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范文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8: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

篇1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043-02

1 人际交往的概念

人际交往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沟通、信息交流、情感与心理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它反映着人们为了满足个人和团体的需要,所进行的心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感联系。[1]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自我实现感,满足精神的需求,有益于心理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处于压抑和紧张的状态,精神方面相对孤寂,会使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作为大学生群体的我们正处于渴求人际交往、渴求被理解和被认可的心理发展时期。

2 人际交往的心理发展阶段

根据欧文阿特曼和达尔马斯泰勒的社会渗透理论,从人际交往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来看,可以把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定向阶段。即交往双方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在这个阶段中,由开始时的零接触状态,逐渐实现选择性注意。这种选择可以映射出交往者的兴趣特征、心理特点和某种需要倾向。

第二,情感探索阶段。即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沟通和探索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发展。在这个阶段中,交往双方开始角色性的接触,如打招呼、聊天、学习和生活上的互相帮助。

第三,情感交流阶段。即由角色性的接触,向建立在基本信任基础上的较深情感的卷入。在此阶段,双方会谈论一些私人性的问题,讨论各自家中的情况,诉说烦恼和分享快乐。

第四,稳定交往阶段。即交往双方由于逐渐接触,彼此的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从而进入稳定交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交往双方的自我表露更深更广,心理距离不断缩小,情感愈发密切,在心理上逐渐形成一定程度的融合和依恋。这标志着人际关系已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表现为彼此关心增多,互相分享生活空间包括私人的情感和财物,并且两人一旦分离或发生冲突,交往者会出现牵挂、焦虑和烦躁的情绪。

3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困惑

3.1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3.1.1 自主性强范围广泛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随着身心的发育成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人际交往中,不愿顺从别人,希望独立自主,喜欢展现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独特的性格。随着生活空间的扩大,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更加广泛的特点。

3.1.2 注重内容,注重形式

大学生校内外生活和实践丰富多彩,社团活动各具特色,人际交往的内容更加丰富。伴随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人际交往的手段日渐多元化。电话,短信,QQ、微信,邮箱、交往的形式越来越多,具有更多的开放和互动。

3.2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惑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主要有羞怯心理、猜疑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和自傲心理等。

3.2.1 羞怯心理

羞怯心理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最常见的现象。大学生的羞怯心理包括两个方面:害羞和胆怯。具有羞怯心理的人在社交场合,尤其是在同陌生人或异性的交往中,常常表现为腼腆、动作不自然,严重者表现为脸色绯红、手足冒汗、语无伦次等。有严重羞怯心理的大学生常常怯于交往,经常宅在宿舍里,对交往采取回避态度。

3.2.2 猜疑心理

猜疑表现为总觉得周围的事情与自己有关,对他人言行过于敏感,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猜疑经常导致无中生有,甚至曲解他人善意的言行,从而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3.2.3 自卑心理

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情绪低落,学习效率较低,在困难面前畏葸不前,自我效能感较低,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看法。待人接物过于敏感。

3.2.4 嫉妒心理。

大学生产生嫉妒心理是因为将自己与其他同学比较后,发现自己在学习成绩、能力特长、社交活跃程度或者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愤怒、怨恨、羡慕、羞愧等组成的复杂情绪。[2]

3.2.5 自傲心理

喜欢过高地估计自己,说话不注意分寸和方式,只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容易引起他人的攻击和反感。

4 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惑的应对方法

人际交往是人类基本的心理需求,有助于塑造个体的人格,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化。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惑的应对方法如下:

4.1 克服羞怯心理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要培养自信,清除消极的自我暗示,学会肯定自己。其次不要过于考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患得患失;最后要学习必要的交往技巧,进行心理训练和实践锻炼,提高自身能力。

4.2 克服猜疑心理

首先,要培养面对问题时理智处理的能力。其次,要学会客观全面地认知他人和客观事物,不要以短暂的交往经验就做出结论,避免以偏概全。再次,要拓宽胸怀,人际交往中产生误会和隔阂是正常现象,要学会主动与他人沟通。

4.3 克服自卑心理

首先,要自尊自爱,正确看待自己,评价自己,欣赏自己,不断完善自我,增强人际吸引力;二是寻求他人帮助,如向心理咨

询师倾诉求助,三是学会自我调控,积极参加活动和运动,逐步培养自信心。

4.4 克服嫉妒心理

一是正确认识嫉妒心理的普遍性,并相信这种情绪可以克服;二是改变认知,见贤思齐,让自己的心胸逐步变得开阔;三是转移注意力,化嫉妒为动力,努力提高自己;四是,学会自我宣泄,找他人开导。

4.5 克服自傲心理

首先,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尊重他人,每个人都渴望被肯定被尊重;其次,要有同理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地自我觉察,不断地自我反省;再次,去培养群体意识,在集体的活动中,在他人的交往中,不断融合,不断适应,克服自傲的心理。

总之,大学生想要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需要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与他人交往,同时注意提高自身人际魅力。

参考文献:

[1] 沈德立主.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

[2] 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

篇2

人际交往对于军校学员来说非常重要,但是有些学员存在或多或少的人际交往障碍,如自我中心、自卑心理、嫉妒心理、孤独心理、猜疑心理、羞怯心理。论文将探讨如何克服这些不良心理状态,使军校学员能够更好的开展人际交往活动。

关键词:人际交往障碍调试

目前,大多数军校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家庭教育不同、个性有差异,每天都在一起难免出现交往问题。在相互交往中,心理状态不健康者,往往得不到和谐、友好和可信任的人际关系,在与人打交道时,不仅不能得到快乐和满足,也无法给予别人帮助,甚至在交往中陷入停滞,形成恶性循环。我们应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注意这一方面,尽可能地改善不良的习惯和心理。军校学员人际交往中有哪些常见障碍,它们的表现是什么?如何克服调试?让我们一一来看。

一、军校学员常见人际交往障碍

1、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具体表现在相处时,许多学员都感到自己是主人,不能,只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只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在与人交往时不想吃亏,做事首先想是否对自己有利;认为谁也不能侵犯我,不能忍受一点委屈和挫折;更有些学员眼睛只盯着别人的缺点,当发现一个学员有缺点时,不是诚意帮助对方解决问题,而是群起而攻之。

自我中心也反映在班级活动中,有学员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有冲突时,不愿意牺牲个人利益;不服从大多数人的集体意见,而要求从自己的意见出发;当他们的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时就不快乐;不爱参加集体活动,但要求集体照顾自己的兴趣;当集体有困难时,认为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总是想逃避。

2、自卑心理

自卑表现在交往活动中就是缺乏自信,轻视或看不起自己,过低地估计自己,内心想象失败的体验多。自卑是人际交往的绊脚石,它直接阻碍了一个人去与其他人交往。如自卑的学员在社交活动开始之前,就给自己一种“我很难成功”的消极自我暗示,结果抑制了自己能力的正常发挥,导致了社交的失败。过于自卑的人会害怕与别人打交道,别人同他打交道时也常常感到压抑、沉闷。再如有的自卑的学员性格内向、多愁善感、见人便害羞、语塞,看到别人善于交际,更是自惭形秽。学员的自卑心理―旦形成,不但会严重地阻碍他们的交往活动,使他们孤立、离群,还会抑制他们的荣誉感和自信心的发展,不利于他们能力的发挥和潜能的挖掘。

3、嫉妒心理

人总有―种想要成功的愿望,有一种比别人更强的冲动,这是社会所希望的。但是,有些人在无法成功或无法超过的时候,往往产生一种由愤怒、羞愧、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感,这就是嫉妒。按照许多心理学家的分析,嫉妒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你看待它、对待它的方式不同,结果也会不一样。轻微的嫉妒会让人感受到一种压力,产生一种向卓越者学习并赶上他的动力,促使人去奋进、拼搏。这时,嫉妒的消极心理被转化为竞争的积极心理,你会把不服气的心理升华为积极的竞争心理,可能会以自己的优势胜过对方的劣势。但是,如果嫉妒带来强烈的焦虑和敌意,你在行为上表现出从对立的立场上寻找对方的不足,那就是消极的心理了。如A生因成绩优秀获得奖学金,B生当面表示了祝贺,但内心挺不服气,认为自己成绩也很好,于是背地里四处散布:“c生没得奖学金太亏了?”“听说A生考试时带纸条“等。面对嫉妒心理,我们需要做的是调整自己,反省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毅力,奋起直追,否则,我们不但自己很难受,还与卓越者差距越来越大。

4、孤独心理

孤独心理在青年学员中比较常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有的学员觉得自己心中有许多不想轻易告诉别人的秘密,于是产生了一种闭锁的孤独。有的学员渴望别人能了解自己,能彼此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然而寻找不到这样的“知音”时,便会陷入苦恼和惆怅之中,产生孤独的心理。有的学员由于愤世嫉俗、自傲、追求理想,表现得在现实中不适应,于是产生孤独心理。还有些学员由于个性原因也会形成孤独,如因为自卑而把自己封闭起来;由于自怨自艾、多愁善感等使自己陷入孤独的心理。

5、猜疑心理

这是军校学员交往中的另一种消极心理,反映了学员不同程度的自私狭隘。如有的学员被队干部批评了,不是反省自己,而是怀疑谁向干部打了小报告,怀疑自己的竞争对手使绊子,怀疑是与自己有过节的人伺机报复等,甚至有人稍微对自己表现出一丝异常,就怀疑人家是对自己有成见,就像“邻人偷斧”一样。猜疑心理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大忌,也是人际关系中的蛀虫。一个人若是掉进了无端猜疑的漩涡,肯定是心生疑窦,事事捕风捉影,处处神经过敏,丧失对战友的信任,这样不但损害正常的人际交往,还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

6、羞怯心理

羞怯也是学员人际交往中较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尤其是在新生、女生、偏远山区农村来的学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中表现较为突出。有羞怯心理的学员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紧张不自然,未说话就先脸红,心跳加快语音低,在训练学习中遇到问题,宁可自己心里憋着,也不好意思开口向教员或其他队友请教。羞怯常使学员在与人沟通中大大约束自己的言行,难以清楚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情,甚至造成自己的不被理解或误解,因此妨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常见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调试

在与其他学员相处过程中,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常见的心理障碍可以有以下的调试方法。

1、克服自我中心

关键是要改变自己的认识。首先,要直面社会现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需求,而且也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这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矛盾,不可能每个人都如愿。这就要求每个人都要面对现实,学会互惠,在必要时做出一些让步。当然应该尽量满足自己的权利和愿望,但也不能只顾自己,忽视别人的存在。如果每个人都只有自我的想法,那么,事实上每个人都不会有好日子过的。第二,跳出自己的圈子,多从别人的角度想想,以了解别人。并学会尊重、关心、帮助别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回报,从中也可以体验到快乐和幸福。不要贬低别人的人格,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喜欢你。你满足了别人的精神需求,别人才会满足你的精神需要。最后,加强自我修养,学会控制自我的言行和欲望。把自我利益的满足建立在合理、不伤害他人的基础上,做照顾别人的人,从而更好的照顾自己。

2、克服自卑心理

要克服自卑情结,首先要提高自我期望。自卑者首先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就,并进一步放大优势。一个人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和他们进行正确的社会比较,才有助于肯定自己,才可以克服自卑感。第二,积极参与沟通活动,增加沟通的成功经验。主动和陌生人进行沟通,去提高成功的沟通的概率,去享受哪怕是非常小的成功的喜悦,这对从来没有赢得交往成功的自卑者来说,再小的成功也可以鼓舞人。随着成功经验的不断增加,自卑感会被削弱甚至消失。

3、克服嫉妒心理

嫉妒的危害是很大的,它会吞噬人的理性,影响正常的思维,导致人格的扭曲,也使人不敢与之交往。有嫉妒心的人,应该多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多注意自己的优点,积极升华自己的劣势为优势,采取合法、正当和理智的手段来消除这一心理。一是追求崇高的目标,丰富自己的生活,使原来不能满足的愿望获得补偿;第二是学习正确的比较方法,辩证看待自己和他人,以求心理平衡;三是克服封闭和狭隘的意识,以对抗自己的私心杂念。

4、克服孤独心理

摆脱孤独的基本途径是:第一,开放自己。人际交往不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互利的过程。要把真正的自我展现在朋友、学员面前,不要隐藏自己的弱点,缺点,别人也一定会了解你,接受你。因此,主动关心他人,帮助别人,亲近别人,一定能摆脱孤独的情绪干扰。第二,开阔生活空间。一个人在紧张而充实的生活中,是无暇顾及寂寞的,只有当无所事事时才能感到空虚和孤独。因此,积极从事各种有意义和有吸引力的活动,以丰富的生活内容来转移可能的孤独感。第三,多参与集体活动。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学员有很多和人亲近、谈心的机会,学员可热情帮助他人,尽情享受和体验集体的温暖和友谊,从而有效地消除情绪上的“隔膜”,消除内心的孤独。

5、克服猜疑心理

猜疑之心是种不信任别人的心理,对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都有着非常的破坏性。因此,克服猜疑之心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维护的重要内容。一是要注重理性意识的培养。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猜疑戳穿了是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于猜疑者消极的自我暗示心理作祟,会觉得事情合乎逻辑。“邻人偷斧”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所以,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找几个人谈,克服“当局者迷”的认知误区,是消除怀疑的重要途径。二是以信任作为交换的前提。同志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可以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有效消除误解和疑虑。三是优化人格素质。狭隘和自私的坏性格会使个体将消极的态度投射到被观察的对象,从而产生违反实际的主观猜想和想象。因此,要加强个性品质的改造,消除不健康的人格品质可能带来的错误的投射倾向。

6、克服害羞心理

一是培养沟通的信心。自信表现在各个方面,如果总认为自己缺乏沟通能力,口才不如别人,气质风度比别人差,见世面比别人少,在集体活动中就会胆怯,言语行为优柔寡断,羞于开口研究和讨论,使自身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影响同志间正常的交往。发展自信,就是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不必为自己的一些弱点惭愧,相信自己身上总有吸引别人之处。二是丰富知识。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掌握了熟练的沟通技巧,在沟通时自然会应对自如。知识可以丰富人的底蕴,增加人的风度,提高人的气质,也能克服心理上的羞怯。所以要努力学习,努力拓宽知识,掌握一定的社会知识和技能。通过积累知识,增强沟通的勇气。三是加强沟通技能的培训。军人在军营中表现自己的机会不多,沟通的范围很小,沟通能力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积极锻炼自己,如在各种场合大胆的讲话,敢于发言。

[参考文献]

[1]乐乐.军人人际交往中不良心理的克服.人人健康,2014年14期.

