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礼仪的见解范文

对礼仪的见解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1: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礼仪的见解,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礼仪的见解

篇1

初中阶段在整个历史教学中,学的东西大都是一些基本的知识点,真正的难度是很少的。但是初中阶段的历史有其特殊性,它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一个必经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是为以后进入高层次的学习做准备,所以很多问题只是蜻蜓点水似的提到,对于刚升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带来的是更多的疑惑,有些学生能带着这些疑惑而继续学习,有些则没有这个耐心了。特别是历史所涉及的人和事特别多,有些东西必须要强行记住,才能方便后面的学习,好像这是在死记硬背,其实不然。看看其他学科,哪门学科都需要把基本的知识点记住。比如,语文需要记住各种写作方式;数学需要记住公式;英语需要记住单词。何况我们初中阶段的历史只需要一知半解,其难度其实比所谓的正课低了很多,只是学生的历史学习时间少之又少,所以,才会让他们觉得历史不好学,再加上历史一直被冠以副课的身份,学不学也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其实,历史这门学科非常博大精深,真正要学好是很难的,但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有义务把它学好。那么,怎样去学呢?兴趣是很重要的!而作为一名教师,需要更多地去激励学生学习,不断地鼓励他们。要注重培养与学生的情感,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抓住任何鼓励、表扬他们的机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课堂上,当学生讲出一个精彩的故事,解出一道难度大的题目,答对一个虽经常讲,但却非常容易出错的题目时,我都会予以表扬。在作业的批改上,细心的学生会发现错误得差不多的作业,我给的等级却不一样,这正是对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的一种鼓励。

在教学中我尽最大可能去激励学生学习,但学习方法是否正确,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我觉得学生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有好的效果。

篇2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中国行政管理;改革;借鉴意义

当前世界发展的主流是经济、科技、信息全球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不断调整结构发展模式,根据我国行政管理情况,我国政府借鉴和参考了西方新公共管理思想,构建更加高效的管理体制,本文论述了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保障我国行政管理管理改革效果,充分发挥出中国行政管理的作用。

一、新公共管理概述

新公共管理要求由政府制定总体政策,同时要分开管理和操作,同时提高办事效率,将指导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利用新公共管理思想,可以降低政府的工作压力,减少政府的开支,提高工作效率。政府需要从整体角度看待一切问题,平衡资源竞争性需求。公务人员要积极履行自身的职责,保障工作效果,执行上级的政策。政府要具备全局意识,利用科学策略保障治理效果。在新公共管理过程中,政府不能是封闭的,应该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和群众建立民主的关系,这样可以使政府和群众的了解程度得到增进,政府服务的导向为顾客需求,明确顾客的需要,这样才可以提出针对性的策略。政府服务于公民,政府需要给予公民更多的选择权,积极听取公民反映的意见,以此为基础调整相关政策,政府要履行自身的职责,为人民提供优质服务,要看重集体利益。针对传统模式,政府的权力比较大,有权解决各类事情,但是也具有局限性,最终效果也不够理想。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可以利用授权和分权等方式,迅速地反映外界变化,保障问题解决的高效性。向社会基本单元下放管理权限,社会单元包括社区和家庭以及志愿者组织等,这些基本单元可以实现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保障最终效果。对于权力实施分散,可以使管理工作变得到更加轻松,政府也可以了解真实的事实。

二、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

1.实践验证了新公共管理的效果

新公共管理思想体现了西方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解决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共管理问题,并且通过社会发展实践,验证了新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利用新公共管理思想,很多西方国家落实了公共管理改革工作,使国家公共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实力。现如今新公共管理虽然还不够完善,例如新公共管理过于依赖经济学知识,这样会增加政府管理问题,但是新公共管理具有系统性和普适性以及明确性等特点,这些优势是不容忽略的。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一阶段也逐渐暴露出公共管理领域的很多问题,因此我国必须要提高行政管理能力,我国需要参考和借鉴科学的发展理论,因此新公共管理非常适合。

2.新公共管理适合我国国情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落实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现如今我国已经全方位的改革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并且获得良好的经济体制改革效果。我国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为了保障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需要设置相匹配的政治体制,这也突出了我国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我国公共行政管理体制发展时间比较短暂,传统公共行政管理模式影响比较大,在公共管理领域当中,行政法规不够完善,工作效率有待提升。借鉴新公共管理思想,在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引入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以及成本核算等管理思想,可以使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也可以由此提高工作效率,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措施

1.强调政府的企业化管理

我国政府工作效率有待提高,相关部门通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处理一些简单的事情,这是因为计划经济的影响,过分集中权力,管理范围不够明确,组织机构不够合理,工作内容存在重叠和遗漏等问题。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没有保障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新公共管理注重政府的工作效率,注重提高全体人员的工作意识,合理配置资源,可以明确划分职责权限,积极协调、配合各个部门的工作,落实企业化管理理念。

2.借鉴企业管理手段

现代企业管理主要利用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以及成本管理等方式,新公共管理在公共行政管理领域当中融入企业管理手段,借鉴企业的管理手段,使中国行政管理质量不断提高。新公共管理对于中国行政管理改革具有积极影响,我国行政管理工作和企业具有较大的不同,在行政事务管理过程中可能无法利用纯粹的企业管理手段,但是企业管理方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企业管理比较重视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公共行政管理工作可以借鉴这种理念。在政府公共管理当中可以学习企业绩效管理和成本核算等手法,这样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进一步联系公共管理人员和被管理者,保障管理质量和效率。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可以利用预算绩效管理方式,利用绩效管理工作,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保障政府为人民提高良好的服务。

3.引入竞争机制

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通常是处于垄断地位,在新公共管理的影响下,可以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私人企业也可以参与到公共服务管理当中,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私营企业可以参与到电力、电信和交通运输等工程项目,这样可以降低政府财政压力,同时也可以极大地节省公共管理成本,高效配置资源,加快流通公共资源,使公共服务质量大幅度提升。在公共服务和竞争当中融入私营企业,可以改变政府的管理职能,在降低了政府公共服务压力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出政府在公共管理组织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作用,丰富公共服务产品,有利于细化公共服务内容,保障公共服务的个性化,促使社会实现公平化的发展模式。

4.重视公众的力量

在政府行政管理当中吸引人民群众的参与,我国强调人民当家做主,各级政府要为人民服务和负责,因此各级政府要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积极听取群众提出的建议。为人民参加政府工作提供更多的途径,各级政府可以适当地公开工作内容,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使其更加积极地参与政府行政管理工作,政府也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公众的监督力量,扩大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效果。

5.保障实际工作绩效

政府通常都会严格遵守制定的规章制度,这样就会导致政府行政管理工作过于死板,不够灵活,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需要改革我国行政管理工作,制度属于一种手段,制度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公共管理目标,落实制度是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借鉴新公共管理理念,政府行政管理要注重工作绩效,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及时治理出现的问题,避免问题不断恶化,促进法制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政府要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落实法律法规,有效杜绝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等现象。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主体就是公务员队伍,在新公共管理影响下,会改变行政部门的公务员管理模式,此外其薪资待遇和级别等都会因此发生变化,公务员薪酬会和绩效建立密切的联系。公务员群体要跟上时展脚步,提高自身的政治敏感度,只有不断提高工作绩效,才可以获得长久发展。因此利用新公共管理模式,也可以使公务员群体的工作责任心不断提高。政府部门也要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严格考核各级政府公务人员,根据一定标准公开进行考核工作,并且要公示考核结果,方便人民群众了解,严肃处理不符合要求的人员,奖励表现突出的公务人员。

6.大力建立服务型政府

借鉴新公共管理理念,政府需要建立顾客意识,做到以人民为主,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类社会需求,使政府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在日常行政工作当中,政府可以做到政府工作公开,保障服务形式的多样性,完善政府工作评价机制,引导人民群众评价政府工作,如果某些部门人员受到人民群众的投诉,政府需要全面考察部门人员,如果确定存在失职行为,就要严肃处理,坚决杜绝类似行为的发生。四、结束语近些年我国各个领域都在全方面的落实改革工作,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因此中国行政管理改革需要借鉴新公共管理理念,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借鉴吸收新公共管理理念,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政府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忻.浅析西方政府新公共管理改革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20):189-190.

[2]林民望.新公共管理运动影响中国行政改革?——一个海外中国研究视角[J].国外社会科学,2017,(6):73-82.

