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焦虑的心理学分析范文

对焦虑的心理学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1: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焦虑的心理学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焦虑的心理学分析

篇1

摘 要:在大学英语学习中,正确应对心理障碍十分重要。本文就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焦虑心理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焦虑心理 英语学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6-0073-02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或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轻松、更迅速。”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学习过程中易受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现象。然而,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各种心理障碍,它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和全面素质人才的培养。本文试对在英语学习中出现的焦虑心理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焦虑心理的成因

焦虑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的情绪状态。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本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访谈,认为英语学习中的焦虑心理因素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

1.交际畏惧

指在用英语交际的过程中,因不能充分理解他人的意思,或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出现的焦虑。

2.负评价恐惧

指对否定评价的恐惧。焦虑的产生与人们的自尊受到威胁有关。自我评价低的学生总是害怕受到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否定评价。在自我认识和评价方面往往认为“比不上别人”, 进而表现出无能、软弱、沮丧、精神不振等自卑心理,失去了学好外语的信心。

3.考试焦虑

指因过分注重考试成绩而产生的焦虑心理。考试焦虑现象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应有的语言知识而害怕不能通过考试所引起的;另一方面,有的学生会把以往考试失败的经历带入到新的考试环境中,从而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造成恶性循环。

4.个性差异引起的焦虑

从个性的角度来研究,发现英语课堂焦虑与内外向、情绪性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外向的人通常喜欢交际,感觉很好,乐观向上,反应迅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敢于大胆地开口说英语,不过分关注外部评价。即使遇到学习过程中的焦虑也能较平和地来对待。而内向的人则相反。

二、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焦虑心理的影响

二语习得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内化的过程,学习者在接触语言材料后,对其进行过滤与加工,经检测、监控,输出新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动机、需要、态度和情感状态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决定语言过滤的多少,影响语言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学习者的焦虑越小,情感状态越放松,语言习得的效果越好,反之亦然。根据斯蒂芬・克拉申 (stePhenCrasshen)监控理论的情感过滤假设有效习得语言的关键在于降低情感过滤程度的问题,即提高动机水平,增强自信心,消除焦虑,让学生处在积极的情感状态。由此可见,焦虑这一情感变因不仅可以决定语言过滤的多少,还可以反映语言学习的进度和质量,从而最终影响语言习得的结果。

焦虑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大多以妨碍型焦虑出现。但也有的学者认为焦虑可能不完全是坏事,应该进一步区分两种焦虑。一种是促进性焦虑 (facilitating anxiety)。它使学习者产生动力,迎接新的学习任务。另一种是退缩性焦虑(debilitating anxiety)。它使学习者逃避学习任务。

国内研究者基于Horwitz的英语课堂焦虑量表(FLCAS)主要从微观方面研究了焦虑对各种语言技能产生的影响。从大部分研究结果来看,英语学习焦虑对各种语言技能有较显著的负作用。但也有一些研究者指出焦虑因素的两面性。如杜丽辉、唐雪粉的研究表明,听力成绩和听力焦虑呈负相关。但低度焦虑学生成绩最好,这表明低度焦虑并不抑制听力学习,对焦虑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它的不利方面。焦虑与成绩的关系形似倒U形,即高度焦虑和无焦虑都不利于听力学习。高度焦虑会耗费学生本可用于接受语言输入、分析理解的精力,情感屏障过强时语言输入到达不了语言习得机制。低度焦虑可成为学习动力,使学生勇于迎接挑战。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焦虑心理的应对策略

1.帮助学生减少考试焦虑

对学生的要求不应该过高,帮助他们正确地评价自己,使他们能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积极、主动、乐观的态度参加考试。

2.提高与人交际的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大多数情况下,能说出一口准确而又流利的英语是需要多年的学习和训练的,非一日之功。犯错误是语言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冒险、尝试和犯错误。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提高自尊水平

引导自尊水平低的同学认识自己表现好的方面,树立自信心,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或者与一些乐观的朋友交流,以恢复自信。在英语学习焦虑时,找到适当的放松方式减轻焦虑情绪。

4.增加肯定,少纠错或缓纠错

在课堂上,很多英语教师为了检测教学效果和学生课堂的学习状况,往往在课堂上通过提问来评定学生的语言技能及学习效果,这样的调控容易诱导焦虑。特别是当提问后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时,学生往往会非常焦虑。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转变方法,重交际,轻语法,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减低监察意识和提高模糊容忍度。

5.通过合作学习降低语言焦虑、与语言抑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所谓合作学习是基于社会互赖理论、发展理论、动机理论和接触理论等教育理论而产生的一种分工合作的学习方法,即学习者以异质小组的方式为达成共同目标而一起建构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王坦, 2002:43- 62; Long and Porter, 1985)。 研究表明, 合作学习鼓励并支持有利于学习的情感因素。这是因为合作学习中,每个学习者都是小组的一员,每个人都有一种归属感,学习者受关注和受评价的范围扩散,因而被评价的焦虑感降低。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活动、配对练习、角色扮演等),学习者在向全班同学表达看法之前,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并且有机会和小组成员互相交流看法,获得及时反馈并进行必要的更正,因此犯错误的几率降低,成功的可能性加大,焦虑感也随之降低。

6.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教学减轻学生焦虑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为减轻外语学习者的焦虑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外语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可在多媒体语言实验室进行,课外学习则可以让学生在基于互联网或局域网的网络环境下完成,网络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学生单独学习,学习内容自己选择,歇息时间自己掌握,学习过程可根据需要多次重复,这些因素都有助于降低外语学习焦虑。网络不仅是一个学习情境,更是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交流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的网络交流欲望来促进他们的外语学习。比如鼓励学生用外语上网聊天,尤其是和外语本族人聊天,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外语交流能力;向学生推荐一些较好的外语学习论坛,让他们和其他学习者分享外语学习中的经验和困惑,从而让他们知道,很多外语学习方面的困难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问题,他们就不会因为独自面对焦虑而束手无策。

四、结语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更应重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的重要性,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观念,强化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影响的意识。在角色上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为“帮助者”或“引导者” ;变单纯的课堂“组织者”为活动的“交际合作者”;变单纯的课堂“控制者”为学生的“心理治疗者”。 在观念上变知识的单纯传授为知情并重;变灌输式教学为师生互动和启发协商式教学;变单一的应试教育的评价为重视学生知识与情感和谐发展的全面评价。这样,师生不仅通过认知结构发生交流,而且还通过情感内容发生交流。在交流中,教师重视学生情感的释放和情绪的表达,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合作者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思想的对话,在对话中给学生以知识和情感的启迪,帮助他们克服阻碍英语学习的焦虑心理,使其放下包袱,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Horwitz EK, Horwitz MB, Cope JA,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Mod Lang J, 1986, 70: 125-132

篇2

在一个有50个学生的班级,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数学教授库珀和他的学生打赌:“我用5美元打赌,你们中至少有两个人同月同日生。有人敢跟我赌吗?”

“我赌!”几个男学生举起手来,另外七八个学生也掏出5美元扔在桌子上。有的学生暗想:一年365天,我们班只有50个同学,同一天生日的可能性也太小了,库珀这不是白送钱吗?

结果怎么样呢?当然是教授赢了。教授用数学方法计算出50个人中没有两个人同一天生日的概率只有3%,而至少有两个人同一天生日的概率就有97%,也就是说,教授赢的把握足足有九成以上。

凯尼曼教授最重要的成果是关于不确定情形下,人类如何作决策的研究,他证明了人类的决策行为如何系统性地偏离标准经济理论所预测的结果。那么凯尼曼心理学对概率教学到底有哪些影响呢?

