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礼仪与文化素养范文

礼仪与文化素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24: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礼仪与文化素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礼仪与文化素养

篇1

【关键词】学生;礼仪教育;礼仪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明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在青少年学生中,深入开展礼仪教育,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但当今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让人十分担忧:以自我为中心,高傲自大,缺乏理想,不能吃苦,不懂感恩,意志薄弱……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从小就受到过分的呵护,到了学校以后,往往受不了学校纪律的约束。有许多家长对子女可谓关怀备至,以致孩子在情感上只是单向的“输入”,却不知如何去付出,长此以往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坏习惯。

第二,单亲家庭的孩子得不到最基本的父爱和母爱,心灵往往有较大的创伤,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在校学习和良好性格的形成。

第三,留守少年儿童,以及州县农牧区子女、草原干部子弟前往西宁市区独自求学,无论是隔代监护型,亲朋监护型还是自我监护型,监护的责任其实就成了孩子自己。这些孩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亲情缺失,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程度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第四,家长自身素质存在缺陷,家庭教育环节薄弱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父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好坏。许多家长因受自身文化程度的影响,缺乏正确实施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造就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第五,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如一些恐怖电视、不良行为游戏、,就像一棵棵毒瘤,危害着孩子们的健康,给孩子们的心理造成了重要影响。

第六,学生在校的思想教育课本枯燥,教授的方式方法不能与时俱进,学生接受效果不好,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针对这些情况,我校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通过学生文明礼仪的培养,扎实有效地开展学生素质提升工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素养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开设文明礼仪课程

为了把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做到实处,我校从2008年9月起就增设了校本礼仪课程,五年来先后共对五千多名学生进行了文明礼仪课程的教学工作,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

二、开展文明礼仪知识竞赛

为了学习现代文明礼仪知识,遵守现代文明礼仪规范,开展了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活动旨在积极推进文明礼仪活动深入地开展,广泛宣传普及文明礼仪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全体中学生的文明素质修养。

三、开展“礼仪故事大比拼”活动

为营造良好的“文明校园”氛围,九年级学生在阶梯教室举行了“礼仪故事大比拼”讲故事比赛。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开展我最讨厌的“十大不文明行为”调查问卷活动

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300张,收回272张,回收率达到91%,其中有效问卷248张,占全部问卷的83%。此活动的开展让全校师生在思想上、意识上认识这些不良行为对学校和学生的影响。

五、《有你真好》感恩系列活动。通过《有你真好》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知恩”、“感恩”

活动分三个阶段:1.以感恩父母为主题,利用每周周末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2.利用家长会的时间与家长一起探讨感恩的话题;3.组织观看影片《背起父亲上学》。这些“感恩活动”从感性的品评、理性的思考、心灵的碰撞使学生经历了深刻的体验过程,心中蓄满了深深地感恩情结。

六、开展“日行一善,善行一生”实践活动

根据西宁一中2011年 “日行一善,善行一生”活动方案,我校扎实推进了以“日行一善”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过程上,我们以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落脚点;在内容上,以传统美德教育为侧重点。

七、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演讲比赛

为了让同学们学会讲文明、懂礼仪、学会宽容、谦让、理解,展现他们朝气蓬勃的青少年风采,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明氛围,构建和谐美好的校园。为此,我校特举行“爱在文明、美在礼仪”演讲比赛活动。

八、开展“文明礼仪”手抄报比赛

为了帮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全校举行了主题为“中学生文明礼仪”的手抄报比赛。活动使学生们懂得文明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

九、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黑板报评比活动

篇2

论文摘要:翻译要求的是信息传真,本文指出,译者翻译素养的构建和文化信息的处理能力对信息传真极为重要。

网络信息时代为翻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除可以借助传统资源外,还可借助网络资源解决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翻译困难,甚至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译文以资参考,还可以检验译文的地道与否,从而大大提高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可见,网络技术辅助条件下,译者除了要建构双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文字转换技巧、了解语言结构的异同和两国文化的知识、培养对翻译的积极心态外,尤其要注重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及创造性处理语言的能力。译者广博的知识、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凡的创造力和意志力及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信息传真的关键要素。

1.译者翻译素养的构建

全球化社会,对翻译的要求是涪言信息的传真。译作的信息传真取决于译者所建构的翻译素养,即知识素养和心理素养,这是文化信息传真的保证。译者的知识素养和心理素养包括译者语言的功底、文化的理解力和译者自身的心态等多方面的因素。

1.1译者扎实的语言功底

翻泽是一种语言活动,它要求译者熟练地掌握两种语言—这是翻译的根本前提,否则也就无法进行翻译。译者翻译的水准,首先取决于他对原作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要提高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最基本的是要掌握足够的词汇,具有系统的语法知识,以确保理解在语法层面上不出错误,或少出错误,并要进行大量的外语原著的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感悟能力。将外来语译人汉语的译者,尤其应该下功夫提高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译者的汉语水平是决定他译文质量的第二大要素。凡想在英译汉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大量阅读汉语原著,进行经常性的汉语写作训练,学会熟练驾驭和自如运用汉语的能力。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结构,在词法与句法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译者应熟悉汉英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句法、修辞和使用习惯上的种种差异。

翻译是语言艺术,是最复杂、最深刻也是最难掌握的艺术门类。译者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通过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和意境,揭示、展现原作的语言,反映、预示着原语文化。译者必须了解语言的创造规律及其语言的艺术特征,挖掘出原作的艺术魅力,译者应该是一个懂得语言艺术的传播者。

1.2译者文化素养

翻译不是精通一门外语,借助于词典和工具书就能为之的事,缺少对原语文化的深人研究很难保证翻译的水平和质量。翻译要熟悉两种语言,悟出语言所具有的无比威力,还要透过语言所传达的信息,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精神,从而体会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尤金,奈达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是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实际上,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语言结构上的差异给读者带来的复杂性更多”(奈达,2001)。正如英国语言学家莱斯·约翰所说(1997):“特定社会的语言是这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映在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事物、习俗以及各种活动中。”语言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还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认识世界的角度,往往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模式。人类对信息形式和内容的理解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本民族的文化模式。原文读者与原文作者一般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原文读者能按作者所期望的那样,透过词汇的表面形式去理解原文的全部文化内涵,而译者根据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来传达信息、表达感情,他所面对的则是难以理解甚至是更容易误解的文化材料,因此“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文化人”(王佐良,1989)。

译者不仅应该精通原语和译人语这两种语言,而且应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这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谙熟它们的差异,才能找到契合点,最大限度地缩小原作和译者之间的距离,准确地捕捉原文中的文化信息,进行有效的传播。

1.3译者的“侵入”心态

译者出了必须具备驾驭两种语言的能力和文化素养外,若要透彻理解、领悟原文,还必须多方面对原文进行“侵人”,这种侵人也就是译者对译作的积极心态,它是让原作者所创作的文本复活的首要条件。傅雷曾说:.…译事虽近舌人,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即所谓杂学),势难彻底理解原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转引自罗新璋,1984)译者要在“信任”的基础上,“侵入”作品,积极地捕捉原文的意义。译者任何一点分心、疲乏愚笨、漫不经心,文本的符号就会远离而去,符号所表达的各种意义就会深藏不露。惟有全身心地投人,像傅雷所说的那样投人自己的心灵和热情,调动自己的所知和社会经验,才有可能从文本的字句人手,进而透过字句,在字里行间获得一个综合形式:主题,题材或者意义,才能像傅雷所要求的那样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译者敏感的心灵、热烈的同情、适当的鉴赏能力、相当的社会经验、充分的常识,是做好翻译的一个前提条件。

1.4译者获取信息的能力

无论翻译什么体裁的文章,接触的内容可能十分庞杂,无所不包,这就要求译者掌握广博的知识。但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任何人进行翻译,都存在着语言文化知识不足的问题,即使是在同一个领域,译者也不可能样样精通,译者得通过多方面的渠道去获取信息。传统的参考资源包括各种词典、百科全书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由于资金因素,一般译者很难完全具备这些传统的参考资料,即使配备了,翻阅起来既费时费力又影响翻译的效率。网络的广泛使用,使译者有了更多地获取信息的渠道。

随着网络和电脑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也为翻译活动创建了一个超级信息平台。网络资源已成为译者不可或缺的帮手,不仅为译者节省资金,而且可以大大促进翻译效率。对现代的译者来说,怎样去利用资源,尤其是有效地利用现代技术获取信息资源是现代译者必备的素养。网络辅助翻译经过多年的发展,包含有语料库翻译、电子词典辅助翻译、网络辅助翻译、软件辅助翻译等多种形式,译者只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和网络知识就可以有效获取所需各方面的信息、无限的资料库,还有丰富的学习资源。译者学会利用机器翻译软件,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辅助翻译,就可免于重复翻译信急,提高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2.译者文化信息的处理能力

翻译是复杂的活动,要真正做到译文和原语文化信息的不丢失,译者必须从具体情况出发,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技巧来处理原文信息。一个好的译者应在忠干原文作者和忠于译语读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2.1文化背景的处理

在向读者传递原文文化信息时,一方面要保证信息足量,充分利用读者已有的信息容量,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译文读者信道容量的狭窄性,防止信息传输过载。不给出社会背景知识会影响翻译效果,然而社会背景知识是无限的,译者的职责是向读者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而没有义务给受者对象补上背景知识课,所以社会背景知识的添加要适当,并且_译者传播的背景知识应与读者的信息通道相符。翻译的过程是一个文化信息的传达过程,需要研究文化语境和各民族间的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的共性与个性,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性,不能为表层现象所迷惑。如果译者不顾这些,直接将原文译成目的语,或按译者自己所理解的意思来翻泽,就会出现文化短路现象,引起误解。例如,霍克斯在译《红楼梦》时,把“怡红公子”译成了‘`Green Boy" ,而将“怡红院”译成了“Green Delights",就是忽视了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了文化信息传播的失真,没有起到真实传播文化的目的。在这种情形下,应向国外读者介绍背景知识,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传统。

