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9:24: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心理学咨询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心理咨询师培训 大学生 应对方式 情绪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214-02
一、问题提出
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行业也在全国各地迅速开展。在我国,虽然心理咨询师从职业化的角度看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年来,随着相关文件的陆续出台,政府推动和有关媒体的高度关注,心理咨询师培训已逐步迈进一个规范化和专业化的道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对人一生的幸福和成就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题。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比较多,其中以应对方式及情绪方面的问题较为常见,相关学术研究也很多,但针对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研究,根据所能查到的文献资料,发现几乎未曾涉及。就心理咨询师培训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应对方式及情绪方面的突出问题是否具有影响,特展开此次调查与分析,希望本次研究会对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在大学生中的扩展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参考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被试主要来自陕西教育学院和西安文理学院教育系及心理系专业在校生,按是否参加过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分为两组:参加过培训被试的182人,未参加过培训的被试191人。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30份,回收407份,有效问卷373份,回收率87%。其中参加过心理咨询师培训的192份,没参加过心理咨询师培训的181份。
(二)统计方法
将收集来的量表按是否参加过心理咨询师培训区分开来为两组,先将每份量表中的因子分计算出来再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SPSS17.0进行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
(三)研究工具
说明:本次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和情绪自评量表进行调查。其中:1.应对方式问卷共62题。2.情绪自评问卷分为两部分:(1)焦虑自评量表;(2)抑郁自评量表。
1.应对方式问卷。应付方式问卷由肖计划编制,用于测查个体对应激事件的策略。问卷由6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应对方式问卷是作为不同群体的应对方式行为研究的标准化工具之一,由于良好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帮助个体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从而起到心理平衡、保护精神健康的作用,也有助于为心理健康保健工作提供依据,通过这些数据可以为临床提供合理的治疗与康复指导,提高和改善人的应对水平。
2.焦虑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由Zung于1971年编制,它是一个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用于评出焦虑病人的主观感受。SAS能较准确地反映有焦虑倾向的精神病患者的主观感受。而焦虑则是心理咨询门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近年来,SAS已作为咨询门诊中了解焦虑症状的一种自评工具。
3.自评抑郁量表(SDS)。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系William W.K.Zung于1965年编制的,为自评量表,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自评抑郁量(SDS)由20个陈述句和相应问题条目组成。每一条目相当于一个有关症状,按1~4级评分。抑郁严重度指数=各条目累计分/80(最高总分)。指数范围为0.25~1.0,指数越高,抑郁程度越高。
三、研究结果
(一)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
(二)数据分析
1.是否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在应对方式、焦虑、抑郁水平上的t检验结果分析。
表1的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在被试应对方式各分量表因子得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焦虑水平上,参加培训的比未参加培训的焦虑水平低(t=2.15,p
2.是否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在应对方式、焦虑、抑郁水平上的相关分析。
表2的分析结果显示:焦虑、抑郁与应对方式的六个分量表因子均具有显著相关;焦虑、抑郁与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呈负相关,焦虑、抑郁水平越高对解决问题、求助因子水平越不利。
四、讨论
(一)是否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对被试的应对方式水平的影响
前人关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比较多,主要涉及到的是人口学统计资料方面的研究及与其他量表的相关研究,但对于是否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对应对方式的影响暂无涉及。此研究结果说明,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对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解决问题和求助的两个正性因子上,参加过培训的得分比未参加过培训的得分高。这个结果可能与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培训机制与课程内容有关系,尤其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应尽一步提升和完善。另外,应对方式水平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有关性格方面的问题,仅经过心理咨询师职业短期培训,影响是不会太明显的,或者在短期内没有明显效果。
(二)是否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对被试的情绪状况的影响
1.是否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对被试在焦虑、抑郁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即参加过培训的被试比未参加过培训的被试焦虑和抑郁水平明显都低,他们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会采用积极的方式方法去化解,良好的应对方式有利于缓解不良情绪,维护身心健康。
2.应对方式的六个因子和焦虑、抑郁水平呈显著相关;自责和幻想、退避、合理化与焦虑、抑郁水平呈正相关;被试的焦虑、抑郁水平越高,越容易使用不良的应对方式处理问题。而解决问题、求助与焦虑、抑郁水平呈负相关,即被试的焦虑、抑郁水平低时,更多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的积极成熟的做法来应付困境,反之,被试的焦虑、抑郁水平越高越不易采取解决问题和求助的成熟做法。焦虑和抑郁水平显著相关,且呈正相关,焦虑的被试抑郁水平自然就高。
(三)研究展望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众多,应对方式是心理应激、压力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调节变量或中介变量,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情绪影响因素很多,远不止焦虑和抑郁两个方面,仍有许多变量对情绪的影响有关,有很多涉及到的问题尚待展开。希望以后可以展开更详细的有关心理咨询师培训对其他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五、存在问题
由于时间原因,本调查是在不同的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等的大学生中进行,这些因素本身都具有差异性,加之所采用的问卷也不能很全面地调查出最初设想的问题,比如问卷中有的题目组成和数量分布不均衡,部分条目的因子归属和因子条目的构成欠稳定,个别题目的语义有重叠或表达模糊,所能测量的形式和类别还比较局限等,以上所提到的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的结果。
六、结论
依据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可做出以下结论:
(1)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对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2)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对大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3)被试的应对方式水平与焦虑、抑郁状况具有相关性。焦虑与应对方式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之间有显著正相关,与解决问题、求助因子之间有显著负相关。
抑郁与应对方式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之间有显著正相关,与解决问题、求助因子之间有显著负相关。
总之,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对大学生的情绪状况具有积极的影响和良好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凤芝,程海礁.浅析心理咨询师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J].河北廊坊炮兵指挥学工院职教论坛,2009.
