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9:24: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心理学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自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创立第一所护理学校后,人们就把‘担负保护人类健康的职责,以及护理病人而使之处于最佳状态看成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及护理学的发展,护理制度由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把人看成是一个身心统一的整体,护理工作就是要给病人以护理支援,关心病人的心理,提高自我护理能力,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护理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与护理工作的不断进步分不开的。随着护士教育的发展与医院临床护理工作训练水平的提高,使一向被认为一门技艺的护理工作逐步形成一门科学,工作的内容也由单纯的生活照料发展为既有专科护理又重视心理咨询,使之成为医疗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护生是否学过护理心理学对其在操作中的成功率有很大影响。为了了解护生这种状况发生的情况及原因,笔者以静脉穿刺为例,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
1、对象
以我院医药系护理专业110名已学过和没学过护理心理学的护生为对象,其中高职60名,中职50名;女生98名,男生12名。
是否学过护理学心理学对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
2、结果
如表所示,护生们对护理心理学的知识还是相当缺乏的,这也是为什么在进行操作时成功率会受很大的影响。
3、讨论
职业教育中护生的心理素质本来就要差一些,心理承受力也要差一些,这些不良心理因素直接影响到护生对有关操作的练习和掌握,影响到护生对有关课程的学习信心,甚至影响到护生今后专业工作的开展。
主要原因如下:
⑴环境因素 环境中存在大量可以干扰人的信息,如喧哗、围观者、开关门窗及脚步声,还有室内灯光、空气对护生的感官和情绪造成不利的影响。
⑵个体差异 由于人们的年龄、性别、胖瘦和所患疾病不同,因此静脉的深浅、软硬、弯直也各有特点。
⑶个性特征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它包括兴趣与爱好、能力与素质、气质与性格等,个性的积极水平和倾向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性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
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意义在于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2、提高幼儿教育工作效率。
关键词:观察法;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意义
一、引言
观察作为人类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认知心理学作为研究人如何觉知、学习、记忆、思维和决策的一门科学,是继行为主义之后心理学的第。它在承继过往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形成了以反应时测量、口语报告、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为主的独特研究手段,而作为心理学研究古老方法的观察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意义何在呢?
二、观察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历史地位
心理学作为一门中间科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共同孕育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观察法在两者对心理学的探讨和研究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科学对心理学的探讨以哲学心理学为主,其研究心理学的主要方法是观察和思辨,观察是思辨的前提,也是检验思辨结果的手段。自然科学对心理学的探讨主要以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物理学为代表。其中生理心理学在探究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中自然离不开观察,而以韦伯和费希纳为代表的心理物理学在发现感觉阈限和对数定律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观察。
认知心理学是基于信息加工理论来探究人的认知过程。其虽然起步较晚,但却源远流长。对认知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始于构造主义学派。冯特认为对认知活动的研究就是分析感觉的基本要素。构造主义研究认知的方法是内省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内省法乃是观察法的一种变式,两者的区别在于观察对象不同,前者的对象是自己,后者的对象是他人,但二者在基本原理上一致。
行为主义主张研究客观行为。因而,作为研究意识活动主要方法之一的内省法也被拒之门外,但观察法仍然是行为主义研究心理活动的客观方法之一。格式塔心理学对认知活动的探讨主要表现在对知觉的研究上。格式塔心理学以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为其主要哲学基础,其方法论主要是一种纯粹的经验的观察。
三、观察法在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主动地寻找信息、接收信息并在一定的结构中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自我观察是口语报告法的核心,研究者探究被试认知活动规律的基础是被试出声报告的材料,而出声报告材料的准确性取决于被试自我观察的水平。
反应时测量法同样离不开观察。反应时测量法中,无论是实验的主试还是被试,都需要进行观察。被试需要对特定的刺激进行特定的反应,而主试则需要观察被试对刺激的反应是否符合实验要求。最后,对于实验得到的数据同样需要主试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脑成像技术得以应用于人脑的认知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当中,并促使认知神经科学的诞生。脑成像技术的应用使研究者的视野得以向微观层面延伸,研究者可以通过相关的仪器设备直观地观察到认知活动的生理机制,更深入地研究认知活动的结构与功能。
此外,近年来兴起的生态学研究取向对于在实验室中进行的认知心理学研究结论持怀疑态度,强调要在自然情景中研究人的认知活动。在自然情景中研究人的认知活动,观察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自然情景中的认知研究需要准确地描述认知,这离不开科学细致的观察活动。
四、总结和展望
无论从认知心理学的历史渊源,还是从当今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进展来看, 观察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尽管当前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中观察无处不在,但是研究者往往将其视为一种辅工具,甚至将之视为维持日常生活的普通观察,并没有把它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以重视。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迈向生态化,它同人类的实际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相信观察法也会受到更大的重视。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The Importanc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ANG Yong
(Huilong Middle School, Xinfeng County, Shaoguan, Guangdong 51119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people in the pursuit of material comfort but also on mental health. Contemporary vis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ctive thinking, personalized way of rapid physical growth and mental development is not balanced, their intellectual independence and critical has evolved significantly, but there are more one-sided and subjective, and most prone to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s.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mportanc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1 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发挥个体的潜能。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
2 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
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过渡时期”。这时的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3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陷入“误区”,心理上形成了不健康的因素,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和精神障碍。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异,产生不良的后果。这时候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典型案例谈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性。
案例1,罗XX,男,本班学生,对学习感到非常苦恼,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对教师和家长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不好;还兼有品德不良问题;厌学达到严重的程度,上课不听讲;破坏课堂纪律;甚至有时旷课。
3.1 原因分析
经过多方面调查了解到:该同学的父亲文化程度较低,经常去打麻将很少在家,对子女关心较少;母亲是家庭妇女,文化程度也较低,但对子女过分溺爱,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有求必应,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低。父母关系较差,只要父亲一回家,父母就是吵架,母亲心情不好就迁怒于孩子,经常骂孩子。该同学还有一个姐姐,学习成绩优异,遵守纪律,父母总是夸奖她。通过分析该学生的问题主要有:
(1)学习动机和成就动机弱,没有目标。(2)学习自我效能低,对学习缺乏兴趣。由于成绩较差,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在家里父母常拿他于姐姐比,造成他自我评价很低,对学习也没有兴趣。(3)学习焦虑。(4)神经质人格。该学生非常敏感,一点小刺激反应便很强烈,其主要成因可能与其家庭中父母不和、经常吵架有关系。
3.2 心理辅导和教育的过程
第一步: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要求家长要多关心他,改变教育方法,不要老是拿他与姐姐对比,父母要注意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和奋斗的目标,要给孩子营造安定的和谐的学习环境。第二步:增强其学习和成就动机。首先,我让他确定其奋斗目标,这是辅导的关键。目标包括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近期目标是确定目前自己奋斗的方向。其次,和其他任科老师联系,要求任科老师多配合,多给他一分关爱。再次,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我效能感。第三步: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要改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讲小话,临时抱佛脚、粗心大意,不勤奋,不专心、死记硬背等坏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告诉他学习要重在“理解”和“应用”,让他在学完一课后,试着归纳所学内容,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第四步:排除不良情绪的辅导。通过放松训练、心理游戏等,排除其不良情绪,减少他的焦虑,坦然面对学习上的各种困难,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3 心理辅导和教育的效果
