带病”工作的状态,但是仍旧能够进行供水作业,村民认为只要有水用并能够解决生活用水问题,并不注重对水源质量的要求。第二,现今多数农村虽然实行村内供水管网进行供水,但是其供水并不需要花费资金,实行免费政策,而正常的税费是由整个机体承担[3]。村民担心在实行供水并网之后,其用水费用会提高,因此,不主张实行并网供水。

2.4供水一体化配套设施不完善

(1)产生污水现象比较严重。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当中必定会有重要的水源,对重要水源的保护虽然得到了相对的重视,但仍然存在水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导致污染水源进行蔓延,影响整个城乡供水系统。

(2)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现今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网络技术进行配合,使整个工程建设以及运转均能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现有的水平达不到要求。

(3)运营体系不够完善。在该工程当中,其监管体制以及整个工程的运营体系均未得到完善,并不健全,对农村供水的管理不严格。

3城乡供水一体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供水骨干网络建设力度。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应该按照规划建设的总目标进行建设,以便于加强整个供水骨干管网的建设,完成预期目标,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2)水管网建设步伐。由于村内供水管网的建设制约整个城乡供水进程的运行,因此,必须对村内供水管网的建设加快步伐,最主要的便是筹集村内管网建设的资金[4]。在建设过程中,上级应该予以相应的改造资金,但只能够满足少量村内管网建设,需要进行大规模改造的乡村则需要自主进行资金的筹集。同时,为了保障建设后的村内管网能够适应一体化建设,应该对村内管网的建设与改造进行统一的规划、建造、监管。

(3)提高供水管理以及服务水平。首先,要提高整个建设当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整个工程进行信息化、自动化的监测与控制,安装实时监察装置,对问题的出现能够及时进行处理。其次,要提升建设中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供水单位需要设立便捷的供水热线,组建解决供水问题的队伍,对居民在用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进程处理。

(4)考核制度。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多个部门联合进行管理,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成立较为完善的多部门领导机构,对其人员的配备以及职能进行明确,便于解决在建设与运营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5]。同时,要对整个供水工程进行考核,确保能够正常、安全供水,为农村居民的用水提供安全保障,推荐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农村用水安全问题几位突出的时代,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不仅能够为农村居民的安全用水提供保障,减少不安全水质对农村居民身体上产生的危害,更能够加快整个城乡一体化进程。政府在进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方面,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并发挥政府职能,对该工程予以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使建设者与城乡居民能够完全积极的投入到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当中,为城乡的统筹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5,(3):132.

篇9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现将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进一步认清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意义,充分理清统筹城乡发展思路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中央和省、市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摆上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既是落实上级精神的客观要求,也是源于对市情的深刻把握,更是出于对未来发展趋势和区域持久竞争的战略思考。

全市统筹城乡发展会议召开后,我区迅速召开区四大班子会和各级班子会,认真传达会议精神,进一步在全区上下统一思想,深刻认识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意义。认真谋划主城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思路,明确了以整合城乡资源、协调城乡利益关系、推进城乡建设与管理一体化为着眼点,以加快城市化进程为目标,从城市空间拓展、产业发展、园区建设、新民居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力促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争取利用3-5年的时间在全市率先完成城镇化。在这一思路引领下,全区各级各部门站位全局,分工合作,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抓重点,求突破,加快统筹城乡发展进程

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中,我们坚持规划先行,坚持城镇空间拓展与产业聚集并重,努力把加快城镇化与农民现阶段的利益诉求统一起来,积极稳妥、扎实推进。

一是先制定规划,后分步实施。按照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全面协调城乡利益关系和整合城乡资源为着眼点,结合“十二五”规划的编制,积极推进城乡要素的对接,资源优化配置,着力构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系。充分考虑未来几年内城乡发展趋势,细致深入的开展相关调研,结合全区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全面系统的吸纳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要求,用以科学指导研究制定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在规划中,打破行政区域和城乡界限,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秉赋、产业基础、环境特点,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功能要求,规划了中心商住区、临港物流园区、圆明山旅游度假区、大北部工业区、海阳古镇休闲区和西部商务区六大功能区。在城镇空间布局上,围绕城市区周边,布局2-3个小城镇,取消中心村,使人口集中到城区及周边,为产业发展留出更多的空间。

