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范文

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24: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

篇1

关键词:道德修养 法律基础 思想教育 教学实效

按照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从2006年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改革后,原“思想道修养”课和“法律基础”合并为“思想道德修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目前,“基础”课第一轮的讲授已经结束,及时总结课程开设过程中的经验,对于下一轮的课程讲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讲授中我们以“吃透教材”、“以学生为本”、“三个贴近”、“创新教学方法”为着力点。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以“吃透教材”为着力点

全面而深刻地把握教材、吃透教材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在理解和把握教材的过程中,须深刻地认识到

“基础”课教材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教材,必须把对“基础”课教材的理解,提高到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高度去理解,必须把它放到整个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改革的大背景中去深入思考。切实把握“基础”课教材在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不是满足于对教材书写内容的把握,而是要深刻把握教材为什么要这样书写,为什么要这样编排逻辑结构与逻辑体系,为什么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统领,为什么要安排这些内容,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教学才有针对性,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从“基础”课教材的内容和逻辑看,都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基础”课教材绪论中专设一节,即《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论述了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以及大学生如何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问题,教材各章之中都融入了“八荣八耻”的内容,从而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贯穿教材始终的一条主线。

二、以“以学生为本” 为着力点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对于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这一过程的完成是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来实现的,人是这一教育活动的根本因素。实施思想教育,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又要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地、自觉地接受教育。一要重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是他们接受外部教育影响的根本前提。只要思想教育内容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并经由各种教育渠道进入大学生主体视野,才能促进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接受和践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根据其内在心理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教学,因势利导,使其自觉接受思想教育,在受教育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在新形势下,对自我成才、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与追求,成为大学的关注点。二要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学生非常关注自身的发展问题,只有让他们感觉到思想教育对个人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乐于接受,这也正是我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教育,又要注重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要把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形成丰富多彩的综合素质列为教学的重点目标,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个大学生,注意开发其潜在的素质闪光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三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思想目标的最终实现,必须将作用于大学生身上的由教育引发的外部压力,转化为大学生内在动力。这种转化,不能仅仅依靠教育者的教育,还必须依靠其自我教育。在实施思想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大学生开展积极的自我教育,触及大学生更深层次的心理层面,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在此基础上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思想教育的时效性。

三、以“三个贴近”为着力点

一要贴近学生思想实际。思想教育内容的安排,要尽可能适应教育对象的思想基础和接受能力,把握好教育的起点。大一学生是一群刚告别高中生活跨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他们关心的是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渴望了解有关恋爱、交往、成才、择业的问题。这就需要教育者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逐步向着培养“四有”新人的根本目标迈进。教育形式的组织要富有“学生”味、“青年”味。二要贴近专业实际。思想教育要与班级的具体情况、专业实际紧密结合,以思想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推动班级建设,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意识。三要贴近社会发展的实际。重视研究和解决当今中国社会转型中大学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思想教育具有时代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选择一些有时代感的课题,如“使命的呼唤”、“人生理想与人生价值”等,通过讲授这些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明确肩负的历史重任,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

四、以“创新教学方法” 为着力点

教学方法优化程序中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合理地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并使之在有限条件下和有限时间中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尝试的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都较好地达到了这一目的。

讨论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讨论式教学需要掌握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讨论,这是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效果的关键。笔者通过创设问题的情景、提出要求和思路,而由学生具体策划实施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事实证明,这种在教师引导下的讨论式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坚持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坚持讨论式、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等方式,既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又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深受学生的欢迎。

案例分析教学可以使学生从真实中得到启发。理想信念问题是这次课程改革中突出强调的教育重点,也是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理想信念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关于这一内容的教学应从问题人手,在理论上。要讲清:一是“人为什么要有理想,人为什么能够有理想”;二是从人的思维结构的导向性的特点阐述“人为什么需要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三是“什么样的理想是崇高理想,大学生应该用什么样的理想信念支撑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教学中,笔者结合两个典型案例使学生们真正触动了思想。一个是受《西行漫记》影响,要亲眼见识了创造“小米加步枪”和“”神话的的美国康奈尔大学农牧系毕业的欧文,在中国当了一辈子的“牛郎”,为中国的畜牧业贡献毕生的事迹。另一个是原河北省国税局局长李真因受贿、贪污罪被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处死刑的案例。当法官宣布判决后,李真有一个对自己走向毁灭根源的反思:“人可以没有金钱,但不能没有信念,丧失信念,就要毁灭一生。”两个案例使我们见证了信念和信仰的力量。阳早和他的夫人寒春在中国的生活虽然清贫简朴,但信仰使他们充实。科学的信仰使他们在困乏中获得力量,从苦难中体味幸福,在艰难中充满希望。与此相反,李真的案例使我们看到:政治信念缺失,实用主义泛滥,追名逐利,导致人生的毁灭。在案例选择中,要力求选取那些能够透视时代特征、蕴涵事物本质联系、反映大学生思想成长过程中主要矛盾及热点问题的社会现象。选择案例应是近几年的报纸、杂志、书籍等公开出版物中刊登的人物和事件,符合大学生接受视域的典型案例,选择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阅历有某些共同之处,能够引起思想、情感共鸣的人物。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的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集思想性、政治性及实践性与应用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其精神内涵,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并自觉自愿地践行,需要融入一些鲜活的案例及实践体验,让教学内容通过案例的解析传递给学生,避免教师生硬的灌输造成学生的反感情绪。作为入门课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其教学成效对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而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有针对性的正面引导,而且由于学生参与了案例的解读分析,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正义意识。

二、案例教学法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行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的新的教学尝试。有学者说,把案例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无疑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契机,必将同多媒体教学一道成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改革的新的突破口。

1.案例教学法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向。有专家提出,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务必要在提高课堂讲授效果、加强实践环节、引进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考试方式、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下工夫。而案例教学法的特色在于其采用的开放式、自由式、互动式授课方法,这一特色恰好改变了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实现了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系统性与专题性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思考讨论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平时表现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等六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这正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

2.案例教学法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以法律基础案例教学为例,高校法律思想教育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一定的法律学习和法制教育,使学生能掌握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法制现状,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目前各高校的教学依据主要是以教材即《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为主,按现有的教材来看,其内容以宪法为首,囊括了行政法、经济法、民法、婚姻法、继承法、知识产权法、刑法、劳动法、诉讼法等各法律专业所有主干课课程,内容相当广泛。再加上法学理论的抽象性和法律基本知识的复杂性、学生的不重视等原因,如果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那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3.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特点。一是典型案例现实性、针对性较强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心理学角度看,越是靠近自己的事物,人们越关心;越是具有权威性的东西,人们就越崇拜,即所谓的“邻近效应和权威效应”。当代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普遍较强,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大都有自己的看法或观点。案例教学法将来自生活、来自社会的活生生的案例摆到学生面前,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二是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实际上就是大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从身心发展规律看,大学生正处于“第二断乳期”,正从幼稚走向成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随着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观开始成熟,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他们根本不满足于教师单一的知识灌输,不喜欢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人从头讲到尾,不满足于被动接受结论,他们希望有自己发表看法的空间,渴望展示才华、锻炼自我、发展自我。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实际上就是大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

三、结语

“基础”课教学存在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如何让大学生快乐地去学习掌握相对抽象枯燥的理论。笔者两年来实行案例对比教学法的教学实践证明,此方法能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案例的对比分析,能够深化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理论的说服力。通过富有历史性和时代性、思想性和文艺性对比型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既能体现出历史性的终极关怀又充满时代气息,既有思想的深邃又不乏生动活泼,这样能够较好地增进“基础”课的厚重性和实效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晨光.法学教育的宗旨――兼论案例教学模式和实践性法律教学模式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关系[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6):33-44.

[2]侯淑波.法律案例教学与教学系统观[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2-35.

篇3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制;回归生活

一、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的难点

1.教师知识储备不多。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开阔的眼界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实际上这样优秀的教师并不多。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教师不同,其教学质量也各不相同,很多教师在道德与法制课堂上仅仅教授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导致道德与法制教学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也使原本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丧失其应有的活力,这对小学生领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会产生限制,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发展。2.容易空喊口号。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之一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知识输入,造成教学课堂乏味无趣,再加上道德与法制教学的内容多涉及政治,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关联较少,这使得很多学生面对教师的课堂教学都像是在听与自己无关的空洞的大道理,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无法与教师产生共鸣,也无法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指导自身。由此可见,如果道德与法制教学不能回归生活,引起学生思想共鸣,就很难产生实际效果,单纯枯燥的知识宣教只能是形式表现,无法给接受教育的学生们带来思想上的影响和生活行为上的指导。3.评价不全面。一个人的思想是十分复杂且易变的,教师甚至家长很难及时洞察学生在思想上发生的改变和存在的问题,更无法对其进行疏导和教育。另外,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的学校教学非常看重表面工程,过于注重教师的教学进度而忽略了教学质量,家长也是过于看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忽视了其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健康。实际上,单纯参考教师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是无法对教师的思想道德与法制课程质量进行评价和监督的,为此,学校相关管理层应建立起完善且全面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提供积极的辅助。

