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乡一体化战略范文

城乡一体化战略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1: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城乡一体化战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乡一体化战略

篇1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经济发展 城镇

党的十指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一、城乡一体化概念及研究内容

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

城乡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如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是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是我们一直关注度较高的民生问题。城乡在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调整城乡差距的发展,实现一体化战略是一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更需要人民的共同努力。

城乡一体化研究的内容主要着重在于城乡总体发展,城市的工业发展,以先进的技术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工业和农业,以及城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领域,以工业促进农业,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的战略。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写作,使得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从而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得城乡共同发展,经济共同增长。

二、城乡发展的现状分析

城乡发展的现状,最明显的就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城乡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等的各个方面的差距,以及对于居民收入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我国城乡发展所产生的差距,是历史长期以来发展所影响的,经济区域发展较为先进的地方,经济与文化等的各个方面都较为先进。城市发展较为迅速,居民整体素质以及城市的经济增长都较为迅速,家庭教育也要优于农村。而对于农村来说,农村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就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居民整体收入水平要低于城市人口。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题地位,同时强调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实现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充分激发农业生产潜能,并对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

城乡发展存在着差距,无论是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其他方面,都是城乡发展存在差距的明显表现。我国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就是要兼顾城乡发展,使得城乡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均衡发展,使得城乡共同进步。贫富差距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长期影响着我国城乡的共同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提高农村整体的增长,更需要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长期的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村,需要适度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相应的二、三产业,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总体增长。

三、影响城乡一体化因素分析

城乡一体化战略是我国一直关注的问题,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是哪些因素不利于一体化的进程。

(一)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不利于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结构体制。城乡二元结构,呈现出了城乡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城乡发展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模式。城市发展较为迅速,而对于农村来说,农村经济的发展较为缓慢,与城市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最后,表现为城乡差距拉大,城乡发展不协调,尤为农村人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

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结构,是长期的历史发展以及现实原因造成的,都是影响城乡一体化的因素。城乡二元结构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城乡一体化实现的是城市与农村协调同步发展,但是在长期发展以来,城乡一体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更多的实践与政策来协调城乡发展。

(二)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城市的经济发展,较多的是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而相对于农村来说,农村的经济发展则注重第一产业的发展,长期的农业经济使得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与农村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协调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农业化的发展,以城市的发展进步带动农村的发展进步。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统筹区域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是带动我国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和农村发展所存在的差异性的表现。

(三)城市与农村产业结构存在差异

城市的产业结构较为多样化,以工业和第三产业等的发展为依托,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进步。而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村则长期是以第一产业的农业发展为主,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的经济发展长期致力于农业的发展,而对于农业技术的投入力度还应增强,不断提高农业技术进步,发展现代化农业,不断创新农业经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形成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农业与工业联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

完善城乡一体化,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政策上投入较大的方面,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统筹城乡发展,发展城乡一体化,同样也是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力举措。三农问题,是我国一直关注的民生问题。不断顺应城乡发展的时代特征,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最终促进我国城乡发展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永岳.我国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思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

[2]杨荣南.城乡一体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城市研究,1997.

[3]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

[4]陆学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结构分析与实现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1,(06).

篇2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解放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F124;F299.2

一、 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是新时期的战略要求

(一)城乡一体化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和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我国宏观经济迅速发展,整体上呈现良好势态,但同时也应看到,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城乡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依然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经济差距逐年拉大的趋势更加明显。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扩大到3.33: 1的状态,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农村居民2007年的人均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1995年的水平,农村落后城镇至少12年。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消费,制约了农村市场规模的扩大,客观上也是我国最近几年很多工业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