[2]张红静,江虹,姚云云.心理咨询师学员与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MMPI人格测验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8(14):742-744.
[3]汪建新.当前心理咨询师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0):709-711.
[4]陈启山,温忠麟.高职大学毕业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2):92-97.
[5]肖计划,许秀峰.“应付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4-168.
[6]Ebata A T,Moos R H.Coping and adjustment in distressed and healthy adolescents[J].Journal Appl.Develop.Psychol,1991,17:33-54.
[7]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2:109-235.
[8]常彦梅.大学生焦虑情绪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硕士论文,2009.
培训老师从基础心理学开始介绍,然后慢慢过渡到心理技能。经过此次培训,我才分清,心理的正常与不正常。一般所说的心理问题是指正常心理中的不健康心理,而不正常心理则是指有心理疾病,这就需要去医院进行诊断治疗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咨询的面对人群是心理正常的人群中不健康的。
作为一名辅导员,所面对的是高校学生,对于自己带的学生要有一个总体把握。例如对于大一的新生,因为是刚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对于周边的人和事都不太了解。离开了家庭,离开了自己生长的地方。纵然是在高中时期表现十分优秀的学生,可是来到大学后,突然间这种优越感消失了,那一种失落与落差会造成新生自卑感的产生。因为军训期间的高强度训练,也会使新生感到身心的疲惫,从而让部分新生有躯体疼痛感的现象产生,还会有如莫名的紧张感,恐慌,甚至会抑郁等。这就需要辅导员对这些学生进行重点关注,通过与这些学生的交流,通过其他同学的侧面观察,来使他们尽快的适应校园的环境,如果在进入校园后两个月还是无法转变那种孤独、无助的心境时,那么对于此类学生就要请学校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辅导了。
当然,作为一名辅导员,首先自己的心理就要是健康阳光的,不然如何去进行心理辅导。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去带动学生。
记得培训的时候有个老师在讲心理诊断的时候,就说了,心理咨询师对于来访者,即使对方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你再怎么不喜欢都好,都不能抱有厌恶的态度,也不能说来访者有言语刺激到咨询师某根神经了,就与来访者进行争执。咨询师面对来访者是没有对与错之分的,如果是实在是无法接受来访者的咨询,那么就只能是转介了,不然这样只会加重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既然如此,我们面对自己的学生也是一样的。对于学生,我是辅导员,是老师,可是在年龄上,我只是他们的大姐姐,应该要向对待弟弟妹妹似地去关心、爱护他们。当然,如果学生能够像对待大姐姐一样的看待我,能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对辅导员的思想心理辅导工作也是极有便利的。
做了一年的辅导员工作,对学生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了,也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与我谈心,对于班级上的情况,除了心理委员会关注班上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他们周边的同学们都会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在我带的学生当中,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大都是贫困生,他们有的自卑,有的偏激,有的过于自信。不过是自卑心理的占大多数,因为家里的贫困,所以他们交不起学费,穿不起漂亮的衣服,害怕班上同学嘲笑,为了能拿奖学金而拼命读书。即使是成绩再优秀也好,也打消不了他们中一些人的自卑感,于是与班上同学的关系就不好,总是独来独往,就像是个独行侠。培训时,老师们也有说过,他们并不想成为独行侠的,给人感觉好像很独立,很潇洒,其实他们内心的孤独感是那些家庭优越的学生们无法体会的。
并不是说家庭贫困的学生才有心理问题,家庭富裕的学生也会有。有些家庭富裕的学生家长并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只是将钱给孩子花,自己忙自己的事业,这样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扭曲。记得有个老师就讲过这种情况,说是一个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那个孩子的妈妈很会做生意,也做得很好,可是她总是不在家。到后来孩子上了大学了,再一次心理普查中,查出这个孩子有心理问题,于是心理辅导老师就找了那个孩子谈话,结果却发现,那个孩子很痛恨自己的母亲,甚至是想杀了她。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那个母亲除了赚钱,根本就不关心自己,使得自己像是被抛弃了一般。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现象。
主办单位:
北师大心理咨询与测量研究室
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
北京讲心堂心理咨询中心
课程设置:
培训特色:名师荟萃、实操课程、针对性强、典型示范观摩与交流
培训地点:北京师范大学
会议时间:2008年6月9日报到,6月10~ 12日参加培训
培训费:980元/人(含培训费、资料费、证书费,食宿费用自理,会务组协助安排)
证书:由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颁发培训结业证书
联系方式:010-58806777
E-mail:
网站:
报名方式:参训者可通过电子邮箱、电话等多种方式报名,报名回执请在上下载。为了保证课堂与交流质量,限额50名,接受提前预约报名,额满为止。
论文评奖:
参加会议的老师可以提交800字以上的论文、心理辅导个案或心理健康课摘要,大会将编制论文集。论文截止时间为2008年5月31日。
本次会议期间,优秀论文颁发证书,名单将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公布,并推荐在该刊上发表。参评人需要在5月31日前将电子稿发至,同时邮寄评审费50元。
专家介绍:
吴武典 教授
美国肯塔基大学哲学博士(学校心理学),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名誉教授及校务顾问。Gifte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等五种国际学术期刊编辑顾问或副主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团体辅导的研究,相继出版了《团体辅导手册》、《团体辅导》、《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等多部著作,并从事多年心理辅导的教育普及工作,已在大陆和港台地区进行过数百场讲座和互动式培训,是团体辅导培训方面的一流专家。
