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焦虑的心理学分析范文

对焦虑的心理学分析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1: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对焦虑的心理学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焦虑的心理学分析

篇1

摘 要:在大学英语学习中,正确应对心理障碍十分重要。本文就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焦虑心理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焦虑心理 英语学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6-0073-02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或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轻松、更迅速。”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学习过程中易受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现象。然而,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各种心理障碍,它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和全面素质人才的培养。本文试对在英语学习中出现的焦虑心理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焦虑心理的成因

焦虑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的情绪状态。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本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访谈,认为英语学习中的焦虑心理因素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

1.交际畏惧

指在用英语交际的过程中,因不能充分理解他人的意思,或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出现的焦虑。

2.负评价恐惧

指对否定评价的恐惧。焦虑的产生与人们的自尊受到威胁有关。自我评价低的学生总是害怕受到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否定评价。在自我认识和评价方面往往认为“比不上别人”, 进而表现出无能、软弱、沮丧、精神不振等自卑心理,失去了学好外语的信心。

3.考试焦虑

指因过分注重考试成绩而产生的焦虑心理。考试焦虑现象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应有的语言知识而害怕不能通过考试所引起的;另一方面,有的学生会把以往考试失败的经历带入到新的考试环境中,从而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造成恶性循环。

4.个性差异引起的焦虑

从个性的角度来研究,发现英语课堂焦虑与内外向、情绪性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外向的人通常喜欢交际,感觉很好,乐观向上,反应迅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敢于大胆地开口说英语,不过分关注外部评价。即使遇到学习过程中的焦虑也能较平和地来对待。而内向的人则相反。

二、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焦虑心理的影响

二语习得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内化的过程,学习者在接触语言材料后,对其进行过滤与加工,经检测、监控,输出新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动机、需要、态度和情感状态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决定语言过滤的多少,影响语言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学习者的焦虑越小,情感状态越放松,语言习得的效果越好,反之亦然。根据斯蒂芬・克拉申 (stePhenCrasshen)监控理论的情感过滤假设有效习得语言的关键在于降低情感过滤程度的问题,即提高动机水平,增强自信心,消除焦虑,让学生处在积极的情感状态。由此可见,焦虑这一情感变因不仅可以决定语言过滤的多少,还可以反映语言学习的进度和质量,从而最终影响语言习得的结果。

焦虑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大多以妨碍型焦虑出现。但也有的学者认为焦虑可能不完全是坏事,应该进一步区分两种焦虑。一种是促进性焦虑 (facilitating anxiety)。它使学习者产生动力,迎接新的学习任务。另一种是退缩性焦虑(debilitating anxiety)。它使学习者逃避学习任务。

国内研究者基于Horwitz的英语课堂焦虑量表(FLCAS)主要从微观方面研究了焦虑对各种语言技能产生的影响。从大部分研究结果来看,英语学习焦虑对各种语言技能有较显著的负作用。但也有一些研究者指出焦虑因素的两面性。如杜丽辉、唐雪粉的研究表明,听力成绩和听力焦虑呈负相关。但低度焦虑学生成绩最好,这表明低度焦虑并不抑制听力学习,对焦虑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它的不利方面。焦虑与成绩的关系形似倒U形,即高度焦虑和无焦虑都不利于听力学习。高度焦虑会耗费学生本可用于接受语言输入、分析理解的精力,情感屏障过强时语言输入到达不了语言习得机制。低度焦虑可成为学习动力,使学生勇于迎接挑战。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焦虑心理的应对策略

1.帮助学生减少考试焦虑

对学生的要求不应该过高,帮助他们正确地评价自己,使他们能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积极、主动、乐观的态度参加考试。

2.提高与人交际的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大多数情况下,能说出一口准确而又流利的英语是需要多年的学习和训练的,非一日之功。犯错误是语言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冒险、尝试和犯错误。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提高自尊水平

引导自尊水平低的同学认识自己表现好的方面,树立自信心,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或者与一些乐观的朋友交流,以恢复自信。在英语学习焦虑时,找到适当的放松方式减轻焦虑情绪。

4.增加肯定,少纠错或缓纠错

在课堂上,很多英语教师为了检测教学效果和学生课堂的学习状况,往往在课堂上通过提问来评定学生的语言技能及学习效果,这样的调控容易诱导焦虑。特别是当提问后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时,学生往往会非常焦虑。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转变方法,重交际,轻语法,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减低监察意识和提高模糊容忍度。