城乡要素市场的分割,也使得“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通道受阻,一方面城镇化进程有减缓的趋势,由历史上1.4的年均增长率,逐步降低到最近几年的0.8和0.9左右的增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部门,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化、现代化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难以实现,这些都在客观上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当年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模式已经释放了中国巨大的生产力。“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随着中国农业更加面临全球化的竞争,农业生产必须尽快从传统的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实现转型,同时,城镇化的推进,也使得大量土地需要集中经营,下一个时期,需要从倾向“分”到强调“统”,将分散的农户通过合作社或其他组织形式统一起来,与瞬息万变的市场结合起来,走现代农业道路,碎片化的土地耕作与经营,难以与现代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加工以及资本结合起来,难以实现现代化的农业。当然,实现“统”一经营的基础是按照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运用市场的手段推进,而不是走拉美那种忽略相对弱势的小农户利益的道路。

(二)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政策突破

1.国外的理论研究

对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国外有相对比较成熟的研究:一是刘易斯的“以城带乡”模式,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城乡经济关系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强调以城市为中心,通过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带动乡村地区的发展;二是“以乡促城”的理论,以利普顿和托拉达等人为代表,该理论认为,城乡发展过程中容易形成“城市偏向”的城乡关系,需要在政策上给予农村更大的自,鼓励农村出口,重建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自我生产力,逐渐形成“集镇建设计划”,实现农业商品化,增加农业产量和贸易盈余,获得农村地区发展;三是麦吉的“城乡融合模式”,即二战以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呈现大城市快速发展与扩展,沿交通通道带动城市边缘地区形成大规模城乡结合带。对于城乡一体化,中国的学者普遍认为,城乡发展一体化不等于城乡一样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并不是放弃以农户家庭为主体的农业经营方式;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应该是农业的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同步推进的城市化,不能走牺牲农业搞城市化的道路,一定要把农业的现代化跟工业化、城市化同步发展,同步推进。

2.国内的理论与政策

国内的学者从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等角度分析城乡一体化的机制,分析劳动力流动以及户籍制度改革等对于城乡一体化的影响等等。而且,在政策层面上,对于城乡关系认识,中央有重要论断。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具体来说,就是从六个方面实现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

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将再一次解放生产力

(一)推进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1.撬动城乡消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城乡要素的自由、双向、全面的流动。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源泉是扩大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而居民消费又可以分为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在当前情况下,城市居民的消费已经基本上由基本消费向更高层次的消费引导升级,难以再对过剩的汽车、电视、钢铁等传统生产力带来更大的消费市场。而在农村,近年来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消费意愿明显增强,但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却始终远高于同期农民收入增幅。可见,农民手中大量的现金并没有转化为消费反而沉淀为储蓄。面对城市与农村消费所处的瓶颈阶段,只有更深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才能促使城乡消费结构升级,从而突破城乡消费瓶颈。

2.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动力是城镇化

稳步推进城镇化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新农村建设可以改善提升农村生活设施和生产基础条件。但是,无法将农村巨大的消费市场激活。在当前的形势下,城乡一体化,尤其是土地资源的一体化,可以将城镇化的红利,以土地作为载体让农民分享。未来一段时期将城镇化作为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动力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外需增长乏力将是一个长期趋势;二是新兴战略性产业短时期内难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三是未来一段时期是中国低成本推动城镇化的最佳时机;四是城镇化是未来一段时期消化过剩产能、扩大投资需求的着力点;五是城镇化是未来一段时期扩大消费需求的主要途径。

