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9:24: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心理学的基本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文化心理学 文化 质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05 文献标识码:A
The Rise of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LI Niannian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
Abstract The rise of cultural psychology has many causes, has their own development inevitablity, there are practical reasons for history. This article on the rise of cultural psychology background and further elaborate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psychology.
Key words cultural psychology; culture; qualitative research
文化心理学是20世纪末刚刚兴起的一种心理学研究取向,冯特建立的民族心理学是它的源头。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构建了两类心理学,一为实验的个体心理学,另一为文化的民族心理学,冯特认为对于人的意识、情感等高级心理过程,只能通过语言文化的研究来获得。但是,由于西方主流心理学在心理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民族心理学并未得到发展壮大,相反,它的力量微乎其微。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文化心理学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 文化心理学兴起的背景分析
(1)主流心理学中对文化的让步。自从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伊始,文化就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地位。虽然冯特建立了民族心理学,考虑到了文化的作用,但是文化一直都处于压制状态。科学心理学在实证主义哲学的指导下,一味地追求追求的是像物理主义那样的客观性、精确性及普遍性。“心理学正是靠排斥或跨越历史文化来赋予研究的合理性与普遍性。”①20世纪后期,主流心理学家看到了心理学研究中忽视文化所导致的困境,在“文化问题上表现出一定的让步,其主要表现是跨文化心理学的兴起。”②传统的跨文化心理学以不同文化群体中的人为被试,并比较不同文化下的心理与行为,并分析不同文化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因素。跨文化心理学虽然正视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但是其最终目的仍旧是追求心理的普遍适用的规律,从而建立普遍通用的心理学。目前,跨文化心理家大都还是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上,从西方文化的角度,用西方文化下得出的心理学规律去研究其他文化下人的心理与行为。因此,主流心理学仍旧追求共有的心理机制的假设,其在研究方法、理论上没有多大的改变,虽然在文化问题上做了一定让步,但是仍旧是有限的。文化心理学正是看到了跨文化心理学的局限之处,并在不断吸收超越跨文化心理学的合理之处下产生了。
(2)多元文化思潮下的产物。多元文化论是在西方社会中兴起的一种文化潮流,多元文化论强调文化的多元主义,尊重每种文化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它反对西方欧美的白人文化的霸权主义,反对把它作为所有文化的唯一标准。多元文化主义认为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应重视文化的因素,并认为心理现象并非只由内部因素决定,还受文化因素的制约,所以,“行为是文化的产物。”③而主流心理学一味地去追求心理现象的客观性,忽视文化的作用。文化被看作是外在的因素,被排除在外。虽然跨文化心理学也看到了文化的作用,但它也仅仅把文化看作标签,用来注明心理特征属于何种文化,文化是自变量,心理为因变量。文化一般是作为背景因素,与研究对象分离。而多元文化论则从文化自身来研究心理行为,强调从文化内部去建构文化心理和行为。多元文化论反对主流心理学家把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研究下的心理规律不加选择就应用到其他文化地区中,要寻找适合不同文化条件的心理机制。多元文化论者反对西方传统心理学倾向于民族中心主义的观点,反对不分条件地把研究的结论与成果应用于所有群体。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文化心理学便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多元文化论为文化心理学的产生做了铺垫。
(3)心理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心理学诞生之初,心理学家一直把研究对象放在西方人身上,其哲学基础与方法论也都是西方的,并且主要沿着自然科学的方向前行。台湾学者杨国枢教授曾指出,华人社会的心理学就是彻头彻尾的西化的心理学。主流心理学坚持实证主义哲学传统,以自然科学为模板,企图通过自然科学的方法去发现心理现象背后的心理规律。岂不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人是文化环境下的人,文化是人存在的条件与基础。心理学的研究不能够抛弃文化而存在,心理学的研究应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方法。主流心理学对自然科学的盲目崇拜造成了心理学的困境,面对这样一些文化沙漠似的研究,很多心理学家对文化变量有了新的思考。美国心理学家格根就认为,“人的心理随文化和历史的不同而不同,人的心理是多变的和多样的。”④因此在心理学发展之日起,主流心理学就一直注重实证的研究而忽视人文方面的研究,使心理学的发展停滞不前,导致了其困境。因此,心理学的发展对文化转向的呼声很高,文化心理学正是在这样的处境下兴起了,文化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2 文化心理学的基本特征
文化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中的一种新的学科分支,它给主流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主流的西方心理学以自然科学为研究取向,坚持研究对象的可观察、可证实性。在此基础上的心理学只重视人的物性却忽视了人的文性,只追求心理的客观性却忽视了人的真实性。文化心理学正是看到主流心理学对人的真实性的忽视,而特别强调研究人的文化心理的真实性。通过以上对文化心理学背景的分析认为文化心理学的基本特征如下:
(1)注重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心理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文化的多元性认识到不同种族、民族的存在,每个国家以至各个地区都可以形成自己相对独特的文化,如欧美文化、中国文化、非洲文化等。文化心理学强调注重文化的多元性,肯定并包容各种文化的存在,在价值观上强调文化价值的多元性和平等性。每个个体都有其文化主导下的心理与行为,他们在文化价值观上是对等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没有哪一种文化强于哪一种文化,或者哪一种文化弱于其他文化,每种文化都是其独特的存在。而且人的心理也是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形成的,不同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心理特征,即同种文化会形成个体相似的集体特征,不同文化下的个体会有不同的文化特点,即便是在同一个地区,也会发现有多种多样文化的存在,总之个体心理离不开社会文化条件的影响。因此,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心理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2)主张研究方法的质化研究。主流心理学力图将心理学建设成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期望像物理学那样去研究心理学。它以实证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为其基础,坚持决定论和还原论,恪守以方法为中心,注重研究方法的客观性与定量研究。主流心理学笃信实证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坚信客观的普遍适用的原则,它认为可以找到适用于所有人的一般的、普遍适用的、大众的心理规律。主流心理学在西方实证主义哲学指导下,主要采取实证的科学研究方法,而文化心理学则多以质的研究方法为指导,主要包括现象学方法、解释学方法和民族志方法等。文化心理学的质的方法正是考虑到心理过程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并认识到传统的实证方法无法给予心理学的研究发展更广阔的空间,而质化研究恰恰能够弥补实证方法的不足,它重视研究者所处的立场,关注对文化心理和行为的意义理解及相互建构。质化研究尤其重视研究对象的自身特点,关注在文化条件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并把人的心理看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研究文化与心理的相互影响。
