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心理学的仪式感范文

心理学的仪式感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24: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心理学的仪式感,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心理学的仪式感

篇1

[关键词]心理压力;医学检验人员;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7)12(a)-0026-02

[Abstract]Themedicalinspectionstaffaresusceptibletosufferfrommentalfatigueduetolong-termhigh-pressure,high-riskandhigh-intensework,thusreducingthequalityoftestresultsandinfluencingthediagnosisresultsofphysicians,therefore,thementalpressureofmedicalinspectionpersonnelarousetheattentionsofvariousfieldsinsociety,andthepaperanalyzesthementalpressureofinspectionpersonnelandpointedlyputsforwardstheinterventionstrategies.

[Keywords]Mentalpressure;Medicalinspectionpersonnel;Interventionmeasures

心理压力即为人们心理在刺激性事件影响下所承受的不同负荷,从而产生各种不良身心反应。而有研究[1]认为,压力即个体和超出其能力范围,危及到他们身心健康的交互关系。相关学者研究报道可知[2],医学检验人员在工作压力下,其强迫、躯体化、焦虑、饮食和睡眠等各因子分都超过全国常模很多。医学检验存在工作环境单一、职业暴露及重复性强等各种问题,严重影响着检验人员的心理健康,极易产生隐患。因此,探究医学检验人员心理压力具有医学价值。

1检验人员存在心理压力现状分析

从心理压力现状来看,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1社会方面

1.1.1检验人员的待遇及地位偏低从社会现状来看,对医生普遍比较尊重与承认,但是检验科属于辅助科室,检验人员往往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与回报。在传统因素影响下,检验科只是落实医嘱,抽血化验检验结果,患者及家属大多认可医生的刀和药,而未重视检验在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而且检验人员超负荷劳动,但是却无法得到相应报酬,经济收入与劳动强度不成正比,让检验人员存在失衡感,必然会影响其工作积极性。

1.1.2晋升比较缓慢在晋升及提拔等各种问题上,检验人员占比低于临床,即便是各项要求均达到标准,还需要等待好几年才能够晋升,必然影响检验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感觉前途渺茫,于是许多人员选择跳槽、转岗及转型等,随着人事制度不断改革,检验人员还必须要接受许多考核,压力源逐年呈上升趋势。在激烈的竞争下,许多学历低、年龄大的检验人员存在心理失衡。

1.1.3医患矛盾逐年增加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通过法律维权的意识不断提高;从现实来看,各种医疗纠纷逐年上升。而且由一些性格暴躁的病患者或家属,稍有不如意就对检验人员大声辱骂或投诉,无形中增加检验人员的心理压力。

1.2职业方面

1.2.1工作环境医院的环境比较复杂,充满着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检验人员每一天都要面对大量标本,每份标本中都可能带着不同的细菌或病毒,只要出现暴露就会产生无法估量的危害。如今,分析标本基本上都是仪器完成,每一个房间均堆满各种电脑和仪器,而仪器运转必然会产生噪声与辐射,甚至还会产生大量气溶胶,严重危害身体健康。还有一些检验室通风不良、缺少阳光及化学试验用品较多,必定增加检验人员的心理压力,影响身心健康。

1.2.2工作压力大、风险高检验人员每一天都要核发许多报告单,每份报告均记录着患者病情信息,对患者疾病的诊断及转归具有重要作用。对检验人员而言,错发或者迟发报告单都可能出现误诊,而且不确定因素比较多,因此检验结果必然不断变化。有一些医生凭借个人的经验判断,轻易作出结果不准的结论,不仅是医生失职,也会伤害检验人员。长此下去,必定会损伤检验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对工作丧失兴趣,加重检验人员的心理压力。

1.2.3职业要求高随着医学模式不断改变,人们对检验人员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檢验人员专业知识丰富和操作技能娴熟,还必须要对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与储备。同时还要掌握一些维修医疗器械方面的知识。超负荷的工作已让检验人员疲惫不堪,注意力分散,工作效率降低,从而影响检验结果。

1.3个人因素

1.3.1家庭因素子女、经济及赡养老人等各种问题均会给检验人员产生一些心理压力。检验人员大多是女性,在工作中要承担男性相同的工作任务与职责,还会兼顾家庭重担,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与精力,加之女性本身感情脆弱、高焦虑倾向及感情细腻,感受事物较为深刻,面对工作与生活压力时极易产生情绪波动。而男性常因收入低,缺乏成就感等各种原因,都会产生心理压力。

1.3.2适合支持系统差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减弱或者缓冲心理压力;检验人员常常埋头奉献、默默无闻,社会不能充分认可其劳动成果,加上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让检验人员情绪低落,身心疲惫。

2医学检验人员心理压力的干预措施

从心理压力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影响因素,因此还需要结合医学检验实况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2.1检验人员方面

2.1.1正确认识检验工作检验人员要对检验工作准确定位,寻找自我平衡的支点,心情不畅时要寻找平衡支点,调节个人的心理状况,出现紧张、焦虑及忧虑等各种心态时,要及时分析根源,承认存在负性情绪。同时还要理智、冷静地进行自我分析,寻找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消除对策。

2.1.2增强自信心自信心能够提高检验人员的抗压能力,要正确面对压力,积极选择合理的应对措施,不能过分苛求个人与他人,要常常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学习和努力工作减压。

2.1.3提高自身的素质建设检验人员要多学习,多参加各种新项目、新技术等培训,提高自己的心理学、人际交往、社会学及计算机网络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

2.1.4选择合适方法缓解压力当检验人员心理压力过大,如果一味采用克制是无法达到缓解效果,因此就必须要选择合适的缓解方法。其中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倾诉,因此医院应该定期组织检验人员开展交流沟通,倾听检验人员的倾诉,同时检验人员也可适当对他人倾诉,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支持与帮助,调节紧张情绪,逐渐恢复自信[3]。也可以选择放松训练等各种心理训练缓解压力。

2.1.5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方式能够确保身体健康,能够增强抗压能力。而且爱好、运动及兴趣,以及良好睡眠不但可以确保身体健康,还能降低焦虑与忧郁,有效缓解心理压力。

2.2医院方面

医院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检验人员的心理压力,要改善其工作环境,提高检验人员深造与晋升的机会;采取有效措施激发检验人员的工作热情;日常管理中以“以人文本”为理念,关爱检验人员,尊重检验人员,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检验人员的心理压力。

2.2.1增强检验人员心理素质医院应该通过系统的心理知识培训,增强检验人员心理素质,给予积极引导,在检验部门形成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并要给相关人员提供宣泄的时机与环境,理解与关心检验人员的日常状况。

2.2.2形成科学用人机制要形成唯才任用的用人机制,合理规划检验部门的编制,改变超负荷的工作状态,确保检验人员具有充足的睡眠;并要多组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劳逸结合缓解检验人员的心理疲劳。

2.2.3加强检验部门内部沟通管理医院要定期或不定期在检验部门召开探讨会,和检验人员沟通交流,全面了解检验人员的真实想法以及心中的困惑,从中寻找问题的根源并有针对性采取化解措施,降低他们的心理压力,提升工作效率。

2.2.4加强检验人员的职业规划医院应该把检验人员个人发展归并到医院的发展总目标中,形成双赢局面。这样不但能够缓解检验人员的心理压力,还能够提升检验绩效。同时还要组织各类相关的沟通培训,培训新理念、新技能及压力管理等,引导检验人员正确认识心理压力,充分认识压力引发的危害性,掌握其应对措施,才能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4]。

3结论

随着医疗体制不断改革,医学检验引入各种新技术及新设备,临床诊断中更加依赖检验数据。因此,医学检验就必须要不断提高检验质量及工作效率,才能够满足临床所需。在这种形势下,检验人员必然面临着更高的要求,自然就会承担更大的压力,不但影响身心健康,还会影响检验质量。就需要深挖心理压力根源,有针对性采取干预对策,调整检验人员的心理状态,提高检验工作的效率和檢验质量。

作者:杨超

    [参考文献] 

[1] 冯磊.医学检验人员职心理压力分析与应对干预[J].中外健康文摘,2011,30(4):95. 

[2] 刘锐.医学检验人员心理压力分析与应对干预[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5,12(14):79. 

篇2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心理干预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进入高等院校之后,在心理状态上会分为几个阶段。学生跨人大学校门的一刻直到升人大二之前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大一新生。有关新生的心理问题研究显示,大学新生表现出来的大学心理问题十分严重,因此,也成了当前阶段大学生健康发展问题的主要话题。通过积极帮助此阶段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才能让学生获得良好学习与生活环境。本研究中充分结合了五大发展理念,并因此形成解决对策。希望可以改善当前大学新生心理干预工作的水平。

一、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发展情况

学生在从高中阶段进入大学之后,针对新生角度心理出发,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问题方面开始面临更大的压力。同时,一些学生可能产生心理问题,现阶段,对大学新生方面的心理问题研究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环境适应性分析

新生在大一阶段,一部分学生可能从未住过校,甚至一些学生从未来到过陌生的城市。在突然进入新的学习环境之中,一些原本成绩优异的学生可能也在这样的环境中便成为普通学生。面对所有环境的突然变化,必然会导致一些学生无法适应当前环境。尤其是班级以及学校中身份的变化更加会让一名学生在心理上形成落差。促使新生无法很好的接受当前问题。学生也会更加思念家人,在学校与交往中产生不良心理感受。

(二)学习适应情况分析

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区别于传统高中环境学习。高中阶段学习主要是通过教师讲授为主,但是大学阶段的学习则是教与学并举。为此,学生就已经当提升自学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加强自我管理的能力。相对高中,大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传递的信息量巨大,因此,需要课后进行复习,如果缺少必要的自学能力,则学生就无法更好地适应这种学习生活。一些新生在步人到大学之后,认为自己应该放松一下,但是这一放松就让自己完全跟不上别人的脚步,更加跟不上大学学习生活的脚步。同时受到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对自己所选专业的认可度不足,造成对学业方面的倦怠,促使学生学习方式也开始发生明显改变,专业思想更加受到影响。

(三)生活适应性分析

学生家长认为高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也已经开始成为了人们的共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认为,应当在高中阶段为孩子提供一种十分专心的学习环境,针对孩子的关怀更加是细致入微,不让孩子做其他的事情。原本应当是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家长全包了。为此,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仍然不会照顾自己,在生活能力方面表现极弱。更加上南北地区生活习性上存在差异,促使学生对生活无法形成适应性。另外,也存在一些家庭经济能力较差的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在遇到困难之后,也并不会面向学校与同学求助,造成对内压力过大。

(四)人际关系分析

当前大学新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从小生活在家人的关爱与照顾之下,不可避免将会产生一些人性等情况。在步入到大学之后,则在过集体生活的过程中,可以说对所有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挑战。一些学生不善于沟通,不善于表达,因此更加不懂得如何更好地与其他同学之间友善相处。这个不习惯,那个不适应,造成宿舍之中所有同学都可能出现摩擦。加上班主任等相关导员对班级的了解情况不多,,造成了学生可能会产生孤独感。

(五)情感问题分析

大学新生在高中以及初中阶段可能就已经开始恋爱,因此,到了大学阶段,新生面对恋爱方面的问题,将会更加明显。甚至出现感情问题处理情况不佳而发生寻死的情况。进而可能会造成学生荒废学习,产生精神类问题。一些新生并不了解生理l生方面的尝试,可能会对身体上出现的反映产生罪恶感,甚至造成心理方面的问题,一些学生会单相思,偷吃禁果,进而产生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以大学新生为焦点的学习适应性心理干预策略分析

基于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研究目前已经成为高校针对大学新生教学中重点研究问题,在新时期积极提倡新的教学理念,以促进新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发展。在党的十会议中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策略,这不仅仅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我国教育提出了理念指导。基于此发展理念下为大学新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以提升其学习适应性,促进其更好发展。

