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9:27: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综合一体化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从上世纪80年月初成立全国第一家物业治理公司至上世纪90年月初的10年时间里,在方案经济和半方案经济下的房管所形式下,物业治理服务本能机能恍惚不清,房屋区内的维修、园林绿化、环卫等工作由多个部分各管一摊。多头治理招致了“三个僧人没水喝”的困境,后果是业主掏了钱却买不到称心的服务。这个期间,中国大陆物业治理仍处于始创期,行业处于怅惘之中。
进入上世纪90年月,在城市化建立的海潮下,特区的城市情貌一日千里。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个个寓居小区应运而生。但在外表光鲜的背面,人们看到更多的是寓居房子外墙敏捷老化的陈迹,小区绿化草坪上扎眼的垃圾。譬如市房管局(原市房屋局前身)开拓建立的第一个项目红荔村,装修时期小区内垃圾聚积如山,苍蝇横飞,老鼠四窜。日本的一个调查团来调查时,就很不谦让地指出:“修建多姿多彩,惋惜治理跟不上。”
年春天,市主管城建的副市长一行在调查了港和全市几个公产房房屋小区后,激烈地认识到,要处理物业治理遍及存在的准则不健全、治理伎俩掉队、程度不高级问题,必需从基本上变革现行的治理体系体例。在随后的一次房地产工作大会上,她作了明确指示:必需变革现行治理体系体例,借鉴喷鼻港成功的经历为我所用。依据这一指示精神,市房管局(市房屋局前身)的指导班子召开了紧要大会,此次大会提出将房屋物业治理归入企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轨道的方案,探究合适中国国情的房屋区物业治理新形式,并向市县政府提出施行方案。年10月,经李传芳副市长同意,由市房管局注册成立了物业治理公司,努力于新的物业治理形式探究,以便在全市局限内履行。
变革催生了物业,时代付与物业荣耀的工作。
年4月,依据市县政府的指示精神,物业正式接收昔时的大型福利房小区——二村,开端治理形式的立异理论。市房管局那时专门为此组建了一个工作小组,并遴选了几名年青的、具有较高文明程度的年青人组建公司。1992年,大学卒业不久的我,有幸参加到物业治理公司,并投身到这场不服凡的物业治理形式立异变革理论中。
“综合一体化”治理形式的降生进程
物业工作小组首先对物业治理近况和10年来的治理理论经历进行了总结,并对业主需求进行深化查询研讨,初步提出了“综合一体化”治理形式的思想,那时便获得了市县政府和市房管局的一定和支撑。依据业主在物业治理服务中的需求要素,我们以为物业治理应环绕次序维护(那时称作“保安”)、房管、洁净、绿化、设备治理、维修服务、社区文明等七大服务功用进行全方位掩盖,并明确了企业是物业治理的主体。这一形式从基本上处理了不断困扰物业治理“做什么”、“谁来做”的问题,可谓有的放矢。“综合一体化”提出的“七大服务”划时代地清楚了物业治理的根本内容和职责。20年过去了,物业治理服务有无数的立异与打破,但一直离不开“七大服务”范围,足于证实“综合一体化”治理形式的归纳综合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有了一体化治理的思绪,但如何才干在实践工作中真正贯实好呢?因为国内无相关经历可以借鉴,物业便派出一批治理人员奔赴深港两地各四星级酒店取经。酒店治理人员的一致着装、挂牌上班、文明用语给我们留下了深入的印象,更为主要的是,在可掬的笑脸和暖和的话语中,调查团深深地清楚了“客户是天主”这句话的实质涵义。调查完毕后,物业借鉴喷鼻港酒店治理的经历,开端探索着树立起标准的内部治理准则。从着装到用语,从岗亭职责到奖惩准则,都逐个强调,事无大小,并秉承“业主至上、服务第一”的主旨,制订服务手册,对“七大服务”工作规范进行细化,抓内部治理,培育员工服务认识,精心提拔服务质量。
依照新治理形式运作后,物业治理企业摊开了四肢举动,经心投入服务:将本来辨别由居委会、派出所等单元担任的房屋区卫生、绿化、治安等治理内容一致归入治理处,施行全方位治理,将人力物力一致谋划、集中分配,治理协调有序。这种治理形式很快就使物业治理优势获得充分表现,从体系体例上处理了各自为营、互相推诿、多头扯皮的不良景象。
“综合一体化”治理形式获得宏大成功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二村的业主很快就发现,这里的治理处和其余房屋区治理处确实有很大分歧。他们发现差异不只仅在于治理人员一致的着装和浅笑,更主要的是他们每小我身上分发出来的激烈的敬业精神和主人翁认识:小区内洁净人员天天三次清算垃圾,而在住户装修顶峰期时更是随时打扫装修垃圾,小区情况一直整洁得让人面前发亮;经由军事化练习的次序维护员一直地在小区内巡视,小区内很少见到乱摆买景象以及治安治理变乱;小区车辆治理状况优越,各类车辆各停其位,交通情况顺利;物业治理人员尽职尽责,只需住户打个德律风,无论何时何事,他们都邑尽量周密地处理问题;走在小区的石径上,放眼望去,四处是绿草如茵,棕树婆娑,走到哪儿都能看到治理人员好心的笑脸和亲热的问候……
执行一体化治理形式后,除了小区情况整洁美好外,最主要的是,无论碰到什么坚苦,只需问到物业治理公司的工作人员,都邑获得一个明确的回答。“坚持24小时为居民服务,坚持对居民进行回访,坚持为居民排忧解难”,二村治理处用“三个坚持”的精神和至诚至真的服务,在广阔住户的心中凝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正人之花。那时不少房管所的人来观赏二村,令他们诧异不已的已不只是治理人员的练习有素、一致着装、庄重举止与文雅辞吐,还有治理公司可以在多量住户大规划迁居、装修时期,疾速矫捷地将很多垃圾实时清运,根绝了住户违章装修、乱搭乱建的景象,单个房子的修建质量问题很快获得妥帖处置。英国房屋司理学会喷鼻港分会主席吴咏琪密斯调查二村后,深有感受地说:“房屋区入住时期如许整洁洁净,路上看不到一袋垃圾,这在喷鼻港也很难做到。”
年,二村荣获全国榜样文明房屋小区,那时全国只要8个项目获此殊荣,二村以第二名的成果获奖。同年,二村被结合国人居委员会授予“人居声誉奖”。一个投入运用不到两年的小区,就一举为经济特区捧回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奖,这代表着一体化治理形式在二村取得成功。原建立部还把物业治理“综合一体化”形式列入全国物业治理培训教材,该形式开端在全国各地敏捷推行。到二村观赏拜访的国表里宾客纷至沓来,个中有前肯尼亚总统莫伊、喷鼻港署理总督钟逸杰、澳大利亚结合访华团及英国房屋司理学会等代表团。可以一定地说,上世纪90年月初,二村创始的“综合一体化”治理形式发明了物业治理的奇观,也发明了中国物业治理的奇观。
“综合一体化”治理形式的前史奉献
除了可以不遗余力为居民供应一流的治理服务外,“综合一体化”治理形式也为房管所向物业治理企业体系体例变革、履行物业治理社会化供应了一个很好的探究。此前,房管所的经费都是由县政府补助,但物业以先行者的远见和魄力在服务内容上做出改动后,二村治理处在成立之初,便经市县政府同意从房屋区工程总造价中提取1%作为治理基金。为了补偿治理经费的不足,又用治理基金在小区内购置了贸易用房,由治理处出租运营,其收入用作治理费的增补。另一方面,治理处又开展了多种运营,采纳有偿服务、商铺运营等办法,广辟资金筹集渠道,促使小区治理的良性轮回,经济效益开端突显,完成了进出均衡,做到了“以区养区”,培养了房屋区治理的“自我造血”功用,一举打破了房屋区治理靠县政府“供养”的传统格式。这时人们才开端看法到,本来物业治理不只仅是一种能为广阔住户供应服务的社会需求,也是一项能为物业治理企业供应经济收益、为社会发明价值的运营活动。
“综合一体化”初次明确了物业治理的范围和界线,理清了物业治理企业与县政府、开拓商、街道办的关系,而形式中的“以区养区”、培养社区“造血功用”的概念,实践上让物业治理开端以市场化运营、企业化治理的簇新方式运作起来,彻底了原有房管所单一的治理形式,使得物业治理行业真正离开县政府得以自力发展。该形式还初次将治理和服务功用归入物业治理行业傍边,并开端凸显与突出行业的“服务”特征。“综合一体化”形式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的影响直至今日。
二、坚持以方便群众就医,提升医院服务水平为中心,合理安排收费窗口。作为患者,来到医院第一个接触的就是收费处,收费处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代表了医院的形象。门诊楼一般都分为好多层,一楼必须设收费窗口,而且离急诊科不要太远。与药房同层的应该多设收费窗口,避免患者上下楼的麻烦,此层的收费窗口应列为重点收费窗口,既要多,又要全,“多”是指自费窗口与医保窗口要保证数量,使病人排队等候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全”是指普通收费与医保收费都要设置,随着国家医保政策的完善,医保病人逐渐增多,于是在保证收费处人员数量的同时也要讲究素质要求。另外,重点检查科室如检验科、功能科的楼层也应列为重点楼层,做检查的病人多了,收费处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此楼层设置相应的收费窗口。
三、派专人负责票据管理,减少不合理退费行为发生,维护医院的经济效益。收费票据由医院财务科派专人持相关手续向当地财政票据管理中心领购,购入票据后,应由财务科验收入库,并派专人负责登记收费票据的购入日期、起止号码等。收费人员在领用发票时,必须对所领用的发票进行检查,如发现有缺联少页、重号少号,字迹模糊不清等印刷质量问题,应停止使用所领用的发票,并将其及时送回财务部处理。票据管理员要按人设分户账。财务部门应当定期对收费部门领用的发票进行检查,对其领用的票据进行严格控制,用完后及时收回并办理领用注销手续。票据的收据联打印上提示如:“此发票有四舍五入”、“当日取药有效”、“退费请在七日内办理”。不要轻视这些温馨提示,它能避免好多不必要的纠纷,对病人是一种责任,对医院是一种保护。票据审核人员每日对收费票据进行审核,检查登记,对于药品的退费如果病人还没有取药,票据上必须有开方大夫签字,检查退费,必须有检查科室相关主任签字,如果主任不在,值班人员双签,如涉及到治疗费用也必须由相关科室主任签字,同时患者也要签字确认收到退费的金额,并留下联系电话(以备电话回访之用),票据的回执收据齐全,药品处方检查化验单与票据一并收回。作废票据要求收据与回执齐全,并且必须是当天结账前发生的事项,在作废的票据上必须说明作废原因。最后与日报表一并上交财务科。
四、实行就医一卡通,实现医院的电子化管理。信息化是现代化医院发展的必然要求,医院信息系统(HIS)目前正处于由传统的面向医院事务管理转入到与临床医疗信息相结合的第三阶段。就医一卡通是指在一个局域网内采用一个中心数据管理来达到一卡通用的目的。患者凭一张卡进行挂号、交费、检查、取药,它可以利用医院有限的门诊资源提高门诊挂号、收费、就诊、取药等环节工作效率,缓解病人就诊矛盾,降低患者在医院现金交易而带来的风险,还可以把原来分散的划价和收费等流程整合起来,缩短看病时间,减少排队现象,解决了长期以来的"长、乱、错"现状,在方便患者的同时,提高医院的科学管理水平。真正实现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全面信息管理的“数字化医院”。就医一卡通既能满足医院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又能满足员工、病人以及病人家属和其他访客的各种需求,其电子管理功能将使医院实现电子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加强院务管理,降低管理成本;其电子认证功能将使患者享受到“一卡在手,通行全院”的便利,患者只须到挂号收费处一次,就诊环节减少避免了病人的往返奔波,为患者节约了大量时间;其电子钱包功能将使整个医院拥有一个“真正无现金的医院”,持卡人在医院内进行非现金交易,与院方形成各种支付关系,通过电子钱包进行结算,由以往的“先消费后付款(记账式)”的资金运作模式变为“先交款后消费”,这对于医院的资金安全性管理起到了极为积极的作用。
除IS09000标准之外,国际标准化组织(1SO)又颁布了第二套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0. 面对目前国内外正在掀起的ISO14000认证热潮,施工企业应该持何态度?企业是否应该建立多套管理体系,以及如何避免多套管理体系运行所带来的工作重复和效率低下?这是企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本文结合国际标准化组织推行管理体系标准化的发展趋势和建筑企业的特点,提出建立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的观点,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点思路。
一、质量、环境、安全三种管理体系的发展和联系
ISO9000 系列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打破了ISO以往单一制定技术标准的格局,不仅把标准化活动同国际贸易紧密地结合起来,引起产业界乃至政府对标准的重视,而且把系统理论引进了标准化,提出了建立文件化管理体系和管理体系认证等一系列概念。这不仅是标准化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而且在管理领域也引起了极大反响。
1993年6月,把国际标准的目标指向了人类最为关切的环境问题,开始制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到1996年10月ISO已颁布了ISO14000系列主要的5个标准。
ISO14000颁布后,引起世界各国工业界的重视和广泛兴趣,抓起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热潮。我国早在1997年2月即等同采用为国际GB/T24000-1SO14000,目前我国电子、化工等行业约有50多家的企业已获得了ISO14000证书。
除已颁布的ISO9000和ISO14000标准外,ISO下一步还要制定和颁布一套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标准(暂称为ISO15000),该标准将参照英国1996年颁布的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标准BBS98800,要求企业建立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OHSMS),改善生产条件,加强安全管理,保证职工健康和安全。
质量、环境和安全三种管理体系标准的产生,是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市场一体化的格局,强调了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质量管理体系(QMS)保证生产出的产品合格,使顾客满意;环境管理体系(EMS)保证在生产过程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社会满意;职业安全和卫生管理体系(OHSMS)保证在企业内部文明组织生产,加强安全保障,使员工满意。三种管理体系的对象不同,但目标一致。三种体系均作用于企业组织的生产过程,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指导思想上,三种管理体系都遵循相同的管理思想:(1)从注重技术解决发展到从组织上和管理职责上解决;(2)从注重终端控制发展到全过程控制;(3)要求制定管理方针,针对管理体系的总目标做出承诺;(4)要求建立并保持分层次的文件化体系;(5)强调记录和可追溯性; (6)强调“预防为主,不断改进的思想”;(7)要求采用适当的管理技术;(8)体系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原则;(9)自愿性原则等。在体系运行方式上,三种管理体系都按照:制定目标方针、计划、实施和运行、检查和纠正措施、审核及管理评价,即戴明模式(PDCA循环)来实现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二、建筑施工企业与三种管理体系
1.建筑施工企业与质量管理体系。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特点和质量管理现状使得ISO9000的作用在建筑企业中得到更加突出的体现。ISO9000标准于 1994年被我国等同采用后,立即得到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积极响应。如今,越来越多的建筑施工企业已通过ISO9000认证,这是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保证工程质量的现实需要。
2.建筑施工企业与环境管理体系。与ISO9000相比,建筑施工企业对悄然兴起的ISO14000现象则表现出认识不足和热情不够。建筑施工企业应该认识到:
(1)环境保护涉及每个企业。当今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的主题,环境保护不只是意味着控制污染,而与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因此,环境保护涉及所有行业,ISO14000认证并不只是电子、化工、造纸等“排污”企业的事,而是面向所有企业和组织。
