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范文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8: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

篇1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043-02

1 人际交往的概念

人际交往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沟通、信息交流、情感与心理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它反映着人们为了满足个人和团体的需要,所进行的心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感联系。[1]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自我实现感,满足精神的需求,有益于心理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处于压抑和紧张的状态,精神方面相对孤寂,会使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作为大学生群体的我们正处于渴求人际交往、渴求被理解和被认可的心理发展时期。

2 人际交往的心理发展阶段

根据欧文阿特曼和达尔马斯泰勒的社会渗透理论,从人际交往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来看,可以把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定向阶段。即交往双方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在这个阶段中,由开始时的零接触状态,逐渐实现选择性注意。这种选择可以映射出交往者的兴趣特征、心理特点和某种需要倾向。

第二,情感探索阶段。即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沟通和探索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发展。在这个阶段中,交往双方开始角色性的接触,如打招呼、聊天、学习和生活上的互相帮助。

第三,情感交流阶段。即由角色性的接触,向建立在基本信任基础上的较深情感的卷入。在此阶段,双方会谈论一些私人性的问题,讨论各自家中的情况,诉说烦恼和分享快乐。

第四,稳定交往阶段。即交往双方由于逐渐接触,彼此的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从而进入稳定交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交往双方的自我表露更深更广,心理距离不断缩小,情感愈发密切,在心理上逐渐形成一定程度的融合和依恋。这标志着人际关系已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表现为彼此关心增多,互相分享生活空间包括私人的情感和财物,并且两人一旦分离或发生冲突,交往者会出现牵挂、焦虑和烦躁的情绪。

3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困惑

3.1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3.1.1 自主性强范围广泛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随着身心的发育成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人际交往中,不愿顺从别人,希望独立自主,喜欢展现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独特的性格。随着生活空间的扩大,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更加广泛的特点。

3.1.2 注重内容,注重形式

大学生校内外生活和实践丰富多彩,社团活动各具特色,人际交往的内容更加丰富。伴随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人际交往的手段日渐多元化。电话,短信,QQ、微信,邮箱、交往的形式越来越多,具有更多的开放和互动。

3.2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惑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主要有羞怯心理、猜疑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和自傲心理等。

3.2.1 羞怯心理

羞怯心理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最常见的现象。大学生的羞怯心理包括两个方面:害羞和胆怯。具有羞怯心理的人在社交场合,尤其是在同陌生人或异性的交往中,常常表现为腼腆、动作不自然,严重者表现为脸色绯红、手足冒汗、语无伦次等。有严重羞怯心理的大学生常常怯于交往,经常宅在宿舍里,对交往采取回避态度。

3.2.2 猜疑心理

猜疑表现为总觉得周围的事情与自己有关,对他人言行过于敏感,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猜疑经常导致无中生有,甚至曲解他人善意的言行,从而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3.2.3 自卑心理

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情绪低落,学习效率较低,在困难面前畏葸不前,自我效能感较低,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看法。待人接物过于敏感。

3.2.4 嫉妒心理。

大学生产生嫉妒心理是因为将自己与其他同学比较后,发现自己在学习成绩、能力特长、社交活跃程度或者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愤怒、怨恨、羡慕、羞愧等组成的复杂情绪。[2]

3.2.5 自傲心理

喜欢过高地估计自己,说话不注意分寸和方式,只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容易引起他人的攻击和反感。

4 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惑的应对方法

人际交往是人类基本的心理需求,有助于塑造个体的人格,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化。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惑的应对方法如下:

4.1 克服羞怯心理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要培养自信,清除消极的自我暗示,学会肯定自己。其次不要过于考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患得患失;最后要学习必要的交往技巧,进行心理训练和实践锻炼,提高自身能力。

4.2 克服猜疑心理

首先,要培养面对问题时理智处理的能力。其次,要学会客观全面地认知他人和客观事物,不要以短暂的交往经验就做出结论,避免以偏概全。再次,要拓宽胸怀,人际交往中产生误会和隔阂是正常现象,要学会主动与他人沟通。

