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管理心理学情绪范文

管理心理学情绪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2: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管理心理学情绪,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管理心理学情绪

篇1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兴起,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不断拓展延伸,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也从以往对消极情绪、对人类的疾病和弱点的对比分析中转向更加关注人的健康情绪体验,关注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培养与美好心灵的挖掘。

1.积极情绪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由于缺乏情绪管理教育指导而导致大学生中出现的人格问题、道德问题、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就业问题等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现象的不断频发,积极开展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积极情绪管理的策略研究,可以进一步发挥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通过探寻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更好地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在解决大学生情绪问题中的主导作用,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充分体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为引领,以大学生情绪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托,以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载体,以有效发挥积极心理学重要的功能作用为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制高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预防和矫正心理问题和关注发展和幸福并存,因此,必须把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科学有效地心理健康模式,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实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明确目标任务,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其目的就是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因素。

1.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积极情绪管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明确而目标任务。它以全新的视角改变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将关注心理问题消极方面产生的不良影响,转向关心大学生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塑造,关注大学生的积极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行为,并将如何培养积极健康的快乐的人才作为未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提出,为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让积极情绪管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助力正是本文开展研究的亮点所在。

2.培养大学生个体发掘自身的潜能与力量,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大学生好学、乐学、勤学与积极乐观向上。运用保护性因素促进心理弹性的形成,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以充满快乐的希望和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心灵状态,运用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策略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不断增强大学生积极情绪的感受力,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力,挖掘潜力、培养调控情绪的能力,提升幸福指数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发挥积极情绪管理作用,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商,让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势在必行。

3.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调节情绪健康应重在关注人的积极面,调动人的积极性。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一般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努力获得美好的生活。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就要学会积极认识情绪,积极表达情绪,积极地调整情绪。从认知、情境、平衡、社会支持等角度全面调节情绪,达到情绪健康。调节情绪、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应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为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加油。

4.以积极情绪心理学“培养个体积极心态”理念为指导,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心理学这种关注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从关注负性情绪转向关注积极情绪。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态,通过自我教育实现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如乐观、希望、自我接纳、自尊、宽容、逆境中的心理弹性、审美体验、智慧灵性等;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等;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包括社会凝聚力、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宽恕、仁慈、爱的能力等,为大学生拥有阳光心态,闪亮青春给力。

三、发挥积极情绪管理策略效用,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全新研究价值取向,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以新的启示。随着当今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伤害事件不断频发,加强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

1.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研究需考虑性别、年级、生源以及产生情绪障碍原因等差异。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逐步由依赖走向独立,进入成人社会的关键时期。许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因而出现不适应现象,包括奋斗目标的失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学习适应的不良、交往的困难等。相应地采取的对策就应该不仅包括树立牢固的科学人生观、在学习中探索“适应期”规律、进行“适应期”的心理调整、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更应该考虑大学生情绪管理中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生源差异、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差异,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专注、快乐、兴趣、挑战性,干预的关注点在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受、成功感和学习乐趣,建构学生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战胜挫折的心理弹性,而不是单纯的克服消极情绪,这样才能通过积极心理学更有针对性地发挥大学生人性中的积极情绪的功能。

2.发挥积极情绪效用,增强学习动力。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在积极的情绪和动机。积极情绪具有更加持久的适应功能。比如,失败的反馈会造成对悲观的夸张,夸大危险,令人焦虑;而成功的反馈造成人对成功的整体的“乐观偏向”,使人积极克服困难,低估危险。研究发现,伴随着正性情绪的积极状态的认知,产生了不同寻常的思考、灵活和创新的学习,对新知识的接纳变得更加敏感。对大学生情绪问题的产生与影响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比中性的和负性的情绪更能促进大学生学习、提高智力,挖掘潜能,激发创造力。且积极的情绪还有助于消除负性情绪、扩大人的心理资源,使人在逆境中具有容忍挫折的心理弹性。积极的情绪更能维持长久的行为动力,更加有利于人们发挥潜能,尤其是高级的学习、创造性智力。积极情绪使人变得更加稳定,目标明确,效率更高,目光更加深远,力量更加强大。这种积极性不是一时的热情和冲动,而是永久的、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的,它能引导大学生在幸福感中学习,幸福快乐成长。

3.运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客服消极情绪带来的影响。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压力会越来越大,挫折如影随形,增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尤为重要。作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情绪管理心理素质。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门机构,如何发挥情绪的主要作用,有效利用积极情绪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克服不良情绪带来的影响,调动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效果。情绪管理隶属管理心理学,是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幸福程度。

4.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大学生不合理认知。管理情绪要运用改变认知是一种非常重要情绪管理策略。任何事物都有两面,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面的同时,更能看到积极的一面,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调节情绪要注意行为调节。不良情绪已经发生时,可以通过一些行为上的改变而加以调节。也许这些行为是琐碎的,但却是获得良好情绪的有效途径。加强情绪智力的培养,积极的方法手段应对不良情绪,调整解决副性情绪带来不良影响,帮助大学生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关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都成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关于积极情绪与健康关系。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四、结束语

篇2

[关键词]管理心理与行为;大学生;情绪化特征;干预策略

[DOI]10.13939/ki.zgsc.2017.01.239

1 大学生情绪化特征的概况

1.1 大学生情绪化特征的内涵

1943年,在《人类激励的一种理论》一文中,马斯洛正式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即五种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是按顺序逐级递升的。一般说来,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形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当他的基本生理需要未被充分满足,必定会影响其他几项高层次的需要的实现。[1]学生作为社会的一类特殊群体,当大学生的五种需要未被充分满足时,就会产生上述的情绪化问题。

情绪化是指缺乏对自己情绪控制、不能很好地克制不良情绪,也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得体情绪的思想状态、心理反应和行为惯性。心理学家把情绪界定为四个基本类型,即喜、怒、哀、惧,认为其他情绪都是从基本情绪中分化出来的。[2]大学时期是青年心理逐步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情绪丰富多变,生理基本成熟而心理尚未成熟的时期,时而单纯,时而复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因为知识学业、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产生各类不理解和不适应,从而导致情绪化。随着大学生的步入校园、学习活动、人际交往以及恋爱情感的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带有鲜明的特征。

1.2 大学生情绪化特征表现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注重个性表达,情绪体验丰富,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他们的情绪特征不仅具有青年期的强烈性特点,还有自身一些鲜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消极性和依赖性。此特征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步入校园时期,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理想大学与现实大学的差距使学生产生挫败感,通常带着遗憾、失落、沮丧的情绪入学,表现出对学校或专业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形成消极心态;另一方面,大学生受社会经验和认识限制,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生活,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具有明显的依赖性,从而会出现畏惧、退缩等畏难情绪。

(2)阶段性和层次性。在学习活动中,大学生的情绪特征表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的现象。新生陌生感与好奇感、自豪感与自卑感混杂,情绪波动感较大,学习环境、课程、方式的改变,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困惑、迷茫,丧失学习信心;大二、大三逐渐失去了那种毫无掩饰的单纯和率真,面对专业课及学习成绩、考研的压力,往往被一种无助和抑郁的情绪所淹没,很长时间不能摆脱,抗挫折能力较差,同时缺乏对专业知识的客观评价,对工作前景缺乏正确认识或者不感兴趣,导致缺乏学习热情;毕业班学生面对毕业论文及择业问题,压力感倍增,会表现出沉默寡言、充满焦虑等情绪。

(3)内向性和表现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的情绪又表现出内向性和表现性的双重特征。大学生会在某种场合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隐藏于心。学生依赖感较强,安全感较弱,在集体生活中变得敏感、脆弱,缺乏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能力和技巧,产生人际交往障碍。自卑、孤僻、消极的不良情绪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经常发生。恋爱方面,大学生恋爱观较为开放,重感情、易冲动的情绪产生较强的表现性,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同时也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

2 大学生产生情绪化特征的原因

不同性格的行为动机和基本心理需要各有偏好,偏好程度决定大学生对某方面事项的敏感性,这些敏感事项也就成为个体情绪产生的敏感源即情绪诱因。[3]大学生的不良情绪的产生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和社会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思想和生理的成熟程度。由于刚刚成年就步入大学校园,大学生的生理趋于成熟而未完全成熟,心理方面未趋于稳定。面对一些新生事物和环境思想不能从容地适应和接受,时而独立,时而依赖,很容易被情绪所左右,产生情绪冲突。

(2)大学生情绪体验不够深刻,畏难情绪很重,压力大。由于当今的“95后”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大学生承受苦难的能力非常差,一旦发生不顺心如意的事情或者是学习困难,情绪马上转为悲观,害怕困难,不敢担当,甚至很长时间会陷进无助的困境中,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面对高校年年扩招,很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窘境。父母的期望、自己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一直围绕在大学生的头脑里,进而产生很多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自卑等复杂情绪。

(3)社会因素及自我监控能力的影响。社会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在生活浪潮和物质利诱面前,中学时代的率真和单纯渐渐退去,从众心理使大学生们失去了性格的自然性,在人际关系方面时常表现得很内向。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弱,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差也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处理。[4]

(4)恋爱动机不端正,心理承受能力差。有些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孤独或从众心理。这类学生在衽际焙苌侔蚜蛋行为与婚姻结合起来考虑,自主性强,缺乏责任感。面对单相思、爱情错觉、失恋等恋爱心理挫折,不仅对学习造成严重影响,还会产生许多失去理智的严重后果。

3 对大学生情绪化特征的干预策略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随着人们对情绪功能的认识加深,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情绪应对的适应价值,考虑到大学生的情绪化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在管理心理与行为视角下,真正地解决大学生情绪化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

3.1 思政策略

高度重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完备预防干预体系。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出现情绪心理上的障碍是一种客观现象。毕竟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成熟的时期,单凭大学生自身的力量,还不能顺利地实现心理成熟和社会成熟的任务,还避免不了种种障碍和问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情绪化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当然,高校成立预防和干预领导小组也是必不可少的。

3.2 抗挫折策略

在大学生发生情绪化倾向时能及时遏制不良情绪并采取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挫折面前经常会手足无措,面对困难情绪比成人更强烈。这时候正确的积极引导,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在发现学生朝着不良情绪化方向发展时及时遏制,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显得尤为重要。

3.3 危机策略

高校要具备健全、完善的心理健康辅导机构,心理健康咨询老师要真正地把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帮助大学生处理好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扰的心理咨询机构必不可少,要配备一支高素质、专业性强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真正地为情绪化学生解决心理的实际困难,而不是简单流于形式。

3.4 调查策略

高校要经常能开展心理问卷调查进行宏观监控。心理问卷调查是简洁地反映大学生内心真实想法和存在问题的有效办法,经常开展心理问卷调查显得尤为重要,这样能够避免遗漏因情绪化问题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一些学生。

3.5 引导策略

辅导员专业化素质要过硬。辅导员是大学生在四年学习生活中影响最深的人,辅导员的一言一行,包括对待学生的各种态度、处理学生事务的方法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内心发展。专业化素质过硬的辅导员会很实际地解决很大一部分情绪化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为高校心理工作做出的贡献不容忽视。

3.6 心理策略

高校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心理课程。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为应对不期而遇的危机做好准备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能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开设不同类型的心理课程,这样会为大学生面对就业时而产生的情绪化问题扫清障碍。同时,通过建立心理辅导室,发挥心理辅导室沟通、疏导的作用,使他们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向正能量方向发展。

3.7 制度策略

高校应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度。制度就是执行力。通过国家各项法律制度、学校各项的规章制度及大学生手册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同时,建立完备的心理危机预警制度、心理问题学生的后期跟踪制度,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最大限度地避免心理突发事件的出现。

3.8 网络策略

随着现代信息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端正专业思想及技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医学管理人才。积极尝试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创新教育方式真正地提上日程。在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利用网络发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从理念到内容、方法、途径与运行模式。当然,如何化解大学生网络心理服务需求强与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不能满足之间的矛盾也是迫在眉睫。[5]

4 结 论

曾经说过:“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管理心理与行为视角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难生的角度出发,不断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机制,不仅可以减少危机事件发生,对充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高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种便捷、有效的途径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安妍.不同情绪状态下自我监控能力与人际素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

[2]任宝崇.组织管理心理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刘伟.大学生情绪化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篇3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概念及特征

