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二历史学习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学业水平测试时间为3月中旬两天,时间紧、任务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如何在开学初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成绩,提高达A率和过关率,值得我们深思。
为了了解学生前期复习情况,达到知己知彼,也为后期复习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服务,,我校开学初一起对学生进行了第一次模拟测试。现就针对这次测试,谈谈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我们的后期复习计划:
一、学生模拟考试中反映出的问题
1.概念不清:如12-13题的冲积扇问题,考查的仅是地貌名称和区位,如果考生知晓了冲积扇的含义,出错率就很小了。再如,36题公平性原则的含义,判断题故意设陷,把公平性原则反映出的权利公平问题改为义务问题,混淆了公平性原则的本质含义。
2.原理不明:如15题自然地理现象的循环过程图,有些同学选择了海陆间水循环。其出错的原因就是不能明了海陆间水循环的基本循环过程,如果能够绘制一下该水循环图,可能就不会出错了。再如第28题地租水平变化特征曲线图,考生不了解影响地租高低的主导因素是距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大小,如果了解了这两个原因,再结合图形认真分析,就很容易判断出答案。
3.审题不清:最典型的是第42题第(4)小题,考查的是“常年在C(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的气候特征是”,考生多答成“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或“地中海气候”,忽视了题干中的“常年”“气候特征”等要求。另外,还有要求填序号的题目,考生填成了具体的内容。这些都导致不必要的失分。
4.答题不全面:最典型的试题是综合题44题,在分析汽车工业区位因素时,考生只答“临近海洋,海运交通便利”,而忽视其他区位因素(此处模糊用语“交通便利”更好);对工业集聚的好处,也仅仅答出一点“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5.图表信息获取不到位:利用图形信息解题是一项重要的地理思维技能,培养读图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应试技能。但在具体的考查中我们仍然发现,很多学生不会从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导致答题偏离要点。例如,13题中的冲积扇地貌的区位,从图中是可以读出的。
6.错别字较多:如杭州的州、煤炭的炭、炎热的炎、广阔的扩等;
7.探究新问题,逆向思维能力欠缺:在考试说明中,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地理过程、地理现象等。但很多学生一旦遇到探究性的问题就无从下手,不能将回答的重点落到要点上,对基本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理解有偏差,导致答题出现偏差,甚至答非所问。
8.空间定位不准:导致答题方向出现偏差。例如:长三角错判为珠三角、辽中南工业区错判为沪宁杭工业区等。定位判断错误,整个答题思路和方向就可能出现重大偏差。
二、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1.思想不太重视。语数外是学生的生命线,小高考只要过关就行了,学生不是太重视。
2.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是太牢固。有些选择题和判断题,就是考察基础的内容,做题时,没能领悟题目所要考察的知识点。
3.解题方法不当,解题技巧应用不熟练。很多题目,其实是技巧问题,学生掌握的不熟练,或者不会应用,答题时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4.缺乏训练,做题太少,见识少。很多题目,学生一拿起来感觉是非常陌生的题目,做起来不能得心应手,熟练自如。
三、应对策略
1.加大备课量,注重投入;要注意对试题的选择性和针对性;要有授课意识和高效意识,不要受三案六环节的备课程序的影响,也不要受所谓的探究性教学方法的影响。由于时间关系,授课时还是需要遵循“背---讲---练---析---评”的常规教学思路。
2.例题设计要精确,要注意配套练习、跟踪练习的配合使用。不考不行,考得过于频繁也不行。我们准备一周2次练习,并针对学生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评。
3.要注意调查了解,及时捕足学生学习情况等信息;要对疑难问题讲深讲透;要多鼓励,少批评。须知士气可鼓不可泄,要让学生有成功收获的信心。
4.要优化教学策略:要抓主放次,抓大放小,抓简放繁。内容复习上要突出高频考点,答题思路上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要抓主观(综合题的答题技巧,如条理清楚、用语规范、书写工整、无错别字等都有可能导致得分的细微差别)关注客观(选择题和判断题,学生出错率并不太高)。
⑸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要事实在在地解决一些问题。要在问题的解决上做文章。要让问题暴露的更彻底,反思更明确。人文与区域地理要突出案例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参与性,关注学生答题的思维过程,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到知识。
四、我校的复习计划
1.正确处理考试说明与教材的关系:在考试说明下来后的第一时间我们就把【考试说明】印发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针对考试说明进行复习,并且在教学中我们也把教学依据转向了【考试说明】。对于考试说明要求的我们引导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对于考试说明不作要求的,我们作了大胆舍弃。
2.注重细节,强化要求,力争达标:在上面谈到的各方面,我们将强化要求,力争达标。这些都是细节,要在具体的每一节课上加以落实。
3.课堂结构安排力争紧凑,张弛有度:每周2次模拟考试,再配以课前10分钟诵读资料、综合题答题背诵资料的整理,力争让学生答题变得轻松。我校课时安排为1+2形式,课时比较充足,我们平时复习使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课时化随堂讲义》、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卷、自编综合卷等内容。课前大多先背诵,后做题,再讲解。
4.重点内容要重点讲解:地理概念(如天体系统、黄赤夹角等)、地理过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过程、地质循环过程、水循环过程、热力环流过程等)、地理规律(如太阳辐射的全球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等)。
关键词: 初高中 历史学习 衔接
一、调查背景与方案
高中历史难学一直是困扰高中生的难题,有的学生甚至大声疾呼“历史历史,真是该死”。事实上,高中历史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学习衔接的“台阶”上。为帮助新入学的高一学生顺利地迈过这一“台阶”,更好地适应高中历史学习,我们在本校范围内向高二年学生进行本次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有100名高二学生参与,其中男女生各50名,这些学生均是从高二年段各班随机抽取,保证了本次调查的科学性。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衔接、初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的衔接、初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衔接、学生高中历史学习适应能力等方面。
二、调查内容分析
1.历史教学内容的衔接方面。总体上看,学生对初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满意度都较高,对初中教科书篇章结构的满意度为85%,对高中教科书篇章结构的满意度为73%,对初中教科书可读性的满意度为83%,对高中教科书可读性的满意度为71%。两组数据显示,与初中相比,学生对高中教科书的满意度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都在10个百分点以上。在初高中教科书的联系性上,认为有联系的占68%,认为无联系的也多达32%。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学生习惯于初中以时间为线索的通史学习和按地域国别为划分依据的中国史、世界史学习,对于高中以人类活动领域为划分标准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发展历程的模块学习产生了不适应,因为在模块教学底下,原有的时间顺序、地域界限被打乱,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感性生动的特点,而高中历史的内容更多、更深、更广,是初中历史知识的延伸和提高,较侧重于抽象的理性思维,高中教科书可读性下降事实上是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时产生不适应的体现。
2.历史教学方法的衔接方面。认为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中师生互动增多的占65%,这反映出高中历史教师较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同时学生认为师生互动时,只有少数优生配合达70%,这可能是由于许多学生习惯于初中历史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升入高中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认为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地图、挂图、录音、视频、多媒体技术次数减少的有68%,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高中历史注重学生抽象思维培养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高中历史教学过多地减少能有助于学生认识形象化的教具、多媒体手段的话,结果只能适得其反。经验告诉我们: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要有个适应期,在这个适应期里,我们要尽可能地将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历史规律形象化,这样才能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
3.历史学习方法的衔接方面。初中历史学习时有课前预习习惯的学生只有27%,从其它学科的调查情况来看,这一数据远低于其它学科,这既反映出初中历史“冷门”、“副科”的尴尬地位,又说明学生历史学习的不良习惯。在进入高中后,能保持预习习惯的为25%,也就是说初中有预习习惯的学生进入高中后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多能保持下来。以前不预习进入高中后形成预习习惯的为26%,与前者相加,进入高中后历史学习有预习习惯的为51%。这一方面说明高中历史学科地位有所提高,特别是一些有志于文科学习的学生开始重视这门学科,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高中历史学习注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特点。在对教材内容、教师讲解的质疑方面,能大胆质疑并提出的只有19%,有疑问但未深究的有23%,从来没有过疑问的达58%之多,这反映出学生的历史学习过分地强调知识的掌握,冷落和忽视了发现与探索,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变成仅仅是接受历史,这种过于被动的学习方式窒息了学生的历史思维,摧残了学生历史学习的热情。在历史学习的主要方式上,初中阶段以背诵记忆为主的占73%,以理解应用为主的只有27%,进入高中后,以背诵记忆为主的为62%,理解应用为主的为38%,这告诉我们,进入高中后部分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有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依然任重道远。