(一)基于创新的心理干预策略

在十会议中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针对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研究来看,新时期其心理问题表现出不同特征,为有效开展学习适应性心理干预,就要不断创新其心理干预手段,以突破目前的心理干预现状,促进其更好发展。所以,在针对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性心理干预过程中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保证其干预策略的制定在思想上或方法具有突破性、针对性、创新的。在传统的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心理干预工作中,各高校更多的基于心理学原理进行策略制定。通过诸多实践证明,引起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十分复杂,包络个人、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为有效解决该心理问题,应基于心理学基础上进行社会学、行为学等诸多知识的整合,形成系统的、创新的心理干预策略。

篇3

【关键词】血液中心;机采室:医院感染;管理

医院感染管理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诊疗活动中存在的医院感染、医源性感染及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的预防、诊断和控制活动[1],机采室作为血液中心的成分采集科室,承担着机器采集血小板的重任,机采血小板是用血细胞分离机将献血者血液中的血小板提取出来其余成分回输给献血者的一种采血方法,是对人体的侵入性操作技术,并且采集时间长,体外循环血容量大,存在医院感染的风险,所以,为保证献血员和工作人员的安全以及血液产品质量,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中心及科室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血液中心采取了如下措施对机采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管理:

1领导重视,建立和健全三级管理组织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中心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小组(中心主任任组长,业务付主任任付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中心内消毒隔离、医疗废物处理等具体事务)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科室主任、小组长和质量监督管理员组成)三级管理组织,建立和健全了中心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及考核指标,并认真督导执行、落实。明确了各级各类人员的院感职责,强化了科室医务人员医院感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刻认识到医院感染预防、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在采血工作中的重要性。

2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培训

中心和科室定期对科内工作人员(含保洁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包括《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预案》及中心级文件、程序文件、质量手册、科室工作文件等中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内容并考核,对新分配、实习、进修人员做好岗前培训,通过培训使全科人员熟练掌握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管理技能,将控制医院感染的各项措施具体落实到科室每个岗位、每个环节、每个人,通过培训使科室每人人时刻提醒自己应严格执行、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的各项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消毒隔离措施,严格遵守《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熟练掌握专业技术操作规程,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防止因消毒隔离环节质量不到位而引发的医院感染事件发生,进行自身防护知识培训并严格检查考核,以增强职业防护意识,避免职业暴露的发生。

3层层监督管理、持续质量改进

卫生部定期进行督导检查;ISO9000定期进行外部审核;省、市、区卫生监督管理机构定期及不定期检查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情况及措施执行情况;中心每年进行内部审核;医院感染管理科及业务科经常进行业务查房,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持续监控;中心质量管理科每月进行工艺卫生抽样检查工作人员手指、献血员穿刺部位、采血室空气细菌培养、消毒液浓度测试等检查;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每月进行自查;将检查结果及时向科室反馈并提出合理建议,科室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提出整改意见和改进措施,使医院感染、医源性感染及相关的危险因素得到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有效提高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使中心机采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4过程管理和环节管理

机采室是窗口科室,工作涵盖了从接待献血员到献血员献血结束后离开的整个过程,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贯穿始终,作为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有疏漏不仅影响献血员、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影响血液安全。所以在保证献血员安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注重过程管理和环节管理:

4.1机采接待大厅内设置相对独立的空间供献血员填表和进行健康征询,每个空间均放置保密性弃血温馨提示,献血员登记表中的健康征询中列出了输血相关传染病,通过工作人员指导献血者填表向献血者宣传和提供输血传染疾病的相关知识,给献血者提供一个自检不合格主动退出献血或延期献血的机会。

4.2微机查询有阳性献血记录的献血者被淘汰。

4.3依据《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对献血者进行健康征询、健康检查,不合格者被延期或淘汰。

4.4进行快速检测筛查项目指标,依据检测结果指导献血者献血、延期献血或者不参加献血。

4.5告知献血者保密性弃血制度,如献血者献血后认为自己的血液不安全,可打电话告知血液中心,将血液进行保密废弃。若有需进行信息屏蔽的献血者,立即上报业务科。

4.6 机采室初筛检验岗和采血岗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岗位,针对两个岗位的工作性质,科室制定了与医院感染控制相应的制度、职责和操作规程如《设备、物料管理制度》《安全弃置及销毁所有用过的一次性成分分离管路程序》《机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采血操作规程》《机采血小板操作规程》《消毒与清洁计划》《职业暴露预防措施》等。对关键控制点作出了明确的要求:

4.6.1使用一次性塑料采血袋和机采血小板耗材要由生产商提供符合相关法律的资质、并由质管科抽检合格后方可使用。

4.6.2在采血前要仔细检查血袋有效期,应在有效期内使用,一旦发现采血袋有漏液、渗出、破袋,应禁止使用。确保及时、有效的对不合格品识别并隔离,对机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的不合格品进行标识和控制,防止不合格血液制品及各种物料误用。检查所领取各类检测试剂、血小板耗材,如发现包装有破损、渗漏、浑浊、霉变、不在有效期内、保存液浑浊有异物、护针帽脱落、管路有折叠、针头有倒钩、弯曲,应立即用红笔在不合格品上打“”;因耗材质量或献血者血管问题引起血液无法回输,导致不合格血液,在报废血袋上打“”。将不合格品应放入不合格品处,进行隔离。将不合格试剂、血小板耗材报告科室质量监督员、科室负责人;不合格血小板耗材须填写报损记录单,不合格血液单独交接;由科负责人及时向质管科汇报情况,并将不合格品退还器材科。

4.6.3确保安全废弃及销毁医疗废物:使用后的注射器针头放入密封利器盒内,注射器、乙肝表面抗原检测试纸、初筛标本管、血型测试板、转氨酶检测试纸及绵签等装入特殊垃圾袋内并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损伤性和感染性废物)。将全血袋和机采血小板耗材上的针头热合下来,放入密封利器盒内。使用完毕的机采血小板耗材及棉签装入指定区域暂时储存点的特殊垃圾袋内(注意放置医疗废物时不超过医疗垃圾桶容量的3/4),时间不超过24小时,确保避免复用、污染。

4.6.4工作结束后与后勤保障科工作人员双方交接医疗废物并在一次性医疗废物登记本(含登记时间、医疗废物品种、数量、重量、交接双方签名等)上签字确认。

4.7采血过程:采血人员着整洁、卫生工作服,戴口帽,手指不得带戒指等物、换工作鞋后方可进入采血室。采血人员需用肥皂流水洗手臂指甲,双手在有效消毒液中浸泡三分钟,并用有效消毒液浸泡小毛巾擦拭工作台,洗净后放于工作台上随时擦手。戴手套采血,每采1人用有效消毒液浸泡或消毒毛巾擦手,

4.7.1采血前对献血员的穿刺部位的消毒:用2%碘酒进行两次穿刺部位消毒,直径为10×10cm,待干后用75%酒精脱碘,严格采用无菌操作技术迅速穿刺,针眼处覆盖无菌纱布或止血贴。

4.7.2采血中因耗材原因导致的漏血报警及漏血时立即终止采血,确保献血者安全,做好工作人员自我防护并按要求消毒和处理漏血,及时及向科室质量监督员及负责人汇报、通知器材设备科和厂家工程师进行处理。

4.7.3工作结束后,用有效消毒液擦拭工作台面,有效消毒液拖地板, 初筛检验区域及采血区域用三氧机3小时/天进行照射消毒,将特殊垃圾进行分类包装,交后勤保障科处理,双方签字。做好各项工作记录。

4.8职业暴露预防措施: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预防工作指导原则:对涉及的人员(检验人员、采血护士),易发生环节(抽取初筛血、采集、热合血液人员)、预防措施(1工作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血液的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消毒。2在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飞溅,工作人员应戴口帽。3工作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血液的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4工作人员在进行穿刺等侵袭性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5使用后的针头等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等锐器。)、处理方法(1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和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4工作人员所在科室立即将情况报医源感染控制室,医源感染控制室立即会同质管科和疾病控制中心对阳性血液的病毒种类及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并给予随访和咨询)、处理依据(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预防工作指导原则)、登记和处理(对整个情况进行登记。内容包括:1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2刺伤的方式、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3病毒的分类和载量水平4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等)。

5体会

血液中心按照卫生部规范的要求,通过建立和健全机采室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意识,加强对医院感染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坚持以管理为手段、监测为基础、控制为目标,促进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可持续发展[2],我中心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措施、以及自上而下、由外向内、层层有效的监管,使得机采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成效显著,未发生过医院感染病例,也说明了制度健全,管理有效、措施得力。所以认真做好机采室科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能够有效地保证献血员、工作人员的安全和血液安全。同血液安全一样,医院感染管理是采供血机构业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和永恒主题,必须常抓不懈,各部门各环节共同努力,才能确保献血员安全和血液产品质量【3】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M]. 2006 ,7,6第一章总则第二条

篇4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情感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73-02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忽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中,对教育价值本位的认识,既非传统的“知识主义”,也非曾经流行的“能力主义”,而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①这表明,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历史教育本质的回归,是历史教育“元”价值的实现。

一、情感教学设计的含义

情感(feeling)是小概念的,属大概念“情感”(affection)中的一种。它和情操一样,主要体现情感现象的内容方面,而且是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那部分情感现象。所谓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含义上说,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教学。②过去的历史教学大多只重视基本史实的学习,好像学历史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现成的结论,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如果一节课的全部内容,无论是知识的铺垫还是对知识的认知方法的指引运用,都以对学生的情感触动为最终指向,我们就可以说这节课是以情感目标的实现为全课的中心。

二、如何进行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以人为教育对象,历史教育的情感培养必须有机地渗透到内容教学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③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说:“我们教育往往只注意发展孩子的读、写、算能力,而丢掉了另一半教育,即人的情感教育。这种以牺牲人的生命情感为代价的偏向教育,越来越影响着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④新课程背景下要构建历史教学情感教育目标,不断探索情感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将情感教育真正落在实处,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保证。下面笔者仅围绕自己做的一份教学设计来谈谈历史课堂中怎样渗透情感教育。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课属于高中历史选修《专题二?摇东西方的先哲》模块,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在情感目标的实现。有些教师认为情感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以此为中心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在情绪上的投入,可以对学生产生持久而有益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教师职业成就感的重要来源。仅就孔子一课,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情感应着重讲解孔子的仁、礼、中庸思想对我们如今生活的影响。本课教学设计的主题是探寻2500年前的孔子及其身后的文化遗产,主线是孔子的一生。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子目:筚路蓝缕——追求礼乐的一生;承前启后——开创儒家思想;万世师表——古代大教育家;泽被后世——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整个设计是按照孔子的生平经历来设计,首先导入部分是采取视频导入法,播放一段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吟诵《论语》的视频,起到课前渲染的作用,紧接着通过教师概括性的一段话:“孔子是中国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他又是大教育家,他的一些教育理论和方法影响深远。他的人生轨迹如何?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并产生了怎样影响?”由此过渡到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以情感为核心的教学设计应该更多地考虑到学生情绪的调动,新课的讲授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迎宾语——五句《论语》经典名句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给孔子的一生奠定下基调,使整节课的方向一开始就很明确,和之后的环节是相互配合的,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紧接着第一目介绍孔子追求礼乐的一生,我采取的是让学生扮演春秋时期的孔子去求职,我为他们提供一份孔子的简历,面试的考题有两道,其一:您的工作动机和愿望是什么?孔子答曰:恢复周礼;其二:你准备用什么样的办法治理国家呢?孔子答曰:礼、仁、中庸。学生们依据教师之前介绍的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自己去探索:孔子面试的结果会如何呢?结论是:孔子的这一套礼、仁、中庸的思想只适合在和平年代运用,而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社会动荡不安,试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孔子的治国方略自然得不到施展的机会。结果可想而知,孔子的面试失败了。接下来请同学们为孔子提供一个合适的工作建议,那就是办学。学校的名称都替孔子想好了,就叫“孔子学院”如何?接着请学生为孔子学院写一份招生简章,包括校训、办学目标、课程设置、办学特色、办学成就等。第一目主要是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经历孔子那个时代他所经历的,由此引出孔子的儒家思想——礼、仁、中庸,我认为这也是本节课的启情点。启情点,即能启动学生情感的历史事实。选择恰当的“启情点”既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基础性环节,也是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的前提,还是历史教师情感意识表现的核心。