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该同学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抗挫折能力增强了,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上课专心听讲,课外跟同学们打成一片,变成了一个勤奋好学、关心班集体的好学生。她妈妈也来学校高兴地告诉我:他儿子现在每天回家就做作业。
案例2,潘XX,男,特别喜欢上网,一上网能够玩通宵。在日常生活中,跟学生有点摩擦,就学网上的游戏,动手、动棍甚至用武力打架,对班和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我了解后,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学生回复到正常状态,大大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案例3,陈XX,男,因其父母离异,得不到父母的爱,产生自卑的心理,无心上学。通过了解后,我经常找他聊天,调节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正确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问题,促使其健康的成长。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本身来说非常重要,能够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学生身心发展,特别是青少年身心发展。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所存在的种种心理行为问题,促进中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社会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能够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
4 结束语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对学生自身身心发展来说,还是对社会,对学校,对家庭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家庭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做父母的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和家庭民,既注重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也注重培养孩子遵守纪律和规则,积极鼓励孩子平等地交换意见。其次,教育部门要履行职责。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为学生减轻学习压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生 社会现状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技能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成为我们中等职业学校新的挑战。这其中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职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所以,中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非常必要。
一、心理学的社会现状
心理学,这三个字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人们往往会跟“读心术”、“催眠”这些词语以及由此而派生出来的感觉联系到一起。实际上,这些理解大大扭曲了心理学真实的样子。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和技术,诞生在100年前的西方。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并且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等各个方面。
然而心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却还很短,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现在,虽然心理学已经发展的很快,但离咱们老百姓的生活还是很远。大家只知道生病去看医生,但对于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人们还是不习惯去做心理治疗。一提到 “心理治疗”,大家普遍会简单的认为是精神病。
通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和培训,我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这段时间学习也使我明白了心理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我们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还是不够的。很多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可以说都是间接的由这些来自社会各方的因素导致的。
二、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职学校学生年龄跨度比较大,一般都在14-18岁之间,这个时期是身心发展的转折点和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城市生源的学生与农村生源学生在心理特点上又有一定的不同,这些都增加了中职教育的难度。主要的心理特点有以下几点:
1、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
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易冲动、缺乏理智。在日常 生 活 中,不少学生情绪躁动不安,动不动就想哭 。也有学生与同学、朋友争 论起来面红耳赤,甚至发生激烈的争执或斗殴。这也是为什么处在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容易犯罪的原因之一。还有另一个极端现象就是不少情感冷漠的中职学生对他人怀有戒心或敌意,对所有的人和事态度冷淡,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更是冷眼旁观、置身事外,把自己封闭在自己内心的空间里。
2、个性方面的心理问题。
大部分学生没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主要表现为:缺乏青少年应有的那份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追求,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学习上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生活上自由散漫、随遇而安。在中职学校课堂上,不管多好的老师,多好的课件,气氛永远是死气沉沉。原因一大部分是中职学生人格尊严受到过严重损害。由于初中阶段学业成绩的不理想,中职学生普遍受到社会、老师、家长的忽视轻视甚至鄙视不少中职学生的人格尊严得不到认同。
3、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
中职学生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普遍存在着自觉性不足,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兴趣不足。在学校,抱着应付老师和欺瞒家长的态度挥霍着、浪费着自己的青春。对学习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对考试或某些学科或课程的学习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据调查,有的学生甚至在初中阶段就产生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
4、自我意识方面的心理问题。
绝大部分中职学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存在自我评价不当的现象。他们表现为一方面自卑自贱,另一方面又自私自利。一部分学生曾经较长时间处在被瞧不起的状态,听到的多是指责和不满,看到的多是歧视或鄙夷的眼光,以致惯性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即使是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也往往轻易放弃。自卑自贱、自暴自弃现象严重。而另一部分独生子女或家里骄纵惯的学生又过度的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很少尊重他人;一味的索取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却不愿去真诚地关心帮助别人,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得失,却很少自觉地帮助他人和关心集体。这部分学生往往不合群。
5、就业方面的心理问题。
我校的学生在就业择业上普遍存在依赖性心理、焦虑心理。虽然现在学校实行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但大多数中职学生还是寄希望于学校或家长的帮助解决自己的就业门路或去向。在招生的时候,这一点表现最明显。学校承诺推荐就业的那些专业,往往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追捧。这也说明不少中职学生在内心深处还是惧怕或不愿意自主择业,更缺乏创业精神和能力。于是能不能顺利就业成了许多学生的“心病”。
6、性心理问题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说过:“天下哪个倜傥少男不善钟情?天下哪个妙龄少女不善怀春?”但是,这个时期的少男少女尚处在生理和心理不成熟的阶段,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常见的有恋爱受挫能力差。比如失恋导致一些心理脆弱的女生轻生,男生打架等等。再有一方面是性心理不健康,缺乏性责任和性道德。比如部分女生偷食禁果,结果付出身心健康、学业、名誉为代价。还有一方面是恋爱交友不当,导致犯罪。我曾经带的一届学生中就有这么一个案例,班里的一个女生跟社会上一个“小混混”恋爱,一次她返校时间晚了,学生会的干部多说了她几句,谁知周末她让她男友集结一帮人校外拦着学生会的学生打群架,被110带走,学校开除。
三、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历和班主任工作经验,对以上所述的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导致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1、学校教育因素
虽然我国提出素质教育很长时间,但是现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基本上还是处于应试阶段。大多数的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基本都是中考落选者。由于他们初中阶段或许就已经被家长或老师贴上了“差等生”的标签,于是造成他们总感觉低人一等。进入职校后他们会把自己封闭起来。表现为没有上进心,没有求知欲,得过且过,甚至自暴自弃。中考也算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一部分学生初中成绩还不错,害怕面对自己中考的成败,怕面对家人的失望觉得愧疚苦恼。心理压力过大,导致自己中考失利产生了挫折感。还有一部分学生迫于家长的压力,明明不想学但又不得不呆在学校学习,结果整天处于烦躁无助中,导致精神创伤或行为偏差。比如上课捣乱、与老师闹对抗、拖交或欠交作业、更甚者逃课等等。如此一来,成绩不好的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两种极端:自卑和“破罐破摔”。
2、家庭教育因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来自多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一样。就我所在的学校而言,大部分问题学生都处于一种“留守”状态。所谓“留守”状态分两种:一种是真正的留守在家,只有爷爷奶奶看管的,父母只负责交学费,孩子常年见不到父母的人。另一种虽然跟父母在一块儿,但是父母二人多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学习状况不闻不问。这些留守学生长时间与上上辈生活在一起,由于是隔代教育,老一辈对这些孩子相对比较溺爱,教育得不够严。导致这些孩子的纪律意识淡薄、自控能力差、是非观念不强的等一系列坏习惯。隔代教育还会导致这些孩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界因素。自己犯了错,常常总是埋怨对方、指责老师、批评学校。稍有不如意就对家长、对老师和学校抱有对立和敌视态度。从心理学层面上来看,是因为这些孩子长期的心理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他们就会通过上述那些过激的行为比如:捣乱课堂、违反纪律等等来寻求大家的关注,得到他们内心一种畸形的归属感或安全感,而且,事情的发展往往会与他们想要结果的相背离。
