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范文

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9: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

篇1

关键词 农业信息服务平台;Android系统;功能模块;运行模式;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S126;TP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340-02

Operation Mode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Based on Android System

FANG Yu 1 HUANG Liang 2 CHEN Shi-ping 1 *

(1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Information,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efei Anhui 230031; 2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bstract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is a new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research background of handheld agricultural system,the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platform based on the Android system was expounded,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ystem function module and more precis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 were introduced,finally the pro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ervices were forecaste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Android system;function module;operation mode;development prospects

1 研究背景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最大的基础产业。近年来,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增长,行业发展突飞猛进。信息与通信技术在当今的各行各业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样也对推动当代农业发展意义非凡。结合目前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不断加速农业信息化发展,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到传统农业之中,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但由于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基础经济条件较差,且广大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受诸多不利条件的影响,农业信息共享受到限制[1]。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智能手机已经在广大农村地区大量普及,且由于Android系统对4G网络的良好支持,使得手机成为可供选择利用的农业信息最优传播平台,据此而开发出了一款智能手机客户端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掌上农业(该系统已获得软件著作权,证书号:软著登字第0468385号),其中集成各种农业业务模块,通过该服务平台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生产者均可受益,从而拉近了智能农业与实际农业生产的距离,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风险和农业技术支持的成本。

2 Android系统简介

Android系统的主要优势为免费为第三方软件提供完全开放的服务平台,使得第三方软件在Android系统平台的运行具有充分的自由空间。Android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应用层、应用框架层、运行层和Linux内核层[2]。“应用层”运行时使用“应用框架层”提供的类和可用服务;“运行层”包括Android内核库和虚拟机;“Android内核层”管理内核服务(包括设备驱动、存储管理、安全和网络等)。Android系统中的各组件通过应用程序框架使用框架下的C/C++函数库,包括标准C函数库、多媒体库、浏览器引擎、2D与3D图形库及SQLite引擎和外观管理器等。核心库与Dalvik虚拟机有效地优化了Java程序的运行过程[3]。

随着“后PC时代”的来临,Android系统正在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应用平台之一。根据Google公司官方数据,自2010年推出Android平台以来,已经超过9亿部搭载这一系统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被激活。因此,开发基于Android平台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掌上农业系统由Android客户端、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主要组分组成。Android客户端为前端简单数据的处理提供平台,并通过网络访问Web服务器,用户登录输入用户名与密码便可直接访问后台数据库。该系统的体系构架如图1所示。

系统客户端采用MVC模式构建,其中View向用户展示模型的状态以及控制信息,Controller作为控制器,负责View和Model之间的流程控制。在Android系统中,视图层的用户界面通过定义XML文件进行设计,数据模型层提供了Content Provider类来屏蔽底层具体的存储设备细节,从而保证系统具有较好的数据迁移性。客户端开发技术为Java语言。系统Web服务器采用免费开源的Tomcat服务器,其中客户请求响应使用Servlet技术,网络通信使用Apache HTTP协议[4]。系统后台数据库采用MySQL,后台数据库访问使用JDBC技术。同时Android前端的数据存储在本地的SQLite数据库中。掌上农业通过Android 2.3 SDK来开发。图2为掌上农业运行界面。

用户通过下载安装掌上农业客户端程序到手机,实现与服务器端的连接并实现对服务器端的访问,系统采用4/3/2G或WiFi等无线网络实现无线请求。为了保证数据库的信息安全,同时便于实现对相关数据信息的管理,服务端管理员通过浏览器执行后台维护,由JSP网页提交服务请求,通过JDBC-ODBC实现与后台数据库的连接与操作,同时将请求结果返回到客户端[5]。

4 更为精准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掌上农业系统区别于传统的组合式农业信息平台,从用户进入系统的第一步,就和用户产生互动交流,可以由用户自主进行选择定制,其中包括近40个种养殖品类。通过定制用户真正感兴趣的品类,初步做到了信息资源的精准化推送,从而针对某一大区域,积累了种养殖品类的分布数据资源。每个品类下面都会有6个信息栏目,分别是行业快讯、求医问药、资料书架、供求信息、互帮互助和专家在线。6个栏目分为3种类型:行业快讯和供求信息为传统彩信和手机报类型的延伸;资料书架为新媒体应用的尝试,将丰富的多媒体资料整合分类实现在线检索,查询和下载;同时包括网上交流论坛类的移动端移植,将每个品类的种养殖户、专家和相关参与者加入进来,在求医问药、互帮互助和专家在线这3个栏目中实现有针对性的互动。这样的互动形式,区别于网络大论坛里的交流和讨论,它将信息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级别,重要的是将权威信息加以收集整理,并为实名化信息提供渠道。一方面使信息的可信度增加,另一方面为以后的会员制定制信息提供可能[6]。图3为一些软件运行界面截图。

同时,系统还提供用户管理、信息反馈和用户收藏模块。分别提供用户个人资料、密码修改、定制信息修改,同时可在线反馈实际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并具备收藏特别感兴趣的文章和资料等功能。设计之初,基于用户的实际感受出发,最大可能地提供舒适的在线体验。考虑到无线网络的匮乏,系统主要还是运行于三大移动运营商的数据网络中,所以系统后台和数据库一开始就放在云端,只为提供更加高速的接入体验,同时也为系统运营降低了不少硬件方面的费用。

该系统目前已经在各个Android应用市场提供下载,并提供给用户免费使用所有功能,方便用户的同时,也更好地测试了系统的兼容性和稳定性。

5 前景展望

未来随着移动互联的发展,进一步的研究将借助于掌上农业系统平台,开发一些远程服务,利用移动嵌入式终端设备,致力于解决数据远程采集,并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发送到本地以及通过C/S,B/S模式在客户端的信息综合平台里查看和了解数据。此类设备可应用在范围广、分布散的养殖场、圈舍监控、塑料大棚、农产品加工厂等众多场所[7]。图4为远程数据采集概念图。

当前,随着农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应用,智能感知芯片、移动嵌入式系统等高新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逐步拓宽。农业生产模式将逐渐从以人力为中心转变为以信息和软件为中心,各种自动化、智能化、远程控制生产设备也将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安徽省广大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即将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8]。尤其是新生代农民群体对移动互联网具有较大的需求,对4G应用的时效性、先进性等也有较高的要求,当前市场在新生代农村群体中也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培育和孵化。随着4G网络在国内规模化商用的不断推进,以及智能手机在农村地区的进一步普及,移动互联网将带动农村信息化应用的全面升级。最终将出现以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并且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6 结语

因此,目前设计实现的这一基于Android系统的农业综合信息平台――掌上农业系统不仅提供了经过细致划分的多媒体资料,还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信息服务模式。针对农业种养殖户的不同群体,该系统能够进行精准化的信息推送。作为农业信息服务的一个新媒体,通过将传统的网站交流模式迁移到移动智能终端,该系统充分满足了种养殖户、农资企业、科研群体之间的沟通需要,并且推动了现代农业信息化发展。

7 参考文献

[1] 李应博.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2] Google公司.Android SDK Tools,Revision 22[EB/OL].[2013-11-03].http://.

[3] JAMES KEOGH.J2ME开发大全[M].潘颖,王磊,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 靳岩,姚尚朗.Android开发入门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5] 张海峰.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应用展望[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8):126-127.

[6] 付琪.农业短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08.

篇2

商务服务,城市的名片

位于厦门岛东海岸之滨的厦门国际会展中心的广场上,矗立着一把由“98”字样组成的金灿灿的钥匙,每年“九八”投洽会期问,万商云集。高规格的盛会,带来了数以亿计的巨大商机,而除开投洽会,厦门每年还要举办50多场相当规模和影响的展会,各种国内外会议、产品展示会、产品推广会更是不下1000场。展会经济,让厦门声名鹊起,甚至许多人的生活就是靠展会富起来的。据统计,随着会展业的发展,厦门市宾馆床位每年新增数千张,民航客运量每年提高20%,航空运输港已成为国内第五大空港。

会展业成为国内外客商认识厦门、认识福建的窗口。而今,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带动城市第三产业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厦门市从高层到市民的共识。厦门会展业的发展,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数量可观的经济数字,还有无法估价的社会效益,不仅打造了这座城市的名片,也大大提高了厦门的城市辐射力。

与厦门相同,福州市着力培植的“5・18”盛会,也成为当地第三产业的发酵器,与之相关的各种经济实体蓬勃兴起。放眼国际,衡量一座城市能不能跻身于国际知城之列,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这座城市召开国际会议的数量和规模。一次国际会议或大型展会,可以给举办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更有无法估价的社会效益。

会展,作为商务服务业中的一支大军,被誉为“无烟工业”、“城市的蛋糕”,德国的小城科隆和杜塞尔多夫正是借助会展经济,一举成为世界关注的名城,城市的诸多配套产业围绕着会展经济展开,成为当地经济最为丰厚的部分。会展经济能够作为一张名片,足以指引一个城市整个第三产业大发展的特色之路。

商务服务缘何能担当大任?

放眼国际,商务服务一直是吸纳就业人数最多且增长最快的领域。早在2000年,欧盟国家的商务服务GDP的比重就与制造业相同,而在2001年,美国的商务服务占GDP的比重开始高于制造业。从这我们也能看出商务服务对于海西建设来说,具有着多么广阔的前景和潜力。

现代商务服务行业范畴很广,它包含了所有直接向商业提供的服务,从最简单的办公室保洁,到知识密集型的技术科研等。研究认为,工业行业服务外包日趋专业化,商务服务领域投资处于高水平以及企业不断壮大过程中供需格局改变等,都成为商务服务业发展前景光明的重要原因。

商务服务能够将密集型知识注入其他的行业领域,是普及技术的重要途径,是其他产业提高生产效率的源泉,对于普及管理创新和方法创新也尤其重要。商务服务在制造业全部中间需求的比重是衡量商务服务重要性的一个指标。以美国轿车产业为例,生产企业的核心功能已经从制造转向研发、设计和营销,占总产值88%的中间投入的核心是服务,而不是生产制造。

然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足够的技能,以及市场规模不足以维持高度专业化的商务服务众多业态,所以对商务服务的市场需求很小。这里有一个循环问题,即专业化程度决定市场规模,市场规模又取决于专业化的发展。因此当我们在探讨海西建设中如何发展商务服务业时,我们就必须正视市场规模和专业化的问题。

推进海西商务服务业的几点借鉴

产业推进。进一步确立商务服务业在整个服务业中的地位。把信息咨询、市场调查、会议及展览服务、广告服务、翻译服务等发展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作为繁荣发展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商务服务业对其他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政府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商务服务产业出台相关产业政策,拟订行业发展规划,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及时向企业提供相关行业与市场信息等公共服务,适当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探索政府资金引导、市场配置资源的商务服务业投资机制。发展壮大一批品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专利事务所,力争进入全国同业百强,培育几个国际国内知名会展品牌,形成相对稳定的参展企业群、采购客商群,使之真正成为地区或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市场演化。加快培育信息咨询服务、会议展览服务、翻译服务、公共关系服务、市场调研等新兴商务服务行业的市场主体。特别是要大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参与商务服务业各行业的发展。

要把发展商务服务业与政府职能转变及事业单位改制结合起来。实行政企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培育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微观主体。增强商务服务企业生存发展能力。

要引导商务服务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行业协会。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规范经营行为、实施国家和行业标准、价格协调、调节利益纠纷、行业损害调查等方面发挥自律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行业内企业的合法权益。

法律制约。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创造商务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重点完善展览业、市场调查、旅行社等商务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法律体系。规范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形成有利于商务服务业发展的公平、公正、有效、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建立和完善必要的执业资格和市场准入制度,研究制订新兴商务服务业的市场运行规则和监管办法,整顿和规范商务服务市场,研究建立中介组织的日常监管机制,使行业标准、法律法规能够在产业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篇3

一、我市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市服务业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但拉动作用不明显。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反映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2006年,我市服务业实现税收6.49亿元,占全市税收的27.4%,其中服务业提供营业税4.15亿元,比上年增长23.8%。服务业已成为新的增长亮点,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在增大。但从我市三次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第二产业的贡献率长期以来处于60%左右,而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贡献率在30%左右,我市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远远落后于第二产业,还未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形成良性互动,从“工业经济型”社会向“服务经济型”社会转变还任重道远。

(三)服务业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重要渠道,但其潜力仍没有发挥出来。“十五”以来,我市的就业结构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基本稳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稍有上升。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第三产业)将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主渠道。2006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24.98万人,比2000年增加6.78万人,服务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数的比重由2000年20.6%提高到2006年的25.4%,上升了近4.8个百分点。尽管我市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在持续下降,但就业比重仍高达33.9%,与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9.9%不相称,这表明我市服务业在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的潜力远未发挥出来。 (五)农村服务业发展落后。我市农村服务业总体上看处于萌芽、分散状态,仍是传统服务业多,现代服务业少,农村服务业供给不足、比重偏低、结构落后、质量不高、竞争力差,已成为推进我市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我市服务业单位主要在城市,面向农村的较少,且农村服务业主要以农村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与餐饮等传统行业为主,而与“三农”工作关系较大的科技、信息、农村金融、商品流通、法律咨询等行业相当缺乏。相对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而言,我市农村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不能满足农民、农村的客观需要。