本目作为本节课的启情点,我将采用材料分析题为学生设置一个与春秋时代紧密联系的现代社会情景。此环节设置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感知孔子思想是如何在现代得到运用,让学生感知历史知识的意义所在,以此来升华学生的情感。这只是教学目标中第一个层次的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依次递进的三个层次的目标。讲完孔子的礼、仁、中庸思想的核心内容之后,让学生思考一下生活中自己处理身边的哪些事情用到了孔子思想,在这个讨论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移情思考,要善于将过去的历史与现在的生活联系起来看待,学会用历史的思维来纵观当今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在日常生活中出行前后是否都要告知父母;逢年过节要给长辈拜年行礼;社会上经常举行一些慈善捐款;同学们到敬老院去陪伴孤寡老人;警察帮助儿童、老人过马路……这些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都是孔子的“礼”、“仁”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和运用。通过生活中的诸多事例使学生深刻理解孔子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将学生的情感推向。

最后一目要讲到孔子对后世的影响,这对于学生也是一个重要的启情点。本环节我将通过向学生展示图片的形式来彰显世界各国对孔子及其思想的重视。依次展示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成立;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正式揭牌;非洲首家孔子学院将落户肯尼亚;中国与瑞典合作建立孔子学院;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曲阜孔庙祭孔大典等图片以彰显孔子对全世界范围留下的深远影响,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大教育家孔子一生贡献的理解。最后结语:孔子时代距离我们已有二千多年,但他的思想已化作涓涓细流,流淌在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中,活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之中。我们会发现口头上的许多人生格言原来均出自孔子之口!请试着收集时下与孔子有关的人生格言。结语预示着探寻2500年前的孔子思想并不会因为本节课的结束而结束,教师启发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还要继续追寻孔子的足迹,不断挖掘孔子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

三、结语

历史是一门极具思想与内涵的学科。对于历史教育教学来说,感情投入较之其他学科更多也更为重要。也就是说,历史教学所能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本身,还应当使学生受到美感教育和情感陶冶。只有将认知与情感完美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正因为这样,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正面地分析情感教育,进而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有机地融入情感教育,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当然,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不是通过教师制定一个情感教学目标就能达成的,也不可能简单地、短时间内就能够通过学生的外显行为反应出来,这是一个价值不断内化的循序渐近、厚积薄发的过程。为了实现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我们的历史教育工作者还需要不断地去“求索”。

注释:

①冒兵:《情感领域的历史教学目标建构》,《历史教学》2004年11期,第45页。

②卢家楣著《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第2页。

③何成刚、夏辉辉、张汉林等著《历史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页。

④夏玉华:《历史情感教育的实施原则及有效教学策略》,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9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教育和教师工作资料汇编(2001-2007)[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1.

[2]何成刚.历史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夏玉华.历史情感教育的实施原则及有效教学策略[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9,(1).

[4]王本峰.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误区和反思[M].教育教学论坛,2011,(2).

[5]文玉梅.历史课堂教学设计要注意的几个问题[M].学科探究·中学教学,2009,(6).

篇5

关键词:未完成事件;文化心理治疗;仪式性技术;积极心理干预

一、心理成长过程中的未完成事件

“未完成事件”指的是尚未获得圆满解决或彻底弥合的既往情境,尤其是创伤或艰难情境,同时,也包含着由此引发且未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罪恶、遗弃感等。“未完成事件”如同一个魔咒,使得人们费尽心力付出种种努力去试图完成它,去填补人生的缺口。因此,未完成事件在个体的心理成长过程中会形成一种情结,在这种情结中,压抑是基本的要素。压抑越深,积压越重,天长日久,最终形成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个体的精神和身体健康。

二、仪式的心理治疗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仪式是一类有意义的特定行为方式,它是一个个体或一个群体通过象征的方式表达一定的感受和思想的一种特定的行为或活动。在心理治疗中,可以依据来访者的背景和需要,将仪式用于心理治疗。仪式具有治疗功能,首先是因为它是与超自然力量沟通的一种工具,从人类漫长的发展史来看,根植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仪式是人类用于处理自己及自然的关系以取得内在平衡的方式和手段。

其次,仪式是获得一种新身份的渠道。亲人的突然离世,对于逝者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但对于生者却是一种严重的丧失,容易留下心理上的创伤,即未完成事件。即使参加了葬礼,如果没有从心理上向逝者作真正意义上的告别,也无法在生命过程中安全度过转变或成功处理生活危机。而心理治疗往往就成为了弥补这些心理上仪式缺失的途径。

再次,仪式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上,是用叙事建构意义的方式,为个体提供一个心理上的特殊阈限期(Iiminal phase)。仪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在我们面对生命中那些已经被生死阻断了连接却时刻影响感染着我们的重要他人,让我们跟天堂有一个连接,向他们表达我们未曾鼓起勇气说出的感谢与祝福。

三、天堂的对话――积极心理干预技术的提出及意义

每一年的清明节前后,都会有一些特殊的人群需要心理治疗。这些人的问题大多都是因为失去亲人之后,没有得到良好的处理而遗留下来的,心理学专业上称为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通俗地讲就是未完成事件造成的心理困惑。大多数人因为发生了分离,没有科学有效地处理,导致生活不愉快甚至疾病缠身。我们运用积极心理学思想、创伤心理学的理论及传统文化转换出一种处理方法,帮助人们走出这种问题所带来的困扰,让人们继续朝着幸福的方向前进。

我国千百年的传统文化中,是有生死轮回的观念的,在我们的集体潜意识中,我们相信离开的重要他人与我们有连接。如果仅用理性的力量阻断这种连接,强迫自己在短时间内接受现实,完全开始新生活,内心的愧疚感、不安全感就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影响我们的行为和生活,阻碍我们真正开始新的幸福生活。

这个与天堂的对话和连接,意义就在于此,帮助我们去完成未完成的事件,创造一个机会去表达,在潜意识中告诉自己:他们在天堂过得很好,他们也希望我们带着他们的爱更好地生活。

四、“天堂的对话”心理干预技术操作指南

1.在清明节或其他有代表性(忌日或生日)的日子,去祭拜在你心中有特殊意义的重要他人。给这次祭拜留出较长的时间,完成基本的探望仪式之后,紧接着进行我们的天堂对话。

2.冥想:想象你进入到那个在你生命中对你影响至深的人的身体里,去感受他的感受,感觉他身体里每一个细胞的感觉,感觉他身体里血液的流动速度,当你感觉到的时候,再尝试着去感受他给予你的信念。是的,他在你的头脑中植入了一些信念,去感受是什么样的信念。慢慢地感受……

3.用画笔画出你的重要他人给予你的信念。

4.为画面添上你的信念。

5.画下在天堂中与对方对话的情景,对方是怎样的姿势,穿什么衣服,脸上是什么表情,都尽量画出来,将自己画入画中,描绘一个对话的模拟情景。

6.闭上眼睛,在头脑中进行整个对话过程:自己说了什么,对方又是怎么回应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说自己想说的话,直到觉得想说的话都已作了表达,再结束整个对话过程。

7.将整个对话过程在纸上写下来,留作纪念,在平时想与对方连接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当作一个自我勉励,逐渐适应没有对方的日子,开始新的生活。

五、注意事项

“天堂的对话”心理干预技术,是一个将潜意识的想法通过对话意识化,为未完成事件提供一个完成的机会的过程。真正用心去完成整个过程的操作,进行一次天堂的对话,对于我们真正告别生命中曾经存在的一个重要他人,带着他们给予我们的力量更好地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张粹然.心理学与文化[M].成都: 四川省心理学学会,2005.

[2] 王敬群等.仪式与心理治疗[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5):117-122.

[3] 钟年,彭凯平.文化心理学的兴起及其研究领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6).

篇6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设计与改革;医患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106-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心理学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987年卫生部规定医学心理学要成为医科院校的必修课。近30年来,我国卫生医疗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但医患关系紧张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1]。医患沟通作为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因素,是医学心理学课程的研究内容之一,也是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理念。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是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培养和发展医学生的相关人文素质,对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意义极其深远。

一、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引发的对医学心理学的思考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为提高全球医学教育质量,制定出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标准要求本科医学的人才培养环节必须将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二者并重起来培养,同时,还应建立与现代医学模式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交流与沟通技能项目在该标准中被特别重视,并独立作为一大领域,共设9条标准,主要包括与病患及其亲属、同事和其他专业人员的交流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书写表达能力等。

为促进中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规范医学教育管理,我国于2002年成立“医学教育标准课题组”,研究与思考我国医学教育标准的问题。2009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对照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分析中国医学心理学教育的现状,发现我国医学心理学教学与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确实存在较大差距。

(一)学科定位不准

为了临床专业学生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考试,目前我国医学高校的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内容主要按照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心理学考试大纲》的要求来设置,涉及部分内容:绪论、医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卫生、心身疾病、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医患关系和患者心理问题。其中,医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卫生、心身疾病、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尤其花费较多时间讲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占了很大篇幅,而与医患沟通极为重要的医患关系和患者心理问题等内容基本不讲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是要求学生形成与病人、同事的沟通能力。这说明,我们花费较多时间讲的神秘内容与教育部、卫生部要培养合格医生的目标没有太大关系,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定位与教育部和卫生部的要求是脱离的。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在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下,它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如何在健康和疾病中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最终使医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人际沟通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而不仅仅是通过执业医师考试。针对医学心理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重新探索临床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模式是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目的。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的著名的《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

(三)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当前医学心理学教学的最大缺陷是只传授知识,不训练技能。医学生面临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例如,医学生在校接受的是“医患沟通”的理论学习,这些理论大多源于西方文化土壤,在临床实习时可能并不适用。临床医师只有具备丰富的本土化的医学人文知识和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善于理解病人的心情和处境,以患者能理解的语言与其沟通,才能建立有效的医患交流平台。善用肢体语言,学会用病人和病人家属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才会获得患者的理解、信任与配合。

二、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课程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医生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要求临床专业学生经过5年的培养,应该实现三大目标: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项目有12条,其中包括医学生应关爱病人,有交流、沟通的意识,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尊重个人信仰,有团队合作精神项等内容,这与医学心理学密切相关。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共有23条,其中涉及医患沟通的有5条。根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医学心理学的课程目标在思想观念层面应全面提升医学生的人文情怀,牢固树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思想,在技能层面加强人际沟通和医患沟通技巧,以培养人文技能为目标,培养合格的医生。

(二)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能形成与病人及同事的沟通能力;懂得尊重生命,具有人文情怀[2]。这就要求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需要重新调整和完善。一是在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适当增加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技巧和团体意识的养成等内容。二是在临床心理部分加上医患沟通技巧训练,在病人心理章节增加临终关怀内容。此外,将课程教学时间调整为两阶段教学,基础知识部分放在大一第一学期,临床部分内容放在大四第二学期,将部分实验课内容放在临床见习中讲授。通过加强医患沟通的实训化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医学生的人文技能。

三、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教学方法改革

医学心理学教师要带头开展启发式教学、情境模拟教学、标准病人教学等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方法[3]。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医患关系的内容来进行情境模拟教学。例如,给学生制造一个临床中传递坏消息的医疗活动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患者或医生、护士等不同角色,参与模拟的传递坏消息的医疗服务情境中来,通过情境模拟以及角色互换,使学生真正体会患者的痛苦,认识医务人员在面对现代医学的有限与无奈时需要医患双方共同承担风险。医生希望共同承担,必须应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准确地表达内心愿望,以此获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在教学中,引入标准化的病人课程,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接受各类标准化病人培训,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价值,给学生换位思考的机会[4],使学生从患者角度来感受和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对今后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大有好处。此外,应建立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医学心理学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学习。

(二)评价方式改革

考核与评价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充分体现灵活性与全面性等特点。考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其能有效地考查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可兼顾课堂讨论、结业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不仅要考核理论知识,还要结合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患者评价等考核实践技能。积极探索和推行医学心理学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以考核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考核内容体系,改变传统的试卷形式[5],从而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水平。

(三)加强人文实践

医学心理学教师应采取各种形式的人文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例如,可以在新生入学和实习前,组织宣读《医学生誓词》;定期举办人文社科系列讲座、医学人文论坛等活动。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医疗咨询服务、与留守儿童或空巢老人结对服务等,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尊重生命和热爱生活的人文精神。

医学是一门人性化的科学,医患关系是医疗中的根本关系。因此,医学心理学课程承担重要的培养任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应以学生为本,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指导,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保证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尹雪如.从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探索医学生培养发展的方向[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3(2):70-72.