二是先拉开框架,后配套设施。我们积极聘请国内外知名公司,以高于现有城市区的标准规划设计,加快构建连接城区、覆盖城乡的城乡一体的交通网络体系。近2-3年内,我们要打通六大片区连接路,今年开工的有民族路北延伸、北港大街东西延伸、华山路等三条路,同时,促进水电气讯及环保设施向外延伸。不仅注重道路、供排水、垃圾处理、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而且注重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的配套建设。中心商住区内按照现代城区标准改造提升。重点推进__x商业区、__x历史街区、西部四村改造、__x改造、火车站片区改造等旧城区改造工程,提升形象,完善功能,特别要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加强承载力、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

三是先建设园区,后发展城区。我们按照园区、城区、景区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先聚集产业、再聚集人气。园区不仅是项目建设的平台,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的有效载体。在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力度,加大新民居建设的力度,加大服务设施建设的力度。实现项目落园区、农民进社区。____区重点推进义务小商品城、兴龙物流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南四村改造进度;__x旅游度假区重点是“修路、栽树、招商、挖湖”,加快推进__x苑十村新民居联建工程;____区重点进行美化、绿化、亮化提升,加快推进__庄等八个村的新民居建设工程和市场、学校、医院等服务设施,启动国际风情园建设。在三个园区的整体推进过程中,尽快完善____区的服务功能,加快项目建设进程,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对其他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强保障惠民生。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环境更优美,使人民的生活更富裕、更幸福。不仅能使农民住进社区,更要充分的就业;不仅物质生活丰富,更要有更多的文化生活和更多的精神享受;还要使用困难群体的生活有良好的保障。在新民居的拆建过程中,将充分保障群众的既得利益,妥善处理好各类矛盾,保持稳定。在新民居建设中,要不断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努力做好失地农民的安置工作,建立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机制,使 城乡统筹工作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中加速推进。

篇10

 (城乡一体化部分)

 一、两大平原区基本情况

我省***、***平原区域面积28.93平方公里,城内包括11个市的51个县和农垦9个管理局的114个农场,593个小城镇(276个建制镇和317个乡集镇)、6272个中心村和28829个自然屯,人口2367万。行政村数量多、密度高、主导产业主要为农产品种植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区域为农垦系统以现代化农业为生产为主,已初步形成的农场为中心的小城镇规模,经济基础较好,城镇发展空间较大,其它城镇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基础设施配套能力较弱,乡镇以集贸经营为主,城镇吸纳、转移农民能力十分有限、区域城镇化率较低。

二、两大平原区域一体化工作推进情况

2010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黑龙江省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方案》,方案明确了我省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总体思路。推进工作分为启动阶段(2009年至2010年)、加速推进阶段(2011年至2015年)和巩固提高阶段(2015年至2020年)。目前,在推动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方式创新方面着重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科学编制城乡规划,为城镇化建设指明方向,在全国率先完成377个市县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全省66个县(市、区)完成了《县(市、区)城镇村居民空间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开展了沿乌苏里江四县(市)《镇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和《县(市)城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全省已编制完成《县市城村镇体系规划》25个、《小城镇总体规划》783个、行政村建设规划4349个,规划编制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二)深入实施城镇化试点工程,努力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重点推进两大平原区域内百镇试、旅游镇的“三供两治”及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城镇的承载力。目前,百镇试点镇开工项目   个,完成投资    亿元,旅游名镇开工项目  个,完成投资   亿元,已有   个县完成三供两治项目。

