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一体化可行性范文

一体化可行性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24: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一体化可行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内容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全球的经济和金融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于是加强国家、区域以及全球的稳定性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同时,通过建立东亚货币一体化来稳定东亚地区的经济形势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将以东亚的几个主要国家为研究对象,使用VAR以及脉冲响应等计量的分析方法对东亚货币一体化建立的可行性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分析得到,建立东亚货币一体化具有着可行性。

关键词:东亚货币一体化 VAR 脉冲响应 物价 国内生产总值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东亚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东亚货币一体化的设想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且一度成为国际金融理论的一个研究热点。在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东亚各国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建立东亚货币一体化的必要性。通过实现东亚货币一体化,建立一个政策等各方面相互协调的“东亚区”,不仅可以促进内部的贸易和经济发展,还可以形成一个强大的集团,从而应对外在的冲击。

伴随着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东亚货币一体化的研究再次成为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献综述

(一)国外的理论研究

Bayoumi 和 Eichengreen(1994)首次从经济冲击相关性的角度,将Blanchard 和Quah (1989)提出的VAR 模型引入最优货币区理论,提出以经济冲击的规模、经济体间的相关性以及国内经济的调整速度判定组建最优货币区国家的标准。

Frankel和Rose(1998)提出最优货币区理论内生性假设实证结果证实了原假设的正确性,最优货币区理论标准的内生性使得一个国家更有可能在加入货币联盟后再满足通货区的条件。

(二)国内的理论研究

通过对已有的文献进行梳理可以看出:在上世纪初期,我国开始对东亚货币一体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在最初的几年中,对东亚货币一体化的研究主要是着重于定性分析。

胡坚(2000)指出,地区协调和合作机制是国际金融体系建立和完善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提出了建立“东亚货币同盟”,从而实现“亚洲地区经济与金融合作的新机制”。张蕴岭(2001)、余永定等(2002)均对东亚合作的驱动力、进程、前景、长远 目标和可能障碍等问题进行系统和深入的阐述。

国内学者对最优货币区的实证研究也是建立在Bayoumi和 Eichengreen(1994 )的基础之上的。李心丹等(2003)、靳超等(2004)分别以实际汇率、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来衡量货币冲击,构建出VAR三变量模型;崔晓燕等 (2007)则借鉴了Huang和Guo(2006) 对经济冲击来源的分析,将经济冲击扩展为外部供给冲击、国内需求冲击、国内供给冲击和货币冲击。

实证分析

本文将采用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在已有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对东亚货币一体化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本文的分析是基于首先在东亚区建立子区域,使得这些子区域间形成一体化,接着,通过子区域与子区域的协调最终实现东亚货币一体化。同时在该分析中,不考虑所划分的子区域内的各国家和地区分布情况造成的影响。

本文研究对象仍为东亚各国,包括东南亚(印度尼西亚(Y)、马来西亚(M)、泰国(T)、新加坡(X)、菲律宾(F))、中(Z)(包括香港(G))、日(R)、韩(H))。在分析中,假设各国间通过国与国之间的协调可实现外部均衡,于是我们在分析中将集中进行每个国家内部均衡的实现。在本文中以国内生产总值(Y)代表经济增长情况、物价指数(P)代表国内经济状况,用这两个变量来衡量国内的经济均衡。

样本取自于CSMAR数据库中1994年-2008年以美元标价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度数据、隐含平价物价指数年度数据(以1990年为基数100)。

(一)样本子区域

首先,将所研究的东亚各国分成几个子区域。在每个子区域中,各国的物价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趋势是相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区域内发生冲击时,则各国间可以相互协调,采取统一性的措施,使得收到的损失达到最小。

本文以序列间的相关性作为子区域的划分依据。通过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矩阵,观察各国的物价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相关程度。通过对各国GDP、物价指数进行相关关系的分析,进行分组,将相关系数为负、较小的国家放在不同的组里,将相关系数较大的国家尽量放在同一个组里。分组结果如下:中(包括香港)、日、韩在一组,另一组为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由于中国香港地区与各国间的相关系数为负或较小,而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将其放在前一组更加合理。同时这一分组也符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东南亚各国大多数商品实现了零关税,虽然中国也被纳入,但是作为东亚发展较快的国家,中国将与尚未加入的日、韩分在一组,进行协调,期待实现东亚正体的自由贸易区,进而推动东亚货币一体化。