二、如何运用生活化教学提高道德与法制教育质量

1.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不仅应包括书本知识,还应结合每个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内容设定,空洞的书本知识会抑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如果能将课堂教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学生主动去思考生活中的各种是非对错,同时根据自己的是非观念对其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评判,也可以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指导,进而积极主动地去体验生活并了解社会。曾有学者经过调查总结发现,课堂环境的活跃程度与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成正比的,舒适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为了促使学校道德法制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分结合,教师可以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稍加改变,例如,学生在放假的时候,教师们可以告诉学生在完成作业以后,抽时间将自己近几天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存在一个本子上,开学的时候在课堂上和教师同学们一起分享,让其他同学对事件中的主体客体行为分别进行评判,并在课堂上展开沟通和讨论,阐述自己所认为正确的做法。这样,每个学生都会在听同学讲述事件的过程中经历一次生活体验,这也是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只有经历过真正的体验之后,学生们才能有深刻的印象和切实的体会。2.在生活实践中开展道德与法制教育。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在开展小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制教学的实践中,不仅要对课本知识进行仔细剖析,寻找高效的讲解方式,还要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在个人实践与体验中获得更加深刻的学习感悟,这有利于将学生的知识和行为一体化,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创造生活、升华情感。创造生活情境也是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们进入一个充满情感、易于沟通、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产生切实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易于学生接受教学知识,还有利于其将美好的情感体验转化成高尚的道德品质。4.将生活表现纳入评价。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学校和家长对教学成果的评价大多是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课下作业的完成情况,但是这种只关注结果的评价方式使得教师和家长们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这样不仅不利于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还会使学校的道德法制教学工作与实际生活越来越远。为此,教师可以主动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标杆,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多与学生交流,关心其日常生活。在谈话中,一旦发现学生存在思想问题,就及时同家长进行沟通,也可以顺便了解学生在课堂之外对道德与法制知识的实践情况。

三、结语

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小学生道德与法制教育问题逐渐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倾听家长和学生的期望和学习需求,运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方式,与生活化教学内容相结合,努力提高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的质量,真正使教学工作回归生活,促进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体制的不断完善。

作者:陈红莲 单位: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中心小学

篇4

一、AHP分析的具体步骤

层次分析法是将多目标决策进行分层,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与定性的分析,它可将复杂问题分解成有序递阶层次结构,由专家对各层级的因素进行优劣排序判断,最终得到所有层级因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系统排序,为决策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AHP分析的具体步骤:第一,建立层次结构体系。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3],通过定性研究分析,结合多位专家的意见,利用各个因素之间的从属关系和递级关系,将影响思修课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分为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专家评价和教师自评四大类,然后分别找出最主要的下层指标。第二,构造判断矩阵。在选定的目标层A下,分别就四组指标两两进行影响权重比较,层层做出重要度分析,构建出判断矩阵。第三,构建出对比判断矩阵。采用相对要性标度中的标度方法,构建出对比判断矩阵。通过对本级要素进行两两对比,从而确定矩阵元素。采用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法相结合,得到每项指标的重要程度,从而给出各层次因素彼此两项进行对比的判断矩阵。第四,计算对比权重和一致性检验。计算对比权重,求出判断矩阵U的最大特征值,将相应的特征向量进行标准化处理,所得结果即为各评价指标相对权重。为确保各评价指标相对权重分配满足一定的合理性,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二、评价结果分析

在约束层B的各影响因素中,专家评价的权重最大(0.6238),成为影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质量评价中的首要因素。第二为学生评价,学生是教学质量的直接体现者。因此,学生评价对提高思修课的教学质量有促进作用。最后,同行评价和教师自评对比权重很小,但仍有优势。该模型有关《思修课》教学质量评价的对比权重结果符合经验性的教学评价结果。其中子约束层,专家评价的教学思想和治学态度权重最大。

篇5

一、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思想不重视。

1.学校管理者不重视。由于职业院校学生来源复杂,文化基础较差,为了能够尽快提高学生们的技能,使其适应市场的需求、企业的需要,职业院校都普遍存在着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教育重视不足、流于形式。很多职业院校在学科建设、招生就业、专业建设等方面舍得投入,但对于德育工作却显得捉襟见肘。这使得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认知水平低、公德意识不足等。同时,学校在德育工作的师资、管理人员的配备等方面也存在不足,缺乏全员参与德育教育的意识,德育工作显得单薄无力。

2.学校教师不重视。职业学校的很多专业教师,在技术技能方面都很擅长,但却在心理学、教育学方面比较欠缺。更有甚者,有一些专业教师总认为自己只要完成上课任务就好,至于管学生是班主任的事儿,所以,存在着对于学生在校园、甚至在课堂上的违纪情况都不闻不问,高高挂起。学生们便更加不以为然,形成了恶性循环。这给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很大阻力。

(二)方法不得当。

1.理论为主,实践不足。目前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仍然存在以德育课为主的形式,课堂上德育老师主要以宣讲道德规范理论为主,却并不在意学生们道德能力和行为文明的培养。所以,学生们在接受了这样的教育后,往往说起来一套一套,做起来却明知故犯,造成了学生在道德规范方面的知行不一,带来德育的低效。

2.言教为主,漠视身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北京师范大学校训,也是众多老师们的座右铭,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确实有些老师存在着职业倦怠,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厌教”现象,表现为不想备课、不愿写教案、上课走过场、对学生缺乏耐心、工作敷衍等,更难以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师职业倦怠不但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状态,更可怕的是任其发展下去最终就会影响到学生们的培养质量。美国学者德沃肯(Dorkin)曾说过:“且不论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和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

3.德育形式创新不足。在很多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中,德育课教学常常是照本宣科,所以呈现出教学思路单一、教学模式陈旧的现象。很多学校把开会、搞活动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这没有错,但是,如果开会天天都是高谈阔论而忽视了学生们的需求、不能被他们接受和信服;如果活动天天都是老样子,缺少研究和探索,缺乏新意,就会渐渐失去吸引力。

(三)内容不恰当。思想道德教育,大多数职业院校仍停留在总体要求上,使德育目标过于政治化、理想化、看上去高大上的要求和目标却很难回答学生们真正关心的实际问题,很难贴近他们的生活,这便直接影响到学生们对这些思想教育内容的认同和信服,从而降低了德育的实效性。特别是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应该具有其特殊性和针对性,应该结合其教育内容和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法律法规教育、行业规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就业观甚至创业观。但在实际工作中,在这些方面,很多职业院校做的不够。

二、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探索

通过分析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要想跟得上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就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一)德育与教学相融合。长期的应试教育致使很多学校往往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其素养的提高却流于形式。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仅仅靠班主任,团委、学工处等来完成是不可能取得理想效果的。认为德育是职能部门、班主任以及德育课任课教师等的专职工作,是错误的。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只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所以说学校德育教育应该是一项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参与、需要与理论或实习教学相互融合和渗透的系统工程。建立一体化德育机制,就是要使学校所有的教职员工树立“人人有责”的德育观念,积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任课教师德育工作评价机制,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德育教育的内容、建立“一师一生”帮扶结对等。

1.发挥课程教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发挥课程教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一是要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首先要保证德育教师的师资水平;二是要保证德育课时量的充足;三是要不断创新教法;四是要增强德育课的实效性、时代性、针对性和吸引力。与此同时,结合职业院校学生实际需求,要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敬业爱岗、诚实守信教育;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神等的教育,体现在各学科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之中。

2.发挥实习实训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实习实训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学生用于实习实训的时间不应少于总学时的三分之一。所以,学校如果能在学生实习实践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诚实守信、敬业爱岗等的职业道德教育、劳动纪律及职业安全规程等教育,将会极大增强学生讲安全、守纪律、求效率、重质量的现代企业观念。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被重视。职业院校同样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们冷静地面对现实,提升其团结协作精神。如: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开展“5.25心理健康周”系列活动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等,为以后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德育与环境育人相统一。

1.校园。校园是学生们生活学习的地方,职业院校大部分是寄宿类学校,学生们长期在校园里生活,校园便是最好的道德教育的场所。环境改变人,在一个健康整洁、催人奋进的环境中,学生们时时感受到校园的美丽、自然的馈赠,潜移默化之中便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校园的环境建设包括:校园的美化、绿化以及环境卫生工作,使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好习惯;校园内学校教育理念的张贴,用来教育、警示和激励全体师生,增强其认同感;校园内设置宣传画廊、标语牌等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

2.教室和宿舍。教室和宿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其环境对于学生们的影响不可小觑。比如可以在教室中张贴校训、班级公约、名人名言;在教室门口设计装订班级名片;设计健康新颖的黑板报;设计悬挂学习竞赛栏、好人好事栏等;时刻保持教室的整洁卫生并适当美化,使学生时刻沐浴在整洁的氛围中,培养其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学生宿舍德育场景的设计,可以是宿舍名字的征集与文化氛围布置、保持整洁的内务环境等,都会提高学生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学生维护内务环境和遵守宿舍纪律的自觉性。

3.实习车间。实习实践是职业院校中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作为实习实训的主要场所,实习车间也同样应该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实训车间的布置和场景设计应与工厂车间的布置接轨,使学生们提前体验和适应工厂的需求。所以在实习车间布置场景时,应特别注意:安全教育标识设置、质量效率口号设置、操作规程标识设置等,让学生们一走进实训室就能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树立牢固的安全、质量、信誉意识。

(四)建立专职班主任队伍。班主任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的第一人,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一般较差,所以班主任的工作愈显繁重和艰巨,这就给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责任心和爱心;具有较强的独立解决学生思想、生活等问题的能力。实际工作中,职业院校可以探索建立专职班主任的管理模式。专职班主任是以班主任工作为职业,在学校全职从事班级管理工作的教育者,他们可以全天候在校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能够很好地适应职业院校住校学生多、难于管理等实际情况需求,真正从学生和家长的实际需求出发,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家长,同时也是学校德育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作者:徐欣 单位: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司马光.资治通鉴[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9

