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因特网的基本功能范文

因特网的基本功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9: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因特网的基本功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因特网的基本功能

篇1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发展 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与发展目标

地理信息系统(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工具,它可以对在地球上存在的东西和发生的事件进行成图和分析。GIS技术把地图这种独特的视觉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与一般的数据库操作(例如查询和统计分析等)集成在一起。这种能力使 GIS与其他信息系统相区别,从而使其在广泛的公众和个人企事业单位中解释事件、预测结果、规划战略等中具有实用价值[1]。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日前印发了《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目标是到2015年,建成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和信息化测绘体系。规划还提出,争取把地理信息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统计显示,截至“十一五”末,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值突破1000亿元;而到“十二五”末,这一数字有望突破2000亿元。倍增的规模将给地理信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2.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有五个部分构成,及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库、空间分析模型和系统管理人员、系统开发人员和数据处理及分析人员。其中,核心部分是硬件、软件系统[2]。

2.1 硬件系统

计算机硬件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实际物理装置的总称。是构成GIS的物理外壳。根据句构成GIS规模的不同,分为基本设备和扩展部分两大部分。基本部分包括计算机主机、存储部分、数据输入设备、数据输出设备。扩展设备部分包括解析测图仪、图像处理系统、多媒体系统、虚拟现实与仿真系统、各类测绘仪器、GPS、数据通信端口、计算机网络设备等。它们用于配置GIS的单机系统、网络系统等不同规模模式。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一半GIS应用系统、导航GPS系统和能够与传感设备联动的GIS。

(1)GIS单机系统模式。GIS单机系统是一台计算机为核心,由存储设备、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共同组成的GIS硬件系统,提供单用户操作。

(2)GIS企业内部网系统模式。GIS企业内部网系统模式是有计算机企业网、服务器群、客户机群、磁盘存储系统(磁盘阵列)、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等支持客户/服务器(C/S)模式的GIS系统,提供一个机构内的多用户操作。

(3)GIS因特网系统模式。GIS因特网系统模式是有因特网、服务器群、客户机群、磁盘存储系统(磁盘阵列)、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等支持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的GIS系统,提供因特网上许可用户的多用户操作。一般是由企业内部网和外部网共同组成的客户/服务器,浏览器/服务器的混合模式。

2.2 软件系统

GIS的软件系统构成了GIS的核心,关系到GIS的功能。GIS软件系统的层次结构按照从高到低分为,GIS与用户的接口、通信软件(用户界面、通信软件);

GIS应用功能(二次开发系统);GIS基本功能软件(商业化的GIS工作平台);

标准软件(图形图像处理、数据库系统、系统库、程序设计等);网络管理软件、工具软件;操作系统。

GIS基本功能软件是由GIS软件商开发的,提供GIS基本功能和开发环境的商

业软件。多数GIS工程应用首先是基于这个商业平台,经过二次开发来完成的。目前,ESRI公司、Intergraph公司、MapInfo公司占据GIS市场的主导地位。当前,GIS软件可运行于Unix,WindowsXP、等操作系统,多数软件都提供不同的操作系统的软件版本。

根据GIS概念和功能,GIS基本软件由六大子系统组成,即空间数据输入与格式转换子系统、图形与属性编辑子系统、数据存储与管理子系统、空间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子系统、空间输出与表示子系统和用户接口。

3.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按照应用模式可以分为两类[3]:一是,科学研究工具。对于科学计算结果的获得和分析,把GIS作为科学研究的辅助手段。它主要应用于有关地学领域的科研项目研究中。它不仅需要用到GIS通用软件所提供的功能,还要用到各种专业分析模型。二是,办公服务系统。办公服务系统应用于涉及空间数据的政府部门以及企业,以提高管理效率、制定好的决策和实现组织目标。

3.1 农业气候区划

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和气候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来进行分区划片的,在某种农作物的气候可种植区内还有不同的地物类型,不同的农作物要求不同的地理环境。

3.2 城市大气污染模拟

基于GIS建立大气污染扩散模型,1)模拟污染物的空间分布,评价不同区域的环境质量;2)将污染物空间分布与人口密度空间进行复合分析,确定受污染影响的人口数目;3)预测在给定气象条件下污染物的空间分布;4)确定不同点源对整个研究区污染总量的贡献;5)为污染整治,如降低排放量、甚至关闭某些污染源,提供决策依据;6)如果要增加污染点源,可以比较不同的方案(如烟囱的位置,高度等),从中选择最优方案;7)在城市规划时,作为确定不同用地(居住、工业、商业等)的分布。

4.结束语

地理信息系统是近20年来新兴的一门集地理学、计算机、遥感技术和地图学于一体的边缘学科,主要培养具备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遥感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灾害、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公司、高校、规划设计院所,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开忠,沈体雁.试论地理信息科学[J].地理研究.1999(03)

[2] 张青锁.地理信息系统介绍[J].河南地质.2000(D3)

[3] 马蔼乃.论地理科学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01)

篇2

一、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基本功能

传统的国际贸易活动,环节众多,业务运作过程十分复杂,效率低,周期长,越来越不适应当今国际贸易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电子商务通过因特网将交易涉及的各方连成一体,把其中部分或全部的业务处理过程转移到网上。与传统的国际贸易活动相对应,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以下基本功能:

1.物色贸易伙伴。物色贸易伙伴是开展国际贸易的前提。利用电子商务物色贸易伙伴,既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而且还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国内的进出口企业足不出户就可以找到国外的贸易伙伴;国外的客户也可轻而易举地物色到最理想的中国进出口企业。

2.咨询、洽谈。咨询、洽谈是每一笔国际贸易业务的必经程序,也是交易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通过因特网进行咨询和洽谈可以跨越面对面洽谈的限制,提供多种方便的异地交流方式。

3.网上订购与支付。电子商务可借助网站中的邮件交互传递网上的订购,并可通过银行和信用卡公司的参与实现网上支付。随着网络安全技术的不断发展,网上支付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将会表现得更加明显。

4.交易管理。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的交易管理做到无纸化、网络化,使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可直接通过因特网办理与银行、保险、税务、运输各方有关的电子票据和电子单证,完成部分或全部的结算以及索赔等工作,大大节省了交易过程的时间和费用。

二、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主要优势

1.显著降低国际贸易成本。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的单证数量繁多,处理费用高昂。如1996年全球跨国贸易中以纸面单据为主的各种杂项开支达3500亿美元,占当年世贸总值的7%。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既可节省大约90%左右的文件处理费用,又可缩短交单结汇的时间,加快资金周转,还可节省利息开支,成本优势十分显著。

2.交易效率显著提高。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买卖双方可采用标准化、电子化的格式合同、提单、保险凭证、发票和汇票、信用证等,使各种相关单证在网上即可实现瞬间传递,大大节省了单证的传输时间,而且还能有效地减少因纸面单证中数据重复录入导致的各种错误,对提高交易效率的作用十分明显。

3.全天候业务运作,提高客户满意度。由于世界各地存在时差,进行国际商务的谈判就相当不便,而利用电子商务可以做到7×24的全天候服务,任何客户都可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从网上得到相关企业的各种商务信息。

4.减少贸易壁垒,扩大贸易机会。因特网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网络,彻底消除了地域的界限,对减少国际贸易中的有形和无形壁垒有着积极的意义。在网上做生意,没有了的限制,也没有了种族的歧视,甚至公司的规模和经济实力的差别都显得不再重要。

5.减轻对实物基础设施的依赖。传统的企业开展国际贸易业务都必须拥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如办公用房、仓储设施、产品展示厅、销售店铺等。与开展国内贸易相比,进行国际贸易对实物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要高得多。如果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业务的话,则在这方面的投入显然要小很多。

6.提高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外贸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站点主动有关供求信息,及时与客户进行双向沟通与交流,可借助网络宣传自己的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知名度,逐渐利用电子商务这一先进的工具为增强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服务。

三、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对国际贸易产生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国际贸易的业务运作,还是各国政府对国际贸易的监管等各个方面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1.国际贸易的运作环境将发生变化。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的业务活动将会逐渐转移到电子虚拟市场进行。与传统市场的运作方式明显不同的是:在电子虚拟市场上,国际贸易业务的实现形式基本上呈现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的特点。

2.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将发生改变。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业务运作的流程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交易前,买方通过因特网寻找自己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卖方则可在网络上对其产品进行宣传,及时了解买方的需求,寻找合适的贸易伙伴和恰当的贸易机会;在交易中,交易双方通过因特网对交易进行具体谈判,谈成后,用电子文件或书面文件的形式签订合同,并通过因特网传递各种贸易单证;交易后,卖方可通过因特网提供售后服务,如发生贸易纠纷,双方还可利用因特网进行必要的磋商。

3.国际贸易的竞争方式将有所不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将不再是简单的产品或服务的竞争,而是商务模式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哪家厂商能以最快的速度把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到产品及服务中去,同时把最具竞争力的价格交给客户,那么这家厂商就能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4.促进中小企业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对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来说,进入国际市场往往由于人力、财力、物力的限制而显得力不从心,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开展国际贸易:一种是在专门的电子商务平台注册开展电子商务;二是中小企业自己建设电子商务网站,直接开展电子商务,这种方法难度相对较大,但收效较为显著。

