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于梦的心理学范文

关于梦的心理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1: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关于梦的心理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于梦的心理学

篇1

争做追梦人演讲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在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蕴藏着一个执着的梦,我们会不顾一切去寻找,去达到。每当歌手的歌声得到人们的赞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然而,这个境界就是我梦想中的境界。而达到这个境界的方法——努力学习。

只有学习才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在音乐的道路上也是,只有将来“前途无量”,才能带到我们的梦想。

现在学习并不是在浪费时间,现在学习进一小步,在梦想道路上就是一大步。每当我感到艰辛时音乐总能帮助我放松心情,有时听到一首歌,感觉里边的主人公就是自己一样,歌词完全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自己。而音乐对我的影响并不止这些,它使我哭,在我悲伤时可以让我变得活泼开朗。每当听到“追梦赤子心”这首歌完全激发了我对追音乐梦的坚持和努力。“向前跑,迎着冷眼和嘲笑,生命的广阔不历经风雨怎能感到”……

即使在追梦过程中有再大的挫折,我也会重新再来,我们都要坚强,勇敢的去迎接困难,因为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完美的。

梦想犹如星辰,在茫茫星辰中,我们也许会迷茫。不过,我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而真正属于我的星星就是“音乐梦”。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希望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长大的梦想,难以捉摸,有的可能还不知道,有的却不知道怎样去坚持,不过我们在挫折的磨砺下回越发光芒。

让我们张开翅膀,迎接梦想!

做新时代的追梦人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xx系20xx级xx班的xxx,很荣幸能参加此的的演讲比赛,我这次演讲的题目是:《把握青春,激情成就梦想》有一首诗最为动人,那就是青春;有一段人生最美丽,那就是青春;有一道风景最为亮丽,那就是青春。是啊,青春是一首充满朝气的歌,它奋发向上、斗志昂扬。青春也是一张充满自信与欢乐的面庞,它笑容灿烂、美丽动人。青春更是一条充满鲜花和掌声的路,它前途明亮、前程似锦。

时常听到有人说,在我们这个年龄,青春早已过去。但我却并不认同。青春,不只是年华,而更是心境;不只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更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像、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每个人的胸中都能涌流!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懦,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把握青春,而对于青春的坚持,我想,也只有拥有激情,才能达到。——这种激情,是对于年轻的自信,是对于未来的憧憬,更对于梦想的渴望。我们拥有这种激情,故我们拥有了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梦想的渴望,故我们拥有了青春。拥有激情,我们拥有永远的青春气息,所以我们才会不断拥有梦想。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过:不要放弃你的梦想。当梦想没有了以后,你还可以生存,但是你虽生犹死。是啊,人因为梦想而伟大。如果没有梦想,生活就像是折了双翼的鸟儿;如果没有梦想,生命就像是贫瘠的土地。

我们的梦想,是一个简单的信念,是一份对自己未来与生命的责任。也许,是二十岁的豪情壮志;也许,是青春期的迷茫与冲动;也许只是一份平淡的渴望——渴望掌声,渴望成功!无数的“可能”,无数的“希望”,因为我们的青春岁月充满奇迹,我们心中大大小小的梦,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芬芳弥漫。

有首诗这样写道——我要用一生去实现,心中美好的愿望,即使那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走向远方又有远方,有时,感觉自己,真像一只孤独的大雁,扇动着疲惫的翅膀,望天迷茫望水也迷茫。只是从来不想改变梦想,只是从来不想埋葬向往。我不在乎,地老天荒。只要能够,如愿以偿。

梦想让我们活得更加有血有肉,而并不是虽生犹死。当我们拥有了激情,获得了青春,就更需要拥有一个梦想。它或卑微,或看起来不切实际。但那又能怎样!再卑微,它也有自己的光芒。再不切实际,它也能带领我们拥有未曾有过的方向!

朋友们,把握青春吧!用激情,成就自己的梦想!激情的生活,青春的心态,脚踏实地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我相信,成功就在不远方!

谢谢大家!