篇3

【关键词】建筑监理;节能;重点

1建筑设计中建筑节能措施应用的重要意义

在建筑设计中合理的运用建筑节能措施意义重大,这种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首先是对于我国当前较为严峻的能源短缺现状来说,进行建筑节能极为必要,我国就是能源小国,能源短缺问题极为严重,基于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于节能的重视,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内做好相关的节能措施,建筑设计中应用建筑节能措施也是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1.2其次,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在建筑设计中采用节能措施极为必要,建筑行业是当前我国能耗最多的一个行业,针对这一现状,如果能够在建筑行业内做好节能措施,那么其作用就是极为明显的,而在建筑行业内进行节能措施的应用,就必须首先在建筑设计中做好相关的节能措施设计。

1.3最后,在建筑设计中采用建筑节能措施还是当前诸多建筑企业的共识,建筑行业的繁荣也促进了建筑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当前建筑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这无形中就造成了当今建筑行业内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在技术或者成本上作出一定的突破,而建筑设计中节能措施的

应用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施工成本,并且能够在建筑物后期的使用中减少能源的使用,颇受消费者欢迎,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这就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2建筑监理中建筑节能的作用

2.1建筑节能

随着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与建筑节能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施工单位越来越重视建筑节能施工,进而在工程造价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建筑节能施工中,因建筑节能工程具有较高的功能性需求,进而增加了建筑施工的难度。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节能建筑施工要求各个部门做好配合工作,并对总承包单位的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

2.2施工监理

作为一项具有较高技术性及政策性的系统工程,建筑节能工程在我国全面实施的时间较短,整体来讲,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随着建筑节能体系的不断完善,国家与各级地方政府对建筑节能工作了一系列有关文件、规范及管理措施等,同时在建筑节能施工中对监理工作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对建筑节能设计图纸审核,设计文件合理性的分析,建筑节能指标的确定等,同时监理工作人员还必须进行建筑节能施工技术方案的审查,并进行建筑节能监理实施细则的编制等。

3建筑节能工程中监理工作的重点

3.1基层与隔热保温层是建筑屋面节能隔热保温层的主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基层混凝土厚度应控制在110毫米,并将防水层覆盖在其上面,确保基层和防水层结构的稳固性是监理控制的要点,设计中应选用复合防水层。在防水层上进行排水层的设置,并结合屋顶雨水管道,排除多余的水分,进而对防水层的负担减轻。一般情况下选用陶粒等材料作为排水层。作为屋顶绿化设计的核心内容,防水施工必须重视其材料的选择,并作出合理化的设计,把好质量关。必须确保基层混凝土屋面表层具有良好的清洁度、平整性等。一般在防水层上铺设隔热保温层,应确保防水层粘贴的平整性与密实度,尤其是防水卷材,不能有褶皱、空鼓、气泡等情况出现在粘贴表面,确保其符合施工要求后,才能进行施工。

3.2门窗、空调暖通、水电安装等节能隔热材料选择时,产品质量是监理工作的重点,在对产品说明、性能、质量等进行认真检验后,应确保产品性能与规格与施工规定符合后,才能进行施工。

3.3、灰砂砖、粉煤灰砌块、加气混凝土等都是建筑节能墙体隔热保温常用的材料。在施工前期,监理工作人员应认真审核隔热保温材料的规格、密度、强度等,确保其符合施工要求,才能用于建筑节能施工。在墙体节能隔热保温材料选用中,监理工作必须重视砌体和结构柱之间的关系。根据设计规定进行拉结筋位置的确定,并对门窗联接位置预埋件混凝土块的用量进行确定,同时在联接砌体和顶面梁是应进行10到25毫米的预留,填充作业应在砌筑完成2周后进行。

4建筑节能监理实施过程

4.1施工准备阶段

建筑节能贯穿于整个建筑施工过程,是建筑监理工作开展的重点内容。因建筑节能监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施工操作时必须选用专业知识技术较高的工作人员,基于此,工程建设监理单位必须对节能监理工作人员进行建筑节能标准、技术专业知识等内容的培训,确保其监理工作水平符合建筑节能施工要求。工程监理项目节能监理职责的履行应从和业主合同签订后进行。在监理规划中必须完全涵盖节能监理工作内容,也可以在投标监理文件中进行节能计划的合理制定,建筑节能项目中应确保所有监理人员都必须对监理规划、监理细则中相关建筑节能控制内容进行充分了解,同时确保设计文件的合理性,并对节能工程各子分部、分项工程、隐蔽工程进行合理规划,并进行质量检验标准的确定。

4.2节能建筑的施工环节

(1)对原材料及施工设施设备的进场严格把关对所有原材料及设施设备的规格、品种及质量等各方面内容严格审核,以保证其能满足节能的目标。材料及设施设备在进场前,需接受检测机构的检测,并要求出具检验报告。

(2)规范节能工程项目验收工作建筑节能监理方应根据建筑施工方的节能施工方案及验收质量标准则对项目进行验收。

(3)加强建筑节能施工关键点控制建筑节能施工关键技术或分部工程需要

监理方在旁指导,并做好相应监理记录。

(4)严控建筑节能项目变更建筑节能项目施工的变更需经过建筑节能设计部门、施工图纸设计审查部门及建筑节能专项监理单位的共同同意及确认后方可执行,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审查完毕的建筑节能设计项目。

(5)质量通病专项检查对于外墙保温系统、新型节能型墙体墙面开裂、窗脚和窗台渗水、幕墙工程中的连接点及断热节点安全隐患进行专项检查,发现的问题要求施工单位统一按照防治措施要求进行整改预防。

4.3节能建筑的竣工环节

对于工程的施工验收工作来讲,是由很多有序的步骤所组成的,当项目建设完成以后,由总监理工程师带队,对各建设工程进行验收以及审核,并且在进行项目验收的过程中要求节能建筑的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员都要参加,并且对建筑的建设质量进行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价。同时还需要注意在进行项目验收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填写节能建筑的验收报告。对于建筑监理人员来讲,还需要认真地做好建筑节能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工作,同时将施工过程中的资料、文件进行分类整理,并且为今后的建筑监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应负责落实环保部门的环保要求及环保措施,加强环境管理,防止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应有的破坏。

5结语

通过本文以上的论述,我们认识到在建筑节能方面,大部分国家都明文规定了其标准与实施方式。监理工作作为建筑节能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做好监理工作,才能实现建筑节能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山.建筑节能施工监理质量控制浅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34).

[2]佟辉.建筑节能工程施工监理质量控制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4).

篇4

关键词: 监理工作;问题及对策;见解

Abstract:

Supervision enterprise is a specialization, social service agencies, by the owner of the entrusted to their own professional technical, management technology effectively control engineering project schedule, quality, investment, justice management contract,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total goal to achieve the optimal. In general, two pipe, the three accused of a harmonious, is the function of supervision unit, and the main job. Supervision system in the west has had a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 and to mature and complete. In our country's development time is short, the supervision system in China to establish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in the project quality guarantee,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the state or the public interests as well as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an increasingly it huge role.

Keywords: supervision work;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pinions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目前监理在施工项目工作中还存在着问题

监理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还不能满足建筑施工发展。表现为:

1.1 监理工作只限于施工阶段

监理工作应该贯穿工程建设项目的始终,从投资决策阶段开始直至施工阶段保修阶段,其中包括设计阶段,施工招投标阶段。但目前我国监理工作一般只限于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阶段,建立人员接受建设单位委托后,工程马上开工,监理人员没有充分的时间了解工程情况,造成监理人员边干边熟悉,对成并未深入的掌握,尤其是规模较大,技术较复杂,周期较长,影响因素多的工程,不利于监理人员对形式的分析和预测,更不利于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2 业主行为不规范

业主行为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项目能否顺利进行,建设目标能否如其实现。有的建设单位对监理工作干预较多,则不通过监理工程师直接给承包商下达指令,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和误解。事实上监理机构是建设项目现场唯一管理机构,业主即委托了监理,就应由监理工程师去实施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理和管理,业主的意见和决策均应通过监理工程师实施,而业主所要做的是如何做好对监理的管理,而非直接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

1.3 把监理工程师当做质检员

监理工程师是作为公正的第三方,依据监理合同和工程建设承包合同进行监理,不是承包商的质检员,这个问题涉及到职责问题,还涉及到验收程序问题,各项验收必须在承包商自检合格的基础上,报请监理工程师验收。

1.4 对工程质量的误解

监理是按照业主的授权,依据监理合同和工程建设承包合同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监督管理,正如上述观点所述,监理人员对工程质量的检查是以承包商自检合格为基础的,无论监理是否检测到和发现承包商的不合格产品,承包商都应该负主要责任,监理只承担相应的责任。

1.5,建设监理市场行为不规范

在监理业务的承揽方式上,存在着转包监理业务、挂靠监理证照的现象。有些监理单位还不是真正独立的法人实体,这些监理单位,尚处在母体的副业状态,既不独立核算,更不自负盈亏;有的挂着监理企业的牌子,有监理任务时就临时凑人员,没有监理任务时,这些人就解散或转移,严重影响监理人员从事监理工作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积极性。

1.6 监理队伍总体素质还不高

主要是缺乏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缺乏全方位控制的能力。由于项目管理与控制能力的薄弱,只能在现场进行质量监督工作,这是我国建设监理与先进国家建设监理的主要差距。

