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心理学危机干预范文

心理学危机干预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24: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心理学危机干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心理学危机干预

篇1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警察心理危机干预;干预策略

警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警察是力量的象征,是“忠真智勇、奉献为民”的英雄形象,人们耳闻目睹的总是他们如何帮助群众战胜罪恶、勇保平安的英雄事迹,很难想到警察其实也是血肉之躯,更是心理危机易发人群之一。直到2003年全国才逐步启动警察心理健康工作,2005年,才将心理危机干预作为一项警心工程逐步推进[1]。2009年公安部向全国公安机关发出《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加强民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但由于一线警力紧张,各级公安机关很难从有限的警力中抽出专门人员从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对于从事该工作的民警来说,心理服务工作只是他们的兼职工作,既谈不上专心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更不用说专业的学习、提升与服务。此外,只有当警察遭遇重大心理危机、出现异常反应后才会安排警察内部专业人员或聘请外部专业人员进行临时心理干预工作,事前预防工作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也使得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实效大打折扣。积极心理学主张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2]。这些理念给警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带来诸多启示。积极心理学的主要优势在于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解释人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从人固有的积极天性入手来解决问题,因此,运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警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可以尝试以下完善策略。

(一)坚持“预防胜于干预”的工作理念

警察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警察每天面临的危险与挑战无法避免,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自我痊愈的本能,关键是要警察能够挖掘出这些潜能、培养出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平时我们要通过一系列项目的训练,有意识、有目的地对民警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施加影响,使其形成警察这一职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3],即平时就要加强和突出对警察积极品质的训练和培育,从而增强心理资本、心理弹性,提高应对突发事件或创伤性事件的应对能力,避免心理危机的产生,凸显预防的力量[4]。1.加强警察积极思维的训练。消极的思维通常会导致压抑、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接纳降低以及自尊感消除,并具有成瘾性,使这种情况得以维持并延续下去,积极心理学将其称之为“毒性思维”。有研究表明它扎根于否定论的个性特征,可能始于童年早期羞愧感和内疚感的反复出现,是一种延续到成年期的条件化(习得的)反应[5]。它不仅通过反复消极思考使人们对生活和自己的看法产生消极的影响,也将会使精神和身体的压力反应延续,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对身体产生损害。因此,积极心理学主张加强积极思维的训练来提升人们心理品质与生活质量。塞利格曼在其广受好评的书《习得乐观》中指出,我们可以通过“改释”(解释风格的改变)、“认知重构”等途径培养积极思考的一面,并转向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2.增强警察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心理学认为,消极情绪常限制我们可能选择的范围,匆忙应对危险;积极情绪能扩大注意范围,增强我们思维与行为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6]。“乐观主义者将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积极的态度会吸引积极事件以及那些幸运的人”,如果你能愉快地入睡,那么你就有可能愉快地醒来;并且“乐观是可以习得的”。甚至有研究发现,年轻人乐观的思维可以预测他35年后的幸福生活[7]。因此,我们可以积极创设条件,加强警察“享乐能力”的培养,突出警察“习得性希望”等乐观特质的培养,远离习得性无助,积极引导警察愉快体验。3.加强信仰、美德、性格优势等其他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信仰使人具有对于宇宙目的和意义的更高信念,指导个人在全景中的位置,能够塑造一个人的行为,为其提供强大的心理慰藉。对于许多处于危机中的个体来说,当所有其他东西都失效的时候,信仰是使他们保持正常的重要支持力量。积极的人类力量与美德是对抗心理疾病发生的缓冲器,是积极心理干预的最有效途径。

(二)建设一支具备积极心理品质的干预专业队伍

1.从事警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人必须是一个“完整的人”“积极的人”[8],为确保危机干预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必须对警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选择与培训,而不能随便指定一个民警来兼任。他应该能专心致志、准确地倾听并作出合适的反应,具有稳定、支持的技巧和探索多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并能将经验整合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去。危机干预工作者应通过适当的训练,使自己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突如其来的危机境遇下,都能保持稳定、完整的情绪。2.冷静、自信、坚韧、乐观等是世界级心理危机干预大师所必须具备的特征[9],警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也不例外。面对失去了控制的工作对象,危机干预工作者必须保持冷静、镇定,将事态保持在自己的可控范围内,创造一个稳定的、理性的工作氛围,从而为当事警察提供一种有利于恢复平衡的模式,这是对当事人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帮助。在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放松技术是保持冷静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更为重要的是工作人员有能够把工作对象从危机中解脱出来的信心和毅力。3.警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还需要旺盛的精力、良好的组织能力、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对警察职业创伤的了解和体验。他们既是警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同时也是普通民警,既需要热情、美德,也需要体力与组织、反应能力,还需要有对警察职业的理解和认同。

(三)突出对当事人积极品质的激发与应用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会遇到问题和冲突,每个人也都有积极向上的自我成长能量,当面对冲突带来的失控危机时,人人都是自我心理危机的调适者和自我心理发展的决定者。因此,在警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和调动当事警察内心固有的力量,突出对其自身积极性的挖掘和应付机制的应用,突出伤口自愈后的内心成长与发展。也就是说,警察自身应该是危机干预的主体,是战胜危机的力量源泉。1.要与工作对象建立起积极互信的关系,确定和理解对象所认识的问题。危机干预中,评估对象及其危机境遇是关键,如果危机干预工作者所认识的危机境遇并非当事警察所认同的,那么干预工作者所运用的全部干预策略和付出的努力都可能失去意义,对当事人没有多少价值。因此,在干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积极运用理解、共情、真诚、接纳及尊重等核心倾听技术,对预者的危机程度、身心状态、应付机制及相关支持系统等进行科学评估,确定和理解当事警察的问题所在并逐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同时,工作人员要将自己的需要、价值观和愿望搁置一旁,真诚接纳对象的个人品质、观念、问题、境遇。2.要引导工作对象做出积极选择,确保对象的安全。当事人的安全是危机干预过程中的首要目标,应将安全问题自觉纳入到自己的思维与行为之中,尽量将当事人自我伤害和伤害他人的危险性降低到最小可能。多数情况下,工作对象处于思维不灵活的状态,不能恰当地判断什么是最佳的选择,甚至认为无路可走了,因此,干预工作者应该从环境支持、应付机制或积极的、建设性的思维方式等多种途径帮助对象认识到还有许多变通的应对方式可以选择,其中有些积极选择比别的选择更为合适。3.要发挥工作对象的应付优势,制定积极行动步骤。在危机干预中,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协助当事警察制定干预计划,计划应包括对象自身的应付机制和周围环境能够提供帮助的资源。应付机制应该是具体、积极和实用的,可以重新唤起对象对生活的信心。计划的制定应该注意发挥对象的应付机制优势和长处,注意对象自主功能恢复的需要,帮助恢复对象的心理平衡和树立信心。因此,工作人员应适时与对象合作制定行动步骤来矫正其情绪的失衡状态,不能剥夺他们的自力、独立性和自尊,要让其感觉到这是他自己的计划,恢复他的自主性和控制性。此外,要激励工作对象做出积极承诺与保证,逐步恢复其心理平衡。危机干预工作者要善于激发对象的积极性,要及时得到对象的承诺与保证去应对或根据计划实施行动。

(四)重视警察支持系统的积极建设

危机是复杂的,阻碍的来源既可能是发展性的,又可能是境遇性或存在性的,均受多重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警察心理危机干预不只是工作人员的单打独斗,需要团队合作,需要重视支持系统的全面建设。1.重视积极人际关系的建设。著名的哈洛恒河猴实验早就说明家人间的依恋不单是生理需求,更是发展社会功能的需要。依恋理论的三阶段实验也一致表明“安全型依恋可以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带来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东西”。拥有安全型依恋关系的成人在压力下表现出较少的不安,不太可能抑郁、更有可能拥有高水平的自尊、在有需要时会更有可能向他人寻求支持、不太可能离婚等。因此,积极心理学据此倡导“他人在我们快乐以及如何享受快乐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感情上的优势比才智上的优势更令人满意,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全面健康和预防危机的基础”。2.重视赋能机构的积极建设。赋能机构即能赋予人以积极能量的组织(机构)。影响心理危机反应程度的因素是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个体的环境决定着危机处理的难度,而家庭和同事又是直接影响问题解决和能否恢复到平衡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系统疗法理论认为,如果我们希望治疗个体,那么把他/她置于家庭系统内考虑是重要的。个体的问题行为既源自交互作用的家庭单位,也源自更大的社区和社会系统[10],也就是说,如果在同一时间受到危机事件影响的人很多,那么以邻里、社区、地区为单位的整个生态系统都需要干预。此时仅仅处理危机中当事警察的情绪创伤是不够的,积极心理学极力主张从好家庭、好社会、好工作场所、好学校等赋能机构入手,共同努力,彼此融合成一个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因此,公安机关必须与社会相关部门建立良好关系,应该立足公安自身资源,采取专家会诊、专家培训、与专业机构联动等形式有效利用社会力量,建立警察心理危机干预的社会快速通道[11]。危机干预工作人员平时应与有关机构建立个人联系并密切合作,走到社区中了解哪些关键人物可以为对象提供帮助,建立积极有效的工作关系网,及时恢复危机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3.重视舆论平台营造强有力的社会支持氛围。针对信息化带来的媒体革命,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积极引导作用,通过微信、微博、微视等网络媒体的力量,一方面通过知识介绍、双向互动、在线服务等多种路径提高警察心理素养、增强心理危机应对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引导警察主动应对社会发展对规范执法、执法监督的新挑战,及时有效引导舆情,避免质疑、丑化甚至围攻当事警察的事情发生,传递正能量,给当事警察以最有力的社会支持。

作者:皮华英 单位:湖南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1]皮华英:《积极心理学视角的警察心理危机干预初探》,《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2]任俊:《积极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皮华英:《警察心理健康及其维护》,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280页。

[4]宋凤宁:《心理弹性对大学生人格与心理危机的中介作用》,《中国全科医学》2014年第10期。

[5][6][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著,侯玉波等译:《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35、121页。

[7][9][美]吉利兰(BurlE.Gilliland).[美]詹姆斯(RichardK.James)著.肖水源等译:《危机干预策略》(上),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55、67页。

[8][美]西华德著,许艳等译:《压力管理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2008年版,第61页。

篇2

关键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积极心理学 积极防预 积极心理疗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1-072-02

当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以心理问题为中心,较多地关注危机学生的病理性和消极性方面,重视早期发现、忽视积极预防,重视疾病诊治、忽视咨询辅导,重视干预过程、忽视后续发展。积极心理学提倡用积极的方式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个体的积极心理本身就有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因此,积极心理学理念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把学生当作充满潜力的个体,发现其积极方面,有助于在解除其危机状态后,继续拓展潜在心理能量和促进人格完善。

一、相关理论

1.心理危机干预理论

现代危机干预的鼻祖Caplan认为,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景,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psychologycal distress),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1]。