[2]杨秀玉,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29(2):56~58

[3](德)赫尔巴特;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张可.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与自我调适[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

[5]杨仲明,罗妍妍,路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及克服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2(20)

[6]文豪.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探析[J].价值工程,2011,9(8)

[7]旷丽华,刘硕.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思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10(25)

[8]余薇.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5)

[9]覃兵.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审视与思考[J].职教通讯,2005,9(30)

[10]陈康,易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9(25)

[11]胡英芹.农村职中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应对对策[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2(25)

[12]陆晓燕.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3(15)

篇6

【关键词】中职生 职业道德与法制 双管齐下 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031-03

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高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加强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之一。2009年6月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妇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指出,要“进行道德和法制教育。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开展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教育,引导中职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因此,中职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技能训练,还应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提高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是广西最大的国办中职学校,是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确定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把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起来,对中职生开展“职业道德—法制教育”双管齐下教育,有效地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本文试以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对中职“职业道德—法制教育”双管齐下教育进行探索。具体说来,中职开展“职业道德—法制教育”双管齐下教育,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保障学生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有效开展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首,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为主,党支部、团委、学生处、教务处、保卫处、专业系部等部门参加的学生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聘请南宁市江南区检察院副院长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切实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工作的领导。根据《意见》精神和学校实际,制定了《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实施方案》,明确学生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主要任务、内容和要求。重新修订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干部管理制度》、《企业模式班级管理办法》、《校园职业文化建设规划方案》、《校园职业文化基地建设管理规定》、《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制度》和《安全预案》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确保学生法制教育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要求学生自觉学习法律知识,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法制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同时,学校制定《教师岗位责任制》、《师德规范条例》、《优秀教师行为守则》和《教师专业素养考评制度》等师德建设规章制度,加强师德建设,建立一支责任心强、法律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工作队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

学校通过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学生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有效开展。

二、加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改革,发挥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增强“职业道德—法制教育”实效性

德育课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之一,是帮助中职生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教学中,我们根据中职德育课教学大纲要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中职学生生活,尊重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方法改革,注重知识学习和观念形成,更注重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有效地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实效性。

在内容改革上,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劳动法》、《中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青少年自我防范、自我保护等有关法律知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法制教育;根据专业特点,把相关行业规范、企业文化充实教学中,丰富教学的内容,提高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改变过去老师单一讲授、全程灌输的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课堂演讲、辩论或讲故事,开展“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手段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通过课件、视频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图像、声音、文字,提高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考核方式方法,把课堂学习考核、实践教学考核、平时言行考核、期末理论知识考试结合起来,把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纳入考核范围,把文明礼貌、团结协作、法纪观念等方面作为考核内容,把养成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道德认识、法纪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知行统一,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高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三、发挥其他课程教学的教育功能,把“职业道德—法制教育”渗透于各专业课教学

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等其他公共基础课教学和专业理论课教学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可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对中职学生进行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精神的教育;进行敬业、乐业和创业精神的教育。把“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渗透于各专业课教学。根据社会、职业及岗位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及行业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要求,结合各专业特点,建立和完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德育培养目标和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内容,编制了会计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等七大专业职业道德和法律教育手册。专业课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依据教育手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通过学科渗透对学生进行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教育,使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过程中,提升职业道德素质,树立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提高法律素质。

四、突出职教特点,把“职业道德—法制教育”贯穿于学生实习实训中

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实训实习是中职教育重要特点,是中职教育教学的内容和环节,也是对中职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应将“职业道德—法制教育”贯穿于学生实习实训中,利用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等的时机,进行职业纪律和安全生产教育,培养中职学生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增强学生讲安全、守纪律、重质量、求效率的职业意识。

在学生实习前,召开动员大会,教育学生实习期间要注意安全,自觉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在学生实习中,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要求企业师傅作为学生实习的主要指导和管理人员,在指导学生进行现场实际操作时,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法律规范等教育。同时,学校指派教师跟随学生一起到实习企业,协助企业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通过教育和管理,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学生实习结束时,通过考核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意识和法纪意识的养成教育。可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安全纪律的内容化为具体的考核指标,让实习单位的指导师傅、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自己对学生的服务态度、服从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职业纪律等方面进行评价,使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由说教化为具体的养成训练,使学生在自我教育实践与体验中,将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切实提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五、拓展教育的有效途径,把“职业道德—法制教育”融入校园职业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的作用,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将“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融入其中。以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该校在校内建立8个了职业道德教育阵地,组织开展“万人千岗”、“模拟法庭”、“理工讲坛”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职业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收到良好效果。

在8个职业道德教育阵地中,以“门亭楼桥”阵地最为典型。该阵地是依托校友捐赠在校内建设的恒心门、明阳亭和今朝亭、健身楼、文金桥等来开展系列道德教育活动,有新生入学观摩教育活动,新团员入团培训、业余党校培训的观摩学习活动,学生干部培训活动等。“门、亭、楼、桥”每一栋建筑每一处景物,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刻录着成功校友在学校刻苦学习、苦练本领的过往岁月,记载着成功校友在社会打拼创业、艰辛又辉煌的奋斗历程,蕴涵有成功校友知恩图报、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学生通过参观学习,既可得到智慧的启迪和心灵的净化,也提升了自己“爱岗敬业、团结守信、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素养。

“万人千岗”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职业礼仪养成与行为规范教育活动。教师率先垂范,在工作岗位——教学岗、办公岗、服务岗,全校500余名教职员工统一着装,统一使用文明语言,树立“统一、整洁、职业、规范”的理工人形象;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万人千岗”活动,由学生处组织指导,学生会干部及全校100多个班级共同参与。如礼仪训练岗位设立有校门礼仪岗、电梯引导岗、检查治理岗、纠偏监督岗、来访接待岗等,学生通过问候行礼、指示引导、保洁纠偏等训练,规范文明行为,培养职业礼仪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升职业岗位道德素养,在校园营造了文明和谐的氛围。

模拟法庭活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编、自导、自演,模拟法庭审判。学生通过模拟表演,了解法庭中的各项程序和各种角色的特点,在情境中实践、体验和探究相关的法律知识,感受、体会法律的公正与威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提高学法、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做合格的好公民。

“理工讲坛”,定期聘请知名企业专家来学校进行职业教育讲座,开阔师生的视野;请优秀校友回校作报告,深化身边榜样力量;请公安、司法人员作法制讲座、法制辅导报告,切实增强学生学法、守法意识,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校园职业文化活动,为学生展现自我、提高自我、实现自我提供广阔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动中学生不仅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也培养了学生文明守法自觉性及爱岗、敬业、服务、奉献精神。

六、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把“职业道德—法制教育”寓于学生日常管理中

学校充分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把“职业道德—法制教育”寓于学生日常管理中,制定了《学校全员参与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规定》,明确教师和管理人员依法依纪行使教育管理职责,强化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在校园活动、班级管理和学生生活、实训中,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实施“九全九美”管理模式和“6S”管理模式,实现校园职业文化与企业文化无缝对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九全九美”管理模式,是通过全动员、全参与、全过程、全监控、全跟踪、全天候、全方位、全落实“九全”管理工作,使学生以爱党爱国为美、爱岗敬业为美、品德高尚为美、遵纪守法为美、团结互助为美、立志成才为美、勤奋学习为美、技能精湛为美、强健身体为美,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如在“全方位”管理中,无论在教室、运动场,还是食堂、宿舍等,都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律教育的场所。要求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地方进行相关活动时,都要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全监控”管理,学校在教室、实训室及所有的公共场所都安装有监控摄像,监控系统覆盖整个校园。学校成立校园安全文明综合监控中心,建立安全文明监控管理体系。在日常监控管理中,发现学生出现不讲文明、不讲道德、不遵守纪律的不良言行,教师要及时给予教育和纠正。通过“全监控”管理,进一步增强学生自觉讲文明、讲道德、守纪律的意识,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

“6S”(安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文明)管理,是学校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要求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一切场所(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办公大楼及食堂、宿舍等)保持清洁、整齐、有序,讲文明、讲礼貌、确保安全。学校按照“6S”标准,修订并完善了教室、宿舍、实训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开展各项活动均按照“6S”标准去做,落实在行为上。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时刻给学生灌输现代企业工作岗位职责要求、工作规程要求,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使企业文化校园化。如对于学生在实训室进行的专业实训,教师要求学生操作前了解工作规程要求及实习纪律要求,做好各种准备工作;操作过程中,要按工作规程进行工作,工具、材料等摆放规范有序,操作规范安全;操作结束后,及时清除废料,整理工具、材料,清洁设备、场地,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6S”管理模式的实施,使全校师生形成较强的现代企业管理意识,培养了良好行为习惯,学校教室、宿舍和实训室干净整洁,设备摆放井然有序;公共活动和生活区域管理好、卫生好、秩序好,创造了优美、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通过对学生“6S”管理,培养了学生安全生产意识、环境意识和效率意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职业品质。

总之,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加强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之一。本文从工作机制、德育课教学、实习实训、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对中职生开展“职业道德—法制教育”双管齐下的教育进行实践探索,实践证明,其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值得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敏.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刍议[J].价值工程,2011(18)

篇7

(一)有关部门对大学生法制教育地位的认识尚有偏颇

当前,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从属于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法制教育任务主要由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承担,并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偏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虽然包含法制教育内容,但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能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因此,这样的课程设置,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显得非常薄弱。法制教育不应该从属于思想道德教育,有必要重新、科学设置法制教育课程。

