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9:24: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城乡一体化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途径。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
第一,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学习科学发展观有五个统筹,首先就是统筹城乡发展。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首先要统筹好城乡发展问题,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工农业协调发展。
第二,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决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来的。和谐社会对农村来讲,就是使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我国有百分之五六十的人在农村,如果农村很乱,那怎么能和谐?所以推进城乡一体化,解决城乡差距扩大问题,解决农村矛盾问题,实际上是整个和谐社会非常重要的基础。现在,中央把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的重点放在农村,同时还要保障农民的权益,改善农村民生、维护社会公平,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自然农村就稳定和谐了。
第三,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完善经济体制的要求。现在国家被分为城市和农村两个差别比较大的区域,实际上整个国家是一个大市场,主要问题就是城市和农村之间在土地流转、资本流动、就业转移、人才交流、技术转让等方面的交流还不是很充分。所有的农村资源都是单一向城市流动,形成了社会的不公平、不公正,这对农村发展非常不利。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破除城乡分割体制,加快形成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机制,才能完善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第四,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所谓全面小康社会,就是要使全中国13亿人口都能够享受到好处。现在,城市里的小康已经实现了,而农村没有完全实现,因此我们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最困难的或者是最重点的地方都在农村,农村是经济发展最有潜力的地方。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措施
第一,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关系着广大农民的幸福安康。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到2009年底,全国已经有了9238个县级医疗机构,全国大约有2400多个县市级单位(不包括城区),每一个县级单位有近4个医疗机构。还有3.8万家乡镇卫生医院,63.3万个村的卫生室。而且,还要建立完善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现在,全国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是8.33亿人,94%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下一步还应继续巩固和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高报销标准。另外,要尽快全面完成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范围。
第二,加大文化设施投入力度,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主导建好三级设施。县(市)区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功能互补、联建共享”的原则,完善重大文体设施体系,建设好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体育馆、青少年宫、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乡、镇要把建好乡镇文化站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组建集图书阅览、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健身、青少年校外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大力推进县镇两级图书馆图书流通互动、通借通还,实现资源共享。在村一级,根据行政村规模日益扩大的实际,因村制宜建设一批方便群众就近参与活动的分散的文化设施,如“三点一室”、全民健身路径等,努力构筑15分钟文体活动圈。
第三,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首先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筹资,年满60周岁、符合相关条件的参保农民可领取基本养老金。虽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在部分地区试点,但由于覆盖面太窄,难以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因此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次要完善农村救助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强化地方政府职责,足额落实资金,合理掌握标准,切实做到应保尽保。解决好农村居民最低保障对象、五保供养对象、在乡重点优抚对象困难问题,提高他们的补助标准。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确保供养水平达到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完善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伍军人等优抚政策。同时要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大农村社会福利设施建设。
第四,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加快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农民到城里打工是全世界的规律,英国在100年之前,美国在100年之前,还有其他各国都有这样的过程。只有把农民转移出来,城镇化才能加快实现,工业化也能加快完成。可问题是,来城里打工的这些人怎么办?如果他们的待遇跟城里人是两张皮的话,那就会出现问题。所以中央提出要善待农民工,要求农民工在进城以后,在子女上学、保险、保障方面跟城里人享受同样的待遇。
总之,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谋划、统筹安排,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消除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使农村与城市共享现代文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洋,周彩.挪威统筹城乡发展:措施、成效与启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 陈永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层次及思路[J].商业研究,2008,(4).
[3] 任保平,梁炜.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态势、模式和路径选择[J].财经科学, 2008,(10).
[4] 柳思维,晏国祥,唐红涛.国外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研究述评[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6).
[5] 王慧娟.试析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提出背景和实现途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3).
[6] 黄阳平,詹志华.城乡一体化:理论思考与政策建议[J].改革与战略,2008,(1).