追梦励志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过霍金的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如果没有梦想那么他就无异于死掉。”当时只是觉得,嗯,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梦想,没有梦想的人真的是太可怕了——行尸走肉。现在再读起来,却又想到了不一样的东西。像霍金一样身患重症,全身瘫痪,一身只能在轮椅上度过的人,我想他是完全有理由可以自暴自弃,浑浑噩噩的终此一生。但是霍金却没有,他的身体被疾病无情地固定在轮椅上,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到了茫茫寰宇中,去探索那些不为人知的奥秘。因为他怀揣着属于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所以他配得上用“

伟大”这个普通人可望不可即的名词来修饰。

一个拥有远大梦想的人是幸运的人。因为有了梦想,他会增添无尽的力量,打个比方,就好像一个人出门旅行,面对着一条条宽广的道路,假如他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是哪里的话,那么他又该往哪个方向去?没有具体的方向,人就只能迷茫无所适从的站在原地打转。相反,一个确立了远大梦想的人,就会轻而易举的走向理想中的目标,走向成功。没有前进动力的人是不可能走的长远的。当然。在这一段追梦的过程中,必定会充满风雨和各种困苦磨难。但我们需要在心里反复提醒自己,我的梦想是什么,我要坚持,我一定行!

“梦想”其实很简单,也非常重要,没有了梦想,就仿佛一只只满足于现状被关在人类牢笼作为观赏物而从不渴望有朝一日翱翔蓝天的鹦鹉,最终只能无所事事死在笼子里。可是实现梦想,信念和坚持更加的重要。“梦想”并不是一个美丽的词藻,你只要凭借它带给你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去努力,梦想就一定会成为现实。有一位研究人员做过一项调查,被调查的是十位在事业上颇有成就的集团公司总裁,调查结果显示,十位里有八位均表示自己在青少年时代已经树立了目标,有自己的梦想。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想日后有所成就,一个远大的梦想是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成功的背后除了梦想还应该付出实际行动,否则就真的是“白日梦”了。

还记得大衣哥朱之文吗?那个执着唱歌的山东大叔,生活的贫困也没能阻挡他对音乐的热爱,一块镜子,一盘磁带,再加上他自己的日日练习,最终成就了一位被人们所尊敬的嗓音嘹亮的大衣哥。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杨乐,从小喜欢学习数学。少年时期读过大量数学方面的书籍,发现这些书上的定理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用国外的数学家的名字来命名的,小杨乐很不解:“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注定要在数学上不能取得有影响力的成就呢?我一定要把我们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印在以后数学书上!”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每天发奋学习,努力钻研学术,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杨乐终于在函数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成为驰名中外的大数学家,真正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所以说,“梦想”不是

篇2

关键词:校企联盟平台;工学结合;实习基地;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156-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特征。很显然,实验、实训、实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关键环节,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平台,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合作办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多年来,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我校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搭建校企合作发展联盟平台,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和实践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多种校企合作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校企合作发展联盟平台的搭建

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和保障。然而,我国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将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场所的层面上,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一些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形同虚设,企业根本没有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这些状况的存在,不仅是实现真正校企合作的瓶颈,而且严重制约了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我校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研究表明:一方面,目前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的老板逐渐更新了观念,意识到校企合作对企业员工培训、产品开发、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学校的人才培养需要与企业岗位技能对接、学生校内学习需要与企业实际工作一致、学生顶岗实习需要到企业顶岗,这些都需要企业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但难以找到合适的企业;再一方面,校企互找仅停留在关系介绍或通过网络或电话联系,以及人才招聘会的简单交流,缺乏一个跨行业、跨领域的多家企业与学校强强联合、互相沟通交流的合作发展联盟平台。

针对以上状况,我校各级领导达成共识,要想使我校校企合作走向深入,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供优势资源和优惠政策,为企业搭建交流沟通与合作发展的平台。一方面,提高学校的宣传与美誉度;另一方面,作好企业之间的联系纽带,实现校企的“双赢”互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第三,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加强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2006年,我校本着“双方自愿”的原则成立了校企合作与发展联盟,并设立了专门机构负责该项工作,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定期召开联盟大会,给大家提供交流沟通、共谋发展的平台。2010年,依托我校校企合作发展联盟平台,成立了高职牧业教育集团,为校企深度合作奠定了基础。

截止到目前,我校校企合作发展联盟共有理事单位68家,会员单位135家,构建了“订单培养”、“校企共建实验室”、“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校企共建生产性车间”等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