(2)建筑施工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建筑施工企业也面临来自环保团体、业主、居民、社区和政府部门各方面的压力。建筑污染已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事实上,目前在国内和国际工程的招投标中,已要求承包商的标书中包含环境保护的内容。
(3)防止环境认证成为新的“绿色贸易壁垒”。早在ISO14000颁布之初,ISO就宣布对这一新的认证标准只给予2-3年的缓冲期,缓冲期过后国际市场就可能会对未获证企业和产品作出若干限制,发达国家就可能籍此对第三世界国家构筑“绿色贸易壁垒”。那时,国内的建筑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通行无阻,除要持有“1SO9000的通行证”外,可能还需要持有“ISO14000的绿卡”。
(4)建筑施工企业同样可以享受 ISO14000的成果。在当前形势下,按ISO14000建立EMS,对建筑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扩大CIS成果,增加无形资产;帮助企业树立永续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使企业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快科技进步;规范程序,强化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整体水平;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社会界面;可见,建筑施工也应该研究和关注ISO14000标准,甚至考虑建立环境管理体系,这不只是解决施工企业的现场文明施工问题,而且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和经济效益。
3.建筑施工企业与职业安全管理体系。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安全保证甚至是企业进入市场的一项强制性条件,安全管理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决不亚于质量管理,已有一些企业曾偿试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模式建立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因此,OHSMS标准一旦经ISO颁布,必将立即被政府和企业所采用,建筑施工企业更会以积极的态度接受OHSMS标准。
三、建立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质量、环境、安全是企业管理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都有必要建立系统化、文件化和按照持续改进的戴明模式运行的管理体系来支持。然而,这并不意味企业要分别建立多套独立的管理体系来平行运行。从ISO9000和ISO14000贯标认证的实践和管理体系标准的发展趋势看,企业建立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是可行和必要的。
1.一体化可避免工作重复和效率低下。按三套标准建立三套管理体系,意味着企业要设置三套组织机构,编制三套体系文件,势必造成职责和权限的交叉和混淆,使得工作重复,资源浪费,也不利于文件的控制。这样,实际上增大了企业管理系统的复杂性和无序性,降低了系统功能和管理效率。
2.一体化是管理的系统原理的要求。企业存在三个平行的相互独立的管理体系,违背了管理的系统原理。根据系统的观点,为达到组织的管理效果最佳,其所有管理活动必须纳入一个整体考虑,这就意味着任何管理子系统都应该成为组织管理系统的一部分运作,从而达到节约管理资源,提高整体效益的目的。
3.一体化反映了三种管理体系的内在联系。质量、环境、安全三种管理体系具有相同的指导思想,在体系运行方式上也体现了相同的管理学原理。三套管理体系同时作用于产品的生产过程,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如影响质量的因素5MIE中就有人员和环境的因素,在施工项目的现场管理中,管理者很难把质量、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割裂开来,建立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正体现了三者的内在联系。
4.一体化也是管理体系标准的发展趋势。ISO已认识到建立多套管理体系和实行多重认证会给企业带来沉重负担和管理上的不便。如果不是单纯为了认证,完全可以把ISO9000和ISO14000标准结合起来实施,这样既可以减轻企业负担,又可以统一考虑企业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也有国内学者提出制定综合管理标准体系(GMS),也就是:QMS+EMS+OHSMS—GMS,对这样的综合管理体系,只须由综合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进行一次审核认证。事实上,ISO正积极为管理体系的一体化创造条件。即将颁布的新版ISO9001:2000把原ISO9901:1994的20个要素分布4个方面,使其与IS014000相兼容。在ISO9000标准2000新版的说明中也强调了与ISO14000的相容性。在今后颁布的其他管理体系标准,ISO也将使它们在结构、术语、技术和运作方式上都尽可能接近,以形成一致并共有的结构方式来实施不同标准要素的要求,从而为企业最终实现管理体系的一体化创造条件。
四、建立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的途径
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建立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可以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途径:
1.从头开始,建立新一体化管理体系。如果原来的管理体系很不完善,或根本没有,则可参照质量管理体系的成功模式,结合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和安全管理的要求,逐步建立适用的一体化管理体系。这种做法一次到位,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缺点是过程复杂,难度很大,前期效果不明显。
2.先分别建立单独的管理体系,然后再一体化。例如,可以先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取ISO9000认证,运行一段时间后,再借鉴ISO9000贯标的成功经验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获取ISO14000认证,然后再把二体系逐渐整合。这种做法的特点是先简后繁,简单易行,前期效应大,但缺点是费时较长,成本较大。
3.在成功管理体系中加入其他管理要素,逐步发展成为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比如,已建立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已成功运行的企业,则可在此基础上纳入环境和安全管理的要素,这样可把质量体系的成功经验运用于各种管理要素的运作之中,做到平稳过渡。这种做法切实可行,但要避免一体化深度不够或出现主次体系。
无论采取何种一体化途径,都是先通过体系文件的通用化和共享,来逐步达到一体化文件的形成。因为不同的管理体系都要通过程序文件进行运作,管理体系一体化的标志就是各层次体系文件的有机结合,做到体系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的一体化。然而,文件一体化并非指一定要构成单一的一套金字塔文件结构。由于各体系的目标不同,也考虑到当前体系认证的现实,各体系手册可以形式上分开,但要保证在结构形式、组织目标和运行模式上的一致。对于程序文件的一体化,可以通过用参考表格形式来说明程序文件与每个部门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处理好接口的协调和优化;对于作业文件,则必须做到完全一体化,不但要做到文件内容、格式和编号的一致,而且要实现作业和执行过程的一体化。
尽管各体系目标存在相互促进的一面,整合不同因素在管理逻辑上是可行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会有一些因素在特定条件下影响一体化的进行,如:
1.不同体系目标客观上存在冲突的可能。例如,业主提高某项质量上的要求,则可能增加对公众的环境影响;为了防止施工扰民而采取夜间施工,则增加了工人的安全风险。这是整合过程中面临的基本问题。
2.不同体系要素实现各自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技术手段存在各自的特点和差异。
3. 各体系受不同的外界影响。如果相关方的团体或上级机关强加于某一体系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另一体系,企业受这种外来的压力,甚至外部资源的影响,则可能会妨碍一体化的进行。
4.存在内部主观上的影响。如果管理层主观上对不同体系的优先性有要求,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程度的考虑,那么,对体系的整合就存在一种人为影响的趋势。
【关键词】综合交通枢纽 一体化 运行管理 交通组织
引言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国内一些城市客运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相继建设并投入运行,“十二五”期间则有更多的城市将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列入发展规划。在这个背景下,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问题成为交通运输及城市管理行业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像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直接体现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整体运输效率,关系到能否解决市民“出行难”问题。
1.国内外枢纽运行管理综述
从80年代末起,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率先提出建立一体化交通系统的概念,并已建成大量成熟的枢纽实例——如德国的法兰克福国际机场,设有称为“AIRRAIL”的交通中心:航空、高速铁路、地铁、公交和出租车等各种交通方式在交通中心汇集,枢纽运行管理方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一体化运行管理,便捷的交通服务功能提升了旅客在枢纽内的体验;法兰克福国际机场远远超越了机场的交通定位,是一个综合运输系统——整合各交通方式功能,做到物理空间一体化、功能使用一体化、投资经营一体化,使法兰克福国际机场成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的成功典范。
在我国,早期对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关注较少。实践中,由于管理主体、管理模式等原因,往往存在重各种交通方式自身运行、轻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运行的问题。许多城市不同程度存在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不全面、建设进度滞后、站点布局需要完善,以及各种交通方式衔接不畅、旅客换乘走行距离过长、花费时间较多等问题;部分城市,尽管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颇具规模,但是配套交通保障尚不足,市民出行仍然存在不便。
因此,我国综合交通枢纽运行管理需要更多从交通集成的角度去考虑运行服务功能的实施。这方面,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正进行积极的尝试,提出了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的理念。
2.虹桥枢纽一体化运行概述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以下简称“虹桥枢纽”)位于上海长宁和闵行两区的交界处,距市中心约12公里。枢纽于2006年动工建设,并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前竣工。枢纽总建设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凭借独特的规划设计及后续有效的运行管理,开创了交通设施开发的新格局。虹桥枢纽是世界上首个集航空、高铁、轨道交通、公路运输为一体的交通枢纽,所有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在5-10分钟可以实现。
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是以实现最终高效运行为目的,将枢纽从规划至运行各环节有序整合,为实现枢纽交通功能的最优化而采取的各项运行管理措施。
回顾从规划到投用的全过程,虹桥枢纽以满足最终运行需求为核心,各环节贯彻一体化运行管理的要求,涵盖枢纽规划设计、建设、日常运行、应急处置及运行支持等各环节;三年的平稳运行,虹桥枢纽在上海城市交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一体化运行管理的实践
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综合交通枢纽按照不同运行功能进行分层,包括核心建筑本体和周边交通配套设施两大部分:
图1.综合交通枢纽的系统组成
虹桥枢纽目前已有铁路、航空、长途客运、城市轨道交通、公交巴士、出租车和社会车辆等各种交通方式,利用“一体化交通中心”,将各种交通方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为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奠定了基础——对外交通、市内交通紧密衔接、集中换乘和配套公共服务功能等在一体化运行管理下高质量组织实施。
3.1—体化规划设计
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必须服务于投运后的一体化运行管理,为枢纽建成投运后就能体现枢纽的整体联动和各交通方式间的互补配合,为发挥枢纽综合交通效益做好前道工序。
与以往交通枢纽规划设计相比较,虹桥枢纽规划设计过程中,规划设计人员详细调研、分析国内外优秀枢纽案例,了解旅客需求,更重要的是倾听枢纽内各交通方式运营单位的专业意见,最终递交的规划设计充分考虑了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行特征、一体化运行管理的要求——将各种交通方式功能合理有机组合;枢纽内换乘集散系统高效、引导指示标志清晰、旅客换乘环境舒适、服务功能体系完善、旅客基本需求配套的商业设施配套齐全;各交通方式的到、发客流,按不同的目的和方向,实现“换乘、集散、引导及停靠”四项基本功能,更为枢纽投运后的各交通方式间运行配合、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等打好基础。
表1.虹桥枢纽规划设计的改进分析
3.2一体化建设管理
对于虹桥枢纽这类大型复杂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管理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面临大量的工程技术难点和独特问题。为了顺利推进虹桥枢纽建设,由政府牵头、各交通方式相关单位联合组建枢纽建设指挥部,统筹管理枢纽各板块的工程建设节点。
本着服务于枢纽发展战略、服务于广大旅客需求、服务于建设管理目标的建设理念,虹桥枢纽的建设始终以运行为导向,在一体化运行管理的背景下推进各项建设事宜。在整个虹桥枢纽的建设过程中,落实到各个领域和各项管理工作,形成枢纽一体化建设的理念,将规划设计中的思路落实到每一项建筑安装与施工中来。枢纽建设指挥部,18个成员单位,37家单位,从系统统筹的角度,编制枢纽建设总体进度计划,不是某一单位的进度计划,而是整个枢纽区域的进度表;铁路、机场、轨道交通、市政配套等,所有工程项目衔接在一起,形成环环相关超过八十余个节点,循序推进。