电子商务的出现为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可以预见,电子商务将会逐渐成为未来国际贸易业务运作的主要方式。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研究的日渐深入,其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会越来越重要。我国传统的外贸企业以及大量有志于开展国际贸易业务的企业应对此有正确认识。电子商务已成为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错过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机会就等于放弃了未来。

参考文献:

[1]赖春萍:21世纪的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经济管理,1999,3

篇3

 

当前,初高中教学中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计算机的应用增加,大一新生同学已有的计算机技术和水平已经有了深厚的基础,这就给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如何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课时如何安排,水平和基础不相同又如何安排,现在就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所做的工作进行分析和总结。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目前很多高校针对全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不同的高校中学时的安排以及教学方法和内容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从三个方面分别对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的现状做分析,以及对我校是如何开展的做总结。

 

一、教学大纲的调整与变化

 

由于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机软件的更新,在2013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心对原有的一级MS Office的考试大纲做了很大的调整。通过新的考试大纲可以看出,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MS Office考试软件进行了全面更新,操作系统由windows XP改为windows 7,办公自动化软件由office 2003改为office 2010。我校依据新的全国等级考试大纲对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做了重大调整,调整情况如下:课程教学内容及知识模块顺序

 

1.Windows7(标“*”者为重点内容;标“”者为难点)教学基本要求:熟悉桌面外观的设置,基本的网络配置;熟练掌握资源管理器的操作与应用(*);掌握文件(复制、移动、删除)操作、磁盘、显示属性的查看、设置等操作(*);了解中文输入法的安装、删除和选用;掌握检索文件、查询程序的方法;了解软、硬件的基本系统工具。

 

2.Word 2010教学基本要求:(1)Word 2010基础:了解Word的基本概念;Word的基本功能和运行环境;Word的启动和退出。(2)Word的基本操作:掌握文档的创建、打开基本操作(*);掌握文档输入、保存等基本操作(*);掌握文本的选定、插入与删除、复制与移动、查找与替换等基本编辑技术(*);熟悉多窗口和多文档的编辑。(3)Word的排版技术:掌握字体格式设置(*);掌握段落格式设置(*);掌握文档页面设置;掌握文本的分栏、首字下沉、分页、分节等设置(*)。(4)Word表格的制作:掌握表格的创建、修改(*);掌握表格的修饰如边框的设置、底纹的设置、合并与拆分单元格等;掌握表格中数据的输入与编辑;熟悉数据的排序和计算()。(5)Word的图文混排功能:熟悉图形和图片的插入;熟悉图形的建立和编辑;掌握文本框、艺术字的使用和编辑(*)。

 

3.Excel 2010的使用教学基本要求。(1)Excel 2010概述:了解电子表格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功能;熟悉Excel的基本功能、运行环境;熟悉Excel的启动和退出。(2)编辑工作表:了解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基本概念;熟悉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建立、保存和退出(*);掌握数据输入和编辑(*);掌握工作表和单元格的选定、插入、删除、复制、移动(*);掌握工作表的重命名和工作表窗口的拆分和冻结。(3)公式与函数:了解单元格绝对地址和相对地址的概念,会使用这两种地址;掌握工作表中公式的输入、复制和编辑(*)();掌握常用函数的使用(*)()。(4)图标:掌握图表的建立的步骤方法(*);掌握对已有图表的编辑和修改以及修饰(*)。

 

4.PowerPoint 2010的使用教学基本要求。(1)PowerPoint基础:了解中文PowerPoint的功能、运行环境;熟悉启动和退出;演示文稿的打开、关闭。(2)演示文稿的制作:掌握创建演示文稿;掌握编辑演示文稿中的文本信息(*);掌握演示文稿中幻灯片的添加与删除(*);熟悉演示文稿的保存和打印。(3)插入对象:掌握在幻灯片插入文本、图片、艺术字、形状(*);掌握在幻灯片中文本、图片、艺术字、形状的格式设置(*);熟悉在幻灯片中表格的插入、编辑以及格式化。(4)幻灯片的设置:掌握幻灯片的动画设计方法(*)();掌握幻灯片的切换效果设计(*);熟悉幻灯片的放映方式的设计。

 

5.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基本要求。(1)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掌握第一台计算机的产生的年代、地点及主要电子元器件(*);掌握计算机所经历的阶段划分及典型的电子元器件(*);熟悉常见的计算机的种类;了解计算机的常见应用领域(掌握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的典型例子)(*);了解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2)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了解计算机中数据的存储,掌握计算机中数据的单位位、字节等(*);掌握进位计数制及其转换(主要包括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及十六进制的概念、转换方法与步骤)();掌握英文字符ASCII编码的表示方法(*);掌握汉字的几种编码及汉字的处理过程(*);汉字区位码、国标码和机内码的转换()。(3)多媒体技术:了解多媒体的特征;了解媒体的数字化表示及常见媒体的数据格式;了解多媒体无损压缩及有损压缩的概念。

 

6.计算机硬件的组成教学基本要求。(1)计算机的CPU:掌握计算机的硬件的主要组成部分;重点掌握CPU的三部分寄存器、运算器和控制器的作用(*);CPU的主要性能指标。(2)微型计算机的主机:掌握主板的概念;掌握内存储器的分类及特点(*)。(3)常用输入设备:键盘的特点;鼠标器的种类和特点;其他的输入设备。(4)常用输出设备:显示器与显示卡;打印机的种类与特点。(5)外存储器:硬盘的种类和特点(*);移动存储器(*);光盘存储器的种类。

 

7.计算机软件系统教学基本要求。(1)计算机软件系统概述:软件的概念;软件系统及软件分类(*)。(2)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作用;操作系统的功能(*);操作系统的类型及常用的操作系统。(3)计算机语言及其处理系统:程序设计语言分类;程序设计语言处理系统。8.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教学基本要求。(1)计算机网络基础:熟悉计算机网络的概念;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作用(资源共享和数据传输)(*);掌握数据通信的相关术语:数据传输速率、带宽、信道、调制与解调等(*)。(2)局域网与广域网介绍: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局域网、广域网及城域网的含义(*);熟悉常见网络的拓扑结构如星型结构、环型结构、总线型结构;熟悉常见的网络硬件如传输介质、网卡、交换机和路由器等;了解常见的网络软件如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应用软件等;了解无线局域网的特点和使用。(3)因特网概述:了解因特网的概念和发展史;掌握TCP/IP协议的工作原理和作用(*);熟悉计算机网络中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的概念;掌握网络中IP地址的概念和划分(A类、B类、C类等)(*)();掌握IP地址和网络域名之间的关系以及域名解析系统DSN的作用(*);了解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掌握接入因特网的几种方式及不同之处。(4)WWW服务:掌握www的概念及超链接的使用;掌握统一资源定位器的含义及组成(*);掌握IE浏览器的使用如WEB页的打开、保存网页、保存文字及保存图片等(*);掌握电子邮件的概念及收发电子邮件(*);(5)网络安全:掌握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特点(*);熟悉常见计算机病毒的种类;掌握计算机病毒的查杀及预防措施(*)。

 

二、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安排的现状

 

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考虑全国等级考试大纲的修改,我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做了大幅调整,调整状况如下:

 

1.课时下调。最初为2009年前为96学时,2009年至2012年为64课时,2003年至今为32课时。课时下调的原因主要有:(1)大一新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计算机能力,通过初高中的学习,以及生活中使用电脑的增加,使得新生入学时已经具有了对操作系统、部分软件的了解和掌握。但是这个能力依据不同的地区差距还是比较大的。(2)授课内容做了很大的调整。原来授课时,会花费很多时间讲解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但是从听课效果看结果不是很好,因为很多同学对于理论知识没有太大的兴趣。最近两年,我们在授课时调整了教学情况,把实践操作提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操作。

 

2.实践重于理论,学以致用。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计算机帮助我们做很多生活需要的事情,所以学习的目的在于使用。我们在教学中安排了充分的时间提高同学的动手能力。

 

3.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学中,有一些内容不一定要在课上完成,要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利用业余时间自己主动完成课外练习,这样能够节约上课时间,缩短课时。

 

4.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机制。同学上课结束,需要一个评价机制来查看学习的结果。在我校,我们充分发挥了考试练习软件的作用,使得同学按照教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后自己可以查看作业的评分结果,让同学先有自我了解,再继续更改提高练习作业的成绩,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同学学习的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在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希望能够不断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掌握了一些实用的技能。

篇4

《技术课程标准》要求有条件的高中在开设《网络技术应用》课程时,应开设网络组建等相关网络实验。然而,在南京市乃至江苏省,绝大部分学校并不开网络技术实验课,原因是学校没有条件建设网络实验室。

