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生态健康范文

农业生态健康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24: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农业生态健康,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生态健康

篇1

对于生态系统健康目前尚无一个确切而普遍认同的定义[6],Karr等[7]认为,如果一个生态系统的潜能能够得到实现,条件稳定,受干扰时具有自我修复能力,这样的生态系统就是健康的。Schaeffer等[8]认为当生态系统的功能阈限没有超过时,生态系统是健康的。这里的阈限定义为“当超过后可使危及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增加的任何条件,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Costanza[9]则认为如果一个生态系统稳定而且可持续,系统具有活力,能维持其组织且保持自我运作能力,对外界压力有一定弹性,那么该生态系统才可视为是健康的。Haworth等[10]认为生态系统健康可以从系统功能和系统目标2个方面来理解。系统功能是指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弹性、有效性以及使生境群落保持活力的必要性。因为不存在一个适当的标准,讨论什么是生态系统健康是一个困难的主题,而且评判某个状态是否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社会利益。综合科学家们的观点,关于生态系统健康一般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含义:①一个健康的系统必须是稳定、有弹性、可持续的;②生态系统健康具有尺度限制;③应用生态系统健康概念的目标是管理资源;④一个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准状态必须包括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并认识到人口统计学的影响;⑤生态系统功能的保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等必须考虑到区域或空间分配等。

Rapport[11]提出,生态系统健康学将会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科学,当然这得先给出一系列原则,包括生物学的、社会学的和健康学等方面的科学原则。Calow[12]认为应该给出一个假设的标准,围绕该标准派生出各种健康状态。健康分类在某些方面是有用的,但这不应该有严格的限定。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分不开的,一个有病或不健康的生态系统是不可持续的。健康的农业生态系统主要是指那种能够满足人类需要而又不破坏甚至能够改善自然资源的农业生态系统,其目标是高产出、低投入、合理的耕作方式、有效的作物组合、农业与社会的相互适应、良好的环境保护、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等。这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十分重要。要同时达到所有这些要求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是要求尽可能地向这些目标看齐,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工业的影响,并不能只从农业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因为破坏生态环境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特别是化学工业[11]。另外,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操作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2影响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胁迫因子

生态系统在受到压力胁迫(stress)的情况下会产生健康风险。广义的胁迫可概括为引起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产生反应或功能失调的作用因子。然而并非所有胁迫都影响生态系统的生存力和可持续性,实际上许多生态系统依靠某种胁迫而维持[13]。这些胁迫已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可称为正向胁迫(eustress)。但在更一般的意义上,胁迫常指给生态系统造成负面效应的逆向胁迫(dysstress)。对于农业生态系统,主要的胁迫因子有以下一些。

2.1农药等环境污染化合物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在有效防治病虫草害的同时也存在着对非靶标生物的杀伤力[14]、对害虫天敌种群结构的破坏、对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不良影响[15]。但是,与工业污染物特别是有毒化合物及重金属相比,农药的破坏作用还是较轻的。

2.2生物技术

基因改良生物体释放于环境可能会产生潜在的不良效应。转基因植物的释放对环境影响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因为转基因植物本身可能变为杂草或使其他野生近缘种变为杂草。如果转基因植物具有很高的适合度和竞争力,就可能引起种群爆发,破坏生物多样性,从而改变生物群落的结构,影响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质循环[16]。

2.3生态入侵

生态入侵是指外源生物引入本地区,种群迅速蔓延失控,造成其他土著种类濒临灭绝,并伴生其他严重危害的现象。生态入侵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很大,有时甚至能使整个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转的崩溃。

2.4不当的农业生产活动

土地的过度开垦和耕作、作物的不当种植方式、过度放牧、化肥的不当使用等,也是影响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

2.5其他

一些偶发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干旱、龙卷风、森林火灾、战争、毒物暴露等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也较大。

3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估

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的方法是非常复杂的,一般要选择一套指示物(indicator),共同将功能完好与病态的生态系统区分开来。然后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诊断产生病态的原因并制定预防及恢复系统健康的方法。群体水平上的健康评估常常对相同的指示生物的早期病症进行监测,观察这些指示物在施加压力(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压力)前后是如何反应的。

