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因特网的基本功能范文

因特网的基本功能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9: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因特网的基本功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发展 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与发展目标

地理信息系统(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工具,它可以对在地球上存在的东西和发生的事件进行成图和分析。GIS技术把地图这种独特的视觉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与一般的数据库操作(例如查询和统计分析等)集成在一起。这种能力使 GIS与其他信息系统相区别,从而使其在广泛的公众和个人企事业单位中解释事件、预测结果、规划战略等中具有实用价值[1]。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日前印发了《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目标是到2015年,建成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和信息化测绘体系。规划还提出,争取把地理信息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统计显示,截至“十一五”末,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值突破1000亿元;而到“十二五”末,这一数字有望突破2000亿元。倍增的规模将给地理信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2.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有五个部分构成,及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库、空间分析模型和系统管理人员、系统开发人员和数据处理及分析人员。其中,核心部分是硬件、软件系统[2]。

2.1 硬件系统

计算机硬件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实际物理装置的总称。是构成GIS的物理外壳。根据句构成GIS规模的不同,分为基本设备和扩展部分两大部分。基本部分包括计算机主机、存储部分、数据输入设备、数据输出设备。扩展设备部分包括解析测图仪、图像处理系统、多媒体系统、虚拟现实与仿真系统、各类测绘仪器、GPS、数据通信端口、计算机网络设备等。它们用于配置GIS的单机系统、网络系统等不同规模模式。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一半GIS应用系统、导航GPS系统和能够与传感设备联动的GIS。

(1)GIS单机系统模式。GIS单机系统是一台计算机为核心,由存储设备、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共同组成的GIS硬件系统,提供单用户操作。

(2)GIS企业内部网系统模式。GIS企业内部网系统模式是有计算机企业网、服务器群、客户机群、磁盘存储系统(磁盘阵列)、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等支持客户/服务器(C/S)模式的GIS系统,提供一个机构内的多用户操作。

(3)GIS因特网系统模式。GIS因特网系统模式是有因特网、服务器群、客户机群、磁盘存储系统(磁盘阵列)、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等支持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的GIS系统,提供因特网上许可用户的多用户操作。一般是由企业内部网和外部网共同组成的客户/服务器,浏览器/服务器的混合模式。

2.2 软件系统

GIS的软件系统构成了GIS的核心,关系到GIS的功能。GIS软件系统的层次结构按照从高到低分为,GIS与用户的接口、通信软件(用户界面、通信软件);

GIS应用功能(二次开发系统);GIS基本功能软件(商业化的GIS工作平台);

标准软件(图形图像处理、数据库系统、系统库、程序设计等);网络管理软件、工具软件;操作系统。

GIS基本功能软件是由GIS软件商开发的,提供GIS基本功能和开发环境的商

业软件。多数GIS工程应用首先是基于这个商业平台,经过二次开发来完成的。目前,ESRI公司、Intergraph公司、MapInfo公司占据GIS市场的主导地位。当前,GIS软件可运行于Unix,WindowsXP、等操作系统,多数软件都提供不同的操作系统的软件版本。

根据GIS概念和功能,GIS基本软件由六大子系统组成,即空间数据输入与格式转换子系统、图形与属性编辑子系统、数据存储与管理子系统、空间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子系统、空间输出与表示子系统和用户接口。

3.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按照应用模式可以分为两类[3]:一是,科学研究工具。对于科学计算结果的获得和分析,把GIS作为科学研究的辅助手段。它主要应用于有关地学领域的科研项目研究中。它不仅需要用到GIS通用软件所提供的功能,还要用到各种专业分析模型。二是,办公服务系统。办公服务系统应用于涉及空间数据的政府部门以及企业,以提高管理效率、制定好的决策和实现组织目标。

3.1 农业气候区划

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和气候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来进行分区划片的,在某种农作物的气候可种植区内还有不同的地物类型,不同的农作物要求不同的地理环境。

3.2 城市大气污染模拟

基于GIS建立大气污染扩散模型,1)模拟污染物的空间分布,评价不同区域的环境质量;2)将污染物空间分布与人口密度空间进行复合分析,确定受污染影响的人口数目;3)预测在给定气象条件下污染物的空间分布;4)确定不同点源对整个研究区污染总量的贡献;5)为污染整治,如降低排放量、甚至关闭某些污染源,提供决策依据;6)如果要增加污染点源,可以比较不同的方案(如烟囱的位置,高度等),从中选择最优方案;7)在城市规划时,作为确定不同用地(居住、工业、商业等)的分布。