林德曼和卡普兰将心理危机干预定义为帮助危机个体如何用更好的方式来解决危机事件。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危机干预是运用专业的技术手段,调动危机个体的自愈能力恢复心理平衡[2]。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及时对经历心理危机的大学生或群体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3]。

2、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在消极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张心理学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机能等为出发点,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4] [5]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个体的积极心理本身就有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6] [7]。它摒弃了传统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探求中消极、悲观的研究路线与模式,以力图唤起人类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对心理学重新进行了诠释。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已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宣传普及、素质拓展等方面,但目前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仍然较少应用。

二、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现状

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一直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由于学校所具备的教育职能和管理职能,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较心理学定义的更为宽泛,除了发展性问题和应激事件导致的危机状况外,还包括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发现、救治和追踪。除了危机状态的干预,还有事先的预防预警、事后的追踪回访等环节。

目前各高校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都非常重视,从组织制度、规章预案、队伍培训等方面投入很大力量,建构了多级危机信息网络,力图实现危机对象的早发现早干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重视早期发现,忽视积极预防

目前各高校均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基本上以传统的病理性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关注抑郁、焦虑、偏执等负性情绪与负,重点放在尽早发现问题学生和及时干预危机学生,而容易忽略如何避免问题学生的产生和危机状态的出现,容易出现心理危机越抓越多的状况。

2.重视疾病诊治,忽视咨询辅导

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往往都伴随着焦虑、抑郁状态,除了由医院诊断为抑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情况下应采取药物治疗外,其他的情况还是应以心理咨询手段为主。焦虑、抑郁状态大多是“果”而不是“因”,要通过心理咨询辅导来寻找“因”,进而解决“果”。但是,目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有疾病化的倾向,轻易下心理疾病诊断,过分依赖医院的治疗,忽视了高校心理咨询辅导的功能。

3.重视干预过程,忽视后续发展

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最终目的应服从心理教育的整体目标,即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和心理潜能的开发。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渡过了危机状态的学生关注较少,也缺乏后续的心理辅导来促进其人格塑造和心理潜能开发,容易造成危机对象重新陷入危机状态,或难以从危机中看到转机,完成心理发展任务。

三、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应用

1. 提倡积极预防,防范于未然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转变的激荡期,多种压力和环境的改变都能诱发心理危机状态。突然发生的事件,如失恋、意外引发境遇性危机;对人生责任、独立、承诺的思考诱发的存在性危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突然变化,如考试、就业等也可以引发发展性危机。

如果能引导大学生关注积极品质、体验积极情感,调整认知模式,学会积极应对方式,那么很多危机状态就可以消灭的萌芽状态,这就是积极心理学倡导的积极预防理念。单纯地关注个体身上的弱点和缺陷都不能产生有效的预防效果,而应通过发掘并专注于处于困境中的人自身的力量,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并培养出美好的品质,这样才能做到有效的预防。

2、使用积极疗法,确保干预效果

目前对心理疾病大学生的干预普遍从疾病和紊乱出发,把危机对象看成疾病的载体,轻易贴上抑郁症、焦虑症等标签,扩大疾病的负面作用,致使危机对象即使暂时解除了危机状态,也难以摆脱“疾病”的标签。

积极心理疗法辩证地看待心理疾病,认为所有的疾病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既要看到疾病更要看到人的潜能。积极心理治疗重视患者现实能力的恢复,认为人人都具有两种基本能力:认识能力和爱的能力,人的心理疾病是由于这两种基本能力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分化为每个人的现实能力时发生冲突的结果。因此,一旦激发被治疗者的这两种积极的基本能力,心理疾病就有好转的可能。高校危机干预应运用积极心理治疗给求助者树立起信心和希望,调动起其潜能,最终疾病治好时,人也会变得更有力量。

3、培养积极人格,实现根本改变

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危机对象解除危机状态,更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完善人格。如果仅仅只是以帮助人们消除问题人格或人格中所存在的消极方面为中心,那么,即使当人所有的问题都被消除后,人本身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也不可能得到自然的增长,这样的人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完善的自我实现的人。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认为,任何个体的人格均有两面性,积极的一面表现出一系列积极的特质,而消极的一面表现为一系列消极的特质;当人格的积极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表现出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机能时,便容易形成积极人格[8]。因此,帮助危机对象塑造积极人格,应是危机干预后续工作的重点。

总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该改变指导思想,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章成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和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 第4 期。

[2] 张亚君 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D] 湖北:中南民族大学,2009.

[3] 钟义红,陶知翔.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思考[J].南昌高专学报,2007(6):63~65

[4] 郑祥专.地方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发展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6):69~74

[5] 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23(3):6~9

[6] 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56-03

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经济也面临着各方面的冲击,就业求职困难重重,社会问题频频出现,大学的校园已不是从前的安逸,遭受各方压力冲击大学生,心理危机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大学生自杀、犯罪等事件的不断惊爆,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度的不断增加,频繁发生的大学生杀人、自杀、校园暴力等现象都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外在表现。因此,关注大学生心理危机,及时做好危机干预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概念

(一)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的提出最早始于20世纪40年代,来自Lindemann对丧亲事件的研究。在20世纪60、70年代以后,经Caplan等人发展后逐渐形成心理危机理论。Caplan认为,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景(Problematic Situation),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psychological distress),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其后,随着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对于心理危机概念界定有很多种不同的定义。但美国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Kristi Kanel从实质上分析,心理危机包括三个基本的部分,即:1.危机事件的发生;2.对危机事件的感知导致当事人的主观痛;3.惯常的应付方式失败,导致当事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水平较突发事件发生前降低[2]。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

大学生作为心理危机的限定词,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别于心理危机在其他群体发生时的特点的。目前为止,心理学界的诸多学者给出了特殊的界定,主要是在心理危机的定义中注入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高校出现心理危机的特征等因素。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危险期、断乳期,此阶段是各种人生压力相对集中的阶段。广义上将大学生心理危机定义为:大学生个体或群体面临超出其承受能力范围的压力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狭义的概念中则涉及到大学生心理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性,价值观的不确定性,自我意识的不明确性,思维观念的模糊性,理想现实的矛盾性等内在特点,还包括有大学生处于学业、就业、经济、情感发展等的特殊环境中,因此面对问题,无法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而出现的情绪与行为的严重失衡状态。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分析

(一)个体因素

1.生理因素。大学生的处于青年中期的人生发展阶段中,其生理发育已完全成熟,且性生理也与成年人相同,因此有了强烈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的需要。我国法律在现阶段随意规定大学生有在校结婚的权利,但道德、学业、就业、生存等各方面问题任要求大学生以学业和自身发展为重,所以大学生处于性成熟到以合法婚姻形式开始正常的性生活的过渡时期,有人将这段时间称为“性饥饿期”,从而产生因生理带来的心理困扰。

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影响包括大学生的人格结构不健全,价值观、人生观的不稳定性,心理素质过低等因素。大学生的人格结构,主要影响在气质与性格层面中,现阶段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教养方式使其性格中带有自我、冲动、或孤僻、骄纵等特点,因此受挫力低,心理脆弱性高,危机承受能力不强。而且我国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多数中小学校对学生心理发展不重视,造成相当多的青少年人格不健全,心理素质较低,从而进入大学后其心理问题凸显。

(二)环境因素

1.学校因素。大学生的生存环境以学校为主,因此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有直接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学业压力,成绩的不合格影响毕业,中学的优秀和大学的平淡反差;情感问题,恋爱与失恋的困扰;就业压力,经济危机,就业困难加剧,求职屡屡受挫;人际关系问题,同学间的文化差异,生活处事方式的不同引起人际冲突等;个别学生的网络成瘾,使之感情缺失,脱离集体,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经济问题,我国大学生中贫困生占30%,其学费负担,生活来源问题等都会严重影响自尊心发展。因此,诸如此类学校的正常事件均可能影响部分学生心理环境失衡。

2.社会因素。许多研究也表明,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显著正相关。其原因是由于社会支持能够从两个方面对危机起到缓冲的作用:一是社会支持能够影响大学生对潜在危机事件的知觉评价,即大学生如果知觉到他人提供的社会支持的内容和程度足以应付潜在的危机事件,那么潜在的危机事件就不会知觉为危机事件;二是在危机知觉之后,足够的社会支持能够导致危机的再评价、抑制不良反应或产生有利的调整性反应,从而降低甚至消除危机的反应症状,或者直接影响生理活动过程,从而达到缓冲的效果。

3.家庭因素。学生的家庭环境不仅影响学生现在的心理环境,还影响将来的心理发展。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不少心理问题是与家庭生活的不良背景、早期不良家庭生活经历联系呈现相关。家庭的显性或隐性的文化环境,如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的人际关系、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的抚养方式以及家长的素质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及心理健康水平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1.心理危机干预的概述。心理危机干预,简称为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其概念最初源于Lindemann和Caplna的军事精神病学实践工作,近几十年来在西方取得很大的发展,已成为一种在简单的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殊的心理技术的领域。概括来说,危机干预是指心理学人员对心理危机者提供有效帮助和支持的一种技术,即给与及时适当的心理援助,防止其精神崩溃,防止意外发生,并使其尽快摆脱危机状态,重新建立和恢复其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

2.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具体步骤。第一阶段(问题评估):治疗师须全面且真实了解引起心理危机的外部诱因、内部诱因,危机者的心理特点,危机的影响程度,危机处理的影响因素,危机解决的协助条件,危机者的自杀自伤可能性以及危机干预的效果,如有需要应及时住院治疗。在此同时,还应注重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第二阶段(制定计划):危机干预不是注重人格塑造,而是要帮助危机者恢复其危机前正常的心理平衡水平。因此在制定危机干预计划时,要根据前阶段了解的内容和危机者的生理心理及生活环境的特点,制定适宜的干预计划。干预目标明确,干预技巧有效。第三阶段(治疗干预):这是危机干预工作中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首先要帮助危机者正确认识与理解自己所处危机问题,其次要引导并帮助危机者释放压抑的危害情绪,再次帮助危机者总结原因,学习用正确的应对方式面对逆遇,最后要让危机者建立新的人际、生活环境,特别是对失恋或丧亲的危机者的干预。第四阶段(治疗终止和随访):多数心理学家认为,一般经过4~8周的危机干预,大多数病人的危机问题会得到缓解或解决。因此,应采取适当的技巧及时中断治疗,防治危机者形成依赖性。同时对危机者给与鼓励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治理利用技巧的强化,便于避免或减少危机再次发生。

四、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针对性研究

1.教育和引导。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前期预防,应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着手。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技能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了解心理危机的内涵,最容易出现心理危机的情况,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特征和预兆,以及如何发现自己或身边的同学、朋友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等。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宣传和心理素质训练活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大心理危机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开展生命教育和价值教育,让他们对生命有更清晰的认识,学会珍惜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培养学生对社会及他人的关爱,使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心理成熟度获得全面发展,学会有价值幸福地生活,从而减少危机现象的发生。