1.7不少工程项目存在着监理工作不到位、监理责任不落实的问题

有的监理单位没有确定一定的工程监理的内容和程序,也没有规定或落实各级监理人员责任,致使一些监理人员该进行检查时不检查,该旁站监理时不旁站,甚至不问工程是否合格也签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制定的监理法规体系还不严密,也反映了相应的监督管理还不够有力。

2 加强监理工作的措施对策与建议

监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施工质量、做好监理工作就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不断提高监理人员素质

监理作为业主聘请的工程师,是在建设单位委托的基础上,代表建设单位对承建单位的建设行为进行监控的专业化服务人员,我们与建设单位建立的是平等的合同关系,虽然我们对施工单位并无直接的合同关系,但需要对他们行为的监督和控制来满足监督对投资、进度和质量的要求。珍惜我们的职业信誉,在世人面前树立监理良好的形象。

2.2 加强学习规范操作

监理作为高智能行业,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品德以及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多学科专业知识,丰富的工程建设实践经验等方面素质来支撑,作为有志于从事这一行业的技术人员来讲,就要不断学习多学科的专业知识。

2.3 加强主动控制,做好预控工作

作为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当首先做到对图纸的熟悉,每道工序在验收前,应提前了解此项的控制重点。尤其是钢筋绑扎规格、数量、搭接长度、同截面合格率、锚固长度、箍筋加密区等,特别是是强制性条文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检查中就能有的放矢,疏而不漏。

2.4 积极配合施工企业做好监理工作

施工单位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不同的难免会出现管理中的疏漏,我们除了要严格执行验收程序,必要时也应当建议、提醒施工单位及时纠正,这样即满足了对业主的承诺也取得了施工单位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

篇5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监管;质量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的繁荣外衣已逐渐挡不住其内在的质量问题。工程建筑质量问题频频发生,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关注。如何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成为了人们热议的焦点。房屋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建筑的地理位置,地势地形,地质,施工建筑的设计、材料、以及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等,都是影响房屋质量好坏的关键。因此,为了提高房屋建筑质量,我们应该加强对房屋建筑施工的监管力度,从多方面多角度评价房屋的工程质量,切实把质量安全作为建筑的第一要务,找好建筑质量,保证企业、个人、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1 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共有五点:

人(Man),是指直接参与工程建设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操作者,其素质的高低理论、技术水平的高低,以及是否有责任感,是否积极主动,都会影响到工程项目的质量水平。

环境(Environment),包括工程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劳动环境等诸多因素,而且复杂多变。

方法(Method),包含了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设计方案、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实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的控制,会直接影响工程项目三大目标的实现。

材料(Material),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是工程项目施工的物质条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

机械(Machine),是工程实施机械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对工程质量和进度都会有影响。

2 我国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存在的具体问题:

2.1 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和建筑设计工作失职,没有严格遵守质监规范,如果涉及到关系工程,便上瞒下欺、弄虚作假、掩盖问题,部门质监部门领导还存在受贿问题或者是承建单位的利益分割的一部分。这样的质量监督部门非但不能够监督工程质量,反而会加巨隐患。

2.2 监理部门监管不力。部分监理部门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监管的职责,甚至有些监理部门同施工单位沆瀣一气,直接听命于施工单位的指挥。

2.3 招投标管理工作不力。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不顾后果以垫资、压价,甚至行贿等违法手段承揽工程。无证或超越资质等级承包、非法挂靠、转包或非法分包。

2.4 施工单位道德沦丧。施工单位互相压低造价,自行或者贿赂设计人员私改设计,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放任职工不按技术规范操作,粗制滥造。选择职工队伍时不注意其素质的高低和信誉的好坏。拖欠分包企业资金和职工工资等等。

2.5 建材市场鱼龙混杂,假冒伪劣建材大行其道,加之施工企业材料管理不善,选择材料时贪徒便宜,使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投人使用。

3 加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3.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明确房屋建筑所涉及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加大因承包与分包单位(尤其是非法挂靠) 所造成质量、 安全事故的经济赔偿和刑事责任。对承包单位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设立进入建筑行业的企业的技术性门槛,推动施工单位完善自检、自查机制的建立。发现违规现象,处以高额罚金,问题严重者,取消其建筑资质。

3.2 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建筑工人的素质建设。用法律法规的形式,落实责任到具体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建立完善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定期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总和素质考评,定期对其培训学习。规范工程技术人员资格认证制度,督促建筑单位从理论及技术水平、心理行为、错误行为和违纪违章等方面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综合评价。不私招滥招建筑工人,对其从业资格进行严格把关。

3.3 不断完善政府主管部门行为规范

转变职能, 加强和改善对市场运行体系的监督管理。要逐步完善报建、 招投标工作中的专家审查制度,简化手续,理顺信息渠道,加强对勘察、 设计、 施工和监理等单位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的监督和认证管理,加大抽检和技术检测力度,加强施工队伍资格审查。要建立公平竞争、 规范运行的建筑市场秩序,必须靠法制作保障,!建筑法?已正式施行。各级地方政府也需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 政策措施,以确保建筑市场的每个方面都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尤其要通过法制建设,尽快实现建筑业中政企分离,解决地方保护、 行业垄断,条块分割的问题,以尽快建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建筑市场。

3.4 加强建筑市场材料质量的管理对建筑材料和构件质量严格把关, 做好材料构件定货,进场检验,材料试验和材料保管, 构件保护等 4 个环节的管理和把关,从根本上杜绝伪劣材料。构件进人施工现场, 要完善进场材料,构件的试验、 检验,仓储保管等方面的管理体制,定职不定责, 实行严格按照材料质量验收标准进行质量检验和材料试验,绝不能为降低成本材料和构件的进货质量标准,同时查漏堵洞, 把好构件及材料质量关,保证工程质量通病从根本上消除。

篇6

[关键词]马克思 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A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101-01

一、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经典论述

(一)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随着资本积累,资本家的资本越来越多,而工人失业人口也越来越多,工人阶级越来越贫困。关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指出:“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规律。”无产阶级的贫困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随着资本积累,无产阶级状况日趋恶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切提高社会劳动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来实现的。

(二)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基础

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产业后备军无条件地供资本支配,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变化提供了庞大的劳动力“蓄水池”。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产物,又是资本积累调节的杠杆。这是由于在资本积累的进程中,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生产过程技术条件的变化等,会引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扩张,从而需要立即吸收大批工人,这部分工人的需要就是由相对过剩人口提供而不是人口的自然增长提供。这是指资本主义生产的繁荣阶段。同样,在资本主义生产的萧条阶段,对劳动力人口要求的变化,也是靠相对过剩人口来调节的。

二、从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看我国当前劳动力剩余问题

(一)劳动力剩余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现象

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也会存在失业,不可能是完全充分就业。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本身还不够高,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还不够高,各种社会经济制度正处于转型时期。再加上我国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劳动力市场就业保障制度还需要继续完善。所以,劳动力剩余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现象,社会主义社会也会存在。

(二)劳动力剩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瓦解后,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基础上。而我国由于中国特殊国情先实现了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相对于发展程度来讲,我国现有的劳动力市场体制还不够完善。并且,我国现在是以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经济发展规律决定了我国同样会存在资本积累和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而伴随着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这是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的结果。

(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口过剩存在本质区别

我国现阶段所出现的劳动力剩余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力剩余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有所不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作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我国的真正主人是劳动人民,是人民大众。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主去限制一些不利于劳动者权益的企业政策和不合法规的雇佣政策,从而实现就业范围最大化。

三、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借鉴意义

(一)相对过剩人口对社会产生的双重影响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机器的广泛使用是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主要原因,即使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也避免不了这种情况的出现。但是相对于它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我们不仅要看到它对社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更要看到它对经济增产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从负面影响来看,可能会出现因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在我国本来劳动力人口基数大的基础上会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失业现象严重情况下会造成社会负担沉重。从正面影响来看,由于就业机会的减少,竞争的加大,所以无论对在业者还是失业者都是一个要求他们自身素质和各方面技能应该不断提高的动力。马克思曾说过:“产业后备军在营业沉滞与一般繁荣的时期加压于现役劳动军,在过度生产与亢进的时期则又限制了劳动现役军的需求。”因此,在这种社会情况下就存在一种内在的竞争机制,无形中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满足了我国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二)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开展

由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都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较弱。同时,也有资料显示开展第三产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要明显多于第一、二产业。所以,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也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开发。另外,从整体政策来看,我国更应该加快劳动力输出的规模与速度。劳动力丰富一直是我国在世界市场竞争的一个优势,我们应该继续发挥这一比较优势,大力开发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外汇收入并且带动出口产品,与此同时,也会促进我国国内的一些企业发展。

篇7

软件是劳动工具

软件是加工数据、信息、知识(简称信息)的劳动工具,用于改变信息的形态和形式。通信也是劳动工具,用于改变信息的位置。而信息则是劳动对象。由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都是非物质,劳动者为了更好地用信息技术(IT)处理信息,必须学习与农业系统和工业系统完全不同的信息系统中的IT知识和技能,并掌握软件工具和通信工具。