一、代表性启发的偏差

事实上,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根据已有经验和规律,为各类事物塑造了它们各自的原型。该原型具有本群体的最典型特征和最大代表性,做决策时,人们往往是将事物与各个原型相对照,一旦对照匹配相似,就将其归入该原型所代表的范畴。由代表性启发法造成的认知偏差基本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基率或者先验概率敏感性低;结合效应和小数法则。

凯尼曼教授论证了在不确定情形下,人们在对事物的判断上出现的一个基本偏差就是,人们应用小数法则,把从小样本和大样本中得到的经验平均值赋予相同的概率分布,因此违反了概率论中的大数法则。

经常可以看到学生有以下的错误:在掷硬币活动中,如果前面7次得到的结果都是正面,那么第8次的结果会如何?许多学生会认为结果更可能是反面。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就是应用了小数法则简单地认为:8次试验中应该是4次正面和4次反面,现在已经知道前7次是正面,那么第8次出现反面的可能性就大了。其实大数法则是指在随机试验中,每次出现的结果不同,但是大量重复试验出现的结果的平均值却几乎总是接近于某个确定的值。其原因是,在大量的观察试验中,个别的、偶然的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差异将会相互抵消,从而使现象的必然规律性显示出来。大数法则中强调试验次数的大量性,在很少的几次试验中,规律不一定显现出来,也就是说,8次掷硬币试验中结果未必是4次正面和4次反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也会不经意用到应用小数法则。例如,为了向学生解释“游戏的公平性”,在课堂上组织了摸球的游戏(学生在装有4个白球、4个黄球的袋子里重复摸球30次)。10组学生汇报的白、黄球摸到的结果分别是:(15,15)、(17,13)、(12,18)、(11,19)、(15,15)、(16,14)、(11,19)、(12,18)、(17,13)、(15,15)(数据中的前一个数是白球被摸到的次数,后一个数是黄球被摸到的次数)。在最后总结结论时,教师却只将其中的三组(15,15)的数据写在了黑板上,并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这个游戏,你们发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白球和黄球被摸到的次数是相等的。”教师很快地说:“通过游戏得到的结果可以说明这个游戏是公平的。”教师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再没有继续讲解、说明。其实我们应该知道:在这个试验中,重复摸球30次球,未必一定是15次白球和15次黄球,这个实验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小数法则也使得人们易于从一个短序列(小样本)中过分地推断潜在的大样本的概率分布。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如果一个人能连续几次预测正确,那么我们就会相信他的判断力,并且认为他下次的预测一定是正确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位三年级教师在讲解“可能性”一课时,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每组有3个黄球和1个红球,每次摸一个球,摸10次,请学生先进行猜测。学生的猜测结果如下:(6,4)、(5,5)、(8,2)、(9,1)、(7,3)、(10,0)六种。操作结果情况如下:(8,2)、(7,3)、(8,2)、(7,3)、(5,5)、(7,3)、(8,2)、(5,5)。在课堂实验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谁的猜测是对的呢?”显然,有两组实际的结果是(5,5)。在实际数据面前,教师不得不承认(5,5)的估计也是很准的。事实上,教学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每人做10次、20次,小组不过百次,全班不过千次”,根据大数定律,试验的次数太小,不一定能说明问题,有时反而把学生弄糊涂了。

教学启示:小学数学应该在一定的情况下渗透大数法则的思想。课堂上每组摸球30次,10个人合起来也不过300次,太少了。这时可以用计算机软件解决这样的问题:“要抛多少次才能判断硬币正面朝上接近1/2?”也可以通过数学史上一些著名数学家的掷硬币的试验结果,说明重复实验次数越多,正面、反面的可能性就会趋向相等。

二、可得性启发的偏差

当人们遇到未知事物没有经验可循的时候,通常会根据该事物可想象的难易程度来判定它的发生概率。例如,从一个21人组成的样本中抽取2人组织评委会和从一个同样大的样本中抽取19人组织评委会,问这两种情况的组织方式各有多少种?这个问题让两组被试成员对上述两种情况进行直觉判断,他们都认为:第一种情况的结果要远大于第二种情况的结果。而实际上,由任意两人组成的一个评委会的同时,样本中余下的19人也就相应地形成一个组织,所以这两种情况下的答案应是相同的。而之所以会有这样大的偏差,就是因为两人的组成情况更容易在我们的想象中进行。

教学启示:学生经常会依靠直觉来解决一些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这是人的正常心理。教师对于看似简单的概率问题,都存有如此“可怕”的错误,况且尚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当学生被告知他们的答案是不正确时,他们的头脑里一定会出现困惑与疑问,此时教师的工作就是让学生经历复杂的数学思考,经历思维和智力的历险,使他们对数学 本质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入。

三、锚定启发式的偏差

这种效应是凯尼曼和特维斯基早期在进行关于启发式思维和认知偏差的研究中发现的。在他们的研究过程中,先让接受测试者启动未来之轮(一种上面有很多数字的转盘,这些数字是随机的),并看着转盘上的数字,然后估计另外一个事件(比如,加入联合国的非洲国家)的数量。凯尼曼和特维斯基对结果分析后发现,面对着有较小数字的转盘,受试者估计了一个较小的数量,而面对具有较大数字的转盘,受试者估计了一个较大的数量。

“锚定启发式”是我们在作决策和判断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即先把自己“锚定”在某个事物上,然后再根据事物的特性进行判断。

例如,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随着掷硬币次数的增加,出现正面的次数和出现反面的次数恰好相等的概率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认为随着掷硬币次数的增加,这个概率是增加的,因为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锚定”在“掷硬币次数越多,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都趋于二分之一”上。但实际结果却与学生的判断相反,掷硬币2次时出现正反两面各1次的概率是50%,掷6次硬币时出现正反两面各3次的概率是31.26%,而掷10次硬币时出现正反两面各5次的概率是24.62%,当掷100次硬币时出现正反两面各50次的概率却只有大约8%。

篇3

【关键词】 延续性护理;老年冠心病;焦虑;抑郁;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射血分数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2.179

目前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出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冠心病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一个重要疾病[1]。患病时间较长的患者, 期间发生过急性心血管事件, 能够造成患者出现恐惧等负面情绪, 进一步加重了疾病的进展。本科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延续性护理, 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老年冠心病患者90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研究组男29例, 女16例, 年龄60~83岁, 平均年龄(67.5±9.5)岁, 病程6~32年, 平均病程(15.6±10.5)年;对照组男28例, 女17例, 年龄60~81岁, 平均年龄(67.1±9.2)岁, 病程4~30年, 平均病程(15.3±10.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研究组给予延续性护理, 具体如下:①出院前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 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记录;②统计、建立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档案, 对患者的日常治疗以及相关护理情况进行记录;③建立延续性护理小组, 每周至少对患者进行1次电话随访, 随访的时间不短于6个月;④告知患者定期进行复诊, 如不适立即就诊。

1. 3 观察指标 ①采用SAS以及SDS评分观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SAS、SDS得分越低, 说明心理状态越好;②采用心脏多普勒超声测定患者的左室短轴缩短率以及左室射血分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SAS评分比较 护理前, 两组患者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 研究组患者SDS、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左室短轴缩短率以及左室射血分数比较 护理前, 研究组左室短轴缩短率为(20.25±2.70)%、左室射血分数为(40.55±3.59)%, 护理后为(28.44±1.43)%、(48.96± 2.39)%;对照组护理前左室短轴缩短率为(20.36±2.51)%、左室射血分数为(40.60±3.55)%, 护理后为(22.45±1.71)%、(43.74± 2.99)%。护理前两组患者各项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 研究组患者各项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于一些慢性疾病, 患者虽然急性症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但若不纠正错误的生活、饮食习惯, 出院后患者还是会再次发生相关的疾病问题[1]。21世纪初, 美国老年协会提出了延续性护理, 并将其定义为通过合理的护理工作, 保证患者在不同的健康护理场所或同一健康护理场所受到不同水平的协作性以及连续性护理。延续性护理是指从医院到家庭的延续, 其包含了经由医院制订的出院计划、转诊、患者回归家庭或社区后的持续随访与指导。随着数年的发展, 延续性护理已经成为临床护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

国外曾有文献报道, 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并发抑郁的几率为17.9%。国内已有学者临床证明, 在既往有心血管病的患者, 如果发生心肌梗死等突发性心血管事件后, 1周以内有近20%的患者出现不同的抑郁症状。根据本次研究结果,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 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①定期随访, 及时了解患者目前状态及病情, 及时进行药物调整;②延续性护理使得患者住院期间与1名或多名医护人员之间形成相互信任的治疗关系, 使患者能够做到积极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 延续性护理能够较大程度上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 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能够有效延缓病情的进一步进展,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栾海丽, 孙国珍, 邵筱敏, 等.延续性护理对早发冠心病患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11):2595-2597.

篇4

【关键词】  显微外科手术;焦虑;护理

显微外科是一种专门的外科技术,在手外科和骨科主要用于皮肤、肌肉、神经、骨骼等重要组织的修复和重建,使患者获得理想的外观和功能。但显微外科患者多为突发事件,大多为机械伤、交通伤等,而造成手足及四肢等不同部位的皮肤软组织的缺损,甚至合并不同程度的骨折、神经、肌腱的损伤或指(肢)的离断,瞬间的意外改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状态,使患者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大为降低。患者因受到多种应激源的同时作用,极易导致负性的心理应激反应,如果应激持续时间过久或应激反应过于强大,则会产生焦虑的概率和程度相对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顺利进行,并可通过多种神经生理中介对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焦虑是一种持续对自身安全或躯体情况过分的担心、恐惧,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1]的心理异常现象;是一种预料到威胁性刺激而无法应对的痛苦反应[2]。为此,笔者对223例显微外科患者焦虑状态分析探讨采用了焦虑自评量表(sas)[3]进行评定焦虑患者的心理应激状况,相对因素及护理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估,为临床护理工作者开展心理护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以便能有效地降低焦虑程度对患者的影响,进而达到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调查对象为河北省青县人民医院两个骨科病区2006年2月至2007年10月间意识清醒,无精神病史的显微外科住院患者223例,其中男151例,女72例;年龄16~74岁,平均年龄34岁。致伤部位包括各种手指皮肤缺损、断指、上肢皮肤缺损、下肢、足皮肤缺损、伴不同程度骨折并神经、肌腱损伤者。