4.学生高中历史学习的适应能力方面。升入高中前,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高中历史学习内容的同学有48%,这说明有近半数的同学对高中历史学习怀着一种新奇与紧张同在、希望与畏惧共存的复杂心理。关于高中历史学习的压力,回答压力很大的占35%,回答有一定压力的占51%,认为没有压力的只有14%。在压力的主要来源方面,认为来自内容太难的有34%,认为苦于没有正确方法的有38%,其它占28%,前二者相加达72%。这一组数据说明大部分学生都感受到了高中历史学习的压力,压力主要来自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对于进入高中后什么时候有选择文科或理科的打算,回答一开始的有32%,回答一学期后的占45%,回答一学年后的占23%,后二者相加达68%,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进入高中后并未马上放弃包括历史在内的文科科目的学习。对于我们来说,如果能在一学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让他们适应文科学习的话,或许能发现更多文科人才。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选择理科的同学中仍有60%的同学表示将通过各种途径继续历史学习,这既反映出历史的魅力,又说明包括理科生在内的绝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是能适应高中历史学习的。
三、调查结论
1.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师的交流与合作。这样做,一方面使得双方能了解各自的教学内容,初中教师避免了盲目提高,高中教师也避免了无效的重复劳动,另一方面又能相互了解各自教学内容的特点,使教学变得更有针对性。例如高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已有的初中历史知识,由浅入深过渡到高中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扩大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循序渐进,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衔接。初中学生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或者是较低级的经验型抽象思维阶段,而高中学生思维活动逐渐走向成熟时期,所以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及历史课程本身的特点而更加多样化。
3.做好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由于初中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多是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那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进入高中阶段后,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首先,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高中阶段尤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了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渡过这个衔接阶段。其次,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做笔记;学会分析、归纳、推理、判断;学会探究和质疑;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4.利用皮翁效应,使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新生对高中学习生活充满期望与憧憬,但他们又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高中历史学习内容的高深和艰难,因此又怀有不同程度的紧张与恐惧心理。新奇与紧张、希望与畏惧同在,这就是我们所要面对的高一新生。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扬长避短,消除畏惧心理,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尽快度过忐忑不安的适应期,步入正常的高中历史学习生活。例如,我们放慢高一历史教学的进度,降低难度和要求,及时用较简单的题目检测,及时给予高度评价。教师要热情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充满期待的眼神、语言鼓励每一位学生,暗示学生学好高中历史。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120―01
一、打好基础,重视高一高二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和初中大不相同,高中历史知识点多、难度大,知识所涉外延明显且较为宽泛。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各不相同,高中老师的讲课方式、习惯也和学生实际的学习实践有所差异,这就往往会让高一新生很不适应,导致一部分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对后续的知识就更难以理解消化,从而对高中历史的学习越来越提不起兴趣。
高一高二阶段不仅仅是积累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阶段,更是夯实历史学科基础能力根基,把历史学科基础知识逐步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阶段。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打好基础入手,从培养学习兴趣入手,从养成好的学法入手。一方面学习历史必须要引导学生掌握学法,要理清线索,掌握要点,这是将厚书读薄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所谓“要点”,就是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骨架,是历史“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提炼要点,必须具有逻辑概括的能力,这样才能从繁杂的内容中提炼出记忆的要点,从而以纲带目,化难为易,执简驭繁;另一方面打基础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学案”等教学材料的导学功能和“合作学习”的智慧共享,让全体学生能高效利用自主学习时间,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集中有限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消化重点、难点,掌握知识要点和历史节点。
二、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改革教法
高中历史课因为理论性强,学生容易觉得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如可借助于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因特网、多媒体、投影仪、录音等教学辅助手段实施教学。这些教学手段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使知识的容量增大,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易于学生接受。它所创设的教学情景既能弥补高中历史课教材中所不能拥有的感性材料,又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增强高中历史课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达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如,在进行人教版历史(必修)1《运动》教学时,我下载了电视连续剧《》中“天京”一集的片段,现场用多媒体播放后并简要介绍了事件背景及人物关系,学生立刻被迷住了,我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运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会出现此?这给我们什么启示?”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结合事例分小组展开讨论。学生对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激发,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很好地完成了本小节内容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学法指导 教学衔接
目前高中课程改革在我省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各个学科在课程体系、课程编排、课程深广度、教法学法等方面的变化可谓很大,而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历史教师,我越来越感觉到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从初中到高中急剧下降。要解决这个问题,从高中学生的角度来讲,必须做好历史知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升级”,从而找到一把适合自己的打开高中历史学门的钥匙。
一、与时俱进,把握高中历史教材相对于初中历史教材的不同。
1.史实内容上。拿到高中历史教材,你会发现有很多的老面孔,但是对于这些老面孔的学习角度、把握程度显然是和初中不一样的,要求更高。如果说初中历史多为“知其然”的话,那么高中历史则更加注重“知其所以然”。由于高中生年龄大一些,思维更加成熟,历史的线索及其规律性还有不同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高中历史学习中更加注重的。
2.知识结构上。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它是在初中历史学得很好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专题研究,时空跨度大,更注重思维的连贯性和跳跃性,站得高,潜得深。
3.能力要求上。初中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比如: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历史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能力。高中历史科考试的能力要求可以初分为历史事实、史学方法、史料解析、历史解释和文字表述。这五类不是各自独立,而是有相当多重叠的地方,每一类中还可以再分出若干小类。五类目标包含各种能力,如:记忆、分析、推证、想象、表达等,不是某类目标只测某种能力,而是一类目标往往可以测试多种能力。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如: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探究的方法、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同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习的能力,等等。
二、自我升级,找到了打开高中历史学门的钥匙。