3.1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估基础

生态系统具有一种自发地趋向和保持稳定的机制。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决定其稳定性,多数生态学过程都有一个阈值,低于或超过这个阈值,生态过程就会变得不连续、混乱甚至终止。Vilchek[17]提出根据系统稳定性、弹性和脆弱性综合评估生态系统健康。Bertollo[18]认为,健康不应根据系统的自然化程度,而应根据其自我保持和更新能力来评判。评估生态系统健康关键是分析恰当的时间与空间尺度,选择不同尺度分析的结果差异很大。如果选择的尺度太细微,正常的扰动即可能使评估结果显示为严重灾难;如果选择尺度太粗放,又可能漏掉某些隐蔽的危险。

3.2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估方法

对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估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如下几类。

3.2.1生态系统失调综合症的诊断

生态系统失调综合症(ecosystemdistresssyndrome)是指系统被破坏后导致其在正常生命期限前终结的不可逆过程,生态系统失调综合症的诊断就是选择一组关键指标来评估生态系统处于有害环境压力下的特征[3,4,11]。如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包括生境、物种、基因水平上)、营养资源受损、初级生产者的减少、生物组成的变化、外来物种和r-类对策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优势度增加、生态系统中某些种群振荡幅度加大、生物分布生境大小的降低、能流的变化、污染物在生物体和媒介体中的循环等。

3.2.2生态系统的缓冲力和持续性评估

这是根据生态系统抵抗压力的能力大小来评价其健康程度的。即生态系统抵抗自然灾害或受自然灾害的干扰后恢复原来状态的能力。生态系统越健康,其抗干扰能力或从干扰中恢复过来的能力就越强。农业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包含有许多复杂的亚系统及其相互间的作用,很多指示因子如土质、水质、作物产量等都可用于监测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19]。Wichert等[20]用鱼群结构评价农业排水区域河岸系统的退化(degradation)和恢复(rehabilitation)状况。他们提出农业生态系统中各组分的健康状况可通过测量农业排水区域的变化来实现,把该变化作为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景观整体因子。有证据显示,设计维护健康环境的管理措施如通过在排水区域种植草木等可对鱼群完整性产生积极影响。

3.2.3生态风险评估

生态系统健康风险评估就是评价危害生态系统健康的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在不同概率下不良事件所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并决定应该制订和采取的可行对策。因此评估的着眼点在于风险决策管理,目的是预防性地保护生态系统健康。这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的综合管理问题,包括技术、经济、政策、法律、公众参与、伦理道德等多个方面。风险分析方法偏重于压力,而不是生态系统的反应。其重点放在已知来源的压力对受压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而可以估算出单一或多方面压力对受压系统可能产生损害的风险,如生产力降低、物种多样性或其他生态系统功能的损失。早期的生态风险评估多针对人类健康而言,主要评估化学污染物进入食物链后可能对人类造成的影响[21]。但生态系统风险评估的最终受体不仅是人类自己,而且应包括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建水平: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及环境,并且要考虑生物间以及不同组建水平的生态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

3.3关于评估的指标

指标是用来表达和交流持续发展状态和过程信息的工具,指标设计和使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目前对生态系统评估的指标很多也较混乱,生产力、稳定性、持续性、自组织力、多样性/复杂性、公平性、恢复力、有效性等是评估农业生态系统或农业生态系统状况的基础[22]。其中持久性是农业生态系统重要评估指标之一[23]。然而,对各个农业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的状态进行评价,不可能建立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指标体系,因为不同的农业生态系统所处的自然、社会、经济状态不同,同一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特点也不同,需要由不同的指标来监测,因而不同系统、同一系统不同的时间段上要求使用的指标不一样,这就使得一致性的指标体系难以确定。当前多数人所接受的做法是,选择一套对系统变化敏感的生物或理化性质作为指示器,监测指示器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反应,并以此来判断生态系统是否健康。如土质、水质、作物产量、生物多样性等指示因子常被用于监测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19],某些鱼类可作为评估水生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指示器[20]。关于化学农药对土壤生态系统安全性的评价,有人以土壤微生物受到的影响及影响程度作为重要指标[24,25],而另一些研究认为以农药对蚯蚓的毒性作为评估农药对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一个指标也是可行的[26,27]。吸虫(trematode)因为具有复杂的生活周期可作为评估沼泽生态系统健康的一个好的指示器[28]。根据时间序列获取的卫星数据监测植被对胁迫的物候反应可作为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器[29]。多种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s)由于受污染物影响时可显著降低其地上部分子实体的产生而常被用作生物指示器[30];螺贝类(snails)种群因与森林土壤的理化性质,包括土壤湿度、pH值和地面覆盖度等因子密切相关,可作为监测赤杨沼泽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敏感指示器[31];水貂(mink)可作为监测有机氯农药和重金属污染的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有效生物指示器[32]。