2.2文化意象的处理

译者将异域文化的话语中所包含的观念引入本土文化时,必然会对来自异域文化的价值观做出自已的价值判断,然后决定其翻译策略的选择,一般采用异化、归化或其它策略手段。归化“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人译人语文化”,而异化则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偏见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人外国情景"(Venuti,1995)。

在翻译富有文化色彩的词语时,如果采用“归化”,用过分民族化的词语去翻译国外相应的文化意象,其结果译文是民族化了,但却把原语民族的文化“化”掉了,“吞并”了原语文化,甚至给译语读者造成了文化错觉,不利于文化信息的传真。例如,"Talk of the devil,and he willappeal’,如译成带有译人语人物、地名的文化色彩词“说曹操,曹操就到”.就会使读者产生错误的联想。

异化是使译语文化“屈从”于原语文化,向译语读者介绍原语文化及原语文化的特征,传达原语文化的异国风味。正是通过异化,汉语吸收了为数众多的形象生动的英语表达用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语言,如“鳄鱼的眼泪”(crocodile tears)“伸出橄榄枝”(hold out the olive branch)。汉语的表达语甚至句式结构都因异化翻译而变得更为丰富,而一定程度的欧化句式也使汉语变得更为严谨、填密。随着民族文化传播的日益频繁,读者接触外来文化日益增多,已经有能力也有兴趣接受带有外来文化印记的各种文化,译者不必越沮代厄,费力地把面包改做成馒头塞给读者。真正的读者不会满足于程式化的陈词滥调,或与自己视域完全吻合的东西,而是要寻找与自己不同的、相矛盾的或从未接触过的东西,这种能动的阅读最终导致那些异化的内容逐渐为人们所理解、接受和欣赏,并且逐渐融合到目的语文化中。

2.3译者创造性扳逆能力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化差异是始终存在的。所以将一种文化体系传播到另一种文化体系中去,文化信息的传真不可能绝对到位,会有遗失,也会有变异,译者要利用自己所构建的知识对翻译进行重新建构,其分寸的把握就在于译者创造性地处理的能力。

译者和原文作者都创造文本,但他们的地位完全不同,原语作者有充分的自由说他想要说的话,而译者“二度编码”所创造的文本要受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一方面,译者有白己的意图,另一方面,译者要施展个人的创造力,译者在翻译时往往会重新修饰和区分原文,并且不失时机地改进原文,必要时对原文中没有明说的逻辑关系还要在译文中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在译语环境里找到能调动和激发产生与原作相同或相似联想的语言手段。这就要求译者深刻体会原作者的艺术创造过程,把握原作的精神。并运用所建构的信息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在自己的体验,卜找到最合适的印证,展现原作的内容与形式。译者既要发挥创造性,又要忠实于原作的意图,这就得通过多方面的知识及信息资源的综合,来构建译者的艺术创造性能力。许钧指出:翻译有一个度的问题,再创造总有个依据,要有个分寸。

翻译需要译者的创造性,它是信息传真得以实现的手段和条件。钱钟书在《林纤的翻译》中说:“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越过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切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罗新璋,1984)。翻译的传真和创造性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

篇3

关键词 高职教师 行为文化 教师礼仪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高职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为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在高职院校行为文化建设中重点是教师行为文化建设。所谓教师行为文化,是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形象、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等,反映的是教师的内在素质、个性修养,能够反映一个学校的文明程度、外部形象,同时也是教师的一种精神追求和价值选择。教师行为文化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专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教师礼仪是教师职业形象、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外在行为体现,是教师在教育中充分发挥言传身教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树立正确职业观和人生观,培养符合行业要求人才的客观需要。教师礼仪是教师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的内涵

一方面,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的范畴比普通意义上的教师礼仪更加广泛。其要求教师的礼仪与教师的各种行为广泛对接和融合,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课堂行为和动作语言,还包括与教师行为紧密相关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仪容仪表、语言艺术、行为习惯、师生关系等等。另一方面,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具有职业特性。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行业职业从业者,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的重中之重,而职业礼仪是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重要内容,因此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接受普通礼仪教育之外,还要接受具有明显职业特性的职业礼仪的熏陶。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注意自身的普通的教师礼仪之外,还要把职业礼仪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和习惯。

2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的现状

为了解高职教师职业礼仪素养现状和问题,本研究在长沙市三所高职院校的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随机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13份,回收率96.8%,其中有效问卷217份,无效问卷3份,有效率98.6%。另外,还对学院的教师和有关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结果如表1。

2.1教师对礼仪的认识存在偏差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态度、敬业精神、关爱学生等方面广泛认同,而对教师其他方面的礼仪,诸如课堂礼仪、校园形象礼仪等方面的评价不算太高,有的甚至评价较底。通过访谈究其原因发现,部分教师对礼仪素养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高职院校教师的主要职责和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工作要遵守职业道德,教学要兢兢业业,至于礼仪则无关紧要。甚至不了解自身的言行举止、形象气质、人格特征与其职业的关系,更不能理解自身礼仪对学生的深刻影响。部分教师对礼仪的理解不到位,有的认为礼仪就是仪容仪表要得体,动作语言要文明。有的认为礼仪在课堂上、在与学生交往时注意一下就行了,在办公室或在校园里则没必要。有的认为教学任务繁重,能把教学做好就不错了,根本无暇课堂礼仪。一些教师甚至将教师礼仪狭隘地理解为教师的形象礼仪,或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礼仪,仅有少数教师能系统地回答出教师礼仪包括仪表礼仪、仪态礼仪、言语礼仪、师德礼仪等方面内容。高职院校的很多教师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师范教育,从未接受过师德课程和礼仪课程的系统学习,偏于对知识的教学,缺乏对高职教师职业的全方位认识,礼仪意识浅薄,与教师行为全方位渗透礼仪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2.2教师礼仪素养整体偏低

通过表1得知,教师在课堂上的精神状态、课堂礼貌礼仪、课堂举止、课堂语言、对待学生一视同仁、教师着装、办公室礼仪、校园礼仪等方面在“一般”和“不同意”方面的打分比重较大,这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说明教师礼仪存在结构性失衡,教师礼仪素养整体偏低。通过访谈发现,当部分高职教师被问到教师礼仪应包括哪些方面时,大多数教师表示对礼仪不慎了解,对礼仪的认知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导致自身礼仪整体缺失。教师的办公室礼仪、男教师着装、女教师化妆、课堂轻松幽默语言等方面学生评价相对较低。此外,统计发现女教师的仪态礼仪分数明显高于男教师,形象礼仪方面男教师低于女教师。通过访谈发现,女教师服饰过于时尚,有的化妆过于浓重,在外表修饰上不够端庄大方,服装过短过露。年长的女教师和男教师服饰过于俗旧,经常不更换,给学生带来视觉枯燥感。师德方面中老年教师明显高于青年教师。部分教师在办公室里自律性不强,忽视了在办公室应遵守的礼仪,坐姿不雅,办公桌杂乱,一些教师的语言文明还有待加强。

2.3教师礼仪培训机制缺失

部分学校认为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做好教学工作,对教师的礼仪关注度不够,从来没有组织过教师礼仪方面系统的培训。经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对教师礼仪培训较为认同,渴望能得到科学的培训。少数教师通过网站、有关视频和书籍了解一些零散的礼仪知识。几乎每所学校都有专职的礼仪教师,但基本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给学生传授商务礼仪方面的知识,很少有学校利用这些资源来对教师进行培训。有些学校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礼仪的重要性,至今没有教师礼仪素养提升的计划和方案设计。

2.4教师的行业职业礼仪普遍缺乏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行业职业经理人,在校期间就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而行业职业礼仪是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职业礼仪很重要的一个教育途径就是周围环境的耳闻目染、氛围熏陶和教师的榜样示范。为做好这方面的调研,我们在选择调查样本时,专门安排了行业特点比较明显、已经有过见习和实习经历、对行业有一定了解的酒店管理专业、烹饪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了单独标识和统计,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专业课教师的服装符合行业企业的职业服装特点”,学生认同在“一般”以下的比例占到81%;“专业课教师的气质具有行业企业的职业气质”,学生认同在“一般”以下的比例占到88%;“专业实践课教师的行为习惯符合行业企业的职业规范”,学生认同在“一般”以下的比例占到77%。因此,在校教师在行业职业礼仪方面欠缺很大。

比如酒店管理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在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讲究的是绅士风度、淑女风范,在服饰和妆容方面有着严格的职业装标准和仪容仪表要求,在工作态度方面讲究的是良好服务意识,在企业文化方面崇尚微笑文化。再比如烹饪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在意识方面,要始终把食品安全、卫生安全、操作安全放在首位。这些素质的养成更要求良好的职业氛围去熏陶。从对学生的调查和对教师及管理者的访谈发现,大多学校在这些方面的企业化氛围较差,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不穿正装、仪容不得体、服务意识较差以及烹饪专业的教师不穿工作服、不讲究卫生、不强调操作安全的比比皆是。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职业礼仪方面亟需加强和提高。

2.5学校层面缺乏顶层设计和约束激励机制

有些学校在教师礼仪素养方面认识存在偏差、重视不足,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搞好教学,教师的礼仪不是太重要,所以在教师礼仪素养提升方面没有主责职能部门,没有系统设计和规划,没有明确的教师礼仪规范及执行标准,没有专门的经费预算,同时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3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的发展对策

3.1提高教师礼仪素养认识,树立礼仪素养意识

树立教师礼仪素养意识,提高教师礼仪素养重视程度,是提升高职教师礼仪素养水平的前提和基础。摒弃教师只注重教书不注重礼仪育人的传统观念,让其意识到自身礼仪素养的重要性,教师礼仪不仅是教师自身素质和修养的表现,而且有着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更是所在院校文明程度的体现,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职教师要树立教学育人与礼仪育人并重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自身自觉性和主动性,把礼仪素养内化为自身的品质结构,形成道德修养,渗透到教学工作岗位中。