例如,枢纽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各交通方式运营管理单位明确了整个枢纽一体化运行的重要意义,达成了通用接口协议,相关协议及数据汇总平台在目前枢纽整体运行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虹桥枢纽应急响应中心(ERC)、公安指挥中心、交通管理指挥中心等单位能够第一时间掌控枢纽的运行情况,在更加广泛的层面提升了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的能力。在虹桥枢纽建设过程中,运行管理单位全过程参与,为最终用户无缝接管奠定了基础,这也是虹桥枢纽运行管理值得总结的地方。
3.3一体化运行管理
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有了规划和建设的“硬件”基础,还需要管理“软件”的结合,即枢纽的整体运行组织,包括运行组织协调机制、运行组织整体联动等。同时,枢纽内各交通方式的“硬件”之间存在相互平衡的要求,存在合理竞争与合作互惠关系,此时“软件”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出来。
在虹桥枢纽范围内,各交通方式运行单位均按照本专业的管理进行有序运作,同时在枢纽内建立一体化运行的管控体系,不仅处理枢纽日常运行管理,在出现应急事件时能进行及时、有序应对。
3.3.1日常运行管理
虹桥枢纽的日常运行管理包括客流管理、交通管理、建筑管理、枢纽整体协调与对外沟通等。日常运行管理中,立足于枢纽整体:
(1)与各交通方式交换客流信息、指挥协调现场、采取旅客引导和客流组织措施、开展客流监视和诱导;
(2)掌握各交通方式旅客出行的规律和差异性,围绕一体化运行管理要求,克服“各管一段”的被动局面,主动获取各交通方式运行单位的信息,采取积极主动措施一体化安排;
(3)借助枢纽应急响应中心平台(ERC)将枢纽核心建筑公共区域内机电设备运行情况、灾情监视等运行情况实时掌控;
(4)由应急响应中心(ERC)推进枢纽内各运行管理单位间的协调,统一对外沟通渠道,与市应急指挥中心、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市交通信息中心、市政信息中心等政府部门的沟通保持。
以枢纽内一体化的客流管理为例:
枢纽客流管理的重点是对枢纽内各交通方式间换乘客流的流量、流线进行有序组织(减少流线交叉、短捷合理减少迂回、流线明确清晰),向旅客提供优质的交通服务。客流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枢纽内各交通方式换乘流线的便捷、顺畅,将不同的人流、车流,复杂的换乘关系进行有机整合,优化利用枢纽内资源,使枢纽的整体运行处于有序状态。
客流管理需要研究不同换乘关系规律和枢纽整体运行特点,在满通功能需求的同时,达到枢纽内和谐有序的动态交通平衡;客流管理有助于分析枢纽日常运行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通过改进运行管理来达到枢纽整体服务水平的改善和系统服务效率的提升,提升了枢纽内换乘交通组织的效率,从管理精细化着眼,提升了交通引导组织的水平。
3.3.2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综合交通枢纽是一个复杂大系统,一旦发生事故或危机事件,很有可能超出某一交通方式、某一空间的控制,甚至在多交通方式间引起连锁反应,产生次生事件;此外,枢纽内某一处设备设施的故障,引起的影响往往也是扩散性的。
考虑到综合交通枢纽突发事件应急时外在表现为规模大、交通方式多、人流车流聚集,换乘方式复杂,发生突发事件社会影响大;内在还有管理主体多元、各基层应急管理单元多重组合、不同应急管理单位业差异性显著、专业性强。虹桥枢纽更加强调了突发事件的综合预防和应对,建立一个一体化的应急管理体系:
根据枢纽应急管理的统一要求,由政府部门牵头、整合虹桥枢纽内各交通方式现有应急管理架构,将各交通方式应急单元有限纳入到枢纽统一的应急管理体系中,设置枢纽应急管理职能部门,各交通方式运行单位高度参与并承担体系中职责,实现系统内外的有效衔接。
枢纽一体化应急管理体系的运行中,信息共享和应急信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都是重要的内容。枢纽一体化应急管理体系立足于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的高度,编制枢纽综合应急预案,明确各应急管理责任主体及管理范围、应急处置相关事项细节、突发事件响应程序与方法,落实应急人员和物资,开展跨区域、跨部门、多单位共同参与的应急处置演练等。
在枢纽一体化应急管理体系中,构建“多层次、网络状”的枢纽应急管理联动模式是一个重要方面。首先是有效利用枢纽内所能共享的各种应急资源;其次是根据突发事件的处置要求,打破行业管理的束缚;此外是建立“沟通、协调、支援”的枢纽应急联动机制,这里沟通是指区域信息共享、协调是指应急资源共享和调配,支援是指应急处置时各单位相互支持。通过构建应急管理联动模式,提高了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救援能力、灾后快速恢复和重建能力,能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的损失和影响。
3.4一体化运行管理的保障与支持
3.4.1多中心一体化运行指挥协调机制
建立多中心一体化运行的指挥协调机制,做到专业分工与总体统筹相结合,条线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多中心一体化运行指挥协调机制的实质是:多单点运控中心的管理整合,更多关注“四个效率”,即控制中心间协调效率、信息效率、现场执行效率、与相关机构沟通效率,更大程度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
多中心一体化运行指挥协调机制能够成为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的重要手段,依赖于各中心合理、清晰的运行组织安排,各中心间的高效沟通,重大事项优化决策,先进的网络化系统组成,机电设备及运行设施配套,高素质的枢纽运行管理人员支持,以及枢纽内外机构各部门的紧密合作。
多中心一体化运行指挥协调机制确保了协调与保障功能的发挥,确保了一体化运行理念贯彻落实。同时,有利于实现枢纽运行管理及系统结构上可持续发展。
3.4.2一体化运行管理的信息系统支持
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提供运行管理支持,成为虹桥枢纽日常运行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必不可少的手段。虹桥枢纽建设的运行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多种信息采集方式,采集枢纽内各类动态、静态运行信息,通过数据处理及整合,综合反映枢纽运行等各种运行状态,给枢纽运行管理人员提供了有效决策辅助与支持。同时,结合终端信息显示,信息系统实时将运行信息提供给枢纽内广大旅客,为旅客的出行信息查询、换乘信息查询等带来诸多便利。
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为虹桥枢纽实现一体化运行管理搭建了一个宽广的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不仅很好地满足了枢纽区域综合交通管理、区域公共事件应急联动的需求、区域运行保障、区域信息共享的需求,也实现了枢纽内各交通方式运行单位、政府与行业管理部门间均能实现信息同步共享。
4.一体化运行管理分析与评价
对虹桥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进行分析和评价,分别采用WSR方法进行一体化运行管理分析,采用建立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进行定性、定量评价。
4.1虹桥枢纽WSR方法运行分析
4.1.1WSR方法简介
WSR是“物理(Wuli)—事理(Shili)—人理(Renli)方法论”的简称,由我国学者顾基发教授和朱志昌博士于1994年提出。它既是一种方法论,又是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尤其是在观察、分析复杂系统时,从物理—事理—人理三方面进行分析,解决管理中的问题。图2.进一步清晰地显示了WRS方法运用过程。
图2.WRS方法运用过程
4.1.2虹桥枢纽运营WRS方法分析
运用WSR方法对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进行分析,在基于枢纽设备设施系统和客运系统等基础条件下,梳理出相应的物理、事理、人理过程(详见图3)。
物理过程:主要指各个枢纽交通子系统,包括铁路、航空、长途客运、轨道交通等;
事理过程:主要指枢纽内交通流组织管理、枢纽内客运调度、公共信息管理、枢纽设施管理、安全管理、应急救援管理等;
人理过程:主要指枢纽内组织管理协调和多管理主体间管理界面的划分。
图3运用WRS方法对一体化运行管理分析实例
图3分析的综合交通枢纽运行管理的物理—事理—人理过程揭示,任何一种交通方式、任何一种生产活动,都是枢纽运行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环节,环环之间虽有着界面划分,但更是依靠一体化运行的联系纽带,才能服务于枢纽内旅客的各种换乘需求,才能在单一交通方式运行不畅时发挥交通互补作用(如京沪高铁与京沪航空之间的运能互补,节假日长途对铁路的运力支援),才能在枢纽整体运行受到影响(如遇到突发恶劣天气时)枢纽能发挥整体的应急处置能动性,应急力量和应急资源统筹安排,枢纽周边区域也能够对口提供统一的增援。
同时,随着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枢纽更有可能形成自身特有的服务品牌,枢纽内旅客服务水平也突破不同交通方式运行管理单位之间的差异,如铁路标准和民航标准之间的差异,形成更高层次的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
4.2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对虹桥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进行系统分析后,必须对运行管理进行评价。立足于枢纽实际,枢纽运行管理要求建立简洁、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一体化运行管理评价体系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个方面:定性评价主要是指那些无法定量化的评价内容,如枢纽布局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程度、枢纽布局与交通网络布局的相互关系,枢纽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等;定量评价主要是通过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标进行,如枢纽内各交通方式的客流量、负荷、枢纽客流发生吸引范围等。
虹桥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评价应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实用性原则,将虹桥枢纽评价指标分为枢纽基础设施配置、旅客满意程度和枢纽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方面,参见图4。
图4.综合交通枢纽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指标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及评价质量。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从枢纽一体化运行的核心需求出发。
5.结语
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的研究属于一个半开放性的研究,是一个需要继续完善、持续优化的研究,笔者也仅结合虹桥枢纽的运行实际进行提炼。实际中,要研究分析的远不止这些,如枢纽内各运行管理单位的一体化旅客服务管理、一体化换乘诱导系统建设、一体化服务标准建设、一体化旅客信息服务等都值得进行深入思考;在分析中,还需建立更加全面的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运行管理的理论体系。综合交通枢纽又仅是城市公共设施管理的一个代表,如何提升公共设施管理水平,这方面的研究还将继续。
参考文献
[1]李伟、王炜等.城市客运换乘枢纽多目标灰关联综合评价研究.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5(4):5-9
[2]孙立山.城市客运交通枢纽换乘效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工业大学.2008
[3]朱青.大城市客运交通枢纽评价方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8
[4]吴念祖.图解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策划、规划、设计、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5]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虹桥商务区交通挑战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上海:2012
[6]黄岩.基于交通功能分析的城市综合枢纽规划设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10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化 医院综合管理 作用 对策
进入21世纪,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建设提高了企事业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在新医改的背景下,有效的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就能够帮助医院管理者有效的对医院的物流、工作流和信息流等环节进行计算机信息化的管理,确保数据的有效利用,实现医院有效信息资源的共享目的,极大的减少医院从业人员的工作量,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工作失误,提高医院工作效率。同时,医院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数据信息在医患之间的共享,前往医院就医的病人的就诊情况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直接进行查阅,医院的诊治报告和收费标准也通过网络公布,以便病患及社会进行监察,同时医院的各项工作变动和收支情况也可以通过网络向公众开放。因此,加强医院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的提升医院的综合水平,提高医院的公众形象和服务水平。本文分析了信息化建设对医院综合管理水平提高的作用,并提出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计算机信息化对提高医院综合管理水平的作用
(一)信息化建设可以优化医院的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信息化建设,医院利用高效的计算机网络提高了医院工作信息传递效率,实现了医院信息资源的共享。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病人的诊治报告、住院记录等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公布给家属,使家属更直接的了解病人诊疗过程以及收费情况,优化了门诊就医的流程。尤其是在实施新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后,医院可以通过计算机端口实现与各级医保的无缝对接,避免了病人信息的重复录入,缩短了结算时间,为医院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信息化建设有效的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拉近了医院与病患的距离,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紧张的医患关系。
(二)信息化建设帮助医院实施全成本核算,有效节约医院成本