2.辅导和咨询。辅导和咨询主要正对是有出现危机苗头或心理困扰的大学生进行的心理辅导,是心理危机形成和爆发前的预测和排除,通过对有危机可能的学生进行相关信息分析和研究,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进行系统评估,采取防范措施,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意外性。学校心理工作教师可在每学期开学前,用标准心理测量工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和建档工作,根据普查结果和约谈情况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筛选出心理危机干预和预警对象,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展档案,跟踪其心理状况的变化,从而有效并及时地发现可能有心理危机的学生,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

3.干预和处理。这各环节是对已产生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而进行的实际性的危机干预,使其摆脱危机状态,防止意外事件发生,恢复其心理平衡的环节,即对学生出现的危机给与危机应急处理,这是对高校心理工作者要求最高的环节,也心理危机干预的核心部分。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理应该遵循危机干预的原则和程序,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或中级职称以上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对危机者处于危机状态的程度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根据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确定干预方案,帮助其解除或降低危机状态。对症状表现较重、危机程度较高者,应立即转介到心理专科医院或精神卫生医院进行治疗。对于群体性、灾难性事件的危机干预,也可以采用紧急事件应激晤谈法(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CISD),包括导入期,事实期,感受期,症状期,干预期,再进入期七个环节,晤谈时间通常在危机事件发生的2~10天内进行,持续3~4小时;在重大灾难中通常在3或4周后进行。

4.处理网络建立。高校应建立多级心理危机干预小组,一级由心理咨询专家、心理危机干预专家、保卫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医院、后勤服务部门等人员组成,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实行监控、协调、教育、普查、建档,做到专家心理咨询服务制度、热线24小时开通制度、定期预测分析制度、心理危机会诊制度、危机分级报告制度等,确保大学生心理危机解决落到实处。二级由学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和辅导员队伍组成,这些老师和学生接触密切,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技术的培训,可以成为学校心理危机预测、监护和后期跟踪的主要力量。三级为同辈心理健康监护队伍,组建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开设朋辈心理辅导热线,配备班级心理委员,协助辅导员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做好心理健康宣传工作和学生心理健康监护工。四级为家庭支持系统,建立家长告知制度,做到辅导员与家长定期联系,家校合力的支持系统,联合家庭学校从各方面给予学生生活帮助、心理监护和支持。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应与社会各方面联系,合力打造高度的社会支持系统。从社会角度来说,学校只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部分,学校应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力量及时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力争把危机事件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其中包括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消防部门和公安部门的应急救援作用,医院的救护作用,社会专家的影响作用,最大化的增加社会支持力量,减少不必要的危机产生。

参考文献:

[1]龙迪.心理危机的概念、类别、演变和结局[J].青年研究,1998,(12).

[2]Kristi Kanel.A Guide to Crisis Intervention[M].California:Marcus Boggs,2003.

[3]陈青萍.临床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危机; 干预

一、 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干预意义

(一) 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1.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

个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心理素质往往能够决定一个人的社会适应性水平,其中包括对社会的认知,处世的态度,应对压力的能力,对工作和学习成败的态度和心境,人际关系态度等等。心理危机作为一种负性心理行为,它的发生与上述这些方面都有着直接的联系。

   2.客观因素的影响

   (1) 家庭条件。包括父母的教育水平、家庭经济条件等。有调查表明,就读职业院校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考不上全日制普通高校,而是为了早点就业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屈从于父母的意愿去上的职业学校。

   (2)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缺失。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理应受到重视和尊重,然而在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的人才招聘理念下,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参与人才招聘的过程中,往往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这种文凭歧视极大的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会导致他们看不起自己而破罐破摔,从而出现心理危机。

   (3)学习和就业压力,是引发学生心理危机的直接客观因素。有研究表明,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就像一把双刃剑,使职校学生从入校起就象挂上了沉重的十字架,学习目标的具体性和毕业后可能带来的就业风险,常常使他们感到前途渺茫,,对生活失去信心。

(二)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意义

   1.关爱每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心理保护,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以健康的心理和态度对待学习和未来的就业。

   2.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心理危机者走出心理困境,及时防止不良心理诱因可能引发的危机行为。

   3。进行心理干预,及时遏制已发生的心理危机行为,避免不良行为后果的产生。

   4. 进行心理教育,提高当事人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当事人克服心理障碍,重构心理防线,重塑健康人格。

二、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信号及规律性

要对心理危机进行有效的干预,首先必须学会察觉和了解心理危机发生的过程和形式。

学生心理危机并不都是一个突发的过程,大多数是一个潜在而隐性的渐发过程,常常会以预警信号方式表现出来:如过激言论,冲动行为,语言挑衅,表情抑郁,个性反常,气质突变,思维固着等等。

心理危机的预警信号发出后,伴随而来的就是行为上的异常表现:如破罐破摔,学习、工作目的反向,行动独往独来,突然的玩世不恭,人际交往反常,行为自暴自弃等等。

   作为一种负性心理现象,心理危机的发生有它一定的规律性。首先,心理危机发生前,总是会通过某些语言或行为方式发出危机预警信号,通过对心理危机发出的最初预警信号的分析,可以及时判断危机的性质和程度,从而提前做好干预预案,其次,心理危机产生后一定有它特殊的的行为表现方式,只要仔细观察和分析,就可以及时进行干预。

三、 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

(一)干预对象的确定

   1.重点关注对象

下列心理异常的学生可作为心理危机干预重点关注对象:

(1)心理健康测评结果严重异常者;

(2)遭遇重大事件而导致心理或行为反常者;

(3)情绪持续低落、抑郁、人际交往能力异常者

(4)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者。

       2.一般关注对象

(1)患有严重身心疾病的学生;

(2)本人或家庭成员、亲友中有自杀倾向或自杀未遂史的学生;

(3)性格有明显缺陷者;

(4)有强烈的自卑感、罪恶感或不安全感的学生;

       3.心理危机警示讯号的表现特征与评估:

学生心理危机警示讯号,往往会在平常的心理活动中流露出来。例如,喜欢谈论自杀和自杀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无端致以祝福、述说告别的话等反常行为;情绪突然明显异常,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虑、恐惧,感情冲动,情绪突然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若无其事等。如果发现上述行为,就必须立即进行危机评估,制定干预方案。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时机

心理危机干预的时机非常重要,把握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干预的时机主要分三个阶段。

1.预防性干预,又称提前干预。是指学生心理危机发生前的心理介入。如对学生提早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心理的自我调适和保健方法,提高心理危机的自我觉察和防范水平,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和班级四位一体的心理危机防范、预报和干预系统,将学生的心理危机遏制在萌芽状态。

2.过程性干预,又称中途干预。是指学生在心理危机发生过程中进行的心理干预。学生心理危机发生后,心理学工作者应当及时进行干预,这是因为心理危机爆发后的行为后果有极强的时效性,干预及时可以尽快遏制严重后果的产生,例如因抑郁引发的心理危机,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由抑郁带来的自杀意念和行为。过程性干预是整个心理干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发生的心理危机及行为一般要在这一环节得以解决,否则会留下心理隐患,前功尽弃。

     3.巩固性干预,又称后续干预。是指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以后,

为了巩固干预成果进行的心理干预。有研究表明,心理危机在预过程中,由于情况的复杂性,有的危机已被化解,有的则可能以某种方式沉留在心理危机者的潜意识中,这种隐藏起来的心理危机如果不预者所意识或察觉到,一旦重新爆发出来,后果会更加严重。因此有经验的心理干预工作者十分重视对干预效果的巩固。

   (三)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

   首先,要确定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心理危机干预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

(1)以当前问题为主,立即干预原则。

(2)家人或朋友参与的原则。

(3)鼓励当事者自信,减少依赖的原则。

(4)危机干预的心理辅导模式而非医学模式原则。

     其次,要区分心理危机的类型。

根据布拉默提的应用危机理论,可将心理危机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发展性危机,指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变所导致的异 常反应。

二是境遇性危机,指当出现罕见或超常事件,且个人无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危机。如交通意外、被绑架、突然失业、自然灾害、丧失亲人等都可以导致境遇性危机。

三是存在性危机,指伴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而出现的危机。如关于人生目的、责任、独立性、自由和承诺等内部冲突和焦虑等。

    再次,要制定好危机干预的详细步骤和方案。这些内容包括从受害者角度确定心理危机问题;把受害者对自己和他人的生理和心理伤害降低到最小的可能性;与受害者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交流,无条件地接纳当事人者;提出并验证应对危机的变通方式;从当事人那里得到诚实、直接的承诺,以便当事人能够坚持实施为其制定的危机干预方案。

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内容的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旦操作不好,不仅适得其反,还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心理伤害,因此,各职业院校应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人才培养,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要不断加强对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这样才能对我们的学生提供更安全的心理保护。

  参考文献:

[1]李旸    《高职学生生活事件和相关症状的研究》  【《成功》教育】2011年05期

[2]霍素凤  《职业学校入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

[3]曹丽  王萍  《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报告》【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8年第05期

[4]张新华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  【济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12月第6期

[5]张孝德  聂洪婷    《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05期

篇5

关键词: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

1 心理危机及心理危机干预

1. 1 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是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按 Punukollu(1991)的定义,心理危机是“个体运用通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遭遇的内外部应激时的一种反应”。 Gilland 和 James 在 2001 版的危机干预专著中把心理危机归纳为:心理危机是一种认识,当事人认为某一事件或境遇是个人的资源和应付机制所无法解决的困难,除非此时缓解,否则会导致情感、认识和行为方面的功能失调。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认定心理危机需要考虑三个方面:外部刺激、当事人不能处理和心理失衡。

1.2 心理危机的分类

1.2.1 发展性危机。又叫适应性危机或成熟性危机。是指个体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遭遇环境或自身生理的急剧变化所导致的异常应激反应。对大学生而言,发展性危机的表现为入学不适应、对未来前景的担心、考试不及格、不喜欢自己的专业等。

1.2.2 境遇性危机。是指出现罕见或突如其来的超常事件,个人无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心理危机。对大学生来说主要表现在:交通意外、失恋、突然的疾病和死亡等引发的。

1.2.3 存在性危机。是指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而出现的心理内部冲突和焦虑。表现在关于人生的目的、责任、独立性、自由和承诺等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焦虑。

1.3 心理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又称危机调停,是一种从短程治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急诊访问形式或劝导的形式,采取某些措施来干预或改善危机情景并解决当事人的问题,以防止伤害当事人及其周围的人们,并最终使之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使其情绪、认知、行为等重新回到危机前水平或高于危机前水平。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指对处于如困境或挫折等心理危机境遇的人采取迅速、有效的对应策略,及时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并给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

2 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及成因分析

2.1 心理危机的表现

通过来自不同年级的不同调查发现,对于大学生来说,心理危机的高发群体有:贫困生群体、新生群体、独生子女和毕业生群体。贫困生群体普遍家境贫寒,使其产生明显的心理落差,易产生自卑心理;对于刚考入大学的学生群体,他们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憧憬,在这一转折点上和心理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身心发展极不稳定,出现了理想真空带与动力缓冲期,使他们心理冲突和动荡加剧,很容易陷入心理危机;独生子女一般家境较为优越,易形成心理上的依赖性,易出现孤独﹑苦闷﹑忧虑等症状;大学毕业生是大学生中压力较大的一个群体,对于他们而言,面临着许多人生的转变和抉择,求学与求职的冲突、与同窗四载的同学分离、激烈的就业竞争、对社会的适应等课题纷纷摆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

