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礼仪课程的建议范文

对礼仪课程的建议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24: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对礼仪课程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礼仪课程的建议

篇1

[关键词] 商务礼仪 实践 教学

一、商务礼仪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商务礼仪是多数高校的一门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它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道德修养、得体的言谈举止、良好的待人接物行为等,对于学生就业后以良好的个人形象迅速立足于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商务礼仪的运用不但体现了个人的自身素质,也折射出所在企业的企业文化水平和企业的管理境界。因此,商务礼仪的学习在现代社会已显得尤为重要。

商务礼仪是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它学习的落脚点在于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够熟练的运用,而不仅仅是知道商务礼仪的理论知识。因此对商务礼仪的实践教学非常重要。

二、目前商务礼仪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陈旧。虽然我们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总体而言,培养模式仍然较单一,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另外,单一化、灌输性教学方式,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较少交流,在课堂上的礼仪知识的实战性演练不够。

2.对实践教学的困难性理解和重视不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实践教学较理论教学难度大而减少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不但需要教材,而且需要实物;不但需要与校内各部门打交道,而且还要协调校外有关单位。实践教学的组织工作较复杂,特别是在校外的实践教学,除去实习项目的选择、学生方面难于管理的因素外,其衣食住行、安全保障及实纲的检查指导都要详细安排,同时还要协调好与实习单位的关系。所以在实施实践教学时困难重重,教师实习指导时要承担着比理论教学更多的心理压力和责任。

3.教师资源紧张。近年来由于扩大招生,教师教学工作量增加,以致许多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完成学校交给的教学任务,没有用大量精力去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

三、加强商务礼仪实践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1.结合商务礼仪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校企合作,让学生融入社会,在实践中掌握礼仪理论知识。

结合教学内容,创造一切条件、利用一切机会协调好各方关系,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比如在讲授一段时间的礼仪理论知识以后,让学生参加社会上的比如展览展销活动、庆典活动、新闻会等企业或者当地政府的大型活动的实践,让学生顶岗实习,参与这些活动的对领导、嘉宾、媒体、参展商等人员的接待工作,如从车站、机场、码头的接待到宴会、会议等等接待工作,让学会通过亲身参与一次次大型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礼仪综合素质,在实践中提高了待人接物的礼仪技巧。

2.培养、引进、提高相结合,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一方面,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引进几个具有丰富的礼仪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通过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大型礼仪接待任务或者大型活动等多种形式,培养中青年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聘请富有丰富礼仪实践经验的校外有关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还可聘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企业有关人员比如公关公司总经理、星级酒店接待人员、办公室主任等到学校来做报告和讲座,把企业实际遇到商务礼仪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和教师。

3.课内、课外培养相结合。除了课内时间以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如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的礼仪知识大赛、大学生形象设计大赛等与礼仪有关的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礼仪素质。此外在平时的校园宣传栏中,开设礼仪形象正反教育栏,将在校园中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进行暴光。将在校园中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予以表扬,让学生得到鞭笞和激励,从而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4.模拟礼仪活动――强化与检测学生礼仪实践能力的一条捷径。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商务礼仪课堂教学效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有种种困难。因此我们可以选择模拟礼仪活动的操作来强化学生礼仪实践能力。模拟活动在操作中可以将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模拟操作,有时可安排小组间的比赛。我们在进行模拟活动时应把握这样两个环节:第一,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没有机会参与实践的专题进行模拟操作,如新闻会、签字仪式等的接待工作。可以将学生分配成不同的角色进行演练。第二,模拟操作课堂组织教学方面,注意学生的广泛参与性。在商务礼仪模拟训练中,课堂情景训练是一种常用的教学形式,学生是其主角,教师在旁边予以观察和指导,让学生大胆进入角色进行情景演练,如交接名片、引路、握手、介绍、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和场合选择服饰等等。在模拟训练中让学生按学号,逐个演练。