二、制约我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城镇化进程滞后。服务业的发展要求人口须达到一定规模,服务企业才能盈利,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这就是服务业往往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根本原因。专家认为,一个城市最低的规模经济人口是50万,而我市不把湘东10万人口统计在内,中心城区的常住人口约46万。城镇化水平不高,制约了服务业发展所需的集聚效应,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壮大。

(二)市场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煤气、公路、自来水、公交、电力、卫生等行业,市场准入门槛高,存在着部门或行业垄断,民营经济难以介入,从而使这些服务领域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2006年,萍乡服务业非公有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

比重虽然高达55%以上,但主要是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业和房地产业中非公有经济占比分别达96.2%、94%的贡献,而在其他行业如邮政,水利、公共设施管理、文教卫体和社会福利等行业国有经济投资继续占绝对比例,同时,文化、商业系统、物资流通业、旅游、广电等体制机制不活,改革步伐缓慢,技术市场、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物资市场、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等服务体系培育还不完善。

(三)制造业粗放式扩张,导致生产型服务需求不足。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赖于物流与营销、研发与人力资源开发、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与金融保险服务、财务法律中介等生产型服务需求的拉动,它们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链条上研发、设计

、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分工、分离与专业化,但我市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含量低,对第三产业需求不旺,制约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三、加快发展我市服务业的建议

(一)制定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为推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文件)的规定,结合实际,尽快制定我市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措施,明确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相关措施,对我市的服务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并与工业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与点线面结合起来、与近中期和中远期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使我市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成立相关机构,负责指导和协调服务业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促进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方针政策,部署涉及全局的重大任务。

(二)突出重点,发展本市特色服务业。通过抓重点、抓特色带动全市服务业的发展。一是要巩固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对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邮电等传统服务行业进行技术改造,以改造增压力,求动力,强活力,提升传统服务业的竞争力。二是促进新兴服务业发展。进一步依法放开各类市场,放宽经营范围,鼓励社会资本办教育、医院、研究所、体育、旅游、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培育和壮大新兴服务业产业链,建立和完善以民间投资为主体的社会投资及法律保障体系。三是推动为农服务的服务业发展。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建立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村水利、交通、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发展园艺业、特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等,发展农村生活服务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四是发展特色服务业。我市要着力从旅游业、物流业、社区服务业中创造特色,增加服务业的竞争力。旅游业要着力建设生态武功、红色安源、杨岐名寺、义龙洞等四大旅游区以及中国傩文化园主题公园,突出“工业摇篮、绿色家园”主题特色。物流业要按照“城市大商场、城色街、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的思路,构建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社区服务业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挖掘特色,发挥优势,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创办养老、托幼、健身等各种便民服务业。

(三)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扩大服务业发展空间。要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尽快把研发、信息、物流、营销服务的水平搞上去,争取把生产环节的利润更多地留在萍乡,走出一条制造性与服务业互相促进、良性发展的富有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不断做大经济总量,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时,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促进传统服务业的发展。还要把发展服务业与实施城镇化战略结合起来,鼓励引导农村居民进入城镇社区居住,提高中心城镇人口聚集程度,增加消费需求,促进服务产业向中心城镇集聚,扩大中心城镇服务业的经营领域,使中心城镇服务业发展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带动周边小城镇及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篇4

关键词:商务服务业 集聚区 因子分析 竞争力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转型,我国也加快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扩大国内需求对出口下降的替代,扩大服务业在经济中所占比率,增加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在GDP总就业中的比例,特别是发展以商务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成为今后发展的重点。北京市作为首都,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都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近年来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北京的国际知名度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提升,北京的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此外区域合作的不断加深都为北京商务服务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回顾北京近年来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可以发现,北京商务服务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且空间分布特点明显,形成了“市场自发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等几种典型聚集区建设模式,商务中心区(CBD)、金融街、中关村西区、东二环交通商务区银河综合商务区、北京市大兴区国基创新园等特色商务服务业集聚区相继形成并不断发展起来,成为北京商务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2013年6月1日,在第二届京交会“北京日”上,北京商务中心区(CBD)、东二环高端商务服务业发展带、中关村玉渊潭科技商务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银河综合商务区和北京市大兴区国基创新园等六个园区被授予“北京市商务服务业集聚区”称号;北京金融街、北京商务中心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东二环高端商务服务业发展带、中关村科技园区电子城科技园、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北京天竺空港经济开发区和国门商务区被授予“北京总部经济集聚区”的称号。综合来看,北京商务中心区(CBD)、金融街、东二环高端商务服务业发展带、中关村科技园、银河综合商务区和北京市大兴区国基创新园六个商务服务业集聚区,已成为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商务服务业集聚区和商务服务业及首都经济的新增长点,因此对六商务服务业集聚区进行研究对于北京市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北京市区域商务服务业评价理论依据

第一,经济发展。经济是反映某一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是整个社会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对经济发展的评价可以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经济效益、企业发展四个方面进行。首先,经济规模反映了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情况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本文从区域GDP增长率、区域GDP占全市GDP比重、区域就业人员占全市就业人员比重、利用外资额来反映区域的经济发展规模。其次,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各种资源和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有效配置,而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果,因此产业结构综合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效率。对于商务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可以从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区域GDP比重、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区域就业人数比重、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区域GDP比重、规模以上第三产业占区域GDP比重几个方面分析。再次,经济效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成本和效率,可以从第三产业用电量、万元GDP能耗来反映。最后,企业作为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发展情况也从侧面反映了经济的发展情况,因此本文从入区企业总数增长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利税总额三个方面分析企业的发展情况。

第二,社会环境。社会发展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持,经济快速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商务服务业作为高知识和技术密集性、高素质性的新兴产业,其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才的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就是以科学技术和高科技人才为依托发展商务服务业的成功实例,因此本文从科学技术和教育支持两个方面评价区域商务服务业的社会环境,而具体的指标则选取发明专利授权量、技术合同成交总额、教育支出增长率、书刊文献外借册次增长率。

第三,区域环境。近年来,北京市空气污染严重,PM2.5爆表逐渐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和舆论的热点,北京市的环境问题不仅影响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水平,影响北京市的国际形象,也逐渐成为制约北京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六大集聚区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本区域环境的制约,环境因素也逐渐成为评价商务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此外本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区域环境的重要方面,为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同样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从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两个方面来分析各区域的区域环境,具体指标则选取星级宾馆出租率、备案停车总位数、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可吸入颗粒年均浓度值和林木绿化率。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上文分析,本文选取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区域环境三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实证分析

数据来源。由于中关村玉渊潭科技商务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等具体商务服务业集聚区数据不易获得,本文以六大商务服务业集聚区所在的区域数据代替。选取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石景山区、海淀区、大兴区六个区的2012年GDP增长率等22个指标的数据,数据来自北京市统计局。实证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操作。

提取主因子。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出相关系数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主因子。通过分析,前4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且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5.3%,表明这4个因子包含了22个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可以有效地反映六个商务服务业集聚区的竞争力水平,因此提取前4个因子作为主因子。

因子旋转及解释。为使每个主因子的载荷分配更加清晰以便于解释各因子意义,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得出4个主因子载荷值。由于每个主因子只在少数几个指标上的因子载荷值较大,因此可以按高载荷来定义各个主因子。如表2所示。

根据因子载荷矩阵表可以得出四个公共因子如下:第一公共因子F1上高载荷的指标有X2(区域GDP占北京市比重)、X3(年末就业人数占北京市比重)和X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相应的因子载荷值分别是0.987、0.940和0.937,这些都是表征经济规模的指标,因此把F1称为规模因子。第二公共因子F2上高载荷的指标有X5(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占GDP比重)、X14(发明专利授权量)和X15(技术合同成交总额),其因子载荷值分别为0.916、0.930和0.945,因为文化创意产业占GDP比重、发明专利授权量、技术合同成交总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把F2称为科技创新因子。第三公共因子F3上高载荷的指标是X10(万元GDP能耗下降率)、X11(地区企业总数增长率)和X12(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相应的因子载荷值分别是0.911、-0.908、0.775,因为万元GDP能耗下降率是产业发展效率指标,而企业总数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是企业发展指标,因此将F3称为发展效率因子。第四公共因子F4上高载荷的指标是X8(规模以上第三产业占区域GDP比重)、X19(区域绿化率)和X21(固定资产投资额),因此将F4称为发展环境因子。

计算因子得分和综合排名。为了计算各主因子得分,首先对各指标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并得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据此可进一步得出六大区域主因子得分的计算公式:Fi=bi1X1+……+bi22x22,其中bi为第i个主因子的得分。六大区域各省市综合得分则根据主因子得分加权计算得出,权重取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0.473、26.164、22.219、6.444。因此最后得分公式为:

F=(40.473F1+26.164F2+22.219F3+

6.444F4)/ 95.3

将相关数据分别代入Fi及F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六大区域商务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的4个主因子得分、综合得分以及相应的排名顺序,结果见表3。

实证结果分析。综合得分分析。从商务服务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来看:西城区得分最高,其次是东城区和朝阳区,这三个区域的前三个公共因子得分都很高,其商务服务业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但综合来看,六大商务服务业集聚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东二环高端商务服务业发展带所在的东城、金融街所在的西城和北京商务中心区(CBD)所在的朝阳区表现出极强的竞争力,远远领先于银河综合商务区所在的石景山区和大兴国基创新园所在大兴区。

F1因子分析。F1因子是规模因子,主要表现商务服务业发展的规模。从得分来看,最高的是东二环高端商务服务业发展带所在的东城区,其次是金融街所在的西城区,说明以大型央企总部和金融业地区性总部为主导的东二环高端商务服务业发展带在集聚了中海油、神华集团、中国保利等大型企业总部,北京移动、北京电信、中国银行北京分行等地区性总部以及诺基亚、西门子、飞利浦等跨国企业总部后,商务服务业得到空前发展,经济规模逐步扩大。此外,金融街作为北京的金融业主中心区,金融街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和稳步发展,形成了以金融企业总部为核心的高端商务服务业集群,区内聚集了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寿、国家开发投资公司、高盛高华、中化集团等在内的国内外知名金融、保险机构及资产管理公司集团总部,这些企业总部管理着近20万亿的总资产,日资金流量超过百亿,使北京在全国的金融和资产管理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与之相配套的商务服务业规模也逐步提升。而银河综合商务区和大兴国基创新园的商务服务业发展规模相对要落后,这主要与两个地区商务服务业起步较晚有直接关系。

F2因子分析。F2因子是科技创新因子,主要测度各地区的高新技术发展情况和创新能力。该因子得分中,拥有众多高科技企业、大型公司总部和高科技产业管理机构,以众多名校和人才资源为依托的中关村西区占据绝对优势。说明中关村西区已成为高科技产业的管理决策、研究开发、产品和技术的展示中心,高科技资本市场中心及高科技产品、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交流中心。同时,与高科技企业相关的商务服务企业也开始聚集,高科技商务服务业在快速发展。

F3因子分析。F3因子是企业效率因子,是园区内企业发展情况的表现。在该项指标中,金融街得分最高,说明该园区的高端商务服务业企业发展状况良好,这与金融街的良好资产管理能力以及各企业与国际形成良好交流,与国内外企业形成良性竞争从而提高自身的发展活力和效率有密切关系。

F4因子分析。F4因子是环境因子,主要测度各园区的环境质量。在该因子得分中除银河综合商务区所在的石景山区和大兴国基创新园所在的大兴区得分为正外,其他园区得分均为负数,且东二环高端商务服务业发展带所在的东城、金融街所在的西城区得分最低,与其发展规模等其他因素极不相称,说明环境问题仍不能忽视,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

对策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相对于东二环高端商务服务业发展带、金融街、北京商务中心区(CBD)等起步早且发展较充分的商务服务业集聚区,新兴的商务服务业集聚区如银河综合商务区、大兴国基创新园无论是发展规模、创新能力、企业效率等方面都明显落后,竞争力和发展潜力都比较低下。因此,国家应加强对新兴商务服务业集聚区的政策扶持力度,从政策拨款、税收优惠、科技扶持等方面入手予以政策倾斜,努力改变各园区间的发展不平衡性。

二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国家、产业、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动力。商务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分支,本身具有高技术性、知识性和新兴性三大属性,提高园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提高园区商务服务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参考中关村西区的发展模式,各园区应努力提高园区内高新企业的比例,增大科技和教育投入,增加与高校、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本园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是提高企业发展效率。商务服务业企业作为商务服务业的重要构成要素,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商务服务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因此提高企业的发展效率对于提升整个园区的商务服务业发展能力有重要意义。借鉴金融街的发展经验,各园区应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升品牌价值、实现企业机构和组织形式的创新,与其他地区、国家的企业形成良好交流和互动,提高园区内企业的整体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是切实提高环境质量。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商务服务业竞争力较强的东二环高端商务服务业、金融街等园区的环境质量却不容乐观,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商务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双赢”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应将“环境承载力”作为宏观经济指标的先决性约束,在发展的同时做好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工作,营造良好的区域环境才能真正实现本园区商务服务业的高速可持续发展。