[2]王华,吴含粉.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与调节技巧.科教文汇,2007年7期

[3]曾伟,李艳萍.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南昌高专学报,2005年2期.

[4]孔素然.浅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卷宗,2013年11期.

[5]卓娜.小议应用人际交往心理学知识培养主动真诚交往的态度.神州,2012年3期.

[6]孙琦,李庆华.试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世纪桥,2012年5期.

篇3

关键词:职校; 人际交往; 问题;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法: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142-001

人际交往是个体的基本需要,职校的学生要想适应现代社会而生存,在学校里就必须努力使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学习为自己创设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使青少年感到心情舒畅,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如果人际交往不良,就有可能会引发各种问题。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的过程。”[1]职校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指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往。

一、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职业学校里,有些班级的男女生数量比较悬殊,这对职校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职校学生的交往问题还表现在一些学生对老师的不信任,不愿意与老师交往。

职校的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交往问题主要表现为存在着较深的“代沟”。很少有学生把父母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在学习上、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很多学生第一个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父母。

职校学生的交往问题还表现在结交网友上。网络聊天这种形式的出现,给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带来了一个能够找到自我的场所,在这个亦幻亦真的世界里,不少职校学生自认为找到了“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于是,职校的许多学生经常沉浸于这种虚幻的网络世界中。

二、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分析

职业学校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是专业的设置能与社会需要较好地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然而,由于社会上很多人对职业的偏见(如:厨师比较适合由男性来担任,而从事财会工作的最好是女性等),这必然导致职业学校的不少班级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正是这个原因,在男生占绝大多数的班级里,同学之间的攻击行为就相对较多,而在女生占大多数的班级里,同学之间也出现了较多的交往问题。

心理学研究认为,在影响人的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会产生“投射作用”,所谓投射作用是指一个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使人们把自己具有的东西看成是别人也具有的,学生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偏差,有一些也是受到了投射作用的影响,如对同学进行无端猜疑等情况。当然,产生猜疑心理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自信,学生在怀疑别人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怀疑,职业学校不少学生自信心较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去经常遭遇挫折与失败的经历引起的。

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往偏差主要是由于学生的认知错误造成的,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会产生许多认知错误,如晕轮效应,这是一种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如果一位学生认为老师的某些教育方法不对,由于晕轮效应的作用,很可能会对老师进行全盘否定,甚至不再愿意与老师交往。

应该说,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都有一点“叛逆”,这是由他们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所决定的,但为什么“代沟”在职校生的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呢?这很可能与他们的成长经历有关,很多职校生成绩较差不是在一两个月内形成的,而是由于多年不努力学习造成的,在这么多年里,家长也采取过各种手段鼓励孩子学习,但孩子还是没能完全满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孩子的学习现状和父母的理想产生了距离,在父母和子女之间都产生了较强的不信任,“代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三、解决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职业学校的一些班级因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而引发的人际交往问题,比较现实的做法是职业学校在招生时对那些预测男生一定会占绝大多数的专业,对选择该专业的女生进行适当的政策倾斜,如减免学费,提供优厚奖助学金等,这种政策对于女生数量占统治地位的专业中的男生也同样适用。

按照弗洛伊德对侵犯的本能论的解释,侵犯冲动的能量必须得到表现,侵犯可以以某种社会许可的方式表现出来,如:体育运动就是很好的侵犯冲动的释放途径之一,所以,职业学校可以尝试着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以减少学生中攻击的发生。同时,也能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更为顺利地进行。

克服猜疑心理的一个有效方法是重建自信,要充分发挥职业高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解决学生和老师的人际交往问题,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可以进行很多方面的尝试:首先是赢得学生的信任,让每一位学生都相信,不管老师采取什么教育措施,对我都是公平的,老师的目的只是为了让我做得更好!克服人际交往中晕轮效应的最好方法是对交往对象有较全面的了解,为此,老师更需要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接触,这样,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也不会停留在表面上,这样就能比较有效地克服晕轮效应。

针对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代沟”问题,家长也应进行反思,孩子上职校并不是没有出息,只要努力,同样会有成就的,不要再对孩子进行一味的埋怨,数落。作为学生,也要对家长多一些理解,在职业高中里努力学习,不让家长们失望。

由于结交网友对职校生会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而且,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未满18周岁,按照国家的法律,平时是不允许进营业性网吧的,但许多时候与网友交流都是在网吧进行的,所以,职业学校应明令禁止学生进网吧、结交网友。

参考文献:

[1]时蓉华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4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人际交往引导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引导的必要性

1.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交流信息、开拓视野、启迪思维、切磋学问、了解社会、探索人生。大学生通过交往在学习、思想、性格、才能、情趣等许多方面相互取长补短,这种互补作用对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沟通情感,有助于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交流情感、沟通心灵。人的感情需要宣泄,也需要交流。大学生之间有许多共鸣,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时常会感到失落、孤独、紧张、焦虑等情感体验,需要与人倾诉,需要通过交往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健康的情绪,维护好身心健康,感受美好的生活。

由此可见,良好的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由于大学生的年纪轻,阅历少,部分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技能与经验,因此在交往中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在个别人身上甚至产生了极端的后果。如果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和危机事件。我国著名心理卫生学家丁瓒先生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人际关系失调而来的。根据我们多年的辅导员工作的经验,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有很大比例是因为人际关系失调引起的。因此,高校辅导员

必须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引导。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问题的分析与引导

1.自我中心的影响与引导

自我中心是指从自己的经验、角度去认识和处理人和事,而不能意识到他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对人和事物的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很难与人相处,这种人自私、自利、自负,做人处事都是以自我为标准。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总是强调自我需要的理由,从不考虑他人的需要与要求。

对待有这种心理障碍的学生,辅导员要及时地引导,纠正他的自我认知,让他客观地评价自己,要鼓励他参加集体活动,融入到集体中去,让他为他人服务,为集体做事,在参与和付出中感受快乐、体会成就感,培养关心他人,乐于贡献的优良品质。同时要教会他们交往和与人相处的技巧,帮助他们融入集体,让他们正视集体的力量。更为重要是要对学生传授心理知识,让他们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测试的知识,使其能凭借心理测试工具对照心理健康标准了解自己,提高他们的心理防卫能力,预防上述心理状态产生,进行及时的心理自我调节。

2.自我封闭的影响与引导

自我封闭通常表现为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欲望掩盖起来,试图与世隔绝。在我们接触的学生中有的人与同学、老师交往缺乏兴趣;有的人不善交际,不知道如何与同学、老师接触;有的人自视清高,不屑与周围的“凡夫俗子”交往;有的人怕遭到别人的拒绝和耻笑而不敢和同学、老师交往;有的人只有狭小圈子,把自己和他人隔离开来。他们与大多数人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此长久下去,由于缺乏正常的交往而孤独。

从以上自我封闭的影响和表现来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引导:

首先,对这种类型的学生,辅导员要引导他们转变认识,就是要有改变自我封闭的愿望,了解自我封闭的危害性以及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才有可能从自我封闭的阴影中摆脱出来。

其次,就是要鼓励学生接触社会、他人,主动参与社会活动。自我封闭的人只有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接触他人,建立社会关系,从心理上感受到周围的人是友善和真诚的,这样才能逐步从自我封闭的阴影中走出来。辅导员关键就是要帮助他们拆除心灵上自我封闭的屏障,才能从根本摆脱自我封闭的阴影。

再次,要为自我封闭的学生提供良好的交往环境。辅导员对有自我封闭心理的学生要亲近、关心他们,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针对他们沉默寡言,不爱说话的特点,要选择他们有兴趣的话题与他们交谈;要根据他们喜欢独处、不喜欢热闹场面的特点,引导他们参与演讲赛、舞会、野炊等集体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在集体中的快乐,从个人的小圈子中走出来,投入到集体的怀抱中来。

3.过分自卑的影响与引导

自卑通常是指人们由主观和客观而造成的妄自菲薄,缺乏自信,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一种自我意识。过分自卑的人心理总是罩着一层凡事不如人的阴影,害怕交往、心存疑虑、行为退缩,缺少足够的耐挫力,遇到不顺利的事总认为是个人能力差,埋怨命运不好。有些人甚至有“社交恐惧症”等严重的心理障碍。这种人看事看人都是静止的,不能从发展的角度去看事物,以至陷进自卑的苦水中不能自拔。

对待过分自卑的学生,辅导员首先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引导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了解他人。要让学生明白,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与人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这种相互间的差异是无法相比的。因为,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没有必要时时、事事、处处与人比长短,关键是要自己能够认识和把握好自己。要引导学生正视自我,了解自己的缺陷,正确对待挫折,以勤补拙,扬长避短。同时,要全面了解与考察学生的特点,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恰当的运用好场合,让他们展现自身的优势和才能,感受到成功,找到克服自卑的动力。但要注意的是,大学生自卑的原因千差万别,辅导员一定要全面观察深入调查了解,找出原因,认真分析,区别对待,及时进行指导,达到克服自卑的目的。

4.猜疑心重的影响与引导

猜疑是一种无根据的推测,凭个人的好恶,先入为主,先下结论再找原因的一种性格特征。猜疑心重的学生对别人总是抱有不信任的态度,对他人有戒心,总是戴着面具看人和与人交往。面对这种学生,辅导员要采用的引导方式是:

一是要引导学生消除疑心。消除疑心最根本的就是要去掉私心,只有做到心底无私才能天地宽。要教育学生为人坦诚、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引导学生及时与同学真诚坦率的交换意见。当出现疑问和不同意见时,应冷静、诚恳、坦率,把疑问和意见摆出来,心平气和与对方交流。这样才能消除疑心,以诚相见,达成共识。

二是要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实事求是的处人处事。教育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要主观武断,要从事实出发,对人对事深入全面观察以后再作判断,摆脱自我封闭的思维方式。

三是教育学生正确把握好自我价值。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这种价值是他人无法替代的。也就是说在社会中、在集体中,他是他,你是你,谁也替代不了谁。在认识他人、了解社会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要无端的怀疑他人,对他人言行也不要太在意,得失思想不要太重。同时要提醒学生防止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应该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换位思考。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问题外,还会遇到许多问题,如嫉妒心重、孤独固执、过分期待、欺骗、虚伪等,辅导员要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融入;健康心理;挖掘教材;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95-01

1.在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的责任

现代教育需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能力基础,更需要有敢于创新、善于合作的意识,有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精神,有热爱生活、服务他人的美好而丰富的情感,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才是知识经济所需的人才,才是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学校必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才能完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初中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类型各异的心理障碍,常见的有厌学、逃学、角色紧张和冲突、自我中心、挫折耐受力差等等。尤其是农村留守青少年,更显自私、叛逆。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学的目标体系之中,同时优化教学环境,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有机地渗透心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语文学科课程本身还是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都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语文形象性特点来影响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形象的熏陶中受到感染,既能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又能培养健康的心理。在语文学科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在其间能做一个有心人,适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够取得一定成效的。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能力承担起一定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健康心理的任务的。