(二)师资力量薄弱,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在我国高校,法制教育任务大都由非法律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而且不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成分比较复杂,其中有辅导员、学校和二级院系的党务工作者及其他兼课人员。因此,在总体上,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的法律素养偏低,法律实践经验欠缺,甚至有的法制教育课堂流于形式、存在法律知识性错误。学生对法制教育课程不重视甚至厌倦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样的法制教育,其实效性可想而知。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单一

法制教育既具有政治性和道德性,又具有很强的法律专业性。其内容既有严密的法理逻辑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因此,法制教育不仅要求内容上的完整、系统,还要求方式上的多样性。法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法律实践能力训练,以深化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促进学生对法律真学、真懂、真用。因此,在大学生法制教育方面,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设置课程,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还要根据学生特点完善教学方式,提高教育实效。

(四)大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环境不理想

大学生大都已经成年,从法律上讲,他们大都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及引起的法律后果负责。但是,大学生由于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在学校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他们大部分的信息来源都是学校、互联网、小范围的社会,加上他们没有工作,没有感受到社会生活的压力,普遍存在心理脆弱等情况,容易在外界影响下出现冲动行为,甚至实施犯罪。

(五)大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普遍不高,缺乏对法律的信任

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甚至在大学里大都长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老师几乎包揽一切。由于教师讲授、教学条件、学校学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法制教育联系实际生活不够,学生实践机会不足。这样,学生对法制教育感到比较枯燥,学习法律的兴趣不高,随便应付法律学习和考试。因此,学生对法律学习不深,领悟不透,难以树立对法律的信仰。不少学生因此没有增强维权意识,当自身的利益受到侵害,总是容忍与纵容。还有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夸大自己的权利,加重别人的义务。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必须适应法治中国建设新形势的需要,重新思考法制教育的地位、内容和方式,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法制教育。

二、准确把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涵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法制教育,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大学生法制教育。只有正确界定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涵,才能正确分析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进对策。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涵很丰富,下面拟从法学教育、法制教育、大学生法制教育三个层面进行比较分析。第一,法学教育。张文显教授在《法理学》一书中指出“法学教育是以传授法律知识、训练法律思维、培养合格法律人才为内容的教育活动”[1],法学教育作为一门专业教育,它需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训练,才能使受教育者真正掌握法律知识。在我国,法学教育一般以法律专业的学生为对象,并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法学学科教育和训练。可见,法学教育是以培养法律职业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因此,我国大学的法学院系通过对法律专业学生进行系统化、专门化的法学教育,向社会输送法律专业人才。第二,法制教育。法制教育面向全体公民,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方式,使公民知法、懂法、守法。法制教育属于公民的素质教育范畴,对公民进行法制教育就是为了提高公民包括法律素质在内的整体素质。各种普法教育的宣传活动就属于法制教育的范畴。这种法制教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任何一个生活在社会上的人都可能接触到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因其对象不同又可区分为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小学生法制教育、普通民众的法制教育。第三,大学生法制教育。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公民整体的基本素质。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法制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大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具体途径主要有学校的法制教育、家庭的法制教育、社会的法制教育。家庭和社会的法制教育因个人不同的生活环境而异。高校作为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主要场所,应该发挥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法制教育不仅要求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法律理论知识学习,而且要求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法律理论学习与法律实践体验同样重要。然而,当前我国大学法制教育普遍存在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体验的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校把法制教育停留在课堂上,学生很少有机会参加有关社会实践。由于缺乏法律实践体验,学生所学的法律知识内容仅仅停留在课本上,缺少对现实生活案例的分析和应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2]综上所述,大学生法制教育是一种系统的素质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无论是家庭的法制教育、社会的法制教育,还是学校的法制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都很重要,三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既要发挥三方面的协同作用,又要发挥学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高校作为教育大学生的主要场所,对于大学生的整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有着重要影响,同样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也有着重要作用。[3]

三、深入理解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联性

(一)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一个良好社会的形成离不开道德和法律对个人的双重约束,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健全的调整机制。道德和法律是维持社会正常秩序的两大调节机制。大学生法制教育也离不开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道德和法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道德性是法律的一般本性。法律和道德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社会规范。它们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目的、内容、形式具有一些共性。许多道德规范、道德原则、道德观念和道德精神融入了法律之中。法律和道德作为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都体现了统治阶级意志,受到一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因此,法律和道德在内容上、精神上总体一致。道德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同样也可以说是法律的效力基础。道德是良法的一项重要标准。法律规定应当弘扬社会流行的道德观念,体现道德价值和道德的基本要求。法律的道德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道德的法律化,它表明法律的部分内容源于道德的转化。从历史上看上,法律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一直伴随着道德法律化的过程。近现代的文明国家,大都将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纳入了法律之中。我们国家法律的创制和实施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弘扬道德原则、道德理想和道德精神的过程。例如,在我国,遵守社会公共道德既是公民的道德义务也是公民的法律义务。[4]道德与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具有互补性。我们知道,法律并不是万能的,整个社会的规范运行并不是只依赖法律的调整。道德对人们的行为也具有很强的规范作用。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包含和相辅相成的关系。法律的调整范围小于道德的调整范围,道德的“调整半径”远远超过法律的“调整半径”。法律不能调整的许多情况,可由道德加以调整。某些行为不触犯法律规范,法律没有相关规定,但该行为可能是道德所不允许的。道德能够给人们一种无形的压力。违反道德规范的人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但是,道德的调整作用很有限,还需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来进行调整。对于某些危害社会的行为,道德惩罚乏力,就要使用具有强制力的法律加以惩处,以达到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目的。法律对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调整往往也要结合道德方面的因素。[5]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决定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辩证关系。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应当得到同等重视,形成合力,协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现状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于2002年10月25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文件对学校法制教育工作做了一些规定。文件指出,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可见,高校的法制教育从属于“大德育”,没有自身的独立地位。将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工作的认识及定位不太合理。在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受到重视,而法制教育受到轻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严重失衡,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和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频发。甚至有些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犯罪主要不是自身原因导致的,其主要责任也不在于大学生自身。

2.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是相互关联和内在统一的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互关联,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应当并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仅靠思想道德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法制的威慑力来强化。法制教育需要思想道德教育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大学生做人和做事的教育,宜采用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形式。[6]在举国震惊的药家鑫案件当中,药家鑫曾谈到这样的一个细节,他在第一次撞到受害者之后以为自己犯了死罪,于是为了摆脱罪行将受害者活活杀死。假如他有基本的法律知识,后面就不会酿成如此大的悲剧了。所以,只有发挥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协同作用,才能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两方面的实效。

四、系统思考改进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

在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形势下,对于改进大学生法制教育,需要运用系统思维方式,全面思考实践对策。

(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法制教育。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把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提到同一高度。加强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关注和投入,甚至完善相关教育课程的设置。各高校可以在现有法制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增设有关法制教育的公共选修课,形成科学、完整的法制教育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建立并完善有关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法律制度,加强监管,促进大学生法制教育走上法制化轨道。比如,在大学生法制教育目标、内容、方式上,设立明确、统一的标准;协调好从小学到大学的法制教育衔接问题,规划好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法制教育体系。

(二)充实教师队伍,提高任课教师的法律专业水平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需要建立一支法律专业出身、对法律有深刻领悟和坚定信仰的教师队伍。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把法律的精神和价值传播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在课外,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和法律实践引导学生训练法律能力。法律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能够运用法律理论知识解答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能够用活生生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帮助学生培养法律思维习惯。不具备法律专业理论知识和法律实践经验的教师不可能胜任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任。[7]高校应当加强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法律专业素质。教师自己也要积极、主动加强法律理论知识的自学、参加各种法律培训和法律实践。高校还应当多引进法律专业素质高、法律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可以聘请长期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专业人才兼任法制教育的教师。

(三)丰富教育方式,增强社会实践大学生法制教育需要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大学生仅仅依靠理论学习是很难学好法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应当不断丰富教学方式,加强情景教学和实践教学。比如案例讨论式教学和现实问题启发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联系实际生活,又能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现实问题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案例讨论式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研讨,解答实际案例。在法制教育过程中,采用案例讨论式和现实问题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在实践教学方面,可以在校内组织有关主题班会、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模拟法庭,安排学生参加校内治安联防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法院旁听庭审、参观监狱和劳教所、到街道、集市开展法律咨询,在“三下乡”活动中组织法制教育小分队深入农村、社区、企业进行普法教育活动等等。丰富教育方式,增强社会实践,也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提升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

篇8

1 做好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职学生是指中学毕业以后,不经过高等教育,直接接受基础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生,中职学生在毕业以后,通常会直接参与职业竞争。我国的中职学生群体庞大,从《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可以看到2007年我国中职毕业的人数为530.9万人,2008年毕业人数为580.7万人,2009年毕业人数为625.2万人,2010年毕业人数为665.3万人,2011年毕业人数为660.3万人,除了2011年人数略为减少以外,其余每年毕业人数都呈大幅度上升的趋势。中职学生是我国建设的重要力量,思想道德是决定他们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要让中职学生能为社会提供正面的力量就需要中职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做好思想道德方面的教学,教师要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部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目标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为了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教师就要抓好思想道德教育的环节。