4.结束语

地理信息系统是近20年来新兴的一门集地理学、计算机、遥感技术和地图学于一体的边缘学科,主要培养具备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遥感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灾害、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公司、高校、规划设计院所,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开忠,沈体雁.试论地理信息科学[J].地理研究.1999(03)

[2] 张青锁.地理信息系统介绍[J].河南地质.2000(D3)

[3] 马蔼乃.论地理科学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01)

篇2

一、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基本功能

传统的国际贸易活动,环节众多,业务运作过程十分复杂,效率低,周期长,越来越不适应当今国际贸易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电子商务通过因特网将交易涉及的各方连成一体,把其中部分或全部的业务处理过程转移到网上。与传统的国际贸易活动相对应,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以下基本功能:

1.物色贸易伙伴。物色贸易伙伴是开展国际贸易的前提。利用电子商务物色贸易伙伴,既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而且还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国内的进出口企业足不出户就可以找到国外的贸易伙伴;国外的客户也可轻而易举地物色到最理想的中国进出口企业。

2.咨询、洽谈。咨询、洽谈是每一笔国际贸易业务的必经程序,也是交易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通过因特网进行咨询和洽谈可以跨越面对面洽谈的限制,提供多种方便的异地交流方式。

3.网上订购与支付。电子商务可借助网站中的邮件交互传递网上的订购,并可通过银行和信用卡公司的参与实现网上支付。随着网络安全技术的不断发展,网上支付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将会表现得更加明显。

4.交易管理。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的交易管理做到无纸化、网络化,使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可直接通过因特网办理与银行、保险、税务、运输各方有关的电子票据和电子单证,完成部分或全部的结算以及索赔等工作,大大节省了交易过程的时间和费用。

二、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主要优势

1.显著降低国际贸易成本。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的单证数量繁多,处理费用高昂。如1996年全球跨国贸易中以纸面单据为主的各种杂项开支达3500亿美元,占当年世贸总值的7%。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既可节省大约90%左右的文件处理费用,又可缩短交单结汇的时间,加快资金周转,还可节省利息开支,成本优势十分显著。

2.交易效率显著提高。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买卖双方可采用标准化、电子化的格式合同、提单、保险凭证、发票和汇票、信用证等,使各种相关单证在网上即可实现瞬间传递,大大节省了单证的传输时间,而且还能有效地减少因纸面单证中数据重复录入导致的各种错误,对提高交易效率的作用十分明显。

3.全天候业务运作,提高客户满意度。由于世界各地存在时差,进行国际商务的谈判就相当不便,而利用电子商务可以做到7×24的全天候服务,任何客户都可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从网上得到相关企业的各种商务信息。

4.减少贸易壁垒,扩大贸易机会。因特网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网络,彻底消除了地域的界限,对减少国际贸易中的有形和无形壁垒有着积极的意义。在网上做生意,没有了的限制,也没有了种族的歧视,甚至公司的规模和经济实力的差别都显得不再重要。

5.减轻对实物基础设施的依赖。传统的企业开展国际贸易业务都必须拥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如办公用房、仓储设施、产品展示厅、销售店铺等。与开展国内贸易相比,进行国际贸易对实物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要高得多。如果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业务的话,则在这方面的投入显然要小很多。

6.提高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外贸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站点主动有关供求信息,及时与客户进行双向沟通与交流,可借助网络宣传自己的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知名度,逐渐利用电子商务这一先进的工具为增强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服务。

三、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对国际贸易产生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国际贸易的业务运作,还是各国政府对国际贸易的监管等各个方面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1.国际贸易的运作环境将发生变化。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的业务活动将会逐渐转移到电子虚拟市场进行。与传统市场的运作方式明显不同的是:在电子虚拟市场上,国际贸易业务的实现形式基本上呈现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的特点。

2.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将发生改变。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业务运作的流程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交易前,买方通过因特网寻找自己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卖方则可在网络上对其产品进行宣传,及时了解买方的需求,寻找合适的贸易伙伴和恰当的贸易机会;在交易中,交易双方通过因特网对交易进行具体谈判,谈成后,用电子文件或书面文件的形式签订合同,并通过因特网传递各种贸易单证;交易后,卖方可通过因特网提供售后服务,如发生贸易纠纷,双方还可利用因特网进行必要的磋商。