1.观念转变,抛弃“副科”之说。如今的高考形式,历史作为高考科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3+学业水平测试(必修+选修)”模式下,历史学科是选文科必选的科目,选理科,也要通过高二下学期时的学业水平测试,所以,学好每一门功课是高中生义不容辞的任务。虽然选修历史最终是考等级,但是江苏50万考生中要考到25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B,15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B+,10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A,2.5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A+,与报考本科院校直接挂钩。所以观念要转变,不是初中的所谓副科之说,只有战略上重视,才能打好每一场战役。
2.高屋建瓴,记住编年史体系。因为高中历史是专题史,所以头脑中要先有一整套编年史体系,否则学起来会云里雾里,摸不着方向。最好先好好看看初中历史教材。如果连中国朝代更替顺序都搞不清楚,就学不好中国历史;如果搞不清楚世界古代近代现代史的大概脉络,就无法记住相关史实,更无从做必要的横向纵向联系,更是无法做对题目。所以,记住编年史体系,是学好高中历史的前提。可以编成歌谣记忆,如:“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还有香港版本的:“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当然,还要记住基本的时间顺序,做试题时要用到。
3.重视基础,强化知识点记忆。历史作为文科,多背是应该的,必须把课本前的目录、单元结构、课文结构、基础知识都背下来。要不断与遗忘作斗争,就必须强化记忆。万丈高楼平地起,忽视基础就像空中楼阁一样是华而不实的,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质的飞跃。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只要持之以恒,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就终会劳有所获。
4.讲究方法,做到事半功倍。一是先理解后记忆。强化记忆固然是需要的,但不理解就死记硬背有很多弊端,费力大,收效小,记不准,易混淆,记不牢,容易忘。二是尝试多种方法,如:特征记忆法、重复记忆法、回忆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归类记忆法、重点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重复是记忆之母。三是广泛阅读。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包罗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等。所以要多看书,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为历史服务,当然学好历史也可以为学好其他学科作好铺垫。
5.学会解题,提高解题能力。高考都是以考试的形式来考查掌握知识的情况,因此必须在多看书、多记忆、多思考、多联系的基础上动手练习,强化记忆,提高解题能力。要有针对性地做题,适当做一些典型习题,积累经验,提高解题能力。同时还要掌握一些解题技巧。历史试题的主要题型有选择题、材料分析题、问答题。要重视每一次考试,做到错过不能再错,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郭艳芬.现代历史教育呼唤新的理论成果――历史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观点[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7):4-7.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3]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5.
[4]叶小兵.历史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计划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搞好工作计划,是建立正常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小编为大家准备了高二历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大家查阅。
高二历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一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选修I、III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理科班完成历史必修I、II、III基础会考复习工作,争取在基础会考中取得优秀成绩。
2、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通过对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学习,锻炼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中汲取营养,达到渊博学识、提高自身修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
3、在抓好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顺利完成高二历史的学习。
二、教材
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以岳麓版20xx新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I—III(必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I、III(选修)》为教材,以岳麓版《高中历史I、III(必修)教师教学用书》《高中历史I、III(选修)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参。
三、教学内容
教材按历史必修I—III、选修《历重大改革回眸》、《战争与和平》,教师可依据课标要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四、教学要求
1、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
2、教学中应着重于对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文献资料的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能力。
3、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高二历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二
一、指导思想、教学目的要求: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以课改精神以及学校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全面育人”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历史必修三和选修一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历重大改革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重要内容,并逐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对历史材料的阐释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材分析:
1、本板块在高中历史中的地位:
本学期讲授新课:历史选修(Ⅰ)-《历重大改革回眸》和历史选修(Ⅱ)-《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历史选修(Ⅰ)共有9个专题。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发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因此,学习和掌握历重大改革的史实,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历史选修(Ⅱ)共有7个专题。民主与xx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政治现象。知道xx和民主出现的历史背景、了解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
2、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历重大改革回眸》,使学生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历重大改革回眸》的重点放在中外古今重大改革的史实和评价。
通过学习《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使学生掌握近代争取民主反对xx斗争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思想流派、政治制度等基本史实,了解民主思想的起源与主要观点,辨别和比较不同流派的民主思想、不同表现形式的民主制度,收集历民主与xx斗争的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历史的进步意识;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了解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对阻碍历史进步的xx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统治持批判态度,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重点放在近代中外争取民主反对xx的进程。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人所负责的高二(22)班是文科班。其它(2)(3)(5)(24)班是理科班,其中三班是重点班班。理科班的学生大多数文科基础较差,对文化科不较重视。经过一年半的学习,虽有少数学生对历史有兴趣,也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和方法,从期末清远历史科统考成绩看,学生的总体成绩中等,学生的成绩参差不齐。许多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有待提高。
四、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准确理解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和海南省新高考的精神实质,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和模式。
2、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备好每一节课。在备教材的同时,也要备学生,对基础不同的班级,备课时注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3、积极参与科组和年级的集体备课活动,认真与同科教师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4、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多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加强直观教学,增强历史课的亲和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5、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科能力的培养。从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出发,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6、要“精讲精练”,重视抽象知识的讲授,对重点、难点知识要讲透。精心筛选练习题,做到每个单元要有一个练习题。练习后,要及时评讲和分析,并注意教会学生解答历史试题的方法。
