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范文

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2: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

篇1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难度相差不大。下面是这两门学科的相关介绍: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重点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或研究所得应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学可应用于设计课程、改良教学方法、推动学习动机以及帮助学生面对成长过程中所遇上的各项困难和挑战。

2、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19世纪中叶以后,的产生,近代心理学、生理学的发展,为科学化教育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实践的广泛性、丰富性,更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教育的一般规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2006年12月22~24日,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和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在广州大学召开。本次会议以“适应与发展,学习与创新”为主题,共收到论文600多篇。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小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从事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中小学教师、研究生等共800余人参加本次会议。据悉,这是两个专业委员会第一次联合举办如此大规模的学术盛会。

会议期间,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作了题为“发展心理学的变迁与新进展”的专题报告,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发展心理学的发生、发展和未来走向,理清了发展心理学的发展脉络;北京师范大学董奇教授作了题为“21世纪的科学前沿――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专题报告,介绍了认知神经科学这一新兴研究领域,强调要重视脑科学研究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华裔学者严文蕃教授作了题为“HLM在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中的应用”的专题报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HLM方法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技术;华东师范大学李其维教授作了题为“关于当前心理学研究的某些宏观思考”的专题报告,深刻剖析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面临的困境,提出心理学家与神经科学家之间不是从属关系,而应互相合作,共同促进学科发展。

本次会议共分20余个场次举办了140余场特邀专题报告和分组报告。与会代表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心理发展、心理健康、学习心理、教育创新、教师心理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其中,辽宁师范大学杨丽珠教授介绍了由她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儿童个性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旨在构建中国儿童人格发展与促进的基本模式;华东师范大学桑标教授系统论述了儿童心理弹性研究的相关概念,强调要多角度、多变量研究儿童心理弹性;北京师范大学姚梅林教授提议从更广泛的视角重新审视学习中的迁移现象,采用更整合的研究范式研究迁移问题,在更开放的情境中重新定位迁移理论。

辽宁师范大学杨丽珠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吴庆麟教授分别代表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和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作了大会总结,介绍了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中国心理学研究的繁荣盛况。

本次会议还颁发了“朱智贤心理学奖”,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数位专家学者获此殊荣。(本刊记者)

篇3

【关键词】心理教学 中职 英语

现代的教育模式要将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心理教育相结合,双重保证学生的学习能力。尽管一些教师教学严格、认真,但是也很难保证学生的成绩是否会提高。因此,不仅要注意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保证,也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心理是否健康,也决定着学生能否健康的茁壮成长。想要学生对学习英语感兴趣,就要从学生心理上消除对待学习英语的恐惧。只有这样,才能令学生专心致志的对英语课程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能仅仅从学生的心理问题下手,还要针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改革。只有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学生才会对学习英语产生兴趣。因此,本文将会深入探究,教育心理学与学生对待学习英语的态度,并进行分析。

一、中职学校教授英语课程的实际状况

随着我国人才市场的需求,高等教育的普及面越来越大,各大中学都会对学生进行扩招。这就导致了中职类的院校招生数目变少。不仅如此,与其他学校的学生相比,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也不如中学学校的学生优秀。这就说明了,中职类学校的学生,英语方面的学习能力较差。这也是中职学生对待英语较为排斥的原因。中职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会显得较为吃力,不仅如此,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总是一种逃避的状态,这也体现出了中职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知识的厌恶情绪。这种情况,只能导致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更加懈怠,更加没有信心,中职学生在这种状态下是无法提高自身学习英语的能力的。

针对中职学生对待英语学习态度的这一现状,应该如何解决呢?这也是中职英语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我国现代化教育改革的发展,已经步入到繁盛时期,各类学校也应该迎合新教育改革的发展,将传统模式的教学方法进行革新,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除此之外,还要针对学生当下的心理,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以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

中职类学校的学生,与中学类学校的学生相比,在个人素质方面有明显差异,就连学校培养学生们的目标也不大相同的。因此,这就决定了对待中职学生的教育方式,与对待中学学生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使中职学校教育学生的方式,成了独有的特点。

中学学校的学生,都是因为成绩达到学校的标准,而被准许入学。因此,在个人素质上要比中职学生更加优秀。除此之外,中学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专心度、投入力度、对待学习的热情等等,都要比中职学生更加优秀。通过中考考试来讲,中职学生算是这场考试的失败者,不得以才进入了中职类院校。因此,与中学学生相比,中职学生的心理肯定会有很大的落差,会有深深的自卑感以及降低对学习的兴趣度。由此可以得知,教师的责任,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这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必须掌握的。

二、运用正确的教学摸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中职学校的学生,之所以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具有排斥的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英语学习的难度,以及中职学生的心理落差及英语基础较差,从而觉得英语难学,产生学不好英语的自卑心理。中职教师想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就要对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变,采用正确的教学模式。除此之外,从学生的心理上,要让学生对自己有肯定的态度,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这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想要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及能力,就要从教学摸式及心理辅导两个方面下手。

采用互动性教学模式,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氛围,对于英语口语及英语知识的学习是尤为重要的。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呼吸 ’。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努力的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快乐地学习。从教育心理学方面来解释,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学生打开心扉,是建立快乐、活跃课堂氛围的基础,也是打开学生对待英语放松学习的心门。因此,采用互动性教学模式,有效的进行心理沟通,是教师提高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热情的重要途径。

中职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十六岁到十八、十九岁之间,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学习上的差生. 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中职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分。作为教师,想要对学生心理进行积极的辅导,必须要对每个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了解、观察。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情绪波动、情感变化、学习态度,特别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毅力。对症下药,对每个学生实施不同的心理辅导方法。从心教起,引导学生有积极的人生观,乐观的学习态度,以及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由于每个学生所对待学习英语的态度都是有所差别的,想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积极向上的引导,及在上英语课时,每个人的不同表现,以此来判断学生对待学习英语的不同的心理,这样也方便教师对学生心理进行不同的辅导。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观察以及积极的引导,是每一个教师的义务。学生只有从心理上接受了对英语知识的学习,这才能对于他们学习英语的能力提高有所帮助。

教师要在课堂上与学生增加互动。例如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待学习英语的看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的胆量,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对于不懂的知识点,也敢于发问。只有让学生自己开口主动提问,教师才能逐步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了解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辅导。使学生点点滴滴、积少成多地学会英语,提高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的勇气及积极性,从而提高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运用正确的教学模式,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才能够提高学生,在英语知识学习方面的自主学习能力。中职英语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中提到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当今教育界,也一直强调,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管是什么学科,都要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这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锻炼。因此,我们应该紧跟教育界的发展提倡,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创新教学方法,不再是传统的、枯燥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和学生多多沟通、成为朋友,使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更好地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生进入中职学校进行学习,开始时,由于环境的改变、课程设置的不同,学生难免会有一定程度上的不适应。这时候,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使学生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逐步地把心思投入到学习当中。尤其是对于英语这种有一定难度的学科,更加将学生快速带入良好学习的状态,以打下夯实的英语基础,这对于学生以后学习有难度的英语知识,也是十分有帮助的。因此,教师应该从心理上对学生进行健康的辅导,减轻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的惧怕心理压力,使学生克服心理因素,提高对于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度,这才会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具体操作方法

1.从心理层面对学生进行辅导。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层面的沟通,对于学生消除对学习英语的排斥感,是十分有必要的。想要学生毫无戒备的打开心扉,对老师畅谈心里的想法,需要教师用爱心来关爱学生,我们都说“以心换心、以情动人。”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老师的真心所在,才会收起对老师倾诉的胆怯,勇敢地向老师诉说,自己对于学习英语知识点看法、观点。在学生学习英语知识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第一时间对学生的困难进行解决及帮助。由易到难,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学习英语,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及自学英语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只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对于难点知识的学习能够学的透彻,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就是学生和老师有很大的距离感,这并不利于教师和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因此,除了课下老师要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交流,还可将学生进行分组学习,例如全班40个人,那就每4个人一组,一共分成10组,进行课下的英语口语练习、讨论交流,学生还可以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交换学习意见,这样也有促于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及信心。教师也应该进行实时的引导,除了上课教学、进行提问,还可以组织一些有关英语知识的小组比赛,英文歌曲ok赛,在学校设英语角等等。这样学生会有更多交流的机会,有更多接触英语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英语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的功能,通过一些动画短片,英语教学片或推荐优秀的英语纪录片、电影、电视剧给学生,让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境有直观的认识。同时对英语知识进行教学,使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也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主观能动性及自主能力。