2.2 心理危机的成因

从临床心理学角度看,心理危机的主要成因涵盖了生理、心理、社会等诸多方面,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失衡状态。

2.2.1 生理原因。已经进入青年期的大学生,正是因为处于青春发育的“暴风雨时期”,生理发育极为迅速,已基本趋于成熟,但由于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飘忽不定,极易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矛盾,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2.2.2 心理原因。心理因素主要来源于自我概念方面的危机,即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所产生的心理危机,根本的原因就是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与他人,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由过于自尊转变为过于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2.2.3 社会环境原因。社会的急剧变革不仅给人们的价值取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别是家庭教育环境的原因,小学到大学所受的教育中积累潜伏下来的各种因素。

3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

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由贝尔金提出, 目前危机干预的理论模式有三种, 即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心理——社会转变模式。对于平衡模式来说,危机干预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稳定受害者的情绪上,使他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情绪平衡状态。这种模式在处理危机的早期干预时特别适合。对于认知模式危机来说,重点在帮助当事人认识到存在于自己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成分,重新获得思维中的理性和自我肯定的成分,从而使当事人能够实现对生活危机的控制。对于心理—社会转变模式来说,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将个体内部适当的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充分地结合起来,促进个体的康复,使其进入更好的心理平衡状态。心理——社会转变模式适合于情绪已经稳定下来的个体。

4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对策

4.1 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采用一定的心理测量工具,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及早发现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在学生中建立信息员制度,做好信息员的培训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4.2 建立高效的危机干预系统

成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中心专家组成员由资深的心理医生、管理专家、心理学家组成, 并负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处理。建立和开通24 小时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热线,通过宣传教育让每位学生知道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启动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主要包括:来自于父母及其他亲人、来自于老师和同学、来自于其他方面如朋友和社区志愿者的支持等。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辅导员;危机干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不断增多。针对高校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危机,如果不及时进行预防和干预,极易引发危害自身健康与影响校园安全的事件。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校园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人,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相对比较了解,更易于与学生沟通,因此辅导员在危机干预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1]

心理危机,指心理冲突难以解决,心理状态严重失调;或精神面临崩溃;或发生心理障碍。由于大学生对外界强烈的求知欲与自身心智和情商不够成熟之间的矛盾,使得大学生心理问题频频发生,除了表现出突发性、无、危险性等一般性的危机特征外,还具有易发性、交互性、潜在性、易查性等特殊性的危机特征[2]。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

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原因,一般包括生理原因、社会原因及心理原因三个方面。

(一)生理原因:也称生物学原因,是指年龄因素和生长情况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其个体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性意识明朗化及随之相伴的恋爱问题;智力发展的高峰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充分发展,使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

(二)社会原因:指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政治及文化的影响。不健全家庭(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条件、父母文化水平、家庭教育关注点等差异所营造的家庭环境均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贫富悬殊的社会分化,在校园生活中产生各种偏见、摩擦冲突,甚至拜金主义心理。此外,网络在给大学生学习提供丰富资源和便利的同时,也使部分大学生沉溺于虚拟游戏所带来的中,自我封闭的心理倾向更加严重。

(三)心理原因:主要是指认知偏差、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心理原因,主要包括在成长过程中负性经历导致的认知偏差;自我防御机制不完善导致的不合理信念;心理发育过程中的错误观念;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追求完美、要求过高、争强好胜等偏执性人格表现;交往面狭窄,导致性格内向等。

二、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

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在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创伤性事件后采取迅速、及时的心理干预,是一种急性的心理处理,具有及时性、简短性、目的性和接近性等特点[3]。辅导员是危机干预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高校工作实践中,对于现存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辅导员很难达到较好的危机干预效果。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原因,可从四方面提升辅导员的危机干预效果:以系统培训为方法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及实践知识、以真诚尊重为基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以保证安全为前提进行危机干预、以营造和谐氛围为核心开展心理危机预防。

2014年3月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不仅需要学校的统一培训,更要求辅导员自身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高校辅导员要深入了解工作对象,全面掌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发展及最终表现,处理解决好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总结、凝结实践经验,加强理论问题思考,开展相关学术研究。

以真诚尊重为基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积极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及行为表现,组建以寝室长、心理委员、班主任、辅导员为基础的危机干预体系;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帮扶小组,成功缓解学业压力;积极进行就业指导,顺利舒缓就业压力,利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心理危机干预[4]。

每个人对严重事件都会有所反应,但不同的人对同一性质事件的反应强度及持续时间不同。从干预理念而言,需要明确危机干预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安全是第一位的,应本着尊重生命,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态度及时汇报,及时处理。在干预过程中,充分考虑危机主体的自控能力和意志力,防止其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再次受到伤害。

此外,有效的危机干预不是始于危机发生之后,而是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前很早就开始了[3]。预防是重要的干预,在平日的班团建设中,辅导员要通过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促进宿舍关系和谐。同时加强高校、家庭之间的联系沟通,积极促成家校合作,共同做好干预工作。

综上所述,随着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不断增多,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辅导员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不仅要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要强化自身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积极提高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效果,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见》[Z].政[2005]1号.

[2]庄芳丽,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4).

篇7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61.5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4-0366-02

【关键词】 心理疗法;危机干预;学生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遇到某些重大问题,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方法来解决时,心理上产生不平衡,由此可能引发自杀或杀人等严重恶果。危机干预是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大学生自杀与杀人案件时有发生,因此全国各地非常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工作,试图找出干预心理危机、防治心理疾病、提高心理耐挫能力的有效方法。某校自2004年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来,成功干预了十多起大学生心理危机案件,现将11例典型危机干预案件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起大学生心理危机案件中,男5例,女6例;大学一年级3例,二年级5例,三年级2例,四年级1例。年龄为17~23岁。(1)心理危机应激源。恋爱受挫3例,家庭贫困及学习压力3例, 寝室同学关系紧张1例,遭歹徒1例,家庭变故1例。(2)精神状态。抑郁情绪、负性事件导致情绪波动4例,精神分裂症2例,伴有自杀倾向及自杀意念7例。(3)家庭情况。独生子女5例,经济贫困2例,家庭变故1例,家庭成员关系冷漠3例。(4)自杀倾向及危机状况。2例准备跳楼,6例多次谈及与自杀有关的问题并有活着很累的感觉,1例因寝室人际关系紧张而有伤人倾向,2例精神分裂症因被害妄想有伤人倾向。

1.2 干预方法 (1)心理筛查。在新生入校普查中,把有自杀倾向的学生筛查出来,并进行预防性干预。要求班主任和辅导员对以下几类学生进行重点观察:①具有内向、孤僻、自卑、忧郁、敏感、多疑等性格特征的大学生;②长期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者;③近期遇到重大负性应激事件,突然情绪行为改变者;④近期有过自杀意念、自杀未遂者;⑤严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者。应建立学校-家庭-医院支持系统进行救护和监护,杜绝自杀事件在高校发生。(2)对有自杀意念者进行跟踪访谈。通过对自杀身亡进行“心理学解剖”[1]发现自杀未遂的人,并不是真正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只是当时认知极端及狭隘,找不到可替代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自杀是他们无可奈何的选择。通过跟踪访谈,及时解决自杀者的问题,使其接受有价值的治疗帮助,待情绪好转后,就会从自杀冲动中走出来。因此,自杀干预的最积极的办法就是将自杀意念消灭在萌芽状态。(3)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通过开课、报刊、广播、网站等各种形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宣传,使大学生认识和识别潜在的危险,形成预防和干预危机的意识。预防危机的功能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应付能力,还能提升他们帮助别人的能力,增加解决危机的资源和力量,并建立学校-家庭-医院支持系统进行救助和监护,杜绝自杀事件在校发生。另外,对有自杀倾向者进行追踪随访0.5 a以上。精神症确诊以MMCD-3为标准,并将2例精神病患者及时送专科医院治疗。

2 结果

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被及时送当地精神病医院治疗,好转后1例能继续在校边服药边坚持学习;另一例顺利参加毕业考试并就业,经过1 a随访,该生能正常工作并坚持治疗。2例准备跳楼的学生因被及时阻止,经过情绪渲泄及教育,打消了自杀念头。6例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在采取认知行为疗法及理性情绪疗法治疗后,抑郁情绪得到缓解, 能正常参加学习,消除了自杀念头。1例人际关系不良者经多次调整后,与寝室同学关系得到缓和,放弃了伤人的念头。

3 讨论

虽然大学生心理危机存在一定特点,但导致危机的原因复杂,致使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很难找到具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干预。笔者总结多年经验,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和预防过程中始终坚持原则,有效地预防和干预了十多起大学生心理危机案例。

3.1 预防性原则 由于自杀原因的复杂性、症状的瘾匿性和行为的突发性以及学生自杀完成或危机干预的失败,很多人甚至包括学生工作者都存在一些消极的看法,认为大学生自杀是不可能预防和干预的,导致方法上被动无为或对自杀危险性评估不足,危机发生时手忙脚乱,影响自杀干预的实效。要做好大学生自杀干预工作,首先要树立大学生自杀是“可干预”的思想和理念,才能调动教师、学生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2 生命高于一切的原则 高校在处理大学生心理危机案件时,应以保证学生生命安全为主要目的,这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危机干预中的体现,也是世界各国处理学生危机事件的基本原则[2]。这一原则要求高校把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自伤或伤人事件一旦发生,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对于学生本人来说,可能断送生命;对于他的同学来说,是一种强烈的应激刺激;对于学校和社会来说,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也是很大的。因此,心理危机干预的首要原则就是要树立“生命高于一切”的思想。

3.3 及时性原则 导致危机最本质的因素是压力和问题的重要性,当个人经历或目睹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一旦超过其平时身心所能承受的压力,又无法通过常规的问题解决手段去对付面临的困难,便会陷入惊慌失措的情绪状态,从而使个人失去导向及自我控制力。这是一种无法承受的局面,它具有引起人的心理结构颓败的潜在可能,因此必须尽早干预,一般在数小时、数天或数周以内为佳。

3.4 发展性原则 危机既意味着“危险”,又存在着“机会”。一方面危机是危险的,因为它可能导致个体严重的病态,包括杀人或自杀;另一方面危机也是一种机会,因为它带来的痛苦会迫使当事人寻求帮助。如果当事人能利用这一机会,则危机干预能帮助个体成长和自我实现[3]。危机干预应遵循“促进当事人和当事人所在团体的发展”为基本原则。通过危机干预,充分调动当事人的积极资源,在有效应对当前危机的基础上,从中获得新的经验,重整认知结构,能够从不利中看到有利,从绝望中看到希望,从危机中看到生机,使自己变得坚强和自信,全面提高应对未来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3.5 释放为主的原则 心理危机是不良情绪积累到超过心理防御临界点而发生的。理性的压力和非理性内驱力(潜意识状态)经常出现相互倾轧。即使理性获胜,个体也将产生抑郁或焦虑,如果能及时恰当地释放这种不良情绪或冲动,将很好地减轻心理压力。有关研究显示,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中的大学生以性格内向者为主,往往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喜欢与人交往,适应困难,情绪不稳定,多愁善感,致使来自内部的欲望冲动和外部刺激形成的不良情绪日积月累,遇到生活事件的刺激时更易出现心理危机。对于我国大学生来说,尤其要及时提供释放的机会。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心理危机;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257-02