(3)注重对现实中人的研究。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人是具有一定思想、意识和情感的人,他有其自觉性,能够觉知到自己及他人的行为与思想。比如在实验中,被试极有可能去揣测研究者的心理,而研究者也可能去选择对他实验研究有利的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再者,人又是文化下的产物,不同文化显然形成了不同的心理行为特征。而主流心理学认为在实证研究方法下产生的研究理论都适用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人的心理,这显然是不科学的。主流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大部分来自西方国家的文化环境,西方心理学家把他们在西方文化中得到的心理学理论去应用到非西方国家中,显然是不全面的。文化是多元的,不同的文化环境造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和行为。人们的生活总是或多或少地打上了文化烙印,总是潜在地受到深处文化的影响。不同文化环境下,个体形成不同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即便在同一文化条件下,个体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对文化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现实情境下去研究人的心理,使研究更趋于自然,更趋于真实,从而使研究结构更趋近实际。
(4)对特定文化背景中的人的心理的研究。跨文化心理学虽然也是对文化背景中人的研究,但是跨文化心理学仅仅是把西方心理学研究中所得到的原则、方法拿到其它国家中,其最终目的仍旧是追求在所有文化中普遍适用的规律。可见,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仍旧是心理与行为的相似之处,而非它们之间的差别。跨文化心理学主要从外部来研究不同文化之中的人的心理行为。而文化心理学倾向于站在文化的内部去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它更多的是站在研究对象的文化的角度出发,从研究对象的特点出发,更强调特定文化语境下对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文化心理学强调对历史和社会文化语境中人的理解,并依此为基础,理解心理和文化在具体的文化背景下如何相互说明和建构。”⑤因此,文化心理学是对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下去研究人的心理现象。
3 结语
文化心理学是通过文化来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一门学科。主流心理学中文化地位的转变,以及后现代思潮和多元文化论的影响催动了文化心理学的兴起。文化心理学从一种新的的角度去探索人的心理与行为,它反对追求普遍的心理规律,而更强调不同文化对人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的发展做了一定的补充,并给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
注释
① 葛鲁嘉,陈若莉.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文化学转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5).
② 丁道群.文化心理学的兴起[J].心理学探新,2002(1).
③ 叶浩生.多元文化论与跨文化心理学的发展[J].心理科学,2004.12(1):144-151
关键词:新课程;英语;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126
高效课堂不是潮流,不是形式,而是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教的使人满意,教学成果显著的实实在在的高效课堂。我们要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要成绩,就要注意教学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一、什么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简单说,“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它主要研讨两大方面,即教师与学生,也就是教与学,研究主导和主体二者的关系,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教学最优化的原则,保证课堂教学在耗费师生最少的时间的情况下,能够取得最大的效果”(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如何使英语高效课堂成为现实,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在课堂实践中的做法和想法。
二、高效课堂的教学要素
高效课堂教学至少包含以下三个要素,即: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
三要素的体现与衡量主要涉及三个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层面,教学效率是指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在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教师所完成的教学任务量。学生层面,教学效率=教学对所有学生的一切影响的总和/学生所用的时间总和。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要和谐、有效。只有教师的高效或学生的高效,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只有三者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达到高效的目的呢?笔者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谈起。
1. 教师的具体操作
(1)教师首先要与时俱进,进行自我洗脑,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角色。要确立和增强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是认识过程的主体,他们统一在教与学的两种活动方式之中,而面临的一个共同对象就是“英语”。教师虽为主体之一,在课堂上应发挥其“主导”作用,但要把学生当作中心,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并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教师要摆正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从“交际论”的角度讲,师生共同都是主体,即“双主体”。而“自主”是学生主体的第一特征。高效的课堂应该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并通过教师的主导,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独立思考,自主发展各种学习能力,以获取必要的知识、强化学科技能。教师应该亲近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同时,在教学环节中结合教材目录、每个单元的“目标”“复习要点”,各单元的“学习建议”(Tips)指导学生有效地采取各种策略提高学习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和高效教育。
(3)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备好教材、备好学生。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置性作业。无论是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基础知识的讲解,还是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培养,乃至最终综合英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教学活动(主要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因此,英语教学本身就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个科目。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不同层次和多种形式的活动时,特别注意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尽可能提供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综合地应用所学语言完成一些任务。
(4)教师熟练操作多媒体
多媒体呈现的知识内容,可以形成清晰具体的映像,把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形、声、情、意、形象化,让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可以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打造高效课堂中,多媒体作用功不可没。
2. 学生学习热情和正能量的激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这里的“发展,兴趣,爱好,倾向”都是心理健康的内容。高效课堂上,学生三种学习需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成就的需要
成就的需要就是指对地位实力、绩效优势、声望名誉的需要。成就需要的强弱取决于教师和家长的成就需求的高低、自信心和成功体验。
(2)被赏识的需要
被赏识的需要在课堂上表现为希望获得教师的赞许、认可和赏识。这种需要一旦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学生就会进一步努力学习,取得良好成绩。因此,这是一种外在动机。
(3)认知的需要
认知的需要是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需要,是属于内部动机的作用。认知需要与学习的目标有关,也与学习的兴趣有关。课堂学习成功经验可以使学生增强认知需要,使学生更加愿意学习。
三、如何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1. 学法指导