虚拟实验,一般认为是指借助于计算机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在计算机上营造可辅助、部分替代甚至全部替代传统实验各操作环节的相关软硬件操作环境。不少高校目前都在使用虚拟实验,比如EWB(虚拟电子工程台)、Edison(虚拟电路)等等。不过,目前几乎没有学校购买这些商用软件,主要原因是没有经费。

经过调研,我发现,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完全有能力自己开发制作交互软件,开发出简单实用、符合学情、校情的虚拟实验软件。本人于2012年就此问题,作为南京市个人课题进行了实践研究。

二、网络技术虚拟实验软件的开发制作研究

1. 使用FLASH作为开发平台,交互性好。

2. 实验数目和内容。

根据课标要求、试验可行性、学习意义等进行综合比较,最终确定三个实验:

(1)双机互联(不接因特网)(硬件设备的认识与应用);(2)双机互联(接因特网)(如何接入因特网);(3)根据客户需要,为一家公司设计计算机网络(公司业务一部、二部、经理室可接入因特网,财务室电脑不允许接入因特网)。这是开放性实验,没有标准答案,意在全面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软件成品展示:最终软件实验界面如图示例。

实验方法:(1)学生用鼠标拖动界面上部的虚拟设备,在右侧设计区域组合成拓扑结构。(2)在左侧文本区填写相应数据。(3)截屏输出实验报告。

三、用测量法进行虚拟软件的实践教学研究

为检验虚拟实验小软件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我采用了个案研究法、测量法进行比较。在某届高二年级网络技术模块教学中,我负责2个班级的教学,在网络实验部分,以班级A班作为对照组(学生使用虚拟实验软件完成3个虚拟实验),B班不做实验。完成教学后,对两组学生从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二个维度进行检测。

测量过程一:试卷测试。在试卷中,通过选择、填空的形式,考察了A、B二个班的学生对相关网络技术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

测量结果如下:

A班45人,平均分86,最高100,最低75,80以上(良好)39人。

B班41人,平均分72,最高85,最低40,80以上19人。

测量过程二:实际动手能力测试。某家庭有父母、孩子和祖父母,三室一厅。父母要求电脑性能好,娱乐工作能上网;祖父母要求能上网浏览网页;孩子的电脑只能进行学习,上网能否要由父母控制。请你为全家进行网络设计,并给出理由。

测量结果如下:

1. A班学生的设计有效性100% 。90%的学生有效地使用了交换机、路由器、笔记本、台式电脑设备,并且将路由器安在父母房间,使家长能有效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80%的学生采用了无线路由,10%的学生给父母使用服务器,并设置为网关。

2. B班学生的设计有效性45%左右。主要问题在于:25%左右的学生不能正确认知路由器、服务器的功能、区别;40%的学生不能正确区分路由器,交换机的作用。

从以上两次测量中得出结论如下:

结论1:A班学生理论测试80分(良好)以上比率,比B班高出40%左右,虚拟实验有效提升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效果。

结论2:A班学生实际动手设计网络的有效性,比B班高出55%,虚拟实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研究小结

1. 高中教师自主开发网络技术虚拟实验的益处。

(1)虚拟实验的使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学习效果和动手实践能力。

(2)在虚拟实验可以暂时替代或部分替代真实实验的情况下,可以暂缓建设真实实验室,节省教育资金。

篇5

关键词:DOCSIS;CMTS;CM

1 有线宽带的网络架构

江苏有线苏州分公司主要管理苏州市区和二十多个乡镇的有线电视网络,拥有近有线电视用户近百万户,有线宽带用户近八万户,整个公司管理的有线宽带用户的上网出口是在省网的数据中心,省网数据中心通过万兆光纤传送到苏州分公司的骨干数据机房,骨干数据机房的BOSS等计费认证设备负责对用户信息进行管理认证,允许合法用户上网,将上网流量通过骨干交换机分发到各分中心机房与广电站机房的接入交换机上,分各分中心机房的CMTS头端设备挂接在接入交换机下,将IP数据调制成射频信号对通过HFC野外射频分配网传送用户端,用户终端的CM再将射频信号解调,以实现宽带上网。

整个网络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⑴用户终端,用户终端主要有电脑、CM、双向机顶盒和宽带路由器等。用户终端主要通过CM实现了射频信号和电脑上网IP数据的调制与解调。

⑵野外射频分配网,它主要包括双向光机与双向放大器等设备,主要实现光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及射频信号的放大。

⑶分中心及广电站机房,分中心及广电站机房主要包括接入交换机、CMTS、IPQAM、无源CMTS混合模块、双向光收发模块等。接入交换机为思科的3560等1U的设备,有网线口与光口,主要提供CMTS和其它数据业务的IP数据的输入,并且通过光口连接至其它机房,组成IP城域网,实现上网、数据专线等IP数据的传输。CMTS是电缆调制解调器的简称,它是有线宽带上网的核心设备,它将CM传过来的射频信号解调为原来的IP数据,并可对CM进行管理。

⑷骨干数据机房,骨干数据机房汇聚了所有分中心的交换网络,BOSS计费管理系统及CNR等认证设备和网管设备都在此机房中,用户的上网数据在此通过认证以后经由骨干路由器连接至省网,通过省网出口实现上网。

2 有线宽带使用的系统及相关协议

公司是使用DOCSIS系统实现宽带上网的,DOCSIS是Data Over Cable System Interface Specification的缩写,即有线电视系统中的数据接口规范,俗称CM系统,它主要有两个设备,即CMTS与CM。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于1981年正式推荐了一个网络系统结构――七层参考模型,它们由低到高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CM与CMTS之间要进行通信,通信必须有通信协议支持,CM与CMTS之间需要传输的是IP信号,RF调制只是物理层的传输手段,解调后仍为IP信号,IP信号属于因特网的范畴,CM与CMTS属于因特网的局域网部分,它们之间传输的信号是以太网信号,CM与CMTS之间的信号处理属于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范围。

CM的物理层包括PDM子层和TC子层两部分,PDM子层即物理介质相关子层,主要功能是提供物理接口、信号调制与解调、比特流同步等。TC子层即传输会聚子层,提供与MAC的接口、形成信道上传输格式、完成同步与测距等功能。

CM的数据链路层分为LLC层与MAC层,LLC层即逻辑链路控制子层,它的主要功能是涉及信息在站之间的控制。MAC层即媒体通路控制层,它的功能主要包括CM接入合法性认证、上行信道竞争的冲突分解、CM带宽请求分配与管理。

CM系统主要包括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但作为因特网的完整体体系,必须有上层协议支持才能完成上网,这些协议主要包括互联网协议,如ARP协议;传输层协议,如UDP协议;应用层协议,如SNMP协议等。

3 CM上线过程

CM加电工作以后就搜索前端的下行频率,此时CM必须获得一个具有基本功能的下行频道,此频道称为基本下行频道,如果CM认为现在的基本频道不稳定时,CM就搜索整个下行频道频谱,只到获得一个稳定的基本下行频道,并从下行数据中确定上行通道,与CMTS建立连接,并交换信息,包括上行发射电平值,DHCP协议等,向头端发送注册请求信息,然后开始认证、密钥交换、测距、初始化,随后CM向CMTS申请宽带,向DHCP服务器发出IP地址请求,通过认证以后获得合法的IP地址,然后在TFTP服务器上下载配置文件,完成注册并上线。CMTS是管理CM的设备,其配置可以Consol接口或以太网接口来完成,CM具有在线功能,只要CM不断电,就始终与CMTS保持通信,用户可以随时上线,在完成CMTS与CM的设置后,只要网络无故障,信号电平达到要求,则启动DHCP、TFTP服务器,就能在前端与CM之间建立正常的通信通道。

4 总结

江苏有线苏州分公司通过传统的HFC与RFOG相结合的模式来建设双向网,使用CMTS+CM系统发展有线宽带用户八万多户,DOCSIS标准是目前有线宽带上网的唯一国际标准,是真正实现三网融合的手段,相信未来的网络一定能实现一根电缆进户就成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

篇6

因特网正要迎向一波翻天覆地的大变。2020年时,全球上网人口可能翻四倍来到40亿人,以各种不同的设备上网,因此网络流量将从计算机转移到移动设备,其中包括智能电视。不过,谁晓得8年后会有什么更前卫的装置出现呢?而在多装置的网络行为中,又该如何赚钱?