(二)在现代部门之间创造需求

很多人担心推进城镇化,让农民走出农村,一旦遇到经济危机,他们将无法生存,出现社会稳定问题,并从这次金融危机后,大量农民返回农村予以佐证。事实上,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从传统的农业就业向现代部门之间互相创造需求、提供就业机会的转变。在农业实现粮食生产、满足需求的同时,需要将农业的生态功能、旅游功能等发挥出来,比如目前在京郊以及四川等地开展很成功的农家乐、生态游等,从而提高农业本身吸纳非农就业和提高农民非农收入的功能。另外,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还存在很大的升级空间。如美国的服务业在GDP中占70%以上,英、法、德、日等国均在60%以上,而我国只有33%左右。我国与这些发达国家的产业差距至少也在20%~30%,城市非农就业的空间十分广阔。在金融危机期间,服务业是稳定就业的关键领域。数据显示,危机爆发后农民工加速流向服务业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说明新一代农民工、大学生等群体的就业取向趋于 “软”化。经济重化过程使得GDP就业弹性,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大幅度下降。服务业对于就业的吸纳弹性远远高于工业,受到经济周期变化的影响也比较小。以长沙为例,长沙市返乡的农民工中,从广东及珠三角地区、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唐地区,分别占返乡人员的63%、15%、6.5%,由此可见,服务业不仅是吸纳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应对危机减少失业的缓冲带。就服务业内部来看,虽然传统的消费业容纳了更多的就业,但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业将成为吸收就业的重头力量,生产业的大力发展对吸收由扩招产生的高层次人力资本、解决大学生就业发挥巨大作用。

(三)实施的总体条件已经成熟

1.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总体上进入快速通道

中国GDP从1987年的1万亿元,到2002年的10万亿元经历了15年的时间,而第二个10万亿元,也就是2006年突破20万亿元则仅仅用了4年的时间,第三个10万亿元,即2008年的30万亿元则更是仅仅用了2年的时间。以上数据显示,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进入了稳步较快增长的通道。与此同时,我国财政收入总量连年增长,2003年突破2万亿元,2004―2006年,财政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4681.22亿元、5252.82亿元、7110.91亿元,2007年实现财政收入5.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万亿元以上。我国经济增长具备了从数量向质量转型的物质基础。

2.城镇化进入稳步推进期,城市吸纳非农就业空间大

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城镇化水平仅增长了10.6个百分点,年均 0.3 个百分点。其中,一段时间还有大的波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增长了27.75点,年均0.9个百分点,尤其是2001―2005年期间,年均提高近1.4个百分点。随后几年,多种原因使得城镇化增速下降,但是依然保持在1个百分点上下。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城镇化增速下降到0.8个百分点。在应对金融危机取得阶段性胜利的2009年,城镇化增速也仅为0.9个百分点。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历史轨迹显示,城镇化进程遵循S型增长曲线。由于新发明、新技术产生和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后发国家工业化进程加速,导致城镇化后发加速。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6%,已经进入30%~70%的加速期,并接近50%的“峰速”期。在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制度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体制机制完善的情况下,中国城镇化提速到以前的年均1.4个百分点的增长率是完全可能的。

3.以土地流转为核心的农村产权改革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国的农村改革,从土地的经营方式开始,中国的城镇发展,从土地的价值开发着手。土地问题的探讨和实践,始终是中国改革、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一是农村内部的土地流转已经成规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并逐步从沿海向内地扩展,在较长时期内流转的规模是稳定的。近几年呈加快趋势,截至2007年末,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达6372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5.2%。特别是2008年以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更是明显加快。另外,流转主体呈多元化趋势。土地在农户之间流转的基础上,近些年一些工商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进入农业经营,参与流转的主体日益多元化。据统计,目前农村土地在农户之间流转占流转总面积的63.9%,受让方为企业等其他主体的占36.1%。从目前流转情况来看,总体健康平稳。随着地方的积极探索,农村人口逐步转移和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推进,流转呈逐步发展趋势。二是城乡之间正探索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的前提下多种形式的土地增减,如天津的“宅基地换房”、嘉兴的“两分两换”、四川“金土地工程”和重庆的“地票市场”。

篇3

关键词 城镇化 城乡 义务教育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1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机遇期

1.1农村义务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型期

1.1.1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城市先进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模式也逐步向农村渗透。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也逐步在农村中小学中开始实施;卫星接收设施覆盖了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农村初中开始拥有自己的计算机教室。

1.1.2课程设计的科学化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农村居民义务教育观念的提升,大部分农村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逐渐补充了诸如小学英语、计算机等以前没有开设的课程,在完整而全面地开设了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之外还建立了完善、科学的课程管理制度,使学生的文体活动普遍变得丰富起来,有利于促进农村适龄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1.2农村义务教育物质条件的改善期