(二)实证结果

通过VAR模型平稳性条件可知,中(含香港)、日、韩之间建立的VaR模型的特征方程的特征根均在单位圆以内,表明模型是平稳的。

通过AIC、SC等信息指标结果,本文将在模型中使用滞后两期的VAR模型。

本文将分别对每个子区域国家之间的物价和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运用VaR模型。通过物价和国内生产总值这两个方面来反映是否子区域内国家间的相互作用。

YQ、PQ表示每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其中Q为本文为各个国家所取的代码,例如,印度尼西亚(Y)、马来西亚(M)、泰国(T)、新加坡(X)、菲律宾(F)、中(含香港)(Z)、日(R)、韩(H)。

那么,以物价为对象建立的VAR(2)模型为:

Pt=α+Γ1Pt-1+Γ2Pt-1+Vt

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对象建立的VAR(2)模型为:

Yt=C+Π1Yt-1+Π2Yt-2+Ut

其中,α和C为常数,Γ1、Γ2、Π1、Π2为对应的系数矩阵,Vt、Ut为对应模型的残差项。

1.第一个子区域的回归结果。首先对第一个子区域(即中(含香港)、日、韩)进行计量回归,得到的参数估计结果如下:

以物价为对象建立的VAR(2)模型为:

为了更形象的显示变化趋势,本文对以上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首先分析中(含香港)、日、韩对中国物价一个脉冲所产生的反应情况(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面对来自中国的一个脉冲,中(含香港)、日、韩均产生了较大的反应。其中,中国的反应情况最为直接,随着时间延续,反应不断加强。而日、韩反应出现了波折,这可能是由于中国对外国、以及中国内地对香港地区的影响要经过一个传递过程,所以表现出了一定的缓慢性。但是,从总的趋势可以看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反应均是在不断增强,并且是呈上升趋势的,所要进行的政策调节也应该是同向的。同理,面对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的一个脉冲,中、日、韩、中国香港所产生的反应也是同向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些国家和地区间存在政策协调的可行性,即表明存在建立东亚货币一体化子区域的可能性。

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对象建立的VAR(2)模型为:

同样,通过脉冲响应图(见图2)来形象的反应这些变量间的趋势情况。

在此,本文以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脉冲为例进行分析。通过图形可以看出,面对日本国内生产总值所产生的一个脉冲,中、日、韩、中国香港的反应总趋势是相同的:起初,对这个脉冲的反应都是很小的,这可能是时滞性造成的,或者是一些政策措施的对冲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应越来越明显,且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反应情况几乎是相同的,面临的上升和下降区间也是几乎重叠的,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这表明这四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很明显的政策协调的可行性。同理,面对中、韩、中国香港的脉冲,反应情况也表明,存在着策协调的可行性。这从另一方面证实了中、日、韩、中国香港存在着建立东亚货币一体化子区域的可行性。

2.第二个子区域的回归结果。接着,本文将对第二个子区域(即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进行计量回归,得到的参数估计结果如下:

以物价为对象建立的VAR(2)模型为:

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对象建立的VAR(2)模型为:

我们按照上面的方法,在物价和国内生产总值两个框架下,对各变量的脉冲进行了分析,显示的结果同第一个子区域的情况类似,即面对脉冲的变化趋势存在着同向性,这表明在第二个子区域内,同样存在着建立东亚货币一体化子区域的可行性。

结论

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不考虑地区分布、政府管制等一系列阻碍的情况下,在东亚地区建立的各个货币一体化子区域内部,各个国家和地区面对冲击所产生的反应和影响具有着极强的相关性和同向性,这使得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策以及措施制定具有着相关性,并且可以通过国家和地区间的相互协调将损失减少到最小,将影响时间降到最短。

建立了货币一体化子区域后,区域间贸易等的效率会提高,使得作为子区域作为一个整体面对冲击的稳定性加强。子区域间的相互协调使得子区域与子区域的相关性进一步加强,从而建立东亚整体的货币一体化区域成为可能。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全面正式启动,将成为推动东亚货币一体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参考文献:

1.谭庆华.对东亚货币一体化的再考察:一个基于经济冲击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2002(2)