加强医院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的帮助医院节约成本。医院成本核算部门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对医院各部门收支数据的采集,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各部门的成本进行科学的分析,制定出各部门合理的成本预算,实施过程监控,做到成本的事中和事前的控制。在成本核算时,及时的发现各部门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成本管理和预算控制,保证医疗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各部门成本的合理控制,树立节约创收的作风,提高医院资金使用效率。①
(三)帮助医院实现智能化管理
实施信息化管理系统后,可以极大的改善医院的管理水平。智能化办公系统的实现,帮助医院改善办公环境,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医院实现了局域网互联;二是智能监控系统的安装,为医院提供更高的安全保障;三是智能化的考勤,帮助医院规范员工行为,优化管理流程。
二、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力度
实现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关键就是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但是,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因此必须得到医院上下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通力合作,推动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实施。医院应该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医院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这个部门的相关人员应该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综合运用现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力度。目前,我国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急需建立一套以Intranet网络的浏览器、服务器技术和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技术基础网上管理平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医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结构完整,功能齐全,满足医院日常管理需求。②
(二)加强人才引进,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对于医院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推进医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人才对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提升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为了加快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速度,医院应该注意引进一批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帮助医院尽快完成信息化建设。但是,随着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从事相关工作的技术性人才却相对匮乏,现有的医院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很难满足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因此,医院应该加大人才吸引力度,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引进具有计算机等相关专业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我国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除了大力引进计算机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医院还应该注意对原有员工的培训工作。具体的来说,医院可以在内部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通过聘请专家讲座和举行交流会的形式,促进医院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此外,我国相关的医学院校应该注意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开设计算机等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等专业的素养,为医院源源不断的输送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三、结语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实施信息化管理系统成为各大医院改革的重点,通过信息化建设,医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并提高管理水平。因此,医院应该加强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引进具有计算机信息化建设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切实推动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综合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9-6685-02
为了促进我国卫生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高国家的发展水平,就需要我们采取措施加强医院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通过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来对医院的工作流、信息流等进行全面管理,对其中所有的数据与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另外,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减小医疗从业人员的工作强度,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医院建设计算机信息化可以使医疗人员通过互联网来对患者的详细情况进行查阅,可以让人们了解自己的费用支出情况,对于医院也是一个良好的监督。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提高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
1 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概述
医院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是集计算机技术、管理科学与通信技术为一体的信息系统,通过该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推动我国卫生事业以及医学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医院计算机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由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开发软件,达到信息化的目的,还需要医院各层医疗专业人员的积极配合,这样才能够顺利的完成计算机信息化的建设。一般来说,医院计算机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从外部的专业公司开始,选用专业的、技能高的计算机人员建设计算机信息化,这一种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不易进行系统升级与改造;另一种也就是选用相关人员对全医院的计算机网络进行合理规划,通过局域网的分布来达到信息化的要求,这种比前一种方法更具有优势,但是要求医院的各级工作人员都有较高的技术能力。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因此医院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时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正确处理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与医院双方之间的关系。
2 医院计算机信息化的建设对提高医院综合管理水平的作用
1)通过医院计算机信息化的建设可以有效的提高医院就诊水平以及工作效率
医院要想全面建设计算机信息化,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并引入先进的医疗技术,将该系统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从而提高医疗的质量与管理水平。通过该系统可以有效的发现在医疗或者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其进行监管与控制,以预防为主,将事后管理转变为事前控制。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医院内部可以尽快传递医疗单据,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医院的运行成本,并且降低了病人的检查费用。
2)通过医院计算机信息化的建设,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工作的管理水平
在实际工作中,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与使用,医生可以直接利用计算机技术向下级医疗人员嘱咐,而护士只需要花费十几分钟就可以将一天内医生嘱咐的信息核对完毕,并将其进行整理、打印,分类给相应的护士完成这些任务。过去,医生一般会通过电话或者奔走向护士传达信息,这不仅浪费了更多的时间,护士也容易在慌忙之中漏记或者错记信息,这就降低了护士为患者服务的质量。通过计算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减轻护士的工作强度,不必每日统计患者的用药情况,当医生下达嘱咐之后经过护士主任审核之后,护士就可根据该医嘱工作,通知病房准备药物,并送往各个意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医院搭车药等各种不良现象的发生。
3)有利于医院领导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实际工作中,医院领导可以通过信息系统了解医院的运行情况,从而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各种不良现象的发生,通过信息系统的建立,适当的调整,医院可以一改过去粗放型的经营管理模式,从而向科学型模式不断转变。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对各种反馈信息合理的控制,实现医院的发展目标。
4)可以实现医疗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在医院运行过程中,通过信息化系统可以使传统的人工劳动与当前的电子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智能化管理。医院质量控制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对各个科室患者的就诊情况进行实时检查控制,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从而实现实施质量监控的目的。医院实现信息化管理工作可以促进医院较快的发展,使信息系统更加完善。
3 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1)加大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促进了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经济水平以及国家的发展水平。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化的建设,第一步就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引进各种先进的机械设备。从当前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已成功的医院来看,要想全面建设计算机信息化建设,达到信息化的目的,资金投入应该在几百万以上。
2)加大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力度
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是实现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条件,它能够促使医院单位达到信息化的要求。但是我们需要清楚的知道,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项极其繁琐的工程,这就需要医院领导者对其加以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医院相关人员需要报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引入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加大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力度。在社会新形势下,医院要想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就需要采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并对其进行全面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功能,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不仅如此,医院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医院计算机系统向多为题方向转变,这样可以使医院利用网络技术来对影像学信息进行全面的管理。
根据相关经验分析,在建设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医院可以采取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可以投入相应资金,购置先进的、适合于医院实际发展要求的信息系统,然后通过简单的操作来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这样可以有效的缩短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时间;其次,可以将信息系统的建设任务委托给医院挖补的软件开发公司,然后由相关软件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来家里适合于医院实际发展情况的信息系统,这就需要医院与软件开发公司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便于系统的维护与升级,但是这需要医院投入大量的资金,并且在合作的过程中,医院必须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避免处于被动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够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3)加大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建设力度