1.2.1教学设备设施的现代化

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及财力的充裕已成为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强大物质支撑。近年来各地农村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学校布局调整,农村教育资源总体上实现了更为优化的配置,特别是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近年来全国农村小学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不断增大,体育场馆面积和教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学校的数量也不断增加。

1.2.2教师队伍的优化

在现有的生源水平下,农村教师的数量并不比城镇少。在追赶城镇学校的过程中,各地逐步补充了一批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辞退安置了一批代课人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逐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而且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中小学持续的校级交流也大大更新了农村教师的教学观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素质。

2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2.1对症下药,优化义务教育的学校布局

2.1.1规范义务教育学校的撤并问题

规范农村中小学校的撤并问题是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关键一环。学龄人口数量及结构的变化、城镇化进程及水平、城乡人口流动等关键因素必须加以考虑之外,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教育条件、地理环境及交通状况和贫困家庭负担等因素也必须同时兼顾,应该将方便学生就近上学作为布局调整的首要原则。应当适当保留小规模学校以保证儿童就近入学的需求。

2.1.2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城镇学校的生源压力

首先要增加教育投入,在城镇地区新建学校以满足城镇化及流动儿童的就学需求;其次应该积极发挥民办学校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的作用。对于一般学校特别是以招收农民工子女为主的学校要积极扶持。政府还可以对民办学校实行赎买政策,实现学校、学生、政府多赢的局面。

2.2一视同仁,公平化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

2.2.1经费补贴的公平化

要完善必要的监督审计制度,以落实各级政府对贫困生生活费的补贴,保证贫困生及时、足额地收到补助费用。其次各级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和财经预算应该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纳入其中,对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及城乡发展落后的学校,应由省、市、区三级政府共同承担其专项经费以解决因县区级财政无力独自承担而出现的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差的问题。

2.2.2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首先要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大力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以全面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其次要大力改善寄宿制学校建设。同城镇学校统一标准,为其配备条件优良的宿舍、食堂、饮用水设备等基本生活设施;最后要切实保障学生上学途中的交通安全。各地要动员一切可能的力量提供合规的校车服务,积极落实相关部门责任。

2.3优势互补,科学化农村义务教育的课程设计

2.3.1农村初级职业技能渗透教育

借鉴我国城市及其他国家的做法,在农村地区的初中实施初级职业技能渗透教育,研究初级职教渗透的形式和内容,制订相关的教育教学计划,培训全能教师,开发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职业课程,并创造条件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对毕业生做追踪考察,以提高农村初中生毕业生的创业能力、增加农村毕业生中从事技能型工作的人数。

2.3.2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应统筹协调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实行普查登记制度和结对帮扶制度,课程设置中需加入针对留守儿童的文化知识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完善农村中小学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课程,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城乡物流一体化;城市物流;农村物流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088

[中图分类号]F2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1

0 引 言

所谓城乡一体化,是指伴随着生产力的大发展,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能够彼此交融,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使得城市和农村可以逐步改变以往的那种分割、分离的局面,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都能够获得协调、统一发展的过程。作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城乡物流一体化,是指通过各种纵向约束或者控制的方式,统筹规划“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的城乡双向物流,打破城乡物流的割裂状况,加强各方面之间的密切合作,连接各个物流孤岛,获得协同效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 阜阳市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阜阳市基本状况

从地理位置看,阜阳市处在安徽省西北部,华北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的南端。行政区划3个市辖区(颍州、颍东、颍泉)、4个县(临泉、太和、阜南、颍上),代管1个县级市(界首)。阜阳全市共有41个乡,124个镇,辖区总面积9 775平方公里,总人口1 051.4万人。