(三)以失去三棚一草改造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人民环境。

大力开展城镇三优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改变城镇面貌,制定出台了《全省撤屯并村规划纲要》总结推广了城乡一体化型、宅基地置换型、新型压区型、村企共建型和屯镇新建型五种模式,全省撤并自然屯770个,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四)积极推动场镇共建试点工作,按照规划一体、管理一体、社会事业一体、组织推进一体、政策趋向一体的原则,制定省级政策的支持政策,全局推进鹤山农场与双山镇、双农场与   德镇两个场镇一体化试点建设。目前,双-鹤、双-  一体化建设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双-鹤一体化建设总投资1.62亿元,完成了公路、供热和居民安置小区项目,双-  一体化建设总投资4.4亿元,完成了居民安置小区、公路、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在管理体制上实现了干部交叉任职。

三、两大平原区域一体化发展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强化衔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先易后难、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基本原则,到2015年两大平原区现代城镇体系趋于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城镇产业支撑作用显现,县城(试点镇)集原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到2020年,两大平原区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公园区型、商贸型、旅游型小城镇、农业现代化产业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良、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县城、农垦、森工城镇和特色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实现区域城镇化。

(一)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撤并3700个自然屯,重点打造建***、红兴隆、北安等区位优势明显的中心城镇,城镇化率达到62%,到2020年全省累计撤并5700自然屯,全省要打造30个5万元人口的小城镇,70个3万人口的小城镇和200个1万人口的小城镇、城镇化率达到65%。

(二)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健全,到2015年区域为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供水普及率90%,县城供热普及率70%,中心镇供热普及率50%以上,县城供气普及率60%,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60%,中心镇污水处理率30%,中心村污水处理率20%,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0%,中心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0%,中心村垃圾无化化20%,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绿化覆盖率达到20%以上。

到2020年,区域为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供水普及率95%,县城供热普及率80%,中心镇供热普及率60%,县城供气普及率70%,县城污水处理率70%,中心镇污水处理率40%,中心村污水处理率30%,县城污水处理率  。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覆盖率达到30%以上。

(三)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元,中心村收入7000元,城乡居民居住面积28平面,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中心村收入11000元,城乡居民居住面积30平米。

四、两大平原区域一体化推进措施及政策建议

两大平原区域涵盖了我省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以及油田、矿区、农垦、森工四大系统,结构层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中,应科学规划城镇功能布局,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互初、布局合理和理有序的现代区域城镇体系。

(一)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建设体系

以哈尔滨市区、齐齐哈尔市区、大庆市区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应重点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利用资金优势加大对周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革城乡发展。构筑以工业为主导的新型经济结构,以工业化全面振兴农村经济。以鸡西市、绥化市、黑河市等为代表的较发达地区,应重点壮大县城经济、增强县城经济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县城区位特点,多形式发展县城经济,其它不发达地区应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投入和机制,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化承载能力

坚持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重点推进城镇道路、三供两治等项目建设,省级建设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镇土地出让金返还机制,整合国民对保障房、棚改工程、泥草房改造、三供两治等专项资金国,采取招商、贷款贴息、特许经营、合资工作,向城镇化建设倾斜,加大市场化工作力度。

篇11

【关键词】城乡绿化;措施;建议

居民生活舒适度中,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生活环境是否舒适,城乡绿化一体化是有效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有效措施。根据城乡绿化一体化的主要特点,运用科学的、因地制宜的原则实施城乡绿化一体化,结合某市城乡绿化一体化主要特点,提出了规划建设、加快森林公园建设、提高绿化标准和增强生态理念的建议。