4.3 克服自卑心理

首先,要自尊自爱,正确看待自己,评价自己,欣赏自己,不断完善自我,增强人际吸引力;二是寻求他人帮助,如向心理咨

询师倾诉求助,三是学会自我调控,积极参加活动和运动,逐步培养自信心。

4.4 克服嫉妒心理

一是正确认识嫉妒心理的普遍性,并相信这种情绪可以克服;二是改变认知,见贤思齐,让自己的心胸逐步变得开阔;三是转移注意力,化嫉妒为动力,努力提高自己;四是,学会自我宣泄,找他人开导。

4.5 克服自傲心理

首先,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尊重他人,每个人都渴望被肯定被尊重;其次,要有同理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地自我觉察,不断地自我反省;再次,去培养群体意识,在集体的活动中,在他人的交往中,不断融合,不断适应,克服自傲的心理。

总之,大学生想要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需要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与他人交往,同时注意提高自身人际魅力。

参考文献:

[1] 沈德立主.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

[2] 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

篇2

人际交往对于军校学员来说非常重要,但是有些学员存在或多或少的人际交往障碍,如自我中心、自卑心理、嫉妒心理、孤独心理、猜疑心理、羞怯心理。论文将探讨如何克服这些不良心理状态,使军校学员能够更好的开展人际交往活动。

关键词:人际交往障碍调试

目前,大多数军校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家庭教育不同、个性有差异,每天都在一起难免出现交往问题。在相互交往中,心理状态不健康者,往往得不到和谐、友好和可信任的人际关系,在与人打交道时,不仅不能得到快乐和满足,也无法给予别人帮助,甚至在交往中陷入停滞,形成恶性循环。我们应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注意这一方面,尽可能地改善不良的习惯和心理。军校学员人际交往中有哪些常见障碍,它们的表现是什么?如何克服调试?让我们一一来看。

一、军校学员常见人际交往障碍

1、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具体表现在相处时,许多学员都感到自己是主人,不能,只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只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在与人交往时不想吃亏,做事首先想是否对自己有利;认为谁也不能侵犯我,不能忍受一点委屈和挫折;更有些学员眼睛只盯着别人的缺点,当发现一个学员有缺点时,不是诚意帮助对方解决问题,而是群起而攻之。

自我中心也反映在班级活动中,有学员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有冲突时,不愿意牺牲个人利益;不服从大多数人的集体意见,而要求从自己的意见出发;当他们的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时就不快乐;不爱参加集体活动,但要求集体照顾自己的兴趣;当集体有困难时,认为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总是想逃避。

2、自卑心理

自卑表现在交往活动中就是缺乏自信,轻视或看不起自己,过低地估计自己,内心想象失败的体验多。自卑是人际交往的绊脚石,它直接阻碍了一个人去与其他人交往。如自卑的学员在社交活动开始之前,就给自己一种“我很难成功”的消极自我暗示,结果抑制了自己能力的正常发挥,导致了社交的失败。过于自卑的人会害怕与别人打交道,别人同他打交道时也常常感到压抑、沉闷。再如有的自卑的学员性格内向、多愁善感、见人便害羞、语塞,看到别人善于交际,更是自惭形秽。学员的自卑心理―旦形成,不但会严重地阻碍他们的交往活动,使他们孤立、离群,还会抑制他们的荣誉感和自信心的发展,不利于他们能力的发挥和潜能的挖掘。

3、嫉妒心理

人总有―种想要成功的愿望,有一种比别人更强的冲动,这是社会所希望的。但是,有些人在无法成功或无法超过的时候,往往产生一种由愤怒、羞愧、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感,这就是嫉妒。按照许多心理学家的分析,嫉妒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你看待它、对待它的方式不同,结果也会不一样。轻微的嫉妒会让人感受到一种压力,产生一种向卓越者学习并赶上他的动力,促使人去奋进、拼搏。这时,嫉妒的消极心理被转化为竞争的积极心理,你会把不服气的心理升华为积极的竞争心理,可能会以自己的优势胜过对方的劣势。但是,如果嫉妒带来强烈的焦虑和敌意,你在行为上表现出从对立的立场上寻找对方的不足,那就是消极的心理了。如A生因成绩优秀获得奖学金,B生当面表示了祝贺,但内心挺不服气,认为自己成绩也很好,于是背地里四处散布:“c生没得奖学金太亏了?”“听说A生考试时带纸条“等。面对嫉妒心理,我们需要做的是调整自己,反省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毅力,奋起直追,否则,我们不但自己很难受,还与卓越者差距越来越大。