2.陈,朱孟楠.东亚货币一体化:经济基础、实证研究与路径[J].金融发展研究,2009(1)

篇2

一、广告设计专业相关课程应用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人才观念的转变,高新科技的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从原来单一的从理论起点开始到实际的岗位平台再进行操作的训练,逐步转为综合技能型和科技智能型。一体化教学有利于促进广告专业实用型人才的开发培养。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增强设计与制作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为以后的实际就业打下扎实基础。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理念推进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师可以探索出适合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提高的可行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技能。实现与社会及相关行业的对接。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借助案例驱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按照专业机构的操作流程对在校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切实有效地掌握广告设计及制作流程,实现与相关行业的有效对接。广告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利用案例驱动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教师与学生有效提高、专业与行业的自然衔接,按照专业机构的操作流程对在校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切实有效地掌握广告设计及制作流程。

二、一体化教学的可行性

第一,创建及开发广告设计专业的典型案例,通过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深入学校和企业开展调研,对我国广告专业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分析,理清广告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探讨技工院校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第二,设计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构建“学、产、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养及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学生在新教学模式的引导下专业技能快速提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第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广告设计专业的一体化特色教学

1.项目驱动法将实际及虚拟的案例渗透到实践教学当中。可以指派有经验的教师和企业联系,企业中相对可行的项目可以直接在课堂中完成,这样,一是可以让学生能真正学到专业技能;二是用企业的真实案例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也是很好的触动,学生也会从以往的不愿学、不想学转变为乐意学、积极学。另外,注重各种广告设计竞赛与专业教学的整体性。通过设计比赛,加强学生日后对平面设计的学习兴趣,增添对设计的认识,从获奖作品的认识与对比中获得更多启发。

篇3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货币一体化;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7-128-02

金融全球化是当今国际金融领域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它不仅是一个金融活动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过程,也是一个风险发生机制相互联系而且趋同的过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日益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1997年源于泰国的金融危机在其影响下迅速演变成亚洲金融危机,东盟、韩国、日本、俄罗斯、巴西等国家和地区都受到了冲击,世界经济也由此拖累。也正是这次危机改变了亚洲政府对过去在金融合作一度所持有的消极态度。另外,近年来,欧元的成功运行增强了欧盟的经济政治实力,提高了欧盟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有利于整个欧洲地区的繁荣与稳定。有鉴于此,亚洲国家开始积极探讨亚洲货币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对合作形式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构想。

一、 亚洲货币一体化的必要性

1.亚洲货币一体化的最终结果将是形成一个最优货币区域国家集团。所谓最优货币区域国家货币集团,是指一些国家集体的货币通过永久固定的汇率及其他使这个区域变得理想化的条件联系在一起,成员国货币根据非成员国情况联合变动。一个国家或地区加入最优货币区的收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交易成本的直接受益和间接收益,即消除了兑换成本和在不同市场上价格歧视;(2)、汇率稳定减少了公司未来收益的不稳定性,增加了社会福利收益;(3)、因减少汇率波动而形成的价格机制,降低投资风险,增强经济主体关于价格系统决定的可靠性;(4)、因汇率风险的降低而导致的外贸交易额和贸易粮的增大;(5)、降低成员国外债风险;(6)、货币合作使成员国之间的金融约束力和政策协同力增强,货币信誉提高,抵抗外部冲击能力增强并且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形成亚洲最优货币区域将彻底消除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大大促进亚洲各国的经济快速发展。

2.目前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潮流,亚洲不可能孤立于这股浪潮之外。2002年7月1号以来,随着欧元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加强,其影响力的扩大,新的世界货币体系中将出现欧元与美元“二元化”现象。这幅前景使得亚洲各国(地区)产生了危机感,若不加强本地区的货币合作将被置于十分不利的地位。1997年的金融危机的一大教训就是弱小经济体的货币难以独自抵挡国际游资的冲击。亚洲国家要想避免类似1997年的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其货币就不能再作为某大国的附属品,必须加强地区内的金融协调和合作,创立一个稳定的亚洲统一货币,从而稳定亚洲金融市场,促进亚洲经济健康发展。