新世纪以来,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学者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笔者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DD)》收录的中文核心及CSSCI学术论文进行综合检索发现学者们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高,文献研究程度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从中可清楚看出学者们对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为今后研究提出了要求并指明了方向。

一、理论关注点

通过对相关文献内容的分析与归纳,识别出学者们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程度的三个层次,并以此总结出学者们研究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关注点。

1.第一层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文献研究程度第一层次是指其特定内容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占其全部文献比例最高的层次,也是所涉及内容研究程度最深的层次。体现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有关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机制、系统及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发展的探讨等。有学者强调预防和教育为主、科学识别、及时保密等发展性原则的基础上从危机前的宣传教育预防系统、危机应急干预系统、危机后干预系统[1]来构建有助于梳理归纳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的信号、征兆及严重程度[2]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以多维评价、常态评价、双效评价、科学评价为评价路径[3],以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工作职能的行使、转介知识的宣传教育、多层级心理危机干预等实现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转介机制[4]。在探讨心理危机干预的发展趋向上,阐释了如何加强建设预防性、应急性、维护性干预的能力,分析了社会支持机制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作用,指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将呈现从单一干预趋向三方联动、从危机预防与处置趋向危机后干预、从个体干预趋向对危机个体与周围相关学生干预的发展[5]态势。

2.第二层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文献研究程度第二层次是指其特定内容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占其全部文献比例处于中间的层次,也是所涉及内容研究程度处于中等的层次。体现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有关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内涵、特点、过程、作用及模式等。在内涵的理解上,普遍被接受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存在心理危机的个体或群体的一种短期的帮助行为[6]。危机具有的特征使得心理危机呈现出突发性、紧急性、痛苦性、无和危险性[7]的特点,这就要求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中应具备观察、总结、初步诊断、提出建议和解决心理危机[8]等特殊的能力特征。从危机爆发到危机缓解或解决的整个过程中,对受害者学生的危机状况进行评估[9]是危机干预工作的重中之重,强调从理念、要素和过程三个层面[10]确立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人文关怀将实现在危机事后[11]的持续关注。因此,开展生命教育、实施危机预警、完善危机干预及后期跟踪[12]等全方位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十分重要。

3.第三层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文献研究程度第三层次是指其特定内容的研究成果并不充分,占其全部文献比例最小的层次,也是所涉及内容研究程度最低的层次。体现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有关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位、优势、方案、策略、思考及启示等。为实现有效处理学生心理危机,学校辅导员应准确把握自身角色定位,避免角色缺位、错位。心理危机干预的优势体现在宣传教育、预警预防等从根本上可减少大学生心理危机形成和暴发[13]的作用上。依据扩展性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可知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预警和干预方案[14]能够增强危机预测、防范和处理能力。基于折衷模式下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可解决理论困惑和操作困难。由此,有关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启示体现在思考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心理危机、如何看待个人心理疾病。

二、研究特点及局限性

通过对研究文献内容的分析与整理,可以明确地看到当前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特点及局限性。研究特点体现在:研究文献在数量上相对丰富,而其发表的期刊级别相对不高;研究成果多集中在第一层次上,即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机制、系统及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发展的探讨等理论关注点上,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者们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水平。研究局限性体现在:理论基础研究不充分,即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相关文献研究程度的第二、三层次,这种在理论基础研究不到位的情况下就进行更高一级层次的研究,势必会导致研究成果应用性不强以及相关研究较为混乱的情况出现,同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缺乏实证支持,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得不到保证。

三、研究启示及展望

鉴于目前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存在着以上特点及局限性,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研究的深度。第一,强化对心理危机干预等相关基础概念的研究。对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等概念的内涵进行明确的界定及阐释,特别是对心理危机干预的外延范畴的理解,明确心理危机干预的特点、原则、优势、作用、模式、体系等内容。第二,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基础数据的搜集和整理以期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第三,运用适当的量化方法以及构建心理危机评价标准才能保证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都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杨稣,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J].宁夏大学学报,2011,(1):190-192.

[2]马喜亭,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研判与干预模型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03-107.

[3]朱春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评价机制的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08,44-45.

[4]马喜亭,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转介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2,(1):70-71.

[5]朱美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发展趋向[J].教育评论,2011,(2):70-73.

[6]叶华松.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管理系统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141-143.

[7]张爱宁,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教育探索,2008,(2):132-133.

[8]荆玉梅.辅导员在心理危机事件干预中的能力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0):67-68.

[9]吴丽玫.高职院校辅导员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救助方式[J].成人教育,2008,(6):81-82.

[10]朱美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人文关怀[J].中国青年研究,2013,(4):79-83.

[11]许继亮.谈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心理危机的干预[J].教育探索,2012,(2):144-145.

[12]陈东明,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60-63.

[13]杜兰晓.谈共青团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优势发挥[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51-52.

篇9

摘要:高校学生干部拥有学生和干部的双重身份。随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凸显,学生干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也逐渐得到重视,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学生干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首先提出了心理危机的概念。他将心理危机描述为,当一个人面对困难情境时,其以往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困难情境,也就是说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应对问题的能力时,个体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干预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干预者采取紧急有效的应对方法给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提供支持,帮助他们调动自身的潜能来重新恢复心理平衡状态的过程。广义的心理危机产生于1990年代之后,是一种更加积极的、具有预防功能的危机干预理念,主要通过预防教育、早期预警、危机干预、后期跟踪等步骤系统地对心理危机进行预防、干预和预后处理,进而帮助危机个体获得心理成长。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种类及产生原因

1.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种类

情境性危机:指个人遇到突如其来、强烈、难以控制的破坏性事件所产生的心理危机,如熟突然人去世、被坏人伤害、遭遇地震等。情境性危机有很强的偶然性,一旦发生,就肯定会给人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容易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

发展性危机:指一个人在正常的成长过程中,由于个体自身或周围环境的转变所引起的危机,如新生入学不适应、不喜欢所学专业等。大学生的发展性危机变化急剧,但时间较短,有消极影响存在,也有一定积极作用,如果能顺利渡过,个体心理素质会得到很大提升。

存在性危机:指的是伴随着一些重大的人生问题而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矛盾,例如,对于大学生来说考研还是找工作,是否转专业等等,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可能发展成存在性危机。

2.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趋于成熟但还未成熟的时期,心理剧烈冲突与矛盾在给其带来心理成长契机的同时,对其也是一种心理考验。一般来说,造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因素无外乎两个方面:

客观方面。社会急剧变化带给大学生巨大压力。社会、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其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越来越力不从心,上大学不会再为他们的锦绣前程提供坚实保障,不努力就会被淘汰。

现代高新科技对大学生沟通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每人都有手机,大部分同学都有电脑,虚拟世界的沟通与交往成为每位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一旦现实生活和网络社会没有很好地融合,长时间活在虚拟网络世界里的大学生就会出现心理失调,从而产生心理危机。

家庭教育影响。独生子女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比例很高。独生子女从小就备受呵护与关爱,抗挫折、抗压力能力较弱,非常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失衡,形成心理危机。

主观方面。大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更加关注的是学习,普遍缺乏人际交往技巧,于是人际关系问题就会变得日益凸显,甚至产生心理危机。

不良人格特征的影响。有两种气质类型的大学生相对来说更容易发生心理危机,即胆汁质和抑郁质。胆汁质人的性格特点是做事情容易冲动,性格暴躁,有很强的攻击性。抑郁质人的性格特点是内向、退缩、逃避,遇到问题更容易产生心理危机,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轻生行为。

个人心理发展的矛盾冲突。青年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有时过于片面,还不稳定,有时对自我的认知也会出现矛盾冲突,如果这些有关自我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心理危机。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学生干部的参与路径

1.学生干部能够帮助同学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

学生干部本身就生活在同学们中,他们平时在与同学沟通时谈论心理健康问题容易被接受。他们一般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帮助同学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

一是在与同学沟通时传达积极、健康的心理卫生理念,帮助同学们重视心理健康,正确看待心理咨询;二是学生干部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沙龙等,帮助同学们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三是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的心理联络员可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同学排解心理困惑,协助他们寻找更好的解决心理问题的办法;四是学生干部对于建设优良班风、学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优质的大环境也会为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同学提供人际心理支持。

2.学生干部能够第一时间预警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预警是指在心理危机还没发生之前,对危机可能发生的概率进行早期预测,使危机干预者能够提前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减少危机发生造成的严重后果。

一是积极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知识及技能培训等,通过活动提高同学们识别和预警心理危机的能力。二是心理健康学生干部、班级心理委员等学生骨干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周围同学的状况并及时将掌握的异常情况向相关负责老师汇报。三是宿舍心理联络员可以随时观察本寝室同学的心理状态,并及时将同宿舍同学的心理异常状况上报。这些都为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主动、及时、正确的危机干预工作提供前提。

3.学生干部在危机干预过程中的作用

一是学生干部可以对心理危机当事人进行心理陪护,帮助其排解不良情绪。危机中的大学生处于一种认知障碍、情感失调、行为失控状态,来自同学和老师的安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此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学生干部受到心理危机个体的伤害。二是对心理危机程度较轻且能保证正常学习者,可以借助学生干部的力量,及时了解心理危机个体的各方面情况,对其进行安全监护,随时向负责教师汇报危机个体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进行安全监护的小组人数不得少于3 人。三是寝室心理联络员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宿舍同学最熟悉当事人生活、学习、家庭、人际关系等情况,可提供大量有利于心理干预的线索,如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当事人亲友的地址和电话号码等。四是可以配合学校、老师开展工作,协助当事人采取合适行动,避免悲剧发生。

4.学生干部在心理危机后期跟踪中的作用

在广义的心理危机干预中,个体暂时的稳定和恢复并不是干预过程的结束,对接受过心理危机干预的大学生在一定时间段内进行必要的跟踪帮助是必须的,在这一时期内,学生干部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学生干部能随时了解因心理危机而复学的学生的心理状况,一旦有问题可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学生干部也可以为经历危机的大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心理平衡。

学生干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育与宣传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应鼓励建立学生心理互助机制,重视发挥学生干部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将大学生心理危机伤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袁亮,袁龙.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三级网络[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

[2]左冰.浅谈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培训[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2:2.

[3]张亚君.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肖建宗.高校学生干部管理能力培训之探索[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8:5.

[5]刘红霞.高校政工干部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定位[J].理论界,2011:10.