2.挖掘语文教材,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材所选篇目反映了自然、社会、艺术、科学之美,众多的群体人物画廊中具有爱国敬业、追求真理、无私奉献、严谨治学、诚实守信等优良品格的极多,构成了中外古今的"群英谱",他们可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学生的人格楷模,如运用得当可收到多重效果。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格境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阔胸怀,"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人生感慨,"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孤寂沉重,都会对学生的整个心灵起到震撼作用。即使是不同文章的不同风格,诸如李白的雄奇飘逸,杜甫的沉郁凝重,韩愈的阳刚雄健,欧阳修的阴柔温厚,也会引起学生心弦的共鸣。

语文教材本身有许多具有良好教育意义的佳作,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就能起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精选的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很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然,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需要语文教师去整合、挖掘。教材中有诸多值得挖掘的内容,课文中的人物具有优秀的心理品质,这些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学生通过学习得到感受和体验,从而将这些良好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得到发展。譬如:《我的母亲》记叙了作者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人生》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作者对人生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珍爱生命的情感;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如《孔乙已》、《藤野先生》等,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尊重他人尤其是尊敬师长;适应环境、与人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克服变态心理,解决面对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的一面而产生变态人格的问题等。《我的信念》表现了居里夫人作为一个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学习了课文,让每个人都能记住这位作家的话:"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学生了解这些人物的精神世界,认识到人能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达到完善的自我境界,提高心理素质。在讲名家名篇时,教师应结合讲一些他们刻苦学习的故事,为他们创造性学习的精神和科学方法,给学生树立榜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融入心理平等教育,构建和谐、民主师生关系

学生"亲其师,才能受其教",只有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才能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乐于学,勤于学"。而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已有了所谓的"成人感",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生兴趣,开始关注自己的变化和感受,也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观察和评价。但是,这种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观察和评价的心理特征,极易导致猜疑心理。如一些同学看见其他几个同学背着自己讲话,就疑心人家在说自己的坏话;看到老师有时对自己态度冷淡一点,就会怀疑老师对自己有了看法,这些就是典型的猜疑心理。他们渴望别人能够理解自己,希望有个经常和自己谈心的知心朋友,但他们又常常排斥父母和老师,因为他们害怕父母声色俱厉的训斥;厌烦老师居高临下的"管教"。所以往往自我封锁。于是,他们就把日记作为表露真情实感的"发泄"对象,在日记中记述自己的快乐、痛苦、烦恼和欲望。针对此种情况,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专门为每位同学设计了"谈心簿",学生有何问题或看法都可以"发泄"在"谈心簿"上,和老师沟通,通过这种形式的交流,学生逐渐信任老师,乐于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告诉老师,并诚恳地向老师寻求帮助,及时解决心灵上的困惑和成长的烦恼。师生间的距离近了,关系融洽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很好地交汇在了一起。

4.融入心理素质教育,增强学习自信心

4.1 进行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学会协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目前在校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自私,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目标分享,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长此以往,这些学生既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又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既学会了与人合作,又学会了关心、鼓励他人,为他们今后在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6

【关键词】肺癌;心理干预;生存质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7-0135-01

近年来,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上升趋势,在发达国家和我国许多大城市发病率已占据恶性肿瘤的首位[1]。患者一旦确诊,心理易受到严重打击,影响疾病的进展及治疗。如何减轻患者的身心症状,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延长生存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2]。我科于2006年2月-2009年12月对63例肺癌患者实施心理干预配合躯体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2月-2009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63例肺癌患者,其中男38例,女25例,平均年龄45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消极抑郁,敏感多疑,依赖增强,恐惧化疗等心理。

2 心理表现及护理

2.1 紧张焦虑消极抑郁心理:由于肺癌的难治性及病死率高,加之人们对癌症的认识不足,认为一旦被确诊为癌症就意味着死亡,造成巨大心理压力,产生紧张焦虑惧怕心理,继之出现消极抑郁,再者家庭成员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对患者的态度,家庭的经济情况也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反应,造成患者求治的主动性不高,甚至拒绝治疗,厌世、自杀倾向。研究表明[3],肿瘤患者的抑郁发生率为正常人群的2-4倍,高达20-50%。应帮助患者及家属建立对疾病的正确认识,耐心解答他们的各种疑问,提高癌症的防治知识,让其对疾病的预后有个正确的估计。指导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积极地应对可以缓冲应激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消极的应对可能加重应激所造成的压力[4],协助其克服不良情绪,当患者想哭、哭泣或者愤怒时,应让其发泄,用倾听技巧鼓励其说出原因,并帮助其分析原因,逐一引导,可有效减轻心理不适感。鼓励患者之间相互沟通,人际沟通可以起到宣泄烦恼,焦虑等不良情绪,愉悦心情,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5]。同时鼓励家人陪护,亲友探访,让患者感到亲人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减轻不安全心理。研究表明[6],社会支持有利于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对促进康复非常有利。

2.2 敏感多疑心理:患者患病后往往猜疑心加重,甚至认为别人低声说话就是在谈论他的病情。应采取支持性心理治疗。鼓励家人和朋友与病人交谈,在生活上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指导病人进行自我放松,如深呼吸、听音乐、聊天、看书籍等。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征求并尊重患者的意见,认真倾听,主动反馈疾病信息,解除疑惑心理,同时以良好的心态影响患者,增强其安全感。必要时给与综合性暗示治疗,减轻其不良心理。

2.3 依赖性增强:患者依赖性增强,被动性加重,行为变得幼稚[7]。患者住院时间长,治疗痛苦复杂,脱离社会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和求生的欲望,使患者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在经医护人员的治疗及抢救护理下,多数患者的症状均能缓解,并使病情趋于稳定,致使患者对医院产生依赖心理,即使好转也不愿出院。对此类病人首先必须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根据患者的文化素质、性格等制定护理计划,进行心理疏导。对病情紧张忧虑者应避免各种医源性刺激,对已了解病情且乐观者给与相关治疗知识,让其参与治疗及护理,对需出院者劝说其出院,指导其正确服药和病情发生变化时的应变措施,以解除其后顾之忧,并能主动进行自护。

2.4 恐惧化疗心理:许多肺癌患者恐惧化疗,不能坚持全程治疗,甚至放弃治疗,主要是不能忍受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铂类药物的剧烈呕吐,盖乐对血管的强刺激等等。因此,应通过传播知识和进行行为干预,改变患者的不健康行为,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8]。化疗药物具有不同的不良反应,应针对不同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有效指导,教会患者及家属观察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减轻其不适感。如出现胃肠道反应时不要厌食,说明空腹呕吐可加重胃粘膜的反应甚至引起胃出血,鼓励其少量多餐的进食,在化疗当天化疗前后提前推后一个小时进食可有效减轻胃肠反应;化疗后常规给于如意金黄散涂擦静脉,对减轻血管的刺激有很好的疗效,并指导患者经常按摩四肢末梢,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血管的弹性,延长血管的使用寿命。指导其化疗24小时不要用热水洗手。

2.5 效果评价:心理干预前后,患者的心理反应建表1

4 讨论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干预已成为现代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的康复在癌症病人的康复过程中具有主导和关键作用[7]。表1说明通过心理干预肺癌患者的不良心理得到明显纠正。人的心理影响产生的情绪,对于疾病的预后有所不同,消极不良的情绪使人的心理失去平衡,导致神经活动失调而产生一系列身心变化,积极健康的情绪对人体生命活动则产生良好的作用,从而充分发挥身体的潜在力量[9]。因此我们应在护理实践中深入细致的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运用心理学方法,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沟通安慰疏导患者,改变护理对象不良心理状况和行为,将负性心理变为正性心理,使其很快适应病人角色,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积极配合治疗,战胜疾病,提高生存质量,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雁,陆缄琦.实用肿瘤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5~233

[2] 张金梅,宋亚兰,郭占茹.首次化疗肺癌患者心理反应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9,2(9):22

[3] Massic M..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ancer[J].J Nat Cancer Inst Monogr,2004,32(2):57~71

[4] 乔洁.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07,7(3):60

[5] 黄珉珉.社会心理学[M].北京:国际专业人才出版社,2005:124

[6] 王吉平,刘香君,舒莉等.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调查与相关因素分[J].上海护理,2005,5(2):4~6

[7] 张天则,徐光炜.肿瘤学[M].天津科学出版社,1998:2702

篇7

【论文关键词】小学生 健康心理 培养 方法

对小学生进行健康心理的培养是21世纪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小学生德育纲要对小学生提出了诚实、正直、谦虚、宽厚、有同情心、活泼开朗、勇敢坚强、有毅力、重质量、勇于创新等心理品质要求。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这些健康心理品质呢?

1.作为教师要多给学生表扬和关爱,少批评与责骂

我们老师如果习惯“皱眉头看学生,从不面带笑容”,对学生批评是大声地责骂,而缺少表扬与鼓励,缺乏了解和关爱,那么长期下去,就会造成学生心情压抑、情绪低落。这不仅影响他们目前的学习和生活,严重的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还会造成障碍。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多给他们一些表扬与关爱,那效果就不大一样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和表扬,就像一场绵绵的细雨滋润着幼苗茁壮成长。

不管是谁,只要工作有成绩,就能获得领导或同志们的肯定,那么他的工作积极性就一定会高涨。小学生更是如此,只要获得别人的肯定,感到别人特别是老师对他的关爱或者是表扬,他们的需求就满足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那么对学生而言老师真诚的鼓励和关爱,往往是无价之宝,极易在他们的心目中掀起成功的欲望,将会产生持久的动力。

2.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心理技能

2.1 在人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任何活动都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活动过程是学生的内在潜能,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因为人又联合他人的倾向,在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各自表现。如在《为自己喝彩》的主题队会中,学生表现自我,表演小品、诗歌、舞蹈、歌曲、绘画、写作、演讲等精彩的节目。曲终人散,他们仍意犹未尽,兴趣盎然。因此,近几年来,我始终坚持课前五分钟演讲的惯例,让学生说一件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自己准备演讲稿演讲,汇报学习雷锋活动的过程,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展示自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设计,他们会踊跃报名参加,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在这一片展示自我的沃土上生根、发芽,尽情地展示自我。

2.2 老师经常在生活和学习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富有哲理,但是对学生来说,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却并不适用。在他们看来,任何失败都是永久性的,灾难性的。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那么,如何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呢?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各个方面的对应点,抓住细节启发学生,感染学生,让他们总结体味艺术力量对心灵的震撼,达到教育与成功的双向意境。如在《穷人》这篇课文中,桑娜在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之后所展开的激烈的思想斗争,就是表现穷人善良,心灵美好的闪光点。另外,就是应抓住竞赛、游戏等时机,对每一项活动中取得成绩的学生,要给予肯定,还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的检测题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如数学竞赛活动教师出了六道题,规定:答对三道题小学毕业;答对四道题高中毕业;答对五道题大学毕业;答对六道题是博士,这个活动,“差生”也答对三道题。这样,各层次的学生在活动中都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同时,也产生了积极的心理效应,他们会朝更远大的理想努力。学生,一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会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使他们在不断的成功中明确前进的方向,树立勇于攀登的信心。

2.3 作为教师要注重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

哲学家曾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当我们发现学生存在不良心理倾向的时候,就要及时地纠正和引导。如学生中有的嫉妒心理很强,有的猜疑心很大,甚至有的同学有自卑感。当我们发现学生这些不良心理情况时,就要及时地纠正,可以采用各种方法,让他们克服。如:班上王红和李丽两位同学是一对好朋友,正在探讨一道数学题,当得知王红在今天的测试中有得了全班最高分,成绩不如王红的李丽一反常态,下课后拒绝和李丽一起跳绳。放学后不和王红一起走;班里选班长,王红是两名候选人之一,李丽却故意选了另外的同学,还扬言要和王红“一刀两断”。这时,我利用课余时间,找来了李丽,循循善诱地开导她,告诉她:嫉妒是一种消极的、不健康的心理,每个人都应该能够克制嫉妒他人的心理。在同别人进行比较时,要承认自己跟别人的差异并努力进取,要正视他人的优势和自己的不足,希望他人进步,自己也有收获。一个人若嫉妒别人,自己也失去向他人学习的机会,还会失去友谊,影响团结。一番推心置腹的话,她听了心服口服,面红耳赤。隔天,我发现王红和李丽牵着手,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老师只要苦口婆心,推心置腹的跟学生谈话、引导,学生定会改过自新。

3.作为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篇8

关键词:小学生 健康心理 培养 方法

对小学生进行健康心理的培养是21世纪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小学生德育纲要对小学生提出了诚实、正直、谦虚、宽厚、有同情心、活泼开朗、勇敢坚强、有毅力、重质量、勇于创新等心理品质要求。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这些健康心理品质呢?