5.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努力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扩大校内礼仪实训室,购买相关礼仪用具和设备。同时将社会作为我们教学实践的大舞台,以校外如公关公司、酒店、旅行社等企业作为我们实习的固定场所,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为校外实习单位主动输送优秀毕业生,或免费利用学校的师资为其进行相关专业培训和其他技术咨询服务等工作,增进学校与校外实习基地的联系,保证学生能够在实习时得到有关指导,提高实习质量。

四、结束语

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商务礼仪实践教学环境必将得到有效改善,形成良好的礼仪实践氛围,提高商务礼仪教学质量,为培养适宜社会的高素质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篇2

在十年课程改革实践探索的基础上,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方面,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2011年版历史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评价须以本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只有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在评价学生学习时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知识掌握所要达到的层次和能力要求。

(2)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价值所在,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本质追求。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不存在智力水平差异的问题,只存在智力类型和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因此,教学评价就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考虑每位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需要。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以无论是从评价内容还是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都提倡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这也为我们进行评价提供了更好的指引,需要我们在评价过程中正视每位学生的基础,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看待学生,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等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3)提倡评价目标、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评价建议”处处体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如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指出“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部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倡“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相结合”;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指出可以采取历史习作、历史调查、历史制作、纸笔测验、教师观察、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等。多元化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关爱,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从不同的角度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学习的兴趣,使评价成为推动学生积极进取的动力。

二、实施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认识到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评价建议”的这些特点后,我对在教学中进行教学评价的实施有所思考。

(1)评价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每一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学生之间存在着能力和性格的差异,课堂上有些学生由于本身理解能力的原因对所学知识不能及时理解,或是由于自身性格原因对一些基础知识不愿回答,但并不能说明他就学不好历史,有可能他的历史考试成绩还不错。相反有些学生课上表现非常活跃,但一考试却不如人意,在历史教学评价时就应该把这些差异充分考虑进去。我们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表现,更要重视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差异就要求我们在评价时更多关注学生的平时表现。注意观察学生参与课堂的表现,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历史的感知、理解的状态,观察学生是否有进步等。学生平时课上参与、提问、交流的情况应在学期历史学成绩中占一定比例,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促进学生发展。

(2)树立开放的评价意识。这里所说的开放的评价意识,是相对于封闭性的评价意识而言的。封闭的评价主要表现在评价内容方面过多地偏重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评价,忽视学生情感、态度、意志、信念等方面的评定。在评价方面注重“ 量化”,忽略“质性”评价,仍以传统的纸笔方式为主,评价过程显得封闭、静态,缺乏动态性。针对这种封闭性评价的不足,我们应尽可能创造一个开放的评价体系,它具体应包括:①评价主体向多元开放。改变以前单一的教师评价主体,让学生、家长成为评价主体参与进来。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历史作业在教师反馈后进行分析反思,从而明确自身取得的成绩、存在问题以及制定具体的改进方法。通过自我评价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历史学习的特长以及不足有较为清楚地了解,从而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提高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评价内容向全面开放。当前仅仅掌握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前重知识技能的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其他方面。如“对所学内容的情感倾向、对学习方式的效果领悟,以及与相关学科的迁移情况,特别是学生对历史认识上的变化”等进行全面考查和综合评价。我们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以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以及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等。③评价方式向多样开放。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方法,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我们应结合评价内容及学生学习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学生的发展变化,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用档案袋搜集学生的作品,展示学生的成长过程;从合作活动中了解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技能等等。