在全面建设计算机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加大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建设力度,从而使医院的管理实现网络化与信息化,提高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目前,根据相关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医院在建设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过程中,都认识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要性,并加大的该技术的建设力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医院大多受到采用NOVELL网络的文件服务器结构,对这一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它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患者医疗信息传送速度慢、服务器处理信息时达不到人们的要求、系统不够开放等。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对其加以完善,从而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在社会新形势下,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互联网将技术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医院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技术中,其传输介质主要为光纤以及太网,服务器具有高性能的优点,这就克服了上述各种问题,有效的提高了信息的传送速度,其处理能力也达到了人们的要求。在医院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之前,我们还需要以互联网技术来覆盖整个医院,从而使整个医院都达到信息化、网络化的效果。
4)加强医院信息管理部门的人才建设,提升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
医院在建设计算机信息化系统的过程中,人才是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它能够有效的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医院管理者必须要引进大批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专业性技术人才。但是从当前的社会发展来看,我国医院在建设计算机信息化的过程中,人才的质量与数量都无法满足医院发展的 要求。因此医院需要采取各种手段开发或利用技术型人才,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化的建设,提高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从而对医院实现信息化起到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除了要大力引进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我国医院也必须高度重视对于引进的人才的培养工作。具体来说,医院可以在内部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形式的专家讲座和交流论坛,让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对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共享,提升医院人才的综合素质。另外,我国的医学院校也可以设立医学计算机信息化建设专业,从而能够培养出高层次、高质量的符合医院需求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通过这种方式,一定能够从根本上科学有效地应对我国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资源不足的困境,推动我国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升医院综合管理水平。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医院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要想提高其管理水平,就需要在实践中加强计算机信息化的建设,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做到为人民服务,加大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力度,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从而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迟宝兰,梁铭会,曹德贤.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与教训[J].中国医院,2003(12).
[2] 杜兆辉,李韫韬.社区卫生信息化与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探索[C]//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届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
[3] 张明辉.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C]//2011清华医疗管理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
【关键词】中老年人群;健康管理;慢性病预防和控制
The Study of individuation health manage mode among middle old-age in the composite hospital
LIU Yong LIANG Ming-hai PU Xin ZHENG Ling-zhi LIU Xiao-ming XIAO Qing-quan ZHOU Wen WANG Wei-ying ZHU Li-juan YANG Yu-xia
【Abstract】Objective:Using a modern medical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ique means,to get the dangerous factor of disease ,according to the health gauge.Method:choice 2005 August ~ 2007 August of to the middle and old-age personnel of check-up,divided into the middle age set( male,female),old-age set( male,female) with the machine,and pass the health management the center,and make use of to synthesize the means,health education the publicity,telephone consult,television,broadcasting station health program interaction,Internet,health management out-patient service the treatment,the gauge of second health,mental state treatment,the social life style guide etc,health management towards middle and old-age crowd proceed individuation.Expect the target:make the management rate of service object at management empress,understand the rate,turn for the better the rate,more than the rate of treatment front,its dangerous factor is obviously lower than before managing,and prevent with control to have the certain meaning to chronic disease.
【Key word】the middle old-age;Health management;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with control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生育的下降和人类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年龄结构开始发生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疾病谱和死因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当前以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为代表的非传染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并成为医疗费用过度增长的重要原因。我国的非传染病死亡占全国总死亡的70%以上,城市地区高达85%以上,由这些非传染病造成的“早死”占全国潜在寿命损失的63%。故本文旨在探讨综合医院在社区中老年进行个体化的健康管理模式研究,并通过一套现代医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手段,根据健康评估中得出的疾病危险因素,由有资历的医师进行个体指导,追踪效果,从而达到减少服务对象罹患慢性病的危险性,减少医疗费用。国外健康管理在保险机构广泛应用,有专利的健康及疾病评价模型和疾病改善资源库,并采用了处方化的健康信息调用模式。而目前我国的健康管理刚起步,健康管理与疾病管理处于脱节状态,研究的成果极少,参考文献极少涉及。健康管理模式的发展在我国还有一些难题,社会医疗保障的不平衡,健康管理的发展链条还不完善。故本课题的研究就是探索一条对中老年进行个体化健康管理的模式,以便更早期、更全面的控制慢性疾病的发生及发展。
1 对象和方法
1.1 选择对象:选择2005年8月~2007年8月的到我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所有中老年人员2318例,随机分为中年组1603例(45~59岁,男性1152例、女性451例),老年组715例(60岁以上,男性421例、女性294例)。
1.2 方法
1.2.1 所有人员每年一次,参加健康体检的基本项目检查及健康风险评估问卷调查(HRA)及相关的生物医学指标,采用日本日立产7170A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生化指标,常规做身高、体重(测定体质指数BMI)、血压、内外科物理检查(女性加作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空腹血糖、血尿酸、肝肾功能,防癌筛查,辅助检查包括B超(肝胆脾、双肾、输尿管、膀胱、前列腺(女性做子宫附件))、十二导联心电图、数字化X线胸片、(必要时加做颈椎片检查,CT检查,)发现异常再进一步检查。
1.2.2 病史资料收集管理:根据上述所收集的个人信息,对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大病进行危险评价,并按危险分层进行预防级干预管理,同时针对单个个体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健康促进管理,做到有目标的控制个人和群体的疾病危险因素的发生和发展,达到健康管理的目的。通过体检软件储存电子健康资料档案,资料保密。
1.2.3 健康管理质量控制:健康管理中心的医师及护士均经过专业知识的培训及考核,均能熟练运用体检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处理,进行问卷调查及录入。同时由资深医师带领的小组成员进行复诊跟踪管理工作,建立了复诊记录资料,以便随时查询及转诊工作。
1.2.3 分组及诊断标准
1.2.3.1 根据诊断标准分为健康组、亚健康组、疾病组,并进行男女分组统计。
1.2.3.2 危险因素:
1.2.3.2.1 超重和(或)肥胖:体重指数(BMI) ≥25/,中心性肥胖:中国人腰围切点男性≥90cm,女性≥80cm。腰围测定:指在垂直站立时测量两侧腰部肋下缘与髂骨上缘间中点处的水平周径。
1.2.3.2.2 血脂异常:TG≥1.7mmol/L(150mg/dl)或已接受治疗者;HDL-c降低,男性≤1.03 mmol/L(40mg/dl);女性≥1.29 mmol/L(50mg/dl) 或已接受治疗者[5];
1.2.3.2.3 高血压:SBP≥130mmHg或DBP≥85mmHg;或以前已诊断高血压而接受相应治疗者;
1.2.3.2.4 高血糖:FPG≥5.6mmol/L(100mg/dl) 或已诊断为2型糖尿病[6];
1.2.3.2.5 吸烟:平均每天≥10支;
1.2.3.2.6 饮酒:饮高度白酒每天超过100g;
1.2.3.2.7 高盐饮食:平均每天超过10g。
1.2.3.2.8 代谢综合症:诊断依据2005年“IDF代谢综合症全球共识定义”包含“临床实用定义”部分,确定MS。
1.2.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频数分布分析、构成比分析、危险度分析、疾病分析概率分析,t检验。
1.2.5 健康管理方式及目标 对参加这次健康管理的客户,通过健康管理中心这个平台,利用综合手段,如健康教育宣传、电话咨询、电视、电台健康节目互动、互联网、健康管理门诊治疗、亚健康评估、心理治疗、社会生活方式指导等,使服务对象在管理后的管理率、知晓率、好转率、治疗率明显好于管理前,其危险因素明显低于管理前,并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其中有782名中老年是疾病危险性相对比较高的对象,健康管理服务门诊的全科医生对这些服务对象进行一年的跟踪指导服务,并在指定的期限里进行了第二次的个人健康评价。对于高危人群的健康改善进行了重点管理,通过医生有计划的跟踪随访指导,对103名人员的改善效果进行了第三次的个人健康评价,并得出了改善效果报告。2.1健康促进的效果通过下面图表进行说明:
2.1.1 参加健康管理对象的基本情况:
表1 2318例中老年常见病分布人数及百分比情况:
表2 服务对象按危险因素分布情况:
如图:
2 782名服务对象一年随访健康状况变化分析:
表3 危险因素控制情况:
表4 中年组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
表5 老年组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
表6 患病危险性的变化:
3、对782名客户进行健康指导一年后前后两次患疾病风险概率的分析:
如表7:
3 对参加了二次的个体化健康管理服务的个案比较:
表8 李××个人疾病危险性降低效果分析:
4 结论
从上述参加二次个体化健康管理的二个个案中可以看出,通过健康管理医师的健康评价知道了自己的疾病危险因素,在“健康促进指导原则”以及“健康改善行动指南”的指导下,在健康管理医生的跟踪干预管理的帮助下,加之自身采取了积极的行动,使得个人的健康危险因素得以下降,(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空腹血糖第二次评估明显比第一次评估下降),个人疾病危险性大大减少。
5 讨论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部分城市老龄化人口比例逐渐增大,中山市位于珠三角南部,是著名的侨乡,是一个保存了珠江三角洲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宜居住的富庶休闲的城市,中老年人的比例大幅上升,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选择适当的、切实可行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对于明显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在1994年所做的研究评估显示,通过改变个体行为可预防近47%的早死,降低危险因素使冠心病的死亡率下降了49%,减少吸烟,每年可减少40万人死于癌症、心脏病、肺病、中风;健康饮食和锻炼可显著减少心脏病、中风、糖尿病和癌症,每年防止30万人死亡[4];中老年组是慢性疾病发病人群的主体[3] 。