3.2出台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规范

为做好教师礼仪素养建设,便于教师礼仪提升有目标、有标准,应根据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的内涵,出台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规范,对教师的礼仪行为进行正面引导。礼仪规范应与教师行为文化紧密融合,与行业企业职业礼仪紧密结合,全面覆盖到教师职业道德、课堂礼仪、校园文明礼仪、着装礼仪、仪容礼仪、举止礼仪、社交礼仪、参加聚会礼仪、网络礼仪、办公室礼仪、电话礼仪、集会礼仪、职业礼仪等等。礼仪规范要引导教师仪容仪表清新端庄、整洁美观;衣着能够体现职业特点;发型简洁,妆容得体;言谈举止要文明大方与学生交流谦和、诚恳;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专业课教师具备行业企业职业思维习惯、行为规范等等。

3.3加强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培训

培训是提升教师礼仪素养的必要途径。

学校应根据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规范,结合学校自身教师礼仪素养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礼仪培训方案,确定好礼仪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方式以及培训主体四个要素。培训方式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请进来,即聘请礼仪专家做报告,并对教师现场辅导。走出去,即定期选派教师深入到行业企业进行顶岗挂职锻炼,亲身体验行业企业职业礼仪,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培训时间可采取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教师集中时间培训,课余时间分散学习、训练提升。

3.4引入企业文化,加强教师职业礼仪素养教育

引入企业文化,营造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互动与融合的文化氛围,强化高职教师职业礼仪素养教育,对高职学生的成才与成人、就业与创业具有重要的价值。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性质和专业特点,积极营造企业化、职业化的氛围和环境。教师的仪容仪表、思维方式、言行举止、做事风格,教学楼和实训楼的环境布置、相关制度建设、学生文化活动等应与行业企业的标准和规范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这种职业化的环境及氛围中学习、熏陶和职业素养养成,使得学生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具有主动适应企业文化,进入企业就能立足、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职业素质。

3.5做好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和约束激励机制

教师礼仪素养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自觉性来实现,更需要学院层面的积极推动。学校要做好全校层面的整体规划、方案设计和推进措施,构建工作推进组织机构,明确主责部门,设立专门经费预算,出台相关约束和激励制度。革新对教师评估机制,增加对教师礼仪素养要素的评价,从制度上保障教师礼仪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箐.高职教师职业礼仪素养的现状和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0(35).

[2] 李正军.教师礼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元素[J].广东社会主义学院学 报,2010(4).

[3] 张桂春.职业院校实践课教师教学素养探究[J].教育科学,2009,25(6).

篇4

一、建构乡村礼仪风俗文化,促进学生提升人文道德素质

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按照古话来说,其教化也微,止邪于末形。校园文化通常具备这一无形的教育功能。广大农村初中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获得礼仪的感染与教育。农村初中生从小生活在乡村环境中,为此教师可以在学校营造乡村礼仪风俗教育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其中获得潜移默化的乡村礼仪风俗教育。如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开设乡土礼仪仪式课程,对学生开展礼仪教育。教师也可以在农村初中举办乡土礼仪节日活动,在节日活动中,让学生学习农村老一代人质朴的道德品质以及恭敬的待人态度与礼节,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农村学校可以将乡村礼仪与校园文化制度相融合,构建礼仪教育的校园文化。如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行为规范》对学生礼仪行动做出的详细规定,评选出“礼仪学生”,用奖励制度激励学生学习礼仪。具体来说,农村教师可以细化学生日常生活的礼仪行为,以孝、敬、饮食、对客、洒扫为礼仪之提纲,然后每一纲要都要细化为礼仪规则。如“孝”这一礼仪大纲之下,要求学生具体的礼仪做法就是学会关心父母身体健康、平日给父母端茶送水、记得父母生日、平日为父母做事、主动与父母沟通,以回报父母养育之恩……通过具体细化的礼仪规范,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礼节的行动;在礼仪行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敬物、敬人、敬己以及感恩和珍惜,从而润物细无声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开设乡村礼仪文化教育,促进学生提高人文素养

提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能够站稳脚跟的基础。”为此,农村学校应该对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缺乏文化氛围,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只能通过语文课本中的几篇课文,这不利于学校礼仪活动之开展。为此,农村学校可以设置与礼仪有关的课程。如对学生开展礼仪规范养成、礼仪培养教育;要求学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国学礼仪启蒙书籍,使学生对礼仪知识有一个启蒙认识。教师还可以创办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形式。如可以在学校定期举办礼仪经典书籍诵读活动,由师生一起自编自演《百家姓》《三字经》这一类的礼仪经典文本,并且与舞蹈互相结合,激发学生阅读礼仪书籍的热情与兴趣。这一生动的教育活动,有利于学校形成“诵唱经典”的书香文化氛围。在这一氛围影响下,学生在家里也会懂得礼节、感恩,力所能及帮助父母做事情。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家长联合,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家长,在家里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加大对子女的关心与了解,培育与孩子的感情。大量国外研究事实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会促进子女的孝道信念。好的亲子关系使成年子女对孝道有更为成熟的认识,包括体会到父母是普通个体,有自己的过去和局限,也包括感知到父母正在衰老,生活中的不便越来越多。”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由于性格心态都尚未定型,都会受到父母言谈举止的影响。家长的礼仪文明行动,通常作为一种榜样力量,影响着孩子,潜移默化地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

三、倡导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礼仪规范

篇5

(一)确立以职业素质发展为方向培养目标。对企业而言,人力资本素质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主要包含体质、智质、知识、技能和品质等。对个人而言,在获得、保持和提升职位过程中,知识和技能仅占15%,而85%是“得体行为”,换言之由职业素养所体现的“得体行为”是职场竞争的成功关键。因此,从满足企业的岗位人才需求和学生职业也竞争力的发展的需要出发,营销类的行业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应以职业素质发展为方向,探索“能力本位、多方联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精通业务、外语沟通能力强及职业素养优良的复合型人才。商务礼仪素养作为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纳入人才培养目标。

(二)明确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课程任务。当前高职教育的课程任务强调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商务活动流程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内容结构。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真实情境实施课程教学,以项目引领和任务驱动促使学生学习实践,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商务礼仪教学应依托于英语教学,进行真实有效的语言输入;任务的开展与英语交际相融合,任务的难度由浅向难,依次推进且有延续性;过程评价以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和行业评价等相结合。

(三)确定以职业能力为标准的课程任务标准。创设仿真商务环境,以情景教学为主,设计若干项目,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标准,使学生能有效完成商务活动并有较好的礼仪素养。建立与职业资格考试体系接轨的实践课程测试系统,诸如“剑桥商务英语”(BEC初级和中级)、商务礼仪培训师资格证考试等,为学生早日适应“职业资格制度”和目标岗位就业创造条件。

(四)组织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一般高职院校设置礼仪课程,只是作为一门独立的礼仪知识和培训课程,往往失去外语教学这块“土壤”,割裂了商务礼仪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因此我们把商务礼仪融入到英语教学过程中,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渗透礼仪素养,充分体现其社会性、职业性和实践性。教学过程中从岗位需求出发,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将教学内容分为6大模块,即仪表礼仪、语言交际礼仪、职场礼仪、商务活动、会务礼仪、涉外商务礼仪,并融入到相应的8个英语教学项目中,即求职面试、公司介绍、产品介绍与销售、品牌管理、商务会议、商务旅行、商务宴请及创立公司。

二、行业英语课程中商务礼仪素养教学实施方案

(一)课程内容充实与结构调整。商务礼仪教育和行业英语教学相结合,是以项目为载体,将礼仪素养教育渗透到语言文化教学中,因此在课程内容和架构上可融入相关的知识,如商务礼仪发展历史、商务礼仪对个人发展成功的案例、商务礼对社会价值观的作用及西方的礼仪习俗、禁忌等。

(二)课程实施要求。国际营销专业的行业英语以听说为主,重在以英语情景模拟对话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商务礼仪素养的养成意识并付诸实践应用。1.实施环境:以多媒体教室为主要教学地点,同时可选择校内咖啡吧和校内创业院内的公司办公室为教学场地,进行有效的英语言输入和行为示范。以英语为目标语作为交际语境,提供给学生真实、有效、充分的语言输入,同时对具体环节的商务礼仪进行示范,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习俗等,引导学生养成相应的礼仪素养,并提供相应的科学方法进行操练。2.任务形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情境教学,按业务发展路线和职业成长为轴线进行8个项目学习,从初入职场求职面试一直到自主创业开办公司,完成系列的任务,前后衔接,循序渐进。以求职面试的项目为例,语言教学注重如何填写英文的个人简历(resume)、口语对话注重面试(JobInterview)对话技巧,在教学中通过roleplay,同时融入了商务礼仪的仪表、着装、站姿、走姿和坐姿等实训内容,从而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3.任务实施: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案例导入、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强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尤其突出听说训练,分解商务活动环节、分析、演示商务活动中的礼仪规范并对学生进行情境模拟训练,帮助学生形成礼仪意识并养成得体的仪态举止和行为规范。此外,依托校企共同体进行顶岗实习,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内化企业文化,强化入职前职业素养教育培训,借助校企合作进行的一些活动,诸如产品推介会、新闻会等也为学生的商务礼仪实践提供机会,丰富了商务礼仪教育的内容。4.任务拓展:凭借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土壤,积极创设英语文化和礼仪文化的大环境,使学生在使用英语过程中,形成礼仪意识,养成有效的礼仪行为。校内的大型庆典活动诸如校庆x周年、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国际合作项目签约仪式等,都是学生进行英语实践操练和商务礼仪实践的有利平台,也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语言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积极开展校内第二课堂的英语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商务礼仪素养的拓展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依托校企共同体进行顶岗实习等社会实践场所,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内化企业文化,强化入职前职业素养教育培训,提升学生的商务礼仪素养。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对企业的性质、宗旨、制度和价值观等有了更深入直观的了解,对岗位的职能要素和素质要求有了更具体的感知,经由培训师将商务礼仪的素养教育和企业文化相结合,培训效果更明显。同时,借助校企合作进行的一些活动,诸如产品推介会、新闻会等也为学生的商务礼仪实践提供机会,丰富了商务礼仪教育的内容。