篇10

[关键词]西南医科大学;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他助-自助-助他模式

中图分类号:TM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246-03

前言

目前,国内外对他助-自助助他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研究并不多。陶格森,陈中永等人,分析了心理危机对个体造成的危害及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在认真分析研究了国韧庋д叨孕睦砦;的定义和对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论述的基础上,发现了传统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及其干预模式的局限性,对心理危机进行了重新定义,提出了“他助――自助――助他”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他助”――是指专业人员对危机个体进行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协助其调动内部资源以应对面临的困境,其目标是自助。“自助"――是指接受干预的受助者变得有能力自我调节,自我治疗,这也是传统的干预理论的目标,而我们认为对个体而言这只是个过渡阶段。“助他"――是本干预模式的目标,也是评估干预效果的指标。通过“助他”强化和提高自身的“自助水平”,更高的“自助”水平又能够提升他们“助他”的能力。也就是说,通过干预,引发危机个体“自助与助他"的良性循环。这是对于个体而言的,每个个体的自助与助他,对于群体来说则是一种群体的自助。理论假设:遭受了挫折,调动其内部资源无法摆脱痛苦而处于心理危机的个体,其根本原因是过分关注自我感受而心理上暂时脱离了社会。任何迫使他们关注他人、关注社会的措施都可以缓解或消除其痛苦程度,使其摆脱危机状态,培养其理性思维,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并获得心理免疫能力。并运用生活常识、社会心理学、中国传统文化、情绪理论、社会支持系统理论、精神的主客观分析理论等相关的理论对这一假设。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无记名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以西南医科大学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55份,回收问卷 352份,回收率99.15为%。其中有效问卷是340份,有效回收率为95.77%。其中男生118人,占被试总数的 33.52%;女222人,占被试总数的 63.07%。

2.研究方法

采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以开放式的放对同学进行调查,问卷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部分,包括性别、年级、政治身份、在校期间任职;第二部分为主体部分,有35个题目,包括等对学校设立的心理咨询室的了解和认识,对自己和身边朋友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及对身边朋友突发心理危机的处理方法,做事常持有的态度心理的现状与原因分析,以及分析与恋人、家人、朋友的相处方式和状态,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大学里学习的理解与认识以及对毕业后工作的期待与展望等采用无记名集体测试,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当场收回试卷。

3.统计学处理

问卷收回后,将有效问卷数据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西南医科大学大一新生对心理危机的了解现状

1.1 西南医科大学不同性别大一新生对心理危机的了解程度

表1提示:从整体看来,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西南医科大学大一新生对心理危机的了解还是不够的,大多数人都停留在对其了解一点点,大致知道是什么东西的程度上。

如表2所示,学生会干部对其很了解并能用一些心理知识解决某些问题的占2.70%,学生会干部了解,知道其定义及具体事例的占9.21%,69.74%的学生会干部对其了解一点点,大致知道是什么东西,还有18.42%的学生会干部对其完全不了解;期队干部中26.67%了解知道其定义,73.33%的期队干部对其了解一点点,大致知道是什么东西;班级干部中仅2.13%对心理危机很了解,并能用一些心理知识解决某些问题,11.70%的班级干部了解心理危机,知道其定义及具体案例,班级干部中63.83%同学对其了解一点点,大致知道是什么东西,还有22.34%的班级干部对其完全不了解;无职务的同学中,很了解的占3.23%,了解的占6.45%,了解一点点的占71.61%,还有18.71%的无职务的同学对其完全不了解。利用卡方检验发现,在本次调查中西南医科大学大一新生对心理危机的了解程度不具有显著的政治身份的差异(P=0.00,0.05)。

2.生活中遇到心理问题的处理方式

2.1 西南医科大学大一新生倾诉性别选择的现状

不同的人,遇到相同的问题,采取的态度和处理措施都不一样,他助-自助-助他模式可以帮助同学在面临问题时,选择外界的帮助,然后调节自己的心理,选择正确的处理方式,从而解决问题。

上述的描述总结了本次调查问卷同学的大概情况,接下来,我将从性别、政治身份,在校期间任职情况,性格四个维度来分析我校在校大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处理及态度进行比较。

首先从性别角度出发,男女同学无明显差异(P=0.01,P〈0.05),其中有40.59%的同学认为日常中遇到问题时,认为很需要倾诉对象,且两到三个最好,42.06%的同学认为需要倾诉对象,但是最好是一个,另外还有13.53%的同学觉得有没有倾诉对象没多大影响,仍有3.53%的同学觉得是自己的私事,最好不要干扰别人。由此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同学还是会选择一到三个倾诉对象,17.06%的同学认为倾诉对象不重要,这便是他们在面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不会选择向外界寻求帮助,这也便是在他助-自助-助他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第一步中就中断,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改善和努力,(表3)。

从政治身份的维度分析,发现在倾诉对象的选择上,倾诉对象的政治身份有明显的差异(P=0.83,>0.05),从整体看,不论何种政治身份,基本都认为需要倾诉对象,集中在一到三个,此外,不同政治身份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P=0.83,>0.05),其中党员中33.33%的选择两到三个倾诉对象,66.67%的选择一个倾诉对象,预备党员里有14.29%的学生选择两到三个倾诉对象,57.14%的预备党员认为自己需要一个倾诉对象,还有28.57%认为有没有倾诉对象都可以,没多大影响,41.77%的团员认为需要两到三个倾诉对象,40.51%的团员认为最好需要一个倾诉对象,还有13.61%的团员认为倾诉对象有没有都可以没多大影响,3.80%的团员认为是自己的私事,最好不要打扰别人;群众中,认为倾诉对象很需要,两到三个最好的占28.58%,64.29%的群众认为倾诉对象最好是一个,还有7.14%的群众认为有没有倾诉对象都可以,没有什么影响(表4)。

最后从性格维度分析不同性格的人在选择倾述对象上有无明显差异,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0,

3.关于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认知程度

由表6可以看出,在本次调查结果中显示(P=0.10,>0.05)故在对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认知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男生中:认为学校心理咨询室发挥了巨大作用帮助了许多同学,甚至自己也去过的占3.42%,认为有发挥作用,有些心理问题依旧存在的占42.74%,对其不了解,从未去过,对其不能完全信任的占44.44%,还有9.40%的同学认为学校心理咨询室宣传不到位,自己对心理问题认识不明确,无法确定是否需要疏导;女生中:为学校心理咨询室发挥了巨大作用帮助了许多同学,甚至自己也去过的占4.52%,认为有发挥作用,有些心理问题依旧存在的占34.39%,对其不了解,奈慈ス,对其不能完全信任的占43.44%,还有17.65%的同学认为学校心理咨询室宣传不到位,自己对心理问题认识不明确,无法确定是否需要疏导,由此可见,相比而言,对心理咨询室的了解上男生多于女生。

从性格上,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的是,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认知上没有明显的性格差异(P=0.016,

4.讨论

4.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本研究以西南医科大学355名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18人,占被试总数的 33.52%;女222人,占被试总数的 63.07%,男女比例明显不平衡,因医科院校的专业性与其他院校存在差异,所以取样的数量、地域限制和学校的特色,对研究结果的普遍性有一定限制,所以,研究结果尽可能在医学院校中使用。

4.2 心理危机认识程度

心理危机是个体运用寻常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而陷于极度焦虑、抑郁,甚至失去控制、不能自拔的状态。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个体或者群体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行为,它能够帮助心理危机所困者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困境与自身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及时对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货遭受挫折和即将发生危险的对象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在国内,普遍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了解程度不够,并且具有一定的抵触心理,不愿意面对和正视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心理学发展的障碍。因此,改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知变得更加重要,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主力军,大学里的心理咨询室显得更为重要,本次调查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对在校的大一新生随机发放问卷,但由于我校是以医学专业为主的院校,男女比例显得不太均衡,下面是本次调查的结果:对心理危机的了解程度 :总体来说西南医科大学的大一新生对心理危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此大学生入学的心理常识普及可以作为大学生入学的第一课;本次调查中对心理危机的了解程度不具有明显的政治身份的差异(P=0.00,0.05),因此可以对于不同的任职同学采取不同的心理知识宣传和教育,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4.3 倾诉对象选择的差异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1)西南医科大学选择倾述对象不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P=0.01,P〈0.05),不具有明显的性格差异(P=0.00,0.05),总体的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倾诉对象的选择并没有特异性,从整体看,不论何种政治身份,基本都认为需要倾诉对象,数量集中在一到三个,因此心理学的教育也可以从这种倾诉的小集体着手进行,进行心理咨询也可以考虑整个倾诉小集体一起进行心理咨询,从个体咨询到小群体咨询,从而达到更加稳固的效果。另外还有17.06%的同学认为倾诉对象不重要,这便是他们在面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不会选择向外界寻求帮助,这也便是在他助-自助-助他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第一步中就中断,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改善和努力,宣传他助-自助-助他模式,使这17.06%的同学能够主动寻求外界的帮助,从而解决问题,避免心理问题甚至心理危机的出现。 (2):在对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认知上不具有明显的性格差异(P=0.02,0.05),由此可选择针对不同性别的同学进行分开,使用针对性更强的宣传教育,针对男女不同性别,以及各自更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知识的普及教育。从本次关于西南医科大学大一新生对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调查问卷上,我校被调查同学对心理危机及心理问题的了解及认知程度不够 可考虑采用上诉方式进行探究。

5.本研究需要改进方面

1)关于他助-自助-助他模式的研究,国内相关文献报道较少,使得在准备时对其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问卷设计时针对性不强,导致问卷题量较大。

2)取样的数量、地域限制和学校的特色,对研究结果的普遍性有一定限制。所以,研究结果尽可能在医学院校中使用。

3)问卷在修改过程中,没有考虑完善,题量过大,被试者答题容易出现疲劳,录入数据时也容易出现差错,针对性不强,类似的题型出现太多。

4)在问卷调查中因为题量过大,而对助他方面的题几乎没有涉及,是本次问卷调查设计的失误,今后研究中尽量改正。

参考文献

[1] 陶格森,陈中永.“他助一自助一助他"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赴四川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模式[D].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 呼和浩特010021

[2] 关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助-自助-助他”资助体系构想[D]. 河南科技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3] B.E.Gilliland.ILK.James,肖水源等译.危机干预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3_4.

[4] B.E.Gilliland.R.K.James,肖水源等译.危机干预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5-31.

[5]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50.

[6]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73.

[7]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40.