打破城乡客运二元化格局,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发展环境,更好地构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要的城乡客运一体化公共体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近年来,***市以改革现有城乡客运模式,打破城区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在构建和完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城乡客运网络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利益矛盾和历史遗留的后遗症等问题也随之一触即发,从而使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更为复杂和艰巨的攻坚阶段。现就我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具体措施、取得的实效、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对策等浅探如下:
一、 ***农村客运基本概况
***市辖四区三县,行政辖区总面积7029.4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94.95万人。共有专业班线客运企业17家,拥有各类线路577条,其中涉及农村班线244条,营运车辆1504台。
二、具体措施
1、统筹城乡客运发展规划。2007年底,***市将村村通通班车工程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村村通班车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市县树立客运“一盘棋”思想,统一编制线路布局规划、运力投放和站场建设规划。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方便群众、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将农村公路建设、场站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做到路通、车通、站成,路、站、运一体化。逐步构建市—县、县—乡镇、乡镇—行政村的三级客运网络。在组建客运网络时,按照“宜公则公,宜农则农”的原则,即适宜开通公交的开通公交,开通公交条件暂不成熟的,开通农村客运班车,最大限度地方便人民群众出行。
2、整合客运资源,改造经营主体。引导客运企业创新管理方式,主动适应公交化的要求,提高组织化程度和服务水平。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为契机,大力开展县内客运企业公司化改造工作,按照“投资多元化、产权一体化、经营集约化、管理公司化”的原则,采取多项措施,拓宽投资渠道,对公路建设可通过自然资源开发、招商引资等方式,吸引多方投资;以资产为纽带,打造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的营运主体。2007年8月,***至上派65台中巴车成功改造为30台公交车,纳入***汽车客运有限公司第八公司管理(后经市国资委协调置换给***市公交公司)。2007年11月,***至店埠336台红面车及30台中巴车成功改造为80台公交大巴车,纳入***市公交公司管理。2008年10份,***至北三十岗59台面的车成功改造为20台中巴车,纳入***新亚汽车客运有限公司管理。2009年11月份, 线改造成功,原126台经营双墩至***的面的车改造为38台中巴车,纳入长丰县宏业汽车客运有限公司管理。2010年12月份,店埠至撮镇150台面的车成功改造为12台公交车,纳入肥东县城东公交有限责任公司管理。至此,***市所有县际面的车全部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全部是安全性、舒适度、经济性更好的公交车和中巴车,为群众出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3、对农村客运班线经营模式进行改革。将客运“热线”与偏僻农村的“冷线”经营权捆绑,解决客运资源配置不平衡,经营困难的矛盾,对有条件的农村客运班线可实行公交化运营的,发现一条改造一条。
4、实行政策优惠,扶持农村客运发展。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减免农村客运车辆相关费用,按时向农村客运经营者发放燃油补贴。另向市财政部门争取政策,对“冷线”给予财政补贴,2009年***市向三县“冷线”经营者发放补贴260万元,2010年市财政部门加大补贴额度,向“冷线”经营者发放补贴320万元,极大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确保了农村客运班线“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
5、加快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完善客运站功能。要合理规划客运站点布局,充分考虑道路客运、城市公交客运的相互配合,最大限度地做到乘客零距离换乘。对县内客运站、候车亭和招呼站重新摸排,完善和改进其使用功能和效率。对已建成未投入使用的客运站要重点逐个分析原因,寻找突破口,加以解决。我市肥西县高店客运站因土地使用问题,施工被迫停工,围墙被推倒,影响了我市客运站整体建设进度,我处督促县交通局积极与各有关部门沟通,宣传农村客运站建设属于公益性建设,是利民工程。最终在多方努力下,2010年高店客运站开工并于12月份竣工。
6、加强行业管理,规范经营行为。实践证明,一户一车、单车经营不仅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抗御风险的能力也差。集约化经营、公司化管理、规模化发展才是农村客运的可行之路。一是要严格资质条件,严把准入关。二是要严格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强化从业人员管理,推行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三是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管理人员的挑选、培训、教育、考核制度,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需求。四是认真贯彻落实“五定三统一”制度。五是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坚持多措并举、标本兼治、市县联动,从更大范围上扩大市场监管的空间,坚决打击给类违章经营行为,为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的发展创造良好。
7、不断强化城乡客运一体化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2010年,我市结合实际,制定了《***市开展城乡客运协调发展效能建设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成立“城乡客运协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多次召集三县交通局、运管所、各客运企业、各客运站相关人员召开了***市开展城乡客运一体化专题会议,对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步骤、工作要求和原则进行了贯彻和部署。三县结合自身实际,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机构,制定活动实施方案。把活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全力推进,确保这项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办实办好。各单位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车、标语、网站等各种载体广泛开展宣传。集中宣传开展城乡客运协调发展效能建设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办法、措施以及典型事迹,使这项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深入人心。