2 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沟通不良的问题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有独立的思想,部分中职学生家庭教育出现问题使他们对思想道德也很漠视,部分思想道德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时,发现思想道德教育没有落实到位,却没有仔细的推敲其中的原因,更没有与学生换位思考,他们立刻否认思想道德不好的学生人格,这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他们从此对思想道德教育更加反感。

2.2 教条主义的问题

有些教师在做思想道德工作时,认为书上讲的方法都是对的,就一味照搬书本上的方法,只想快速达到思想道德教学的目的。中职学生的心理阶段正值青春敏感期,他们感觉到教师并不是真心的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只是一味想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所以学生对教师的思想道德说教毫无兴趣。

2.3 理想主义的问题

有些教师在做思想道德教育时,希望学生成为一个思想道德完美无暇,遇到事情能正确选择的学生,如果学生一旦思想道德出现问题,他们立刻上纲上线,把一些微小的问题无限扩大,学生感觉到这样的教师要求太高,他们根本达不到教师所说的道德品质要求,那不过是教师脱离生活的一厢情愿,所以他们对教师所谈到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毫无兴趣。

2.4 手段单调的问题

部分教师在对学生做思想道德教育时,只会用灌输式教学方法,他们认为学生只要记熟思想道德理论的条条框框,认同这些道理学生就能变成思想道德良好的人。但是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觉到那些陈腔滥调天天说,日日讲,自己听得都快腻烦了,由于学生出现审美疲劳所以排斥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

3 做好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

3.1 以心沟通的原则

教师在给学生做思想道德工作的时候,需要理解道德的理论虽然可以归纳成一条一条的道理,可是它们需要通过实践来完成。如果教师一味的给学生说道理,学生只会觉得那些道理都是冰冷的教条而拒绝接受。教师要让学生愿意了解思想道德的道理,就要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关心和关爱学生,让学生理解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是为了让他们在学习中、生活中、工作中可持续成长,让学生愿意发自内心的接受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

3.2 启发引导的原则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思想道德时,需要了解书本上提到的思想道德教育那都是书本上的方法,那种方法可能只适合于那种情况,却不一定适合眼前具体的哪一位学生。要让学生能真正接受思想道德,需要让学生自己感受到什么是思想道德,应该怎样做才能算有思想道德,学生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自己找到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教师才能真正有教学效率。

3.3 立足实际的原则

教师在给学生做思想道德教育时,需要理解到任何思想道德教育要一步登天实现是不可能的,要让每一名学生的思想道德立即像圣人一样完美无暇也是不可能的。教师要理解中职的学生目前还只是一群青少年,他们还是三观正在成长的孩子。教师要立足实际,引导他们,学会关爱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生通过一边实践一边学习,慢慢就会了解要怎样做才算思想道德高尚的人。

3.4 与时俱进的原则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了解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的学生能随时随地接受各种信息,比如他们能了解到更多网络消息、各地的新闻,教师的教育只是他们接受信息的一个渠道。如果他们觉得教师的教育枯燥乏味,没有别的信息有趣,他们就会抛弃教师的教育,追逐一些更生动、更有趣、更具诱惑性的观点。所以教师要与时俱进,深入了解心理学知识,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愿意自主的接受教师的教育。

4 做好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方法

4.1 给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学习环境不好,在实际学习时容易受到情绪干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要给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学习环境是来自于家庭的、社会的,如果学习环境不良,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学习阻力,如果学生的学习环境不好,教师要用心为学生构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比如前段时间出现三个小孩扶起一个摔倒的老奶奶,老奶奶一把抓住一名小孩说是这个孩子把他推倒,这使很多中职的学生认为现在的不能再做好事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他们自己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自己摔倒在路上没有人理睬,没有人愿意了解他们有什么难受的事情,只顾自己过得好不好,他们会怎样想呢?教师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学生了解到最重要就是要有一颗愿意做好人好事的心,如果自己真的很害怕被讹诈,可以选择用扶起老人以外的其它方法,比如帮助打120。

教师引导学生排除学习思想品德教育的干扰,让学生学会面对家庭纠纷、学校纠纷,学生就会愿意积极的学习,这就是教师为学生构建的一面“心墙”。

4.2 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思考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需要理解到要让学生做思想道德高尚的人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事,而不是为了让学生照本宣科每天练习做几件好事。教师可以用打开视野的办法,让学生自己思考应该怎样做好人好事。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走访贫困老人,让学生看到贫困老人的生活现状。学生在没有深入接触到贫困老人的生活以前,会觉得凡是不孝敬老人的子女都是道德品质有问题,但是在实际了解贫困老人的生活后,才会真正发现他们生活艰难的原因有很多。部分贫困老人过去没有和子女好好的交流,孩子内心对老人只有愤恨,他们一旦摆脱了家庭就不愿意再理会老人;有些贫困老人的子女自己也度日非常艰难,他们无力照顾贫困老人;有些贫困老人是由于强行干涉子女家庭`,子女产生抗拒心理,所以再不愿意管他们的生活;有些老人则是由于国家的福利待遇不够而变得生活贫困。

学生只有开拓自己的视野,才能了解周围的种种事情,进而发现自己的困难只是社会的苍海一栗。学生内心就会对社会产生悲悯和宽恕,愿意自发地提高思想道德。

4.3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让学生多实践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思想道德教育时,需要了解到中职学生的心理年龄,他们的三观还在成长中,他们正在从以自我为中心慢慢走向他我,教师要给学生成长的时间,要立足于现实给学生教育。

比如中职的学生有时会困惑,从道德品质上说自己应该提高职业道德,可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不守道德的人却更能够不择手地赚钱,那么道德品质是否就是不重要的?教师此时不能一味要求学生不顾自身的生活盲目提高道德品质,而是要从自身的信念、长远的发展等多个角度引导学生思考。

4.4 呼吁提高教学水平,掌握先进技术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能灵活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比如从硬件上,教师要学会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从软件上,教师要能用情境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篇9

1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现状

第一,提高法律素质这一教育目标如何领会与落实?依“05方案”规定,《基础》是一门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的新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体,是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主渠道。由此可见,法制教育从过去的法律常识教育、法律意识教育提升为法律素质教育。

第二,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该如何整合?与“05方案”之前的相应课程相比,《基础》最大的特色在于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把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法律素质的提高与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机统一起来。

第三,如何解决学时与教育目标、内容的反差?《基础》课程的内容体系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三大组成部分,法制教育的内容只占总篇幅的三分之一,但也还涉及近30个法律文件、100多个重要概念和知识点。而法制教育部分的学时相对减少,课堂教学中能直接用于法制教育内容的时间甚至不足10学时,比原来的学时减少一半多。

第四,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应如何体现“高职”特色?对高职院校来讲,《基础》教材全国高校“一本通”的现实,使得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在法制教育的目标、内容等方面难以体现应有的差异性。自“05方案”实施以来,上述问题在认识和实践两大领域并没有得到解决,存在诸多误区。

2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误区

2.1法制教育目标抽象化、空泛化

整合后的《基础》关于法制教育目标如此界定:“以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增强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法律素质。”即法制教育就是法律素质教育。《基础》教材还进一步明确“法律素质”是指人们认识上、行为上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素养和能力。有学者将其概括归纳为三个层面的目标:法律知识、法律意识、用法能力[1]。当前,凡是涉及法的教育,必谈“法律素质”。目前我国关于法的教育大致可划分为三种:法制教育、普法教育、专攻型教育。其目标本应有异,但现实是似乎非提“全面提高法律素质”不可。如上所述的法制教育就是如此。对于普法教育,在《五五普法规划》中指出:“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由此可见,其目标也是“全面提高法律素质”。再看看专攻型教育,法律专家江平在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教材总序中对此有相关描述:“培养具备社会生活常识以及法律职业基本素质的法律人。”从其所列举六大方面的素质要求中可见,专攻型教育目标不外也是法律知识、法律意识、用法能力三个层面的目标[2]。之所以出现这种教育目标本应有异但却同一的结果是与在确定教育目标时过于追求完美及理想化是分不开的。对于高职院校来讲,法制教育目标的确定不能无视如下事实:第一,《基础》的学科定位。在学科属性上,《基础》属于一级学科下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而非法学学科。其重要特点在于思想教育性。第二,《基础》中法制教育部分的内容体系从教材的内容看,虽然第五、六两章在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时,也点了一些有关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法律,但专门讲法律的仅是最后两章。第三,学时的限制。“05方案”中用于法制教育的课堂教学时间只有10个学时。想通过10来个学时的法制教育使非法律专业大学生具有全面的法律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第四,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文化基础、培养目标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当然,笔者也认同“把法制教育的目标从法律意识提升为法律素质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3]。但是如若仅是如此,没有考虑上述的事实进而提出具体的目标,则这种抽象化的目标实乃看似完美的但不着边际。令人遗憾的是,“05方案”实施以来,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这种抽象化、空泛化的法制教育目标。法制教育教学目标是《基础》课法制教育中的首要问题,它决定着法制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等,影响对新课程内部联系探寻和规范化、科学化的运作。目标的确定陷入误区,极易导致法制教育的其他环节也陷入误区之中。