信息是非物质资源、无形资产、生产要素、社会财富,具有保值增值的属性。但是劳动工具会随时间而贬值,并且需要持续更新换代。例如,软件必须不断研发新版本,并随着用量增加而变得越来越便宜。所以,我们国家要重视对数据的积累和应用形成的大数据,重视对数据赋予语义而形成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推理所产生的知识体系,以及以此为基础升华成的智慧。

软件定义一切

软件定义(Software Defined)是近两年的热议话题。那么软件究竟能定义什么呢?从最早的软件定义无线电,到软件定义网络、数据中心、信息系统、世界。也就是说,软件可以定义一切。

为什么现在才提出软件定义一切呢?因为两个最为重要的条件近年来才基本具备。

第一个条件是硬件越来越小,功耗越来越低,散热越来越少,可靠性越来越高,加工工艺越来越成熟,成本越来越低,可以比前些年更加圆满地完成软件发出的指令。

第二个条件是通信网络已经完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存在,而且带宽越来越高,可靠性越来越高,建设和运营成本越来越低。这当然也得益于软件,因为软件定义了频率,定义了传输交换。于是,软件不但可以指挥本地硬件实现各种功能,还可以通过通信网络指挥远处的信息系统协同实现各种功能。正是在硬件和网络的大力支持下,软件才进入了定义一切的时代。

篇8

关键词:排除合理怀疑 保障人权 公正审判

一、合理怀疑是什么

(一)合理怀疑(Beyond Reasonable Doubt)的定义

1、布莱克法律词典的定义

“排除合理怀疑”的法律价值取向是无争议的,就是“无辜者不受定罪”,但是关于“排除合理怀疑”的含义在普通法中没有达到成一致准确的认识。布莱克法律词典是这样对“合理怀疑”进行定义的:“合理怀疑的‘怀疑’是防止被告人被确信为有罪,认为被告是无罪的现实的可能性;‘排除合理怀疑’是陪审团决定刑事被告人有罪与否的标准;在决定是否以‘排除合理怀疑’这个标准证明有罪之前,陪审团必须首先推定被告是无辜的。这种证明标准也被称为‘理性的怀疑’或是‘超越合理怀疑’。”

2、合理怀疑与排除合理怀疑的内在关系

首先,“排除”为记述要件,是对证据是否予以采纳的最后结果性处理,这就意味着:“排除合理怀疑”不对程序运行的过程给予关注,不管程序运行过程是否缺乏正当性,只处理程序运行的结果。因此,它与程序正当性不直接相联系。但要使“排除合理怀疑”达到“无辜者不受定罪”的效果,其必须是要有正当程序保障作为它适用前提。

其次,“合理的”属于规范要件。它带有很大不确定性,因为现实案件错综复杂,对证据是否为“合理”判断需常识和价值判断结合。对规范性色彩强烈的问题,司法人员在审判前应该已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第三,“怀疑”不是生活中的疑问、猜疑,而是指在定罪判决前,犯罪嫌疑人很有可能被视为犯罪的待定状态。这表明此证明标准针对的对象是可能被判有罪的犯罪嫌疑人。

二、为什么要排除合理怀疑?

(一)处理疑难案件的基本要求

司法人员针对任何一个疑难案件都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对犯罪嫌疑人有罪与否进行最大精确程度地证明的问题。现代社会科技日益更新为司法人员调查取证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上述的条件从犯罪嫌疑人角度说,也为其犯罪手法的复杂多样提供了便利,这就带来另一个问题即司法人员对“罪与非罪”的判断难度大大提高。特别是当唯一有用的证据是间接证据时,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据必须排除每一个合理的假设或除有罪外的推断,如何判断就成为了一项不可逆转的挑战。

(二)保障人权和程序正义是现代法治的固有内容

“排除合理怀疑”不对程序运行的过程给予关注,不管程序运行过程是否缺乏正当性,只处理程序运行的结果,但要使“排除合理怀疑”达到“无辜者不受定罪”应然效果,其必须是要有正当程序的保障作为它适用的前提。无辜的人被判有罪,从成本上说通常要比有罪被判无罪的错判产生的成本更高。因为判处无辜的人有罪,原本投入不仅没收效,还要承担司法赔偿风险;相反,有罪的人被错放,只会丧失原先成本,除此之外不需再损耗其他。“无辜不受定罪”的法律价值取向是一个保障人权的法治社会对证据标准提出的必然要求。

三、美国司法实践如何“排除合理怀疑”

(一)美国司法人员在“合理怀疑”问题上的忧虑

1、法院之间的争议——是否应当向陪审团说明证据标准

许多学者、法官都达成共识并一再强调,法官应当向陪审团说明其证明标准为“排除合理怀疑”。特别是遇到陪审团主动请求法官给出一个断案的指示时,更应如此。在法官向陪审团就证明标准作提示时不需要有特定的公式,这里的弹性可以由法官根据具体案情自行掌握、选择恰当的语句,即赋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法官必须让陪审团认识到以下3点前提:一是控方始终负有证明责任;二是定罪前必须确信被告人有罪;三是在可以预见的范围内,“排除合理怀疑”是司法人员认为的几乎为最高的一种证明标准。

2、法院和检察院的争议

是否必须定义“合理怀疑”?美国法律工作小组在《美国法律精解》中提到,解释所适用的法律是法庭的职责,而不是律师的职责,这意味着法院可以适当否认辩护律师向陪审团解释什么是“合理的怀疑”的机会。还有一些法院强调,律师不应该被允许对“合理的怀疑”下定义。

针对这种说法,一些州的检察官代表明确指出,合理怀疑的定义标准并不要求完美。原审法院不干预检察官对合理怀疑有这样的解释,并没有因此导致法院对重案的出现重大失误,这就意味着上述不存重大问题。

3、公民违宪索赔请求

原刑事案件的被告在控诉政府时,被告为司法救济会想办法举证:审判法庭的不附带定义“合理怀疑”指令,或者脱离“合理怀疑”标准判决,这已到了违宪的程度。还必须举证自己承受了很大损失。另一方面,被告必须满足多方面“合理可能性”证明要求。

(二)司法实践的处理

对定义或讨论“合理怀疑”引起控辩双方的争论,法院往往这样解决:(1)法院明确指示陪审团,让陪审团利用该证明标准,用事实衡量他们须研究的案件事实;(2)主审法官立即纠正检察官,并告诉陪审团,法庭将确定“合理怀疑”的内容;(3)检察官明确表明,将由法官确定“合理怀疑”标准定义,然后法院指示陪审团按此标准进行审判。

四、肯定“定义合理怀疑”

综上,尽管“排除合理怀疑标准”没在宪法中明文规定,但这个标准实质是每一个刑事审判的核心。美国最高法院发现,由于诉讼程序过程要保证对第十四修正案的遵守,即:“除经超出合理怀疑的必要构成犯罪的每一个事实的证明,保护被的被告不服定罪。”因此,法院认为,宪法的这规定表明法院指示是要对刑事陪审团负责的。然而,法院从未授权任何一个审判法庭采用任何特定术语向陪审团转达合理怀疑概念。

参考文献:

[1][J]“Reasonable Doubt: An Argument Against Definition”, Harvard Law Review,108 HVLR 1955 June, 1995.

[2]“Duty of judge at trial; effect of failure to instruct” ,772(1)criminal law,USA, State Statutes -Annotated : M.C.L.A. 768.29.

篇9

【关键词】澳大利亚 养老服务 借鉴

一、澳大利亚养老服务概况

截至2014年4月,澳大利亚总人口约2345万。超过14%的澳大利亚人在65岁及以上,总数约为328万,1.9%的人口在85岁及以上,总数为44.6万,是世界上平均寿命第二高的国家。作为高福利国家,澳大利亚的老年服务非常完善。大约70%的65岁及以上的澳大利亚人接受政府的资助养老服务,25%接受某种形式的支持或居家照料服务,还有5%住在安老院。

(一)政府在养老服务中的职责

政府是澳大利亚养老服务的主要出资者。澳大利亚有三级政府,分为联邦政府、州(领地)政府、地方政府。各类型的老年照料服务由联邦政府和州地政府根据每年达成的出资协议来拨款。政府出资主要用于安老院等基础设施、对住安老院的老人提供津贴补贴和以合同的方式购买私人及非政府组织提供的老年照料服务。澳大利亚三级政府在养老服务事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联邦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宏观政策的制定,为主要的服务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州、领地政府则主要负责养老机构的管理,并通过与联邦政府签订协议的方式,共同管理服务项目;地方政府则直接提供一些社区老年服务,并发挥一定权限内的管理作用。

