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1: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教育法律体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在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能够有效保障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但是随着我国教育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法》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滞后现象。为了不断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当前职业教育的法律体系建构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
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建构探讨
一、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在不断发展的职业教育形势下显现出的问题
第一,各层次的职业教育之间缺乏有力的衔接,在法律体系上没有形成顺畅的沟通连接。第二,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层次设计缺乏合理性,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中的法律规定对当前职业教育的体制没有明确的界定,存在很大的模糊性,难以为职业教育活动提供具体的法律支撑。第三,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在培养模式方面的规定实践性不强,而职业教育本身则具有明确的实践性,这就导致职业教育的法律体系不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由于受到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影响,职业教育类的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具体的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的现象,教学的模式比较单一。第四,职业教育中所需要的机械设备和实训耗材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职业教育院校在经费方面存在巨大缺口。第五,职业教育的法律体系中,没有具体的法条在生源问题上做出明确。近年来,国家推行扩招政策,以及不断减少的高中或初中生源,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学校的生源数量。面对生源不断减少的情况,一些职业教育院校开始不断相互抢夺生源,生源问题也需要在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中有所体现,解决当前职业教育院校抢夺生源的纷争。以上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不断完善现行的法律体系,提高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对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从法律的层面进行规范,解决当前职业教育当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经济转型和企业升级提供优质的职业型人才。
二、我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构建原则
增强职业教育立法内容的针对性。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高等教育,它的应用性特别强,主要目的就是就业。在国际上,立法时对职业教育院校的定位十分清晰,而各大职业教育类的院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定位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除了指导性的原则规定外,在职业教育立法的内容上,还应该包含具体实施的条款。这些条款都应该足于现实要求,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及希望达到的目标进行详细具体的规定,大大增强职业教育法律法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有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科技经济的进步必然也会反过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进步,由此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世界各国在对职业教育立法时,逐渐调整职业教育各个领域的问题,并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由此可见,我国的职业教育立法除了原则性规定之外,还需要增强内容的针对性性和可操作性,提高职业教育立法体系的完整程度。另外,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严重不健全,除了现行的《职业教育法》以外,不存在与职业教育直接关联的部门法。而部门的政策性文件所具备的法律效力不高,位阶也比较低。因此要加强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构建,推行和完善部门法,在经费保障、校企联合等方面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从立法、司法、行政等方面推行完善的监督系统,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
三、构建我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策略
1、政府应转变职能,在法律上加强宏观管理
职业教育是为经济发展和企业的转型提供高新的人才,它与市场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在构建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过程当中,需要把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和人员就业紧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和企业改革当中的积极作用。同时,通过法律发展,引导政府和社会正确公平的评价职业教育。在进行评价和评估时,注重职业教育的特点,给职业教育院校自,采用以学生技能的培养为重点,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的素质的评价机制。发挥市场需求导向作用和就业优先的原则,规范职业教育的管理。
2、完善职业教育的配套法律法规
职业教育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例如:教育、劳动、人事等部门。针对这一特征,在构建我国的职业教育立法体系时,也应该从所涉及到的各个部门进行完善,建立全面系统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根据我国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再加上当下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对现行的《职业教育法》、《劳动就业法》等进行综合考虑,不断修订和完善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至今,针对职业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已有多个省份制定出了地方性的法规,为法律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构建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过程中要注重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保障受教育者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以及参与工作的权利,同时对企业、教育机构等也要进行统一的规范和保障。
3、我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构建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把握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增强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构建的前瞻性。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对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是社会发展的成果以及积极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应该在立法层面促进职业教育院校不断创新和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转变职业教育学校的教育模式。
四、小结
关键词:学校体育 体育立法 监督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现行法律法规在很多地方都存在滞后现象,跟不上快速发展的时代,满足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需求,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学校体育现行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开展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并根据实际情况找到相应的解决建议和对策。
我国学校体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现状
现行学校体育法律法规主要是国家和地方各类机关出台的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的颁布推动了我国学校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本文按照层次对其进行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是各项科目开展教学工作的法律依据,其中在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中,曾明确提出:“教育部门、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教育机构等各个部门,都有义务完善体育设施,创造条件帮助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相对于《教育法》而言,《体育法》在学校体育方面的规定内容稍多,稍加详细。其中的第十八条、十九条、二十一条、二十二条等四项条例,要求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直接确定了体育课的地位,还在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师、体育场地设施等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通过分析《教育法》和《体育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两部法律都对学校体育工作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尤其是在《体育法》中,接连多次使用“必须”词语,这也是我国对学校体育工作顺利开展的较为重视的侧面体现。但是由于学校体育的法制化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仅仅依靠《教育法》和《体育法》中的条例,还很难做到全面依法治理的目的。
我国现行学校体育法律法规存在的不足
1.学校体育法律法规的立法层次整体偏低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涉及到学校体育的规章制度较多,但是通过分析发现,这些条例内容主要是一些基础的条例和规定,缺乏相应的法律责任约束机制。例如《体育法》就是由我国人大制定颁布的,其中各项条例内容较为全面,几乎涉及到了与体育相关的方方面面,但是在其众多条例中,只有四条内容是关于学校体育的指导规定,而且宏观性较强,缺乏必要的实践性,难以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法制化建设的顺利开展。而在《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发展规划》《学校体育活动中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阶段性学校体育计划施行办法》《体育教师培训及考核办法》等规划与办法中,每一个条例都涉及面都比较小,只在某一方面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并没有全面、细致地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规定,而且通常只涉及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部分或者一个领域,内容极其不全面。目前在诸多相关条例中,只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一部针对学校体育工作相对较为全面的法规,而且是由我国教育部和体育总局联合制定和颁布的,其中较为详细的条例,对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经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关于学校体育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整体的立法层次处于较低水平,而且由于条例的约束性太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法律法规的实施效果。
2.学校体育法律法规执行上的问题
目前我国学校的划分主要是小学、中学和大学,其中不管是哪一个阶段的学校,都要进行相对应的体育教学、考核、参与体育活动等。但是在笔者经过多方调查之后,发现目前学校体育在执行体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多的不足,致使学校的体育工作的开展多少都会收到影响。我们在罗列了相关文献以后发现,上至高等学校,下至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执行上都存在一定问题。虽然在众多的法律法规中,都曾这样规定过,任何学校都必须为学生开设体育课,并将其体育成绩作为评估学生德智体是否全面发展的考核因素,并要考虑到适合病残学生的体育活动,创造条件来加以开展,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虽然我国法律法规对体育课堂教学作了诸多规定,但在学校的教学实践当中落实情况并不如意。一些学校视法律法规于无形,经常出现占用体育课或体育课外活动时间的现象,如遇到一些全校的大型活动,学校不想占用文化课时间,就会将活动的准备工作放在体育课时间来做;还有一些文化课教师,在期末考试临近的时候,随意占用体育课。这些做法不仅是对学校体育法律法规的置若罔闻,从长远来看,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是极为不利的。总之,大多学校体育的课时安排紧张,如果再肆意挤占体育课,那么学生锻炼的时间就非常少,很难达到学校体育法律法规的要求。
3.现行学校体育法律法规存在的盲点
学校是体育教育的开展平台,学校体育开展关乎青少年体质提升以及民族的未来。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由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引起的纠纷问题成为困扰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并没有针对学生在学校体育课堂上或者课外活动中受到伤害该如何处理作出相应的解释,因此在具体实践中,我国仍缺少一部可以指导如何处理学生在参与学校体育活动发生伤害事故的处理法规。但是由于体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如果只是因为风险性高而拒绝开展此类项目,这是有悖于体育精神的。如果对于发生事故的学校进行严格的归责,则会导致学校不愿意引入高风险的体育项目,而家长方面害怕孩子会出意外,也不提倡孩子练习风险高的项目。所以如跨栏、标枪、铁饼等项目渐渐淡出体育课程的视野。导致这些项目无法进入体育课程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立法保障上的薄弱,有必要在今后加强此方面的立法,合法保障学校和学生的权利,争取做到学校无后顾之忧积极引进各种体育项目,帮助更多的学生去拓展自己的体育爱好。
构建我国学校体育现行法律法规体系的对策
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体育法律、法规体系
(1)由于《宪法》《体育法》《教育法》中均没有专门针对学校体育方面的内容,无法满足日益发展壮大学校体育的法律需求,因此有必要在《宪法》《体育法》《教育法》的基础上,建立一部针对性较强的专属法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体育法》,借此法律制度来提升学校体育体系的整个立法层次,进而最终实现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2)修订《体育法》和《条例》的相关内容,使法律责任在学校体育法规中明确体现,从而做到有法可依。
2.加大学校体育的监督力度
目前,学校体育工作领域的执法监督环节十分薄弱,学生体育权利落实的好坏,关键就看执法部门对体育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了。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对学校体育工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但在现实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学校经济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场地、器材、设备的基本配置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体育权利的实施。鉴于当前情况,我们首先,必须及时加大财政资金方面的支持,保障学校有资金去购买体育教学设施。但是有的学校拿到了财政拨付的资金,并没有用于学校的体育工作上。其次,就要加大执法部门对学校的监督力度,适当补充适合学校体育工作的监督法规,使其工作更具操作性。最后,要制定严密的监督程序和监督考评方式。
3.积极推进依法治校的进程