通过这次个体化健康管理的实施,说明健康管理的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强调一个长期而连续的过程,它包括收集服务对象的个人健康档案,进行健康评价,帮助个人通过行为改善健康,以慢性病预防控制为切入点,转变健康服务模式,通过积极而优质的预防服务,减少疾病的发生。健康管理的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即通过健康管理中心这个平台,利用综合手段,如健康教育宣传、电话咨询、电视、电台健康节目互动、互联网、健康管理门诊治疗、亚健康评估、心理治疗、社会生活方式指导等,对中老年人群进行个体化的健康管理,使服务对象在管理后的管理率、知晓率、好转率、治疗率明显好于管理前,其危险因素明显低于管理前,并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其最大的好处是为服务对象与医生之间交流建立了平台,并能连续地观察个人健康改善的效果。可以作为社区人群慢病预防与控制的有效手段。对个人、群体、社会均有经济效益,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可获得经济效益,卫生服务的投资者可减少疾病支付和赔偿,而获益最大的还是得到了健康的老百姓。
参考文献
[1] 于启林,梁爱萍.医院门诊管理发展趋势.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17(12):733~734
[2] 冯永惠.健康体检的发展.现代护理. 2005,(11)9:690~691
[3] 潘天鹏,石津生.现代系统老年医学.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60~168,491~518,686~688
[4] 徐正光.部分慢性病症患病率与年龄的相关性.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5,10(8)第5期:433~435
[5]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血脂防治对策专题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3):169~175
[6]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试行本)(节选)[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4,12(6):283~285
作者单位:528400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2 沧州市中心医院消化科 河北 沧州061001)摘要: 目的:观察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方案对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程度在2+以上的IBS-D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予以口服双岐三联活菌胶囊+个体化饮食管理;对照组30例:予以口服双岐三联活菌胶囊。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症状严重指数、症状频率及总体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症状严重指数由治疗前的3.89±1.24,8周时降至2.19±0.88。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 免疫球蛋白G; 食物不耐受; 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76-0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达6%~11%[1-2],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与大便性状异常。根据大便性状的不同,细分为不同的临床类型,我国以腹泻为主者多见[3],目前IBS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且缺乏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靶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IBS腹泻主导型(diarrhea-predominant IBS-D)患者中存在较高比例的食物不耐受,如果患者限制饮食,不使用使自身体内IgG抗体升高的食物,消化系统症状会明显减轻[4-5],但有人持怀疑态度,为进一步探讨患者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方案在缓解IBS-D症状中的作用,进行了本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在本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IBS-D患者,诊断均符合罗马Ⅲ标准,且经食物不耐受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检测阳性程度达2+以上的患者6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36例。年龄18~68岁,平均(35.14±12.11),评估患者病情,建立健康档案,采集患者血清标本。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组)和对照组(非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总的症状严重度均有可比性。
1.1.1 纳入标准:(1)患者自愿参加食物不耐受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检测;(2)年龄18~70岁;(3)性别不限;(4)入组前3月内行血尿常规、便常规+隐血、血生化、肿瘤标记物、结肠镜、腹部超声等常规检查排除了肠道器质性病变、代谢性疾病和结缔组织病等;(5)无腹腔手术史;(6)入选前1月内未服用任何止泻药物、抗组织胺药物及皮质类固醇激素。(7)知情同意,可完成随访者。
1.1.2 排除标准:(1)过敏体质者;(2)孕产妇及哺乳期女性;(3)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而长期服用药物患者;(4)沟通困难,依从性较差者。
1.1.3 剔除及脱落标准:病例入选后未按规定治疗或随机分组后数据不完整者被剔除。经知情同意并筛选合格进入随机化试验的受试者,因故未完成本试验所规定的疗程及观察周期者作为脱落病例。
1.2 方法
1.2.1 食物抗原的特异性IgG的检测:采用美国Biomerica公司生产的食物不耐受检测试剂盒,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半定量检测人血清中的14种食物(牛奶、猪肉、大米、虾、大豆、西红柿、小麦、牛肉、鸡肉、鳕鱼、玉米、蟹、鸡蛋、蘑菇)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按美国Biomerica公司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根据所测得每种食物SIgG抗体浓度,检测结果判定为“-”“+”“2+”“3+”。
1.2.2 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方案:针对不同IBS-D患者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将其不耐受的食物分为“忌食”、“轮替食用”及“安全食用”三个等级,其中经食物不耐受检测阳性食物种类较少者,可列入“忌食”范畴;若阳性食物种类较多,则将中度及重度阳性食物列为“忌食”,而将轻度阳性食物列为“轮替食用”。食物不耐受检测阴性食物则“安全食用”。指导患者查看食品外包装成分列表,对成分不明食物列为“忌食”。因为不同患者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不同,所以我们必须基于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制定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方案。
1.2.3 疗效判定指标及时间:以症状严重指数和频率作为主要观察指标[6]。其中症状严重指数分为1级(无症状)、2级(可感觉到,但可耐受)、3级(中度,干扰正常的活动)、4级(影响正常工作)和5级(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取患者全部症状之和的均值作为症状严重指数。症状频率指数分为1级(无)、2级(每周少于1次)、3级(每周少于4次)、4级(几乎每天有,但每天发作间隔时间长)和5级(每天均有症状,并且症状发作间隔时间短),取患者全部症状频率积分之和的均值作为症状的频率指数。总的症状严重度=症状严重指数×症状频率指数,>9时视为严重病例。分别于治疗前和8周时记录上述指标。总的症状改善:3=完全缓解,偶尔发作也很轻微,患者不再把症状作为“疾病”信号看待;2=症状缓解,但发作频率和严重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50%以上;1=症状改善,发作频率指数和严重指数均比治疗前降低50%~25%;0=症状无改善或加重。于治疗8周时记录。
1.2.4 治疗方法:非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组:不忌食,予双岐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630mg/次,2次/日。共8周。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组:药物治疗同非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组,同时根据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忌食相关食物。
1.2.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间量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试验完成情况: 非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组有3例失访脱落,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组有2例失访脱落,1例于试验开始6周后诊断胰腺癌而剔除。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组与非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组均有27例患者完成随访。两组均无因药物副反应而停药的患者。
2.2 剔除阳性食物后患者症状频率及严重指数变化情况:两组患者症状频率变化情况见表1。两组患者症状严重指数变化情况见表2。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组8周时症状频率指数及症状严重指数改善情况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症状频率指数变化情况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8周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组273.51±1.332.16±0.46*#非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组273.35±1.422.59±0.76注:与对照组比较,*p
表2 两组患者症状严重指数变化情况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8周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组273.89±1.242.19±0.88*#非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组273.56±1.182.81±1.03注:与对照组比较,*p
表3 两组患者总体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组别例数完全缓解
例(%)症状缓解
例(%)症状改善
例(%)症状无
改善例(%)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组2711(40.7)9(33.3)5(18.5)2(7.4)非个体化饮食健康管理组274(14.8)6(22.2)10(37.0)7(25.9)注: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IBS是一种慢性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可表现为一系列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IB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相关的因素包括内脏感觉异常、胃肠动力改变、感染后的肠道粘膜改变、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精神因素及食物因素。食物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对消化道产生影响,包括食物过敏及食物不耐受,食物不耐受,又称为非变应性食物过敏症。是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人的免疫系统把进入人体的某种或多种食物当成有害物质,从而针对这些物质产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特异性IgG抗体与食物颗粒形成免疫复合物,可引起所有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在IBS中主要表现为进食后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不适。有研究显示IBS-D患者中食物不耐受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且抗体浓度较高,阳性食物种类也较多[7][8],此类患者往往均存在引发症状的食物因素,患者为缓解症状也采取避开相关食物,从而选择了不均衡的饮食,长期的不均衡饮食势必对患者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因此,我们根据不同患者的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制定的个体化饮食管理方案,不盲目忌食任何食物。结果显示予以基于食物不耐受检测的个体化健康管理后忌食组患者在症状严重指数和症状频率指数均明显改善,且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Khan S, Chang 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IBS. Ne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0,7:565-581.
[2] Drossmn DA. Tha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 Ⅲ process. Gastroenterology,2006,130: 1377-1390.
[3] 朱畴文,王吉耀. 功能性胃肠病//陈灏珠,林果为. 实用内科学. 1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045-2047.
[4] Drisko J, Bischoff B, Hall M, et al. Treating irri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a food elimination diet followed by food challenge and probiotics [J]. Jam Coll Nutr, 2006,25(6): 514-522.
[5] 王维达,方秀才,朱丽明,等.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症状发作与饮食关系的调查[J]. 胃肠病学,2012,17(2):110-114.