4、孤独心理

孤独心理在青年学员中比较常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有的学员觉得自己心中有许多不想轻易告诉别人的秘密,于是产生了一种闭锁的孤独。有的学员渴望别人能了解自己,能彼此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然而寻找不到这样的“知音”时,便会陷入苦恼和惆怅之中,产生孤独的心理。有的学员由于愤世嫉俗、自傲、追求理想,表现得在现实中不适应,于是产生孤独心理。还有些学员由于个性原因也会形成孤独,如因为自卑而把自己封闭起来;由于自怨自艾、多愁善感等使自己陷入孤独的心理。

5、猜疑心理

这是军校学员交往中的另一种消极心理,反映了学员不同程度的自私狭隘。如有的学员被队干部批评了,不是反省自己,而是怀疑谁向干部打了小报告,怀疑自己的竞争对手使绊子,怀疑是与自己有过节的人伺机报复等,甚至有人稍微对自己表现出一丝异常,就怀疑人家是对自己有成见,就像“邻人偷斧”一样。猜疑心理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大忌,也是人际关系中的蛀虫。一个人若是掉进了无端猜疑的漩涡,肯定是心生疑窦,事事捕风捉影,处处神经过敏,丧失对战友的信任,这样不但损害正常的人际交往,还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

6、羞怯心理

羞怯也是学员人际交往中较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尤其是在新生、女生、偏远山区农村来的学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中表现较为突出。有羞怯心理的学员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紧张不自然,未说话就先脸红,心跳加快语音低,在训练学习中遇到问题,宁可自己心里憋着,也不好意思开口向教员或其他队友请教。羞怯常使学员在与人沟通中大大约束自己的言行,难以清楚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情,甚至造成自己的不被理解或误解,因此妨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常见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调试

在与其他学员相处过程中,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常见的心理障碍可以有以下的调试方法。

1、克服自我中心

关键是要改变自己的认识。首先,要直面社会现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需求,而且也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这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矛盾,不可能每个人都如愿。这就要求每个人都要面对现实,学会互惠,在必要时做出一些让步。当然应该尽量满足自己的权利和愿望,但也不能只顾自己,忽视别人的存在。如果每个人都只有自我的想法,那么,事实上每个人都不会有好日子过的。第二,跳出自己的圈子,多从别人的角度想想,以了解别人。并学会尊重、关心、帮助别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回报,从中也可以体验到快乐和幸福。不要贬低别人的人格,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喜欢你。你满足了别人的精神需求,别人才会满足你的精神需要。最后,加强自我修养,学会控制自我的言行和欲望。把自我利益的满足建立在合理、不伤害他人的基础上,做照顾别人的人,从而更好的照顾自己。

2、克服自卑心理

要克服自卑情结,首先要提高自我期望。自卑者首先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就,并进一步放大优势。一个人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和他们进行正确的社会比较,才有助于肯定自己,才可以克服自卑感。第二,积极参与沟通活动,增加沟通的成功经验。主动和陌生人进行沟通,去提高成功的沟通的概率,去享受哪怕是非常小的成功的喜悦,这对从来没有赢得交往成功的自卑者来说,再小的成功也可以鼓舞人。随着成功经验的不断增加,自卑感会被削弱甚至消失。

3、克服嫉妒心理

嫉妒的危害是很大的,它会吞噬人的理性,影响正常的思维,导致人格的扭曲,也使人不敢与之交往。有嫉妒心的人,应该多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多注意自己的优点,积极升华自己的劣势为优势,采取合法、正当和理智的手段来消除这一心理。一是追求崇高的目标,丰富自己的生活,使原来不能满足的愿望获得补偿;第二是学习正确的比较方法,辩证看待自己和他人,以求心理平衡;三是克服封闭和狭隘的意识,以对抗自己的私心杂念。