3.国际贸易的竞争方式将有所不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将不再是简单的产品或服务的竞争,而是商务模式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哪家厂商能以最快的速度把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到产品及服务中去,同时把最具竞争力的价格交给客户,那么这家厂商就能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4.促进中小企业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对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来说,进入国际市场往往由于人力、财力、物力的限制而显得力不从心,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开展国际贸易:一种是在专门的电子商务平台注册开展电子商务;二是中小企业自己建设电子商务网站,直接开展电子商务,这种方法难度相对较大,但收效较为显著。

电子商务的出现为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可以预见,电子商务将会逐渐成为未来国际贸易业务运作的主要方式。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研究的日渐深入,其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会越来越重要。我国传统的外贸企业以及大量有志于开展国际贸易业务的企业应对此有正确认识。电子商务已成为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错过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机会就等于放弃了未来。

参考文献:

[1]赖春萍:21世纪的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经济管理,1999,3

篇3

 

当前,初高中教学中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计算机的应用增加,大一新生同学已有的计算机技术和水平已经有了深厚的基础,这就给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如何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课时如何安排,水平和基础不相同又如何安排,现在就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所做的工作进行分析和总结。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目前很多高校针对全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不同的高校中学时的安排以及教学方法和内容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从三个方面分别对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的现状做分析,以及对我校是如何开展的做总结。

 

一、教学大纲的调整与变化

 

由于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机软件的更新,在2013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心对原有的一级MS Office的考试大纲做了很大的调整。通过新的考试大纲可以看出,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MS Office考试软件进行了全面更新,操作系统由windows XP改为windows 7,办公自动化软件由office 2003改为office 2010。我校依据新的全国等级考试大纲对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做了重大调整,调整情况如下:课程教学内容及知识模块顺序

 

1.Windows7(标“*”者为重点内容;标“”者为难点)教学基本要求:熟悉桌面外观的设置,基本的网络配置;熟练掌握资源管理器的操作与应用(*);掌握文件(复制、移动、删除)操作、磁盘、显示属性的查看、设置等操作(*);了解中文输入法的安装、删除和选用;掌握检索文件、查询程序的方法;了解软、硬件的基本系统工具。

 

2.Word 2010教学基本要求:(1)Word 2010基础:了解Word的基本概念;Word的基本功能和运行环境;Word的启动和退出。(2)Word的基本操作:掌握文档的创建、打开基本操作(*);掌握文档输入、保存等基本操作(*);掌握文本的选定、插入与删除、复制与移动、查找与替换等基本编辑技术(*);熟悉多窗口和多文档的编辑。(3)Word的排版技术:掌握字体格式设置(*);掌握段落格式设置(*);掌握文档页面设置;掌握文本的分栏、首字下沉、分页、分节等设置(*)。(4)Word表格的制作:掌握表格的创建、修改(*);掌握表格的修饰如边框的设置、底纹的设置、合并与拆分单元格等;掌握表格中数据的输入与编辑;熟悉数据的排序和计算()。(5)Word的图文混排功能:熟悉图形和图片的插入;熟悉图形的建立和编辑;掌握文本框、艺术字的使用和编辑(*)。

 

3.Excel 2010的使用教学基本要求。(1)Excel 2010概述:了解电子表格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功能;熟悉Excel的基本功能、运行环境;熟悉Excel的启动和退出。(2)编辑工作表:了解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基本概念;熟悉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建立、保存和退出(*);掌握数据输入和编辑(*);掌握工作表和单元格的选定、插入、删除、复制、移动(*);掌握工作表的重命名和工作表窗口的拆分和冻结。(3)公式与函数:了解单元格绝对地址和相对地址的概念,会使用这两种地址;掌握工作表中公式的输入、复制和编辑(*)();掌握常用函数的使用(*)()。(4)图标:掌握图表的建立的步骤方法(*);掌握对已有图表的编辑和修改以及修饰(*)。

 

4.PowerPoint 2010的使用教学基本要求。(1)PowerPoint基础:了解中文PowerPoint的功能、运行环境;熟悉启动和退出;演示文稿的打开、关闭。(2)演示文稿的制作:掌握创建演示文稿;掌握编辑演示文稿中的文本信息(*);掌握演示文稿中幻灯片的添加与删除(*);熟悉演示文稿的保存和打印。(3)插入对象:掌握在幻灯片插入文本、图片、艺术字、形状(*);掌握在幻灯片中文本、图片、艺术字、形状的格式设置(*);熟悉在幻灯片中表格的插入、编辑以及格式化。(4)幻灯片的设置:掌握幻灯片的动画设计方法(*)();掌握幻灯片的切换效果设计(*);熟悉幻灯片的放映方式的设计。