4讨论

评估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经济、人类健康等多方面有关,该领域正得到迅速的发展[33]。广义上人类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因此生态系统健康包括了人类健康[34]。把农业放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范围内考虑,从经济、社会和环境角度为农业发展定位,在讨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问题时,除了国家农业宏观政策层面上的评价外,主要集中在具体的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评价。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发展的关系,首先表现在农业环境对农业活动的反应及其对破坏作用的承载能力,而农业活动类型及影响主要决定于人们采取的农业政策和技术措施。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其核心是要确立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观,从维护和增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着想,从恢复或增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自然控制作用着手。

篇2

西簧乡的做法只是淅川县为保护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实施生态农业发展、践行十精神的一个缩影。

淅川县位于豫、鄂、陕三省的交汇处,是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和水源地,60万亩的丹江水库镶嵌其中,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全县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为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循环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南水北调中线源头水质优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示范县已经成为淅川县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强化农业产业化的引领作用,淅川县的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做强特色农业。在稳定粮油面积、提高产量的前提下,通过“培育特色、强壮龙头、搞活流通”,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提高产业化水平。培育特色:以福森药业为龙头,在库区及浅山区新建1万亩金银花示范基地和3000亩育苗基地,争取3年达到5万亩,5年达到10万亩,打造全国最大的金银花种植基地;以林普实业公司为依托,打造万亩经济林基地;以丹水源公司为依托,做好柑桔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在适宜发展的乡镇培育万亩茶叶种植基地;巩固发展小辣椒和湖桑等传统产业。强壮龙头:实施农业大招商,新引进南阳市果然出色生态林业有限公司等数家大中型农产品开发加工企业。引导福森药业、新合作、林普实业、石臼辣椒制品、丹江湖乳业、三宝绿色食品等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拉长产业链,增强竞争力,全年新创建省以上名牌农产品3个。搞活流通: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以上,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5家以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西簧乡杂果市场、香花辣椒城、农贸市场、水产品市场服务功能,增强辐射能力。

篇3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农产品安全;农区生态;成因;策略和措施

近年来,农业生产活动引发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环境健康和农产品安全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随机性、隐蔽性和分散性的特点[1],因此,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应结合我国各地实际,实行分区、分类控制以及源头和末端管控相结合的区域综合治理策略,实行控源、截污、修复三级调控机制,从政策法规、制度建设、经济手段、技术进步等角度采取加强对我国农业主产区面源污染的监管和治理,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总量和渠道,对于保障我国农业产区环境健康、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和现状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农田渗漏或挥发作用形成的污染,主要包括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农膜污染、秸秆污染、集约化养殖场禽畜粪尿污染以及污水灌溉带来的污染。

自20世纪60年代面源污染概念被提出和证实以来,面源污染对水体污染的贡献率随着点污染的有效治理而呈上升趋势,面源污染已成为环境污染的首要因素,其中又以农业面源污染的贡献率为最大[1]。目前30%~50%地球表面受到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并且在全世界12亿公顷耕地中,约有12%是由农业面源污染引起[2],严重影响农产品安全和人类生存环境。