3.教师与家长相配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对于学校的学生而言,学校和家庭是最重要的环境。如果缺失任何一方,我们的教育都是不全面的,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是不健全的。家校联系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有利于老师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开展针对性教育。当教师发现学生情绪波动,学习自觉性、积极性下降时,应及时的与家长沟通。查找原因,因地制宜地给学生以心理疏导。与此同时,家长也应该与老师进行定期的沟通,了解学生在课堂时的上课状态,针对学生的状态及知识技能,为学生量身订造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家长要努力配合,监督学生按照设定好的学习计划去进行学习,这种方式会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也会使中职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知识来说,不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除了语文和数学以外,英语是第三大基础学科。根据我国就业形势,及人才需求市场的情况来看,英语是一门高级技能,很多工作都需要要求工作人员精通英语,英语的流行程度也是波及到多个国家。因此,将英语学好,必须从一开始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中职学校的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的热情并不高,甚至有一种排斥心理,觉得英语很难学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心里的障碍和负担。因此,中职英语教师的责任,便是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辅导,从教心开始,师生互动,使学生面对英语课程的教授时,不会产生排斥心理和逆反心理。除此之外,一个合理的、科学化的、系统化的、完善的教学方式和教育体系,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将心理教育辅导,与创新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才有可能培养出学生爱学习英语的热情。与此同时,家长也应该与老师配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争取改变学生对待英语的态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及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文红.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谈中职英语教学的方法和技巧[J].广西教育,2012(03).

篇4

关键词:心智;心理;素质教育;因材施教

在人的一生中,儿童期是成长最迅速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对以后个人综合能力发展起到奠基作用。探讨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深刻了解学生心理可以为教学工作更好地服务。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以及与儿童教育过程有关的教与学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也是研究如何针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门学科。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含义如下:

一发展心理是基础

其一,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和环境是主要因素。遗传是儿童个体发展的起源,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规定了个体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或什么范围。环境则影响遗传潜能的发挥,良好的环境可以发掘人的潜质,不良的环境可能会遏制甚至破坏人的正常发展。其二,儿童自身的成熟也影响教育在其心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只有在成熟期间对儿童进行教育才会收到实效。其三,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个体差异性,个性影响儿童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教育对不同个体的作用效果也受其个性的影响。

二教育心理是根据

教育过程既是教的过程也是儿童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对儿童进行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教育中,课程的设置、教材的安排、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及课堂气氛的调节等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与教育心理有关。只有掌握教与学的规律和原理,并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教育活动,才能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教育是目的

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最终的目的是在教育中得以运用,为教育服务。所以,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手段的选择都应本着这一目的进行,不能偏离大方向,更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从而忽视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学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目的也是为了在实践中应用,所以在学习中应该密切联系实际,在运用中也不能生搬硬套。小学低年级学生与教育心理学不同于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是不同的研究科目,区别主要表现在于研究的着重点不同。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儿童心理的年龄进程,从儿童的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各种环境中去概括其心理发展的规律,而不是单单局限于教育范围内.目的是研究儿童在各种因素交互作用下的心理发展情况,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把儿童作为受教育者来研究,主要是依据儿童心理研究的成果,着限于受教育者心理的综合表现,其目的主要是促进受教育者的能力、人格、品德和知识技能筹备方面的健康发展。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又有不一致的地方,区别表现在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在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建立在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框架基础之上的,它直接应用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教育心理学的一般原理、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中和特定个体上,与教育心理学相比,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由它的特殊研究对象决定的。这门学科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过程中的心理学规律,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既探讨发展与教育,又涵盖学习与教学;既关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又兼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的主要研究范围:儿童掌握知识、技能,形成某种才能的心理学规律;形成道德品质和个性的心理规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心理规律等,即学与教的心理规律。心理虽然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但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即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发展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只有实事求是地去研究、探讨,才能发现其规律,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可控性。要做到研究的客观性,首先,就要坚持以实事求是地揭示发展与教育心理规律为目的;其次,确立客现的指标,是保证研究结果客观性和可靠性的前提,指标应该是能观察、测量到的,最好能用仪器来测定、记录和分析;最后,在说明研究结果时,也应一是一、二是二,不能从自己的角度任意取告。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研究时也要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遵循这一原则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明确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儿童,为了有利于儿童发展,研究出的结果必须能在实践中运用;其次,确定研究的形式,儿童心理发展与儿童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以,选择研究的形式时必须采用活动方式;还有,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应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并不是所有方法对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适用,另外,选择研究方法还应考虑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最后,检验研究可行性的标准也只有一个——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研究的结果也应能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决定了研究的教育性原则。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最终目的是为了儿童的心智健康发展,所以在选择研究方法、安排研究程序、设置研究情境、选用器材时,不能不考虑对儿童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当然,对儿童所做的任何研究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的可能比较明显,有的可能是潜在的;有的是积极的,有的可能是消极的。在研究之前应仔细分析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的性质及程度,尽量使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如果实在难以克服,而影响又对其发展极为不利,尽管研究很有价值,也不能进行。有时,由于考虑不周,出现不利影响还应设法补救。这也是心理学研究较为困难之所在。有时,当无法对人进行操作控制时,人们只好转而对动物进行研究。但把动物作为对象的研究活动目前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指责,所以,对人尤其是儿童的研究更应考虑其教育性。系统性原则是指把个体的心理活动看作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且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在研究时要考虑研究心理现象与其他心理现象的关系以及影响这种心理现象的因素,并且能够在动态变化中把握心理发展规律。首先,儿童不是处于真空中的,其心理发展受遗传、环境的共同作用。在研究时不能忽视这些因素的影响。如在研究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时,人们多以双生子为研究对象,比较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的双生子的心理发展差异情况,目的就是为了使遗传的影响保持一致,使环境成为影响其发展差异的关键因素,避免遗传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其次,儿童心理是一个整体,我们把心理分成各种成分,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然而,各种心理现象之间是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在研究集一种或某些心理现象时,不能不考虑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如在研究被试的记忆时,就应该考虑到智力、兴趣、练习以及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尽量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作用,避免出现自变量的混淆;再次,在解释研究结果时,应注意儿童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有共性又有个性。不能用僵化的观点看待研究的结果,从而造成一种刻板印象。对于年龄越低的儿童更应慎重。如儿童的智力发展有早晚之分,有的儿童虽然早期智力较落后,但以后会很快赶超上来,所以,不能根据早期偶尔一次的智力测验结果而定终身。最后,只有抓住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分析推动其发展进程的关键动力,才能发现心理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特征,从而避免台本逐末。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侧重于应用性和社会性。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多面性: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既是自然科学,又是社会科学。说它是基础学科,是因为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要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其研究的结果可以作为教育实践的理论依据,在实践过程中又能不断丰富和完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在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时,不能违的伦理道德。这是和儿童的特殊性相联系的。儿童作为发展的个体,不同于物。人的心理发展有复杂性,在研究时考虑不周到就可能会违背伦理道德,更有甚者,可能会涉及侵犯个人隐私事件,从而招致法律纠纷。所以,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多从被研究者的立场考虑,以避免出现失误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研究小学生素质教育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工作者从事实践活动的需要,更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志海.《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探索[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6,16(1):42-44.

[2]范淑杰.对于心理学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应用意义及效果分析[J].中华少年,2016(24).

[3]杨会静.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教育,2016(5):12.