5.通过合作学习降低语言焦虑、与语言抑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所谓合作学习是基于社会互赖理论、发展理论、动机理论和接触理论等教育理论而产生的一种分工合作的学习方法,即学习者以异质小组的方式为达成共同目标而一起建构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王坦, 2002:43- 62; Long and Porter, 1985)。 研究表明, 合作学习鼓励并支持有利于学习的情感因素。这是因为合作学习中,每个学习者都是小组的一员,每个人都有一种归属感,学习者受关注和受评价的范围扩散,因而被评价的焦虑感降低。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活动、配对练习、角色扮演等),学习者在向全班同学表达看法之前,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并且有机会和小组成员互相交流看法,获得及时反馈并进行必要的更正,因此犯错误的几率降低,成功的可能性加大,焦虑感也随之降低。

6.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教学减轻学生焦虑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为减轻外语学习者的焦虑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外语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可在多媒体语言实验室进行,课外学习则可以让学生在基于互联网或局域网的网络环境下完成,网络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学生单独学习,学习内容自己选择,歇息时间自己掌握,学习过程可根据需要多次重复,这些因素都有助于降低外语学习焦虑。网络不仅是一个学习情境,更是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交流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的网络交流欲望来促进他们的外语学习。比如鼓励学生用外语上网聊天,尤其是和外语本族人聊天,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外语交流能力;向学生推荐一些较好的外语学习论坛,让他们和其他学习者分享外语学习中的经验和困惑,从而让他们知道,很多外语学习方面的困难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问题,他们就不会因为独自面对焦虑而束手无策。

四、结语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更应重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的重要性,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观念,强化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影响的意识。在角色上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为“帮助者”或“引导者” ;变单纯的课堂“组织者”为活动的“交际合作者”;变单纯的课堂“控制者”为学生的“心理治疗者”。 在观念上变知识的单纯传授为知情并重;变灌输式教学为师生互动和启发协商式教学;变单一的应试教育的评价为重视学生知识与情感和谐发展的全面评价。这样,师生不仅通过认知结构发生交流,而且还通过情感内容发生交流。在交流中,教师重视学生情感的释放和情绪的表达,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合作者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思想的对话,在对话中给学生以知识和情感的启迪,帮助他们克服阻碍英语学习的焦虑心理,使其放下包袱,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Horwitz EK, Horwitz MB, Cope JA,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Mod Lang J, 1986, 70: 125-132

篇2

在一个有50个学生的班级,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数学教授库珀和他的学生打赌:“我用5美元打赌,你们中至少有两个人同月同日生。有人敢跟我赌吗?”

“我赌!”几个男学生举起手来,另外七八个学生也掏出5美元扔在桌子上。有的学生暗想:一年365天,我们班只有50个同学,同一天生日的可能性也太小了,库珀这不是白送钱吗?

结果怎么样呢?当然是教授赢了。教授用数学方法计算出50个人中没有两个人同一天生日的概率只有3%,而至少有两个人同一天生日的概率就有97%,也就是说,教授赢的把握足足有九成以上。

凯尼曼教授最重要的成果是关于不确定情形下,人类如何作决策的研究,他证明了人类的决策行为如何系统性地偏离标准经济理论所预测的结果。那么凯尼曼心理学对概率教学到底有哪些影响呢?

一、代表性启发的偏差

事实上,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根据已有经验和规律,为各类事物塑造了它们各自的原型。该原型具有本群体的最典型特征和最大代表性,做决策时,人们往往是将事物与各个原型相对照,一旦对照匹配相似,就将其归入该原型所代表的范畴。由代表性启发法造成的认知偏差基本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基率或者先验概率敏感性低;结合效应和小数法则。

凯尼曼教授论证了在不确定情形下,人们在对事物的判断上出现的一个基本偏差就是,人们应用小数法则,把从小样本和大样本中得到的经验平均值赋予相同的概率分布,因此违反了概率论中的大数法则。