 

5.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基本要求。(1)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掌握第一台计算机的产生的年代、地点及主要电子元器件(*);掌握计算机所经历的阶段划分及典型的电子元器件(*);熟悉常见的计算机的种类;了解计算机的常见应用领域(掌握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的典型例子)(*);了解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2)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了解计算机中数据的存储,掌握计算机中数据的单位位、字节等(*);掌握进位计数制及其转换(主要包括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及十六进制的概念、转换方法与步骤)();掌握英文字符ASCII编码的表示方法(*);掌握汉字的几种编码及汉字的处理过程(*);汉字区位码、国标码和机内码的转换()。(3)多媒体技术:了解多媒体的特征;了解媒体的数字化表示及常见媒体的数据格式;了解多媒体无损压缩及有损压缩的概念。

 

6.计算机硬件的组成教学基本要求。(1)计算机的CPU:掌握计算机的硬件的主要组成部分;重点掌握CPU的三部分寄存器、运算器和控制器的作用(*);CPU的主要性能指标。(2)微型计算机的主机:掌握主板的概念;掌握内存储器的分类及特点(*)。(3)常用输入设备:键盘的特点;鼠标器的种类和特点;其他的输入设备。(4)常用输出设备:显示器与显示卡;打印机的种类与特点。(5)外存储器:硬盘的种类和特点(*);移动存储器(*);光盘存储器的种类。

 

7.计算机软件系统教学基本要求。(1)计算机软件系统概述:软件的概念;软件系统及软件分类(*)。(2)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作用;操作系统的功能(*);操作系统的类型及常用的操作系统。(3)计算机语言及其处理系统:程序设计语言分类;程序设计语言处理系统。8.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教学基本要求。(1)计算机网络基础:熟悉计算机网络的概念;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作用(资源共享和数据传输)(*);掌握数据通信的相关术语:数据传输速率、带宽、信道、调制与解调等(*)。(2)局域网与广域网介绍: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局域网、广域网及城域网的含义(*);熟悉常见网络的拓扑结构如星型结构、环型结构、总线型结构;熟悉常见的网络硬件如传输介质、网卡、交换机和路由器等;了解常见的网络软件如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应用软件等;了解无线局域网的特点和使用。(3)因特网概述:了解因特网的概念和发展史;掌握TCP/IP协议的工作原理和作用(*);熟悉计算机网络中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的概念;掌握网络中IP地址的概念和划分(A类、B类、C类等)(*)();掌握IP地址和网络域名之间的关系以及域名解析系统DSN的作用(*);了解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掌握接入因特网的几种方式及不同之处。(4)WWW服务:掌握www的概念及超链接的使用;掌握统一资源定位器的含义及组成(*);掌握IE浏览器的使用如WEB页的打开、保存网页、保存文字及保存图片等(*);掌握电子邮件的概念及收发电子邮件(*);(5)网络安全:掌握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特点(*);熟悉常见计算机病毒的种类;掌握计算机病毒的查杀及预防措施(*)。

 

二、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安排的现状

 

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考虑全国等级考试大纲的修改,我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做了大幅调整,调整状况如下:

 

1.课时下调。最初为2009年前为96学时,2009年至2012年为64课时,2003年至今为32课时。课时下调的原因主要有:(1)大一新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计算机能力,通过初高中的学习,以及生活中使用电脑的增加,使得新生入学时已经具有了对操作系统、部分软件的了解和掌握。但是这个能力依据不同的地区差距还是比较大的。(2)授课内容做了很大的调整。原来授课时,会花费很多时间讲解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但是从听课效果看结果不是很好,因为很多同学对于理论知识没有太大的兴趣。最近两年,我们在授课时调整了教学情况,把实践操作提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操作。

 

2.实践重于理论,学以致用。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计算机帮助我们做很多生活需要的事情,所以学习的目的在于使用。我们在教学中安排了充分的时间提高同学的动手能力。

 

3.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学中,有一些内容不一定要在课上完成,要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利用业余时间自己主动完成课外练习,这样能够节约上课时间,缩短课时。