(三)课程实施考核评价。行业英语听说课分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大部分,分别占60%和40%。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认知考查、行为评价和项目测试进行及学习档案进行考核,采用教师反馈、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评价。该课程总分为100分,其中商务礼仪素养占20分,其中定量考核占10分,非定量考核占10分。礼仪素养考核分计算公式:职业素养考核分=定量考核得分×10%+非定量考核得分×10%。非定量考核指标包括态度(A)形象设计、(B)举止仪态、(C)英语沟通能力、(D)国际化意识、(E)团队合作等若干个方面,分别设置相应的权重和分数。评定时分别给予优(90分)或良(80分)或中(70分)或差(55分)的评定。非定量考核分计算公式为:非定量考核分=(A+B+C+D+E)×10%×20%。此外,结合职业认证资格考试,诸如BEC剑桥商务英语考试和礼仪培训师资格认证考试等,以考试促进教学和就业,实现礼仪素养教育的动态完善。

三、商务礼仪教育融入英语实践教学

(一)加强第二课堂商务礼仪素养的拓展。凭借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土壤,积极创设英语文化和礼仪文化的大环境,使学生在使用英语过程中,形成礼仪意识,规范礼仪行为。校内的大型庆典活动诸如校庆x周年、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国际合作项目签约仪式等,都是学生进行英语实践操练和商务礼仪实践的有利平台,也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语言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积极开展校内第二课堂的英语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商务礼仪素养的拓展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

(二)依托校企共同体提升商务礼仪教育。第三课堂是依托校企共同体进行顶岗实习等社会实践场所,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内化企业文化,强化入职前职业素养教育培训,提升学生的商务礼仪素养。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对企业的性质、宗旨、制度和价值观等有了更深入直观的了解,对岗位的职能要素和素质要求有了更具体的感知,经由培训师将商务礼仪的素养教育和企业文化相结合,培训效果更明显。同时,借助校企合作进行的一些活动,诸如产品推介会、新闻会等也为学生的商务礼仪实践提供机会,丰富了商务礼仪教育的内容。

四、结束语

篇6

电视娱乐节目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轻松的娱乐内容、愉悦的现场气氛,吸引观众眼球。但一些娱乐节目不顾大众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教化功能,节目内容有“跑偏”倾向,具体表现为:行为举止流于粗俗、口语表达失于文雅、服饰装扮欠得体、体态语言欠文明。

一、电视娱乐节目礼仪文化水准不高的原因

1.家庭、学校礼仪文化教育不足。家长的言行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有的家长不重视个人修养的提高和礼仪文化的学习,其粗俗的言行举止无形中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同时,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一些学校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依此而构建的评价体系,不同程度地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忽视礼仪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行为的养成,导致人们对礼仪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普遍不足。

2.娱乐媒体礼仪教化功能淡化。在传媒业产业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影视的娱乐化特色在功利主义驱使下被无限放大。这就使得提升收视率、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成为一些电视节目的重要任务。同时,政府部门的监督不足,使一些电视媒体在娱乐节目中淡化了传播文明和宣传社会公德的功能,从而让电视娱乐节目“剑走偏锋”。

3.道德滑坡致使礼仪失范。如今,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错误解读西方的自由、民主和人权,抵触我国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追求另类、个性,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至上,社会道德滑坡,礼仪失范现象频发。在此背景下,部分受众低级趣味、畸形扭曲的欣赏态度,与为迎合受众故意制作“看点”的娱乐节目“一拍即合”。

二、电视娱乐节目礼仪文化回归的对策

1.提高公众礼仪文化素养。加大宣传力度,明确礼仪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充分利用校园、街道、企业、机关等文化宣传阵地,大力宣传礼仪教育内容;广泛利用媒体、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仪文化,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运用各种媒体向公众传递礼仪文化信息,全面推动礼仪文化教育。从幼教开始,强化不同时期的礼仪教育。进行礼仪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并在不同的教育时期,制定礼仪守则和行为规范。同时,借鉴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礼仪教育经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礼仪文化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人们不同的教育时期。公众需加强文学修养,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文化熏陶。中国文学典籍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阅读文学作品对提高一个人的礼仪文化修养起着重要作用。礼仪文化素养提高了,审美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从而能以高品位的眼光品评电视节目。

2.强化电视娱乐节目礼仪文化教化功能。电视娱乐节目不能肤浅地媚俗,而应品味高雅、制作精良,润物无声地提高受众的审美趣味。一些以吸引眼球和提高收视率为目的、追求浅层次情感宣泄和满足的电视娱乐节目必须限播。

3.加强受众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传媒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①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受众提高鉴别低俗信息的能力,自觉抵制和拒绝低俗信息的干扰。可以通过各种公共信息平台,向公众普及和推广媒介知识,不断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使主题不积极、格调不健康的电视娱乐节目没有受众市场,实现受众对肤浅低俗内容由被动收看向主动抵制转变,回归电视媒体的认知、审美和教化服务功能。

4.提高从业人员职业修养。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电视从业人员队伍快速壮大,但从业者的职业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没跟上,致使部分从业人员职业修养欠缺。首先,提升文化素养。优秀的电视人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积极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在以礼仪文化护航的前提下,将创新理念与诸多艺术元素相糅合,不断推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其次,艺术养心。电视人要广泛涉猎各种艺术门类,打牢艺术理论基础,保持良好的艺术素质,在充分的艺术积淀的基础上,创作不失礼仪规范、雅俗共赏的精品节目。再次,强化自律。庸俗、低俗、媚俗的电视娱乐节目,格调低下,腐蚀受众心灵,毒化社会风气。电视人应坚守“内容为王,品质至上”的节目制作理念,摆正心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律意识,自觉抵制违反道德准则和礼仪规范的娱乐节目。

参考文献:

①黄学建:《中国电视娱乐文化批评》[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②孙保国:《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学》[M],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

篇7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1 学校学生不良行为的分析

当今社会,学校学生主要有以下的不良行为:一是学校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比较严重,他们往往是比较自以为是的,对其他的人不理解,也不够宽容;二是学校的学生个性过分的张扬了,他们在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时,往往是不顾一切的;三是学校学生不懂得尊重和体谅其他人,遇到事情时只会考虑自己的得失,社会责任感非常差,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特别严重;四是学校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认识存在偏差,不知道感恩以及回报社会及家人,只懂得索取,好高骛远以及攀比的心理十分严重。

造成学校学生以上不良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每一个学校学生的家庭环境背景都是不同的,所以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都是会受到家庭的教育的影响;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我国学校的师资力量是参差不齐的,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都过于简单,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举例来说,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并不都是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教师,这些教师本就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师礼仪以及教学过程的教育工作,因此他们对各类文化课程的理解能力就是不够的,加之学校的教学宗旨就是重技术、偏技能的,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教学礼仪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行为规范以及社会交往的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教师就没能利用良好的教学礼仪帮助学生改正自身存在的不良的行为规范。另外学生对于在学校的学习还是以考试为最终的目的的,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理解和接受能力也还停留在表面上,对一些文明礼貌等日常行为就没能够很好的掌握并运用。三是学校的学生大都盲目的追求时尚和流行,他们都很容易受他其它因素的诱惑和影响,缺乏高尚的审美观,没有主观的判断力,也还不能够正确的明辨是非,这就导致了学生很容易就沾染上社会上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四是社会方面的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作用,社会上本就是存在着诸多的不良的行为和习惯的,而由于学生自身的特点,他们就是很容易受到社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

2 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方法

2.1 重视学校礼仪文化的教育工作。学校应将礼仪文化的教育工作与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更完整的职业素养。学校应强调礼仪文化以及礼仪行为养成的重要作用,将所谓个性化教育的教育方式,转化成为“要想让人人为我服务,我就必须先为人人服务”的教学理念。另外礼仪文化教育的渗透形式也是多样的,比如它可以渗透在和礼仪文化相关的文体活动中去,如文明礼仪活动日、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宣传月、传统文明礼仪知识问题抢答活动以及职业礼仪大赛等活动和相关课程的培训,向学生不断灌输礼仪文化的观念和思想,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礼仪文化的观念和思维,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校的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提升文化素养的职业化教育工作。

2.2 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要想做好学校学生的礼仪教育工作还必须紧密的结合学生的职业性质和职业需求开展教育工作,学生的礼仪教育工作实质上就是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工作,而所谓的职业素养指的就是职业规范要求与职业专业文化合成、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礼仪文化和良好的习惯等。

做好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化的过程,即启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学生养成职业的素养、强化良好的习惯、良好习惯的练习、良好习惯的应用、最后才是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在兴趣中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在操作技能中真正体现学生的职业素养,使职业道德、职业规范与礼仪文化的教育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为职业素养。之后学生的职业素养便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将习惯逐步应用在工作和生活中,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具体来说,学校在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还应设置一门与行业有关的职业礼仪规范的课程,这样在教学中逐步强化以及纠正学生因平时不在意或是已经养成的各种坏习惯,这样才能让学生养成礼仪文化素养和职业行为规范。将职业礼仪当作一门课程对学生进行考核和应用,促使学生逐步的养成好习惯。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礼仪文化教学,对学生、企业、家长以及学校都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2.3 加强学校的师德教育。学校的教师自身行为是否规范,以及其自身涵养和职业道德的好坏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所教的学生。现实情况是,学校的教师在对职业行为规范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的程度是有限的,毕业院校的区别都会影响并且决定着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自身的修养。而如果教师对礼仪文化教育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更深的话,那么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的作用将是巨大的。而事实的情况也是,教师之前在礼仪文化和职业行为规范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和培训的,他们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都是更出色的,而非师范类或是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和培训的教师,他们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的成果往往都是事倍功半的。所以,学校的教师以及其他的职工都应当接受职业礼仪的培训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的教师以及文化基础课的教师更应当接受专门的培训课程。