[6] 王伟岸,钱家鸣,潘国宗. 小剂量抗抑郁药治疗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3,25(1):74-78.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教学改革 实施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是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做中学、学中做,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工作经验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实施的意义
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促进学校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学校发展的需要。让学生通过实施工作过程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一年来,笔者学校在2012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实施过程
2011年11月,学校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分会,随后开展了企业调研及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根据归纳出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了8个学习领域,编制了相应的课程标准,2012年8月,完成了其中4个学习领域学习工作页的编写,为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奠定了基础。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主要做法如下。
1.建设一体化教室
为了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学校投入20多万元建设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一体化教室,建筑面积80多平方米,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重点建设的专业实训室之一,一体化教室可同时容纳40人(分组)开展实训教学,划分为小组教学区、小组讨论区、工作区、信息检索区等区域。
2.多途径培养造就双师型教师
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要有过硬的师资队伍,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双师型人才,更要具有创新综合能力。2012年8月至9月,利用暑假期间,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实际工作任务,跟企业实践专家共同完成工作项目,参与项目管理。同时,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培训讲座,学习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的技能水平与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3.模拟公司化管理,以技术小组的形式组织教学
把班级课堂管理模拟公司运行,任课教师任公司技术部经理,下设若干技术小组,小组设组长一名,带领5至6名同学以合作的方式完成工作任务。为了有利于合作及共同进步,在技术小组内安排有1至2名技术骨干,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除完成本职工作外,还要负责指导2至3名后进的同学,共同完成任务。
4.以工作任务作为载体,实现学生学习即工作的目标
通过聘请企业专家共同开发学习工作页,作为企业兼职教师走进课堂,从而实现工作任务紧贴企业工作实际、管理和要求按企业标准实行,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
动力。
5.善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
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后,对自己在任务中所起的作用,作出的贡献给出自我评价,实现自我肯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对学生在小组内的表现及合作沟通能力等,小组内给予小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不但要关注自身技能的提高,还要关注团队间协作能力的提高。教师作为课堂的宏观管理调控者,根据工作任务综合评价小组完成工作的情况,并要善于观察小组内成员活动的情况,给予客观的评价意见。
三、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实施的效果
1.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随着技工学校招生面的扩大,学生入学后水平参差不齐,使用传统的方法教学,学生的差异较大,出现个别学生吃不饱,多数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厌学现象严重。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实施,能使每一课题都能按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价反馈进行,突出了现场示范,增强了直观性,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任务中掌握技能,在小组团队合作中学会交流沟通,从而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师的技能水平和综合业务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探索;教学法
技工学校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生产服务一线输送了数千万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劳动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代企业大量采用新的管理方式、新的组织流程和新的生产方式,这一变化对技能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员工不仅要具备工作岗位上的基本能力,还要具备解决问题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因此,为适应社会和企业用人的需求,技工学校的教学模式也将向“工学结合”一体化发展。
一、什么是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就是打破理论课和实习课的界限,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脱离教材的限制,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的课程体系,实现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很好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与实习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二、为什么要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传统的技工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是一种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相分离的组织形式。这样的教学有许多弊端:
1.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脱节。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教师的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可避免会造成学到的理论在实际操作中用不到或已经陈旧过时,而一些实习课中必需的理论却没有学到或学得不深、不透。
2.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创新能力不足。技工学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实习操作或是实践应用,即学习兴趣具有明显职业倾向。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的分离使学生不清楚理论的应用价值,造成学生理论课程学习动力不足。
3.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质量需求。现代企业要求员工不仅能操作机器,还应该懂得生产原理。脱离理论的实践,使学生不能有效改进生产工艺和适应技术进步,也限制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三、如何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1.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体系。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便进行生产一线和具体工作任务的实际操练,把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又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再学习寻找解答、得以提高,即“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模式。
整合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订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在做中学,在做中教。
以工学结合一体化模式教学产生聚集效应,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达到五个转变:教学模式从“填鸭式教授”向“任务驱动教学”转变,教师队伍从“单科型”向“双师型”转变,学生由“模仿型”向“积极探索、主动实践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集体被动接受知识”向“分组主动做、学”转变,教授方式由“讲授”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多元一体化转变,从而以“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技工学校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
2.采用适合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配套教材。过去技工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只适用于分段式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教学方式,依据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探索性地编著一体化教材须遵循三条原则。
一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在专业知识的安排上,紧密联系培养目标的特征,坚持够用、实用的原则。二是在考虑学校办学条件的前提下,力求反映社会和企业用人的现状和趋势,尽可能地引入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使教材富有时代感。三是遵从技工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够较轻松掌握所学内容。
3.建设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场地。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一体化教学方法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教学场地要能够满足以学生为中心,在同一场地、同一时间完成教学的多种任务。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既是学习又是工作实践,因此教学场地必须是学生在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评价反馈等工作环节中能够学习知识、提升综合职业能力、积累实践工作经验的综合性活动场所。
4.培养“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习操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落实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理念的关键。
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的理念和思想,一体化教师应该是企业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的结合体,是技术技能能手与教育教学能手的结合体。只有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和企业工作实践能力,能够承担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工作,才能更好地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是一项新的改革,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也会遇到问题。但只要我们积极探索,找到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结合点,就能促进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程改革 行动导向 校企合作 综合评价
技工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技能人才,而传统技工教学重教师、轻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等诸多的问题导致技工教育失去它本身的活力和优势,所幸的是目前众多技工院校积极开展“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聚焦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一体化课程改革,倡导回归教育的本质。在如火如荼的一体化课程改革过程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本文是在开展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三年多的实践中,针对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分析之后进行的思考,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思考一:课程改革思维的突破
课改思维引领整个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理念的宣贯是课程改革进行的先决条件,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要理解课改的实质思想,还要积极主动地改变自我思想和习惯行为,建议技工类院校可采取学校动员、系部组织集中培训、教研组分组开展培训等方式分层次进行,也可派教师外出培训带回课改信息,让人人都有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课改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厘清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认识盲点,如工作页≠练习本、学生开心≠教学达到效果、新课改≠新教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要讲课等,将成功的课改案例与教师一起分享,积极鼓励教师,只要迈步就是进步,从思想认识上扫清障碍。
二、思考二: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突破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要达到的是“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要求将企业的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但目前技工院校开展课程改革的重大瓶颈是教师缺少企业实践经验或长时间脱离企业实践,这是制约课程改革的一个根本原因,只有教师真正了解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的内容,才可能从根本上推动一体化教学,这也给各技工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和学校教师下企业的实践提出紧迫性要求。
三、思考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的突破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职教特色,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头脑风暴等方法使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都得到提升,对教师普及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培训和应用是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前提,将行动导向教学法与工学结合课程改革二者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四、思考四:一体化教学环境的创设
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环境的创设非常重要,但在场地、设备、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开展一体化教学场地的建设,颇费思量。
途径1:同类多个专业调研,了解专业实践的核心项目和任务内容要求归纳项目和任务实施的软件、硬件、场地要求策划、筹建承载多功能的一体化实训室,这种途径可在财力、场地有限的情况下从整体上综合利用资源,防止一体化实训室建设华而不实。
途径2:利用多媒体展示场景和设备或流程。
途径3:用手工制作布置场景。
途径4:带典型任务到企业实地调查了解。以上内容在管理类不同专业内可酌情选择。
五、思考五: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监控、评价的突破
课程改革永远向前,课程改革的目的使职业教育愈来愈接近职业本质,为检验课程改革的效果及持续改进课程,对课程的质量监控、评估、必不可少,这种监控、评估目的是保证课程改革达到预期目的。
以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三个层次为例:
三年制中级班(学制:在校学习2年+下厂实习1年)
三年制高级班(学制:在校学习2年+下厂实习1年)
四年制技师班(学制:在校学习3年+下厂实习1年)
学生考核方式不再拘泥卷面成绩和作业,考核方式趋向多样化,包括日常评价50%+期末成绩50%或完成一个工作任务作为成绩等。
在日常教学实施中,可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教师的听课评课、教学设计检查等了解课堂教学实施。
在校第二年可通过综合职业能力测评和专业技能鉴定检验教学效果,“下厂实习1年”中,可开展由第三方企业评价,把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企业评价、教学综合评价融合在一起,检验培养效果,从而对整个专业课程改革的效果做全方位的系统评价。
同时通过监控、评价可检验同一专业各个培养层次的培养目标是否清楚,培养目标是否达到,从而反思和改进教学。
关键词: 嵌入式 工业以太网 现场总线
中图分类号:X92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概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加深,企业及时准确把握市场动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成为焦点。基于工业以太网及现场总线技术的大网络综合一体化办公监控系统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
1.1 综合一体化办公监控系统概念
综合一体化办公监控系统是指把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和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相融合,以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为手段,采用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以企业行业实际经验和发展要求为基础,有效整合企业内部各部门业务流程,实现通过远程登录实现对工控现场进行实时远程监控、远程设备调试、远程设备故障诊断和处理,远程决策,自动管理企业的生产计划和调度,自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等功能。
1.2综合一体化办公监控系统优点
-开放性与共享性。不受地域和距离限制,通过VPN等网络技术和专用软硬件设备,实现本地和远端的同时、同效办公,特别适合国际性或跨地区工作性的工业企业。
-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子系统组成有机整体,多系统高度融合。
-采用嵌入式以太网及总线技术,通信速率较高,系统运行稳定,软硬件资源丰富,应用前景广泛。
-数字化多层系统集成网络结构,为企业智能化生产运营管理奠定良好软硬件基础。
-操作方便,安全性高。
-不同厂家不同通信协议的产品可以在同一个网络上共存,使企业用户技术改造或扩大生产时,最大限度保护已有投资,预采购设备的供应商有多样化选择。
-减少企业对员工个人知识的过分依赖,业务信息流程化管理,可视化操作,降低了企业对人力的需求。
2综合一体化办公监控系统搭建过程中需解决问题