1.张晓辉.城市商务服务业发展前景及制约因素[J].统计与管理,2012(2)

2.赵弘,谢倩.北京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环境与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8(4)

3.赵弘,牛艳华.商务服务业空间分布特点及重点集聚区建设―基于北京的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0(2)

篇5

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业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健康服务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WHO:“健康服务涉及疾病诊断和治疗、预防、健康促进、健康维护与康复的所有服务,包括针对个体和非个体的健康服务。”

“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相关支撑产业”。(2013国务院40号文)

健康产业、现代服务业、健康服务业的相互关系

健康产业――是指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

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的国民经济新兴域。

健康服务业具有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双重属性,是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景的服务业态。

我国发展健康服务业的背景与需求

国家层面:健康服务业具有扩大内需、吸纳就业的巨大潜力。围绕健康的产业布局与调整,是现阶段最为紧迫、最为重要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

社会层面:依据国务院40号文件布局要求,加快发展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服务,是深化医改、走出“怪圈”的必由之路。

国民层面:国外实践证明,发展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服务,是提高国民自身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径。

我国健康服务业的现状与挑战

我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医疗服务:一支独大,多元化办医格局正在形成;

健康管理:起步晚,发展快,服务单一,急需融合与提升;

健康保险:规模小,发展慢,前景看好,政策支持是关键;

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机遇

国民健康需求持续增长的牵引;

国家目标和配套政策的保障;

科研与技术进步的支撑;

医学目的与医学模式转变的导向。

健康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卫生总费用GDP占比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

健康服务业发展规模及水平不平衡;

对发展健康服务业认识和行动不统一;

健康服务相关的政策法规不配套;

健康管理服务是健康服务业中惠及民生面最广、吸纳就业量最大、稳增长效益最持久的支柱体系,是健康服务业增量的主体。经过1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健康管理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健康管理服务市场初具规模、相关产业链逐步建立,为健康管理学科及其服务业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健康管理创新理论与学科体系初步形成

统一了健康管理的相关概念

健康管理的概念:“以现代健康概念和新的医学模式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过程。其目的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健康效益。”

健康管理学的概念:健康管理学是研究人的健康与影响健康的因素,以及健康管理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新兴医学学科;是对健康管理医学服务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是健康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现代医学的重要创新;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医学科学知识体系。

健康管理学科范畴:健康管理学是在健康医学理论指导下,集医学科学、管理科学与信息科学于一体,重点研究健康的概念与内涵,健康测量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健康风险因素检测与评估、监测与控制,健康干预方法与手段;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与实施路径;信息技术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等。

健康管理医学服务的概念及要素: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是在健康创新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健康服务。服务的主体是经过系统医学教育培训并取得资质者;服务的客体是健康、亚健康、慢病早期或康复期人群;服务的重点是通过“零级预防”和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手段对健康人群及慢性病高风险因素人群实施检测、评估和有效干预,对慢性病实施规范管理和控制。健康管理服务的两大支撑点是健康管理信息技术和相关适宜技术及产品的集成运用。

摘自:《健康管理概念和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2009》

健康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架构

健康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架构,包括健康管理学科基础、健康管理基本概念、健康管理基本理论、健康管理方法学、健康管理技术体系和健康管理职业技能等。

健康管理服务范围与服务提供

健康管理服务的范围

健康管理服务:是指从业人员运用健康管理理论、技术和资源,为健康人群和慢病早期以及疾病康复期人群提供旨在维护和增进其健康的一系列活动。

按服务属性:可分为医学服务和非医学服务,其中医学服务,又可分为基本医学服务和非基本医学服务。

健康管理服务(产品)的提供

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提供:主要包括健康教育与咨询、健康体检与评估、慢性病风险筛查与干预、慢性病康复与管理、中医养生保健、心理咨询、健康监测与医学物联网等服务。

健康管理非医学服务提供:主要包括养生保健、运动健身、生活美容与按摩、营养指导、健康旅游、养老与健康照护等服务。

健康管理(体检)医学服务机构发展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以健康体检为主的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机构数量快速增长,发展规模不断攀升。据2013年估计,全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数量已由2005年的约两千家增加至一万家以上,从业人员近50万人,年体检人次超过4亿。

健康管理非医学服务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健康管理非医学机构逾60万家,从业人员3000万。

当前我国健康管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健康管理服务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缺位;

健康管理服务人力资源供求矛盾突出;

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提供单一、质量参差不齐;

健康管理服务信息标准化和网络化建设严重滞后;

健康管理适宜技术与产品开发及集成应用明显不足;

规范的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模式和路径尚未建立;

健康管理服务付费机制不健全。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促进我国健康管理创新发展,必须转变观念,真正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原则;必须始终秉承“学术引领产业发展,产业推动学术进步”方针;必须致力于形成“产、学、研、用”相互协调、彼此促进的联动机制,坚定不移地朝着2020年健康管理“学科大发展,服务业大繁荣”的宏伟目标迈进。

进一步完善促进健康管理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

大力加强健康管理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

持续推进健康管理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

篇6

服务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趋势明显,国际服务贸易加快发展,服务业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提高。

服务业结构升级趋势明显。近年来,发达国家服务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世界经济结构向服务业为主的转变。1990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1%,2004年进一步升至68%。一大批国家实现或接近实现向服务经济的转型。如1990年到2004年,韩国服务业比重从50%提高到62%;俄罗斯从35%提高到60%;印度从41%提高到52%。同时,服务业结构出现重大变化,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研发及科技服务业等产业成为服务业的支柱。如日本的信息服务业创造了一个超过14万亿日元(约1260亿美元)的大市场,吸纳了57万多从业人员,成为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美国信息服务业2000―2005年期间增长32.15%,是美国GDP增速的2倍多。2005年美国信息、金融、教育培训、专业服务业和商务支持产业的总量已超过4万亿美元,接近服务业产值的一半,约占美国GDP的32%。很多传统行业也不断运用新技术进行改造,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趋于提高,服务模式和经营模式不断创新,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如连锁化零售企业已成为零售业最主要的趋势,在欧美连锁业零售额已占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50%~60%。

服务业中技术创新作用更为突出。目前,全球大部分国家的服务业研发费用比重正逐步扩大,而制造业所占比重相对下降。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研发费用比重上升的趋势更加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金融服务、电信服务和其他生产等,基本上经过了一个以信息技术的研发和运用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和改造的浪潮。1990―2001年,金融中介和专业服务公司的创新率分别是50%和60%,远超过了同期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平均水平。1981―2001年20年间,美国服务业累积R&D经费投入额为4422.1亿美元,远远高于其他产业,是同期电子信息产业研发投入的1.56倍、办公设备和计算机制造业的2.13倍、汽车工业的1.99倍。

服务业与制造业不断融合发展。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密切,主要表现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中服务的投入大量增加。多数OECD国家产品生产中,服务投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实物投入增长速度。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加入延期付款、培训、服务合同、咨询服务等服务,以新的服务领域来获取竞争优势。许多在行业中领先的制造商,都是在其传统制造业务上通过增加服务获取竞争优势的,如通用电气、施乐、惠普、IBM、海尔等,这些企业的利润大都来自服务增值。通用电器公司通过服务来创造75%的利润。IBM从硬件业务的基本服务中得到了其收入的33%包括计算机租赁、维修和软件。

服务业国际转移明显加快。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以其为载体的服务业转移涉及软件、电讯、金融服务、管理咨询、芯片、生物信息等多个行业。转移的主要形式:一是项目外包,即企业把非核心辅助型业务委托给国外其它公司,其中IT服务项目外包是热点。目前,全球仅软件项目外包市场每年就有1300亿美元的规模,其中印度约有300亿美元外包项目,并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二是跨国公司业务离岸化,即跨国公司将一部分服务业务转移到低成本国家。业务离岸化集中在电话客服、金融保险、人力资源管理、后勤保障等行业。三是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一些与跨国公司有战略合作关系的服务企业,如物流、咨询、信息服务企业,为了给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开展业务提供配套服务而将服务业进行国际转移。

现代服务业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目前,现代服务业集群主导着国际大都市中央商务区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及其国际竞争力的高低。现代服务业集群有以金融商务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集群发展模式,如纽约、伦敦等现代服务业集群。曼哈顿是纽约市的中心区,占纽约市总面积的7%,但经济增长量占纽约市总经济增长量的82%。华尔街CBD金融区,集中了大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及上百家大公司总部和几十万就业人口,是世界上就业密度最高的地区。还有以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为特色的生产服务业集群发展,如东京的现代服务业集群。与纽约、伦敦不同的是,东京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仍是日本工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随着日本经济从“贸易立国”逐步向“技术立国”转换,东京“城市型”工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以新产品的试制开发、研究为重点,重点发展知识密集型的“高精尖新”工业,并将“批量生产型工厂”改造成为“新产品研究开发型工厂”,使工业逐步向服务业延伸,实现产业融合。

沿海发达省市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去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下发后,广东、山东、江苏等省结合本地实际,迅速就加强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建设特色载体,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

明确服务业发展目标。广东省提出“十一五”期间,全省服务业发展全面提速,结构逐渐优化,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力争“十一五”期末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左右,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居全国前列,形成立足广东、服务全国、粤港澳东盟互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山东省提出,到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37%以上;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35%以上;服务贸易总额达到40亿美元;济南、青岛要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其他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要达到20%以上;到2020年,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实现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切实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江苏省提出到2010年,全省服务业总量

实现倍增、布局相对集中、结构明显优化、功能大幅提升,保持在全国服务业发展中的领先地位,成为全国现代服务业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力争在2004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生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上升;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实现“三二一”。

突出服务业发展重点。广东省提出,要壮大交通运输业、旅游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5个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鼓励发展商务服务业、物流业、会展业等生产服务业;推进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文化产业3大新兴服务业的快速成长;巩固提升居民服务业、餐饮旅馆业两个生活服务业。2007年12月,广东省进一步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我省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成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信息服务业体系,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使现代信息服务业成为广东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山东省提出,要大力促进金融、现代物流、科技与信息等生产业的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做大做强6个重点产业,即:有序发展金融保险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健全完善科技与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规范发展房地产业,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江苏省提出,要着眼于发挥江苏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重点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现代物流、科技服务、金融、商务等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关联度大的信息服务、文化、旅游、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直接满足物质生活需求的商贸、居民服务等传统服务业。

建设服务业发展载体。山东省在《关于贯彻国发[2007]7号文件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意见》提出,要集中力量培育服务业发展三大载体,即重点培育50个重点服务业城区、50个重点服务业园区和100个重点服务企业。2007年底,又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快培育服务业三大载体的意见》。江苏省提出,要根据全省区域生产力和城市空间布局,突出以城市为现代服务业载体、以园区为生产服务业基地,统筹规划制造业与服务业、城市化与服务业,配套形成“四带”、“五区”的服务业空间格局。即,依托“四沿”产业布局,建设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服务集聚带、沿江基础产业服务集聚带、沿东陇海线加工产业服务集聚带和沿海海洋产业服务集聚带;依托城市、重点开发区、主要交通枢纽,在中心城区布局建设商务商贸集聚区,在城郊结合部和交通道口布局建设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在重点开发园区布局建设技术服务和物流集聚区,在主要交通枢纽布局建设综合物流集聚区,在集中居住区布局建设生活服务业集聚区。广东省在《关于加快发展我省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引导,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有序、特色鲜明、资源共享、协作发展的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发展格局。加强广州、深圳、珠海等市现有的国家级软件和动漫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产业集聚步伐。在经国家有关部门公告保留的各类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内,加快建设移动信息服务、数字内容创意、工业设计、物流信息服务、空间地理信息服务和软件服务外包等一批省级现代信息服务产业专业园区和特色现代信息服务业专区。

出台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江苏省提出,要用足用好国家给予的政策空间,在准入领域、税费征缴、用水用电用气用地价格等方面给予公平待遇,降低进入门槛,加大财政支持,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对需要重点发展的生产服务业和服务业重点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对需要大力发展的新兴服务业和我省传统服务品牌,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加大政府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增加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规模,支持重大服务业项目、重点服务企业和品牌的发展。清理有关服务业的现行政策规定,消除对服务业发展的不合理限制,营造服务业发展的最佳环境。广东省大力加强对信息服务业的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从2008年起一定5年,省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作为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现代信息服务企业经认定为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盼,从2008年起,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符合条件的新办现代信息服务企业,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可自获利年度起两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两年后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按国家规定,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现代信息服务业的项目或产品,在广东省累计投资额超过其公司注册资本60%的,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政策;不到60%的,按其投资额占其公司注册资本的比例享受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政策。

加快我省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进服务业发展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一定要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做到在思想上更加重视,政策上更加到位,措施上更加有效,扎扎实实地做好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各项工作。

增强对服务业创新发展的组织领导。推动服务业发展,加强领导是关键。各级各部门要把服务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服务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深化对服务业发展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加强理论学习,转变工作作风,努力开创服务业发展的新局面。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尽快建立科学、统一的服务业统计体系和分析制度,逐步把服务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体系。