郑日昌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人事部人才交流中心人才测评师资格认证专家委员会主任。积极倡导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促进了我国学校心理辅导制度的建立。代表作有《心理测量》、《学校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与治疗》等。
关键词:大学生 朋辈心理咨询 培训模式
近年来,大学生承受的来自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困惑和不适越来越多。而面对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单靠高校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的力量无法缓解学生心理咨询需求量大的压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79.8%),其次是向母亲(45.5%)、同学(8.6%)、恋人(30.9%)、父亲(22.5%)、同龄亲属(15.8 %)倾诉,选择向心理咨询老师倾诉的仅占到 3.2%[1]。由此可见,大学生更愿意向朋友、同学倾诉心理困惑。根据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的心理特点,大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时往往喜欢向同龄人打开心扉,相互交谈、倾诉烦恼。鉴于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逐年上升,高校专业心理咨询老师不足,而绝大多数大学生更愿意向朋友、同学寻求心理援助,朋辈心理咨询在我国高校逐渐受到重视。
一、朋辈心理咨询的含义和特点
(一)朋辈心理咨询的含义
朋辈心理咨询(Peer Counseling)又被称为“准心理咨询”或“非专业心理咨询”(Paraprofessional Counseling),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人员经过选拔、培训和督导在周围年龄、地位相当的来访者中开展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服务,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开展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探讨、心理情感沟通、心理矛盾化解、心理危机干预等活动,推动周围群体的互助、关怀、支持,实现“自助式”成长模式。简单而言,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人员经过选拔、培训和督导向年龄、地位相当的来访者提供具有心理教育、调节和咨询功能的人际互动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形式。
这里“朋辈”(Peer)含有“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朋友”是指有过交往并且值得信赖的人,而“同辈”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通常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具有年龄相近、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那些被选,接受特定的培训和督导,对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提供心理援助,产生积极行为影响的人被称为朋辈心理咨询员(Peer Counselor)。
(二)朋辈心理咨询的特点
1.对专业心理咨询的有益补充
在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存在明显不足,仅仅靠几位专业心理咨询老师是远远不够的,难以满足广大学生多元化的心理需求,供求之间明显失去平衡。将朋辈心理咨询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更多的学生成为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主体和原动力,是对高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和工作的重要支持、补充,能够缓解专业咨询人员不足的困境,有助于提高学校心理咨询的整体效果。
2.易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朋辈心理咨询反映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同学与来访者之间的友谊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咨询的沟通和深入。朋辈心理咨询员与受助者之间在年龄、经历、知识水平等方面相似,容易互相理解、沟通交流。因此,朋辈间的心理安慰、鼓励和支持被来访者接纳的程度更高,更具有说服力与影响力,这是其他的心理咨询模式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朋辈之间接触机会多、自然性的鸿沟小、防御性低、共通性大、互动性高等优势,使朋辈心理咨询员可以与来访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信赖与友谊的关系,减少时间与精力的耗费。可见,具有自发性、义务性、亲情性、友谊性等特点的朋辈心理咨询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3.有助于促成助人自助的双向目标
朋辈心理咨询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与来访者的互动最终实现学生的自助成长。朋辈心理咨询员经过培训和督导,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原理、心理调节方法和技能,不仅能够为来访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服务,同时作为榜样的朋辈心理咨询员本身也会对其他同学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积极导向作用。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朋辈心理咨询员自身也在不断地自我升华。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在遇到困难、挫折后能够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整,从而逐渐提高和改善自我的心理调节能力,提高人际沟通、情感交流的能力,实现“助人自助,成人达己”的双向目标,以更积极主动的心态适应现实的生活工作。
4.涉及范围广、发现问题及时