作者简介

张介平.女(1975- -)西南医科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王俊霖,女,2012级西南医科大学市场营销学生。通讯作者:刘莹.女(1982--)西南医科大学学生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篇11

(一)心理危机界定

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亡故、突发威胁生命的疾病、灾难等,个体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某一事件是否会成为危机,有三个影响因素:第一,个体对事件发生的意义以及事件对自己将来的影响的评价;第二,个体是否拥有一个能够为自己提供帮助的社会支持系统;第三,个体是否获得有效的应对机制,也就是个体能否从过去经验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如哭泣、愤怒、向他人倾诉等。由于个体在这三个方面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相同的事件不一定对每个人都构成危机。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种类

1.发展性危机。发展性危机是个人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对急剧的变化或转变所产生的异常反应,如升学危机、性心理危机等。这些危机是大学生生命中必要和重大的转折点,每一次发展性危机的成功解决都是大学生走向成熟和完善的阶梯。

2.境遇性危机。境遇生危机是指突如其来、无法预料和难以控制的心理危机,如交通事故、人质事件、突然的绝症或死亡、被人、自然灾害等。3)存在性危机。存在性危机是指一些人生中的重要事件出现问题,而导致的个人内心的冲突和焦虑,是伴随重要的人生目的、人生责任和未来发展等内部压力的冲突和焦虑的危机。

(三)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

第一,精神疾病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和自杀的重要因素;第二,人格成长中的挫折与早期经验不良现状;第三,适应困难、交往障碍与自卑;第四,学习、择业、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烦恼;第五,情感与性问题带来的心理困扰。

(四)心理危机的特征

1.突发性。危机常常是出人意料、突如其来的,具有不可控制性。2.紧急性。危机的出现具有紧急的特征,它需要人们去紧急应对。3.痛苦性。危机在事前事后给人带来的体验都是痛苦的,甚至可能涉及人尊严的丧失。4.无。危机的降临,常常使人觉得无所适从,而且,危机使得人们未来的计划受到威胁和破坏。由于心理自助能力差、社会心理支持系统不完善,危机常常使个体感到无助。5.危险性。危机之中隐含着危险,这种危险可能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与交往,严重的还可能危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五)心理危机的结果

第一种是顺利度过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策略,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第二种是度过了危机但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今后的社会适应;第三种是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自伤自毁;第四种是未能度过危机而出现严重心理障碍。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

1.在心理健康测评中筛查出来的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2.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如第一次出现不及格科目的优秀学生、需要重修多门功课的学生、将试读的学生、将被退学的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有严重困难的学生等。3.生活学习中遭遇突然打击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遭遇性危机、受到意外刺激的学生等。4.个人感情受挫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失恋者、单相思而情绪失控的学生等。5.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当众受辱、受惊吓、与同学发生严重人际冲突而被排斥受歧视的学生、与老师发生严重人际冲突的学生。6.性格内向孤僻、经济严重贫困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性格内向、不善交往、交不起学费的学生、需要经常向亲友借贷的学生。7.身体出现严重疾病,如患上传染性肝炎、肺结核、肿瘤等,医疗费用很高但又难以治愈的疾病,个人很痛苦,治疗周期长,经济负担重的学生。8.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并已经专家确诊的学生,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疾病的学生。9.出现严重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新生适应不良者、就业困难的毕业生。10.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如自杀或他杀者同宿舍、同班的学生等。

三、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步骤与技术

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者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症状得到缓解,使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危机干预的主要目标是降低急性、剧烈的心理危机和创伤的风险,稳定和减少危机或创伤情境的直接严重后果,促进个体从危机和创伤事件中恢复或康复,帮助的及时性、迅速性是其突出特点,有效的行动是危机干预成败的关键。

在大学校园内,当我们发现学生面临心理危机时,可使用心理学家总结的“六步干预法”进行危机干预:

1.确定问题。危机干预的第一步是从求助者的立场出发,确定和理解求助者的问题。干预人员使用积极的倾听技术:同感、理解、真诚、接纳以及尊重。包括使用开放式问题。既注意求助者的语言信息,也注意其非语言信息。

2.保证求助者安全。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干预人员应该将保证当事人安全作为首要目标。这里的安全是指对自我和对他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危险性降低到最小的可能性。在干预人员的检查评估、倾听和制订行动策略的过程中,安全问题都必须给以同等的、足够的关注。

3.给予支持和帮助。危机干预强调与当事人沟通和交流,通过语言、语调和躯体语言让求助者认识到危机干预人员是能够给予其关心帮助的人,让求助者相信“这里有确实很关心你的人”。

4.提出应对的方式。帮助当事人探索可以利用的替代解决方法,促使当事人积极地搜索可以获得的环境支持、可资利用的应付方式,启发其思维方式。当事人知道有哪些人现在或过去能关心自己,有许多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可供选择。

篇12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004-02

初入大学的新生,离开了家庭的百般呵护和高中老师的细致管理,即将面临着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大学新生这个特殊群体,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情绪复杂,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情感问题、经济窘迫等诸多因素都有可能引发他们的心理危机。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危机,培养良好的心理状况,能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环境。

一、大学新生发展性心理危机干预释义

所谓危机,是指存在具有重大心理影响的事件和决定,会导致个体失去心理平衡,而又无力依靠自己在短时间内恢复平常的状态。心理危机可能引起急性情绪扰乱,如紧张、焦虑、抑郁等,有的还会出现认知改变或行为改变。

发展性危机指在个人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变所产生的异常反应,一般是在生命周期的特殊阶段中每个人都会体验到的情绪变化。大学新生由于生活、学习环境急剧变化,容易产生发展性心理危机。如果没有恰当的方式面对发展性危机,大学新生容易形成焦虑、恐慌、无助、绝望、抑郁、狂躁等不良情绪和各种应激反应,这些情绪和反应有可能引发各种障碍和行为问题,有些甚至会产生自杀等极端行为,形成影响终身的心理创伤。

当身处危机时,当事人一般不能以自己寻常解决问题的手段应付心理危机,所以外界的帮助和引导就成了应对心理危机的良好“解药”,这就是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短暂的帮助过程,是从简单心理治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帮助和关怀。危机干预是短暂的心理治疗,它与长程心理治疗共同之处是宣泄,但它不涉及人格塑造。针对大学新生的发展性心理危机干预,不但可以缓解当事人的心理压力,减轻消极的应激反应,还可以对新生中那些孤独和绝望的个体提供帮助,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大学学习、生活环境。同时,通过危机干预,使他们在恢复心理平衡的过程中得到成长,促进他们提高自身应对危机的能力。

二、当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面临的挑战

心理危机干预理论研究尚需加强。我国目前每年关于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的研究论文可达数千篇之多,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围绕心理咨询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心理咨询的谈话技巧等具体实践性问题展开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基础研究工作相对薄弱,使提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遭遇后劲不足的困境。

(一)高校新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水准参差不齐。目前,高校里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人中,真正意义上有资格证书的咨询师的专业人员还是少数,大部分是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经过简单的培训就直接上手心理健康工作了。这部分兼职人员对心理健康工作没有系统的学习和理解,而且容易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经验和思维定势带到心理健康工作中,有时会带来一些负面作用,影响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效。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制约了学校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的提高,这也是虽然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但总是得不到很好的化解的原因之一。

(二)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数量不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主要是辅导员、班主任,但当前高校的学生与辅导员配置比例为200至300比1,其中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日常事务等繁琐的事务很多。真正有精力、有能力并且能踏实开展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人少之又少。而经过专业培训,专门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人员更是凤毛麟角,其生师比更远远大于目前的辅导员、班主任的生师比。数量不足,导致真正从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者劳动强度非常大,其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这就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很难惠及大部分新生。

三、完善高校大学新生发展性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一)增强大学新生心理危机干预意识,完善危机干预系统。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应更加重视对大学新生的管理,完善针对大学新生发展性危机干预系统。首先,需要对大学新生发展性危机有充分的认识,可以深入大学新生做充分的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大部分新生都会面对的发展性危机规律,如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新的人际关系等等。然后可以针对这些危机,构建危机干预的方案,做好应对准备。不少高校针对新生,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新生入学时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普查,并建立心理档案。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动态管理,便于信息的调用和及时更新。根据新生问题的程度不同进行筛选,重点关注高危学生。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如有必要,可以采取监护等有效的措施。

(二)培养具有专业水准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队伍。目前,从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一般有“专、兼、聘”三类人员。所谓“专”,是指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拥有资格证书、有心理专业背景,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兼职人员,一般是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他们接受过简单的培训,对心理健康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尚需提高,但并且容易受到长期学生工作中积累的经验造成的思维定式的影响。有的高校定期聘请医院精神科医生到校指导工作,这些经验丰富的精神科大夫虽然有良好的医学背景知识,但心理咨询尤其是针对大学生的临床实践经验较为缺乏,不能在大学新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完善大学新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培养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专、兼、聘”三类工作者的作用,形成最大的合力,才能不断完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由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制定、统领高校大学新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效度的重要保障。另外,由于新生数量巨大,与辅导员、班主任等接触相对密切等因素,对兼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尽快走上专业化道路显得非常必要。充分利用各类兼职人员,对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及时引导大学新生走出心理危机来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充分利用聘用人员,则意味着对那些“重症”学生给予特殊关照和保护,帮助他们获得专业、临床上的治疗。

其中,高校兼职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包括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等,是相对数量最多的群体,也是全面关心大学新生健康成长的的重要力量。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的专业培训,引导他们积极研究和探讨心理危机干预类案例、课题,既能分享危机干预经验,又能扩宽工作思路,同时也能将专业心理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及时运用于心理危机干预实践,能切实提升大学新生发展性心理危机干预层次。还有部分学生干部也能协助心理健康工作,如班助、心理健康委员、寝室室长等,他们是大学新生朝夕相处的伙伴,最容易掌握新生的心理状况,所以能及时向老师反映新生中的心理危机,也是危机干预工作的良好助手。

开展形式多样的能引导大学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的集体活动。除常规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外,高校还可以通过针对大学新生发展性心理危机的专题讲座,开展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师生座谈会等形式,让新生与老师以及其他人多接触和交流,既可以帮助新生尽快熟悉环境,又能拉近师生间距离。另外,团体辅导、针对新生的社团活动、知识宣传等,也是帮助大学新生应对发展性心理危机,尽快认识新环境,积极适应新环境的有效措施。

在有新生教育课程基础的高校里,还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或新生引导的课程,帮助新生获取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以及正确认识大学环境。比如有的高校通过针对大学新生开设专门的课程,组织团体活动等方式建立完善的危机干预机制。心理健康课程、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等能使大学生接受广泛的、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不断改进认知水平,如《发展心理学》、《大学生心理保健》、《教育心理学》、《大学生学习指导》等,都是拓展大学生视野,帮助他们自我成长的主要阵地之一。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大学新生发展性心理危机进行有效干预,能对整个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高校教育和管理者,我们必须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危机的特殊性有充分的认识,以便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对危机状态进行准确评估,及时进行有效应对。

总的来说,大学新生发展性危机干预工作责任重大,是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环境的保障,也是维持校园安全稳定和谐发展的必要环节。加强研究,积极探索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构建和完善的大学新生发展性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是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的长期和艰巨的工作。

【参考文献】

1、G.Caplan,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1968.86

篇13

论文摘要: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因为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也越来越多,如何应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已是各大高校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探索和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一些具体措施。