(3)发挥评价的导向性作用。评价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导向作用,有效的评价能够引导学生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可以通过语言来激励引导学生,也可以让学生明确评价标准。①发挥语言评价的激励引导功能。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作业、表现做出的评价语言,是我们在教学中最及时的评价。如果教学中我们能及时地、适度地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就能够保持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对性格内向或是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应给予他们更多的“激励性评价”。但我们不能仅以“不错”“说得很好”这样简单的激励性评价语来进行评价,特别是在提高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时,而应将学生零散、感性的思维意识进行有效地梳理、准确地提炼转化为系统的、趋向为理性的经验或信息,提升学生思维发展。②制定学习评价量规表,提出明确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评价量规的使用可以有效地降低评价的主观随意性。通过评价量规表学生就能知道要评价什么、将依照什么标准来评价,明确自己要达到的目标,也会不断用量规表来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更好地指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篇3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思潮,它利用心理学较为成熟、完善的实验测量方法,研究人类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潜能等积极方面。积极心理学强调关注普通人的积极力量,提倡以一种积极的观念重新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并在该过程中挖掘个体在现有条件下获得幸福感受的各种因素。积极心理学相信人性的优点和价值,主张用积极的理念审视人的潜力与价值,使人的积极品质得到培养,人固有的正向力量得到激发,人格优势和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真正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与终极关怀,它以关怀全人类的福祉为宗旨,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作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吸收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要素,着眼于全体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进一步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一、以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为核心,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积极目标

课程目标不仅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课程建设的归宿。课程目标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方向具有规范作用,它指导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评价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明确指出,能够时常体验到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帮助人们增进主观幸福感,获得幸福体验。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不仅仅是矫治心理缺陷、预防心理问题,更主要的是挖掘大学生的各种外显和潜隐的积极体验,并在实践中扩展和深化这些积极体验,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积极人格,使大学生能够学会以欣赏的态度对待生活,提升创造幸福的能力,增进大学生的幸福感。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发展性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目标设计从内容上来说应当达到知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统一。课程教学不仅需要传授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训练促进知识在个体身上的内化,使之养成良好的心理行为习惯。很多心理健康知识是浅显易懂的,关键是在学生现实生活中能否意识到,自觉转化为行动。只有心灵受到最真实的触动,才能做到知情意的统一。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人的发展,在于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人文关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精神,心理健康教育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设计中,尤其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以情感人,以情怡人,以情育人,发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受到感悟,实现情感的升华。

二、以积极、生动、实用的内容为主体,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

我们的一切教育、思考和知识,都以怎样获得我们本性所不断追求的幸福为对象(自然的体系)。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也是关于人的幸福、发展、快乐、满意的科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健康(health)、和谐(harmony)、幸福(happiness)。在3H的价值指引下,应该把握以下三个方面来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1.积极性。积极心理学以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组织系统为支柱内容,这就决定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应该注重积极导向,应该更加注重大学生潜能的开发、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在课程内容选择中,要注重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将提升主观幸福感、塑造积极人格、创造积极环境融入课程中,如在课程中,如设置“学会感恩”“塑造乐观人格”“积极的情绪管理”“爱与幸福指数”等专题,介绍和行为训练内容。

2.实用性。调查显示,对于课程内容的设置,大学生普遍认为除了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以外,更希望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一些符合他们年龄和心理特点、更具有实用性的内容,所以,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和现实需求,将那些能够帮助学生走出困惑,提高心理调适能力、优化心理品质,使他们能够快乐地学习和生活的内容都列入课程内容,如开设与每个学生密切相关的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自我意识等内容的专题学习研讨。

3.以学生为本。积极心理学注重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实现个人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达到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的目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了心理学研究的返璞归真。欧美国家的学校心理教育理念正在从由“让学生适应学校”到“让学校适应学生、为绝大多数学生提供最有意义的教育”方向转变。以欧美国家的心理教育理念为借鉴,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根本,面向所有学生,选择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喜闻乐见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其自我教育能力,使之体会主观自我对解读生活事件的主控功能,培养其主观幸福感、乐观、自尊、希望等积极的人格品质。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发展阶段的群体,对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是阶段性、发展性的。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分层的教学活动,立足教育、重在指导,解决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比如,可以针对大一新生的学习适应、大二学生的自我意识、大三学生的人际关系和恋爱、大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创业等不同内容,开设有针对的辅导讲座。