实现法制化的学校体育管理,首先就要不断完善学校体育的法律体系。上文曾多次提到过,因为我国目前众多的体育条例缺少相应的约束性,导致很多学校为了顾全其他因素,将体育教育置之于后,例如在很多学校,其他课程随意挤占体育课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但是学校管理者为了提高升学率,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置“学生有权参与体育课程”等条例内容于不顾。在今后学校管理者作为一个学校的领头羊,要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和学校体育法制化的重要性,并积极引导师生也加深此方面的认识,认真解读国家针对学校体育方面条例内容,积极将条例内容与本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相结合,从小做起,带领全校公共加入到法制化的建设步伐中,积极推进依法治校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蔡文丽:《学校体育法律法规建设与学校体育发展之关系》,《中国学校体育》2012年(S2)。
[2]张丽艳、杜放:《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4年第6期。
[3]薛誉:《滞后与完善:对〈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审视》,《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4]刘向东、杨学达:《我国学校体育法规滞后及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与管理》2009年第1期。
一、义务教育公平性的内涵及特征
(一)义务教育公平性的内涵
义务教育公平的内涵很丰富,理论界从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哲学及教育主客体关系等不同角度界定了义务教育公平的含义。教育社会学将义务教育公平限定于义务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经济学认为义务教育公平.是与义务教育资源分配和享用联系在一起的;教育法学指出义务教育公平体现在对义务教育资源的平等享有权及对史高教育利益的竞争机会权和竞争结果权;教育哲学则从观念、市场和社会的公平来阐释义务教育公平性,即包括对义务教育公平的主观价值判断、义务教育资源的最佳配置和一定时期内学生所受教育程度的平等;教育主客体关系角度则指出义务教育公平的概念包括接受义务教育的受教育者和从事义务教育的教育者的权利与机会的公平。
(二)我国义务教育公平性的特征
我国义务教育公平具有基础性、历史性和相对性等特征。
首先,义务教育公平具有基础性。义务教育是国家统-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义务教育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国民的整体素质水平和综合国力情况。公民如果不接受最低程度的文化和知识水平的教育,形成一个稳定而又民主的社会是不可能的。因此,义务教育这种带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是其他任何阶段的教育都不可替代的。
其次,义务教育公平具有历史性。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可能导致教育观念不同,而使义务教育有失公平性。我国幅员广裹,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区域、学校、群体之间存在不平衡发展。历史形成的这一现实将会在我国长期存在,只能通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加以解决。
再次,义务教育公平具有相对性。绝对的义务教育公平是不存在的,教育公平是相对的。社会的进步使得教育充分发展,为所有人接受教育创造了条件,才有可能使教育平等变成现实。只有克服主观的思想或偏见、建立公正公平的教育规则、纠正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状况、帮助弱势阶层和群体,才能促进义务教育公平这一理想的实现。
综合上述不同角度界定的义务教育公平及其特征,义务教育公平性所具有的基础性是源于义务教育的强制性这一本质特征。强制性也是义务教育制度设计的重要原则。因此,从制度设计来分析,从保障教育基本人权的角度看,义务教育的强制性促进了教育公平的进程。但从另一角度看,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往往会忽视儿童在其他方面的教育权利,也导致办学体制的一元化和教育内容的强制灌输,而它们恰恰与义务教育公平产生了冲突。
二、我国义务教育公平性的实施现状及不足
各个国家为了保障国民教育权利,提高国民基本素质,强化国民对本国政治文化的认同,都会实施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既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如果实施不当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公平产生阻碍作用。比如,在实施过程中忽视了儿童在其他方面的教育权利,忽视了家长的教育选择权,往往会导致另一种意义上的教育不公平。
教育公平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实践摸索大致可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等不同侧重发展取向的公平内涵。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改革以追求教育公平为指导思想。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学生的入学机会和受教育权利得到了法律的保障,义务教育机会公平基本达成。然而教育公平并非只有机会公平这样简单,教育质量公平更是现阶段判定教育是否公平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城乡师资资源分配不合理、城乡学生教育环境不一,教育政策执行不严等因素的制约,还存在着义务教育发展尚不均衡、弱势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尚未得到全面保障等突出问题。为此,要强化政府的义务教育公平责任,建立和完善保护儿童受教育权利的政策和法律机制,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教育的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初级阶段,是一种表面的公平。教育质量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实质和深层次要求,近年来我国教育公平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甚至学校之间,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明显差距,教育质量的公平深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应以义务教育入学机会公平为根本,重点关注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以缩小城乡、区域、学校、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进而实现学生在教育质量方面的平等。
三、如何构建与完善我国义务教育公平性的法律保障体系
国家近年来陆续出台许多重要法规对义务教育公平立法。如1986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在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明确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定为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当然,我国教育权的立法速度还远远落后于人民群众对于教育公平的高增长需求,教育的立法质量、执行效力、操作效度等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有法不依和有法难依的局面时有发生。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构建与完善我国义务教育公平性的法律保障体系。
(一)多元化办学机制并建立义务教育公平保障体系
义务教育的强制性这一本质特征,不应该体现在办学机制的同一性上,即由政府大包大揽,规定教育年限、教育内容以及受教育的方式,而应当考虑发挥社会各种力量的办学积极性,尝试多元化的办学机制,充分满足家长的教育选择权利和儿童的个性发展权利。
应该建立以政府为主、其他组织共同资助义务教育公平保障体系。加快制定《教育投入法》,并建立健全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通过制定教育救助专项法规以及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使符合专项救助标准的家庭子女享受到无差别的、长期的救助;制定相关的法规,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享有与城市学生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另外要特别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资助力度,比如通过建立各种基金会来吸纳民间资本帮助弱势群体,保证每一个儿童都有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叹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及关键领域的制度建设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是教育经费投入的均衡配置。因此,国家在加快完善义务教育改革法律体系的同时,也加大了对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资源配置、监督问责等关键领域的制度建设。通过设立和实施如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等重大计划工程,使义务教育在法律政策上得到均衡保障。
应该探索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新机制,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差距,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比如,出台义务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城乡教师编制统一标准、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标准等。要继续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补助学校公用经费;继续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继续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抗震加固纳入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加强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完善民办学校义务教育学生享受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
关键词 高职学生;体育教学;学习兴趣
一、高职体育课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许多资料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是好的,动机是正确的。但也应看到,在为数不少的学生中,的确存在着厌学体育的行为倾向。主要表现在:对体育课教学感到很累,怕吃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考核只求及格,课外体育活动较少参加,没有喜爱的活动项目等。学生厌学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教学内容陈旧、单一,学生学习兴趣差;教学组织不好,缺少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教学思想注重教法,忽视学法,忽视对学生的区别对待;教学评价的标准较高,学生自身身体素质和体育基础差不易达到要求;教师教学态度生硬,教学缺少激情等。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
1.采取分层次教学模式
由于一个班上的学生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体育技能差异较大,而且他们对体育课的态度和体育项目的爱好也不同,教师不仅要统一安排教材内容,而且还要考虑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在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第一:分层次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分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和课次目标。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力争使每个学生的目标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第二:采取按体能分层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教材、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搞一些临时性的按体能、技术、心理分组教学。第三:实行分层次考核。由于分层次后,各层次差异较悬殊,同一标准和内容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要对考核内容和标准进行调整。只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进行教学,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才能更深刻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2.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安排、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要使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采用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能使学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例如采用友伴分组,自由结伴,多组练习的组织形式,进行友情组合、能力组合、互助组合、兴趣组合等组合形式。形成共同的、开放的,包括学习目标和资源共享的相互依靠的关系。我们不必担心不好组织,不要怕“乱”,要相信学生自己能管好自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既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体育教学设计上,要从“教师中心”转向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中,教师既要看到学生乐于接受教育的自然倾向又要看到他们基于自己生活经历、行为习惯,每个人都有着独立的要求、能力和倾向,有着各自的自信和自尊。从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锻炼、激发学习智慧与能力的角度,来考虑和设计教学进程;而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容器或“练习机器”。在体育教学方法手段上,从过去以教师单纯“教”、“灌”为主的方法转向由教师指导、启发和学生“学为主”的学法设计。让学生多一些表现和发挥的机会。如课堂提问或需要示范,表演时,易答题可让他们先回答,简单动作可让他们先来示范。给学生更多的机会体验运动乐趣,培养他们的学习信心。在关注整体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进而创造性地解决学生个体学习中的问题,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习兴趣。
4.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学生学习兴趣主要是对教师及教学活动与其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教师及教学活动(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是否与学生的学习需要相匹配,是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影响因素。体育教师应不断吸取本学科的新鲜血液,多积累一些资料,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使用新技术、组织调控等方面的能力,以便在教学中不断推出新内容,给学生以新鲜感,使学生感到亲切和敬佩,使其成为学生积极效仿的榜样。体育教学中,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确、全面、客观地认识学生。对差生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要把握机会给予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然后再指出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保持一定的期望值,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期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平时对学生还要采用正确的心理疏导激励,对发生在萌芽状态的问题事先预防和提醒;后果疏导,对不良行为后果的危害性进行分析指导等。
三、小结
高职体育教学要依据高职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教师要考虑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在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安排、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教师要把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育思想落到实处,尊重和爱护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积极主动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养成锻炼的习惯,自觉地坚持体育锻炼。最后,教师因努力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因为任何有效的教改措施都必须通过教师来实施,都必须以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为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奕.论高职学生体育兴趣的特点与培养[J].2011,12.