[4]刘松艳.刍议我国小学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6(1).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10-0064-02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的交互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

课堂操练是《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的一个环节。用 Authorware制成课件,学生可直接在电脑平台的学生端上演练,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这样,学生像在玩游戏一样,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

2.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实践课,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教师制作这类课件时,从前置知识复习,精选案例讲解,到解决实际问题,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这种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与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化无形为有形。《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很多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把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归纳,将知识穿成串、连成网,使之系统化。熟悉几何画板、CAD的教师,无一例外会用几何画板、CAD把所学内容绘制知识流程图或思维导图,鼠标一动,图形立现,效果相当好。这种有形的图形是十分系统的、清晰的,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巩固。

2.化抽象为直观。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概念、观点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概念、观点,只有靠强化记忆来掌握概念、观点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如在讲授“什么是情绪与情感?”这个内容时,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教师可事先设计四个(喜、怒、哀、惧)Flas,或借助QQ系统中的表情图片。并根据直观画面进行生动地讲解(或学生即兴表演)。

3.化静止为运动。运动的图画能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如在讲授“幼儿情绪情感的特点”时,可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幼儿情绪与情感控制力差。

4.化繁琐为简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即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讲授儿童心理发展的“三大学习理论”时,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各项比较项目:理论代表人物、来自国家、实验名称和理论观点,输入 Excel表格;或用CAD设计各项比较项目,然后进行排列。这样,一目了然,既方便学生对比学习,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以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问题、多角度理解问题的机会,开阔学生对知识探索的视野。比如在讲授“什么是性格?”这个内容时,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视频片段“西游记”,把学生引进一个鲜活的情境之中,并提出探究问题:“西游记中的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他们去西天取经过程中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源,搜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雷锋、守株待兔中的农夫、红楼梦中的具有代表性的: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四个人物形象等等),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性格的表现形式,并进行总结和归纳。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发现”网页、博客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这样,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 ,在“我的发现”网页、博客中列举出性格的表现形式。这样,学生对“什么是性格”就能更好理解和巩固了。

当然,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只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优化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课程建设・现代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整合参考文献:

篇6

论文摘要:随着国内高职院校的示范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与延伸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的完善,教育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育心理学与具体学科的结合来阐述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汲取教育学、心理学及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也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并将其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这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动力也是其存在并飞快发展的重要原因。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同时也是应用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始终与其在教育中的实践过程密不可分。高职教育教学中课堂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授课效果均无形当中受到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教师在授课中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运用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真是教育环境的经验积累又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更新。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发挥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拓宽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直观指导

教育心理学是在教学与和心理学结合并逐渐走向独立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来源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发现与经验积累,而形成其对教育教学有巨大实际指导作用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为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以及受教和施教双方的心理现象等,每一个研究对象都会对教育教学过程和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教育特色即为教育的专业性和方向性较为明显,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性教育中作用最大化,这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不仅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规律,更要有针对性的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其问题和教学特点结合起来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因此,拓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体系,让教育心理学成果在不同院校中发挥其特色的引领作用,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努力构建起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

二、以理论指导实践,深化教育的改革和完善

(一)以理论指导实践,着眼于高职教育实训课程

现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学校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专业性突出的社会成员和用人单位的合格员工,因此学校的教育活动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等都需要应用教育心理学对认知、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来使其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最终使教育实践取得如下成效。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专业性和方向性,实训课程在高职教学中占有巨大的比例,根绝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训课程占到总的教学任务的30%-50%。试训教学既是专业性教育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实施部分。由此可见,实训课称的开展和质量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专业型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

实训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探究学习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摆到突出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体现学习和实践能力。实训课程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课堂中通过自我体验发现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目前,在实训课程中已经将教育心理学中很多理论,例如:自我体验、以学习者为中心等应用其中,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融入大高职的实训教育教学中,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专业型人才。教育心理学理论中的全面发展心理研究为多元课程设置提供了心理科学依据,多元化和应用型是当今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在实训课程中更多的引入教育心理学理论对于培养多元化、专业型、应用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实训课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课堂教学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因为无论是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创办国家示范性院校特色院校,都要求深入地进行课堂教学心理规律的研究。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效教学主要取决于课程施教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有意义。当代教育心理学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积极认知活动,教师则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有效的认知活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一个显著特点是课堂组织的灵活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因此需要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三)将理论融入高职德育教育,促进德育发展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中也不例外。德育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育和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引入德育教学,提高德育效果对于学校、学校和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德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习主体的潜能,改革德育教学内容,为迁移而学,遵循动机与学习的辨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素质,丰富德育教师教学技巧,重视隐性课程作用,塑造教师健全人格,结合德育内容改革,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结合大学生认知特点,丰富教师教学技巧。高职院校德育教学过程是德育教师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并转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双方的努力程度为条件,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完成教与学两方面任务。

(四)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管理,从施教主体实践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重要实施者,因此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践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心理准备阶段,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学校的德育教师更要充分意识到自身修养和价值取向中的德育意蕴,既要以学识教人,更要以人格育人。

三、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

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和指导,主要体现在对公司员工的职业培训、英语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

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教学部分的延伸,职业培训对于职业技能更新、职业动向指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担负着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型人才的职业培训对于职工的技能更新、技能考核及学历晋升都有着重要作用,也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一直在考虑如何更加有效的组织英语教学,如何提高英语课程的受教效果,施教者认识到课程内容的有序组织和精彩进展离不开学生心理的把握和揣摩,将教育心理学知识切合实际的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教学效果的如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教育心理学密切结合英语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满足我国教育改革的需求,跟上时代步伐,了解教育心理学,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英语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输知识,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这样,英语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科学教师们越来越意识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将课堂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结合起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把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科学教学过程中去。目前,教学现代化多媒体的应用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行性,有了这些条件的支持,我们就能够设计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开展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刺激,并得到知识的强化,科学课程的教学也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我们在重新设计课堂结构时一定要符合这些学习理论。

总之,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培养着社会专业型应用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其教育教学的成果是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体现,同时,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教学事例又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力求使高职教育赶上时代的潮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而做为研究教育领域心理现象和规律的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学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将教育心理学中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理论充分应用到各项教学中,使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晶.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时空. 2009/06

篇7

关键词:心理学;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105-02

一、语言与心理学

在一战前期,心理学家并没有对语言和言语进行过多的关注与研究,但也有如Wundt和Galton等心理学家做出了重大的学科贡献。当代科学心理学之父Wundt早在1870年便通过缜密地观察与科学全面地理论论辩对儿童言语发展和母语习得问题写成著作并发表。这些试验对于心理学家理解人类思维活动、掌握人类语言表达能力规律以及进行语言行为研究都具有巨大的意义。世纪之交,Freud的口、笔误研究揭示了语言行为的情感动态问题,Jung把语言词汇联想做为“诊断工具”,发掘情感的复杂性。他认为不正常的词汇联想往往预示着个体的情感纠结或精神压力等一系列情感问题。一战期间,受美国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儿童心理学家在儿童语言发展的差异性问题上争论不休,出现了“先天论”与“后天论”的两大观点,虽在40年代通过两方的“妥协”达成“一致”,却在60年代由于Chomsky的理论宣传推广下烽烟再起。受Binet“智力测试”观念的影响,Poaget和Cameron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认为语言做为影响个人认识和情感状态的关键因素而存在。当然,也有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语言发展先于智力发展,甚至有的认为语言依赖于认知发展。在此问题上的争论至今没有一个鲜明一致的答案。1952年,美国的学者们成立了语言学与心理学委员会。1954年,Osgood和Sebeok将讨论会的文件和报告汇编并将其命名为《心理语言学:理论和研究问题评述》。此书的出版也就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心理语言学的正式诞生。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第一代心理语言学家将语言描述为持续不断的“言语行为”。50年代中期,随着Chomsky的转换语法的兴起,产生了第二代心理语言学家。一些学者开始抛Skinner的理论,转而相信儿童习得母语是由于有天赋的语言能力。直至60年代,心理语言学逐步形成了三大研究内容:言语产生、言语理解和语言习得。

二、学习与心理学

学习心理学是心理学应用于学习实践的伟大尝试。心理学家关注有机体(人和动物)对环境和调节和适应能力,特别是关注人的稳定性和变化性之间相互作用的现象。此外,学习心理学对学习做出了准确的定义:所谓的学习是指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由于实践活动锻炼和经验的积累,个体向更加积极的方向进行调节和适应的过程。学习即变化,是朝向既定方向和目标变化的过程。教师是促成该变化过程的外部因素,内因取决于学习者本人。

心理学对学习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理论与实验研究。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早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多使用动物进行实验,并形成了两大学习理论。首先是“环境论”。受英国联想主义思潮的影响,心理学家主张“刺激-反应”的学习理论,并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思维、意志规划、知识的内化过程等方面进行缜密研究。其中以Pavlov的条件理论、Watson的行为主义理论、Thorndike的关联主义理论和Skinner的操作条件反射和教学机作为令人称道。其次是“天赋论”,以Gestalt心理学为代表,学者们不再单纯得将学习的过程视为强化和重复的过程,他们认为个体在感知、认知、感觉技能、社会技能以及学习等方面拥有天赋,并强调“顿悟”和“意义学习”。二是教学背景下的实证研究。实验室中的理论研究成果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许多心理学家发现并开始致力于解决理论研究成果与课堂中的实际教学所需脱节的问题。心理学家更加注重在实际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中进行理论的研究,提出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因此学习心理学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了具体的工作:学习者特征与个体差异研究、学习分类、研究学习进程情况、学习效果评价。