1.作为教师要多给学生表扬和关爱,少批评与责骂

我们老师如果习惯“皱眉头看学生,从不面带笑容”,对学生批评是大声地责骂,而缺少表扬与鼓励,缺乏了解和关爱,那么长期下去,就会造成学生心情压抑、情绪低落。这不仅影响他们目前的学习和生活,严重的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还会造成障碍。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多给他们一些表扬与关爱,那效果就不大一样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和表扬,就像一场绵绵的细雨滋润着幼苗茁壮成长。

不管是谁,只要工作有成绩,就能获得领导或同志们的肯定,那么他的工作积极性就一定会高涨。小学生更是如此,只要获得别人的肯定,感到别人特别是老师对他的关爱或者是表扬,他们的需求就满足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那么对学生而言老师真诚的鼓励和关爱,往往是无价之宝,极易在他们的心目中掀起成功的欲望,将会产生持久的动力。

2.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心理技能

2.1 在人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任何活动都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活动过程是学生的内在潜能,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因为人又联合他人的倾向,在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各自表现。如在《为自己喝彩》的主题队会中,学生表现自我,表演小品、诗歌、舞蹈、歌曲、绘画、写作、演讲等精彩的节目。曲终人散,他们仍意犹未尽,兴趣盎然。因此,近几年来,我始终坚持课前五分钟演讲的惯例,让学生说一件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自己准备演讲稿演讲,汇报学习雷锋活动的过程,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展示自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设计,他们会踊跃报名参加,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在这一片展示自我的沃土上生根、发芽,尽情地展示自我。

2.2 老师经常在生活和学习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富有哲理,但是对学生来说,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却并不适用。在他们看来,任何失败都是永久性的,灾难性的。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那么,如何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呢?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各个方面的对应点,抓住细节启发学生,感染学生,让他们总结体味艺术力量对心灵的震撼,达到教育与成功的双向意境。如在《穷人》这篇课文中,桑娜在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之后所展开的激烈的思想斗争,就是表现穷人善良,心灵美好的闪光点。另外,就是应抓住竞赛、游戏等时机,对每一项活动中取得成绩的学生,要给予肯定,还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的检测题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如数学竞赛活动教师出了六道题,规定:答对三道题小学毕业;答对四道题高中毕业;答对五道题大学毕业;答对六道题是博士,这个活动,“差生”也答对三道题。这样,各层次的学生在活动中都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同时,也产生了积极的心理效应,他们会朝更远大的理想努力。学生,一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会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使他们在不断的成功中明确前进的方向,树立勇于攀登的信心。

2.3 作为教师要注重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

哲学家曾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当我们发现学生存在不良心理倾向的时候,就要及时地纠正和引导。如学生中有的嫉妒心理很强,有的猜疑心很大,甚至有的同学有自卑感。当我们发现学生这些不良心理情况时,就要及时地纠正,可以采用各种方法,让他们克服。如:班上王红和李丽两位同学是一对好朋友,正在探讨一道数学题,当得知王红在今天的测试中有得了全班最高分,成绩不如王红的李丽一反常态,下课后拒绝和李丽一起跳绳。放学后不和王红一起走;班里选班长,王红是两名候选人之一,李丽却故意选了另外的同学,还扬言要和王红“一刀两断”。这时,我利用课余时间,找来了李丽,循循善诱地开导她,告诉她:嫉妒是一

种消极的、不健康的心理,每个人都应该能够克制嫉妒他人的心理。在同别人进行比较时,要承认自己跟别人的差异并努力进取,要正视他人的优势和自己的不足,希望他人进步,自己也有收获。一个人若嫉妒别人,自己也失去向他人学习的机会,还会失去友谊,影响团结。一番推心置腹的话,她听了心服口服,面红耳赤。隔天,我发现王红和李丽牵着手,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老师只要苦口婆心,推心置腹的跟学生谈话、引导,学生定会改过自新。

3.作为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篇9

〔关键词〕职高学生;职业心理;调整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2-016-0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所提供的职业类型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状况,不同类型的职业对就业者有着不同的要求,只有具备很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对不同职业的适应能力,才能迅速把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职业环境中;只有不断地更新技能,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环境、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

青年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进入就业市场,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学生参加工作初期,不仅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困扰,而且由于不同职业环境所处的社会地位及组织结构的特殊性,还会遇到很多特殊的心理适应问题。怎样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已日益成为各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

一、职业心理适应过程

每一位从学校进入社会职业环境的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职业、新的工作岗位、新的人际关系,在工作技能和心理上都要经历一个从很不适应―逐渐适应―完全适应―再到不适应―逐渐适应―完全适应的反复循环的职业心理适应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对职业的逐渐适应的过程中,心理上会表现出由烦躁、易怒、冲动转而到满足、平安、稳定、成熟等特点。

(一)职业心理适应期的个人差异

一般而言,从学校进入新的工作岗位,学生的心理适应过程具有周期性,其周期一般需要三到五年。自我意识和自我感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因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往往对职业的适应期更长一些,反之则短一些;职业心理比较脆弱,自我调控和自我适应能力差、缺乏辩证思维的学生,往往适应期要长一些,反之则短一些;与周围人交流少,人际关系紧张,得不到及时心理支持的学生,往往对职业的心理适应期要长一些,反之则短一些;身处职业环境差的工作岗位,特别是处于领导不开明、人际关系复杂、人际矛盾较多的工作环境中的学生,往往对职业的适应期要长一些,反之则短一些。

(二)职业心理适应期的主要特点

在职业心理适应初期,压抑感是一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这种压抑感主要由四种心理感受组成:一是个性失落感。职业学校是学生个性张扬的地方,而新的职业环境则是一个强调共性的地方。学生在学校养成的个性在工作环境中往往不被欣赏,因此容易产生失落感。二是层次挤压感。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组织是松散的结构,而供职的职业环境是一种“金字塔”型的科层制结构。刚从学校到新的工作单位,在工作上,尤其是心理上,面对新环境、新职业,学生总是会感到来自职位、社会地位的压力。三是攀比失衡感。刚步入社会的学生习惯拿自己的同学、同龄人、同一批得到职位的伙伴等作比较,看自己的收入、住房、薪水、晋升机会、办公条件等方面比别人好还是不好,优越于别人的方面常常被忽略,而不如他人的方面往往被夸大。四是情绪波动感。刚进入新的工作岗位的学生,缺乏持之以恒的耐性,工作中稍微遇到挫折,就对生活、工作等失去信心,情绪波动不定。青年学生进入人生的转折点,面临全新的职业时所产生的一些不适应,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的反应,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过程。正确地分析其规律,进行自我心理和行为的调节,主动融入群体,尽快适应社会,适应职业要求,就可以缩短这一适应过程的时间,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职业心理和行为比较健康的社会劳动者。

(三)职业心理适应过程的规律

面对一种新职业,学生都有一个工作适应过程,包括了解知识、熟悉业务、锻炼能力、磨合人事,以至于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处事原则等方面都要适应新的工作需要和周围环境的要求等。每一个人由于自身素质、背景、阅历、能力和岗位等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差异。心理适应和工作适应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但工作上适应得越快,心理适应期反而越长。这是因为对自己职业适应越快的人,对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越高,在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之前,仍然会感到自己施展才华的空间不大,没有得到领导及周围同事的认可。而工作适应过程比较长的人则由于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社会、环境、责任等压力,对心理的不适应性相对弱化。这就是所谓的职业适应与心理适应呈“反比”的规律。因此青年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使“职业适应优势”尽快转化为“心理优势”,克服一切不良情绪,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发挥年轻人可塑性强的优势,找准自己的定位,用自己的“作为”争取应有的“职位”,发挥自己的心理优势和各方面的技能特长,永远持有一颗“平常心”。二是所谓的“凸透镜”规律。对自己是凸透镜的近距离使用――过度放大自我能力和工作成绩,对别人是凸透镜的远距离使用――缩小同事及周围人的工作业绩,藐视他人成绩,并且颠倒成像。这一规律是由于青年学生在校时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不匹配,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善于处理个人事务和公共事务的关系,没有认识到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差距等原因造成的。为避免出现这一现象,要指导学生从这一规律中经常反省自己,克服认识上的偏差,减少职业心理的不适应性,从而尽快融入职业群体中。

二、培养和增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调整策略

(一)培养青年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职业发展,提高学生对不同环境、不同职业的心理适应能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适应新环境、从事各项工作的重要条件。按照“反比”规律,只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缩短学生的就职适应期。因此,各级教育工作者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应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全的人格及对自身和对公众健康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公德意识、诚信意识、公民意识,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适应社会、适应工作、适应环境,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咨询,使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职业之间实现最佳对接。

(二)学校应该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工作,及时解决青年学生的心理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西尔・H・帕特森认为:“心理咨询是一种从心理上对人进行帮助的活动,是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咨询人员提供一定的心理气氛和条件,使咨询对象发生变化,作出选择,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且形成一个有责任感的独立个性,从而成为更好的人和社会成员。”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及心理治疗,及时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的心理更趋于健康。

(三)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心理学认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既知道如何工作,同时又有多方面的生活情趣,善于用休闲时间缓解工作压力。当压力过多难以承受时,懂得寻求社会或家庭支持,以避免心理失衡。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各种形式,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正确对待自己,把“凸透镜”放在适当的位置上,不要把自己看得过大,把别人看得过小,反之亦然。

综上所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有利于缩短学生职业心理适应期。

三、提高职业心理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调整兴趣和能力的关系,避免不良情绪对自己产生过大影响

个人的能力水平与个人的活动有直接的影响。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尽最大可能使二者达到一致,在心理上就会产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自我满足的幸福情感,从而也能更加轻松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职业适应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青年学生应注重自己不良情绪的调节,学会合理宣泄,学会诙谐幽默的处事方式,学会自我暗示等心理调节手段,争取做到无论处在何种对自身不利的环境中,都能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二)树立科学合理的自我认知观念,正确认识自我的意识

人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越能帮助自己有效地调解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认识自我包括认识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气质、能力及所扮演的角色等,如果对自己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目标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太大,心理就会失去平衡。因此,青年学生应具有面对现实挑战,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减少各种职业适应障碍。

在职业适应初期,学生对自己往往容易产生过高的期望值,存在一些非理性的观念,导致一些不良心理的产生。只有改变那些不合理、不现实的自我认知,发展更为现实的想法、更为积极的情感,持有更健康的心理,采取更富建设性的行为,才能减少和消除职业适应过程中的诸多不适应,作出更为理性的决定。

(三)调整“自我期望”与“自我现实”之间的差距

“自我期望”与“自我现实”之间往往存在一定差距,在工作中追求尽善尽美的人,往往会表现出一种渴望他人认可、肯定自身成绩的心理态势,而这种心理态势的恶性膨胀,则极易使人做出不理性的行为。追求完美本身不是错误,错误的是忽略自身个性、能力、机遇等条件的限制去一味追求完美。当心理所期望的目标不能实现,就会导致心理失衡,产生很强的挫败感,从而失去自信,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不利于良好职业心理的形成。青年学生只有放弃“完美主义”的不良心态,积极面对工作中的挫折,调整“自我期待”,确立切实可行的实际工作目标,才能在真实的职业生涯中发挥自己的工作潜能,增强对职业的心理适应性。

(四)重视人际交往,讲究人际交往的艺术

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克服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睦、融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高职业心理适应性。人际交往不仅是协调工作和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信息交流和沟通最有效的途径,而且也是个人心理健康的需要。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既能产生一些协作,也能产生一些相互干扰及相互矛盾的行为,产生一些隔阂和误解,影响个体的身心发展及组织和个人目标的完成。要消除这些矛盾和隔阂,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人际交往与沟通,使分歧得以统一,达成相互理解,形成共识。因此,青年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讲究交际艺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克服个性品质中不利于人际交往的一些心理。

1.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以自我中心者在为人处事中总是从自我的兴趣和需要出发,而不替别人着想,这种人很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固执己见,惟我独尊,自尊心很强,心中缺乏集体观念,这是自我封闭式的交往,因此要尽量克服,要充分重视集体生活,有意识地多考虑别人的利益和兴趣。

2.消除多疑心理

多疑者往往猜疑心很重,认为人人都不可信。对此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遇事不要主观臆断,而应通过观察,结合多方信息,然后分析判断,再得出结论,并善于对结论进行检验。

3.改变孤僻性格

在交往中,有的人总是与众不同,让别人难以接纳,孤芳自赏,自命清高;有的人性格内向,内心体验深刻,往往甘愿寂寞,凡事深藏心底。这是交际中很不利的一种交往障碍,克服的方法是积极投身到群体之中,体验与人交往的乐趣,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保持自尊,就有望抛掉清高与自卑,摆脱孤僻之苦。