高二历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三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与安排,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确保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前进,促使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高二历史的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对历史的基本史观有一定的了解,能运用现代化、文明、全球史观理解历史,世界历史能用“世界”的眼光来观察。
本学期主要完成《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的教学任务,以及中国古代史部分教学任务;强化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训练,特别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学生情况分析
岳阳县一中xx届高二文科共7个班,这届学生高一会考采用开卷形式,历史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班级之间和学生之间差异较大;学生学习历史方法较为陈旧。
四、具体教学措施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课堂争取做到有形式有内容,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很好掌握学习内容。
2、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帮助后进生树立学好历史的信心。
4、注重平时的练习和训练,尤其是要加强对每次测试试卷的分析及解题方法的指导。
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基本上局限 于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以及对历史观点的一般了解。由于对历史学科重视不够或不重视,绝大多数学 生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依靠考前突击记忆,谈不上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也不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步入高二文科 班,由于历史教学深度、广度的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与教学要求之间差距拉大。阅读历史书籍处于机械、无 意义状态的学生往往成为教科书的奴隶,为记忆历史知识背上沉重的包袱,渐渐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由于 不具备阅读能力,学习中不能准确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运用都有困难,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 ,积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促使学生由机械学习向有意义学习发展,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从而提高 历史成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并与高中历史教学同步进行。
一、导读首先应立足于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
1.认识、掌握历史重大事件是历史阅读的一大特征
历史记载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由无数的历史现象、历史事实组成的,是历史的客观存在。历史学 习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记忆这些客观现象,不过,这是较低层次的阅读能力。第二步的学习要求是,认识为什 么发生这些事?这些事件在历史上起什以作用,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并能找出历史的基本规律。这属于较高层 次的阅读能力要求。
记忆并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历史阅读的基本活动内容,占去学习历史的大量时间。如何帮助学生高 效、省时、牢固地掌握历史事实是导读的一项任务。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有原因、经过 、结果、影响(意义)四个部分。其中经过和结果是历史事件的客观存在。历史的经过又分为时、地、人、事 四个基本要素。也就是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发生时间、空间、重要人物、基本过程。这四要素是历史事件的精髓 ,记忆与表达历史事件必须牢牢抓住四要素,并采用归纳法阅读,要求做到准确、精要、完整。摒弃逐字逐句 、整段整章地死记硬背课文的陈旧阅读方法。
2.因此,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阅读,采用结构式的记忆法,能够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增强学习兴趣,提高 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二、加强导读的基本做法
1.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
利用新学期导言课或专门开设学法指导课指导阅读方法,学法指导课应注意介绍历史学科特点,把记忆历 史事件的“四部分”、“四要素”交给学生。介绍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社会横向面貌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 历史结构有初步认识,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反复强化认识。
学法指导课的另一重要任务是介绍学习历史的基本理论武器,即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 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并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武器去观察、思考、解决历史问题。
2.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阅读能力 。
要使教师传授的阅读方法转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需通过大量的思维训练活动来完成。导读必须重视学 生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采用活泼多 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思维训练中提高阅读能力。笔者就这一方面作了 一些尝试。具体做法有:①强调历史课的预习作用。学生依照教师的预习思考题预习课文,通过预习,认识课 文内容的基本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②发动学生设计板书标题,教师对他们设计的小标题进行评论、评比 。培养阅读概括和提炼观点的能力。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不局限于课文结论,不简单灌输观点。而 是开展课堂讨论,发动学生广开思路,根据历史的客观情况,作合情合理的分析。这样,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 时,使学生得到阅读能力训练的机会。
3.利用复习课培养阅读能力 。
复习课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和深化认识,达到巩固 所学知识的目的。复习课决不 是简单的重复,而应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对知识进行梳理、编排。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培养运用结构阅读 法、层次阅读法进行复习的能力。比较有效的做法是,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知识结构表格,理顺历史知识的 纵横联系与层次关系。通过动手找出知识联系,有助于深化理解课文,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新课标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已是历史教育学界的老生常谈,更是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不可避免的亟需解决的一个难题。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要求更多的是经验型和形象思维,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求更多的则是理论型和抽象思维。高一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思维转换过渡的最关键时刻,而高二和高三则是思维转换的成熟和定型期。这种思维转换的过程是一种逐渐深入的过程,要求教师耐心引导学生完成这种渐进式的深入。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面对这种挑战,我们应该转变自身的角色和教学观念,注意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立足实际,迎难而上,实现初高中历史教育的无缝连接和历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传递经验是手段,培养人、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才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只传递经验而不培养人的活动不是教育,也没有只培养人而不以传递经验为手段的教育活动。1综上所言,“知己知彼,百战而不殆”,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所以对学生的研究也是实现初高中教学衔接的前提。具体而言,教师应该研究的有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思维差异及学习方式的差异。
众所周知,新课标历史课程中内容和涉及面十分广泛,课时的跳跃性大,而教师所具备的课时有限,故课余教师常叹教学任务的艰巨性和不可完成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基础情况所知甚少,那么对衔接之事也就束手无策。反之,教师就知道在教学中何处宜详解,何处宜略讲,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收放自如。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轻松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高中时期,学生的思维正在从以往的经验型和形象思维向理论型和抽象思维转换。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所有的思维方式的变化,注重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训练,以完成学生思维上的衔接。再者说,初高中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着被动记忆和自主探究的差异。认识到这种差异,教师应该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认真指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堂笔记,课后复习和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探索人生,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只有当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学习所能给他们带来的愉悦,才能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历史这门学科的渊博。