3、社会教育因素
随着全世界经济文化的大融合,社会的不良风气也渐长。这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起着某种反面的“社会导向”作用。甚至,有的学生家长自己本身就是社会上的闲散人员,他们自身的恶习对孩子的影响更是深远。比如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在遇到需要反复或重复的事情时缺乏耐心等。
还有一部分中职学生来到学校是迫于无奈。就我校实际来看,无奈的学生有两种:一是年龄太小,不足15周岁,如果参加工作,家长不放心;如果上学,成绩不好或经常捣蛋。二是已经参加工作几年的大龄青年,年龄偏大,知道了学历的重要性。前者来校后,不知道学什么不知道将来干什么,志向不明,学习目标不明确。有的学生甚至把学校当成收容所、逃避站。他们打着读书的旗号想方设法找父辈要钱,在学校不用为穿衣吃饭着急,更不需要自己去挣钱养活自己。你问起来,他们的回答更是奇葩:“我爸(我妈)就是让我来混个毕业证…”。这两类学生说白了,就是来混日子的。
这种现象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教育的不足,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直接影响的是我们的下一代。这需要我们家长、学校、全社会共同努力。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塑造心理健全的人格和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已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只有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整合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规范大学生行为。然而, 两者整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需要进一步地论证, 整合的路径也需要更为深入地探究。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法制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教育活动, 应充分依据教育规律并结合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在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 大学生在心理发展和塑造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的问题, 这也给高校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依据大学生特有的心理活动和形成特点, 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问题和新趋势, 开展更为深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只有如此, 才能更好地把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问题, 并据此进行更为有效的教育和教学活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公共课程, 虽然该课程能够按照教育部的规划要求有序开展, 但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一) 针对性教育不足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具有普遍性, 而缺少针对性教育。普遍性的教育活动主要是使大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把握心理学的认知规律, 懂得心理学的研究和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 大学生能够利用心理学的一般知识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以及由心理活动引发的行为结果。同时, 也能够理解他人的心理变化和行为方式, 从而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并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然而, 普遍性的教育活动在规范大学生行为方面有所不足, 尚不能有效地针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其建立是非观念和行为规范。对此, 针对性教育可以有效弥补普遍性教育的不足, 能够针对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具体问题提供思想引导, 并为其指明具体的行为方式。更为重要的是, 针对性教育能够在普遍性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建立世界观和方法论, 避免大学生因心理问题给他人和社会造成的恶果。
(二) 社会实践体验缺乏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着重课堂教学, 而缺少社会实践体验。[1]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采用的主要方式, 其优点是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将本学科的主要知识传授给学生们, 便于学生们快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然而, 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不能帮助学生们熟练地使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和自我调节方法, 也不能帮助学生们客观体验因心理问题给他人和社会造成恶果后的感受。对此, 社会实践体验环节能够更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有利于帮助学生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其本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促进学生们更加主动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掌握心理学实用技能。同时, 社会实践体验环节的教学还有利于帮助学生们采用社会视角看问题和分析问题, 从而结合课本知识进一步矫正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
(三) 学科交叉式教学缺失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强调心理学知识的讲授, 而缺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式教学。[2]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 能够帮助学生们在提升自我修养的基础上成为和谐社会的一员。但是,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采用引导性教育的柔性手段, 对于学生们的偏激心理和异常行为也多采取疏导和缓解的方式。由于其劝导力和约束力不强, 因而不能对心理异常并可能采取过激行为的学生起到强有力的警示和教育作用。对此, 法制教育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予以有效弥补。法制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学生们懂得自身权利和义务的范围, 了解自身行为的合理边界, 知晓错误行为可能遭受的惩罚后果, 从而理性地调整思想意识并规范自身行为。因此, 法制教育应当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法制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近年来,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稳步推进, 社会变化日益加剧,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并已超出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学和研究范围。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及造成的社会恶劣影响已经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所能独立解决和应对的。为此, 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培养思维健全、身心健康和具有法制意识的高层次人才所不可或缺的教育环节。法制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增强理性思维
法制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理性思考问题, 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当前,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较强, 遇到问题时往往个人的主观感受会影响其理性的思维与判断, 不能客观地认识问题的本质并且理性地处理问题。对此, 法制教育可以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讲解和宣传, 使大学生在面对疑难问题和思想困惑时能够理性分析问题, 并借助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定推测自身行为可能导致的行为后果, 从而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和依法办事的思想理念。法制教育能够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意识, 能够降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 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 加强行为规范
法制教育能够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 有效缓解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当前, 大学生的违法违纪行为日益增多, 所造成的社会恶劣影响也在逐渐增大。究其原因, 主要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 缺乏对国家法律的敬畏之心和对社会道德的尊重之感。对此, 法制教育可以在帮助大学生构建思想理论体系的同时确立法律信仰, 并能够在此基础上为大学生提供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要求的行为准则。通过法律知识的讲授使大学生知晓个人权利的边界, 和对国家和社会应承担的义务范围。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的权利, 也没有不受规范的行为。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素质人才, 应当更好地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个人的权利。
(三) 提升综合素养
法制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较大提高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当前, 大学教育更多注重的是学生们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 而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样的培养环境下, 学生们虽然有可能成为某方面的专业技能人才, 但法律知识的欠缺很可能导致其对社会的贡献降低, 甚至成为社会发展的负能量。尤其是当学生们错误地将学到的一技之长用于违法犯罪时, 不仅对其个人会造成难以承受的后果, 对于社会来说也会造成较大的人才损失。对此, 法制教育能够较大程度地将专业人才引导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通过强化法制思想和规范行为的手段, 为大学生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 法制教育也有利于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使学生们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达到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3]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在教学育人方面各有侧重, 两者的交叉研究与教学对于提升大学生综合心理健康素质和培养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新变化, 积极主动地转变教学思路,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如此, 才能真正解决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问题。