完善的交通设施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一个重要基础,阜阳市境内拥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四大运输方式所构成的立体交通网。铁路方面,阜阳是京九、青阜等6条铁路的交叉口,日均发送旅客1.8万人,高峰日达10万人。公路方面,阜阳拥有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界阜蚌、合淮阜、阜亳、阜周高速公路、阜新高速公路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航空方面,阜阳机场是皖北独一的4C级民用机场,现已开通京、沪、津、渝等10多条航线,航空网络基本形成。水运方面,淮河和沙颍河是阜阳通往华东地区的关键水运航道。

1.2 阜阳市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2.1 城乡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严重失衡

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阜阳市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相对而言,城市物流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比如,有大型物流园区或者配送中心,并且配备了相应的仓储运输服务设施、公共设施以及其他相关设施。而广大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却相对落后,没有大型物流园区或者配送中心,配送基本以小微型企业和农民个体户为主,管理方式比较粗放,仓储设施装备水平比较低,并且缺乏配套的公共设施以及其他相关设施,交通基础设施不管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没法跟城市相比。此外,城乡信息和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也比较滞后,无法为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撑和保障。

1.2.2 城乡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由于阜阳市农村物流与城市物流发展严重失衡,农村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城乡物流渠道不畅,造成城乡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从而降低了城乡物流效率。一方面农副产品比如水果、蔬菜等在运往城市的途中耗损巨大,再加上运输成本高,使得城市居民不能够以便捷、低价格获得这些农副产品。另一方面,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滞后也阻碍了城市工业品和日用品方便快捷地到达农村,不能更好地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1.2.3 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滞后

近年来,电子商务快速兴起,使得农民在家就可以买到城市的工业品和日用品,当然他们也可以把农产品销往城市。但是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一些偏远山区还无法被网络覆盖,再加上农村快递网点布局不够全面,使得物流效率和物流服务水平低下。因此,阜阳要发展现代物流业就必须采取相关措施打破城乡物流割裂的状况。

2 阜阳市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策略

2.1 加大政府财政与金融扶持

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是加快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因此,阜阳市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在城乡物流发展的资金投入和政策优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支持,比如,政府可以设立城乡物流发展专项基金、实施税收减免或优惠政策;对那些提供农村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政府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和财政补贴,以增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

2.2 统筹城乡物流发展规划

把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纳入到阜阳市政府的整体宏观规划之中,从战略性和全局性的角度,合理布局全市物流系统,建立融合对接的城乡物流网络,从而降低城乡物流成本。重点加强阜阳农村地区交通设施、物流集散场地、农产品和农副产品的储存加工配送中心建设。积极探索和创新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四种典型模式:①“农户+农业合作组织+城市零售终端”模式;②“农户+农业合作组织+公司+城市零售终端”模式;③“城市农资工业品生产企业+城乡配送中心+农村零售终端”模式;④“城乡配送中心+乡村超市+城市生鲜便利店”模式。

2.3 大力发展农村和农产品电子商务

阜阳可以利用阿里巴巴、淘宝网、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国内大型知名电商平台建立农产品和农副产品的电商销售渠道。比如,将枕头馍、咸鸭蛋、太和贡椿、红薯粉丝、柳编等阜阳特产推上这些主流电商平台,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打通国内、国际市场,将产业做大,企业做强,让品牌出名。

3 结 语

城乡物流一体化是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一个关键方面,通过城乡物流一体化建设,能够改变城乡分割局面,逐步消除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通过城市反哺农村,以城带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阜阳市要发展现代物流业,发展经济,必须积极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建设。

篇5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区域发展;策略

吉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全国相对落后,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省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缓慢,区域布局不合理。因此统筹我省中东西部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的重大议题,吉林省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一体两翼”的一体化城市布局,错位发展战略。此战略的含义可简述为:以中部地区(包括长春、吉林、辽源、四平等城市和地区)的工矿企业集聚等优势,形成吉林省中部地区城市发展群,即中部一体;以东部地区(包括通化市、白山市、延边自治州及其周边地区)的医药、钢铁、旅游、边贸经济等为重点,形成吉林省东部地区城市发展群;以西部地区包括白城市、松原市的农、牧、渔业等特色产业为基础,形成吉林省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群,即东西两翼。其核心就是要统筹协调“一体两翼”,充分发挥各地不同的比较优势,寻找突破口,谋求快速发展。