三、以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作为学习气氛的重要调节因素,情感体验本身也是教学的组成部分,这一点在以体验为主、以自我教育为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有能够激发大学生的个人心路历程,并使他们在情感交融和思维激荡中产生强烈深刻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发展提高的课程目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课程。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改变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应采用互动式、体验式、活动式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情感体验、交往互动、反思领悟与行为训练,实现认识提高、反思建构、行为固化的统一。

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相对,改变了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对有关知识、情感、意志的学习主题,为学生提供生动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心理现象、寻找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案例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和生动性,它虽然不直接传授理论知识,但是却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为载体把学生引入真实的境界,引导学生认识现实、了解社会、融入现实社会活动中,鼓励他们自主参与,主动思考,扩展知识,提升现实生活经验,促进大学生自我心理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达到身心和谐。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引导、帮助和启发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的思维,重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互动性较强的课程,多数内容都需要学生参与互动才能完成。教学中,可以采用以小组分享为主的互动性教学形式,包括角色扮演、自画像、心理影片赏析、个案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分析反思自己,鼓励学生交流分享心得感受,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在感受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某一假定的模拟环境,学生扮演特定角色,通过观察、参与、体验、反思等过程,在实践中得以体验,在体验中得以成长,在成长中得以提高。体验式教学以活动为载体,用生动鲜活的体验、体会、感想、启迪说话,抛弃了传统教学的苍白说教,通过团体咨询、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体验,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内省建构心理健康知识,体验感悟知识背后的意蕴,通过体验与实践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四、提升教师的积极素质,创建积极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育主导者教师的素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视环境因素,认为积极的环境对于增进大学生的主观体验、塑造积极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秉承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坚持以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教师是人类美德和优势的体现者和传承者,教师的言传身教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着有形和无形的强大影响力。教师要自觉提升自身的积极素质,积极开发自身的美德和优势,善于调整心态,不断增进个人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感、事业快乐感与工作流畅感,直接对学生施加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围绕着激发、大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而展开的自我教育课程。为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教育,教师就要打破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固着,以积极地展开教学,钻研教学技术,提升教学水平,采用多元化、活泼生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用个体的优势和力量感受生活,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

教师要以积极的、欣赏的态度看待每一位学生,树立“每个学生都在成长、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的积极信念,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经验、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用心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鼓励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将心理问题当做一个展现自我能力和挖掘潜在积极品质的机会,充分发挥潜能,将教育过程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行为,变成师生积极互动、心灵对话的过程。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导者、管理者,而是引导者、协助者、激励者,关心、接纳学生的精神世界,鼓励学生挖掘潜在的积极力量,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德,为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新的视野,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回归本原,也促使大学生心理素质积极健康发展。我们要不断创新、深入探索,进一步构建完善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K.M.Sheldon&Laura King,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

[2]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33(4).

[3]陈时见.课程与教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李高峰,汪明.对“三位一体”课程目标的解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

[5]杨钦芬.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属性及有效实施[J].前沿,2006(1).

篇4

关键词:理性思考;教学建议;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51-02

从学习数学的角度看:一方面,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数学主题建构不充分,学生自己不能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知识,甚至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一味地追求正确标准并不利于学生发散的创新思维。在短暂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很少有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的思考,这就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层次不深,理解不透彻。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师只关注书本知识和运算,没有给学生太多的时间去思考,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心理态度。另一方面,数学和其他学科不同,很难在本学科中进行新的发现。由于在数学教材中,概念、公式、法则等内容互相联系起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再发现”的难度,使得学生很难把握逻辑推理和抽象概括。

从数学教学的角度看:有很多老师只是对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成果照抄照搬,不能结合自身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这会造成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很模糊。但是有的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积极响应号召,否定了所有的传统教学方法,这会使得教学活动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衡量一下本班的实际情况再进行教学。