生产性实习基地的建设

“订单培养式”实习基地 我校生物工程系分别与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洛阳普莱柯生物工程公司、郑州市三叶兽药集团、郑州金星啤酒集团公司、郑州炎黄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建立订单培养班。各班均采用单独成班,由企业与学校共同负责管理。公司根据自身岗位技能要求和职业标准规范制定培养方案,学校根据企业提供的培养方案组织教学,基础课程在学校完成,由学校教师授课,技能课程采取在企业边实践边上课的形式,由企业技术人员授课。学生顶岗实习分三个阶段,全部在企业完成:第一阶段,由企业按照其产品生产流程或工序,安排学生轮岗见习;第二阶段,顶岗实习;第三阶段,顶岗工作。此外,根据企业生产需要,订单班在教学时空上可以灵活调整,让学生参与企业员工培训、企业专题会议、企业重大活动、企业季节性生产,一方面,给学生搭建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平台,让学生早接触企业、早接触岗位,真顶岗,顶真岗,另一方面,确保人才培养与岗位技能对接,实现校企双赢。

“校企共建研发平台式”实习基地 我校食品工程系与上海双剑食品有限公司共建食品研发实验室,由公司提供各种设备,学校提供场地与负责设备的维护。该研发室的功能是:一方面,在企业指导下,教师参与企业科研项目研发,科技成果双方共享;另一方面,要保障学生校内实训的教学需要。该研发室的建立,不仅有效改善了专业教学实训条件,而且各种科研项目的开展也为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了载体,为学生进入开放性实验、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提供了机会与平台,大大强化了专业实践教学。

“校企共建生产车间式”实习基地 我校与河南今日药业公司签订了租用其公司100亩地、使用期6年的协议,在其药厂原有仪器设备的基础上,按照现代生产要求进行仪器设备的更新与改造,建设适于发酵、制药等相关专业实训的生产车间式实训基地。企业负责生产车间的经营管理,保障学生实践教学,并为学生生产实习期间的生活问题提供便利;学校按时交纳租金,负责生产车间设备的管理和维护。该实习基地的建立,可以说是借船出海、借鸡下蛋,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办学,构建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实习环境与企业生产的“零距离”对接。

“校办工厂式”实习基地 河南海润集团是我校的校办企业,是一家集科研开发、生产贸易、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产学研结合的畜牧业高科技企业。公司的根本任务是服务畜牧、饲料、兽药等专业的教学一线,保障学生现场教学与顶岗实习安排;采用企业化运作模式,以产品市场化为宗旨,以“领先、创新、诚信、图强”为企业精神,已发展成为河南省内规模最大的饲料生产企业之一,在全省同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享有较高声誉。此外,我们还依托动物医学专业教研室,建立郑州牧专兽医院,由学校提供场地、设备、运作资金,在圆满完成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任务的基础上,教研室教师负责经营管理,以适当创收为辅。该实习基地不仅确保了相关专业学生生产实习的需要,而且市场化的经营模式也为实习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研发为载体的实习基地 我校与郑州市通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猪血免疫球蛋白提取及产品开发”合作项目,依据各自优势,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拟订厂方负责免疫球蛋白的提取工艺研究及产品质量保障,校方负责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市场分析及产品市场销售与推广工作。这些研究都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部分合作产品已经进入小试推广阶段。同时,我们借助学校合作发展联盟平台,一方面,进一步扩大了产品的实验范围,另一方面,以该项目为契机,我们与10余家企业找到了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增进了跨行业、跨领域的企业交流沟通,围绕产品开发、试验、营销策划等环节,形成了各相关专业的学生的稳定实习基地。

“校企互聘互派式”实习基地 在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教师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有很大提高,不少教师被企业聘为技术顾问。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企业为我们推荐的兼职教师,也是带着培养合格高技能人才的美好心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形成了校企合作的新局面。为了增进双方的“双赢”机制,学校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如生物工程系被郑州天宇饲料科技公司指定为员工培训单位;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一方面,为我校专业发展提供指导与帮助,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就业岗位。

“依托财政支持式”实习基地 为了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我校还依托专业、行业优势,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政府财政支持的实习基地建设项目。一方面,改善我校实习环境,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另一方面,依托资源优势,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功能,为校企深度合作奠定基础。我校现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省级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还有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生产性实习基地的管理模式