4.克服嫉妒和猜忌心理

篇10

关键词: 德育教育 心理健康 心理疏导

在教育改革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担负着德育教育的重任,更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塑造者。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承受能力都在悄然变化。如不进行正确、及时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问题。

1.学生存在的厌学现象

存在厌学心理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他们常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或与其他同学打闹,影响课堂纪律;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在课堂上睡觉;或者在下面偷偷摆弄手机、看课外书,玩玩具;有的经常旷课或干脆逃学,等等。针对以上情况,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绝不能歧视或放弃这些学生,要从学生的德育教育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育、鼓励他们发奋学习,培养他们的远大志向,让他们认识到知识对自己未来成长的重要作用。对学习落后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辅导,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2.学生存在的学习疲劳现象

学生的学习疲劳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表现,形成的原因有许多,如学习的环境、学习持续的时间、学习的紧张程度、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情绪的变化等,都可能是引起学生学习疲劳的原因,为了预防和避免学习疲劳现象的发生,应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科学地安排好课程,教师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授课时,做到直观有趣,讲练结合。

3.学生存在的学习落后现象

学生的学习成绩落后,是指学习成绩经常明显低于同龄学生的一般水平,这部分学生跟不上正常的学习进度,完不成教师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逆反、厌学等心理,自暴自弃。针对这种情况,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对学生施之以爱,爱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基础。用爱的目光注视学生,用爱的语言鼓励学生,用爱的微笑面对学生,就能培养出通晓事理的学生。只要我们心中充满爱,用爱感染学生,包容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用爱教育引导学生,把学生引入健康成长的轨道,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人际关系失调问题。

紧张的人际关系会使学生会变得神经过敏而倍感压抑,学生的人际关系失调包括与家庭成员、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因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缺乏友谊。

(三)青春期发育的心理问题。

一些学生对自己的青春期变化感到无所适从,有的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变化感到困惑,导致一些心理障碍。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学生早恋现象日益增多,对学生健康成长极为不利。针对这些现象,教师要及时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普及青春期知识,教育学生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

(四)不良人格问题。

学生常见的不良人格主要表现为:偏激、狭隘、嫉妒、敌对、暴躁、依赖、孤僻、怯懦、自卑、神经质等。纠正学生不良人格,就要营造和谐的环境,为他们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并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和交流,增进学生对健康心理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教师身上肩负着教育、培养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每一位教师都要科学地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做好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呢?

(一)要多给学生表扬和关爱,少一些批评与训斥。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和表扬,不管是谁,工作中取得成绩,得到肯定和表扬,他的工作积极性一定会得到极大提高。学生更是如此,只要获得老师对他加以的肯定和表扬,其自尊心会得到极大满足,学习和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就会提高。因此,对学生而言,老师真诚的鼓励和关爱,往往是无价之宝,极易激发他们的成功欲望,同时会产生持久的积极向上的动力。

(二)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任何活动都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活动过程是学生的内在潜能,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因为人有联合他人的倾向,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各自表现。如在“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主题演讲比赛中,学生积极参赛,努力表现自我,兴趣和热情极高。学生通过展示自己,增强了自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尽情展现自我。

(三)要让学生经常在生活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那么,如何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呢?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知,掌握文章中各个方面的知识点,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抓住细节启发、感染学生,让他们总结体味艺术力量对心灵的震撼,体会到用自己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后成功的喜悦。

(四)要注重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如果发现学生存在不良心理倾向,则要及时纠正和引导。如有的学生嫉妒心理很强,有的猜疑心太重,有的有自卑心理,等等。在发现学生这些不良心理问题时,要及时纠正,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克服。做到入情入理,细致入微,相信学生会积极转变。

(五)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以敏锐的细致的目光观察其言行,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地进行认真、耐心的交流和辅导,对症下药。通过朋友式的谈心,有针对性地梳理、引导,帮助分析利害关系,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达到解除心理障碍的目的。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坚持不懈的努力协调,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而且是引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以平易近人的姿态与其共享喜怒哀乐,以真诚的善良的心灵为其示范领航,学生的健康心理会由此渐渐得以培养。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真正得到学生心理上的认同,对学生开展综合的、多种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谈得上运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1

[摘 要]浮躁心态是制约独立学院大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精神状态。独立学院大学生浮躁心态的形成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即生理、心理因素;意志、情感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要改变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浮躁心态,必须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浮躁心态;成因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9-0177-02

1 独立学院大学生浮躁心态的表现

浮躁,在辞书上解释为轻率、急躁;在心理学上,浮躁主要是指内在冲突所引起的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或人格特质。我们一般把它理解为与“扎实”、“沉稳”意义相对立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实质上,它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

与本一、本二的学生不同,本三部分学生是怀着一种忐忑不安的愧疚心态走入大学校园的。他们渴望成才的心态与对高考不慎失利而产生的懊恼和羞愧形成矛盾。加之他们多数人对独立学院的性质和定位缺乏准确认识,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影响了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此外还受到来自社会及家庭等多种因素影响,无形中滋生出一种浮躁的心理。

独立学院学生的浮躁心态在世界观和人生观上的表现为缺乏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和追求,或虽有远大理想却没有实际的行动;浮躁心态在学业上表现为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怕吃苦,不愿循序渐进,只想投机取巧,急功近利;浮躁心态在生活中的表现为:缺乏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缺乏艰苦朴素的作风,夸夸其谈,好逸恶劳,喜欢互相攀比;浮躁心态在就业方面的表现主要是诚信意识的缺失和弄虚作假的泛滥。总之,浮躁心理已成为制约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良好形象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2 独立学院学生浮躁心态的特点

(1)独立学院学生的浮躁心态主要不是出现在低年级的大一学生身上,而多数是从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尤其是留级学生身上体现。他们入学时表现得循规蹈矩,信心百倍,努力学习,认真工作,积极融入集体。但是,经过一个学期或一年的学习,有些同学或因学习方法不当,或因自我控制力不强,或受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学习落后了,人际关系紧张了,于是心态也开始浮躁了,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进入了下一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2)独立学院学生的浮躁心态绝大多数出现在学生受挫之后,这说明当代80后或90后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犹如温室里的花朵,很少经过大风大浪的洗练。一旦学习成绩不理想,挂科或留级;恋爱受挫;同学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谐;找工作不太理想,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大学生心态浮躁的诱因。

(3)独立学院大学生一旦心态浮躁,很少有人依靠自身的力量扭转乾坤,浪子回头,重新振作起来。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抗压耐磨的能力较差,老师和朋友﹑亲人的帮助是他们重新振作的强大动力,尤其是老师的指导及劝解对他们非常重要,不仅可为他们指引迷津,更是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3 独立学院学生浮躁心态的危害

浮躁是一个毒瘤,它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人际关系及精神状态和道德水平,并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而且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工作态度。

在学习上,浮躁心态使大学生学不好,学不会,考不好。上课似乎一听就懂,其实没有真懂;看书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轻描淡写翻几页就算看过了,无法深入领会其中的内涵;考试时看到题目,不仔细审题,而是急于动手,经常犯粗枝大叶或粗心大意的错误,等到题目做错了,才恍然大悟。

在人际关系方面,浮躁使大学生不仅交不到知心朋友,反而因心浮气躁而得罪同学,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因为没有人愿意与一个脾气暴躁,心高气傲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相处。

浮躁对大学生精神方面的影响表现在:人浮躁了会终日处在又忙又烦的应急状态中,脾气会暴躁,神经会紧绷,终日处于心绪不宁的状态。浮躁也影响着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浮躁容易使大学生养成好逸恶劳,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等不良品格,进而逐步丧失那种勤劳勇敢﹑顽强拼搏﹑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浮躁也影响到大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态度,不少人经不起金钱和名利的诱惑与驱使,不能正确看待自身能力和客观实际,看见他人发展比自己快,便产生羡慕加嫉妒的心态,而当自己取得了一点成绩时,便妄自尊大,忘乎所以,以为自己了不起,什么都能干;在遇上挫折﹑情绪低落时,就会孤注一掷、铤而走险,这无疑是饮鸩止渴,后患无穷。

4 独立学院大学生浮躁心态的深层次原因

4.1 影响独立学院大学生心态浮躁的生理﹑心理因素

(1)自我观念方面:独立学院大学生主观我与社会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存在矛盾,希望得到社会的尊重,而社会对本三学生的认可度却达不到学生的要求,此种现象在大学生就业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致使本三学生心态严重失衡;

(2)在学习方面:部分本三学生学习目标处于真空状态,没人管理,更无人表扬,过去的优势地位丧失,因学习动力缺乏或学习方法不对,存在严重的学习焦虑或考试焦虑;

(3)在社交方面:因社会地位比本一、本二学生较低,加之部分同学学习成绩不理想,因而在社交方面存在自卑和猜疑心理,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4)在情绪方面:存在焦虑、抑郁、嫉妒、自卑、激动易怒、冷漠、情感脆弱、低落等困扰;

(5)在性心理及恋爱心理方面:性焦虑、草率恋爱、不文明恋爱、害怕求爱与恋爱至上、偶像崇拜之间存在严重的协调性;

(6)在人格发展方面:存在懒惰、怯懦、狭隘、拖拉、虚荣、以自我为中心等缺陷。

4.2 影响独立学院大学生浮躁心态的意志、情感、认识等因素本三学生高考失利的重要原因不是智力的因素,更主要存在于意志和感情方面。本三部分学生缺乏那种坚忍不拔、持之以恒、顽强拼搏、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意志,相反,部分学生养成了拈轻怕重、好逸恶劳、骄奢逸、好吃懒做等不良习惯。这些是本三学生学习心态浮躁的重要因素。

在情感方面,本三大学生处于情感敏锐的高峰期,情感丰富、复杂,容易波动,恋爱心理处于强烈性和文饰性、动荡性与压抑替上升的时期,内心冲突多,自控力差,情绪调控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心态浮躁。

在认识方面,部分本三学生由于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课后不是上网玩游戏,就是打牌赌博,谈恋爱。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种没有明确奋斗目标的精神空虚状态,加剧了大学生的浮躁心理。

5 独立学院大学生克服浮躁心态的应对措施

首先,从社会层面来看,中国媒体需要有社会责任感,客观理性地评价社会上的一夜成名者以及事业成功者,尽可能的不去营造投机、走捷径的社会氛围。在宣传上,应多宣传中国古代文化的沉稳、含蓄等方面的内容,劝诫人们戒骄戒躁。《论语》说“欲速者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三思而后行”,当代大学生应继承古人所倡导的沉稳,脚踏实地,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多一份耐心和冷静,依靠勤劳和智慧致富。

其次,高校需要继承“象牙塔”的本色,无须一切以就业率、大学排名为奋斗目标,而应厚基础、宽口径,厚积薄发,为经济与社会持久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智力支持。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应根据人才成才的规律,做好扎实的培养教育等基础性工作。在思想教育上,应教育学生树立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虚怀若谷的博怀。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学知识要循序渐进,注重积累,不能一蹴而就。在管理方法上,大学辅导员应以真诚和爱心去关怀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有着不良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学生,以关切而又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对于那些缺乏明确的学习生活目标、不知如何打发闲暇时间的人要进行方向上的引导,使其做好生涯规划,过着愉快而充实的生活。

篇12

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报告一

内容提要

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源泉。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在xx年以后出生的,由于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和自我等多方面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明显的人际交往困难,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校园问题,偶尔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就大学生的交往问题找出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关键词

大学生 交往问题 原因 建议

一、大学生交往障碍种种

大学生以专业分班级、以学科分院系,班级和院系是他们生活的团体,一个单纯的高中学生上大学后,若不小心被别人鄙视或被拒绝于团体活动之外,而他又不善于交往,不在改变中得到提高的话,就有可能进入孤独、压抑的境界,从而可能困扰大学四年的生活,甚至影响未来的行为。 大学生由于阅历较浅,一般都缺乏处理人与人关系的经验。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他们一方面在本能状态驱动下渴望融入集体,另一方面他们又习惯于后天养成的惟我的行为模式,有时他们适应不了,接受不了,理解不了同龄人之间那种平等的争吵、合理的冲撞和正常的磨合的自然法则,因此客观上群体包容不了他们;主观上自己也容纳不下群体。 主要症状①自我封闭: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对外界的事物不适应或不感兴趣,不愿与他人交往。②容易冲动:对于身边发生的一点点小事常会以过激的行为去解决。大学生在校期间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身心愉快,从而促进学习,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现在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处在冷漠、疏远的人际关系中,他们心情不愉快,有时还产生敌对、憎恶的态度,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有损身心健康。