4、克服孤独心理

摆脱孤独的基本途径是:第一,开放自己。人际交往不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互利的过程。要把真正的自我展现在朋友、学员面前,不要隐藏自己的弱点,缺点,别人也一定会了解你,接受你。因此,主动关心他人,帮助别人,亲近别人,一定能摆脱孤独的情绪干扰。第二,开阔生活空间。一个人在紧张而充实的生活中,是无暇顾及寂寞的,只有当无所事事时才能感到空虚和孤独。因此,积极从事各种有意义和有吸引力的活动,以丰富的生活内容来转移可能的孤独感。第三,多参与集体活动。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学员有很多和人亲近、谈心的机会,学员可热情帮助他人,尽情享受和体验集体的温暖和友谊,从而有效地消除情绪上的“隔膜”,消除内心的孤独。

5、克服猜疑心理

猜疑之心是种不信任别人的心理,对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都有着非常的破坏性。因此,克服猜疑之心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维护的重要内容。一是要注重理性意识的培养。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猜疑戳穿了是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于猜疑者消极的自我暗示心理作祟,会觉得事情合乎逻辑。“邻人偷斧”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所以,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找几个人谈,克服“当局者迷”的认知误区,是消除怀疑的重要途径。二是以信任作为交换的前提。同志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可以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有效消除误解和疑虑。三是优化人格素质。狭隘和自私的坏性格会使个体将消极的态度投射到被观察的对象,从而产生违反实际的主观猜想和想象。因此,要加强个性品质的改造,消除不健康的人格品质可能带来的错误的投射倾向。

6、克服害羞心理

一是培养沟通的信心。自信表现在各个方面,如果总认为自己缺乏沟通能力,口才不如别人,气质风度比别人差,见世面比别人少,在集体活动中就会胆怯,言语行为优柔寡断,羞于开口研究和讨论,使自身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影响同志间正常的交往。发展自信,就是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不必为自己的一些弱点惭愧,相信自己身上总有吸引别人之处。二是丰富知识。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掌握了熟练的沟通技巧,在沟通时自然会应对自如。知识可以丰富人的底蕴,增加人的风度,提高人的气质,也能克服心理上的羞怯。所以要努力学习,努力拓宽知识,掌握一定的社会知识和技能。通过积累知识,增强沟通的勇气。三是加强沟通技能的培训。军人在军营中表现自己的机会不多,沟通的范围很小,沟通能力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积极锻炼自己,如在各种场合大胆的讲话,敢于发言。

[参考文献]

[1]乐乐.军人人际交往中不良心理的克服.人人健康,2014年14期.

[2]王华,吴含粉.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与调节技巧.科教文汇,2007年7期

[3]曾伟,李艳萍.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南昌高专学报,2005年2期.

[4]孔素然.浅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卷宗,2013年11期.

[5]卓娜.小议应用人际交往心理学知识培养主动真诚交往的态度.神州,2012年3期.

[6]孙琦,李庆华.试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世纪桥,2012年5期.

篇3

关键词:职校; 人际交往; 问题;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法: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142-001

人际交往是个体的基本需要,职校的学生要想适应现代社会而生存,在学校里就必须努力使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学习为自己创设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使青少年感到心情舒畅,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如果人际交往不良,就有可能会引发各种问题。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的过程。”[1]职校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指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往。

一、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职业学校里,有些班级的男女生数量比较悬殊,这对职校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职校学生的交往问题还表现在一些学生对老师的不信任,不愿意与老师交往。

职校的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交往问题主要表现为存在着较深的“代沟”。很少有学生把父母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在学习上、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很多学生第一个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父母。

职校学生的交往问题还表现在结交网友上。网络聊天这种形式的出现,给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带来了一个能够找到自我的场所,在这个亦幻亦真的世界里,不少职校学生自认为找到了“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于是,职校的许多学生经常沉浸于这种虚幻的网络世界中。

二、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分析

职业学校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是专业的设置能与社会需要较好地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然而,由于社会上很多人对职业的偏见(如:厨师比较适合由男性来担任,而从事财会工作的最好是女性等),这必然导致职业学校的不少班级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正是这个原因,在男生占绝大多数的班级里,同学之间的攻击行为就相对较多,而在女生占大多数的班级里,同学之间也出现了较多的交往问题。