(一) 思想感悟与行为规则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促进学生自我的思想感悟, 而法制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行为规则意识, 两者结合有利于由内而外地培养大学生知行合一的思想理念。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心理学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其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心理指导和辅导。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分析, 提出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的方案, 从而使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帮助下能够正确面对自身心理问题, 从而在外界干预下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促使大学生自我思想的感悟, 并从内心深处进行思想的转变, 而不涉及对学生外在行为的指导和改变。与此相对应, 法制教育能够在法学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行为规则的教育, 其采取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法制思想的传播和法律规范的学习, 进而指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行为规则。基于上述分析,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有利于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思想健全和行为规范的优秀人才。
(二) 内在调节与外在约束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想的内在调节, 而法制教育强调对学生行为的外在约束, 两者结合有利于由内而外的调节和规范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是通过心理学来分析大学生产生心理疾病的根源, 探寻影响心理疾病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进而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实现大学生心理的内在调节。对于有心理异常倾向的学生来说,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能够帮助其提高整体心理素质, 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但对其异常行为的约束力度则略显不足。与此相对应, 法制教育不仅能够告诉学生们如何理性地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 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警示和威慑作用, 即如果学生们不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规则行事, 则将会受到法律的惩处。这种警示和威慑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做出理性的行为。因此,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我们不仅应重视对大学生心理的内在调节, 还应重视对大学生行为的外在约束。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 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三) 自我发展与社会和谐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和个人发展, 而法制教育强调学生的自我行为规范和社会和谐, 两者结合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取心理疏导和心理调节方法, 使大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心理问题, 在心理健康知识的辅助下排除心理障碍, 重塑健康心理状态。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大学生通常能够实现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能够正确地面对和理解所遇到的问题或挫折, 从而实现自我超越和良性发展。[4]但是, 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是强调个体的心理状态分析和心理健康发展, 而在个体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方式和规则方面略有不足。对此, 法制教育能够更好地弥补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这是因为, 法制教育通过法律意识的培养和行为规则的确立, 为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处事原则。基于此分析, 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基础上, 大学生通过自我心理调整, 并在法律规范的指导和约束下, 完全能够做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外在行为, 从而真正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完美结合。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路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应注重系统化和体系化, 在明确两者之间差异的同时加强两者之间的内在衔接和外在配合, 最终实现二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协调一致。
(一) 教学理念和目标的重构
基于上文分析, 单纯地通过教授心理健康知识并不能完全培养出心理健康并且行为规范的人才。为此,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首先对当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进行重新构建。具体的讲, 就是在整体教学思想和原则的构建方面强调由内而外的全面的思想和行为教育, 同时将预防和消除心理问题与确立行为规则的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只有在此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指引下, 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对自我情绪的控制, 自我人格的完善和自我行为的规范。
(二) 教学体系和内容的制定
为更好地贯彻新型教学理念和实现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体系和内容的制定方面, 应将心理健康培养与法制思维培养的教学重点有机结合。科学合理设计的教学体系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和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可安排在前期阶段讲授, 使学生们能够在理解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 这也有利于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和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法制教育方面的内容可安排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之后, 其目的是使学生们在正确的心理意识下能够采取符合法律的行为行事, 或者即便存在心理问题也能够在法律思想和原则的要求下放弃实施异常行为或者是反社会行为。当然, 教学内容安排也可以结合具体知识点进行更为合理的制定。
(三) 实践规划和环节的设计
单纯的课堂教学和简单的书本知识讲授永远是单薄和不足的, 只有充分地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讲解, 才真正能够使学生们理解知识的含义和问题的重要性。[5]因此, 在课堂教学之外应增设实践教学环节, 为学生们增添更多的具体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从而实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力大学生的目标。在实践规划和环节的设计上, 教学工作者应将心理健康体验和依法行事锻炼的教学重点有机结合。在实践地点的选择上, 可将医院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心理治疗诊所、法律咨询中心、律师事务所、人民法院等列为教学实践基地。学生们通过在这些地方学习和锻炼, 应当能够切身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也能够感悟到因心理因素导致的违法事件给当事人及社会造成的危害后果的严重性。在教学时间的设计方面, 教学工作者可在每一个重点章节讲完之后, 组织学生们就相关问题进行实践体验和调查。当然, 教学工作者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灵活安排实践体验和调查活动。
(四) 师资结构和配置的安排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由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由于其专业背景的局限性致使这种师资配置很难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这是因为, 法制教育并非是单纯的介绍书本知识, 而应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具体案例讲解法律专业知识, 使学生们充分理解法制思想和法律原则的内涵。因此, 只有法律专业的教师才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其中的知识, 解读法律规范的深意。所以, 在师资结构建设和配置的安排方面, 应将心理健康专业和法学专业的教学人员进行科学搭配, 并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规划合理安排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教学活动。同时, 不同专业的教师应当积极配合, 相互协调, 更好地将教学计划落实到实处, 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五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势在必行, 只有充分地将两者结合才能够真正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规范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 高校需要真正认识到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 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合理调整教学方法, 从而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并不是将两个专业的书本知识简单地融合, 并在课堂上通过灌输式的方法予以讲授。两者的整合应是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具体实践经验进行感悟式的理解。同时, 两者的结合还应注意心理疏导与外在约束的配合, 使学生们由内而外地调整心理状态和规范自身行为。只有如此,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真正实现促进学生自身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江立成, 魏婷.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1 (3) :1-6.