三、取得的实效
***市三县共有47个乡镇,895个行政村,人口277.5万人。截止到现在,三县47个乡镇全部开通行政村至乡镇、乡镇至县城、乡镇至***、县城至***的班线客车,开通班车的行政村888个,客运班车通达率为99.22%;建成农村客运站48个(***市区2个、肥东县17个、肥西县15个、长丰县14个),建成农村候车亭506个(肥东县139个、肥西县157个、长丰县210个)、招呼站894个(肥东县252个、肥西县312个、长丰县330个),农村客运网络基本形成。
四、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对策
由于发展的基础和历史原因, 我市在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中,遇到了错综复杂的障碍和瓶颈,主要表现如下:
1、部分道路基础设施有缺陷。***市原先设计的村村通道路是3.5宽的水泥路,两边再辅以0.75宽的路基,总宽度为5米。但有的村村通道路因施工和资金等原因,有的两侧路基较软、有的路基宽度不达标、有的根本无路基、有的无警示标牌,存在安全隐患。
2、农村客运站场利用率不高。在土地资源十分珍贵的当下,客运站为了方便旅客想选址乡镇中心地带,于是协调征地就出现了困难。为了尽快完成建站任务,承建者就选择在偏僻、远离集镇中心的地方建站。但车站建成后,本来就因为不稳定客流而经营惨淡的农村客运,更没多少班线愿进站接客,进站的客车也接不到几个人。结果,运营成本太高,车站难以维持,故而造成部分客运站建成后没有及时投入使用。
3、候车厅、招呼站损坏严重,维护资金缺口大。因候车亭、招呼站主要建设在县、乡、村道路上,主要构成材料是不锈钢和铝合金,点多面广,盗损、人为破坏严重,给监管和维护带来难度。目前维修资金主要来自广告收入,对候车亭、招呼站维护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4、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使城乡客运一体化推进滞缓。由于我市部分农村客运班线企业属于民营性质,尽管在全市的客运体系中所占的份额不大,但由于民营资本的营利属性,使其在提供公共服务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在全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时,企业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
5、单车挂靠和承包经营模式,使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整合和优化变得更为艰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民营客运企业普遍采用的是“放羊式”的挂靠和承包经营模式,而这两种经营模式企业是“重收费,轻管理”,往往导致挂靠者和经营承包者忽视了对自身经营行的规范和市场的培育,不择手段的追逐各自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群众的利益。超载、超速、不按核定线路和班次、倒买倒卖营运线路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因有的违规行为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处理起来容易引发群体性不稳定事件,给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推进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
6、经营主体性质分散,难统筹协调。我市现有客运企业有国有的、集体的、股份的、民营的,多种经济性质并存,再加之经营区域划分,尤其随着城区公交向各乡镇农村的延伸,班线客运企业与公交公司和实际承包经营车主与公交公司之间利益矛盾也随之显现和激化,很难进行调整和整合。
7、政策不统一,阻挠城乡客运一体化。随着这见年国家对“三农”政策的扶持与倾斜,农村客运班次享受到一定的燃油补贴,但与城市公交可以享受财政的补贴、奖励、免税等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在法律法规执行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如:城市公交车可以按面积核定乘员数量,从而基本不受超载限制,而农村客运车辆则按车辆核定座位乘员,若超过核定座位将受到处罚,且处罚较为严厉。
8、司乘人员身份、待遇不同。城市公交车司乘人员均为公交公司员工,公交公司缴纳“五险一金”,受劳动法保护,相对稳定。而农村客运车辆司乘人员多为车主或车主聘用人员,流动性较大,劳动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是时代赋予的民生工程,面对起步低、发展晚、基础弱、群众要求迫切的县域公共交通现状,面对伴随改革深入而逐渐浮出水面的种种矛盾和坚冰,更需要我们有超前的思路、创新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去破解这些坚冰和瓶颈。具体对策如下:
1、政府应加大投入,要加快路网建设,从城市土地出让金中划出固定的比例,积极拓展建设资金渠道,对完工公路进一步完善路肩硬化、警示牌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对在建公路或准四级以下公路通过新建或改造,应将水泥路宽提高到4.5米以上,使道路达到通客运车辆标准,确保通行安全。
2、充分发挥农村客运站功能,确保客运站正常运作。由于农村客运站建设国家和各省都有相应的资金补助政策,但是建成投入使用后,却未安排管护经费。同时,农村客运站具有较大的公益属性,不能以通过“收取旅客站务费和车辆进站服务费”的方式平衡收支,但还必须要为农村地区提供持续,因此经营负担沉重,后期维护与管理困难重重。对于已经建成的农村客运站,为了扭转被闲置困境,各地运管部门开拓思路,创新管理,探索新路子。如:可以审批在客运站旁修建商用店铺或对现有客运站资源进行优化,开拓资金收入;政府对客运站管理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维持客运站正常运行;将客运站与交管站修建在一起,既节约了成本,又加强了行业监管。
3、加大对候车厅、招呼站的维护与监管。由于农村候车厅、招呼站地理位置原因,监管难度大,损坏现象严重,造成维护资金缺口增大。政府可指定乡镇、行政村、运管所、路管所等作为监管责任主体,可对候车厅、招呼站按一定周期拨付维护资金,监管主体在落实监管责任的同时也可以候车厅、招呼站为载体,拓展相关业务,增加维护资金收入。如:以对外招商招租的形式把客车停靠站点、站牌广告作为一种资源来处理,从广告公司收取一部分资金补充维护资金。
4、进一步优化经营主体。城乡客运一体化,首先要理顺经营体系,解决诸多的利益矛盾,如果经营体系的不协调,城乡客运要贯通将阻力重重。所以要继续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规划,通过收购、兼并、联合等方式,加快对民营企业改造的步伐,尽快建立起国有为主、适度竞争的经营发展模式,为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扫清经营体制上的障碍。
5、要建立公共客运经营退出机制。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必须建立起规范的运营机制。针对过去营运车辆私下恶意炒卖、以包代管等问题,要通过行政的手段、法律的手段和市场的机制,建立起经营年限制、服务质量招投标制、营运社会评议制及公车公营制等营运规范机制和优胜劣汰的市场退出机制,打破过去的经营终身制和垄断制,以建立起规范、有序、健康、稳定的营运秩序。