三、教学与心理学

语言教学法与心理学的关系不是一条平直的线条,相反的,两者是在选择与摒弃中曲折发展,这其中包括了曲折的五大关系转变。首先是以Sweet为代表的早期联想主义学家将语言学习的过程视为联想的过程,Palmer在前人的理论成果基础上更进一步,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者因素,对个体的年龄、性别、学习动机、学科背景等因素大加研究,提出“语言学能”的观点,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习惯养成的过程。二战期间,语言学习被Huse定义为纯粹的记忆问题,学习就是将固定既存的表达方式进行辨认和回忆的过程。根据英国心理学家Findlay观点,学习者受母语影响,容易在二语学习过程中有排斥心理,他认为语言学习是一项模仿性工作,学习者需要有意识地复制当地人的言语行为并不断操练,直到新言语习惯的形成。另外,他不主张学习死记硬背,而是要求无意识的存储记忆。战后,Stott对语言学习进行了系统性的新尝试,提倡认知和活跃学习法。他与Findlay理论思想相似,主张语言学习的记忆和习惯养成。40、50年代受美国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心理学家强调了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模仿、重复、操练、习惯养成等环节的重要性。受实证主义的哲学和联想心理学的影响而产生了直接法,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一反应学说则促进了听说法的产生和发展,为了迎合战争的需要听说法曾在美国的语言教学领域盛极一时,60年代学者(Rivers和Chomsky分别对听说法进行了批判)开始对该假设质疑,听说法开始走下坡路。理论的批判并没有给语言教学理论带来突破性的发展,相反的,各种思想的碰撞与争执、迷失感在整个学术界蔓延。直至70年代,心理学家才重新开始了理论化和实证性研究,新一批的理论思潮开始,新观点也得以提出,例如中间语的提出与研究、二语教学本质研究、Krashen的观察论、二语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社会结构问题研究。

总之,心理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虽仅有百年多的历史,却在语言、学习和教学领域得到了十足的发展,尽管许多的观点和理论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但是心理学在这三大领域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我们有理由给予高度的关注。

篇8

心理学 学生 和谐发展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发现深藏在每一个学生内心的财富,使每一个学生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但在学校生活的这个领域里,真正要完成教育者的使命,光有热情远远不够。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如果缺乏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麻烦和困扰。只有真正通晓了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对学生的行为、思维、同学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有好的处理。

一、教师要向学者型、智慧型的方向发展

学习是无止境的,要活到老、学到老。在学生面前,教师要始终保持鲜活的形象。作为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递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和家长的人等诸多角色。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家长的人,他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知识的传递者,他们希望教师具有精通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团体的领导者和纪律的维护人,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等特征;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模范公民,则要求教师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直率、守纪律等。总之,要想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好教师,他不仅需要具有一般公民需要的良好品质,而且需要具备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特殊品质。

二、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才能不断获得成功

学与教的心理学它对每个教师来说像一面镜子,可以让教师加以对照和反思,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教师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从教师的主要作用来看,教师的事业是否成功,较之他是否受学生喜欢或不喜欢更为重要。在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和信任你,然后按照这些要求去做,不断吸取新的教育理念,使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三、在教学上,教师要具备多种能力

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他们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这些能力与学生的成绩呈正相关:教师在这些方面能力较强,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在这些方面能力较弱,学生的学习成绩差。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教师专业需要某些特殊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为什么有的教师下的功夫能出成果,事半功倍;而有的教师非常辛苦却出不了成果,事倍功半,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并且我们要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使我们的教学效果更好。

1.教师的特征。教育心理学首先就要了解教育过程的执行者――教师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什么影响。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观念和方法,有些老师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因而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有些老师则认为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张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另外,研究还发现,教师的性格特征也会影响教学过程,严厉的老师更倾向于采用传统教学法,课堂气氛也不很活跃,而民主活泼的老师则更愿意采用新式教学法,更愿意多作尝试,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在老师面前也能够更自由的表现自己。

让所有的学生感到老师是为他们好,老师是喜欢学生的。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还要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爱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精神得到充实,情操得到陶冶,性格得到优化,思想得到升华。还要注意少讲假大空的道理,不搞“空对空”。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艺术品都是经过精雕细刻才能产生珍品佳作,粗制滥造是不会成佳品的。学生也是这样精心培育才能真正成才。

2.学生的特点。而作为学生,也都有自己的一套“读书哲学”,有的孩子坚信学习靠积累,坚信“笨鸟先飞早入林”,相信一份汗水自然会有一份收获;而有些孩子则坚信“聪明有因”,天生愚笨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越勤越显其拙”,因而根本不愿意多下功夫,还看不惯别人下苦功。持这两种不同观念的孩子在学习上可就不一样了,对于自己学得好,成绩好的科目,可能还没有明显的区别,可一遇到难度大,学不好,不感兴趣的科目,前者可能还会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下去,后者则可能很快就放弃了,结果当然也会很不一样。教育上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提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才能有的放矢的实施教育,教育也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效。因此,教育心理学还必须了解教育过程的另一半参与者――教育的对象――学生的特点。

3.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方法对于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有什么影响,以及教师如何与教学方法进行匹配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等,也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对同一门学科,不同的内容来说,同一种教学方法的作用也可能相差很远。不同的教师也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活泼的老师能够和学生达成一片,采用活动教学法时更自如;而严厉的不苟言笑的老师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对学生来说也是如此,有些学生喜欢自己发现问题,因而探索性的方法更适合这些学生,而对于那些不爱动脑筋,喜欢老师告诉自己方法,对按部就班地执行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就不合适了。

4.学与教心理学的性质。学与教心理学是一门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

篇9

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只是死板的进行课本教材内容的讲述,教师需要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要恰当的应用其它专业知识,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加强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教师不仅需要对教材进行深人研究,还需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对象心理活动特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重点,这样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才能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行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科学知识领域徜徉,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相融合的趋势

教学方法经过长时间的变革已经从以往单一的言语讲述转变成为一个非常庞大的教学体系。科学技术、教育学、心理学等众多领域发展,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教学方法发展也呈现除了新的趋势,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心理学研究成果对教学方法发展的影响。心理学是教育学科中一门非常基础的课程,心理学研究主要对象就是人的心理现象,对人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进行探索。教学理论是研究通过何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才能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以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必须要结合心理学,对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给于充分尊重,这样才能保障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行,顺利实现教育目标。在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注重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为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他提出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教育活动开展不能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孟子对独立思考非常重视,要求在教育中需要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良好呈现出来,在独立思考中进行反省。但是对教育领域发展进行深人分析发现,在十八世纪之前教学方法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经验描述层面上。社会不断发展,对教育领域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众多学科领域获得的研究成果为教学方法发展输人了新的血液,特别是心理学研究成果。在十九世纪瑞士著名教育家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提倡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他强调在心理学层面上对理论进行论证,解决教学问题,认为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这一内容不仅代表着他对教学理论进行了深人研究,同时反映了科学的不断发展,将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相融合的探讨工作已经开始。他明确的指出,为了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越小年龄阶段教学活动开展越需要心理学知识进行引导。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中,教育领域重点研究内容不应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这一道理也越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证。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人,素质教育快速发展,教学方法与心理学之间的联系越来越为密切。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行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避免学生陷人被动式的学习状态中,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将学生具有的创新意识呈现出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离不开心理学理论的支持。