二、任重道远,上下求索
教师对自己角色的重新定位和对自己教学理念的重新认识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根本,而这种重新定位和认识实则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换。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主要体现在教师是否能够将课堂的一部分掌控权交到学生自己手中,实现与学生合作教学――共同学习、体验,共同感悟、成长。由“知识的权威”转换为学生的服务者,学生学习条件的创造者,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与学生携手完成教学任务。从另一方面来说,许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普遍认为历史教学不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的培养,平时考试对学生自身能力的要求不高,认为历史是一门只靠死记硬背就能蒙混过关的学科。这种普遍性的轻视心理是初中历史教学所造成的。是故很多高一的学生还抱着这种“平时学习历史没什么用,考前背背就能蒙混过关”的心态来完成高中的历史学习,导致日后在历史学习中觉得吃力,不知所措,甚至厌烦,最终放弃历史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正确引导,在端正自身的认识的同时还应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以浩瀚的知识和生动的课堂氛围来还击学生的这种消极心理。以历史学科所不可取代的博大精深来熏陶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历史学科的价值。
教师还要把应试性的传统教学观念,转换为“以人为本”的新型教学观念。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的错误观念,放下架子,对于课堂上学生所提出的不同的见解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对学生的错误要据理以批驳、纠正,对学生正确的见解要勇于虚心接受,以一种平等民主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更应鼓励学生的这种质疑精神。也要用宽容之心来对待学生的错误,与学生多交流,多了解学生。2实现这种教学观念的转换才能适应新课标,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完成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无缝衔接。在授课时,教师应该重新定位课程的内在逻辑,整合一体知识,注重背景资料的补充,在迁移初中历史课程知识的同时,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除此之外,教师更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历史教学专业水平,面对新课程改革,要发扬与时俱进,拼搏进取的精神,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顺应时代的要求,主动学习相关理论,提高自身的素养,积极投身于改革实践当中,参加培训或自我进修,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总而言之,要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实现历史教育的飞跃,关键在于把握住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这一关键的一环。为此,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还应不断地研究和实践,努力探求与世代相适应同时又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 历史 阅读
新课改之后,对高中历史的教学要求发生了变化。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历史课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具体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而且要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提高学生的课堂阅读能力非常重要。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1.引导学生对提高阅读能力的认识
有人认为高中学生经过将近10年的学习,阅读能力已经很强了,不需培养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对于学生来说,不同时期对他们的阅读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而高中阶段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特别强。因为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繁重,如果没有好的阅读能力,很难顺利地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业,所以引导学生提高对阅读能力的认识非常重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活动,而其他活动,如观察、分析、思维等都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载体。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着重强调了阅读对智能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指明了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
从中学历史教学的特点来说,加强阅读应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学历史教学的课时容量之大,阅读记忆量之多,远胜于其他学科。近年来教科书的改革,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历史故事,使课文的阅读量进一步增大,而且对阅读的要求也进一步深化。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已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关键。
此外,根据高中学生目前学习历史的状况,加强阅读也是势在必行。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基本上局限于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以及对历史观点的一般了解。由于对历史学科重视不够或不重视,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前突击记忆,谈不上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也不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因此,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具备与教材要求相适应的学习能力。带着这方面的欠缺,步入高二文科班,由于历史教学深度、广度的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与教学要求之间差距拉大。阅读历史书籍处于机械、无意义状态的学生往往成为教科书的奴隶,为记忆历史知识背上沉重的包袱,渐渐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由于不具备阅读能力,学习中不能准确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运用都有困难,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积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促使学生由机械学习向有意义学习发展,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历史成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并与高中历史教学同步进行。
2.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导读
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排特点是,每章节前都有导读,它是一章内容的精华。通过阅读导读,可以帮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有一个总体认识。因此,一定要培养学生形成阅读导读的习惯,同时要加强导读阅读的基本方法。
2.1利用新学期导言课或专门开设学法指导课指导阅读方法,学法指导课应注意介绍历史学科特点,把记忆历史事件的“四部分”、“四要素”交给学生。介绍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社会横向面貌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历史结构有初步认识,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反复强化认识。
学法指导课的另一重要任务是介绍学习历史的基本理论武器,即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并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武器去观察、思考、解决历史问题。
2.2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过程,而且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积累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导读活动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导读示范,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反复强调和不断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例如:讲授新课内容时,应注重讲授教材中的章、节、子目的标题含意,讲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注意引导认识教材中史实与结论的关系,突出历史事件的四要素。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性质、影响等。带动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阅读课文。在掌握课文内容精髓的同时,开拓思路,进行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这样,由于教师的反复示范,促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特点的认识不断强化,阅读能力也就随之逐渐提高。
2.3要使教师传授的阅读方法转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需通过大量的思维训练活动来完成。导读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思维训练中提高阅读能力。
3.提高阅读课文的基本策略
3.1让学生提问题来提高阅读效果。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关键词:双语教学 高二年级 历史课堂