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旅游教育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而发展。截止到2003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1207所,其中高等院校494所,中等职业学校713所;2003年旅游院校在校生总计为459004人 [2]。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1733所,其中高等院校852所,中等职业学校881所;全国旅游院校在校生共计952438人 [3]。在短短6年间,旅游院校尤其是高等旅游院校和在校生人数出现了迅速增长趋势。
一.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
为了适应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第一所旅游中等专业学校——南京旅游学校诞生,次年建立了第一所旅游高等专业学校——上海旅游专科学校。后来,国家旅游局相继与南开大学等八所高等院校联合开办旅游系或旅游专业。这一阶段,旅游高等教育出现,教育管理初步形成体系。
1989~1995年,一些院校纷纷开设本文由收集整理旅游专业或在已有学科下设旅游方向,一时间全国兴起了一股“兴办旅游专业”热潮。本阶段旅游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其突出特点表现:培养层次多样化。旅游高等教育专科和本科层次得到规模化发展的同时,研究生层次有了新的突破。
以1996年(武汉)和1997年(昆明)举办的两次旅游教育会议为标志和起点,我国旅游教育体系进入了一个规范化和不断完善的发展阶段。1996年,教育部在工商管理类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增设“旅游组”,并于次年将原来属于经济学科下的“旅游经济”专业调整至管理学科,定名为“旅游管理”,隶属于工商管理,为旅游教育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首批云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的旅游管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申请,标志着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建立起了专科—本科—研究生(硕士、博士)完整的教育体系。2006年东北师范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招收旅游教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高层次、专业化、高质量的旅游教育师资,以满足旅游教育对高素质教师人才的需求。2012年,国家教育部最新本科专业目录,在管理学一级学科下,新增旅游管理类,将旅游管理专业从工商管理类分离出来。
二.旅游学科的发展
一般认为,学科是一种学术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分类一般是依据研究对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学科的派生来源、研究目的和目标等五个方面来综合考量的,因此,旅游学的学科构建能否符合上述这些条件和要求,是旅游成“学”的前提,也是关系到旅游学学科地位的关键。下面分别从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研究方法的发展来探讨旅游学科的建设阶段。
(一)研究对象
目前我国旅游学概论教科书中对于旅游学研究对象的较有代表性的表述有10 多种,归纳来看,对旅游研究对象的描述可分为矛盾说、关系-现象说、三要素说等三大类[4]。矛盾说的代表人物有谢彦君(2011)、马勇(2008)、何丽芳(2006)、张立军(2003)等。其中谢彦君(2011)认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通过研究来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发生原因、形态结构、运动规律和它所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关系-现象说”的代表人物有申葆嘉(2010),李冠瑶、刘海鸿(2005),杨时进、沈受君(1996)。申葆嘉(2010)认为: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运行规律,研究动态旅游现象的一门学科,系统地解释旅游现象各种关系和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三要素”说代表人物有李天元(2009),李肇荣、曹华盛(2006),王兆明等(2007),董观志(2007),周武忠等(2009)。其中李天元(2009)认为: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者、旅游业以及双方活动对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科学;
(二)学科属性与归属
90年代初期,虽然兴办旅游专业的热潮高涨,但是学界却缺乏对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热情。学者对研究旅游是所采用的方法和途径不尽相同,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边缘学科等等[5]。1996年的浙江萧山会议上,旅游学者们呼吁加强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才使得旅游学管理学学科地位的确立。文献检索表明,关于旅游学的学科属性问题,国内外旅游学术界已经进行了若干探讨。学者们主要使用“交叉学科”(jarari,2001)、“边缘学科(王德刚,1998)”、“跨学科(谢彦君,1999)、“交叉边缘学科(张立明、敖荣军,2003)””等概念来描述旅游学的性质。
2000年之后,关于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呈现“诸家学说,百花齐放”的局面。谢彦君(2003)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比较了中外旅游与接待业研究,指出,中国旅游研究患有“趋热症”和“应用导向”的问题[6]。他还从学科的角度,用组织机构,研究方法,概念体系,学术规范四个指标,分析了我国旅游学科的成熟度。陈才(2004)在假设旅游学是一门独立学科这一前提下,借用社会学关于学科属性定位的分析框架,对旅游学的学科属性进行定位分析[7],确立了旅游学的社会学科地位。学者们从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不同角度,阐述了“体验”作为旅游本质的说法,代表学者有谢彦君,龙江智,张凌云,曹诗图等。
(三)研究范式
范式是一切学科探讨基础思想、技术和方法论的模子,也就是学科的方法论问题。谢彦君(2003)认为旅游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所应具有的特殊的研究方法体系还没有成型,理论范式单一,研究方法不够系统。王健(2008)认为,旅游学科的方法论只能在旅游学研究过程中形成,在研究完成之后才能做出系统的、完整的解释,在此之前只能暂时借用其他学科的方法论。在旅游学研究中首先必须掌握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论,它们是方法论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孔德的实证论、休谟的“铡刀”命题、因果关系和逻辑思维[8]。陈才(2007)从社会学视角探讨了旅游研究方法论体系的建构问题[9]。
通常,学界将研究分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前者应用人文方法论,采取定性研究之方法;后者应用科学方法论,采取定量研究之方法。而近些年走进学界视野的“质的研究”介于二者之间。学界关于旅游研究方法论的探讨起步还比较晚,大致开始于旅游社会学科地位的确立,学者们才开始转向重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体系来探讨旅游方法论体系的建构。目前,在研究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少数研究形式化:实证主义和唯科学研究大行其道[10]。实证主义本是旅游学科走向科学道路的正确之途,然而将这么“先进”的方法生搬硬套在目前尚不完全成熟的旅游学科上,势必会给人高度形式化和技术化的感觉。
总的看来,研究者们开始注意从总体的角度,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观察视角来研究旅游现象,研究者开始注意了各门类旅游学科的研究体系的建立和研究范式的讨论,如果这种努力能以持续,不难想象,旅游学科的理论创新的春天即将来临[11]。
三.高等旅游教育发展与旅游学科体系构建展望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旅游学术界对旅游学科体系、基本理论框架、学科建设方面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旅游学科理论体系。这不仅严重地制约了旅游学的研究,而且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因缺乏科学的支撑体系而不能很好地支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严重后果[12]。
纵观旅游学科发展与高等旅游教育发展可见,旅游学科的发展几乎是伴随着高等旅游教育的出现而缓慢发展的。起初,高等旅游教育是因改革开放拉动外汇收入而迅速发展的,这一时期的高等旅游教育带有显著的经济色彩,旅游学科被认为是一门没有学问可言的技术性学科。旅游教育属于职业技术性质的教育[13];之后,应旅游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标准的管理型人才,旅游学科又被纳入管理学科;而今,旅游学的社会学科地位得以确立,但关于旅游学科自身的独立问题仍在发展之中。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游戏活动 效率提高
教育家程颐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由此可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如果学生的课堂情绪消极、低落,学习成绩肯定会受到影响。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成了优质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游戏激发法就及时地为教师创造了这一条件。通过游戏这一令学生喜爱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课堂情绪,使学生在消除疲惫情绪、感受到快乐与满足的同时,又可以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一、玩中学,学得有激情