心理危机主要是指个体不能合理应对内外部应激因素而导致的心理失衡状态。大学阶段是人生目标初步形成、价值观逐步稳定的重要时期,然而,由于自身心理发展某些方面的不成熟,大学生在面对超过个人承受范围或应对能力的刺激时会感到不知所措,想去控制而又无力处理的心理冲突导致暂时的心理失衡,即心理危机。

大学生心理危机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和危险性等特征,会给当事人带来情绪和行为问题,引发心理失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及时干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生活环境骤变、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对重大人生问题的迷茫等都可能会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自我意识模糊、挫折承受能力大、期望过高的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并伴随一系列情绪和行为问题,比如紧张、愤怒、丧失感、无力感、思维能力下降,学习效率降低等。因此,本文试图从加强压力和情绪管理的视角谈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二、情绪和压力管理

情绪是个体行为的重要驱动力,它影响认知活动的方向和行为的选择。大学生处于出生理发展趋向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的时期。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还不够强,在面临学习、社交、择业等的困扰时力不从心,会产生内心冲突和消极情绪。个体在自我觉知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节和控制,使之具有适应性,即为情绪管理。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苦闷、沮丧、烦躁等消极情绪体验易引起心理危机;提高情绪管理能力,有助于摆脱负性情绪的困扰。

压力会影响生个体生理和心理健康。遭逢突发压力或长期处于慢性应激状态下,都会使个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并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但并非面对压力者都会出现以上问题,同一刺激所引发的个体反应也各不相同。这从侧面说明,可一些心理社会因素能够帮助个体积极地应对压力的侵袭。

总之,培养大学生的情绪与压力管理能力有助于预防或处理心理危机,这是关系到大学生适应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对策

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不仅需要解决引发失衡的心理、行为问题,也得提高大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使之学会情绪管理。

(一)学校积极开展情商训练

在学校教育中引人情商训练,有助于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优化人际关系,也可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情商训练要考虑到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逐步开展。

首先,促进情绪认知。使大学生觉察影响其生活、学习决策的因素,了解行为及情绪的模式,实现由情绪文盲向情绪识别的转变。可采用“命名情绪”、“默剧游戏”等训练方法;随后,在正确识别情绪的基础上,加强情绪的调控能力,力求实现个体由情绪绑架向情绪自由的转变。此时,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因果推理和乐观思维的能力,使之在处理情绪问题时能理性归因、保持乐观的态度,有效管理并合理运用情绪;积极思考,懂得运用目标和理想促进行动,从情绪的泥沼中跳脱出来。可采用的方法有“乐观访谈”和“黄岛计划”等;最后,实现情绪的超越。此阶段强调通过对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等的思考,加强自我情绪管理与运用,力求实现个体由情绪管理向情绪智慧的转变。应培养大学生的同理心,使之能够换位思考、感受别人的情绪并在言语或行动上适当回应,可采用“同理心五部曲”等方法;追求超我目标的能力,即能树立远大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

(二)建立健全情绪与压力管理体系

完善学校设施条件,是建立健全压力管理体系的基础。我国高校大多配备有心理咨询师,应普及心理常识、鼓励需要帮助者去心理咨询室寻求援助;其次,开设情绪管理课程,系统教授情绪管理方面的知识;再次,建设宣泄平台,提供情感宣泄的空间,引导大学生释放心理负能量,实现心理平衡;此外,建设情绪档案,对大学生在校期间情绪状态进行跟踪记录,为情绪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

结合信息技术,开发科学的情绪与压力管理系统也很必要。通过个性化的空间平台获取个人信息,获得情绪和压力指数,并根据结果进行分类辅导,实现信息的及时跟踪、预警;同时利用系统评测对病人的情况进行智能化分类,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并提供多种舒缓压力的办法以及辅导,使大学生心理危机得到及时疏散,同时也可避免“体检式”检查评测,保护大学生隐私;咨询师得以从一般心理问题中解放出来,可以集中精力对大学生严重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篇4

论文关键词:焦虑情绪;空椅子技术;认知疗法

一、来访者情况介绍

(一)基本资料与测评结果

张某,女,大专院校一年级学生,20岁。身高1.60米,面色憔悴。小张独自一人走进咨询室,衣着整齐干净。神情紧张,愁眉不展,谈话有些拘谨忧虑,精神状态显得低落。神志清楚,说话条理切题,性格内向。目前,张某在大学里只是和宿舍同学比较亲近,朋友不是特别多,还没有男朋友。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亦无精神疾病史。对其进行心理测量,结果如下:症状自评量表 (SCL-90)测验结果显示呈现阳性的项目是躯体化因子、焦虑因子。 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51,标准分为63,属于中度焦虑。

(二)个人陈述

小张说,最近一个月她感到特别心慌,睡眠也不是很好,差不多将近一个多月没有好好睡过觉,每天都在一种恐慌的情绪中度过,上课的时候难以集中注意力,做作业的时候,也常常很烦躁。其他的文娱活动更是没有什么兴趣。小张说她近来十分害怕“死亡”这个话题,整天胡思乱想,站在高楼的走廊上,就担心自己会掉下去,坐在公交车上就担心自己会忽然跳下去,身体稍微有点不舒服就担心自己会不会因此而忽然死去……此类的问题一直缠绕在她的脑海里,经常感到全身的神经都绷紧了,有时候手脚都会发抖,吓出一身冷汗。

在我的引导下,小张慢慢叙述了对她影响比较大的几件事。第一件事是在她小学的时候,她的一个同班同学因为忽然肚子疼而被送进了医院,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那个同学就再也没有出来,很快传出了死讯。这让当时还年幼的她十分错愕,感到人的生命原来是这么的脆弱,可以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彻底消失了。第二件事情是有次暑假放假在家,奶奶让她去搬了几个西瓜回家,瘦弱的她感到手臂酸疼。当她回到家后听奶奶说家里的一个亲戚去世了,她忽然感到全身僵硬,从手臂到全身都发麻。她说这个亲戚在她印象中身体一直不错,想不通为什么他忽然就辞世了。这件事情过后她得了种怪病,全身都没来由的疼痛,但是全身检查又没有什么问题,一段时间过后,这种怪病又莫名其妙地没了。这让她感到人的身体似乎不受自己控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一些可怕的事情。第三件事情是对她刺激最大的一件。中学时候,同宿舍的一个原本十分开朗外向的女孩子忽然辍学了,离开学校前,这个女孩对同宿舍的另一个她的好朋友说:“我不想读书了,你家庭比较困难,我出去赚钱给你交学费。”这个女孩辍学后,大家就失去了她的消息,几个月后她们看到她的母亲来学校,才知道这个女孩跳河自杀了。她的母亲显然受了非常大的打击,她来到学校对小张的那个舍友说:“都是你害死我的女儿,你跟我回家,给她磕头认错!”之后,她们几个同学都来到了她家,亲眼看到了她的母亲抓着那个无辜的女孩,让她磕头认错,也亲眼看到了原本熟悉的笑脸变成了桌子上的一张照片。这件事情对小张的影响十分大,她久久不能走出那种惊恐和悲伤的情绪,带着这些事件的负面影响,她走入了大学的校门。最近,当她再次听到大学生跳楼、富士康员工接连跳楼这样的消息后,整个人崩溃了,她对生命充满了不确定感,认为自己的生命也随时都有可能消失,从此惶惶不可终日。

二、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易受暗示的人格与内向的性格特征

从小张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到小张情绪的这些事情都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这说明小张本身的人格特征具有“易受暗示性”。易受暗示的人格特征具有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缺乏主见,情绪波动大的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暗示,加上小张的性格比较内向,因此受到暗示后,心理能量大量在内心积聚,无法释放。在躯体上表现出来就是查不出生理病症的躯体疼痛,在心理上的表现就是恐慌、焦虑、紧张等情绪。

(二)接连发生的生活事件

心理学中有一份很重要的评估人心理健康的量表就是“生活事件量表”,其中列举了对人心理健康损害较大的一些生活事件。同时,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频率也不可忽视。我们从小张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接连发生在她身边的同学、朋友、亲人忽然辞世的事件无疑对她的刺激很大,形成了“继发性的压力源”。经历了应激事情之后,她的心理没有得到及时地疏导,很多错误的认知观念没有得到及时地纠正,这就导致很多负面情绪与消极观念的累积,最终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三)生死观教育的缺乏

据北京心理危机与干预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自杀已成为中国全部人口第五位、15—34岁人口第一位的死因。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指出:自杀率与我国生命教育几乎是空白密切相关。我们应该倡导在教育中引入生死观教育,向学生倡导一种热爱人生、尊重生死、正确看待死亡的教育,并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重新认识生命的宝贵性和严肃性,从而使他们热爱人生,以期为学校预防青少年自杀寻求一条新的途径。

(四)合理宣泄情绪技巧的缺乏

小张在每次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之后,都不会选择找人倾诉或者其他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而是自己把自己关起来,一个人独处,一个人胡思乱想,渐渐地她与朋友的关系也越来越疏离,同时自己使社会支持系统丧失了为她及时减压的功能。合理宣泄情绪的技巧是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尤其是对于性格内向的人而言,更应该加强这方面技能的培养。

三、心理咨询的过程

针对该学生的情况,我与她共同制定了心理咨询的方案,并积极地争取她的配合。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我为她做了四次的心理咨询,具体过程如下:

(一)第一次:问题的评估

在第一次的咨询中,我主要倾听了小张对她的困扰和烦恼的倾诉,在她的叙述中,我又引导她对一些关键性的事件做了具体的阐述,从而使我对她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把握,为下一步采取具体的方案奠定了基础。

(二)第二次:空椅子技术

在第一次的会谈后,我发现,在几件对小张影响较大的事件中,中学发生的那件舍友自杀的事件对她的影响最深。因此我从这件事情入手,帮助小张打开心结。根据心理学相关理论,我采用了“空椅子技术”帮助小张完成自己心里未完成的愿望。在咨询室中,我在桌子的两边摆了两张空椅子,一张象征着自己,另一张象征着那个同宿舍的同学。当她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就用自己的口吻对对方说出所有自己想说的话,当她坐在对方的椅子上,就用对方的口吻对自己说出所有她可能会对自己说出的话。在征求她同意的情况下,治疗正式开始。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小张表现的十分好。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时,她哭得泣不成声,把压抑在自己心里好多年的话全部都说了出来,其中有对对方的想念,对对方选择自杀的不解,对另外一位无辜受牵连同学的同情等等,当她坐在对方的椅子上时,她以对方的口吻说出了为什么会选择自杀,以及自己对大家的思念,对自己的好朋友无辜受牵连感到内疚。可以看出,其实在小张心中,她并不是真的认为对方是无缘无故就选择自杀的,而且以她对朋友的了解可以推测出她选择自杀的原因。但是在情绪的压一下,她并没有让这些理性的想法占据自己的头脑,反而是让那些不理性的想法,如“人就是会莫名其妙地选择死亡或者死亡”这样的观念充斥在自己的脑海里。通过坐在对方的椅子上,事实上是给小张一个换位思考的机会,让她梳理自己的想法,疏导自己的情绪。在经过几轮对话以后,我让小张对对方做个告别,说出自己心中的祝愿。同时也让她代表对方,对自己说出希望和祝福。小张坐在对方的椅子上时,对自己说:“你们一定要好好地生活下去,我一时糊涂才做错了选择,你们一定要开开心心地活下去,不要再为我担心,更不要为我内疚,否则我也会很不安,我永远想念你们,保佑你们!”在说完了这些后,我紧紧地给了小张一个拥抱,抹去她脸上的泪水,告诉她,要像朋友说的那样,坚强地生活,快乐地生活!在这次的治疗之后,我还给小张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小张回去后给那个受此事牵连无辜的那个朋友写封信,帮助她疏导情绪,帮助她重新站起来。

(三)第三次:教授放松方法和积极心理暗示方法

在第二次的咨询之后,小张说她感到轻松了很多,回去后睡眠也改善了一些。在对她进行鼓励的同时,我在第三次的咨询中,对她教授了一些肌肉放松的方法以及如何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我告诉小张,既然了解了自己容易受暗示的人格特点,就要利用她好的一方面,自己积极地给自己正面地肯定,这就是运用积极地心理暗示的方法。例如在自己的书桌上,床头上等熟悉的地方写下鼓励自己的话,重复默念,尤其是在自己紧张害怕的时候,马上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四)第四次:效果回访,巩固疗效