2.4 创建学校、家长以及社会三方联动的教育机制。提高学生文明礼仪的重要办法之一就是重视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应尽量调动学生家长的积极性使之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礼仪文化的教育工作。首先应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学校就应向家长充分的展示具有专业特色的礼仪文化教育,向学生家长展示学校的文化底蕴、学生技能、专业特色以及办学条件等内容,向家长证明选择学校是十分正确的,从而营造出一个团结、安全、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其次在学生放假期间,学校应通过学生手册或是给学生家长一封信等办法,加强学校和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通过班主任对学生礼仪文化教育成果的公正评价,向家长展示学校的教育成果。最后学校在每年举行盛大活动时,应邀请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以向家长和全社会展示礼仪文化的教育成果,帮助企业建立正确的用人机制,向学生家长展示正确的教人育人的教学理念。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学校学生不良行为的分析以及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方法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学校要求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是很重要的,但是学生做人做事的素质内涵以及言行举止是更加重要的,这也是国家教育部门要求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原因。学校通过礼仪文化的教育工作,真正的提高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好的前途,学校才能更好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周志勇.浅谈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神州,2011.

[2]范凤华.浅谈中职学生素质培养[J].职业技术,2012.

[3]吴亦妹.浅析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9.

篇8

关键词:礼仪教育;礼仪素养;路径

礼仪是个人良好形象的外在表现,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礼仪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和领域,始终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提高人的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文明与繁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名,我们为这一评价感到由衷地欣慰与无比地自豪,这是对我们人格、对我们民族的高度赞扬。此刻,我们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而骄傲!这是我们的立身之基,固国之本,因此,我们有义务把这种骄傲传承下去!

一、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紧迫性

在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传统的价值观被打破,重实效、讲效益等实用主义价值观念被多数人普遍认同和接受。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趋于实用化,他们更加注重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重视实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讲求实效,过分关注现实生活的好坏和物质利益多少,进而忽视了对礼仪规范的学习和礼仪素质的培养,将礼仪素养视为无关紧要的东西,最终导致大学生理想和人文精神淡化甚至消失,思想意识也随之发生变化。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深入,西方文化中的“功利主义”也涌人中国,并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在大学生中被接受,进一步导致部分大学生只注重自身利益,置社会责任和社会公德于不顾,造成公德意识淡漠,从而在实际行动上轻视对礼仪知识的学习和礼仪素养的培育。

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与礼仪相悖的现象仍然存在,表现出礼仪规范的缺失,如课堂纪律涣散,旷课、迟到、早退习以为常,课堂上随便聊天、接打电话、玩游戏、吃东西、甚至呼呼大睡;图书馆和自习教室内大声喧哗、污损书刊;在桌椅、墙壁、厕所门上乱涂乱画,还美其名曰“书桌文化”、“厕所文化”;校园内乱丢果皮纸屑、浪费水电粮食、随地吐痰、不尊敬师长;公共场合行为不端、穿着不得体等;更有同学把无视校纪校规、行为放浪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当作个性,他们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懂得尊重别人……这些现象折射出学生礼仪规范和公德意识的缺失,高校校园文明风气状况令人担忧,这些与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应有的形象是格格不入的,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二、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时代是礼仪素养被理性地重视的阶段,大学生有强烈的社交意识和自尊意识,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但是在行动方面却容易按照个人的理想模式去和别人交往,自然容易产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大学生特有的困惑和苦恼。这源于长期以来学校和家庭过分地关注学生的文化成绩,导致部分学生高智商、低情商,不会做人,不会处世的现象。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人才质量,就必须给大学生补上礼仪素养教育这门课。

(一)礼仪素养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是大学生进行社交的“名片”。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显示那些懂得怎样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学生,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更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逐渐变化,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与周围的人进行更为深入的情感交流,获得真正的友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使自己能够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但是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礼仪修养和交际技巧,无法有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导致人际交往受挫,进而影响到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礼仪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和礼仪知识,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使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得体的举止、适度的言谈、优雅的风度、高雅的气质,充满自信地走向社会,大胆地参与社会交往活动,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礼仪素养教育是大学生走入社会的桥梁

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能够自觉地遵守社会礼仪规范,熟练进行人际交往的人,就被人们认定为“成熟的人”、“社会人”,是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荀子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规范,他就会被视为缺乏修养、没有素质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和隔离。传统观念中的朴素的礼仪思想在当今社会同样发挥着指导作用。

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洛克认为“大多数的青年人入世的时候都因为不持重,缺少礼仪,而吃了苦头”。大学生正处在走向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他们有强烈的走向社会的需要,但同时又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惑,面对工作后如何设计自我形象,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交问题时变得束手无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不断扩大,交际节奏和频率不断加快,这不仅对大学生个人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他们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既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交际能力的文明大学生。

(三)礼仪素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礼仪素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最基础的内容,其根本目的是教育、引导公民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相应的礼仪规范,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和文明素养,使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高度和谐,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都将礼仪看成是治国安邦之本,荀子的“国无礼则不宁”就是在强调礼仪对治国安邦和规范社会秩序重大意义。现代社会被成为法治社会,法不容情,但是也在很多场合是有被与风俗人情的,而当我们把礼仪的“柔性”和“人性化”与法律的“刚性”和“无情”相结合时,就可以彰显社会的人文关怀与和谐发展。曾有社会学家说:只有把法律的“禁恶”、“他律”与礼仪的“为善”、“自律”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人们身心和谐,关系和睦,使人们既富于情感,又富于理智,掌握更多的为人处世的技巧,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在高校内学习各种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前了解文明礼仪技巧,有利于防止与社会不和谐的产生。

三、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高校教师礼仪修养,身正为范

洛克认为“导师的重大的工作在于养成学生的风度,形成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怀抱德行与智慧的原则。”我们常说: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教育学生为人处世。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受到学生的关注和评论,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示范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必须首先加强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为人师表,塑造好自我形象,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尊重并爱护学生,随时随地都有恰当的言行举止,做到服饰整洁,举止大方,言语适当,于无声中将礼仪传递给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二)开设礼仪必修课,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

现在高校普遍把军训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门必修课,那么礼仪则应成为第二门必修课。应将礼仪素养教育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体系,将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修养,交往意识和交际技巧作为教学目标,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礼仪修养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规范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安排礼仪知识讲座,讲授相关礼仪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礼仪素养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礼仪素养教育课程,系统讲授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对礼仪的认知,培养学生正确的交往动机,鼓励学生勇于用正确的方式进行交往,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恰当地遵守和运用礼仪的原则和技巧,最终使学生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引导大学生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礼仪素养和礼仪实践。

(三)开展礼仪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

高校各部门应营造良好的礼仪文化氛围,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规范大学生自身行为,逐步提高其自身的礼仪素养。团委、学生处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指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际交往活动,在实践中履行礼仪规范;各大学生协会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讲座、沙龙、各类竞赛、演讲、文艺演出等给大学生提供施展礼仪技巧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处世,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学校宣传部门可以通过网站、报纸、广播、宣传栏等媒介介绍名人修身轶事,树立优秀的学习榜样,在校园内掀起文明修身之风,形成人人学礼仪,处处用礼仪的风气,引起大家共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改正,使不文明行为无处藏身;另外可以制定相应的校园礼仪规范,规范学生的行为,指导学生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不断积累礼仪实践经验,最终将学生培养为知书达礼的“礼仪标兵”。

四、结语

大学的教学对象是正在成长的青年,他们既有较强的求知欲,又有较强的可塑性。在人际交往日益广泛的现代社会里,大学生仅仅只是从理论上明白礼仪的含义和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经常在实践中感受它、运用它,即在文明气氛较浓的环境中接受感染和熏陶,对于大学生自觉增强文明意识,培养文明行为,改变粗俗不雅的不良习惯是大有好处的。在礼仪素养的教育中,我们应为大学生营造这样一个和谐的校园氛围,让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从而提升自己的礼仪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大学生礼仪[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宋常桐.公共关系与现代礼仪[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李岚清.李岚清谈素质教育[J].谈素质教育大参考,2004(05)

[5]孟淑青.素质教育与教育改革发展.2013年8月.