二、现代教学方法与心理学的融合分析

众多教育研究人员认为优秀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能,强化学生学习成效,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也有着积极影响。不良的教学方法很有可能使得教学课堂成为扼杀人才成长的主要场所。全球化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蔓延与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中。不可置疑的是,现阶段国际竞争越来越为激烈,如果谁没有重视教育改革,谁就会在新世纪中失去教育发展的契机。对全球教育教育改革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虽然在内容、结构等众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是改革的切人点却有着相似指出,就是对课堂结构进行充足,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展现出来。从中可以得到这样这一结论,关注心理学现代研究成果,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下面就对教学方法与心理的融合进行深人分析。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心理学层面进行分析,兴趣是驱使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工具,是人们对某种事物进行认知动力源泉。如果学生可以带着浓厚的兴趣投人到学习活动中去,对提升课堂教学成效有着积极影响。本文笔者在课堂教学时间中对学生的注意状态、情绪变化和意志情况进行了长期性的观察。最终了解到学习兴趣较高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表现踊跃,不仅会非常认真的听取教师讲述的内容,同时还可以保质保量的完成课后作业,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专研精神。他们不畏惧在学习中遇到的众多困难,会在难题攻关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但是对于那些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他们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学习中遇到困难总是畏缩,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解决,同时也会产生焦躁、自卑等不良心理。从中这些情况中可以看出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态度有着较深影响。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仅需要让学生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同时还需要深人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为学生后续学习道路奠定良好基础。兴趣来源于目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性。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结合“学了可以派上用场”的心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知识对他们有什么作用。在叫许中教师需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同时在生活中的众多方面也有所应用。还可以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知情统一,注重学生和谐发展

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研究表示,学生智力因素与学生情意等非智力因素有着非常紧密联系,二者相辅相成。因为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活动开展的动力所在,可以对教学活动开展进行调节,对提升课堂教学成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成效,对学生智力发展也有着较深影响。当代教育领域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教育人员也逐渐认识至了情意等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成效的影响。所以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教师需要注重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将学生学习过程看作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统一。暗示教学方法最为主要的原则就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避免让学生产生较大的学习压力,使得学习活动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学习中的情意因素,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方法改革取得良好成效。

(三)倡导启发式探究,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从上文叙述中也可以了解到,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看重的不应该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研工作人员的探索过程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以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倡导启发式探究教学,教育人员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依据学习要求选择学习方法,并且对教学方法进行设计,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教学方法改革需要从“学会”向着“会学”方向转变,教学改革重点在于指导学生懂得自学。从某种层面上进行来讲,教师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技能,这样为学生后续学习道路也可以做好铺垫。教会学生学习不仅是心理学与教学方法融合的要求,同时也是素质教育开展重要任务,是提升教学成效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现代教育领域的发展的主要对策。

(四)集思广益,强调学习情境的合作性

合作性教学对教学活动中众多动态因素之间的联系非常看重,强调众多动态因素之间的重要性。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将众多动态因素的优势咋还能现出来,促进课堂教学成效提升,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满足现代教育发展对教学方法的需求,为社会输出更多高素质人才。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单向性的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灌输,没有认识到学生学习能动性和主动行的重要作用。西方学者在上个世纪对合作学习进行了深人研究,并且试着将社会心理学对合作原理的实验研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区。我国对该内容的研究非常起步较晚,但是经过长时间研究也取得了非常客观成就。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突显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非常适合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需求,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包括以下几个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并建立和维护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需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找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同时,它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沟通,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与了解,促进主体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反省,使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五)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

教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要因材施教,是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不仅一些专门的个别化教学法如程序教学法、非指导性教学法等强调这一点,就是其他的教学方法也十分重视这一问题。总体来看,现代教学方法更加趋向于关注个别化教学和因材施教,更加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更加注意增加个体学习的参与度,更加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众所周知,学生享赋因人而异,如他们对不同学科的兴趣不尽相同,学习的能力大小有别,学习的速度快慢不一。此外,学生在智力、健康、情绪、经验背景、特殊能力、社会适应等方面,也是千差万别洛不相同的。而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并努力设法适应这些差异,这也是现代教学方法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国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都特别强调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如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全面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结语:

篇10

一、提高自身心理素养

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之,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本身必须要有健全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气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切实提高自身的教育心理学素养。这样就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在体育运动中勇于表现自我,学会理解与认可不同的意见与分歧,并适时提供一种谅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这些都给学生以很大的感染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进行情感教育,促进心理相融

体育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现状,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因人而异。尤其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关系,使他们生活在和谐氛围中,增强集体凝聚力、向心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对其身心健康大有裨益,有益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三、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应积极引导,多进行鼓励。例如,在进行短跑测验时,对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或是身材矮小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应明确地指出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只是素质和先天条件差造成的,要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不足,利用其他优势项目弥补本项的差距。另外,还要鼓励他们经常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逐渐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有意识地调整学生的失衡心理。

四、利用比赛形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

体育教师在布置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时,可以运用竞赛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一般在竞赛前先让学生练习几分钟,这样每一组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帮差、共同提高的风气。进行比赛时,同组中的学生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任性、骄纵、自私等不良个性品质,使情感得以升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发展。教师还可利用不同时间、各种比赛形式,如拔河比赛、长跑比赛、球类比赛、田径运动会等,培养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锻炼学生的个人意志和竞争意识,培养其耐挫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五、积极参与,锻炼心理素质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贯彻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充分利用体育课的几大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以此来锻炼自身的心理素质。如:让学生轮流带领做准备活动和结束时的放松活动,使其体验当教师的感受,促使他们更自觉地上好每一节课,培养其良好的合作能力。同时通过尝试,克服他们的恐惧心理和紧张心理,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基本部分里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出来做示范,或者教师做示范后让学生讲解分析。这些教法都能消除学生的自闭心理和紧张情绪,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六、引导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

篇11

一、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发展的主要阶段

所谓方法论是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一种研究工作的模式,库恩(T.S.Kuhn)称其为“范式”[2](P167)。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方法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构造主义的自我观察的方法——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论

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是与间接经验相对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意识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而非经验本身。在冯特看来,心理学既然是一门关于研究人的经验的科学,因而心理学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观察这种直接经验。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观察到自身所体验的经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观察的手段(亦称内省法,Introspection)[3](P273)。心理学研究的这一观点和方法论思想在冯特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的工作中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他认为只有训练有素的自我观察者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被试。

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论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术受到了许多批评。因为内省法只强调以被试、而且一定是需经严格训练的被试的自我观察报告为依据,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和偏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消极的影响往往就是他们所规定的训练产生的。此外,他们还力图排斥同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心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论所取代。

2.机能主义的多样化研究方法——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只对直接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现实地解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它受到批评的同时,先后在西欧和美国产生了机能主义心理学。以詹姆斯(W.James)为先驱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强调心理学在人类实践中的应用,主张心理学不仅应该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还要研究动物心理、儿童心理、个体差异和变态心理等课题。在研究方法上,他们采用了描述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和生理实验法等。虽然机能主义心理学并没有完全放弃内省法,但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强调了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重视心理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机能主义心理学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弥补了内省法的不足之处,而且推动了心理学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发展,为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到来打开了大门。

3.行为主义的极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以操作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由华生(John.B.Watson)所开创,后为斯金纳(B.F.Skin-ner)所发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对意识的研究,坚持只有能被观察到的、可予以客观记录和定量化的行为才符合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标准和原则。这在实质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学中所倡导的操作主义观点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并以此指导心理学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反叛,在方法论上继承和发展了机能主义心理学重视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原则,彻底抛弃了对意识的内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终成为一种“没有头脑的心理学”。由于行为主义在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上的极端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偏见,使它无法对行为产生的心理和意识等有关人的内部过程作出完整的、客观的和全面的解释。但是,它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能精确控制、测定行为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还有它对环境、刺激条件以及行为反应变化的关系所作的客观描述与精确的测量,使心理学彻底脱离了仅仅只能依靠被试的自我报告这一缺乏客观依据的非科学状态,成为一门能为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能对人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规律进行测量、预测、控制的实用性科学。诚然,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论思想否定了心理学对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内部过程的研究,从而最终把自己推到了发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却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其他一些反对机械决定论的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4.完形主义的整体方法——以现象学和场论为指导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作为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对立面,格式塔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与行为主义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格式塔心理学在康德(I.Kant)哲学的影响下,强调人的知觉的完整性和组织性,反对去寻找心理和意识中的“元素”,认为应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经验,而人的这种直接经验是按原来的结构被接受的。对于这种整体的经验,如果强加分析、化整为零时,其原有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坚持1+1>2的观点。这在当时把心理现象分解成基本的组成单位的研究倾向中,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并对其规律(如知觉的组织原则)进行研究,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受物理学场论的影响,采用拓扑学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独树一帜的是勒温(K.Lewin),他提出的行为函数:B=f(E,P)发展了对人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推动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发展。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一种方法论工具,现象学的观点被认为可以用于对人的主观体验进行科学研究,并弥补那些只注重行为的实验数据的不足,它主张对经验采取自然的整体观点,从而获得了知觉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现象学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对于某一研究者运用这种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难判定的”[4](P524)。

