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综合一体化管理范文

综合一体化管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27: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综合一体化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综合一体化管理

篇1

从上世纪80年月初成立全国第一家物业治理公司至上世纪90年月初的10年时间里,在方案经济和半方案经济下的房管所形式下,物业治理服务本能机能恍惚不清,房屋区内的维修、园林绿化、环卫等工作由多个部分各管一摊。多头治理招致了“三个僧人没水喝”的困境,后果是业主掏了钱却买不到称心的服务。这个期间,中国大陆物业治理仍处于始创期,行业处于怅惘之中。

综合一体化”治理形式的降生布景

进入上世纪90年月,在城市化建立的海潮下,特区的城市情貌一日千里。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个个寓居小区应运而生。但在外表光鲜的背面,人们看到更多的是寓居房子外墙敏捷老化的陈迹,小区绿化草坪上扎眼的垃圾。譬如市房管局(原市房屋局前身)开拓建立的第一个项目红荔村,装修时期小区内垃圾聚积如山,苍蝇横飞,老鼠四窜。日本的一个调查团来调查时,就很不谦让地指出:“修建多姿多彩,惋惜治理跟不上。”

年春天,市主管城建的副市长一行在调查了港和全市几个公产房房屋小区后,激烈地认识到,要处理物业治理遍及存在的准则不健全、治理伎俩掉队、程度不高级问题,必需从基本上变革现行的治理体系体例。在随后的一次房地产工作大会上,她作了明确指示:必需变革现行治理体系体例,借鉴喷鼻港成功的经历为我所用。依据这一指示精神,市房管局(市房屋局前身)的指导班子召开了紧要大会,此次大会提出将房屋物业治理归入企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轨道的方案,探究合适中国国情的房屋区物业治理新形式,并向市县政府提出施行方案。年10月,经李传芳副市长同意,由市房管局注册成立了物业治理公司,努力于新的物业治理形式探究,以便在全市局限内履行。

变革催生了物业,时代付与物业荣耀的工作。

年4月,依据市县政府的指示精神,物业正式接收昔时的大型福利房小区——二村,开端治理形式的立异理论。市房管局那时专门为此组建了一个工作小组,并遴选了几名年青的、具有较高文明程度的年青人组建公司。1992年,大学卒业不久的我,有幸参加到物业治理公司,并投身到这场不服凡的物业治理形式立异变革理论中。

“综合一体化”治理形式的降生进程

物业工作小组首先对物业治理近况和10年来的治理理论经历进行了总结,并对业主需求进行深化查询研讨,初步提出了“综合一体化”治理形式的思想,那时便获得了市县政府和市房管局的一定和支撑。依据业主在物业治理服务中的需求要素,我们以为物业治理应环绕次序维护(那时称作“保安”)、房管、洁净、绿化、设备治理、维修服务、社区文明等七大服务功用进行全方位掩盖,并明确了企业是物业治理的主体。这一形式从基本上处理了不断困扰物业治理“做什么”、“谁来做”的问题,可谓有的放矢。“综合一体化”提出的“七大服务”划时代地清楚了物业治理的根本内容和职责。20年过去了,物业治理服务有无数的立异与打破,但一直离不开“七大服务”范围,足于证实“综合一体化”治理形式的归纳综合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有了一体化治理的思绪,但如何才干在实践工作中真正贯实好呢?因为国内无相关经历可以借鉴,物业便派出一批治理人员奔赴深港两地各四星级酒店取经。酒店治理人员的一致着装、挂牌上班、文明用语给我们留下了深入的印象,更为主要的是,在可掬的笑脸和暖和的话语中,调查团深深地清楚了“客户是天主”这句话的实质涵义。调查完毕后,物业借鉴喷鼻港酒店治理的经历,开端探索着树立起标准的内部治理准则。从着装到用语,从岗亭职责到奖惩准则,都逐个强调,事无大小,并秉承“业主至上、服务第一”的主旨,制订服务手册,对“七大服务”工作规范进行细化,抓内部治理,培育员工服务认识,精心提拔服务质量。

依照新治理形式运作后,物业治理企业摊开了四肢举动,经心投入服务:将本来辨别由居委会、派出所等单元担任的房屋区卫生、绿化、治安等治理内容一致归入治理处,施行全方位治理,将人力物力一致谋划、集中分配,治理协调有序。这种治理形式很快就使物业治理优势获得充分表现,从体系体例上处理了各自为营、互相推诿、多头扯皮的不良景象。

“综合一体化”治理形式获得宏大成功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二村的业主很快就发现,这里的治理处和其余房屋区治理处确实有很大分歧。他们发现差异不只仅在于治理人员一致的着装和浅笑,更主要的是他们每小我身上分发出来的激烈的敬业精神和主人翁认识:小区内洁净人员天天三次清算垃圾,而在住户装修顶峰期时更是随时打扫装修垃圾,小区情况一直整洁得让人面前发亮;经由军事化练习的次序维护员一直地在小区内巡视,小区内很少见到乱摆买景象以及治安治理变乱;小区车辆治理状况优越,各类车辆各停其位,交通情况顺利;物业治理人员尽职尽责,只需住户打个德律风,无论何时何事,他们都邑尽量周密地处理问题;走在小区的石径上,放眼望去,四处是绿草如茵,棕树婆娑,走到哪儿都能看到治理人员好心的笑脸和亲热的问候……