经常可以看到学生有以下的错误:在掷硬币活动中,如果前面7次得到的结果都是正面,那么第8次的结果会如何?许多学生会认为结果更可能是反面。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就是应用了小数法则简单地认为:8次试验中应该是4次正面和4次反面,现在已经知道前7次是正面,那么第8次出现反面的可能性就大了。其实大数法则是指在随机试验中,每次出现的结果不同,但是大量重复试验出现的结果的平均值却几乎总是接近于某个确定的值。其原因是,在大量的观察试验中,个别的、偶然的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差异将会相互抵消,从而使现象的必然规律性显示出来。大数法则中强调试验次数的大量性,在很少的几次试验中,规律不一定显现出来,也就是说,8次掷硬币试验中结果未必是4次正面和4次反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也会不经意用到应用小数法则。例如,为了向学生解释“游戏的公平性”,在课堂上组织了摸球的游戏(学生在装有4个白球、4个黄球的袋子里重复摸球30次)。10组学生汇报的白、黄球摸到的结果分别是:(15,15)、(17,13)、(12,18)、(11,19)、(15,15)、(16,14)、(11,19)、(12,18)、(17,13)、(15,15)(数据中的前一个数是白球被摸到的次数,后一个数是黄球被摸到的次数)。在最后总结结论时,教师却只将其中的三组(15,15)的数据写在了黑板上,并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这个游戏,你们发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白球和黄球被摸到的次数是相等的。”教师很快地说:“通过游戏得到的结果可以说明这个游戏是公平的。”教师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再没有继续讲解、说明。其实我们应该知道:在这个试验中,重复摸球30次球,未必一定是15次白球和15次黄球,这个实验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小数法则也使得人们易于从一个短序列(小样本)中过分地推断潜在的大样本的概率分布。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如果一个人能连续几次预测正确,那么我们就会相信他的判断力,并且认为他下次的预测一定是正确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位三年级教师在讲解“可能性”一课时,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每组有3个黄球和1个红球,每次摸一个球,摸10次,请学生先进行猜测。学生的猜测结果如下:(6,4)、(5,5)、(8,2)、(9,1)、(7,3)、(10,0)六种。操作结果情况如下:(8,2)、(7,3)、(8,2)、(7,3)、(5,5)、(7,3)、(8,2)、(5,5)。在课堂实验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谁的猜测是对的呢?”显然,有两组实际的结果是(5,5)。在实际数据面前,教师不得不承认(5,5)的估计也是很准的。事实上,教学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每人做10次、20次,小组不过百次,全班不过千次”,根据大数定律,试验的次数太小,不一定能说明问题,有时反而把学生弄糊涂了。

教学启示:小学数学应该在一定的情况下渗透大数法则的思想。课堂上每组摸球30次,10个人合起来也不过300次,太少了。这时可以用计算机软件解决这样的问题:“要抛多少次才能判断硬币正面朝上接近1/2?”也可以通过数学史上一些著名数学家的掷硬币的试验结果,说明重复实验次数越多,正面、反面的可能性就会趋向相等。

二、可得性启发的偏差

当人们遇到未知事物没有经验可循的时候,通常会根据该事物可想象的难易程度来判定它的发生概率。例如,从一个21人组成的样本中抽取2人组织评委会和从一个同样大的样本中抽取19人组织评委会,问这两种情况的组织方式各有多少种?这个问题让两组被试成员对上述两种情况进行直觉判断,他们都认为:第一种情况的结果要远大于第二种情况的结果。而实际上,由任意两人组成的一个评委会的同时,样本中余下的19人也就相应地形成一个组织,所以这两种情况下的答案应是相同的。而之所以会有这样大的偏差,就是因为两人的组成情况更容易在我们的想象中进行。

教学启示:学生经常会依靠直觉来解决一些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这是人的正常心理。教师对于看似简单的概率问题,都存有如此“可怕”的错误,况且尚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当学生被告知他们的答案是不正确时,他们的头脑里一定会出现困惑与疑问,此时教师的工作就是让学生经历复杂的数学思考,经历思维和智力的历险,使他们对数学 本质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入。

三、锚定启发式的偏差

这种效应是凯尼曼和特维斯基早期在进行关于启发式思维和认知偏差的研究中发现的。在他们的研究过程中,先让接受测试者启动未来之轮(一种上面有很多数字的转盘,这些数字是随机的),并看着转盘上的数字,然后估计另外一个事件(比如,加入联合国的非洲国家)的数量。凯尼曼和特维斯基对结果分析后发现,面对着有较小数字的转盘,受试者估计了一个较小的数量,而面对具有较大数字的转盘,受试者估计了一个较大的数量。