在进行了三次的咨询之后,小张说她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不再那么焦虑不安了,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很多问题有了新的看法,不再像以前那样极端了。但是有的时候还是会有紧张的情绪突然涌上心头。我告诉她这么长久积累的问题要有一段时间的修复,自己一定要有信心,一定会战胜这些负面想法,重建自己的认知体系,重新回到平静愉悦的生活中来。

四、对本案例的反思和建议

通过接触这个案例,我深刻感受到学校应加强学生的“生死观”教育。生死观教育尤其是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我国心理学者对生死观教育进行长期的研究和探讨,认为生死观教育应以生命为主线,从个人推及他人,家庭、社会、国家、世界,由人衍生动物、植物和环境,将今日扩展至未来。生命教育要达成二个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体验生命成长的艰辛与苦难;二是引导学生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生命教育的内涵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期许学生尊重生命;鼓励学生爱惜生命。也就是说,生死观教育应最集中、最深刻地体现人文关怀,要着力构建人的精神世界,构筑人的精神家园;生死观教育不仅只是教会学生热爱生命,更要启发学生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进行生死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场所与宗教相分离,对学生加强生死观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死态度,而不是宣扬有神论,以及虚无、消极的人生观。

此外,我还建议各个高校要重视新生入学后的心理普查与访谈。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有利于筛选出心理问题的弱势群体,主动对其进行心理咨询,防患于未然。对每位学生都建立心理档案,有助于对其在大学期间的心理发展状况追踪研究。这些措施都将进一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主动的心理服务。

篇5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的一种测量手段,以研究人类的积极情绪和道德情感体验为目的。它可以帮助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绪及正确的情感取向,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进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活动的效果。积极心理学被分为三大类,分别是积极心理暗示、积极情绪、积极行为表现,促进着大学生积极道德的发展,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为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注入新的力量。

一积极心理学中积极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1.积极情绪与生理健康的关系

积极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积极的情绪能够很好地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发展。根据观察身边人的心理发现,人们经常会将自己的心理变化比作天气的变化,有时候是变化无常、难以捉摸的。但是有科学实验研究发现,人们的情绪是可以控制的,并且有研究证明对自己情绪很好地控制,有助于促进自己身体健康成长。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或者娱乐节目,在与人们交往的过程中会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会给人类的身心带来快乐,进而促进人类的积极情绪和生理健康的发展。根据积极心理学研究证明,情绪可以使人的体力和精力充实,使人充满活力、容光焕发、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工作积极有动力,使工作效率直线上升,从而给人们带来积极情绪,有助于促进人类生理的良好发展。

2.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情绪对人的心理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积极情绪能够促进人类知情意行的发展,增加人们的心理资源,这是积极情绪对个体心理健康作用的核心。心理学研究者指出,当人们的精神能量得到满足时,对人类情绪的发展能起到推动作用。要使人的心理得到满足,必须要使人的心理资源得到发展,这样才能支撑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由此可见,人的精神资源与情绪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例如,要参加体育比赛了,平时训练得好的运动员把握也大,他们的心里是很平静的,心理暗示是“自己一定行”,这种积极情绪会对心理产生正强化,使精神能量很充足。而对于平时训练不行的运动员,他们提前几天就会担心,焦虑不安,心理暗示是“明天比赛输了怎么办”,这样会使自己的精神能量亏损。长时间下去,这些运动员的心理压力不能很好地释放,导致精神能量失衡,心理问题重重,甚至严重的会患上抑郁症。因此,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积极情绪能够帮助人们消除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难过、伤心等,有助于人类转化消极情绪,促进人们积极健康的发展。

3.积极情绪与适应社会的关系

对社会的适应主要是指适应周围环境和社会交往两个方面。社会交往往往指的是与身边人和群体、社会关系之间的交往,这也是社会适应的一个重要表现,积极情绪会对其产生影响。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对新环境的适应、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毕业就业和感情纠结这几个方面,而这些问题主要会通过情绪表现出来。由此可以看出,社会适应与大学生情绪的调整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学生因人际关系不错,常常会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情绪一直处于积极状态;而有的同学因不愿与人交往,人际关系不好,往往会采用消极情绪调节,使自己的情绪越发糟糕。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要用采用积极的策略进行调节,从而使自己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挫折,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积极心理学在团体辅导中应用的重要性

1.团体辅导需要积极心理学提供理论依据

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得出:积极心理学能够很好地促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团体辅导需要积极心理学提供理论依据。团体辅导时心理教育所采用的形式不同,依照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原则是:弘扬正能量,沐浴阳光,共享喜悦,递送幸福;依据心理学的主要方法是:探索与辅导、暗示与训练、激励与观察等。除此之外,创建一定的情景,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亲自体验来培养其积极情绪,学生自我调整可以为管理和调整情绪提供帮助。

2.团体辅导需要积极心理学提供科学模式

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思想认识是团体辅导方式的主要依据。积极心理学主要是以培养积极心理为目的,并且将积极心理品质作为研究内容,以便更好地激发人类的潜力,激发人的生机与活力。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把积极的心理体验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通过积极的渠道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提高学生的健康心理水平。这种辅导方法将会更好地将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的时效性体现出来,同时将学生的幸福感作为奋斗的旗帜,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情绪的发展,塑造积极的人生。

3.团体辅导需要积极心理学提供教学目标

团体辅导需要积极心理学提供教学目标。然而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让人们拥有积极的心理和精神,用开发、乐观、赞赏的眼光去挖掘人类的潜能,使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得到更好的提升。比如积极的思维方式、良好的情感体验、坚定的意志以及积极乐观的心态等都会帮助人们积极情绪的发展。让学生在团体辅导活动中感受幸福与喜悦,学会分享快乐与幸福,激发每个人的最大的潜力,是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的目标,是每个生命健康快乐成长的需要。

三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根据积极情绪的理论依据策划团体辅导活动。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活动的策划要在理解积极心理学与身心健康关系的基础之上,从活动的目标、参加活动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策划的过程着手,如活动实施方案的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最后的评估等。为了使活动很好地表现出积极心理培养的目的性,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做好准备,确保学生所接受的信息准确、简洁,使团体辅导的效果达到最佳。一份科学、实用、具有指导意义、针对性强的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策划能够很好地使积极心理学的教育作用发挥出来,能让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和发展。为大学生创建一个宽松安全的环境有助于大学生改善情绪状态。例如团辅老师可以创设一个小社会的情景,让学生在这个社会里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被别人接受的感觉,并且通过他们的分享快乐,找到彼此的平衡点和共同点,帮助学生放松自己的情绪。

1.把培养学生积极情绪作为团体辅导的重点

目标是活动开展的依据,只有围绕目标,才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有积极的心理感受,而且对自己的心理有积极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目的才能得以实现。班级中个体能动性的变化多端,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对团体关注度和角色的不同,辅导者对团体辅导时也应有所不同。这就要求辅导者要对积极心理学情绪管理和调节的相关专业进行学习和培训,创新团体辅导的方法,挖掘学生的积极情绪,在辅导中让学生体验到积极情绪的价值和优点,并且要以把培养学生积极情绪作为团体辅导的重点,采用积极的评价方法,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2.根据学生情绪的特点来进行团体辅导

如果用惯用的说服教育的方法来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团体辅导和调整情绪会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团体辅导对象动力不足。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团体辅导时对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应该根据他们的情绪特点进行。例如,在团体辅导时有些大学生表现出对感情迷茫和恐惧的情绪,辅导者就应该对造成这种感情迷茫和恐惧情绪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能够分析自己对待感情的态度,认同积极心理的优点,从而使团体辅导的效果发挥得更好。总之,对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时要充分了解积极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也要明白积极情绪对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的重要性。开展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活动时要以积极情绪的理论为依据,并且要根据学生情绪的特点把积极情绪团体辅导作为重点,促使学生积极健康快乐成长和发展,使团体辅导的效果发挥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邓剑虹.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2]滕晖.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才智,2015(5)

[3]赵琼,才忠喜.浅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篇6

关键词: 情商;情绪管理;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1-0102-05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发展,危机干预、心理咨询和职业咨询的工作范畴变得更加明晰。危机干预主要是在人的本能层面工作,心理咨询主要在情绪层面进行干预,职业咨询主要是在来访者的理性层面工作。情绪管理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在反复的学习和践行中逐渐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情绪管理和疏导的方法和途径。

一、 关于情商和情绪管理

人们常把影响人成功的因素分为智商、情商、挫商等,换句话说就是成不成功和人聪不聪明、会不会管理情绪、是否有着极强的抗打击等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情商就是本文要探讨的情绪管理。在探讨情绪管理之前,先简单了解什么是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这种体验表现为喜欢、愤怒、哀伤、恐惧、厌恶、惊讶等情绪,情绪能够在人的外在行为上表现出来。比情绪还深入与丰富的是人的感受、感觉,会通过外在情绪表达出来。情绪是股巨大的能量,是人生命和活力的展现。

关于情绪管理方面的论述,在心理学发展的一百多年来,对此论述不胜枚举。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教授戈尔曼(Goleman)提出了情绪智力概念,情绪智力就是情商。戈尔曼把情绪智力分为五个方面:认识、管理、激励自己的情绪的能力,认识、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从情商的定义来看,情绪管理涉及到管理自己情绪和影响他人情绪两个方面,一个人想要高情商处理问题,必须兼顾管理自己情绪和他人情绪两个方面,其中管理自己的情绪是关键,只有体验过并很好地处理过自己的情绪,才能识别理解他人情绪,进而对人际间情绪进行管理。

二、 情绪管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情w管理对所有人都很重要,因为积极愉悦的情绪和个人幸福感紧密相连。幸福感是一种心理感受,没有积极愉悦的情绪感受,幸福感就无从谈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想要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良好的情绪管理和沟通能力是无法达成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青年早期的人生阶段,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至关重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如果能很好地识别和管理学生情绪,将对大学生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有利于识别需要帮助的学生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1],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大学生能否在大多数情况下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富有年轻人应有的朝气和活力,对生活充满希望,憧憬未来,善于调控情绪,能克制并采用合理的方式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情绪表达能兼顾自身需求和社会要求,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及时调整,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等。年轻大学生正面临学业、友情、爱情、职业选择等挑战,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面对变化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帮大学生顺利度过人生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负面情绪和感受是心理健康工作的起点,积极、正向、愉悦、平静的情绪状态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归宿点,尽管中间要经历曲折的努力才能达成。所以学生情绪状态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良好的工作切入点。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感受能极好地促进师生感情

因为情绪和感受、感觉紧密相连,丰富的感受、感觉最终都要通过情绪得以展现,但感受、感觉远比情绪表达要复杂更接近心灵深处,管理情绪,必须要关注感受、感觉,所以下文中笔者有时会将情绪和感受、感觉联合起来应用,以强调情绪和感受、感觉关系之密切。

情绪和感受、感觉是最贴近人心灵的部分,教师对学生这方面的关心和关注特别容易温暖学生,走进学生心灵、获得学生信任,进而亲其师信其道,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学生因为与教师建立了关系,收获了更好的成长和支持资源,更有利于积极健康地度过大学生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三)教授学生情绪管理的知识和技巧能切实促进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提高

每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写出上完课的感受和收获是这门课结课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让学生反馈教学,以便于教师在教学方面做出适当地调整。很多学生在作业里反映,自己收获最大的是情绪管理章节的学习,通过学习让自己能够更加理解自己,知道了如何管理自己情绪,如何理解、管理他人的情绪。

三、情绪管理的应用

情绪管理的学习过程是尝试用理性的手段和方法处理感性的情绪和感受、感觉,情绪管理学习的过程既是语言传达描述的理性过程,也是体验、理解的感性过程。

(一)如何管理自己情绪

如果想要游刃有余地管理人际间的情绪,前提是能够比较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能够让自己至少处于比较平静的情绪状态,让内心有空间去管理他人的情绪。你在管理自己情绪的过程中,知道了当自己情绪来的时候,需要被怎么对待,然后推己及人,尝试把最好的情绪处理方式用在与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学习情绪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白,情绪管理不是对情绪的控制和打压。虽然情绪有正面和负面之分,但所有的情绪都有意义和价值,无所谓好坏,情绪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管理它。管理正面情绪时,如果希望它更持久些时,可以让正面情绪来得更缓慢些,这样它持续的时间会更长久一些,因为情绪是流动的,正面情绪会来也会走,负面情绪也是如此。本文主要探讨管理负面情绪的方法和步骤。管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常用以下几个步骤:

1.识别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情绪章节,请学生分享此时此刻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是什么。在此过程有的学生情绪是正向的,有的学生情绪是负向的;有的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有的学生说自己虽然有情绪和感受、感觉,但不知道怎么表达;还有少部分学生说自己没有情绪和感受、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怎么回答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去体验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并尝试识别它们的过程。识别情绪和感受感觉的过程心理学叫觉察,当一个人觉察到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并且识别出来了,他心里就有了初步的空间和安全感去管理它。这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没有这一步,情绪管理就无从谈起。

2.承认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当学生说出了他们的情绪和感受、感觉时,教师会模拟一种情境来强化承认和接纳情绪和感受、感觉这个过程。教师将讲桌猛地一拍,学生为此震惊,然后教师用一种不屑的、高亢而严厉地语气说:“你怎么能有这种感觉呢?你应该这样反应……”说完之后,让学生谈谈感受。学生反映教师的话让他们非常愤怒和不爽,仔细体验那份愤怒和不爽,最终感觉是老师很霸道,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被否定和不被允许让人十分愤怒。承认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就是不评价自己此刻的情绪和感觉、感受,允许情绪和感受、感觉自由流经自己,自己可以好奇这份情绪和感受、感觉从哪里来的,但不能不允许它的存在。

承认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在情绪管理中十分重要,没有承认和接纳,就没有自己和负面情绪的和解,不能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解,它就有着极大的力量影响人的工作和生活。很多人知道如何管理情绪的方法和步骤,但是总是做不到,很多时候就是卡到了接纳这一关。能够面对和理解自己的负面情绪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因为很负面情绪是社会文化所不允许的,承认它会让人觉得自己不够好,会伴随无能和耻辱感。但是只有承认和接纳它,和它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它才愿意被你管理,包括对无能和耻辱感的承认和接纳。

3.理解自己负面的情绪和感受、感觉

当情绪被觉察、承认、允许和接纳之后,理解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就显得特别重要,只有理解足够充分了,人与负面情绪的和解才真正达成。当足够理解自己负面情绪的时候,满分10的负面情绪,到此时可能就会消解了4-6分。理解自己的负面情绪就是站在自己的人性的立场上为自己的情绪辩护,理解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一份负面情绪,寻找到负面情绪背后的积极正向的力量,进而将负面情绪转化为一股温柔和谐的力量。你最终会发现,所有的负面情绪都与积极正向的情绪相连接。

曾经有一位男性来访者非常愤怒,因楣叵当冉虾玫呐孩重新回到了她前男友的怀抱。咨询师在处理这份愤怒之前,曾问来访者是否喜欢那个女孩,来访者坚定地说不喜欢。于是咨询师没有就来访者喜欢不喜欢那个女孩进行探讨,而是紧盯着来访者那份愤怒进行充分地理解。来访者愤怒的理由是他认为女孩男友很垃圾、是人渣,配不上那个女孩子,自己曾经把他们拆散过,没有想到他们又在一起了。来访者对女孩男友很愤怒,对女孩也很愤怒。咨询师让来访者充分表达自己为什么这么愤怒,为自己的愤怒需找价值和理由。最后来访者自然说到了自己平时和女孩无话不谈,感情很好,女孩前男友的介入抢走了这份美好,咨询进行到这个时候来访者就温柔地承认了自己原来是喜欢这个女孩子的,对女孩有多喜欢,就会对她回到前男友怀抱有多愤怒。原来愤怒的后面是因为喜欢这种美好的情感,刹那间来访者整个人就放松了下来。接下来与愤怒伴随的无能感、无价值感、被抛弃和背叛的感觉都得到了温柔的接纳与和解。再比如,生活中严重的职业倦怠背后总有一个温柔美好的声音在呼唤:要对自己好点,要在乎自己的感受,要爱自己和家人更多。

4.用各种手段处理自己负面的情绪和感受、感觉

情绪作为一股能量不会消失,但可以转化。当前面三步都做好了之后,接下来就轮到大家常见的情绪处理的方法了。比如宣泄放松法、调整认知法、转移法、呼吸放松和催眠法、沙盘疗法等等。

宣泄放松法就是把自己的负面情绪,说出来、哭出来、喊出来、吼出来、骂出来、唱出来、写出来、打出来、跑出来,总之这类方法都是将负面情绪这股能量变成动能释放宣泄掉,让情绪从体内出来、流走。上例中,当达成理解之后,咨询师让男性来访者把这份愤怒骂出来,问来访者骂什么最舒服?来访者说“”,咨询师就让来访者够味地骂了两句,如果觉得愤怒释放还不够,可以找个无人的山顶骂个痛快,然后该做什么做什么去。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还有宣泄人,如果学生需要可以用“打出来”的方式来释放情绪。宣泄情绪过程中要保证合适的场合与情境,保证自身安全,不伤害他人利益,不起现实的冲突。

调整认知法认为影响一个人情绪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们对这个事情的看法。调整认知法能够把情绪处理上升到理性层面,获得不同的收获。咨询师与来访者一起,换个角度看同一个问题,再换另一角度看同一个问题,再换第三、第四个角度看同一个问题,总有一个角度和解释能够让来访者的负面情绪得到安抚,并获得理性的升华。

当抑郁、悲伤等负面情绪来临时,用自己喜欢的人和事转移当下的注意力,做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找自己喜欢的人聊聊天,或许心情就会豁然开朗,不好的感觉就离自己远去了。

当焦虑紧张时,甚至是愤怒时,呼吸放松和催眠法都不失为一种好的情绪处理办法。咨询室中曾有一些善良到有些懦弱的老好人型的来访者,被人欺负之后有很多愤怒,但是自己无法接受比较激烈的释放方式,连骂人都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不是好人了,情绪不能够释放。咨询师在呼吸放松之后利用催眠帮他处理愤怒情绪,来访者在咨询师的催眠中到地球的当下、过去和未来、人类的当下、过去和未来、他自己的当下、过去和未来神游了一遭,在博大精深的宇宙里,在人生命的长河里,此时愤怒的事件和情绪都显得那么渺小,来访者的愤怒被温和地稀释了。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拥有一万多件沙具,四个沙盘,设施齐全,对一些愿意在沙的世界中认识自己、疗愈自己的来访者来说,也是非常好的一个舒缓自己负面情绪和感受、感觉的一个平台。

总之在管理自己负面情绪和感受的过程当中,除了第四步的情绪处理技术和技巧之外,前面的对负面情绪的认识、接纳、理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做好了前面三步,第四步负面情绪的处理就显得事半功倍,效果明显,而且来访者可以习得负面情绪处理的办法,受用终身。

(二)如何管理他人情绪

相比管理自己的负面情绪,管理他人情绪会相对简单些,只要做好倾听和理解就够了。倾听和理解他人情绪是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普通人想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绪,这两个基本功必须学习,学得越好,应用起来效果越好。

1.管理他人情绪从倾听开始

如果生活中有一个人,他愿意花时间和心思倾听你,他应该被好好珍惜和对待。他一定是获得了你的信任且给了你的负面情绪以空间,让你的负面情绪流经他。生活中擅长聆听的人,无论他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都给人安全感比较足,人缘都不会太差。如果想要支持他人,就从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开始。

倾听是有技巧的。倾听的时候要放下你手头的事情,要专注地听;听的过程中,不打断,不岔开话题说自己;要用“嗯”“哦”“是吗”这样语气词呼应对方诉说的进度,告诉对方你在认真地听。一般有这么认真的倾听态度,对方就会感觉到你很重视他,愿意把不开心的事情说出来,你们的信任关系就会进了一步,对方的情绪也得到了部分宣泄。生活中能够做到倾听他人就很不容易,能够做到理解共情会更难一点。

2.理解他人情绪

高情商处理他人情绪的秘诀是――先处情绪需求,再进行理性沟通[2]。接下来的论述都在这个秘诀的前提下进行的,人们对人类大X构造研究发现,人类的感性情绪比理性情绪跑得快,所以感性情绪需要优先处理。杏仁核是人脑的情绪管理中枢,大脑皮层是理性中枢。当我们的大脑接受外界刺激时,大脑中的视丘会把这些信息用两条送出。一条直接到达掌管情绪记忆的杏仁核,一条则是先送往理性中枢的大脑皮层后,再传到杏仁核。

直接通往情绪中枢杏仁核的道路简单而狭窄,运载量低而时速快,大脑所收到的刺激中,只有不到10%的信息往那送,然而时速超快,通常只有千分之十秒左右。也就是说我们碰到紧急情况时,往往在极短时间内就对支离破碎的不完整信息作出情绪反应。比如你看到路边一根S形草绳,来不及仔细分辨,就反射性地逃开了,这就是直通杏仁核道路的作用,目的是让人遇到危险就快速躲避,以确保自身安全,等看清楚时就来不及了。然而,生活中很多事情,尤其是人际关系相处中,无关生死,需要我们慢下来,等90%的信息通过大脑皮层做处理,慢工出细活,出来的信息就精准多了[3]。因为感性情绪比理性情绪跑的快,所以处理他人情绪的时候,先处理感性情绪,再进行理性沟通,效果会事半功倍。

具体如何理解他人情绪,一个是察言观色,一个是把对方的感受说出来。

察言观色的目的是试图通过对方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声调、语气、语速等特征来识别他人的情绪,当你识别出对方的情绪,并且能够把对方的感受说出来,对方就会觉得你是特别理解自己的人。理解在人际交往中非常珍贵,我们常说“理解万岁”、“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说的就是被理解后的感受。

台湾的张怡筠是第一位以中文写作情商专业书籍的心理学博士,她曾在《爱情其实很简单》这本书中,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你家的电脑已经旧了,想来该换台新的了,于是凭着自己对于电脑丰富的经验及了解,你上街径自订了台新的,因为你觉得这个型号运用了最新科技,价钱也合理,更何况今天是促销活动最后一天,不立刻买就亏大了。

回家后,你兴高采烈地告诉太太:“我已经订了台新电脑。”

太太听了,脸色一沉,问道:“原来的电脑有什么不好?干吗要换?”

这时候,EQ高手的你,会怎么回答呢?

对以上这个例子,丈夫可以说很多理由,但是最好的回答是先对太太“脸色一沉”做出回应,因为太太感性情绪在前面,需要得到呼应。当丈夫对太太脸色一沉做出回应时,可能会说“你不高兴了?”太太会觉得自己的情绪被人尊重了,被人理解了,就会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丈夫买这台电脑是没有和自己商量,剥夺了自己的知情权,自己为此不高兴。当太太情绪得到表达和舒缓时,令丈夫兴高采烈的理由就能很好地被太太接受了。当情绪被处理的时候,理性的解释就能被接受。在这个例子中,丈夫要呼应太太的情绪,必须放下兴高采烈的情绪,调整到平静情绪去关照太太的情绪。如果丈夫不是一个管理自己情绪的高手,会觉得太太脸色一沉是给自己的兴高采烈情绪上泼了一瓢冷水,完全可以发展成为一场夫妻战争。

情绪管理的能力不会自然而然形成,高情商处理问题的能力需要人们在生活中不断训练。高情商处理问题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可以先从对自己比较重要的人身上开始,比如夫妻间、重要客户之间,因为倘若你不能很好处理对方的情绪需求,就不能达成自己的愿望,会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因为重视,学习起来动力会更足一些。当学会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尝试在人际交往中应用倾听、理解的对方情绪的方法与人交往,就会逐渐成为一个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高手。

[参考文献]

[1]徐 瑛.成长从心开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107.

[2]张怡筠.爱情其实很简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24.