6、调整客运营运模式。城乡客运二元化的最大弊病是城里的车出不了城,农村的车进不了城。要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建立起政府部门牵头的协调机制,以协调解决在整合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同时,可采取两种营运模式,一是实行公司联合体经营,即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产权为纽带,通过线路共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方式对现有客运主体进行整合,组建既可从事农村客运、又可从事城市客运的经营联合体。二是实行一体化经营,即一定区域的客运市场整合成一家集团化或股份制企业运营,以解决原来分散经营、恶性竞争、秩序混乱、社会效益差等问题。
7、争取优惠扶持政策一体化。城乡客运一体化是城区公交向农村延伸,但这种延伸不是简单的“城区公交+农村客运”的营运方式,它涉及到许多如公交低票制、老年群体免票制、公交IC优惠制、公交财政补贴制、公交税费减免制以及车辆的公交定性等政策问题,所以城乡客运一体化,需要政策一体化的配套,而这种配套主要体现在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城区公交和农村公交在政策上都要一视同仁。
城乡客运一体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城乡客运一体化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所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除交通部门的攻坚克难、积极推进外,更需要政府的重视、财政的支撑、社会的助推和各部门的配合。
关键词:城乡水务;一体化;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一、水务及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一)、水务的含义
水务是指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所有涉水事务。水务主要包括:水资源、城乡防洪、灌溉、城乡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涉水事务。
目前我国使用的水务的概念有别于水务公司的服务形式,也不同于把分别由建设、交通、环保部门分别进行管理的城市防洪、城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航运等方面的事务简单地水利的管理范畴,而应该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涉水事务。
(二)、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指水务管理所涉及的各项职能和各个环节之间协调、统一的管理机制,即对区域的防洪、排涝、供水、需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地下水回灌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取水许可、统一配置、统一调渡、统一管理。也就是说由一个部门对水质和水量负责。
二、水务一体化的优越性
(一)、理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保证。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对区域的防洪、排涝、蓄水、供水、排水、节水、水资源的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收利用等实行统一管理,改革“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这样才能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促进了城镇的防洪与排水工程建设。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既可以从区域上统盘考虑防洪与排水,也可以根据有偿使用的原则,解决部分工程的投资和运行费用,促进城镇防洪排水工程的建设。
(三)、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产业。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可以使水利从以防汛抗旱为主的纯公益性基础设施向同时兼顾城乡供水、旅游、养殖和排水治污等经营性产业发展,以促进水利基础产业的良性运行与发展。
(四)、强化了水行政执法工作。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可以强化水行政执法工作,丰富水行政执法的内容。切实解决以前由于是多个部门管水形成的困难,如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费征集制度等实施都可迎刃而解。
三、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一)、改革认识不到位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改革的主动性和深度不够,有些地区改革进展较慢,而在已经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地区,也可能存在着改革目标不明确,改革浮于形式的问题,改革后工作思路和工作内容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
(二)、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主要表现为上下不对口、左右不协调的问题。如部分地区上下级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不一,带来了行政机构上下不对口、工作协调难的问题。同时,水务一体化改革要打破水务管理上原有的条块分割,要重新调整相关涉水部门的管理职能,会触及到一些部门的既有利益,如何理顺水利、城建、环保等部门的分工合作关系,这是一个困难的过程,需在实践中不断适应调整。
(三)、投资渠道不畅,水务市场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格局尚未形成。在改革过程中,一些地区政府机构职能发生调整和变化,导致水务基础设施政府投资主体缺位问题更加明显,原有的投资渠道没有了,新的投资渠道又没有建立起来。水务基础设施对社会资金、外资以及金融资本等吸引力不强,市场化机制不健全,水务市场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格局尚未形成。
(四)、国有水务资产管理改革滞后,水务市场产业化程度不高。水务国有资产兼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特点,以及相关经济政策还不配套,使国有水务资产管理改革面临着一些难题。在推动水务市场化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水务市场发育还不完善,继续加快推进城市水务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仍然是许多地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亟待完善。一些过去的行政法规和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现状,急需修订完善,同时,新的形势还要求制定新的政策法规体系来保证改革与发展的有序进行。
(六)、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高水平的管理人才缺乏,管理信息化、现代化程度较低,公众参与管理和监督不够,水务技术规范标准有待补充完善。