1、杭州市城乡绿化一体化概述

杭州市下达杭州市级专业化村建设方案,总结了大源勤功村毛竹专业村和万市大青村干果专业村实践经验,在2010月底国债造林项目通过省级验收。今年省林业厅下达造林任务5000亩,实际我市完成植树造林5014亩,完成率为100.2%,质量合格率达到94.2%。2011年国债封山11000亩。主要分布在万市、洞桥、新登等重点乡镇。截止2012年年底建立生态公益林保护区15万亩,主要分布于常绿、湖源、渔山、里山、大源5个乡镇。计划在5年内种植生态公益林1.2×104平方千米,全市各个县区森林覆盖率比去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达到45.3%;县城绿化覆盖率由2010年的32.5%提高到现在的38.2%,建成区绿地率为34.36%,县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4 平方米,到2012年底,全县森林面积达到956.8 平方千米,县城建成区森林面积为566.6平方千米。县城公共绿地面积为500平方米。行道树绿地覆盖面积811.2 平方米,单位附属绿地覆盖面积达到686.8m2,居民区绿地面积436.8平方米;风景林地面积12781.6平方米,防护林绿地面积2496平方米,生产绿地面积574平方米。

2、杭州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存在问题

2.1 人均占有绿地面积少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绿地系统规划可操作性很差,很多地方只是把城市绿化一体化建设完成以后,不进行养护,这样就造成了一定资源的浪费,特别是在最近几年的建设中采取的是高起点、大气魄、快速化的建设思路,在各个区县都先后建成了100米、150 米的绿化带工程,特别是对杭州市森林公园的建设,进行了拆墙透绿、黄土不露天和见缝插绿的绿化工程,这样从总体上与城绿地率相差3.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相差2.1平方米(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绿地率3l%,绿地覆盖率36%,人均公共绿地7.5平方米)。在这个五年计划中,很多绿地建设项目规划的不系统、不超前。在建设其他项目的时候还占用了绿地,导致树苗树苗栽种几年后被迫移走,这个过程中很多绿地遭到破坏,造成人均占有绿地面积少的状况。

2.2 绿地建设内容不丰富

杭州市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与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要求相比,杭州市的园林景观文化建设的不够丰富。在乡镇,县城是一个集中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对于城市来说,园林又是一个城市环境、城市文明的标志。

杭州是一个人口较多的城市,城市中心公园的绿地建设很少,公园的公共绿地面积达不到国家要求的水平,在公园的建设区内,大型的树木非常少,需要见“缝”栽乔木这个原则根本没有实现。尤其是部分街道、道路存在树木断档的问题,其甚至一棵树都没有,仅是摆放一些小盆花。在建设过程中,没有规定性的要求来保证工程建设,设计的也不够合理,特别大部分居民小区房屋拥挤,一排房与一排房之间仅有3到5米,这样根本没有空间进行绿地建设。

2.3 城乡村绿化美化程度不高

在实施一体化建设中,城乡之间的道路在实施过程中没有进行设计,部分道路绿化的树木有大有小,另外在树苗的选择上,没有对当地地理环境、空气湿度等进行考虑,树苗大多都是从外地直接引进到当地的,这样树木不但不容易成活还会出现一定的病虫害,影响树木成活。另外我们发现在树种选择上,针叶树木较多,高大落叶乔木非常少,这样便会导致树种非常单一。部分道路的沿线可以看到荒山,有些路段还进行开矿生产,这样便难以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尤其对于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边远山区来说,甚至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建设。

2.4 居民绿化保护意识不强

在建设过程中,很多居民的保护意识很差,实施过程中,政府在其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全民都参与绿化行动,进行统一规划、严格标准、因地制宜、讲究实效的原则,虽然在这五年内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却没有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几乎每个公园在经常行走的道路上,都会发现被人折断的树木或树枝,或者是野外用火造成的烧毁树木的现象。另外不问人群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把已经建设成的绿地建成了车库或者车位,这样就侵占了绿地,所以在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中要提高居民保护环境的意识,特别是那些以自己利益最大化为主的开发商,政府部门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才能够保证城乡绿化一体化的实现。

3、改善城乡绿化一体化办法

3.1 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方案更加科学化

所有的建设都是以规划为主要前提的,规划更是实施建设的主要依据,所以要建设质量很高的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就需要从规划这方面入手,要合理的、科学的安排各种绿地的主要布局,这样才能够实现“见缝插绿”向“规划建绿”的转变。城市绿地规划一定要和需要建设地区的自然环境相结合,这样才能够保证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能够真正落实。