1.2 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sas量表,对显微外科住院患者实行自评及责任护士评价的问卷调查方法。同时采用访谈形式了解相关因素,对患者疾病知识水平的评估使用自行设计的健康教育知识调查问卷。访谈时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访谈时间在患者住院第4天。sas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包括心理感受和躯体症状两个部分。为确保测试的正确性,填表前说明测试目的和意义,强调独立地不受任何人影响的自我评定。sas量表按症状出现频度以4分制进行评分:1分(反向题为4分):没有或很少时间出现;2分(反向题为3分)-少部分时间发生;3分(反向题为2分):相当多时间发生;4分(反向题为1分):全部时间,将20项得分相加得出粗分后乘以1.25得到标准分t分,t分≥50分为焦虑者。共发出问卷230份,检出不合格7分,其有效率96.9%。两表总分的pearson相关法的相关系数为0.365,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341,结果表明sas效度相当高[4]。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as评估情况sas是一个含20个项目,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显微外科患者sas分值较全国常模(33.8±5.9)[5]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s分值(33.8±5.9)为焦虑界值,该组病历中sas分值>33.8者占86.7%,说明该人群焦虑症状的发生率为86.7%,应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焦虑的程度以伴不同程度骨折并神经、肌腱损伤,断指者分值近似排为一,下肢、足皮肤缺损为第二,上肢皮肤缺损、手指皮肤缺损为第三,焦虑是一种主观感受,护士评估与患者自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表1 3组sas自评分值与护士评估分值比较

2.2 焦虑分值与使用stai在国内进行的较大样本现场测试所提供的正常参考值[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提示有伴随疾病,对疾病的认知缺乏、经济压力大的中青年患者是情绪障碍的好发人群。见表2。 表2 以stai分值为变量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本调查应用sas问卷,调查显微外科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显微外科患者的焦虑程度明显高于正常人,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引起护士的高度重视。由于显微外科患者多为突发事件,使受伤者始料为及,伤情严重程度不易估量,心理震撼大,对蒙难时的惨影记忆深刻,瞬间的意外使患者承受着躯体和心理上的创伤和痛苦,尽而导致机体整体调节功能的减弱。应激因素,特别是突然或急性灾难性应激因素,可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使之产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其他疾病。一项对住院内、外科患者应激状况的调查表明,运动系统疾病(包括创伤)患者的心理应激程度仅次于癌症,位居第二[7],由表1显示其sas评定明显高于全国常模临界值(33.8±5.9),说明焦虑造成的痛苦,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使人对未来产生恐惧、丧失信心,难以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决定。我们分析影响焦虑的主要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根据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分析,显微外科患者86.7%存在焦虑,其心理问题、主要为:(1)缺乏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担心致残及其程度;(2)有经济压力的中青年患者;(3)社会支持程度;(4)基本需要不能足够满足;(5)伴随疾病。调查结果显示:有无伴随疾病对焦虑的影响最为突出,说明躯体功能状态差更易产生不良情绪。已经证实,应激因素的强度、突然性等对应激反应都有影响。homels和rahe以生活变化单位(lcu)为计量单位对应激进行了量化研究,发现累计lcu分值越大,对情绪及健康的影响也越大。根据homels和rshe的理论可知,已有其他疾患(不包括精神病)的患者人骤然又遭遇突发的外伤事件,心理应激水平增高,故而情绪障碍也会更为严重。所以护士对于躯体健康状况差的显微外科患者应加强观察,早期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和应对水平,以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其伴随疾病。

3.2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对经济压力大的特别是中青年患者承担着家庭和社会等多种角色,心身负担沉重,焦虑程度高,更要高度关注,针对具体现状,给予帮助和心理支持,使其面对现实,尽快转换角色,积极应对疾病带来的情绪障碍。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医护相互协商,选用价格低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减少住院费用,同时与家属以愉快的心境去关心和鼓励患者来减轻经济压力,还可利用各种媒体,提高社会信息,如提供家庭化病房在临床则更受患者及家属欢迎,增加其社会支持,以减低应激对患者心身健康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另外应用心理学评估量表,责任护士的培训是先决条件,否则将影响调查结果。首先护士应掌握心理学研究和方法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及心理护理对策,使其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是护理教育,继续教育的重要课题。

3.3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使心理护理取得成功的关键

护士不仅要积极配合治疗,而且根据richard kalish的需要层次论,住院患者、生活需要、刺激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尊和被尊的需要应同时并存。护理人员给予足够的关注。通过护士整洁的仪表,端庄的举止,熟练的专科技术能给患者安全感和信任感,使其产生较强的遵医行为,并愿意同护理人员倾心相谈,说出心里话,了解焦虑的原因和心理需要,拉近与患者的距离,针对性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护理教育观察患者情绪,缓解心理应激。及时纠正患者的心理失衡。并针对不同的需求实施相应的心理健康护理,教会患者使用想象,音乐,肌肉放松等各种疗法,减轻心理负担;同时以正确的心理和“患者的现身说法”向新入院患者提供信息,相互沟通,以应对突如其来的突发事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诊治,促进早日康复。

3.4 本调查结果显示:两种方式均能评估显微外科患者对焦虑的影响程度,但患者自评与护士评估其焦虑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一点临床以往的调查对此评估不足。造成其结果的原因,笔者考虑:显微外科患者为一应激性损伤,对患者造成的心理问题不仅是现存的,而且是一漫长的反应过程。其躯体损伤是表面现象,而焦虑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反应。护士评估常采用询问式,患者回答结果会因其个体需求,表达方式等不同而存在各异,其次考虑与护患关系融洽程度及护士的沟通技巧也有一定的关系,具体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结果说明,显微外科住院患者中躯体健康差,经济压力大的中青年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社会支持不足者更易出现情绪障碍,提示密切观察这些患者,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是预防情绪障碍的良好护理对策。客观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是提高心理护理乃至整体护理水平的重要条件。因此早期个体化心理行为护理干预和合适的应对方式加之及时准确地对显微外科患者焦虑状态的评估,对于提高显微外科患者的护理质量无疑又是科学化、规范化的进步。从分析结果中还可发现,为所有显微外科住院患者进行康复知识教育,改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增强患者对理想功能的恢复信心,减轻他们认为对今后工作、生活造成影响的顾虑是另一个不可忽视且简便、有效的护理干预手段。

【参考文献】

   1 胡佩诚,宋燕华主编.心理卫生和精神疾病护理.第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4.

2 李鸣杲,金魁和主编.医学心理学.第1版.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5.126.

3 夏镇夷,徐韬国,张明园,等.实用精神医学.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76477.

4 吴文源.焦虑自评量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202.

5 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第1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841.

篇5

关键词:焦虑症;亲情护理;护理观察

焦虑症属现代临床中精神病症,而因社会压力大,抗压能力不强,患者心理承受力偏弱都是形成焦虑甚至抑郁症状的重要因素。一般意义上,焦虑症可分成慢性焦虑症和急性焦虑症两种,急性发作患者主要以紧张、恐惧等状态为临床特征,焦虑症状严重的患者还会并发头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尿频、易发汗等一系列生理反应[1],时常会表现出夸张行为和事实不符的焦虑。毋庸置疑,焦虑症属精神疾病的一种,也是心理疾病,因而除去临床的药物治疗,还需要开展优质的护理干预作为心理治疗。本院2013年11月~2015年12月收治120例焦虑症患者,对焦虑症患者护理中亲情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和探讨,获得了可期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120例焦虑症患者实施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关于焦虑症的诊断标准[2],轻度焦虑36例、中度焦虑55例、重度焦虑19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平均每组60例。其中,实验组有女23例,男37例,年龄分布为22~52岁(平均年龄35.7岁);参照组有女18例,男42例,年龄分布为20~55岁(平均年龄37.2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一般资料及焦虑程度方面无显著差异性(P>0.05),统计学有意义。

1.2方法

1.2.1参照组给予患者一般的抗焦虑药物治疗,并在治疗后由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看护。参照组接受临床传统的规范化护理模式,按医嘱定时、定量给药,定期更换病床被罩床单,确保病房室内干净整洁,予以患者必要的护理支持与对症护理。1.2.2实验组亲情护理干预的开展需护理人员具备出色的业务能力与良好的职业素养,用心和患者进行沟通,充分知晓患者的心理情况,并能够针对性的展开亲情护理干预。首先,护理人员需要和患者构建充分信任,关爱患者,多维度地感受患者的心理获得,情绪变化等,在和患者进行沟通期间,应保证耐心、和蔼的态度,并对患者及其家属所提出问题和疑惑,护理人员在充分结合患者病情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积极地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语气和缓地向患者介绍一些正面的案例,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使其更加积极地参与配合治疗。充分尊重患者,决不可使患者感受到歧视,在取得患者信任的基础上,培养护患情感。亲情护理的要旨就在于使患者能够受到如家般的心境,使患者享有温馨、温暖的护理感受,彻底放松身心,从而有利于缓解焦虑,促进康复。让患者感受到自己被重视,惟其如此,患者才有可能大胆的表达自身想法与心中郁结,护理人员在交谈中适当给予引导与激励,促进病情恢复。此外,护理人员还可定期的改变病房室内环境,可将室内装饰颜色换成暖色基调,布置温馨、温暖的病房环境氛围,并积极地和患者家属展开交流,使其能够参与到护理干预中来。