我国的面源污染管控形势日益严峻。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结构和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各地农业面源污染特点具有差异性。但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化肥、农药污染、秸秆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和禽畜粪尿污染等。主要污染物是硝酸盐、NH4+、有机磷 、重金属、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塑料增塑剂等。农业面源污染通过影响水质、大气和土壤进而影响农业生产过程,而污染物的富积则危及农产品安全。其中,化肥和农药因应用量大利用率仅为10%-50%,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面源污染源之一。目前我国50%的地下水遭受不同程度的农业面源污染,而湖泊中50%的氮磷来自于农业面源污染[3],严重影响农产品生产环境健康和食用安全。作物秸秆、蔬菜垃圾和残留农膜等农田废弃物除了对农区产生水气污染外,还可引发土壤退化和化学毒物残留。全国每年农田所产生的未回收利用的秸秆达3.2亿吨,农膜残留35万吨,以及大量的蔬菜垃圾均形成对农区环境的面源污染,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另外,尽管近年来我国小城镇建设速度大大加快,但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加上缺少统一规划,大多数农村社区环保基础设施落后。当前,全国农村每年可产生各类生活垃圾27375万吨[3],大量废弃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或冲入河道湖泊后成为重要的面源污染源。同时,在我国畜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关法规建设尚有待完善,不论集约化禽畜养殖还是农村散户养殖,多无无固体废弃物和废水处理设施。据统计,2005年我国禽畜粪尿产生量为同期工业固废物的4倍。预计2015年将达到60亿吨[4],由此造成我国禽畜排放物总氮和总磷的流失量甚至可能超过化肥流失量。从禽畜的土地负荷来看,我国总体土地负荷值已经达到较高的环境胁迫水平。此外,从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发展趋势来看,蔬菜主产区或设施农业产区因其特有的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模式和生产习惯正逐渐成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高发区,应引起足够重视。

农业面源污染的“立体污染”性决定了其危害的严重性,而污染一旦发生,农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代价巨大,部分严重地区甚至不可恢复。农业面源污染加剧极大地破坏了“三农”生态环境,致使农产品有害物质含量高,食品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目前,农村大部分地区地表水污染严重,浅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导致占人口70%以上的农民的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证。因此,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是我国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一环,是维持和改善我国水环境和农业产区环境健康的重要保障,并与农产品安全直接相关,必须得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切实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2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管控与治理的策略和措施

2.1 加强专项立法,完善法律法规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面大,防控困难,但我国目前尚无有关农业面源污染的专项立法。因此必须首先从国家法制建设层面,加强农业环境立法以及地方性法规制定和执法监督,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法律措施。努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环境保护评价体系和相关标准制定,做到执法有据。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法制环境建设,构建农产品检测和农业面源污染监管联动机制,抓标治本,力求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环境健康和农产品安全的产区可持续发展目标。

2.2 构建农区生态补偿和相应奖惩制度

鉴于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严峻性,建议将农业环境评价考核纳入各级政府业绩考核制度,充分调动政府和民间的环保积极性。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农业生态保障资金,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保障本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探讨设立农民或农业从业人员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和产品,如生物农药等,建立专项补贴制度,激励农区综合运用环保技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坚持奖励和处罚性经济措施并重的原则,通过税收、收取排污费、可交易排污许可等经济干预措施控制农区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借鉴我国碳排放管理经验,在污染治理过程中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在部分农业集约化和现代化水平较高地区试点实施农业面源污染定量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相应的奖惩制度等。积极引进民营资本,研究实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社会化管理模式。

2.3 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保障体系建设

应针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实际,加强不同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控网络建设和数据采集工作。开展科技攻关,构建适于不同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的预警模型和预警机制,实施区域联防,突出污染治理的科学化和实效性。大力倡导发展符合国情的现代循环农业、精准农业和生态农业,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同时采用先进农业环境修复技术,保障农业产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如,鼓励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禽畜废弃物处理工程。政府采取补贴等措施,使测土配方施肥和合理施用农药、注重应用生物农药等成为农民自觉行为,促进我国农业向精准化方向发展。根据本地区实际,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耕作制度改进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等。

2.4 做好设施环境下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和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双重储备与推广

