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范文

健康心理学的认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1: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健康心理学的认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健康心理学的认识

篇1

【关键词】 CPQ ;SCL-90;人格特征;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7-005-0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Mental Health in Rural and Urban Students in Jiexiu City

Guo Huipin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mental health factors ratated to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high schools to provide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reference.Methods With cluster sampling, 1421students are chosen in Jiexiu City. And they finished SCL-90 and CPQ.Results 18.1%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surveyed have mental health risk; The personality chara cteristics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CPQ;SCL-90;Personality;Mental Health

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4~16 岁城市儿童各类行为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2.93 %~22.19 %[1] 。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的现状和发展,并有针对性的对所存在弱点和缺陷的个体进行辅导和干预,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影响当前环境下个体的心理发展,中学生作为未来的人才,更应受到关注。然而,国内关于中学生心理的研究多采用16PF、EPQ等工具为主,所获得的关于中学生的个性特征较为局限,不能全面认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因此,本文对城乡中学生进行了心理发展状况的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山西省介休市具有代表性的8所中学,其中城区4所,包括二中、三中、铁中和矿中,农村4所,城乡中学共计1444名学生为本次的调查对象。

1.2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以CPQ问卷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为工具对1444人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1421份,有效率为98.41%,其中男性786人(55.31%),女性635人(44.69%),平均年龄13.32±0.68。

1.3 研究工具

儿童14种人格因素问卷(简称CPQ) 由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波特(R.Porter)博士和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R.B.Cattell)教授共同编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修订。它适用于8-14岁中小学生,是公认比较好的一种儿童人格测验量表。

症状自评量表(SCL-90)[2] 该量表共90项,每项评分1-5分。1-5分别表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内容包含:去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等因子 [3]。

1.4 统计分析 Epdate1.1数据录入,采用SPSS13.0应用T检验和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中学生SCL-90量表因子分≥3人数

山西介休被调查的1421名中学生中,有257名同学因子分≥3分。即在被调查的中学生中有18.1%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隐患。

2.2 山西介休城乡低年级中学生人格特征现状分析

2.2.1城区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人格特征的差异比较

城区中学生与农村中学生除在乐群性、稳定性、持强性等因素得分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2 性别因素对人格特征的影响

由表2知,男女性别因素在乐群性、稳定性, 恃强性, 敏感性上存在差异显著(P

2.3 中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调查研究表明,中学生人格特征中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忧虑性、自律性、紧张性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国内文献报道[4-7],10%~30%的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本次调查表明,介休市中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8.1%,与国内近年来的报告[8]接近但仍偏高。这再次告诫我们不可忽视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也验证了心理断乳现象。因此,需要不断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调整和干预。

本研究对城区和农村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了比较,农村中学生表现为聪明、自觉遵守规范、主动、有魄力、灵活处理问题、自控能力强,比城区学生多愁善感。这说明农村学生如果得不到及时恰当的引导,更易产生心理问题。

众多研究表明,在生物遗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男女的个性是有差异的。另外,相关性分析发现,稳定性、敢为性、怀疑性和忧虑性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尤为重要,提示中学生应进行人格的塑造与完善,可以提高心理素质水平[9]。因此,在进行中学生心理辅导时,可以从他们的人格特征入手,根据他们的人格特征帮助中学生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提高自信心,调适不良情绪[10]。

参考文献

1.唐慧琴.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22 城市协作调查24 013名儿童少年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 ,7 (1) :13.

2.王宇征.症状自评量表[J].上海精神医学, 1984,2(2): 68-70.

3.吴范武,金子环.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研究中统计方法的正确应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5):397-399.

4.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 18(2): 88-90.

5.张敏,王振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15(4): 226-228.

6.薛同珍.中学生心理卫生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03, 30(6):890.

7.崔哲,张建新.中学生家庭教养模式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13(2): 180-182.

8.钱铭怡,武国城,朱荣春,等.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心理学报,2000,32(3):317-323.

9.傅文青,姚树桥,于宏华,等.儿童期创伤问卷在中国高校大学生中应用的信效度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40-42.

篇2

目前,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关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发现高职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是非常感兴趣的,学习欲望比较强烈。但是,心理健康的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教学方式方法落后

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互动不够,学生参与、体验不足。

2.偏重知识型内容的传授

知识型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讲授知识型内容,学生就会感觉没有新意,很难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3.学习评价侧重于知识型考核

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同,但对学生综合成绩的评定构成有着一致性,即平时成绩加上期末成绩。这种偏重于知识型的考核内容仅仅能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定,而无法获知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况。

4.缺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高职生心理健康课程需要具备高度的实用性和指导性,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除了掌握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和广泛的知识,并能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普及预防为主,将各类知识经验加以整合,灵活运用,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高职生的心理素质,提高抗挫折、心理调适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预防危机事件发生。

二、如何改进高职心理健康教学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确立了以预防心理问题产生为基本目标,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改革思路,并在实践中结合师生及教学等实际情况,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实效。现就笔者在教学改革中所作的尝试介绍如下:

1.任课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任课教师的作用非常大,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完美的教学实施。心理健康课程的任课教师,首先应当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参加相关的培训,并与其他院校交流,借鉴成功的教学案例。其次要提高课堂教学技巧,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能够收放自如地控制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2.在教学方法上要改革和发展

在心理健康教学指导思想上,任课教师应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在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方面要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有机协调起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各种教学形式的结合使用,如课堂讲授、讨论、实践、辩论、情境模拟等,培养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功能上,应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方法论的教育和能力的训练,尤其是提高学生以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基础的应变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掌握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并且不断获得独立学习与更新知识的方法与能力。教师在阐述心理学基本原理、讲述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以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结合现实,通过典型心理健康案例举一反三,使心理学理论结合实际,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心理健康知识是现代人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之一,通过认真的学习体验,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使其自我调节个体心理,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为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

3.调整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很广,而课堂教学时数有限,特别是大一第一学期除去入学教育、军训、“国庆”长假等所占时间外,实际教学时间不长。因此必须精选教学内容,把高职生生活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容易引发心理问题的行为、事件或高职生强烈需要的心理知识列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根据当前高职生心理特点,重点确定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内容:

(1)心理健康概述

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心理健康及其重要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维护心理健康的途径等。

(2)积极适应教育

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高职学习生活的特点、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冲突、正确认识自我以及所处环境、增强自信心与危机感等。

(3)健康情绪教育

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情绪的发生机制、情绪对健康的重大影响、情绪调节方法等。

(4)学习心理教育

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习方法与策略、学习动机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等。

(5)人际交往教育

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基本规范、基本技巧,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认识偏差,人际交往与个性的完善等。

(6)恋爱心理教育

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爱情内涵的阐释,大学生恋爱特点及其利弊分析,正确恋爱观的树立,爱的能力的培养,如学会谢绝爱、分辨爱、处理爱的冲突以及积极面对失恋等。

(7)挫折应对教育

耐挫力的高低对高职生的成长乃至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调查发现,大学生一年级挫折强度最强,而高职生群体的挫折体验较其他同龄群体来得强烈,灰色心境、自我放弃等消极心态普遍存在。挫折应对教育内容包括:挫折产生的分析,正确认识挫折,积极应对挫折的方式,提升挫折应对能力的方法等。

篇3

一、校长是学校“心育”工作的领航者

我认为,学校教育的灵魂是“育人”,“育人”的基础在于“心育”,而心育的领航者是校长。

1 政策引领,加大投入,支持“心育”

我校是内蒙古一所重点初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的亮点工作之一。为搞好学校的“心育"32作,我率先自费参加了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与培训,于2006年取得了劳动社会保障部注册的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还获得了心理督导师证。在我的带动下,我校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心理健康培训学习,并已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学校投入几十万元打造了最好的心育中心,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另外,我校还有两名专职心理辅导员,她们利用每天的活动课和课余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让他们走出心灵困境。目前,我们的心育中心已帮助无数学生、家长和教师获得了心灵的释放,提升了他们的思想境界。

2 以身作则,以人为本,践行“心育”

在制度上坚持心灵组合。我校实行了“自由组合,双向选择,统筹兼顾”制,即校领导全部放权,年级组长聘任班主任、班主任聘任课教师。这使教师们自动形成了良好、积极、自由的心灵组合,教师们自愿主动积极地抢着当班主任,超量代课;各年级组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和谐的、奋发向上的团队意识与精神;那些曾经产生不良情绪的教师,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受到了学校及其他教师的一致好评和拥护。

在管理上坚持心灵关怀。我特别注重学校各个环节的“心育”细节,小到面对一个人、一件事,大到引领整个学校的工作,我都注重在“心育”的基础上,在爱心流动的前提下去完成。如毕业典礼时,我要亲自为1000名毕业生发放毕业证并与其拥抱;对每一位教师遇到的疾病、痛苦,我都会亲自率领班子成员去看望;对每一位年轻教师结婚、生子,我都会亲自致贺词并送上学校的厚礼……这使教师们感受到了校长的关爱,同时也体会到了做我校教师的幸福和快乐,并把这份幸福和快乐传递给每一位学生。

在教育上坚持心灵触动。我认为,学校“心育”的出路是“全员参与”。因为学校教育工作压力的直接承受者首先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心理压力的积聚往往使他们失去了常态下的教育理智,抑制了他们的教育智慧,并使教师面对“问题学生”时往往变得焦躁不安,缺乏耐心。这又给学生造成了新的心理矛盾,使得原本有问题的学生感到更加痛苦、失望和孤立无援。因此,我认为,要改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要让全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能够懂得一些基本的心理辅导理念、方法和技巧。这样,学生许多心理上的伤痛,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有效的疏导,甚至救治。为此,我校开展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全体教师的校本培训,全体家长的家长学校培训和全体学生的“校园心语”讲座式培训。培训一般是从学校常见的案例人手,坚持理论与实例相结合,把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进行对比,深受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起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如我们给老师培训的专题有《了解逆反效应——强迫不如引导》《采用登门槛效应,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目标》等;给家长学校进行的讲座有《用好贴标签效应——小心评价孩子》《克服刻板效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等;给学生进行的培训有《一个心中不懂得感恩的人,也是一个不懂得珍惜现在的人》《用好自我暴露效应——交心才能赢得朋友》等。

二、“心育中心”是学校心育工作的主阵地

一是打造专家级一线心理辅导员。一直以来,学校特别重视心理辅导员的个人成长与学习的提升,因为一所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与辅导员的个人心理素养和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心理辅导员成长迅速,已成为能够在本地区代表学校引领和帮助兄弟学校心理发展工作的一线专家级辅导员。如边晓瑞老师,在心理咨询与辅导方面拥有丰富的理论、技能与实践经验,喜欢研究探索心灵奥秘,热衷于心理辅导与咨询治疗工作,她利用每天中午12:00-13:00的休息时间在学校为学生和家长做个案辅导,得到了各兄弟学校以及社会的好评。