[2]张元洪, 孔庆娜.论新形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 29 (2) :134-136.
[3]陈新星.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4) :152-156.
[4]姚本先, 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 2007, 30 (2) :485-488.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开展方法
近几年,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心理问题引起的出走、休学、退学甚至自杀、凶杀等事件呈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工作在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要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还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心理辅导不仅仅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要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角度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就业、择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适时有效的辅导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促使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各方面健康成长,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必须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继而会产生困扰和冲突,最终形成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交织在一起。所以从根本上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前提。因此,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在理想信念、行为养成、心理健康、思想品德等层面展开,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专门型人才的迫切要求。
高职院校负担着培养高素质、专门性人才的光荣使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优劣决定着高等院校人才教育培养工作的成败。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既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成长和成才的迫切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使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高职院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代大学生作为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的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不够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纷繁复杂,在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实行的大环境下,他们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需要人帮助他们疏导和调节。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制订有针对性且定期的心理辅导计划。
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利用观察法、谈话法或者跟其他学生或教师了解等方法,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家庭、品德、性格等方面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同时进行科学的心理测试,为心理辅导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在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上,对存在个别问题的学生要建立心理档案,进行个别辅导、追踪辅导,并制订有效的班级心理辅导计划,找出共性问题,制订小组辅导计划,进行团体辅导。
(二)认真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
工作在一线的辅导员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还要了解学生在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征不同,对事物的反应速度、强度及灵活性也有差别。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辅导员应做到因人而异,使思想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
(三)增强自身人格魅力,提高对学生的影响力和亲和力。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一定意义上说,身教重于言行。因此,辅导员不仅要把道德讲清、讲深、讲透,以理服人,还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做到“欲正人,先正己”。
(四)正确把握工作类别,做到以学生为本。
首先,要真诚地对待学生,真心实意地与学生交流和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才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接纳,才会对辅导员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讲解自己内心深处的困惑,更好地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其次,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价值观、性格和兴趣爱好等。尊重意味着理解、接纳和关怀,是温暖的代名词;尊重意味着平等,即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
三、结语
工作在第一线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只有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充分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认真做好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沟通疏导教育工作,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孙楠.浅谈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J].科教文汇,2009.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建立自信 重要性
一、多表扬学生,增强自信心
老师在学生眼里,似成圣人一般。老师的一个动作,一句话,都对学生有深刻影响。尤其在表扬学生上,他们更是记忆深刻。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对学生的评价。我认为教师应该尽量少批评学生,多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出了一道颇有难度的思考题。过了好长时间,教室里没有一个学生举手,所有学生都在思考。我问道:“难道没有一个同学会做吗?”这时,李程晔高高地举起手,大喊道:“老师,我会做!”所有同学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他很自信地把答案一口气说了出来。我听了之后,摇摇头说:“不对,再想想!”这时,我发现其他学生的目光再一次集中到李程晔身上,还有学生发出了嘘声。李程晔的脸一下就红了。在这之后,我发现李程晔很少举手,即使我叫他也不轻易回答,变得特别不自信。甚至有一次举起手又放下了。有一次上新课时,遇到一道比较难的数学题,短时间内全班同学都没有做出来。这时我就下讲台去看,李程晔有意地把作业本移到我的视线内。“这种做法是对的啊!可是他为什么不举手呢?”我正纳闷,发现李程晔盯着我看,好像在询问我。我意识到自己上次无形中伤害了她的自信心。我示意他举手回答,这时他才敢举手回答。他讲完之后,我觉得他讲得特别好,并为他鼓了掌,全班学生也跟着鼓起掌来。还有几名学生偷偷地说杨程晔真厉害,这么难的题目都做得出来。这时我看到他很开心地笑了。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需要鼓励时,教师不应该吝啬表扬,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多与学生沟通,增强学生自信心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班主任或其他教师,都试过许多方法,付出了许多艰辛的劳动,可是对一些学生,教学效果往往不好。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老师很烦,听不进老师的劝告,导致老师心灰意冷,放弃管教。当然,沟通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让学生成为自己的知音。当学生犯错时,教师不应随意责骂和讽刺,否则会打击学生尝试和创造的勇气,变得胆小而不敢有所作为,对学生的自信更是巨大的打击。例如:一个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举起了左手要求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可是当老师问到他时,他却答不上来。感到奇怪的老师后来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时,这个学生哭着说:“老师,别人都会,如果我不举手,别人就会笑话我。”下课后,老师私下里告诉这个学生,下次提问时,如果会答就举左手,不会就高举右手。此后,每次看到他举左手,老师都给他机会,举右手时则从不让他站起来。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变得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于是老师悄悄地把这个方法也告诉了班里其他几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结果,他发现整个班都变了。这个例子中,教师很好地接纳了一个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他从学生的话中感到了学生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并充分予以尊重。他没有因为该生的学习成绩差而说:“如果你用心读书的话就能回答出来了,你为什么不努力些呢?”老师的接纳取得了很大收效,整个班级都变了。试想,如果这位教师如果这样说:“你不会还举手凑什么热闹?!”或者干脆吼一句:“你真是无药可救!”或者无动于衷地说:“哦,我知道了,你回去吧。”而在以后的教课中不给这位后进生以机会。那么,这个学生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学生会深深地自卑,进而觉得自己真的“无可救药”,索性“破罐子破摔”;或者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讨厌老师。