如果从移动设备的应用程序来观察,大致可以发现四个趋势:

一、如《愤怒的小鸟》和《植物大战僵尸》这类打发时间用的娱乐型应用程序。

二、手机屏幕中也有搭载的功能型应用程序,如相机、电话、联络人、短信、日历。

三、特定场合特别实用的应用程序,例如OpenTable、Uber、Hipmunk,当你特别想吃泰国菜或突然想知道某场球赛的比分时就会派上用场。

四、提醒、通知用的应用程序,例如提醒你何时会有跳楼大甩卖。

娱乐可望透过付费或订阅内容进行统合,届时Facebook的影响力可能随着在线频道兴起而式微,但因为用户多而适合品牌营销的广告需求。

而移动设备的基本功能有机会成为独立的付费应用程序(无广告),毕竟使用者大多不希望在使用短信、电话等基本功能时还看到旁边的广告而受干扰。

依特定场合需求的应用程序应该会维持免费下载使用的模式,主要营收来源是针对目标群众的广告而非广播式的广告,例如OpenTable只会接受已是客户的餐厅购买广告版面等。

通知类型的应用程序则可望透过结合广告、订阅及免费试用进行整合,视其通知类型而定。通知使用者休息一下的应用程序可以维持免费,付费后可升级至无广告版本,特卖会的通知程序则只会出现针对目标群众下的广告。

说穿了,广告将是最终的统合因素。那么2020年时的网络广告生态将有什么改变呢?

移动设备的爆炸性成长其实已经在改变着网络广告。

过去我们只看过两种网络广告-买搜索关键词及买显示位置。未来网络广告最艰巨的挑战将因硬件分散化而起:当使用者同时使用多个设备时,追踪使用者偏好的纪录就变得困难了,当广告主无法透彻了解消费者的喜好时,广告效益会下降。

这有办法避免吗?

就和搜索关键词一样,特定场合使用的应用程序比其它应用程序更能精确地反映使用者的目的与兴趣。试想,当你在旧金山用应用程序搜索周围好吃的泰国餐厅时,这个使用行为不是和搜索关键词“旧金山、泰国餐厅“类似吗?

尤其当移动设备开启GPS时,使用者的所在位置也能强化对这个搜索行为的了解-如果说搜索是表达显性的意图,那么所在位置与时间就传达了隐性的意图。一个在纽约市里搜索Big Apple的人和一个在北加州搜寻Big Apple的人一定有不同的搜索动机,前者可能想找当地好吃的披萨店,后者可能想规划一趟纽约之旅。

未来从事网络广告业务的人可能要更辛苦了!因为关键词不再只代表显性的意图,cookie的纪录也会渐渐失去意义。

抛开装置来源与cookie追踪的迷思吧!网络广告的从业者应该开始研究人的意图,因为当人的意图成为商业的根基时,那么不论他用什么装置、哪种应用程序或渠道,最后的消费行为都会可以被预测。

篇7

关键词:IP网络广播;音频系统;TCP/IP协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252-02

一、传统广播系统存在的问题

传统广播系统在我国已存在多年,由于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其功能却十分有限,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系统整体性能落后于时代。在全球数字化、网络化浪潮的当下,原有传统广播从音源到喇叭的模拟运作方式,已落后于这个时代。这种运作方式技术落后,系统容易受外界干扰,无法实现线路复用,无法实现数字格式(MP3)音频文件在终端直接播放,无法与已有局域网和广域网相连,无法实现音源数字化、播放管理自动化。

2.功能简单。传统广播设备只能用于区域内的背景音乐、广播通知等活动,无法实现远程广播,无法做到管理人员向远程区域与本地区域同时播音。模拟信号也不便于实现多点控制、不便于实现各个终端之间的互动。

3.安装复杂、维护不便。在分区广播时,线材线管耗费和布线工程量巨大,安装复杂。传统有线广播采用模拟电子设备,无自侦故障功能,往往因一台变压器或音箱故障而烧坏功放,影响整个广播。

4.无法实现远程控制及灵活的音源管理。目前传统广播采用的播放设备主要是:卡带机、CD/DVD机和MP3播放器等设备,这类播放设备,需要有人工管理音源内容,难以实现对广播音源的智能化管理,更无法实现远程播放控制,不利于广播系统的灵活应用,造成资源浪费。随着技术突破和我国经济的发展,传统广播的升级逾显必要。

二、TCP/IP协议在广播系统中的应用

TCP/IP协议即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简写,中译名为: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又名网络通讯协议,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TCP/IP协议不是TCP和IP这两个协议的合称,而是指因特网整个TCP/IP协议族。主要由网络层的IP协议和传输层的TCP协议组成。TCP/IP决定了电子设备如何接入因特网,以及数据如何在它们之间传输的标准。通俗而言:由TCP建立连接,通信双方同时都可以进行数据的传输,而且它是全双工的;在保证可靠性上,采用超时重传和捎带确认机制。直到所有数据安全正确地传输到目的地。而IP是给因特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且IP可传输通用数据。数据能够用于任何目的,并且能够很轻易地取代以前由专有数据网络传输的数据。由嵌入TCP/IP协议各种智能音频系统终端取代传统音频设备而形成的数字智能IP网络广播系统与传统广播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

三、IP网络广播系统的优势

所谓数字IP网络广播系统,在物理结构上传输用的信号线不再是音箱线而是双绞线、光缆或无线WIFI,各终端采用的是智能终端设备,每个终端都有独立的IP地址,信号线内流淌也不再是模拟信号而是一个个IP数据包。简而言之,IP网络广播系统其实质就是一个IP数据网络,终端设备将模拟音频信号经过数字编码以数据包形式按TCP\IP协议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传送,再由终端解码经数模转换带动扩音机推动喇叭发声的音频扩声系统。采用这种工作方式,可以实现多网合一,利用现有的局域网和广域网。借助功能强大的IP网络平台,广播系统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下图所示是一个数字IP网络广播系统结构图。该系统由主机(服务器)和有四种功能不同的终端组成。其中,广播终端相当于传统的广播分区,一个广播终端就是一个广播分区;点播终端也是一种广播分区,但该终端具有点播节目的功能;音源采集/寻呼终端相当于外设音源的接口,其采集的音源可以传送到主机从而实现全网共享;远程控制终端可在允许的权限范围内调用和操控主机界面,实现系统的远程控制。以上各种终端可以挂在网线到达的任何地方,所以安装、操控都十分方便和灵活。

相比传统广播,IP网络广播系统优势明显,从系统性能和系统工程方面,都有其优势。

在系统性能方面:

首先,IP网络广播系统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播音频信号以数据包形式在局域网和广域网上进行传送,是一套纯数字传输的双向音频扩声系统。该系统彻底解决了困扰音频工作者已久的传统广播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传输距离有限,缺乏互动等。且该系统设备使用更简便,只需将终端接入各类智能终端设备,即可构成功能强大的IP网络广播系统,每个接入点无需再单独布线,即可实现公共广播与计算机网络、数字视频监控的多网合一。

其次,在功能方面,不仅能够完全实现传统广播系统的基本功能,如分区定时广播、定时打铃、喊话、消防报警强插等基本要求,还可独立控制每个终端播放的内容,实现点对点广播。而且还具备音频自由点播、双向对讲、一键报警求助、普通使用者安排节目播放等功能。充分利用了现有网络的资源,可随时随地获取网络上的音频资源。由于每个终端有独立的IP地址,因而可以控制任意一个终端播放不同的节目。

再次,在传输方面,音频传输距离无限延伸,轻松实现远程分区广播和领导远程广播。即使远在千里之外,声音也能清晰流畅,犹如现场亲听,非传统模拟广播系统所能及,具有绝对优势。

另外,在音质方面,终端输出播放音乐可达到立体声和CD级,支持320K音频码率,对讲采样比特率24K,寻呼采样比特率87K,更适合于音乐欣赏和听力训练,如普通话考试听力播放,每个发音都清晰可辨。彻底解决传统广播系统存在的音质不佳,传输距离有限,容易产生噪音等问题。

最后,在可靠性方面,网络故障自我诊断功能,网络及服务器通讯状态显示,服务器与IP网络终端提供双重保险,独有的脱机运行功能可以确保系统关键功能(如定时或消防任务)在任何情况下均能正常运作。它采用工业级芯片,全天24小时工作,不受网络病毒侵扰。

在系统工程方面:

第一,工程简单,IP网络广播对于校园网已经建设到普通教室的学校,只需要增加服务器与安装终端即可。如果学校教室没有铺设网线,数据网络的工程量也相对简单,只需要铺设网线即可。一旦建设,广播系统与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共用,减少多网重复建设。第二,维护量小,IP广播网络在物理上与校园局域网共用,不会增加额外的维护工作。在应用上,系统可设置独立网段与计算机系统分隔,各语音终端嵌入式系统程序固化,不会受到病毒感染。系统整体稳定可靠,维护工作简单易行。第三,更高的可靠性,纯IP网络广播系统由于采用的是成熟的以太网络通讯技术,每一个终端设备相当于一台接入网络的计算机。用户只需要保证网络的畅通,无需增加其它的维护。IP网络核心设备均采用工业级芯片,全天24小时工作,不受网络病毒侵扰。

篇8

早上好!