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根据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着重研究确定今后一个时期服务业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积极培育知识密集、发展前景好的新兴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要强化我省服务业的优势领域,进一步提升商贸、物流、旅游、文化、房地产等领域的发展水平,积极推进服务业现代化。

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以某一服务产业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基础,在一定地理区域内集聚而成的服务企业集群,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根据我省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重点抓好中央商务区、软件园、创意产业园、现代物流园、科技创业园、商贸市场、文化服务业、旅游休闲等园区,努力建成一批产业集中、发展集约、资源共享、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加强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制订服务业人才分类开发计划,完善高素质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通过公开招聘、项目合作、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快引进一大批

服务业高端人才。积极在高等院校和中职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增加招生规模,重点加强国际金融、国际商务、动漫游戏、软件服务等行业人才培养。利用好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再培训、再教育,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鼓励各类就业服务机构发展,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等服务体系建设,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鼓励企业探索股权、期权等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

篇7

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认真贯彻落实省、扬州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精神,对我市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作出全面部署。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创发展新优势,更快更好地推进“两个率先”、“两个提前”的战略举措。刚才,4家单位作了交流发言,介绍了很好的经验和构想。倪市长就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作作了全面总结部署,李市长宣读了服务业考核办法,请各镇、各部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讲四点想法。

一、进一步深化认识

加快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为了加快“两个率先”,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从文秘站网的实际情况看,在强调工业强市第一方略的同时,必须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上重要的位置来抓。当前,文秘站网经济发展既有大的机遇、又有新的挑战,突出表现为要素趋紧、资源制约、环境制约、区域竞争等带来的巨大压力。这就需要我们寻找新的增长空间和发展资源,创造新的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是加快发展的紧迫要求,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致富百姓的重要途径。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先进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现代服务业是制造业进步的支撑。可以说,没有研发设计的制造业是没有灵魂的制造业,没有现代物流的制造业是血脉不通的制造业,没有市场营销的制造业是盲聋哑瘫的制造业,缺少现代服务业支撑的制造业是高成本、低竞争力的制造业。从我市实际情况来看,相对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育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效益增加的“瓶颈”。现在我市工业企业的科技研发多数还受制于人,生产、储运、销售等基本没有分开,生产经营成本普遍较高。所以,我们必须依托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尽快提高研发、物流、营销服务的水平,争取把生产环节的利润更多地留在本地,走出一条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动并进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内容。服务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现代城市又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重要依托。没有服务业的城市只是一座“空城”,缺少现代服务业的城市不是一个兴旺发达的城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提升城市配套功能,有利于化解城镇就业矛盾,有利于农村人口加速进城落户,从而使城市更具竞争实力和发展活力。“十一五”期末,我市将形成40-50平方公里、4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规模,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在更大范围内快速流动和融合,这也为服务业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我们要积极顺应城市化的推进要求,加快城市开发建设水平,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有效载体,形成服务业与城市化相互支撑、互为推动的良性格局。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模式。一个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不仅是经济总量扩张的过程,更是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产业结构演进规律表明,当一个地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经济增长将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演变为依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共同支撑。服务业主要靠体力、智力劳动,能源、资源占用少、消耗低,且大多数属于清洁产业,创造的是绿色GDP。据初步测算,相对于每万元增加值,服务业用电量是工业的15,占用资本是工业的60;服务业每万元增加值所造成的烟尘、二氧化硫排放量不到制造业的6和7。大力发展旅游、商务、文化等新兴服务业,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修复功能。因此,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扬长避短的科学举措,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取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富民惠民的重要渠道。发展经济,富民优先。服务业门类广、领域宽、劳动密集度高的显著特点,以及门槛低、回报快、风险小的行业优势,在增加就业、推动创业、致富百姓上具有其它产业不可替代的作用。20__年,我市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员14.7万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来自服务业的收入占4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服务业的收入占30以上,发展潜力和就业空间相当大。可以说,服务业是城乡民众创业的最大舞台,也是城乡居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同时,随着全面小康进程的迅速推进,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也在全面增长,传统消费不断提档升级,新兴消费也是层出不穷。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服务业,即使人民群众达到了全面小康的收入,也得不到全面小康的消费,文秘站网还是不能算实现了全面小康。

二、进一步明确方向

谋划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明确发展方针、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和发展机制,选择加速发展的科学道路。

1、发展方针:坚持“双轮驱动”,实行“五化联动”。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不动摇,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具体思路是,以工业化提供增长动力,以城市化拓展就业空间,以市场化注入发展活力,以外向化提升服务水平,以信息化增强技术支撑。

2、发展目标:确立四项要求。一是总量倍增。到20__年服务业增加值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翻番。二是贡献提高。对产业升级的支撑力、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业富民的带动力明显增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递增1个百分点以上。三是结构优化。加快构筑高增值、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四是领域延伸。扩大覆盖面,让服务业在有服务需求的各个领域得到渗透。

3、发展路径: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抓住制造业生产服务环节的分离和延伸,重点突破与制造业相匹配的现代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抓住产业关联度大的信息服务、文化创意、中介服务等行业,大力培育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抓住商贸、餐饮等传统行业的提档升级,发展新型流通业态,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大力发展 社区服务、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居民生活服务业。

4、发展机制:依靠市场力量,依靠改革开放,依靠人民群众。就是要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各类企业自主发展平等竞争的积极性;要针对我市服务业外向化水平低的现状,将现代服务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充分发挥外来投资在发展服务业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好、引导好、保护好人民群众加速发展服务业的热情和活力,以创业政策集聚服务业加速发展所需的资源,以创新机制破解服务业加速发展中的难题,以创优环境激活服务业加速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进一步把握重点

谋划服务业发展,增创服务业优势,必须立足现有基础,抓住关键环节,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就全市而言,要着力抓好四项重点任务。

1、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物流社会化,是工业生产分工细化的结果,是生产力进步的表现。要坚持以搭建物流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抓手,以物流企业集聚区为载体,依托我市的高速公路道口、火车站口、港口和区域优势、交通优势,规划建设好沿江港区、苏中商贸城、火车站、砖桥道口等四大物流园区。要按照“加速大流通,建设大市场”的要求,坚持“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要素市场与商品市场”相结合,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做大做强花木、鞋业等专业市场,力争“十一五”期末,我市形成亿元市场20个、超10亿元市场5个、超50亿元市场2个。要积极引进国内外的现代物流企业,扶持做大本地物流企业,支持引导运行质量好、经营规模大、扩张能力强的企业,积极实行连锁销售、联合等新型业态,加快向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2、加快构建人才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本地经济为目标,构建人才引进、培训、流动的服务平台,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培养、引进和造就一批高技术研发人才、高技能生产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和科技型创业人才,努力形成人才加速集聚、有序流动的生动局面,为文秘站网的跨越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强技术市场、技术中介与企业投资发展的对接,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帮助创新发明成果尽快得到市场实现,帮助科技中小企业实现裂变式增长,使更多的科技人才带着头脑和成果来,在文秘站网能够较顺利地实现自己的创业。要加快金融业发展,积极扶持发展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努力构建适应企业发展和群众创业要求的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

3、加快发展全面小康型的消费服务。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之后,消费需求多样化、个性化、高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富民优先,既要有小康的生产,又要有小康的消费;既要有物质生活的殷实,又要有精神生活的充实。要加速发展小康型的消费服务,进一步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要依托城市建设和产业优势,构建中心商圈,发展消费服务的新型业态,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以“吃、住、行、游、购、娱”与商务活动一体化为方向,加快旅游资源整合,打造邵伯湖生态区、引江风景园、花木旅游带等特色旅游,加快融入扬州大旅游圈。适应居民精神文化的需要,扩大优质教育、卫生资源供给,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文化产品开发和生产,建设面向大众的文化体育设施,推动娱乐、休闲、全民健身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加快发展为农服务业。当前,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全面启动,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措施正在深入推进,为农服务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我们要切实把服务新农村建设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围绕农村奔小康,加快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连锁网络。要抓住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我市试点的契机,推进现代超市向农村延伸,大力发展化肥农药、再生资源、烟花爆竹、生活资料连锁网点,确保农民购物放心。积极发挥为农综合服务社、专业合作协会和龙头流通企业的作用,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展营销组织。立足花木、蔬菜、水产、银杏等产业优势,加强三产专业村、专业组、专业户和专业经纪人建设,完善镇村服务功能。鼓励农民跳出农业发展商业,变农民为“农商”,搞活农副产品流通。发展劳务输出。我市的劳务输出优势比较明显,要进一步在提高素质、打造品牌上下功夫。以“三把刀”、防腐、浴业、农机作业为重点,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协会活动等形式,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快输出步伐,提高劳务收入水平。

四、进一步优化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服务业大发展、快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文秘站网要加速发展服务业,必须加快改善发展环境,以最具吸引力的环境孕育最具竞争力的产业。

1、更新观念,营造氛围。各级领导干部要重新进行一次对现代服务业的学习和研究,开拓眼界,开阔思路,提高领导服务业发展的能力。不能一说起农业头头是道,一说起工业如数家珍,一说起服务业概念不清。要积极引导全社会转变“重农轻商”、“扶工抑商”、“重生产轻流通”的轻商观念,走出“服务业不创造价值”的误区,真正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努力形成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合力。生产企业要改变“求全配套”的传统模式,顺应产业分工细化和深化的趋势,主动将服务环节外包,把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在主产品上,通过专业化分工实现规模化生产,开拓新的获利空间。

2、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过程首先是个解放思想的过程。解放思想绝不能作为口号喊在嘴上,必须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在政策上。对省委、省政府和我市出台的加快服务业发展政策意见要用好用足,坚决执行。要从有利于文秘站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坚持法无禁止即放开,能放的要坚决放,能降的要坚决降,能让的要坚决让。凡是外地能干的,我们也能干;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我们就可以干;凡是过去规定不能干,但现在已不合乎实际情况的,我们也要试着干。要抓紧对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收费项目、行业规范等政策进行全面清理,及时消除对服务业发展 的不合理限制,最大限度地支持服务业发展。

3、加强领导,加快推进。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发展服务业领导小组,负责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指挥协调工作。市商贸局、三产办作为全市服务业发展的牵头协调部门,要切实承担起服务业总体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等工作,搞好政策督查和年度考核,推动服务业重大项目的落实。各镇、各部门特别是相关经济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确保责任、措施、人员“三到位”。全市上下都要像重视发展工业经济一样重视发展服务业,待遇同等、优惠同享、服务同优。要认真制定发展规划,吸纳先进的规划理念,切实做到服务业规划与城市布局、行业发展、项目建设有机统一,既体现战略性、前瞻性,又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篇8

——关于加快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考

发达的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显著特征,也是衡量城市发展繁荣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区新的城市定位明确提出,__是京津城市发展主轴上的重要新城,建设成为京津之间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加快提升我区城市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新的城市发展定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全区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服务业呈加速发展势头。

1.规模不断扩张,作用更加明显。20__年,全区服务业完成增加值57.7亿元,同比增长23.9%;占全区gdp比重由20__年的34.4%增长到36.9%;从业人员16.4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31.2%,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同时,服务业在提升城区功能、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门类日趋齐全,结构逐步优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形成以批发零售贸易为主导,房地产、交通运输、餐饮住宿为支撑,信息中介、金融保险、社区服务等产业竞相发展的服务业体系。20__年,批发和零售贸易占服务业增加值的39%。在居民改善居住条件和会议培训等需求的带动下,房地产业、餐饮住宿业得到快速发展,超过服务业平均增速。20__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35.2%,占服务业比重11%。

3.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特色集中发展趋势显现。近年来,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加速推进,有力带动了现代商贸设施开发,服务业呈现大项目多、投资规模大、现代服务业投资比重大的新特点。目前全区列入市级29个重点项目中,服务业项目14个。服务业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逐年增加,由20__年的26.7%上升到20__年的54.6%。城区103国道沿线京津时尚广场、优联第六城、华北国际工业品原料城等项目加快建设,商业商贸主轴带框架基本形成。国际保税物流园“两库”投入运营,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功能基础条件明显提升。随着开发区软体区、中国艺术家聚集区、大黄堡湿地开发等项目建设推进,文化创意、休闲宜居等面向京津现代消费需求的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但我区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一是总量规模小,发展水平不高。20__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36.9%,低于天津市40.4%的水平,也低于全国39.3%的水平;人均服务业占有量略低于全国水平,不及天津市的1/3和塘沽区的1/4。在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偏低,真正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等新兴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影响范围广、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服务品牌还比较少。二是集聚度低,结构不尽合理。业态比较分散,产业不够集中,没有形成体现城市服务功能和形象的服务功能区,缺乏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产业结构不均衡,生活业比重大,生产业比重小,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配套和服务的能力薄弱。三是服务基础设施落后,服务业科技水平低。特别是会展场馆、影剧院、体育中心等文化休闲设施欠账比较大,现有旅游景点设施比较陈旧,接待能力差。服务业整体科技含量低,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滞后,信息化程度不高,现代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还不广泛,服务方式和手段还比较落后和单一。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宏观环境的改善和京津区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区现代服务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有利。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政策措施实施意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到战略任务的高度;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制定了专门意见,明确了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这为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营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二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目前,我区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由初级向中级迈进的阶段,工业生产规模加速扩大,产业结构加速升级,将有力带动物流仓储、商贸流通、信息科技等直接为生产服务的相关行业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__新城开发建设的全面推进,将为服务业创造更多的载体和空间,同时进一步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集聚,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撑。三是京津同城化趋势显现。随着京津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受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制约,京津两地的服务产品价格相对较高,溢出趋势明显。__作为京津重要节点和枢纽,具有明显的区位、交通和环境综合优势,有条件通过对接京津、服务京津,承接两大城市服务产业转移,实现服务业发展层次、规模和水平的提升。四是社会消费需求升级。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热点逐步转向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医疗保健、旅游休闲等领域,特别是京津两大城市现代消费需求潜力巨大,为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我区现代服务业在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对其