吉林西部在全省发展中相对落后,城乡一体化建设相对迟缓,拖了全省发展的后腿。可见,该地区发展刻不容缓,战略意义重大。该地区在全省统筹发展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发挥资源优势,调控人口迁移,构建现代产业、生态格局

立足该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和发展基础,建设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构建人口规模适度的西部城镇组团,有序引导人口向西部中心城市和中部地区转移。发挥西部地区草 原辽阔、湿地广袤、河湖互济的生态优势,打造渔兴牧旺、草茂粮丰、人水和谐的城镇群。强化与内蒙古相接地区的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水土保持,退耕还草还 林,加快修复草原、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构建现代化大农业格局。支持中心城市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强化与内蒙古、黑龙江的能源、物流、旅游产业合作,构建绿色 新型工业基地。支持小城市和重点镇完善功能,培育特色产业,保持独特城镇风貌。控制生态功能重要、远离中心城市、产业基础薄弱的城镇规模,为生态修复腾出 空间。支持保护、恢复城市周边草原和湿地,构建河网密布水系,建设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

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科技化

农业产业化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以资源禀赋为条件,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为基础,龙头企业和各类中介组织为依托,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链接起来,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的产业系统和运行机制。

从该地区条件看,最现实的选择:一是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该地区农牧业资源优势,发展粮、棉、油、畜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企业。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优质、安全、方便、营养丰富的加工制品,打造具有国家乃至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名优品牌。三是要以科技为手段,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生产向精深加工转变,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及其制成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其附加值、含金量。四是要大力发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定向加工等公司加农户定单式的产加销生产模式,实现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原料基地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运作,最终实现农业发展和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为减少农民,转移农民,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科技化及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进程创造条件,提供动力。

三、加强制度创新,保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效制度供给

制度创新是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有制度的有限理性和信息的不对称等因素引起的,社会规范体系的选择、创造、新建和优化演进的过程,它包括制度的调整、完善、改革和更替。加强制度创新是实现该地区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1.土地制度创新。在稳定和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上,实现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实现土地的自由、有序、合法流转,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完善农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同时尽快建立、健全和完善土地征用审查及补偿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配套体系。

2.户籍制度创新。户籍制度创新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将现行的城乡“二元”制发展为“一元”化。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影响了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规模与速度,已成为延缓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户籍制度改革,既要充分考虑农民工的落户意愿,又要充分考虑流入地人口承载能力。应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循序渐进,区别情况,逐步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和农民工的落户条件。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统一的户籍制度。

3.就业制度创新。打破原有城乡就业壁垒,真正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双向流动的就业制度。就吉林西部而言,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区域大农业的有利条件,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建立统一规范的人才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鼓励个人创业;积极鼓励和大力扶持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壮大,重点是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企业、中介企业、物流运输企业等,逐步拓宽转移农民的就业空间。

4.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典型的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有限,无法满足该地区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中城乡居民的现实需要。因此,必须加快建立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将进城的“农村人口”及不进城的农村人口纳入统一的的社会管理,逐步实现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服务的均等化。从根本上消除的后顾之忧,使进城农民、留农人口均有保障。

四、大力开展职业教育,为区域社会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保驾护航

人的素质决定社会文明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确保吉林西部城乡一体化建设顺利开展的保证。只有发展职业教育,提高“留农” “转移”的劳动力人口的从业素质,才能保证调控人口迁移的顺利进行;才能更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行业等各种社会资源,发挥资源优势;才能保证顺利构建现代产业、生态格局;才能利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科技化为;才能确保各种创新制度的顺利实施,为该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