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大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国大学的历史应该是一百多年吧,如果为了证明大学的历史悠久,就将中国的大学追溯到孔夫子那里,或者是朱熹的岳麓书院,未免有些牵强。其实,对于我们来说,研究和讨论最近几十年的世界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才是最现实、最重要的。

现在大多数人都认同高等教育应该承载培养人才、创造知识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当然,第一、第二功能实际上也可以包括在服务社会之中的,但由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大家把教学、科研突出地列为基本功能了。应该说,现代高等教育把服务社会、服务社区作为自身的一项基本功能,是一种进步,是一个重要的理念。与中国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思想相比,更是有着本质的提升。正是在"服务社会"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最近几十年的高等教育,把"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当成自己的任务,也正是在"服务社会"的理念指导下,大学办起了科技园。

闻名于世的硅谷是个大学科技园,她60%以上的企业产品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科研成果。美国第128号公路区域也有一个出色的科技园,那里靠着MIT(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在英国,剑桥大学第一个科学园创建于1971年,大约在十三年前,我到那里去看过,那时候科学园的规模并不很大,但现在呢?小小的剑桥城,十万人口,有一千个注册科技企业,40亿英镑的年售销额,相当于500亿人民币。今天的剑桥大学,又成立了她第二个科技园,称之谓"创新中心"。大学科技园对于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的例证还可以举很多,甚至,历史很短的中国的大学科技园已经在科技创新方面,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起到了先锋和模范的作用。

1837年发明了电报,1876年电话,1895年无线电,1948年电脑,1957年卫星,1958年集成电路,1964年因特网,1966光纤,这就是人们讲的信息革命了,到了1980年,美国的农民和工人加在一起,已经不到劳动人口的50%了。人呢,当白领了,进入第三产业了,搞信息化去了。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今天与我们北邮签约合作的宏福集团座落在郑各庄,是农村,但是我们看到,这里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农民住进了楼房公寓,大多数村民已经不再从事农业劳动,土地的使用方向也就随之而变化了。

中国人进大学课堂,迟到了,迟到了200多年。中国人搞信息,中国人到大学科技园去上班,也迟到了,但是只迟到几十年。如果我们能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那末,我们的农民变成工人,变成白领的过程就不需要200年;摘自《我要公文网》(51gongwen.com)如果我们可以跨跃式发展,我们大学的教授、研究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一定会加快,我们就能够找回这迟到的几十年。

让壮严的人民大会堂作证,请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见证,为了顺应中国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变革潮流,为了实践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为了响应"科教兴国"的号召,北京邮电大学和宏福集团今天在这里签订协议,下定决心,通力合作,要在昌平建设一个成功的大学科技园,建设一所示范性的软件工程学院。

谢谢大家!

篇9

早上好!

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大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国大学的历史应该是一百多年吧,如果为了证明大学的历史悠久,就将中国的大学追溯到孔夫子那里,或者是朱熹的岳麓书院,未免有些牵强。其实,对于我们来说,研究和讨论最近几十年的世界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才是最现实、最重要的。

现在大多数人都认同高等教育应该承载培养人才、创造知识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当然,第

一、第二功能实际上也可以包括在服务社会之中的,但由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大家把教学、科研突出地列为基本功能了。应该说,现代高等教育把服务社会、服务社区作为自身的一项基本功能,是一种进步,是一个重要的理念。与中国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思想相比,更是有着本质的提升。正是在"服务社会"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最近几十年的高等教育,把"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当成自己的任务,也正是在"服务社会"的理念指导下,大学办起了科技园。

闻名于世的硅谷是个大学科技园,她60%以上的企业产品斯坦福大学的科研成果。美国第128号公路区域也有一个出色的科技园,那里靠着MIT(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在英国,剑桥大学第一个科学园创建于1971年,大约在十三年前,我到那里去看过,那时候科学园的规模并不很大,但现在呢?小小的剑桥城,十万人口,有一千个注册科技企业,40亿英镑的年售销额,相当于500亿人民币。今天的剑桥大学,又成立了她第二个科技园,称之谓"创新中心"。大学科技园对于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的例证还可以举很多,甚至,历史很短的中国的大学科技园已经在科技创新方面,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起到了先锋和模范的作用。

1837年发明了电报,1876年电话,1895年无线电,1948年电脑,1957年卫星,1958年集成电路,1964年因特网,1966光纤,这就是人们讲的信息革命了,到了1980年,美国的农民和工人加在一起,已经不到劳动人口的50%了。人呢,当白领了,进入第三产业了,搞信息化去了。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今天与我们北邮签约合作的宏福集团座落在郑各庄,是农村,但是我们看到,这里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农民住进了楼房公寓,大多数村民已经不再从事农业劳动,土地的使用方向也就随之而变化了。

中国人进大学课堂,迟到了,迟到了200多年。中国人搞信息,中国人到大学科技园去上班,也迟到了,但是只迟到几十年。如果我们能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那末,我们的农民变成工人,变成白领的过程就不需要200年;如果我们可以跨跃式发展,我们大学的教授、研究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一定会加快,我们就能够找回这迟到的几十年。

篇10

【关键词】PO N;FTTx宽带;接入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F22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079-01

随着用户对宽带需求的不断提高,宽带网及其业务的发展已经趋向于差异化、高带宽、全业务以及易运行的方向,为了顺应这种趋势,必须要进一步探讨基于PON的FTTx宽带接入技术研究及应用。

一、研究背景

国务院由2010年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的融合,并决定在未来投入大量资金,强化光纤网络的建设,由于国家政府的不断深入,使得FTTx建设和为三网融合,从投资保障和业务驱动上得到有效的保障,同时也为两者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而且,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以视频为代表的多媒体业务的激增,人们对网络接入带宽的需求快速增加。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快速增长的低速率宽带业务与带宽需求的矛盾,实施接入网战略转型,这也成为当下我国地区宽带业务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伴随技术的发展,以PON为代表的光接入技术也迅速增长,并且得到广泛应用,该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使得光纤贴近用户。PON技术的应用,还使得多个用户共享一个连接成为可能,通过中间传输路径的作用,在保证网络正常运营的条件下,大大减少了源器件的应用,并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光纤网络成本大大降低。总之,在新形势下带宽业务的驱动下,基于PON技术的FTTx宽带接入技术将成为今后宽带接入建设的主要手段。

二、PON技术

PON是指光配线网不含有任何的电子屯源或者是电子器件等无源器件的网络,而且光线配网不需要成本太同的有源设备,只需要一些无源器件,如光分路器即可。从本质上讲,PON就是一种宽带光接入网,通过光耦合器、合路器、无源光分器等汇聚和分配ONU/ONT信号,每个终端用户都可以通过光纤网络连接到局部终端设备,图1就是其典型的结构。其中,以上所提到的局端设备就是指导因特网路由器、PSTN程控交换机以及视频播放服务器等,并且通过局端机房,实现语言业务与数据业务的合成,上行数据波长达1310nm,ODN则通过无源器件,将多路光信号,分别传至到各个终端光网络单元。若是需要支持单独的视频传输,那么就可以连接到WDM上,并将1550nm波长利用到同一光纤,从而为用户提供数据、音频、视频服务。图1 无源光接入网典型结构

三、工作原理

PON系统主要基于WDM技术的基础上,来实现的数据双向传输,结合光配线网的结合,将光纤上的数据和方向信号通过电子屯源或者是电子器件,结合广播技术,进行数据传输,一般而言,上行数据采用的上TDMA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无源器件网络结构,同时,使用光线配网,将复用数据,通过广播的形式传输出去,利用无源器件以及光分路器,将这些信息分为独立的信息流,并且以一定的速率,转化成为高速率数据,对于系统数据所丢弃的数据包,可以过终端将其转发给所有的ONU/ONT,从而有效地保证数据的隐私性与安全性,并将数据以加密的形式发送。

另外,对于上行的数据,每个终端用户都可以采用光纤网络连接到局部终端设备,并且分复到同一根光纤中,由于上行机制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为此确保数据传输过程中,不同用户数据之间发生冲突,可以采用TDMA协议进行处理,在局端设备的引导下,由因特网路由器、PSTN程控交换机以及视频播放服务器共同作用,将系统命令传给ONU/ONT,但是由于各个终端的与局端机房的距离不等,为此,可以有用距离修正技术,将局端机房与每个用户之间的距离测量出来,以所测量的逻辑数据为准,合理调整数据发送时间,从而有效地保证数据这间传输的合理性。

四、FTTx系统

FTTx是新一代的光纤用户接入网,用于连接电信运营商和终端用户。该技术可以增强高带宽的传送能力,以及无线宽带承载技术,并且能够保证业务网络协议协调与功能的接口,降低网络运营成本和维护成本。

1.FTTx概念

FTTx釆宽带接入网用光纤媒质代替部分或者全程的传统的金屈媒质,将光纤从局部向用户端延伸,通过WDM技术,将ONU部署到网络的灵活点,以此来实现的数据传输,并且通过分配点的作用与光配线网有效的结合起来,将光纤上的数据和方向信号最终送达到用户网络和用户设备。一般而言,FTTx接入网在光纤化的进程中,会根据客户要求和业务需求,合理选择相适应的电子屯源或电子器件,并且通过各种光纤承载技术和运营网络资源,通过相关技术完成数据传输,并且在这个传输的过程中,还要控制好性能、功能以及业务类型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宽带接入网,适应于不同的应用模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ONU,在PON接入网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其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2.基本功能