5.计算机模拟与类比方法——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过程。计算机科学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探索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过去无法“看到”的心理操作过程得以模拟和表达。认知心理学纠正了行为主义否认意识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错误倾向,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对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对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用计算机和程序软件的操作和运行来模拟和解释人的心理过程,确实是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进步。但是,这仍然是以机械论的观点去研究人,把社会的人简化为机器的人。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释和真实反映人的实际心理活动规律。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尚有许多困难。也许是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尚未达到科学心理学所需要的程度,或许未来能制造出完全类似人类的机器人,心理学家也许就能从中破译出人类所有心理活动的秘密和规律。但是,现象学家休伯特指出:没有任何脱离肉体的机器能够赛过人类的意识,因为它缺乏每一个人所特有的那种与世界紧密结合的共同发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达到目的的[5](P25)。转贴于

二、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现状与问题

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与指导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化。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从意识到行为,又回到了意识,似乎转了个大圈子。但是,通过这一循环过程,研究方法论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冯特的自我观察报告和现代认知心理学有关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并没有错,但局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没有适当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内在心理过程,只能依赖被试的自我观察这种原始的方法,显然缺乏科学的依据,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学派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给心理科学留下的一大笔财富,即它的研究方法、仪器、测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学家还有不少人在使用着,行为主义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当今教科书里广泛引用的内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心理过程,而有关人格结构和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王国。从这个发展历史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之上的。纵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确定的目标,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是“欲速则不达”。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展研究的技术手段,若不能及时修正和调整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对象和范围,甚至在指导思想上“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话,仍然会事与愿违。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前车之鉴。

时至今日,心理学的学派之争已基本结束。心理学对感觉研究基本上已经有了较一致的结论;有关知觉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而记忆和思维的研究则侧重于对信息加工过程的探索;至于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发展看来困难更多一些,正在寻找更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方法;情绪心理学在几个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着研究,从认知、生理、环境和社会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开人类情绪之谜。关于动机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尔的驱动递减论、勒温的场论、麦克米兰的成就动机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海德、凯利以及维纳的归因理论等主要流派所占领。但以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更加强调了对人性、人的价值与人的潜能的研究,并力争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马斯洛特别强调了整体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复研究法(iteration tehnique),即以整体观为前提,通过实验来理解各有关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他还特别重视对个体的研究,认为一般规律不能直接推论个体的特点,而由个体的研究却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规律。一般规律只能帮助人们去理解个体,但解决个别的问题仍需要用个案法的整体分析手段[5]。

由此可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就目前来说仍尚未达到一致的认识,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研究领域的各种方法论及其研究方法和技术共存于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个研究领域中,由不同方法论所指导的各种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时并存。首先应该说,这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心理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在对待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上,就像对待任何科学一样,不应该也不可能用单一的研究模式去人为地强制性地统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在是一种最复杂的现象,它有着许多不同的水平、层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现象,研究决不能简单地以某一种方法去处理。但也不应该用“随心所欲”的态度去对待。如何形成一种更加有效地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论,是科学心理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科学心理学研究发展中新的方法论构建与整合

无论是否意识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总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心理学的研究同样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决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选择。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当技术还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时,对原有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加以重新选择,寻找某些子目标以现阶段可实行的手段先予以解决,然后再对总的目标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的研究、分析和归纳。鉴于心理学的历史经验,心理学家们已经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论。例如,朱智贤等人曾提出过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构想。在其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中,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2)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3)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6](P52-58)。研究心理现象,首先要对人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观点,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并不能替代具体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体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摆脱一定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和制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过去的许多学派,虽然曾经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都由于他们在哲学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为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所取代。特别是在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手段时,就更有必要对人们原来习以为常的传统的指导思想进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论的错误,弥补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类似行为主义的错误。同时,也能使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有了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还需要形成心理学的一般科学方法论。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科学发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备和达到的条件的制约。在经历了科学研究的微观阶段——分析研究之后,科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向宏观阶段——整合研究迈进的趋势。有关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香农的信息论和维纳的控制论,即所谓的“老三论”。而在此之后又出现了所谓的“新三论”: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哈肯的协同理论和托姆的突变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为现代科学的一般方法论提供了有用的思想。虽然这些理论并非出自心理学,但对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指导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心理学派系林立、众说纷纭的状况,就更需要用像系统论那样的思想方法,来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这个本身就具有客观系统性的研究对象。正如哲学方法论不能代替科学的具体研究那样,这些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并不能代替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论指导。心理学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建构符合心理学科学发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最后是有关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问题。可以说,心理学现在已经涉及人类活动的几乎每一个领域,因此在具体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上必定有相当大的差异和跨度。具体的方法是与具体的研究问题相联系的。心理学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几乎运用了所有各种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理的、药理的、临床的、数学的方法;心理学本身又有实验的、准实验的、非实验的、思维推论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长处,但又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多层次、多元化和动态的;同时又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我们不仅需要在某个局部问题上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微观的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以整体的、系统的和动态的思想理论与研究方法论,归纳和综合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学说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描述性的初级水平阶段,而应该是可操作的、有预测力并有控制力的。这样才能使心理学成为一间既有自己较完整、较一致的理论,包括研究方法论的体系,又具有更为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作用和效果的现代科学。

参考文献

[1] 查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学的体系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 库恩.必要的张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 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 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篇12

关键词:心理教育 心理障碍 举措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86-02

心理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是一项利教、促学、益社会的奠基工程,有利于教育教学的科学化、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有利于教育者自身的优化,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学生主动成长,有益于校园的和谐、有益于社区的安定、有益于社会的文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育人为本;育人大计,正心为本。”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新常态、新形势下的心理学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近年来,作为一名心理学教师,笔者认真学习研究新形势,结合教学工作,积极探索心理学工作的新途径、新举措,努力寻找新常态下心理学工作与日常教育工作、学生行为管理工作的切入点,力求同频共振,努力发挥心理学工作作用,努力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加快发展,学生心理问题明显突出,无论是媒体上、现实中,经常可以看到、听到有关学生自杀、离家出走、犯罪等事件的新闻,为此,我们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也日益受到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我们针对学生的不同思想状态,针对社会、家庭可能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针对人才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素质要求等,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不断调整内容,有的放矢地通过多种形式及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较好地促进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

1 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心理教育氛围

我们积极依托学校的电台、广播、政教信息、家长学校、系列讲座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心理知识。一方面,对每一期宣讲,每一次讲座,每一次广播,我们都精心选择内容,认真准备课程,努力从实际出发,努力贴近学生们生活成长需要,使学生易于接受,能够引起兴趣,产生共鸣;另一方面,作为心理教育老师,我认真研究教育活动的对象、新时期学生所想、所盼,不断增强对实际情况的把握和了解,主动走进学生当中,倾听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心理。再认真准备教育材料、教育提纲,并重视布置教育环境,努力在方方面面为心理教育提供最合情合理的准备,打好每场“前战”。同时,每次教育活动前,还主动将活动方案向学校分管领导汇报,征求有关意见建议,努力使每一次教育活动能收到良好效果。规范的运作,也是笔者学习提升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围绕心理教育活动,出谋划策,普遍增长了心理知识,锻炼了能力,实现了一举多得。

2 推进渗透教育,力争教育全覆盖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积极倡导广大教师员工学习教育、心理理论知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深刻理解做好心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近年来,不少班主任利用班级班会,不断拓展渗透心理讲学内容,紧贴学生心理,互相探讨,引导学生们正确看待他人,和他人和睦相处,向他人学习,克服妒忌等不良心理,树立正确的心态。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总体分为三个部分:

2.1针对学生开展的教育

今年主要开展了《学生如何与老师沟通?》《如何解决与同学、室友相处难的问题?》《在当前社会环境里,期中、期终考试前的心理状况及调适》《对性格孤独学生教育引导的思考》《如何调节学生的成绩观》《如何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等心理讲座。

2.2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培训

教师如何看待学生,如何尊重学生人格,独特个性,了解学生内心世界,和学生成为朋友,促进师生间沟通联系,愿意讲心里话等,激发了全校教师学习心理学知识、尊重理解学生的热情,收到了明显成效。同时,我校还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心理学教育工作交流活动,让大家来畅谈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工作体会和感受,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解决的良策和路劲。学校还充分利用墙报、专栏、电子屏幕、广播等各类阵地,积极开展教师心理学知识普及,较好地营造了关注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热心心理学教育的良好氛围,增强了广大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2.3引导对家长的教育