教师要给学生介绍一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向学生提出读书的具体要求。笔者指导学生阅读,注意提示学生从两方面去看:一是从宏观上看,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中心思想、内容要点、布局结构、写作方法、风格特色等,把这叫做“宏观把握”;二是从微观上看,对词、句、段中的难点、重点作深入的探讨,把这叫做“微观理解”。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的阅读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阅读的规律和方法,迅速提高阅读能力。
2. 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情感的交流。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通过观察、倾听和参与,调控教学,考虑学生的差异,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并加以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
3. 质疑设问
质疑,是学习的真正开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倡导“发现学习法”。这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方法”,即由学习者自行发现问题,自己去概括,作出结论。学生能设问,常常表明他已经进入了真正学习的角色。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水平,设置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需求。
4. 释难解惑
问题提出后,怎样解决,谁来解决?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但发挥主体作用的还是学生,提问者在继续学习、思考或受他人启发后,也可为自己“解惑”。一句话,可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来取得共识、获取新知。
5. 创新与提高
高效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创新”的课堂。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使学生获取新知的阶段,而必须进一步使学生的新知转化为智能的阶段。因此,教师应在学生掌握新知之后,及时地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发现、质疑、类比、分析、综合、联想、求异,而达到创新的过程。
6. 巩固深化
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学生的认识和智能形成也不可能一次实现。这就要有一个巩固深化的阶段。教师要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
–
20XX学年第二学期
教
案
课
程
名
称:
乘务心理学
团队/教研组:
任
课
教
师:
使
用
教
材:《高速铁路运输心理学》
教案
课题名称
服务与旅客运输服务
授课班级
高铁
授课时间
20XX.0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服务与旅客运输服务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重点
掌握铁路旅客运输的服务意识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导入】
认识心理学
【新授】
一.铁路旅客运输服务的基本概念
1.铁路旅客运输服务
2.铁路旅客运输服务特点
二.铁路旅客运输的服务意识
1.树立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服务意念
2.了解旅客心理状态,提高客运服务质量
【讨论、练习】
案例分析:售票员售票情况
【作业】
心理学起源的相关资料
【小结】
通过本章节学习,引导学生们掌握铁路旅客运输服务的基本概念并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
【课后反思】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教案
课题名称
心理学概述
授课班级
XX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XX.0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重点
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什么是服务?
【导入】
心理学的起源
【新授】
一、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原始社会末期:萌芽
中世纪(11-14世纪):中断
15世纪初:文艺复兴,奠定基础
17-19世纪中叶:研究活跃
19世纪后半叶:成为独立的科学
1879年,冯特在莱锡比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冯特将心理学定义为:研究意识并探索控制心灵的独特规律。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讨论、练习】
收集心理学起源与发展的相关资料
【作业】
【小结】
掌握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观点
【课后反思】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概述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旅客的分类和旅客心理的概念
教学重点
明确学习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的意义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心理学的起源
【导入】
观察生活中的心理学
【新授】
一、高速铁路旅客的心理
(一)旅客的分类:
1、按自然构成分类;
2、按社会构成分类;
3、按旅行目的分类;
4、按购买动机分类。
(二)、高速铁路旅客的心理需要
1、旅客的一般心理需要;
2、旅客旅行需要的表现。
二、在高速铁路运输中旅客心理的规律性表现
1.旅客动机的产生
2.旅行交通工具的选择
3.购票
4.去车站
5.进入车站及上车
6.车上旅行
7.到站下车及出站
8.继续乘车旅行
三、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研究对象:旅客
2.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的主要任务
1)了解旅客心理需要
2)把握旅客的心理需要
四、学习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提高客运服务工作的主动性
(二)提高客运服务工作的针对性
(三)提高客运服务工作的周到性
(四)树立铁路客运服务人员正确的服务观
(五)提高客运管理工作水平
【讨论、练习】
旅客购买高铁二等座车票曾更高等级座的心理分析
【作业】
收集高速铁路旅客运输过程中的旅客心理案例
【小结】
掌握心理学、旅客运输心理学与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的关系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基础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人的本质及其行为特征
了解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
教学重点
能够熟悉服务对象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个性心理特征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旅客的分类
【导入】
人的本质及行为
【新授】
一、人为学基础理论
(一)人的本质
1、关于“人是什么”的问题;
2、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二)、人的行为
1、关于人类行为;
2、行为种类;
3、研究人的行为的目的。
二、心理学基础理论
(一)关于心理学
(二)心理现象
1、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3、心理现象与行为
(三)群体心理
1、群体的含义与分类
2、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3、群体的沟通和冲突
(四)个性心理与群体心理
(五)心里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讨论、练习】
服务群体的沟通技巧
【作业】
【小结】
具有通过旅客或旅客群体的行为特征分析其个性心理的能力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基础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各种管理学理论
教学重点
能够结合群体特点提供个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心理学基础理论
【导入】
管理学的基础理论
【新授】
一、管理学基础理论
(一)管理的实质与管理学体系
(二)西方管理理论概述
1、古典管理理论
2、行为科学理论
3、现代管理理论
(三)管理现代化的表现
1、管理科学化思想
2、管理民主化思想
3、管理高效化思想
4、管理系统化思想
5、现代市场营销思想
二、消费心理学
(一)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分析
三、管理心理学
四、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及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
【讨论、练习】
【作业】
【小结】
具有从心理学、管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旅客心理特征的能力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心理过程的一般性认识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人的心理过程
教学重点
熟悉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心理学、管理心理学、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导入】
认识过程包括哪些?