3.2 加快森林公园的建设管理

城乡绿化一体化项目建设,公园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部分,公园是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载体,也是城市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减灾、防灾、避灾的重要基础设施,更是改善居民生活的生态环境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公益性行业。所以要尽快把县城周围实施森林公园建设,规划建设成一片林海,特别是在建设森林公园的同时,还要重点抓好城市中心区绿化项目建设和旧城区的改造建设等,要在广场的主要街道栽植大型树木,尽量做到一个街道一个品种,在很小的街道两边栽种大乔木,这样保证具有观赏性的同时还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在居民生活的小区里边,采用庭院绿化、阳台绿化、房顶绿化等增加绿视率,使广大群众最快捷地享受到城市绿化建设带来的实惠,同时也逐渐提升城市品位。

3.3 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

对于城乡绿化建设应该利用道路作为绿化轴线,沿着道路实施绿化,这样才能保证城市森林化,实现建设的根本。在城乡绿化建设中,要注意树种的选择,以本土树种作为最为主要的选择,对于那些外来树种则可作为辅助选择。选择时,要以高大乔木为主、草坪灌木为辅,针阔混交、常绿相间。这样设置才能够产生一定的美观性。对于山区村庄绿化一体化建设应按乡村被森林包围的原则进行规划,在房屋的前后和村庄的周围都要栽种比较容易活的树种进行规划,房前屋后、村庄周围栽植乡土树种、较容易存活的树种。另外可以在村中心建设一个小型的公园,在村周围建设森林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加强宣传力度。让每个人都了解到城乡绿化一体化的建设内容,使绿色深入人心,这是逐渐形成生态文明的保证。

4、结束语

城乡绿化一体化是实现城市与农村相互了解的根本,根据杭州市实施的过程,不难发现城乡绿化一体化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杭州市的前期规划中,没有认真对当地进行分析,这样在实施过程中才会出现一些不好的因素。

参考文献:

[1]芦建国,李珍,张华等.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的路径思考[J].中国发展,2011,11(3):1-3.

篇12

政策性金融

做好支持城镇化服务

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其职能定位就要求加大“三农”信贷投入,支持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产生了庞大的资金需求,农发行苏州分行抓住这一机遇,做好金融服务文章。通过对城乡一体化项目的营销支持,不仅带动本行信贷业务规模的提升,同时通过以贷引存,促进了农发行苏州分行低成本存款资金的增长和融资顾问、保险等中间业务的增长,同时,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金融服务,农发行苏州分行信贷人员努力提高信贷营销和管理的水平,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政策环境和同业竞争形势,信贷队伍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009年6月,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启动后,苏州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实际金融需求,先后出台了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信贷政策制度,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有力资金支持。其中建设银行(行情,问诊)苏州分行还被总行批准为全国首家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金融服务试点行。在实践中,各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创新产品,提升服务。多家银行推出了针对性强、知名度和市场份额高的金融产品,例如“城乡合”、“城乡通”、“农贷通”、“农捷通”、“乾元一号”等,产品涉及农民动迁安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股份合作经济等领域,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不同需求。在信贷运作模式上,各家银行也是不断创新,积极提升信贷运行效率,例如实行“信贷工厂”、“阳光信贷工程”等信贷运行机制,不断创新服务手段。

目前,农发行苏州分行目前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信贷支持,主要集中在新农村建设贷款、水利建设贷款等领域,具体范围仍然停留在农村土地整治、农民集中住房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有限的几个方面,即停留在基础设施的城乡一体化。而实际上,城乡一体化发展发展的内涵至少包括城乡布局形态优化、集体经济实力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城乡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公共服务均等等各个方面,不仅包括城乡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均等化,还应当包括城乡一体的经济发展机制、社会管理机制,即经济社会的一体化,人的一体化。因此,农发行苏州分行城乡一体化信贷支持范围存在较大空白,与实际需求脱节。