为了使家庭教育能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我们认为对家长的心理教育指导也是非常关键的,为此,我们利用家长会议、家校联系、家庭走访等机会,有的放矢开展心理学知识普及工作,结合学校心理学工作要求及整体教育安排,引导家长重视孩子心理学教育,正确认识孩子的心理问题,围绕如何和孩子沟通,怎样从心理角度做孩子的教育等等,使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提升了家长配合做好学生心理学教育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为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上水平、上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多措并举开展咨询,积极化解心理障碍

3.1不断拓展咨询途径

开展心理咨询是促进心理健康、及时化解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活动。当前,新常态下,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竞争日趋激烈,学生青春期遇到的一系列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学生们迫切需要心理辅导以摆脱日益严重的不良情绪。我校十分重视心理咨询工作,通过主动、积极、及时、凑效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努力发挥咨询工作职能作用。在咨询的形式上,不断拓展,不断优化,相应开设了电话咨询、短信咨询、QQ咨询、微信咨询、信件咨询、学生个体直面咨询及家长咨询,从四面八方来努力接受学生、家长的心理咨询,最大范围化解心理矛盾,理顺心理情绪,实现正常心理的回归。

3.2以人为本开展咨询

当学生有心理问题、困惑需要帮助而又因为某些原因不能面谈的,都可以写信投到学校“心理”信箱,由心理老师对症下药,及时写回信。为了保密起见,减轻学生思想负担,一切信件来往都可以以笔名著名,大大地方便了学生与老师的沟通联系,使学生本来感到尴尬的心理一下子得到放松,卸下了思想包袱,一切都在很轻松自然的互动中得到缓解,得到解决。从信件咨询来看,反映的内容主要有学习问题、考试焦虑问题、自制力问题、人际关系、异往、家庭关系等等,心理老师们都一一作了回复,紧贴学生思想实际,从专业领域向他们解释、建议、鼓励,从中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3.3定期定点预约咨询

我们学校定于每周五下午最后节课为学生心理咨询课时间。学生可以按时来当面咨询,也可以和心理老师预约时间。心理老师对待每一名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都耐心和他们一起讨论问题,分析原因,探讨解决的方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每名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帮助。同时,也接受学生家长咨询,听取一些家长反映问题。针对家长反映孩子的问题,共同寻求妥善的解决办法,有效地处理好孩子们身上的心理障碍问题或情绪问题。并就如何教育孩子,指导他们正确看待孩子的心理问题,有效正面开导,加强家长与孩子的真诚沟通,在理解孩子心理的前提下,在得到孩子信任的前提下,再有的放矢地跟进教育。如有必要,心理老师还会直接找到该学生开展谈心,做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学生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及时缓解心理障碍,理顺思想情绪。

4 提高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成效

4.1心理教育必须紧密围绕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需求来开展

抓住了学生的特点,学生感兴趣什么,需要什么就及时开展相应的教育指导工作。如期终考试临近时,及时开设《浅谈应考的心理调适》的讲座,告诉他们正确认识考试,对自己做出恰当的估计,调整期望水平,降低焦虑。要及时开展考后心理学教育。考试结果出来后,许多学生的成绩不理想,甚至出现一落千丈的情况。这时指导学生重新定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重塑自信心,最大限度的减少心理不平衡。因此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既要按照成长规律进行系统安排,又要兼顾特殊时期、特殊情况出现的问题,灵活掌握,切实满足学生的需求。

4.2对于心理咨询工作的时间上应尽量方便学生

正常的教学可以有正规的课时安排,但心理咨询不同,要随时以学生的课余时间为工作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为下午第八节课,放学后的高峰期,或是另外预约的时间,更是不包括在规定时间之内。咨询的时机是千变万化的,一旦错过就很难再找到,而有些学生是鼓足勇气,下了很大的决心来的,如果这次没能及时帮助,也许就不会有下次了。因此,面对这样一种情况,就要求心理教师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一切以学生为主。

4.3准确掌握学生心理学教育的火候

学生渴望心理健康教育,在信息化时代,社会处于同新月异的变化之中,学生们在学校中在体验自身成长变化的同时,还要感受激烈的竞争,学习的压力及以不断变革所带来的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因此他们内心的矛盾、冲突、压抑就更为显著。在开展心理教育的工作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们的迫切需求,渴望参与的心情。在这种局面下,就更有利于在学生中间开展各项活动与工作,也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4.4提升教师心理水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以前很多教师对心理学一知半解,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健康教育都不清楚。而现在大多数教师都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如对学生异往问题,不再是以往的严厉批评,生硬拆散,严禁交往……现在许多班主任对这个问题都有了新的认识,会找同学谈心,和他一起分析探讨,能够正确看待青春期中学生向往异性接触的心理。因此,随着教师心理水平的提高,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也更趋于人性化,更注重心理感受,避免了矛盾冲突或直接造成尖锐的问题。

总之,新常态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力拓展心理学教育的途径,深入研究探索,不断改进我们的教育工作,力争通过更加扎实的工作,来提升学生心理学教育工作的成效,不断开创心理学教育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宋爱华.浅谈学生心理教育过程中的障碍和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

篇13

学生跟其它专业课老师的心理距离也有了差别。

关键词:心理距离,学生,老师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背景

自古以来、学生和教师的人际关系被认为是教育的起始点。但是,到目前为止把学生和教师的人际关系作为客观指标进行测定的研究非常少。山口等(1989)利用心理距离这个概念研究两者的人际关系。

(1)山口在1989年的研究表明了中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跟高中生相比是亲切的。

(2)山口先生在1991年的研究表明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的重点在于学生的性格特性。

(3)山口在1993年的研究表明了以权威式态度,强制式态度,压制式态度为代表的“教师主导型”教育下、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与以感受式态度,热情式态度,民主式态度为代表的“学生接受型” 教育下的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相比,能明确的看到它两之间的距离。

目的

研讨和比较维吾尔族,汉族,日本的学生跟教师的心理距离。

假设

三个地区进行相比,学生跟班主任的心理距离是没有什么差别。

三个地区进行相比,学生跟校长的心理距离是没有什么差别。

三个地区进行相比,学生跟其它专业课老师的心理距离可能有差别。

方法

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的学生是,在乌鲁木齐市的汉族初中和高中生,维吾尔族初中和高中生。在日本的初中生。共有902名学生。其中汉族初中生是152名,高中生是129名,维吾尔族初中生是126名,高中生是154名,日本的中学生是341名。

备注:这次没有统计日本高中生的数据。

2.问卷调查

本研究,为了测量学生和教师的心理距离,引用了山口先生1989年独立建立的心理距离标准。比如,自己和父亲的亲密度是【1】的情况下,跟各专业教师的亲密度是多少。

把心理距离的测评分为【10】个级别,测评级别【1】表示亲密,测评级别【10】表示疏远作为这项调查的标准。

教师的测评对象是给日本,汉族,维吾尔族学生教共同课程的教师·班主任·数学教师·英语教师·语文教师·体育教师·校长·音乐教师等7位教师;日本学生专业课程教师有社会课教师·理科教师·美术教师·技术家庭课教师·养护教论和俱乐部活动顾问的教师(体育课)等5位教师;

维吾尔族,汉族学生的共同课程教师有政治教师·历史教师·物理教师·化学教师·地理教师·生物教师等6位教师;还有汉语教师一位等,共有20名教师参加了这次研究。

3.性格检查

为了客观的测量学生的性格特性,实施了性格检查。性格检查资料是日本出版的,为了能顺利进行这次的研究,把日文的资料翻译了汉语和维吾尔语。

柳井·柏木·国生1987年,为了测量有关健康者的多方面的特性,以性格的特性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的性格检查。在这篇文章中我使用的是性格检查的一部分,为了测量社会的外向性·共感性·自我膨胀性·劣等感·抑郁性使用了以下5种尺度。

4.信赖感尺度

天贝(1995,1997),为了多维度,多层次测量对人信赖感,建立了信赖感尺度。在这里我们只参考了一部分,以对自己的信赖·对他人的信赖来进行了测量。

5.自我同一性的尺度

下山(1992),为了分析日本大学生的延期偿付心理与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度的关系,建立了自我同一性的尺度。在这里我们只参考了一部分,以身份的确立,身份的基础来进行测量。