四、解决措施
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思路,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开拓进取,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务一体化改革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快水务一体化改革步伐。要适应发展形势,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这项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和落实治水新思路的必然要求,要从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解决我国水多、水少和水污染问题的高度,提高对改革工作的认识,切实加快改革步伐,真正实现城乡涉水事务的一体化管理。
(二)、加强部门协调,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在改革过程中只有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理解、支持,勇于探索,及时总结改革经验,加快推广行之有效的水务改革模式,才能不断理顺城乡水务管理体制,实现“一龙管水,团结治水”的好局面。
(三)、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对现实需要但还缺乏的政策法规要加快建立健全,对一些过时的要及时修改完善。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和规范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确保水务市场公平竞争,有序发展。
(四)、健全水务投融资体制。按照有进有退的要求,调整政府财政投资范围,加大公益性水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投入力度。水务企业的国有资产出让收益、经营权出让转让收益等,要用于水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水务投资环境,加快形成向水务产业倾斜的投融资优惠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水务设施利用信贷资金、社会资金以及外资等力度。
(五)、推动水务市场产业化发展。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应准确定位,要从直接管理企业向市场监管转变,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加强政策引导,间接调控,强化监管,组织制定全面的产业发展规划,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引入公平竞争机制。
(六)、深化水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实行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在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水务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推进水务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促使水务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切实保证落实水务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
关键词:供水;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V674文献标识码:A
1、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背景
侯马市地处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南端,东毗曲沃县,西邻新绛县,南依紫金山与闻喜县、绛县接壤,北傍汾河与襄汾县隔河相望。北距山西省省会太原市340公里,南离陕西省省会西安市300公里。全市总面积220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25.5万人。
2009年,山西省政府批准侯马市设立“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推进
一体化综改试验区的建设,侯马市提出了“1+4”城乡一体化建设战略,突出“全域侯马”理念,以侯马市城市核心区为中心,围绕东、南、西、北四个乡镇的城镇化建设,形成“1+4”的城乡一体化格局,通过实施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四大工程,全面提升侯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供水系统作为侯马市的重要民生工程,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可以直接解决城乡供水差距问题,实现农村与中心城区同网、同质、同价供水,提高用水保障率,而且侯马市水务局大力配合,同意自筹部分资金进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因此,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建设条件已经成熟。
侯马市现状供水能力为35000 m3/d,主要的供水设施有水源地3处:分别为上马驿桥水源地、南杨水源地和下裴庄水源地,3处水源地共有水源井33眼。供水水厂有2座:上马水厂和凤城东水厂。现状供水范围为市区、城中村及周边宋郭、汾上、西侯马等21个村,其余57个村未接通自来水。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其实质是解决目前剩余57个村的供水问题。
2、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条件已经成熟,工程的建设使得剩余57个村居民多年的愿望得意实现,可以说该工程的实施,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但工程建设推进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2.1 工程规模确定问题
侯马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工程规模的确定需结合总体规划和当地现状实际用水
况,合理确定用水量标准。对于农村用水定额的选取,由于总体规划中并未对农村的发展情况做具体说明,且现状缺少相应的计量数据,农村定额的选取就成为制约工程规模的关键性因素。
2.2 供水水压问题
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中,若对农村和中心城区实行统一的供水水压,势必造成中心城区的供水水压较高,造成能量的浪费,若不实行统一的供水水压,又有可能造成规划期末,农村供水水压不足。
2.3 供水水质问题
侯马市由于地理构造的原因使得SO42-、F-等超标,水质不达标,现状农村自备水源井缺少相关水处理设施,无法保证供水安全性。要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就意味着城乡实行统一供水水质,然而由于资金、管理等问题,工程建设前期只能实施城市出厂水达标,由于中心城区至农村的转输管线较长,在后期的运行中如何保证农村管网末梢的水质达标,也是工程建设中需考虑的问题。
2.4 水价问题
侯马市现状乡镇水厂的供水水价较低,还有部分村民自行打井取水,无需缴纳水费。实施城乡一体化后,将本着“同城同待遇、同城同服务、同城同价格”的原则,实行同网、同供、同价。供水价格比原来水价高,居民对水费争议较大。