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切实了解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多与学生沟通,耐心地解释学生的错误原因及改正方法,注重教师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使学生在失败的基础上走向成功,在遭受挫折后重树自信,从而达到增强学生自信心的目的。
三、通过展示自己,增强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在临床治疗中,血液病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性疾病,它主要是发病于造血功能系统,进而出现血液异常的情况,其临床表现为出血、贫血等[1]。血液病是一种较为普遍性的疾病,同时对患者的健康安全具有极大的危害。因而,医院和患者也越加重视血液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护理工作。优秀的护理工作是血液病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在护理工作中,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对此,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主要是对血液科护理中心理护理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并获得一定成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我院在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80例血液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随机分为一般护理组和心理护理组,两组患者人数之比为40:40。两组患者在例数、男女例数、年龄等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一般护理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心理护理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在护理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评分情况。心理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早期对患者心理的评价,患者在入院后,护理人员应该对其心理情况报告进行全方面的评估,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而制定合适的心理方案[3];护理人员需要多和患者进行沟通,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生活问题以及心理问题,并及时有效地解决,让患者充分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和爱护,进而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4];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普及一些关于血液疾病的常识性知识,让患者对血液病、临床治疗以及注意事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进而消除患者对血液病的恐惧,积极配合治疗[5];④家人的关爱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份极大的助力,护理人员应该积极引导患者的家属来帮助患者战胜血液病,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以及生命的可贵,进而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6]。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后进行心理因子评分,其心理因子主要包括焦虑、恐惧以及抑郁[7]。每一个心理项目分为5分制,5分属于严重情况,4分属于较为严重情况,3分属于中等情况,2分属于较轻情况,1分属于正常情况。
1.3 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用SPSS23.0统计软件分析,?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评分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心理评分情况无显著差异,在护理后,两组患者在焦虑评分和恐惧评分上都所改善,而心理护理组患者的心理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一般护理组患者的心理评分(P
关键词:中职学生;厌学;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712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厌学心理及其相关研究近年来备受关注,关于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 主要体现在定义、表现及特征、影响因素及预防矫正等方面。从以往研究中可得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厌学现象在中职学校尤其常见,对中职学生厌学心理的进行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学生目前的厌学现状, 进一步推进学生厌学心理预防矫正的研究。
1 中职学生厌学心理分析
中职学生厌学现象相当普遍,学生来源复杂,除了初中毕业生,辍学后又重新上学的学生,还有许多社会青年,他们的共同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就动机低下,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遇到困难时又缺少勇气和决心,甚至自暴自弃,常以 “我不行” 作为推辞,害怕失败,从心理上不指望自己能成功。其次,自我评价低下,缺乏必要的自我认同感,认为自己不能学好,因而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困难面前不去思考、努力,逃避困难。再次,效能感低下,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想的更多的是失败,不去努力便放弃,因而经常体验到失败,厌倦甚至厌恶的情绪,身心健康也受到损害。最后,消极归因,他们在学校和家庭中失败多于成功,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从而更加以固执、消极的方式对待学习,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而把这一切问题都归因为 “自己笨”。
2 厌学心理的危害
厌学心理是一个社会、学校、家长都担忧和关心的问题。厌学心理的危害性首先在于它的普遍性、易流传性, 这对我国的教育是一个严重的威胁。由于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模仿要大于对成人的模仿。因此,如果不能尽快解决学生存在的这一问题,其厌学症将继续流传和扩大。其次, 厌学心理将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并将对我们的民族素质产生不良影响。中职学校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能掌握熟练的技能,并能在社会中胜任某种技能型工作,如卫生类中职学校主要培养护士。如果学生不愿意学习, 就不可能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更不可能掌握熟练的技能, 又何谈为国家社会做贡献呢?再次, 厌学心理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不乐学, 不愿意学无法取得优秀的成绩, 达不倒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无法融入社会和得到社会的认同,进一步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厌学是阻碍学生发展的绊脚石。因此, 中职学生的厌学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真正关注。
3 厌学问题研究现状
我国对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大多还是停留在经验理论性的层面上, 实证性的研究偏少, 文章的共同特点是理论分析少, 多集中于教学经验的总结和主观感受,而在国外的研究中多采用实证性研究。已有的实证性研究多采用问卷法对厌学的影响因素及厌学状况等方面进行考察, 问卷多为自编调查问卷, 现在仍没有统一的问卷全面地反映出厌学的影响因素,对厌学状况的考查情况也不统一。在现有的研究当中,关注人群主要是中小学生,而对中职学生的研究少之又少,研究方法也不统一规范。中职学生离开学校后就会进入社会,若在校期间厌学心理严重,将不利于他们在社会上找到立足之地。因此,我们应该选择适宜的针对性强的研究方法,加强实证性研究, 以得出更有说服力和信效度较高的研究成果。
4 研究的意义
厌学是学生对正面和负面学业负担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尤其是中职学生,在经历中小学阶段,很可能已经被贴上“坏学生”的标签,而家庭和学校把这都归咎于学生主观原因的做法对成长中的少年极不公正,也是成人和教育者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学生之中的确存在主观厌学的倾向并且需要承担相应的个人责任,但是,也和他们的成长环境,所受的待遇和教育质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教育者和社会必需寻求理性的解释替代粗暴的对学生的责怨态度,勇于承认、担当道义责任,帮助学生从学业倦怠和厌学的阴影中走出来,走向学业成功和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全面和谐。只有对中职学生的厌学心理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才能得到可信而又有价值的结果,才能指引我们达到最终目的。
5 结语
学生厌学心理是一个心理问题, 也是一个教育问题, 心理专业与教育专业的学者应共同参与研究, 通过研究探索去 “拯救一批人(包括诲人而倦的教师和学而生厌的学生)、一代人(当前社会现代化急剧转型背景下的未成年人)和一批学校(薄弱学校、教育Y源分配中的弱势学校)”,履行和实现教育工作者在当前国情条件下的沉重的社会责任和光荣的历史使命,使影响厌学心理的内外部因素都能有效地改变, 达到预防及改善中职学生厌学心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格格.中学生厌学文言文现象的教育心理学分析[D]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2]张保丽.中学生厌学心理分析与干预[J].才智.2009(27).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化学教学;应用
在化学新课改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化学新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1更新教学观念,抓住探究本质