 

4.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机制。同学上课结束,需要一个评价机制来查看学习的结果。在我校,我们充分发挥了考试练习软件的作用,使得同学按照教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后自己可以查看作业的评分结果,让同学先有自我了解,再继续更改提高练习作业的成绩,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同学学习的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在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希望能够不断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掌握了一些实用的技能。

篇4

《技术课程标准》要求有条件的高中在开设《网络技术应用》课程时,应开设网络组建等相关网络实验。然而,在南京市乃至江苏省,绝大部分学校并不开网络技术实验课,原因是学校没有条件建设网络实验室。

虚拟实验,一般认为是指借助于计算机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在计算机上营造可辅助、部分替代甚至全部替代传统实验各操作环节的相关软硬件操作环境。不少高校目前都在使用虚拟实验,比如EWB(虚拟电子工程台)、Edison(虚拟电路)等等。不过,目前几乎没有学校购买这些商用软件,主要原因是没有经费。

经过调研,我发现,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完全有能力自己开发制作交互软件,开发出简单实用、符合学情、校情的虚拟实验软件。本人于2012年就此问题,作为南京市个人课题进行了实践研究。

二、网络技术虚拟实验软件的开发制作研究

1. 使用FLASH作为开发平台,交互性好。

2. 实验数目和内容。

根据课标要求、试验可行性、学习意义等进行综合比较,最终确定三个实验:

(1)双机互联(不接因特网)(硬件设备的认识与应用);(2)双机互联(接因特网)(如何接入因特网);(3)根据客户需要,为一家公司设计计算机网络(公司业务一部、二部、经理室可接入因特网,财务室电脑不允许接入因特网)。这是开放性实验,没有标准答案,意在全面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软件成品展示:最终软件实验界面如图示例。

实验方法:(1)学生用鼠标拖动界面上部的虚拟设备,在右侧设计区域组合成拓扑结构。(2)在左侧文本区填写相应数据。(3)截屏输出实验报告。

三、用测量法进行虚拟软件的实践教学研究

为检验虚拟实验小软件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我采用了个案研究法、测量法进行比较。在某届高二年级网络技术模块教学中,我负责2个班级的教学,在网络实验部分,以班级A班作为对照组(学生使用虚拟实验软件完成3个虚拟实验),B班不做实验。完成教学后,对两组学生从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二个维度进行检测。

测量过程一:试卷测试。在试卷中,通过选择、填空的形式,考察了A、B二个班的学生对相关网络技术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

测量结果如下:

A班45人,平均分86,最高100,最低75,80以上(良好)39人。

B班41人,平均分72,最高85,最低40,80以上19人。

测量过程二:实际动手能力测试。某家庭有父母、孩子和祖父母,三室一厅。父母要求电脑性能好,娱乐工作能上网;祖父母要求能上网浏览网页;孩子的电脑只能进行学习,上网能否要由父母控制。请你为全家进行网络设计,并给出理由。

测量结果如下:

1. A班学生的设计有效性100% 。90%的学生有效地使用了交换机、路由器、笔记本、台式电脑设备,并且将路由器安在父母房间,使家长能有效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80%的学生采用了无线路由,10%的学生给父母使用服务器,并设置为网关。

2. B班学生的设计有效性45%左右。主要问题在于:25%左右的学生不能正确认知路由器、服务器的功能、区别;40%的学生不能正确区分路由器,交换机的作用。

从以上两次测量中得出结论如下:

结论1:A班学生理论测试80分(良好)以上比率,比B班高出40%左右,虚拟实验有效提升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效果。

结论2:A班学生实际动手设计网络的有效性,比B班高出55%,虚拟实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研究小结

1. 高中教师自主开发网络技术虚拟实验的益处。

(1)虚拟实验的使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学习效果和动手实践能力。

(2)在虚拟实验可以暂时替代或部分替代真实实验的情况下,可以暂缓建设真实实验室,节省教育资金。

篇5

关键词:DOCSIS;CMTS;CM

1 有线宽带的网络架构

江苏有线苏州分公司主要管理苏州市区和二十多个乡镇的有线电视网络,拥有近有线电视用户近百万户,有线宽带用户近八万户,整个公司管理的有线宽带用户的上网出口是在省网的数据中心,省网数据中心通过万兆光纤传送到苏州分公司的骨干数据机房,骨干数据机房的BOSS等计费认证设备负责对用户信息进行管理认证,允许合法用户上网,将上网流量通过骨干交换机分发到各分中心机房与广电站机房的接入交换机上,分各分中心机房的CMTS头端设备挂接在接入交换机下,将IP数据调制成射频信号对通过HFC野外射频分配网传送用户端,用户终端的CM再将射频信号解调,以实现宽带上网。