虽然农发行新农村建设贷款、水利建设贷款品种中包括中长期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两类,但在实际操作中,中长期贷款仍是农发行现阶段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甚至是唯一信贷产品和手段。而商业银行往往根据承贷主体、建设内容、资金用途、资金需求量、期限、风险程度、盈利能力、现金流状况、财务成本承受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分别提供银团贷款、中长期贷款、流动资金贷款、表外业务和票据业务、理财产品、投行业务等不同产品。因此,与商业银行的组合式产品相比,农发行目前的信贷产品显得较为单一和缺乏灵活性。

农发行创新支持城镇化建设

苏州是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进地区,其发展模式具有引领作用,发展的体制机制相对完善,强村富民,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用资源均衡配置的效果相对突出,通过对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的思考,我们认识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发展的内涵不仅包括城乡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均等化,还包括城乡布局形态优化、集体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城乡生态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均等等各个方面。农发行应当为惠农强农,建设现代化新农村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否则,缺失经济社会发展均等化的城乡一体化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合理的。

因此,农发行在整合信贷产品,创新授信模式,形成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合力。对目前分属各个条线管理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农业科技等信贷产品进行适度整合,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信贷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整体营销。苏州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首先是以镇为单位确定了23个先导区先试先行,在此基础上以镇为单位分片区全面推进。农发行应当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实际运营机制,多元化选择项目主体。以乡镇或片区为单位,对接城乡一体化发展整体规划,参与编制详细实施方案、资金使用计划、融资计划,据此进行批量审批、整体授信,并在此前提下根据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和贷款条件落实情况,分期分批发放贷款。

现阶段农发行苏州分行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主要采用中长期信贷产品,这些产品并不能满足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求,企业对信贷产品需求趋于多样化,因此,农发行苏州分行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流动资金管理办法,明确支持重点、规范业务操作。同时,随着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加强,平台贷款管控将更趋严格,企业债券、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将日益成为重要融资方式,农发行应当适时推出相关投资业务,减少同商业银行间服务产品差异,增加客户的粘着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篇13

【关键词】县域经济;建设;城乡环卫一体化

县域经济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是相关县域经济主体确定的惠及民生的重点工作。2013年,在县域经济相关业务部门精心指导下,我办公室相关人员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面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初步建立起“户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农村垃圾收运体系,从而极大地方便了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

一、环卫一体化建设工作存在问题

首先,城乡环卫一体化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配套设施较为落后。其次,城乡环卫发展水平不均衡,农村环卫工作亟需深入推进。环卫建设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科学管理与绩效考核制度有待完善。

二、加强环卫一体化建设相关措施

(一)加快基础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垃圾场建设:今年北片朱桥修家沟垃圾处理场全面开工,目前,土方工程已完成,挖运土石方约20余万方;办公区正在抓紧进行施工,截止到年底,除内外墙粉刷和院内地面因气温低不能施工外,其他工序全部结束施工;防渗工程目前正在与财政、环保等部门论证项目置换,进行招投标准备工作。中转站建设:全市11个垃圾压缩式中转站5月份全部建成并正常运行,日处理垃圾200余吨,每天出车12余台次,对镇街生活垃圾进行压缩转运,随着垃圾量的增加,现最多时一天达16台次。设备设施建设:今年新购置了垃圾压缩车9辆、9000个垃圾桶、1850辆保洁小推车,并已全部发放到各镇街,为全面开展环卫一体化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推进农村环卫,实现全市覆盖。为深入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年初制定了上半年实现全市所有村庄全部纳入城乡一体化的工作目标,我们在3月、5月分别开展了两次村庄环境整治的活动,并对活动情况进行跟进和督导,对环境整治合格的村庄由镇街提报并经农工办、住建局、爱卫办验收达标后才能通过,今年6月底前将全市978个村庄全部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管理范围,实现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提升了农民的幸福指数,探索出一条具有莱州特色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新路。