把学习带进游戏活动中,或者说,把游戏带进学习当中,学生就会如鱼得水,在快乐中畅游。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来自哪里?兴趣来自生活体验。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性,其表现方式也是呈现多样化。特别是在体育课中,学生在实践中容易把生活体验带到学习中来,而个性因素往往制约了表现方式。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肌肉运动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帮助学生获得某种活动技能,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节篮球运动技术课中,我在讲解完高运球技术之后,马上安排一个“运球接力比赛”的游戏: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组,组成纵队,每组第一位同学拿到球,听到口令后高运球到球场另一端再折返回来交给第二位同学,以此类推到最后一位,最先回终点的一组为胜。这个游戏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运球技术,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凸现出了学生的运动激情,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玩中乐,学得更积极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学生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他们枯燥无味,如果将好玩的游戏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必定会引起他们对学习的关注,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过程实录:游戏的名称叫“双龙戏珠”,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游戏的方法:各组分成两小组相对站在跑道的两端。各组排头二人背对背夹着排球,听到信号后,从起跑线起侧向移动,过对面的起跑线后(两人都过后),在交接区内拿下排球交给对面的二名队员。以最后二人冲过终点线为比赛结束,以时间多少排列名次。游戏规则:①比赛过程中不得用手触球,但球掉下来可以拿起,从掉球地点重新开始;两人可以手挽手,将球夹在俩人后背间;跑动方法不限;用时少者为优胜。②若有手托(扶)球;没有在交接区交接,则每一次犯规要加时两秒,计入比赛成绩。③比赛距离为15米。按这个规则,先让同学们试做一次游戏,接着把学生分成四组做游戏,同学们做得非常好,但也有同学把球掉下来。也许是刚刚开始游戏,同学们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我不时提醒同学要加油、要集中注意力。同学们进步很快,要领掌握得也非常准确。
教学反思:黑格尔说:“游戏比任何正经事都正经。”由于刚刚开学,好多同学还没有从春节的气氛中缓过神来,通过做游戏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给调动了起来,效果非常好。
三、玩中创,学得更精彩
“游戏不可久玩。”再好玩的游戏,玩过几次就没有新鲜感了。没有了新鲜感,学生就会感到无聊,就会抵制这种游戏。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地设计新颖多样的游戏活动,并尝试把游戏与竞赛、猜谜、唱歌等方式结合起来组织学生活动,增加其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片段:上课开始,教师引导学生做完准备活动后出了一个猜谜游戏。拿出四个方形的纸盒,纸盒的里面放有图片,背面贴着积分表。请同学们根据教师提示猜一猜,盒子里的图片是哪项运动。学生们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做动作想象,几分钟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谜底被揭晓了,兴奋不已。接下来教师放手让学生玩游戏(教师准备三种器材)。请学生们动手将器材摆一摆,运用猜到的运动项目设计游戏方案,简述目的,然后请队友按照方案完成任务,并记录结果,学生们开动脑筋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的设计活动中。讨论阶段,教师、学生们针对记录结果展开讨论,交流心得,总结经验与不足。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切实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不断提升学生们的英语应用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各种方法进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1、探究教学法
所谓初中英语探究教学法,主要是指初中生在英语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形成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激发出学生们探究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与感悟,进而增强思考力与创造力。这一方法要求在学生独立进行研究的前提之下,由教师给予合理的指导。在探究性教学方法中,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由教师有选择地将社会生活当中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中加以研究,从而让课堂成为问题的展示平台与讨论场所。要培养初中生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就应当培养学生积极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一旦带着探究问题的强烈意愿去学习知识,其大脑就会进行积极的活动,他们所能学到的知识就十分深刻和扎实。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感叹句,比如,What a clever boy he is!/What beautiful flowers they are!/What bad weather it is!/How clever the boy is!/How beautiful flowers are!/How bad the weather is!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们去观察以上句子的结构,并开展分组讨论,探究这些句子在结构上的不同之处。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学生有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尽管都是感叹句,但为何句子的引导词有所不同?前三句均以what开头,但是为何后面一些用冠词,而有的却不用?为何会出现如此差异?what与how能不能进行替换?教师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加以凝练,作出必要的阐释。在这一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开展观察与讨论,并互相补充。在学生探究与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提供一定的资源支持,随时准备对学生进行帮助。此后,由各讨论小组派出代表作出汇报,其他成员可随时作出补充,最后再由英语教师作出总结,并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充分肯定,点出不足之处,希望学生加以改进。
2、创新思维教学法
有研究证明,讨论式与质疑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积极探索求异,从而坚持独立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善于挖掘书本中所蕴含的创新性因素,通过创设各种情境,给予每一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大胆地发散与创造。比如,在过去进行时的教学中,教师可出示一幅简笔画,主要内容是一位学生在学习的情况,而旁边则有他的爸爸正在看报。在出示这一图片时,教师可先将这位学生在干什么遮掉一半,随后就问:What were the children doing?/When his father was reading a newspaper?那么,此时学生们就会进行想象,并进行积极发言,从而为其提供发散思维之机会。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设计出一些新颖别致,并能引发学生们共鸣的问题。让学生们在进行独立思想的基础上,开展集体讨论,也可用其所教知识,让学生们进行自由求异发散,并编写出新内容,让学生们相互启发与交流,从而用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英语语言知识,让学生凭借自身能力去探讨与解决新问题,并掌握新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也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3、求异思维教学法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与鼓励学生们去打破思维定势,多侧面和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应当经常运用课堂讨论这一形式。求异思维是培养学生具备创造能力之前提,以英语词语为例:king一般意思为国王,但是从中文意思国王的方面继续考虑,国王是一个国家的元首,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因此,king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首屈一指者,最重要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与鼓励学生去打破常规思维方式,从多个角度运用英语知识进行大胆思考与创新。例如,在上英语对话课时,可以先让学生去听录音,随后开展多种形式的对话,最后再设置出不同的情景,让学生之间进行对话练习,这样不仅能巩固旧知识,而且也能学习到新知识。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教学生学会求异思维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4、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使用多媒体,能够提升视听教学的效果。要通过增加教学的容量,营造出良好的英语教学环境,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大量的实践充分证明,学生最喜欢接受也最容易接受的信息就是已经形象化了的信息。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法以强化教学内容的直观形象性,从而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要用直观而具体的内容来感染学生,我国的教学体制,使得初中生在学习英语方面尚属入门阶段。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学生在传统方法下学习英语的时候仍很吃力。随着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在英语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教师可以把国外符合现阶段学生学习的英文影像,歌曲下载存储到电脑中,以画面的形式展示给学生。通过画面情景结合英文语言的刺激,学生更易进入角色,从而强化英文记忆,拉近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距离。
此外,在多媒体教学方法下,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学生开展听、说、读、写等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初中英语教学其实就是情景创造。教与学双方均处在活化状态。借助于多媒体,教师能够创设出一个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英语教学情境,从而调动起初中生学习的热情,激发起初中生的参与愿望。所以,要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不能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单一教学方法,而是要利用好多媒体手段,创造出集真实性、交际性及趣味性等一体的英语语言环境,并运用大量信息的刺激,让学生们学好英语。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而且还是一种探究的过程。英语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唯有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紧密结合,注重探索课堂教学当中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提高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初中生的开拓精神与创新意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臧淑梅.新课改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6).