二是鼓励创新式心理课程辅导。我校心理辅导课现已创新设置为班级学生团体辅导、班级家长沙龙辅导、教师沙龙活动辅导和个案咨询辅导等。采用集中授课式学生团体辅导和针对性的家长沙龙辅导方式,受到了家长们的高度赞扬。如对初一每班每学期集中辅导一次,时间为一上午(4节课)。初一上学期以分析研究“自己”为主题进行个体性辅导,下学期以体验感悟“沟通”为主题进行团体辅导,其内容包括自我解读、情绪管理、行为调整和异性关系、性教育等,并通过团体辅导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每班每次学生辅导课结束后,还安排2节有针对性的家长沙龙辅导课,有时家长和孩子同堂参与,而且要求班主任全程参与。这样统一安排团体辅导课,既可以保证每个班的辅导次数与质量,更重要的是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因为,心理课不是讲道理,是靠感悟、触动、体验来完成自我修复与自我提升,这需要时间;班主任跟班参与既有助于从心灵层面上了解学生,分析解读学生心理,还可以获得和提升自己给学生做心理辅导的方法与理念;对家长进行及时且有针对性的沙龙辅导更有利于他们通过心理课堂倾听孩子的心声,增进亲子情感与相互沟通,有助于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也改变自己。一次团体辅导课可以牵动孩子、家长、教师的心,可以帮助学生解读自己、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帮助班主任走进学生心灵。

篇4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压力日益增大,中学生面临着学习压力、升学压力,可能会引发一些心理问题,由此导致身体疾病甚至是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中指出:健康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

一、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矛盾分析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是一个由童年向青年过度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身体将要发生一系列明显的变化,随着身体的变化,孩子的心理也将发生明显的变化。既有比较明显的独立意识,又有较强的依赖性。既要求别人尊重你,有时又会有比较强的自卑感。富有理智,但有时又会比^冲动。

问题主要变现为:撒谎、逃学、旷课、打架、早恋、酗酒、网瘾等。学生在上课时不认真听课、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认真完成作业,缺乏学习动机;有的学生没有掌握学习方法,没有学习效率,虽然比较用功,但是成绩不是很理想;考试来临,有的忧心忡忡、夜不能寐,将一切的失败归责于智力问题,或者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由于学习成绩导致不自信,不善于和人交往,敏感多疑,和老师同学都有敌对情绪,比较封闭。过于关注自我等性格问题。

青春期学生的特点决定老师要严的同时把握好尺度,多采用激励的手段、引导学生。平时教育时注意语言、多采用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和身边的人来劝解引导学生,避免和学生发生冲突。

二、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治理对策

1.厌学心理。

随着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厌学现象严重,具体表现在缺乏学习兴趣,没有意志力,知难而退,不爱动脑筋,思维混乱,记忆力差,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外界事物干扰,不愿学习,甚至影响别人学习。自卑心理产生厌学,学校如果片面追求升学率,那么对于学困生来说会产生对于自己过低的评价,甚至认为自己是“三等公民” 焦虑心理导致厌学 ,学困生学习基础差,课程难于理解,学习成绩比较难于提高,考试前担心考试结果而产生焦虑,见老师躲躲闪闪,害怕老师批评,甚至有可能发展到逃学。脆弱心理导致厌学,有的学生因为家庭变故而心理很脆弱,认为自己什么都没有了,对学习也不抱希望,产生厌学心理。学生一旦产生厌学心理,就会对和学习相关的事物产生厌恶感。对于已经产生厌学情绪的学生,教师应该用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们,让他们能够信任教师,敞开自己的心扉。厌学学生大多缺乏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分梯度要求,让学生在努力过后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对于激励学生来说是简便易行的,那么教师在学生取得一些成绩后及时肯定、表扬,增强自信。有些孩子即使学习没有进步,但如果教师能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同样对他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厌学孩子自制力差,贪玩、缺乏上进,迷恋电视、网络。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在家依赖父母,学校依赖同学,写作业拖延,没有实效性。为了克服这种问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图书,和书交朋友,渐渐是他们对学习感兴趣,慢慢接受课堂的知识。

2.早恋问题。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发育接近成熟,对异性的好感与日俱增。中学生的恋爱很少能以结婚为目的,所以青春期的恋爱大多数都是无言的结局。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老师要有个 清醒正确的认识。学生之间彼此互生好感,将对方作为自己的爱慕对象,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属于正常现象。中学生紧张繁重的学业和残酷的竞争,使“早恋者”在夹缝中求生存。他们有的非常敏感。有的“自作多情”,承受着”单恋”之苦;或者是“失恋”之苦。导致他们情绪低落、烦躁、沉默寡言,上课难于集中精神,成绩明显下降。

面对中学生的早恋,老师应该如何引导,使其将这种对异性的好感发展成为一种健康真诚、纯洁的友谊。每当我们看到一些老师用训斥羞辱早恋的学生时候,我希望老师能够对学生多一些尊重、少一些尖酸刻薄的批评。羞辱学生的同时也刺伤了自己。

云是个才貌双全的女生,班上许多男生都喜欢他。云是个比较热心的孩子,经常帮助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期中一个叫做君的孩子有幸成为她的同桌,她在平时有了更多和君接触的机会,她经常给君讲题,君在生活上也比较关心她。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好,最后发展成为生活上的好朋友。同学之间慢慢产生了谣言,都说他们两个在谈恋爱。老师后来也听说了这件事情,就找他们谈话,找他们的家长。孩子们在这个时期非常敏感,他们感到自己被冤枉了。上课时不能够再集中精力听课,总感到老师和学生都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指点议论他们,真有一种世界末日的感觉。在见到这两个学生时,两个人都是黑眼圈,无精打采,惶恐不安。我在心里不觉好笑,这两个孩子两小无猜,我在心中暗暗告诫自己“要善待这些学生”。

篇5

【关键词】:班主任 心理健康教育 个人素养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频率最高,也最了解学生,对学生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也最大。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若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心理健康导师应提高班主任的个人素养。

一、了解阶段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健康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从事初中教育多年,我认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内容大致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把握升学选择方向;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等。

二、具备与学生沟通的心理学策略和技巧

学生由于受到家庭、性别、智力、身体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不同的心理障碍,班主任在加以矫正时,要以良师益友的身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架设起沟通的桥梁,通过个别谈心,开设“悄悄话”信箱,开通QQ空间加为好友等方式,让学生倾诉喜怒哀乐,敞开心扉,及早了解需要帮助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方位、多角度为学生做心理疏导。特别是对后进生的心理疏导更要以爱动其心,以理导其行,用赏识的目光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多微笑,多赞美,多关心,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真诚的期盼,从而自觉学习、奋发向上,发挥自己的潜能。

1、用诚心与学生沟通。很多学生开始并不愿意主动与老师说实话,对老师有抵触情绪。老师找学生谈话,要以诚心换得学生的信任,帮助学生要诚心诚意,要关心和爱护学生。有了这种诚心,与学生谈话时才能推心置腹,才能打动学生,感化学生。如果缺乏满腔热情和诚意,谈话中就会出现空洞的说教,无情的训斥,这样往往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生不但不与你说实话,而且会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和你对着干,使谈心失败,所以要取得与学生谈心的成功,诚心是很必要的。

2、要与学生作讨论式的沟通。学生永远的自己成长的主人,班主任应帮助学生去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中的种种困惑,而讨论式的沟通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强有力方式,它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所遇到的困惑,更能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班主任在谈话中应多作开放性、启发性的提问,经常引导学生思考。当然,这种开放不能漫无目的,相反,它始终有一根主线,是针对学生实际而设计的。一次班级两位男生因一点小事打架,两位同学一开口都在指责对方。我并没有立刻指出谁对谁错,而是关心有没有受伤,讨论如果受伤了,疼痛落在谁的身上,如果因冲动出现了万一谁会最伤心,怎样才能避免类似事情发生,结果他们从内心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父母对他们的殷切希望,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互相道歉了。

3、要因人而异,量身定做。对于一些成绩突出,或是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往往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容易产生傲慢心理,在他们心目中似乎一切都无所谓,对班主任往往持敌意的态度。对于这样的学生,谈心时既要肯定他们的优点,同时又可有暗示的言辞、含蓄的语言使领会老师的意图,正确看待自己。对于善辩型的学生,由于口头辩解能力强,往往强词夺理,因此谈心时,要抓住主要矛盾从中找到突破口,勤于取证,用多方事实来说服学生,以打动学生获得学生的信任。而对于顾虑型的学生,因为对任何人都半信半疑,所以在谈心时,要尽量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让他认为你是他的朋友,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理。我遇到一个特别喜欢打游戏的学生,甚至连家长对他都有放弃的想法。有一次,他在上课时去打游戏被同学找到并带到我的办公室,低头准备挨批,可是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向他询问相关的游戏知识并请他教我打,不知不觉两节课过去了,我赶紧对他说“你的水平太高了,改天我再向你学习,我马上要上课了”。到了课堂上,我向同学们作了检讨,由于我玩游戏而耽误了备课和改作业,课没有上成。课后这位学生主动向我承认了错误,认真学习考上高中,上了大学,一直到现在都称我为“恩师”。

三、具备宽容的心理和豁达的胸怀

初中班主任工作每天面对的是一群未成年的孩子,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充分的理解,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判断使得我们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作为班主任不能计较学生的所作所为,而应该去正面引导、疏导,使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一次班级的科任老师布置作业,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成,老师很生气,就惩罚这部分学生多作了很多作业,多数学生怨声载道,甚至有几个学生说出过激的言语。我就以诵译“三字经”为主题召开主题班会,结果这几位学生课后就向科任老师道歉了。

随着学校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班主任在学校中担当的角色也越来越多,既是班级的管理者,也是心理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同时兼有知心朋友、学习导师、父母的形象、心理医生、学校与家庭以及社会沟通的艺术家、维权代言人和学生的榜样等多种角色。班主任应正确、深刻而又全面地认识到自己的地位、作用和职责,树立多角色意识,加强自身修养与能力的培养,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心理健康导师,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班主任工作的成败。

参考文献

[1]陈光磊《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标准》

[2]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整合》

篇6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心理健康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人际交往广泛、合作和竞争的社会。随着互联网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了社会的压力,而当代的大学生又以独生子居多,个性张扬,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问题成为大学生最大的一个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而不良的人际关系会带来很多的问题,甚至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必修的课题。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与现状

(1)大学生人际关系注重平等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受到时代潮流的影响,更注重自我,张扬个性,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更强调平等交往的意识和积极参与意识,更加注重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他们更注重在人际关系中要求交往双方地位的平等和彼此间的相互尊重,同时,也由于大学生之间不存在较大的利益冲突,并且他们具有共同的学习任务和较一致的学习目标,加上老师和学校对他们提出的要求、给予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因此,他们的人际关系是比较稳定的,友谊比较长久,这也使得他们能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圈,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充分体现自己的人格独立性和平等性。