设施环境健康以及农产品质量的综合调控涉及作物育种、栽培技术、资源环境、微生物、植保、生态学、新材料、物理农业、农药、化工等多学科交叉,单从一个角度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设施环境下的连作障碍问题。因此,建议成立国家级设施农业可持续研发中心,设立专项基金,就设施环境健康和农产品安全关键技术进行集体攻关,为最终解决设施环境下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提供技术保障。

2.5 加强农业产区科技、应用体系构建和农区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技术推广

在积极引进推广适于本地区无公害生产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的同时,着力加强对农业产区职业农民的培训、指导,通过农区科技推广体系构建和创新,努力促进农民自身科学素养和科技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为农业产区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加大农业面源污染危害、成因和治理措施的宣传力度,采取措施下大力气推广农区污染防控技术,增强全民生态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从源头上改善农业面源污染状况。

参考文献:

[1]张芹,朱永恒.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形式及综合治理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8),56-58.

[2]崔键,马友华,赵燕萍,等.农业面源污染的特性及防治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6(1):335-341.

篇4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价值;策略

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把资源节约型管理制度与农村环境保护管理结构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构建出促进经济与社会两个方向同时发展的系统,从而为管理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升打下良好基础。除此之外,还需要对生态经济运行方式进行精准而严格的探究,设计出可以促使环保管理更加合科学合理的相关方案,如此一来,健康稳定的发展理念就可以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一、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时代价值

农业发展系统与国民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农业经济条件的高低对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水平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影响着我国在世界环境环保系统中地位的高低。除此之外,为了满足生态化资源的需要,有效提高城市建设管理工作质量,必须要严格贯彻执行经济可持续发展制度。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把农业土地和环境的循环利用当做重点研究对象,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得农业土地和环境管理制度得到有效保障,使得水土污染程度得到大幅度降低,从而促进农业土地和环境循环使用的顺利开展。

二、生态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

(一)局限性和开放性。在生态农业经济系统中,既存在局限性,又存在开放性。就目前而言,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起步时间比较晚,其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的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在系统构建和运行结构两个方面,仍然存在严重的不足之处,人均占有率根本无法与世界水平相比较,更不可能与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具体要求相符合,除此之外,还存在很多的工作仍然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的不断改革创新,这样一来,就严重的阻碍了生态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我国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仍然有特别多需要学习的先进理论,因此,必须要用宽容开放的心态把这些先进理论进行有效的融合应用,然后构建出有利于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的体系,只有这样,我国农业产业才可以朝着生态化、绿色化的方向前进。(二)有机性。通常情况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政策和制度的辅助才可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营造一个优质的环境。除此之外,要想使得生态农业经济系统能够健康顺利发展,还需要构建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制度,把监督管理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并且把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逐一汇报给每一个与之相关的单位和部门,这样就可以促进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使其能够完美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利益相关的整体,相互合作,有效协调,为实现生态农业的科学高效管理贡献一分力量,从而不断地加大对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如果发现存在的污染问题,就要立刻找出原因并及时解决,这样就可以使得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生态农业价值的体现打下良好基础。

三、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一)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很多年以来,我国在进行农业产业生产的过程中,一直使用着传统的生产技术与方式,这种技术比较老旧,无法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使得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极大的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为了能够有效的改善这一问题,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就必须要把环保意识贯彻到农业生产过程之中,加大对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力度,对农业生产流程和模式进行有效的修改完善,从而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只有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了,经济效益提高了,才可以使得生态农业经济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扩大了农业生产效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水平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更是高度重视,人们希望自己食用的农产品是绿色环保无公害的,为了吃到这样的产品他们不惜付出更多金钱。因此,农产品生产加工必须要朝着绿色环保无污染的方向稳步前进,这与生态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理念是相一致的。借助于生态农业的有效发展,使得农产品种类变得丰富多彩,促使农产品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这样一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才能够更加的多姿多彩,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够不断的得到满足,与此同时,也让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工作变成了可能,不仅使得农业生产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而且也为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三)加大了资源保护力度。要想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的协调一致发展,不仅要加大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还要对农业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在进行生态农业发展的时候,需要不断的加强资源保护,根据目前资源利用不合理和浪费问题,针对性给出解决策略。除此之外,对于不同的资源来说,还要应用不一样的方法。例如,首先应用那些可再生资源,对于不可生资源要循环应用,并且减少不可生资源的使用数量,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得生态系统得以平衡发展,从而有效的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为整个的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营造良好的条件。