综合一体化办公监控系统由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和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构成。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是指集成自动化办公(OA)系统、企业信息门户网站系统、项目管理系统、购销存系统、企业资源管理(ERP)系统等子系统的大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因处理对象或者服务对象不同而有所区分,他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融合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和经济学等建起的多种数学模型,可自动分析并处理企业日常管理信息,是企业完成管理与决策的信息网,一般以以太网和TCP/IP协议为体系架构和协议规则,处于企业中上层,其具有高速处理大量变化多样信息的特征。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指集成分布式集散控制(DCS)系统、安全联锁(SIS)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现场控制(FCS)系统等控制子系统的大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嵌合,按照“生产订单”,结合工艺、原材料、安全生产因素及其他相关条件,自动配置资源,自动加工制造不同工业产品,体系架构多样,协议规则不统一,处于企业中下层,处理实时的现场信息,具有安全可靠、成本低廉、协议简单和容错性强等特征。
由此可见,搭建综合一体化办公监控系统网络最关键是解决:
-信息管理系统网络搭建问题;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网络搭建问题;
-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和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网络集成和互操作问题;
-如何保障整个大系统安全和可靠运行的问题。
2.1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网络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子系统不同,系统架构不同,将各系统集成在一起,并对接口进行优化,就必须建立统一的体系架构。
常见网络体系架构集成方式有三种:
两层模式:数据库和应用安装在同一台物理服务器上,多个前台服务器构成;
三层模式:一台数据库服务器,多台应用服务器和多个前台服务器构成;
多层模式:一台数据库服务器,多台应用服务器,多台前台服务器和多台web服务器构成。
上图所示,多层系统在数据、系统和访问集成方面有很强兼容性和扩展性,用户与不同服务器终端的联系可以在表示层实现;整合应用层为实现各种不同应用服务器的数据交流;数据库层为储存、分析处理数据并保护系统间级用户与应用系统间数据安全;网络和网管系统组件层为实现网络中心、交换机、路由器、网关等之间软硬件连接等。
2.2现场总线技术与工业以太网技术
全分散控制体系结构、两线制供电与通信方式,支持电缆、光缆、双绞线、射频、红外线、电力线等多种介质以及可靠性和抗干扰性不断加强,使现场总线技术在工控领域的地位不断加强。但现场总线没有统一标准,仅ICE就推荐了10种现场总线标准,且他们之间的相互兼容性并不理想。
在解决实时性和确定性等不足之后,具有现场总线特性,且专门用于工业控制领域的工业以太网以其快速交换式、全双工通讯及在现场控制级中逐渐推广,被认为是工控网络发展的新方向。
2.3嵌入式现场总线技术
所谓嵌入式现场总线是指在应用层指定统一协议标准,如TCP/IP协议,把工业以太网作为一体化网络基础,在标准的TCP/IP应用层嵌入现场总线协议,把工业以太网作为现场总线协议的通道。
2.3嵌入式工业以太网技术及信息网、控制网集成
综合一体化办公监控系统的关键是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和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网络的集成和统一构架。在应用层指定统一协议标准,如标准的TCP/IP协议,把工业以太网应用层TCP/IP协议嵌入到通用以太网应用层TCP/IP协议中,实现连接在控制网上的仪表、设备等进入局域网和以太网。
2.4 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
工控网侧重工业现场需要,故对设备材质强度、可靠性、抗干扰、本安性及控制方案的实时性和易操作性等有较高要求。通过隔离实时域与非实时域,使用不同类型网关将实时报文和同步信息限制在实时域中,防止实时域与非实时域之间、一个实时域和另一个实时域之间相互干扰。
1.5综合一体化办公监控系统架构
1.3综合一体化办公监控系统的工作流程
按企业信息管理要求及职能部门权限不同,各子系统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实行流程化管理并与企业管理层级相对应,最高层为企业战略管理层,从战略的高度对企业信息和资源在整体上进行配置和优化管理;然后是中间管理层,在业务层面上对企业设计、生产、销售、采购、财务、库管等部门间业务信息进行组织协调;最底层是基层管理层,主要对业务处理过程信息进行管理。典型工作流程如下:
从上可知,企业战略管理层是级别最高,集成了全部数据报表在内的完整数据库。
各子系统和专业平台按其功能集成在一起,形成中间管理层。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如:信息门户平台可实现企业对外信息及企业形象展示;员工工作平台提供诸如收发电子邮件、资料共享等功能;其他相互关联子系统如:销售签订销售合同并录入销售订单,调度根据库存、采购和生产等情况自动制定生产计划和原料采购计划,并生成采购订单和生产订单,采购根据采购订单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生产根据生产订单安排生产,财务根据采购订单和库房到货单及发票等进行付款,根据出库单及销售订单等收款。
基层管理的工作是把各种数据信息录入系统,并根据工作流进行跟踪,监督和控制。
4 结束语
综合一体化办公监控系统具有很强可行性和实用性,符合企业信息管理及工业控制技术发展趋势,且在实践中正不断被尝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院校 一体化教学 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迅猛发展,企业对于员工的需求已逐渐由数量转变为质量。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职业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都需要不断的调整和创新。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职业院校目前教学模式改革的重中之重,它解决了传统授课方式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但是实践证明,盲目的实施一体化教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职业院校在学生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出真正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需要我们对学生学习认知能力、企业内在需要进行系统的分析,深层次了解一体化教学改革并不断加以完善。
一、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1.一体化教学实施,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采用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感觉较难入门,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一体化教学,克服了理论与实践脱离的教学弊端。它是在一体化的教学场地进行教学,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题理论上需要什么补什么,使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贯穿于实践操作中,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提升了“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具备“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讲授专业理论课,而且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指导生产实习,又要具有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开展教学及教研教改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符合四个原则即优化组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动态原则和整体性原则;体现三个特点即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一体化、多种教学资源的一体化和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一体化。
3.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
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和实习课题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的课题难度较大,B层次的课题难度适中,C层次的课题难度较为简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有的放矢进行指导和教学,同时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二、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有利于达到学生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使教学更贴近实际、贴近生产、贴近市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走向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一体化教学必须具有以下几点:
1.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根据教学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制定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统一规范专业课程名称、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安排和教学保障条件。
2.开发一体化课程教材。打破学科体系,依据劳动者的职业特征、职业成长规律设计教材单元或模块,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符合企业实际、贴近职业现实、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前沿技术的多元叠加、灵活组合的模块化教材,编写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融合的教材。
3.建设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打破理论课与实训课授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模式,建设即能满足理论教学需要,又具备技能训练功能“工学合一”的一体化教学场地,将传统理论教学教室和实训场地合一,创设趋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环境,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实习车间、企业”转变;做到“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徒弟合一”、“教师师傅合一”。
4.建设一体化课程师资队伍。加快培养既能讲授理论知识课,又能指导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的一体化课程教师。吸收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到学校任教。注重在一体化课程开发过程中,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教师企业实践能力、一体化课程开发能力,逐步形成一支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示范性强的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
三、建立一体化教学质量管理及评价认证体系
1.健全课程管理、课程实施情况评价、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水平评价制度。建立以一体化课程体系的专业教学标准;以教学条件、教学水平为核心衡量办学实力的教学评估制度;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使用为重点,检查教学执行情况的教学督导制度;以学业课程成绩登记、参与竞赛及获奖登记为主要内容记载教学过程的教学登记制度;以课程统考抽查、教学现场巡查、企业认可度调查、课程认证为方式认定教学结果的教学评价制度。
2.完善教师培训、管理和评价制度。制定教师培训计划,通过研修培养、学术交流等方式培养一体化教学骨干。建立校企教师互派、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积极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切实更新教师教学观念,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熟练掌握教材教法。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建立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教师之间、家长学生、企业代表共同参与,评教评学、学生访查、水平竞赛、教学巡视、教学检查等方式的教师评价制度。
20世纪的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家将政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高速增长的中国现代化事业,急需大批生产、管理与服务一线的专门人才和职业人才。在许多发达地区,技术工人和高级技术工人的工资已超过了博士、硕士,甚至出现了技术工人千金难求的局面,高能力高水平的中等层次的劳动者严重短缺的现象已初见端倪,出现了“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人才供需失衡的现象。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职业技术变化的速率已经远远超过了职业教育训练的发展速率,也就是职业教育训练大大滞后于职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这种现状也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就是职业院校不能很好的与社会接轨,不能很好的与市场融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思维、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培养方式,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培养不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就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适应时间短,上手速度快,工作效果好,使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最后形成社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要达到上述目的,职业院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因此必须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本位的符合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国家不失时机的开展了职业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逐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一体化教学体系。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实施的新的教学模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技工院校第二批一体化课程改革试验工作的通知》(人社司便函【2012】8号)确定了我院为全国技工院校烹饪专业一体化课改的试点院校和牵头院校。现谈谈我院开展烹饪一体化教学的情况,请专家和同行赐教。
什么是一体化课程?一体化课程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以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
一体化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一体化教学计划与大纲,一体化学材,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教学场地,一体化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
1. 前期准备工作 为了开展烹饪一体化教学,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具体如下:
1.1 进行行业企业调研,召开行业专家访谈会,提取典型工作任务,编写教学计划和大纲,编写一体化学材,目前编写了《原料切配》、《原料加工》、《热菜工艺》等工作页。
1.2 培养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进行一体化教师培训,制定一体化教师选聘标准。多次选派院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人社部组织的一体化师资培训,先后到北京、广州、天津、杭州、成都等地学习和交流。
1.3 建设一体化实训教室,目前我院建设烹饪一体化实训室两个。
2. 烹饪一体化教学过程 根据一体化教学的要求,编排了烹饪一体化教学的程序,具体做法是;
2.1 下达工作任务。在课堂上首先给学生下达工作任务,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有目标的开展工作,进行目标驱动。
2.2 学生分组讨论工作任务。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老师下达工作任务进行讨论。学生利用互联网、工具书查找资料。
2.3 学生制定工作方案。每组根据讨论结果,制定出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案。
2.4 每组派代表讲解工作方案。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5 每组按照各自的工作方案进行加工。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也可以检验工作方案的正确性。
2.6 学生对各组的产品进行自评和互评。学生根据方案加工出产品后进行自评和互评,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
2.7 老师对各组的产品进行讲评。老师针对每一组的产品,进行讲评和比较,选出较好的产品。
2.8 老师进行正确的示范演示,学生观摩。针对具体工作任务,老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观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9 每人进行产品的加工。针对具体工作任务,每一名学生按照任务要求作出完整的产品,这一教学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10 对各自的产品进行自评、互评,老师评定。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评定能力,判断能力,做到公平公正。
2.11 打扫卫生。按照酒店6S管理法的要求,将实训室的卫生打扫干净,工具清洗干净,摆放在指定位置,关闭水、电、气及门窗。
3. 一体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 一体化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在真实工作情景中进行学习,培养学生整体化的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经营管理、社会交往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简言之,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通过一年多的一体化教学实践,把一体化班和普通班相比,普通班学生在综合职业能力方面不如一体化班进步明显。一体化班按照一体化教学的模式,在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上提高较大,能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从工作方式、方法方面能运用符合实际的方式组织生产,学生能正确认识工具,了解其使用方法,对工作对象也有深刻的了解,正确加工原材料。同时,学生具有较强的关键能力,如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团队意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制定工作计划、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以及工作评价等。一体化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使学生能自主学习,主动学习,避免了过去填鸭式被动学习的局面。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加强,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提高。也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工作的责任心进一步加强。
烹饪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虽然优势明显,但还不够完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