关键词:特殊儿童;教育权;特殊教育;早期干预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一、发达国家特俗儿童教育现状介绍
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瑞士、日本等,其特殊儿童教育事业均走在世界前列。其已有的有关特殊儿童教育研究在以下方面为本课题有所支持:
第一,倡导特殊儿童应像普通儿童一样被尊重并接受教育。美国国会在1997年重新授权的《残疾人教育法修正案》中提出:残疾人是人生经历自然的部分,绝不用减少个人参与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权利,适当的教育服务,会使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尽可能过上有创造性的、独立的成年生活。
在美国,其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很少,绝大多数的残疾儿童都是在普通公立学校接受教育。在“普通公立学校设立特殊教育服务”的理念早已渗透到美国各个普通学校。此外,很多西方国家都有与美国相似的对待特殊儿童的受教育问题:英国,约有120万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其中仅有2%的残疾程度严重的儿童在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日本,从70年代开始就在许多普通幼儿园设立了特殊教育班级,并在一些特殊学校设立幼儿部以实施特殊儿童早期教育。
第二,就特殊儿童教育权利的保护主要有以下经验:①将对特殊儿童的鉴定评估工作纳入立法范畴,并制定一套规范化的鉴定评估细则,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法律责任;②重视家长与家庭的参与;③注重对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0~7岁是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若此时能给予特殊儿童个体以恰当的教育,将会有利于个体机能的重新组合。
第三,不断淡化“特殊”与“普通”的区别,很多法案的重要条款都是在给已鉴定为残疾儿童的儿童提供合适其个人康复和发展的教育计划并极力提倡对其实施主流教育,特殊孩子“普通化”的理念深入人心。但我国对于特殊儿童的认识与接纳程度还有待提高,特别是针对特殊学龄儿童问题,接受学校少、缺乏相应设施的投入。
第四,已将对特殊儿童的鉴定评估工作纳入立法范围中,并制定了系统化规范化的鉴定评估细则从而保证评估工作在各个环节上法律责任。但我国在这个领域立法仍相对落后,我国特殊儿童的鉴定以及评估工作都缺乏法律的有效支持,评估系统不完善。
发达国家的特殊儿童教育研究以及教育权研究均走在世界前列,无论是完善的立法技术还是实践中有助于特殊儿童接受适当、良好教育的各项举措,都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二、西安市特殊儿童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初探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加大了对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的投入,各地方政府也响应国家这一号召,不断加大对地域特殊教育学校的改建和扩建工作,笔者查阅了自2009年至2014年的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陕西省的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每年都有所增加,接受的需要实施特殊教育的学生总数亦在逐年增长。
西安市政府在此问题上也做出努力。但是,由于我们的特殊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必不可免存在诸多问题:(1)西安市目前的特教学校种类太少,只有针对盲、聋哑人、智障儿童的特教学校,而其他需要特殊教育又无法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儿童面临无学可上的境地;(2)特殊教育资源分布不科学,一些较偏远地区的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人数过少,政府财政负担过重,而一些较好的特殊教育学校又因规模太小而不能容纳更多需要特殊教育的学龄儿童;(3)特殊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需要特殊教育的儿童比普通儿童更加需要关爱和更多的照顾,特教教师比普通教师付出的劳动更多。但因为国家开设的特殊教育专业较少,招生规模也有很大限制,故从事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并走上特殊教育岗位的教师就更欠缺;(4)接收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学校数量太少,加强随班就读教室的相应特殊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5)西安市幼儿园接收程度轻微的特殊儿童入园仍是空白。目前,根据省教育厅的《关于全省特殊教育学校创建附属幼儿园的通知》,我市将第二聋哑学校列为首批唯一创建试点单位。但是,面对身体健康状况复杂的特殊幼儿群体,聋哑学校只是解决了一部分聋哑幼儿的早期引导与教育问题,而如自闭症、多动症、智力障碍等儿童的早期教育依然仅靠家庭教育这一种途径解决。
三、如何完善西安市特殊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一些发达国家在该问题上所持态度以及制度现状,再结合西安市特殊儿童教育目前存在的现实性问题,对如何完善西安市在特殊儿童教育中存在问题,笔者现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增加特殊教育学校的种类,让更多的类型的特殊教育儿童能够接受相应的教育。
第二,更新观念,提供适合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教育方式。
第三,健全特殊教育教师的资格制度,建设高质量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让特殊儿童接受到行之有效的特殊教育。
1 认真备课是课堂教学高效率的前提
教学需要备课,这谁都不怀疑。备课的重要性无须赘述。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怎样备课,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
1.1 深入熟悉、了解课文的编写体系。在现阶段,课本是主要的教学依据。知识内容,内容的前后联系,单元目标,从单元目标引申出来的课时目标、阶段目标、中期目标等等,都应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做较为全面的梳理、确定。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最好能说出每一单元在整个阶段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明确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掌握知识间的逻辑结构,分析研究教材内容的重、难点与基础知识的关系。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学习规律,才能在讲课时突出整个知识体系中最基本,最易于被学生掌握领会的内容。
1.2 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即教学目标达成的问题。黄远振教授认为“教什么”针对的是内容的问题,“怎么教”是方法、策略问题,“为什么这样教”是为整个教学过程和环节寻求理论依据,使教学更具有目的方向性,保证最佳目标的达成。胡春洞教授也认为,提高英语教学效率,要思考和解决如何教语言和如何教学生,如何运用教法和如何活用教材的问题。这是朝向同一角度两种不同的表述,这些问题在备课时就应该考虑到,并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课堂教学实施时游刃有余。
1.3 书面化教案。有的教师自认对教材很熟悉或很有把握,不喜欢书面化教案,喜欢粗线条的“备个大概”。这往往忽视了对一些细节的把握,等到上课时心里茫然,意外能够时有发生,胡乱应付的现象经常出现。所以我们提倡书面化教案,希望对教学步骤有清晰的设计,对可能存在的问题也尽量考虑周全,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盲目性。
2 课堂实施是有效学习的有力保障
具有可操作性的备课环节确定了教学的方向,但高效率的教学最终靠课堂上师生共同努力来达成,课堂是有效学习落到实处的主阵地。
2.1 研究学科特点,抓住学科特点展开教学。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语言学科的学习有其特殊性,一定要遵循先行后知的规律,即先让他们参与,先感知,通过活动获得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怕他们不懂,讲个不停,那么学生的学习速度就会很慢,甚至停滞不前。
2.2 讲究策略,追求方法的最佳。今天,我们主张教有定法,贵在得法。我们或许有不同的教法,但不妨将我们的方法与之相比较,看看哪种方法更实用,然后暂时定下来,试用一阶段之后修改订正,然后成为固定的做法。我们主张创新,不主张墨守成规,但也要防止一些华而不实的标新立异。
方法的正确选取是获得高效教学的重要保证。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些学者、专家已经认可,有用的教学理念,这些理念有助于我们在选取方法时少走弯路:①课堂教学的三原则——大密度,快节奏,多重复;②通过娱乐的方式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学外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德国教育家施罗德语);③课堂教学需要借助话题来营造目标语言的环境。这些话题应该有意义、有趣和具有可参与性,同时也应该在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思维范畴之内;④将真实生活情景引进课堂,能缩短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给学生提供语言交际的好机会;⑤信息输入大于输出,听说多于读写,语言功能重于语言形式;⑥“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第斯多惠语);⑦兴趣来源于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获得成功的体验;⑧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避免抽象的讲解式教学;⑨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在学中用;⑩早起步,大容量,多渠道,创情景,重习得,促迁移。
3 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是有效的支持和直接保障
3.1 以身作则,做一个好学的教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重要。我们都不否认,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有可能教出高水平的学生,我们也不否认,教师光有学科知识,是不可能教好书的,还得具备教学知识与经验、教育实践智慧。教师应该好学,一劳永逸的时代早已过去。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1—0039—01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按照国家课程标准,一些贫困农村学校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教学效果却不理想。甘肃省通渭县是一个贫困落后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尤其是开展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有很大的难度,在乡镇中小学中计算机设备严重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笔者作为一个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为探索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作了大量的工作,总结了一些方法和策略。
一、有效的教学方法
1. 形象比喻法。信息技术课程中有一部分基础理论知识,农村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给授课带来一定的困难。学生学习这门课需要掌握很多硬件和软件知识,要让学生理解并记住这些基础知识,光靠讲解知识概念、定义等理论性的东西是难以办到的,一些名词术语很难被他们接受。适当采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极为重要。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能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网络中的域名和IP地址时,我以名字和身份证号打比方讲解: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用名字来指定某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为了区分彼此,我们用域名和IP地址来区分,IP地址可以唯一指定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不太容易,平时我们只用域名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这样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域名和IP地址的概念。
2. 兴趣驱动法。在教学中,我发现在激发起学生兴趣后,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符合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积累的规律,又避免了传统教学死板僵硬的陈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兴趣驱动”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VB语言时,我首先向学生介绍VB语言的实用性和易学性,并给学生现场演示用VB语言编写好的程序,进而使学生尝试用VB语言编写小游戏程序和实用小软件程序。