“锚定启发式”是我们在作决策和判断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即先把自己“锚定”在某个事物上,然后再根据事物的特性进行判断。

例如,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随着掷硬币次数的增加,出现正面的次数和出现反面的次数恰好相等的概率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认为随着掷硬币次数的增加,这个概率是增加的,因为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锚定”在“掷硬币次数越多,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都趋于二分之一”上。但实际结果却与学生的判断相反,掷硬币2次时出现正反两面各1次的概率是50%,掷6次硬币时出现正反两面各3次的概率是31.26%,而掷10次硬币时出现正反两面各5次的概率是24.62%,当掷100次硬币时出现正反两面各50次的概率却只有大约8%。

篇3

【关键词】 延续性护理;老年冠心病;焦虑;抑郁;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射血分数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2.179

目前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出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冠心病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一个重要疾病[1]。患病时间较长的患者, 期间发生过急性心血管事件, 能够造成患者出现恐惧等负面情绪, 进一步加重了疾病的进展。本科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延续性护理, 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老年冠心病患者90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研究组男29例, 女16例, 年龄60~83岁, 平均年龄(67.5±9.5)岁, 病程6~32年, 平均病程(15.6±10.5)年;对照组男28例, 女17例, 年龄60~81岁, 平均年龄(67.1±9.2)岁, 病程4~30年, 平均病程(15.3±10.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研究组给予延续性护理, 具体如下:①出院前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 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记录;②统计、建立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档案, 对患者的日常治疗以及相关护理情况进行记录;③建立延续性护理小组, 每周至少对患者进行1次电话随访, 随访的时间不短于6个月;④告知患者定期进行复诊, 如不适立即就诊。

1. 3 观察指标 ①采用SAS以及SDS评分观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SAS、SDS得分越低, 说明心理状态越好;②采用心脏多普勒超声测定患者的左室短轴缩短率以及左室射血分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SAS评分比较 护理前, 两组患者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 研究组患者SDS、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左室短轴缩短率以及左室射血分数比较 护理前, 研究组左室短轴缩短率为(20.25±2.70)%、左室射血分数为(40.55±3.59)%, 护理后为(28.44±1.43)%、(48.96± 2.39)%;对照组护理前左室短轴缩短率为(20.36±2.51)%、左室射血分数为(40.60±3.55)%, 护理后为(22.45±1.71)%、(43.74± 2.99)%。护理前两组患者各项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 研究组患者各项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于一些慢性疾病, 患者虽然急性症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但若不纠正错误的生活、饮食习惯, 出院后患者还是会再次发生相关的疾病问题[1]。21世纪初, 美国老年协会提出了延续性护理, 并将其定义为通过合理的护理工作, 保证患者在不同的健康护理场所或同一健康护理场所受到不同水平的协作性以及连续性护理。延续性护理是指从医院到家庭的延续, 其包含了经由医院制订的出院计划、转诊、患者回归家庭或社区后的持续随访与指导。随着数年的发展, 延续性护理已经成为临床护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

国外曾有文献报道, 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并发抑郁的几率为17.9%。国内已有学者临床证明, 在既往有心血管病的患者, 如果发生心肌梗死等突发性心血管事件后, 1周以内有近20%的患者出现不同的抑郁症状。根据本次研究结果,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 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①定期随访, 及时了解患者目前状态及病情, 及时进行药物调整;②延续性护理使得患者住院期间与1名或多名医护人员之间形成相互信任的治疗关系, 使患者能够做到积极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 延续性护理能够较大程度上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 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能够有效延缓病情的进一步进展,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栾海丽, 孙国珍, 邵筱敏, 等.延续性护理对早发冠心病患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11):2595-2597.