今后发展形成严峻挑战。一是在发展空间上,受京津两大服务高度发展城市的抑制性覆盖比较明显,特别是金融、科技、技术服务、咨询等辐射力强的服务业在我区发展空间有限;同时由于相似的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与周边地区在服务业上很难实现错位发展,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等潜力大的产业面临激烈的区域竞争。二是在观念上,受传统思维限制,有的部门和人员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应有的信心和决心,服务业发展难以真正摆上位。三是在体制上,缺乏统一管理、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特别是对物流、中介等一些行业缺乏有效的管理、服务和引导,影响了服务业的规范和发展。四是在政策上,长期以来注重第二产业的发展,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相对较少,带有导向性的考核和激励机制还未建立起来,影响了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五是由于收入、创业成本、发展机会等方面原因,有些领域存在“自己的人才难留住、外地人才难引进”的现象,造成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紧缺。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重点

1.指导思想。围绕新的城市发展定位,坚持改造传统服务业与引进培育新兴服务业相结合,发展生产业与巩固提升生活业并举,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改善发展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创新服务业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进一步做大服务业总量规模,优化服务业结构,打造“借势京津、广域辐射、特色鲜明、集群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2.基本原则。一是处理好发展服务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加强服务业与其它产业特别是与制造业的分工合作,形成协同和协调发展的格局。二是处理好发展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的关系,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造传统服务业,使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三是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鼓励各种经济成份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

3.发展重点。按照服务业发展规律,围绕发挥__比较优势,优先发展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的行业,集中力量在具有相对优势和发展前景的领域突破:一是现代物流业。发挥我区区位、交通优势,依托京津工业化大生产需求,通过国际保税物流园、华北工业品原料城、环渤海农副产品物流交易中心等大型物流园区、配送中心以及运输枢纽和场站建设,形成规模合理、布局科学、功能齐全的物流基础设施和服务系统,引进和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建设辐射能力强、组织效率高、与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联系紧密的现代综合物流服务体系,使__成为京津两大城市物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物流结点。二是现代商贸业。大力实施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商贸业态,形成高效畅通的批发经营网络和业态先进的零售商业格局。结合__新城开发建设,以103国道、前进道开发为带动,加快在建商业项目建设,引进一批新的商贸龙头项目;加快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和社区市场;进一步提升农村“三进工程”建设水平。三是文化创意产业。依托开发区软体区、中国艺术家聚集区等龙头项目,重点发展科技创意和业务流程外包、艺术品创意等产业领域,大力支持产业链延伸、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发展,逐步建成京津之间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四是休闲旅游业。发挥__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优势,通过运河、湿地、森林公园、水库等开发发展文化休闲旅游,通过中国自行车王国、地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带动工业旅游,通过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农业观光旅游,形成旅游产业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发展格局。五是会展业。挖掘京津会展服务需求,积极推进会展场馆和设施建设,引进培育专业化的会展经纪、咨询、策划等服务机构,积极承接和举办各类论坛、展会,带动餐饮、住宿、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

四、强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组织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区域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强力推进。做实现代服务业工作机构,理顺工作机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搞好与市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为项目运作和企业发展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我区现代服务业统计体系,准确反映发展状况与变化趋势,为决策提供依据。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考核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的重要指标,调动各方面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积极性,形成发展合力。

2.制定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从我区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城市功能出发,尽快完成现代服务业布局规划,加快物流、旅游、商贸等产业的专项规划编制,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指导。按照分类聚集、适度集中的原则,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的各种功能区或专业街,推动产业集聚,扩大产业影响,形成聚集和规模效应。

3.营造良好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搞好干部培训,在全区上下形成重视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氛围。对重点领域和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促其尽快发展壮大。坚持“非禁即入”的原则,对法律、法规、规章未禁入的行业全部放开,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自由进入,破除行政限制,降低进入门槛。在放宽入口关的同时,加大行业管理规范力度,搞好行业诚信建设,为产业发展创造健康、有序的环境。

4.推进改造升级。以扩大对外开放为手段,坚持以项目带产业、以载体促发展,借助新城和城镇组团开发建设,把现代服务业企业和项目的招商引资作为重点,着力引进现代服务业的重点企业、新兴行业,并促进与传统服务业的嫁接与合作,提高全区服务业的档次和水平。以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为抓手,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国内大企业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销售中心等入驻,提高我区服务业的牵动和辐射力。

篇9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新疆经济

中图分类号: F063.1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胜利召开,为新疆跨越式发展与长治久安做出来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确保新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路线图。因此,必须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树立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加快提升新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一、 新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征

(一)总量不断扩大,增速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后,新疆现代服务业进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年平均增速超过13%以上,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2010年新疆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1806.5亿元,在GDP中的占比为33.3%,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38%。服务业的快速稳步增长,对繁荣市场经济,改善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到2000年,新疆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次序由原来的“一、二、三”型优化为2010年的“二、三、一”型,呈现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服务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局面。现已基本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服务业占重要地位的具有现代工业化水平的产业结构。

(三)服务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服务业从业人数一直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从业人员数由1978年的66.8万人猛增到2010年的350.8万人,就业比重上升到了38.5%。在新增加的就业人员中,服务业吸纳的从业人员占70%以上。第三产业不仅吸收了大量的新增劳动力,而且还吸收了部分农业和工业转移的劳动力。

(四)传统服务业保持优势,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传统服务业如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并采用了新的技术和业态进行改造和升级。同时,现代服务业如房地产业、旅游业、信息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社会服务业等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五)区域之间发展差距大

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大都集中在天山北坡经济带地区如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等。发展缓慢的主要是南疆地区如和田、喀什、克孜勒苏州等地州。差距不仅表现在总量上,还表现在内部结构层次上。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昌吉州、塔城等地区经改造的传统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和生产业发展更快,其在服务业的占比达65%以上;而和田、克州、喀什、阿勒泰、伊犁等地州服务业主要依赖传统服务业、社会保障福利业和公共管理服务业等发展。

(六)服务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差

新疆服务业产业化组织程度低,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缺乏起龙头带动作用的大集团和大公司。这些中小型服务企业还未形成产业群,产生不了集群效应,普遍经济效益不高。服务企业在经营中采用信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较少,多数依赖传统手段,集中于低端的竞争,竞争水平差。

二、加快提升新疆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思路

针对新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在新时期,必须清晰地确立加快提升新疆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思路,即树立一个观念,推动两轮驱动,促进三个优化,加速四化建设。

(一)树立一个观念

“一个观念”是指先进的产业观、产品观和财富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促进新疆经济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加社会就业和地方财政收入,缓解节能减排压力和提高对外开放合作水平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新疆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从根本上改变重生产轻流通、重工业和农业轻服务业的传统观念,把现代服务业与工业、农业放在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来抓。要克服小农意识和传统思想的束缚,在理论和观念上彻底清除过去对服务业的偏见,不断探索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途径。要正确认识到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新疆国民经济中战略地位和先导作用。

(二)推动两轮驱动

“两轮驱动”是指新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并驾齐驱。在当前经济发展中,工业与服务业之间出现了相互融合的势头。这种融合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业向工业的渗透,特别是与生产过程密切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直接作用于工业的生产流程。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随着专业化分工程度的深化和市场体系的完善,现代服务业在新型工业化中的作用将不断增强。从时间上计算,一个产品真正处于生产制造环节的时间只占少部分,大部分时间处在研发、采购、储存、运营、销售、售后服务等阶段,产业链条的运转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目前,许多企业的生产与服务功能已经融合在一起,作业管理也从制造领域延伸到了服务领域,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界限,许多企业的经济活动甚至已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之间是相辅相承的关系,新型工业化的推进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支持,而工业的高速发展也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市场空间。

“两轮驱动”具体体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方面,现代服务业为新型工业化的建设提供了支撑。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咨询业、信息服务业、科技开发服务业、教育服务业等。工业的高速发展,为现代服务业创造了中间需求,企业可以利用信息化和全球化所带来的好处,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把一些以前内部操作的业务,如后勤服务、企业策划、财务会计、员工培训等,尽可能交给日益完善的现代服务机构去完成,即实现企业活动的外置。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发展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信息技术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服务产品设计的创新和服务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可以推动现代服务业中的通信、信息服务、计算机软件、网络服务、物流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服务质量,增强服务企业的竞争力。

(三)促进三个优化

“三个优化”是指产业结构优化、行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结构优化。三个结构优化的具体思路是:

1.产业结构优化。目前,尽管新疆三次产业比例的“二三一”结构已经确立。但总体上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仍然偏低。新疆服务业的发展处于相对滞后状态。按照国际经验,第二产业一般在它的总产值比重占到50%以后将会出现下降趋势,而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将不断上升,当经济趋于成熟时,服务业比重要占到50%以上。所以,在未来,新疆一方面要保持第二产业发展迅猛的势头,另一方面,更要加快服务业的发展,要提升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

2.行业结构优化。目前,构成新疆服务业支柱的五个行业依然是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所占比重仍很大。所以,新疆如要实现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就应促进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优化。在巩固和提高以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积极扶持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信息、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业,积极发展教育培训、房地产、旅游、医疗保健、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发展前景较好的新兴服务业。

3.区域结构优化。一方面,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努力实现新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无论是北疆还是南疆,无论是地方还是兵团,现代服务业都要加速发展,相互协调和共同繁荣。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发展也应当根据各个地区的情况、资源状况及经济发展水平,格有侧重和特色,不要盲目攀比,相互模仿,以免出现产业雷同,整体结构失衡的现象,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四)加速四化建设

“四化建设”是指市场化、城市化、产业化以及社会化的建设。

1.市场化建设。新疆政府应该坚持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方向,放松市场准入条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积极引入竞争机制。主要措施应为:一是新疆各级政府要尽快清理和取消各种限制经营政策,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资本和境外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二是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废除不合理的带歧视性的有关规定,减少行政审批项目,简化专项审批手续,在相关政策上贯彻国民待遇原则。三是新疆各级政府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2.城市化建设。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与城市化进程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只有加快城市化进程,才能扩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新疆城市化建设的思路应为:一是加快中心城市的建设,把乌鲁木齐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商贸城,以乌鲁木齐经济圈带动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发展;二是加速库尔勒市、喀什市的建设,使之成为南疆地区的大型城市。同时力争把奎屯市建成北疆地区的大型城市;三是根据新疆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又被荒漠、戈壁分为点点绿洲,具有分散而封闭,发育程度低,集聚功能小的特点。所以,新疆应大力发展小城镇。

3.产业化建设。推动新疆服务业体制改革,加大产业化发展的力度,推进社会事业改革,除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以外的社会事业都应实行产业化。而且,必须加快新疆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领域的改革步伐,推进产业化进程,凡是适宜产业化经营的,都要进行经营方式改革,走市场化道路。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和环境的引导,从机制上构建起整个社会的专业化分工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4.社会化建设。提高社会化程度,主要是加快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提高服务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拓宽其发展空间。目前,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一系列辅或后勤保障性的工作已在传统的体制下形成自我服务体系,排斥了竞争,限制了规模扩大,没有降低成本的主观要求,对于这一系列自我服务工作要加快推进社会化改革。

参考文献:

篇10

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互动关系

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许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生产者服务业的活动,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没有制造业的发展,他就失去了需求的来源。通过对美国投入产出数据的分析表明,用于制造业部门的生产者服务增加很快,约占整个生产者服务产出的48%;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生产者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许多生产者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技术服务、咨询、R&D、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生产者服务能够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因此,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对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制造业中间投入服务的增加,正在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出现了“耦合”现象。二者相互提供支撑,也日益交织,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日趋高度化。

2现代服务业的涵义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它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出现,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包括直接因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形态,如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同时也包括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从传统服务业改造和衍生而来的服务业形态,如金融、物流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工业的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靠信息科技、人才等与知识相关的要素投入的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由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向更多地依靠智力支持和科技进步转变。