3、由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引发的思考及处理措施
3.1 统一规划水资源量,保障各区域供水量
要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首要条件是保障供水量,因此,在进行具体的规划之前,应对项目区的水资源进行详细论证评价,以确保项目区的水资源总量满足规划期的用水需求。在水资源论证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这样才能在确定供水标准和工程规模时,确实做到有据可依。
3.2 依据总体规划和给水专项规划,合理确定供水水压
根据侯马市城乡总体规划及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的要求,结合侯马市的实际情况,确定中心城区供水水压按6层楼考虑,即满足最不利点水压不低于28m。
侯马市农村供水水压的确定,根据现状农村与城市管线相接处的剩余水压进行确定,按4层楼考虑,即满足最不利点水压不低于20m。
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中,对于农村供水应进行给水专项规划,结合专项规划合理确定供水水压。
3.3 结合项目区的水质情况,合理选择水处理方式,保证供水水质
城乡供水一体化要求农村与城市实行同一水质进行供水,考虑农村庭院灌溉等用水量较大、浪费较多的特点。若要实行同一水质进行供水,势必造成浪费。诸如有些地方的地下水水质硫酸盐超标,采用反渗透方式进行水处理,若将净水厂膜处理后的水用于农村庭院浇灌,过于浪费。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可考虑仅对居民生活饮用水部分进行相应的水处理,在农村居民家中安装小型家用水处理器,对生活饮用水进行处理,对村内其他用水不考虑做水处理,即采用分质供水方式进行供水。这不仅可以解决村民的安全饮水问题,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治水成本。这种简单的水处理措施,局限性很大,面对很多较为复杂的水质情况,目前市面上的家用型水处理器的水处理效果并不理想,致使处理后的水质达不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只能由城市净水厂统一处理后直接供给用户,或者在农村建设小型的集中水处理站。
鉴于以上情况可见,实行城乡同一水质进行供水,需结合当地实际的水质情况,并考虑城市净水厂和周边农村的相对位置和距离,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合理选择水处理方式。
3.4政府协调,供求双方民主协商,合理制定水价
供水价格对于供售双方都是十分敏感的问题。由于原乡镇水厂水价较低,部分村民自打水井,无需缴纳水费。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后,对于水费的收取,首先应加强宣传教育,让居民逐步提高供水安全意识,自愿选择优质水、放心水。
水价问题还存在水耗的分摊问题,按国家建设部有关规定,供水企业的产销差率应控制在15%以下,而一般企业都很难达到,尤其是城乡供水一体化更是难以控制,因农村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管网长,加上人为的破坏及偷盗水,产销差率高居不下,在水价测算时水损成为比较矛盾的问题,标准以外的分摊若全部由用户负担显然不合理,而全部由供水企业负担也有失公平,所以也只能结合实际情况协调解决。
3.5采用“水表出户,一户一表”方式,规范收费,为实现阶梯水价提供条件
计量问题关系到供售双方的计量准确性,是供水系统中供售双方都比较关注、重视的问题。
侯马市现状部分老城区采用总表计量,农村的供水有的没有计量设施,有计量的也是总表计量,这样就造成村民对于缴纳水费存在纠纷,对水费收取造成不便,因此城乡一体化实施后,要将“水表出户,一户一表、收费到户”视为硬性规定,这对用户来说公平合理,对供水企业来说为今后创造了阶梯水价的条件。
“水表出户,一户一表”的实施,对于计量设备的选择,应选择高精度智能性预付费水表,该水表相比于老式的IC卡水表,加入了智能电子模块,采用基表脉冲进行控制,能够在起始流量不大于2L/s的条件下平稳转动,真正实现滴水计量,有效避免了一些违法用水行为。
4、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成后的成效及意义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是保障城乡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工程,也是实施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规划,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其成效及意义如下:
1、侯马市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之后,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政府可实行宏观调控,对水务部门统筹调度,有利于缓解供需矛盾,提高供水保证率。
2、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之后,有利于供水市场秩序的规范化、标准化。通过供水系统的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定价,提高供水保证率,提高饮用水质量,让群众喝上放心水,彻底解决城郊用水供需的矛盾,实现由原来的“定时供水”向现在的“24小时供水”转变。
3、城乡供水一体化有利于实施供水、排水价格政策。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后,根据相关产业政策和水价政策,从促进水资源保护、节约用水到优化资源配置,按不同时期确定统一价格政策标准,实行“同网、同质、同价”,有利于降低成本及运营费用,有利于水价政策的统一实施。
4、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之后,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侯马市现状供水方式缺少合理的管网设计和计量设施,缺乏统一的收费管理模式,节水宣传教育不够,尤其是在农村,节水意识非常淡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浪费用水现象。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后,可建立起从源头到水龙头的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按照“一户一表,计量收费”的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阶梯水价制度,保证人民群众既能喝上放心水,又做到合理用水、节约用水,有效地保护资源。
五、结语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要求,“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对于其他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侯马市城乡总体规划・规划纲要・总报告[R] 2012
2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 2012
3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 2012
4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建设项目初步设计[R] 2013
5崔宏胜 周新超. 杭州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探讨[J]. 城镇供水 2011,2:97-99.