执行一体化治理形式后,除了小区情况整洁美好外,最主要的是,无论碰到什么坚苦,只需问到物业治理公司的工作人员,都邑获得一个明确的回答。“坚持24小时为居民服务,坚持对居民进行回访,坚持为居民排忧解难”,二村治理处用“三个坚持”的精神和至诚至真的服务,在广阔住户的心中凝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正人之花。那时不少房管所的人来观赏二村,令他们诧异不已的已不只是治理人员的练习有素、一致着装、庄重举止与文雅辞吐,还有治理公司可以在多量住户大规划迁居、装修时期,疾速矫捷地将很多垃圾实时清运,根绝了住户违章装修、乱搭乱建的景象,单个房子的修建质量问题很快获得妥帖处置。英国房屋司理学会喷鼻港分会主席吴咏琪密斯调查二村后,深有感受地说:“房屋区入住时期如许整洁洁净,路上看不到一袋垃圾,这在喷鼻港也很难做到。”

年,二村荣获全国榜样文明房屋小区,那时全国只要8个项目获此殊荣,二村以第二名的成果获奖。同年,二村被结合国人居委员会授予“人居声誉奖”。一个投入运用不到两年的小区,就一举为经济特区捧回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奖,这代表着一体化治理形式在二村取得成功。原建立部还把物业治理“综合一体化”形式列入全国物业治理培训教材,该形式开端在全国各地敏捷推行。到二村观赏拜访的国表里宾客纷至沓来,个中有前肯尼亚总统莫伊、喷鼻港署理总督钟逸杰、澳大利亚结合访华团及英国房屋司理学会等代表团。可以一定地说,上世纪90年月初,二村创始的“综合一体化”治理形式发明了物业治理的奇观,也发明了中国物业治理的奇观。

“综合一体化”治理形式的前史奉献

除了可以不遗余力为居民供应一流的治理服务外,“综合一体化”治理形式也为房管所向物业治理企业体系体例变革、履行物业治理社会化供应了一个很好的探究。此前,房管所的经费都是由县政府补助,但物业以先行者的远见和魄力在服务内容上做出改动后,二村治理处在成立之初,便经市县政府同意从房屋区工程总造价中提取1%作为治理基金。为了补偿治理经费的不足,又用治理基金在小区内购置了贸易用房,由治理处出租运营,其收入用作治理费的增补。另一方面,治理处又开展了多种运营,采纳有偿服务、商铺运营等办法,广辟资金筹集渠道,促使小区治理的良性轮回,经济效益开端突显,完成了进出均衡,做到了“以区养区”,培养了房屋区治理的“自我造血”功用,一举打破了房屋区治理靠县政府“供养”的传统格式。这时人们才开端看法到,本来物业治理不只仅是一种能为广阔住户供应服务的社会需求,也是一项能为物业治理企业供应经济收益、为社会发明价值的运营活动。

“综合一体化”初次明确了物业治理的范围和界线,理清了物业治理企业与县政府、开拓商、街道办的关系,而形式中的“以区养区”、培养社区“造血功用”的概念,实践上让物业治理开端以市场化运营、企业化治理的簇新方式运作起来,彻底了原有房管所单一的治理形式,使得物业治理行业真正离开县政府得以自力发展。该形式还初次将治理和服务功用归入物业治理行业傍边,并开端凸显与突出行业的“服务”特征。“综合一体化”形式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的影响直至今日。

篇2

二、坚持以方便群众就医,提升医院服务水平为中心,合理安排收费窗口。作为患者,来到医院第一个接触的就是收费处,收费处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代表了医院的形象。门诊楼一般都分为好多层,一楼必须设收费窗口,而且离急诊科不要太远。与药房同层的应该多设收费窗口,避免患者上下楼的麻烦,此层的收费窗口应列为重点收费窗口,既要多,又要全,“多”是指自费窗口与医保窗口要保证数量,使病人排队等候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全”是指普通收费与医保收费都要设置,随着国家医保政策的完善,医保病人逐渐增多,于是在保证收费处人员数量的同时也要讲究素质要求。另外,重点检查科室如检验科、功能科的楼层也应列为重点楼层,做检查的病人多了,收费处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此楼层设置相应的收费窗口。