化学新教材的设计,有利于培养探索精神,有利于学生得到各方面的刺激、体验与激励,更有利于兴趣的培养和巩固。
1.1探究活动要符合认识规律,讲求真实性:在探究电解水实验时,旧的版本中“通电后电极上出现气泡,一段时间后,试管1和试管2中所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对两种气体进行实验。试管1中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试管2中的气体移近火焰,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这是氢气。”这需要我们先完成知识积累、准备,搜集证据,明确氧气、氢气的性质。可教学中有的同学会提出:“为什么试管1中的不移近火焰,试管2中的气体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是谁先知道试管1中的是氧气,试管2中的是氢气?”一语通破了天机,这对九年级学生来说,认识有些混乱了,由未知到有知要有过程,自古成功在尝试,当时对于这样的学生应该表扬,有疑乃进。随后在新的版本中,作了改进“在电解器玻璃管里加满水,接通直流电源,收集一定量气体后,切断电源,用燃着的木条分别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检验电解反应中产生的气体。”,改进后的实验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解除了心中的疑惑。
1.2探究设计应有悬念,指导教师要有灵活性:如果说时间影响探究活动,那么一节课探究不完的要有个交代处理,灵活地改为二节或一部分放在课下。老师不敢越雷池一步,怎叫学生好创新。例如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活动中,如果认识命题本身就是定律,难道还想探究出相反的结果吗?如果就事论事,学生毫无兴趣,简直是一潭死水,就是在验证!我在上课时举例煤燃烧后变轻,铜丝灼烧后变大,那到底是怎么样一个结果呢?从而激起同学们的探究欲望。
2正确面对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多层次的,而且是多方面的。我们在教学中有时也会发现,学生没按教师的思路做实验,教师大发雷霆;学生对某个问题刨根问底时,教师不耐烦地敷衍学生。所以,德国心理学家海内尔特说:“今天的学校忽视了促进创造力,而且常常跟创造力做对”。海内尔特的话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在我们不正确的人才观的指导下,在我们的训斥下,有多少创造思维的火花被熄灭,有多少人才被埋没……,是转变人才观的时候了。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只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道授业的徒弟,而是处于复杂关系中具有丰富情感背景的学习者、实践者。因此,我们化学教师传递知识的同时,还要传递文化,赋予学生丰富的文化底蕴。学生既是个体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民族文化的创造者,要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不是做书本的奴隶。我们身处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科技的世界,冲突的世界,关系的世界。我们不能将学生关在课堂里,关在书本中,而应该用开放的方式,多元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也同样拥有丰富情感,有思想的生动活泼的人,因此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人格首先要受到足够的尊重,不能受到丝毫的忽视和损害。教学中要和学生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感情,进行情感熏陶。学生和老师教学相长的关系,老师在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生活的同时,学生也教会了教师怎样教书,有人呼吁:向孩子学习!在我们教学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评价手段,但不论是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和系统性评价,都应遵循心理学家布鲁姆所说的“评价作为一种反馈—矫正系统用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骤上判断该过程是否有效;如果无效,则必须采取什么变革,以确保过程的有效性”。在评价的方式上,适当地将学生个人自我评价的“自控”,小组同学相互评价的“互控”及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评价反馈矫正网络的“调控”三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学生自身,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三维主体评价反馈矫正网络,促进教学中主客体适时的相互转换,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3新过程与新活动,培养新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案例教学 重要性 高中地理新课标 地理高考
纵观近年地理高考,参考研究高中地理新课标,不难发现,一个最核心最具价值的问题,就是要尽快大幅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现实生活、生产问题的能力。在长期实际的教学和生活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在地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模式,非常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因为案例教学,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景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景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那么,什么才是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呢?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一般是基于教学的需要和一定的教学目标,由在实践中所搜集或撰写的原始材料、案例报告或案例研究等组成的事实材料。它可以是文字、图像或影音。从形式上看,案例是陈述性的,主要围绕中心问题展开有头有尾、富有情节的具体描述,有矛盾冲突、有问题情景,较少包含分析与解释(即故事性);从内容上,案例典型、完整,比较丰富,既可以反映某些原理与规律,又可为多层面、全方位分析提供可能,并能容纳多种解释(即典型性);从来源上看,案例是经验性的,是对真实人物、事件等的描述,是在广泛吸收原始素材的基础上选编的(即真实性);从构成上看,案例设置于特定的情景中,包含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学科内容等,虽可表达一定的理论观点,但并不必然地具备概括性。
一、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真实性。教学案例通常是对已经发生过的事实或真实场景的描述或记录,这样一来,学生会被这些案例所深深吸引,好似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之中。
2.讨论性。编写者通常对每个教学案例设计一定的思考题,要求学生用现有的理论知识思考、参与、分析,通过课堂的讨论,学生不仅学到了有着真实背景的“内化”了的知识,而且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针对性。教学案例的编写、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事实上,大多案例往往就是某一社会生活领域中发生的典型事例,学生在思考、剖析这些案例的同时,也从中锻炼自己在真实情景中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
4.实践性。案例教学能使某些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与具体生动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为教学理论提供现实土壤,丰富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研究内容。
二、相对于地理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1.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由于每一个案例所呈现的问题情景都是复杂的,甚至是独一无二,需要考虑的因素和解决的问题也往往不止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也可能多种多样。这就迫使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教学案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多角度探究,创造性地找出潜藏在表象下的问题本质。并且案例教学的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解决问题的观点、思路与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大多取自现实生活中真实事件,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利于学生感知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与思考,也有助于实现抽象地理知识的形象化、具体化。
2.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与人沟通的能力。严格意义上的案例教学,从案例的搜集、整理到编写、讨论,都离不开集体协作,离不开个体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特别是相左观点的激烈交锋,可以磨练、催生言简意赅的语言表达能力。
3.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的真实性、典型性、故事性、互动性、多变性等特点,一扫沉闷、刻板、单调、被动的教学模式,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案例教学使学生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案例教学是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类似科学家探索的活动,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交流中,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关注地理时势,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以及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5.案例教学使学生学会了沟通和合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弘扬社会的人文精神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善于交往、沟通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信息技术;应用;教师