篇9

1 企业形象的概念和主要观点

纵观国内外理论读物和研究文章,人们对其企业形象的理解,主流的观点可以划归为三种类型,即文化论、竞争论、品牌论。

文化论者认为,企业形象是指企业通过设计各种标志并使其深入人心,从而建立起来的对外总体印象,并认为企业形象建设处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地位。企业形象文化论的代表理论是著名的CIS理论,CIS将企业形象分为理念形象、行为形象和视觉形象三个层次。其中,理念形象主要包括企业的使命、宗旨、价值观、愿景和发展目标等;行为形象主要包括员工素质、企业制度、行为规范等;视觉形象主要包括企业的基本标示、应用标示和厂容厂貌等。

竞争论者认为,企业形象是企业竞争的最新形式之一。他们把企业竞争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分别是:产品竞争阶段、推销竞争阶段、营销竞争阶段和形象竞争阶段,与前三个阶段的产品力、推销力、营销力相对应,企业形象可以产生形象力。他们认为,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之下,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推销和营销手段不断丰富,功能和价格差异越来越小,企业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塑造良好形象,通过企业形象制胜。

品牌论者之中,最著名的当属营销沟通与战略品牌管理研究的先驱者Kevin Lane Keller,他对企业形象所下的定义是:消费者在记忆中通过联想反映出对组织的感知。他提出企业形象宣传可用来从整体上为企业品牌创造联想,这种联想能够产生品牌资产这一无形资产。他还提出,品牌资产的积累是一种品牌营销活动,企业可以通过选择品牌要素、设计营销方案、整合营销沟通、利用品牌杠杆等方式打造强势品牌,而企业形象宣传是品牌资产创建的重要手段。

2 商务礼仪?Ψ?务型企业形象战略的意义

商务礼仪是商务人员在商务活动中,出于对商务交往对象的尊重和友好,同时也是为了维护个人形象和企业形象,所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商务礼仪是一般人际交往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实际运用和具体体现,与后者相比,商务礼仪的规范性、约束性和操作性和更强,对企业的商务活动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甚至可以说,商务人员的礼仪素养和礼仪表现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有学者提出,人们对企业形象的判断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是企业员工的礼仪与形象。对于服务型企业,其产品就是企业提供给客户的服务,而服务又是由员工来实现,所以与生产型企业相比,人们对服务型企业形象的判断,更加聚焦到员工的礼仪、形象和服务质量上。其中,最基本的判断依据就是企业员工商务礼仪素养。

商务礼仪对服务型企业形象战略实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员工礼仪素养可以规范其言行,使企业全员团结协作,提高效率。良好的商务礼仪素养首先作用于企业内部,在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彼此之间保持良好的礼仪交往和个人形象,能够起到增进沟通交流、凝聚人心力量、营造和谐氛围、健康快乐工作的积极作用。

②员工礼仪素养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直接反映企业的管理水平。良好的商务礼仪素养大多都建立在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管理之上,混乱的企业管理无法培育出能够展示企业良好形象的员工礼仪素养,两者是紧密相关、互为促进的。

③员工礼仪素养是企业形象的真实写照,也是企业形象的即时性宣传。员工的礼仪素养还作用于企业的商务活动之中,无论是文电、通联这类非面对面的商务活动,还是会见、谈判、仪式这类面对面或公开的商务活动,员工礼仪素养都是宣传企业形象的首要途径和重要渠道。

④员工礼仪素养的持续保持和不断提高,能够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在企业内部运行和各种商务活动中,企业的形象都能通过员工的礼仪素养和表现而深入人心,这种影响归纳起来讲通常被叫作“内塑文化、外树形象”,从而促进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3 商务礼仪与企业形象战略的对接

企业形象战略是指在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和条件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商业策划和形象设计,打造企业专属的识别系统,展示企业独有的标志和特征,塑造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特定位置和形象的战略。

服务型企业形象的塑造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方面,即理念形象塑造、行为形象塑造和视觉形象塑造。其中,理念形象塑造可以通过提炼企业使命、宗旨、价值观、愿景和发展目标等来实现;行为形象塑造则与员工素质和行为密切相关,需要建立一整套制度并通过各种培训和企业文化的影响来实现;视觉形象塑造则可以通过企业形象设计来实现。

按照现代商务礼仪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把员工商务礼仪分为三个部分,即仪容仪表礼仪、办公接待礼仪和人际交往礼仪。那么如何实现商务礼仪与企业形象战略的有效对接呢?我们认为可以按照如下方法步骤和工作要点来实现:

首先,我们从企业的视角将员工的行为重新归类,可以分为两种:与内部运行相关的行为、与商务活动相关的行为,再加上企业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的行为,一共是三种行为,即内部工作行为、商务活动行为和专项培训行为。

然后,我们逐个对照员工行为与企业形象进行对接。一是内部工作行为,对这类行为的约束和培养主要包括:①员工仪容仪表规范性要求,除了符合一般礼仪要求,还要符合企业形象要求;②内部运行工作制度程序和规范,通过制度程序的规范化执行来建立企业在员工心中形象。二是商务活动行为,对这类行为的约束和培养主要包括:①员工仪容仪表规范性要求,与内部工作行为要求具有一致性的同时,还要根据着装TOP原则(即符合商务活动的时间、地点、场合)、商务交往对象的习俗习惯等进行调整;②商务活动礼仪规范,根据商务活动类型而具体安排,通过员工的行为来展示企业形象。

最后,我们根据员工队伍在企业形象战略实施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短板,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这些培训的开展遵循以下原则:①既强化员工对商务礼仪的学习实践,又注重员工对企业使命、宗旨、价值观、愿景和发展目标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使员工将商务礼仪和企业形象内容运用到内部工作与商务活动中,提高员工的礼仪素养和企业形象战略实施的可操作性;②既培养员工的礼仪意识,又注重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使员工在不断提高个人内在修养的同时将企业形象内化于心;③既规范员工的礼仪习惯,又注重按照企业形象战略目标设计和具体实施措施规范员工行为,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自然地参与到企业形象塑造工作之中,即外化于形。

篇10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毕业生必须具备相应的操作能力和礼仪素养,在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也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礼仪素养。然而,目前部分高职生的礼仪失范行为却不容乐观,与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标准不相适应。高职生行为礼仪缺失现象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只有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才能促使大学生按照规范性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举止、谈吐、着装、仪容等方面的表现。这对于提高高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为其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是极为有益的。同时,礼仪教育能引导高职生修身养性,约束自我,尊重他人,进而提升其内在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等综合素质。因此,礼仪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需要。

2高职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着培养学生文明行为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这也是礼仪教育的内容。礼仪教育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桥梁和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它们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教育效果方面存在一致性、相通性和互馈性,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2.1高职礼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存在相通性

礼仪素养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是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职礼仪教育主要通过传授高职生人际交往、各种社交场合的相关礼节、礼貌和礼仪知识,使他们在接受指导或技能训练中,潜移默化地积淀为一种习惯性的礼仪行为和稳定的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培养学生文明行为和道德修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礼仪教育的内容。实际上,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的关系是息息相通的,良好的道德修养、优雅的文明举止,是一个人有着较高思想道德水平的标志。而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是支配个人礼仪修养的内驱力量,将个人内在的思想道德素质外化为具体行为表现的外显形式。由此可见,高职礼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存在相通性。

2.2高职礼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存在一致性

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礼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立德树人,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具有良好品德之人。在高职院校,礼仪文化育人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了帮助高职生学会表达对交往对象的尊重、谦让、大度和礼貌,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和素养以应对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同时促使他们树立健全的心智与健康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大学生灌输科学理论和崇高品德,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个思想境界高的人,应该是一个有礼仪修养的人。人们拥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不仅是社会得以稳固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人们贯彻执行社交原则的重要内在素质。因此,从本质上说,高职礼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品质的人。

2.3高职礼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存在互馈性

高职院校将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又是高职生提升思想品德修养和礼仪素养的实践需要。这两种教育的融合存在互馈性,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既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吸引力,又有助于提升礼仪文化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和科学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断强化礼仪教育,从言行举止抓起,系统地开展礼仪、礼貌、礼节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言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接受教育和训练。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优雅的举止和文明的习惯,帮助他们掌握社交技巧,积累人际交往经验,使之顺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保健功能,有利于形成良好社会心理氛围。因此,开展礼仪教育是深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而有助于实现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借助这个途径,可以进一步拓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使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形象化、实在化和可操作化,促使学生产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高职礼仪教育的路径探析

高职院校礼仪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要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实践中,切实增强高职礼仪教育的实效性,真正发挥礼仪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的作用,探索出一条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适合高职礼仪教育特色的方法和思路,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优雅得体的礼仪风范和良好道德品质的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

3.1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礼仪教育实效

无论从外在行为方式还是内在礼仪素质来说,一个接受过良好礼仪教育或礼仪行为训练的人,都会与缺少教育和训练的人截然不同。因此,加强高职礼仪教育首先必须把礼仪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把礼仪教育的内容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高职生系统地进行基本礼仪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具体来讲,礼仪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引入礼仪文化内容,在具有较高礼仪修养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实践中,将礼仪文化与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结合起来,突出大学生素质教育,增强礼仪教育实效。同时,将礼仪教育中生动形象的行为引导性教学法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调动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人际交往的素质,培养出具有现代礼仪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及早掌握不断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人际交往的礼仪原则和要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就业竞争力和为将来的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礼仪氛围

从文化的起源来说,文化是“人化”,即人的主体对象化;从文化的功能来说,文化是“化人”,即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旨就是“化人”,即通过内化、融合、升华和超越,促使大学生养成内在的礼仪素养和道德品质,从而有力地推进高校良好学风、校风的建设和大学生礼仪素质的整体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是礼仪教育的有效载体,加大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和谐的礼仪环境氛围,有助于引导高职生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使他们感受到礼仪必须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人际交往经验,展示良好的礼仪风范和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礼仪素养。为此,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校园礼仪道德规范,从制度层面约束高职学生的行为方式和礼仪表现;要在教学楼、食堂、图书馆、宿舍楼等公众场所张贴提示性标语,随时提醒高职学生注意自身言谈举止和礼仪风貌;要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礼仪文化活动,既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又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礼仪文化素养,营造出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

3.3提升教师礼仪素养,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教师在教学过程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内容,对学生人格修养和礼仪素养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是影响教育活动和教育效果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教师威信和产生良好示范作用的巨大教育力量。这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该是这种人。”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广大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礼仪教育,以师德建设为抓手,强化教师礼仪培训,努力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现代高职礼仪教学和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真正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实现广大师生共同努力营建和谐礼仪校园。从教师自身来讲,应主动将礼仪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自我学习努力提高礼仪教学水平,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礼仪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把自身榜样示范作用寓于教学过程、主体性学生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时时向学生展示良好的礼仪风范,发挥教师榜样示范作用,不断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