三、派专人负责票据管理,减少不合理退费行为发生,维护医院的经济效益。收费票据由医院财务科派专人持相关手续向当地财政票据管理中心领购,购入票据后,应由财务科验收入库,并派专人负责登记收费票据的购入日期、起止号码等。收费人员在领用发票时,必须对所领用的发票进行检查,如发现有缺联少页、重号少号,字迹模糊不清等印刷质量问题,应停止使用所领用的发票,并将其及时送回财务部处理。票据管理员要按人设分户账。财务部门应当定期对收费部门领用的发票进行检查,对其领用的票据进行严格控制,用完后及时收回并办理领用注销手续。票据的收据联打印上提示如:“此发票有四舍五入”、“当日取药有效”、“退费请在七日内办理”。不要轻视这些温馨提示,它能避免好多不必要的纠纷,对病人是一种责任,对医院是一种保护。票据审核人员每日对收费票据进行审核,检查登记,对于药品的退费如果病人还没有取药,票据上必须有开方大夫签字,检查退费,必须有检查科室相关主任签字,如果主任不在,值班人员双签,如涉及到治疗费用也必须由相关科室主任签字,同时患者也要签字确认收到退费的金额,并留下联系电话(以备电话回访之用),票据的回执收据齐全,药品处方检查化验单与票据一并收回。作废票据要求收据与回执齐全,并且必须是当天结账前发生的事项,在作废的票据上必须说明作废原因。最后与日报表一并上交财务科。

四、实行就医一卡通,实现医院的电子化管理。信息化是现代化医院发展的必然要求,医院信息系统(HIS)目前正处于由传统的面向医院事务管理转入到与临床医疗信息相结合的第三阶段。就医一卡通是指在一个局域网内采用一个中心数据管理来达到一卡通用的目的。患者凭一张卡进行挂号、交费、检查、取药,它可以利用医院有限的门诊资源提高门诊挂号、收费、就诊、取药等环节工作效率,缓解病人就诊矛盾,降低患者在医院现金交易而带来的风险,还可以把原来分散的划价和收费等流程整合起来,缩短看病时间,减少排队现象,解决了长期以来的"长、乱、错"现状,在方便患者的同时,提高医院的科学管理水平。真正实现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全面信息管理的“数字化医院”。就医一卡通既能满足医院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又能满足员工、病人以及病人家属和其他访客的各种需求,其电子管理功能将使医院实现电子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加强院务管理,降低管理成本;其电子认证功能将使患者享受到“一卡在手,通行全院”的便利,患者只须到挂号收费处一次,就诊环节减少避免了病人的往返奔波,为患者节约了大量时间;其电子钱包功能将使整个医院拥有一个“真正无现金的医院”,持卡人在医院内进行非现金交易,与院方形成各种支付关系,通过电子钱包进行结算,由以往的“先消费后付款(记账式)”的资金运作模式变为“先交款后消费”,这对于医院的资金安全性管理起到了极为积极的作用。

篇3

除IS09000标准之外,国际标准化组织(1SO)又颁布了第二套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0. 面对目前国内外正在掀起的ISO14000认证热潮,施工企业应该持何态度?企业是否应该建立多套管理体系,以及如何避免多套管理体系运行所带来的工作重复和效率低下?这是企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本文结合国际标准化组织推行管理体系标准化的发展趋势和建筑企业的特点,提出建立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的观点,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点思路。

一、质量、环境、安全三种管理体系的发展和联系

ISO9000 系列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打破了ISO以往单一制定技术标准的格局,不仅把标准化活动同国际贸易紧密地结合起来,引起产业界乃至政府对标准的重视,而且把系统理论引进了标准化,提出了建立文件化管理体系和管理体系认证等一系列概念。这不仅是标准化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而且在管理领域也引起了极大反响。

1993年6月,把国际标准的目标指向了人类最为关切的环境问题,开始制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到1996年10月ISO已颁布了ISO14000系列主要的5个标准。

ISO14000颁布后,引起世界各国工业界的重视和广泛兴趣,抓起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热潮。我国早在1997年2月即等同采用为国际GB/T24000-1SO14000,目前我国电子、化工等行业约有50多家的企业已获得了ISO14000证书。

除已颁布的ISO9000和ISO14000标准外,ISO下一步还要制定和颁布一套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标准(暂称为ISO15000),该标准将参照英国1996年颁布的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标准BBS98800,要求企业建立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OHSMS),改善生产条件,加强安全管理,保证职工健康和安全。

质量、环境和安全三种管理体系标准的产生,是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市场一体化的格局,强调了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质量管理体系(QMS)保证生产出的产品合格,使顾客满意;环境管理体系(EMS)保证在生产过程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社会满意;职业安全和卫生管理体系(OHSMS)保证在企业内部文明组织生产,加强安全保障,使员工满意。三种管理体系的对象不同,但目标一致。三种体系均作用于企业组织的生产过程,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指导思想上,三种管理体系都遵循相同的管理思想:(1)从注重技术解决发展到从组织上和管理职责上解决;(2)从注重终端控制发展到全过程控制;(3)要求制定管理方针,针对管理体系的总目标做出承诺;(4)要求建立并保持分层次的文件化体系;(5)强调记录和可追溯性; (6)强调“预防为主,不断改进的思想”;(7)要求采用适当的管理技术;(8)体系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原则;(9)自愿性原则等。在体系运行方式上,三种管理体系都按照:制定目标方针、计划、实施和运行、检查和纠正措施、审核及管理评价,即戴明模式(PDCA循环)来实现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二、建筑施工企业与三种管理体系

1.建筑施工企业与质量管理体系。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特点和质量管理现状使得ISO9000的作用在建筑企业中得到更加突出的体现。ISO9000标准于 1994年被我国等同采用后,立即得到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积极响应。如今,越来越多的建筑施工企业已通过ISO9000认证,这是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保证工程质量的现实需要。