(2)大学生人际关系形式多样

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的时代,科技、信息、网络快捷发展。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新形势下,当今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形式不断丰富且越来越多样化。与传统的人际关系相比,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不仅是在宿舍、本班级,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会在QQ、微信、微博上交朋友,没有手机,没有微信似乎就不是现代大学生的生活,网上交友已经成为他们的新模式。

(3)大学生人际关系内容丰富

由于大学生处在青春期,加之现代的时代特色的影响,他们的兴趣广泛,情感丰富,精力充沛,求知欲强,他们对各种自然的、社会的现象都很关注,希望自己见多识广,其结果使他们交往的内容比较丰富。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多样化爆炸化的发展,微信公众号的开通,改变了传统传媒对生活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会在微信平台上寻找自己喜欢的群体,加入其中或关注自己喜欢的公众号,在微信社群中定期参加活动,交到自己喜欢的朋友,并且在网上他们更能敞开心扉,无所顾忌的进行情感的交流与宣泄,发生思想的碰撞和融汇。

(4)大学生人际关系目的多样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经济利益已经成为社会价值的中心,大学生处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大环境下,他们的人际交往目的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有的人际关系是以大家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建立起来的;而有的则是以家庭的社会背景而建立的起来的,“二代们”可能更倾向于在一起玩儿;还有的则是以金钱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有钱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主动、更奢侈,有调查显示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谨小慎微,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中更被动、更内向;还有的大学生交往目的比较功利,在大学人际交往就是是为今后就业做准备的,反是对他就业有利的他都会主动去交往,反之,则不去交往。总之,新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目的性已经不再单纯,而是呈现出多样化和功利化。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人际关系的建立首先是从交往开始的,人际交往过程是彼此交流信息、知识、经验、情感和思想的过程。大学生通过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以各种方式快速的获取各种信息,有利于大学生认识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世界环境。同时,在一个人际关系和谐、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群体中,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理解,就会感到心情舒畅,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大学生还能通过同学对他的评价改正缺点、积极提高自我,同时,也能以优秀的学生为榜样,学习他人良好的为人处世方式、积极的态度、正向的价值观等,形成良好的品质。总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加积极丰富,能使大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从而有助于他们心理健康成长。

(2)不良的人际关系阻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爱与归属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每个人内心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纳,但是愿望和现实的差距会使人的心理产生不平衡感和冲突。如果在一个集体中,由于缺乏人际交往技巧或者是因为性格问题导致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那么归属和爱的需要就得不到满足,就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容易形成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引发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情感上的孤寂、惆怅、空虚就会经常出现,从而导致一系列不良的情绪反应。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处理,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因此,不良的人际关系会阻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健康人际关系模式

(1)正确的认识自己

在人际关系建立之前,大学生首先要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样的东西,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只有深刻而正确的了解了自己,了解了自己才能去体谅别人,有些事情才能感同身受,才能在有冲突的时候理性的处理冲突,才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才能拥有融洽的人际关系。

(2)把握交往的尺度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交往的尺度,说话办事都要有分寸,都要经过大脑思考,在交往中掌握“”的原则,允许别人犯错误,能容忍别人的缺点,同时,要做到不滥交,多交积极向上有益的朋友,交往不过密,保持适当分寸,给别人留有隐私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好的人际关系。

篇7

关键词:健康心理学;自然观;科学技术;研究方法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221-03

自然辩证法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进行哲学概括的学科(刘大椿,2008),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交叉与综合,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任何一个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都遵循自然辩证法的普遍规律,健康心理学也不例外。健康心理学是研究认知、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等心理活动和心理社会压力与生理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的因果关系的理论体系(李虹,2007)。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健康心理学的目标在于保持并促进健康水平,预防并治疗疾病,鉴别病因以及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联,分析并改善医疗保障体系和健康政策。从自然辩证法角度分析健康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认识健康心理学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探究心理因素如何使人们保持健康、使人们生病以及应对疾病,提高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实践活动的质量与效率,从而达到最佳健康水平。

一、健康心理学的自然观

(一)系统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物质普遍联系的基本形式是系统,物质系统是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基本的、普遍的存在方式。第一,健康心理学认为,健康系统具有整体性,健康心理学领域疾病与健康被看成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两者有重叠和交叉、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第二,在健康心理学看来,健康系统是不断变化的实体,其组成部分通过交换能量、物质和信息而保持着相互联系。第三,开放性。健康心理学汲取了心理学、医学、生物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流行病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理论。因而,健康心理学研究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特征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自然观的具体表现。

(二)演进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演进自然观指明,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按其内在的固有规律运动、演化、发展和灭亡。人类对健康的理解经历了生物医学模式,身心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健康观的演变影响了现代心身医学、行为医学、医学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与变化,为健康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健康心理学学科独立的标志是1978年美国心理学会健康心理学分会的成立。健康心理学不是封闭、静止的理论体系,它随着社会实践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修正、丰富和发展。中国健康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晚。经过20多年迅速发展,学界陆续创办了《中国心理卫生》、《临床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学术期刊。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历史沿革一样,健康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也遵循自然界各种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

健康心理学领域具体研究也秉承辩证唯物主义演进自然观,例如人的毕生发展,人的生理系统、心理系统和社会系统都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改变。一个人的特征与其早先成长历程、目前发展水平和今后可能的发展过程都密切相关,健康与疾病的特征随着人类的成长而改变,不同年龄的疾病存在明显差异。

(三)生态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生态自然观是解决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矛盾冲突的基本模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健康心理学正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其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促进人类生理、心理、社会、情绪和精神的全面健康。这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具有共同利益,符合自然辩证法生态自然观的要求。人类生活方式是健康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影响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社会因素。过度资源消耗、严重环境污染、奢靡生活习惯一方面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加剧了对自然的破坏程度。健康心理学研究实践重在预防不良行为与各种身心疾病,引导人们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二、科学技术是健康心理学发展的推动力

科学技术本身变成了日益庞大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建制(谭斌昭,2006),同时科学技术的成果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健康心理学发展的特殊规律,是自然辩证法的普遍规律在科学技术领域发展中的生动表现。一方面,科学技术发展直接推动了健康心理学研究方式多样化、发展速度加快、价值取向人性化。另一方面,科学技术通过促进相关学科知识与技术创新,间接推动健康心理学的良好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对与健康心理学密切相关的学科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包括医学、生物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的高速发展。

三、健康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研究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本过程及其手段、方式的理论体系,其核心内容是建立自然科学知识、创造技术成果的途径与手段(陈光,2004)。科学研究方法是从科学研究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准则、规律,其中观察法、实验法、模型法、测验法、调查法、归纳法等被健康心理学研究广泛应用,科研方法发展也是健康心理学发展的重要方面,大体分为实验研究和非实验研究两类。

(一)实验研究

心理实验是指在严密控制的条件下,有组织地逐次变化条件,对相伴随的心理现象的变化进行观察,记录和测定,从而确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关系的方法。实验研究具有主动性、重复性、验证性和精确性,能够发现心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内容属于健康心理学范畴的设计常被称为健康研究实验。以应激研究为例,首先需要建立假设(应激水平越高,患心脏病可能性越大),其次选取适当的样本随机分组,通过不同程度的生理唤起操控自变量应激水平,最后比较因变量的结果差异。得出研究结论必须符合三个条件:1.自变量和因变量同时发生变化,2.原因在结果之前,3.所有其他解释均被排除。

(二)非实验研究

1.相关研究

当研究者需要探寻变量之间的关系,又不能对自变量进行操控时,相关研究变得很有价值。相关研究是探索两个变量间统计学相关程度和方向的非实验性研究,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代表变量的相关程度。若要探究运动量与体重的关系,先测得被试一周的运动量和体重,计算两者的相关系数,说明运动量改变,体重也随之发生变化,但不能据此做出运动量改变导致体重变化的结论。相关分析能为健康研究实验设计指明方向,找出可能影响疾病的危险因素。

2.准实验研究

有时研究者会根据一些机体变量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如男性和女性、自我效能感高低,这种对象不是随机分组,变量未经过操控的研究设计即准实验研究。其主要包括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前者重在分析研究对象的历史资料,探寻疾病的普遍性原因;后者研究某一时间某个变量的差别是否和一段时间后另一个变量的差别有关,发现某些特征或事件与疾病的关系。此外,成长研究法也属于准实验研究,年龄段视角是健康与疾病研究的重要途径,侧重了解观察不同年龄阶段的差异。对于年龄变量,又可分为断面研究和纵向研究。

3.基因研究

基因研究能够帮助研究者了解遗传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包括双胞胎研究、收养研究两种。大多数有关遗传因素的研究都聚焦于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表象上的差异,其基本假设是同卵双生子的差别来自环境因素,相同特征由遗传决定;异卵双生子的差异由环境和遗传共同决定。收养研究则是比较被收养孩子的特征与他们亲生父母及养父母之间的异同,若被收养的孩子更像亲生父母,便可以看出遗传因素的作用。

四、健康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

从自然辩证法视角审视健康心理学的迅速发展,其研究内容、取向和方法上呈现出一些新趋势。第一,加入了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心理治疗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积极健康心理学以人的积极力量、智慧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疾病状态的人们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处于正常状态的人们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与社会生活、远离疾病、长伴健康。第二,越来越关注文化因素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以文化为中心的观念提供了除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对人类行为解释之外的第四个解释维度(叶浩生,2001;付翠,汪新建,2006)。文化转向使文化在心理障碍建构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也推动了健康心理学研究重视跨文化差异。第三,质的研究方法得到健康心理学研究者更多重视和应用。研究者对特定情境不进行操纵或干预,运用各种办法收集与现场自然发生事件相关联的一切原始资料,然后从其关系结构发现事件发生的缘由和意义。质的研究与整体健康模式、健康的动态性、健康促进的主体性存在许多契合之处。

参考文献:

[1]陈光.自然辩证法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付翠,汪新建.心理障碍的文化建构――健康心理学发展中的新趋向[J].心理学探新,2006,(26):25-29.