1.3观察指标

[3]按照中国常模结果,对两组患者进行SAS、SDS评分观察,各20个项目,比较两组患者的指标差异。自制百分制满意度评分表,调查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根据所得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所使用的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20.0,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对比以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χ2值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

SAS、SDS评分对比如表1所示,两组患者在干预前SAS、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在经过各自组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降低,采取亲情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患者在临床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参照组,两组患者在干预后的行SAS、SDS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如表2所示,在经过各自组护理后,采取亲情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方面明显优于参照组,两组患者在满意度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焦虑症属于焦虑性神经官能症,其临床症状为患者会持续性感到焦虑、惊恐和不安,并且该疾病容易反复发作。严重者甚至会发生生理反应,如心悸、头晕、胸闷,患者长期处于焦虑的情绪下,受此不良情绪的支配会发生肠胃不适、免疫功能下降的现象[4]。有鉴于此,临床对焦虑症患者的治疗不仅需要药物治疗,更应当开展必要的优质的护理,使患者的焦虑、烦躁的情绪获得改善。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期间,可着重开展亲情护理,该护理模式可使患者在住院期间,精神得到放松,引导患者弱化心理负担与焦虑,转移不良情绪的注意力,也可让患者可以正确的看待自身疾病,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在经护理后,其SAS、SDS评分明显优于参照组;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实验组,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和国内外其他临床文献的报道基本一致[5]。综上所述,亲情护理是人本理念护理的一种,可以给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使患者放松身心,推动患者情绪康复,进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亲情护理干预对护理焦虑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可靠,有助于患者更快恢复健康的心态,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具有加大临床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贺燕.亲情护理对焦虑症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2(54):199.

2吴春秀,龚有红.亲情护理对焦虑症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白求恩医学杂志,2015,23(6):685~686.

3郭小梅,兰强.亲情护理对焦虑症患者的干预效果观察.医疗装备,2016,22(2):184~185.

4姚玉娟.焦虑症患者护理中亲情护理的干预效果.中国医学创新,2009,11(23):91~92.

篇6

【关键词】高血压;糖尿病;焦虑;抑郁;护理干预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Aged with Hgpertension,Diabetes associated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SUN Hong-chen,YIN-Ling.(The Sen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Yunnan Province,Kunming 65002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dical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hypertension, diabetes associated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the role.Methods 133 cases of senile hypertension, diabetes mellitus in patients with anxiety. Admission, discharge,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the questionnaire method for evaluation. Patients with lower blood pressure, hypoglycemic therapy while providing nursing intervention. Results The admission and discharge, while providing care in drug treatment intervention, and then compare the score value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 Conclusion The elderly with hypertension, diabetes associated with anxiety, Depressed inpatients in drug treatment, nursing interventions should also be given anti-anxiety drugs in combination therapy to improve efficacy.

【Key words】Hypertesion;Diabetes;Anxiety;Depression;Narsing intervention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11-0004-03

老年高血压、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常因病程长,并发症多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复杂的心理问题。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况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最大限度的减轻其焦虑和抑郁,可提高其生活质量。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病例来自我院干疗科病房,2009年2月

作者单位: 650021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干疗科

~7月,高血压62例,糖尿病43例,高血压并糖尿病48例。伴焦虑、抑郁共133例。其中男性110例,女性23例,年龄范围63~93岁。高血压诊断符合1999WHO/ISH标准: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糖尿病诊断符合WHO标准:随机(一天中任意时间)血糖

11.1mmol/L或者空腹(至少禁食8小时)血糖≥7.0mmol/L,或者葡萄糖耐量实验时2小时血糖≥11.1mmol/L。而且上述指标应在另一日重复监测时能被证实。

1.2 研究方法 病人入院24h以内用精神病学推荐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⑴,然后对焦虑抑郁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出院时再次使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估其焦虑、抑郁状况。与自身作对照比较,做最后的统计学分析,结果用t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3.1 用自评方式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是心理评估的一种可靠方法,本研究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有明显的焦虑抑郁心理。本研究显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存在严重的情绪障碍,与国内外报告一致

[1-3]。

3.2 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疾病导致的躯体不适和心理负担也给患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障碍。而负性情绪障碍,常常作为一种有害的精神刺激,影响和决定着患者的病情、病程、疗效和转归、临床上最主要的负性情绪障碍是焦虑和抑郁情绪。有研究显示,焦虑或愤怒时血内肾上腺素浓度增高,而焦虑或愤怒情绪外露时,血内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增高,二者都可引起外周血管收缩,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影响降压治疗的效果。有明显焦虑或愤怒情绪以及发怒后抑制情绪的发泄, 均可显著增加高血压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度

[4]。

3.3 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后大多会产生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尤其是得知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心理负担加重,不利于实施治疗。大量研究表明情绪活动可影响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人处于焦虑时,胰岛素分泌减少,孤独、抑郁时,胰岛素的需要量增加。糖尿病与抑郁症状之间可互相影响。注意关心。在通过床边教育或者集中讲解的方式,向糖尿病患者提供糖尿病的知识和心理知识的过程,逐渐树立信心,消除其心理上的障碍,使正确面对疾病,认识到糖尿病的可治疗性,增强自我保健能力,有利于血糖控制。

4 护理干预

4.1 护理环境调节 热情接待新入院患者,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住院须知,患者的主管医师及护士,让患者较快适应治疗环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护士不仅要做到技术操作娴熟轻柔,更要做到语言诚恳亲切,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信任感。

4.2 心理支持 告知患者如心理不平衡可以造成心理紧张失衡,进一步加重焦虑和抑郁。我们利用宣教材料和讲解的方法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正确的认识,说明治疗的过程,医学的飞跃发展对治愈疾病的前瞻,当病情好转时要给予肯定。安排病情好转的患者现身说教,谈疾病治疗的体会和经验教训。鼓励患者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生活中要自立、自强、自信。

4.3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以及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耐心倾听其主诉,了解其焦虑和抑郁的原因,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及时解答,利用语言技巧尽快安定其情绪,给予支持、鼓励、忠告,帮助其制订生活作息时间表,转移其不良心境。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其明确糖尿病是可控制的,并介绍意志坚强的患者与其进行"心理交流",以洞察法让其正视自己的病情,正确对待生活,从而缓解焦虑的心理障碍。

4.4 药物干预 对于存在严重焦虑和情绪不稳的患者,应配合医生给予抗焦虑药物治疗。苯二氮卓类可迅速地改善症状,尤其对夜间睡眠不佳的患者确实有效,而且不必担心撤退依赖。我科常用阿普唑仑,也有选用如赛乐特等。

4.5 放松操及放松训练 在安静环境下,让病人取最舒适的姿势放松身体,指导进行深呼吸训练、全身分段肌肉放松训练,做放松操,每天早、晚10~15min,宜可音乐结合放松疗法一起进行。而音乐心理治疗就是借助演奏或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释放不良情绪,抒发壮志,净化心灵

[5],改善对疾病的感受。

参考文献

[1] 孙学礼.精神病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0.

[2] 王湘,朱熊兆,王丽.抑郁情绪及负性态度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32-33.

[3] Black SA. Increased health burden associated with comorbid depression in older diabetic Mexicans[J]. Diabetes Care,1999,22:56-64.