【新授】
一、认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
(一)感觉
1.感觉的特征
2.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
2)内部感觉
3.感觉的意义
4.感受性与练习
(二)知觉
1.知觉的种类
1)物体知觉
2)社会知觉
2.知觉的活动过程
3.知觉的基本特征
1)相对性
2)整体性
3)理解性和概括性
4)恒常性
4.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
1)知识经验
2)注意
3)定势
5.知觉与感觉的区别和联系
1)知觉和感觉的区别
2)知觉和感觉的联系
【讨论、练习】
【作业】
【小结】
能够利用感觉和知觉的特性提高客运服务质量。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心理过程的一般性认识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熟悉人们认识某个事物所需要经历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
充分了解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的特征,培养铁路客运服务人员对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认识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感觉、知觉的基本特征
【导入】
人格形成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新授】
一、记忆
1.记忆的分类
记忆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划分为形象记忆、语言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2)根据记忆的线索划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3)根据记忆时意识参考的程度划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4)根据记忆的时间长短划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5)根据信息加工处理与存储的方式划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2.记忆表象
1)形象性
2)概括性
3.记忆过程分析
1)识记
2)保持和遗忘
3)再认和重现
二、想象
1.想象的功能
1)想象具有预见作用
2)想象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补充的作用
3)想象具有替代作用
2.有意想象的种类
1)再造想象
2)创造想象
3)幻想
3.想象与创造
【讨论、练习】
【作业】
【小结】
能够利用记忆和想象的特性提高客运服务质量。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心理过程的一般性认识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4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熟悉人们认识某个事物所需要经历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
充分了解思维、注意、语言心理活动的特征,培养铁路客运服务人员对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认识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记忆、想象的基本特征
【导入】
什么是思维?
【新授】
一、思维
1.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
2)概括性
2.思维的种类
1)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语言逻辑思维
2)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4)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5)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3.思维过程
1)分析和综合
2)比较、概括和系统化
3)抽象和具体化
4.思维形式
1)概念
2)判断
3)推理
二、注意
1.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维持功能
3)整合功能
4)调节功能
5)监督功能
2.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
3.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范围
2)注意的紧张度
3)注意的稳定性
4)注意的分配
5)注意的转移
三、语言
1.语言的特征
2.语言的结构
3.语言的种类
4.语言的表征与加工过程
【讨论、练习】
【作业】
【小结】
能够利用思维、注意和语言的特性提高客运服务质量。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心理过程的一般性认识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4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掌握各种情感体验对人们认识事物的影响
教学重点
能够通过情绪、情感提高客运服务质量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人的认识过程的基本特征
【导入】
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定的态度和体验,这些体验属于什么?
【新授】
一、情感过程
1.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2.情绪与情感产生的基础
3.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4.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
5.情绪的种类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6.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7.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
2)动机功能
3)组织功能
4)信号功能
二、意志过程
(一)意志的含义
(二)意志行为
1.意志行为的特点
(1)意志行为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
(2)意志行为和克服困难相联系
2.意志行为过程
1)确定决定阶段
2)执行决定阶段
(三)意志与认识、情绪、情感的关系
1.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2.意志和情绪、情感的关系
(四)意志的品质
1.自觉性
2.坚定性
3.果断性
4.自制性
【讨论、练习】
【作业】
【小结】
充分利用情绪、情感达到提高客运服务质量的目的,通过学习加强自身意志品质的培养。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个性心理的一般性认识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4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人的个性意识倾向的表现形式
教学重点
能够结合旅客的外在行为表现分析其心理动机及服务需求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心理过程的一般性认识
【导入】
你的个性是什么样的?
【新授】
一、个性意识倾向
(一)人的需要
1.需要的含义
1)需要是对现实要求的反映
2)需要是个人的一种主观状态
2.需要的运动过程
3.需要的分类
1)从需要的性质分
2)从对需要的迫切程度划分
3)从需要的范围划分
4.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
2)马斯洛的观点
3)需要层次理论的意义
5.人的欲望
1)欲望的种类
2)欲望的特性
(二)人的动机
1.动机的含义
2.动机的分类
1)生理性动机
2)社会性动机
3.动机的影响因素
1)嗜好和兴趣
2)价值观
3)抱负水平
(三)人的兴趣
1.兴趣的概念
2.兴趣的品质
1)兴趣的倾向性
2)兴趣的广阔性
3)兴趣的稳定性
4)兴趣的效能性
3.兴趣的分类
【讨论、练习】
【作业】
【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根据旅客的行为表现分析其个性意识倾向或其心理特征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个性心理的一般性认识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4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表现
教学重点
能够通过旅客的气质特征分析其气质类型进而提供相应服务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哪些?
【导入】
你的期望是什么?
【新授】
一、个性意识倾向
(一)人的期望
1.期望的含义
2.期望心理的产生
3.期望的心理特征
1)表现出一定的期望概率
2)表现出一定的行为动力
3)期望心理随客观环境及目标的变化而变化
4.期望理论
(二)人的挫折
1.挫折的含义
2.挫折的产生
1)产生挫折的一般原因
2)产生挫折的组织原因
3)对挫折的容忍力
3.挫折行为
1)情绪上的反应
2)防卫的方式
3)环境的不良适应
4.避免挫折的措施
(三)人性
1.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
2.人性的假设
1)经纪人
2)社会人
3)自我实现人
4)复杂人
【讨论、练习】
【作业】
【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根据旅客的行为表现分析其个性意识倾向或其心理特征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个性心理的一般性认识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4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人的个性意识倾向的具体表现
教学重点
能够通过旅客的气质特征分析其气质类型进而提供相应服务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哪些?