[4]顾瑜琦,刘克俭.健康心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李虹.健康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6]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Rice,P. L.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篇8

一、当代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 自卑心理。

这是由于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在学习和生活中没有得到尊重,并多次受到挫伤后产生的一种带消极反抗性质的情感,是自尊心另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这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 逆反心理。

有的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与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采取消极抵抗。

3. 孤独心理。

少部分自以为已成熟的学生,不愿意和老师父母交流,更不愿意和那些不成熟的同学交流,往往自高自大,把自己封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而一个劲地抱怨别人不理解、不体贴、不关心,于是与世隔绝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心理上的孤立,往往形成孤僻的性格,他们很少和别人交往,人际关系疏远和淡化,只一味崇尚做“超人”和“怪人”。

4. 嫉妒心理。

在学校,有一部分学生因漂亮的容貌、优异的学生成绩、或因优越的家庭条件而受到多人宠爱,这时,可能会引发另一部分学生的嫉妒之心。人们越是关心和重视嫉妒对象,越有可能会让绝望与恐惧感产生,从而发展为憎恶、敌意、怨恨和复仇这样一些恶劣的情绪。在行为上可能会对对方加以恶意中伤,在极端情况下,有些学生甚至会发生伤害等攻击性和破坏。

5. 惧怕心理。

就学生群体来说,不同层次的群体存在着不同的惧怕内容:优生惧怕同学的竞争、中间生惧怕掉队、后进生感到前途无望等现象。就学生个体而言,也存在着惧怕不同的对象,有的是惧怕某一学科,如数学或英语等、有的惧怕父母的期望落空、有的惧怕记忆力突然衰退等等。一旦惧怕惯了,往往就会形成性格上过于胆怯和羞涩而产生心理障碍。他们可能处处疑心,事事戒备,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在学习上,也常常会表现为缺乏闯劲和首创精神。

二、班主任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一)班主任要摆正角色,提高自身素质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繁琐、责任大且费力的工作,面对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有些班主任往往是警察式的或保姆式的,对学生的问题缺乏预见和对症下药的方法;而有些班主任则把自己看成一个引导者而非学生的对立面,对于暴露出的问题不是忙着训斥和禁止,而是能透过看本质,懂得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心理输导。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心理导师,是班主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班主任师德提高的必经途径。教师只有热爱班主任工作,才会产生动力,才敢面对压力,才能不厌其烦地把时间和精力投放在教育学生的工作上努力地把他们教好。因此,热爱班主任工作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作为教师,应该把爱无私的奉献给学生。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先得自己装满水,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出成效,班主任自身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虽说在大学院校时每个师范生都学过心理课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那些知识已是远远不够了,因此,在工作之余,班主任要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并研究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同时,要寻找机会多听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学术报告,多向专家咨询,多与同事探讨,并在日常工作的实践中,学会总结,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与完善。

(二)教育中应坚持的原则

1. 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

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往往是形成共识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理解具有不同寻常意义,作为班主任要理解学生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充分尊重学生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从爱心出发,老师爱学生是必要也是必须的,但在爱基础上要管,管要讲原则,老师有爱心学生才能更加爱老师,只有师生情感不断加深才能更充分产生教育的成效。

2. 对症下药,具体分析。

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细心观察学生的真实思想,针对不同学生存在的不同心理,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工作。班主任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才能把“心理导师”工作做好、做活、做细,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3. 点与面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

所谓点,是指针对班内各个体学生而言,抓住不同学生心理个性进行沟通,认真、细致、耐心地倾听他们内心的困惑,或采用书信形式,通过语言、文字,给有心理困惑的学生以帮助、启发,使他增强安全感,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而面则是面向全体同学利用各种形式的班会进行普遍性地疏通与指导,端正其态度,提高其认识,使班级整体能积极向上,充满正气。良好的班会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能在班会的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育可采取的内容与方式

1.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莎士比亚说过:“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班主任要设法采取多种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是利用各种机会真诚地称赞学生。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从心理学角度揭示出:“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赞美。”班主任教师要细心观察,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实事求是、及时地赞扬学生的每一点滴的进步和潜在的优点,让学生自我认同、肯定。我就曾在开学之初,对本班每个学生逐个谈话,谈话中尽力肯定学生的优点,谈话的结果是:全班学生士气大振,信心明显增强。赞扬是火种,可点燃学生心中的憧憬和希望;赞扬也是雨露阳光,能促使学生不断成长、进步。二是采用暗示教育法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暗示教育法即借助语言、表情、动作、环境等对学生的某种言行进行无声的教育,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信心十足、愉悦兴奋的进取心态之中,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如班主任可利用眼神暗示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上课集中注意力,可用拍肩等动作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强学生的信心。

2. 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常识,特别是掌握心理健康的若干标准,掌握出现心理障碍时的解脱方法。

二是开设心理咨询、咨询信箱、热线电话,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活动。

三是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打开心灵窗户说“悄悄话”的活动。因为同龄人通过互相倾诉、互相沟通、共同分忧,极易达到心理疏通的目的。

3. 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班集体关系的和谐、融洽。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满往双方的需要,使双方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必定表现出对立的情绪和行为,如果学生的心理不健康,与别人不能心理相容,就会嫉妒别人,怀疑别人,仇视别人等,如果拥有健康的心理,就能与别人心理相容,其表现为理解别人,宽容别人,团结别人,帮助别人等。对人际交往和沟通具有强大吸引力本该是学生阶段的显著特点。然而,由于现在不少学校的教育以升学为目的,以考试排榜为特征,过分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加之现代家庭住房单元化,独生子女增多的特点,从客观上束缚了学生的人际交往,结果造成了同学之间情感淡漠,师生之间缺乏信任。班主任要通过各种活动,教育学生主动地与他人交往,学会换位思考,学习一些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和方法,要让学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如郑板桥所说:“退一着,让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让学生明白:“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

4. 注意科学用脑和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

近代医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紧张而有节奏的学习与活动才会取得更大的成绩和进步,才会产生良好的反馈效应,使人体验到快乐和满足的情绪,有利于健康心理的保持和发展。注意积极休息和科学用脑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加快进步,使学生体验到愉快的情绪,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育学生:脑力与体力劳动依次轮替、相互交叉,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就是这一道理。

5. 坚持以疏导代替指责,以谈心代替说教。

篇9

一、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剖析

第一,教师自身因素是导致教师心理问题的基本原因。有的教师性格过于脆弱,在困难与挫折面前缺乏相应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有害的外界致病因素冲击之下,易出现心理障碍,还有的教师自身素质难以适应改革的需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方面尽快转变,教育教学能力素养尽快提高,这也给教师带来相应压力。

第二,跟教师的地位、角色与危机感密切相关。教师所承担的多重角色所带来的心理冲突是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经济待遇低、生活环境较差,还要对学生安全承担无限责任、面临岗位设置聘任压力和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等,都是造成教师心理负担过重的因素,而教师又往往找不到为自己辩护甚至舒缓一下的空间,因为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客观上不得不常常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其最终结果必然是走向抑郁或者激烈的爆发。

第三,学校管理理念落后所造成。一些学校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是把教师当作一种工具来使用。如,有的学校对考勤实行硬性管理,简单扣款,导致教师心里压抑。有的学校校务不公开,致使教师对职称评聘、晋升工资、学习进修、评选先进等方面意见纷纷。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下,有的学校内部也易形成利益小团体,彼此为自己的利益相持不下,搬弄是非、互不买账,严重损毁教师清高的形象。

理念的落后还直接反映在评价方式上。升学率“指挥棒”的影响还没有消除,新的“指挥棒”又开始困扰教师,如,安全责任、保姆式管理、班级综合评比等,加上家长推波助澜,经常呈现一片“喊杀声”,教师为了分数、班级名次,各班之间争个你死我活,教师的沉重压力可想而知。

第四,传统教师观的一种折射。社会对教师形象“神化”,不把教师当“人”看,媒体宣传的都是教师模范的一面,从而人们总是要求教师是榜样,他们无法接受教师的一些“凡人”的表现,这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角色冲突。

二、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正确理解和把握教师职业道德内涵

第一,要坚守教师职业道德底线。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必须走在社会前列,但任何行业、任何部门都有其基本的道德底线,教师也不例外。社会和管理部门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期望值,首先应当是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达到的“底线”。如果达不到“底线”要求,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包括影响职务晋升、工资提升直至失去教职等。类似于师德楷模、师德标兵那样的高要求,可以作为一种提倡,但不应成为教师队伍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只要职业道德行为高于“底线”,其合法权益就不应当受到侵犯。在实际中,我们体会到教师职业道德有三个基本要求:履行职责收获成长,即要求教师遵章守纪,珍惜教师工作,并在从事这一事业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收获自己的成长;合作宽容融入集体,即教师要尊重他人的劳动,用正确的心态处理人事关系,努力克服文人相轻、相互猜疑和业务封锁等不良习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民主平等关爱生命,即教师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强化底线要求,鼓励教师个性化发展,不可用片面、狭隘的观念来要求教师,增加教师不应有的精神负担。教师也是人,他们也需要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充实自己。所以,我们应该处理好对教师的高期待、严要求与社会对教师的尊重和关怀之间的关系,给教师一个公平、公正的待遇,让教师在完成崇高使命的愉悦中升华道德,完善自我,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做积极师德的践行者。

第二,要重视培养教师的法规意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依法执教放在了首条,这就说明法规意识的重要。《教师法》《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教师的职业义务做了明确的规定,教师的这些职业义务在今天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很好地履行,有的教师角色意识淡薄,如,讽刺、挖苦学生或家长,无视学生和家长的独立人格;随意让“违规”学生停课反省等,都是违法行为。我们在教育教学实际中体会到,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教师法规意识培养。落实到规范教育行为时,对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理,要注意从法纪和政策的高度来分析引导,不要单纯从师德和品质方面来找原因。在处理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和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细节问题上一定要坚持原则,不能手软,事实已经证明,这也是“治疗”某些心态不正常教师的最好良药。

2.实施以人文精神为主导的教师管理

著名教育家李希贵在一次报告中阐述自己的教育理念时讲过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说是在一个“参与式”校长培训班上,培训的主题是“如何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学生中心地位”。一位校长被要求回答的一个情境性题目:当一位教师与一名学生发生争执,找校长评理,校长该批评教师还是批评学生?这位校长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当然是批评教师,因为学生是学校的主人。

的确,一个时期以来,不少似是而非的“新理念”迷失了学校管理者,着眼点全都放在学生身上了,他们往往很不理智地抛开了教师。这个故事引发我们反思:当强调学生是“上帝”时,应当把教师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上?