心理学研究认为,在影响人的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会产生“投射作用”,所谓投射作用是指一个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使人们把自己具有的东西看成是别人也具有的,学生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偏差,有一些也是受到了投射作用的影响,如对同学进行无端猜疑等情况。当然,产生猜疑心理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自信,学生在怀疑别人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怀疑,职业学校不少学生自信心较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去经常遭遇挫折与失败的经历引起的。

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往偏差主要是由于学生的认知错误造成的,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会产生许多认知错误,如晕轮效应,这是一种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如果一位学生认为老师的某些教育方法不对,由于晕轮效应的作用,很可能会对老师进行全盘否定,甚至不再愿意与老师交往。

应该说,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都有一点“叛逆”,这是由他们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所决定的,但为什么“代沟”在职校生的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呢?这很可能与他们的成长经历有关,很多职校生成绩较差不是在一两个月内形成的,而是由于多年不努力学习造成的,在这么多年里,家长也采取过各种手段鼓励孩子学习,但孩子还是没能完全满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孩子的学习现状和父母的理想产生了距离,在父母和子女之间都产生了较强的不信任,“代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三、解决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职业学校的一些班级因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而引发的人际交往问题,比较现实的做法是职业学校在招生时对那些预测男生一定会占绝大多数的专业,对选择该专业的女生进行适当的政策倾斜,如减免学费,提供优厚奖助学金等,这种政策对于女生数量占统治地位的专业中的男生也同样适用。

按照弗洛伊德对侵犯的本能论的解释,侵犯冲动的能量必须得到表现,侵犯可以以某种社会许可的方式表现出来,如:体育运动就是很好的侵犯冲动的释放途径之一,所以,职业学校可以尝试着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以减少学生中攻击的发生。同时,也能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更为顺利地进行。

克服猜疑心理的一个有效方法是重建自信,要充分发挥职业高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解决学生和老师的人际交往问题,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可以进行很多方面的尝试:首先是赢得学生的信任,让每一位学生都相信,不管老师采取什么教育措施,对我都是公平的,老师的目的只是为了让我做得更好!克服人际交往中晕轮效应的最好方法是对交往对象有较全面的了解,为此,老师更需要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接触,这样,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也不会停留在表面上,这样就能比较有效地克服晕轮效应。

针对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代沟”问题,家长也应进行反思,孩子上职校并不是没有出息,只要努力,同样会有成就的,不要再对孩子进行一味的埋怨,数落。作为学生,也要对家长多一些理解,在职业高中里努力学习,不让家长们失望。

由于结交网友对职校生会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而且,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未满18周岁,按照国家的法律,平时是不允许进营业性网吧的,但许多时候与网友交流都是在网吧进行的,所以,职业学校应明令禁止学生进网吧、结交网友。

参考文献:

[1]时蓉华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4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人际交往引导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引导的必要性

1.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交流信息、开拓视野、启迪思维、切磋学问、了解社会、探索人生。大学生通过交往在学习、思想、性格、才能、情趣等许多方面相互取长补短,这种互补作用对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沟通情感,有助于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交流情感、沟通心灵。人的感情需要宣泄,也需要交流。大学生之间有许多共鸣,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时常会感到失落、孤独、紧张、焦虑等情感体验,需要与人倾诉,需要通过交往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健康的情绪,维护好身心健康,感受美好的生活。

由此可见,良好的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由于大学生的年纪轻,阅历少,部分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技能与经验,因此在交往中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在个别人身上甚至产生了极端的后果。如果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和危机事件。我国著名心理卫生学家丁瓒先生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人际关系失调而来的。根据我们多年的辅导员工作的经验,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有很大比例是因为人际关系失调引起的。因此,高校辅导员

必须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引导。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问题的分析与引导

1.自我中心的影响与引导

自我中心是指从自己的经验、角度去认识和处理人和事,而不能意识到他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对人和事物的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很难与人相处,这种人自私、自利、自负,做人处事都是以自我为标准。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总是强调自我需要的理由,从不考虑他人的需要与要求。