【导入】
你的期望是什么?
【新授】
一、个性意识倾向
(一)人的期望
1.期望的含义
2.期望心理的产生
3.期望的心理特征
1)表现出一定的期望概率
2)表现出一定的行为动力
3)期望心理随客观环境及目标的变化而变化
4.期望理论
(二)人的挫折
1.挫折的含义
2.挫折的产生
1)产生挫折的一般原因
2)产生挫折的组织原因
3)对挫折的容忍力
3.挫折行为
1)情绪上的反应
2)防卫的方式
3)环境的不良适应
4.避免挫折的措施
(三)人性
1.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
2.人性的假设
1)经纪人
2)社会人
3)自我实现人
4)复杂人
【讨论、练习】
你的兴趣都有什么?你觉得自己现在有欲望吗?你现在需要什么
【作业】
人的动机有哪些?
【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根据旅客的行为表现分析其个性意识倾向或其心理特征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个性心理的一般性认识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5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表现
教学重点
能够通过旅客的气质特征分析其气质类型进而提供相应的服务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哪些?
【导入】
你的气质属于什么类型?
【新授】
(一)个性的形成
1.个性的特点
(1)独特性
(2)综合性
(3)稳定性
2.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一个人个性的形成,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先天决定因素,即遗传因素;二是后天决定因素,即环境因素。
3.环境对个性的影响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1)儿童时期
2)学生时期
3)走向社会时期
(二)人的气质
1.关于气质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是指个人典型地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的特征。
2.气质的类型和特征
气质可根据高级神经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进行划分。
3.气质对管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1)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
2)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
3)气质影响人的活动效率
4)气质影响人的情感和行为
(三)人的性格
1.关于性格
2.性格的特征
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3.性格的类型
4.性格的本质
5.影响性格的因素
1)生理性因素
2)环境因素
6.性格发展的过程
(四)人的能力
1.关于能力
2.能力的种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认知能力、实践活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3.能力与兴趣的关系
1)兴趣以需要为基础划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2)兴趣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
3)兴趣具有社会制约性
4.能力与知识、技能
1)区别
2)联系
5.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1)性格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能力为基础
2)能力发展水平受性格特征的影响
3)优良性格特点往往能够补偿某些方面能力的弱点
6.能力的个体差异
1)能力的质的差异
2)能力的量的差异
【讨论、练习】
不同类型的人格对应的人物有哪些?
【作业】
性格和气质有何区别?学习气质的相关知识对你有什么指导意义?
【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气质的相关知识对未来工作有指导意义。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年轻旅客群体的心理特征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5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对旅客群体进行分类的方法及年轻旅客心理特征的积极和消极特点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年轻旅客的行为表现分析其心理活动及心理特征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人的个性和气质类型有哪些?
【导入】
多大的人算年轻人?
【新授】
年轻是一个中性的词语,指年纪不大者,多指年龄介于十几岁至二三十岁间的人,强调的是相对来说年龄处于较小状态的成人。
一、年轻旅客心理特征中的积极和消极特点
1.朝气蓬勃勇往直前
2.主动积极、勇于创新
3.类似成人的新需要大量涌现,激起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4.情绪强烈、情感丰富
二、青年自我意识的矛盾
1.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3.求知欲强而识别力低的矛盾
4.情绪与理智的矛盾
5.幻想与现实的矛盾
三、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
1.正面心理特征
1)聪明开朗、善于思考,创造力强
2)同情心强,乐施好善
3)办事认真,有进取心
2.负面心理特征
1)依赖性大
2)任性专横
3)自我中心
4)性格孤僻
四、年轻旅客的心理特点
1)热情好动、独立性强
2)维权意识强、态度固执
3)服务要求高、肯提意见
4)自尊心强,情绪易偏激
5)尊重权威、能服从管教
【讨论、练习】
作为年轻旅客你乘坐火车时有何要求?
【作业】
年轻旅客群体有哪些心理特征?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们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多了解年轻旅客群体的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以便在工作中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本地及非本地旅客群体的心理特征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5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本地及非本地旅客群体的组成及其出行规律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与本地及非本地旅客旅客群体沟通的技巧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年轻旅客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导入】
你对于大连市来说是本地旅客还是非本地旅客?
【新授】
一、本地旅客是高峰客流的主体
在高速铁路交通系统中,本地旅客是主流的旅客群体,在全部客流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1.高峰客流的主体和特点
公共交通工具的客流分布是不可能一直保持均衡的,其中客流最集中、客流量最大的状态就称为客流高峰状态。这种高峰客流状态发生的时段就称为高峰时段;客流高峰的最大客流量就称为高峰流量。
2.高峰客流旅客的心理特征
通勤旅客是高峰客流分主体,正是因为他们将高速铁路作为上下班、上下学的交通工具,因此高峰客流旅客具有明显的通勤旅客群体的心理特征。
1)赶点心理
2)将就心理
二、非高峰时段的本地旅客
三、非本地旅客的心理特征
(一)非本地旅客的分类
(二)旅客的文化修养
(三)一般的非本地旅客
【讨论、练习】
作为本地或者非本地旅客你的心理是什么?