3.许多亚洲国家或地区在汇率制度上实行的是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如港币、泰铢等,这种过分依赖美元的安排严重威胁亚洲经济的稳定发展。当大量国际游资对亚洲进行冲击时,亚洲国家货币对美元被迫大幅贬值,笔直的突然下降带来了地区内的经济恐慌,股价巨幅下跌使经济发展遭到严重打击。要消除汇率带来的风险、降低经济交往的不确定性,唯一途径就是消除美元的影响,从过于依赖美元的汇率中解脱出来,创立亚洲统一货币。

4.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实行货币一体化将使区域内的合作更加通畅,各国之间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可以进一步稳定汇率,彻底消除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从而扩大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规模,促进经济的发展。货币合作的主要成在于各国丧失了各自货币政策的自,但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这一成本将变得相对较小。

二、亚洲货币一体化的可行性

对实行亚洲货币一体化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之后,亚洲地区货币实行一体化的可行性又有多大,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区域内部贸易量分析

区域内贸易量越大,实行货币一体化所能降低的贸易费用越多,且有助于保持国内物价稳定和实现汇率对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作用。亚洲区域内贸易与投资比较发达,国与国之间有着较强的依存度,而且各国的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虽然目前亚洲地区区内贸易额,与欧盟在欧元启动之前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过,亚洲区内贸易额占地区G D P 的比重及区内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近年均呈增长态势,贸易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关税优惠的范围与幅度也在不断扩大。因此,总的趋势是越来越满足更高层次的货币合作要求。这为进行货币合作、组建货币联盟、建立单一货币联盟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二)对外经济开放度分析

由于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与跨国金融投资活动总是相伴随的,因此,衡量异国对外开放程度不仅仅以对外贸易占GDP的比重来衡量,而应综合考虑一国贸易、投资、金融三方面与世界经济融合的情况,以准确反映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东亚地区的总和开放程度是很高的,单个经济体差异较大,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是地区性的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对外开放程度较高;而中国、日本、韩国总的开放程度指标较低。就平均水平而言,东亚地区的开放程度要高于西欧地区,这说明以出口为主导的亚洲“四小龙”及东盟各国基本属于开放经济,对汇率波动十分敏感。因此,迫切需要稳定汇率,进行货币合作。

(三)生产要素流动性

根据蒙代尔所提出的以生产要素高度流动性为标准确定最适度通货区的理论,在同一通货区,如果无法利用汇率政策来调整本国的需求变化,来保持各成员国的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就必须要有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调节需求转移。如果生产要素流动不能及时有效地调节本国需求变化,则会影响到货币一体化进程中各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和经济稳定。亚洲生产要素市场的融合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仅从劳动力的流动方面看,就存在着很大的限制。

(四)政策目标的相似性分析

在实行货币一体化的过程中,各成员国之间的政策协调起着关键作用。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一国实行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有溢出效应,如果两国的政策目标不同,一国为实现本国目标所执行的政策就会给别国带来不良影响,从而影响其货币合作关系的顺利发展。衡量各国政策目标是否一致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通货膨胀率。目前亚洲各国在通货膨胀率方面可以分为两组:低通货膨胀率组包括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高通货膨胀率组包括中国、越南、菲律宾等国。这样,在政策上,亚洲各国在政策协调性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为建立统一货币区的政策协调带来了一定困难。

(五)经济发展水平的一致性分析

如果在实行货币一体化的过程中,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大体相同,这样,外界冲击对于区域内各国的影响将是对称的,因此,可以采取同样或类似的货币政策来抵消外界冲击,从而减少整个区域成员国的压力。但是,如果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过大,则不同国家所承担的加入通货区以后的成本就不一样,通货区的稳定运行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亚洲各国的经济结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一旦采取同一货币政策,不同国家将会出现较大的成本和收益差异,从而会出现国家间的冲突。

(六)政治条件分析

健康协调的国际关系是进行经济合作的必要客观条件,实现货币一体化,必然要以一定程度的政治合作为必要条件。但是,民族、宗教与文化的多元性和巨大差异性增大了亚洲国家之间相互了解、增进信任的难度,导致很多问题难以达成一致意见。但是,为了本区域的发展,各国还是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东盟的经济合作以及中日韩的加入。在不久的未来,相信政治合作会越来越多。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亚洲地区的经济互补与相互依存度正在不断提高,但在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以及政策目标的一致性等方面还不完全满足自由货币区理论。