建立良性的生产实习基地管理与运行机制,是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保障。在具体实践中,我校以学校、系部、企业三级管理机制的建立为抓手,以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为工作重点,双管齐下,真抓实干,把学生顶岗实习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学生实践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提升。

创新管理组织机构——学校、系部、企业三位一体 (1)学校层面。以学校校企合作发展联盟秘书处为平台,成立由主管校长、教务处处长与副处长、各实习基地企业负责人、各系部主任组成的校级学生顶岗实习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校企合作有关协议的制定以及相关事宜的商讨与协调,学生顶岗实习的内容、人数确定以及时间安排,学校实践教学管理规范的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的监督等工作。由学校教务部门具体负责顶岗实习的管理与监督。(2)系部层面。成立以系主任负责,由副主任、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学生顶岗实习领导小组,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教学内容制定、实习基地开发、沟通协调与管理,学生顶岗实习的监督、指导、考核以及各项过程管理文件的制定与监督等工作。(3)企业层面。成立以企业人力资源领导负责,各岗位技术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组成的学生顶岗实习领导小组,负责学生实习岗位安排、岗位技能指导、考核以及沟通协调等工作。

强化过程管理——“六结合”顶岗实习管理模式 强化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我们构建了“六结合”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学校管理制度与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既是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要处于学生守则与企业规章制度的双重管理下。二是企业技术人员与指导教师相结合。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采用“两导师”制,即一个是学校派出的指导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主要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专业、生活、安全、与企业协调等问题;另一个是企业指定的技术人员,主要指导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三是专业教师管理与思政教师管理相结合。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指导,而且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四是专业知识实习与学生道德培养相结合。在顶岗实习中,学生常表现为不能吃苦耐劳、情绪浮躁、思想不稳定、纪律不严格、要求高待遇等问题。所以,在学生顶岗实习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五是企业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采取以企业现场实践考核与顶岗实习表现相结合的形式,由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指导教师共同进行成绩的评定。六是教师指导与网络相结合。借助于学生实习指导网站、“手机课堂”等媒体,利用短信互动和网络在线,让教师定期指导、及时联系学生,让学生感觉到他们不是一只断线的风筝,能够时时受到教师的指导和学校的关爱。

结语

校企合作是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基石,是全面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保障。实践表明,学生实习基地建设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照搬,一方面,需要校企双方解放思想,不能仅停留在实习基地建设的合作层面,要开展多方位、多渠道、多举措的合作形式,实现校企的深度互融合作;另一方面,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拓展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以“校中场”、“场中校”为主线,把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实现校企共同育人、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七荣,周巍,张东升,等.谈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4-6.

[2]李超任.对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理性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4):122-123.

[3]胡伟光.对高职“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思考[J].石油教育,2006(5):25-26.

[4]谢文明.校企合作机制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1):34-36.

[5]边传周,王永芬,张晓根,等.搭建合作发展联盟平台 创新校企互动合作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2009(4):48-50.

[6]席磊.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9(8):59-60.

[7]宋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0-11.

篇3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直到现在,我也说不清是自己被记忆开了个玩笑,抑或是真的有这样的妙事。

那是个没有丝毫不同的夜晚,我做了一个梦,梦里,我走在我每天放学必经的小路上,很惬意,在经过一户人家的低矮院墙边时,我突发奇想,踮起脚尖向院子里看了一眼,发现主人不知什么时候新添置了一盆黄色的太阳花,以前路过时,从没有见过。

一夜好眠后,是个晴朗的日子,下午放学后,阳光很美,如同梦境中一般,当我走到梦见的那条小路时,我突然有了一种恍惚和奇怪的感觉,鬼使神差,我走到了那户人家的院墙边,踮起脚看了进去。一盆陌生而熟悉的太阳花落在我眼底。当时我的心理有一种意料之外而又理所当然的感觉。

这个梦也许证明不了任何事情,可是着实让我费解了很久,至此,我对梦就有了一种狂热的好奇。但是直到接触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的理论,我才逐渐对梦有了一个较为具体也比较科学的认识。实际上,荣格和阿德勒的精神分析往往更为人们所接受,弗洛伊德的一些理论确实有些偏执了,但是我却对他的精神分析理论最为狂热,对于梦的理解,我也更加推崇他的理论。