篇4

【关键词】  显微外科手术;焦虑;护理

显微外科是一种专门的外科技术,在手外科和骨科主要用于皮肤、肌肉、神经、骨骼等重要组织的修复和重建,使患者获得理想的外观和功能。但显微外科患者多为突发事件,大多为机械伤、交通伤等,而造成手足及四肢等不同部位的皮肤软组织的缺损,甚至合并不同程度的骨折、神经、肌腱的损伤或指(肢)的离断,瞬间的意外改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状态,使患者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大为降低。患者因受到多种应激源的同时作用,极易导致负性的心理应激反应,如果应激持续时间过久或应激反应过于强大,则会产生焦虑的概率和程度相对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顺利进行,并可通过多种神经生理中介对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焦虑是一种持续对自身安全或躯体情况过分的担心、恐惧,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1]的心理异常现象;是一种预料到威胁性刺激而无法应对的痛苦反应[2]。为此,笔者对223例显微外科患者焦虑状态分析探讨采用了焦虑自评量表(sas)[3]进行评定焦虑患者的心理应激状况,相对因素及护理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估,为临床护理工作者开展心理护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以便能有效地降低焦虑程度对患者的影响,进而达到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调查对象为河北省青县人民医院两个骨科病区2006年2月至2007年10月间意识清醒,无精神病史的显微外科住院患者223例,其中男151例,女72例;年龄16~74岁,平均年龄34岁。致伤部位包括各种手指皮肤缺损、断指、上肢皮肤缺损、下肢、足皮肤缺损、伴不同程度骨折并神经、肌腱损伤者。

1.2 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sas量表,对显微外科住院患者实行自评及责任护士评价的问卷调查方法。同时采用访谈形式了解相关因素,对患者疾病知识水平的评估使用自行设计的健康教育知识调查问卷。访谈时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访谈时间在患者住院第4天。sas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包括心理感受和躯体症状两个部分。为确保测试的正确性,填表前说明测试目的和意义,强调独立地不受任何人影响的自我评定。sas量表按症状出现频度以4分制进行评分:1分(反向题为4分):没有或很少时间出现;2分(反向题为3分)-少部分时间发生;3分(反向题为2分):相当多时间发生;4分(反向题为1分):全部时间,将20项得分相加得出粗分后乘以1.25得到标准分t分,t分≥50分为焦虑者。共发出问卷230份,检出不合格7分,其有效率96.9%。两表总分的pearson相关法的相关系数为0.365,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341,结果表明sas效度相当高[4]。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as评估情况sas是一个含20个项目,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显微外科患者sas分值较全国常模(33.8±5.9)[5]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s分值(33.8±5.9)为焦虑界值,该组病历中sas分值>33.8者占86.7%,说明该人群焦虑症状的发生率为86.7%,应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焦虑的程度以伴不同程度骨折并神经、肌腱损伤,断指者分值近似排为一,下肢、足皮肤缺损为第二,上肢皮肤缺损、手指皮肤缺损为第三,焦虑是一种主观感受,护士评估与患者自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表1 3组sas自评分值与护士评估分值比较

2.2 焦虑分值与使用stai在国内进行的较大样本现场测试所提供的正常参考值[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提示有伴随疾病,对疾病的认知缺乏、经济压力大的中青年患者是情绪障碍的好发人群。见表2。 表2 以stai分值为变量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本调查应用sas问卷,调查显微外科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显微外科患者的焦虑程度明显高于正常人,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引起护士的高度重视。由于显微外科患者多为突发事件,使受伤者始料为及,伤情严重程度不易估量,心理震撼大,对蒙难时的惨影记忆深刻,瞬间的意外使患者承受着躯体和心理上的创伤和痛苦,尽而导致机体整体调节功能的减弱。应激因素,特别是突然或急性灾难性应激因素,可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使之产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其他疾病。一项对住院内、外科患者应激状况的调查表明,运动系统疾病(包括创伤)患者的心理应激程度仅次于癌症,位居第二[7],由表1显示其sas评定明显高于全国常模临界值(33.8±5.9),说明焦虑造成的痛苦,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使人对未来产生恐惧、丧失信心,难以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决定。我们分析影响焦虑的主要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根据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分析,显微外科患者86.7%存在焦虑,其心理问题、主要为:(1)缺乏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担心致残及其程度;(2)有经济压力的中青年患者;(3)社会支持程度;(4)基本需要不能足够满足;(5)伴随疾病。调查结果显示:有无伴随疾病对焦虑的影响最为突出,说明躯体功能状态差更易产生不良情绪。已经证实,应激因素的强度、突然性等对应激反应都有影响。homels和rahe以生活变化单位(lcu)为计量单位对应激进行了量化研究,发现累计lcu分值越大,对情绪及健康的影响也越大。根据homels和rshe的理论可知,已有其他疾患(不包括精神病)的患者人骤然又遭遇突发的外伤事件,心理应激水平增高,故而情绪障碍也会更为严重。所以护士对于躯体健康状况差的显微外科患者应加强观察,早期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和应对水平,以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其伴随疾病。