四、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推行生态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就目前而言,全球能源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在现在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倘若持续应用传统的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可能很快就被用完了,这样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而且也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完全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推行生态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变得至关重要。生态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实质就是开发利用可再生的绿色环保新能源,例如:太阳能、生物能等。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广泛应用这些新能源,对于农业生产系统的优化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这些可再生资源与传统的资源不一样,不会给环境造成污染,对于保护生态平衡以及缓解能源危机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二)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俗话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不断的加强相关技术的创新与开发,加大对农产品的加工力度,才能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的大幅度提升,这样既可以使得农产品具有更高的价值,获得更高的收益,又可以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怎样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呢?①使用激励机制,加大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改革力度,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应用,加强对农业企业生产加工的流程的不断优化,减少资金资源的使用,这样一来,农业的生产力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先进技术与设备,这对于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有效提高是非常有意义的。由于不同的农作物其成长环境是不一样的,在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其特别容易受到不同病虫害的干扰,这对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提高都是非常不利的,会造成农业生产的效益大幅度降低。因此,需要及时了解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所有条件,实现机械化生产,合理利用科学手段来减少病虫害的影响,如此一来,农作物就可以顺利生长,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作物产量,而且也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益的不断提高。(三)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要想使得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结构的整体效果得到有效提高,就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建设全面系统的社会服务体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我国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确保生态农业发展完全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除此之外,还需要不断的落实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促进农业生产朝着绿色方向发展,构建出适合农业推广农业产品以加快营销管理的平台。怎样才能够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呢?首先,构建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管理程序,对相关的试点项目进行不断的整合处理,促进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和运行系统的不断改革创新,对即将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进行严格检查,如果农产品质量不过关,就拒绝其进入市场,这样就能够使得生态农业得以健康发展。其次,对社会服务系统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不断的修改优化。不断的加大资金资源的投入力度,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生态监管系统,及时有效的监管处理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并且给出合理公正的评价,对于恶意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同时,把维护生态平衡作为核心目标,从而使得农业经济得以稳定发展,不断加大对环境的监管力度。此外,构建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培养一支强大的监管人才队伍,如此一来,相关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就能得到大幅度提升,从而为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环境提供基础保障。(四)积极发展农村环保产业。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滥用农药化肥的问题屡屡皆是,很多的化学物质因为得不到有效吸收而大量残留在土壤里面,这样就给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如果人们不小心食用了这种农作物,就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应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这样一来,污染物质的排放量就会大幅度减少,对于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也是非常关键的。怎样才能积极发展农村环保产业呢?①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有效宣传,提高相关农业企业和个体户的环保观念,充分意识到滥用农药化肥的不利影响,合理应用新型农业生产技术来加快农作物的生长速度,从而使得生态环境保护效果得到大幅度提升。②加快环保产业的不断发展,构建农村和城市共同发展的系统,使得环保产业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加大生态环境的净化力度,给人们营造一个优质的生活环境,从而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把先进的技术、设备与能源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加大对社会服务系统的优化力度,促进农村环保企业的有效发展,这对于确保生态农业经济的顺利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姜士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农业研究,2020,26(11):30-31.

[2]白臣.探究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路径[J].中国储运,2020(11):187-188.

[3]丁磊.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农业经济[J].国际公关,2020(11):395-396.

篇5

按照农业生产活动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视角,农业可以被划分成“山地农业、平原农业、水域(海洋)农业”三大类型。其中,山地农业是人类通过对山区土地合理经营的农业生产部门,是山区农业的发展和延伸。具体而言,“山地农业”指的是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对山区中可利用、可耕作的农业进行农事活动的总和。山地农业区是高山地域环境下形成的一种农业形态分布区。耕地空间分布呈现出:块多、面小、分布零散和存在明显的垂直带性分异等特征。

中国山地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根据我国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农业资源、农业生产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将我国农业生产区划为10个一级区和38个二级农业区。我国山地农业区主要分布于西南区、黄土高原区和长江下游区三个一级区。

在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健康产业方兴未艾,大健康时代呼之欲出。中国山地农业在发展大健康产业方面如何体现自身优势?