李希贵在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是:学生不是上帝,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人,他的专著《学生第二》值得研读。这种观念反映在日常工作中,就是要集中精力抓学校的中心工作,即做好“人”的工作这篇大文章。要让教职工“感觉良好”,注重培育教职工的合作意识,创造健康向上的团队精神,营造教职工的“精神家园”,这是培养高尚师德群体的重要途径。同时,要努力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扬名和扬长的各种机会,不断满足他们的成就需要,使他们时时体验到被尊重、被关心的情感,从而保持舒畅平和的心态,轻松愉快地投入工作。

另外,校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是实施人文管理的重要标志。学校要充分发挥民主在创造和谐校园的过程中的作用,增强教职工的民主意识。北京市教育局曾组织有关专家调查北京19个区县960名中小学教师,专家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校务公开是非常好的制度建设,校务公开分值比较高的学校,党政关系和干群关系都非常融洽,教师心理大都比较健康。参与调查的一个教授说:“校务公开这个事不费很多劲,而且能非常好地推动学校管理民主化,促进学校、校长和教师健康成长。”

3.建立以“大锅饭”为基础,兼顾突出骨干的绩效工资制

不少学校“以实绩论英雄”,用企业管理的思路来确定待遇,这就容易造成教师感情上不接受,引发心理障碍。“以实绩论英雄”看重的是教师个人绩效,但事实上,我们无法对教师的隐性绩效进行考核,即对学生全面发展有更深远影响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美育,因为很难有一个评判标准,无法外化为绩效。可以说,校园里的“按绩分配”以一道凶险的“防人之心”的篱笆,把善恶是非统统拒之门外,人为增加教师心理压力。有一个现象值得反思:很多老教师都怀念自己过去与同事和谐共处、没有评价、没有排名的日子,他们感到那时的教学真的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自我成功的享受。所以,适当的“大锅饭”很有必要。“大锅饭”是对教师这一素质比较高的群体的充分肯定,如果能够让教师在有了稳定的薪酬保障基础上,吃上“大锅饭”,充分体现群体竞争,使“末位淘汰制”淡出教师视野,同时兼顾突出优秀教师即骨干待遇,那么,教师的心态就会更加平和,关系就会更加融洽,合作也就会出自内心的需要,交流也就会更加真诚,心理当然会更健康。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首先要加强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建设。利用节假日经常组织丰富多彩、健康文明、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教师的课余文化生活,让教师的情感交流、宣泄的渠道畅通,在活动中得到心理补偿。

5.教育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变控制和管理为服务、指导,为教师发展创设更为宽松的环境

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精减不必要的统计表册、会议、检查、评比和活动,少参加无效的课题研究和培训。现在有一些活动、检查评比和培训等无多大实效,可以说,是反复折腾教师,使教师普遍感到身心疲惫。

6.学校应制定和实施教师心理辅导计划

这是我们普遍做得不好的一项工作。针对教师共同的心理需要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可邀请心理卫生专家、学者来校给教师讲课,举行系列心理辅导讲座。让教师掌握心理卫生保健知识和常见心理问题的自我调节方法,提高缓解心理压力与承受挫折的能力。

篇10

Relationship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Traits,

Coping Style and Mental Health

ZHANG Ya'nan

(Shaanx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Commerce, Xianyang, Shaanxi 712046)

Abstract With prosperity and continuous enrollm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vocational students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higher as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being educated concern, compared with ordinary undergraduate college students, vocational students in mental health even more special. Vocational students from the reality, there are many factors, such as social environment, family economy, employment status will affect their mental health, but coping styl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 factors on mental health vocational students have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aper, several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Shaanx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the way to deal mental health and to explore how personality traits and coping styles affect the mental health of vocational students.

Key words vocational students; personality traits; coping style; mental health

1 高职学生应对方式一般情况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应对方式分值从高到低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自责,总体上高职生能够采用成熟的应对方式。个体面对应激时采取的应对方式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六种应对方式构成了三种组合:解决问题―求助属于成熟型,退避―自责属于不成熟型,合理化属于混合型。本研究结果显示,面对问题时,高职学生最多采用解决问题、求助这两种应对方式,即成熟型应对方式。这反映高职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采取一些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的应对方式,通过积极的努力,寻求别人的支持,将问题解决,而相对较少采用退避、幻想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这表明高职生在面对应激源时能够表现出较成熟稳定的行为方式。

与普通大学生相比,高职生在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大学生常模(t = 2.11,p

首先,高职学生可用的心理资源较普通大学生少。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低于普通大学生,研究表明,高自我效能感、高社会支持的个体更加自信,倾向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而低自我效能感、低社会支持的个体倾向于采用消极。高职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缺少自信,可获得社会支持也少,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对应对方式的选择。

其次,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认可程度低于本科学生,高职学生比普通大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这就使得高职学生感受到很大的应激源。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应激源时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它受应激源的影响,若应激源的强度过大,个体使用现有心理资源无法面对这些困境,就会采取一些消极逃避的方式。

2 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高职生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应对方式是影响个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变量,它决定个体面对压力源时产生何种程度的压力,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Lazarus(1984)认为应对方式通过三种维度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第一,通过应激反应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等影响健康;第二,个体采用的不良应对行为会影响个体的健康水平,如采取酗酒、吸烟、吸毒等,会引发疾病,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三,面对应激源时个体会采用一些消极应对方式,这类应对方式会使个体产生不良情绪,这类不良情绪即不利于个体心理健康,也阻碍个体积极有效的解决问题。

根据本研究结果,高职学生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之间有密切关系,其中,解决问题和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呈不同程度的显著负相关;自责和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及总分成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合理化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及总分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由此可知,积极的应对方式,如解决问题、求助等,都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如自责、幻想、退避等都不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经常使用自责和退避这类应对方式,个体会较多把压力指向内在,遇到问题自责自弃,长此以往,个体容易自卑,产生不良的自我暗示或消极期待;并且,个体长期使用消极对内的应对方式,不良情绪的不到宣泄,随着时间积累,就会影响身体健康,从而出现躯体化症状,如头疼、失眠等,经常使用退避这种不良的应对方式,遇到困境个体会退缩,没有勇气与动力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可能对生活失去兴趣,产生悲观的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相反,采取解决问题等积极应对方式,个体会从中获得自信、成就,获得较高水平的自尊,这样的良性循环,个体就拥有较多的心理资源,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面对困境也不会轻易出现心理问题。

第二,本研究发现,高职生人格特质对应对方式有一定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高职学生人格特质和应对方式有显著相关,其中,内外向与解决问题、求助成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神经质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成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与解决问题成显著负相;精神质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成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与解决问题、求助呈显著负相关。

由于个体具有不同的人格特质,当遇到环境中不同的应激情境,应对方式会相应的表现出多元性的特点,即不同的个体会使用不同的应对方式,而不同的应对方式所产生的后果不同。内外向与解决问题等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说明越是外向的个体越善于采用解决问题、求助这样的积极应对方式。外向的人活泼开朗乐观,善于宣泄不良情绪,遇到难题也能乐观面对,积极解决,当问题超过个人能力范围时,也会主动求助于他人;而内向的个体则相反,遇到问题容易自责、悲观,产生不良情绪,不能冷静考虑问题,不容易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

神经质、精神质与自责、幻想等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情绪不稳定的个体不能很好地采取积极地应对方式,神经质得分高的个体常常焦虑,担心,遇到应激情境,不能理智地分析,寻找正确解决办法,而是容易出现不理智的行为,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精神质得分高的个体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人际关系较差,他们遇到困难,不会主动寻求帮助,他们试图通过想象来幻想问题得到解决,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持心理的平衡,但是这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篇11

【关键词】心理健康 九型人格 积极心理

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己”这一重要人生命题。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学生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保持阳光心态,化解心理问题,使心灵健康,这是他们成长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课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师生可以运用九型人格理论解疑释惑,对号入座,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自我认知,努力改变,自我成长和自我超越。

1 九型人格起源与发展应用

人格指的是我们的性格、气质和能力,也可以说是思想感觉和感官经验,也可称作为“现实我”。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显意识”;“本我”就是常说的“潜意识”。

九型人格的英文来自希腊词汇ennea(9)和 grammos(尖角),就是九个尖角的模式,揭示事物发展过程。九型人格学起源说法不一,其中一个版本指其可追溯自西元前二千五百年或者更早。相传它发源于苏菲穆斯林教派,用以开启教众的灵性。另一说是四千多年前的安内亚格瑞灵智之学。西元1920年,乔治・伊万诺维奇・葛吉夫首先将九型人格学说传入西方,用它来阐释人类的九种特质。九种特质:1号完美型,2号给予型,3号实干型,4号浪漫型,5号观察型,6号怀疑型,7号享乐型,8号领导型,9号调停型。将这套学说发扬光大的是艾瑞卡学院的创办人奥斯卡・伊察索。伊察索将人类的九种欲望放进九型人格学说中,并将这套学说拿来做为人类心理训练的教材。海伦・帕尔默将九型人格应用于括个人成长、办公室管理及处理人际关系的窍门,近年来更扩展至夫妻相处、教育子女及亲子关系方面。 著有《九型人格》 、 《工作和恋爱中的九型人格》。九型人格是认识自己和他人的金钥匙――它太好用了!在商业领域被应用于雇员培训、机构变革等。世界500强企业用它安排员工岗位。在企业事业单位用来改善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等。

2 九型人格的识别与层级判定

对于大学生来讲,识别自己和他人属于哪种人格是必要的。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解决矛盾,共建和谐人际关系。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临床精神科教授戴维・丹尼尔斯开创九型人格“五步测试法”。九型人格的识别主要是通过做不同人格的测试题计算得分而得出不同的结论。要在新生入学初,普遍开展九型人格测试,为人格教育做摸底调查和教育准备。识别的困难在于通过测试觉得自己具有多个人格特点,模棱两可,无所适从。这时要根据主导人格倾向来确定首要人格类型,即把一类性格确定为核心性格。其他人格类型排序作为自己的辅格、亚型性格来参照。此外,在理查德・里索的九型人格体系中,对每个型号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述健康状态下、一般状态下、不健康状态下的不同特质,这就形成了九型人格类型的发展层级,通常来说,1、2、3三个层次都属于健康层次,是自我完善和提升的方向,4、5、6三个层次属于一般状态,是大多数人固有性格模式的状态,7、8、9三个层次属于不健康状态,显示出一定的心理问题。大学生要了解自己人格所处的层级状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准确判定所管理的学生的人格特质属于何种类类型并动态掌握学生心理处于哪个层级。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摆脱不健康态,因人因地因时不同恰当施教,开启心灵密码,促进其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

3 利用九型人格进行积极健康心理辅导

3.1 团体分组辅导法

九型人格分组一般分为:情感三元组、思维三元组、本能三元组。将3号实干型、4号浪漫型、2号给予型归入情感三元组。他们遇事的直接反应源于情绪、感觉和感情。将6号怀疑型、5号观察型、7号享乐型归入思维三元组。他们遇事的直接反应源于分析、了解和归纳。将9号调停型、1号完美型、8号领导型归入本能三元组。他们遇事的直接反应是用即时行动解决问题。在对学生开展积极心理辅导中,可以按不同型号分组归入到不同团体中开展活动。对情感组开导他们不要过于感情用事、不要为情所困。可以组织他们进行情景剧角色扮演,体会恰当表达情感,如亲情、友情、恋情,区分喜欢和爱情、友情和爱情。要控制多变的情绪,摆脱忧郁,不要自恋自伤自怜,自我放纵。可以引导他们运用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疏导情绪,笑对人生。对开思维组开导他们,不要优柔寡断并过于谨慎,不要冷漠,不要妄想。主要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解决他们面临的困扰。对本能组建议他们不要冲动,克服暴力倾向,要深思熟虑。