2.2把法制教育等同于德育教育

由于认为法制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法制教育是在高校德育教育的总体框架下实施的,这使得相对于德育教育,法制教育有被弱化甚至被同化的迹象。如:《基础》对法制教育与德育的整合,虽然“力图改变‘压缩饼干式’的内容体系框架,创建以‘行为规范’为基础,以‘思想观念’为核心,以‘相关权利与义务’为重点的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内容体系”[4],但从教材的内容看,作为所谓“基础”的“行为规范”仅是一些有关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法律。在众多法律规范中,选取这些“行为规范”作为所谓“基础”,这是完全服从于道德理论体系结构的要求,因其是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相对应的。而作为所谓“核心”的“思想观念”和作为“重点”的“相关权利与义务”在教材中也就是两章的内容,而该部分其实是对原来“压缩饼干式”的《法律基础》进一步的压缩。法制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份量大大降低了。可以说,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对于法制部分来说,就是以行为规范为连接点,而法律原有的内容体系框架不变。这种整合不过是一种简单机械撮合———“形融神离”;这种整合,法制价值难以显现,法制教育的地位被弱化。更有甚者,有人认为:“道德规范较法律规范是更高层次的范畴。……一个守法的公民并非一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公民一般会是守法的人,在他的行为中起决定作用的是道德意识……”[5]以这种理念去指导法制教育,必然是将德育教育完全凌驾于法制教育之上。法制教育并不等于德育教育,二者有明显的差别。法制的价值是道德价值无法取代的。如权利意识等法治精神、法律的理性思维等等。

2.3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传授

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普遍存在把法律知识等同于法律素质的现象。教学实践中往往以法律知识传授为中心,存在重案例轻分析、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能力的倾向,谈不上法律信仰的培养。究其缘由,一方面,由于法律知识是法制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提高法律素质的基础条件,是培养法律信仰的前提条件,故一般认为法律知识传授必不可少。另一方面,如上所述,由于法制教育目标的“高、全、空”,由于教材内容广泛、庞杂,几乎涉及法律专业所有的基础课程,由于学时太少,也由于教师自身修养(不少《基础》课教师专业所长并非法律)的制约,不少教师是知难而退,认为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能传授一些法律知识也已不错。这种误区,对某些个案来讲,也许是教学实践中的一种无奈。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传授实际上是一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做法,况且区区的10个学时,还能捡到多少?

2.4法制教育价值取向手段化

“法律实践能力是以法律知识为载体、以法律意识为先导的法律素质的具体体现,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败、优劣最终要以大学生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来衡量。”[6]这种观点在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中是有共鸣的。在法制教育目标中,用法能力固然是其中一个层面。但是当用法能力成为关注的焦点,法律工具化也趋于明显。其实,关于法制教育目标,无论是归纳为“法律知识、法律意识、用法能力”,还是表述为“知法、守法、用法、护法”,都不能动摇“法律信仰”在法制教育目标中的至高地位。“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这一名言可证。当然,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难以达到“法律信仰”的培养的高度,这有其复杂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我国文化传统缺乏法制思想传承。“中国人不擅长追求超越现实的、终极的、抽象的价值,而致力于追求属于社会、家族、个人的现实利益。在人们的心中,法律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掌权者统治人民的工具。……民众对法律的态度也是功利的,从来不是信仰。”[7]这种把法律看成是工具的功利主义法文化,在我国是根深蒂固的,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实为难以承受之重。

3区分教育目标,重构高职法制教育内容体系

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存在的误区,必然影响法制教育的实际效果,为增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必须区分法制教育的“应然性目标”与“实然性目标”,必须正确处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重构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内容体系。

3.1区分法制教育的“应然性目标”与“实然性目标”

从宏观层面讲,“教育目的以两种最基本的形态存在着,即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和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或称‘应然教育目的’与‘实然教育目的’”。“应然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某种带有倾向性的教育价值取向,它反映的是人们对教育的期望结果”。“实然教育目的”是指从事教育工作或与教育发生直接联系的人(如学生、家长等)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8]。对于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来说,区分“应然性目标”与“实然性目标”具有理论的可能性和现实的必要性。一方面可以明确提出:法制教育就是法律素质教育,法律素质教育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意识、用法能力三个层面的目标。此为法制教育的“应然性目标”,其所彰显的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必须从《基础》学科的实际(如:学科定位、内容体系、学时等)及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特点出发构建法制教育的“实然性目标”。笔者认为,该目标可表述为:通过法制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理解、领会基本法治精神、法律思维的特点,为培养法律信仰奠定阶段性基础。这既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又是一种教育事实。

篇10

[关键词] 道德法律教育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一门以道德与法律教育为主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汲取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利用和发挥我国优秀道德传统的优势,来培养教育学生,使他们具有健康的道德人格,具有基本的法律知识,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如何教育学生,使他们在道德上具备承担各种义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在心理上具备承受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耐力、并有毅力和勇气去克服困难;在学习与工作上,善于与他人团结共事、和谐共处,在遵纪守法上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栋梁之才,除了教学内容要具有实践性和科学性之外,教育者还必须研究受教育者是如何进行选择和接受教育的,从而精心选择和实施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使道德法律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设计情境,提高学生求学愿望

人的需要作为动力要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起人的接受积极性。可是,有时受教育者虽然有种需要,但当他对于这种需要毫无兴趣时,他也不可能积极主动地为实现需要去做些什么。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仅仅了解学生的需要还不够,如何调动学生求学的积极性,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和更值得关注的问题。在道德法律教育中,调动学生求学愿望是提高教育效果的重要方面。因为只有受教育者对所输出的信息感兴趣,在理解、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对道德法律教育主体所输出信息,进行积极的选择和摄取,自觉地加以内化,成为自身道德素质的有机部分。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以教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压抑;现代教育理念,转向以学为中心,学生是主动学习者和参与者,这一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职业技术学校,不少学生认为自己到学校来就是来学习掌握一门技术的,学习道德法律对他们没什么用,所以这就对我们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怎样使学生接受和理解道德法律教育,我们必须做出思考。例如,在道德教育中,我们看到这样的问题:现在的社会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溺爱子女,而子女却不懂得孝敬父母,也不知道怎样孝敬父母。认为父母为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有的学生经常同父母吵架使父母伤心;还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缺乏理想、目标,缺乏学习动力,沉浸在电脑网络之中或者是恋爱之中,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毫无顾及地挥霍。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能够理解父母并且孝敬父母?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怎样做才是孝敬父母,比如说可以调查一下有多少学生知道父母的生日并且能够在父母生日这天给父母送上祝福,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怎样努力才能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案例,通过正反面事例来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能够做到尊敬长辈,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成就一番事业,同时这也是为国家做出贡献。在法律教育中,教师可以从青少年身上存在的一些现象为出发点,例如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大学生找一些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的事例,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能动地、创造性地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掌握道德法律规范。

二、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教育领域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这种现象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的存在,使得人们对德育的重视程度非常低。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人们越来越不愿意被动地机械地接受教育主体的旨意,他们更多地希望将自己的需要、行为目标及行为反映内在地统一起来,以表现出自己在行为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主体的作用。很多学生由于从小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上了大学,却仍然让人觉得素质不高,不少学生法律知识很淡薄。例如,在与人相处过程中,一旦发生矛盾,他们采用的是武力解决问题,有的时候还会聚众斗殴,违反了法律而不自知。由于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给人的感觉就是自私。其实他们缺少的不是一颗感恩的心,也不是不懂得怎么去处理问题,只是他们缺少这样一种正确进行人际交往的教育。仁爱是中国古代儒家重要道德思想,也是基本的道德规范。它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它提倡人与人相爱,同情人、帮助人,体现了古代人道主义精神。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仁爱思想和道德规范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我们在与人相处时,多一份关心,多一份信任,自己也会多一份友谊,多一份快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让他们了解应当如何去进行人际交往,应当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交往中产生的问题,让他们知道,给别人以宽容,也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使得他们能够做到“仁者爱人”。当真正做到“仁者爱人”的时候,往往也会很好的遵纪守法。

三、师生互动,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在道德法律教育过程中,让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启发诱导下,通过探讨研究,议论得失,进行自我教育可以建构和塑造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师生互动,既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又强化学生的主动性,符合现代大学德育课程的教学特点。这样的教学克服了传统的教师单向灌输而忽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缺点,它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和施教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能够通过师生互动使教师与学生互相认识、互相作用,推动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教育目标的实现。

应当指出的是,教师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施教主体,在教学中发挥其主体和主导作用,这已是大家所认同的观点,在教学实践中也比较容易做到。但坚持师生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上,我们往往认识不足。应该说,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人为赋予的,更不是教师恩赐的,而是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所决定的。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还必须落实到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因为,学生作为主体,还是成长发展中的主体,尚需培养和造就。也就是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激发学生接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影响的内在需要和动机,从而解决学生在日常社会生活和思想道德修养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良好教学效果。

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手段太过单一,不仅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积极性得不到发挥,而且有效信息的传播速度慢,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从教师的单向性灌输转变为教师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交流,所以教师应当运用网络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道德教育目的的实现,有赖于教育者的启发、诱导、点拨和受教育者的省察、反思、反求、体验,在遵循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应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注重回归生活实践

小学生处于生活与学习的初级阶段,缺乏一定的生活经历,在小学道德与法制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能够充分保证道德与法制教学课程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小学生基础道德价值观与法制思维体系的形成。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对基础教材内容的进一步延伸,这一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结合道德与法制课程的基本教学特征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将教学内容与小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例如,在教导学生学会感恩这一过程中,教师单纯地引导小学生学会感恩,可能无法帮助小学生理解感恩的真实意义和情感,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父母辛勤劳作的场景或从其生活经历出发,让小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父母的辛苦,进而产生感恩父母的情感,获得感恩这一复杂的情感体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有助于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而学生只有真正地理解教学内容,才能逐步形成正确、全面、完整的道德价值观和法制观体系。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道德与法制课程中教学内容的生活化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渗透。从课程特征来看,新课改推进下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风格的多向转变是实现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引导小学生道德价值观和法制观念的构建。具体来讲,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展开。一方面,教师结合新时代下互联网的发展特征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为载体,通过多媒体动画教学的方式来诠释教学内容,帮助小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常见小事,在课堂教学中模拟情境的创建,再结合教学内容来实现对小学生的基础教育,引导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构建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和法制观体系[2]。