二、 大学生交往障碍的原因

影响大学生交际问题的原因很多,综合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1、社会人口政策发展及家庭生活的影响。新人口政策下的家庭生活往往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这些孩子聚在一个集体里,会出现中国特色的人口问题。上世纪xx年代以前,中国的家庭不仅存在纵向关系,而且还存在横向关系。 横向关系体现为每个家庭基本有两个孩子以上,邻里之间的孩子相互串门。小伙伴在嬉笑玩耍中避免不了受伤挂彩,吵嘴哭鼻子,但是孩子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竞争与合作,形成人际观念。自从我国实施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后,中国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横向关系没有了,孩子享受的是纵向血亲(爷奶、父母)带来的呵护甚至溺爱,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荣誉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缺乏坦诚的心态和理解偏激等等。小伍上大学了,没过多久,他觉得宿舍太窄,班级无聊,独自在校外租房,又把一个来自西北的女学生招来同居,他免费供她吃住,她则每天洗衣做饭,陪他睡觉,说不清是小两口

儿还是主仆关系。这消息传到了小伍的家乡,母亲觉得孩子闹腾得太过分,于是打来长途电话兴师问罪。没想到孩子挺着脖颈蛮有理: 你们从小对我娇生惯养,我又不会洗衣做饭,一个人怎么生存?。一叶知秋,从小伍的家庭可以看出当代校园的新问题。

2、校园环境的影响。大学具有比较开放的学习环境,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吸纳多方面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处理不当就会产生矛盾。与中学比,大学的管理模式较为松散,强调的是个人的兴趣与发展。中学时期住宿比较集中或居家,每天的安排有固定的规律,班主任也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要靠自己的交往能力来适应这个环境。大学是走向社会的桥梁,大学生可以与社会人员交往,可以自由上网吧甚至在宿舍中直接上互联网。

3、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之一,若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确地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就会影响一生。大学生在校园里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大学生可以钻研浩瀚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在广阔虚拟的Internet空间里漫游。糟糕的是迷恋游戏的同学,在反恐、传奇等界面中不能自拔,忽视同学、朋友、老师之间的人际活动,因为实际的远不如虚拟的精彩。这样的大学生如果自控能力弱小,就会觉得自己不顺,甚至对别人出手。另外,不注意人际关系培养的大学生,在激烈竞争社会中喜欢单打独干,易于自我封闭,不善与人交流合作,以防止自我暴露和竞争力的丧失。小灵是个文静内向的学生,以较高分数从乡下考入大学,刚开始满怀激情,但不久后发现自己不知道怎样与别人交流,看着别人开开心心地谈天说地,高高兴兴地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她感到心理极其紧张和不安,甚至不愿意在人多的地方出现,曾有不如回家算了的念头。从认知心理学方面理解,人际交往的认知意象来自经历与感受。与他人交往的经历就像输入大脑的信息,交往时所产生的感受好像一个软件包,经过当时的加工处理与实施则组合成文件。像小灵及那些常一个人在家里的孩子们,中学时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平时极少与他人接触,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与人交往的客观环境,缺乏与人语言交流的能力,所以形成不了与人交往的经历和与人交往的现实感受,因此也就无从形成人际交往的认知意象。这就使得他们在大学校园相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感到手足无措和缺乏信心。

三、提高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建议

根据内因主导外因的辩证思想,要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首先要设立必修课程,以求改变他们的思想;然后,发展针对个体的信息咨询活动,做到点、面结合。

1、设立交际与心理的专业必修课,进行公开的正面宣传教育。每个人都有发现别人内心秘密的欲望,一般来说只有敞开自己的心扉,才可能走进别人的心里,主动向别人示好是取得思想上的沟通、感情上融洽的第一步。交往的过程中遇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通过角色置换来看待问题,也许你会得到前所未有的理解。同时要明白每个人都有保留自己意见和按照自己意愿去生活的权利,不要强制改变别人,尊重他人,不过高要求别人,以豁达心胸与他人合作。室友的好友来访,热情接待,休息时间,切勿大声喧哗,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开始的。

2、发展心理咨询服务,提高心理咨询的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性格日趋成熟与稳定,其价值观,世界观基本成型,在很多问题上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但也可能易趋固执、钻牛角尖。一些学生虽然平时不愿意与身边的同学交流,

但对心理咨询却有一定的需求,他们可能从学校心理咨询老师那里得到解释和慰藉。在目前校校通和舍舍通的条件下,建议学校在计算机网络上设立采用不见面、不记名的文字、语音同步咨询服务,以便能使该项工作能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成为学校的现代教育品牌之一。

3、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形成学生、家长与老师的教育合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教育经历中显得尤为重要,孩子的情感、认识及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大学生是以寄宿为主,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家长并不能及时了解,学校和家庭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沟通,互相配合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报告二

一、调查目的及意义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记得一位叫做戴尔,卡耐基曾的名人说:一个人的事业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们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因此,我们小组开展了此次调查,目的在于大致地了解我校蔡家关校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情况,并针对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借以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优雅、和谐、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寝室文化,并帮助广大同学树立正确的交往态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调查内容

1、人际交往的概念及分类

2、大学生常见人际交往问题及对策

3、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和艺术

三、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网络调查法

3、文献法

四、调查对象

1、南通大学各学院各年级的学生以及已从事工作的校友。

2、全国各大高校学生(含中专,大专,及研究生博士生),应届毕业生、以及从事工作多年的大学生。

五、调查结果分析(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表现出交往方式多样,交往范围开放,交往内容广泛,交往界限淡化等诸多新特征。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自我中心、功利化、消极闭塞、虚拟淡化等不良倾向。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要遵循正确的交往原则;积极参与交往,克服各种不正确的认知,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注重人际交往技巧、学会人际交往的艺术。

人际交往的概念及分类

人际交往的概念

人际交往是指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相互间进行的交流或联系。人际交往的基本要素是:信息源、信息、信息接受者、反馈和干扰。

分类

人际交往按交往的规模分,有个体间交往、个体与群体间交往、群体间交往;按交往的媒介分,有语言交往和非语言交往;按交往的途径分,有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按交往组织结构分,有下行、平行和上行三种交往方式。

人际交往的功能

人际交往作为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体现出人所共有的心理需求,具有重要的功能。

交流信息功能

人际交往是实现人际信息沟通的基本条件。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人际交往的过程是信息交流、信息增值的过程。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之大,信息价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不断地增长。通过人际交往,人们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是自己丰富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维。同时,人际交往可以使人克服认识中的盲点,具有比书本上获得信息,内容更广泛、渠道更直接、速度更快等特点。

自我认识功能

人对自我的认识并非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而是通过交往,在与别人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所说的镜中之我,即他人如一面镜子,我们只有通过交往,通过观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他人那里的反映,才能更加恰当地或更为全面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孔子也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只有善于与人合作和公事,在高水平上进行人际交往,才能是自己成为高素质的人才,获得自我完善,实现人生价值。

心理保健功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际交往的心理机制。不少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曾对孤独感做过研究,美国心理学家哈类等人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将猴子置于不锈钢的房子里,温度事宜、空气流通、清扫和喂养等一切工作都是自动化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剥夺研究发现,被隔绝交往的猴子远比正常交往情况下的孩子有更强的恐惧反应,它们在情绪和交往行为上收到损害,精神上是不

完善的。健康的人际交往使人心情舒畅、快乐愉悦,获得一种安全感、归属感和满足感。尤其是遇到苦闷、困惑、恐惧等情绪时,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获得亲朋好友的同情、理解开导和帮助,得到心理支持和精神抚慰,相反人际关系受阻,会使人压抑、失落和孤独。

行为协调功能

人际交往执行着协调人们行为的作用。没有交往,就没有关系,就不能形成相互作用的准则,就没有行动的协调和一致,社会的共同活动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人际交往促成人们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相互合作,形成联合的强大能量,创造着人间的各种宏伟奇迹。友好的将往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一个人良好的个性形成,更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及其对策

大学生常见人际交往问题有社交自卑感、社交嫉妒感、社交猜疑心、社交报复心、社交恐惧感、自我中心。

自卑是个人由于某些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及其他原因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情绪体验。大学生社交自卑主要表现为交往中比较忧郁、悲观、孤僻、自我封闭、言行被动,在社交场合拘谨、避让、退缩。自我认识不足和过低的自我期望是形成大学生社交自卑心理的最主要原因。受自卑情绪影响的大学生一般具有敏感与虚荣性、掩饰性等心理特点。

应对策略有:一、正确认识自己,修正理想自我,扬长避短。自卑者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具体做法有:一是自我举例法;二是征求意见法;三是与比自己差的人相比较。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但理想的建立一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理想标准的确立应当以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实现为原则,只有这样才会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

二、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这是一种纯心理学的方法。要多分析自己的有利条件,总结过去成功的经验,体验过去成功的快乐,不断提醒和激励自己,使自己在心理上确信能够获得成功。

三、学习自信行为,自卑的大学生还应当在交往中学习自信行为。比如锻炼自己在说话时做到声音洪亮,不吞吞吐吐,当对方声音超过自己时,学会故意将声音放低,掌握交往主动权;练习自己能径直向对方走去,讲话时敢于与对方有眼神交流。

四、改变不合理观念,学会放下,从社交阴影中走出。自卑者在认识上大都受这种观念之害,要学会改变观念,做到拿得起放的下,保持一颗平常心。

嫉妒是一种极想排除或破坏别人的优越地位的心理倾向,它包括焦虑、恐惧、悲哀、猜疑、羞耻、自咎、消沉、憎恶、敌意、怨恨、报复等不愉快的情绪。大学生社交嫉妒一般表现为在交往中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报以嫉恨。这种嫉妒感具有潜隐性、对等性、行为性和变异性的特点。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虚荣心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

应对策略有:一、纠正认知偏差,正确看待别人的能力和长处。嫉妒者在别人成功时,总以为别人的成功是对自己的威胁,有碍于自己的发展。实际上,别人的成功来源于他的努力,荣誉是他努力的报酬,嫉妒者不应该把别人的成功等同于自己的失败。

二、学会对比方法,培养达观的人生态度,积极升华。在看到别人优点的同时,要善于看到自己比别人优越的一面,平衡自己的内心,遏制嫉妒心理的产生。

篇13

一、居高临下

家长同孩子说话的时候,习惯端家长架子,显长辈威严,常常使用命令、指责的语气。如“你应该如何如何”、“你不能怎样怎样”、“你快给我……”,这些居高临下的姿态,生硬强制的语言,难免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无形之中在自己和孩子之间划出了一条鸿沟,成为亲子沟通的主要障碍。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因此,父母要真正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就要放下长辈的架子,“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蹲下来”,父母就能从心灵深处平视孩子,读懂孩子的眼睛,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因为孩子的眼睛就像两个镜头,时刻注视着你,折射着你。蹲下来与孩子说话,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事情或问题认真又亲切的态度,使孩子和父母更亲近。因为用爱的细节更能感染孩子,教育孩子。

二、自以为是

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对父母的崇拜和顺从与年龄增长成反比,随着年龄慢慢长大,知识信息储存不断丰富,自立意识逐渐增强,对父母的崇拜和顺从也在逐渐减弱。一些家长无视孩子的这些变化,处处自以为是,还用对待幼儿那样的方式对待正在长大的孩子。“更年期遭遇青春期”,冲突不可避免,代沟进一步加深。

要克服自以为是的心理,关键在于家长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转变“老子胜似儿子”的自大心态,树立“儿子可以超过老子”,“向孩子学习”的家庭教育新理念;二是转变“老子永远正确”的惯性思维,以实事求是、坦诚的态度,勇于向孩子认错。这样做,不仅不会降低父母的威信,反倒会使父母的形象在孩子心目中变得更崇高。

三、当面教子

我国古代有句格言:当面教子,背后教妻。从字面意思理解,大概就是孩子可以“当面”管教;教育妻子要在背后,可能是为了保护妻子的面子吧。格言中的“当面教子”被世代传承下来,相沿成习,至今仍然是不少家长管教孩子的常规方式。

有的家长管教孩子不分场合,当着众多老师、同学或亲友的面,开口就是责骂,动手就是痛打,全然不顾孩子的人格尊严和心理感受!不论家长的初衷如何,“当面教子”的影响是负面的——要么激起孩子更激烈的反抗,要么孩子深度自卑,性格从此判若两人。两种情况,印证了一种结果:失败的教育导致教育的失败!

“当面教子”最严重的危害就是让孩子“当众出丑”,其所受到的精神创伤远比肢体伤害严重得多!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顾及孩子的“面子”,“成绩当面夸,缺点背后谈”,不要当着大家的面责骂孩子,那样会令孩子在人前抬不起头来!有时候,对孩子的过错也要宽容,特别是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宽容比惩罚引起的心灵震撼更强烈!

四、苛求完美

科学家苛求完美,是严肃的责任;艺术家苛求完美,是崇高的境界。而家长苛求孩子完美,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知其不可而妄为之”,由此而引发的亲子冲突,成为父母与孩子之间几乎是无法逾越的鸿沟!