朋辈心理咨询是在同学朋友之间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一般高校的专兼职心理咨询老师所能接触的学生基本上是自己主动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的学生。心理咨询老师一般只能被动地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等待来访者,无法主动接触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苦恼和不安。而朋辈心理咨询员却不一样,每个朋辈心理咨询员都有自己生活的寝室、班级,朋辈心理咨询员分布在学校的各个角落,每天都与同学接触。因此,当发现身边的同学有什么苦恼或者异常时,往往能及时有效的给予帮助并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为及早发现和预防学生心理问题提供帮助,防患于未然。
二、朋辈心理咨询的培训模式
朋辈心理咨询作为时下一种新兴的咨询模式,为协助高校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了很多实际性的帮助,但由于目前在我国高校的开展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朋辈心理咨询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和需要思考的问题。朋辈心理咨询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朋辈心理咨询员自身的心理素质、咨询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要想切实提高朋辈心理咨询的实效,最为关键的是对朋辈心理咨询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构建科学有效的培训模式。通过培训,使朋辈心理咨询员初步构建心理咨询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胜任力和自我效能感。
第一,人力资源培训心理学是研究人力资源培训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人力资源培训实践中,强化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以达到提升组织能力、推动战略目标实现的作用。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人力资源培训,为人力资源培训提供原动力。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管理,可以根据心理和人格特质的差异,把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设计多样化的激励手段和考核手段,提升员工满意度管理的技巧,帮助管理者提升领导魅力等等。同时,管理者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心理素质,从容面对来自职场的各种挑战,缓解压力方式,正确处理工作中与遇到的困难,心理学应用到人力资源培训活动中尤为重要,更能推进企业员工的不断完善和自我发展。第二,管理心理学为人力资源六大模块提供了理论基础,并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实践来拓宽自身的理论研究。管理心理学不断深入如何运用心理学来管理人的研究,不断地指导和完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人事活动的作用日益显着,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系日益亲密。管理心理学对个体、群体、组织和领导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能够充分增强企业凝聚力,改善领导的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使人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进而达到甚至超额完成企业的绩效目标,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第三,积极心理学有助于发掘人力资源的潜能。积极心理学是以占人群大多数的普通人为研究对象,要求心理学家用更加开放与欣赏的眼光看待人类的能力、潜能和动机,利用心理学相对完善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类力量和人性美德等积极层面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也有助于员工形成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
二、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在人力资源培训中的运用
培训是人力资源培训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目前的企业培训与员工个人规划中,心理学的各种思想与理论不断渗透其中。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实质也是对企业团队的管理,团体心理学的许多理论都可以运用到培训与开发中来,随着员工心理素质在日常管理中的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员工的心理训练也逐渐增多。
1.行为主义理论在人力资源培训中的运用。
在培训的过程中设置一些奖励,鼓励学员积极参与,从而调动课堂氛围。这就属于行为主义理论在人力资源培训中的运用,是一种典型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也叫做强化训练。行为主义理论可以使学员参与活动与获得奖励之间产生链接,从而积极参与。这样的活动是快速有效的,尤其针对基层员工培训。但此类学习活动最多只可作为培训中的点缀,过多使用会让学员产生纵之嫌。行为主义理论更多强调的是外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2.认知主义理论在人力资源培训中的运用。
当前培训领域比较主流的培训师角色定位为引导师。这类培训师通常以学员为中心,强调学员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老师在整个过程中是提供帮助、引导和鼓励。这就是认知主义理论中的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图式(即心智模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培训的过程就是促进学员图式的形成和变化,即同化、顺应。基于认知主义理论的培训要结合学员的自身经验来进行,这也是符合成人学习的习惯。同化就像植物嫁接,在学员原有的经验上增加新的认知,从而对学员原有的知识进行扩充和改良。基于认知主义的培训设计比基于行为主义的培训设计着重于培训前的分析调研:更注重分析学员当前水平与目标水平的差距,更注重学员学习动机的分析,更注重与学员学习风格的匹配,更注重培训过程中学习内容与学员情绪的结合等等。认知主义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和学员内心智力世界的交互作用,通过外因来促进内因。
3.其他心理学理论在人力资源培训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