(二)多元化的老年照料方式

澳大利亚的老年服务包括社区照料、院所照料和弹性照料三大类。社区照料由澳大利亚政府设计的家居和社区照料(Home and Community Care,HACC)和家庭照料包计划(Home Care Packages Program)两大项目构成,包括包括送餐服务、社区护理、个人照料、上门帮助、照顾者的暂休服务、社区交通和家庭支持服务等等。机构照料是为那些不能独立或依靠别人而继续在自己家里生活的人提供服务,按是否需要医疗设备,分为高等级和低等级照料。弹性照料是社区照料和院所照料的替代,重视被照料者的需求,通过灵活方式为老人提供服务,弹性照料可以在机构或社区环境提供。

(三)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主体

虽然政府是老年照料的最大出资者,但服务提供的主体还是非盈利组织(宗教组织、慈善机构、社区为基础的供应商)。2012-13年,非盈利组织提供了58.3%的院所照料服务,盈利组织提供了36.2%的服务,政府提供了5.5%的服务。政府通过合同的方式将有关社会事务委托给相关社会服务机构,成为社会服购买者和服务实施结果的评价者。政府在养老机构的立项审批、建设规划、运营管理等诸多方面都采取了严格的“准入制度”。如果机构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出现任何违规、违法行为,会被随时被叫停或取消运营资格。所有的养老机构必须有政府核准的执照,该执照必须每三年检查一次,符合标准的才可以继续执业。

(四)服务人员的供给

给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机构雇员,必须拥有相应的执照,经警察局提供无犯罪证明记录,才能在相应的岗位工作,以保证老年客户的人身和家庭安全。如果发生纠纷或者伤害,服务公司要对客户进行赔偿。澳大利亚还有很多志愿者协会组织,志愿者在提供服务前大都经过正规培训,一般是大学以上学历,并有一技之长的60岁以上老人机构支付给其交通费,不付给工资。

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将是中国特色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中国的国情不同于澳大利亚,不可能完全套用其养老服务的经验,但澳大利亚相对完善的养老服务模式对中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明确政府在老年服务事业中的职责和作用

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除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外,与养老服务事业有关的法条基本上分散于不同的法律法规中,缺乏全国性的专门用于规范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单项行政法规,政府要大力推进法制化建设,把养老服务事业纳入法制化轨道。另外,各级政府的要加大老年服务的资金投入,完善各种养老方式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满足老年人对服务设施的基本需求。同时,在中国大多数老年人支付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政府要对接受服务的老年人或提供服务的机构进行费用补贴,减少老年人应无力承担费用而得不到服务的风险。政府还应制定相应的机构准入机制来约束养老机构的服务行为,迫使其提供能满足老年客户的需求的服务。

(二)养老服务的多元化发展

相对于集中的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目前仍然是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首选,这与老年人比较节省、思想比较传统等因素有关。在进一步加大对集中式养老机构投入的基础上,应探索介于居家养老、集中养老之间的半开放式养老方式。有条件的社区办社区托老所、“日托班”,成立老年人餐饮配送中心等。上海一些小区展开的类似服务,很受老年人的欢迎。居家养老服务要以经济困难老人、独居、空巢老人为重点,以日托照顾和上门服务为主要方式,为其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助餐等服务。

(三)养老服务体系引入市场机制

养老服务具有公益性和福利性的特点,要在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下,追求服务质量的提高。解决的有效途径是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方式。可以学习澳大利亚养老服务的运营方式,采用合同的方式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将养老服务承包给符合资质的市场机构,不但可以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还能提高服务的质量。对新建的养老院,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引入民间资本;已有的公办养老院则可以以法人治理的方式进行改进。至于高端养老市场,则由民办民营的机构充分竞争,提供更高档次的服务。同时吸引外资进入中国养老产业,以提高管理经营水平。要拓宽养老服务业的融资渠道,加大金融对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

篇10

关键词:监理企业;政府监督;质量控制

1国内外政府对监理企业的监督概况

在国外,政府对于监理企业的监督与管理,一般不实行资质管理。在宏观上,依靠有关法规(公司法、建设法等)对其进行规范;在微观上,依靠行业协会或学会对其业务水平进行评价,对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对职业道德进行规范,充分发挥行业自律机制的作用。

在国内,由于我国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各项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因此完全照搬外国的经验和做法并不可取,必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决策。我国建设监理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在中央为建设部,在地方为县以上各级政府的建设主管部门,国务院各工业、交通等部门负责本部门的建设管理工作。建设市场的管理,是典型的以建设部为代表的行政管理。

2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对监理企业质量行为的控制

政府监督机构受政府部门的委托对建设工程进行执法监督,其目的就是在保证安全使用和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实现自身监督的利益和效益的最大化。而监理企业的目的,主要是从自己所承接的建设工程的监理业务中实现利益最大化。所以政府对建设工程全面、全过程及全方位的监督,实际上是政府监督机构与监理企业之间就建设工程利益多阶段、多因素的监督与被监督的过程。

近年来,我国为了规范监理咨询行业的管理,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工程建设监理规定》《工程建设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办法》《建设工程监理规范》等,这些法律法规对监理企业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监理企业的质量行为分析

工程建设监理是一种特殊的工程建设活动,监理企业是高智能的、人才集中的、提供技术服务产品的机构,它与一般提供有形产品服务的企业相比,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这也是构成其管理特殊性的重要一面。监理企业作为建设工程的参建主体,其要对建筑工程质量以及形成过程中各参建主体的质量行为进行管理和协调,是联系和制衡建设、设计、施工三方的重要力量,因而在建筑市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当然,政府加强对监理企业质量行为的监督和管理也就具有重要意义了。结合工作实践情况,笔者以市政工程监理举例认为,现在监理企业在实行工程建设监理行为过程中,存在着以下主要两点不足之处:

1、监理企业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监理企业人员的实际业务水平高与低,直接关系到对工程建设监督管理执行力度,间接关系到建设工程质量。但现在有些项目监理人员缺乏对《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工程建设有关的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学习,特别是对新的施工规范及验收规范的掌握不够,如市政新的规范:《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2008)、《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2-2008)、《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等等,监理人员在具体工程监督管理过程中欠缺业务执行能力,更不能体现监理企业高智能的技术服务特征;因此必将导致监理企业不能充分发挥提高工程质量、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作用,影响我国建设工程的质量,阻碍我国监理行业的发展。

2、监理企业人员职业道德需加强

监理单位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承担着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费用等方面的责任,对工程建设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如不履行岗位职责、不履行职业义务,将对工程建设造成很大的影响。在实际工程建设监督管理中,监理人员责任感不强、现场到位不理想、工作方式不到位等现象已履有发生;特别是工作责任心不强是普遍性问题,还有就是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进场,监理对见证取样送检制度落实不足;甚至有的监理人员不清楚监理企业作为工程建设中的质量行为主体之一应履行的质量责任和义务,因此现在监理企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作风和职业纪律的不足,直接影响了监理行业的社会形象。

4政府应树立新的监理质量监督理念,创新监理质量监督模式

4.1转变质量监督管理方式,督促监理企业建立质量行为的综合指标

工程建设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或指标很多。监理企业在工程建设活动中,担负着重要的组织、管理、监督和协调职能,其质量行为的好坏关系到工程建设项目的最终效益。笔者认为,监理企业质量行为的指标体系应包括:项目监理机构及装备、监理规划及监理细则、各阶段的监理工作、监理成果等。指标评价内容基本涵盖了监理规范规定的主要工作,既重视了监理过程,又重视了监理企业的质量体系和工作业绩等。

4.2督促监理企业提高素质,有效执行监理职责

①加强监理公司资质审核力度,提高监理公司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必须对监理人员提出明确的素质要求,如果没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就难以胜任工程监理工作。为此政府监督机构要严格审查监理人员的上岗资格,考核其组织协调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通过对其所监理工程实体的质量检查,评价监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质量行为,从而保证监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同时还要对监理公司的专业配套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进行监督检查,以提高他们的监理能力和保证监理效果,从而更好地为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服务。

②加强监理人员教育培训和业务交流,提高监理队伍的素质和监理质量。政府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应对不同类别的监理从业人员强化落实定期和不定期继续教育培训学习,强化专业知识和思想道德培训教育,并且培训结果应列入监理企业资质年检主要考核内容,进一步提高监理人员业务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从业人员在工作经验、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强化培养基本功并做到规范操作,全面提高监理队伍素质,为更有效地为工程建设服务提供质的保证。

③加强对监理公司“公正的第三方”的监督,为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监理公司一方面应严格履行监理合同中的各项职责和义务,同时作为“公正的第三方”,应当排除各种干扰,以公正的态度对待委托方和被监理方。特别是当双方发生利益冲突或矛盾时,监理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有关法律、法规和双方签订的工程建设合同为准绳,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公正地加以解决和处理。

当监理人员受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其行为有失公正的时候,必然会使工程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这时就有赖于政府监督部门对监理公司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如要求监理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为私利而违心地处理问题;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唯上级或业主的意见是从;注重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因局部问题或表面现象而模糊视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做到“公正地证明、决定或行使自己的处理权”。