[3]张怡筠.工作其实很简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62-63.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of Emotional Management i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LI Jing-ju

篇7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on negative mood and blood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ngiography.Method:56 patients underwent cerebral angiography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5 to June 2016 were selected,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nursing methods,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give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28 cases in each group.The negative emotion (SAS and SDS score)and blood pressur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Before operation,the blood pressure level,SAS and SD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during the operation,th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sycho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Whole brain angiography; Negative emotion; Blood pressure

First-author’s address:Guangdong General Hospital,Guangzhou 510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33.023

?R床采用的全脑血管造影(DSA)是一种通过皮股动脉穿刺的血管造影成像,可有效应用于诊断脑血管疾病患者血管病变的性质、严重程度[1-4]。DSA虽然创伤小,但作为一种有创性检查方法,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存在一定风险,患者对其产生排斥等心理,加上缺乏对手术的认识,可发生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导致患者血压升高,从而影响患者手术成功率[5-7]。因此,及时有效的消除负性心理,可减少并发症,增加手术成功率。本研究旨在探讨采用心理行为干预对全脑血管造影患者的负性情绪和血压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5月-2016年6月在本院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56例,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51~68岁,平均(57.24±3.18)岁;其中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9例,急性脑梗死1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例,眩晕综合征3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49~70岁,平均(58.60±4.25)岁;其中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7例,急性脑梗死1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例,眩晕综合征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实施局麻,用Seldinger法穿刺右股动脉,成功后置入5F股动脉鞘,将导管头端送至主动脉弓,对左右颈总动脉及椎动脉选择性进入,并利用高压注射器注入造影剂,在X线下快速减影,以获得清晰血管图像,完成后拔除血管鞘,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1.2.2 对照组 围术期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1)术前:患者因缺乏对全脑血管造影术相关知识的详细了解而产生应激反应,出现紧张、恐惧、焦虑、抵触等情绪,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影响手术顺利进行,责任护士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讲解DSA的手术过程和注意事项,以及介入室的环境、仪器设备,让其对全脑血管造影术有最基本的了解:全脑血管造影术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手术,它只是一种在局麻下微创的检查方法;同时让同病房已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现身说法,以消除对陌生环境及手术方式带来的紧张和恐惧心理,从而全面提高患者对治疗和手术的信心。(2)术中:手术过程中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告知患者在注入造影剂后其大脑出现发热、发胀等为正常现象,鼓励患者积极自我表达,并指导患者通过深呼吸、放松锻炼来减轻因生理因素而产生恐惧心理。(3)术后:患者返回病房后,护理人员及时告知患者术后需要保持患侧肢体制动6 h,可能会引发身体不适如腰腿疼痛等不良现象,可通过其他肢体可适当活动,按摩腰背部来缓解因患肢制动带来身体的不适感,同时告知患肢制动对预防手术并发症的意义,避免引起穿刺口出血和血肿;指导患者通过腹式呼吸锻炼,以缓解焦虑情绪;通过指导家属给予患肢定期按摩和进行双足背屈动作,同时关注患者的患肢侧远端的血运情况,避免由于制动而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每半个小时监测患者的血压等体征。

1.2.3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和行为干预。主要方法如下:(1)心理干预。①由护师职称以上的人员组成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均接受相关知识培训,并通过考核。②术前干预:手术前3 d,由护理人员一对一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治疗方法,通过平板电脑放映DSA操作视频和介入室环境的相关图片,为患者和家属详细讲解DSA的手术过程和注意事项,以及介入室的环境、仪器设备,并向患者说明相关注意事项,提前让患者模拟手术当日的情景,锻炼患者床上排便、患侧肢体固定制动等;并于手术当日通过提问的方式对上述内容进行回顾,让患者身心均处于最佳状态,消除因对未知事件的恐惧感,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③术后干预:在患者保持制动的前提下取最舒适的,当患者出?F烦躁不安、焦虑紧张的情绪时,通过播放音乐让患者放松身心,并嘱咐患者家属多与患者交流,分享一些有趣经历,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护理人员通过列举经治疗成功的案例,消除患者顾虑,帮助患者树立治愈的信心。(2)行为干预:当患者穿刺部位出现血肿或出血时,予以弹力绷带包扎,延长压迫及制动时间,关注患者血常规和凝血指标情况,及时报告医生;若发生栓子脱落形成血管内栓塞,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查看患者意识障碍有无加重,以便及时采取处理措施;若患者出现血管内感染时,应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告知患者家属需保持右下肢穿刺部位干燥,定时更换敷料,避免穿刺口感染。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于护理干预前及术后第3天,由课题组同一名护理人员发放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在其监督下由患者独立完成相关量表评估。依据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焦虑和抑郁的负性情绪[8],各20条目,根据不同情绪发生频率进行评分,没有或很少时间发生为1分,小部分时间为2分,相当多时间为3分,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为4分;SAS、SDS临界值分别为50、53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焦虑、抑郁越严重。(2)比较患者术前的血压变化情况,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同时测量患者血压水平,第一次测量完成后至少等1 min,再进行第二次测量,取两次的均值作为最后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变化情况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血压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可发生因缺乏手术和疾病知识而出现的焦虑、抑郁及紧张等不良情绪,促使血压上升并对手术产生抵抗心理,进而影响患者的预后。采用针对性的心理行为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从而调节患者的血压水平恢复至正常,并有效抑制手术并发症的发生[9-14]。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心理行为干预后,改善了患者的血压水平和负性情绪,说明采用心理行为干预可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给予应对应激心理的心理行为干预来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从而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易引起机体血压变化,而主要原因为机体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促进收缩血管物质的释放,以致患者血压升高,增加手术风险,影响手术顺利进行[15-17]。针对上述因素,通过语言沟通、情绪疏导、心理暗示等护理干预,帮助患者树立克服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与坚定性,促进患者康复,获得较好预后结局。

篇8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焦虑情绪;黛立新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5-2237-02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curative effect of deanxit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hypertension accompanied by anxiety emotion

WANG Xia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huiyang District of Huizhou,Guangdong 51621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curative effect of deanxit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hypertension accompanied by anxiety emotion.Methods:56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ertension accompanied by anxiety emo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with 28 cases in each group.The antihypertensive drug was used in both groups,besides this,the treatment group was added with deanxit at the same time.The blood pressure and the change of SAS were observed respectively in the first,third,7th and 12th week after treatment.Results:The decrease of blood pressure and SA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is obvious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Primary hypertension;Anxiety emotion;Deanxit

笔者应用黛立新合并治疗伴焦虑情绪的单用降压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选择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入组,并符合下列标准:常规检查排除各种继发性高血压,且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50分者,服原降压药物疗效不好者。

1.2 研究方法:选择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56例,其中男30例,占53.6%;女26例,占46.4%;年龄分布:20~30岁2例,31~40岁4例,41~50岁7例,51~60岁15例,61~70岁18例,71岁以上10例,平均年龄58岁。高血压病程:1年以下2例,1~3年14例,4~6年15例,6~9年21例,10年以上4例。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为28例。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后,在原有降压药物基础上另加用黛立新片早上及中午12时前各1片,共12周。然后测定其血压及SAS在第一、三、七、十二周后的变化。

1.3 疗效判定: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进行降压疗效的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有关数据用t检验,结果用SPSS10.0统计分析。数据以x±s表示。

2 结果

2.1 加黛立新治疗后血压下降情况与对照组比较:见表1。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现代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 是医学工作者公认的一种心身疾病,紧张和焦虑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1]。明显的焦虑情绪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一个独立的预报因素[2],并可影响降压药物的疗效。通过缓解高血压患者的焦虑情绪。可有利于控制患者的血压,并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据报道[3],焦虑或愤怒时血内肾上腺素浓度增高,而焦虑或愤怒情绪外露时,血内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增高,二者都可引起血管收缩,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影响降压治疗的效果。黛力新是小剂量三氟噻吨与四甲蒽丙胺的合剂,是一种新型有效抗焦虑症药物[4]。小剂量二盐酸三氟噻吨作用于中枢系统突触前膜多巴胺自身调节受体(D2受体),促进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使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增加。四甲蒽丙胺可抑制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及5-HT的再摄取作用,从而提高了突触间隙的单胺类递质的含量。两种成分有协同治疗作用,有拮抗不良反应的效应。本药通过提高突触间隙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5-HT等神经递质含量,从而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5]。而心身疾病目前认为是受丘脑下部影响,与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密切有关的疾病。所以黛力新治疗心身疾病不仅改善抑郁、焦虑症状[6],对心身疾病也有较好的疗效。且起效快,不良作用小。本研究也证实了联合应用抗焦虑药黛立新片后,焦虑情绪明显改善的同时,降压效果也较单用降压药物时明显提高,就足以证明了黛立新抗焦虑药物治疗在原发性高血压病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渔.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741.

[2] 何晓芳,译.三氟噻吨一四甲蒽丙胺联合治疗焦虑抑郁门诊病人的临床评价[J].深圳新特药通讯,1996,(8):16.

[3] 林小鸿,译.黛力新治疗神经衰弱及类似症状的新药[J].深圳医学,1999,9(增刊3):109.

[4] Lundbeek AS,Lader M,Chresten Sen J,et al.Effect of Deanxit on mood[J].J Psychiatr,1995,142:509.

[5] 赵旭东.综合医院内精神科会诊的回顾性分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5,31(4):231.

篇9

【关键词】 自杀;精神卫生;情绪障碍;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B 8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2-0112-04

自杀起源于心理社会冲突,是有目的、有计划蓄意终止自己生命的毁灭,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 美国每2 h有1名青少年自杀,2003年青少年因自杀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艾滋病、肿瘤、心肺疾患、出生缺陷的总和[2]。伴随近年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我国青少年自杀呈上升趋势,是14~34岁群体的首位死因[3]。自杀是一个行为复合体。尽管迄今对其临床表现众说纷纭,但以学校为基础的问卷调查大多依循美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系统的做法,将未致命的自杀行为分成自杀意念、计划和行动(“自杀未遂”)3个阶段[4]。自杀动机复杂,涵盖生物、遗传、环境等各种因素,但每一自杀行动的背后实际上都有相应心理机制发挥作用[5]。国内近年来有关青少年自杀的研究增多,重点主要指向自杀意念阶段。本研究以自杀是上述3个阶段组成的行为连续体为前提假设,利用2005年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研资料,分析中学生人群中不同自杀现象的流行现状,并与其常见的心理-情绪障碍进行关联分析,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控制青少年自杀性伤害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式自18个省市(均分好、中、差3个社会经济片)抽样。对象从初一至高三年级共6组,年龄12~19岁;91.7%为汉族,民族学生随校参与。问卷回收率为99.1%,有效问卷97.2%。受试总人数181 832人(男生88 808名,女生93 024名)[6]。

1.2 方法和指标 统一由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队,按《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研细则》的步骤、方法,在知情同意基础上进行匿名问卷调查。人员事先严格培训,并获得抽样学校积极配合。现场质控符合要求。

指标分2类。第1类按对问题“过去12个月里你考虑过自杀吗?”的3个回答(“想过”、“计划过”、“尝试过”的答复①是,②否)确定“意念”、“计划”和“行动”。3个阶段连贯起来有8种回答:Ⅰ,无意念无计划无行动;Ⅱ,有意念无计划无行动;Ⅲ,有意念有计划无行动;Ⅳ,无意念有计划无行动;Ⅴ,无意念无计划有行动;Ⅵ,有意念无计划有行动;Ⅶ,无意念有计划有行动;Ⅷ,有意念有计划有行动。“行动”对伤害的实际影响大,故将上述回答归纳成4种现象:①“无意念无计划也无行动”;②“有意念或计划之一但无行动”;③“有意念或计划之一但有行动”;④“有意念有计划有行动”。第2类指标由以往12个月中发生的心理-情绪问题组成:“孤独感”、“学习压力”(因学习负担或成绩而心情不愉快)、“失眠”(担心某事)、“伤心绝望”(持续2周以上且停止日常活动)。前3项赋值1~3(“从未”和“很少”=1,“有时”=2;“经常”和“总是”=3);第4项为2分变量,赋值否=1,是=2。

利用χ2检验反映群体差异的统计学意义,进行非参数等级相关分析并作Spearman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自杀行为现状 如表1所示,2005年中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男生为16.7%、女生为24.3%;自杀计划报告率男生为5.6%,女生为7.7%,女生均显著高于男生。自杀行动报告率男生为2.9%,女生为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大多数中学生既无自杀意念计划也无行动(Ⅰ,男82.42%、女74.63%)。自杀意念计划行动俱全者占极少数(Ⅷ,男2.04%、女2.0%),初三年级达高峰。女生有意念、计划或两者都有但未附诸行动者(Ⅱ+Ⅲ+Ⅳ,尤其其中的Ⅱ)为16.47%,显著高于男生(11.17%)。意念、计划或两者都无但有行动者(Ⅴ+Ⅵ+Ⅶ)男、女生都不到1%,其中约50%在既无意念又无计划的状况下贸然行动(Ⅴ)。见表2。