3现代服务业对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推进作用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现代服务业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而且资源环境约束小,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靠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来换取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2)制造业服务化倾向体现在现代服务业中。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企业融资到产品的设计、营销等各方面都会有现代中介服务机构为其提供服务。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利用现代服务业所提供的各种帮助,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全面了解到国内外市场变化的动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专业化的服务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风险发生的几率,而且可以使企业专注于发展生产,集中力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倾向也体现在,制造业部门的产品的服务性上以及随产品一同售出的知识和技术服务等。

(3)生产者服务业是产品价值链中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有资料表明,产品价值构成中,有高达75%~85%与生产者服务活动有关,计算机市场上增值部分的60%—70%来自软件和维护服务。因此,有效率的生产者服务是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

(4)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其精髓生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并使制造业能级提升。要建设制造业基地,必然要以发达的服务业作为重要的支撑,尤其是专业化分工深化后,产业链的运转对由制造业延伸形成的生产业的依赖显著增强。大力发展生产业,是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下加速制造业升级,实现整个第二产业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关键环节,是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进一步地,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打破产业结构的空间限制和工业化水平的束缚而获得超前发展,有可能使产业结构演进次序或演进规律发生新的变化。

(5)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中间投入服务)服务业,正在成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货物商品竞争能力的关键投入,更是企业构成产品差异和决定产品增值的基本要素。产品差异来自于一个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运输、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个性活动,而这些活动中的每一项又都有助于企业取得相对成本优势,增强产品竞争能力,树立企业形象。服务能够引导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

4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总体规模小,发展水平落后。从全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看,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中国服务业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以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200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0%以上的水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在45%左右。另一方面,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较低,2003年底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29.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50%左右水平。

与其他产业相比,我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差别很大,发展的不平衡对服务业整体的提升会产生影响。另外,受现有基础和一些传统因素的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还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满足巨大市场需求的供给压力仍然相当大。

(2)服务业内部部门发展不合理,结构失衡。从总体上看,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落后,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而保险、金融、咨询、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仍然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的结构。而目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内部结构中,新兴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已经明显超过传统服务业的比重,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这个发展趋势也较为明显。

(3)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还有很大的体制性政策性制约因素。我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化政策,忽视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缓慢,服务业发展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导致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同时,国家对现代服务业的一些行业(如邮政、电信、金融)的准入限制,使非公有制经济很难进入,导致这些行业缺乏竞争,经营机制僵化,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

(4)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现代服务业对工业的支持是综合的、配套的、快速反应的体系,能有效满足制造业的服务需求。设计、生产、营销、配送、支持产品等是制造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其中,服务业的效率对整个链条的效率影响很大。因而各个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都把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通用汽车的利润来源构成中服务所占比重在90%以上。但由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造业产前、产后服务体系跟不上,致使整个服务链条脱节,影响了制造业的效率。服务的低效率,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日益融合,更多地表现为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渗透,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直接作用于第二产业的生产流程。在发达国家,多数企业已经把服务业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加以重点培育。因此,我们要在战略高度上认识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业。

首先,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越来越紧密地相互融合,使得产业经济活动中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附加价值提高,加工制造环节附加价值比重下降。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外置化趋势的发展,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不断缩小,附加价值越来越有限,只在制造环节下工夫,依赖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走为跨国公司“代工”的路子,发展战略上会受到很大局限。因此,在我国打造国际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的国际趋势,把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金融中介等相关新兴服务业,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作为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其次,积极培植生产型现代服务业,加速经济增长。传统服务业要提升,新型服务业则需要培植。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是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因此,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必须与工业实现“捆绑式发展”。随着世界逐步进入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单纯的加工制造业将逐渐失去竞争力,利润空间也不断萎缩,要突破这种局面,就应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服务业上来。近年来,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等服务业的支撑。所以,应在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研发中心、公共数据服务中心、产品设计创意中心等特色产业载体的建设,加快发展软件服务业,发挥信息服务对经济发展具有的倍增效应。

再次,以产业协调发展为前提,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与第二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业明显滞后,要合理定位布局,加快载体建设,加大内外资引进力度,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业,同时加快发展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服务业活动是工业企业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服务业与工业像唇齿一样相互依赖着。拥有日益增多的专业化厂商并以人力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特征,工业企业通过购买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能够使社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源源不断地参与到工业生产过程。因此,服务业是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引进工业生产部门的推进器,它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这些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桥梁。但在我国,本应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多由企业自身完成,大量可以通过社会分工节省成本的机会没有被恰当地利用。当既有的服务业需求(如广告、会计、咨询顾问、信息系统、银行投资与市场调研等)变得日益复杂时,专业化的服务便显示出其远大的发展前景。相形之下,附属于企业内部的服务部门则是一个成本中心,虽然他们也与外界的服务企业较量,但实际上却很难产生竞争的压力和动机。只有当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专业化服务企业变得更加专业和更具效率时,才会使企业认识到与专业服务企业合作与协调的好处。服务业的开放以及由此带来的服务效率的提高,将使以往由企业内部自行提供的服务逐渐分割给专业服务企业,有助于改变工业企业将所需要的服务内部化的倾向,有助于企业整个生产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0)

2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J].财贸经济,2004(2)

3郑吉昌.服务业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与前景[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2)

4李江帆.新型工业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J].经济学动态,2004(1)

5李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占领未来产业制高点[J],信息空间,2004(

篇11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化生产者服务

1现代服务业的涵义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它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出现,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包括直接因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形态,如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同时也包括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从传统服务业改造和衍生而来的服务业形态,如金融、物流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工业的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靠信息科技、人才等与知识相关的要素投入的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由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向更多地依靠智力支持和科技进步转变。

2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互动关系

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许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生产者服务业的活动,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没有制造业的发展,他就失去了需求的来源。通过对美国投入产出数据的分析表明,用于制造业部门的生产者服务增加很快,约占整个生产者服务产出的48%;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生产者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许多生产者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技术服务、咨询、R&D、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生产者服务能够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因此,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对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制造业中间投入服务的增加,正在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出现了“耦合”现象。二者相互提供支撑,也日益交织,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日趋高度化。

3现代服务业对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推进作用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现代服务业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而且资源环境约束小,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靠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来换取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2)制造业服务化倾向体现在现代服务业中。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企业融资到产品的设计、营销等各方面都会有现代中介服务机构为其提供服务。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利用现代服务业所提供的各种帮助,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全面了解到国内外市场变化的动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专业化的服务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风险发生的几率,而且可以使企业专注于发展生产,集中力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倾向也体现在,制造业部门的产品的服务性上以及随产品一同售出的知识和技术服务等。

(3)生产者服务业是产品价值链中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有资料表明,产品价值构成中,有高达75%~85%与生产者服务活动有关,计算机市场上增值部分的60%—70%来自软件和维护服务。因此,有效率的生产者服务是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

(4)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其精髓生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并使制造业能级提升。要建设制造业基地,必然要以发达的服务业作为重要的支撑,尤其是专业化分工深化后,产业链的运转对由制造业延伸形成的生产业的依赖显著增强。大力发展生产业,是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下加速制造业升级,实现整个第二产业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关键环节,是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进一步地,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打破产业结构的空间限制和工业化水平的束缚而获得超前发展,有可能使产业结构演进次序或演进规律发生新的变化。

(5)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中间投入服务)服务业,正在成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货物商品竞争能力的关键投入,更是企业构成产品差异和决定产品增值的基本要素。产品差异来自于一个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运输、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个性活动,而这些活动中的每一项又都有助于企业取得相对成本优势,增强产品竞争能力,树立企业形象。服务能够引导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

4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总体规模小,发展水平落后。从全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看,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中国服务业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以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200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0%以上的水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在45%左右。另一方面,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较低,2003年底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29.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50%左右水平。

与其他产业相比,我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差别很大,发展的不平衡对服务业整体的提升会产生影响。另外,受现有基础和一些传统因素的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还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满足巨大市场需求的供给压力仍然相当大。

(2)服务业内部部门发展不合理,结构失衡。从总体上看,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落后,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而保险、金融、咨询、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仍然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的结构。而目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内部结构中,新兴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已经明显超过传统服务业的比重,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这个发展趋势也较为明显。

(3)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还有很大的体制性政策性制约因素。我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化政策,忽视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缓慢,服务业发展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导致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同时,国家对现代服务业的一些行业(如邮政、电信、金融)的准入限制,使非公有制经济很难进入,导致这些行业缺乏竞争,经营机制僵化,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

(4)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现代服务业对工业的支持是综合的、配套的、快速反应的体系,能有效满足制造业的服务需求。设计、生产、营销、配送、支持产品等是制造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其中,服务业的效率对整个链条的效率影响很大。因而各个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都把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通用汽车的利润来源构成中服务所占比重在90%以上。但由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造业产前、产后服务体系跟不上,致使整个服务链条脱节,影响了制造业的效率。服务的低效率,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日益融合,更多地表现为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渗透,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直接作用于第二产业的生产流程。在发达国家,多数企业已经把服务业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加以重点培育。因此,我们要在战略高度上认识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业。

首先,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越来越紧密地相互融合,使得产业经济活动中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附加价值提高,加工制造环节附加价值比重下降。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外置化趋势的发展,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不断缩小,附加价值越来越有限,只在制造环节下工夫,依赖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走为跨国公司“代工”的路子,发展战略上会受到很大局限。因此,在我国打造国际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的国际趋势,把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金融中介等相关新兴服务业,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作为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其次,积极培植生产型现代服务业,加速经济增长。传统服务业要提升,新型服务业则需要培植。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是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因此,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必须与工业实现“捆绑式发展”。随着世界逐步进入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单纯的加工制造业将逐渐失去竞争力,利润空间也不断萎缩,要突破这种局面,就应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服务业上来。近年来,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等服务业的支撑。所以,应在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研发中心、公共数据服务中心、产品设计创意中心等特色产业载体的建设,加快发展软件服务业,发挥信息服务对经济发展具有的倍增效应。

再次,以产业协调发展为前提,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与第二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业明显滞后,要合理定位布局,加快载体建设,加大内外资引进力度,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业,同时加快发展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服务业活动是工业企业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服务业与工业像唇齿一样相互依赖着。拥有日益增多的专业化厂商并以人力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特征,工业企业通过购买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能够使社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源源不断地参与到工业生产过程。因此,服务业是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引进工业生产部门的推进器,它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这些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桥梁。但在我国,本应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多由企业自身完成,大量可以通过社会分工节省成本的机会没有被恰当地利用。当既有的服务业需求(如广告、会计、咨询顾问、信息系统、银行投资与市场调研等)变得日益复杂时,专业化的服务便显示出其远大的发展前景。相形之下,附属于企业内部的服务部门则是一个成本中心,虽然他们也与外界的服务企业较量,但实际上却很难产生竞争的压力和动机。只有当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专业化服务企业变得更加专业和更具效率时,才会使企业认识到与专业服务企业合作与协调的好处。服务业的开放以及由此带来的服务效率的提高,将使以往由企业内部自行提供的服务逐渐分割给专业服务企业,有助于改变工业企业将所需要的服务内部化的倾向,有助于企业整个生产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0)

2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J].财贸经济,2004(2)

3郑吉昌.服务业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与前景[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2)

篇12

关键词:服务贸易;现状;对策

上世纪末以来,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服务业发达的程度成为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并把扩大服务业领域的对外开放作为我国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增长。1989年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在全世界名列第30位,2000年上升到第12位。但是,由于我国服务贸易起点低、基础差,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服务贸易整体水平差

我国服务业总量不足,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偏低。2001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3225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3.6%。与中等收入国家的46%—56%、高收入国家的59%—65%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服务业落后使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2002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为660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2.3%。而同期美国服务贸易总额占全球的16.5%,是我国的7倍多。从总体上看,除旅游等少数行业外,多数服务贸易领域处于逆差状态。加入WTO后,服务贸易逆差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2、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

1995—2002年,我国服务出口总额中,旅游服务一直居于首位,其比重由27.6%升至36.5%:金融服务所占比重一直在19%左右;运输服务的比重有所下降,由27.1%降为19%。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服务业则是明显的弱项,1995年这类产业在服务进口额中所占比重为22.9%,2001年剧增为52.4%,是使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日益增大的重要因素。

3、服务贸易管理滞后

由于服务业是由许多相关行业组成的产业群,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行业范围极广,国际社会要求一国对其国内的服务业进行整体协调和管理。目前,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存在许多缺陷,如中央与地方在服务业对外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别,服务业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甚至相互掣肘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服务业的统计也不规范,行业标准等方面有许多不符合国际惯例。

4、服务贸易立法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立法严重滞后,虽然近年颁布了《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海商法》等,但与服务贸易广泛的内涵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目前我国尚没有一个关于服务业的一般性法律,已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部文件,不仅立法层次较低,而且缺乏协调,从而影响了我国服务贸易立法的统一性和透明度。

二、加入WTO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

我国加入WTO后,服务业市场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这将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1、服务贸易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放宽限制、开放市场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关键。加入WTO,部分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将不再仅仅受国内有关部门的控制,而是要执行我国政府对世贸组织的承诺,这将有利于打破国内部分行业的垄断局面,有利于国内行业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使其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推动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2、有利于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不仅仅体现于公路、通信、电力供应等硬件的好坏,越来越多地体现于金融、分销、专业服务等生产的完备与质量等方面。我国服务业总体上落后,而生产更为落后,这正是外国投资者看中我国市场的重要原因。服务业的对外开旅,将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我国服务业,这将有力地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快速发展,改善我国投资的软环境,进而带动国内整个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引入新的服务种类