4.3建立声誉激励机制的政府监督

①在监理行业实行声誉激励的条件:a.活跃的竞争市场。b.充分的信息披露。c.客观的评价标准。d.完善的制度建设。为了使声誉好的监理企业能真正得到长远利益,而声誉差的监理企业则应为其行为付出代价,从而保证声誉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因此还要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使声誉激励长期化、规范化,以保证监理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

②建议:对监理效果的评价,要考虑到不能割裂这些指标的相互关联性,故要做出合理的评价,就必须应用更加科学的评价方法。建设工程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监理企业质量行为的评价标准,并将评价结果通过信息化手段定期公布,或把评价结果与关系到监理企业切身利益的活动结合起来,促使监理企业自觉提高自身的声誉。政府监督主管部门应根据监理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监理收费指导价,对某些低于成本的投标报价单位应取消其投标资格。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规范监理市场,使监理行业真正成为高智能的技术服务行业,从而吸引众多高素质的专业人士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这样做肯定有利于进一步规范监理质量行为,对国家、对个人都有益处。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是在借鉴国外先进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针对我国监理质量行为的现状,政府应切实改变质量监督模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并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对外扩大开放要求,切合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形成制

约机制,并依靠法律、经济和行政等手段管理各项建设活动,以建立起一个公平、有序、健康的建设市场。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监理企业是受业主的委托对工程建设进行微观控制和监督管理的,其质量行为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并使这些环境和条件通过相互影响发挥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定进一步规范监理企业质量行为的对策措施,还应综合多方面因素加以考虑。

篇11

关键词:供应链;企业管理;教学管理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的进行,各高校都在原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善教学环境,以满足高校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这就对高校的日常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国外大学的国内招生、民办大学迅速发展,对于本已十分激烈的高校间竞争而言越发严峻,如果高校应变能力不强,内部管理落后,必将严重影响高校自身的竞争能力。

高校虽然是人才培育的摇篮,但是在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中同样是独立存在于市场中的企业。企业管理理论同样可以应用于高校管理,在日常管理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供应链管理理论是企业管理理论中比较成熟的管理理论之一,该理论同样适用于高校的教学管理。高校若能成功应用供应链管理理论必将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提升高校竞争力和应变能力。

一、企业管理与高校管理之可比性分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管理理论对于每个企业而言都具有指导意义。在市场竞争中高校是独立的个体,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管理理论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同样适用。

(一)从生产要素角度看高校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为市场提品和服务,而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同样也来自市场,比如资本来自金融市场,原材料、设备等来自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来自劳动力市场或人才市场。而人才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高校是人才市场的主体,为市场提供高素质人才,而它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所需要的各种要素如书本、桌椅、教室、教师等(以下称教育资源)也同样来自市场,所以从市场角度看,高校和企业一样,也就是说,高校也应该按市场规律办事,它的发展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则,否则就会出问题,甚至无法生存,因此高校内部管理完全可以引进企业管理模式和原则。

(二)从竞争形势看高校管理

加入WTO后我国高校面临的竞争形势并不乐观,一方面随着国家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高校扩招,再加上民营学校的异军突起,高校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国外教育机构纷纷进入,其中不乏国际知名学校,它们在各个层面上与国内学校争夺生源。很明显,能否在竞争中取胜,关键在于高校的竞争能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而企业管理模式已经身经百战,效率很高,值得高校管理者借鉴。

二、供应链管理理论

供应链管理是指企业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通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操作、控制、优化、集成,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仓库、配送中心等直到最终用户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对企业采购、供应等环节进行优化组合,来进行产品(或服务)的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从而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的优化。它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的管理方法,体现了一种系统、协调、合作的思想。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精髓就在于追求最小供应链成本。

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供应链内部各点之间的信息共享。传统的生产计划与客户需求的偏离较大,信息传递的长鞭效应使企业的生产计划与客户需求之间存在了差异。供应链管理模式则可使供应链上企业的生产计划决策信息的来源不再限于一个企业内部,还有来自供应链上不同的企业,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各企业围绕客户需求这个主线,彼此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保证彼此计划之间的一致性,使同一供应链上的企业间有效地协同合作与控制。

在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高度发展的今天,广泛实施供应链管理,利用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技术对供应链中的各种运作进行同步化、集成化管理,整合企业已有资源,能够提升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在快速多变的市场中处于主动地位。

良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将是企业能否以较低成本、较短的前置时间、快速回应顾客需求、获得满意的关键所在。因此,供应链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企业利益的实现。成功的供应链管理能够协调并整合供应链中的所有活动,最终实现供应链连接的一体化、无缝化,在诸多方面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使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三、供应链管理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的运用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其组成结构及运作情况直接关系到企业整个运营过程的好坏,所以在快速满足最终用户需求的前提下,供应链必须具备对市场变化快速响应的能力,才能够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运行。而教学管理的目标就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在教学计划的框架中组织调度各项教学活动,建立稳定、协调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具体内容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执行,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师资力量的配备与调整,课表的编排与制定,教材的建设与管理,教学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以及教学质量的检查与评估等等。引进这个概念对提高高校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教学管理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变化,使之适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比如教学计划调整,排课变化等,只有完善有效的体系运行才能快速准确的做出反应,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

(一)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够保证各级教学管理部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协调合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高学校的适应能力

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够优化链上成员组合,保持快速的客户反应,创造竞争的时间和空间优势,实现供求的良好合作。供应链把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紧密连接在一起,并对之进行协调、优化管理,使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关系,使产品、信息的流通渠道达到最短,从而可以使消费者的需求信息沿着供应链逆向准确地、迅速地反馈给生产商,生产商据此对产品的增减和改进、质量的提高、原料的选择等做出正确的决策,保证供求良好地结合。链上每一个环节的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下一个环节的工作,而且会影响企业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任何一个地方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的断裂。

高校为人才市场输送高质量的毕业生而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活动相类似,都存在着大量的外部内部供应商和外部内部客户,对于高校来说,其外部供应商是指为高校提供各种教育活动资源的人或组织,如教材出版、生产教学设备的企业等,高校的最终“产品”是各种类型的毕业生。比如说排课是教师上课的供应商,教学计划是排课的供应商。外部客户是人才需求单位,比如说教师在上课时学生是他的客户,而他的供应商则是为他提供各种上课所需资源的部门或工作人员,为他提供各种培训机会的人事部门,提供教材的教材科,提供课表的教务处,提供学生名册的系部,提供教室、桌椅的后勤部门,提供教学仪器设备的教辅部门等等。它们彼此相互依赖,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链上任何一个环节的质量最终都会对毕业生的质量产生影响。同时,高校必须具备随市场而动的应变能力,这种适应能力能提高高校的竞争力,比如市场需要具有某种知识技能的毕业生,高校则可以进行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的修改,增加相关的课程及实践环节,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供应链管理为高校的灵活运作提供可能,增强了教学管理的适应能力,保证了教学管理的有序进行及教学秩序的稳定,这对于高校生存和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二)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够节约“劳动”成本,减少重复工作、浪费和不确定性,从而降低教学管理费用,创造竞争的成本优势

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是通过相互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建立共享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使产品和信息在网链间迅速流动。它除去了中间不必要的环节,有效地减少成员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大大缩短了流通路线,从而减少了库存量和资金占用,有效降低了库存成本,最终使流程简单化、高效化、低成本化。

高校的教学管理是一项繁琐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对于成绩录入这一项工作来说,传统的处理方式是教师提交文本的成绩单,而各级教学管理部门为了统计各种数据,需要根据文本的成绩单重新录入然后再进行统计分析,这样就造成了很多的重复劳动,如果提供一个操作平台,要求任课教师在提供文本成绩单的同时将成绩录入到系统中,这样省去了重复录入工作,不仅节约了大量劳动成本,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提高学校的整体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的效益基于各成员间的协调,而协调的基础又依赖于信息共享。传统的供应链各个成员之间不易实现信息共享,处理方式仍然以手工和半自动化为主,各个成员之间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信息,企业对于市场的变化反应迟缓,无法更快地向市场供应产品。企业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必须改变原来传统的信息系统,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供应链的优化和重组,实现供应链上各个节点的信息共享,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

信息化、网络化是目前的高校教学管理发展的趋势。对于高校来说,各级教务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教务管理系统作为一个共同的操作平台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完成高校的教学管理任务。比如教师有变动,通过电子网络可以告知所有部门,做出相应的反应,教学计划随之调整,排课也联动,同时教室、教学设备等都可以联动。

四、如何实现良好的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需要全方位的进行规划、组织、领导、控制,保证系统运行良好。

良好的信息渠道是基础。网络及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使信息实现共享和即时更新,可以引进如ERP等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使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网络化。再者要对所有相关部门的员工和领导者进行系统的培训,提升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高校,并能实现按照供应链管理进行日常的教学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适合教学管理的特点,并监督实施。

供应链管理应用于教学管理必将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率,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金立印.服务供应链管理、顾客满意与企业绩效[J].中国管理科学,2006(2).

2、杨帅.基于系统观点的供应链管理模型研究[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5(16).