2.2 心理-情绪问题报告率 除“失眠”外,“孤独感”、“伤心绝望”,尤其“学习压力”女生都高于男生。男生“孤独感”随年级增长,高中尤明显;女生也是初中

2.3 自杀行为与心理-情绪障碍的关联 个体心理-情绪问题的聚集程度越高,自杀可能性越大。61.2%和59.1%的无自杀倾向男、女生没有明显的心理-情绪问题;加上仅有1项者,分别占83.9%和82.2%。而在自杀意念、计划、行动都有者中,仅21.9%的男生和20.1%的女生没有心理-情绪问题表现;却有64.9%和66.9%的男、女生存在1~3项问题,另有约13%的人4项问题俱全。就“无”或仅“1项”心理-情绪问题者在男生中的比例而言,突然采取自杀行动者(66.3%)高于有意念计划却无行动者(62.8%),提示其自杀行为更具暴发性。女生则“有行动”者比“无行动”者有更多的2项以上心理-情绪问题聚集。见表4。

表5针对不同自杀现象和心理-情绪障碍进行的非参数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类指标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各群体Spearman系数波动于0.16~0.28间(P值均<0.01)。系数最高者为“伤心绝望”,其次为“孤独感”和“学习压力”,最低是“失眠”。女生系数值都显著高于男生。多数指标初、高中生间差异不大,仅“失眠”男女都表现为初中生>高中生。

3 讨论

本研究根据资料(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的特征,将有关自杀的问题和成瘾行为、暴力行为、其他致伤害行为等混编成外显行为问卷并要求匿名填写,有助获得真实回答[4]。以往同类调查都承认,自杀是一个复杂现象,从产生意念到采取行动经历若干相对独立又叠合的阶段,但在分析动因时大多将重点置于自杀意念。这样做合乎逻辑,因为该阶段处于自杀行为谱的最前端,发生率高,也是导致该恶性事件的心理前奏;明显的不足是对从自杀意念产生到真正发生自杀的过程缺乏系统分析,因而不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危机预防措施。本研究则在确定行为目标之初,即将对“意念”、“计划”、“行动”的8类回答归纳成4类现象。这样做有3个优点:(1)真正将3个独立的阶段组合成1个阶段不同、连续发生的行为复合体。(2)克服单纯根据意念来判断行为发生特异性差的弱点。多数自杀意念不导致自杀未遂或死亡;自杀死亡者也不一定事先都有意念和计划。(3)凸现自杀计划(尤其青少年,行动前可向知心者吐露或用写日记、遗书等方式暗示)、自杀行动(导致死亡的风险比仅有意念者高10倍以上)在风险评估中的作用。本文用“自杀行动”替代传统的“自杀未遂”,因为问卷无法准确区分真正的自杀未遂和“非蓄意性自伤”(一种模拟自杀的病态行为,目的是求救、考验而非求死)[7]。本研究有关自杀流行病学的主要发现是:(1) 大多数中学生没有自杀倾向。(2)采取自杀行为者2/3依循意念计划行动轨迹;约1/3虽无轨迹而发生,但其中绝大多数仍表露出意念或计划。提示利用问卷进行早期自杀倾向识别是可行的,即青少年自杀行为多数情况下可以预防。(3)自杀倾向有性别差异,但真正有行动者男、女生均占3%左右。换言之,以往认为女性是自杀易感人群的论断有一定的片面性。(4)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有意念或计划但无行动”部分;“有意念但无计划无行动”现象在女性更多见。不能因此而忽视这些个体的存在,当自杀意念强烈到超过一定阈值时,可导致自杀发生。(5)自杀现象的年级差异分析提示,自杀意念、计划等报告率初中高于高中,与认知水平有关。男生采取行动率初一年级最高,男女生都有0.5%在无意念、计划前提下采取行动。对中学生在自杀行为上的冲动性特点应引起重视。

诚如美国自杀协会前主席帕佛所言:“防止自杀的最佳途径不是注意自杀本身,而是导致该行为的发生原因”[8]。导致自杀的关键原因是青少年面临巨大压力下产生的心理-情绪障碍,包括焦虑、抑郁、孤独、偏执、恐怖、敌意和精神病性。是否自杀,既取决于这些压力,也取决于对这些压力的自我不良体验(如自卑、负疚)和负性应对方式。Bridge等[9]认为,绝望、抑郁是自杀意念的最重要预测因子,超过一定阈值可直接引发自杀行为。绝望意味着个体对自身及未来的消极期待或悲观,持续出现绝望情绪意味着人已丧失人生的动力。抑郁与自杀意念、计划都呈显著正相关;对自己有较多否定评价者易产生抑郁,也易选择自杀作为逃避手段。心情郁闷、孤独(人际关系差)、焦虑、睡眠障碍和因学习负担重、成绩差而导致的精神压力是这些心理-情绪障碍的外显表现。有些学生成绩并不差,真正的负性反应起源于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无法满足父母、师长乃至自身过高的期望。一份能准确反映这些问题的问卷既应符合上述心理冲突的内在本质,又能被青少年理解。例如,许多中学生不懂什么是睡眠障碍,但被问及“是否经常因担忧某事而失眠”时,其回答将确切反映出其心情的郁闷和焦虑[10]。用来反映达不到期望而产生焦虑的较好途径是诸如“学校生活满意度”等量表,而一般问卷难以做到[11]。但当青少年被问及是否因学习压力感到心情不愉快时,选择的“经常”或“总是”回答,对自身的负性反应常一表无遗。本研究的4项心理-情绪问题直接引自美国青少年健康危险监测量表(YRBSS),正为适应该需求而设计。虽不能全面展现心理-情绪障碍,也不能和危机因素逐一挂钩、对号入座,但其综合表现大体上指向自杀的心理动机[12]。研究表明:青少年心理-情绪障碍的聚集程度越高,自杀可能性越大。本文还提示,心理-情绪问题和不同自杀现象的相关依次为“伤心绝望”、“孤独感”、“学习压力”和“失眠”,表明它们既能综合反映与自杀动因的关联,各自影响程度也不同。同样是自杀意念、计划缺如的受试者,“有行动”和“无行动”者相比,女生比男生更规律表现出心理-情绪障碍的集聚性;既揭示男生自杀行为的强冲动性特点,也提示从心理-情绪表现看女生自杀行为有更强的可预测性,不能忽视女生中较多表现的无“行动”现象。只要内在心理冲突持续存在、逐步积累,即使一些表面看似很小的负性生活事件,也会促其以自杀方式来逃避现实[13]。还应正视学生中心理-情绪问题的普遍性。即使那些无任何自杀倾向学生中,也有16%和17.8%的男、女生报告有2项以上的心理-情绪问题。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心理-情绪障碍和自杀现象间都有正相关,说明存在明显的关联或伴随关系,但系数值(密切程度)却不高。换言之,今后为深入探讨青少年自杀的成因还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构筑三级防治网络对预防青少年自杀有积极意义,学校卫生工作者可在其中发挥应有作用。针对普通学生,可开展以学校为基地的预防教育,包括自杀预防教育、识别高危对象、限制自杀工具和场所、危机应对等,还应根据其身心特点提供心理辅导, 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应督促学校领导尽快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纠正以往只重知识技能培养,缺少生命教育、死亡教育、挫折教育等的不足,引导青少年尽快树立珍惜生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生活技能培训,提高认识自我的能力,对环境的承受、调适能力,以及处理问题、情绪自控、寻求帮助等方面的能力,避免以非正常方式寻求精神寄托,乃至厌倦生命。

应注意:预防控制青少年自杀和其他伤害问题有很大的不同。自杀有复杂的心理-情绪障碍累积因素;其发生属小概率事件;青少年心理未成熟,行为表现有巨大个体差异。所以,无法指望单靠自杀预防教育来降低发生率。如果这些所谓的预防教育针对性不强或应用不当,反可压抑、减少危机青少年的求助行为[14]。校医可紧密联系社区心理保健系统,参与二级(针对高危者,如重度青春期抑郁症)、三级(针对自杀未遂者)防治架构工作,如:(1)关注那些正处于心理危机(学业困难、承受重大负性生活事件、个性孤僻、人际交往困难)的高危者。(2)学会识别不同年龄高危者发出的(通常隐匿的)自杀征兆和求助信号。初中生的常见征兆是学校表现差、逃学、焦虑、冲动、攻击、对挫折耐受差、睡眠改变等,“导火索”则往往是小的生活事件;高中生的常见征兆是生活习惯改变、自卑、内疚、成绩急剧下降、自残、为死亡做准备等,触发事件则往往是偶像死亡,与同伴、父母冲突,其他失败经历等。(3)参与自杀风险评估。这些评估通常由专业人员以量表方式(如Beck自杀意念量表)实施。不过,这类评估易同时出现假阳性(筛出的自杀意念者采取行动者不多)和假阴性(真正实施者不暴露自己想法)的缺陷,所以最好结合面谈进行。校医若参与面谈,则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收集的信息(如家庭情况、负性生活事件、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史等)将对确认青少年自杀的高危、保护因素有很大作用。有研究发现,自杀青少年采取行动前2周内求助于精神科医生的比例不到10%,而因表面上的躯体症状就诊于基层医生的达60%以上。这就是说,校医等基层保健人员是否参与、积极性如何,是提高自杀风险评估准确性的关键[15]。(4)以学校为基地,在精神科专家指导下,按“平衡模式”对危机青少年提供主动干预,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在该模式中,常用方法包括识别抑郁情绪,处理自杀征兆,促进同伴交往和亲子沟通,求助和助人训练等;步骤包括建立接触、评估、确定问题、制订计划、得到承诺保证等;途径包括心理咨询辅导、电话热线、网络干预等[16]。无论哪种干预,校医都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尤其他们在长期一线工作中培养的快速、直接反应方式,善于用尊重、接纳、理解态度倾听和提供帮助等长处,都有助于和青少年建立信赖关系,从而确保危机青少年获得持续、可靠的帮助。

4 参考文献

[1] SHAIN BN. Suicide and suicide attempts in adolescents. Pediatrics, 2007,120(3):669-676.

[2] MOSKOS MA, ACHILLES J, GRAY D. Adolescent suicide myths in the United States. Crisis, 2004,25(4):176-182.

[3] PHILLIPS MR, LI XY, ZHANG YP. Suicide rates in China, 1995-99. Lancet, 2002,359:835-840.

[4] KOLBE LJ, KANN L, COLLIRIS JL, et al. Overview of the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system. Public Health Rep, 1993,108(Supp l):1-10.

[5] MOYER VA. Adolescent suicide: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foreword. Curr Probl Pediatr Adolesc Health Care, 2008,38(4):109.

[6] 季成叶,主编.2005年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165-207.

[7] RENAUD J, BERLIM MT, McGIRR A, et al. Current psychiatric morbidity, aggression/ impulsivity, and personality dimensions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suicide: A case-control study. J Affect Disord, 2008,105(1-3):221-228.

[8] EDITORIAL. Suicide and suicide attempts in adolescents: Committee on adolescents. Am Acad Pediat, 2000,105(4 Pt 1):871-874.

[9] BRIDGE S, HANSSENS L, SANTHANAM R. Dealing with suicidal thoughts in schools: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directed at secondary schools. Australas Psych, 2007,15 (Sup1):558-562.

[10]GOLDSTEIN TR, BRIDGE JA, BRENT DA. Sleep disturbance preceding completed suicide in adolescents. J Consult Clin Psychol, 2008,76(1):84-91.

[11]陶芳标,孙莹,凤尔翠,等.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评定问卷的设计与信度、 效度评定.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987-988.

[12]THATCHER WG, REININGER BM, DRANE JW. Using path analysis to examine adolescent suicide attempts, life satisfaction, and health risk behavior. J Sch Health, 2002,72(2):71-77.

[13]McQUILLAN CT, RODRIGUEZ J. Adolescent suicid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Biol Assoc Med, 2000,92(1-3):30-38.

[14]CHEN PC, LEE LK, WONG KC, et al. Factors relating to adolescent suicidal beha-vior: A cross sectional Malaysian school survey. J Adolesc Health, 2005,37(4):337-342.

[15]PENA JB, CAINE ED. Screening as an approach for adolescent suicide prevention. Suicide Life Threat Behav, 2006,36(6):614-637.