2.建筑施工企业与环境管理体系。与ISO9000相比,建筑施工企业对悄然兴起的ISO14000现象则表现出认识不足和热情不够。建筑施工企业应该认识到:

(1)环境保护涉及每个企业。当今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的主题,环境保护不只是意味着控制污染,而与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因此,环境保护涉及所有行业,ISO14000认证并不只是电子、化工、造纸等“排污”企业的事,而是面向所有企业和组织。

(2)建筑施工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建筑施工企业也面临来自环保团体、业主、居民、社区和政府部门各方面的压力。建筑污染已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事实上,目前在国内和国际工程的招投标中,已要求承包商的标书中包含环境保护的内容。

(3)防止环境认证成为新的“绿色贸易壁垒”。早在ISO14000颁布之初,ISO就宣布对这一新的认证标准只给予2-3年的缓冲期,缓冲期过后国际市场就可能会对未获证企业和产品作出若干限制,发达国家就可能籍此对第三世界国家构筑“绿色贸易壁垒”。那时,国内的建筑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通行无阻,除要持有“1SO9000的通行证”外,可能还需要持有“ISO14000的绿卡”。

(4)建筑施工企业同样可以享受 ISO14000的成果。在当前形势下,按ISO14000建立EMS,对建筑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扩大CIS成果,增加无形资产;帮助企业树立永续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使企业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快科技进步;规范程序,强化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整体水平;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社会界面;可见,建筑施工也应该研究和关注ISO14000标准,甚至考虑建立环境管理体系,这不只是解决施工企业的现场文明施工问题,而且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和经济效益。

3.建筑施工企业与职业安全管理体系。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安全保证甚至是企业进入市场的一项强制性条件,安全管理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决不亚于质量管理,已有一些企业曾偿试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模式建立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因此,OHSMS标准一旦经ISO颁布,必将立即被政府和企业所采用,建筑施工企业更会以积极的态度接受OHSMS标准。

三、建立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质量、环境、安全是企业管理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都有必要建立系统化、文件化和按照持续改进的戴明模式运行的管理体系来支持。然而,这并不意味企业要分别建立多套独立的管理体系来平行运行。从ISO9000和ISO14000贯标认证的实践和管理体系标准的发展趋势看,企业建立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是可行和必要的。

1.一体化可避免工作重复和效率低下。按三套标准建立三套管理体系,意味着企业要设置三套组织机构,编制三套体系文件,势必造成职责和权限的交叉和混淆,使得工作重复,资源浪费,也不利于文件的控制。这样,实际上增大了企业管理系统的复杂性和无序性,降低了系统功能和管理效率。

2.一体化是管理的系统原理的要求。企业存在三个平行的相互独立的管理体系,违背了管理的系统原理。根据系统的观点,为达到组织的管理效果最佳,其所有管理活动必须纳入一个整体考虑,这就意味着任何管理子系统都应该成为组织管理系统的一部分运作,从而达到节约管理资源,提高整体效益的目的。

3.一体化反映了三种管理体系的内在联系。质量、环境、安全三种管理体系具有相同的指导思想,在体系运行方式上也体现了相同的管理学原理。三套管理体系同时作用于产品的生产过程,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如影响质量的因素5MIE中就有人员和环境的因素,在施工项目的现场管理中,管理者很难把质量、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割裂开来,建立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正体现了三者的内在联系。

4.一体化也是管理体系标准的发展趋势。ISO已认识到建立多套管理体系和实行多重认证会给企业带来沉重负担和管理上的不便。如果不是单纯为了认证,完全可以把ISO9000和ISO14000标准结合起来实施,这样既可以减轻企业负担,又可以统一考虑企业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也有国内学者提出制定综合管理标准体系(GMS),也就是:QMS+EMS+OHSMS—GMS,对这样的综合管理体系,只须由综合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进行一次审核认证。事实上,ISO正积极为管理体系的一体化创造条件。即将颁布的新版ISO9001:2000把原ISO9901:1994的20个要素分布4个方面,使其与IS014000相兼容。在ISO9000标准2000新版的说明中也强调了与ISO14000的相容性。在今后颁布的其他管理体系标准,ISO也将使它们在结构、术语、技术和运作方式上都尽可能接近,以形成一致并共有的结构方式来实施不同标准要素的要求,从而为企业最终实现管理体系的一体化创造条件。

四、建立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的途径

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建立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可以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途径:

1.从头开始,建立新一体化管理体系。如果原来的管理体系很不完善,或根本没有,则可参照质量管理体系的成功模式,结合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和安全管理的要求,逐步建立适用的一体化管理体系。这种做法一次到位,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缺点是过程复杂,难度很大,前期效果不明显。

2.先分别建立单独的管理体系,然后再一体化。例如,可以先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取ISO9000认证,运行一段时间后,再借鉴ISO9000贯标的成功经验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获取ISO14000认证,然后再把二体系逐渐整合。这种做法的特点是先简后繁,简单易行,前期效应大,但缺点是费时较长,成本较大。