大致上来说,我的高二历史双语教学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双语教学,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未知的,神秘的。所以在学习之初,要进行心理动员,让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内容、进程、难度都有大致的了解,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同时也要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尽快地完成从传统教学向双语教学的过渡,尽快适应历史双语教学并有出色的表现。比如:告诉学生不需要对语言形式的使用刻意留心,但是要尽量吸收能够听懂的语言知识(句型、词汇等);帮助学生克服羞怯感,使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鼓励学生从个别的单词说起,再说简单的句子,从人名地名等常用词说起,再到历史专业词汇,让学生不必拘泥于一定要使用英语,在语言能力不够的时候,可以转用母语来表达。教师课前准备相关词汇,以关键历史史实和历史人物为主,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上使用英语板书,包括书中的大小标题,关键词和专业术语。通过板书来建立学科体系,用英文设计历史教学板书要避免长词长句,较难的部分使用汉英结合或用汉语注明。运用多媒体创设双语教学环境。当教学中缺乏语言环境时,教师应利用非语言行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通过PPT直观地展示教材,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他们记忆和运用。课后进行单元测试,设计部分英语题目,侧重于学生的词汇理解能力,突出学科知识的重难点考查。
经过第一阶段的教学实践,学生基本上熟悉了历史双语教学的模式和教学思路,绝大多数同学已经掌握课堂常用语,能用简单的英语语句交流,能读懂英语试题题干,解答正确率较高。但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一些同学还没有找到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课堂主动发言的同学较少,发言者固定是那些英语好的同学。教师的教案和教学设计都不太成熟,有待完善和提高。
第二阶段为成长阶段。教师根据历史知识准备相关词源和英文资料,酌情而定,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材料的准备当中,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达到预习的效果,也可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可谓是一举三得。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查找相应英文词汇,让学生形成相关知识体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汉语和英语整合起来,不分主次交替使用。复习提问时可由学生组织,学生之间英语问答。可以采用抽签的方式抽出学号、题号,让全班学生都参与互动问答。
回顾第二阶段的教学实践,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在一部分学生在两个阶段的教学中脱颖而出,完全达到了教学目标,在历史学科学习和英语语言学习方面获得了双赢,用事实印证了历史双语教学的可行性。而忧在少数学生由于历史学科基础和英语底子都很薄弱,逐渐落后于班级平均水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这部分学生甚至对英语和历史都产生了厌学情绪。这种局面使我的教学实践进退两难,经过反复思考和研究我找到了比较实用的解决方案:先把这些同学集中起来完全汉语授课,确保历史学科知识的正常掌握,然后让他们自愿进入双语课堂,抛给他们很简单的问题,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这样,进入第三阶段时,情况有所改善。
第三阶段为完全双语教学。使用合作探究法,也可以尝试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历史双语教学中。首先,布置任务,明确要求,题目大多是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其次,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搜集英语材料,教师指导学生从原版外文书籍和有关网站中获取需要的外文资料,并进行必要的分析、整理,用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或者得出相关结论,由学生制作课件或撰写文章,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最后,教师进行课堂点评与反馈。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课外,可以组织学生创办“历史双语角”,主题是“历史上的今天”要求每天更换内容,使用中英文介绍,或者由学生自己创办中英文报纸,独立发表文章,提高中英文书写表达能力。
关键词:中学历史 课堂教学 提高效率
所谓效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在课堂教学中则是指45分钟内完成的教学任务。当然,这里的效率并不是指在45分钟内向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是指通过师生的互动,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让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还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欲望。这样的课堂才可以称得上高质量的课堂。下面以人教版《世界近现代史》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熟练地驾驭教材
首先要宏观把握教材。备课时,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居高临下地讲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读教材,掌握历史阶段特征。例如高二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的诞生》,包括六节内容,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的发展、19世纪前期的欧洲1848年革命、资本主义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亚洲革命风暴。这六节内在联系可看作是一个整体。我们在讲本章引言时就要强调这章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根源即工业革命和由此引起的三股进步潮流:自由义(阶级革命和改革)、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主义(民族解放运动),使学生能更清楚地把握本章内容。这样讲述,学生就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
其次,深化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要求能把握每一节课课题与本节的子标题之间的关系。一般涉及几个问题,那么教师在讲课时不但要突出重点、难点,还要注意深化各个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高二《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是《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这一节就有“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再次,微观挖掘内部联系。历史知识点并非是孤立存在的,但中学历史教材中由于篇幅所限,表述基本过于浅显,因此知识点间的联系只能靠教师去深入挖掘和分析,才能使传授的知识体系化,使历史知识的理性和活性相统一。如我讲到第三章第六节《亚洲革命风暴时》提醒学生,只要有列强的侵略,广大亚非拉地区人民就会开展各种反抗斗争,提示学生前面第二章的第七节就讲到了亚非拉国家独立运动,中心是在拉丁美洲;第三章第六节是讲的亚洲革命风暴,中心转移到亚洲;而第四章的第四节则是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它们之间有一种分总的关系。这样就把其内在联系讲透了。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我们比较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主体性教学模式,而主体性教学模式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的。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在现实中,我们就要把课堂让给学生,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场所。老师充其量是幕后的组织者和操纵者,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
如何当好幕后的组织者和操纵者,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比较多的是:
一是问题式教学方法,即通过设计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当我讲到“工业革命的扩展”讲到法国开展工业革命的不利因素时,教材上有那么一句话“19世纪中期,法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成为当时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我就提了这么一个设问“为什么法国是仅次于英国?”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法国“次”哪里。
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主动来参与讲述。如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第二课时----《德意志与意大利的统一》教材,重点是德意志的统一,难点是对两国统一的比较。因为都是有关统一的,所以我在设计时老师重点讲解德意志统一的条件(必要性、可能性)、经过(方式、过程)、意义。意大利的统一由学生依据德意志统一的思路讲解,并从中找出两国统一过程中的异同。
三、利用中学历史巧记速记法激发学生兴趣
中学历史教材内容繁多,时空跨度大,难记难学。因此,教师在传授学习方法上应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发现和总结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总结出各种记忆方法,如:歌谣记忆法,数字记忆法,中心词记忆法,巧记历史年代法等;鼓励学生尝试列图表的方法,即把重要的专题归类列表,教师把关,这种作法大大节省了学习时间,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特意归纳巧记速记历史知识的方法。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但对于没有入门的同学来说,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简直无从下手。其实这里边是有很多巧法的,用后可以既记得准、又记得狠。我总结了几种方法,如果学会用活,做到举一反三,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图示记忆法。图示记忆法即用各种图表、图形进行历史知识的记忆。这种记忆法最形象、直观,如果把图示做成三维课件,记忆效果就会更好。例如“殖民主义罪恶”中的“三角奴隶贸易”可用图示辅助进行记忆。
(二)数字归纳记忆法。这点用在记忆历史年代较为有用。在历史学科中时间年代显得非常复杂,虽说在现在的考试中很少涉及直接考时间的题目,但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时间记忆仍是非常重要而又复杂。这就要我们去总结归纳把原本复杂的数据找出规律。