篇10

关键词:管理学;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员工管理

什么是管理学?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其目的是:研究在特定的环境下,如何通过合理地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以及实现组织既定目标。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和人际关系等许多领域,并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

其实“管理”是一个很广义的词,它包含的内容有很多。一场运动会,一次演讲比赛,甚至一次考试,都涉及到管理,可以说“管理”无处不在。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各个学科的不断发展,学科间相互交叉和渗透也越来越明显,使管理出现了新的特点,从而开始了由“硬”管理向“软”管理转变的时代。即: 泰罗的科学管理制梅奥的行为管理学马斯洛的“人本管理”。员工也逐渐由“经济人”向“社会人”转变。

管理活动追求的是通过人的参与而完成组织的既定的目标。因此,为了使人们更积极主动地工作,要将心理学与管理学结合起来,通过了解并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员工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只有在充分了解员工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并通过科学分析总结才能对症下药,使管理工作取得最满意的结果。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才能为科学的管理提供依据。

当心理学与管理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后,便形成了管理心理学,从而有利于实现最佳的管理。管理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是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管理领域的应用性心理学,在如今的企业员工管理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21世纪的企业中,只有充分尊重人性,才能充分发挥个性。有效地利用管理心理学,找到适宜的激励措施,建立理想的、非强制的“奖惩体制”,能够使员工从内心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组织意志变为员工自觉积极的行动。

学习研究管理心理学对提高企业效率和员工工作积极性,促进现代化企业制度都将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首先,企业生产活动需要管理,而管理工作需要运用管理心理学。现代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组织结构和生产分工的发展,要求管理者必须精通并运用管理心理学知识去弄清生产、设备与人的关系,科学地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提高人的内在潜力,使设备、设施通过人发挥出更大的潜力和作用,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发挥各个生产环节的积极性,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其次,现代化的管理需要管理工作者学习掌握管理心理学的知识。作为组织的管理者要将所有人聚集到一起,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学习掌握并了解应用管理心理学知识,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安排他们的工作,使每个人都能各得其所,最大限度地调动整体的积极性。

最后,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管理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发生的原因,通过激励机制,促进并改造行为,提高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那么,如何运用管理心理学知识实现企业的员工管理呢?

第一,管理者自身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管理者要做到心底坦诚无私,要学会谦虚,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驾驭自己的脾气;擅长用笑容来征服别人,对工作报以感恩的心态;头脑机智变通,学会游刃有余,善于接纳对自己的批评,勇于改正错误;管理者还要能够始终对自己的工作保持自信的心态以及对工作的尽职尽责。

第二,管理者要能够解读下属的心理状态。要注意观察员工的心理,尊重员工的个性,鼓励员工兴趣,能够安抚情绪不稳定的员工;引导工作态度不积极的员工端正态度努力工作,积极诱导不合群的员工融入到企业大家庭里去;管理者还要能够驯化傲慢无礼的下属,对下属的讨好保持谨慎,赏罚分明,多嘉奖任劳任怨的下属。

第三,管理者要与员工心连心。要坚持以人为本,拉近和员工的距离,站在员工的立场考虑问题,经常和员工沟通;用心呵护失意的员工,用感动打工员工的心,批评员工不能声色俱厉,注意减轻员工的心理压力;对下属的冒犯采取宽容的态度,注意采纳员工的建议。

第四,管理者要能够运用自己的权力和魅力领导下属。要坚持是非原则,讲究领导艺术;要寓情于理,情理交融,统筹安排人力资源,人尽其才,合理安排员工工作,相互弥补,讲究配合;管理者还要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员工,做到权责分明,分工明确。

篇11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个体和群体行为,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及行为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重点在于在一定的成本控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管理学如MBA、EMBA等,将管理心理学定义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即人本管理。它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促进组织发展的目的。

二、研究背景

1.个体精神需求提升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后,将转向社交、尊重及自我实现等精神追求。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社会已经实现了对人基

本需求的保障,正处于追求更高精神满足的阶段。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移动终端的普及,带来了信息的爆炸和选择的增多,使得人们的生活事务越来越繁杂,沟通协调挤占时间越来越多,个人时间愈发碎片化。这些现实情况与人们追求精神自由的需求之间产生了极大矛盾,给人的精神和心理带来的压力远超以往的各社会发展阶段。因此,解决人的心理问题,成为当下的一种普遍的需求。

2.组织面临管理心理和情绪的新课题

人的精神和心理问题,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体的日常生活,必然会在工作中有所反映。在信息时代,由于沟通效率的提高,一些个体的情绪波动,会迅速扩大到群体,影响到整个组织。传统的管理方法大多是着眼于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较少涉及精神和心理层面,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解决当前组织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管理员工的心理和情绪,就成为了当前组织管理中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3.管理心理学的内容及应用前景

管理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的管理科学,其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动机管理、认知管理、情绪管理、行为管理和组织管理等五个方面。这些研究内容基本涵盖了组织管理中经常涉及到的问题,如激励问题、思维与决策、情绪管理、领导策略与方法以及组织变革与发展等。因此,管理心理学在现代组织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不仅为解决上述组织管理中的新问题提供了一种方法论,更提供了具体的路径和工具。

三、在组织管理中的运用

1.人力资源规划方面

组织在上升发展阶段,管理方式大多较为粗放,当完成原始积累,进入规范管理和文化提升阶段后,常面临着人员整体素质不足,组织文化被稀释等不利情况,此时,需要对人的观念施加影响,才能实现管理上的突围,获得长期发展。此阶段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时,不仅要满足组织发展需求,更要符合组织所倡导的精神和风格。在进行岗位设计、职责描述时,除了对技能和能力的做出要求外,应加入对岗位所需的心理、性格、情绪等方面的描述,作为考察员工能否胜任岗位的重要参考。

2.员工招聘方面

在招聘工作中,可以从应聘者和面试官两方面加以运用。对于应聘者,可增加对心理、性格、情感方式等方面的考察权重,具体方法有很多,比较专业的如九型人格测试等。对于面试官,应减少知觉因素的影响,注意控制如经验、印象以及晕轮效应等知觉偏差的干扰。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以及不同的招聘需求,面试官应调整和更新自己的经验和方法,尽量做到相对公平,以便形成对应聘者更为准确的印象。

3.员工培训方面

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提升培训对个体发展和组织目标的协调促进作用。传统的培训工作,更多的是围绕岗位技能、团队建设和组织文化展开,出发点是组织需求,目标是调整个体以适应组织,较少考虑个体自身需求。如果从管理心理学角度出发,应强化对个体发展的关注度。例如,在培训内容上,增加知识管理、情绪管理、应激与挫折应对等培训;在培训形式上,采取能够突出个体参与体验的培训方式。通过对培训内容和方式的调整,让员工在获得个人知识积累的同时,提高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为组织节约管理成本,并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4.绩效考核方面

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来看,员工绩效是与其工作价值观和工作满意度等相关的。组织在进行绩效考核的同时,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对员工进行价值观和工作满意度调查,了解员工在组织中的状态,判断其工作行为的动机,结合绩效考核结果,分析员工工作价值观和工作满意度对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找到组织管理的改进方向,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

5.沟通体系建设方面

沟通是实现组织与员工之间相互认知、理解、信任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挥管理心理学作用、实现有效管理的根本前提。组织的沟通体系应保持多渠道通畅。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入职前沟通、岗前培训沟通、试用期间沟通、转正沟通、工作异动沟通、定期考核沟通、离职面谈、离职后沟通管理等沟通途径,全面了解员工成长情况和心理状态。另一方面,管理者要倾听来自基层员工的声音,以获得真实信息。同时,管理层之间、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还需要必要的横向沟通,以便增进信任,减少冲突。除了建立并完善适当的沟通体制外,还可以利用例会、培训、组织员工竞赛、举办联谊会等机会,加强组织内的沟通交流,并形成制度化、常态化,进而构建完整的沟通管理体系,从而提升组织管理水平和决策效率。

6.激励机制建设方面

激励贯穿于组织管理的全过程,是组织成长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具体的激励途径和方法有很多,除了薪酬激励外,还包括岗位轮换、扩展丰富工作内容、弹性工作制、职位晋升等。由于当前组织内的需求层次较以往要丰富得多,因此组织管理者在选择激励方法时,应首先做好需求分析,再选择适当的激励方法,才能有效地发挥激励作用。例如,对于生理和安全需求层次,组织激励可采取提高薪酬、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福利待遇等。对于社交、尊重需求层次,组织可通过组织体育比赛、聚会等活动,或公开奖励等方式,积极肯定和鼓励员工。对于处在自我实现需求层次的员工,一般情况下,这类员工多为中高层管理者或专业技术骨干,具有能力强,自觉性高,善于独立处事的特点。对这类员工的激励,可以运用复杂适应型组织的管理策略,例如,委派特别任务,或者在设计工作程序和制定执行计划时预留足够的发挥余地,为其施展才华搭建舞台。

7.冲突管理方面

冲突是员工之间、部门之间或员工与部门之间由于意见分歧或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对抗,它是影响组织氛围,降低士气的重要因素之一。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常见的冲突问题应当建立适当的预警处理流程,尽可能的将冲突化解于萌芽状态。对于已经发生的冲突,也应形成一种适合自己的、特色化的应对体系,针对矛盾焦点选择合适的冲突管理策略。例如强调更高级目标、减少差异化、增进沟通和理解、降低任务依赖性、增加资源、明确规则与程序等。对于冲突,组织不应一味采取回避态度,而应尽快解决,减少不利影响。

8.组织文化建设方面

组织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对组织价值观的体现和强化。人有自尊感满足的需要,有成就的需要,有归属的需要等,而这些需要又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组织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人的需要的复杂性及其变化性,根据人的心理变化规律进行文化建设,才能真正达到传播并统一组织价值观的目标。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包括:领导者身体力行、建立推行与组织文化一致的奖赏体制、合理控制员工增长率以维持稳定的员工队伍,以及建立例会、内刊、门户网站等有效的文化传播网络等。

9.应对工作倦怠方面

工作倦怠是个体精神、情绪资源枯竭的症状,常表现为个体对工作及他人消极、冷淡、抵触、过分隔离、愤世嫉俗等态度和情绪。这种倦怠感的形成是一个多维度问题,是个体的人格、态度、性格、心理等内部因素,以及长期超负荷工作、工作环境差、报酬低于期望值、经常体验到不公平感等外部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长期看,工作倦怠不仅是个体问题,如不加以重视,则会逐步蔓延,影响其他个体,甚至阻碍整个组织的发展。因此,组织应高度重视工作倦怠问题,采取适当措施,加强对工作倦怠的干预。例如,通过减少工作负荷、维护组织公平、改善办公环境、提供非物质奖励,以及提供与员工工作表现相匹配的薪酬体系等,改善工作倦怠形成的外部环境;通过提供员工帮助计划(EAP)、增加心理培训,提供休息室及运动娱乐设施,以及组织聚会、旅游等,帮助员工减少或消除工作倦怠形成的内部因素。

10.实施员工帮助计划(EAP)

篇12

关键词:安全管理心理学 石油企业安全管理 长庆油田

一、安全管理心理学

安全管理心理学,是将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研究成果及其一般原理运用到安全生产而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它主要是以生产劳动中的人(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为研究对象,从保证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减少人身伤害的角度,研究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影响人心理活动因素,着重从人的心理素质以及人的心理过程变化来分析对安全生产管理的影响。

安全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着重是企业内部的社会心理系统,即突出以人的中心管理,探寻采用什么管理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二、从安全管理心理学角度,分析采油一厂不利于安全管理的因素

1.基层管理方式对安全管理的不利因素

现行的管理方式都以等级、权威、强制和控制为主要手段,即麦格雷斯所称的“X理论”。其中,经济奖励和惩罚被奉为进行安全管理的最佳手段。这些手段虽然有力宜行,但在其背后却隐藏着对安全生产极其不利的因素。它常常会引起一些防卫性的或报复性的行为,使得工作质量降低,对工作热情降低。当然,在石油企业安全管理中,某些管理者片面的宽容,使得人的不安全行为一再发生,这也是安全管理中极端一面。这些都将对安全生产管理产生负激励。

2.环境对安全管理的不利因素

环境应该有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之分,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地理环境都可能成为安全管理不利和有力的因素。我们在石油生产过程中,分析环境对人员安全管理的时候,不仅要分析具体石油生产工作场所环境对安全管理的影响,也需要从社会背景方面出发,分析对石油企业工作人员安全管理的影响。