6马丹. 论城乡一体化的供水体系规制[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1,7(7) :52-53
7王浪 景臻. 山区城乡一体化供水系统研究――以浙西某县为例[J]. 城市规划 2010,3:112-114
8盖海英. 关于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后续管理机制的研究[J].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2010,4(14):280-285
9曹静. 城乡一体化供排水系统规划研究――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7,8(4): 41-45
10黄芳. 义乌城乡一体化供水的价值观[J]. 公共事业财会 2006,3:75-80.
[关键词]城乡物流;一体化;聊城市
[DOI]10.13939/ki.zgsc.2015.42.201
城乡物流一体化是指通过纵向约束手段,统筹安排好“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的双向物流,培养联盟或供应链核心企业,破解城市物流与农村物流之间的分割、分离,密切各环节主体之间的协作,把各个物流孤岛联系起来,求取区域物流系统整体效益最大化,实现城乡物流的无缝衔接。
1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的优势(Strength)分析
1.1聊城市稳定增长的经济态势,为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构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目前,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全市经济“逆势上扬、进中向好”。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516亿元,增长9.4%,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56.2亿元,增长15.2%,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2位。国税、地税收入均突破百亿元,其中国税收入完成105亿元,入地方库部分增长22.2%,增幅居全省第2位;地税收入完成103亿元,增长16.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2%,税收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到73.6%,实现了速度质量双提升。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400亿元,达到446.6亿元。预计“十三五”期间,聊城市的经济仍能稳定增长,为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构建提供良好的宏观经济大环境。
1.2信息技术的革新,给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构建提供了便利
电子商务快速兴起,2014年年底,聊城市电商企业达到3440家。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24.7亿元,增长12.7%,增幅居全省第4位。电商的发展,为快递配送服务业带来新的活力,为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构建提供了便利。
1.3优越的区域交通环境为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构建提供了便利
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唯一一个“一区一圈一带”政策的叠加城市,也是山东西部隆起带中最大的城市。聊城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京九铁路、邯济铁路、济馆高速公路在此交会,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山东省东引西拓的“桥头堡”。2013年,聊城市以构建“双百大城市”为发展方向,大力推进“5521”工程,再造交通优势。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实现郑济高铁、京九高铁、聊城至石家庄铁路、德州经聊城至郓城高速公路、京杭运河复航、徒骇河通航。纵贯南北的京九铁路和连接东西的青银高速、济聊高速等5条铁路和5条高等级公路建设,形成“丰”字形的高速体系。聊城军民合用机场、京杭运河和徒骇河复航等也列入了上级规划,正在开展前期工作,聊城水陆空立体大交通体系日渐形成。全市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贯穿中国南北的京九铁路和连接祖国东西的济邯铁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黄金大十字”。济南―聊城―馆陶高速公路横穿东西,向东与京福(北京―福州)高速相连,向西与京珠(北京―珠海)高速公路相接,使聊城成为呼南应北、承东接西的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这些为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构建提供了有利条件。
2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的劣势(Weakness)分析
2.1物流基础建设薄弱,影响了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
聊城市农产品物流,乃至整个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各种运输方式缺乏有效衔接,成为农村物流发展的瓶颈。并且绝大多数企业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新技术、新装备应用较少。城乡物流服务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商贸流通,也影响了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2.2城乡物流组织方式上的差异,给聊城市城乡物流对接带来一定困难
聊城市城乡物流在组织方式上存在差异,给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带来困难,主要表现在 “三个脱节”。一是组织空间脱节。聊城市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单户的农产品产量不高,且品质不一,而城市物流具有一定规模和品质要求,需要汇集千家万户生产的产品。二是组织时间脱节,城市物流时间比较稳定,农村物流受季节影响很大,淡旺季明显。三是组织机构脱节,目前原农村供销社机构和个体经营者为农村物流的主要组织者,他们往往实力较弱,很难组织较为完整的流通体系,而组织城市物流的往往是实力雄厚的专业或兼营物流企业,两者在人力资源、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都不在同一层次上,所以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困难较大。
2.3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缺乏,阻碍了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发展
目前,聊城专门从事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的企业寥寥无几,农产品物流人才的缺乏更加严重。聊城市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目标是规避市场风险、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减少农产品流通费用、提高农产品流动效率、降低农产品损失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大批物流专业人才来完成。
2.4重交易场所建设、轻物流配套措施,造成交易与物流断裂
目前,聊城市在乡区镇一级,建设的农村商品市场,往往只提供一个交易的物质平台,如门面、柜台和交易日期,而支撑交易的物流配套措施则被忽视。比如,农产品的储存、加工、包装、市场营销、物流信息传输等物流环节均未得到足够重视。
3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分析
3.1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y)
第一,聊城市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一区一圈一带”战略红利加速释放,为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据统计,2015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2.4∶51.5∶36.1。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工业经济加快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崛起。全市上下坚持把转变方式和调整结构作为主攻方向,经济发展不仅速度快、效益好,而且产业结构、产业层次都有了明显提升,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为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构建带来了新的机遇。