3.在成功管理体系中加入其他管理要素,逐步发展成为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比如,已建立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已成功运行的企业,则可在此基础上纳入环境和安全管理的要素,这样可把质量体系的成功经验运用于各种管理要素的运作之中,做到平稳过渡。这种做法切实可行,但要避免一体化深度不够或出现主次体系。

无论采取何种一体化途径,都是先通过体系文件的通用化和共享,来逐步达到一体化文件的形成。因为不同的管理体系都要通过程序文件进行运作,管理体系一体化的标志就是各层次体系文件的有机结合,做到体系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的一体化。然而,文件一体化并非指一定要构成单一的一套金字塔文件结构。由于各体系的目标不同,也考虑到当前体系认证的现实,各体系手册可以形式上分开,但要保证在结构形式、组织目标和运行模式上的一致。对于程序文件的一体化,可以通过用参考表格形式来说明程序文件与每个部门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处理好接口的协调和优化;对于作业文件,则必须做到完全一体化,不但要做到文件内容、格式和编号的一致,而且要实现作业和执行过程的一体化。

尽管各体系目标存在相互促进的一面,整合不同因素在管理逻辑上是可行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会有一些因素在特定条件下影响一体化的进行,如:

1.不同体系目标客观上存在冲突的可能。例如,业主提高某项质量上的要求,则可能增加对公众的环境影响;为了防止施工扰民而采取夜间施工,则增加了工人的安全风险。这是整合过程中面临的基本问题。

2.不同体系要素实现各自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技术手段存在各自的特点和差异。

3. 各体系受不同的外界影响。如果相关方的团体或上级机关强加于某一体系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另一体系,企业受这种外来的压力,甚至外部资源的影响,则可能会妨碍一体化的进行。

4.存在内部主观上的影响。如果管理层主观上对不同体系的优先性有要求,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程度的考虑,那么,对体系的整合就存在一种人为影响的趋势。

篇4

【关键词】综合交通枢纽 一体化 运行管理 交通组织

引言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国内一些城市客运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相继建设并投入运行,“十二五”期间则有更多的城市将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列入发展规划。在这个背景下,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问题成为交通运输及城市管理行业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像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直接体现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整体运输效率,关系到能否解决市民“出行难”问题。

1.国内外枢纽运行管理综述

从80年代末起,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率先提出建立一体化交通系统的概念,并已建成大量成熟的枢纽实例——如德国的法兰克福国际机场,设有称为“AIRRAIL”的交通中心:航空、高速铁路、地铁、公交和出租车等各种交通方式在交通中心汇集,枢纽运行管理方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一体化运行管理,便捷的交通服务功能提升了旅客在枢纽内的体验;法兰克福国际机场远远超越了机场的交通定位,是一个综合运输系统——整合各交通方式功能,做到物理空间一体化、功能使用一体化、投资经营一体化,使法兰克福国际机场成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的成功典范。

在我国,早期对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关注较少。实践中,由于管理主体、管理模式等原因,往往存在重各种交通方式自身运行、轻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运行的问题。许多城市不同程度存在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不全面、建设进度滞后、站点布局需要完善,以及各种交通方式衔接不畅、旅客换乘走行距离过长、花费时间较多等问题;部分城市,尽管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颇具规模,但是配套交通保障尚不足,市民出行仍然存在不便。

因此,我国综合交通枢纽运行管理需要更多从交通集成的角度去考虑运行服务功能的实施。这方面,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正进行积极的尝试,提出了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的理念。

2.虹桥枢纽一体化运行概述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以下简称“虹桥枢纽”)位于上海长宁和闵行两区的交界处,距市中心约12公里。枢纽于2006年动工建设,并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前竣工。枢纽总建设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凭借独特的规划设计及后续有效的运行管理,开创了交通设施开发的新格局。虹桥枢纽是世界上首个集航空、高铁、轨道交通、公路运输为一体的交通枢纽,所有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在5-10分钟可以实现。

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是以实现最终高效运行为目的,将枢纽从规划至运行各环节有序整合,为实现枢纽交通功能的最优化而采取的各项运行管理措施。

回顾从规划到投用的全过程,虹桥枢纽以满足最终运行需求为核心,各环节贯彻一体化运行管理的要求,涵盖枢纽规划设计、建设、日常运行、应急处置及运行支持等各环节;三年的平稳运行,虹桥枢纽在上海城市交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一体化运行管理的实践

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综合交通枢纽按照不同运行功能进行分层,包括核心建筑本体和周边交通配套设施两大部分:

图1.综合交通枢纽的系统组成

虹桥枢纽目前已有铁路、航空、长途客运、城市轨道交通、公交巴士、出租车和社会车辆等各种交通方式,利用“一体化交通中心”,将各种交通方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为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奠定了基础——对外交通、市内交通紧密衔接、集中换乘和配套公共服务功能等在一体化运行管理下高质量组织实施。

3.1—体化规划设计

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必须服务于投运后的一体化运行管理,为枢纽建成投运后就能体现枢纽的整体联动和各交通方式间的互补配合,为发挥枢纽综合交通效益做好前道工序。