FTTx系统主要分为5个基本功能,即业务接口功能、用户业务接口功能、传送功能、核心功能以及管理功能,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这5个功能分别通过特定UNI要求来实现,业务接口功能将复用数据进行相关处理,通过广播形式传输出去,再到达核心功能处理,将各个业务接口的功能传给公共载体,然后,在网络管理功能的作用下,实现数据信息的使用、配置、控制、故障指示和检测以及性能数据的采集等等。

3.业务支持

一般情况下,FTTx光接入网应具有多业务接入能力,为此,其必须要有可能支持业务的话音业务、IP数据业务、视频业务、数据专线业务以及其他可能出现的新业务类型,将用户所传送的独立信息流,转化成为高速率数据,并转发给所有的ONU/ONT,同时,还要控制好用户数据冲突的发生,采用模块化设计,结合TDMA协议,灵活配置,调整数据发送时间,有效地提高带宽利用效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化的市场环境下,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宽带业务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并且结合动态分配原则,提高宽带的共享功能和传输功能,并且保证数据传输的正确性,满足用户指定的宽带需求,提高宽带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黄萍.基于PON的FTTx宽带接入技术研究及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11

[2] 李艳.基于PON技术的FTTx组网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

篇11

1 因特网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1.1 因特网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 首先,网络消除了物理距离和时差概念。高效快速的收集证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同时能够实现业务协同、在线管理等模式,而即时即付将大大缩短业务进程。其次,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能够实现数据的远程处理和传递。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甚至于远程财务监控等将成为现实,这将大大减轻现有会计工作的负担。

1.2 会计目标将重新定位。 关于会计目标,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观点。在会计导向上,前者是面向过去,后者是面向未来;在信息质量侧重点上,前者强调可靠性,后者着重相关性。网络时代下,由于潜在投资者的增多,会计信息使用者更需要的是能为其提供决策依据的信息,进而决定是否采取某一行动或决策。因此,会计目标更倾向于决策有用,而且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具备面向未来和实时披露两个特征。

1.3 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相应改变。 在网络时代,由于会计观念的改变,从而使得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发生相应改变。一是利润形成与分配的核算程序和方法随全新资产观念而发生变化。二是经营成果计算重心受增值观念决定由利润转向增值。

1.4 会计操作手段更加先进。 在网络经济下,信息量是以“爆炸”的方式进行增长的。只有采用网络化操作,才可以满足网络经济下信息量大、数据处理成本低的要求。会计操作手段的网络化可能使会计的基本功能由记账、算账、报账转化为数据组织;可能使单纯由企业完成数据的加工、传输转向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共同加工、传输,从而形成一个交互式的过程。

2 网络财务会计面临的问题

网络在给财会工作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凸显了与会计工作不相容的地方,由于其自身的缺陷,给以后的网络财务会计发展带来了问题。

网络构成要素的复杂性使得系统安全控制的难度加大。

计算机硬件、软件、人员和各种网上规程成为构成各种网络协议的基本要素。其中任何一环节上的疏漏都将使会计信息失真,由于硬件配置不合理,软件功能欠完善,内部管理人员的非法访问及来自外部的恶意攻击等原因,网络组织的各个层面将面临严重的安全威胁。

网络数据处理的集中性使得传统组织控制功能减弱。

网络的应用大大减少了人工输入环节,这使传统手工会计中制单、复核、记账等不相容岗位相互牵制制度的效力逐步削弱,传统的组织控制功能弱化。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加剧。

从信息的取得渠道看,其来源的多样性有可能导致审计线索紊乱;从信息传递的方式看,大量信息通过网络通讯线路传输,有可能遭受非法的拦截、窃取和篡改;从信息的存储形式看,信息大都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储,肉眼很难辨认,易被修改、删除、隐匿、转移和伪造且不留痕迹。网络系统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加大了审计取证的难度。

3 网络会计对策思路

网络会计具有的优越性给企业运作带来的效益是肯定的,但是网络会计是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故它不可避免会遇到许多问题,针对上述影响及网络财务中易于发生的问题,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制度与原则,缺乏统一、规范的网络财务标准。各国均采用各自的会计准则和各具特色的解决方法,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

3.1 建立网络系统会计观。 在网络系统环境下重新审视和认识会计,研究在此观念下会计的特征和着力点。网络时代的到来,必然会使会计再次发生根本变化,变化的方向与特征,取决于网络系统的特征、未来趋势及现实世界中会计的矛盾。摆正各种要素的实质,使会计从形式到内容发生质的变化。

3.2 建立全新的会计质量观念。 由于网络的普及应用,相关性成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第一位因素,它应该是所有信息的最根本特征。不具备决策相关性的信息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并且由于新事物层出不穷,不确定性日益增强,应考虑在会计中加入概率、方差等反映不确定性因素的概念,或建立一个专门反映不确定性的会计方法体系。

3.3 基于互联网的审计系统。 审计系统既包括企业的内部审计,也包括外部审计。不仅要对会计系统进行审计,还要对运行的计算机环境进行审计,包括操作系统、数据资源、组织结构、系统开发、系统维护、计算中心、数据交换、工作站等一系列区域的控制情况分别进行审计。

篇12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质量

一、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学习

目前,大部分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通病是一味从学科角度强调知识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教学内容显得繁琐、复杂。教师对这种教材内容如果缺乏精心准备和思维加工,就照本宣科,其结果必然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失去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为此,我们在遵循新课标的前提下,可有机结合初中生喜欢信息技术学习的特点,适当满足初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强烈需求,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以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在优化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上,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扣紧新课标,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对教学内容重新编排,艺术加工;二是可把教材内容划分为信息技术基础课和技能课两部分。信息技术基础课主要是信息技术入门知识和基本原理;技能课是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基础课之后,采取任务导向,给学生布置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任务,要求学生上机动手实践,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由于教材和教学内容是由信息技术教师自己编写,注重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而且组织教材内容主要采用实例的方式,有详细的操作步骤,有利于教师熟练地设计好教学目标,在精讲中做到突出重难点、抓住关键、简明扼要,深入浅出,有利于充分照顾学生,使学生能够较快地抓住学习要领,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消化、吸收知识。

二、优化教学情境让课堂充满吸引力

优化教学情境是让课堂充满吸引力的关键。经过精心优化的教学情境,能孕育出恬静与活跃统一、宽松与严谨统一的良好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须着力优化教学情境,做到:

(1)遵循首因效应的心理规律,全力上好第一堂课。在初中生第一次上信息技术课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精彩讲授,把自身良好的教学风格、能力和优良的品质与行为展示出来,才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形成积极的首因效应,为教师以后的教学更容易为学生接纳创造良好氛围。

(2)提供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教师有目的地选择生活实例,多向学生提供信息技术在生活中运用的真实情境,可使学生亲切感受到信息技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优化教学方法策略发展学生学习能力

通过优化,优选出适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策略,不仅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而且有利于教师引领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因此,要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就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策略的优化,做到:

(1)有机结合教学内容,优选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如在教学《信息技术互联网》知识时,我借助多媒体,先给学生放一段有关信息技术互联网在生产、生活中运用的短片,让学生从中感知互联网的基本功能。接着,运用幻灯片播放了信息技术网络的组成,并要求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画出学校的信息技术网络示意图。在学生个体完成任务后,我给予学生充分时间进行交流研讨,使他们获得了学校信息技术网络的正确示意图。在此基础上,我启发学生主动去认知信息技术提供的QQ、视频会议、网络协作等功能。然后,我趁着学生对互联网知识兴趣正浓,引导学生了解网络结构的优劣,除了硬件设备好之外,还取决于软件系统的好坏和因特网,并通过幻灯片边播放边讲解,使学生在图文并茂、具体直观的教学中自主探究,掌握了因特网的常见接入方式。最后,我要求学生按自己思路画出因特网的接入图,经历了这种自主学习的训练,学生既学会了因特网的常见接入方法,又锻炼了学习能力。

(2)优选直观教学,引导学生参观学习,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自主认知能力。

我带学生到学校更新过的各个阶段信息技术发展设备的收藏室参观学习。学生一方面从参观中深刻认识了近几十年来信息技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设备的快速更新;另一方面也从直观感知中深化了课堂所学的知识,比如讲CPU发展的历程,学生在参观中对386、486、586、Celeron、Pentium等代表性的产品亲自摸一摸,看一看,了解在各个电脑配件上标注名称、生产日期和一些技术参数,不仅使学生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而且培养了他们从日常生活中自主认知事物的能力。

(3)运用游戏教学,优化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好玩中学到信息技术技能。

篇13

关键词:课堂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效果

总结多年来教学实践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好方法。具体上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优化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学习