三、结论

从分析实行亚洲货币一体化的必要性,亚洲地区目前急需建立一个统一的货币体系,消除汇率波动的风险,抵抗国际游资的冲击,促进经济发展,提升亚洲地区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再从区域内部贸易量、对外经济开放度、生产要素流动、政策目标的相似性分析、经济发展水平的一致性分析以及政治条件方面分析了亚洲建立通货区的可行性。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使得在经济一体化、货币一体化过程中,各国有不同的需求,很难实现完全平等的合作。目前的亚洲地区距离建立统一货币的建立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也不具备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有制度保障、以汇率目标为主体的、如同欧洲货币体系的货币合作机制。确切来说,目前亚洲地区还处于货币合作的前期准备阶段,亚洲建立通货区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刘惠好.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篇4

社会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为会计、统计实现一体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促进了两者资源共享,进一步深化了两者在核算体系中的有效交流。现如今,企业会计业务正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态势,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的问题。统计方法有着简洁、清晰的特点,将其应用到企业财会业务中,必能有效提高财会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因此,展开对其二者的分析与研究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二、统计在财会业务中的应用

统计在财会业务中的应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用于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是财会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是会计人员在开展核算工作时,对某些特定合作对象的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主要利用监督货币计价等方式,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进行事前、日常、事后监督。除利用价值指标对货币进行监督外,会计监督还包括对货物的监督,以保证货物的安全,公共财产不会受到损失。二是用于财务预测。统计方法不仅能够检查出企业财务分析中的漏洞,还能将多层次数据放在同一平面进行比较分析,全方位判断结果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并对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预测。而在进行财会预测时,工作人员通过整理企业财务活动的数据,结合当时社会背景等客观影响因素、参与者的主观判断综合得出所需要的信息,并运用统计学中数量管理的某些方法,对即将举行的活动进行进一步预测,提前进行规划并加强控制,保证市场的稳定和服务的全面。在实务中,很多统计方法都可以用在财务预测上,如单变量分析、条形概率模型、回归分析法以及多元判别分析等。

三、会计与统计的关联性辨析

会计主要度量工具是货币,其任务是记录、分析并且计算经济组织内的生产情况、运行过程和最终结果,这是企业日常运营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并对企业科学决策和规范管理有重要意义。统计方法则是指在收集数据后进行整理、分析,对数据反映出的问题进行总结,然后得出结论的方法。其一般利用数理统计推断原理,对被统计对象的特征进行测量、描述和分析,并建立出相应的数据模型,以此进行分析。统计方法在设计方案、分析可行性、预测市场等工作中都有大量的运用。两者关联性具体如下:

(一)两者联系

第一,会计是统计产生的基础。进行统计所必需的指标和相关数据都是从会计中得到,同时,统计中最常应用的记账方法所遵守的原则也来自会计原则。统计是经济组织中常用的一种管理形式,可以反映经济组织在经济活动中的投入和产出,也可以反映流通资金的运行情况,通过对会计相关资料的分析,可以提炼出与统计核算相关的信息用于经济管理。

第二,统计和会计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会计和统计两者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具有高度协调性和统一性,实现两者一体化是维护当前市场经济秩序的客观需要。其中,统计工作的基本指标是时期指标,该指标是统计核算的初始指标,同时,在会计过程中也有所反映。而在会计应用办法中,统计的平均数理论也是会计加权平均法的产生基础,可见,会计和统计是相互渗透与联系的。

(二)两者区别

第一,在核算目标和原则方面的区别。统计的目标是反映经济组织的财务流通过程,对宏观经济情况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为企业决策和财务管理规则的制定提供依据;会计的目标是将企业的现金流通量、财务经营状况和最后的收支结果等信息进行归总,交由主管部门审查。

第二,在核算方法方面的区别。统计采取属地管理方法,对所有的核算资料进行统一管理,最终形成总体核算;会计则采取分级管理和分层管理的方法。

四、推进会计与统计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一)夯实人才基础

实现会计和统计一体化目标的关键在于人才支撑。但当前一般企业单位的基础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和统计的一体化都了解甚少,将会计资料作用于统计核算成为一大难题。如果会计资料不能及时提取并有效保存,将造成企业重要信息的流失和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会计工作人员由于缺少相关统计知识和统计能力,不仅制作的财务报表水平偏低,其真实性与科学性也难以保障。因此,立足于经济新常态发展形势下,财会人员不仅应具有较强的运营能力和偿债能力,还应当具备能够对经济形势进行基本预测的能力,以及能够对经济发展参数进行计算,以此为企业相关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因此,为了促进会计和统计的一体化,企业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培养一批素质过硬的优秀财会人才。