【作业】
高峰客流主体有哪些?其客流特点是什么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们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能够根据旅客的外貌特征、言谈举止对旅客进行分类。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常见的旅客心理现象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5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高速铁路运输中旅客的平等心理及从众心理,嫉妒心理表现及其心理特征
教学重点
认真学习、掌握不同旅客的不同的心里特征的外在表现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本地及非本地旅客的心理特征
【导入】
你对自己的相貌、体形满意吗?
【新授】
一、人格心理
不同的人格是造成人们行为表现各异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人格具有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人格属于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范畴。
准确来说,人格具有3重含义:
(1)人的道德品质
(2)做人的权利与尊严
(3)人的行为模式。
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大性格”是指五种普遍的人格特征:外向性、神经质性、和善性、严谨自律性和开放性。特别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开放性仅是个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心理学家认为,这五项特质能够基本确定一个人的性格。
人格心理是最普遍、最常见和最为基础的人类心理活动。
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人员必须认识到:虽然每个乘客的人格都不完全相同,但他们对服务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即:自己的人格必须得到尊重。
二、平等心理
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人对人的一种态度。平等是人类的最基本、最普遍和最常见的心理特征之一,也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理想之一。
一般而言,需要重点关注的乘客群有:非本地乘客、进城打工族、残疾、体弱、老年乘客等,他们往往对平等服务的要求比较敏感,也最容易产生误解。
三、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人类的一个思维定式,思维上的从众定式使得个人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能够消除孤单和恐惧等心理。
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能保持独立性,不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四、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的发生、发展,从内心感受而言,一般有3个层次:前期依次表现为由攀比到失望的压力感;中期表现为由羞愧到屈辱的心理挫败感;后期则表现由不服、不满到怨恨憎恨的发泄行为。
嫉妒心理是一种社会心理,它一定要有第二者或第三者存在,而且这个第二者或第三者在某些方面可能比嫉妒者要优越,或虽不优越,却对嫉妒者产生一定的影响。
美国心理治疗专家提出的打开心胸的办法:
想象一下,你来到大海边,大海是取之不尽的,无论你用盆、用缸,甚至是巨盆来
装,都无法把海里的水装完。
想象一下,你行大海里面取你要的水,而别人也在那里取水,而大海是取之不尽的。
【讨论、练习】
从众犯罪是否应得到法律的制裁?
【作业】
什么是人格?简要说明人格的形成过程。
【小结】
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能够换位思考为不同的旅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常见情绪与旅客的情绪表现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5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常见的人类情绪的表现形式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与不同情绪表现的旅客沟通的技巧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什么是人格?
【导入】
你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新授】
一、情绪与情绪控制
(一)情绪的定义
情绪是指个体对本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反应、认知互动。
(二)情绪的构成
人的情绪活动一般包含以下5个基本元素。
1.认知评估
2.身体反应
3.感受
4.表达
5.行动的倾向
(三)情绪的先天性和后天性
(四)情绪的控制
(五)情绪的调整
1.表情调整
2.人际调整
3.环境调整
4.认知调整
5.回避调整
二、常见的人类情绪表现形式
(一)人类常见情绪
1.七情
2.六欲
3.七情与六欲的差别
(二)人类情绪的基本形式
1.快乐
2.愤怒
3.恐惧
4.悲哀
(三)心理波动与心理调节
1.心理波动
2.心理调节
1)心理调节的十大原则
2)心理调节的四法
(1)暗示调节
(2)放松调节
(3)呼吸调节
(4)想象调节
三、常见的旅客情绪表现
(一)疲劳情绪
(二)焦虑情绪
(三)恐惧情绪
(四)怀疑情绪
1.怀疑情绪无对错之分
2.怀疑情绪的消除方法
1)权威信息
2)公示天下
3)实际效果
四、自我牵挂情绪
五、自笑、自嘲、自言自语情绪
【讨论、练习】
面对就业情况你现在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作业】
什么是情绪?情绪是如何产生的?情绪包含哪些基本元素?
【小结】
掌握不同的旅客群体或个人的情绪表现,分析其情绪变化的原因,进而提供个性化服务。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旅客的决策与个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6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旅客旅行决策要考虑的因素
了解旅客对旅行服务的期待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不同的旅行阶段旅客的心理需求
能够掌握与不同旅客个体沟通的技巧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情绪包含哪些因素?
【导入】
影响你的出行方式的条件有哪些?
【新授】
一、旅客的决策
旅客产生旅行需求后,就要进行旅行方式的选择,这一步即旅客的决策。
(一)旅客决策的过程
(二)旅客决策的影响因素
旅客的出行方式选择受供给属性和需求属性两个方面的影响。
1.供给属性
2.需求属性
二、旅客对服务的期待
1.旅客运输服务
2.旅客期望
3.旅客期望与旅客满意的对应关系
4.影响旅客服务期望的因素
三、旅客旅行的个体心理与需求
(一)旅客旅行的共性心理与服务
1.旅客旅行总体方面的需要的表现
2.旅客旅行各阶段心理需要的表现
3.旅客旅行心理需要的规律性表现
4.满足旅客旅行共性心理需要的心理服务措施
(二)旅客旅行的个性心理与服务
1.根据旅客气质划分
2.根据旅客职业划分
3.根据旅行目的划分
4.根据旅行行程和旅行性质划分
5.根据旅客自身条件划分
6.根据旅行中的旅行情况划分
7.根据旅客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划分
四、旅客旅行的群体心理与服务
(一)旅客群体的特点
1.心理的认知性
2.行为的联系性
3.利益的依存性
(二)旅客群体的类型
1,松散大群体
2.紧密小群体
(三)对旅客群体心理的服务
1.加强对紧密小群体的管理
2.用亲切、和蔼、礼貌的态度为大群体服务
五、掌握旅客心理的方法与服务水平的提高
(一)掌握旅客心理活动的基础
1.要有明确的思想基础
2.要有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3.要细心、有耐心,有耐力
4.要有迅速、果断的应变能力
5.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
(二)服务方式的改进
(三)掌握旅客心理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掌握旅客旅行的主要心理
2.掌握旅客旅行的具体心理
3.必须注意从站、车的实际出发
4.既要注意重点,又要考虑一般
【讨论、练习】
你觉得影响你的出行选择是什么?