3.4拓宽礼仪活动视野,加强礼仪教育实践

礼仪修养关键在于实践,要想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不断的礼仪实践和积累。高职院校应通过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礼仪实践活动来开拓高职生视野,加深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礼仪文化学习的理解和领悟。一是创新礼仪课程考核方式,加强礼仪课堂实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开展互动式教学,使礼仪教育课堂更加生动化。二是加强课外礼仪实践,将礼仪实践常态化、规范化、组织化。针对高职院校特点,采取参观、课题研究、调查报告、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促进课外礼仪实践效果,尤其要加强学生假期见习、顶岗实习和就业择业过程中的礼仪实践。三是根据高职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未来所从事的职业需求,设计一系列校园礼仪活动来加强礼仪教育实践。可通过开展各类场景模拟、专题训练,如开展“校园礼仪”“课堂礼仪”“求职礼仪”等各种社会基本礼仪的模拟训练,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和素养;通过设计一些既有传统特色,又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生日庆贺和成人礼仪活动,使高职学生在生动、直观、形象、多彩的民俗文化中感受和把握传统礼仪的内涵。

3.5发挥网络阵地优势,完善礼仪教育模式

篇11

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礼仪 综合素质

一、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礼仪教育现状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赢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这类现象:一些中职学生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乱扔杂物,高谈阔论,破坏公物;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冷漠自私,污言秽语,不懂得尊重别人;穿奇装异服,发型怪异,妆容夸张等。在笔者学校就业部门的就业跟踪调查中,部分用人单位也反映,中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成问题,但文明礼仪素质有待提高,有些学生连起码的人际交往礼仪都不懂。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同时也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的社会形象和声誉,因此,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礼仪教育刻不容缓。

二、加强职业礼仪教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

中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较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并得到不断发展。在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礼仪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提高职业礼仪素养,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因为缺乏职业礼仪而丧失机会。加强中职生的职业礼仪教育,是继续加强针对性技能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教育手段。

第一,职业礼仪教育是规范中职生日常礼仪的重要工具。礼仪在支配、控制人际交往活动的同时,会成为第一印象中他人的主要衡量、判断手段。拥有良好的礼仪素养,更易赢得他人的好感和尊重。

第二,职业礼仪教育是提高中职生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及社会心理承受力的重要形式。加强礼仪教育有助于学生与他人形成更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进而塑造个体独立人格,满足学生从学校逐步向职场过渡的心理成长需要,提升其自信心、自尊心。

第三,加强职业礼仪教育有助于提升中职生综合素养,培养道德自觉意识,促进其自我锻炼、改造礼仪品质。礼仪是道德素养的外化表现形式。中职生以得体的言谈举止、平和的心态、恰当的事件处理方式迈入职场,是赢得领导与同事认可、获取长远职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礼仪教育的途径

职业礼仪已经成为礼仪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加强中职学生的职业礼仪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重职业礼仪教学

职业礼仪教学应该“学”“用”并重,即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职业礼仪教学中可使用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如让学生参加模拟招聘会、模拟工作流程等,灵活运用之前所学的礼仪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2.发挥教师礼仪素养的示范作用

教师一直扮演着言传身教的重要角色。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因此,无论何时,教师都应该按照教师礼仪的规范和要求行事,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一言一行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示范榜样。

3.改革礼仪课程考核方式,健全评价体系

礼仪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礼仪课程的考核应当以实践检验为主,以笔试测试为辅。笔试侧重考查学生对礼仪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检验重点考查学生对礼仪规范的实际应用情况。要对课堂表现、平时活动、岗位礼仪的运用等进行全方面的综合考评,真正达到通过职业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4.打造有浓厚礼仪氛围的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能够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礼仪修养。在校园内,应通过多种途径大力提倡文明言行。例如通过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等传播礼仪知识;通过演讲、辩论、专题讲座、文艺活动等形式,呈现学生关注的礼仪问题及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不文明现象,让学生多样化、多角度地接受教育,用有浓厚礼仪文化氛围的校园文化来感染他们。

当今社会是一个强调品牌打造的社会,中职学生要想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形象,在职场中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学习职业礼仪,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富有成效的职业礼仪教育在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企业对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的形势下,中职学校更应该积极实施职业礼仪教育与技能培训两者并重的教育模式,力争培养出更多知识全面、技能过硬、适应企业要求、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

篇12

[关键词]酒店;酒店礼仪;礼仪文化;文化体系

1 酒店礼仪意识

(1)提高酒店管理者对礼仪文化理念的认识程度。要想将礼仪文化渗透到酒店日常的管理和经营工作中,充分发挥出礼仪理念对酒店各项活动的指导作用,那么作为酒店的管理者,自己首先必须充分理解并接受礼仪文化,也只有当酒店管理者牢固树立礼仪文化管理理念以后,他们才具备向其他酒店员工传播礼仪文化和礼仪精神的资格。酒店管理者对礼仪文化理念的认识程度越高,礼仪意识、礼仪修养越强,越能够对酒店礼仪文化的形成、传播、贯彻和落实起到推动作用。所以,在酒店的日常工作当中,酒店管理者要注重自身管理理念的更新,树立起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竞争意识。另外,在酒店管理者的选拔和任用上,还要注意考察审核对象的思想水平、文化素养以及对酒店未来管理的设想和方案等。只有提高酒店管理者对礼仪文化理念的认识程度,确保酒店管理者具备先进的礼仪文化管理理念,才能够为构建酒店礼仪文化体系提供可靠的保障。

(2)强化酒店员工的礼仪意识。酒店员工是酒店工作的主体,酒店员工的礼仪观念、礼仪意识能够促使其更为深刻地理解礼仪文化,促进礼仪文化在酒店实际工作中的传播与贯彻,对酒店礼仪文化体系的构建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在有关酒店礼仪文化构建的走访与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要强化酒店员工的礼仪意识和礼仪修养,必须要着重强化员工的尊重意识、合作意识和守则意识,它们直接关系到顾客的体验、酒店的团队精神以及酒店各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那么,要强化员工的礼仪意识,必须注意坚持三个原则:第一,坚持科学性原则。意识的形成是符合心理学发展规律的,礼仪意识的培养也是如此。在酒店工作中,员工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或是问题,这就需要适时的引导和解决,帮助员工保持良好的礼仪意识,坚定礼仪服务的信念。第二,坚持针对性原则。强化员工的礼仪意识要有重点,有针对性,特别是对那些缺乏礼仪素养的年轻人以及守则意识相对较弱的员工一定要加强教育,以求整体上提升酒店员工的礼仪意识。第三,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酒店员工礼仪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有效借助酒店内部刊物、网站宣传等形式,让员工在礼仪文化氛围浓郁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下,得到学习和熏陶,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达到强化礼仪意识的目的。

2 酒店礼仪制度文化建设

第一,酒店要设置专门的礼仪组织机构,安排个人或团队专门负责酒店礼仪文化的传播与建设工作。以当前酒店的发展现状来看,酒店人力资源部中的培训部门可以专门负责执行酒店礼仪制度,由专业礼仪培训师负责具体的礼仪制度实施工作,将礼仪规范传授给每一名酒店员工;酒店质检部则可以专门负责酒店礼仪制度的监督工作,以确保礼仪制度落到实处;另外,酒店的高层领导要承担起最高管理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对酒店礼仪制度的总执行和总监督的作用,处理好酒店礼仪制度文化建设中产生的相关问题。只有建立起这样一个有序的礼仪组织机构,酒店礼仪制度文化建设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

第二,酒店要积极健全礼仪文化的各项规章制度。酒店的各项规章制度可以说是酒店礼仪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虽说酒店行业的规章制度在原则上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具体到每一家酒店来说,却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每一家酒店都应当在吸收和借鉴其他酒店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自身特色和发展的规章制度,以确保酒店员工在礼仪服务中能够“有法可依”,促进酒店员工在礼仪文化的学习和实践中,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第三,酒店要注意把握礼仪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有关调查已经表明,酒店礼仪培训的师资力量以及培训的过程是酒店礼仪制度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培训的师资力量与酒店员工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较为系统科学的培训过程则对顾客的礼仪服务体验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当前,大部分酒店采用礼仪制度与相关的服务性规范相互混合的制定模式,这种模式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因为礼仪与服务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它也存在着弊端,很容易混淆对礼仪制度概念的认识,甚至有可能忽略礼仪制度的存在,阻碍礼仪制度的发展。因此,酒店礼仪制度文化建设要尽可能做到细化,把握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以促进酒店礼仪文化体系的构建。

3 酒店礼仪行为文化

3.1 酒店员工的个人礼仪行为要更加的用心和细致

酒店员工的礼仪行为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当中。虽然在整体上,酒店员工的个人礼仪行为能够达到礼仪规范所要求的程度,并且能够为顾客提供一定的标准化服务,但是距优质服务的目标还远远不足。还有,顾客所需要的服务是由内而外、热情体贴的服务,这就要求酒店员工必须要做到用心。另外,酒店员工提供礼仪服务时不注意细节,这也是引起顾客不满和投诉的主要原因。酒店员工的个人礼仪行为代表的不仅是员工的个人素养,也能够体现出这所酒店的文化内涵。所以,酒店必须从大局着眼,不断改善酒店员工的学习工作态度,提高其职业素养,从而提高酒店员工的个人礼仪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依靠酒店员工将礼仪文化转化成具体的礼仪服务行为,实现酒店礼仪文化的长久发展。

3.2 酒店的各项礼仪活动要酌情举办

酒店具有多样性的社会功能,常常会举办一些礼仪仪式、宣传活动抑或是联谊活动,如开业、剪彩、店庆、会、答谢会、相亲会、文体活动等。这些仪式活动不仅可以给酒店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助于酒店在社会当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所有仪式活动都能为酒店带来有利的影响。酒店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举办仪式活动。要本着酒店工作能够正常运转原则,减少不必要的内部仪式活动,在举办各种对外仪式活动的同时,还要注意分寸,做到资源分配合理,不影响酒店其他部门的工作以及顾客的服务体验。

参考文献:

[1]洪玲,贾芸.酒店企业管理中礼仪文化的构想[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4(5).