对待有这种心理障碍的学生,辅导员要及时地引导,纠正他的自我认知,让他客观地评价自己,要鼓励他参加集体活动,融入到集体中去,让他为他人服务,为集体做事,在参与和付出中感受快乐、体会成就感,培养关心他人,乐于贡献的优良品质。同时要教会他们交往和与人相处的技巧,帮助他们融入集体,让他们正视集体的力量。更为重要是要对学生传授心理知识,让他们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测试的知识,使其能凭借心理测试工具对照心理健康标准了解自己,提高他们的心理防卫能力,预防上述心理状态产生,进行及时的心理自我调节。

2.自我封闭的影响与引导

自我封闭通常表现为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欲望掩盖起来,试图与世隔绝。在我们接触的学生中有的人与同学、老师交往缺乏兴趣;有的人不善交际,不知道如何与同学、老师接触;有的人自视清高,不屑与周围的“凡夫俗子”交往;有的人怕遭到别人的拒绝和耻笑而不敢和同学、老师交往;有的人只有狭小圈子,把自己和他人隔离开来。他们与大多数人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此长久下去,由于缺乏正常的交往而孤独。

从以上自我封闭的影响和表现来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引导:

首先,对这种类型的学生,辅导员要引导他们转变认识,就是要有改变自我封闭的愿望,了解自我封闭的危害性以及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才有可能从自我封闭的阴影中摆脱出来。

其次,就是要鼓励学生接触社会、他人,主动参与社会活动。自我封闭的人只有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接触他人,建立社会关系,从心理上感受到周围的人是友善和真诚的,这样才能逐步从自我封闭的阴影中走出来。辅导员关键就是要帮助他们拆除心灵上自我封闭的屏障,才能从根本摆脱自我封闭的阴影。

再次,要为自我封闭的学生提供良好的交往环境。辅导员对有自我封闭心理的学生要亲近、关心他们,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针对他们沉默寡言,不爱说话的特点,要选择他们有兴趣的话题与他们交谈;要根据他们喜欢独处、不喜欢热闹场面的特点,引导他们参与演讲赛、舞会、野炊等集体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在集体中的快乐,从个人的小圈子中走出来,投入到集体的怀抱中来。

3.过分自卑的影响与引导

自卑通常是指人们由主观和客观而造成的妄自菲薄,缺乏自信,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一种自我意识。过分自卑的人心理总是罩着一层凡事不如人的阴影,害怕交往、心存疑虑、行为退缩,缺少足够的耐挫力,遇到不顺利的事总认为是个人能力差,埋怨命运不好。有些人甚至有“社交恐惧症”等严重的心理障碍。这种人看事看人都是静止的,不能从发展的角度去看事物,以至陷进自卑的苦水中不能自拔。

对待过分自卑的学生,辅导员首先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引导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了解他人。要让学生明白,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与人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这种相互间的差异是无法相比的。因为,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没有必要时时、事事、处处与人比长短,关键是要自己能够认识和把握好自己。要引导学生正视自我,了解自己的缺陷,正确对待挫折,以勤补拙,扬长避短。同时,要全面了解与考察学生的特点,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恰当的运用好场合,让他们展现自身的优势和才能,感受到成功,找到克服自卑的动力。但要注意的是,大学生自卑的原因千差万别,辅导员一定要全面观察深入调查了解,找出原因,认真分析,区别对待,及时进行指导,达到克服自卑的目的。

4.猜疑心重的影响与引导

猜疑是一种无根据的推测,凭个人的好恶,先入为主,先下结论再找原因的一种性格特征。猜疑心重的学生对别人总是抱有不信任的态度,对他人有戒心,总是戴着面具看人和与人交往。面对这种学生,辅导员要采用的引导方式是:

一是要引导学生消除疑心。消除疑心最根本的就是要去掉私心,只有做到心底无私才能天地宽。要教育学生为人坦诚、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引导学生及时与同学真诚坦率的交换意见。当出现疑问和不同意见时,应冷静、诚恳、坦率,把疑问和意见摆出来,心平气和与对方交流。这样才能消除疑心,以诚相见,达成共识。

二是要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实事求是的处人处事。教育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要主观武断,要从事实出发,对人对事深入全面观察以后再作判断,摆脱自我封闭的思维方式。