【作业】
旅客群体有什么特点?如何为旅客群体服务?
【小结】
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熟悉旅客对服务的期待,了解影响旅客满意度的因素。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的认知能力及其培养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6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影响个人能力形成的因素及能力提高的途径
了解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人员应该具备的主要能力
教学重点
具有一定的感觉与感知能力
具有一定的注意力与观察力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旅客决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导入】
你觉得你的能力是什么?
【新授】
一、认知分析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是从自己的感知开始的。认知能力是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一)认知能力培养的意义
1.能够促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2.促使自觉地调控学习活动,顺利达到目标
(二)加强认知能力学习的策略
1.明确目标,了解认知知识
2.丰富认知体验
二、能力分析
人的能力总是与人的活动联系起来,能力实际上是个体从事活动的能力。
(一)能力的诱发
1.环境诱发
2.参与诱发
3.设疑诱发
(二)能力的形成
1.素质
1)个人素质
2)企业素质
2.知识与技能
3.教育
4.社会实践
5.勤奋
(三)能力的提高
1.牢固地建立起不畏惧失败的信念
2.在思考中积极地进取
3.不轻易为拒绝所打败
4.该出手时就出手
三、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人员具有的主要能力
(一)感觉与知觉能力
1.培养感觉与知觉能力的重要意义
2.感觉与知觉能力的培养
(二)注意与观察能力
1.培养注意与观察能力的重要意义
2.注意能力的培养
3.观察能力的培养
(三)记忆与理解能力
1.培养记忆与理解能力的重要意义
2.记忆能力的培养
3.理解能力的培养
(四)思维与想象能力
1.培养思维与想象能力的重要意义
2.思维能力的培养
3.想象能力的培养
(五)言语能力及其培养
1.礼貌语言在客运服务中的作用
2.言语的感知与理解
3.言语的表达
4.言语能力的培养
5.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人员言语表达注意要领
四、技能及其培养
(一)关于技能
(二)技能的种类
1.动作技能
2.智力技能
(三)提高联系效率的方法
1.明确练习的目标和要求
2.灵活地运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
3.恰当安排练习时间
4.知道练习的结果
5.影响练习成绩的其他心理因素
(四)技能的迁移与干扰
五、掌握旅客心理的方法与服务水平的提高
【讨论、练习】
在日常工作中礼貌用语有哪些?
【作业】
语言在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中的作用有哪些?
【小结】
了解个人素质对提高客运服务质量的重要作用。
一、从主体性角度对西方心理学史的透视
美国家多尔迈在讨论传统哲学主体性观念的递嬗沉浮时,曾引述加塞特的话说,“假如这个作为性根基的主体性观念应该予以取代的话;假如有一种更深刻更确实的观念会使它成为无效的话;那么这将意味着一种新的气候、一个新的的开始”。这个“新的时代”便是试图在哲学理论上注重对“主体际性”的生成及其对现代实践的意蕴加以探讨,并因而同时也就意味着,传统哲学的“主体性”观念在完成了它的理论使命和历史使命之后,必然地步入了它的“黄昏”之境[1](P1)。他并进一步评述说,始自笛卡尔的传统哲学的主体性观念,本来“是一种可以避免的错误”,虽然它构成了“人的解放和成熟历程中的一个阶段”,但“这一阶段的内在缺陷现在已经变得非常明显了”[1](P1)。
虽然多尔迈以上讨论的背景,是哲学理论领域和更为广阔的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但是,假如我们接受多尔迈对传统哲学主体性观念的这种历史判定,并以这种历史判定为立足点来考察心理学,那么我们就获得了理解西方心理学历史的内在逻辑的一个新的视角。这是因为,正是笛卡尔意义上的这种本来“可以避免的错误”的主体性观念,构成了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前提,并因而为心理学提供了一个错误的出发点。这就决定了:心理学在它刚刚脱离哲学的怀抱而作为一门独立的实证科学“诞生”时,就是一个“时代错误”的产物,是一个已经逝去了的时代精神的某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因而在理论上是脆弱的[2](P10-14)。所以,当被普遍证明是正确的、关于生命的科学理论的生物进化论及其思维方式向以追求“科学”为目的的心理学渗透时(美国机能心理学的产生),心理学既不能准确把握生物进化论对它的理论意蕴,也不能抵挡被曲解了的生物进化论试图要将作为它的研究对象的人这一主体化的趋势,从而陷入理论危机。这个危机,实质上是多尔迈据以判定传统哲学主体性观念之所以走向“衰落”的历史理性的一个特殊的表现形式;或换一种话语方式来说,它与哲学在从其近代形式向其现代形式过渡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危机,在理论实质上是同一的。至少就机能主义的发展导致整个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崩溃、并因而要求它重建自己的理论基础这个意义而言,实验心理学又回到了冯特的时代,或更准确地说,回到了(重新)建立自己理论基础的“诞生”的起点。但是,与哲学对这个危机的反应、即从“单子”式意识的封闭的主体性观念向“主体际性”观念及其理论建构的过渡相比,心理学对这个危机的反应是幼稚而鲁莽的,即干脆而彻底地否定主体性,由此也“开始”了它的“一种新的气候、一个新的时代”,即行为主义的“气候”或“时代”。
行为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否定(人类)意识作为一个存在领域的合法性。然而,正是意识作为一个存在领域的不可还原的实在性,构成了心理学的合乎逻辑的基础[3](P87-92)。所以,当行为主义作为心理学研究纲领,其理论逻辑被充分展开之后,必将又一次地使整个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趋于崩溃,并迫使实验心理学重新回到华生的“革命”的起点上。至少就实验心理学的行为主义传统而言,这就是又过了半个世纪之后,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理论家们,试图在重新论证意识实在性的基础上,改造或扬弃传统行为主义的种种理论努力的历史逻辑的本质之所在。事实上,伴随着行为主义的发展、或当它陷入危机之后作为它的替代形式的,是实验心理学内外的各种“抗议”的力量和运动。其中,对行为主义而言带有“革命”性质的两种力量或运动,即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逐步演化为在当代心理学中占主导地位的两大思潮。作为对行为主义理论逻辑充分展开所导致的危机的反应,这些不同的理论思潮作为当代心理学发展趋势,它们所表现出的一个共同基本特征,是向主体性的回归。当代心理学的这种普遍的向主体性回归的发展趋势,不是偶然的,而具有历史逻辑的必然性:它既表达了心理学作为关于意识的科学研究的学科本性,又体现着意识实在与人作为主体性存在事实之间的内在的逻辑关联。