按照家长心目中设定的“好孩子”标准,要求孩子学习成绩门门优秀,做人做事样样杰出,倘若孩子某一项到不到预期目标,就失落,就浮躁。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考了第十一名,家长抱怨:你太叫我失望了!就差一个名次,你怎么就没考进前十名呢?你看,在家长那“完美”的放大镜下面,明明是孩子的进步,但却成了孩子的差距!如此苛求,孩子岂能不累?亲子关系岂能和谐?

未成年人的智力、能力、生活体验及身心发育程度,都还未达到成年人的水平。因此,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其它方面,孩子表现不“完美”才是正常的,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家长应从孩子的年龄、知识和实际能力出发,适当调低期望值,努力就是好孩子,进步就是一百分。

五、盲目攀比

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一种人:草坪总是别人的绿,孩子总是别人家的优秀。有这种心理的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时常陷于盲目攀比的误区,难以自拔。

家长搞攀比的良苦用心,是给孩子寻找一个“参照系数”,树立一个“身边的榜样”,以此激励孩子发奋用功。但是,他们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常识:人是有差异的,各人的智力、能力水平发展也不平衡。这就是为什么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个教师,几十名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有较大的差别。再者,即使同等水平的两个孩子,在某些方面也会有强弱之分:这位理科是强项,那个文科有优势,或者在某一门学科上各有千秋。

所以,父母不应事事拿自己的孩子同别人的孩子比,比分数高低,比名次好坏,更不要拿自家孩子的短处跟人家孩子的长处比,这样比来比去,比“丢”了孩子的自信,比出了亲子之间的矛盾!要记住一句话: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六、急功近利

当代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反映在家长身上,就是拔苗助长式的家庭教育。

有个别家长,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无视孩子的成长规律,一味抢“先”求“快”,揠苗助长的蠢事不断发生,伤害孩子的悲剧屡见报端:一位年轻的母亲因为三岁的女儿不会背诵李白“床前明月光”这首诗,竟把女儿毒打致死!某市一位父亲因为上小学的儿子考试成绩不及格,将儿子打成伤残!一位家长在仅有半个多月时间的寒假里,就为女儿报了钢琴、舞蹈、英语三个特长班,恨不得一夜之间就把孩子速成为“全才”!

在这里,笔者向家长朋友们介绍一种新教育理念——慢教育。

教育专家告诫家长:应以“慢”的心态对待孩子的成长,陪着孩子一点一点地进步,欣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快乐,慢慢等待孩子长大。等待、耐心、从容、宽容、淡定,是专家强调的“慢教育”的关键词,也是家长们家教过程中需要培养的姿态与心态。

七、高压政策

“乐嬉游而惮拘检”(喜爱嬉戏游玩而讨厌约束限制),是少年儿童的天性。而家长对孩子的顽皮、任性和不良习惯,多采取强制性的“高压政策”:

一是“堵”。怕孩子染上网瘾,于是不准孩子玩电脑;怕孩子学习受影响,索性不准孩子看电视;怕被别人带坏,于是把孩子“封闭”在家阻止与人交往……

二是“禁”。在家里,只有家长的批评权,而没有孩子的申辩权。孩子受了委屈,刚想张口辩解,就会遭到家长的呵斥……

“高压政策”虽然能管住孩子的身,却管不住孩子的心。何况这种表面的“听话”、“顺从”是以压抑孩子的天性为代价的。在长期压抑的状态下,孩子可能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屈从,要么反抗。前者让孩子性情抑郁、自卑、怯懦,后者使孩子产生焦躁、易怒、心理和行为上的强烈逆反。

面对顽皮加叛逆的孩子,宜疏不宜堵。除了耐心引导之外,家长还应该给孩子一个发泄情绪的“窗口”。譬如,给孩子留出点儿“小空间”,发点儿“小脾气”,宽容点儿“小错误”。你可别轻视这些“小招式”,运用得好,也许能起到帮你消除火气,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消弭鸿沟的大功效呢!

八、食言失信

诚实守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教育孩子讲诚信,家长必须身体力行,堪为孩子表率。我国古代“曾子杀猪,以示诚信”的故事就是一个典范。

平心而论,父母对孩子失信,也不尽是存心要欺骗孩子,很大程度上是觉得孩子小,不懂事,承诺的事只不过是“逗你玩”,无需太当真。表面上看,父母不兑现对孩子的承诺,除了孩子一时不高兴外,也不至于造成什么太严重的后果。然而事实上,父母失信的结果决不像表面所看到的那样简单:孩子们会觉得父母对自己的承诺虚假,自己对父母的承诺也可以虚假,因此,对很多人的承诺都是可以虚假的……

这不是笔者妄加推论,而是可怕的必然!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为人处事的态度,是孩子学习、模仿的榜样。父母的品行足以影响孩子的一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父母教给孩子什么,孩子最终也会给父母返还什么,这就是最简朴的“因果报应”。

九、多疑好奇

人都会存有自己的隐私,这是出于安全和自我保护的本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发展的变化,这种意识会变得越来越强烈。诸如抽屉加锁、进屋后关上住室的门窗、接打电话避开他人等。有的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关心,总对孩子的“私密”抱有太多的猜疑心和好奇心,总想“窥探”孩子那些不愿为所知的内心。于是,打听、跟踪,甚至不惜偷听偷看孩子的私人电话、日记……

这些看似“关心”的举动背后,实质是对孩子的不放心、不信任、不尊重,是造成父母同孩子产生矛盾和鸿沟的主因之一。

相互信任,是人们之间交往共事的人格保证。同理,信任也是建立亲子感情的重要基石。如果父母和子女之间没有了信任,亲情也会淡漠、疏远。

家长对孩子的信任,应该包括对孩子的人品和行为能力的信任两个方面,其中,尤以人格信任最为重要。俗话说,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正因为如此,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要多点儿信任,少点儿猜忌;多点儿坦荡,少点儿好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建立在亲情基础上的信任,才是维系亲子关系的重要保证。

十、惩罚过度

关于孩子犯了过错,该不该给以惩罚这个问题,家长们有疑惑,专家们也是各抒己见。笔者以为,这里的关键是惩罚的“度”的问题。

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承受力有限,过度的惩罚不但起不到教育孩子改正错误的作用,还会把孩子推向另一个极端。所谓“过度”就是“罚不当罪”,即所犯的过错不应受到那么重的惩罚。比如,孩子偶尔一次犯错,或一次考试失利,家长就大发雷霆,训斥、打骂、赶出家门,这样过度的惩罚使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遭受严重打击,性格柔弱的孩子会由此蒙上心理阴影,变得怯懦自卑;脾气倔强的孩子可能会破罐子破摔,产生极端行为。

惩罚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教育者具有一定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智慧。一次有效的、有激励作用的惩罚,可以促进一个人深刻反省,使他迷途知返,将他引向成功,一生受益;一次伤人自尊、令人消沉的批评,则会让一个人从此一蹶不振,失去前进和向上的动力。所以,对孩子进行教育惩罚,一定要从爱心出发,注意适度原则,讲究方式、方法。

请家长注意:我们惩罚的是孩子的错误,而不是孩子本身。

十一、唠叨不休

也许人们不愿接受这个事实:家长的“唠叨不休”同“家庭暴力”一样,被中小学生列入“最不满意的家长教育行为”。

许建国先生在他的报告中曾讲到这样一件事:

一个学生家长向他一气“唠叨”了一个半小时,中心话题只有一个:抱怨孩子不听话。家长终于说完了,许先生去一句话:“我要是你的儿子,就离家出走!”那位家长愣住了:“孩子已经出走了!我就是为这才找您求教的。”许先生给她的办法只有三个字:“闭上嘴!”

这个案例虽然是个极端,但有其普遍性。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唠叨”确实是孩子们最头疼、最反感的教育方式。说话内容拉杂重复,翻来覆去一个话题,说个没完没了,让人生厌;说话方式死板俗套,数落、抱怨、叮嘱,天天如是。长期生活在家长唠叨的困扰之中,对于孩子的劣行情绪刺激不亚于肉体上的伤害。

家长之所以唠叨,是因为他们总是对孩子不放心,总是对孩子不满意,主观愿望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为什么“满心是爱,说出来就变成对孩子的伤害呢”?值得家长们反思。

十二、父母不和

父母不和给孩子内心深处留下的痛苦阴影,有可能伴随他们的一生。

在童年的记忆中,最刻骨铭心的,就是父亲和母亲经常吵架。每当那时,我就蜷缩在角落里哭,无奈,无助,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也许是有过亲身的经历,我特别理解有着同样遭遇的孩子们的感受。

夫妇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决定着家庭生活的质量。夫妻和美,家庭和睦,孩子就有安全感、归属感。如果夫妇两人经常争吵,冷战不断,无辜的孩子受到的伤害最深:处在两人夹缝中无所适从,不知该听从父亲,还是该倾向母亲?一不小心,还可能成为夫妇一方的“出气筒”!

父母不和对孩子更深层的伤害,就是在充满怨恨和敌意的家庭环境里,孩子的性格被扭曲:孩子从父母那里学会了仇恨,学会了暴力,学会了以同样的方式伤害他人……

播种善良,收获感恩;播种习惯,收获命运。为了孩子,愿天下的父母和睦恩爱,永远告别“昨天的战争”!

十三、生而不养

“养不教,父之过”。古人早已对那些放弃对孩子的教育,不负责任的父亲提出了批评。而在当下,一些年轻家长因工作、生意繁忙,无暇顾及,把孩子交给爷奶(外婆、外爷)领养,出现大量的“隔代教养”儿童。

据笔者跟踪考察,“隔代教养”虽然有着照顾贴心、老人育儿经验丰富等有利因素,但在儿童性格发展和亲子感情培养方面可能产生消极影响:

其一,教养方法失当。爷爷奶奶总是对孙子孙女疼爱有余,管教不足,过度溺爱,顺从放纵,把这些孩子惯得娇气、霸气,自私任性。这种不合群的人格终会成为孩子人际交往的障碍。

其二,亲子教育缺位。2~3岁是孩子发展“依附关系”的关键时期,也是父母和孩子培养感情的最佳时机。父母不亲自负责孩子的教养,不利于亲子感情的建立。

篇14

[关键词]教育理念;高效课堂;赏识教育;师生和谐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8-0087-04

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出发,大家特别关注“学困生”,我在高效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中,选择了在传统教育中不被重视的“学困生”作为实验对象。下面我就2012年9月―2013年7月一个学年的课题探究过程进行回顾,期待与同行一起分享从“学困生”到“白天鹅”的转身带来的喜悦,也期待同行赐教。

一、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课题研究过程,顺其自然地重视“学困生”

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使人的个性、心理全面发展;使人的潜能全面发挥。教育的目的是确立人的独立地位和主体地位,不断唤醒人的自我意识,反思人的自我存在以及他所生存的社会,从而批判地建构自我,建构理想中的生活图景。

西方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经历自主实践和自主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和自我塑造,从而使能力不断增长,身心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在课题研究中,我采用个人教育经验总结的基本方式,将先进的理论、观念转化为教育经验技能;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尝试改进;点滴归纳,自觉总结。

1.探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表现及消极影响

“学困生”主要指因长期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理解力较弱而导致学科基础薄弱、学习信心不足、学习成绩难以提升的部分学生。导致学生不良习惯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因素。如父母为人处事的态度、性情,热衷于自己的事业或嗜好,对孩子缺乏责任感、耐心和正确的教育方法;父母有明显的矛盾冲突与冷战;尤其父母离异是造成子女心理异常、导致多数孩子学业明显下降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父母x异后孩子的心理变化通常表现为:①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会使孩子处于感情脆弱、经不起打击的状态,做事畏首畏尾。②内疚感。孩子常常把自己的某些过错,看成是引起父母关系变化的原因。这种自责,将导致孩子出现逃避现实的心理状态。③自卑、猜疑心理。孩子因缺父或缺母,自感不如别人。他们常常表现为情绪忧伤,孤僻,畏缩,做事缺乏自信心。④补偿心理。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孩子会祈盼在感情上得到补偿,个别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往往会在“感情补偿心理”的驱使下,盲目地向异性求爱。⑤逆反心理。由于温暖家庭的解体,孩子一时无法接受,易形成逆反心理,对周围的人产生对抗行为,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他们会无故指责父母,顶撞教师,对人持冷酷的态度。

对于生活在这些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如何运用正确的教育和亲切的关怀,来弥补他们心灵的创伤,使他们能健康成长极为重要。但这些学生因成绩和性格的原因,常常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被边缘化;甚至还遭遇成绩优秀同学的鄙视,在课堂上往往陷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因此,“学困生”常常与教师和同学的关系不和谐,表现出逆反、自卑、孤僻、违纪等现象。“边缘化”“无援化”均违背了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不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不利于他们学业的进步和将来顺利地融入社会。

2.顺其自然,重视“学困生”