3.2 分型个别辅导法

在心理辅导中,可以针对不同类型人格的学生进行性有针对性的辅导,指出人格闪光点,同时注意沟通技巧,帮助他们认清自己不足和缺点,并努力补足短板,快乐成长。

例如和1号完美型交谈要重理性分析;尽量别和1号争辩,巧妙示弱,避免正面冲突;批评1号前,先批评自己;告诉1号别揪住细节不放,要抓大放小。1号要学习自嘲,用幽默的态度去嘲笑自己的遭遇。通过心理辅导要教会1号放松之道,松弛身心。学会压力管理保持乐观。6号怀疑型的心药是增强自信心、提升勇气 ,比如野外生存训练、探险活动、攀岩等。9号调停型的心药是学习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克服懒散、怠惰。要常爬山踏青,参加集体活动。

3.3 任务导向辅导法

九型人格各有千秋。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安排不同类型人格的学生围绕某一任务组成团队,在团队工作中大家能够很好体会各自优缺点,扬长避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比如策划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周,由3号建立愿景和目标、时间表、路线图,1号周密思考、查缺补漏,由7号出创意,4号制造艺术氛围和格调,5号搜集资料,6号评估活动安全,9号调和冲突和争辩,2号联络人脉,8号带领大家执行计划。

3.4 误区点拨法

在心理辅导中,要及时提醒学生避免走进人格误区。点中要害,拨乱反正,增进心理健康。例如1号完美型的误区是无止境地追求完美。2号给予型的误区是不承认需要他人的爱。3号实干型的误区是只考虑目标的达成。4号浪漫型的误区是不甘平庸,认为自己与众不同。

参考文献:

[1]李小红,沈妍,刘朝阁.基于九型人格理论完善高校大学生性格的策略探析.消费导刊,2014(11)278.

篇12

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结构;特点;影响效应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6-0084-11

一、问题提出

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不能适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普遍存在“专业化水平不高”、“工作难以胜任”、“角色定位模糊”等现象。国内外研究者对胜任特征内涵、建模方法等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鲜有涉及;现有相关研究一般都笼统的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须具备的能力素质,而这些能力素质标准大都是根据主观经验总结归纳出来的,缺乏科学的实证支持和实践操作性;从我国现行学校管理体制看,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尚未真正形成,明显存在角色定位不明确,工作职责模糊,绩效评估机制不完善,培训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进行胜任特征的研究,不仅丰富了胜任特征研究领域和理论,而且有助于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胜任能力,为学校选拔、培训、评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拟采取综合研究视角,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系统探索中国大陆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特点、影响效应模型。为提高我国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特征水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心理学依据。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研究的理论基础

胜任特征研究引起广泛关注应归功于美国心理学家McClelland(1973)。他认为传统的智力测验、性向测验、学校的学术测验及等级分数等手段,不能预测个人从事复杂工作和高层次工作的绩效,或在生活中是否能取得成功。他发现从根本上影响个人绩效的是诸如“成就动机”、“人际理解”、“团队影响力”等一些可称为胜任特征的东西。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文化背景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职责,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特征是指与工作岗位、组织环境、文化氛围和工作绩效相关的知识、观念、能力和人格特点等个人特性。

迄今国内外关于胜任特征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企业公司员工、政府部门、干部和一般教师。其方法大多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少部分研究使用了问卷调查法,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建构胜任特征结构的研究较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具有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双重角色和身份,其胜任特征必然是两者的结合。现有研究大多是有关于心理咨询师素质(素养)进行的理论探讨,如国外学者卡瓦纳、吉尔伯特等人。以及国内学者张义泉、杨坤丽、钱铭怡的研究,上述研究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问卷编制

(一)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结构分析

从国内外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素质和能力的文献中搜集描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词语,共得到词汇120个,对搜集到的120个词汇进行归纳整理,得到32个胜任特征描述词,然后将所有胜任特征归类到4大类11个维度中。根据冰山模型等理论,作者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特征系统,四大类包括知识、人格、观念和能力,其中知识和人格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的基础,观念提供了工作导向,能力则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的核心。11个维度为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宜人性、尽责性、职业价值观、学生观、评估能力、反思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专业发展能力。11个维度通过了开放式问卷和行为事件访谈法的验证。由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仅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政策使然。虽然德育工作蕴含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活动中,但根据心理咨询“价值中立”的原则,因此在本研究中不予考虑。从开放式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做工作差异不大,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身具备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来看,大学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相差不大,所以本研究在编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问卷时,把大学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一个研究对象。

(二)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初试问卷的编制

通过文献分析法、开放式问卷和行为事件访谈法初步确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特征,从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内容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预试问卷的题项。采取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分布在全国高校和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300名,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5份,其中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130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155名,男教师124名,女教师161名。根据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具备的良好问卷的标准对题项进行筛选,最后保留57个题项,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初试问卷。

(三)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正式问卷的编制

1.研究方法

(1)被试

正式问卷采取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南、重庆、四川、云南、湖南、湖北等10多个省的高校和中学,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00份,回收率90%。获得有效问卷860份。将数据随机分成两组,一组430份用作探索性因素分析,其中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分别占53.5%,46.5%;男32.6%;专职39.5%;担任行政职务23.3%。另一组用作验证性因素分析,其中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分别占54.4%,45.6%;男32.1%;专职39.5%;担任行政职务23.3%。

(2)材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初试问卷

自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初试问卷》,共60个题项,采用5点计分,包括评估反思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尽责性、职业价值观、专业发展能力、学生观、宜人性、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等9个因素。

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绩效问卷对马云献编制的工作绩效问卷进行修订,量表包括10个题项,包含任务绩效、关系绩效两个维度。问卷按照符合程度高低采用5点计分,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3)程序

问卷以邮寄的方式,寄到学校后,每个学校有一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做主试,以学校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使用统一的指导语。

对收回的问卷进行回答完整性与真实性的检查。

对初试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调整因素和项目,确定正式量表。

将正式测量获得的数据随机分为基本同质的两部分,其中一半数据用来做探索性因素分析(EFA),另一半用来做验证性因素分析(CFA),对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进行交叉验证,形成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量表。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4)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及AMOS4.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研究结果

(1)探索性因素分析

运用临界比法和相关分析法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60个题项的临界比率值达到极其显著水平(p

采用初试问卷项目评价和筛选标准取舍题项和探索性因素方法,最终得到9个维度57个题项,共解释总方差的57.760%,9个因素命名如下:评估反思能力、协作沟通能力、专业知识、职业价值观、尽责性、宜人性、专业发展能力、学生观、普通文化知识。

上述9个因素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但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

运用上述项目评价和筛选标准取舍题项和探索性因素方法分别把大学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分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两类教师胜任结构相同,介于本文篇幅限制,没有把其呈现出来。

(2)信度检验

本量表考察同质性信度。结果发现,各因素的a系数在0.751—0.877之间,总量表的a系数为0.964。说明本量表具有良好的同质性信度。

(3)效度检验

①内容效度 本研究在量表编制过程中,严格遵循量表编制的原则,保证了本量表编制的内容效度。

②Spencer,Social Psychology结构效度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量表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在0.308-0.771之间。各因素与量表总分的相关在0.644-0.856之间,具有比较高的相关。说明本研究编制的量表具有比较好的结构效度。

其次,分别对大学和中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二阶1因素一阶9因素模型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各项拟合指标都达到优度模型的条件。

③效标效度 工作绩效总均分与各因素均分相关显著,与量表总均分相关达到O,609,说明本问卷具有比较好的效标效度。

3.讨论

首先,从理论上看,分别从胜任特征理论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有研究两个方面来建构胜任特征结构,这样既传承延续了胜任特征领域的理论又对我国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进行了总结,从而建构适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理论模型。

第一,通过对已往胜任特征研究的回顾口,无论研究者从何种角度对胜任特征内涵进行界定,研究者都认可胜任特征必然具备以下几个特征:①与特定的工作职责和岗位密切相关,不独立于工作情景之外;②与高绩效呈正相关,对工作绩效有预测作用;③可测量,可观察;④具有动态性。另外,胜任特征内涵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知识、能力、人格、观念等方面,因此,本研究认为胜任特征是指在特定的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保障个体产生有效工作绩效的个体特征的总和,主要包括与职业相关的知识、观念、能力和人格特点等个人特性。

第二,国内外研究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做了相关研究,这些研究涉及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具备的素质,其中包括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人格和观念,因此本研究结合胜任特征领域的研究,建构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理论模型,该模型涉及知识、人格、观念和能力四大类,包括11个维度。

其次,从探索性因素分析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是由二阶一因子一阶九因子组成的胜任特征模型,9个胜任特征的上位是知识、人格、观念和能力,但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9个胜任特征并没有进行再次归类,说明9个胜任特征维度是相对独立的,他们从属于胜任特征模型,实际上这与理论建构并不矛盾,知识、人格、观念和能力是便于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进行建构和理论归纳,理论概念或类别不是实质上的二阶因素或高阶因素。例如,“人格”不是大五人格中的5个人格因素的高阶因素;张妙清对华人开放性的研究发现,开放性也不是高阶因素。夏凌翔对自立人格的研究都说明了理论概念或类别不是实质上的高阶因素,之所以理论上如此建构,一方面是对已往研究进行归纳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同时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几个方面做详细的分析,这样也有利于保证内容效度。

4.小结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是一个由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宜人性、尽责性、职业价值观、学生观、评估反思能力、协作沟通能力、专业发展能力构成的多维度结构,以此为基础编制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的工具。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特点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了解我国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现状,探讨教师胜任特征在个体背景变量和学校背景变量上的差异,揭示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为有针对性的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特征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东北、西北、西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部分省市的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943份,大学有效问卷496份,其中男171人,女325人;中学有效问卷447份,其中男133人,女314人。

2.工具

采用自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量表》,该量表包括57个题项,采用Likert 5点记分,该问卷包含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宜人性、尽责性、职业价值观、学生观、评估反思能力、协作沟通能力、专业发展能力9个因素,各因素a均大于0.7。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关以及各因素与问卷总分的相关、验证性因素分析、效标变量的设立和内容分析发现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

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0 for Windows2000统计软件包进行各种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总体状况

从表1可见,目前我国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量表总均分为3.641,按照量表的等级水平,处于“基本符合”和“大部分符合之间”。以上结果说明我国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够较好的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生观、尽责性、宜人性和专业知识水平较高,职业价值观和普通文化知识有待于提高。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高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尽责性程度高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说明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某些胜任特征水平存在差异。