[2]线福华,庞文云,贾建国,等.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推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新进程[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6):4-6.

[3]程敬宝.教学方法的变革与探新[J].教育探索,2007,(11):24-25.

篇7

一、挫折感导致高三学生高考成绩不佳

高考前学生往往会把阶段考试当作高考的演练,同时也会以此来衡量自己的实力。有的同学如果阶段考试后成绩相对低一些,或是距自己心理期望的目标相差较远,或是与别人相比相差较远,就会有高考即将失败的预感,甚至从心理上开始体验失败了。如果把每次考试都看成是高考的演练,必然会使自己造成过于紧张,产生焦虑情绪,影响自己日常的心情和复习迎考,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这种心理体验最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挫折感、愧疚感、焦虑感。挫折感强的学生,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即使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会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和实际水平的发挥,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疾病。所以在高三教育教学中,应做好学生应对挫折感的心理辅导。

二、高三学生阶段性考试挫折感的心理辅导建议

1 理解学生的心情,给予其逐步调整学习状态的时间,切忌急躁焦虑;鼓励学生并经常检查自己的情绪是否会给学生带来焦虑、消极的负面影响;每当学生取得一点一滴的进步都予以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多与学生沟通,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提高学生挫折商,需要帮助孩子调整心态。所谓“挫折商”就是一个人面对逆境振作起来的能力,也叫逆境商。在智商和别人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挫折商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有的心理学家甚至断言,成功=20%智商+80%(情商+挫折商)。高AQ可以帮助产生一流的成绩、生产力、创造力,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健康、活力和愉快的心情。提高高三学生的挫折商能使孩子能够全面、客观地看待这次“挫折”。即在挫折或失败面前,不气馁,鼓起勇气,继续拼搏。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健康有很大的意义。

3 引导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要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首先,对具体学科学习成绩结构进行分析。是总体成绩下滑还是具体的某一门单科成绩下降?比如:政治成绩最近怎样?即使是政治成绩下降,也还要分析出:是知识记忆部分还是知识理解部分?是审题部分还是解题能力部分?等等,问题越具体,越容易找到突破口,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其次,家庭和孩子有没有突发事件发生?

比如:这一阶段家庭氛围是否过于紧张、严肃从而影响孩子的情绪,由情绪波动而引起学业成绩起伏,或者因为孩子陷入人际困扰、情感困扰而导致分心?最后,孩子的身心状况分析。是否因为学业压力过大,孩子自己对自己要求过高,期望值很高等等,随着高考脚步的日益临近,心理承受力弱的孩子容易过度紧张焦虑,反而影响学习效率的提高。孩子是否性格比较内向,容易受外界负面暗示的影响等。学生通过分析自己在考前和考中的表现,可以重新对自己进行评价。正确评价本身就能减轻失败受挫的心理,如果以前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而现在正确地评价了自己,就不会有失败的体验了。

4 确立合适的目标,及时修正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引导学生要考虑自己的优势,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奋斗目标,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目标不切实际,前进受阻,则须及时调整目标,以便继续前进。著名剧作家年轻时一心想当医生,三次投考北京医学院都名落孙山,随后他转向搞戏剧,终于取得了巨大成功。

5 要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善于化压力为动力。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训练。通过这样一种自我意念的挑战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应试的自信心,缓解或克服焦虑情绪。暗示具有惊人的作用,采取积极的自我暗示。

如:通过自我对话等手段对自己施加心理影响,促使个人的观念、心境、情绪、意志等向好的、积极的方面转变,提高活动效率。学生可以选用一些自我激励式的语言,如“我对自己充满信心”、“这次我一定能考好”、“我正向自己的目标前进”、“只要自己是“太阳”,“早晨”就一定会到来!”等等。每天抽点时间,或自言自语,或写在纸上贴在床前、桌前,让这些积极的语言所体现的精神渐渐潜入到自我意识中,鼓舞斗志、稳定情绪。

6 鼓励学生发泄内心不快乐感受。内心失败受挫的感受,会在发泄中得以缓解和消除。带他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大哭一场,或建议他和自己的好朋友谈一谈,做一些体力活动等都是好的策略。最后,引导学生积极去除负面的心理暗示,当个人无法获得成功与满足时,把自己比拟成成功的人和自己所崇拜的对象,借以得到愉快,缓解个人的痛苦和焦虑。指导学生使用良好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具体方法指导;加强学习,自我监督,自我管理方面的能力提高。

篇8

(1.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州 510631;2.澳门城市大学,澳门 999078)

摘要:吸毒成瘾者的高复吸率是一个社会大难题,其中心理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心理矫治在戒毒工作中至关重要。而荣格创立的分析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咨询流派,本文将从该流派的角度出发,讨论如何进行吸毒成瘾者的治疗工作。运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包括仪式原型、对立面的转化、梦的分析和沙盘游戏等,希望可以为戒毒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 :吸毒成瘾 戒毒 心理分析 梦 沙盘游戏

1.引言

毒瘾的戒除是全世界面临的一项重大难题。吸毒成瘾者在脱瘾后,仍有高达95%的人复吸[1],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困扰。研究发现,社会环境因素在他们的首吸原因中占比例最大(80.00%),而在复吸原因中,个人心理因素(67.70%)则占有最大的比例[2]。所以,吸毒成瘾者的心理特征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心理矫治在戒毒工作中的作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心理咨询包括很多流派和方法,其中,认知学派和团体辅导方法对吸毒工作者的帮助作用已经得到了探讨和研究。分析心理学是由荣格创立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属于精神分析的新发展。它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可以给戒毒工作带来新的启发和帮助,国外已经有这方面的论述和研究了,但国内还鲜有这方面的探讨,本文将试着对此进行探索。

2.吸毒成瘾者的心理特征

2.1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有研究者使用SCL-90对吸毒人员进行施测,发现他们在各因子水平均高于常模水平[3],说明他们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吸毒人员进行施测,发现他们的E(内外倾向性)、N(情绪稳定性)、P(神精质)得分均高于常模,属于外倾—情绪不稳型,具有冲动、多变、易激惹、好攻击、不安和敏感的特点[4]。焦虑和抑郁是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常用指标,研究表明,吸毒人员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常模水平[1,3,5]。

2.2防御方式和应对方式

防御方式是一个人抵御外界干扰,保护自我的方式,分为成熟型、中间型和不成熟型三大类。傅素芬等人研究发现,吸毒人员大都采用不成熟或中间型的防御机制[4],包括幻想、退缩和否认等防御方式。应对方式是在防御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注重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事件的反应,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类。吴小勇等人的研究发现,吸毒人员的消极应对得分和积极应对得分都明显高于常模[5],显示出他们应对方式的极端化。由此可见,吸毒人员在应对外在困境时,采用的大都是消极的反应,这可能是他们吸食的一个原因。

2.3父母教养方式和依恋类型

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则会影响孩子对待亲密关系的模式和态度,并决定着家庭将会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研究发现,吸毒人员在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母亲偏爱被试和母亲拒绝否认这六个纬度中,其平均数显著高于常模水平[6,7,9],说明吸毒人员的父母教养方式大多属于专断型和溺爱型,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依恋类型是婴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形成的亲密关系类型,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和逃避型三种,这不仅描述了早期的母婴关系,并且会影响日后与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与生命中重要他人的关系。俞晓歆和姜永研究发现,吸毒人员中,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温暖理解”与依恋回避存在显著负相关,“惩罚、严厉”与依恋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偏爱被试”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拒绝、否认”与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9],由此可见,专断型和溺爱型的教养方式会增加他们的不安全依恋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并且,吸毒人员对于亲密关系信息的判断和再认能力要低于普通人[8],说明他们对亲密关系有一定的淡漠和隔离,难以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

3.分析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分析心理学是由荣格创立的,其标志为1912年《转化的象征》的出版[10]。该流派可以看作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的新发展,当然也有很多独有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包括集体无意识、原型、阴影和扩充技术等。

3.1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既是对弗洛伊德的个体潜意识理论的发展,也是荣格本人的一种创造。它是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反映全世界共有的现象或主题,包含非个人的心理内容,具有神话的色彩和特征[11]。我们的心灵不仅是由外在环境和个人经历所塑造,而且会受到祖先的影响。我们并不是天生的白板,可以任意塑形,我们的诞生已经包含着一个“两百万岁的自性”了。

3.2原型与原型意象

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就像情结是个人潜意识的主要内容一样[10]。集体无意识正是通过原型这种先天存在的形式所继承或进化的。原型所展示的内容不独属于任何单独的个人,而是归属于整个人类,其形式和内容具有类似神话主题的远古特征[11]。常见的神话主题包括:英雄形象、救世主、龙(常与英雄相关并为英雄征服的对象)、鲸、或吞噬英雄的怪兽。英雄和龙的主题的某些变调是进入地下、深入洞穴即“下洞仪式”。而下洞仪式在古代比比皆是,是一种全世界共有的现象。

但原型从本质上来说完全是无意识的存在,我们是无法认识它本身的;我们只能通过原型意象来理解它[10]。原型意象是原型将其自身呈现给意识的形式,包括智慧老人、内在儿童、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和自性等。

3.3自性化

自性化是分析心理学的核心和目标,是围绕以自性为人格核心的一种整合过程。它使得一个人能够意识到他或她在哪些方面具有独特性,同时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10]。自性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意味着我们要去找到属于自己的路。荣格用太阳的运转来形容人的一生,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前半阶段是太阳上升的过程,我们大都忙于适应社会,建立自己的地位;后半阶段是太阳下降的过程,这时的我们也已经在社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们会考虑这些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自己的梦想都实现了吗?自己的价值是什么?这样就开始重新探索自己,寻求本真的自己,而那个真正的我被荣格成为“自性”,这个过程被叫做自性化的过程。

3.4梦的分析

梦是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荣格相信梦是心灵的真实表达[10],我们不理解,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会梦的语言,非逻辑的、充满意象和象征的语言。对于梦的分析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联想分析法,不同于弗洛伊德的自由联想,荣格使用的是紧紧围绕梦所进行的直接联想,他认为梦并没有经过伪装,它真实地表达着心灵所想要说的;二是扩充技术法,主要从神话、历史和文化的水平上对梦中的意象进行象征性的解读,主要是从集体无意识层面进行工作;三是积极想象法,与前两者跟无意识的“间接沟通”不同,积极想象是直接获取无意识的内容和意义的方法,被称为“睁着眼睛做梦”[10]。在积极想象中,所有的意象都是有意识的思维中产生的,这些意象比不确定的梦更加完整,内容也更加丰富。