(二)明确岗位分工

现有部分企业的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仍处于分工混杂的状态,造成会计工作开展不够深入,统计工作开展也不够完善,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数据核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首要环节就是实现明确的分工合作,加强统计和会计人员的交流,使两者在职能上能够形成互补,积极协作,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三)善用计算机技术

信息时代工作业务开展多依赖于计算机操作,而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也确实能够为会计资料和统计资料的互相利用提供技术基础,进一步促进两者有机结合。对此,企业应当积极组织财会工作人员参与技能培训和进修,促使相关人员能够灵活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方法,提高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由此综合利用各种先进技术以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篇5

1.课程内容分析

幼儿文学的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基础知识、作品鉴赏、写作训练。基础知识部分包括第一章的幼儿文学基本理论知识,以及第二章至第八章幼儿文学各种文体知识。基本理论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宏观的认识幼儿文学,增加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自觉性;文体知识包括儿歌、幼儿诗、幼儿童话、幼儿故事、幼儿图画故事、幼儿散文及幼儿戏剧的相关知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具体感知幼儿文学中不同文体的特点、分类、表现手法及创作和改编的要求,为学生的创作实践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作品鉴赏部分安排在第二章和第八章的各章之后,分别有相应文体的幼儿文学作品,所选的作品兼顾不同类型、不同风格,部分作品的篇末还附有点评,点评以作品赏析为主,并对重要作家做简要介绍。

学生通过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提升了对幼儿文学的理性认识,作品鉴赏部分恰好可以丰富学生对幼儿文学的感性认识。写作训练部分在第二章至第八章分别有专节介绍幼儿文学各种文体的改编、创作知识,并在“思考与练习”中安排了相应的写作训练,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会创作幼儿文学作品,把精美的精神食粮供给孩子们,是一名幼儿教师的职责。学生在改编和创作幼儿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会更加热爱幼儿,学会以一颗童心去观察生活、观察自然、观察幼儿、勤于积累素材并认真揣摩创作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专业素养。幼儿文学以基础知识为指导,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提升,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2.对课程内容的思考和整合

幼儿文学课程定位的关键不仅在“文学”,更在于“幼儿”,我们必须考虑学生现在的“所学”能用做以后的“所教”,实现幼儿文学教学用一体化。幼儿文学的教学实践经验证明,选择与学生将来的工作紧密联系的知识是学生永远的期待,学生对幼儿园教学中用的多的文体更感兴趣,比如儿歌、幼儿故事、图画故事,所以在这些内容上可以适当多安排课时,同时也可调整文体的先后学习顺序。比如幼儿图画故事是学生最喜欢和关注的文体,也是幼儿园教学的热点,可以提到童话的前面先学,许多图画故事都是由童话改编的,图画故事中形象的直观性会加深学生对童话的感性认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将相关的知识交融起来学习,比如幼儿散文诗和幼儿散文就可以对比学习,通过具体作品的比较阅读,学生就更容易掌握这两种文体的特点和写作手法。总之,对课程内容的整合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对学生总体培养目标的落实。

二、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课程设置理念和课程内容分析,形成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素质目标:提高学生儿童文学素养。通过学习幼儿文学的基础知识,阅读一定数量的中外优秀幼儿文学作品,提高学生鉴赏幼儿文学的能力;通过学习幼儿文学各种文体的改编和创作方法,提高学生创编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幼儿文学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特别是语言教育活动打好基础。

2.职业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幼儿文学从教能力。通过对各种幼儿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使学生具有运用幼儿文学作品中适当内容完成发展幼儿的教育任务的能力;通过作品创编、展示交流、表演讲授幼儿文学作品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完成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职业情操。通过幼儿文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各类幼儿文学文体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创作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职业情操。