(三)联想比较记忆法。没有联想比较,就没有深刻的记忆。联想比较记忆法是对历史现象从各种角度各种联系上通过辨别、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进行记忆。联想比较可以纵比:通过日本明治维新和大化改新背景、内容、结果的比较,不仅能很快掌握它们的历史知识,而且可以发现日本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特点。联想比较还可以横比:通过中国的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对比,不仅便于记住两个变革的历史知识,而且能发现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失败的原因。联想比较记忆法不仅能使我们巧妙地获取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自主学习策略
高中阶段学生要学习语文、数学、外语等六到九门学科,不仅学习科目多而且每门学科的学习难度相对于初中阶段来说都有很大的提升,因此,高中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高中历史课的学习内容也比较多,而且教师上课的课时相对较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时间较少,学习压力较大,因此,高中生是否具备自主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高中历史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外,还要给学生传授一些自主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学起历史来能够轻松一点。我个人认为高中生自主进行历史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学习历史的目标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目标,不能盲目行事,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我们才会有动力不断向着目标前进。学习历史知识同样如此,高中生要给自己学习历史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以鞭策自己不断努力地自主学习。一方面,高中生为自己定的目标要适中,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树立那种只要自己“跳一跳”就能完成的目标。历史知识是无止境的,根据高中生的智力情况以及高中生学习历史的时间来说,高中生是不可能在高中阶段就学好所有历史知识、获得所有的历史能力的。因此,高中生要给自己树立一个恰当的目标,如在高中三年中要了解清楚中国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梗概,要获得从一些历史事件中获取经验的能力,要学会分析一些简单的历史事件等等,高中生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给自己树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另一方面,高中生学习历史的目标也要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如果只给自己确定长期目标,那在平时的学习中就会比较迷茫,不知自己该从哪些地方努力才能实现长远的目标;如果只给自己确定短期目标,那学生就会没有长久的学习动力,学习一段时间后就会有所懈怠。因此,高中生给自己定的学习历史的目标一定要将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
二、端正学习历史的态度
态度是决定一件事情做得好与不好的关键性因素,“态度决定成败”,如果一个人做事只为了谋利益,只为了在众人面前能够风风光光,那这个人所做的事情终究不会得到良好的效果。高中生学习高中历史知识同样如此,如果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抱着为家长学习、为老师学习的态度,那样学生就不会认真对待历史知识,只会“应付”历史学习,自己内心深处的历史素养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就算有的高中生努力学习历史知识,那也只是被动的学习,最终还是达不到预定的学习效果。因此,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要端正学习历史的态度,要弄清楚自己学习历史知识到底是为了什么,教师要尽量让高中生们认识到学好历史不是仅仅为了能够在高考的时候拿到高分,不是只为了能够在全班同学面前扬眉吐气,不是只为了能够经常得到教师的表扬,更不是仅为了让父母满意。教师要给学生渗透“读史明鉴”的思想,让学生们懂得学习历史是为了能够让我们学会居安思危,要让我们从历史中看到未来的发展等等。只有这样端正学习的态度才会使高中生能够更加轻松地学到更多的历史知识。
三、学会自我监督
高中生还处在青春期,心性还不是很稳定,学习中很多时候都需要教师、家长的监督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但是高中生也处在一个逐渐成熟的阶段,高中生需要成长起来,需要学会自我监督,需要渐渐地养成在自己的监控下良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学生的自我监督能力表现在当学生单独进行学习时能够按时按质地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在上早自习或者晚自习时,教师或者班委干部没有进行监督时,学生要能够控制住自己想玩贪耍的冲动,要控制住自己想与周围的同学聊天的冲动,在上课的时候还要控制住自己开小差、精力不集中的情况。学生的自我监督能力还表现在当完成教师布置的必要任务后,学生还能够利用一些课外的时间主动地进行学习,比如阅读一些历史文献,到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阅览更多的历史书籍,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而且还要主动对这些史料进行分析,争取从这些史料中学到更多的历史知识,增强自己分析历史的能力。
四、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
俗话说“时间就是金钱”,金钱是一笔相当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合理地利用时间,要争取将每一分每一秒都使用好。高中生要想学会自主学习,那就要像管理好自己的金钱一样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让自己的时间有一个良好的规划,能让自己的每一天每一年都有计划,能让自己有条不紊地完成既定的计划。首先,高中生要学会对自己未来的时间做整体规划,比如高一年级要看哪些历史书,高二年级要获得哪些分析史料的能力,高三年级要在整体的历史素养方面有怎么样的提高。这就是对自己哪一段时间要取得哪些成绩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以便让自己每一阶段都能够有事可做,不浪费时间。其次,高中生还要学会利用自己零碎的时间。高中生每天除了上课的时间外还会有一些零碎的时间,学生们要学会将这些时间也有效地利用起来,比如在午饭后看看历史杂志,在晚饭后可以进行一些娱乐活动,在睡前可以温习一下自己这一天学到的历史知识等等。时间要有良好的规划才会发挥其强大的作用,高中生们的自主学习一定要学会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所有时间。
五、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思考
有效教学要立足于课堂,又要延伸至课外。对学生而言,是否能够端正态度,更新观念,理清思路,掌握正确方法,养成良好习惯等,是长久影响其学习结果的重要原因。在素质教育中,踏踏实实地学习、记忆历史知识是必要的,但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一手抓史实基础,一手抓思维能力提升,让学生在学习理念的更新中提升自己的学习层次,在学习方法的探索中开展个性化学习,在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中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
一、更新学生学习观念,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与初中的有很大区别,随着层次的不同,教师的教学从引领学生的平时思维到对考试的认知,都要予以重视,要让学生形成符合高中阶段学习的观念。初中教材是纵向的通史编写模式,而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则采用了横向中有纵向的模块模式。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在开始教学前先对教材做一个整体介绍,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基础认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的思维重点落到相应的模块内容上。教师教学时也要注意从教到引再到点,逐渐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提倡学生在高一、高二时多阅读历史课外书籍,以拓宽知识的广度,为分析、评价史实作好铺垫……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师的观念是需要持续更新的。
比如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学生对此时的政治制度了解不多,他们的理解、分析、比较能力不太强,他们往往只对具体的史实比较感兴趣,于是笔者采用角色扮演等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以掌握知识为主。而在后一个阶段的制度教学中,笔者或衔接过渡,或提问比较,或引导分析某一具体制度的发展过程,一方面是强化记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分析能力。到上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就不同了,经过近一个学期的锻炼与能力培养,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这一课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因此笔者布置学生课前分组搜集相关资料,上课时运用学生阅读分析、教师点拨的方式,同时增加所设计问题的难度,锻炼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课后还布置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以加深他们对两极世界形成知识的了解。
二、引导学生探索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
学习是一件因人而异的事,学生的学习从启蒙阶段的“齐步走”,逐渐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走向个性化,对此教师应在顺其自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情循序渐进,一边作理论引导,一边请学生分享学习经验、互相取长补短,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例如高三总复习阶段,笔者会事先在网上搜集整理一些自己认为比较实用的学霸、状元们的学习经验,在适当的时机介绍给学生。如果学生感到从理论到实践有一定难度,笔者便让那些实施得比较好的学生,讲解自己的学习经验,主要说明自己是怎样想、怎样用、怎样化解难题的。对一些个性比较突出的学生,笔者会用商量的语气,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给他们以一定的建议。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
不管是观念更新抑或方法探索,最终都应使学生将知识与能力内化为素养,助力于他们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高中历史学习的好习惯很多,如主动预习、阅读史书、勤查资料、多思多想、动笔记录、自觉复习、合作探究等,它们能让学生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