3.5沙盘游戏疗法

沙盘游戏疗法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发展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沙盘游戏是运用意象(积极想象)进行治疗的创造形式,“一种对身心生命能量的集中提炼”。其特点,实在咨访关系和沙盘的“自由与保护的空间”中,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于意象的创建。沙盘中所表现的系列沙盘意象,营造出沙盘游戏者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性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及心灵与自性的)发展[12]。作为一种在无意识水平进行工作,并运用象征性进行解读的工作方式特别适合于那些觉察力不够,又不太擅于言辞表达的个案。

4.分析心理学在戒毒工作中的应用

心理学包含众多流派,没有一个流派可以完美地解决所有的问题,每个流派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阐述着问题解决之道。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意识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的是各个流派之间的整合,而非分裂或排斥。在戒毒工作中,认知学派和团体辅导工作都得到了应用和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分析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视原型和象征的深度心理学,将会在戒毒工作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4.1仪式—原型

最早是应用在原始部落的祭祀仪式上的,可以帮助祭司和人们更好地进入与神相通的境界。现代社会跟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现代社会缺少仪式,人们失去了对待仪式的敬畏感,更迷失了仪式的意义。但对的使用却一直延续下来了,尽管用法和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心理分析师Luigi Zoja认为对的滥用是现代人对仪式的追求,渴望死亡与重生[13]。

吸食可以理解为一种不健全的仪式,而健全的仪式——可以满足新入会人员的潜在心理需求——可以分为三部分。一,刚开始的处境因为没有意义而不得不被超越。原始部落的青少年因为找不到存在的意义而进入到仪式中,而仪式会灌输给他们一种完全的成人式的认同感。同样的,现代人也处于冷漠和迷失中,被迫单纯依赖于消费主义,他们暗自渴望着可以转化为独立的、有创造力的成人,不再受限于消费主义。二,仪式性死亡。这意味着放弃这个世界,拒绝之前的身份,并把力比多从之前的习惯性定向投射(在现在社会中是消费主义行为)中收回来。三,仪式性的重生,通过跟其他人分享这些经验或通过仪式(比如,对进行有节制的使用)可以使其在心理上更容易发生。

在当代社会,使用者很难完成这个过程,不仅是因为他们使用的方式(毫无节制),而且还因为他们完全忽略了第二个环节——仪式性死亡。他们缺少的是心灵的内部空间,跟外部仪式一起,承载着重生的体验。Zoja甚至提议用“仪式性(drug initiation)”来代替“吸毒成瘾者(drug addiction)”这个名词,这意味着他们不是滥用,而是通过来满足他们对于仪式最原处的、原型性的需求。

4.2阴影与转化

阴影是一种原型意象,是我们内心深处隐藏的或无意识的心理层面,是会让我们的意识自我觉得蒙羞或难堪的内容,多被压抑着,或被投射到其他人身上[10]。吸毒是一种违法行为,大都在隐秘的地方进行,并且很大一部分人都有被公安抓去进行强制戒毒的经历。吸毒人员也经常遭受到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和别样的对待。随着新闻中关于吸毒成瘾者为了买而伤害他人的报道越来越多,社会把它的阴影投射到了吸毒者身上,吸毒人员成为了社会的阴影。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本身存在的阴影的时候,就不会把它投射到其他人身上了,也就不会出现道德的分裂和优越感。我们(包括国家和社会)都需要有勇气去承载自己的阴影,用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它们,使其获得转化。

4.3沙盘游戏的容纳与转化

沙盘、沙盘分析师以及沙盘分析师和沙盘游戏者的动态关系共同营造了一种“自由、安全、保护和共情”的空间和氛围[10],让来访者(吸毒成瘾者)的无意识得以自由表达,使其获得内心的整合和发展。

吸毒成瘾者大都难以形成健康的依恋关系,与父母关系不好,难以获得足够的关爱和理解,尤其是在吸毒之后。而沙代表着大地,象征着大母神,可以承载和容纳来访者以及他们的问题,弥补他们对于父母之爱的缺失,为他们提供一个解决问题、发展自我的机会。同时,沙具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原型意象,即使对于那些学历低、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吸毒成瘾者,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内心情感,促使其心理能量的流动,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随着工作的进展,沙盘分析师和来访者之间会发生移情和反移情,这种关系与沙盘一起在沙盘室中营造出一种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帮助来访者发展出积极的应对方式,减少甚至消除对的依赖,建立健康的自我。

4.4梦中的意象与治愈

吸毒人员大都做过跟相关的梦,梦中的这些意象对戒毒效果有一定的预测作用。Choi(1973)通过对物质滥用者的研究发现,梦到服用滥用的物质(酒精)这一现象就说明了,他们对于戒断工作非常地认真,是一个积极的表现 [15]。Reid和Simeon(2001)通过对可卡因成瘾者的研究发现,从梦到吸食可卡因到在梦中拒绝吸食可卡因这一转变意味着他们已经做好了戒除可卡因的准备,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16]。而Brown(1985)通过对物质滥用者的研究发现,梦到服用滥用的物质(酒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这个梦的主观反应,假如感到很失望,则说明成瘾者还没有准备好戒除瘾患;假如感到松了一口气,则说明成瘾者已经准备好戒除毒瘾了[17]。由此可见,梦中的意象,尤其是对待方式的转变和主观态度,与成瘾者的戒毒效果密切相关。

而通过对这类梦的工作,运用自由联想、扩充技术和积极想象技术,可以促使梦中的意象或对待它们的态度和方式发生转化,以帮助他们在心理上戒除毒瘾。

5.总结与展望

分析心理学可以从原型与意象的角度分析吸毒成瘾者的内在需求和意义,并通过沙盘游戏和梦的解析等方法和技术来促进其治愈与转化。相信随着大家对分析心理学的理解以及分析心理学家对于吸毒成瘾问题的重视程度的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工作者从分析心理学的角度来对吸毒成瘾者进行工作,并做相关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曲如杰,林霖,王文忠.吸毒者心理健康状况及与复吸原因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1): 55-57.

[2]王垒,罗黎辉,赵建新和童佳瑾.吸毒者心理社会生活质量分析.心理科学,2004,27(2):284-286.

[3]郭秀丽,姜峰.87例女性劳教吸毒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3):313-315.

[4]傅素芬,王义强,赵卫航.男性吸毒劳教人员防御方式与个性相关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1):90-93.

[5]吴小勇,郑丽军,罗洪,代文娟.吸毒劳教人员特质应对方式和焦虑情绪的调查研究.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5(4):17-20.

[6]缪丽,张继平.吸毒男性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教育学术月刊,2010,5: 53-54.

[7]郑晓边.吸毒妇女与早期父母教养方式的访谈调查结果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4):3324-3325.

[8]张妍,孔繁昌,梁超,郭英.吸毒劳教学员对亲密关系信息的认知加工特征.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 57-60.

[9]俞晓歆,姜永.男性戒毒者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成人依恋的关系.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3,22(4):311-314.

[10]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1]荣格著,成穷,王作虹译.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12]高岚,申荷永.沙盘游戏疗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3]Luigi Zoja.Drugs,Addiction,and Initiation: The Modern Search for Ritual.Einsiedeln,CH: Daimon,2000.

[14]埃利希.诺伊曼.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东方出版社,1998.

[15]Choi,S.(1973)."Dreams As A Prognostic Factor in Alcoholism".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30: 699-702.

篇9

 

一、积极心理学对学校青少年传统心理问题的预防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等人开创了研究人类的优秀品质的积极心理学,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关注人的积极的认知加工;关注人的积极情绪体验与人格发展;关注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创建积极群体与社会等等。

 

积极心理学理论依据是相信人性中有一定抵抗障碍的倾向和潜能,成长的潜能一定会战胜不健康的因素;强调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和健康的功能——人类的六种美德:爱、宽恕、感激、智慧、控制和乐观。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青春期教育是以增进青少年的积极体验为途径,以培养青少年的积极人格为目标,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使青少年平稳度过青春期,缓解青春期综合症,并预防青春期心理问题的发生。青少年传统心理问题的预防引入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后,心理预防就有了更加丰富的含义。

 

一级预防。对象是正常青少年。关注点是构建青少年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培养青少年创造性和战胜挫折的心理弹性。

 

二级预防。对象是潜在的一般和严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青少年。关注点是青少年对未来的乐观和希望,包括积极的个性特征,如爱、勇气、给予、创造性和持之以恒,并以积极群体凝聚力影响力取代消极集体的影响。

 

三级预防。对象是心理疾病的青少年病人。关注点是激发人格障碍青少年的内在激情,帮助注意力不集中的青少年发展社会技能,承担社会责任,提高自我接纳,增加幸福感。鼓励青少年从事体育活动和创造性的活动,提高同情心、灵活性和心理弹性等。青少年是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

 

通过三级预防,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青少年成为一个有主观幸福感、乐观、有创造力、全面发展的人。使青少年成为一个有主观幸福感、乐观、有创造力、全面发展的人。

 

二、青春期综合症

 

青春期综合症是青少年心理中发生的一种生理失衡导致心理失衡的病症。即生理与心理发育不同步,心理发育相对滞后及过度用脑和不良习惯导致失衡。即生理与心理发育不同步,心理发育相对滞后及过度用脑和不良习惯导致失衡。具体原因包括:一、用脑过度导致脑神经机能失衡。二、心理发育迟滞导致心理机能失衡。三、性激素不稳定导致性神经机能失衡。传统青春期教育着重从生理卫生和普及两性知识开始。

 

青春期综合症的症状具体表现为思维力减慢、记忆力下降,白天精神萎靡,夜晚难以入睡,敏感多疑,情绪波动,消极自卑,男生不良性习惯过度难以克制,心理状态欠佳,忧郁,冷漠,自虐,乃至厌世,缺乏学习兴趣,厌学,逃学,社交障碍、甚至离家出走等等。

 

三、对缓解青春期综合症的几点思考

 

长期以来,青少年青春期综合症问题研究的重点,是进行青春期教育,尤其侧重于性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积极心理学的应对方式,给我们青春期综合症解决带来新思路。具体思考如下:

 

(一)培养青春期青少年积极的认知

 

主要指培养人的主观层面的积极认知体验,包括:自我同一性认知、乐观、希望、自我接纳、自尊、宽容、逆境中心理弹性、审美体验、智慧灵性等等。

 

1.积极的榜样。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正直与老师德高望重的榜样作用对青少年就能言传身教,使青少年成为一个积极、自信、乐观、高尚、有进取心、有自律性的人。

 

2.积极的沟通。青春期属于青少年心理自主和心理断乳的关键时期。要帮助青少年对师长建立安全型依赖,克服让青少年“无师自通”的传统观念,帮助他们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心理疏导与辅导。当安全型依恋的青少年成人后,他们会更乐观地面对威胁性环境,坚定善良的信念,去寻求帮助或选择有建设性的应对策略。

 

3.积极的活动。有益身心的家庭活动可以陶冶青少年性情,学校整合各种资源开展青春期教育活动,创建网络平台和建立心理咨询,帮助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慰藉心灵,摆脱不良情绪干扰。

 

4.自我同一性探索。培养青少年同一性是青春期的发展主题,需要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配合来完成,家庭中父母人格一致,价值观正确,生活态度积极,长幼之间气氛民主,父母期望适当。学校里把知识、能力和塑造人统一,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社会上弘扬主旋律文化、民主包容文化氛围、优秀的成人榜样力量等等。这些都能帮助学生完成同一性的认知。

 