与以往交通枢纽规划设计相比较,虹桥枢纽规划设计过程中,规划设计人员详细调研、分析国内外优秀枢纽案例,了解旅客需求,更重要的是倾听枢纽内各交通方式运营单位的专业意见,最终递交的规划设计充分考虑了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行特征、一体化运行管理的要求——将各种交通方式功能合理有机组合;枢纽内换乘集散系统高效、引导指示标志清晰、旅客换乘环境舒适、服务功能体系完善、旅客基本需求配套的商业设施配套齐全;各交通方式的到、发客流,按不同的目的和方向,实现“换乘、集散、引导及停靠”四项基本功能,更为枢纽投运后的各交通方式间运行配合、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等打好基础。

表1.虹桥枢纽规划设计的改进分析

3.2一体化建设管理

对于虹桥枢纽这类大型复杂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管理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面临大量的工程技术难点和独特问题。为了顺利推进虹桥枢纽建设,由政府牵头、各交通方式相关单位联合组建枢纽建设指挥部,统筹管理枢纽各板块的工程建设节点。

本着服务于枢纽发展战略、服务于广大旅客需求、服务于建设管理目标的建设理念,虹桥枢纽的建设始终以运行为导向,在一体化运行管理的背景下推进各项建设事宜。在整个虹桥枢纽的建设过程中,落实到各个领域和各项管理工作,形成枢纽一体化建设的理念,将规划设计中的思路落实到每一项建筑安装与施工中来。枢纽建设指挥部,18个成员单位,37家单位,从系统统筹的角度,编制枢纽建设总体进度计划,不是某一单位的进度计划,而是整个枢纽区域的进度表;铁路、机场、轨道交通、市政配套等,所有工程项目衔接在一起,形成环环相关超过八十余个节点,循序推进。

例如,枢纽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各交通方式运营管理单位明确了整个枢纽一体化运行的重要意义,达成了通用接口协议,相关协议及数据汇总平台在目前枢纽整体运行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虹桥枢纽应急响应中心(ERC)、公安指挥中心、交通管理指挥中心等单位能够第一时间掌控枢纽的运行情况,在更加广泛的层面提升了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的能力。在虹桥枢纽建设过程中,运行管理单位全过程参与,为最终用户无缝接管奠定了基础,这也是虹桥枢纽运行管理值得总结的地方。

3.3一体化运行管理

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有了规划和建设的“硬件”基础,还需要管理“软件”的结合,即枢纽的整体运行组织,包括运行组织协调机制、运行组织整体联动等。同时,枢纽内各交通方式的“硬件”之间存在相互平衡的要求,存在合理竞争与合作互惠关系,此时“软件”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出来。

在虹桥枢纽范围内,各交通方式运行单位均按照本专业的管理进行有序运作,同时在枢纽内建立一体化运行的管控体系,不仅处理枢纽日常运行管理,在出现应急事件时能进行及时、有序应对。

3.3.1日常运行管理

虹桥枢纽的日常运行管理包括客流管理、交通管理、建筑管理、枢纽整体协调与对外沟通等。日常运行管理中,立足于枢纽整体:

(1)与各交通方式交换客流信息、指挥协调现场、采取旅客引导和客流组织措施、开展客流监视和诱导;

(2)掌握各交通方式旅客出行的规律和差异性,围绕一体化运行管理要求,克服“各管一段”的被动局面,主动获取各交通方式运行单位的信息,采取积极主动措施一体化安排;

(3)借助枢纽应急响应中心平台(ERC)将枢纽核心建筑公共区域内机电设备运行情况、灾情监视等运行情况实时掌控;

(4)由应急响应中心(ERC)推进枢纽内各运行管理单位间的协调,统一对外沟通渠道,与市应急指挥中心、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市交通信息中心、市政信息中心等政府部门的沟通保持。

以枢纽内一体化的客流管理为例:

枢纽客流管理的重点是对枢纽内各交通方式间换乘客流的流量、流线进行有序组织(减少流线交叉、短捷合理减少迂回、流线明确清晰),向旅客提供优质的交通服务。客流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枢纽内各交通方式换乘流线的便捷、顺畅,将不同的人流、车流,复杂的换乘关系进行有机整合,优化利用枢纽内资源,使枢纽的整体运行处于有序状态。

客流管理需要研究不同换乘关系规律和枢纽整体运行特点,在满通功能需求的同时,达到枢纽内和谐有序的动态交通平衡;客流管理有助于分析枢纽日常运行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通过改进运行管理来达到枢纽整体服务水平的改善和系统服务效率的提升,提升了枢纽内换乘交通组织的效率,从管理精细化着眼,提升了交通引导组织的水平。

3.3.2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综合交通枢纽是一个复杂大系统,一旦发生事故或危机事件,很有可能超出某一交通方式、某一空间的控制,甚至在多交通方式间引起连锁反应,产生次生事件;此外,枢纽内某一处设备设施的故障,引起的影响往往也是扩散性的。

考虑到综合交通枢纽突发事件应急时外在表现为规模大、交通方式多、人流车流聚集,换乘方式复杂,发生突发事件社会影响大;内在还有管理主体多元、各基层应急管理单元多重组合、不同应急管理单位业差异性显著、专业性强。虹桥枢纽更加强调了突发事件的综合预防和应对,建立一个一体化的应急管理体系:

根据枢纽应急管理的统一要求,由政府部门牵头、整合虹桥枢纽内各交通方式现有应急管理架构,将各交通方式应急单元有限纳入到枢纽统一的应急管理体系中,设置枢纽应急管理职能部门,各交通方式运行单位高度参与并承担体系中职责,实现系统内外的有效衔接。

枢纽一体化应急管理体系的运行中,信息共享和应急信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都是重要的内容。枢纽一体化应急管理体系立足于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的高度,编制枢纽综合应急预案,明确各应急管理责任主体及管理范围、应急处置相关事项细节、突发事件响应程序与方法,落实应急人员和物资,开展跨区域、跨部门、多单位共同参与的应急处置演练等。

在枢纽一体化应急管理体系中,构建“多层次、网络状”的枢纽应急管理联动模式是一个重要方面。首先是有效利用枢纽内所能共享的各种应急资源;其次是根据突发事件的处置要求,打破行业管理的束缚;此外是建立“沟通、协调、支援”的枢纽应急联动机制,这里沟通是指区域信息共享、协调是指应急资源共享和调配,支援是指应急处置时各单位相互支持。通过构建应急管理联动模式,提高了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救援能力、灾后快速恢复和重建能力,能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的损失和影响。

3.4一体化运行管理的保障与支持

3.4.1多中心一体化运行指挥协调机制

建立多中心一体化运行的指挥协调机制,做到专业分工与总体统筹相结合,条线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多中心一体化运行指挥协调机制的实质是:多单点运控中心的管理整合,更多关注“四个效率”,即控制中心间协调效率、信息效率、现场执行效率、与相关机构沟通效率,更大程度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

多中心一体化运行指挥协调机制能够成为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的重要手段,依赖于各中心合理、清晰的运行组织安排,各中心间的高效沟通,重大事项优化决策,先进的网络化系统组成,机电设备及运行设施配套,高素质的枢纽运行管理人员支持,以及枢纽内外机构各部门的紧密合作。

多中心一体化运行指挥协调机制确保了协调与保障功能的发挥,确保了一体化运行理念贯彻落实。同时,有利于实现枢纽运行管理及系统结构上可持续发展。

3.4.2一体化运行管理的信息系统支持

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提供运行管理支持,成为虹桥枢纽日常运行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必不可少的手段。虹桥枢纽建设的运行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多种信息采集方式,采集枢纽内各类动态、静态运行信息,通过数据处理及整合,综合反映枢纽运行等各种运行状态,给枢纽运行管理人员提供了有效决策辅助与支持。同时,结合终端信息显示,信息系统实时将运行信息提供给枢纽内广大旅客,为旅客的出行信息查询、换乘信息查询等带来诸多便利。

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为虹桥枢纽实现一体化运行管理搭建了一个宽广的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不仅很好地满足了枢纽区域综合交通管理、区域公共事件应急联动的需求、区域运行保障、区域信息共享的需求,也实现了枢纽内各交通方式运行单位、政府与行业管理部门间均能实现信息同步共享。

4.一体化运行管理分析与评价

对虹桥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进行分析和评价,分别采用WSR方法进行一体化运行管理分析,采用建立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进行定性、定量评价。

4.1虹桥枢纽WSR方法运行分析

4.1.1WSR方法简介

WSR是“物理(Wuli)—事理(Shili)—人理(Renli)方法论”的简称,由我国学者顾基发教授和朱志昌博士于1994年提出。它既是一种方法论,又是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尤其是在观察、分析复杂系统时,从物理—事理—人理三方面进行分析,解决管理中的问题。图2.进一步清晰地显示了WRS方法运用过程。

图2.WRS方法运用过程

4.1.2虹桥枢纽运营WRS方法分析

运用WSR方法对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进行分析,在基于枢纽设备设施系统和客运系统等基础条件下,梳理出相应的物理、事理、人理过程(详见图3)。

物理过程:主要指各个枢纽交通子系统,包括铁路、航空、长途客运、轨道交通等;

事理过程:主要指枢纽内交通流组织管理、枢纽内客运调度、公共信息管理、枢纽设施管理、安全管理、应急救援管理等;

人理过程:主要指枢纽内组织管理协调和多管理主体间管理界面的划分。

图3运用WRS方法对一体化运行管理分析实例

图3分析的综合交通枢纽运行管理的物理—事理—人理过程揭示,任何一种交通方式、任何一种生产活动,都是枢纽运行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环节,环环之间虽有着界面划分,但更是依靠一体化运行的联系纽带,才能服务于枢纽内旅客的各种换乘需求,才能在单一交通方式运行不畅时发挥交通互补作用(如京沪高铁与京沪航空之间的运能互补,节假日长途对铁路的运力支援),才能在枢纽整体运行受到影响(如遇到突发恶劣天气时)枢纽能发挥整体的应急处置能动性,应急力量和应急资源统筹安排,枢纽周边区域也能够对口提供统一的增援。

同时,随着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枢纽更有可能形成自身特有的服务品牌,枢纽内旅客服务水平也突破不同交通方式运行管理单位之间的差异,如铁路标准和民航标准之间的差异,形成更高层次的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