3. 实践操作法。上机实践可以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技能。对农村学生来说,通过实物直观展示,可以让他们明白计算机不像他们想象中那么神秘,触摸不得。在讲计算机硬件知识时,可以挑选不同型号的内存条,课前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上课时一边展示一边讲解,通过课堂的讲述,使同学们明白它们外观上的不同之处,进而了解它们功能上的差异。另外,在同一台计算机上先后插上内存大小不同、类型不同的内存条后,开机打开同样的窗口,运行同样的程序,让学生体验一下不同的内存型号与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有何差别。通过这些实物观察、分析、演练,让学生很快掌握计算机的有关硬件知识。
二、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早读课;有效性;意义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43
英语是一门有声语言,朗读是学习这种语言的有效途径。重视“读”的训练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听、说、写”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语言能力的发展。抓好早读课对提高学生的外语程度有很大的积极作用。“读”是语言输入的重要环节之一。所以,充分利用英语早读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意义重大。从教英语以来,一直都在上英语早读,每天七点十分到校,三十五分钟的早读课,学生读得很辛苦,却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基础薄弱、师资水平落后、存在大批留守儿童的农村初中,从教师到学生都忽视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对英语早读也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教师引领,早读一直不能有效开展。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在早读课中,教师来了就读一下,教师走了就不读,这导致英语学习兴趣越来越低,效果越来越差。
一、英语早读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教师方面:教师对早读的认识不够,认为早读只是管纪律,放手让学生自由读书,有些教师还借助早读课处理班级事务。没有具体的朗读目标、任务和要求,形式单一,枯燥乏味,教师没有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一节课下来,不是课代表领读就是学生独自读,使早读课堂很沉闷。没有检查和抽查,久而久之,早读成了形式。
2. 学生方面:学生像无头苍蝇乱飞乱撞,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许多学生在早读课上根本不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有些同学按教师要求朗读,可是声音很轻,不够专注,很容易开小差,一下子就会受到外界的影响。由于基础薄弱,更是没有兴趣,教师来时读两下,教师不在就东张西望。甚至有部分同学,根本不愿意开口,即使开口也是机械地读读单词表,这样根本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还浪费了时间。
我们都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是记忆的黄金时期,利用清晨良好的自然条件,让学生有效地利用“读”的方式来练习语音、语调、朗读背诵单词和课文,效果会好得多,能大大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在多年的一线岗位上,笔者深刻地体会到,晨读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并且意义重大。
另外,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让中学生充分理解早读课的意义,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充分利用三十分钟的早读时光。教师对学生在读上面所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指导,从而可以更好地规划教学、安排教学,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高英语早读效率的教法
1. 整理材料
根据初中生学习新目标的内容,以及学习特点研究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合理的整理,提取教材中适合早读的素材。
每个英语教师都应该对我们的教材有整体的把握,教学设计要有一个整体的布局,从而能够纵观全局。我们知道很多学生在早读课上对于读书内容无从下手,教师要明确早读任务,读什么,记什么,都应该有明确的安排。
2. 早读形式的安排,用多形式的早读方式来丰富早读课堂
由于基础薄弱,部分学生就连最基础的单词都不会读,课文就更是奢望。如果一直采用齐读模式,那么看起来是很有气势,但是其实很多同学在里面滥竽充数,只是张张嘴巴而已。并没有真正读起来,起不到任何作用。如果长期如此,学生只会感觉越来越枯燥,越来越有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必须多样化地组织早读,改变过分单一的模式。
首先是跟读。可以是教师带着学生读,或者学生跟着磁带读,有些难的句子教师应该亲自示范,让学生不会害怕。或者让学生模仿录音,锻炼了听力又纠正了发音。这种方式让基础差的同学也能跟上。其次是领读。充分发挥课代表的作用,让他们在早读课上起到引领的作用,这样做可以纠正发音而且给全体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教师就可以从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同学身上先找问题,从而带动其他同学。第三是赛读。在早读课上开展有竞争性的朗读氛围。有了竞争才会有活力。从比一比、赛一赛当中追求质量,看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初中阶段的学生会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他们会像战士一样为了荣誉而战,这样积极性就会高涨,并且收到不错的效果。
3. 安排早读的时间
三十分钟的早读课,大部分学生只能坚持十五分钟,因此我们需要合理规划时间。前十分钟,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读记单词,从简单的入手。中间十分钟读课文,或者由教师带领欣赏美文。最后十分钟背诵语法以及例句。
4. 检测早读效果
对每一节早读课所布置的任务必须要有检查。如果在教师明确了目标,明确了任务以后,却没有反馈,那么就失去了意义。学生没有压力就不会认真对待这些任务。初中生还没有那么强烈的自觉性,必须要有教师监督和管理。因此,教师应该在每次早读课后都要进行检测和评价。
总之,从这次研究中,笔者深刻地体会到,早读对于中学生来说何等珍贵,要上好一节好的早读课也是需要智慧的。教师们不仅要创造有效的早读时间,还是高效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一般来说,英语课堂有效教学都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进行的,它立足于社会发展要求以及学生优秀品质培养,其教学效果至少都能达到普通教学标准。相应的,其中的有效学习指的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创新精神。本文基于英语教材《展望未来》中的有关内容,分析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提出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指导实际工作,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一、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内容形式多样,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目前,绝大多数中职学生学习能力不强、英语基础差,对英语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倦情绪。而在多媒体课堂中,教师可以播放优美的音乐,展示五彩缤纷的图片,这样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课件把图片、文字、影音、数据等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全面系统地展示给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一些专家指出:“只有让学习者把五官全部参与到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教学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换句话说,语言学习最佳效果是建立在五官充分参与基础上的。另外,多媒体教学摆脱了传统英语教学固定模式束缚,教学形式更加多样,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活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甚至能够让英语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
如,在学习《展望未来Ⅱ》第3单元“计划旅行”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介绍西方国家的视频,例如法国的国旗、地图以及著名景点等,从而导出怎样制订巴黎一日游。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二、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中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虽然中职学生往往英语考试分数不高,但这不等于他们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也很差,很多中职学生反而在非智力因素方面远比别的学生优秀。实际上,在语言学习中非智力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中职学生潜能,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而情境教学融合了视、听、说多种感官体验,有利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非智力因素作用,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可以更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
如,在学习《展望未来Ⅱ》第5单元中的单词“obligation”时,教师可以说一个例句:“Now it’s your parents’ obligation to feed you and send you to school.”学生这时还不能完全理解单词的意思,接着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What’s your obligation when your parents are old?”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会回答:“To support them.”这时,所有学生就会恍然大悟,知道单词“obligation”的意思是“义务、责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情境教学为学生创造具体语境,从而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语言含义和使用技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形成良好语感,从听、说、读、写多方面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三、注重学生互动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研究意识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交流,在交际理论中,人际交往的互动性是其核心思想。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互动交流,特别是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发挥自身优势,弥补自身缺陷。同时,学生通过成功有效的互动交流后可以提升信心,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学习。
在中职课堂英语教学中应采取多种互动形式,包括表演、游戏、比赛等,可以把流行元素作为载体来传递知识。例如,学习《展望未来Ⅱ》第4单元“购买衣服”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喜欢的衣服或者一些偶像明星的服饰,然后制作成PPT课件进行展示。通过这些新颖教学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锻炼他们的互动交流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对教材进行细致研究,做到灵活应用。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研读挖掘教材的基础上,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依据“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注重学生互动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研究意识,最终实现中职英语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徐飞云.浅谈当前我国中职英语教学的正确定位[J].南昌高专学报,2010(05).