篇7

【关键词】护理干预;骨外科;焦虑

医学心理学认为焦虑是因受不能达到目的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个体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失败和内疚感增加,预感到不祥和担心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及带来有恐惧和不愉快的情绪[1];外科手术和麻醉是一种强烈的应激事件,可使患者术前产生各种不同的生理、心理应激反应。而这些应激反应直接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2]。为了探讨及时有效地护理干预对骨外科手术病人焦虑情绪的影响,本文对27例骨外科手术病人在术前一天、进入手术室即刻和入手术室后30min时段实施了系统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患者知情原则下,将2010年6月至12月骨外科手术患者54例,其中女性患者19例,男性35例,年龄19-38岁,随机平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选择的患者均无手术史、排除高血压、心脏疾病。两组患者年龄、体重、身高、文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

1.2 方法

1.2.1指标评测方法 所以患者术前一天、进入手术室即刻和入手术室后30min采用SAS和自制焦虑评估表评测焦虑程度,并使用多功能监护仪测量平均动脉压和心率。SAS量表有20个条目,评分为20~80分,主要用于反映即刻的或最近某一特定时间的恐惧、紧张、忧虑和神经质的体验和感受,可以用来评价应激情况下焦虑水平,得分越高说明焦虑程度越高。自制焦虑评估表得分越高同样说明焦虑程度越高。

1.2.2 心理干预方法两组患者均由同等资历的医生和护士进行手术和治疗,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对照组患者在术前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在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实施如下护理干预措施,干预内容如下:⑴术前访视,建立干预基础。术前一天巡回护士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内容包括查看病例了解病情;向患者作自我介绍,讲解术前心理状态对手术和麻醉及术后恢复的影响;了解患者心理状况,针对患者不同心理给予合理解释、善意劝导;告知有关手术情况、过程及手术中和手术后相关应对措施等,以纠正其潜在的认知缺乏[3]。⑵掌握交流技巧,进行认知干预。用深入浅出的生理解剖学基础讲解与患者手术相关的知识。说明手术目的,了解手术方式。使患者对手术过程大致心中有数,增强对麻醉、手术的信心。⑶加强术前情感和行为干预。指导患者通过放松、深呼吸等保持情绪稳定,播放舒缓的音乐,请克服术前恐惧取得良好效果的患者献身说法来调动患者积极克服术前焦虑和恐惧等[4]。有意与患者讲笑,或让患者看幽默杂志,或看电视相声,或吹肥皂泡等,使患者疼痛缓解[5]。

1.3 统计学分析将所以数据用SPSS For Win-dows12.0软件处理,定量资料不同时点和不同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t检验和多元方差分析;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两个变量的相关分析采用偏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结果表(1~3)

表1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s)

组别 例数 MAP(mmHg) HR(次/min)

术前一天 入室即刻 入室30min 术前一天 入室即刻 入室30min

对照组 27 83.60±6.50 84.38±7.84 86.15±4.90** 82.41±8.78 82.63±10.39 83.96±9.67*

干预组 27 84.38±8.09 84.12±7.16 83.07±6.22 84.96±9.49 80.19±9.71* 80.00±7.74*

注:⑴入室后各时段与本组术前一天比较,*P<0.05,**P<0.01;⑵入室后30min两组比较,P<0.05

表2两组患者不同时点SAS、自制焦虑评估表评分比较( ±s)

组别 例数 MAP(mmHg) HR(次/min)

术前一天 入室即刻 入室30min 术前一天 入室即刻 入室30min

对照组 27 4.93±9.15 51.37±6.57** 52.70±5.58** 3.26±1.23 4.30±1.20** 4.11±0.937**

干预组 27 47.44±8.18 51.18±8.19** 45.00±6.31 3.22±1.13 4.19±1.12** 2.93±0.87

注:⑴入室后各时段与本组术前一天比较*P<0.05,**P<0.01;⑵入室后30min两组比较,P<0.05

表3两组患者不同时点SAS、自制焦虑评估表评分MAP和HR偏相关分析n=80

组别 SAS评分 自制焦虑评估表评分 MAP HR

r P r P r P r P

对照组 0.7732 0.000 0.7222 0.000 -0.0106 0.926 -0.1368 0.228

干预组 0.7232 0.000 0.7222 0.000 0.0531 0.642 0.1637 0.148

附:自制焦虑评估表

①过分担忧、害怕手术 ②自觉心跳得厉害 ③全身发麻或刺痛 ④手发抖 ⑤心慌、坐立不安 ⑥全身出汗 ⑦入睡困难 易梦 早醒⑧一阵阵发冷或发热 ⑨感到孤独 ⑩想到死的事

3讨论

焦虑是人们对环境中一些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和灾祸、或者要作出重大努力的情况进行适应时,主观上出现的一种紧张和不愉快的期望情绪。患者在围手术期的焦虑程度主要受两个原因影响:患者对压力的承受和对未知麻醉和手术的恐惧[6]。手术作为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会给患者心理造成不良的应激反应,产生焦虑、恐惧情绪;这主要是由于患者对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的技术、自我疾病状况、将要实施手术及其经过不了解,担心手术是否成功、手术不测底或容易引起并发症,怕麻醉引起意外或手术时疼痛[7]。骨外科手术是日间手术,创伤性大,医务人员无法迅速提高患者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国内日间手术中护理人员的繁重工作量和人员配置方面的不足,尚无法常规做到一对一的服务,故患者在手术室陌生环境中的孤独感更是加重,从而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治疗效果。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患者手术前的焦虑情绪。

为了尽量减少研究影响因素,研究中我们排除了既往有手术史的患者,因为他们对手术的经历,对手术过程和麻醉过程熟悉,可能影响焦虑水平评估。同时为了最大程度的统一研究标准,在所以研究对象焦虑评估时无任何语言暗示,未实施个性化选择。研究发现,SAS评分和自制焦虑评估表评分在进入手术室后30min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系统 性心理干预可以减轻患者在手术室的焦虑程度,还可以减慢心率、降低血压。本研究发现MAP在干预30min后(P<0.05),但将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和自制焦虑评估表评分分别同相应时点的MAP和HR行偏相关分析,未建显著相关性(P>0.05)。焦虑作为患者的一种主观意识感觉,虽与患者MAP和HR互有影响,但后两者并不能作为焦虑水平的直接反应指标,因为有多种因素可以影响MAP和HR的水平。

本研究中我们使用两种方法对焦虑程度进行了评分,其中SAS评测患者当前焦虑状态的金标准,是经过反复验证,具有高度专用、可靠性、有效的心理测验,其得分范围20~80分,得分越高提示焦虑程度越高。自制焦虑评估表评分,是这些年总结出来的,得分越高提示焦虑程度越高,对手术病人焦虑提供一种简易,可以反复使用的方法。我们分别将两组患者相同时点SAS评分和自制焦虑评估表评分偏相关分析表3,结果提示两组SAS评分和自制焦虑评估表评分皆为显著正相关(P<0.01)。

总之,术前患者采用系统连续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地控制术前患者的应激反应,可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减轻应激压力,保持心率和血压的平稳,以良好心态接受手术治疗,提高对手术耐受力,建议可以在外科手术患者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第4版:164.

[2] 祝妍华,谢小玲,黄小红,等.护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c):31-32.

[3] 钱慧萍.门诊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焦虑的情况的评估与护理干预.杂志,2010,27(9):665-667.

[4] 陈冰芳.护理干预对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前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0,2(3):191-192.

[5] 朱志华.术前访视中综合护理干预对开胸手术患者术前焦虑、抑郁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4c):25-26.

篇8

[关键词]焦虑心理;高校学生;体育锻炼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8-0144-02

一、引言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最早从心理学角度重视并探讨焦虑问题。在其早期著作中确信,焦虑是受压抑的里比多的一种发泄方式,后来他又认为焦虑是自我和本我之间、本能欲望和现实调节之间冲突的结果。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由于学习、就业等压力过大而产生的焦虑心理不容忽视。笔者对辽宁对外经贸大学部分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状况与行为调查,此次调查共随机抽取了1~4年级在校生共1358名,其中男生917名,女生441名。1358人中检出心理抑郁者165人,检出率为12.2%;检出焦虑者40人,检出率为2.9%。心理环境:成就感降温,兴奋期消退。

本文从高校学生焦虑心理的具体表现入手,重点分析其应对建议。

二、高校学生焦虑心理的表现特征

(一)新生焦虑

国内研究显示,59.1%的大学新生焦虑心理水平高于全国18~29岁青年的平均水平。高校新生既要承受学习的压力,又要学会独立应付日常起居,甚至还要面临情感上的困扰,焦虑抑郁时有发生。自身角色转换和来自外界环境的变化往往会让人感到紧张和压力,出现偶尔的焦虑情绪无伤大雅,但如果焦虑情绪的严重程度与客观事件和处境不相称,或持续时间过长,在大多数人不会紧张的情况或场所突然感到强烈恐惧,可能就是焦虑障碍的征兆。

(二)应试焦虑

在当代大学生中,考试焦虑症比较普遍。考试焦虑症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消极情绪现象,它是在一定应试情境的激发下,受人格倾向、个体认知评价能力和其它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和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由于学生必须通过考试拿到学分,否则无法毕业。还有大学英语四级也是很多学校颁发学位证书的必要条件。部分准备不充分的学生,认为目的达不到,或是在应试过程中预感到成绩不好,表现出情绪低落,动机缺乏强度,缺乏韧性,同样表现为无法集中注意力,以致弃考。这是由于动机过弱和注意力分散所致。在高校考试中,如第一科考试试题难度较大,成绩过低,会给第二科考试的应试者心理带来干扰,表现为消极,没有信心,直至不能坚持下去。