据2006年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有16%~25.4%有心理障碍,主要以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为主。这些年,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引起的极端事情越来较多,如因心理问题而自杀的的事件在大学里已屡见不鲜,学生凶杀案件也越来越多。种种现象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做好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大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当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这个时候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8到22岁之间,正在由青春期向成熟期过渡,这个年龄生理上已经成熟,但心理上却没有成熟,很多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很差,由于大学的学习、生活和高中的学习、生活又有很大的不同,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的生活,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失眠、焦虑、人际关系不良等。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方面的问题

由于大学的教学方式、学习环境和高中截然不同,学生刚从高中升入大学,很多同学刚开始的时候都不太适应,同学们已经适应了高中时老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在高中时,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要完成多少的任务等都是老师安排好的,学生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行了。而大学却不一样,老师主要是采用启发性教学,主要是靠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方式很多学生开始都不能够适应,不知道该做什么,自学能力很差,加上大学的学习环境宽松,自由安排时间较多,部分同学一时松懈,出现逃课、沉迷网络等现象,平日没有认真学习,得过且过,等到考试的时候就开始紧张了,出现考试恐惧综合症等心理问题,甚至有些学生因为挂科而跳楼自杀。

2、生活方面的问题

与高中不同,大学的同学可能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刚开始都会有些不适应,语言、信仰、习惯、饮食等各方面也都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在家里娇生惯养,不懂人情世故,不能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不能够和同学友好相处,于是脱离群体,出现焦虑、悲观、抑郁等心理问题。

3、情感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正处在情感的萌芽阶段,这个时候,一方面,他们渴望爱情,异性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和神秘感,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对爱情的认识,往往追求的是浪漫、刺激,他们对爱情有很高的期望,动不动就是海誓山盟、海枯石烂,一部分同学还发生了性行为,相处长久之后,感情破裂之时,由于不能接受分手的现实,很多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因情自杀已经成为大学生自杀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4、家庭问题

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家庭经济问题,一个是家庭关系问题。家庭经济问题可以直接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压抑等心理问题。家庭关系不良也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现代的大学生个性张扬,叛逆心理很强,很多学生不能理解父母的一些想法和要求,不能处理好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家庭关系紧张。

5、躯体疾病问题

当学生出现一些躯体疾病时,往往会导致学生的不安和焦虑,尤其是当出现一些疑难杂症、生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对自我形象、自尊、就业影响较大的疾病时,学生一般都无法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又不敢说出来,害怕老师和同学知道,心理负担极大。

6、就业压力问题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和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就业无疑是现在的大学生最担忧的问题。很多学生担心毕业找不到工作,由于忧虑出现厌学情绪,有些同学刚进入大学就开始担心毕业后的工作问题,这些都会使他们产生焦虑的心理,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二、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

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指的是通过排查和日常生活观察发现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能会出现伤害自己或别人行为的学生,这些学生一般都会有一段时间的异常表现,比如说情绪、生活习惯、言语等方面,对存在有以下现象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重点对象处理:生活习惯反常,情绪低落,抑郁,独行、不予同学交往者;有出现失恋、躯体疾病、考试失败、经济危机、家庭变故等遭受其他重大事故者;有在网络日记、QQ空间等有暴露自杀念头或报复他们意图者;亲人、朋友中有过自杀情况者;有明显的人格缺陷和精神障碍者;长期睡眠障碍,不修边幅,精神颓废者;总是对自己不满意,有强烈的罪恶感、缺陷感者。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措施

1、加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片面、错误的认识、认知方法和观念是导致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现在的大学生年龄大部分集中在18到22岁之间,在这个年龄阶段,人生观、价值观等还不是很成熟,而且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应有意的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认知方法,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2、开展心理危机教育,增强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学校应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专业讲座、校报、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等形式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学生对心理危机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心理危机,当自己或者是身边的同学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发现,并主动的寻求心理咨询帮助。

3、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建立动态的学生心理档案

在新生入学时做好第一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试,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通过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划分,这样便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和措施。

4、建立校、系、班级、家庭四位一体的危机干预体系

要做好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必须构建校、系、班级、家庭四位一体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形成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以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为中心,各院系分别建立第二级心理咨询站,各班级分别建立心理问题反馈小组。学生处、心理咨询室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中心,全面负责和领导全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督促和调配各相关部门协同合作,认真履行职责;根据各系反馈的信息,对于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给予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对于无法缓解的应及时转介。各院、系为二级中心,由系领导、辅导员等非专业的人员组成,主要负责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初步干预,对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上报给一级干预中心。

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积极探索和研究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方式、方法,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需要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协作和共同努力。作为一名高校的辅导员,我深切的感受到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沉重性,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够关注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必要的援助,共同努力,帮助高校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丽霞.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09)

2 潘伟,汪姗.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理论观察,2010,(2)

3 吴颖新.建立大学生危机干预体系的意义及措施[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7,第9卷第3期

篇14

【关键词】军校;90后;心理危机;对策

【中图分类号】R84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449-01

1 前言

近年来,高校学生因心理问题经常发生自虐、自残、自杀的行为,所以心理危机成为高校管理者必须面对和重视的问题。同样,心理危机在军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也是无法避免。二一年,就已经前瞻性地提出关于要重视研究青年战士的心理特点等重要指示精神。为了适应部队官兵身心健康的需求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总政治部、总后勤部也随后发出了《关于重视做好基层部队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的意见》的重要通知。通过通知可知,心理危机逐渐成为影响基层部队战斗力和院校安全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队干部处于军校教学管理工作第一线,在军校学员心理危机干预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如何从心理危机干预的角度,探讨队干部在军校学员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由于笔者管理的学员均为1990年左右出生的学员,所以本文是以90后军校学员作为研究对象。

2 军校学员心理危机及其诱因

2.1 军校学员心理危机与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主要是指学员运用寻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的,由于无法克服心理冲突或外部刺激而对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事件所产生的一种反应[1]。心理危机干预是指运用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人群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以帮助这些心理平衡严重失衡的人心理状态,调节其冲突性的行为,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军校学员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面临心理危机的学员采取迅速而有效的应对措施,给予支持与帮助,使之逐渐恢复心理平衡[2]。

2.2 引发心理危机的诱因分析

2.2.1 社会因素。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是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翻天巨变的阶段,由于过度地追求经济、物质的获益和精神享受,整个社会处在一种浮躁的气氛中。而军校90后学员也正是成长在这一时期,获得好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受到社会浮躁气氛的影响。该时期媒体环境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新兴媒体的大量涌现和传播方式的扩展,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由于社会监管的缺失,致使一些大众传媒的不良倾向越来越明显,导致了青少年心理扭曲和价值观念的偏差。

2.2.2 家庭因素。部分90 后的学员家庭对孩子过分呵护,导致这些90 后学员自我意识增强,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的毅力和居安思危的责任感;学员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除父母外,亲情观相对淡薄,性格孤僻;随着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环境差异很大,父母对社会现状的看法和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员思想观念的形成,导致在思想和心理上的多元化;家庭内部问题,尤其是离婚率的不断上升,是部分90后学员经历了家庭解体的打击,造成他们性格和心理上的某些缺失和成长中的断位。与此相关,很多90 后学员缺乏磨难教育和挫折考验,逆反心理特别强,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2.2.3 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包括认知和人格因素两方面。一是认知因素。有些学员在对军校这个新环境进行认知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认知偏差,直接引发心理危机。 首先是思维上的扩大化和片面性。他们习惯于把一些小挫折看成是一种巨大的威胁,并对这种威胁做出夸大的情绪反应,在分析事情时又缺乏辩证发展的眼光,往往只认识到环境中消极的一面, 没有认识到积极的一面,由此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其次是自我评价中的极端倾向。进入军校前,许多学员对自我的评价都非常高, 盲目地全面肯定自我。当进入大学后遭受挫折,有的学员又开始盲目地全面否定自我。二是人格因素。研究表明,心理承受能力差、人格偏执、易于冲动或怯懦退缩的人,一旦面临危机就会手足无措、心理崩溃,找不到正确的解决办法。自闭孤僻的人不愿与人交流,使外界帮助无法及时跟进,容易丧失接受干预的机会,而产生非理智的过激反应。自尊心太强的人常常担心不顺利,怕露丑,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另外,有自卑、懦弱、呆板、孤僻、虚荣、患得患失、争强好胜之类性格的人,在困难与挫折的挑战下,情绪波动幅度较大,容易产生心理危机[3]。

3 干预心理危机的对策

军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质量的军事人才。军校既要重视军事素养的养成和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才能完成为部队输送新一代优秀军事干部的历史使命。部队以人为本,人以心为本,心情决定健康,心态决定命运,一切都从“心”开始,心理问题最重要。因此,队干部就如何处置心理危机就显得尤为重要。

3.1 与学员沟通经常化,提早发现心理危机对象。军校队干部面对的往往是几百名学员,除了关注每个学员的心理状况外,还要了解学员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生活状况。所以队干部要在这些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迅速找出有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必须依赖宽畅的发现渠道。例如,笔者单位建立了安全员、学员骨干、队干部三级心理危机发现体系,建构了宽畅的心理危机发现渠道,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在整个心理危机干预的体系中,心理危机的发现机制是这个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有了行之有效的发现机制,能够及早发现心理危机学员,才能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干预,各项预防干预措施才会有的放矢。

3.2 与学员沟通深入化,正确评估危机程度。危机的评估与干预和避免危机后果发生等是紧密相连的,没有明确和深入的检查和评估,随之的干预措施就很难有的放矢地帮助危机学员,解决问题、消除危机等既定目标将难以实现,甚至可能对危机学员造成遗憾终生的不利影响。因此,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在干预的初期,必须全面了解和评价学员有关遭遇的诱因或事件、危机的表现、存在的问题和危机的紧急程度等。当学员出现心理危机状态时,队干部能及时主动地接近遭遇危机者,利用双方已建立的良好关系,鼓励其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了解心理危机的诱因或事件,明确危机的问题所在,对危机事件进行初步评估。与此同时,尽快向心理危机干预机构报告并提供危机评估时所需的详实准确的心理档案[4]。

3.3 制定详实预案,合理干预心理危机。制定预案必须针对当时的具体问题,适合学员的心理需要,并考虑有关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上述所需要的信息分别来源于本人、同学、朋友、亲人等,队干部此时担当起信息搜集的工作,尤其在危机学员未提供完整信息的情况下。信息收集完毕后,队干部可以通过倾听、解释、鼓励、保证、指导、积极的暗示等直接有效的方法,使遭遇危机学员释放被压抑的情感,正确认识自己的危机,理解目前的境遇和他人的情感,提高战胜危机的信心和勇气,掌握处理问题的合适办法和必要能力,最终帮助学员走出心理危机。

3.4 确保学员安全,做好随访工作。处于危机中的学员在情绪、认知、行为和躯体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极有可能发生伤人或自伤的行为。在危机干预过程中,队干部都将保证学员的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尽可能把对学员的生理和心理危险性降到最低。经过心理危机干预,遭遇危机学员渡过危机。干预中断后,队干部继续帮助其强化应对技巧,对其进行跟踪测评,随时了解其心理状况,进行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1] 刘宁,徐其涛.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8(9)

[2] 宋颖惠,李志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2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