今年6月初,我市承办了烟台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现场,烟台市领导对我市环卫一体化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我市一体化工作起步早、投入大、工作细、效果好,做法和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三)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各项制度。全市17个镇街全部成立了环卫所和专业保洁队伍,制定了《镇街保洁员管理制度》、《一体化车辆管理制度》、《车辆驾驶员考核制度》等来进行规范和管理;对建有垃圾压缩中转站的镇街,则制定了《垃圾中转站运行管理制度》、《垃圾中转站运行台账》及《一体化垃圾转运运行台账》等相关的制度落实。

在村庄,按每80户一名的标准配备村级保洁员,全市共配备3050人,一体办利用多媒体等方式对17个镇街村级保洁员进行培训,使村级保洁员提高了工作认识,明确了工作职责。先后制定了《村级保洁员工作制度》、《村级保洁员考核制度》及《村庄垃圾箱管理制度》,与保洁员签订了《村庄环境卫生责任状》,每个村庄都统一制作了《保洁员卫生监督卡》,悬挂在村庄大街显著位置,监督卡上内容包括保洁员的彩色照片、工作时间、工作区域、工作标准及监督电话,让全民参与监督村庄的环境卫生工作。

为全面深化一体化工作的开展和长效机制,5月份会同农工办出台了《深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六项制度》,具体详细的对全市的一体化工作的标准、要求进行规定,内容包括:镇村环卫保洁队伍管理制度、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定路线收集制度、垃圾清运车辆集中管理制度、垃圾处理量定量定质考核制度、垃圾桶日常管理维护制度、相关部门联合检查制度。

(四)实行科学管理,加大督导考核。6月份,在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办公室建立环卫一体化网格化管理平台,对市级配备的130余辆农村生活垃圾清运车辆全部安装GPS车辆定位系统,通过该平台,能够实时反映车辆位置和运行轨迹,并对车辆进行科学的监控调度和实时管理,有效提高车辆运行效率。现在,每个月底一体办就将各镇街一体化运行车辆的情况汇总,并对镇街进行反馈,对存在的的问题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整改。目前,我们一体化办公室正在与市联通公司研讨“垃圾桶标签化管理”办法,实现GPS管理车辆智能化、垃圾桶标签化管理,从而将管理进行细化。

每月对环卫一体化运行的村庄进行暗访,对垃圾反弹、运转不顺的村庄,进行通报,并由纪委对其村级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每季度以现场抽村的形式,开展一次城乡环卫一体化观摩。从二季度开始将GPS车辆运行情况和人均垃圾量列入考核,占30%比例,确保“月暗访、季观摩、年考核”的工作制度落到实处,形成了“环卫保洁全村覆盖、垃圾清运全镇集中、垃圾处理全市统一”的环卫工作新格局。

三、关于环卫一体化建设发展的预期

(一)积极探索、创新先进的运行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运行方案,2014年上半年在部分镇街进行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新模式的试点工作,年底前将“全方位覆盖、无缝隙对接、一体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运作模式在全市面上推行,全力打造卫生整洁、环境优美、健康和谐的城乡环境。

篇14

【关键词】医疗保险 城乡统筹 新医改

前言:吉林省是我国一个农业大省,统计人员数量大约在2800万左右,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占据吉林省总人数的98%左右,基本上已经将全民医保落实。但是吉林省医疗保险由于历史及城乡发展建设等原因,吉林省医疗保险现在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及新农合,都分属于不同机构管理。进而造成吉林省医疗保险统筹性管理水平较低,医疗保险结构较为零散,主要呈现碎片化及城乡分割特征。

一、吉林省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保险基金抵御风险能力低下。伴随着吉林省城市化不断深入性建设,城乡之间人口流动十分频繁,但是城乡还是应用分割管理模式,对于城乡之间人口流动造成了严重影响,本就有限的医疗保险基本划分在不同区域内管理,城乡医疗保险管理不贯通,信息资源难以做到共享,造成城乡人员难以享受到应有的待遇,农民工在向城市流动中医保难以转移。