5.培养逆境中的心理弹性。青少年只有在生活中独立思考、面对和处理各种学习生活中问题(包括生病、突发事件、意外事件等等)后,他才能获得一定的直接经验和心理免疫能力。师长们应该让青少年适当的感受挫折,挫折经历会培养青少年自主成长的能力和逆境中的心理弹性。

 

(二)培养青春期青少年积极的情绪与健康人格

 

培养人的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以及积极的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1.感受主观幸福感。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的看法和感受。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是遗传和环境。师长们要注意通过正面的引导,让青少年体验主观幸福感。除了常规的对青少年进步物质、精神的肯定外,当然进行反差比较巨大的农村生活体验、夏令营、户外训练、学生跨境游学等也是感受主观幸福感的方法。

 

2.学会发展健康亲密的人际关系。沙利文认为,“许多在成年期中构建亲密关系所需要的能力和才能,都是在青春期首次出现的。”前青春期有建立亲密伙伴关系的需要,青春期早期有性接触以及异性同伴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青春期晚期有融入承认社会的需要。针对青少年这种需求,师长们要密切关注、积极疏导、适当沟通,帮助青少年发展出与同性和异性同龄人自主亲密的平衡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3.建立积极心理防御机制。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升华、幽默和理智化等。通常是积极的,如利他主义、幽默感、意义升华、适当压制、未雨绸缪等等,师长们可以培养青少年的这些方面,比如老师风趣幽默,鼓励青少年参加义务劳动,学会戒除急躁和愤怒、激动,学会适当规划等等。

 

4.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自信。积极心理学最推崇的ABCDE模式起源于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和艾利斯的认知心理疗法。A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的不愉快事件;B指对此的信念;C是指信念所导致的后果;D是指反驳自己通常的信念;E是指加油和激励。通过运用这样的模式可以帮助青少年产生积极的认知从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创建积极的群体与社会环境

 

群体层面上积极组织系统,包括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如:社会凝聚力、社会责任感、利他行为、宽恕、仁慈、爱的能力、文明、忍耐和职业伦理,创造力等等。一般认为和谐的群体与环境有利于青少年的情绪安全,心理成熟、情感控制好和自我认知能力强。

 

1.培养凝聚力与责任感。通过群体力量培养凝聚力,首先要组建团队,其次要明确团队目标,形成团队文化,参与团队竞技,可以通过一系列课外活动如:军训与运动会、青年志愿者、学习兴趣小组、体能拓展训练等等来激发学生责任感和凝聚力。

 

2.培养爱与宽恕、感恩。利用仪式和讲故事营造健康青少年文化。很多仪式,如开学典礼、升旗仪式、入团入党、成人仪式、毕业典礼和校庆等,这些仪式会明确告诉青少年凝聚力、责任感;明确告诉中青少年已经长大成人,要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为自己行为负责。

 

3.培养创造力。创造力是智力过程、知识、智力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线索等六种因素不同组合的结果,其核心是发散思维和变换能力。创造力除了先天因素更多的是后天培养。为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积极心理学研究者提供了12种策略,如:鼓励假设性质问、允许含糊和不确定、容许犯错、鼓励他人对问题定义,奖励创造性想法产品等等。师长们可以鼓励、发掘青少年学生、生活中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探索生活自理的方法,学会管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健康、管理生活费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让有创造性的学习生活。

 

四、小结

 

青春期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然阶段,我们要坦然面对。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还应强调以增进青少年的积极体验为途径,以培养青少年的积极人格为目标,同时要创造一个积极的社会环境作为青少年的外在保障的教育。让我们怀揣积极情绪走进家庭、学校和社会中,与亲朋好友们融为一体。在勤奋学习的同时,用正确的人生观作导向,保持健康的认识、情绪人格。正视社会、正视逆境,培养心理弹性、韧性,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正确认识、评价、对待自我,了解青春期生理卫生。用理智和意志力去克服自己的不良态度、观念、行为,使自己健康平稳地渡过青春期。

篇10

【关键词】医学实习生 心理状况 分析 干预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41-02

现今社会的生活节奏日益快速工作竞争压力逐渐加大而这些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情况有所影响,这一问题逐渐为社会所关注。现今高等教育已经全面进入大众时代,大学生的人数逐年地增长,而医学院校的学生因为工作、情感、学业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变化的人数一直在增长,其会导致学生出现一些精神障碍、凶杀、自杀等事件发生。医学院校的学生都要进行实习,实习生的心理情况也有独特的特点,这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就业,本文以九江学院医学院三年制医学实习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的心理状况,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干预措施。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 2010年 1 月至 2013 年 1 月在医院实习的临床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 365 份,收回 365 份,有效率 100%。

1.2 研究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进行不记名调查,问卷共 90 个问题,评分标准采用 5 级,分别标记为 1、2、3、4、5 分,大于等于3 分为有明显心理问题,得分越高问题越严重,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对临床实习生的干预包括:在实习开始的 1 个月内进行问卷调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建立心理咨询室,每周三下午由心理咨询师针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体心理咨询;同时对带教老师进行培训,主要从树立正确的带教观念,避免重临床轻教学现象的发生,提高带教老师的自身修养及心理健康水平。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临床实习生的影响尤为重要,笔者还将临床实习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反馈给带教老师,让其在带教过程中关注临床实习生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心态,提高抗压能力、预防心理疾病。干预持续到实习结束,在他们离开医院前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两次调查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探讨改善临床实习生心理健康状态对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必要性。

1.3 统计学处理

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双录入法进行数据录入,应用 SPSS 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成组 t 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

2.结论

2.1基本情况

调查共收回 365 份,最高分为 235 分,最低分为 94 分,平均分为 (131.29±28.01) 分;干预前共调查 201人,最高分 229分,最低分105分,平均 (134.87±28.01) 分;干预后共调查 164人,最高分为 216 分,最低分为 92 分,平均(121.71±27.77) 分。根据我国正常人 SCL-90 统计常模,本次调查将总分大于 160 分或者任意因子均分≥3 作为判断有心理问题的标准,干预前检出阳性 34 例,阳性 15.74%;干预后检出阳性 20 例,阳性 13.42%。

2.2医学实习生心理特点分析

对医学实习生进行 SCL-90 量表分析发现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因子评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医学实习生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及焦虑因子评分高于全国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SCL-90量表总分为(125±10.96)分,全国常模 SCL-90 量表总分为(106±8.37)分,研究组SCL-90量表总分高于全国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发现,临床实习生在医院实习的初期就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数据显示部分临床实习生存在着心理问题,医学实习生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及焦虑状态较常模人群表现得较为突出,评分明显高于常模人群。经过分析,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学历问题。与高学历的实习生一起实习的时候,三年制医学生普遍表现出对自己的学历感到不满,基本上都存在自卑心理,自信心严重不足,如果一起实习有其他名校的学生,这种情况会更加明显,他们会表现的胆怯,懊恼,甚至会自暴自弃;其次是知识问题。实习阶段是医学生成为职业医师的过渡阶段,在临床实习阶段,对于医学实习生的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医学生要在临床中验证基础理论的应用,同时也要运用基础理论为患者进行诊断及治疗,大多数三年制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均会感到基础知识的匮乏,在临床实习阶段往往会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因此学历压力进一步增加,常常感到精力不足。实习生不仅要掌握临床技能,面对从未有过的临床突况,如临床急救等,实习生显然缺乏相关的经验,在面临突况时常常手忙脚乱,因此在实习临床操作过程中,往往惧怕突况的发生,精神上经常高度紧张,上述因素均容易引发焦虑等异常心理状态,甚至影响医学生的学习及未来职业的选择。再次是学习动力问题。与本科生和研究生相比,三年制医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求其根源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换句话说,就是他们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和出路,在他们看来,他们毕业后基本上不可能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所以他们普遍缺乏学习动力。

医学实习生在实习阶段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如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甚至有躯体化的表现,因此教学医院应该关注临床实习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教、建立心理咨询室、由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师定期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讲等,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临床实习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要避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急于求成,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循序渐进,避免医学实习生产生挫败感及厌烦情绪,影响医学实习生的心理健康。在实习教育过程中,逐渐建立较为系统的干预机制,如进行定期的心理评估 、能够及时了解医学实习生的心理状态变化,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及疏导方式,引导医学实习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临床输送优秀的医疗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顺森,陈春玉.近20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迁.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4(2): 96-101.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2012年本科进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的供者20名, 分为两组:①实验组20名(其中10名为供著家属), 共中供者男6名, 女4名, 年龄8~48岁;②对照组20名(其中10名为供者家属), 其中供者男4名, 女6名, 年龄11~41岁。

1. 2 方法

1. 2. 1 调查工具 采用自制的影响供者家属心理健康因素的问卷调查表对实验组家属进行调查评估, 表格内容简便, 家属仅用回答是与否。见表1。

1. 2. 2 根据调查结果实施评估内容 实验组除了对供者进行常规护理、心理沟通外, 还通过责任护士以面对面访谈的形式收集供者的资料并通过表格调查, 总结供者主要急需了解的健康问题包括:①动员方法及药物的不良反应;②采集方法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③采集后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影响。由责任护士及主管医生对这些问题给供者做全面的解答, 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关心呵护, 由责任护士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计划, 确保供者主动配合采集工作;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 心理沟通, 对家属不再进行更多的指导、沟通。

1. 2. 3 对家属的宣教及心理疏导 宣教内容包括采集的知识、对供者的影响、对患者的重要性、供者的饮食要求[1]。造血干细胞供者身体健康, 又大多是家中劳动力, 因救治同胞患者接受采集, 由于知识面的缺乏及陈旧观念思想的影响, 心情的紧张、不安及所产生的顾虑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除医护人员对供者宣教外, 家属的支持及关爱也是不可缺少的, 根据这种情况, 对实验组家属进行了心理干预, 增加她们的疾病基础知识, 以免起过分担心给供者带来不利的心理影响。教会她们如何配合医护人员对供者进行护理。

2 结果

对实验组进行了护理干预, 由于宣教得当、护理周密, 在医护人员及家属的关心、爱护及支持下, 均顺利进行了干细胞采集, 且1/4的供者因循环量不足均采集了2 d, 采集后除诉偶有肌肉酸痛、手脚发麻外, 均无特殊不适, 且采集术后均无穿刺点感染、渗血及低钙症状, 生命体征平稳;对照组有2人最终逃避采集, 1人由患者提供相关费用后方才进行, 1人提供干细胞半年后患上甲亢, 一直认为与采集有关, 虽经医护人员耐心解释, 但还是处理不好与患者的亲缘关系。

篇12

【关键词】高等学校 管理中心下移 财务管理 目标和难点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国家对于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目前各个高校的财务规模正在快速扩大,2012年首次出现了财务规模超百亿的高等学校;同时,随着建设国际化一流大学目标的制定,建设高水平大学需要高水平的内部管理;2013年新高校财务制度的推出,提出了从粗放型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因此,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被各个学校提上了议事日程。目前,管理重心下移是我国很多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是为了理顺校园两级关系,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学院职能,推进教育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提高办学效益,使得学院成为充满活力的办学实体。其实质是对大学的财务结构进行调整,使得财权与事权项目匹配,保证学校的可持续性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研究高校学校财务管理中心下移的相关问题,对如何实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中心下移提出一点建议。

一、目前各高校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一)权利配置欠合理,财务管理重心上浮现象严重

现阶段,国内很多高校表现出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不顺,权责不明的情况。权利问题,特别是决策权和财权分配依旧是高校内部管理工作中难以解决的问题。虽然国内很多高校实施了“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着权利划分不清,校院权责不明,财权过于集中在职能部门,极大地降低了学院的管理功能并挫伤了学院自主办学的积极性。这些问题集中表示在:事权与财权不统一;经济的分配利留在各个职能部门。各个职能部门不愿意下方手中的权力并通过手中的财政权指挥学院办事,学院则是在各个职能部门的权利阴影下被动执行命令。其次,学院缺乏自主理财权,办学的积极性缺乏动力源,处于“缺权利,无压力,少利益,无动力”的状态。因此,急需理顺校、院两者关系并明确各自的权责利关系,促进管理重心适当下移。