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建立在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基础之上,长期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帮助弗洛伊德从大量实际的案例中归纳出了非常著名的精神层次理论以及意识理论。

他的精神层次理论主要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他认为这些精神活动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潜意识这三个层次,就好像我们生活的地球分为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一样。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实际上,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梦是在告知我们身体和心理最根本的需要,它有着一个预警的作用。比如我们的身体需要食物和能量,梦中我们就会在不断补充这些东西,而如果我们需要上厕所,梦里也会出现相应的场景。

弗洛伊德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心理决定论者,在他看来,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自然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愿望的达成,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我们梦到的事物或许和我们的需求没有直接联系,但他认为那是一种有规律性的伪装。比如他认为雨伞的把手代表着男性的生殖器。

可见我们的梦其实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他多次进行自我实验,他故意吃很咸的食物,控制饮水,在口渴的状态下入睡。晚上梦见喝水,痛饮甘泉。梦中的喝水可以缓解他的渴,他就不用醒来,这让睡眠得以保证。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方便的梦”。

释梦理论是很多人都很感兴趣的,对于人脑,我们曾称之为黑箱,后来转为灰箱,而梦,我想,现在仍然是云遮雾罩的领域。但是,根据进化理论,几千万年的进化,梦依然存于人类的生活,足以证明,梦绝不仅仅是一种现象。请允许我做一个猜测,我认为它很可能是一种密码,解读密码的方式是因人而异的,解读了密码后,梦境就如同JK・罗琳笔下的那个厄里斯魔镜一样,人们通过它可以发现自己的根本欲望。

一股没有形式的力量

爱因斯坦说过,人类现在的科技水平,只能去验证某些东西是存在的,而无法证明某些东西是不存在的。所以,很多人都反对超自然现象的存在,但我认为,它确实存在,而且它的力量将是我们无法估计的。

超自然现象可以理解为超越自然科学的常规可知性范围的现象:或者说,超越了当代自然科学知识的极限而被认为不可能产生或无法解释的现象。

回到文章的开头,我所举的我切身经历的那个例子,就是一种超自然现象:既视感。即视感,是人类在现实环境中突然感到自己“曾于某处亲历某个画面或者经历一些事情”的感觉。就是从没见过的场景、事物却仿佛见过的一种错觉。它之所以被划分在超自然现象里面,是因为大部分的即视现象,都是发生在没有先决经验的情况下,甚至很多即视现象有预知的功能。

超自然现象其中一部分被当成超心理学来进行研究,并且被分成三种等级:精神现象,例如心灵感应、透视、预知:身体现象,像是意念力、圣痕和实体;残存现象,例如出窍体验和濒死经验。

可以看出,超自然现象在心理学中的理论,有很大一部分提到了有关于灵魂的学说。从原子论、理念论到生机论,古代心理学从诞生起就与灵魂一词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看来,心理学上常常提到的灵魂,与潜意识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对于现在的科学心理学来说,都是未知的部分,都出于黑箱之中。

人们认为,心理和灵魂息息相关,而实际上,很多关于灵魂的心理学学说都非常耐人寻味。我发现,泛灵论就是其中一种。泛灵论亦称“万物有灵论”,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具有意识、灵性的一种学说。泛灵论是人类第一个有结构的、带有某种普遍性的思想体系,是宗教的最初形态之一。在科学心理学诞生后,随着越来越多实验心理学的应用,泛灵论等一系列理论被心理学家们认为是一种思维未演化完成所形成的不成熟的心理状态,更有甚者,认为泛灵论是反科学的学说。

我对泛灵论很感兴趣,将很多没有生命迹象的物体看作是有灵魂的事物,看上去是很滑稽的,但是认为自己能与不同于我们的灵魂交流,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的确存在于我们的生命过程中,而且并没有科学能证明这种现象产生和渐渐消失的规律和来由。