我国服务业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服务种类、品种的缺乏,许多服务领域需要填补“国内空白”。在世界贸易组织划分的143个行业中,我国商业化的税务服务、民意测验服务、信用查询等行业,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在许多行业,具体的服务领域、服务品种还存在大量空白。服务市场的开放和外资的进入,将在相当程度上弥补我国服务业发展中的各种空白,满足国内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种需要。

4、有利于在更深层次上参与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全球服务业也在酝酿着世界范围的调整。加入WTO,有利于我国借发达国家向海外转移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之机,吸引外国投资,改善我国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有利于我国服务提供者进入国际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服务贸易出口。

三、增强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1、优化服务行业结构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科技、咨询、法律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如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改组改造传统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着重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等行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

2、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

改变部分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的状况,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放宽部分行业市场准入的资质条件,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还要改革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制度,减少行政审批项目。

3、多渠道增加服务业投入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要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投资,作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国家鼓励的服务业建设项目的贴息或补助,以更多地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投入。银行要在独立审贷的基础上积极向符合贷款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及其建设项目发放贷款.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4、加强对服务业的组织领导

进一步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服务业摆到与农业、工业同等重要的位置。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为加快发展服务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制定和完善规范服务业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篇13

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与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经济结构演进与社会转型进程中,中部地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地上升,初步显现了区域经济发展加速器和增长点的作用,总的来看,表现为以下基本特征:

(一)服务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2001年至2006年,中部各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安徽、湖南和湖北接近全国水平(2006年全国为39.5%)。中部地区服务业近年来吸纳了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大批富余劳动力,但多数进入了劳动密集型行业,一半左右的劳动者在初级产业就业,比全国平均水平44.8%(2005年)略高。而在发达经济体中,初级产业就业份额一般都低于10%,如1998年美国为3.1%,日本为5.4%。以恩格尔系数(居民食物消费支出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例)分析,近些年全国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在36.7%与45.5%之间,中部地区高出全国水平,城乡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低于全国水平。

(二)生产业发展偏缓

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中的支柱或主导行业已经集中在新兴行业。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和服务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中部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传统与新兴服务业并举、行业逐步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的格局。

传统行业稳步发展。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处于增长保持稳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偏高,但比重呈相对下降态势。新兴领域不断拓展。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住房、养老制度的改革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多层次的市场需求,一些新兴行业特别是旅游业、房地产、信息、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繁荣发展,在服务业中的比重相对提高。

按照发达国家生产增加值占全部服务增加值比重60%以上的正常标准,我国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均在30%以上,特别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房地产业等行业,中部地区落后于沿海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三)现代服务业竞争力不强

随着中部地区服务业开放程度的加大,私营个体、外资等非公有经济单位纷纷进入服务行业,资本结构日趋多元化,极大地增强了中部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实力,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但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较少,行业繁杂,分布广泛,条块分割状态严重,一体化程度不足,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资源缺乏整合,竞争力较弱。有些省份科技信息发达、教育水平高,人才聚集,有大批现代化的文化、医疗、体育设施,发展现代服务业有比较优势,但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较小,竞争力不强,没有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

(四)服务业基础条件优势发挥不充分

中部地区一些中心城市的商贸、运输等行业基础较好,具有良好的服务业发展潜力,但未形成整体发展优势。例如湖北武汉是全国第三大教育中心,第二大智力密集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分别占到全省的37.1%和30.3%。资源过于集中于省会城市,这一特点在中部其它省份也同时存在。

中部地区县(市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基本都在农业内部进行,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没有质的突破。工业化进程滞后也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大了城镇就业难度,影响了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服务业没有大的发展,经济缺乏活力。

目前中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重较低,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服务业。农村居民年均生活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支出较低,反映了中部地区农村服务业发展滞后和社会服务化体系的缺陷。

中部主要省份服务业发展水平横向比较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2003)曾经从规模竞争力、结构竞争力、成长竞争力、创新竞争力和管理竞争力等五个方面对中国31个省区市服务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其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山东等以沿海地区为主的省市构成了中国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的第一梯队,综合得分在60-80分之间;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5省份进入第二梯队,综合得分在40—60分之间;山西与西部等省区得分均在40分以下,属第三梯队。目前这一状况目前仍然存在,且六省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中部6省之间服务业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

(一)发展规模比较

同全国比较,中部六省服务业增加值低于东部地区绝大部分省市。2006年六省比较,山西为1724.4亿元、河南3652.3亿元、安徽2458.7亿元、湖南3038.4亿元、江西1513.5亿元,湖北2993亿元,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河南和江西,最高与最低相差2138.8亿元。

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看,2006年全国为39.5%。中部六省比重分别为,山西36.4%、河南29.3%、安徽40.0%、湖南40.5%、湖北39.9%、江西34.8%,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湖南和河南,最高与最低相差11.2个百分点,安徽、湖南和湖北高于全国水平。

从服务业发展速度看,2001年到200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山西为14.2%、河南15.8%、安徽15.8%、湖南12.5%、湖北12.5%、江西12.5%,并排第一位为河南和安徽,末位分别为湖北与江西,最高与最低相差3.3个百分点。

(二)服务消费需求和就业水平比较

从城乡居民服务消费水平看,中部六省2005年城镇居民服务消费平均支出分别为:湖北2054.1元,河南1913.96元、安徽1743.28元、湖南2541.3元、江西则是2169.68元,山西2075.58元。从中看到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湖南和河南,最高与最低相差627.34元。其中农村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湖北640.39元,河南460.8元、安徽587.2元、湖南716.43元、江西则是660.53元,山西542.71元,第一位和第六位同上,最高与最低相差460.8元。

从城乡居民服务消费占生活消费比重看,中部六省2005年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为:湖北30.5%,河南31.7%、安徽27.4%、湖南33.9%、江西27.8%,山西32.7%,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湖南和安徽,最高与最低相差6.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为湖北25.9%,河南24.4%、安徽26.7%、湖南26.0%、江西26.5%,山西28.9%,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山西和河南,最高与最低相差4.5个百分点。

从服务业总人数看,从2001年到2005年,中部六省比较,山西为472.7万人、河南1299.2万人、安徽1101万人、湖南1139.9万人、湖北1124.8万人、江西749.1万人,第一位和第六位为河南和山西,最高与最低相差826.3万人;从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看,河南23.2%、安徽30%、湖南29.9%、湖北31.9%、江西32.9%,山西32.9%,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江西和河南,最高与最低相差9.7个百分点。

(三)内部各主要行业的比较

从房地产增加值业和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看,2005年,湖北为217.17亿元,比重为8.3%;河南298.19亿元,比重为9.37%;山西106.5亿元,比重为6.8%;江西171.88亿元,比重为12.2.8%;湖南则是233.1亿元,比重为8.8%。在中部6省房地产增加值中,河南、湖南、湖北分别排第一、二、三位。

从2005年物流基础设施指标看,铁路交通最发达的是河南,区域内铁路营业里程为4099公里,其次是山西(3154公里)、湖南(2902公里)、湖北(2525公里)、江西(2424公里),处于末位的是安徽(2353公里);公路交通最发达的是安徽,区域内公路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56.0公里,其次是湖北(49.0公里)、河南(47.6公里)、山西(44.5公里)、湖南(41.6公里),处于末位的是江西(37.3公里)。2005年河南、湖北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共完成增加值分别为1527.亿元和1096.5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8.1%和41.7%,在中部6省中排第一、二位。

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看,2005年增加值:湖北为153.48亿元,湖南178.68亿元、河南143.4亿元、山西达到81.92亿元,最高为湖南,最低为山西。从通讯设施看,区域内局用交换机容量:河南为2266万门,安徽1623万门,湖北1606万门、湖南1562万门、山西1122万门,江西1096万门。最高和最低的是河南和江西。

从文化体育娱乐业看,2005年增加值分别为:湖南为94.78亿元,湖北为43.75亿元,在中部六省中分居第一、二位。2006年中部六省旅游总收入最高为河南539.74亿元人民币,最低为江西390亿元。

从金融保险产业看,2005年河南、湖北金融业增加值分别为181.74亿元和127.32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5.7%和4.8%。在中部六省中分居第一、二位。

从教育科技方面看,六省之间相差悬殊。最具优势的是湖北,其次为湖南、河南、江西、山西和安徽。教育领域,2005年湖北教育业增加值达到340.45亿元,居中部省份第一。2006年每十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湖北为177人,位居第一,其次分别为江西(150人)、山西(121人)、湖南(119人)、安徽(96人),处于末位的是河南(91人);在科技领域,河南、湖北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增加值分别为74.98亿元和58.61亿元,分居第一、二位。三种专利授权量依次为:湖北(3860项)、河南(3748项)、湖南(3659项)、安徽(1939项)、江西(1361项),处于末位的是山西(1220项)。

(四)服务贸易发展比较

从服务贸易的情况看,2006年,中部各省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人员年末在外人数(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中的自然人流动)占全国比重达到8.23%和10.78%,其中最高为河南省,最低为江西省。按旅游服务、建筑服务、商业服务、建筑服务和通信服务等大类统计的国际服务贸易额,山西、湖北、湖南服务贸易额约为10.9亿美元、5.98亿美元(出口)和5.1亿美元,(安徽、江西、河南数据不祥)。以山西为例计算,其在全国服务贸易额中的比重仅为0.057%,其地位微乎其微。

中部主要省份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

城市化水平差异导致服务消费需求不平衡。2005年中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809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3.9%,为东部水平的65.9%;2005年全国城市化率为43%,而这个数字中部地区仅为3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消费需求的差异在较大的程度上缘于中部六省城市化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差异。

开放力度差异导致市场化发展不平衡。中部地区服务业投资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电力、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教卫体和社会福利等行业国有经济投资占绝对比例,这直接导致服务业创新不足,企业经营效率低下。银行、保险、教育、医疗、保健、通讯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进入门槛较高、行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不足,制约了现代服务业供给能力的扩张。

智力支撑差异导致高层次人才层次不平衡。中部地区各省企业管理、市场服务、科技研发、技术推广、信息技术、电脑软件、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咨询中介等服务业中领军型、管理型、复合型人才差异很大,制约了现代物流业、会展业、金融业、社区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尽快加以改进。

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策略

中部地区现已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格局。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处在长江经济带上,河南、山西处在黄河或陇海经济带上,河南、湖北、湖南同处在京广经济带上,并呈现“双十”结构关联在一起;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沿江城市群与郑州、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太原六大城市有利于形成中部地区服务业“群带互动”的发展前景。在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背景下,实现中部各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和各项措施的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一)树立现代服务业“共赢”的战略意识

中部各省必须统一认识,把发展中部经济、振兴服务业作为基本着力点,把共同构建中部地区大型的增长极作为共同利益目标,加强统一规划,形成合力。

一是充分认识中部服务业协调发展对实现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缩小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发展差距的战略意义,各省在指导思想上树立共荣同辱、互补互强的意识。

二是进一步树立以开放为先导的战略思想,积极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避免重自身发展战略,轻合作协调的倾向,自觉维护中部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大局。

三是抓住服务业发展机遇,进一步强化现代服务业不可能在一个省单独崛起的共识,积极建立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二)打造适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产业基础

各省要紧密围绕城市圈、城镇区域和资源中心、产业中心统筹规划服务业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与制造业相适应的生产服务业,形成集约型产业发展模式,提高产业竞争力。

一是积极开发具有带动示范效应的重大项目,不失时机地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环保服务、工程总包、国际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中部地区服务业创新的亮点。二是围绕重点,以发展科研院所、信息传输和文化传媒为载体,打造一批软件、工商设计、信息传输和文化产业集群,以金融为载体,构建现资服务体系。

三是以品牌战略为突破口,增强服务业发展的竞争优势。鼓励优势企业以名牌为纽带,推进资产重组,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

(三)营造中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中部各省政府部门要以主动服务、快捷服务为企业创造优质、高效、低廉的商务运行成本,把优化各省服务业软环境作为重点,实现措施性协调。

一是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招商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放宽政策,鼓励和加快对外资和民资开放服务业市场,引资策略要由盲目跟从向重点选资转变,实现引资战略创新。

二是增加投入,建立和完善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机构。例如商务部在中部地区设立服务业发展支持中心,在一些重点行业协会或主管部门内设立联络办公室,落实协调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政府公共服务与发展服务业有效结合。

三是建立以间接促进模式为主的合作协调机制,各级政府商务机构、服务产业发展部门、各种半官方机构和民间社会机构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服务业发展促进体系,保障各省服务业发展利益的形成、增长与分配。

四是实现服务业发展监控机制的协调,避免生产业发展上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促进中部地区服务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