三、教学过程设计

遵循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职业工作过程为线索,以职场情境为导入,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对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了“理论学习—阅读鉴赏—作品创编—展示交流—表演讲授”五个模块的学习实践模式。理论学习,包括基础知识和文体知识两部分,教师要变知识的讲解者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幼儿文学的文体规律,理论学习是学生建立幼儿文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起着知识导航的作用。阅读鉴赏,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剖析经典作品,体会不同文体的特点、表现手法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这部分内容既可作为教师讲授基础知识的例文,又可作为学生学习鉴赏和改编、创作的范文,对幼儿文学的学习有很强的典范作用,学生只要多读作品,就能形成自己的幼儿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幼儿文学的写作能力,并具备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作品创编,是对理论知识的检阅,又是鉴赏能力的展现,还为未来的工作实践提供了实战的机会。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还能更好地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高。展示交流,学生将自己创编的儿童文学作品,在班级内或儿童文学博客上展示,接受评价、修改,共同学习,相互促进。表演讲授,将自己创编的儿童文学作品或经典作品,在舞台、幼儿园演出,如举办童话剧大赛、故事大王比赛、在幼儿园组织幼儿文学教学活动等。五位一体的学习实践模式,使幼儿文学教学用一体化,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方法

1.采用自学和点拨式教学方法。幼儿文学课程内容中的基础知识部分,大多明晰易懂,可在教师点拨下让学生自学,教师提出思考的问题,学生自己读书寻找答案,然后通过师生互动、教师点拨重点难点,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幼儿文学教学过程中自学和点拨式的教学方法应是贯穿始终的,这种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2.采用情境式教学方法。情境式教学法是阅读鉴赏课常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各种幼儿文学文体的朗读和表演训练过程中都可以运用。即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辅助工具,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如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语言描绘情境、扮演体会情境,等等,将言、行、情融为一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学作品的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3.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幼儿文学每一章节的学习都要涉及到抽象的理论知识和生动有趣的文学作品,教师应避免单纯地讲知识,可以先用作品切入教学,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谈感受和认识,师生互动,共同探究文体的特点和作品的内涵。探究式教学法是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参与探究,学习知识更主动,教师既传授了知识,又教给了方法,还培养了学生鉴赏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

4.采用比较式教学方法。比较式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幼儿文学教学中也很适用。教师可引导学生把相近文体的作品做比较阅读分析,比如学习幼儿诗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朗读同题材的儿歌和幼儿诗,感受两者不同的特点,如儿歌《小花猫》和幼儿诗《小猫走路没有声音》可做比较,儿歌《雁雁排成队》和幼儿诗《大雁》可做比较,通过比较朗读让学生感受幼儿诗和儿歌不同的节奏韵律特点;幼儿文学作品也可以和成人作品进行比较,如幼儿诗《大雁》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做比较,可以让学生感受幼儿诗特有的幼儿情趣和优美意境。幼儿图画故事和童话故事也可以作比较,比如把《猜猜我有多爱你》的童话和图画故事进行比较,学生更容易把握两种文体的不同特点。以上教学方法不是单一存在和使用的,应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因地制宜,灵活使用,往往在一堂课中需要使用几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五、教学评价标准

教学结束后,学生得到怎样的学习评价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对幼儿文学的自我学习和终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如何形成科学、客观的评价原则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至关重要。

1.学习幼儿文学的态度和愿望的评价。学习态度直接关乎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一学期的学习中,学生是否每节课都能按时上课,准备好相关的学习用品,在课堂上是否能够精神专注于幼儿文学知识的学习、作品的赏析,是否能够引发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从作品中得到文学熏陶和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和顿悟,对学习产生兴趣并树立终生学习的愿望,均属评价的范畴。在每节课的过程中,应及时做出口头评价,并根据学生在以上方面的表现做出记录,在学期末形成相应的分数评价。这项成绩占总分数的5%。

2.幼儿文学知识与技能评价。日常学习能力的评价是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通过课堂提问来检查学生对于幼儿文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勤于思考、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要及时鼓励记入平时成绩,创编书面作业每次打分,平均后满分是10分,儿歌表演记5分,要求每位学生背诵20首儿歌,记5分,幼儿图画故事小课记5分,幼儿戏剧表演记5分,在具体评价中,可依据各项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出及时的口头评语和相应的分数,这项成绩占总分数的30%。发表幼儿文学作品,可酌情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