篇4

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各种配置中,需考虑到心理图书的配备,这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要求中都有体现,如《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基本要求的通知》(2006-03-31)中明确提出:“阅览区(室)应配备书柜、阅览架、桌椅、心理方面的图书、报刊和杂志等。”南京市教育技术装备办公室即将出台的《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规范(0807)》中也明确指出示范级心理咨询室需配备至少100本“心理学杂志、教育心理期刊、与心理学相关的文学艺术、音乐和影视资料等”“包括心理学基础理论、新心理治疗流派、教师、学生、家长阅读等多个层面(副本不得超过2本)”的图书,合格级心理咨询室需配备至少60本“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学生自助读本(副本不得超过3本)”的图书。可见,图书配备是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读心理方面的书可以缓解或消除生理、心理疾患,促进身心健康,增进自信、改善个人行为和人际关系,是自我心理调适的良药。心理咨询室配备图书的主要作用:其一,前来咨询的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丰富有关知识,增进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获得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指导;其二、咨询老师可以随时翻阅,了解其他咨询案例,学习其他咨询老师的有益经验,以便更好地开展本校咨询工作;其三,学校的其他教师通过这些资料可以扩展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更好地了解自己、尤其是了解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便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使之更加适应中学生的特点。

二、学校心理咨询室图书配备的选择

学校心理咨询室图书的配备应根据阅读对象的不同而要有所选择。

1.对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建议配备以下方面的图书,这些书籍为咨询理论书籍,专业性比较强:

(1)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发展至今,内容已经极为丰富。为了对心理学有全面的了解,最好从一本心理学导论或普通心理学入手。

《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是一本优秀的、经典的心理学教科书,不仅在美国,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这本书写得深入浅出,贴近生活,同时其内容又都包含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信息。

《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这本由孟昭兰主编的教材自1994年第一版问世后,迄今已多次印刷,是深受欢迎的国内普通心理学教材之一。

(2)心理学流派

西方现代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众多的流派和学说,迄今为止,多途径研究仍是现代心理学的现状。这其中以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最大,被称为心理学的三大主要势力。

①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开创,其后被不断修正与发展,影响力远远超出心理学,主要著作有《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出版社,1995),《释梦》(商务出版社,2001)。

荣格与荣格学派:

《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是荣格几篇文章的合集。《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三联书店,1991),《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出版时间都较早。前者是荣格的演讲集,是了解荣格前期思想的不错的入门书。

阿德勒•弗洛姆•霍妮:

《自卑与超越》(作家出版社,1987)是阿德勒最有影响的著作,在国内曾被多家出版社出版。较近的阿德勒译著有贵州人民出版社的《理解人性》(2004)。

弗洛姆的重要著作有《逃避自由》(中国工人出版社,1987)《爱的艺术》(华夏出版社,1987)《为自己的人》(三联书店,1988)《健全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人类的破坏性剖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等。

近几年,霍妮的著作推出不少。贵州人民出版社“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丛中收入了她的《自我分析》《我们内心的冲突》《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2004)。上海文艺出版社也出过几本有关霍妮的重要著作,如《我们的内心冲突》(1998年)《精神分析新法》(1999年)《神经症与人的成长》(1996),后者是霍妮晚年代表作,是其思想集大成之作。《与命运的交易》(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一书则是使用霍妮的理论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人物作的崭新阐释,很有启发性。《一位精神分析家的自我探索》(1997),是对霍妮的人生经历、内心冲突、思想演变的全面审视,实为了解霍妮及其思想的不可多得之作。

②行为主义

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在20世纪20年代风行一时,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的进程。在其后,行为主义得到不断发展,以斯金纳最有影响。《行为主义》(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是华生对其行为主义观点的最好概括。《超越自由与尊严》(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是斯金纳很有影响的一本普及性读物。《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一书既有对行为主义原理的系统阐述,更佐之以生动实例说明原理的应用,理论与应用结合很好,是了解行为主义的很好选择。

③人本主义

有关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著作,有一本非常好的选集《人的潜能与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人本主义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是国内全面系统介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专著。《三种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一书介绍了弗洛伊德、斯金纳、与罗杰斯的学说,书不厚,介绍简捷明了,可作了解这三方面的不错的入门书。

除上述三大势力外,认知心理学于上个世纪下半叶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主流。在这方面,有最新引入的《认知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国内王、汪安圣等编的《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是比较流行的一种。

情绪心理学方面有辽宁人民出版社引进的《情绪心理学》(1987)与国内著名心理学者孟昭兰著的《人类情绪》(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可做推荐。

香港李中莹先生的《情绪疏导学》与《NLP――帮助人生变得更成功快乐的学问》是比较实用并且在个别辅导中见效较快的介绍心理疏导技巧方面的书。

在社会心理学方面,时蓉华著的《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是比较流行的教材之一。

教育心理学方面已有了一本相当出色的引进书:《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2004),人民邮电出版社引入的是原著第7版。