目前,大部分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通病是一味从学科角度强调知识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教学内容显得繁琐、复杂。教师对这种教材内容如果缺乏精心准备和思维加工,就照本宣科,其结果必然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失去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为此,我们在遵循新课标的前提下,可有机结合初中生喜欢信息技术学习的特点,适当满足初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强烈需求,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以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在优化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上,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扣紧新课标,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对教学内容重新编排,艺术加工;二是可把教材内容划分为信息技术基础课和技能课两部分。信息技术基础课主要是信息技术入门知识和基本原理;技能课是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基础课之后,采取任务导向,给学生布置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任务,要求学生上机动手实践,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由于教材和教学内容是由信息技术教师自己编写,注重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而且组织教材内容主要采用实例的方式,有详细的操作步骤,有利于教师熟练地设计好教学目标,在精讲中做到突出重难点、抓住关键、简明扼要,深入浅出,有利于充分照顾学生,使学生能够较快地抓住学习要领,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消化、吸收知识。

二、优化教学情境 让课堂充满吸引力

优化教学情境是让课堂充满吸引力的关键。经过精心优化的教学情境,能孕育出恬静与活跃统一、宽松与严谨统一的良好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须着力优化教学情境,做到:(1)遵循首因效应的心理规律,全力上好第一堂课。在初中生第一次上信息技术课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精彩讲授,把自身良好的教学风格、能力和优良的品质与行为展示出来,才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形成积极的首因效应,为教师以后的教学更容易为学生接纳创造良好氛围。(2)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在尝试学习中获得成功。初中生刚接触计算机时充满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若学生在尝试学习中获得成功,得到老师的认可,既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又能很好地强化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动机。为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善于鼓励学生在尝试学习中都能拥有成功的体验,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动机的诱发下,形成内在的求知倾向。如学习《美化文章》时,我先精心讲解了计算机操作方法后,然后让学生动手尝试练习,利用所学的艺术字和图形等知识,设计、制作一幅《庆祝国庆》的宣传版面。学生们跃跃欲试,在尝试动手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各显神通,设计出了多种图式、版式。

在制作完成后,我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成果逐个演示到大屏幕上与大家共享。此举的成功,活跃了课堂气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当演示完成后,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学会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处理和综合运用信息的基本能力,获得了成就感。(3)提供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教师有目的地选择生活实例,多向学生提供信息技术在生活中运用的真实情境,可使学生亲切感受到信息技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初识Powerpoint2003》时,可先给学生介绍家庭影院中声音、动画、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的效果,然后再让学生欣赏集声音、动画、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演示文稿,能把学生引入到多媒体所产生的美妙情境中去体验;在学习网络检索时,向学生介绍学校图书馆按目录查找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参考书的过程;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十分亲切,而且可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优化教学方法策略 发展学生学习能力

通过优化,优选出适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策略,不仅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而且有利于教师引领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因此,要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就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策略的优化,做到:(1)有机结合教学内容,优选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在教学《信息技术互联网》知识时,我借助多媒体,先给学生放一段有关信息技术互联网在生产、生活中运用的短片,让学生从中感知互联网的基本功能。接着,运用幻灯片播放了信息技术网络的组成(如信息技术系统、数据通讯系统和网络链接构成的网络系统),并要求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画出学校的信息技术网络示意图。在学生个体完成任务后,我给予学生充分时间进行交流研讨,使他们获得了学校信息技术网络的正确示意图。在此基础上,我启发学生主动去认知信息技术提供的QQ、视频会议、网络协作等功能。然后,我趁着学生对互联网知识兴趣正浓,引导学生了解网络结构的优劣,除了硬件设备好之外,还取决于软件系统的好坏和因特网,并通过幻灯片边播放边讲解,使学生在图文并茂、具体直观的教学中自主探究,掌握了因特网的常见接入方式。最后,我要求学生按自己思路画出因特网的接入图,经历了这种自主学习的训练,学生既学会了因特网的常见接入方法,又锻炼了学习能力。(2)优选直观教学,引导学生参观学习,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自主认知能力。我带学生到学校更新过的各个阶段信息技术发展设备的收藏室参观学习。学生一方面从参观中深刻认识了近几十年来信息技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设备的快速更新;另一方面也从直观感知中深化了课堂所学的知识。

由于借鉴了游戏的设疑、挑战、自主等理念,把教学目标隐蔽于游戏活动中,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了相应的游戏化教学策略,因而游戏教学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动机,不但能使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发挥潜能,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从乐趣中既获得知识、陶冶了情操,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能让他们在自主训练中增强计算机基本技能。

篇14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和福建省教育厅颁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方案(试行)》、《201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信息技术学科考试大纲(试行)》,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

1.导向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理念,充分发挥基础会考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2.基础性原则。注重对学生所学模块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试题难易适当,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业水平。

3.科学性原则。试题设计必须与考试大纲要求相一致,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试卷结构合理,试题内容科学、严谨,试题文字简洁、规范,试题答案准确、合理。

三、考试目标要求

根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与目标,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业基础会考,以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作为重要内容,重点考查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

四、考试内容

(一)信息技术基础模块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为必修模块,也是作为普通高中学习内容与义务阶段学习内容相衔接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础模块,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模块的前提。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传递的基本方法。

软件环境:Microsoft Office 2003。

1.信息获取

(1)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

(2)能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

(3)能描述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

(4)了解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5)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6)知道信息来源多样性的实际意义。

(7)能根据具体问题,确定信息需求。

(8)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信息来源。

(9)了解计算机、相机、摄像机、扫描仪、麦克风、录音机等常用的采集信息工具的特点和用途。

(10)知道通过专题网站获取信息的优势。

(11)能运用专题网站获取信息。

(12)了解搜索引擎的分类方法及特点。

(13)能运用搜索引擎网站获取信息。

(14)熟练掌握从网页上下载信息的方法。

(15)了解域名的组成。

(16)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17)能描述计算机基本硬件设备的名称及用途。

(18)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分类方法及用途。

(19)知道二进制数的特点及存储单位。

(20)能合法地获取和使用网上信息。掌握信息价值评价的基本方法。

(21)熟练掌握使用域名登录网站和浏览网页的方法。

(22)了解电子邮箱的格式。

(23)熟练掌握通过浏览器收发电子邮件的方法。

(24)了解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组成及各部件的名称。

(25)了解信息编码的方法。

(26)了解信息载体形式及名称。

(27)知道Windows,Linux,Dos,Unix,Android,苹果操作系统(Mac Os ,Apple iOS)等常用的操作系统名称及特点。

(28)了解信息在计算机中的存储方式。

(29)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中关于磁盘、文件、文件夹的概念及基本操作方法。

(30)能区分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

2.信息加工与表达

(1)熟练掌握文字处理工具软件(Word)的基本操作方法。

(2)能根据任务需求,选择、使用文字处理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

(3)熟练掌握图表处理工具软件(Excel)的基本操作方法。

(4)能根据任务需求,选择、使用图表处理工具软件加工信息,分析数据,表达意图。

(5)熟练掌握多媒体集成工具软件(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方法。

(6)能根据任务需求,选择、使用恰当的多媒体工具软件处理信息,呈现主题,表达意图。

(7)了解使用多媒体素材加工软件处理加工图像文件的方法。

(8)了解使用多媒体素材加工软件处理加工音频文件的方法。

(9)能使用软件的帮助信息,解决操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10)了解在网络中信息的规范和基本方法。

(11)了解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及其应用领域。

(12)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领域。

(13)了解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专家系统,智能搜索,定理证明,博弈,智能控制,机器人学,语言理解等人工知能应用领域。

(14)了解使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过程。

(15)了解Visual Basic编程环境。

(16)了解在Visual Basic窗体中添加控件的方法。

(17)了解算法的思想与方法,了解使用自然语言、流程图描述算法的方法。

3.信息资源管理

(1)了解常用的信息资源管理方法。

(2)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

(3)能描述各种常用的信息资源管理方法的特点和优势。

(4)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5)了解Access界面;掌握在Access数据表中添加记录的方法。

(6)了解Access二维表结构。

(7)了解关系型数据库的特点。

(8)了解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特点。

4.信息技术与社会

(1)能运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开展合作学习,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2)知道网络使用规范和有关社会道德问题。

(3)能认识维护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性。

(4)了解维护信息系统安全的一般措施。

(5)了解计算机病毒特征及危害性。

(6)了解防范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方法。

(7)了解常用的计算机杀毒软件名称及特点。

(8)知道常用杀毒软件查杀病毒及预防病毒的方法。

(9)了解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

(10)了解QQ、微信社交软件的特点及应用领域。

(二)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

“算法与程序设计”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选修模块,以问题解决与程序设计为主线,揭示利用计算机编程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体验算法思想与方法,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实现算法、解决问题。

软件环境:VB6.0。

1.计算机编程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1)了解利用计算机编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2)了解问题分析与算法设计之间的关系。

(3)理解算法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4)理解使用自然语言、流程图描述算法的方法;了解使用伪代码描述算法的方法。