第二,聊城市“双百大城市”蓝图的勾绘,为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交通网络基础。山东省政府正式印发《山东省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对聊城市过境对外交通将更加完善,与京津冀、长三角洲、中原等城市群的沟通联系更加紧密,聊城约半小时通达济南,一个半小时通达北京,一个半小时通达郑州;对于人流、物流等运力极大增强,尤其是铁路、水运这种集约化运输方式承担运输任务比重的增加,更优化了聊城市客货运结构。聊城市的“双百工程”为聊城市交通运输业锦上添花,同时也为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交通网络基础。
3.2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挑战(Threat)
第一,金融抑制造成的农村金融空洞化严重,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要找到城乡均衡供给的平台,面临一定的困境。资金对农村物流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但由于“金融抑制”导致的农村金融空洞化成为农村物流发展的绊脚石,因而必将对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同时,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为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设置了一道屏障,使农村物流的发展雪上加霜。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要求城镇和农村有平等的融资体制,但是农村金融空洞化实质上剥夺了农村物流和城镇物流平等发展的客观基础,因此,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要找到城乡资金供给的平台,将面临一定困难。
第二,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提升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中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层次面临重重阻力。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聊城市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部分乡镇物流基础设施仍很薄弱。落后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将大大削弱农产品物流的竞争力,限制农村物流服务能力向纵深层次的发展和提升,提高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中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层次面临重重阻力。
4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对策措施
4.1统筹城乡物流发展规划
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农村物流是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要把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纳入物流业发展整体规划之中,从战略高度,制订出统一的城乡物流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全市物流系统,进一步优化交通网络、农村物流集散网络和城市物流配送网络,做到统一规划公路网络布局,尽快形成有效联结城市与农村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实现城乡空间形态上的一体化。同时,依托城市商贸市场和农村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构建优化农村物流集散网络和城市物流配送网络,一方面有效发挥城市物流对农村物流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城市流通网络及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向农村延伸。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强化政府的宏观规划与组织协调功能,实现政府的有效干预,在组织协调与宏观规划等方面,稳步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
4.2加大政策扶持
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财政与金融支持是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的保障。因此,聊城市政府应加大对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的投资力度。通过设立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专项基金,建立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促进委员会以及税收减免或优惠等手段,对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支持。对于在农村物流急需设施和关键技术改造方面的资金投入,财政部门应给予适当的贴息扶持或资金上的财政担保。对于从事农村物流服务的企业,要通过实施一定政策倾斜,以改变其在市场竞争中可能面临的不利状况。
4.3强化人才支撑
随着聊城经济的发展,聊城物流业得到快速发展。但物流人才仍然比较缺乏,城乡物流一体化专业人才更是奇缺。因此要求聊城市加快出台城乡物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大力开展城乡物流方面的产业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技能竞赛等,推动物流企业与科研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加快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4.4创新发展模式
创新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模式,保证整个物流体系和各环节的顺畅。运用供应链管理的理念,积极探索和创新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四种典型模式,一是“农户+合作组织+城市零售终端模式”,二是“农户+合作组织+公司+城市零售终端模式”,三是“城市农资工业品生产企业+城乡配送中心+农村零售终端模式”,四是“城乡配送中心+乡村超市+城市生鲜便利店模式”等。在具体运作过程中,通过借鉴物流联盟和供应链动态联盟等新型物流组织形式和纵向约束手段,加强对联盟或供应链核心企业培养,密切各环节主体之间的协作,融合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的“双向物流”,实现城乡物流的融合和整体优化,取得城乡物流效益的最大化。
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聊城市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要探索出符合聊城经济社会实际情况的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模式,更好地促进聊城经济发展。同时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城乡物流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本文涉及的一些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的检验和分析。
参考文献:
[1]Eiichi Taniguchi,Russell G.Thompson,Tadshi Yamada,Ron van Duin.City Logistics―Network Modelling and Intelligence Transport Systems[M].Oxford: Pergamon Press,2001:1-47.
[2]白晋湘.湘西城乡物流一体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4-65.
[3]王忠伟.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内容体系的战略探讨――以成都市为例[J].中国商贸,2009(17):108-109.
[4]李煜,胡洪林,等.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研究[J].中国市场,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