(二)财务决策机制欠规范,学校内部成员参与性低

目前,从宏观上,学校内部只有校拥有决策系统,学院内部很少设有决策系统,即使有也无法参与到学校的决策系统,仅限于在学院内部发挥作用,校部及相关职能部门在整个学校里处于“垄断”的地位。特别是,学校财务的决策权大都集中在校级职能部门,特别是集中在职能部门的领导手中,学院对于学校的财务决策缺少参与性;同时,在微观上,以个人身份参与到学校决策系统问题也较困难,一是学校决策系统被其纳入系统的人员成分不够广泛,普通教师参与度较低;其次,个人发言权力量较弱,时常被权利所有者压制。

(三)院系缺少自身发展的积极性

目前,学院自筹财务主要来源通过各类办班收入,学校财力支持主要其托底的作用,学院主要需要依靠到各职能部门通过竞争性专项获取发展所需资金。且目前学院发展资金从分配角度看主要集中在某些个人手中,院系层面的统筹和协调能力较弱,院系缺少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和财务统筹能力。因此,急需改革院系造血能力,通过向院系输血,加大院子自身财力,加强院系的财务统筹能力,从而使院系能自主的选择发展方向,提高院系提升自我价值的积极性。

二、实施财务管理重心下移的途径

依据已经实施财务管理重心下移的高等学校经验看,实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重心下移主要依靠的是学校将原有的职能部门控制的财权下放到各个学院,从而加强各个学院的经费的统筹力度,与此相配套的是学校同时下放部分决策权给学院。目前通行的做法是将学生学费和生均拨款按一定比例下拨各个学院,由各学院进行经费的统筹,同时对于专项经费,由各职能部门对在经费下放前进行事前评估,评估后按评估结果直接下达竞争性专项经费,院系对下达的经费使用具有自,职能部门只保留必要的日常运行经费和必需的少量专项经费。

同时,在此过程中,需要学校改变过程管理为目标管理。学校行政职能部门必须转变职能,校级职能部门下放办学权力,由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目标管理,学校的主要任务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组织协调和检查监督。此外,要加强决策咨询和审议评估等职能,提高宏观管理水平。

在实施财务管理重心的下移过程中,要建立相应的财务绩效考核体系,将绩效与财务经费下拨挂钩,体现财权和事权的相互结合。为了在实施中将学校的总体管理目标在学院中得到体现,学校可以通过财务杠杆的手段,指导学院的发展方向,例如,对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目标,学校可以采用收取房租和水电煤气费的形式,通过财务杠杆来控制学院无限制扩张的需求。

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需要强调预决算管理,通过编制预算和对预算执行进行绩效考核,保证学院的管理目标。

三、实施财务管理中心面临的难点

(一)领导的决心

由于实施管理重心下移必然影响学校职能部门的利益,因此,学校实施财务管理重心下移的成功与否,关键问题是在校领导是否有决心推进管理中心下移工作。任何改革都是有阻力的,要让职能部门从过程管理转变到目标管理,从权利集中转变到绩效考核是对职能部门管理能力和管理手段的挑战,这个过程必然是困难而痛苦的。同时,失去了手中的权力,必然导致职能部门有失落感,管理重心下移最后是否会导致管理失效,这些都需要学校领导有改革的恒心和勇气去面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必要是还要有决心调整相关不适应改革需要的人员。

(二)制度建设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管理重心下移,需要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办法来保证权力的有效实施。在改革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院务委员会、教代会的作用,对其章程进行认真的修改,保证管理目标的有效实施。同时对于职能部门失去了财权的指挥棒,更要建章立制,通过制度建设来保证目标管理的有效实施。同时,在制度建设中,需要各方面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与决策研究,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做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三)队伍建设

在管理重心下移的过程中,应该要培养和建立一支懂管理、懂教育、懂得一定学科专业的专才队伍。懂教育,这是对所有教育管理干部和教师的要求,对于教育管理领导干部来讲,要求应当更高。除此而外,作为教育领导干部,还必须懂得管理,具有管理的才能,并了解和熟悉专业学科的知识。对于某些岗位的领导者来讲,还应有较高的学术水平。高等学校领导干部专业化的水平,应是这三种因素的综合,不能把其中的某一因素作为专业化的唯一标准,而取代其他因素。特别是对于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相关领导一定要了解到位,同时,学校在管理重心下移的过程,应加强对原有院系财务人员的培训和指导,特别是加强其对学院预算编制,学院预算执行和学院决算考核过程的必要的财务素质的培训。同时,对于学校财务部门的相关岗位也需要加强力量,特别是学校预算岗位和决算岗位要转变职能,从对外报送报表向提供对内服务转变。

(四)信息化建设

在财务管理重心下移的过程中应重视使用财务信息化手段,加强决策管理和绩效管理。在财务管理重心下移的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手段在放权的同时加强内控管理,保证学校财务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对学院管理中发现的问题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及时进行预警。通过建设大数据系统,加强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有效的整合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赵海萍.管理重心下移背景下的我国高校二级学院院长(系主任)的职责研究,《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2010.

篇13

1979年,心理学家萨宾(Sarbin Thcodore R)在美国心理学年会上首次提出“经验的叙事结构”的观点,阐述了叙述对意义建构与人格形成的作用。1983年萨宾发表《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扎根隐喻的故事》一书,进一步阐述了叙述的作用。1986年萨宾主编了《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故事性》一书,核心观点即故事是修整经验和指引判断与行动的基础。叙事的概念与叙事心理学开始显现,叙事心理学成为了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叙事研究成为心理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1990年,澳大利亚的迈克尔.怀特(Michael White)与新西兰的大卫.艾普斯顿(David Epston)合著《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一书,被认为是叙事心理治疗(辅导)诞生的标志。他们认为当人们把自己与问题混为一谈并在“主流叙事”的影响下丧失、限制、否定了自己的人格时,在治疗中进行重构就尤为必要。他们将福柯关于知识与权力的观点应用到临床治疗,尝试帮助来访者“表演另类故事”,让他们从“单一”知识中解放出来,自己主宰自己的生活。

21世纪初,叙事辅导开始进入中国。2000年,台北的吴熙琄出版《最新又潜力无穷的疗法:叙事疗法导读》一书;2001年,廖世德将怀特与艾普斯顿的著作《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翻译成中文并出版。同年,怀特首次在台北举办“叙事治疗工作坊”。台湾张老师基金会台北谘商辅导中心积极致力于推广叙事疗法,该中心于2003年举办了“叙事治疗进阶个案研讨工作坊”;台北市生命线协会亦于2003年开办“叙事治疗的多元面貌”课程。此外,香港的社会工作人员协会曾在2003年举办了两次叙事治疗工作坊。

目前国外已将叙事辅导法应用于临床心理学上,干预诸如厌食症、家庭性暴力、精神分裂症、精神创伤、种族关系、儿童与养父母关系及口吃康复等问题。

1 叙事辅导法的基本主张

所谓叙事辅导法,即通过引导来访者在不受干扰的安全环境下叙说自己的生命故事,唤起来访者内在力量与生命意义的心理辅导方法。叙事辅导的重点与目的在于帮助来访者重新检视自己的生活,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进而回归到正常生活轨道。

叙事辅导法是一种以来访者中心为取向的咨询方法。叙事辅导与其他心理辅导方式的显著差异在于它相信来访者才是自己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辅导者只是在旁边陪伴;来访者应当从自己生命故事的片段中找到自尊、自信与价值,从而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目前的困难。咨询师在运用叙事辅导法时,与来访者的关系是平等而合作的;“咨询师是来访者改变的促发者,而非按照自身的取向将专业知识强加于来访者的动机和需要之上( 张涵,2013)。”

怀特认为人类是诠释的动物,“在诠释过程中所创造的意义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行为和在生活中采取的行动。生命故事或自我叙说的过程传达出我们决定撷取及对外表达的生命经验片段;故事或自我假说决定我们如何塑造生命经验。我们并非通过生命故事存活,而是故事塑造、组成并拥抱着我们的生活(Payne,2012)。”

叙事辅导法鼓励来访者发展个人的知识、技巧,鼓励有意识的觉察与转化。在进行叙事辅导过程中,辅导者通过认同、谈话、强化来访者所讲故事的积极方面而创造出尊重和接纳的氛围,促使来访者重新建构其对于事物的理解和想法,实现观念与行为的正向改变。

叙事辅导法主张将谈话的焦点放在支线故事上。支线故事是来访者所叙述的“问题故事”之外的生命体验,或者是对生命体验的重新诠释。怀特主张让来访者详细地勾勒支线故事,“因为只有通过支线故事,人们才能逃离掌控个人理解和生命的主线故事的影响。通过协助来访者进行更完整的叙说,减少以刻板印象描述经验所带来的僵化和影响(Payne,2012)。”

2 叙事辅导法的理论基础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家们认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也称为信息社会、高技术社会、媒体社会或消费社会,在文化形态上被称之为“后现代社会”或“后现代时代”。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在后现代时代经历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它是人类历史的一次断裂或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福柯等人将北美关于后现代文化形式的讨论上升到更为深刻、更为广泛和更具综合性的哲学高度,从而形成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

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对于继承和发扬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传统的现代主义哲学进行全面的批判,总体上抱持一种对于逻辑性观念与结构性阐释的不轻信或怀疑的态度。具体来说,这些批判观点主要有:第一,用“分延”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即用“差异”原则来取代“中心”概念,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论或两极性与独断性的基础上,撼动“整体”,打破“结构”;第二,从纵向思维转换为横向思维,即传统等级体系一般的 “树状结构”思维向动态、发散的“根状茎”式思维的转变;第三,用差异对抗理性的总体化;第四,注重个体性和自我关切,反对主体性和人道主义,即反对把人的最一般的本质当作当然的、现成的前提,反对把人看作是“理性的生物”;第五,用透视主义和相对主义取代表象论和基础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世界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不可计数的意义;解释世界的方式是无限的,我们应该寻求对于现象的多种解释;第六,用不确定性和小型叙事取代元话语和宏大叙事,强调知识的不可通约性、不 可预见性、不确实性、突变性、异质性、与多元性(冯俊,1997)。

从以上对后现代主义哲学观点的梳理来看,关注差异、去中心化、打破正统、主流和权威、解构和关注解释的多元是理解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关键,也正是这些核心思想影响了叙事辅导法的产生——叙事辅导法的支撑理念即让来访者重新定义问题和人生意义。在来访者讲述“问题故事”、外化问题之后,引导来访者讲述主线故事之外的支线故事,或者从非主流的视角重新解读问题故事。

3 叙事辅导法的具体操作流程

3.1 来访者叙说自己的“问题故事”

辅导者需要为来访者创设不受干扰的、安全的环境,以尊重与专注促使他讲述自己的故事。通常来访者的故事充满了挫折、失望、悲伤甚至绝望,因此称之为“问题故事”。

3.2 界定并外化故事中的问题

在来访者讲述自己的故事后,辅导者鼓励来访者自己界定故事所反映出的问题;如果来访者无法说出任何词语,辅导者可提供几个供其选择,例如“忧郁”、“悲伤”、“愤怒”、“工作压力”、“恐惧”、“焦虑”等。

同时,辅导者应强调问题对个人的影响而非人本身具有问题,此即问题的外化。例如辅导者应表达“抑郁干扰了你的生活”,而不是“你变得抑郁”;应表达“你被压力影响着”,而不是“你很有压力”。外化问题的目的在于协助来访者将自我认同与问题分开,并且了解问题来自于环境或人际互动过程,而非其心理或人格。