4.2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对虹桥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进行系统分析后,必须对运行管理进行评价。立足于枢纽实际,枢纽运行管理要求建立简洁、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一体化运行管理评价体系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个方面:定性评价主要是指那些无法定量化的评价内容,如枢纽布局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程度、枢纽布局与交通网络布局的相互关系,枢纽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等;定量评价主要是通过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标进行,如枢纽内各交通方式的客流量、负荷、枢纽客流发生吸引范围等。

虹桥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评价应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实用性原则,将虹桥枢纽评价指标分为枢纽基础设施配置、旅客满意程度和枢纽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方面,参见图4。

图4.综合交通枢纽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指标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及评价质量。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从枢纽一体化运行的核心需求出发。

5.结语

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的研究属于一个半开放性的研究,是一个需要继续完善、持续优化的研究,笔者也仅结合虹桥枢纽的运行实际进行提炼。实际中,要研究分析的远不止这些,如枢纽内各运行管理单位的一体化旅客服务管理、一体化换乘诱导系统建设、一体化服务标准建设、一体化旅客信息服务等都值得进行深入思考;在分析中,还需建立更加全面的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的理论体系。综合交通枢纽又仅是城市公共设施管理的一个代表,如何提升公共设施管理水平,这方面的研究还将继续。

参考文献

[1]李伟、王炜等.城市客运换乘枢纽多目标灰关联综合评价研究.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5(4):5-9

[2]孙立山.城市客运交通枢纽换乘效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工业大学.2008

[3]朱青.大城市客运交通枢纽评价方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8

[4]吴念祖.图解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策划、规划、设计、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5]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虹桥商务区交通挑战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上海:2012

[6]黄岩.基于交通功能分析的城市综合枢纽规划设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10

篇5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化 医院综合管理 作用 对策

进入21世纪,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建设提高了企事业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在新医改的背景下,有效的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就能够帮助医院管理者有效的对医院的物流、工作流和信息流等环节进行计算机信息化的管理,确保数据的有效利用,实现医院有效信息资源的共享目的,极大的减少医院从业人员的工作量,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工作失误,提高医院工作效率。同时,医院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数据信息在医患之间的共享,前往医院就医的病人的就诊情况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直接进行查阅,医院的诊治报告和收费标准也通过网络公布,以便病患及社会进行监察,同时医院的各项工作变动和收支情况也可以通过网络向公众开放。因此,加强医院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的提升医院的综合水平,提高医院的公众形象和服务水平。本文分析了信息化建设对医院综合管理水平提高的作用,并提出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计算机信息化对提高医院综合管理水平的作用

(一)信息化建设可以优化医院的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信息化建设,医院利用高效的计算机网络提高了医院工作信息传递效率,实现了医院信息资源的共享。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病人的诊治报告、住院记录等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公布给家属,使家属更直接的了解病人诊疗过程以及收费情况,优化了门诊就医的流程。尤其是在实施新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后,医院可以通过计算机端口实现与各级医保的无缝对接,避免了病人信息的重复录入,缩短了结算时间,为医院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信息化建设有效的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拉近了医院与病患的距离,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紧张的医患关系。

(二)信息化建设帮助医院实施全成本核算,有效节约医院成本

加强医院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的帮助医院节约成本。医院成本核算部门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对医院各部门收支数据的采集,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各部门的成本进行科学的分析,制定出各部门合理的成本预算,实施过程监控,做到成本的事中和事前的控制。在成本核算时,及时的发现各部门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成本管理和预算控制,保证医疗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各部门成本的合理控制,树立节约创收的作风,提高医院资金使用效率。①

(三)帮助医院实现智能化管理

实施信息化管理系统后,可以极大的改善医院的管理水平。智能化办公系统的实现,帮助医院改善办公环境,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医院实现了局域网互联;二是智能监控系统的安装,为医院提供更高的安全保障;三是智能化的考勤,帮助医院规范员工行为,优化管理流程。

二、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力度

实现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关键就是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但是,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因此必须得到医院上下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通力合作,推动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实施。医院应该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医院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这个部门的相关人员应该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综合运用现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力度。目前,我国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急需建立一套以Intranet网络的浏览器、服务器技术和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技术基础网上管理平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医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结构完整,功能齐全,满足医院日常管理需求。②

(二)加强人才引进,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对于医院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推进医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人才对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提升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为了加快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速度,医院应该注意引进一批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帮助医院尽快完成信息化建设。但是,随着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从事相关工作的技术性人才却相对匮乏,现有的医院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很难满足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因此,医院应该加大人才吸引力度,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引进具有计算机等相关专业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我国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除了大力引进计算机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医院还应该注意对原有员工的培训工作。具体的来说,医院可以在内部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通过聘请专家讲座和举行交流会的形式,促进医院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此外,我国相关的医学院校应该注意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开设计算机等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等专业的素养,为医院源源不断的输送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三、结语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实施信息化管理系统成为各大医院改革的重点,通过信息化建设,医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并提高管理水平。因此,医院应该加强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引进具有计算机信息化建设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切实推动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