3.员工自身情绪对安全管理的不利影响

采油一线员工每天都要进行生产活动,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危险因素。每个员工都是社会中的一员,只要是社会中正常的人都会受到家庭、同事、婚姻等等烦恼的困扰,都会受到不同价值观和是非曲直的冲击,这些都会成为员工自身影响安全意识的保持,影响员工技术水平的发挥。特别是家庭或者碰到暂时超越个人能力控制范围内的事件,给个人造成重大打击的时候,更增加了当事人在情绪和理智方面的失态而酿成重大的可能性事故。

以上从安全管理心理学角度简单论述了石油生产企业在管理、环境以及员工自身对安全管理的不利因素。

三、从安全管理心理学角度,进一步提高石油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措施

1.加强“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方式

石油企业人性化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开展,首先要从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做起,无论是基层管理人员还是中级管理人员,都要将“以人为本”的观念落到实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中基层干部的绩效考核机制,将中基层管理人员工作作风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要求干部要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必须关心、爱护员工。考核工作有细化、量化的要求,并且部分班组员工直接参与考评打分。

同时作为石油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掌握员工个人特征,对员工性格有所了解,应根据员工性格得多种多样,在处理安全与人的管理上要讲究方式,用合适方式把其引导到有利于安全管理工作的轨道上来。

2.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切实提高全员安全理念

要真正将“安全第一”落到实处,只通过几个安全管理人员的努力是不行的,也不是几堂课就可以改变员工固有的思想认识的。我们只有通过建立石油企业安全文化,通过安全文化潜移默化的力量来改变员工对安全意识,才能改变员工对安全认识,达到真正的安全管理和全员参与。

安全文化是安全价值观、信念、传统、风气、行为准则的复合体,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它体现的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群体对安全的态度、思维程序及采取的行动方式。建立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对推动石油企业安全管理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它在组织及协调安全管理机制的同时,能创造良好的、安全的作业环境和制定自我约束的管理体系,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规范其作业行为,也能自觉地帮助他人规范安全行为,减少违章引发的事故,是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能使石油企业生产进入安全高效的良性状态。因此,建立企业安全文化是强化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的一种很好的手段。

3.注意改善环境

环境包括劳动环境、社会环境。我们在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同时,应重视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并想方设法改善环境条件,使之有利于安全生产。为了创造较好的环境和其他外在条件,使人不受环境和条件不良的影响而产生不安全行为,应对工作条件经常进行检查,并及时纠正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4.增加安全标志

安全标志可以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提醒操作人员注意自己的动作,也可提醒石油企业工作人员危险品的存在和危险部位。安全标志可使石油生产操作人员随时保持清醒头脑,经常注意自己的行为。在危险处悬挂安全标志,用文字和色彩来提醒员工注意,增强视觉和知觉的效果。石油企业安全管理应充分利用知觉对强度的反映规律,改进和完善矿区的安全标志,以此自觉提高石油企业员工的安全警惕性。

四、结束语

在石油生产企业中,要实现安全生产的关键因素在于人,人又有心理活动。因此,在安全管理中运用安全管理心理学的原理,能更好的抓住石油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人的心理及其行为,使其安全工作做到有预见性和主动性,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使安全管理达到更加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从而真正把石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纳入到科学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安全管理心理学》.石油化工出版社.

篇13

关键词:旅游业;企业管理;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2日

一、前言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渠道的重要的服务行业之一。其三大支柱产业――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饭店业的发展也如日中天。随着新旅游法的颁布,旅游企业的管理愈发规范。企业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而心理学正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历程的科学,因此管理心理学自成为一门学科以来便异军突起,迅速发展成为心理学重要的一支。管理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组织管理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有利于企业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国内外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学研究概况

(一)国内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学研究现状。小爱德华.J.梅奥等认为旅游心理学只研究旅游者,国内部分研究人员(以邱扶东、贾静为代表)承袭了这一派别,并认为这样做更有心理学色彩;而以屠如骥、刘纯等为代表的研究者则认为,除了研究旅游者之外,旅游心理学还应当研究旅游从业人员。屠如骥(1986)、甘朝有(1995)、张树夫(2001)从个体、群体、领导及组织等方面对旅游企业管理心理进行了研究;秦明(2005)和刘纯(2002)则侧重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旅游企业管理心理,除上述内容外,研究还涉及压力、应激与挫折、人际关系、劳动心理、冲突等方面。

1、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旅游业作为迅速发展的第三产业,将心理学引入不仅可以为旅游的开发、经营、发展提供心理依据,而且有助于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综合素质。

屠如骥认为,运筹学和行为科学是现代管理科学的两大支柱,只有把这两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才能保证管理工作高效能地进行。张迪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引入旅游企业管理,提出了四种应用建议,即将行为主义心理学应用于员工培训、薪酬发放、旅游景区规划和旅游反馈,以促进旅游企业的发展。

2、有关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随着旅游企业竞争不断加强,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现代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愈发清醒地认识到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将心理测评技术应用于旅游企业可以对旅游企业人才的选聘、安置、培训等提供重要的参考,进而实现人与事、人与职的合理匹配,以提高旅游企业人才管理的科学性,从而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优势。

曾招喜和赵希勇等提出,可通过建构模型来对旅游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科学配置,提高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曾招喜和唐美玉提出了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认为旅游企业员工能力素质模型要从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和思想观念三方面来建构。赵希勇和王锦则在职业化素质及职业化素质模型论述的基础上,建立了旅游企业人才的职业化素质模型,提出旅游企业人才的思想素养、行为素养和专业素养及其内涵。

任卓认为,我国旅游企业目前人力资源构成、人员稳定性、员工培训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将心理测评技术引用时十分必要的。赵艳辉、王焕宇认为,适用于旅游企业的心理测评技术主要有心理测验、面试和评价中心技术等,其在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点:(1)心理测评是科学合理地甄选录用人才的有效手段;(2)心理测评是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工具;(3)心理测评为旅游企业选拔管理人才提供了依据;(4)心理测评是旅游企业针对性培训的主要依据。

3、有关旅游企业情感管理的研究。随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旅游企业中的渗透,企业员工的心理情绪愈发受到重视,因此员工满意度与忠诚度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产生了积极影响。

田喜洲、蒲勇健对国内外旅游企业员工满意度与忠诚度进行了研究述评,国内外研究结果都表明旅游业员工满意度水平普通较低(Woods,1992)部分研究者以此为切入点,研究旅游企业情感管理与工作满意度、离职意向、总体情感指数的关系。如北二外“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情感管理研究”课题组通过研究情感管理的三个维度――“关心”、“理解”、“尊重”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以及经过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对员工离职意向、总体情感指数的影响,分析了情感管理因素对旅游企业的作用。研究表明,情感管理的三个维度对工作满意度、员工总体情感指数均具有较强的正向预测作用。“尊重”对员工离职意向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而“理解”和“关心”对员工离职意向的负向预测作用不强。

部分学者从压力感知、心理激励以及挫折心理角度进行研究,了解旅游企业员工相应的心理过程及制约因素,并建立旅游企业对员工心理的激励措施,有助于充分挖掘员工的内在潜力,促进旅游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二)国外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学应用研究现状。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强调人的自我实现。自成为心理学第三势力以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欧美不断被引入旅游企业的日常管理之中。而在“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时代,将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之中,掌握人性、研究人的行为,从而达到管理效益,也将成为必然趋势。

篇14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渠道的重要的服务行业之一.其三大支柱产业---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饭店业的发展也如日中天.随着新旅游法的颁布,旅游企业的管理愈发规范。企业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而心理学正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历程的科学,因此管理心理学自成为一门学科以来便异军突起,迅速发展成为心理学重要的一支.管理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组织管理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有利于企业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国内外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学研究概况

(一)国内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学研究现状

小爱德华。J.梅奥等认为旅游心理学只研究旅游者,国内部分研究人员(以邱扶东、贾静为代表)承袭了这一派别,并认为这样做更有心理学色彩;而以屠如骥、刘纯等为代表的研究者则认为,除了研究旅游者之外,旅游心理学还应当研究旅游从业人员。屠如骥(1986)、甘朝有(1995)、张树夫(2001)从个体、群体、领导及组织等方面对旅游企业管理心理进行了研究;秦明(2005)和刘纯(2002)则侧重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旅游企业管理心理,除上述内容外,研究还涉及压力、应激与挫折、人际关系、劳动心理、冲突等方面.

1、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旅游业作为迅速发展的第三产业,将心理学引入不仅可以为旅游的开发、经营、发展提供心理依据,而且有助于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综合素质.屠如骥认为,运筹学和行为科学是现代管理科学的两大支柱,只有把这两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才能保证管理工作高效能地进行.张迪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引入旅游企业管理,提出了四种应用建议,即将行为主义心理学应用于员工培训、薪酬发放、旅游景区规划和旅游反馈,以促进旅游企业的发展.

2、有关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

随着旅游企业竞争不断加强,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现代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愈发清醒地认识到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将心理测评技术应用于旅游企业可以对旅游企业人才的选聘、安置、培训等提供重要的参考,进而实现人与事、人与职的合理匹配,以提高旅游企业人才管理的科学性,从而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优势。

曾招喜和赵希勇等提出,可通过建构模型来对旅游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科学配置,提高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曾招喜和唐美玉提出了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认为旅游企业员工能力素质模型要从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和思想观念三方面来建构。赵希勇和王锦则在职业化素质及职业化素质模型论述的基础上,建立了旅游企业人才的职业化素质模型,提出旅游企业人才的思想素养、行为素养和专业素养及其内涵。

任卓认为,我国旅游企业目前人力资源构成、人员稳定性、员工培训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将心理测评技术引用时十分必要的。赵艳辉、王焕宇认为,适用于旅游企业的心理测评技术主要有心理测验、面试和评价中心技术等,其在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点:(1) 心理测评是科学合理地甄选录用人才的有效手段;(2) 心理测评是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工具;(3) 心理测评为旅游企业选拔管理人才提供了依据;(4)心理测评是旅游企业针对性培训的主要依据。

3、有关旅游企业情感管理的研究

随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旅游企业中的渗透,企业员工的心理情绪愈发受到重视,因此员工满意度与忠诚度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产生了积极影响.

田喜洲、蒲勇健对国内外旅游企业员工满意度与忠诚度进行了研究述评,国内外研究结果都表明旅游业员工满意度水平普通较低(Woods,1992)部分研究者以此为切入点,研究旅游企业情感管理与工作满意度、离职意向、总体情感指数的关系。

如北二外“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情感管理研究”课题组通过研究情感管理的三个维度---“关心”、“理解”、“尊重”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以及经过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对员工离职意向、总体情感指数的影响,分析了情感管理因素对旅游企业的作用.研究表明,情感管理的三个维度对工作满意度、员工总体情感指数均具有较强的正向预测作用.“尊重”对员工离职意向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而“理解”和“关心”对员工离职意向的负向预测作用不强.部分学者从压力感知、心理激励以及挫折心理角度进行研究,了解旅游企业员工相应的心理过程及制约因素,并建立旅游企业对员工心理的激励措施,有助于充分挖掘员工的内在潜力,促进旅游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二)国外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学应用研究现状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强调人的自我实现.自成为心理学第三势力以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欧美不断被引入旅游企业的日常管理之中。而在“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时代,将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之中,掌握人性、研究人的行为,从而达到管理效益,也将成为必然趋势.

1、积极心理资本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资本是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相并列的概念,目前成为了主流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新领域,而在旅游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相关研究却极少(Lucas、Deery,2004).Luthans(2005)和Larson(2006)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积极心理资本对员工工作态度的影响作用更大;心理资本与员工满意度和组织承诺显着正相关。Peterson 等(2003)进行的实证研究证明,希望水平较高的管理人员,其管理工作的绩效较高,下属的留职率和满意度也较高。旅游企业是服务性企业,要求员工能敏锐地觉察并理解客人的感受与需要,并能与客人融洽地交往与互动,克服负面的情绪冲动与不良影响。因此,积极心理资本在旅游企业管理的研究集中在招聘与选拔、员工培养等方面,以提高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长处管理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长处管理于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又称“人生取向”,一般缩写为 LIFO.LIFO 管理系统是结合现代管理学、组织心理学和人际关系学的一种综合管理系统,其核心思想是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能否管理自己的长处。人们通过辨认个人的长处和取向,有效地运用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取得事业的成功。 旅游企业管理,从根本上说是对人的管理。如何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合理科学地利用人力资源,是旅游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欧美国家研究者从实证研究角度证明了 LIFO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促进作用,如 LIFO 可使员工清楚自己的风格和长处,并充分发挥以获得成就感、满意感及发展感,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