2.不同学段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差异分析

通过对不同学段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普通文化知识水平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具体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非常显著高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t=5.70,p

3.不同性别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差异分析

(1)不同性别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差异比较通过对不同性别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男性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普通文化知识水平非常显著高于女性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t=4.61,p

(2)不同性别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差异比较

通过对不同性别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男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普通文化知识水平非常显著高于女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t=3.71,p

(四)讨论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总体状况

本研究表明,我国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量表总均分为3.641,说明我国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较高,能够较好的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与近年来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分不开,一方面现行教育体制对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岗位设置做出明确规定,保证了相当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一支稳定的队伍。另一方面,国家出台一系列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明确规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和接受培训,要求学校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因此,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政策上的支持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

2.不同学段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现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非常显著高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原因在于,其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历普遍较高,接受专业训练的时间较长,从而使其具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其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机会较多,学习环境宽松,教师获得外出培训的机会相对容易,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机会相对较少,同时由于学生面临高考,每个学校都很重视学生分数的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的再发展可能会忽视从而限制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这与王宏方的调查研究中认为的大多数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自己的“理论知识”、“咨询技巧”感到一般是一致的。

3.不同性别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普通文化知识水平非常显著高于女性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普通文化知识水平。原因之一,我国长期受封建社会的影响,“男主外,女主内”、“男主女从”观念依然存在,使得已婚教师更多的承担着家务劳动,从而限制了自己的文化视野。原因之二,自身的生理因素使得女性没有男性精力旺盛,加上生育任务使得女教师没有过多的时间关注外界,学习新知识。另有观点认为,女性理想定位的偏差、女性知识面狭窄、自我意识淡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是制约女教师取得突破进展的最大障碍。

(五)小结

(1)目前我国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量表总均分为3.641,按照量表的等级水平,处于“基本符合”和“大部分符合之间”。排在前四位的因素平均分从高到低依次是学生观、尽责性、宜人性、专业知识,因素平均分较低的两个因素分别为职业价值观和普通文化知识。

(2)通过对不同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非常显著高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而在其他胜任特征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通过对不同性别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无论大学还是中学都表现为男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普通文化知识水平非常显著高于女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影响效应整合模型的建构

由于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在大学和中学的环境氛围不同,因此本研究将分别建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与工作绩效、学校组织气氛、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效应整合模型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与工作绩效、学校组织气氛、职业承诺的影响效应整合模型。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影响效应整合模型的建构

1.引言

Spencer的研究发现工作中的高绩效通常是一组具体的胜任特征按照一定特殊方式组合的产物。Russell等对高层经理人员的胜任特征研究,Jansen对评价中心效度的动态效度研究结果都支持了不同的胜任特征会对工作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学校组织气氛对于学校组织,就如同人格对于个体,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教职员工的工作动机、价值观念和行为态度,进而影响工作绩效。潘孝富的研究表明,学校组织气氛能较好地预测教师工作绩效。王刚的研究发现,公务员所在部门组织气氛的部分维度与公务员的胜任力水平的部分维度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工作满意度作为个体的心理特征,与工作绩效有着某种内在联系。郑晓明等人对国有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的胜任特征研究发现,敬业精神和协作胜任特征与工作满意度、情感承诺呈显著正相关,敬业精神与离职意向呈显著负相关。学校的组织气氛是学校领导作风、方式的结果变量,它直接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还有研究指出,学校的组织气氛层面的开放性与师院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学校组织气氛层面的封闭性则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

现有相关研究探讨了变量两两之间的关系,还没有系统的实证研究检验这些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从现有研究可以推测出:胜任特征导致工作绩效的提高,而学校组织气氛和工作满意度则和工作绩效、胜任特征呈正相关。从实际情况观察来看,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良好的学校组织气氛有助于教师胜任特征水平的提高,而教师胜任特征水平的提高又有助于工作绩效的提高,同样教师具有较高的工作满意度,有利于胜任特征水平的提高,而胜任特征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工作绩效的提高。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以下假设:工作满意度一方面直接影响工作绩效,另一方面通过胜任特征间接影响工作绩效。学校组织气氛一方面直接影响工作绩效,另一方面通过胜任特征间接影响工作绩效。同时,学校组织气氛直接影响工作满意度。如图1所示。

2.研究方法

(1)被试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东北、西北、西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部分省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7份,回收率为75%,其中男133人,女314人。

(2)研究工具

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量表 自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量表》,共57个题项,采用5点计分,包括评估反思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尽责性、职业价值观、专业发展能力、学生观、宜人性、专业知识、常识知识等9个因素。

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绩效问卷对马云献等人修订的工作绩效问卷进行修订,量表包括10个题项,包含任务绩效、关系绩效两个维度。问卷按照符合程度高低采用5点计分,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③学校组织气氛问卷 本研究所采用的“学校组织气氛描述问卷”是依据Hoy & Clover所发展的“修订组织气氛描述问卷”(The Revised Organizational Climate Descriptive Questionnaire forElementary School,简称OCDQRE)为基本架构,同时参考了曾烂灯、陈文瑜、张简忆如及郑悦琪等人所修订的小学学校组织气氛问卷,量表包括40个题项,问卷按照符合程度高低采用5点计分,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④工作满意度问卷该量表由我国台湾的舒绪伟编制,由教学工作、工作环境、发展升迁、福利报酬和校长管理5个维度共30个题目组成,量表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数越高表明其对工作越满意,其中有部分反向记分题。总问卷的a系数为0.887。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FRI=0.965,IFI=0.980,TLI=0.976,CFI=0.980,RMSEA=0.059,问卷的拟合指数较好。

3.研究结果

(1)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

胜任特征与工作绩效、学校组织气氛和工作满意度存在非常显著正相关,工作绩效和学校组织气氛、工作满意度存在非常显著正相关,学校组织气氛和工作满意度存在非常显著正相关。分别以胜任特征、学校组织气氛和工作满意度为自变量,以工作绩效为因变量,以学校组织气氛和工作满意度为自变量,以胜任特征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

由上表可知,胜任特征、学校组织气氛和工作满意度联合解释工作绩效总变异量的39.2%,胜任特征、学校组织气氛和工作满意度对工作绩效有显著的正效应。工作满意度和学校组织气氛联合解释胜任特征总变异的31.1%,工作满意度和学校组织气氛对胜任特征有显著的正效应。

(2)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影响效应整合模型检验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影响效应整合模型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图1是最优化模型,具体如图2所示。

4.讨论

影响胜任特征和工作绩效的因素很多,国内外研究者根据研究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其中研究内容涉及最多的是单因素和两两相关研究,综合研究较少。本研究在已往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建构影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特征模型。研究结果发现学校组织气氛对工作满意度的解释率为12%,其路径系数为0.35,这与已往研究是一致。学校组织气氛和工作满意度对胜任特征的解释率为31.4%,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14和0.50,学校组织气氛和工作满意度分别从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的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出发,综合探索了他们是如何影响胜任特征水平的。其研究结果表明,学校组织气氛作为外部影响因素,与作为内部影响因素的工作满意度相比,在总变异中所占的比例要远远低于工作满意度,这符合哲学中事物发展规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而外因(学校组织气氛)对事物发展也有影响。这揭示出要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特征水平,不但要改善学校的组织气氛,更要注意提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学校组织气氛、工作满意度和胜任特征对工作绩效的解释为40%,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11、0.12和0.51。研究结果与已往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本研究结果揭示出胜任特征是影响工作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若想提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绩效,前提是必须提高其胜任特征水平。

5.小结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影响效应整合模型表明,学校组织气氛对工作满意度有直接作用,可解释工作满意度变异的12%。学校组织气氛和工作满意度对胜任特征水平提高有积极的直接影响,可解释胜任特征变异的31%。学校组织气氛、工作满意度和胜任特征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绩效的提高有积极的直接影响,可解释工作绩效变异的40%。

(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影响效应整合模型的建构

1.引言

已有研究表明,学校组织气氛对教师的职业承诺有显著的预测效应。如田宝等人的研究表明,支持行为、同事行为和疏远行为对预测情感承诺作出了新的贡献,支持行为的贡献更大;支持行为和亲密行为对预测规范承诺做出了新贡献,支持行为的贡献更大;亲密行为能预测持续承诺。国外的统计数字表明,影响组织成功主要有四个关键因素,它们分别是个人素质、职业需求、管理风格和组织气氛,最终在一个组织中体现出来的是组织气氛。组织气氛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程度达28%,直接影响着组织文化和组织绩效,建立良好的组织气氛能使组织内员工释放全部内在潜能。Lee等对国外与职业承诺相关的77项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与工作有关的变量如工作卷入度、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职业生涯满意度与职业承诺有显著的相关;职业承诺还与转换职业意愿、离职意愿、工作绩效等有显著的相关。

现有相关研究探讨了变量两两之间的关系,还没有系统的实证研究检验这些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从现有研究可以推测出:胜任特征导致工作绩效的提高,而学校组织气氛和职业承诺和工作绩效与胜任特征呈正相关。从实际情况观察来看,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良好的学校组织气氛有助于教师胜任特征水平的提高,而教师胜任特征水平的提高又有助于工作绩效的提高,同样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承诺,有利于胜任特征水平的提高,而胜任特征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工作绩效的提高。如图3所示。

2.研究方法

(1)被试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东北、西北、西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部分省市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6份,回收率为82.7%,其中男169,女327。

(2)研究工具

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量表

自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量表》,共57个题项,采用5点计分,包括评估反思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尽责性、职业价值观、专业发展能力、学生观、宜人性、专业知识、常识知识等9个因素。

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绩效问卷对马云献等人修订的工作绩效问卷进行修订,量表包括10个题项,包含任务绩效、关系绩效两个维度。问卷按照符合程度高低采用5点计分,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③学校组织气氛问卷马云献编制的高校组织气氛问卷由三个因子构成,分别是:领导形态、教师行为、管理体制,信效度检验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④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承诺问卷参考现有的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问卷,根据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实际情况,对题项中的词语进行修订。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承诺问卷共15个题目,包括情感承诺,规范承诺和继续承诺三个维度,采用Likert4点量表,单选迫选形式,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给1—4分的评定,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研究结果

(1)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

胜任特征与工作绩效、学校组织气氛和职业承诺存在非常显著正相关,工作绩效和学校组织气氛、职业承诺存在非常显著正相关,学校组织气氛和职业承诺存在非常显著正相关,分别以胜任特征、学校组织气氛和职业承诺为自变量,以工作绩效为因变量,以学校组织气氛和职业承诺为自变量,以胜任特征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