中国山地农业在发展大健康产业方面应立足生态资源、旅游文化、科技创新“三大长板”。首先,可依托生态资源,构建绿色健康农业体系,发展绿色生态、品质安全、营养健康的山地农业,打造绿色健康农产品品牌。其次,利用山地优势气候、文化、资源,发展乡村度假养生旅游,用干净的空气、原生态的环境、绿色的食品、淳朴的民风构建舒适健康的度假养生行。第三,遵循山地经济规律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用科技促发展,利用科技手段培育珍稀名贵中药材,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旅游是绿色经济,是生态经济,如何将中国山地农业与大旅游相结合,建设生态文明,带动经济发展?

首先要因地制宜,做好总体规划。第二,保护农业文化,提高文化内涵,结合山地文化和现代文化,让传统特色的农业文化资源受到保护和发展;第三,要充分展现原有的山地农业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意愿,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做到文化保护与当地社会经济良性循环。第四,做好山地休闲农业的市场宣传,强化城市居民的休闲意识,形成休闲农业旅游的理念。第五,山地休闲农业涵盖地质地貌、农业、生态环境、旅游、休闲、文化等科学知识,培养山地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相适应的人才。第六,最后建立示范基地、特色园区,与当地的旅游景点连线联网,将发展山地农业与发展山地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使得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农业生产在整体上和谐统一。

“互联网+”和“大数据”使得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如何将“互联网+”和“大数据”运用到中国山地农业的发展中?

“互联网+”和“大数据”是我们解决农业产业升级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基于二者的智慧农业平台把农业种养、农业环境与农业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深刻挖掘各要素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在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友好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帮助农产品市场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使得整个农业产业链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实现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政府到普通老百姓都高度重视。我们把“互联网+”和“大数据”运用到农产品的追溯体系中,可以通过对农业生产依托光照、水分、土壤、温度等众多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对农产品采摘、运输、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管控,做到每个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都能追溯到它的源头和过程,实现从“田间地头”到“餐桌”全过程安全监控,保障我们的食品绿色安全。

目前在中国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和民族地区地理环境大多是山地,我们的科研人员怎样克服山地环境,运用科学手段支撑山地农业的发展,发展扶贫产业?

目前在中国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和民族地区发展山地高效农业,实现山地产业扶贫着重需要考虑山地的自然环境禀赋特征,特色生物资源特点,交通路网状况、地理区位优势以及扶贫和社会资本现状等。

我国西北部分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比较恶劣,自然资源贫瘠,在劳动人民长期探索中形成了“猪+沼+果”的复合庭院循环产业模式,在果园中种植牧草,饲草用于养殖,家畜的排泄物及残渣进入沼气池,通过微生物作用产生沼气,供给家庭能源。这种庭院循环产业模式有效发挥了种植业中的立体空间布局和生物质能量利用效率,形成种植养殖相结合、生物质能源有效利用产业模式。还有部分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性的工程项目,例如:勾头谷坊工程、淤地坝工程、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林工程等。

在我国西南部分地区,相对来说自然资源较好,但在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与经济发展矛盾比较突出,山地“跑水、跑肥、跑土”问题比较明显,如何解决好三跑问题对发展山地高效农业是一个棘手问题。例如在贵州省山地高效农业产业发展中,充分考虑作物冠层对降雨的截留、雨滴动能的消耗,采用“果树+藤本+生草栽培”的立体空间搭配,有效防治“跑土”问题。利用豆科植物的固氮作用与果树合理利配置,解决喀斯特石漠化山地土壤贫瘠及“跑肥”问题。采用季节性种草深翻、生草种植,提高石漠化山区土壤孔隙度,抑制表层水分蒸散,改良石漠化山地土壤,解决土壤“跑水”问题。

在世界农业遗产中,如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就是山地农业的一个典型,山地农业在农业在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和知识文化保护等方面有怎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