(三)就业焦虑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的求职之路也变得格外艰辛、漫长。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增加就业砝码,不少在校大学生除了要应付紧张的课程外,还利用课余时间“试水职场”。笔者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103位大四准毕业生做了抽样调查,有60%的大学生都会在毕业前试水职场,跑招聘会、“海投”简历、找兼职等屡见不鲜。结果显示,72%的大学生都存在“就业焦虑症”问题。

“大学生担心找不到合适、满意的工作,担心企业不适合自己,担心工资太低,这都是就业焦虑症的表现。”中

央教科所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专家尹邓安表示,就业焦虑症不可忽视,轻者可带来压力、唤起大家的警觉;重者则会使人在就业面前惊慌失措,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对就业产生恐惧。“如果长期处于过度焦虑的惊恐状态,容易造成生理失常或产生焦虑性神经症。”他提醒说。“大学生应该理性面对就业,做好自我定位和职业规划,有目标地加强学习。”尹邓安强调,扎实的专业功底才是找工作的根基,同学们即使焦虑也不能舍本逐末,丢掉上课的时间去跑招聘会。”

三、克服焦虑心理的建议

(一)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积极融入集体生活

新生要克服“入学焦虑症”,适应大学生活,首先必须转变依靠家长和老师督导学习的心理习惯,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二是转变依赖家长照顾生活起居的习惯,学会融入集体生活。同时,新生应积极主动的通过各种方法、渠道了解高校,如,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在校园论坛上开设了新生报道专栏,专门为新生答疑解难。一些热心的高年级同学,也会经常登录校园BBS,对新生的求助有问必答,甚至还附上了校园地图、风景照。高校BBS成为新生快速了解学校,融入大学生活的最好方式。

(二)通过体育锻炼控制焦虑情绪

哈佛医学院的精神病学副教授约翰·J·莱特伊在《运动与锻炼心理学杂志》

中阐明,“体育锻炼本身并不能使你更聪明,但他能使学习者的大脑处于最有利于学习的状态。”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有句名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

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促进作用。每天有规律地体育运动是消除焦虑的最好办法,只要让大学生每天运动最少1小时,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都会远离焦虑。“八减一大于八”,是说在8小时学习过程中抽出1小时进行运动,会比8小时全部学习收效大。作为高校学生,还可通过体育课培养信心,激发自强精神;强化心理适应能力,来缓解自身的焦虑心理。

(三)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1.考试具有局限性,一次考试并不能得出对学业的完整评价,更无法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考生完全可以告诉自己只要尽力就行了,问心无愧,重过程轻结果,实事求是地调整自我期望值。

2.如果对考试的结果期望过高,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实际能力,就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心理,应该进行适当调整,客观分析自己的学习成效,确定比较恰当的自我期望目标。

3.正确估计自己的应试能力。教师可在考试之前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复习等情况进行分析,了解自己的长处,找出弱点和漏洞,从而制定适当的考试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四)正确面对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有六种归因因素:个人素质、机会运气、求职知识、个人努力、积极情绪、社会关系。其中,个人素质、求职知识、个人努力、积极情绪属于内归因,机会运气、社会关系属于外归因。当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取得好的进展时,适当引导毕业生进行内归因正强化,认为取得好的进展是个人素质、求职知识、个人努力、积极情绪等因素的结果,从而提高毕业生找工作的自信心。

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要合理调整工作预期,摆正就业心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平时也要加强身心锻炼,培养健康、开朗的人格素质,摆脱就业焦虑情绪。学校也应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辅导,引导大学生们保持合理的就业期望,形成开朗乐观的就业观。

四、结语

当人们面临一个新的环境,对许多事情没有把握可以控制的时候常常出现焦虑,而高校新生和毕业生对新环境、学习和工作、人际关系等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压力,导致他们的焦虑体验加强,严重的则导致焦虑障碍的现象。正确面对焦虑心理,分析其成因,提出对策,既是当代大学生要积极面对的问题,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课题,同时也是全社会应认真对待的专题。要立足于预防为主与防治相结合、早觉察早治疗的原则,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心理承受力。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59-260299-302 .

[2]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24200-202 .

[3]高鸿鸣.刘金华人生心理指导大全[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460-462 .

篇9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影响远程英语专业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学习焦虑也逐步进入研究视角,如王晓昊(2004)[3]48、焦广兰(2004)、彭一为等(2010)对远程学习者的英语学习焦虑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然而,将英语学习焦虑与辍学现象结合起来的研究非常少见。以“学习焦虑”为关键词在CNKI上查阅到的相关文献中只有两篇文章涉及“辍学”。其一为王银泉和万玉书的《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国外相关研究概述》,[4]4其二为彭一为等的《远程英语学习焦虑与对策》。[5]40可见,英语学习的边缘群体辍学在英语学习焦虑研究中极少受到关注。李炯英(2004)在《外语学习焦虑的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分析》中指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外语学习)焦虑就是个体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不适当的习惯所做出的恐惧反应,其典型表现就是外语回避行为。”[6]48这验证了远程英语专业学习者辍学正是一种回避行为。王银泉和万玉书(2001)在《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国外相关研究概述》中提到:“Spielberger(1966)的研究表明,20%以上的学生因为典型的高焦虑导致学习失败被迫中途辍学。”[7]122本研究基于Horwitz等对焦虑的分类,对英语学习焦虑与远程英语专业学习者辍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

研究方法与数据

本研究将辍学者界定为在电大教务信息系统学籍平台注册入学,但后续学期不再缴费、不再注册课程学习、且未明确表示未来某个时间将继续学习的学生。明确表示将来某个时间继续学习的学生由于其辍学原因较单一(如:生育、工作人员疏忽等),属于辍学范畴的边缘成员,不在本研究之列。

本研究运用方便型抽样的原则选取四川电大2010年春季注册入学的101名开放本科英语专业学生作为跟踪对象,并运用目的型抽样的原则分别于第二、第三、第四学期对其选课情况进行跟踪,确定辍学者。辍学数据初步来源为四川电大教务信息系统平台的学生选课情况。当期未选课者初步视为辍学者,然后根据名单向其所在分校和个人进行核实,剔除明确表示休学者,确定最终辍学者名单。(

本研究运用方便型抽样的原则,对辍学者中能联系上并接受访谈者进行开放式深度访谈。访谈之前,我们制作了访谈提纲。访谈过程中研究者未针对可能存在的焦虑情绪对辍学者有所暗示。访谈内容集中在学习动机、学习过程、辍学原因、辍学后的去向及打算等方面。几点说明:(1)辍学时间指研究者确认辍学者未选课的时间,分别为第二、三、四学期。(2)访谈对象的字母代码A、B、C分别指代第二、三、四学期,阿拉伯数字代码1、2、3分别指代当期的辍学原因,具有随意性。(3)C1与C2是亲戚关系,访谈中C2也提到学校拒绝同意其缓交学费,但未强调此事与其辍学的直接关联。C1在访谈中未提及发错教材的事,但据C2说,它们的经历相同。

研究结果

本研究对辍学者进行了访谈,经研究整理得到如表三所示的编码结果。由于有时一个问题回答中会涉及不止一个方面的问题,比如在学习动机方面一个人可能既有学历需求也有学习愿望需求,因此编码的总数与辍学者的总数不太相等。根据访谈编码结果及频数,本研究得出两方面的结论:

担心考试、无面授、工学矛盾是远程英语专业学习者辍学的表层原因辍学者提到的直接辍学原因共有9项。这9项原因既体现出它的个性也体现出共性,其中第1、2、7、8、9项频数均为1,也就是辍学者中分别只有一人提到了这几项中的某一项。比如“不喜欢教材的英式发音”、“英语专业对评职称没用”、“学校发错教材”等都只是个别人的说法。而第3项“经济因素”虽然其频数为2,仔细推敲两人的回答可发现二者的差异。A1的说法是“最后算下来钱要少花一点”,这属于他辍学原因中的最后一条,并不构成其辍学的主要原因,只是给人感觉“能少花点钱就少花点吧”;而C1对“学校拒绝缓交学费”也有所补充:“我们前面的钱都交了,只是那个学期想缓交半年,但是他们直接说不行,说不交钱就不让参加考试,给人的感觉纯粹是为了钱,那就算了。”可见,这与其说是经济上的因素,倒还不如说是情感上的挫折。所以,上述6项原因均属于个别原因,没有普遍性。真正体现辍学原因之共性的是第4、5、6项,频数分别是7、3、3。第4项主要涉及的是考试,A5注册即辍学,原因是“英语专业对评职称没用”,访谈中未提及考试。另外7人中除A1对考试未明确表示担心,只是指出“转学后考试更容易一点”外,其余6人都从不同方面明确表达了对考试的忧虑。第二学期(第一阶段)辍学者主要表达了对专业课程考试的忧虑,第二、三学期辍学者主要表达了对“大学英语A”网络教育统考的忧虑。第5项涉及面授教学,第6项涉及工学矛盾,这两项频数均为3,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辍学原因中的共性。