(四)实现中部各省服务业良性互动发展

加大中部省际之间服务业市场改革与开放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最终实现优势互补。

一是在中部地区打造一定规模的战略产业区:即服务外包业承接区、高新技术业发展区、先进制造业聚集区、优质农产品深加工区和现代物流业中心区。各产业区之间实现良性互动。

二是通过优惠政策引进海外和区域外人才,加快推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与成长。同时,加强服务业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防止省际之间服务业信息与资源出现相互损害的情况。

三是多渠道促进中部城乡居民增收,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提高信贷服务水平;鼓励消费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增强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提高整体消费水平。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中部六省服务业发展的现况,分析了中部地区服务业的基本特征和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协调发展中部地区服务业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中部地区服务业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秦思敏.工业化进程中湖北服务业发展.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网,2007

2.袁永友.外包服务与我国服务贸易增长方式的缺陷、效应及创新.国际贸易,2007

3.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与方向选择,2007

篇14

关键词:中部地区服务业分析对策

中部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与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经济结构演进与社会转型进程中,中部地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地上升,初步显现了区域经济发展加速器和增长点的作用,总的来看,表现为以下基本特征:

(一)服务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2001年至2006年,中部各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安徽、湖南和湖北接近全国水平(2006年全国为39.5%)。中部地区服务业近年来吸纳了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大批富余劳动力,但多数进入了劳动密集型行业,一半左右的劳动者在初级产业就业,比全国平均水平44.8%(2005年)略高。而在发达经济体中,初级产业就业份额一般都低于10%,如1998年美国为3.1%,日本为5.4%。以恩格尔系数(居民食物消费支出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例)分析,近些年全国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在36.7%与45.5%之间,中部地区高出全国水平,城乡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低于全国水平。

(二)生产业发展偏缓

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中的支柱或主导行业已经集中在新兴行业。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和服务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中部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传统与新兴服务业并举、行业逐步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的格局。

传统行业稳步发展。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处于增长保持稳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偏高,但比重呈相对下降态势。新兴领域不断拓展。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住房、养老制度的改革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多层次的市场需求,一些新兴行业特别是旅游业、房地产、信息、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繁荣发展,在服务业中的比重相对提高。

按照发达国家生产增加值占全部服务增加值比重60%以上的正常标准,我国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均在30%以上,特别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房地产业等行业,中部地区落后于沿海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三)现代服务业竞争力不强

随着中部地区服务业开放程度的加大,私营个体、外资等非公有经济单位纷纷进入服务行业,资本结构日趋多元化,极大地增强了中部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实力,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但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较少,行业繁杂,分布广泛,条块分割状态严重,一体化程度不足,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资源缺乏整合,竞争力较弱。有些省份科技信息发达、教育水平高,人才聚集,有大批现代化的文化、医疗、体育设施,发展现代服务业有比较优势,但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较小,竞争力不强,没有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

(四)服务业基础条件优势发挥不充分

中部地区一些中心城市的商贸、运输等行业基础较好,具有良好的服务业发展潜力,但未形成整体发展优势。例如湖北武汉是全国第三大教育中心,第二大智力密集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分别占到全省的37.1%和30.3%。资源过于集中于省会城市,这一特点在中部其它省份也同时存在。

中部地区县(市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基本都在农业内部进行,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没有质的突破。工业化进程滞后也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大了城镇就业难度,影响了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服务业没有大的发展,经济缺乏活力。

目前中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重较低,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服务业。农村居民年均生活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支出较低,反映了中部地区农村服务业发展滞后和社会服务化体系的缺陷。

中部主要省份服务业发展水平横向比较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2003)曾经从规模竞争力、结构竞争力、成长竞争力、创新竞争力和管理竞争力等五个方面对中国31个省区市服务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其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山东等以沿海地区为主的省市构成了中国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的第一梯队,综合得分在60-80分之间;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5省份进入第二梯队,综合得分在40—60分之间;山西与西部等省区得分均在40分以下,属第三梯队。目前这一状况目前仍然存在,且六省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中部6省之间服务业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

(一)发展规模比较

同全国比较,中部六省服务业增加值低于东部地区绝大部分省市。2006年六省比较,山西为1724.4亿元、河南3652.3亿元、安徽2458.7亿元、湖南3038.4亿元、江西1513.5亿元,湖北2993亿元,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河南和江西,最高与最低相差2138.8亿元。

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看,2006年全国为39.5%。中部六省比重分别为,山西36.4%、河南29.3%、安徽40.0%、湖南40.5%、湖北39.9%、江西34.8%,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湖南和河南,最高与最低相差11.2个百分点,安徽、湖南和湖北高于全国水平。

从服务业发展速度看,2001年到200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山西为14.2%、河南15.8%、安徽15.8%、湖南12.5%、湖北12.5%、江西12.5%,并排第一位为河南和安徽,末位分别为湖北与江西,最高与最低相差3.3个百分点。

(二)服务消费需求和就业水平比较

从城乡居民服务消费水平看,中部六省2005年城镇居民服务消费平均支出分别为:湖北2054.1元,河南1913.96元、安徽1743.28元、湖南2541.3元、江西则是2169.68元,山西2075.58元。从中看到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湖南和河南,最高与最低相差627.34元。其中农村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湖北640.39元,河南460.8元、安徽587.2元、湖南716.43元、江西则是660.53元,山西542.71元,第一位和第六位同上,最高与最低相差460.8元。

从城乡居民服务消费占生活消费比重看,中部六省2005年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为:湖北30.5%,河南31.7%、安徽27.4%、湖南33.9%、江西27.8%,山西32.7%,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湖南和安徽,最高与最低相差6.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为湖北25.9%,河南24.4%、安徽26.7%、湖南26.0%、江西26.5%,山西28.9%,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山西和河南,最高与最低相差4.5个百分点。从服务业总人数看,从2001年到2005年,中部六省比较,山西为472.7万人、河南1299.2万人、安徽1101万人、湖南1139.9万人、湖北1124.8万人、江西749.1万人,第一位和第六位为河南和山西,最高与最低相差826.3万人;从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看,河南23.2%、安徽30%、湖南29.9%、湖北31.9%、江西32.9%,山西32.9%,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江西和河南,最高与最低相差9.7个百分点。

(三)内部各主要行业的比较

从房地产增加值业和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看,2005年,湖北为217.17亿元,比重为8.3%;河南298.19亿元,比重为9.37%;山西106.5亿元,比重为6.8%;江西171.88亿元,比重为12.2.8%;湖南则是233.1亿元,比重为8.8%。在中部6省房地产增加值中,河南、湖南、湖北分别排第一、二、三位。

从2005年物流基础设施指标看,铁路交通最发达的是河南,区域内铁路营业里程为4099公里,其次是山西(3154公里)、湖南(2902公里)、湖北(2525公里)、江西(2424公里),处于末位的是安徽(2353公里);公路交通最发达的是安徽,区域内公路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56.0公里,其次是湖北(49.0公里)、河南(47.6公里)、山西(44.5公里)、湖南(41.6公里),处于末位的是江西(37.3公里)。2005年河南、湖北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共完成增加值分别为1527.亿元和1096.5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8.1%和41.7%,在中部6省中排第一、二位。

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看,2005年增加值:湖北为153.48亿元,湖南178.68亿元、河南143.4亿元、山西达到81.92亿元,最高为湖南,最低为山西。从通讯设施看,区域内局用交换机容量:河南为2266万门,安徽1623万门,湖北1606万门、湖南1562万门、山西1122万门,江西1096万门。最高和最低的是河南和江西。

从文化体育娱乐业看,2005年增加值分别为:湖南为94.78亿元,湖北为43.75亿元,在中部六省中分居第一、二位。2006年中部六省旅游总收入最高为河南539.74亿元人民币,最低为江西390亿元。

从金融保险产业看,2005年河南、湖北金融业增加值分别为181.74亿元和127.32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5.7%和4.8%。在中部六省中分居第一、二位。

从教育科技方面看,六省之间相差悬殊。最具优势的是湖北,其次为湖南、河南、江西、山西和安徽。教育领域,2005年湖北教育业增加值达到340.45亿元,居中部省份第一。2006年每十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湖北为177人,位居第一,其次分别为江西(150人)、山西(121人)、湖南(119人)、安徽(96人),处于末位的是河南(91人);在科技领域,河南、湖北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增加值分别为74.98亿元和58.61亿元,分居第一、二位。三种专利授权量依次为:湖北(3860项)、河南(3748项)、湖南(3659项)、安徽(1939项)、江西(1361项),处于末位的是山西(1220项)。

(四)服务贸易发展比较

从服务贸易的情况看,2006年,中部各省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人员年末在外人数(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中的自然人流动)占全国比重达到8.23%和10.78%,其中最高为河南省,最低为江西省。按旅游服务、建筑服务、商业服务、建筑服务和通信服务等大类统计的国际服务贸易额,山西、湖北、湖南服务贸易额约为10.9亿美元、5.98亿美元(出口)和5.1亿美元,(安徽、江西、河南数据不祥)。以山西为例计算,其在全国服务贸易额中的比重仅为0.057%,其地位微乎其微。

中部主要省份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

城市化水平差异导致服务消费需求不平衡。2005年中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809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3.9%,为东部水平的65.9%;2005年全国城市化率为43%,而这个数字中部地区仅为3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消费需求的差异在较大的程度上缘于中部六省城市化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差异。

开放力度差异导致市场化发展不平衡。中部地区服务业投资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电力、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教卫体和社会福利等行业国有经济投资占绝对比例,这直接导致服务业创新不足,企业经营效率低下。银行、保险、教育、医疗、保健、通讯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进入门槛较高、行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不足,制约了现代服务业供给能力的扩张。

智力支撑差异导致高层次人才层次不平衡。中部地区各省企业管理、市场服务、科技研发、技术推广、信息技术、电脑软件、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咨询中介等服务业中领军型、管理型、复合型人才差异很大,制约了现代物流业、会展业、金融业、社区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尽快加以改进。

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策略

中部地区现已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格局。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处在长江经济带上,河南、山西处在黄河或陇海经济带上,河南、湖北、湖南同处在京广经济带上,并呈现“双十”结构关联在一起;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沿江城市群与郑州、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太原六大城市有利于形成中部地区服务业“群带互动”的发展前景。在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背景下,实现中部各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和各项措施的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一)树立现代服务业“共赢”的战略意识

中部各省必须统一认识,把发展中部经济、振兴服务业作为基本着力点,把共同构建中部地区大型的增长极作为共同利益目标,加强统一规划,形成合力。

一是充分认识中部服务业协调发展对实现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缩小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发展差距的战略意义,各省在指导思想上树立共荣同辱、互补互强的意识。

二是进一步树立以开放为先导的战略思想,积极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避免重自身发展战略,轻合作协调的倾向,自觉维护中部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大局。

三是抓住服务业发展机遇,进一步强化现代服务业不可能在一个省单独崛起的共识,积极建立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二)打造适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产业基础

各省要紧密围绕城市圈、城镇区域和资源中心、产业中心统筹规划服务业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与制造业相适应的生产服务业,形成集约型产业发展模式,提高产业竞争力。

一是积极开发具有带动示范效应的重大项目,不失时机地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环保服务、工程总包、国际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中部地区服务业创新的亮点。二是围绕重点,以发展科研院所、信息传输和文化传媒为载体,打造一批软件、工商设计、信息传输和文化产业集群,以金融为载体,构建现资服务体系。

三是以品牌战略为突破口,增强服务业发展的竞争优势。鼓励优势企业以名牌为纽带,推进资产重组,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

(三)营造中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中部各省政府部门要以主动服务、快捷服务为企业创造优质、高效、低廉的商务运行成本,把优化各省服务业软环境作为重点,实现措施性协调。

一是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招商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放宽政策,鼓励和加快对外资和民资开放服务业市场,引资策略要由盲目跟从向重点选资转变,实现引资战略创新。

二是增加投入,建立和完善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机构。例如商务部在中部地区设立服务业发展支持中心,在一些重点行业协会或主管部门内设立联络办公室,落实协调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政府公共服务与发展服务业有效结合。

三是建立以间接促进模式为主的合作协调机制,各级政府商务机构、服务产业发展部门、各种半官方机构和民间社会机构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服务业发展促进体系,保障各省服务业发展利益的形成、增长与分配。

四是实现服务业发展监控机制的协调,避免生产业发展上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促进中部地区服务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

(四)实现中部各省服务业良性互动发展

加大中部省际之间服务业市场改革与开放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最终实现优势互补。

一是在中部地区打造一定规模的战略产业区:即服务外包业承接区、高新技术业发展区、先进制造业聚集区、优质农产品深加工区和现代物流业中心区。各产业区之间实现良性互动。

二是通过优惠政策引进海外和区域外人才,加快推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与成长。同时,加强服务业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防止省际之间服务业信息与资源出现相互损害的情况。

三是多渠道促进中部城乡居民增收,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提高信贷服务水平;鼓励消费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增强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提高整体消费水平。

参考文献:

1.秦思敏.工业化进程中湖北服务业发展.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网,2007

2.袁永友.外包服务与我国服务贸易增长方式的缺陷、效应及创新.国际贸易,2007

3.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与方向选择,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