(5)了解计算机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

(6)了解程序设计语言产生与发展过程。

(7)了解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的特点。

(8)了解程序的翻译方法,比较编译型语言与解释型语言的优势与不足。

2.程序设计基础

(1)理解常用的数据类型、变量、常量的概念;熟练掌握定义常量、变量数据类型的方法。

(2)掌握VB中运算符、函数、表达式的表示方式;熟练掌握将数学表达式转换为程序能接受的表达式的方法。

(3)熟练掌握使用顺序结构编写程序的基本方法。

(4)熟练掌握使用分支结构编写程序的基本方法。

(5)熟练掌握使用循环结构编写程序的基本方法。

(6)了解模块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7)了解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

(8)能依据算法编写程序。

(9)能阅读简单的程序。

(10)能正确书写赋值语句。

(11)能运用选择语句编写程序。

(12)能运用“For……next”语句编写程序。

(13)能运用DO循环语句编写程序。

(14)掌握使用InputBox()函数输入数据的方法。

(15)掌握使用Print语句输出数据的方法。

(16)理解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程序设计思想。

3.可视化编程

(1)理解可视化编程的概念与方法。

(2)熟练掌握可视化程序开发工具设计用户界面的方法。

(3)掌握在可视化界面中调试程序的方法。

(4)知道“属性、方法、事件”的基本特点,掌握其应用方法。

(5)熟练掌握在VB中设置控件的方法。

(6)熟练掌握在VB中设置控件属性的方法。

(7)能运用解析法编写程序。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

“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作为信息技术选修模块,它与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内容相衔接。通过本模块的学习,让学生体验计算机多媒体的多彩世界,提高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软件环境:Photoshop CS,Premiere 6.0,Flash MX,Cool Edit。

1.多媒体技术与社会生活

(1)了解多媒体技术历程与发展趋势。

(2)了解多媒体技术的思想与方法。

(3)了解多媒体技术在数字化环境中的普遍应用。

(4)理解多媒体技术在呈现信息、交流、表达思想的生动性和有效性。

(5)描述多媒体技术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

(6)理解多媒体作品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和非线性等特征。

(7)了解多媒体技术中的关键技术。

(8)了解“媒体”和“多媒体”的特征。

(9)了解流媒体特征及其应用领域。

(10)了解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及应用范畴。

2.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加工

(1)了解常用的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的类型和存储格式。

(2)了解常用的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的呈现和传递方式。

(3)了解常用的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信息的基本特征。

(4)掌握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信息的采集方法。

(5)能根据信息呈现需求,使用适当的工具编辑和处理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

(6)了解图像和图形的特点及区别。

(7)掌握计算位图文件大小的方法。

(8)了解像素、灰度、色彩深度、饱和度、对比度、明度、图层等基本术语。

(9)熟练掌握使用Photoshop CS编辑图像的方法。

(10)能描述位图与矢量图的特征。

(11)了解Cool edit多轨编辑界面

(12)掌握在Cool edit波形编辑界面中设置波形特效的方法。

(13)了解音频文件“数/模”转换的基本方法;能计算音频文件的大小。

(14)了解flash编辑窗口组成。

(15)理解“帧”的概念,掌握补间动画和逐帧动画制作方法。

(16)理解动画生成的原理。

(17)了解“元件”的概念及制作方法。

(18)掌握遮罩动画与路径动画的制作方法。

(19)了解Premiere 编辑窗口。

(20)熟练掌握在Premiere 6.0编辑窗口中导入视频、编辑视频和导出视频的方法。

(21)掌握计算多媒体文件压缩比的方法。

3.多媒体信息表达与交流

(1)了解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程。

(2)能根据给定的案例,从问题实际出发,规划、设计多媒体作品。

(3)理解采用非线性方式组织、规划、设计多媒体信息的基本思想。

(4)能应用适当的多媒体集成工具,根据创作需要制作多媒体作品。

(5)能描述多媒体集成工具的特点。

(6)了解多媒体作品的方法。

(7)掌握鉴赏和评价多媒体作品的方法。

(四)网络技术应用模块

“网络技术应用”是选修模块,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和因特网的主要应用。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网页设计、制作、评价的一般方法,体验网络技术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变化。

软件环境:FrontPage2003或Dream weaver,文件上传下载工具。

1.因特网应用

(1)了解因特网的基本服务、特点。

(2)能列举因特网应用项目。

(3)了解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产生的背景、工作原理和发展趋势;熟练掌握使用搜索引擎等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获取信息。

(4)掌握通过因特网实现信息交流的方式与方法;了解因特网在跨时空、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及其局限性。

(5)知道因特网内容提供商、因特网应用服务提供商、因特网服务提供商的英文缩写。

2.网络技术基础

(1)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主要功能

(2)理解按照网络互联距离、网络管理方式和网络传输介质分类的方法

(3)理解浏览器/服务器(B/S)和客户机/服务器(C/S)两种应用模式的概念与特点。

(4)理解常用的网络拓扑结构。

(5)理解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理解网络的开放系统互联协议(OSI)分层模型的基本思想;理解因特网TCP/IP协议族的基本概念与功能。

(6)了解几种因特网服务常用的网络协议

(7)了解分组交换技术、电路交换技术和报文交换技术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

(8)熟练掌握IP地址的格式和分类;了解子网掩码及网关的概念。

(9)了解网关的功能。

(10)理解域名和域名的组成格式。

(11)了解因特网IP地址和域名的管理办法及相应的管理机构。

(12)了解正向域名解析和反向域名解析的方法。

(13)知道域名解析系统(DNB)的功能。

(14)熟练掌握计算机TCP/IP属性设置的方法。

(15)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了解常用网络设备名称及用途。

(16)了解光纤、同轴电缆、双绞线等介质的性质和特点。

(17)了解无线传输设备的名称和特点。

(18)了解接入因特网的常用方法。

(19)了解服务器的基本用途;了解服务器的概念与作用。

(20)掌握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方法;了解常见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了解基本的网络安全设备名称及用途。

(21)掌握使用工具软件上传下载文件的方法。

3.网站设计与评价

(1)理解万维网、网页、主页、网站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了解静态网页和动态网页的概念。

(3)了解网页文件格式及特点。

(4)掌握使用常用的网页制作软件制作与网页。

(5)掌握规划、设计、制作、与管理简单网站的基本方法。

(6)了解超文本文件标记语言的英文缩写和特点。

(7)能描述几种常用的网页布局类型。

(8)掌握合理评价网站建设质量与运行状况的方法。

(五)数据管理技术模块

“数据管理技术”模块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五个选修模块之一,它与必修模块的内容相衔接,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与数据管理有关的基本知识,了解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使用数据管理技术管理信息,处理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并认识数据管理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

软件环境:Access2003。

1.数据管理基本知识

(1)理解数据、数据库、数据管理技术的定义。

(2)理解关系数据库中的库、表、字段、记录等概念,理解“关系”所表达的含义。

(3)了解数据库在多媒体和网络方面的应用,能举例描述其应用价值。

(4)了解现实世界、信息世界和计算机世界之间的数据抽象概念及相关术语。

(5)理解数据模型的概念。

(6)理解概念模型,掌握使用“实体—关系(E-R)”图描述概念模型的方法。

(7)理解“实体—关系(E-R)”图的基本要素。

(8)理解数据模型概念。

(9)理解数据类型,了解数据表中关键字的概念。

(10)理解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历程。

(11)了解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步骤。

(12)了解需求分析的功能。

(13)掌握建立概念模型的方法。

(14)掌握数据库逻辑设计的方法。

(15)了解关系模式数据规范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16)会使用第一范式和第二范式建立数据库。

2.数据库的建立、使用与维护

(1)了解Access的主要特点及数据库文件格式。

(2)了解常用的Access窗口工具按钮功能及名称。

(3)掌握数据收集、数据分类和建立关系数据模型的基本方法。

(4)熟练掌握创建数据库、创建数据表和查询表的方法。

(5)熟练掌握设置数据类型、字段大小和字段名的方法。

(6)熟练掌握在数据表中添加记录的方法。

(7)熟练掌握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建立多表之间关系的方法。

(8)熟练掌握关系型数据库中常用的数据筛选、排序的方法。

(9)熟练掌握Access提供的选择查询、参数查询、生成表查询。

(10)掌握关系型数据库中数据统计及报表输出的基本方法。

(11)掌握关系型数据库中数据导入和导出以及链接的基本方法。

(12)了解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的基本概念。

(13)掌握SELECT、INSERT、DELETE、UPDATE语句的使用方法。

3.数据库应用系统

(1)理解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概念,描述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了解数据库应用范畴。

(3)理解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思想与方法。

(4)了解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流程,了解需求分析的方法。

(5)能根据需求分析,设计简单应用系统功能模块。

(6)能应用Access窗体向导功能、设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用户界面。

(7)了解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测试方法。

五、考试形式

采用上机考试的形式,总分值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六、试卷结构

1.试卷结构

试题共分为两大类型:第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满分为40分;第二部分为操作题,共6题,满分为60分。

试题内容由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考生在四个选修模块之中任选其中一个)这两部分组成,各占约50%的分值。

2.试题难易比例

容易题的难度值为0.80以上,约占80%。

中等难度题的难度值为0.60~0.80,约占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