高三是人生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每一个考试科目对于学生来说都至关重要,可是即使进入高三生活,即使现在复习的内容在高一、高二都早已学过,也有很多的学生对于历史这一科目的学习仍然没有掌握精髓,客观地说大多数学生在主观上还是想学好历史这一科目的,从历史老师的角度来说,这就需要在教学策略上多下一些工夫,以便提高学生的得分,经过几年的教学,从备考方向、导学提纲、重要考点内容整合、课堂有效提问、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几个角度对高三历史复习课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备考方向;导学提纲;重要考点;内容整合;有效提问;认识水平
一、明确备考方向
高考历史备考方向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教科书,所以作为历史教师必须要对其进行仔细研读,对于里面要求的主要历史事实、主要观点、知识关联、逻辑联系都要弄个清清楚楚,也要给学生讲个清清楚楚,并且要求学生把每课的课程标准要求都写在教材相应的位置以便学生自主复习时再次研读。高三一轮复习主要侧重打基础,具体的步骤和安排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可以按照一、二、三、四、六、七、五、八单元的顺序,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多的唤起高一、高二学习历史记忆的同时,对教材做了小小的整合。历史二轮复习主要是将教材专题史的形式转而采用编年史的方法进行复习,将历史知识通过另外一条线索穿起来,从而有利于我们看到具体某一段时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等的发展情况,以及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利于我们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编写适合学生的导学提纲,“学(讲)思练”结合
“导学案教学”在课堂使用的流程包含以下基本环节:一导学,即教师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课前对教材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一些问题;二探究,学生围绕“导学案”进一步探讨问题;三检测,通过当堂达标测试,发现还存在哪些问题;四总结,指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进行总结,构建知识体系,掌握学习方法;五拓展,布置与学习目标相一致,具有针对性、层次性的作业与练习,并对完成作业与练习的数量、质量、时间,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在高考中,对材料和解题思路的考查所占的比重要远远高于对教材知识的考查。考纲可以告诉考生考试的内容,但不能告诉考生考的材料和思路。所以高三复习平时就要编写适合学生的导学提纲,注意培养学生“学(讲)思练”结合。
三、做好重要考点的内容整合,掌握重要历史阶段特征
历史科目知识点庞杂,所以对历史知识的整合在第一轮复习期间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我们可以这样来整合:(1)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2)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四、设计课堂有效提问,优化教学环节
课堂提问是教师上课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进行历史学科思维、语言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就要求教师要准确把握提问的有效性。每一节课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和基本的历史概念和结论等,都是历史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热点,教师要针对这些问题提问,而且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多样性、开放性,切忌平、淡、浅、直。提问类型要灵活多样。提问的类型,按认知水平可分为知识水平(考查是什么)、理解水平(考查为什么)、应用水平(考查怎么用)、分析水平(考查分析能力)、综合水平(考查综合运用能力)和评价水平(考查评价能力)六个由低到高不同层次水平的提问类型。按提问技巧可分为诱导式(设置诱导源)、疏导式(设置问题链)、阶梯式(设置阶梯状问题组)、对比式(考查比较辨析能力)四种类型。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管运用何种技巧,都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与学习要求,精心设计。
五、融通基本史观,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
高中历史要求学生掌握六大史观,即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史观,并能分别从这些观点或角度去认识同一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与观点能符合青少年学生阶段的特点;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中国的世界与世界的中国、古老的中国与现代的中国。相信各位教师如果在以上几个方面做得足够到位的话,一定能打造出高效的高三历史复习课,也定能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历史,提升学习能力,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也能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作者:常爽 单位:吉林省珲春市第一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德]特尔哈特.建构主义与教学(一).张桂春,译.外国教育资料,2000(03).
一、当前课堂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课堂上“花样”太多,“活动”太多,形式主义太多。一些中学历史教师在新课改的大潮中都犯过这样的错误,认为课堂中设计的花样越多,学生的各种活动越多,就越是执行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就越是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授课。于是出现了一堂历史课一会让学生跳舞,一会让学生唱歌,一会让学生讨论等怪现象。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并不反对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但不能“过”,过而不已。记得2007年7月参加区历史优质课全国选拔赛比赛时,有一位历史老师一上来就说了一大串英语,英语说得确实好,他的出发点可能是为了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兴趣,但在当时却把学生搞闷了,很多学生都在想是不是这位老师走错教室了。接下来他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一会儿大组之间讨论,一会儿小组之间讨论,整整一节课全是讨论。看起来形式很好,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我还听过一位初三历史老师的课,也是校内一次优质课比赛。讲的是《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节课共放了五首歌,从《希望的田野》一直唱到《走进新时代》,学生唱了五首就下课了。
(二)课堂形式和教师教法过于单一,课堂缺乏活力,枯燥无味,死气沉沉,造成学生厌学,从而影响了历史课堂的实效性。有些教师一上讲台就一个表情,一个调子地往下讲,也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掌握了多少。一堂课下来几乎没有跟学生交流过,这样的课怎么可能有很高的有效性呢?
(三)学科知识不扎实,备课不认真,思路不清晰,教师一上讲台自己都讲不明白,甚至都讲错了,何谈学生的有效性?记得听了一节高一历史课《古代中国的商业》,一位历史老师在讲授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时说: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使中国当时出现了资产阶级的错误结论。
二、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性的措施和想法
(一)深厚教师专业基础功。掌握扎实的历史学科知识,能熟练地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更新教育思想和理念,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和要求,不断学习和充电。这是做一名历史教师必备的素质,也是能让一堂历史课更具有效性的关键和基础。没有这些“基本功”就只能空谈。
(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初中历史课,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等特点,多运用一些讲述、故事等方法会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如我在听一位初一老师讲历史课时,他的一节课让人听起来好像一个小故事接一个小故事,通过故事形式把知识方法及人生价值观都融入进去了。非常具有吸引力,学生表现非常良好。
高一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提高及历史学科知识技能的要求,问题教学法是我常用且很有效的教学法。运用这种教学法时,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也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法:1.问题一般由教师提出,当然在授课过程中学生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鼓励学生马上提出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归纳、总结。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一起积极分析、讨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广泛交流。3.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还要做一定的补充和说明,应精讲细讲,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清楚问题关键所在。如我在讲《》这一课时,以这场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过程、影响等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共同探讨。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材料题和选择题,对学生进一步认识问题和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很有帮助,为学生高二高三的学习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5.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学习方法,而且要加强历史价值观的教育,一堂历史课只注重知识和技能,而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堂历史课的有效性就要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