英语专业学习焦虑是辍学的深层原因对在学者的学习焦虑研究一般都集中在课堂或考试过程中出现的焦虑行为。而辍学者,尤其是远程英语专业学习中的辍学者很少参与课堂教学,他们的焦虑行为也就很难受到研究者的注意。上文提到,按照Horwitz等的划分,英语学习焦虑分为交际畏惧、考试焦虑和负面评价恐惧。交际畏惧指在与别人交流时产生的以担心和忧虑为特征的焦虑;考试焦虑表示由于担心考试失败而产生的行为焦虑;而负面评价恐惧则指对他人评价的恐惧,对评价场合的逃避,以及对他人会对自己做出负面评价的预期心理。[1]23英语专业辍学者与同学和教师的交流较少,其焦虑行为并不体现在交际畏惧上,对考试所表达的担心也并非发生在考试过程中,而是在考试前对考试结果的负面预期,所以,受访者所表示的对考试的担心实际上是一种负面评价恐惧。对于远程英语专业学习者而言,他们具有多重身份(家庭、职场、社会、学校),而他们作为学校中学习者的身份几乎是最弱的。学习的结果(能否顺利毕业)可能会影响他们在其他场合的形象和面子。所以,当他们对学习结果产生负面预期时便放弃其作为学习者的身份。换言之,考试是对他们学习最直接评价,他们担心这种评价会产生负面结果,便选择逃避这种评价场合,从而辍学。然而,不能参加面授与工学矛盾这两项具有一定程度共性的辍学因素从根本上讲同出一辙,因为这两项都影响了辍学者学习过程的实现。#p#分页标题#e#

无法实现学习过程,可以说是导致辍学者担心考试的一个原因,加剧其负面评价恐惧,如A2和A3均表示“没有学习过,就算考试了也考不过”。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讲,工学矛盾也是远程英语专业学习焦虑的一个结果。如A3在访谈中表示将选择其它专业继续学习,其原因是“英语太难了,没有时间学”,这个回答前半句表达了英语学习困难,后半句表达了工学矛盾。在他看来,英语专业学习比其他专业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转专业之后工学矛盾似乎不太突出。简言之,英语专业学习焦虑虽说不是对辍学者进行访谈得到的直接结果,但仔细研究访谈内容便会发现,辍学者表达的对考试的担心,工作繁忙,无法完成学习等理由实际上都是他们焦虑心理的具体表现,而英语专业学习焦虑则是远程教育英语专业学习者辍学的深层原因。

讨论与建议

辍学者选择学习时的外部动机大于内部动机,学习动力不足有可能使其焦虑情绪加剧。从访谈情况表可见,辍学者的学习动机主要表现在学历或职称的需求上,功利性动机处于第一位,学习知识的欲望只是他们学习动机的附属品,是次要的,处于第二位。辍学者的自我效能感较弱,可能是导致其焦虑情绪的又一诱因。访谈表明,A1、A2、A3均未参加课程学习,但却直接表示考试肯定考不过,而B1并未参加统考大学英语A的考试,却直接断言根本无法通过该考试。这说明他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业进行了负面的推测与判断,所以,学习中稍有阻力他们便选择放弃。而导致其自我效能感较弱的原因,有可能是他们前期不成功的学习经历。从学习过程看,不能参加面授学习可能是产生英语专业学习者焦虑的一个直接因素。所有的受访者均表示没有参加网上教学平台学习,而由于个人或所在教学点的缘故,他们也几乎未能参加专业课程的面授学习。这一方面降低辍学者对办学机构的信任,另一方面加剧其自我效能感的减弱,从而得出考试肯定无法通过的结论。

辍学无论对于办学机构还是学习者本人都是一种损失。积极探寻减少焦虑情绪的应对策略,避免辍学应该成为二者的共同目标。从办学机构讲,工作人员的引导策略是减弱英语学习者焦虑的必要手段。虽说焦虑情绪主要来自学习者的心理层面,但其焦虑源与办学机构有一定的关系。辍学者对考试的焦虑心理最初可能来自前期不成功的英语学习经历,尽管最初他们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要选择英语专业。然而,办学机构不能提供足够的面授教学使之焦虑心理强化。另外,由于办学机构招生的压力或者是工作人员对专业学习要求不了解,他们在学习者报名时淡化学习要求,这使得学员对专业学习要求预期不足,这也会在后期强化其焦虑情绪。所以,办学机构的工作人员对专业学习要求应该有一个正确地认识,在与学员接触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正确地引导,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从传统学习方式中走出来的学员,几乎都不能适应网上自主学习,接受访谈的辍学者均表示没有参加过网上学习,那么,要改变这种状态,工作人员的正确指导不可或缺。从学习者方面讲,办学机构的努力只是减少焦虑情绪的外力,从根本上解决焦虑问题必须靠学习者自身的努力。一方面,学习者对专业学习要有正确的认识。从调查的结果看,虽说学习欲望处于学习动机的第二位,但其频数却为5,超过受访者的一半,这说明他们都想把英语学好。所以,对远程英语专业的学习要具有良好的心态。另一方面,学习者需要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既然选择远程英语专业学习,自主学习就成为必然。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下,学员分散,办学机构很难提供足够的面授教学,即使能够提供,也不一定能够满足所有学员的时间选择。如果仍然坚持传统观念,不能进行有效的网上自主学习,是根本不能真正把英语学好。所以,学习者调整学习策略,逐步适应远程教育理念与模式也是非常必要的。

篇10

[关键词] 贝克认知疗法; 急性冠脉综合征;焦虑;抑郁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a)-017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ccording to Beck's cognitive therapy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young and middle-aged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Methods From July 1, 2015 to February 1, 2016, 82 young and middle-aged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dmitted to the First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She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selected. The selected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41 cases) and observation group (41 case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he routine treatment and nursing care, and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ccording to Beck′s cognitive therapy in addition to the routine treatment and nursing care. All the patients were measured by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and 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 ) when they were in and out hospital. Results The HAMD and HAMA scores in both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P < 0.05),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sore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ccording to Beck′s cognitive therapy can reduce the level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young and middle-aged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Key words] Beck′s cognitive therapy;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 Anxiety; Depression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冠心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种类型;不稳定的粥样斑块是ACS的病理基础[1-2]。近几年,受工作压力、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等因素影响,我国ACS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ACS年轻化与职业、性别、吸烟、饮酒、精神因素、劳累、遗传因素、肥胖密切相关[3]。由于ACS具有病情危重、变化快、死亡率高等特点,再加之经济及工作等方面的压力,患者往往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尤其是中青年患者通常无重大疾病史,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心理应激比老年人更加强烈。而焦虑抑郁等负性情w均为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素,合并焦虑抑郁的冠心病患者,尤其是ACS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4]。因此对中青年ACS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第一心血管内科针对这种现状,对中青年ACS患者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心理干预,并取得进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选取2015年7月1日~2016年2月1日入住我院第一心血管内科的中青年ACS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1例。所选患者均符合200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关于ACS的临床诊断标准,根据WHO关于中青年年龄划分的标准纳入15~59岁的患者[5],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总分大于20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总分大于14分。排除既往有ACS病史以及沟通障碍无法进行正确交流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3方面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评价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护理,即认知心理干预,疏导性心理干预及支持性心理干预。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贝克认知疗法的心理干预[6],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解释治疗的目的及方法,鼓励患者主动参与治疗。具体步骤如下:①识别负性自动想法。患者及时记录遇到事情后的心理活动,对其中经常出现的、消极的念头进行总结。②识别认知性错误。健康教育心理指导师应听取和记录患者诉说的自动化思想以及不同的情境和问题,要求患者归纳总结,分析和识别自身的错误认知,逐渐认识到情境-自动想法-情感反应之间的关联,并尝试在治疗者的帮助下,应用新的认识替代原有的不良认知。③真实性检验。在找出患者的认知曲解后,健康教育心理指导师同患者一起对这些预测、推论和假设是否合乎逻辑进行检验和辩论,并鼓励病人对自己的信念进行调查,以验证其正确与否。经过真实性检验,患者可能发现,其大部分消极认知和信念是不符实际的,从而动摇原先的信念。④分散注意。大多数抑郁或焦虑患者自认为是人们注意的中心,其一言一行都受到评价。治疗计划要求患者忽略掉周围人们的注意,结果可发现很少人会注意自己的言行。另外心理指导师对患者讲叙励志故事,制作内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宣传册悬挂于床头,讲解ACS相关的知识、成功案例等,增强患者的信心。⑤监测苦闷或焦虑水平。多数患者认为其抑郁或焦虑情绪会一直持续,但事实上,焦虑的发生是波动的。鼓励患者对焦虑的水平进行自我监测,促使其认识焦虑波动的特点,增强抵抗焦虑的信心。上述步骤可重复交叉进行,实施心理治疗时注意保护患者隐私,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健康教育心理指导师说话声音应轻柔,以鼓励患者述说为主。每次干预30 min,每天1次,持续至出院。