3.2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对经济压力大的特别是中青年患者承担着家庭和社会等多种角色,心身负担沉重,焦虑程度高,更要高度关注,针对具体现状,给予帮助和心理支持,使其面对现实,尽快转换角色,积极应对疾病带来的情绪障碍。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医护相互协商,选用价格低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减少住院费用,同时与家属以愉快的心境去关心和鼓励患者来减轻经济压力,还可利用各种媒体,提高社会信息,如提供家庭化病房在临床则更受患者及家属欢迎,增加其社会支持,以减低应激对患者心身健康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另外应用心理学评估量表,责任护士的培训是先决条件,否则将影响调查结果。首先护士应掌握心理学研究和方法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及心理护理对策,使其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是护理教育,继续教育的重要课题。

3.3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使心理护理取得成功的关键

护士不仅要积极配合治疗,而且根据richard kalish的需要层次论,住院患者、生活需要、刺激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尊和被尊的需要应同时并存。护理人员给予足够的关注。通过护士整洁的仪表,端庄的举止,熟练的专科技术能给患者安全感和信任感,使其产生较强的遵医行为,并愿意同护理人员倾心相谈,说出心里话,了解焦虑的原因和心理需要,拉近与患者的距离,针对性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护理教育观察患者情绪,缓解心理应激。及时纠正患者的心理失衡。并针对不同的需求实施相应的心理健康护理,教会患者使用想象,音乐,肌肉放松等各种疗法,减轻心理负担;同时以正确的心理和“患者的现身说法”向新入院患者提供信息,相互沟通,以应对突如其来的突发事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诊治,促进早日康复。

3.4 本调查结果显示:两种方式均能评估显微外科患者对焦虑的影响程度,但患者自评与护士评估其焦虑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一点临床以往的调查对此评估不足。造成其结果的原因,笔者考虑:显微外科患者为一应激性损伤,对患者造成的心理问题不仅是现存的,而且是一漫长的反应过程。其躯体损伤是表面现象,而焦虑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反应。护士评估常采用询问式,患者回答结果会因其个体需求,表达方式等不同而存在各异,其次考虑与护患关系融洽程度及护士的沟通技巧也有一定的关系,具体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结果说明,显微外科住院患者中躯体健康差,经济压力大的中青年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社会支持不足者更易出现情绪障碍,提示密切观察这些患者,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是预防情绪障碍的良好护理对策。客观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是提高心理护理乃至整体护理水平的重要条件。因此早期个体化心理行为护理干预和合适的应对方式加之及时准确地对显微外科患者焦虑状态的评估,对于提高显微外科患者的护理质量无疑又是科学化、规范化的进步。从分析结果中还可发现,为所有显微外科住院患者进行康复知识教育,改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增强患者对理想功能的恢复信心,减轻他们认为对今后工作、生活造成影响的顾虑是另一个不可忽视且简便、有效的护理干预手段。

【参考文献】

   1 胡佩诚,宋燕华主编.心理卫生和精神疾病护理.第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4.

2 李鸣杲,金魁和主编.医学心理学.第1版.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5.126.

3 夏镇夷,徐韬国,张明园,等.实用精神医学.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76477.

4 吴文源.焦虑自评量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202.

5 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第1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841.