(3)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国内出版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类书籍已比较可观。这方面的案例类图书以《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为首荐,此书收入了西方心理学大师的一些经典心理咨询案例,值得认真研读。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上、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书内容也都很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出版了一套“心理保健与治疗丛书”,作者系德国著名心理医疗医师佩塞施基安,包括《天堂与地狱》等四本,介绍了他的积极心理治疗法。心理咨询类科普读物则以《登天的感觉――我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为首选,该书记述了作者在哈佛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实习期间经手的10个心理咨询个案,以生动的文笔对咨询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郑维康翻译的《高明的心理助人者》是一本介绍心理咨询基本方法的书籍,本书既适合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师等正式的助人者阅读,也可供教师、医师、护士、社区工作者及监管人员等非正式的助人者阅读。

2.对一般教师,从以下方面去考虑配备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职场竞争激烈,由此导致的压力、抑郁、焦虑等心理不适问题日益凸显,这就造成了社会上对心理自助读物的巨大需求。这方面的书籍也非常之多,我这里仅列出部分书目仅供参考:

《减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你被压力压扁了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放慢生活的速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精神健康系列”(三联书店,2003,包括《不要恐惧抑郁症》等4本),等等。总的来说,这方面图书数量实在是太大了,其内容、主旨、特点也各有不同。

还有大量的成功学、励志类的图书也包含不少心理学的内容。

爱作为一个有魅力的字眼,与它有关的心理学书籍颇受市场青睐。这方面的重要著作是弗洛姆所著的《爱的艺术》。另一本这方面的重要著作是罗洛•梅的名著《爱和意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更为大众化的读物有:《爱是一种选择》(团结出版社,2000)、《是真爱还是迷恋》(海南出版社,2000)、《爱情方程式》(北方文艺出版社,2002)、《你真得懂得爱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罗曼蒂克心理学》(文汇出版社,2003)等。

释梦类书籍也是受欢迎的一类。这方面的入门书推荐《梦:内心的声音》(京华出版社,1996),此书虽薄,但对了解如何通过精神分析释梦却有清晰的介绍。王溢嘉所著的《夜间风景梦》(远方出版社,1998)一书有对各种释梦理论的总结,很值一看。

著名作家毕淑敏的《心灵7游戏》(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作者在书中发挥了她从医、写作、读心理学博士班、创办心理咨询所等多重知识经验,用散文的笔法给读者开出一道心灵保健处方。读者可以通过完成书中的游戏进行自我心理分析及心理自助。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完全手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全面讨论了学习心理辅导、行为能力辅导、青春期心理辅导的方法和原则,并详细介绍了各级教师进行心理辅导的常用技术,也是比较实用的系列丛书。

婚姻方面可以去看黄维仁的《窗外依然有蓝天:婚姻伤害医治》、也可以去看杜布森博士的著作, 杜布森博士是儿童和青少年问题的专家。

更多的亲子关系书籍归类在发展教育栏目下。可以参考儿童青少年心理辅导丛书中的书目,目前比较热的是《父母效能培训手册》和《豆豆妈妈的成长》。

对学生,从下列方面去考虑配备:

首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2004,分为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共6册)是介绍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方面的图书。

其次,写给青少年看的心理自助方面的书有很多如《红处方》《青春期心理检阅》《同学,咱们聊一聊心理障碍》《学生心理健康》《人成长中必须知道的20个故事》《 青少年心理疾病案例分析》《青少年生活策略》《青涩时光―青少年性心理咨询》《走出孤独的世界》 • 心雨:中学生心理辅导

最后,吉林省青少年报刊总社出版的《中学生心理》(月刊)是学生比较爱看的杂志,它能贴近学生生活,有许多案例可供学生参考。

三、学校心理咨询室图书配备的使用

有条件的话,建议设立心理健康专题阅览室,营造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优雅安静的环境有利于消除心理疾患,促进身心健康。心理健康专题阅览室应注意营造温馨、宁静、舒适、色彩淡雅的环境,使青少年一走进阅览室就能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得到愉悦。心理阅览室的功能在于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从而得到帮助和启示。心理阅览室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有关的各种心理教育方法、现代教育思想、各种心理辅导技术方面的资料。需要配备书柜、阅览架、阅览桌椅、有关的心理图书和报刊、杂志等。