6.实施过程

用问卷调查方法得到了区域·校种·学年·性别的记录,并进行了性格检查·信赖感尺度·自我同一性尺度·心理距离的测评。问卷调查是以无名的方式进行的,数据是按地区·学校分别统计。

结果

1.平均值与标准偏差

首先,按地区和民族分别对性格检查·信赖感尺度·自我同一性尺度·心理距离等进行平均值和标准偏差的计算。结果分别表示为Table1,Table2,Table3。

2.妥当性的分析

把902名学生的性格检查·信赖感尺度·自我同一性尺度·心理距离等用克隆巴赫(Cronbach)α系数算出,并进行了内部一致性的确认。结果显示确认了性格检查·信赖感尺度·自我同一性尺度·心理距离等内部一致性(Table4)。

3.与各个课程任课教师的心理距离

首先,关于维吾尔族学生与汉语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探讨心理发展阶段和性别差异的效应,以学校类别(中学、高中)×性别差异等2个因素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为Table 5。

关于日本的中学生与社会课、理科、美术课、技术与家庭科·养护教论·俱乐部活动的顾问(体育)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性别差异的探讨引用了t检验进行了分析,结果为Table 6。

关于学生与教科不同的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探讨民族区域差、心理发展阶段・性别差异的效应,进行了区域民族(维吾尔族,汉民族,日本人)×性别差异×学校类别(中学、高中)等3个因素的方差分析(Table 7 )。

结果显示,性别×区域对学生与班主任的心理距离有显著的效应。因为有显著的联合效应,我们进行了单因子主效应的检验。结果,女生的单因子主效应显著(F(2,896 )= 61.51,p

性别×区域对学生与数学教师的心理距离显示了显著的效应。因为有显著的联合效应,我们进行了单因子主效应的检验。结果,女生的单因子主效应显著(F(2,896 )= 51.99,p

区域×学校类别对学生与数学教师的心理距离显示了显著的效应。因为有显著的联合效应,我们进行了单因子主效应的检验。结果,初中的单因子主效应显著(F(2,897 )= 76.92,p

区域×性别×学校类别对学生与数学教师的心理距离显示了显著的效应。因为有显著的联合效应,我们进行了单因子主效应的检验。结果,初中女生的单因子主效应显著(F(2,63.54 892 )=,p

性别×区域对学生与英语教师的心理距离显示了显著的效应。我们进行了单因子主效应的检验。结果,女生的单因子主效应显著(F(2,896 )= 48.35,p

区域×学校类别对学生与英语教师的心理距离显示了显著的效应。我们进行了单因子主效应的检验。结果,初中生的单因子主效应显著(F(2,897 )= 65.33,p

区域×学校类别对学生对语文教师的心理距离显示了显著的效应。我们进行了单因子主效应的检验。结果,初中生的单因子主效应显著(F(2,897 )= 96.25,p

性别×区域对学生与体育教师的心理距离显示了显著的效应。我们进行了单因子主效应的检验。结果,男生的单因子主效应显著(F(2,896 )= 36.81,p

性别×学校类别对学生与体育教师的心理距离显示了显著的效应。我们进行了单因子主效应的检验。结果,男生的单因子主效应显著(F(1,1898 )= 21.70,p

区域×学校类别对学生与体育教师的心理距离显示了显著的效应。我们进行了单因子主效应的检验。结果,初中生的单因子主效应显著(F(2,897 )= 49.49,p

区域×性别×学校类别对学生与体育教师的心理距离显示了显著的效应。我们进行了单因子主效应的检验。结果,初中女生的单因子主效应显著(F(2,32.89 892 )=,p

性别×区域对学生与音乐教师的心理距离显示了显著的效应。我们进行了单因子主效应的检验。结果,女生的单因子主效应显著(F(2,896 )= 16.85,p

区域×学校类别对学生与校长的心理距离显示了显著的效应。我们进行了单因子主效应的检验。结果,初中生的单因子主效应显著(F(2,897 )= 58.22,p

关于维吾尔族,汉族的教科不同的教师的心理距离为探讨民族和区域差、心里发达阶段・性差性别差异的效应,进行了区域民族(维吾尔族,汉民族)×性别×学校类别(中学、高中)等3个因素的方差分析(Table 8 )。

区域×学校类别对学生与政治教师的心理距离显示了显著的效应。我们进行了单因子主效应的检验。结果,高中生的单因子主效应显著(F(1,5579 = 78.48,p

区域×学校类别对学生与地理老师的心理距离显示了显著的效应。我们进行了单因子主效应的检验。结果,高中生的单因子主效应显著(F(1,389 )= 19.67,p

区域×性别×学校类别对学生与地理教师的心理距离显示了显著的效应。我们进行了单因子主效应的检验。结果,高中女生的单因子主效应显著(F(1,385 )= 22.98,p

区域×学校类别对学生与生物教师的心理距离显示了显著的效应。我们进行了单因子主效应的检验。结果,初中生的单因子主效应显著(F(1,387 )= 27.13,p

相关系数

关于区域民族共通科目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与性格、信赖感及自我同一性的关系,我们算出了Pearson的积矩相关系数(Table 9 )。结果没有显示各尺度的相关性。

考察

本研究结果提示假设1,2没有被支持。但是,假设3是被支持了。这就说明民族文化,地域性、社会性等因素会影响学生和教师的心理距离。

参考资料

田中政子1973 Personal Spaceの異方的構造について教育心理学研究,21,19-28.

八重澤敏男・吉田富二雄1981 他者接近に対する生理・認知反応―生理指標・心理評定の多次元解析―心理学研究,52,166-172.

山口正二1994 教師の自己顕示性と心理的距離に関する研究カウンセリング研究,27,126-131.

山口正二・原野広太郎1992心理的距離の測定および変容に関する基礎的研究―生徒の性格特性と教師との心理的距離の関連性―行動療法研究,18,87-96.

山口正二・原野広太郎・宮崎久実子・生月誠1994生徒と教師の心理的距離に関するー両者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頻度による分析―日本カウンセリング学会第27回大会発表論文集,112-113.

山口正二・小島弘史・原野広太郎1991 性格類型に規定される真理的距離に関する研究カウンセリング研究,24,11-17.

山口正二・村田佳代子1999自己概念および学校適応度と心理的距離の関連性日本心理学会第63回大会発表論文集,993.

山口正二・岡田一郎・桑田直樹・須々田慶一・平田里子1997 生徒と教師の心理的距離に関する研究―場面および最適な心理的距離の視点よりー日本カウンセリング学会第30回大会発表論文集,428-429.

山口正二・米田光利・原野広太郎1993 教師の指導態度と心理的距離に関する研究カウンセリング研究,22,26-34.

山口正二・吉澤健二・原野広太郎1989 生徒と教師の心理的距離に関する研究カウンセリング研究,22,26-34.

篇14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点

一、引言

所谓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的各种研究方法,(例如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以及质性研究方法等),来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力量和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更要研究人所具有的种种美德,积极品质和强有力的生命力量,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将目光关注在普通人身上,探寻正常人的潜能和寻求幸福感的能力。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研究趋势,属于心理范畴,心理学是一种专门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活动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用正确的思想武装人的头脑,及我赶快去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实践活动过程。它作为塑造人的思想的一项伟大工程,与积极心理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内化过程离不开人的积极心理过程;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启示和借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自觉不自觉地揭示出教育对象的某些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有机的契合点,二者在工作对象上、功能上和理念上存在有机契合,这一点为积极心理学,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二、思想政治教育同积极心理学都与人密切相关

积极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情绪体验,提高人的幸福感,培养人的良好品性,使人的存在更具有意义和价值,促使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够积极思考,形成积极的应对问题和困难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同样也是人,出发点在于培养人塑造人,用积极正确的思想武装人,培养人的责任意识和价值感,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两者都是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来渗透和影响人,增强人的本性中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

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这种对个体的尊重,实际上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更是对人的尊重;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体现的同样是尊重个体,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平等待人、尊重人”。尊重个体作为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念之一,这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有很多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其工作方法,工作模式都能体现出对人的尊重。而思想政治教育若要取得实效,必须尊重人的独立自主的心理需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贴近学生,切实了解学生的需求,为学生优良的德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体现在其研究内容上,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研究内容重点涉及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主观幸福感和主观情绪体验,这种强调各项内容的主观性就足已说明了积极心理学对个体的尊重。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中,人们更关注自我需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决定等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涉及人的三个基本需求,包括能力需求关系需求自我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可以导致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这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会促使人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