构建学习小组,让“学困生”回归团队。对每一位学生的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后,按照思维倾向和学习能力互补的原则建立学习互助小组,两人一小组,其中一人能教另一个人;四人一大组,能实现不同学科的深入讨论。比如甲、乙、丙、丁四人一大组,其中学习能力较强的甲和乙分别为两人小组的组长,可以辅导丙和丁。甲和乙、丙和丁均存在着感性思维或理性思维倾向,表现为理科或者文科课程学得较轻松。这种分组可以为课堂教学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员参与打下基础,彼此有相互依存的需要,能一定程度地避免“边缘化”和“无援化”。

教师还要培训学习小组,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高效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小组是实现“学习主人”的基本单位,能不能实现这一意图,取决于小组的活动能否如期开展。在以前的灌输式课堂下,有的学生好表现,在课堂上占尽先机,不给别人机会;有些成绩好的学生思想比较保守,不愿教别人;有的学生胆子小、不善言辞;有的学生自卑,常常保持沉默,即使有问题也不会问同学,等等。当然,这些问题都是高效课堂要突破的重点,而关键在解决学生的问题,培训学习小组。培训分三步:讲道理、多鞭策、勤鼓励。

“讲道理”就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合作,为什么要表达,教师把新的课改理念讲给学生听,让他们理解。比如: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一个人行走也许走得快,但走不远。现代社会每个人的成功其实都是一个合作团队的成功,绝不是单打独斗能够实现的,“合作”“表达”是每个人未来发展的需要。团队的合作往往产生高于个人的智慧火花,德国人能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能造出世界上质量最好的车,正是得益于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现将课堂教学方式及效果统计表进行展示,让学生自己做一个分析,以选择最高效的学习方式,表格如下。

“多鞭策”即在课堂评价环节以学生的参与讨论是否积极、发言次数的多少来判断个体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优劣,逼“学困生”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小组讨论后的代表发言必须实行轮流制,每个学生都要有机会。这样安排的好处在于集体智慧通过个体表达,帮助“学困生”参与到课堂中,培养了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勤鼓励”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及时恰当的点评,敏锐地发现每一个“学困生”表现出的闪光点,及时鼓励,恰当引导,肯定“学困生”的每一次发言。把课堂中的讨论、发言以及思维的创新作为评选优秀学习小组的条件,通过评选激发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团队之间的竞争意识。每月小结一次,每期评选两次优秀学习小组,数量超过半数,并出专刊介绍优秀小组的突出事迹,展示“课堂积极分子”“优秀组长”“进步之星”的相片。

经过一个学期的培训,学习小组的活动能够较顺利地展开,“学困生”已经成为小组中平等的、不可缺少的一员,他们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精神面貌和学习兴趣均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二、用真诚的赞美与尊重,重树自信与灵魂,提升人文素质,唤醒“学困生”

1.赏识与尊重是唤醒灵魂的妙方

据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实验研究表明,一个能经常得到肯定和鼓励的学生,他的心理会发生变化,逐步变得自信、阳光,并不断地完善自己,最终实现梦想。教师在课堂中的鼓励与肯定,也能让学生的肾上腺分泌加快,提升其学习的兴趣和持久能力。这表明,现代教育中的“赏识教育”理念是从人性光辉的一面去塑造人格的,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种接受赞美后的心理体验。

“学困生”的形成,往往是由于他们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没能得到过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与肯定,产生了极度的自卑和逆反情绪,导致他们对学业毫无兴趣,沉迷于吃喝玩乐中,暂时忘却了痛苦与烦恼。一个总是挨批评和指责的孩子是很难树立自信心的,最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严重制约其学业兴趣的产生与探究思维能力的形成。

要想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困生”的人文素质,首先就得唤醒他的人性,开始心灵自悟,这需要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学困生”往往不是智力因素造成的,而是情感与心理状态长期异常而导致的。如果教师和周围的同学都能平等地对待“学困生”,从人格上尊重他们,像对待朋友那样与他们相处,他们那颗敏感的、曾经受伤的心灵是会慢慢回归的,他们会逐渐融入集体,会尝试着与教师交流,逐步消除内心与周围人群的隔阂。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学困生”对某些学科感兴趣,学得很好,而有些学科却不愿意学,心生厌恶。只要教师能站在“学困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就能逐渐唤醒那冰冷而自卑的灵魂,让他们重塑信心。

在高一年级曾接触到这样一位女生,她可以视教师和其他同学而不顾,目光冷漠,仇视周围的一切,下课只与几个同类的“哥们儿”混在一起,其言行举止充满了对学校、对班级、对教师、对同学的挑衅,上课也是毫无顾忌地讲话,并且举止很不文雅。像这种情况,教师一般都会严厉批评,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其实,透过她的眼神来分析,这个女生也许是因为自己的外表形象而遭受过同学的歧视,也从未得到教师善意的关注与爱护。我从与她主动打招呼开始,尝试着去接触她,多次非刻意重复后,让她觉得老师还是很关注她的,后来她也会主动与老师打招呼了。通过观察了解,她喜欢绘画,字也写得不错,在与班主任达成默契的情况下,我安排她出班级黑板报,她认真完成了任务。这时,我慷慨地赞美她,她笑得很开心,很有成就感。此后,她会把家里的事以及学习上的困难主动与我交流,她最大的变化就是眼神中少了一种邪气,开始有了中学生的天真与热情。她上课会主动进入状态了,不理解的问题会问同学或老师,主动参与小组的课堂活动,我根据她的情况常给予她一些表达的机会,并慷慨地肯定她。此后,我根本不用担心她的历史学科成绩不及格。

世界上无数个例告诉我们,“赞美敌人,于是敌人成为朋友;赞美朋友,于是朋友成为手足”。对待“学困生”教师也要做到,能肯定他们时,决不吝啬和拖延;需要鞭策时,尽量做到委婉,维护他们的自尊;需要教育他们时,一定要晓之以理,通过自我反省来提升认识。作为现代教师,一个起码的素质就是要学会欣赏和肯定学生,让赞美他人成为一种习惯。

2.培养情商,形成独立人格,让“学困生”成为“优等生”

在高效课堂教学中提升“学困生”的人文素质,就是教他们“学会做人”,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人性、完善人格,启发他们做一个真正人格独立的人,做一个有智慧、有修养的人。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良好的人文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勇敢无畏的顽强意志、优雅从容的气质风范等。学业成绩只是一个直接的结果,要成就“学困生”的未来还得从心灵深处着手,从每天的具体细节培养习惯。只有深入细致地、灵活地开展工作,才能最终达到提升“学困生”人文素质的目标,真正落实“为了一切学生”的新课改理念,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我通过观察众多学生后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有发展的动机,但在现实中却因为两种主要因素而使他们发生巨大的差异,即习惯和意志。这两种因素都与成长环境密切相关,到高中阶段,它们经过了十多年的演绎。有良好习惯和意志品质的学生会顺其自然地走向成功,而习惯不良和意志脆弱的学生到高中阶段则易成为“学困生”。教师转化“学困生”就得从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开始,从学会每天坚持、战胜困难和弱点开始,让他们领悟习惯的魔力以及意志力的威力。D化过程,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践行者,具有深层次和艰难性的特点,是工作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下面我想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来体现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习惯”与“意志力”的重要性。

有一名男生,凭借初三短时间的突破获得了“6A1B”的成绩,升入高一并分在一层次班。轻而易举的“成功”让他忘乎所以,对教师的严格要求根本不屑一顾,踩点进教室、不记单词、不背课文、作业偷工减料、下课聚会聊天、午休只晒太阳或玩“三国杀”、有空余时间也只看课外书、睡觉前用手机上网看新闻……教师找他交流,他永远都有理由为自己辩解。高一的颓废使他变成了一名真正的“学困生”。进入高二时,他的许多功课都与同学有很大的差距,更糟糕的是学习习惯很坏,但值得欣慰的是,他明确了一定要考上大学的学习目标。当时他的内心世界正发生剧烈的矛盾冲突,很想像过去那样“混”,又很想考大学,多次问教师有没有“捷径”,难道真的要结束“混”的日子吗?经过高二两个月的试验证明,当别的同学在努力时,他付出不够就会被甩在后面很远,这是一场激烈的竞争,更何况他已经落下一段较大的距离了。“老师,我还来得及学吗?”我回答:“真心想学就来得及。”他又问:“那我该怎么办?”我认真告诉他两个词:习惯、意志。我让他把这两词的意思讲给我听,他告诉我:好的习惯是迈向成功的阶梯,卓越的人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我让他用一天时间把学习和生活中的好习惯写出来,再把学习过程中会碰到的困难写出来,之后自然是行动。

接下来的两个月,每天他都要面临坏习惯的挑战,学习小组在这一过程中起了核心作用。组长正是一名具有良好习惯和坚定意志的学生,他就像高铁车厢的动力机,带着这名“学困生”正确前行、高效运转。组长每天按要求检查他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是否做到,碰到困难通过讨论解决。一周进行一次自我总结评价,做得好的方面打“√”,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评估表上的“√”越来越多,直到最后一周表上全部为“√”。这名“学困生”基本上用好习惯取代了坏毛病,能坚持八周,足以证明他的意志力坚定。具体来说,学习小组成员起到及时带动和有效监督的作用,让一些良好习惯化为具体的行动,使行动不再盲目。而以一周为单位的评价,能及时肯定他所取得的进步,只要下周比上周多一个“√”就行,就这样,把大目标分解为近期小目标,有八周的缓冲期,最终按要求全做到了。评估表格设计如下。

从第三个月起,该“学困生”被选为小组长,他由一个“好习惯”的被动训练对象转化为一个主动执行者;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越多,学习方法会逐步形成;所发现的问题越多就越能激发探究的欲望;问题解决得越多,成就感带来的喜悦和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精神面貌好起来了,时间节奏加快了,人变得自信了,每天6:30起床参加晨练这一高难度的事也能自觉做到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变成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三、共享从“学困生”到“白天鹅”的心灵感悟

A天鹅篇:

人生有很多段路,我的人生会在这里留下一个记号,但我知道,那不是句号。所谓指路明灯,此处应该不为过。

可以说,没有老师您,便不会有现在的我。

虽然,我看上去二不兮兮,油嘴滑舌,甚至有些油盐不进,但我心中仍旧充满了感恩。

负责意味着重担在肩,尤其是老师,没有额外的利益,只有额外的责任。

然而,看似沉重的字眼,老师您却身体力行地诠释着。

会是冬日里漆黑晨时不怕严寒的呼唤?

会是教室一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药箱?

会是我们身后承受着不理解却充满期盼的殷切目光?

都是。

慢慢地我懂了。不,我也应该懂了老师的付出。

什么园丁,什么奉献,在这文字俞显肤浅的时代,老师您的实际行动,更真实、更温暖。

老师的想法不被理解,一开始我也是。这需要承担怎样的压力呢?

虽然,目前我还不够好,但我会加快脚步!

老师让我的人生出现了转折,能前行多少便看我的了。

无需太多话语。

B天鹅篇:

斗转星移,已经到了我高中最后一个教师节了!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见到您的情景:您身着白色衣裙,端坐在讲台处;我左手提壶,右手提桶,身上背包,笑般地问:“这是209班吗……”转眼过去,如今已到了我在您手下的第三个年头。

我是一个懒散的人,也许您说得对,这是“中国人的懒散”,能偷懒就尽量偷懒,能放松就尽量放松,不能创造机会也能……

真不敢想象,若是我这种人不在您手下,而是在其他人手下,我会野成什么样子,也许高考后无需看成绩,自觉去打工或种田。

说起来也好笑,学了陶潜的《归园田居》与庄周的《逍遥游》之后,我曾一度萌发辍学去种田的想法。后来才发现,我连田都不会种,五谷除了知道麦、稷、菽、稻、黍的名称外,放在一起我还真分不清。

您真的很严,市立中学人人都知道。也许只有您才能帮我克服懒散的毛病;也许只有高考后我才能真正明白您的良苦用心;也许我还有可能掉进充满陷阱的青春,吃一堑再长一智……

话不多说,音有尽而意无穷。

点评:

这两篇短文是来自2013年教师节期间两位曾经的“学困生”的佳作。他们很巧妙地选择教师节的时机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能真诚地表白自己内心曾经有过的想法和行为上的不良表现。这些想法和表现在学生中其实很普遍,遗憾的是有些学生心灵深处尚未反省和觉悟。

这两个“白天鹅”的代表,在经过教师的严格训练后,不但觉悟了,还因为自己学业上取得了^大的进步而变得自信、轻松。以中学生的一般标准来看,他们已经是非常优秀的学生。

短文充满了深深的悔悟和对教师的溢美之词,而文章创作过程中,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形式让他们的学习充满快乐、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他们的兴趣很快转移到学习上,这一方面他们还没有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