“培养适应自由公正社会的法律观点”是日本法律教育的基本目标。所谓自由公正的社会,是承认对方的存在并尊重人们的多种多样的想法和多样的生活方式,能够协调共生的社会。公正的司法赋予所有当事人平等、对等的地位,通过公正的程序,以法律为基础进行权利救济,通过处理违反规则的事件维持和形成法律秩序。法律一方面起着规范国民行为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明确国民的责任和义务,维护国民的权利,使公民能够自律地生活。法律教育要在每一个公民自由行动的基础上,使学生加深对法律及司法工作的理解,尽量做到事先预防纠纷,提高解决纠纷所必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公民在学校期间学习法律及司法,在维护自己的权利的同时,必须学会尊重别人的权利,要充分认识权利和责任之间的密切关系,明白积极参与到跟自己有密切关系的法律、规则的制定过程中的重要性,领会利用法律解决纠纷的合理性。一是作为自律且有责任的主体,为参与自由而公正的社会运营培养必要的素质和能力;二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带着充分的法律意识而行动,培养能够作为法律主体加以利用的能力。因此,日本的法律教育是让每个公民理解宪法及法律的基本原理,培养自由参与公正社会运作的必备素质和能力。
二、日本中小学法律教育的内容
(一)法律教育的基本内容
为了达成以上目标,法律教育研究会提出了中小学法律教育的基本内容。1.法律是为了共生而相互尊重的规则,为了使国民的生活更加丰富而存在,但只在学校里由老师灌输是难以理解的。为了使学生获得切身的体会,就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学习规则是如何产生的,以规则为基础去解决法律纠纷。2.让学生理解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作为自律而负责任的主体,自由参与社会管理,维护个人尊严、国民,进一步加深对基本的价值、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的基本状态的理解。3.在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私法领域,提供充足的学习机会。在教学中,将贴近日常生活的问题作为题材,促进对于契约自由的原则、私有自治的原则等私法的基本观点的理解,同时,加深对企业活动、消费者保护等事关经济活动问题的认识。4.通过公正的司法,经过第三者采取适当的程序,以公正的法规为基础进行判断。将所有的当事人放在对等的地位,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对被侵害者实施权利救济,期望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内容获得对司法审判的实际感受。学生的法律教育以上述领域为中心,从自身出发,作为自由公正社会的成员,要努力掌握积极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方法,注意倾听与自己不同的见解,通过讨论达成共识。要加深对于权利和责任的紧密关系的认识,在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被保护的同时,也必须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认识到在相互尊重的规则下遵守法律的重要性,培养规范意识。
(二)按照儿童的不同发展阶段确定法律教育内容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先驱让•皮亚杰(J.Piaget,1896-1980)和劳伦斯•柯尔伯格(L.Kohlberg,1927-1987)的理论,在成长过程中,儿童的判断是通过逐渐加深对第三者的见解和社会性事务的理解,从主观的看待事物变为更客观的看待事物,将对象客观化的过程。而且在孩子们的判断从主观出发逐渐向更加客观转变的过程中,自己制定规则的经验非常重要。根据发展心理学,小学低年级把猜拳认为是公平地决定事务的方法,小学时期有一半时间重视少数服从多数,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中就开始认识到由多数做出决定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儿童的判断标准一般是按照这个顺序发展的:伟人的言论是正确的;与自己合得来的好;期待周围的人们都好;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法律是必要的;社会契约的理想;无论在哪个社会都有存在于人类的普遍原理和根本伦理。据此,教师在学习活动中提供二难推理的事例,提供参与社会事务、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讨论的机会。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哪个阶段适合什么内容的法律教育呢?日本法律教育研究会召集发展心理学专家和小中高学校的教谕举行听证会,听取各方意见,提出各阶段应实施的法律教育内容。
1.小学开展法律教育的内容。
小学法律教育的基础就是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培养公德心。在小学阶段应该加强“遵守纪律和规则”意识的培养,要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和游戏中学习自己制定规则,增加操作性的和体验性的活动,这与在社会科中学到的法律知识相比也非常重要。社会科与公民科:广泛地学习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本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法律的影响、权利义务的关系、保证公正地判决、审判制度的概要等法律和司法相关的内容;在生活科中,可以设计一些有关遵守规则和礼节的具体的活动,通过增加体验养成生活中必要的习惯和技能;道德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性,理解规章制度、社会规则和法律的意义及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在家庭科上学会通过法律的学习解决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综合学习时间和活动课上,积极开展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解决学校生活中的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开展讨论和对话,培养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态度。在小学阶段,学生是以自己和班级、自己和朋友的世界为中心,到了初中,自己、对方、班级、学校、地区等形成了更多面性的多角度的看法,因此必须要发展中小学教育之间的协作。
2.初中开展法律教育的内容。
在初中阶段,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普遍性原理。比如理解法律是让国民生活更丰富多彩的规则,法律为不同的人们提供了共同生活中相互尊重的准则。在公民社会中建立契约的自由和应该承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等基本原则。理解司法是以对受害者的救济和对违法者的处分为基础维护和形成法律秩序的。作为理解普遍性原理的前提,初中生应该拥有辨别事物的能力,应该体验履行正当程序的感受,而不仅是问题的正确答案。在不能脱离某种立场进行判断的时候,要认识到有多样化的立场存在,并且存在普遍的价值观,这一点认识非常重要。在不明白价值优劣的几个答案中,要掌握对选择某个答案的根据和理由进行解释的表现力。初中阶段实施法律教育的学科不仅是在社会科,也可以在道德、特别活动等课程中实施,在选修科目和综合学习时间中灵活开展,也有助于加深对法律教育的理解。
3.高中开展法律教育的内容。
明确与法律有关联的重要事实,看清争论的焦点,重视基本价值,进而让每个人成为制定法律的主体。高中阶段在帮助学生考察法律问题的同时,要让他们学会以明确的证据为基础进行公正的判断,并学习他人的判断及理由,为进一步形成自己的判断打基础。这样别人的判断有可能成为批判的对象,但另一方面,也就理解了“自己的判断也同时伴随着必要的责任”。
三、日本中小学法律教育的实施策略
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法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日本开放的学校教育模式下,社会各界尤其是法律实务界专家的参与非常重要。日本普及法律教育以文部科学省和法务省为主导,以学校和教师为实施主体,以各级法院及司法工作者为助力,全社会在共同推动法律教育的实践上下功夫。
1.加强学校法律教育的指导工作,逐步分层全面实施。日本从2011年开始在小学实施新的指导要领,在学校教育中全面推进法律教育的充实与发展。初中也已经从2012年开始、高中也计划于2013年开始全面实施。尽管如此,在普及法律教育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调查显示,日本小学在回答各学科在年度计划中法律教育的充实程度时,有一半左右选择“不知道该怎么说”。这说明很多学校和教师没有意识到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且未采取加强法律教育的措施。因此,开展法律教育宣传很重要,要首先让学校、教师、法律实务专家理解其重要性,文部科学省要利用各种机会向教育委员会和学校宣传法律教育的重要性。
今后,日本提出要以新学习指导要领为基础保证法律教育的实施效果,将创造有关法律和司法的思考型教育作为新的目标。学校以老师的创新指导为中心,促进教材开发以及指导方法上的实践研究,同时争取得到法律实务专家的支援。学校也期望法务省协助编制能有效利用法律实务专家的教材和学习指导方案;提供有利于理解法律教育的参考文献;制作并管理面向教师的主页,回答在备课中产生的相关法律问题;通过模拟授课介绍新的指导方法;为法律教育的研修提供专业支持。中小学校期待能够在教师的研修和学校的自主研究活动中得到帮助,这样大学教师也要理解法律教育的重要性,研究与中小学开展合作,充实指导中小学法律教育的方法。对于希望成为教师的大学生,要充实法律教育的指导,获得资格证书必须履修日本国宪法。要取得社会科和公民科的资格证书,其学习科目中必须要有法学,学习过法律教育相关科目的教学法。因此,各大学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在选修科目上向学生教授法律教育的内容。
2.法务省非常重视中小学校法律教育,积极制定法律教育计划在法务省的推动下,日本最高法院、法务省、日本律师联合会以及司法书士联合会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协调合作,采取积极的措施推进学校法律教育的开展。例如,法务省在推进实施法官制度等司法制度改革时,充分理解国民法律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加强普及工作。法务省为了让国民很好地理解法律及司法,构建实现正义的社会,对刑事司法有充分的理解和信任,采取了很多措施。检察厅和刑事局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移动教室计划、上门服务计划、刑事审判旁听计划。
法务省根据学校的需求,采取易懂的方式积极推进学生对于检察官以及刑事程序的理解,2009年5月对于将要实施的法官制度进行宣传,派检察官任讲师到学校讲解,积极支援教育委员会举办的教师研修。保护局开展中学生支援行动计划,由在处理不良行为问题上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保护司直接到中学里,以不良行为问题和药物滥用为主题实施“防止不良行为教室”;与老师共同探讨有关问题学生的指导方法;和学生指导担任老师组成联合事例研究会。人权拥护局实施中学生人权作文比赛,由人权拥护局、法务局的职员组织人权教室。秘书课让学生参观法务省并讲解日本的基本法律制度。2004年国会通过了司法制度改革关联法案之一的《综合法律支援法》,2006年设立日本司法援助中心。援助中心的业务范围也包括对教师的法律教育授课,或者协助儿童学生的自主调查研究、提供法律制度及当地法律专家的信息资料、活动内容等。
3.法院对中小学法律教育的协助。为了使国民理解司法制度、审判制度、法院的工作和作用、法官的工作,法院对于司法教育也付出了自己的努力。比如派遣法官作为讲师去学校,谈体验、讲演、回答学生的疑问;对于法院的工作、作用、法官的工作等司法制度、审判制度进行说明。例如东京地方法院到初高中,讲解审判制度及法院的结构,民事裁决的方法,法院的工作,司法的作用和意义等。对初中生主要是说明刑事与民事的不同等基本问题,对法院和法官产生好感。对高中生主要是通过介绍具体的事例和经验、民事裁决以及作为法官的职业进行说明。在活动中,带来法袍、记录格式等实际审判中使用的物品,让学生亲眼看到、摸到这些东西。对于最近报道的著名事件的有关问题进行解说,引用竞猜等方式创造参与型课堂。各法院要在主页上宣传法律教育,并根据学校的要求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编写针对学生的讲义,或者安排实施法庭旁听。
4.日本律师联合会、律师协会的努力。日本律师联合会从1990年以后,采取多种形式由律师进行法律教育。1993年5月召开总会作出“关于充实司法教育的决议”。1998年11月在“司法改革的理想”中提出要推进司法教育。在消费者教育的领域,日本律师联合会消费者问题对策委员会设立了教育分会。日本律师联合会广泛地接受社会科参观学习,2001年度接待41次、1 159人,2002年度接待83次、1 395人,2003年度接待119次、2 638人。律师协会也以初高中生及广大市民为对象进行司法教育实践。内容涉及消费者问题、家庭问题、一般民事问题、司法制度等多个方面,采用的方法不仅有讲义的形式,还有模拟审判的学习和指导、旁听等,开展了很多有创意的工作。实施的场所有学校、公民馆、会馆、文化中心等多种场合。