篇12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方法

高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是客观社会现实影响的产物。现实的教育是最有力的教育。21世纪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了新的变化,新的特点。只有正确把握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新特点,才能懂得高职大学生的心思。只有懂得高职大学生的心思,思想道德教育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摆脱过时的空洞说教方式,增强说服力,才能有实效性。

一、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一)学生普遍缺乏自信,思想比较消极

高职大学生中普遍感觉生活压力大、自卑、对未来没有信心,甚至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进而引发对学校、对社会的不满,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学生渴望提高学历、得到认可,却意志薄弱、缺乏拼搏精神

他们中的一些学生总感觉自己比别人矮一头。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同学闲暇时间安排上选择了以“上网、聊天、闲逛”等娱乐为主,这说明高职学生在渴望升学、渴望成才的同时,又表现出矛盾的一面,即:一方面寻求学习机会,另一方面又向往悠然自得、轻松自在的生活,积极进取有时又不免寻求解脱或超脱;渴望实现人生价值而又有茫然之感;他们渴望成就一番事业,但又往往缺乏坚忍不拔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他们渴望学有所成,却不愿意刻苦用功;期望事业成功却不愿意做平凡小事;盼望有所作为,却又疏于基本训练。

(三)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和思想道德实践存在巨大反差

学生的基础文明和公共思想道德素质普遍不高,不遵守公共秩序、不爱护公共财物、不讲公共卫生、不尊重他人的现象时有发生:食堂里,残羹剩饭随处可见,浪费现象越来越严重;打饭不排队现象司空见惯,图书馆里,经常出现偷书、撕书、污损图书资料的现象;这些现象显得尤为突出,但从我们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同学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对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期望值高,多数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应该遵守,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道德应该摈弃。但他们在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之间存在明显落差。

(四)学生缺乏理想信念,信仰危机比较严重

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定位还存在较大偏差,普遍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很多高职学生缺乏青年应有的思想道德热情,甚至对必要的时事思想道德学习和思想道德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对一些思想道德理论观点持模糊和错误认识的比率比较高。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上还比较模糊,甚至存在着错误,仍需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部分学生比较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入党动机具有一定程度的功利色彩。

二、树立与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特点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一)树立科学的、具有时代特点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把思想道德

教育方法的创新作为全部工作的第一要务。正确认识德育对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主导和先行作用,从思想上、政治上、道德上、心理上等诸多方面培养人、造就人,以应对国际环境挑战,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新要求的人才培养的牢固阵地。

(二)确立新理念,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意识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个人不能够一部分一部分地来教育,而是由人所经受的种种影响的全部总和综合地教育出来。”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接受各种教育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学习如何做人。

(三)设立教育目标,以能力为本位,分层逐步推进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围绕总目标,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与教育规律。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应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在内的目标体系。以认知目标为先导,以情感目标为基础,以行为目标为重点,同时要坚持三者的统一。

三、新时期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方法的更新

(一)以良好的校园环境熏陶人

校园里美观的建筑、艳丽的花草、幽静的环境、宽敞的道路、艺术的走廊等,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美的享受,给大学生以赏心悦目之感,使大学生精神焕发,这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能起到净化灵魂的作用。而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健康的文化氛围等,则是一种“清洁剂”,对大学生起着“清心洗耳”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学符合学生的品德养成规律,实践教学突出了养成教育,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理论以及中国化的成果,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之路。

(三)重视解决思想道德理论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思想道德理论上的难点和热点所处的地位十分显著,它就应该作为思想道德工作者的工作重点。这也需要有关部门为思想道德工作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敢于探索和解决思想道德难点和热点问题。思想道德工作者应当善于从高职大学生熟视无睹的事实中,提炼出人们一般不曾意识到的固有结论。这样的分析能够产生很大的说服力。这样化解难点和热点问题,容易入情入理,取得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梅.道德内化的形成机制及其实现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2005(5).

2、顾海良.世纪新阶段高校思想道德道德教育的理论纲领[J].思想道德理论教育导刊,2002(11).

篇13

关键词: 行动导向 高职英语教学 运用反思

教与学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方面。提高教学质量,不外乎调整好这两方面关系,提高两方面的积极性。对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学来说,教与学的问题比本科学校更明显和突出。学生基础差强人意,学习兴趣不浓厚,自主学习能力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的瓶颈。

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德国的经验值得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首先归功于健全的法律制度,而德国首创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功不可没。行动导向教学法根植于职业教育,服务于职业教育,其影响力早已超出职业教育领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行动导向教学法,我们可以有效解决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一、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法

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产物。作为一个“工匠国家”,德国的职业教育极为重视学生实践技能培养,而“双元制”正好契合德国职业教育的宗旨,将学校基础知识学习与企业实践技能培养同轨并举,真正实现中国人所谓的两条腿走路。

“双元制”教育的出发点和设计思路与中国传统教育不同,也不同于德国的研究性大学。学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企业的实践技能训练完全紧贴围绕工作岗位设计,并不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某一门知识,而要掌握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相应知识和胜任岗位工作的职业技能。德国人习惯将工作过程中的任务和过程称之为行动,行动导向教学法就成为“双元制”教育的最佳教学形式和手段。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方式:以实现某一特定工作任务所需行动能力(职业能力)为目标而进行的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形式。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核心在于将理论学习与职业技能培养的过程同步进行,有机统一。由于德国职业教育的良好环境,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在企业或企业培训中心等环境中,参与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职业活动的过程,在教师(培训师)帮助下,及时发现和解决模拟职业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最终获得相关知识,并提高实践技能。由于这种技能的获得来自于较为真实的工作环境,因此学生就业后,不存在从课堂到企业,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过程,对他们而言,只不过是调换了劳动车间而已。

行动导向教学法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来说,完整的行动过程有以下六个环节:信息—计划—决策—执行—检查评估—反馈。从信息收集、计划制订、方案选择、目标实施、成果评价和信息反馈,学生全部参与整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树立合作意识,增强团结协作精神。

二、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必要性

德国制造的行动导向教学法被广泛运用于各级各类的职业学校教育中。事情也有例外,根据在德国考察职业教育的老师回国后介绍,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德国职业教育中非常普及,但仅限于专业课,职业学校的法律、外语、历史等文化课程仍沿用传统教学方式。既然德国人在文化课教学中弃用,那么英语课有没有必要选择这种方式,换言之,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中,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1.从教材特点看,适合行动导向法教学。为了推行任务教学,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绝大部分英语教材,单元主题鲜明,创设相应情境,内容编排突出实用性和操作性。这对强调在过程中学习、体验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来说,教材的体例为教师和学生准备了良好的实验土壤。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能更好地挖掘教材潜力,在教材模拟出的场景中师生共同完成体验,在体验中掌握英语的正确表达方式和习惯用法。

2.从师生角色转换看,需要行动导向教学法。教育理念的转变首先是角色的转变,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教育界多年前就提出要彻底转变观念,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但在师生之间完成角色转变也绝非易事。要确保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自主进行而不是“放羊”,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得到体现。这需要一种承载方式,让学生站到前台,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行动导向教学法就是最好的选择。

3.从培养学生能力角度看,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不二选择。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框架中,能够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为完成设定的工作任务,必须以主动的姿态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在收集信息,制订计划,谋划决策,具体实施,检查评估和反馈这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过程中,从被动的学习者、参与者变成集体合作、主动探究、亲力亲为的行动主体。英语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必然随之得到提高。

三、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随着近年来中德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德国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具体做法被引入到我国。近年来,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我国一些工科职业院校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水土不服的现象。中德两国国情不同,我们在移植国外的方式方法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自身条件,量体裁衣,顺势而为,切忌削足适履,揠苗助长。

1.要考虑班级学生数量上的差别。德国的学校一般实行小班教学,班级人数在十五人左右,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班级人数普遍不少于四十五人。小班教学有利于师生交流,教师组织教学有充裕时间,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而在中国盲目模仿则有害无益。行动导向法在课堂教学中的经典教学法主要有: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思维导图法、W时钟法、拼图法、画布展示法等,考虑到班级人数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德国人的做法,应该选择节约教学成本、效率较高而学生又能全员参与的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W时钟法等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密度差别。德国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尚未走到这一步,至少目前还仅仅停留在口头许诺阶段。教材中仍能发现本科教材那种追求系统化、完整性、学术性的痕迹,这就决定了在有限时间内,知识点远超德国教材。因此,我们根本不可能做到像德国职业教育那样,提一个问题都会用几种方式,然后通过分组讨论,最后汇总而成,每次课所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远超德国,这决定了在四十五分钟内,教师将承受更大的压力。从组织教学开始,就要做好时间管理。也可以将讨论内容提前交付给学生,节约课堂教学时间。

3.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首先是对教程内容的消化,真正吃透教材内容。在课堂设计上要精心筹划,应对学生的各种未知问题。在课堂上允许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下,教师仓促上阵,面对学生的问题会束手无策。另外,与传统的讲授式不同,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动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有固定程序,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辅助工具。教师在走进教室之前,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如今天的教学内容需要下达什么任务,采用什么形式,而这些教学形式需要准备什么表格、什么纸张和其他教学工具。

参考文献:

[1]归晓曼,李凤.“行动导向型”教学策略下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个案设计与分析[J].科教文汇,2009,(2).