整个网络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⑴用户终端,用户终端主要有电脑、CM、双向机顶盒和宽带路由器等。用户终端主要通过CM实现了射频信号和电脑上网IP数据的调制与解调。

⑵野外射频分配网,它主要包括双向光机与双向放大器等设备,主要实现光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及射频信号的放大。

⑶分中心及广电站机房,分中心及广电站机房主要包括接入交换机、CMTS、IPQAM、无源CMTS混合模块、双向光收发模块等。接入交换机为思科的3560等1U的设备,有网线口与光口,主要提供CMTS和其它数据业务的IP数据的输入,并且通过光口连接至其它机房,组成IP城域网,实现上网、数据专线等IP数据的传输。CMTS是电缆调制解调器的简称,它是有线宽带上网的核心设备,它将CM传过来的射频信号解调为原来的IP数据,并可对CM进行管理。

⑷骨干数据机房,骨干数据机房汇聚了所有分中心的交换网络,BOSS计费管理系统及CNR等认证设备和网管设备都在此机房中,用户的上网数据在此通过认证以后经由骨干路由器连接至省网,通过省网出口实现上网。

2 有线宽带使用的系统及相关协议

公司是使用DOCSIS系统实现宽带上网的,DOCSIS是Data Over Cable System Interface Specification的缩写,即有线电视系统中的数据接口规范,俗称CM系统,它主要有两个设备,即CMTS与CM。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于1981年正式推荐了一个网络系统结构――七层参考模型,它们由低到高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CM与CMTS之间要进行通信,通信必须有通信协议支持,CM与CMTS之间需要传输的是IP信号,RF调制只是物理层的传输手段,解调后仍为IP信号,IP信号属于因特网的范畴,CM与CMTS属于因特网的局域网部分,它们之间传输的信号是以太网信号,CM与CMTS之间的信号处理属于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范围。

CM的物理层包括PDM子层和TC子层两部分,PDM子层即物理介质相关子层,主要功能是提供物理接口、信号调制与解调、比特流同步等。TC子层即传输会聚子层,提供与MAC的接口、形成信道上传输格式、完成同步与测距等功能。

CM的数据链路层分为LLC层与MAC层,LLC层即逻辑链路控制子层,它的主要功能是涉及信息在站之间的控制。MAC层即媒体通路控制层,它的功能主要包括CM接入合法性认证、上行信道竞争的冲突分解、CM带宽请求分配与管理。

CM系统主要包括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但作为因特网的完整体体系,必须有上层协议支持才能完成上网,这些协议主要包括互联网协议,如ARP协议;传输层协议,如UDP协议;应用层协议,如SNMP协议等。

3 CM上线过程

CM加电工作以后就搜索前端的下行频率,此时CM必须获得一个具有基本功能的下行频道,此频道称为基本下行频道,如果CM认为现在的基本频道不稳定时,CM就搜索整个下行频道频谱,只到获得一个稳定的基本下行频道,并从下行数据中确定上行通道,与CMTS建立连接,并交换信息,包括上行发射电平值,DHCP协议等,向头端发送注册请求信息,然后开始认证、密钥交换、测距、初始化,随后CM向CMTS申请宽带,向DHCP服务器发出IP地址请求,通过认证以后获得合法的IP地址,然后在TFTP服务器上下载配置文件,完成注册并上线。CMTS是管理CM的设备,其配置可以Consol接口或以太网接口来完成,CM具有在线功能,只要CM不断电,就始终与CMTS保持通信,用户可以随时上线,在完成CMTS与CM的设置后,只要网络无故障,信号电平达到要求,则启动DHCP、TFTP服务器,就能在前端与CM之间建立正常的通信通道。

4 总结

江苏有线苏州分公司通过传统的HFC与RFOG相结合的模式来建设双向网,使用CMTS+CM系统发展有线宽带用户八万多户,DOCSIS标准是目前有线宽带上网的唯一国际标准,是真正实现三网融合的手段,相信未来的网络一定能实现一根电缆进户就成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