5.日本司法书士联合会、司法书士协会的法律教育实践。司法书士协会在过去的10年中积极开展法律教育实践活动,强调中小学最基础的法律教育是自我负责,学会在社会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特别是培养法律上的判断能力和人权意识,创造维护公平公正的国民生活。司法书士协会从1979年开始就在全国各地开展以“身边的法律问题”为主题的法律教室活动,在公民馆活动、PTA(家长老师协会)活动中举行演讲会。此后伴随着面向消费者的高利贷成为社会问题,在全国各地由司法书士开展陷入多重债务问题者的事后救济活动中,强烈意识到消费者教育的必要性,并以此作为司法书士协会的事业,从预防性司法的立场逐渐对市民开展法律教室活动。
近年来年轻人易因消费合同引起的纠纷增加,走出校门在社会上立足之前,希望能够学习到社会生活必要的基本法律知识和守法的思维方式。这不仅是考虑到应对引起法律纠纷,而是从不发生问题的预防司法的观点,超越单纯地不受害,希望起到法律与国民的联结点的作用。为此,司法书士从日常咨询业务的经验出发开展有活力的法律教育,更多的是在公民科和家庭科中,以信用、合同为中心制作短剧,使授课更加易于理解。2009年日本司法书士联合会对各地的活动进行支援,成立了实行法律教育推进委员会,进一步充实法律教育(消费者教育)事业。
一、认真备课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
(一)备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备教材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系统认真地研究全学期的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中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明确各单元、各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对书中练习题的多少、难易、类型进行研究分析并决定增删,同时还要认真、合理地安排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每一节课的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注意避免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情况。另外,注意分散难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备学生。
备学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知识水平有高有低,接受能力有强有弱,学习态度有好有坏,教者可通过课堂提问,通过作业和适当的、必要的考试,来了解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态度等。教师要通过多渠道信息反馈弄清哪些地方学生普遍感到困难,是共性问题,哪些地方仅是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有摸清学生的底细,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难点、深度和广度;才能面向全体、兼顾少数;才能使课堂45分钟的教学得心应手;才能自如驾驭教材、驾驭课堂、驾驭学生。
二、重视学法指导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到作用,看见效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十分重要的。
指导学生预习方法。预习不是看一遍书即可的,教师可列出要求让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
指导学生听课方法。用耳听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动脑加以分析、归纳,将知识加以整理以便加强记忆;动手将重点内容做笔记以备复习。
指导学生复习方法。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的。这就要指导学生及时复习,到后来可间隔一定时间再复习,间隔时间随复习次数增多越来越长。学习方法一旦被学生掌握,课堂教学效率必将大大提高,学生也将受益终身。
三、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爱因斯坦说得好:“对一切来说,只有喜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因此,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强大动力。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才会变得积极主动,注意力集中,记的东西也才更多。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可以做如下尝试。
(一)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保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孟子说:“教亦多术矣”。“术”即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教法,不拘一格。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中学生处于活泼好动、喜欢变换的年龄期,再好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若天天单调重复,学生对其兴趣也会慢慢减退,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必须具有独创性。”那么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魅力来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突破课本的约束,汲取更广博的知识呢?课堂像舞台,为了吸引学生,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生动的表演,渲染教学气氛,创设学习情境,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讲台上,教师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语言魅力及高超的教学艺术给学生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正是所谓“以情传理,情理交融”的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可借助于设问法、角色表演法,竞赛法、游戏法等多种形式,给学生创设一个充满激情、妙趣横生的情境。学生一旦有了激情,就会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当成一种乐趣,带着好奇心去求知,从而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增强英语学习信心。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近年来,计算机多媒体为教学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静为动,无声变有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990年,耶鲁大学教授Edward Tufte 在解释为什么最有效的信息传播媒介是可视图像而不是听觉时指出:“信息图像化本身就满足了每一位学生的不同需要,使其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和各自不同的进度来对图像化的信息进行个别化与理性化的筛选和理解。图像化的信息本身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同步进行的可控宽频带通道。而单纯口授是无法达到这一点的。”这说明多媒体既保留了计算机的交互特点,又具有视听设备等优势。它可以克服文字与口头表达形象性弱的缺点,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生动的图像、优美的英语原音多方面、多角度地向学生呈现英语教学素材,从而使学生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例如,要让学生把握Shopping的常用词,仅靠老师单调的讲课,学生要记住那些购物常用语,如“比较、挑选、还价、试穿”等,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先创设一个购物情境,再通过录像、要点提示等手段把新知识呈现出来。然后,再设置四个不同“盒子”在屏幕上,代表四个不同“商店”(文具店、水果店、服装店及饮食店)。学生选中不同“盒子”时,进入相应的购物场景,按屏幕上的要求进行练习,巩固新知识,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最后,通过练习、归纳、总结,学生眼、耳、口、手、脑被充分调动起来,参与教学活动,轻而易举地把握了购物用语,并能灵活地投入到具体的语言运用中。这些都归功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创设的良好情境及和谐的语言学习环境,学生仿佛进入到语言活动的真实情境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如果教师能用教20%至25%的优秀生的办法对待其他学生,这个问题就会解决了。”要提高课堂效率,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教师必须注重个体差异。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应回避。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研究学生的共性还要研究学生的个性;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外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任务的难度。难度太小,缺乏挑战性,会使学生失去兴趣;难度太大,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给每个学生定位,设计出不同层次学生参与的情境,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教学,调动起每个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帮助其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比如在教授每一课时,可以让成绩好的学生自己创设情境,自编对话并进行表演或自己组织语言复述课文,看图说话。对中等层次的学生要求能背诵对话或老师规定的课文内容。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要求熟读对话或课文内容,语音、语调准确。另外,在课堂上,要使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进行创造性思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相应的深浅不一、不同层次的问题。比如可以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中等的学生回答一般的问题;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简单的或直接出自课文的基本问题,这样就使全体学生均有了参与的机会。最后,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作业可分高、中、低三个档次。成绩较差的学生基础题必须做,并努力做中档题;中等学生中档题必须做,努力做高档题;成绩好的学生必须完成各档题。实践证明,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不仅能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人人有所获,更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其学习英语的信心,提高其听课的效率,最终提高其英语成绩。
五、课后反思,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环节。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所谓课后反思,即教师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后,对自身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及潜在的教育观念重新认识。上完每节课后,都要反思一下自己这节课教学目标完成得如何?学生主体性发挥得怎么样?这节课的优缺点是什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什么,有何建议?通过不断的反思和修正来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