[2]郝小磊.试析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1).

篇14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高职 课程开发 能力培养

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应当接受的是一种职业特征很明显的高等教育。让学生获得某种职业技能和谋生手段,以适应现代化的生产和服务对人才需求的需要。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参与、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项目教学法”这样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但这种教学法一般只是被普遍运用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课中,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采取项目教学法还处于探索阶段,下面,就笔者所在学校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心得做简单的慨括。

一、项目教学法针对此课程的含义

通常,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由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

然而通常的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项目教学法都是实践导向的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学生和项目三者紧密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项目教学以往的理论和教学都倾向于专业课教学。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偏重理论性,相对与专业课程可操作性弱,然而,如果打破这一思维定式,实际上一个项目应该是具有多种形式的,它既可以是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有形产品,也可以是生产一件抽象的,但是又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无形产品-精神产品。这个项目可以是一种思维方式,也可以是一个启示或一种学习方法,它可以渗透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对于学生社会能力的提高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课的教学项目设计提供了一种可能。尤其在多媒体教学的条件下,无形产品的精神产品可以转化为形象、生动的项目,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不仅是手脑结合,还可以运用听、看乃至“悟”等思维手段相结合,来完成一件产品的制作,这个产品可以是一段话,一封信,一种感悟,一场辩论赛等多种形式。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所设计的项目一般都是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来开展学生活动,让学生们尽量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在此课程中实施的意义

从目前研究的成果看,高职课程改革在专业课教学方面对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的教学理念在教育界和理论界基本达成共识,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已趋于规范化,体系化。而相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而言,在教学内容方面不能完全遵循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的教学理念,但在教学方式和方法设计上是可以尝试的。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设计和创造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项目情境为教学方式的切入点,形成相应的规范与体系。譬如,当讲到“大学生择业和创业”这个教学内容时,老师可以在课前就给学生布置好在课堂上开一场招聘会的项目任务,把学生分组选出组长,不同的组担任不同的招聘会的角色来进行课堂活动,活动结束后,每组学生推选学生作总结。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让学生锻炼了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因此,如何把高职的专业课“以项目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与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特殊性结合起来,建立一套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的本门课程教学的教学体系并用于实践的研究基本是一个空白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虽然不是直接的专业技能的传授,却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必不可缺的课程,根据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以及学生的特点和专业课程特点,怎样选择合适的项目情境,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达到“做中学,玩中学”的效果,使学生既真正愿意学习这门课程,也能从课堂中学到知识,又能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在此课程中实施的意义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差,普遍认为理论学习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方式早已经让学生对此课程“敬而远之”。而项目教学法的实现,是―个比较宽松的过程:学生收集资料自由度大,在时间上和空间要求不高;项目内容与生活相关性密切,完成难度小,不受原有成绩影响,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多;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在比较熟悉的小团体中可以充分展示自己,小组交流,更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运用这种方法在这门课程中,职业院校的学生也会逐步体会到学习理论课的快乐,从而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也就会自然得到提高。

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在讲台上说,学生在讲台下记,考试就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结果往往是高分低能,说的一套,行的另一套。在项目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学生主动地收集资料,并以小组合作工作的方式,自主地制定计划,自主地分工,共同协作以完成整个项目。因此,项目教学的过程就成了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的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学生在活动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这就要求学生们要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积极地、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会了与项目有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自主学习。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竞争意识

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是当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普遍不是很扎实,社会经历不多,步入社会的过渡期短。因此,为了学生在不久的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学校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这也就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项目教学法采用小组合作,提倡知识共事,强调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之间的辩论,公平竞争,明辨是非,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理解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并正确掌握分工合作与正当竞争的有关技巧。从而培养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以上观点的共同点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能力,构成倡导项目教学法的思想背景。这正是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价值。

三、项目在此课程中的实施

项目教学法,其核心追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项目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实施,即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价总结:

1.设计项目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基础》课的课堂中同等重要,教师负责设计和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项目,安排和布置给学生相应的任务和角色,鼓励和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到项目中去完成相应的任务,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们在课堂项目教学情境中不仅能收获快乐、获取知识、还能得到锻炼、提高能力。学生们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特定的项目情境中按要求积极参与活动,珍惜每一次获取的机会,大胆地表现自我,尽可能地争取完成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项目教学法时,既要符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要求,也要体现项目教学的普遍要求和原则。所以,项目的设计至关重要,其中项目设计的原则又是关键。设计原则至少要同时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教学内容的要求、社会普遍要求、用人单位的要求、未来技术储备的要求。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通过完成四个教学情景(公民生活、大学生活、员工生活、家庭生活)和十五个子教学情景的学习,掌握作为社会公民、大学生、企业员工、家庭成员等社会角色相应的人文知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我校根据本课程所对应的社会角色应具备的关键能力进行社会调研,对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归纳总结出学习工作任务,引入基于模块式课程开发理论,以社会生活场景为载体开发教学情镜,运用突出能力目标的课程目标描述,实施教学方案,采用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具体项目设计如下:第一,公民生活领域,设计了如“人生观与大学生成才”讲课比赛,“社会公德大采访活动”策划等项目;第二,大学生活领域,设计了如与“高年级大学生的学习方法”交流活动,制定“大学三年的学习规划书”,寻找校园中不文明的现象等项目;第三,员工生活领域,设计了如结合专业发展方向,谈谈职业道德,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制作求职简历,模拟一场招聘会等项目;第四,家庭生活领域,设计了如辩论赛“大学生恋爱利弊孰大”,写一封信给未来的男(女)朋友等项目。

2.实施项目

项目确定后,学生以小组形式工作,一个小组一般八到十人,基本进程模拟学生将来在职场中的实际工作过程。一般流程如下:(1)收集信息(咨讯);(2)制定计划;(3)决策,学生自己分工合作定角色;(4)实施,学生自己完成;(5)检查,教师指导学生完成;(6)评价,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对学生个人及团队进行评价。

四、项目教学法在此课程中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基础”课教学中效果显著。自从2007年以来,我们部分思想政治课老师就已经开始了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探索和实践,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首先,是学生愿意上政治理论课、喜欢上政治理论课,他们认为项目教学法在思政课堂上的运用在教学形式上就很新颖、有吸引力,打破了他们固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他们逐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了学习兴趣,这在高职院校是难能可贵的事。其次,是采用项目驱动教学的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明显上升,每个学期我们学校都要求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思政课教师居前,特别是在课堂上进行了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师更是名列前茅。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也是我们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动力所在,同时也是进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五、项目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对项目教学法的重要性已有了较充的认识。应用项目教学非常广泛,但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项目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在我院项目教学实践虽已运用了三年中,但事实上还存一些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在认识层面存在的问题

(1)把项目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相互对立起来。主要表现为用项目教学法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法,或者在项目教学中不再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等。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各有长处,前者强调应用能力培养,后者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高职院校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政治理论课中非常需要把这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

(2)机械的看待项目教学法。在论述高职教育中如何用项目教学法的文章中。经常看到项目教学中一些经验的总结及理论探讨的机械化,我们这门课程不同于专业课,有时候一个项目并不需要大家动手,只需要动脑和动嘴就可以完成,有时候就是一个案例分析而已,只要能够顺利达到教学效果就算是一次成功的项目实施。

2.在实践层面存在的问题

(1)项目教学准备环节存在的问题。一是在项目教学中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的操作指导,我校虽然对这门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和非常细致的单元设计力争规范化,但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是各自为阵,不是对设计好了的项目进行研究和准备,而是从自己如何省时、省力的角度出发处理项目。再加上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制度规范和激励机制,这不利于保障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的推广和教学经验的总结。二是在项目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研究方法的辅导。完成项目不仅需要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方法。忽视方法方面训练,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不利于项目教学的顺利进行。三是在项目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提供的资料和手段不很充足或者缺乏多样性,也没有与项目教学相配套的教材。项目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图书资源、网络资源、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以往项目教学档案及成果展览,等等。这些资源的缺乏影响了项目完成的质量和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从教材的角度来讲,教材的内容、体系与项目教学也存在不一致。

(2)项目实施环节存在的问题。一是项目实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相对宽松的空间环境,而我们现存的教学管理模式有时候根本无法满足教学需要。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目的。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项目教学。二是在项目教学过程中。缺乏落实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具体环节和详细设置。项目教学并不能够自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还需要除任课教师之外的人,如班主任或辅导员进行有目的的予以安排和贯彻。例如,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方法论指导、展示示范项目、提供宏观指导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项目评价环节存在的问题。一是我们还未建立项目教学档案,并且忽视项目教学成果的收集及展示。每一个项目完成过程也是各个小组成员共同努力探索的过程,为了能让后来的学生学习到众人之长,每一届学生的项目完成后的总结很重要。建立项目教学档案有利于积累教学经验、教学资源,项目成果展示有利于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创新。二是一般的项目评价都缺乏“硬性”参考指标,无法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目前,我们的项目评价一般采取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项目评价的指标制定得还是较全面,包括资料准备、基础知识掌握、知识运用、团结合作、项目报告等。但在如何落实这些指标、哪些指标是关键、如何保证评价的真实性等方面,还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余姚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课题组.项目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4).

[2]王民权,梅晓妍.高等职业教育中项目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职业教育研究,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