物理学科作为自然学科是比较抽象的,需要一定的研究、探索和思考,因此,它所讲授的一些知识内容难以具体化,学生在初中刚接受物理,理解起来会有难度。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辅以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等,将是很有必要的。这既可以方便教师的教学,也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思考及探讨能力。
1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1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物理教学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而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可以明显改善这些不足,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利用计算机的优势,辅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既能够创造优秀的教学效果,又可以节省教师的劳动时间,减轻教师压力。在实际教学中,凭借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生动的教学场景,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不但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可以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是很有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的。
1.2建设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中的应用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创造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凸显了学生的中心地位,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别于传统教学,具有更加形象、直观、有效的教学效果及优越性。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育形式,实现物理教学的开放性、趣味性,建构新的教学方式和模式。
2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的情况分析
教师的信息能力和素质比较差,没有完整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完整理解信息技术如何应用于教学,上课时过于注重课件的有趣性和生动性,而忽视了所要教授的内容;同时一些教师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辅,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教学质量无法提高反而下降。
3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方式探微
3.1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实验教学:众所周知,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非常的地位,许多规律必须以实验服人,不能以模拟的方式教育学生,然而有许多可见性低或者受到地点限制的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进行演示。例如《空气的“力量”》这一节课,对空气的强大作用难以通过具体实际的演示来完成,此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大气压,可以播放大气压产生强大威力的视频或动画来让学生感受。又如,在学习《音色》一节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天空之城》的钢琴声、吉他声等,或者录制各种乐器发出的同一个音调的音,让学生在听后讨论各种音色的不同,总结原因,进而总结出音色是什么,最后做出发音体不同,音色就会不同的结论。
3.2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形象性:物理学科里存在许多难以理解的公式、定律、定义,这些知识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而教师教学必须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学生在理解不足的情况下,往往会生搬硬套这些知识,因而大多数情况都得出了错误结论。关于此类情况,教师就必须在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抽象知识的形象化,为学生的思考和学习提供指引。例如,如果要做“声音的产生条件”这一实验,学生在座位上几乎感受不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可以使用投影仪,把实验的演示投射到屏幕上,使学生直接感受实验,如此可以更加直观、清晰,学生的理解将会更加方便。再如,在“电流”“电压”的学习中,学生根本看不到电流和电压,既然如此,使学生感受到电流的方向流动及电压的大小就成为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课件中为学生制作电流电压流动图,把电流的流动比喻成水流,如此就可以更加形象直观,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
3.3信息技术应用引出课题:兴趣一般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对物理有了兴趣,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会变得简单,传统教育方式往往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制作与课程有关的图像,引进有趣的视频、音频,使物理场景更加丰富生动。例如学习《机械能的互相转化》一节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水电站的照片,配合水流的声音,或者观看关于三峡大坝的视频,提起学生兴趣。
4结语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当前的教育现状,足够重视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并将信息技术主动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同时把握好度,将物理课程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改善传统教学的弊端与不足。科学设计,跟进时代,改变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和提高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朱龙.浅析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策略[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6,34(6):81-82.
[2]李著平.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5,33(8):93-94.
关键词:性格;情节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215-01
文学即人学。文学要表现人性,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人的某些心理特征。但小说是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培育出的果实,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小说在心理描写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比如在刻画人物时,中国古典小说常常是结合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语言、行动来间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与西方小说注重浓墨重彩地描摹人物的心理不同,也与中国有些现当代小说强调挖掘人物的潜意识不同。这种含而不露地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特点,就使我们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心理。实践也证明,这种心理分析对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成为一条解读小说的终南捷径。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具体谈谈心理分析在中国古典小说教学中的应用。
一、心理分析在分析人物性格中的应用
优秀的小说往往能真实而艺术地再现生活,其中的人物也会从文字中获得生命,拥有自己的心理活动,并且这些心理活动又能影响人物的喜怒哀乐、言谈举止,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因此,在中国古典小说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人物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我让同学们就课文内容提问题时,有位细心的同学问:“课文中提到贾母问黛玉念什么书,黛玉说:‘只刚念了《四书》。’宝玉问黛玉可曾读书,黛玉却答道:‘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相同的问题,黛玉的回答为什么前后自相矛盾?”这问题刚好问到我想讲的一个教学点,我听了心里非常高兴,就问有没有同学知道原因。 “你倒是很通人情世故嘛!”我的话立刻引起哄堂大笑。“那么,这一细节说明黛玉是怎样一个人呢?”我又不失时机地追问。“说明黛玉多疑心细”。“说明她敏感”。“说明她自尊”。“说明她三思而行”。“说明黛玉对进贾府存有畏惧心理”。一石激起千层浪,借助黛玉自身的语言描写,我适时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心理,使同学们不仅理解了人物看似矛盾的言语,领悟到作者的独具匠心,而且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也水到渠成。
二、心理分析在诠释情节设置中的应用
曲折动人的情节不但引人入胜,而且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现。小说大家无不注重情节的设置,努力使情节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而其中的一个秘诀便是用人物心理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既巧妙又自然,可谓一举两得。因此,在中国古典小说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心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小说情节设置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