三是教育学生正确把握好自我价值。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这种价值是他人无法替代的。也就是说在社会中、在集体中,他是他,你是你,谁也替代不了谁。在认识他人、了解社会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要无端的怀疑他人,对他人言行也不要太在意,得失思想不要太重。同时要提醒学生防止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应该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换位思考。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问题外,还会遇到许多问题,如嫉妒心重、孤独固执、过分期待、欺骗、虚伪等,辅导员要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融入;健康心理;挖掘教材;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95-01

1.在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的责任

现代教育需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能力基础,更需要有敢于创新、善于合作的意识,有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精神,有热爱生活、服务他人的美好而丰富的情感,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才是知识经济所需的人才,才是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学校必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才能完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初中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类型各异的心理障碍,常见的有厌学、逃学、角色紧张和冲突、自我中心、挫折耐受力差等等。尤其是农村留守青少年,更显自私、叛逆。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学的目标体系之中,同时优化教学环境,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有机地渗透心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语文学科课程本身还是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都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语文形象性特点来影响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形象的熏陶中受到感染,既能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又能培养健康的心理。在语文学科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在其间能做一个有心人,适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够取得一定成效的。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能力承担起一定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健康心理的任务的。

2.挖掘语文教材,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材所选篇目反映了自然、社会、艺术、科学之美,众多的群体人物画廊中具有爱国敬业、追求真理、无私奉献、严谨治学、诚实守信等优良品格的极多,构成了中外古今的"群英谱",他们可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学生的人格楷模,如运用得当可收到多重效果。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格境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阔胸怀,"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人生感慨,"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孤寂沉重,都会对学生的整个心灵起到震撼作用。即使是不同文章的不同风格,诸如李白的雄奇飘逸,杜甫的沉郁凝重,韩愈的阳刚雄健,欧阳修的阴柔温厚,也会引起学生心弦的共鸣。

语文教材本身有许多具有良好教育意义的佳作,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就能起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精选的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很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然,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需要语文教师去整合、挖掘。教材中有诸多值得挖掘的内容,课文中的人物具有优秀的心理品质,这些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学生通过学习得到感受和体验,从而将这些良好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得到发展。譬如:《我的母亲》记叙了作者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人生》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作者对人生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珍爱生命的情感;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如《孔乙已》、《藤野先生》等,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尊重他人尤其是尊敬师长;适应环境、与人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克服变态心理,解决面对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的一面而产生变态人格的问题等。《我的信念》表现了居里夫人作为一个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学习了课文,让每个人都能记住这位作家的话:"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学生了解这些人物的精神世界,认识到人能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达到完善的自我境界,提高心理素质。在讲名家名篇时,教师应结合讲一些他们刻苦学习的故事,为他们创造性学习的精神和科学方法,给学生树立榜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融入心理平等教育,构建和谐、民主师生关系

学生"亲其师,才能受其教",只有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才能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乐于学,勤于学"。而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已有了所谓的"成人感",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生兴趣,开始关注自己的变化和感受,也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观察和评价。但是,这种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观察和评价的心理特征,极易导致猜疑心理。如一些同学看见其他几个同学背着自己讲话,就疑心人家在说自己的坏话;看到老师有时对自己态度冷淡一点,就会怀疑老师对自己有了看法,这些就是典型的猜疑心理。他们渴望别人能够理解自己,希望有个经常和自己谈心的知心朋友,但他们又常常排斥父母和老师,因为他们害怕父母声色俱厉的训斥;厌烦老师居高临下的"管教"。所以往往自我封锁。于是,他们就把日记作为表露真情实感的"发泄"对象,在日记中记述自己的快乐、痛苦、烦恼和欲望。针对此种情况,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专门为每位同学设计了"谈心簿",学生有何问题或看法都可以"发泄"在"谈心簿"上,和老师沟通,通过这种形式的交流,学生逐渐信任老师,乐于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告诉老师,并诚恳地向老师寻求帮助,及时解决心灵上的困惑和成长的烦恼。师生间的距离近了,关系融洽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很好地交汇在了一起。

4.融入心理素质教育,增强学习自信心

4.1 进行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学会协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目前在校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自私,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目标分享,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长此以往,这些学生既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又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既学会了与人合作,又学会了关心、鼓励他人,为他们今后在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