由上表可知,胜任特征和学校组织气氛联合解释工作绩效总变异量的39.5%,胜任特征和学校组织气氛对工作绩效有显著的正效应。职业承诺和学校组织气氛联合解释胜任特征总变异的14.7%,职业承诺和学校组织气氛对胜任特征有显著的正效应。

(2)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影响效应整合模型检验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对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影响效应整合模型进行检验,研究发现,职业承诺对工作绩效的直接影响效应的路径系数0.03,路径系数不显著,所以图3被拒绝。结合拟合指数和结构方程模型图,并参考节俭指标,我们认为图4是可以接受的。

4.讨论

研究结果发现,学校组织气氛对职业承诺的解释率为6%,其路径系数为0.24,这与已往的研究是一致的。说明良好的学校组织气氛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职业承诺。学校组织气氛、胜任特征、职业承诺对工作绩效的解释率为40%,学校组织气氛、胜任特征对工作绩效的直接影响路径系数为0.12和0.59。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承诺水平直接影响胜任特征,通过胜任特征间接影响工作绩效,之所以产生以上原因,一方面,本研究所测量的胜任特征水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有效的个人特质,而教师个体所具有的职业承诺直接作用于胜任特征水平,而工作绩效水平的提高相当一部分有赖于良好的环境,因此,职业承诺对工作绩效影响效应不显著。另一方面,社会声望比较高的职业,如高校教师其职业承诺水平比较高,同时由于高校更注重教师的学术水平,因此高校教师更注重教师专业化水平(包括胜任特征水平)的提高,而对于单位所要求的工作绩效却相对较不看重,这表现为大学教师较少参加单位或团体组织的活动,对单位组织的各种评比参加不甚积极。

篇13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和开展,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关键性因素的观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关注教师的成长,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培养与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己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共同需求。中小学生在心理、生理上均处于发展的高峰期,对他们施加教育影响的教师的素养高低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省级课题“教师素养、行为、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对教师的社会角色与心理素质、压力与挫折和教师自身人格、素质及教学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对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与其现状调查作一比较分析,揭示教师所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探索提高教师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是明显的

2.教师人格特征与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呈中度相关(见表一、表二)

经由效标关联效度检测显示:r=0.51即教师人格与学生人格呈中度相关。由于教师人格只是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众多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众多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因素中,教师人格的影响作用是相当大的。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表一、表二看出:第一,教师人格水平总体来说较高,学生人格水平总体来说较低,学生人格水平低于教师人格水平。第二,教师人格与学生人格特征表现出一些共性的特征,但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如在合作意识,责任感等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的倾向,但在自我意识,意志品质,创造意向方面均表现出较低的倾向。

3.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潜在规律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偏差影响学生对学校、学习的态度

源于社会评价的压力,教师期望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证实自我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某些教师的某些不良言行,如体罚学生,讽刺、挖苦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忽略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各种不同的考试加剧学生的学习焦虑感和对考试的恐慌,使为数不少的学生形成自卑、自我评价能力低等心理定势,所以,一小部分在学习上处于劣势状态的学生,比较难以在老师控制的课堂上有成功体验。久之,对学习失去信心,进而对老师、对学校、对自己失去信心。

(2)教师的行为影响学生个性品质是否能够健康发展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是:教学能力强30%,认真负责19%,热爱学生27%,性格好24%等,具备这些优良品质的教师能通过课堂教学、个别谈话、课间活动等进行情绪传递,点燃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地健康发展。

学生最不喜欢的教师的个性品质是:不讲理打骂学生24%,不调查乱发脾气24%,不负责任38%,惩罚学生过严14%,以上结果既反映了学生对老师的愿望,也反映出教师队伍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另外,教师对不同家庭背景或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不能一视同仁,有偏向或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都可能育出“优越感”或“自卑感”等心理不健康之苗。

(3)教师的管理方式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

从调查结果看,最有利于学生成长或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管理方式是民主型的,民主型的管理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行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高,越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98%的学生希望自己的老师既亲又严,有耐心,有宽广的胸怀,理解、关心、支持、鼓励、沟通,包容中有劝导,理解中有启蒙,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能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团结、和谐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然而现实的状况是,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与教师交往缺少平等、民主、尊重、理解的体验,有时感到被压抑、拘束。这显然对学生人格成长不利。教师人格,是指教师作为教育职业活动的主体,在职业劳动中所必须具备的稳固的职业品质特征及其行为倾向的总和。也就是教师为胜任其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性格特征、积极的心理倾向、创造性的认知方式、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高尚的道德品质、规范的行为方式等人格特征的综合体。

二、构建培养教师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促使教师教育行为转变的策略

1.培养教师健康心理的策略体系

2.健全教师人格的“十大”策略

(1)自我认知策略。情绪的波动,实际上是对这个事件的认识及由认识产生的情绪发生了波动。通过学习相关理论和必要的训练、交流,老师们看问题的角度多了,视野更广阔了,所以调适认知稳定情绪的策略掌握得比较好,碰到问题采用这条策略的比较多。老师们反映这条策略比较容易掌握,有时已经不知不觉地用了。

(2)正确对待挫折。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发生挫折时,每个人的反应会差异很大。通过学习和训练,教师们试着正确对待挫折,寻找负性事件中的积极因素,一段时间后,有些教师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积极变化。

(3)积极心理暗示策略。心理暗示是经常发生的现象,如何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经指导教师学习和训练后,教师们反映这条策略学起来方便,用起来轻松,尤其是对自己不够自信的时候。教师们采用这条策略应对环境中的未知因素比较多且效果好。

(4)情绪稳定的策略。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能情绪稳定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但情绪的波动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段时间的学习训练,教师们的改变并不大,普遍反映控制情绪比较难,我们期待长时间的训练会有效。

(5)逐步充实内心环境的策略。教师的自信与自强是与教育认知水平成正比的。如果教育教学水平很低或自身生活质量很低,人的整体素质就会下降,就很难自信自强。面对这个高速发展的竞争社会,不进则退,不断地充实自己、悦纳自我,才能自强自信。

(6)教师角色认同策略。教师是职业,教育是事业。是否悦纳教师的角色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指标之一。试想一个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教师需要面对多大的工作压力?而一个喜欢这份工作更有兴趣做好的教师面对工作压力时的弹性就要大得多。通过畅谈讨论、专家讲座,让教师们“明确――认同――悦纳”教师角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7)培养教师教育责任感和效能感策略。责任感与效能感关键在于胜任感。有了胜任感,效能感才会体现;有了效能感,责任感和成功感才会一起降临;有了成功感,胜任感得到强化。所以,要有教育责任感和效能感,首先要有胜任感。通过学习交流,教师们明确了胜任感的重要性,配合其他的策略,创造机会让自己不断体现成功的快乐,从而强化胜任感,培养责任感和效能感。

(8)发展恒性品质的策略。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明确的目的性和坚定性,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及沉着冷静的自制力。我们认为:作为教师,发展恒性品质是非常重要的。恒性品质有利于心理健康。然而恒性品质的培养不是短时间能做到,需要在教育工作中日积月累,不断积淀,才会有所收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9)发展客观公正性和真诚性品质的策略。教师是教育人的工作,客观公正和真诚待人是教师的应有品质。通过学习交流,教师们一致认为,只有客观公正并真诚地对待自己与他人、对待学生与家长,才能胜任教师工作,才有助于心理健康。

(10)发展良好他控倾向的策略。在教育工作中,他控是经常发生的。如果没有良好的他控倾向,就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争端、失控、情绪波动。我们认为:发展良好他控倾向是教师之必需,然而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积淀与训练。

3.通过教师的智慧与行为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的实践方法

(1)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是塑造健康的人格。作为学生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高尚的情感。他们还有情感、意志、信仰、行为规范、创造能力以及身体和心理等方面需要培养和发展。教师通过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引导、帮助、教育,对学生的过错学会容忍,多做深入细致的教育,成效较为明显。

(2)用多元价值观来评价学生

我们的教师摒弃以往以分数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对学习成绩优异、表现好的学生依然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器重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能力,但对学习成绩较差、表现差的学生也不会表现出厌烦的情绪,而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坚持多元评价标准,坚信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决非仅仅在学业分数上,不断允许和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3)积极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理念,学会尊重、理解

人人都渴望得到尊重,即便是小学生也如此。且随着自我意识的触角对主体内心世界的指向和深入,学生的自尊心越来越强,他们期望自己在集体中居于适当的地位,得到较好的评价和重视,最怕别人看低自己,最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鼓励。所以,我们的教师充分关注到这一点,避免用强迫的方式充当“长官”的角色,在教育行为上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内心感受,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讽刺、挖苦,在学生心田埋下平和、感恩的种子。

(4)学校创造更适合教师发展的环境

教师产生不良教育行为也有外在因素,比如学校的管理,社会的压力,这些外在因素直接影响教师的情绪,并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行为,因此,学校努力创设适合教师发展的环境,如优化办公条件,在诸如职称评聘等敏感问题上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等,此外,还关心教师的生活状态,提供一切合理的、可能的帮助。

篇14

但是,当前,许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许多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教育教学行为,或者将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一种单独的教学行为,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纳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这样就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被架空。同时,许多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根本就不是一种教育,他们认为,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人的内在的本质的问题,是一个人的性格因素导致的,而不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改变的。由于这样的认识,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推行不积极。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素质教育的范围内,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同步推进,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得到落实。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要纳入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只顾及自己的教学成绩,只是看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的教学评价也是以成绩来评价教师,没有将学生的心理健康纳入到评价的范围内,使得教师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每个教师都担负着教育教学任务,我们都和学生进行直接的对话与交流,这种对话与交流不仅仅表现在教学内容上的与学生的相互沟通,还表现在教师与学生心灵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所以教学包含着师生之间的心理情感的交流与对话,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通过这样的活动,发挥自己情感教育的功能,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从中获得自信,获得一种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

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心理健康首先表现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大多数学生心理不健康,就是因为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出了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思想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消极悲观,玩世不恭,或者愤世嫉俗,看不惯一切。由于这样,他们的心理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或者对学习失去信心;或者对社会产生一种不正确的认识,产生抵触情绪;或者自暴自弃;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们的课堂教学,通过思想品德课教育,语文教育,科学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正确认识人生,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进行一种审美教育。美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美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品位,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体验到人生的乐趣。孔子就十分重视美育的作用。他们把改变让人心的作为教育的最高的目标。移风俗,知薄厚。因此, 充分发挥文艺的这种作用,通过审美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改善学生的内在情感结构,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每个教师都要担负起这个责任。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的前提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与新课改的推行同步进行。课改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能力的提升。新课改是全面教育。新课改提倡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注重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等等。特别是新课改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学习方式的转换,必然会对学生内在的心理世界有所改变。

当前,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竞争压力过大。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积极推行和实施新课改,营造和谐的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让他们能够在认识自我价值的同时,尊重别人,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克服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