3.3 发现并聚焦特殊意义事件

特殊意义事件是来访者所讲述的“问题故事”或叫主线故事之外的、具有某些正向激励作用的故事或经验。在来访者讲述完“问题故事”之后,辅导者应引导来访者讲述其他经历,从中发现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并对该事件中的某些细节与过程加以聚焦和描绘。

3.4 引导来访者“重新入会”(re-membering)

“重新入会”即鼓励来访者通过举行纪念仪式、书写记录、重游故地等方式正视“问题故事”或创伤性事件,以期获得支持与抚慰。“重新入会”必须在来访者通过发现特殊意义事件而重拾自信与勇气之后进行。

3.5 引入局外见证人强化叙说-再叙说

在此阶段,辅导者可建议来访者邀请其朋友、亲人或同事分享自己改写后的故事。这些局外见证人可在分享过程中讲述自己受来访者触动的某一段经历或故事,如此可通过生命经验的共鸣增强来访者的内心力量。

3.6 通过仪式或颁发证书结束辅导

当来访者确定自己的生命故事不只是“问题故事”,其他经历与故事中所蕴藏的正能量足以支撑其未来生活时,辅导就可以结束了。辅导者可邀请来访者的重要他人前来进行再叙说,并通过仪式或颁发证书来铭记这段过程。

4 辅导案例

来访者:王某,女,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因其母亲在“5.12”汶川地震中不幸遇难,自己难以摆脱悲伤与抑郁困扰。

辅导目标:与王同学建立良好咨访关系,帮助她正视母亲去世的事实和悲伤情绪,找到改善负面情绪的动力,开始新的生活。

辅导次数:五次。

4.1 第一次辅导:叙说自己的故事并外化问题

王同学在辅导员的建议下第一次来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辅导老师邀请王同学讲讲自己的故事。以下是王同学讲述的故事内容:

我老家在绵竹农村,2008年“5.12”地震前,母亲在家务农,父亲在外打工。地震发生时我在学校宿舍,房间的剧烈晃动让我很害怕。当我知道母亲不幸被垮塌的房屋压死的消息时,我很震惊,不愿意相信那是真的。但我在同学面前并没有表现得多么悲伤,可能是来不及悲伤,因为我要赶回家同父亲一起料理母亲的丧事。将母亲的丧事办完后,我返回了学校,这中间大概有一周时间。回到学校后,我不断想起和母亲有关的往事,不再喜欢和其他同学来往,也不想跟任何人说话;食欲开始下降,不想吃东西,身上没有劲,体重也明显减轻;我开始逃课,甚至不愿意走出寝室的门。我一想起和母亲一起相处的画面和片段,眼泪就忍不住地流下来;我不相信母亲就这样离开了我。

辅导老师听完王同学的讲述后,首先表示自己非常愿意倾听她的故事,并且能够理解她现在的状态和心情。之后引导她用几个词语概括自己刚才所讲故事中的情绪和感受。该同学略微思考后用了“悲伤”、“孤单”、“失落”和“压抑”几个词语。

辅导老师肯定了该同学对自己情绪状态的认知后,进而引导其将这些负面情绪“剥离”:你认为自己是悲伤的?你认为自己很孤单、很压抑?换个说法,你可以把悲伤、孤单与压抑看成某种东西,把上述表达改为“悲伤、孤单、压抑的情绪与感觉笼罩着你”,这些负面情绪终将远离你,它们本不属于你,你可以是快乐而轻松的。

4.2 第二次辅导:继续叙说故事,挖掘特殊意义事件

第二次心理辅导时,辅导老师邀请王同学继续讲述自己的故事,但这次不讲地震后的,改讲地震发生前自己家庭、学习和生活中记忆犹新的事。王同学讲起初中时父亲为她买凉鞋的故事:

我对父亲的感情不如母亲的深。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挣钱,与我的沟通很少,感情很淡;我觉得自己甚至不太了解父亲,也不太确定他是否爱我,也有可能是父亲不善言辞,没有当着我的面说过那些表达情感的话。但是,我至今仍记得初中时父亲为我买凉鞋的事。我家一直很清贫,买凉鞋当然也是要选便宜的,便宜的鞋自然样式和质量都要差一些。可我当时偏偏看中了一双红、黄、白三色相间的皮凉鞋,价格比父亲准备给我买的那双塑料凉鞋要贵好几倍。我当时很爱美,也很喜欢那双皮凉鞋,所以执意要买。父亲虽然很无奈,很想节省钱,但最终还是妥协了,为我买到了心爱的凉鞋。我当时非常高兴,“父亲”这一抽象的称谓开始在我心里具体化为父亲鲜活的形象。

辅导老师听完王同学的故事后,点出该同学初次辅导时所讲的“父亲不能理解自己的感受”、“失去母亲后很孤单”的观点并不恰当。父亲为其 买凉鞋的故事即可看作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在这次愉快的买鞋过程中,父亲展现了对女儿的包容、理解和爱;父亲虽然不善于表达自己对女儿的情感,但他愿意为女儿付出,竭尽所能甚至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地满足女儿的需求,愿意包容并陪伴女儿度过难关,所以女儿不是孤单的。 4.3 第三次辅导:引入局外见证人强化叙述

辅导老师鉴于王同学所讲特殊意义事件涉及与父亲的关系,因此将叙事辅导流程的下一阶段提前,目的在于首先让王同学确定父亲对自己的爱、坚定与父亲的情感联系后再去触碰“问题故事”,与父亲一起去祭奠母亲。所以此次辅导联系了王同学的父亲到场,并请王同学当着父亲的面再次讲述了买凉鞋的故事。父亲听完故事后表示深受触动,自己都不知道当年的一个小举动让女儿记忆深刻,成了这么多年女儿最温暖的回忆。并且,父亲也认识到因自己不善表达而拉远了与女儿的情感距离。

4.4 第四次辅导:正视创伤

在上一次的辅导中,王同学与父亲加深了彼此心灵上的联系,孤独感与压抑感有所减轻。在此基础上,辅导老师征询王同学关于书写记录母亲点滴的意见,例如可以记录母亲的容貌、性格特点、喜好、与父亲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对家庭的贡献等,也可以记录自己失去母亲后的悲伤情绪和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王同学表示愿意尝试去书写,并打算与父亲一起去祭拜母亲。

4.5 第五次辅导:仪式性“结业”

王同学与父亲一起祭奠过母亲后,再次来到咨询室,并告诉辅导老师自己已经开始记录母亲的故事。辅导老师询问其记录母亲故事后的感受,该同学表示虽然过程中难免伤感,但能坚持写下去,慢慢地能把书写的过程看作是对母亲的一种怀念与爱。

闻此,辅导老师认为对王同学的辅导可以结束了。辅导老师象征性地颁发了一份“走出悲伤,重新生活”的结业证书,鼓励该同学开始新生活。

5 叙事辅导法对辅导者的素养要求

叙事辅导者除了应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健全人格外,还应具备以下两点特质:

第一,善于倾听。在叙事辅导过程中,辅导者的角色就是倾听者。辅导者应当鼓励来访者尽可能详尽地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不是催促与想着如何应对。辅导者认真、持续的倾听与关注是获取辅导素材的重要途径。

第二,善于发现来访者“问题故事”之外的正向影响因素。辅导者应具备较强的语言、文本(来访者有时以信件形式表述自己的故事)理解能力,善于从中发现能够对来访者给予正向影响的事件或人物,进而放大这些事件或鼓励来访者与重要他人联系,以取得切实辅导效果。

6 展望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叙事辅导法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心理治疗、辅导和咨询技术,具有以来访者为中心、操作性强和效果显著等特点,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例如目前国外已将叙事辅导法应用于临床心理学上,干预诸如厌食症、家庭性暴力、精神分裂症、精神创伤、种族关系、儿童与养父母关系及口吃康复等问题。从已有研究与应用来看,叙事辅导法还运用于学校心理咨询与服务当中,解决中小学生、中等职业与大学生的多种心理困惑和问题。

此外,叙事辅导法最初由其创始人之一的迈克尔.怀特在家庭治疗领域探索而来,之后逐渐发展到个体与团体治疗和辅导。因此,从叙事辅导法的产生、发展和实际应用历程来看,叙事辅导法可广泛适用于个体、伴侣、家庭及团体心理问题尤其是情感创伤、自我认同危机、儿童问题行为与亲子关系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篇14

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的现实困难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机械运动中的重要运动,其中对位移公式的推导和理解是教学的难点。常规教学中对这一公式的推导方法要么不利于新课程所提倡的探究论、过程论的实施,要么难理解、误差大、繁琐效率低。虽然信息技术手段引入后,教师可使用现代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多媒体素材库来辅助教学,或采用可视化的模拟实验,或由课件直接给出图像,或从静态的图表发展到动态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但由于模拟实验毕竟不是真实实验,其可信度不高,如果长时间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设计、创新的能力都得不到应有的训练。而且课件还存在无法应对突发的错误、交互技术不完善等缺陷,所以这些课件并没有在方法、手段上实现实质性的突破,仍不能解决常规教学中的难题。它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仍然是两张皮。

与传感信息技术的整合

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我们的目标是想寻找位移(s)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而常规实验仪器的困难在于无法完成对运动物体的位移及其相应时间的动态即时测量。如果引入位移传感器进行该实验,展开教学,就出现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思路和效果。

我们采用的是DIS数字实验室系统进行实验,其位移传感器分为发射模块与接收模块两部分(如图1所示),能不断向外发射红外线和超声波的发射模块随小车在倾斜轨道上加速运动,接收模块将接收到的信息通过数据采集器输入计算机,相应的软件通过红外线和超声波的时间差来确定两个模块之间的距离,依此确定各个时刻发射模块(小车)发生的位移,测量的原始数据可以用表格进行呈现,也可以将这些数据直接呈现在s-t图像中。

当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数据后,计算机完成了机械的绘图工作,学生可对选定的区域自由地进行拟合,配套软件提供了一系列数学函数图线去拟合选定区域内图形的功能(如图2左下侧所示),帮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

如图3所示,学生进行线性拟合后发现线性拟合函数与原始数据偏差较大,说明位移不是时间的一次函数。经探究后学生会发现二次拟合线与选取区域的原始数据比较吻合,说明位移是时间的二次函数。计算机和配套软件还提供了与这些拟合线相对照的数学函数方程供学生参考。

由于所进行的是一个真实的实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暴露实验中的矛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如:此实验中的三次拟合线与选定区域的原始数据重合得相当好,是偶然的实验误差还是位移是时间的三次函数?学生不断地改变实验条件,结果发现每次重合得都很好,这就排除了偶然误差。最后学生通过计算机提供的三次拟合函数方程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其三次项系数趋近于零,也就是三次项几乎不成立,更说明了位移是时间的二次函数。

学生经多次探究后发现位移是时间的二次函数,即s=at+bt2,基本上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至于“系数a和b各与哪些物理知识有关”的教学,教师可根据教学时间和学生情况灵活地调整,既可直接进行传递式教学,也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提出猜想并利用手边的实验器材方便地改变实验条件,如斜面高度、初速度大小、在小车上加砝码等,进一步地探究a和b的本质。

运用传感技术进行实验的优势

1.用位移传感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现了位移这一过程量的测量,填补了高中实验的空白。

2.采用传感器进行教学,将以往教师为主的“教”转变成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探”, 学生真正经历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3.借助信息技术每秒钟数万次的数据采集和处理量是传统实验根本无法相比的;提高了实验效率,拉近了学生与现代高新科技之间的距离;也将数学函数与图形相结合的数形思想和物理情景及其物理意义交融在一起,有助于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建立数理统一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