篇12

[关键词]细说体 精于业 善于言 勤于行 享受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83

新学期第一课,笔者曾在九年级某班做过一项小调查,发现全班四十多名学生心中排在前几名的“历史学家”分别是:易中天、当年明月(笔者注:石悦)、阎崇年、纪连海……对梁启超、吕思勉、郭廷以等知之甚少,这种现象在教师群体中亦不鲜见,由此可见“现代讲史者”对现代人尤其是中学生的巨大影响,而提及“讲史者”这个群体,就不能不提到被称为“中国讲史第一人”的黎东方教授以及由他创造的“细说体”。

一、“细说体”产生的背景和特点

黎东方,原名智廉,曾受业于国学大师梁启超,又曾师从法国史学家马第埃教授,学贯中西,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1944年,进入白热化阶段,“陪都”重庆市区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物资极度匮乏,诙谐幽默、口才出众的黎东方就想到了卖票讲史,借用“说三分”的民间口头文学形式开讲三国。黎东方讲三国,起初完全是为了生计,随后逐渐过渡到为了兴趣、为了普及历史而讲史,因此抗战胜利后,黎东方又到南京、安顺、贵阳等地进行讲史,同样听者如云。

虽然黎东方教授在讲三国时已有“细说体”之实,但“细说体”的成立在于口头讲述在先,笔之成书在后,因此直到20世纪60年代,黎东方教授将当年的讲史内容加以整理,并以此为基础写成了《细说三国》、《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细说民国创立》等五部书,才标志着“细说体”体裁的创立。“细说体”不仅别开了一种史著新体裁,更独辟了一条历史通俗化的蹊径。

关于黎东方讲史的特点,李伟国从专业的角度概括了六大点,通俗地说就是“精英讲史,大众听史”八个字[1]。“精英讲史”对演讲者的专业知识和表达技巧都有极高的要求,即演讲者本身不仅要对史事熟稔于心,更能用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语言加以表达。

二、“细说体”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借鉴意义

中学历史教材具有时间跨度长、涵盖范围广等特点,但由于篇幅所限,所选内容都是精华中的精华,过度的浓缩使得“历史教材成为枯燥无味的文字堆砌”(首都师范大学刘新成教授语)。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认为黎东方的“细说体”使“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都能读懂,而且都能读得饶有兴趣”。笔者认为这也正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我们也应以黎东方教授为目标,努力成为一名“精于业”、“善于言”、“勤于行”的中学历史教师。

1.精于业

由于受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成为黎东方教授那样的“精英讲史者”,但至少应该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善于抓住历史教材,凝聚课堂之“神”。历史教材是精华中的精华,只有围绕历史教材这个“神”去组织教学活动才能达到“形散神聚”或“形散神不散”的效果。作为工作在一线的中学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下苦功夫研究教材,才能抓住历史课堂的本质内涵。二是善于补充细节材料,丰富课堂之“形”。历史教材具有高度浓缩、高度抽象的特点,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地教,学生逆来顺受地学,只能使“本来非常精彩的历史变得很无趣,面目可憎”(华东师范大学许纪霖教授语),因此巧妙、充分地利用细节材料可以使历史教材更丰满、更生动。盛巽昌曾撰文对黎东方的《细说三国》和易中天的《品三国》进行了点评,认为二者虽然各有千秋,但黎东方教授能“坚持史学的基本游戏规则,严格遵守时空常识,不随意发挥,不断章取义,不望文生义,不把戏剧评话充史事”[2]。郑士波也认为虽然黎东方与易中天的走红方式及走红速度极其相似,但黎东方是地道的“学院派”,是梁启超最后之及门弟子,是“通俗讲史人” ,而相比之下易中天是“电视说书人”[3]。

2.善于言

黎东方成为“现代讲史第一人”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其借用了“说三分”的民间口头文学形式。我们的才思、文采不能望黎东方教授项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的教学辅助手段与黎教授当年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比如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和应用。著名心理学家特瑞赤拉(Treychler)在1967年通过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证实,人类五官中视觉和听觉是获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分别占83%和11%,此外,同时利用两种知觉(视听并用)进行学习的记忆保持率显著高于利用单一听觉或单一视觉[4]。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精力旺盛,接受新知识能力强,更愿意以多媒体这样的方式接受课堂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能更好地契合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我们在“精于业”的基础上加上新颖的教学方式、精炼的教学语言、环环相扣的教学体系,势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凡事都讲一个度,切忌以“放”代“教”,有“机”无“人”以及固定预设[5],否则就有可能形式大于内容,学生反而忽略了课堂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

3.勤于行

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拥有那些让人羡慕的天分,因此只能通过更多的付出、更多的勤奋加以弥补。黎东方教授年近九十仍以老骥伏枥的精神撰写《细说中国历史丛书》后四册(《细说秦汉》、《细说隋唐》、《细说宋朝》和《细说两晋南北朝》),如此精神更是我辈楷模。而勤奋的落脚点除了前面提及的专业知识和表达能力两方面外,更重要的在于了解中学历史教学的主体――学生。笔者认为,正是中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导致我们的教学陷入“以为照顾了所有人,最后可能只照顾到教师的‘自我感觉’”这一怪圈。而破解这一怪圈的方法在于重新认识我们的学生。笔者认为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起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性别(男、女)、兴趣(感兴趣、一般、不感兴趣)、历史科目成绩(好、一般、差)以及其他科目成绩(好、一般、差)。单是考虑这几个因素就可以初步将学生分成五十四个不同类型,针对这五十四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是一项浩大但必需的工作,因为这才是“因材施教”的基本内涵,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相信“有教无类”。

三、结语

中学历史教学有很多目标,比如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6]等。随着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学生对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精于业”,能多角度、多层次地掌握历史知识,让自己先有“一盆水”,更要“善于言”,能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快乐学史,享受课堂。

[ 注 释 ]

[1]李伟国.讲史、品史热析――兼论黎东方和南怀瑾[J].河南教育(高校版), 2008(1).

[2]盛巽昌.看黎东方如何讲三国――兼评易中天《品三国》[N].中华读书报, 2007-06-06(10).

[3]郑士波.黎东方:现代讲史第一人[J].学习博览, 2008(5).

[4]袁凌云.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6.

篇13

关键词:极限开关 过度防护

为确保电梯在生产、安装、使用、维修与检验各环节的质量,近年来,国家质检总局颁布了诸多法规与行业标准,如TSG 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与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GB7588-2003《电梯制造安装安全规范》等。TSG T7001-2009中详细的规定了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监督检验与定期检验的内容、要求、方法与相关报告的格式,GB7588-2003从保护人员和货物、防止发生与使用人员、电梯维护或紧急操作相关的事故危险的观点出发,详细的规定了电梯机房、层门、轿厢与对重等各电梯主要组成部件的主要技术参数与要求。此类标准对于提高我国电梯的产品质量、检验质量,保障电梯的安全运行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但是,随着对法规、标准理解的不断深入,目前一些法规、标准规定的某些条款比较难以理解及检验,甚至存在争议,如GB7588-2003中规定的“极限开关的设置位置” 、对重(或平衡重)运行区域的刚性隔障及机房门等的设置要求。笔者就上述标准中个别条款提出以下一些想法及建议。

一、极限开关的设置位置

GB7588-2003 10.5.1规定:①电梯应设极限开关;②极限开关应设置在尽可能接近端站时起作用而无误动作危险的位置上;③极限开关应在轿厢或对重(如有)接触缓冲器之前起作用,并在缓冲器被压缩期间保持其动作状态。

TSG T7001-2009中3.10规定:井道上下两端应当装设极限开关,该开关在轿厢或者对重(如有)接触缓冲器前起作用,并且在缓冲器被压缩期间保持其动作状态。

由于顶层空间或底坑深度较小、或电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钢丝绳伸长,对重撞板与缓冲器的距离变小,以致上极限越程大于对重缓冲越程等原因,一些电梯公司为满足TSG T7001-2009 3.10条的要求,往往将上极限越程或下极限越程调整得很小,常常导致轿顶检修人员在运行时轿厢时冲到限位开关后,紧接着冲到极限开关,产生误动作,造成检修人员被困在轿顶上的情况出现,留下安全隐患。

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符合GB7588-2003 10.5.1 “极限开关应设置在无误动作危险的位置”的规定,并且使限制轿厢检修运行位置的限位开关的作用失去了。因此,极限开关的位置应安装在电梯以检修速度向端站运行时不会动作的位置。

二、对重(或平衡重)运行区域的刚性隔障

GB7588-2003 5.6规定: 对重(或平衡重)的运行区域应采用刚性隔障防护,该隔障从电梯底坑地面上不大于0.30m处向上延伸到至少2.50m的高度。如果这种隔障是网孔型的,则应该遵循GB12265.1-1997中4.5.1的规定。