1.3 评价指标

运用HAMD和HAMA作为研究结果的判断标准[7],在患者入院当天应用HAMD和HAMA评分,作为干预前评价指标;出院当天再次应用HAMD和HAMA评分,作为干预后评价指标。由2名经过贝克认知疗法培训的健康教育心理指导师对患者分别独立评分,实际得分取两者平均分。

1.3.1 HAMD量表 该量表一共有24项,5级评分项目:0分为无,1分为轻度,2分为中度,3分为重度,4分为很重;3级评分项目:0分为无,1分为轻度~中度,2分为重度。HAMD分界值:总分35分:严重抑郁症。HAMD的应用信度为1.90,效度为0.84以上。

1.3.2 HAMA量表 该量表一共有14项,评分为0~4分。0分为无症状,1分为轻,2分为中等,3分为重,4分为极重。HAMA分界值:总分>29分,可能为严重焦虑;22~29分,肯定有明显焦虑;15~21分,肯定有焦虑;7~14分,可能有焦虑;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HAMD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干预后HAMD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观察组患者干预后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HAMA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干预后HAMA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观察组患者干预后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伴有焦虑抑郁负性情绪的ACS患者数量呈现上升趋势[8-9],采用常规的治疗与护理方法,对于这类患者的愈后并不理想。中青年患者的心理应激往往比老年人更加强烈,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这多与ACS病情危重、变化快、死亡率高,治疗费用高昂;且中青年人群在工作家庭等方面承受压力较大有关。反之,负性情绪又可以诱发ACS。有研究显示负性情绪可诱发炎性反应,炎性细胞因子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并可激活巨噬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不稳定而发生破裂,形成血栓,阻塞冠状动脉,诱发ACS,加速病情的发生发展[10]。剧烈的情绪波动还可促使冠状动脉发生痉挛,出现心肌缺血缺氧,成为心血管不良事件(如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的诱发因素[11]。综上,缓解或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对防治ACS十分重要。

目前医务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正致力研究各种心理干预措施。有研究表明,抑郁、焦虑等因素每上升1分,心脏病的危险就增加5个百分点[12]。患者焦虑抑郁的情绪可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得到缓解甚至消除,达到配合医疗行为及恢复健康的最终目的。有研究表明,在躯体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伴有的心理障碍进行评估并采取适当的心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13]。有效的心理干预一方面可以促进疾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经济负担,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医院床位周转率,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提高护理质量,提升医院信誉。

本研究采用的心理干预措施是依据贝克认知疗法制订的。美国心理学家贝克于1976年首次提出认知治疗这一专业术语“认知疗法”,该理论认为心理障碍的产生并不是激发事件或有良刺激的直接后果;而是通过认知加工,在歪曲或错误的思维影响下促成的,因此认知治疗重点在于矫正患者歪曲或错误的思维[14]。吴艳等[15]将贝克认知疗法应用于恶性骨肿瘤保肢术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根据贝克认知疗法实施的心理干预有效降低中青年ACS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本研究中男性患者66例,女性患者16例,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与徐振燕[16]的研究中青年组冠心病患者男性占绝对多数的结论是相同的,因此男性患者是心理指导师关注和提供心理护理的主要人群。同时,在临床观察中,研究者发现女性患者情绪不稳定、内心脆弱敏感,在面对重大心理应激时,她们更易出现剧烈的情绪波动,故更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17-18],因此在面对女性患者时,心理指导师应给予更细致的观察和护理。另外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期、恢复期、康复期分别有不同的心理特点[19],中青年ACS患者入院72 h内的整体舒适状况与入院时间长短密切相关[20],护理人员应该根据疾病的分期以及入院 72 h内患者整体舒适状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本研究收集病例周期较短,样本量较小,心理指导师尚未针对患者的性别、疾病的分期及入院 72 h内患者整体舒适状况实施个性化的心理干预,实验设计存在局限性。在今后研究中,将加大样本量,密切结合患者的年龄特点、性别特征、疾病分期以及入院72 h内患者整体舒适状况选取适宜的心理干预时机与方法,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高心理干预的效果,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BNP变化对临床护理的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8):86-87.

[3] 王燕.急性心肌梗死年轻化的病因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3):343-344.

[4] 胡大一,霍勇,王斌.全科医师心血管病诊治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5]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6] 付晓荣,陈俊芬.贝克认知疗法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心理干预效果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9):1261-1263.

[7] 钱柯柯.“双心护理模式”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1):173.

[8] 王恒,李国庆.脑钠肽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2):366-368.

[9] 童随阳,夏豪,王欣,等.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及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危险评分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研究[J].疑难病杂志,2015,14(1):6-9,12.

[10] 李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负性情绪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的积极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4):246-247.

[11] 陈蓉,尹小华,杨静,等.7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护理体会[J]. 四川医学,2011,32(2) : 299-300.

[12] 林岳瑁梁秋霞.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4,1(10):1637-1638.

[13] 高丽珍,贺树凤,房永叶,等.“双心”干预对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 20(7):12-14.

[14] 张艳.刍议合理情绪疗法与贝克认知疗法的异同[J].高等函授学报,2012,25(4):67-68.

[15] 吴艳,田微,吴丽,等.贝克认知疗法在恶性骨肿瘤保肢术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4,29(20):66-68.

[16] 徐振燕.中青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J].大家健康,2013,7(1):11-12.

[17] 刘希红,邵燕,严婷,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负性情绪的性别特征及心理干预[J].护理研究,2011,25(11):2957-2958.

[18] 贾立敏,杨坤,韩莉,等.健康信念模式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自我效能的效果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5, 53(18):149-151.

[19] 江玲玲.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护理[J].常州实用医学,2013,29(5),331-332.

篇11

关键词:高血压 糖代谢异常 艾森克个性问卷 应对方式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137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151-02

高血压和糖代谢异常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造成沉重社会经济负担的两大公共卫生问题。原发性高血压与糖尿病(DM)存在共同的发病基础。有临床研究显示,胰岛素抵抗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高血压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危险为非高血压人群的2~4倍,而伴发糖代谢异常后,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并发症的危险可增加2~3倍。DM是一种心身疾病,迄今为止已有多项研究证实,心理社会因素,社会支持及患者个性特征在其发病及血糖水平的控制中起重要作用。高血压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除已知的发病基础和生活方式外,在个性特征和应对方式上是否有相关,目前尚无报道。为探讨两者关系,笔者调查了100例高血压患者的个性特征和应对方式,兹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100例,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18~84岁,平均年龄53.2±12.3岁。

1.2 方法。

1.2.1 根据入院后检查有否合并糖尿病,将其分为2组。单纯高血压组(下称“高血压组”),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组(下称“合并组”)。

1.2.2 入组后由接受过心理培训的专职护士对患者进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及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调查。

1.2.3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分析,率的比较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合并组神经质(N)量表分和精神质(P)量表分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内外向(E)量表分合并组明显低于高血压组,掩饰(L)分无显著差异。

2.2 合并代谢异常组其特质性应对方式以消极应对为主,高血压组以积极应对方式为多。

3 讨论

3.1 重视高血压患者的个性心理特征:本研究结果提示合并组的N、P均低于高血压组。其中E量表分数低表示人格内向,富于内省,不喜欢刺激,喜欢有序的生活方式。N量表分数高表示焦虑,忧心冲冲,常郁郁不乐。P量表分数高可能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与别人不友好。这部分患者以内向性性格、忧郁型气质及黏液质为主。这些个性心理特征使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适应等方面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因此,我们要从生理、心理、社会多层面来关注高血压患者的身心健康。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选用不同的方案,对郁郁寡欢的患者可采用支持安慰或心理动力学的治疗,医护人员主动关心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评估患者个人、家庭及社会方面的信息,提高对社会支持系统的利用度,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着重消除自碑心理,增强信心。对焦虑紧张的患者可适当采用生物反馈法或系统脱敏法。教会患者掌握放松技术,如回想快乐往事或连续计算100-7等,再把引起焦虑紧张划分等级,让患者想象引起焦虑的情景同时做放松练习。

3.2 提高高血压患者的应对方式:应对作为应激和健康的中介机制,对身心健康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积极应对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紧张,帮助个体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消极应对往往采取回避和发泄的方式,不能建设性的解决问题。本次调查显示单纯高血压组患者与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组患者的应对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合并组的患者更倾向于采取退避、幻想、自责等这些消极、被动的应对方式。因此,护理人员应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测量技术,提高对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人群的识别能力。对存在消极应对的高血压患者,要给予充分的重视,深入地评估了解患者的认知和行为,帮助其调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积极鼓励患者面对现实,主动寻求医疗保健和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及情绪的改善,从而消除消极的应对方式。

3.3 早期进行高血压患者的血糖监测:本研究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合并糖代谢异常48例,占48%。这其中只有17.2%的患者知道自己有糖尿病。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的知晓率非常低,所以有必要对高血压患者早期进行血糖监测,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