从学生认知的角度看,初中生正处在青少年的时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上都趋于成熟,他们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对新知识有很强的好奇心。有时候学生的想法很奇特,会向老师提出很尖钻的问题,这就要求广大的数学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与学习达到双方的平衡,由“学生跟着老师转”变成“教师伴随学生走”的教学模式,从根源上改变学生不会学习的状态。从改革课程趋势的角度看,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潜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不能把学生单纯的当作教学对象,应该把它们看成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改变传统观念上的思想,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想法和建议,改变原来只注重学科体系的教育,忽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认知的能力。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出发,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在课堂教育中赋予数学生活的意义和生命价值,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感受数学在我们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觉学习数学知识。

课堂上的数学教学称之为教学活动。这里的活动广义上指,所有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狭义的指,在课堂教学中尽心的指导、启蒙、解说、教育的活动。一堂有效的数学教学课,要想讲得很成功,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发现学生错误并及时的纠正错误。经研究发现,当初中生的实际生活和数学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是活生生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步步引领学生走进数学,走入生活中,带动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迫不及待地去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的数学概念和数学公式、定理,更容易让学生印象深刻,并且牢牢的掌握。如果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很自然的就会想起相关的数学概念,很容易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选取现实中的教学情境和题材给学生进行讲解,也可以鼓励学生做实验性的数学作业。

在数学课堂中,要注重教学的过程,注意学生的种种举动,关注学生的思维转变。课下总会听到不少老师在说:这堂课学生表现不错,讲得也很流畅。但是有的时候也会听到教师这样的抱怨:这课堂效果不好,学生不好好配合,东西讲得不透彻,讲起来很费劲。其实,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在课堂教学前,教师预先设计好教学方案,在讲课过程中只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学习,如果学生没有跟着老师走,教师就会感觉课堂效果不理想。但是我们知道,中考前的总复习是毕业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复习课教学中如果不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得不到充实,仅仅是重温一遍概念,重做一遍习题,学生必将感到乏味无趣,这样就达不到好的复习效果。在这一阶段,教师就要改进教学方法,抽出一些时间参考一些教学资料,找出不同类型例题的多种解题方法,打开学生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认真设计复习期间的每一节课,使复习课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到像学新课一样新鲜。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这样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历史性的改革,不仅对教材进行了改革,还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过去的传统教学已经不能再应用到现在的课堂中,教师也要创新,跟随新课程一同成长。由于以上问题,教师应对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新旧观念有所认识,还要重新认识数学教学过程。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篇5

一、农业节水措施

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以及防风林建设和水土保持,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农业节水措施,是对水利灌溉技术提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对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这项重要的时代工程而言,要想将这项工作的效果发挥到最佳,就必须充分地正视技术创新在这项工作中所能够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水利资源的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将整个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细节工作纳入到农业节水的系统工程中来。在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工程技术,这些工程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效果。对这些工程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是现阶段提高我省农业用水利用和开发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工程节水措施

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机电井建设、地面灌溉设施改善、喷灌和滴灌系统,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工程节水是我省水利工程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中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我省的水利工程建设正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地区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调整,有一些全局范围内的大型水利工程,同时也有各自水流流域内的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无论是大型的水利工程还是小型的水利工程,它们都要为农业灌溉服务,所以对于这些水利工程,特别是以农业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就必须重视工程技术措施在整个工程设计中的运用。

三、覆盖保墒技术

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达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8%—22%,增产15%—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2%—4%,节水23%—30%,增产35%—40%。

四、考虑农业种植结构

节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但仅靠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农业措施的结合,不仅是提高水分生产率的需要,而且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节水灌溉形式都难以减少作物的棵问蒸发,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的遮荫率低,棵间蒸发量大。通常推广的农业节水技术有:耕作保墒技术,如“虚实并存”耕作技术;秸秆、地膜覆盖技术;喷洒抗旱剂如旱地龙;使用保水剂;采用抗旱新品种等。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地区特征来选择不同的农业种植结构。

五、加强节水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