(二)不同管理部门重复建设,造成了大量人力、财力及物力的浪费。现阶段,吉林省所拥有的医保统筹机构一同有52个,工作人员数量为1620,医疗保险及农合中有6个部门还没有进行信息网络化建设,其中的部分都已经将信息网络化建设落实到了实处,并且独立管理。据统计发现,吉林省在城乡医疗保险部门上面每年需要投入资金数量大约到7000万左右,这部分资金还不包括信息网络化建设所需要的维护资金。

二、吉林省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策基础。我国所制定的《社会保险法》就将吉林省现在所拥有的三种基本医疗保险全部包含在内,同时还将新农合也归纳在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之内,政府部门需要对于该地区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承担起相对应的责任,对于该地区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性规划。在我国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实施方案》中就明确要求,加快落实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建设进度,对于城乡医疗保险管理制度制定统筹性规划,整各城乡管理职能及资源。中央对于积极探索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地区,给与了高度支持。

(二)经济基础。社会经济水平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必然趋势,也是表示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近几年,吉林省经济取得了显著提高,经济总量不断提升,就吉林省2012年所得到的GDP总值就已经得到了11937亿元,在全国位于 11,城市化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发达水平。正是由于吉林省经济快速发展,为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奠定了经济方面基础。

(三)经验借鉴。就世界各国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流程分析可以发现,德国在上世纪就已经开始落实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发达国家在落实社会保险制度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但是从这个国家社会保险制度制定发展形势可以发现:任何一个国家在落实社会保险制度上面,都是先从城市开始,进而在到农村,逐渐将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落实,在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刚开始落实的时候所能够涉及到的人数有限,逐渐才能够根据人们的实际需求制定各种社会医疗保险。在中央政策引领下,我国其他地区已经对于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试点,例如在2004年的时候广东省就已经到开始对于城乡医疗保险统筹性管理,也是我国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最速度的城市。

三、吉林省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意见

(一)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改变医疗资源城乡分布不均的局面,提升城乡就医的可及性。我国现在所拥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在城乡上面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卫生资源全部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所拥有的医疗卫生资源严重短缺,造成农村地区卫生医疗机构每年就诊患者数量逐渐减少,患者逐渐向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流动。吉林省应该增加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的投入,逐渐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拥有的硬件及软件水平,对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开展定期性教育工作,提高基层医疗人员专业技能,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基层医疗卫生行业中,同时对于基层现有医疗人员所待遇水平应该逐渐提高,改变现有就诊问题。

(二)加快制定社会保险法细则,完善政策的顶层设计。《社会保险法》现在虽然已经开始实施,但是《社会保险法》中与医疗保险有关的内容阐述还较为模糊,虽然已经授予医疗卫生机构众多权益,但是对于医疗卫生机构实际工作帮助还较为有限。为了能够推动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满足医保制度变化,应该对于《社会保险法》中与医疗保险有关的内容细致划分。在细致划分医疗保险内容时,应该从医保制度长期发展角度分析,逐渐完善顶层设计,在国家有关政策的统一指导下,将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整体发展趋势等内容明确制定,让这些内容成为各地区落实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凭证。

结论:吉林省作为我国主要省份之一,城市化建设不断深入开展,基本上已经落实了医疗保险,但是吉林省医疗保险在实际管理中还存在统筹性低等问题,造成农民在向城市流动过程中那以享受到应有的医保待遇。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能够有效解决吉林省医疗保险所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程翔宇.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研究综述[J].中国

卫生政策研究,2012,09:58-61.

[2]陈天祥,饶先艳.“渐进式统一”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

――以东莞市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10,01:16-24.

[3]韩连贵,李振宇,韩丹,吴庆岚,杨微,易继平,王恒,张照利

,鲁川.关于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

规程的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13,03: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