篇5

关键词:焦虑症;亲情护理;护理观察

焦虑症属现代临床中精神病症,而因社会压力大,抗压能力不强,患者心理承受力偏弱都是形成焦虑甚至抑郁症状的重要因素。一般意义上,焦虑症可分成慢性焦虑症和急性焦虑症两种,急性发作患者主要以紧张、恐惧等状态为临床特征,焦虑症状严重的患者还会并发头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尿频、易发汗等一系列生理反应[1],时常会表现出夸张行为和事实不符的焦虑。毋庸置疑,焦虑症属精神疾病的一种,也是心理疾病,因而除去临床的药物治疗,还需要开展优质的护理干预作为心理治疗。本院2013年11月~2015年12月收治120例焦虑症患者,对焦虑症患者护理中亲情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和探讨,获得了可期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120例焦虑症患者实施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关于焦虑症的诊断标准[2],轻度焦虑36例、中度焦虑55例、重度焦虑19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平均每组60例。其中,实验组有女23例,男37例,年龄分布为22~52岁(平均年龄35.7岁);参照组有女18例,男42例,年龄分布为20~55岁(平均年龄37.2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一般资料及焦虑程度方面无显著差异性(P>0.05),统计学有意义。

1.2方法

1.2.1参照组给予患者一般的抗焦虑药物治疗,并在治疗后由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看护。参照组接受临床传统的规范化护理模式,按医嘱定时、定量给药,定期更换病床被罩床单,确保病房室内干净整洁,予以患者必要的护理支持与对症护理。1.2.2实验组亲情护理干预的开展需护理人员具备出色的业务能力与良好的职业素养,用心和患者进行沟通,充分知晓患者的心理情况,并能够针对性的展开亲情护理干预。首先,护理人员需要和患者构建充分信任,关爱患者,多维度地感受患者的心理获得,情绪变化等,在和患者进行沟通期间,应保证耐心、和蔼的态度,并对患者及其家属所提出问题和疑惑,护理人员在充分结合患者病情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积极地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语气和缓地向患者介绍一些正面的案例,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使其更加积极地参与配合治疗。充分尊重患者,决不可使患者感受到歧视,在取得患者信任的基础上,培养护患情感。亲情护理的要旨就在于使患者能够受到如家般的心境,使患者享有温馨、温暖的护理感受,彻底放松身心,从而有利于缓解焦虑,促进康复。让患者感受到自己被重视,惟其如此,患者才有可能大胆的表达自身想法与心中郁结,护理人员在交谈中适当给予引导与激励,促进病情恢复。此外,护理人员还可定期的改变病房室内环境,可将室内装饰颜色换成暖色基调,布置温馨、温暖的病房环境氛围,并积极地和患者家属展开交流,使其能够参与到护理干预中来。

1.3观察指标

[3]按照中国常模结果,对两组患者进行SAS、SDS评分观察,各20个项目,比较两组患者的指标差异。自制百分制满意度评分表,调查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根据所得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所使用的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20.0,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对比以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χ2值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

SAS、SDS评分对比如表1所示,两组患者在干预前SAS、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在经过各自组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降低,采取亲情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患者在临床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参照组,两组患者在干预后的行SAS、SDS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如表2所示,在经过各自组护理后,采取亲情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方面明显优于参照组,两组患者在满意度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焦虑症属于焦虑性神经官能症,其临床症状为患者会持续性感到焦虑、惊恐和不安,并且该疾病容易反复发作。严重者甚至会发生生理反应,如心悸、头晕、胸闷,患者长期处于焦虑的情绪下,受此不良情绪的支配会发生肠胃不适、免疫功能下降的现象[4]。有鉴于此,临床对焦虑症患者的治疗不仅需要药物治疗,更应当开展必要的优质的护理,使患者的焦虑、烦躁的情绪获得改善。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期间,可着重开展亲情护理,该护理模式可使患者在住院期间,精神得到放松,引导患者弱化心理负担与焦虑,转移不良情绪的注意力,也可让患者可以正确的看待自身疾病,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在经护理后,其SAS、SDS评分明显优于参照组;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实验组,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和国内外其他临床文献的报道基本一致[5]。综上所述,亲情护理是人本理念护理的一种,可以给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使患者放松身心,推动患者情绪康复,进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亲情护理干预对护理焦虑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可靠,有助于患者更快恢复健康的心态,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具有加大临床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贺燕.亲情护理对焦虑症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2(54):199.

2吴春秀,龚有红.亲情护理对焦虑症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白求恩医学杂志,2015,23(6):685~686.

3郭小梅,兰强.亲情护理对焦虑症患者的干预效果观察.医疗装备,2016,22(2):184~185.

4姚玉娟.焦虑症患者护理中亲情护理的干预效果.中国医学创新,2009,11(23):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