[2]熊锦.酒店管理中的礼仪文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3).

篇13

在中职院校建设具有职业礼仪特色的校园文化,对中职学生实施礼仪素质教育,让中职学生在正式任职前就掌握其行业所需要的职业素养,熟悉企业的文化和管理制度,使他们进入社会能够顺利就业和拥有更加完美的人生。

关键词:

礼仪教育;校园文化;中职学生

中职院校要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校园文化,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让中职生从学习期间对企业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同,熟悉企业的管理,具备应有的职业素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教育品牌。

1中职学生校园文化教育现状分析

礼仪教育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中职应该设置礼仪教育的相关课程,充实中职学生的礼仪知识,提高个人礼仪素养,增强就业职业能力和影响力,使中职学生快速职业化成长。现在中职教育中学生对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普遍却较低,长此下去,不仅会影响中职学生的人文礼仪素质教育,而且会影响中职学生未来的就业状态,最终削弱中职育人的终极功能。

1.1礼仪培养在中职院校的重要性分析

中国享有“礼仪之邦”的雅称,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礼仪文化代代相传,或借鉴、或沿用至今,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礼仪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礼仪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礼仪教育是实施教书育人的重要途径,是德育、美育的重要内容,不但有助于中职生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彰显人格魅力,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而且有助于中职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社会竞争力。[1]礼仪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交往艺术技巧。一般来说,礼仪可大致分为商务、政务、社交、涉外、外交、服务等六大礼仪方面。对中职生进行礼仪教育,不仅是学习生素质教育的必需,也是现代社会文明和谐的必然。

1.2中职学生急需社交礼仪教育

中职学生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中职教育应该把创新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联系起来。但部分中职生在社交礼仪方面却知之甚少,缺乏应有的基本礼仪规范。目前我国中职礼仪教育的知识体系还不成熟,开设职业礼仪教育相关课程的中职院校还比较少,大部分中职生对基本礼仪知识知之不多,缺乏基本的规范礼仪知识,在实施礼仪教育过程中自行降低了礼仪的标准,使其践行礼仪的效果大打折扣。中职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和教师的行为示范,还要通过校园文化熏陶和礼仪实践等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和途径,构建中职学生的校园文化知识素养和礼仪教育体系。

2发挥中职校园文化的教育主导作用

2.1中职校园文化的人才培养功能

中职院校是人的社会化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作为现代中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中职院校同样需要探索改革职业教育的新模式,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礼仪素养是现代社会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中职生实施礼仪教育,对于青年学生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以及社会和谐风气的形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社会化进程等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2]注重中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开展中职生礼仪知识的各种活动,引导中职生开展积极乐观、高雅健康的职业礼仪、社会实践等人文活动,有利于中职生身心健康发展,扩大和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实践性。

2.2中职校园文化是礼仪规范教育实践基础

中职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的发源地之一。中职院校要大力倡导学风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中职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把礼仪教育和实践提升到教学管理的重要层面来加强教育。在全球化、网络化的背景下,社会竞争日渐激烈,产品的竞争、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通过校园文化,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有职业素养的复合型、实用型专门人才。

3中职学生职业礼仪养成策略

礼仪基本规范教育是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仪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公共场合等地的表现形式无处不在,主要表现在人们的言谈、举止、动作、表情、外观等。礼仪的价值主要在于它能够通过标准,规范、调整使用者的各种社会人际关系。对中职生进行礼仪教育,目的也是为了提高中职生礼仪思想觉悟意识,掌握礼仪的操作规范,提升职业适应性。

3.1礼仪的养成路径

加强中职生礼仪教育,是为提高中职生的礼仪素质,寻找中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服务。礼仪的养成教育是中职生礼仪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一要培养中职学生的礼仪意识,提升中职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二要注重实践,加大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和应用;三要是加强引导,大力引导中职生对礼仪的热爱和应用;四是理论联系实践,搭建中职生礼仪教育平台;五是校企合作,形成合力,努力营造礼仪育人实训。[3]

3.2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教育氛围

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能对人产生一定影响。在中职学生日常课堂和实训活动中,除了对学生进行礼仪说教与规范的要求之外,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礼仪氛围,教学教师要有一定礼仪知识,通过动作、语言、服饰、仪表等,成为学生的表率。同时,要注重校园教育环境的构建氛围和优美的环境育人效果,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感染和熏陶学生礼仪的养成,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的目的。

4结语

中职院校的教育管理理念既不能类同于综合性学习,也和中职教育有一定的差别,要定位于适合中职教育自身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突出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特色和人才教育体系,帮助中职学生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构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作者:杨坤 单位:河南省新闻出版学校

参考文献:

[1]夏和先,许玲.构建职业特色校园文化,培养中职学生职业精神[J].卫生职业教育,2011,(8):18-20.

篇14

体育教育本身具有丰富的内在精神文明与外在的表现。在紧张的体育比赛中,参与者的个性张扬、情绪较为激烈,因此需要运动员懂得体育礼仪,并在比赛中践行体育礼仪,才能遵守体育比赛的规则,尊重观众从而展现自我风采,得到观众的认可与尊重。体育礼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支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不到良好的继承,体育礼仪文化也因此长期没有得到重视。现阶段我国高校的体育礼仪教育与体育运动教育的发展并不同步,体育礼仪制度也没有得到完善,因此在高校中加强体育礼仪教育是必要的,也是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手段。

二、体育礼仪概述

体育礼仪主要是指在体育活动中,体育活动的参与者,包括运动员、教练、裁判、观众等表现出的友善互助,互相尊敬的行为。以道德为核心是进行体育比赛的首要前提,是体育活动中的礼仪、语言、服饰、行为等的综合体现。体育礼仪作为礼仪的一项分支,具有明显的国际性与地域性,不仅折射出个人的素养,而且能够体现团队、乃至集体甚至国家的文明程度。[1]

三、高校体育礼仪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行为与修养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教育的主体。因此,学生的一言一行不仅仅是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也是校园文化的体现,影响着国家未来的精神风貌。因此,加强高校体育礼仪教育不仅可以规范体育活动中的行为方式与思想素养,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高校的体育活动场所既是学生的娱乐休闲场所也是学生的社交场所之一。因此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仪态、语言等都是学校精神风貌的表现形式。对学生而言,学习体育礼仪,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行为举止得体、语言文明都必然会给学生在未来的人际交往中带来良好的映象,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健康发展,对学生日后步入社会也能够有良好的助益。

2、有利于提升体育教师的素质

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体育教师因其独特的教育职责因而不同于其他的教师。体育教师在传授学生专业技能与体育知识的同时也肩负着塑造学生的意志与品质的使命,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以其言行对学生做出表率,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提升体育教师的素质,加强体育教师对礼仪的重视活动,不仅能够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与地位。因此,体育礼仪对教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要教好运动技术课,还要在人文素养上、礼貌礼节上以身立教,身正为范地育人。[2]

3、有利于传承体育文化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究礼仪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同样校园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经过了一定时间的积累,形成了高校以物质、精神与制度为基础的校园文化。高校的体育礼仪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而且是对校园文化的一种继承与发展。体育礼仪文化建设同时也能够推动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发展。

4、弥补高校体育礼仪文化教育的缺失

在对部分高校进行体育礼仪文化的调查中发现,在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观众与裁判等都会出现一些不符合礼仪标准的行为与动作。例如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情绪激烈,发生摩擦甚至打斗现象,观众在赛场不遵守观众准则,擅自进入赛场等种种不文明的现象发生的频率较高。根本原因就是在高校教育中对体育礼仪文化教育的严重缺失,运动员与观众等都不能够理解体育精神与体育礼仪的内涵与要求。[3]

四、加强高校体育礼仪文化建设的措施

1、把高校体育礼仪文化建设渗透在体育教育各个环节中去

将体育礼仪渗透到体育教育中去,在高校进行体育礼仪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教育过程。因此,要把高校体育礼仪文化建设渗透到体育教育中的各个环节中去,使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加强对体育礼仪的重视,自觉实践,最终能够使学生达到一种提高自我要求与强化礼仪意识的教育效果,将体育礼仪内化为一种自律。

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体育礼仪课程的时候,不仅要注重礼仪知识的讲授,而且要注重实践,通过比赛训练与实践中的具体行为向学生宣讲学生礼仪的重要性。教师也可以将良好的体育礼仪风采制作为视频,让学生观看,使学生获得对体育礼仪的认知与美好感受,这样就能够起到较好的宣传效果。同时,还可以开展相关的体育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在社团活动的小型比赛甚至省际乃至国际的大型比赛上宣传体育礼仪文化的重要性,将体育礼仪的宣传与体育生活相融合,促进体育竞技与体育礼仪文化的共同发展。

2、将体育礼仪教育深入到学生学习的不同层面

加强体育礼仪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学生与体育教师之间的行为,高校管理者、授课教师与学生各个层面都需要参与其中才能够使体育礼仪教育切实有效。学校的领导阶层应当加强对体育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对礼仪文化与竞赛精神的宣传力度,推进相关课程的有效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邀请相关的体育礼仪专业人士在学校进行讲座宣传;体育教育的研究人员可以针对高校体育礼仪文化教育的实际编写教材,使学生能够对体育礼仪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知。教师在授课中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授课方式,除了在实践中将礼仪文化知识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以外,还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教师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以身作则才能够影响学生的言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4]

3、积极创造良好的礼仪环境

良好的礼仪环境对学生体育礼仪的培养具有持久的影响作用。学校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礼仪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体育文化礼仪的同时能够得到实践,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意识与习惯。在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中,要重视对学生内在精神文化的学习与培育,同时也要积极打造良好的外部礼仪环境。高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礼仪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悟到体育礼仪的内涵与魅力,这样不仅能够推动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净化校园环境,同时对推动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