我们注意到GB 12265.1-1997的适用防护对象,即该标准规定了防止3岁以上(含3岁)人的上肢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显然,该标准是公众场合的通用安全防护标准,而底坑是专业人员才允许到达的地方,其本身就是个危险的地方,包括轿厢下面的底坑地面。另一方面,同一个地方(底坑),轿厢侧和对重侧的防护要求显然不对等。

这种场合包括对机房和轿顶曳引轮、导向轮及滑轮的防护要求,如果有小孩或非专业人员进入这些场合就是管理上严重疏忽。对这些场合的防护,按笔者的看法,只需做到参考公众场合通用的安全防护标准,适当降低安全防护要求,能够防止人员无意中受到伤害即可。理由如下:

a) 首先,机械装置的防护设置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防护程度并不是越严密越好,它和防护成本、检查维护的方便、使用场合、其周围可能出现的人群等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情况,应采用不同的防护等级。

b) 从标准GB7588-2003引用的一些防护装置可以看出来,这些防护装置的设置地点针对的是普通公众可以到达的地方,并不是一些专业人员才能够到达的地方,而电梯除了轿内外,机房、轿顶、底坑只允许专业人员到达,这些专业人员是受过一定专业训练的、有一定的专业常识及安全防范意识,防护装置只要能够避免这类人受到无意识的伤害即可。

c) 防护程度与其他方面经常是矛盾的,防护程度高,可能成本就高、检查维护就不方便,带来检查维护工作可能就会不到位,反而会带来另外一种安全隐患,如曳引轮的过度防护导致绳槽的过度或不均匀磨损不易被发现,对重隔障的过度防护导致对重缓冲器的检查及维护不便等。亦曾有安装期间人员在对重隔障内部工作,由于误操作却不能及时逃生而致伤亡的事故例子。

三、机房门的开启方向及其门锁

新检规2.1(3)规定:机房门不得向房内开启,并且可以从机房内不用钥匙打开。

如果机房的空间够大,机房门向内开启并不影响其使用;另一方面,有些机房门外是较高的台阶,向外开启后容易造成人员跌落,在这种情况下,机房门向外开启反而带来安全隐患。

“机房内不用钥匙打开”的规定与对井道安全门3.4(3)的要求相同,那么,常见的挂锁或在机房外面可以将锁进行反锁的锁也是不符合要求的。

我们认为:该规定如果用在一些公共场合,如影院、网吧等人群密集的场所是合适的,在出现如火警等紧急情况、尤其是人群较多时,受困人员容易逃生,但用在电梯机房这种只有专业人员允许进入、且不易发生火警等紧急情况的场合令人费解。

四、总结

相比于GB7588-1995, GB7588-2003(以下简称新标准)增加了一些新的检验项目及防护装置,笔者认为其中一些防护装置的适用的场合及防护对象有偏差、存在过度防护的情况。

而比较GB7588-2003与TSG T7001-2009中关于“极限开关的设置位置”发现,极限开关的位置应安装在电梯以检修速度向端站运行时不会动作的位置,以免其产生误动作,造成检修人员被困轿顶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549号令)2009-5-1起施行.

[2] 《特种设备安全法》2014-1-1起施行.

[3] 《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TSG T7001-2009)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0-4-1起施行.

篇14

关键词: 接受理论 儿童文学翻译 指导意义

引言

接受理论兴起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又称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文学理论,它推动了西方文论的研究重点从作品转向了读者。它认为任何文学作品都不是决定性和自足的存在,而是一个具有未定性的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文学作品的存在本身并不产生独立的意义,而意义的实现是靠读者以自身的经验将作品中的未定性得以确定。将接受理论应用于文学翻译,使文学翻译研究的中心由作者、文本、译者最终转移向了读者。因而读者对译本的反应与接受为译者进行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

中国从晚清时期开始引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到了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活动发生了重要的转型。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儿童文学翻译活动蓬勃发展,大量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被介绍给中国的儿童。但遗憾的是有关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却寥寥无几,这使得儿童文学翻译一直处于文学翻译研究的边缘位置,而且儿童文学市场上许多译作不尽如人意。本文将接受理论运用于儿童文学翻译的实践,通过对译者和读者的地位以及译作的性质的探讨,以期能够促进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工作的发展,并提高译作的质量。

1.译者的身份

对于译者,有史以来人们有着诸多的比喻,如翻译机器、舌人、媒婆、仆人、文化贩子、带着镣铐的舞者等。在这样一些说法中,不难看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角色经历了从完全的被动到发挥一定主观能动性的转变。虽然接受理论强调读者的地位,但绝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否定译者的作用;相反,它赋予译者双重的身份:首先是原文信息的接受者(读者),然后才是译本的创造者(译者)。然而,尽管译者有理解原文的权力,但在对原文进行理解这个过程中他必然受原文的制约。当译者完成了对原文本的阅读进行翻译时,译者必须以目标读者的认知能力为依托。总而言之,在阅读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不是随心所欲的,他们是戴着镣铐的舞者。

目前儿童文学翻译的译者大都是成人;显然,它们与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儿童属于完全不同的社会群体,二者在年龄、心理、审美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样对文学的欣赏和接受也各有特点。就这要求成人译者首先在阅读的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期待视野,达到与儿童文学作品中展现的视野达到融合。只有这样译者才能正确地为儿童读者解读原作的思想和内容。然后,在翻译的时候要缩短自己与作品之间的审美距离,从儿童的期待视野出发,逾越年龄和心理的鸿沟,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原作,用符合儿童各方面特点的语言把原作的思想和内容介绍给本国的儿童。

2.读者的地位

接受理论把读者解放出来,认为他们不是文学作品的被动接受者,相反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使文学作品的存在变成了现实,这就是译界所说的文本本无定旨,旨随读者而生。而读者由于思想性格、文化修养、审美能力的不同,会形成自己在文学接受有的审美、趣味与偏爱。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所说:“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刘勰,2006:661)因此目标读者才是文学作品创作、翻译以及进行文学批评时加以审视的首要对象。

儿童是儿童文学作品和译作的主要读者。他们虽然年幼,但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前和阅读的过程中,他们的大脑并不是空白的,而是具有自己的独特的期待视野(世界观、社会经验和审美倾向)。他们倾向于选取与自身审美期待一致、易于诱发和满足自身兴趣和欲望的作品。因而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时,要做跨域时空的超人,离开自己的成人世界,回归到以前的儿童时代,真真切切地用儿童视角再现原作的思想和内容。反之,不管多么出色的译作,只要是远远超出了儿童的读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与他们的期待视野相去甚远,达不到视域的融合,那这种译作只能作为“声音”在孩子们的耳边回响,而不能传达意义和唤起形象。

3.译本的性质

译本是译者以原文本为依托再创造的一种文本,是译者结合了原作和自身的视野所创作出来的新作品,因而译作不可避免地受到译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和自身的主观性的影响。但无论怎样,译本也属于一种文学作品,它要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客体,就必须进入读者的阅读视野,具备相对于读者而言的一定的条件,即它必须迎合读者的艺术趣味,符合读者的审美能力、文化基础和思想道德水平等。

儿童文学翻译的工作虽然大都由成人承担,但译作一定要以儿童读者的身心特点为导向,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儿童读者的词汇量少,生活经验也不丰富,因而在翻译时必须首先考虑儿童读者的文学理解能力,然后比较每个词的用法,再对照上下文,选择在其理解范围内的词语进行翻译,力争使译作中的语言简单易懂,准确鲜明。(2)儿童的天性是追求快乐,让孩子快乐是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儿童文学翻译应该具有情趣,语言和思想能够引起儿童的兴趣让他们快乐,这样才能被儿童接受,成为一部好的译作。(3)儿童不像成人那样先对内容感兴趣,其次才是韵律和节奏。相反,韵律和节奏首先给予儿童审美愉悦,激发他们的情绪(郁炳隆、唐再兴,1990:105)。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将一些长句化短,给儿童能够眨眼的时间,使他们不觉得文章冗长而失去往下读的兴趣。(4)在儿童期儿童的思维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带有较大的具体形象性。这个时期的注意力正逐步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但主观的具体的事物(形状、颜色、声音和形象)仍比较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儿童文学概论》,1990:16)。尤其是丰富多彩的图像,又因其直观性、瞬间性,拉近了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距离。因而译作中应添加必要的忠实于原著的图画,从而帮助小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5)儿童在道德评判标准上还不成熟,需要成人指引和教导。这就要求译作的内容和思想健康、活泼、美好。(6)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符号间的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同样,儿童文学翻译也负有文化传输的任务。译本中,丰富的异域文化和风情能够开拓儿童读者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结语

儿童正处于学习的过程中,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不仅能给儿童带来愉悦感,而且还能成为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受教育的资源。儿童文学翻译为本国的儿童引进了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同样也起到丰富儿童的知识,教化儿童成长的作用,应当受到广泛重视。本文结合接受理论探讨了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身份、读者的地位及译作的性质,以期能为儿童文学翻译实践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儿童文学概论》编写组.儿童文学概论[Z].成都:四川少年儿童文学出版社,199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