二、进化自然观对主体的要求和拒绝
关于生物进化或自然演化的思想,在西方文化中有着古老的传统。它的理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阿纳克西曼德的某些睿智的洞见,并在历史上一直作为一种思想潜流存在和流传着。就其主导趋势而言,前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主要表现为一种浪漫主义进化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赋予包括无机世界在内的物质以某种活力和发展的倾向,认为自然是自我完善和自我指导的,并最终于19世纪初形成了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的浪漫主义生物进化论,认为每一物种都有自我完善的先天驱力;由这种驱力所导致的获得性性状可以遗传。这种形式的进化自然观,不仅不是反主体的,它实际上以某种不甚明确的方式对主体性存在提出了一种要求。
摘要:法律心理学是一门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整合学科,本文从法律心理学的概念、研究意义、研究对象范围、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方面,对法律心理学的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我国法律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当前我国法律心理学研究不足方面及研究的方向,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法律心理学;法律心理;司法心理学
我国对法律心理学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法律心理学工作者以自然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犯罪成因问题,将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相结合,以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为突破,建构了我国法律心理学科的雏形。虽然当代我国法律心理学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但我国法律心理学仍被界定为介于法学与心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其学科价值均未得到充分的挖掘。本文拟对近年来我国法律心理学的研究进行梳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一、法律心理学概念与意义
法律心理学是研究与法律有关的各种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也称法制心理学。它是介于法学和心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研究人们在实施与法律有关的活动时心理上所表现出的特点与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研究人们在司法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法律心理根据不同的方面,又可分为犯罪心理学、侦察心理学、审判心理学等。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的动机及其对犯罪的教育改造等问题。侦察心理学研究在侦破案件过程中所应依循的心理规律。审判心理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分析犯人供词及证人证词的可靠程度。法律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是司法鉴定心理学,这是运用临床精神病学专业知识,对被怀疑有精神障碍的被告或其他诉讼当事人进行心理鉴定,为确定其法律责任提供科学依据。法律心理学还包括警察心理学,包括警察的选拔,警察的培训,心理援助等内容。
通过法律心理学的运用和研究,一方面从理论意义而言,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另一方面从实践意义而言,作为边缘法学的一个分支,它有助于国家法律制度的建设、改革与完善,在现行法律执行过程中,它有助于提高司法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在对犯罪的改造工作中,它有助于提高改造犯罪的效益。笔者认为,法律心理学的研究完善了与法律有关的各种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应用社会心理学理论。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转型期,法律心理学的研究正在进一步深化中,研究法律心理学有助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学体系。心理学家们也正在致力于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贡献。
二、法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研究对象决定了学科的价值与独立性,依据科学性要求,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必须具备变量的基本特征。目前我国法律心理学界,对学科研究对象仍然缺少共识,而是存在三种假设:假设一,法律心理学以法律现象中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在广义层面,该假设不存在问题,属于心理学介入任何学科都可使用的基础性判断,但明显外延宽泛,不具有针对性。假设二,研究立法、执法、守法与违法中的各种心理现象。此判断虽然明确了研究对象的基本范围,但没有指出研究对象的具体状态,只是以分支学科替代学科研究对象,而且对心理现象一词的使用无法体现研究对象的可操作性。假设三,研究某类主体在立法、执法、守法与违法中的各种心理现象。该判断虽然指出了研究主体和主体行为的范围但并未明确那一种心理现象属于法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法律心理学是运用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研究犯罪现象、法律社会化与立法、执法过程中的心理因素的学说,它隶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宠范畴。法律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起初只限于对法庭证据、审讯技术以受案件侦查等几个方面。近年来.由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和心理科学的进步.法律心理学研究的范围迅速扩大.目前大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法律的制定与社会化过程的心理依据;犯罪主体的心理分析;审判过程中影响对被告作出正确判断的心理因素;影响证人证据准确性的心理因素;预防犯罪与改造罪犯的心理因素。
三、法律心理学研究方法
法律心理学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既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具有社会科学的雇性。因此,研究法律心理学,要求既有严格的科学态度,又有鲜明的人格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