心理阅览室是心理图书资料的专用阅览室,其面积大小可根据学校条件构建,一般至少应可容纳20人以上。心理阅览室可以集中配备有关心理方面的报刊、杂志,同时集中放置有关帮助和提高学生心理品质方面的书籍。

配备一个具备心理保健知识的管理员。学校要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有选择地招聘心理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或引进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经验的专业人士为青少年开展阅读指导和心理疏导。

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如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创办心理健康宣传专栏、举办心理健康专题展览等。

四、学校心理咨询室图书配备后的管理

学校心理咨询室图书配备后要加强管理,下面引用“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咨询室”的《心理咨询室图书借阅制度》,仅供参考:

借阅时讲究文明礼貌,提倡用文明礼貌语言,尊重管理人员。

在咨询室阅读图书时,要维护室内环境卫生,保持整洁,不随地乱丢杂物,严禁在室内吸烟、吃零食。

查阅图书后请归还原位。学生凭学生证借阅图书,借阅者在选好自己喜欢读的书后,需在借阅登记本上登记相关信息并签名,不签名者一律不得借书。

每人每次只能借一本,借期一周,如未阅读完可以续借一周,逾期不还者,下次停借。教师借阅的资料和书籍,一次不能超过两本,借期为一学期,放假前还清。

希望全体同学严格自律,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共同爱护好图书,不得在书上圈画、批注、撕面、折角。

所借图书如若丢失或损坏者,按图书定价两倍赔偿。如不按此规定执行者,一律取消借阅资格。

五、学校心理咨询室图书配备的资金来源

篇5

弗洛依德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运用无意识理论对梦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解释。他认为梦是一种愿望的满足,是通过一系列高度错纵复杂的理智活动而被建立起来的。并把梦的形成原因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本我中的各种愿望和冲动;再一种是自我和超我作为检察官对这些愿望和冲动的作用。弗洛依德把梦看作是由本能欲望所控制的潜在冲动,这种冲动往往是通过各种奇妙的无意识过程表现出来。而在每个人的心理深层所埋藏着的本能冲动就是性冲动、望(Libido)。这种力比多又常常受到意识的压抑,而梦则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得以发泄的主要场所。弗洛依德说:“梦是一种充满含义的精神活动,它的动力始终是欲望渴望获得满足。”(注:弗洛依德著:《梦的解释》英文版第485页;)并认为这种种欲望来自无意识领域,不见容于外界环境,“检察官”(意识)压抑着它们。但是由于这些欲望太强烈了,完全的压抑是不可能的,一有机会它们就会发泄出来,而发泄的一种最普通和常见的形式就是梦。在睡眠状态中,意识对无意识放松了监督和控制,这使得被束缚和压抑的欲望达到意识水平,在梦中获得满足便成为可能。但是在多数情况下,欲望在梦中的表现不是裸的,往往是要经过伪装、变形的形式进入梦中。与弗洛依德同时代的巴甫洛夫对梦的解释有所不同,他认为睡眠是因为大脑抑制的扩散。由于人在睡眠时,仍有一部分脑细胞在活动,于是就产生了梦。这一解释只说明了做梦的生理现象,却没有说明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梦的形成原因。而弗洛依德又过于简单地把梦的原因归结于“望的满足”,他的这一观点,更为极端、偏面和狭隘。

现代心理学、生理学对梦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认为人的生命状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处于意识中的生命状态,一种是处于无意识的生命状态。无意识的生命状态是基本的,它连续不断地进行着,生命存在多久,无意识活动就存在多久。这种无意识活动是依附于人的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受到基本生理活动的制约。当人处于意识状态时(大多在白天),无意识活动照样进行,只是处于抑制状态,并被意识活动所遮盖,不易被主体觉察到。当人的意识活动处于抑制状态时(大多在睡眠中),无意识活动仍然继续进行,并占据主要位置,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梦境的产生。由此可见,梦是一种复合的精神现象,它本质上是无意识活动。这种活动主要由两种因素构成:一是生理活动对处于睡眠状态的人的脑神经系统的反应;二是在意识处于抑制状态对各种信息的无逻辑程序的体现。这两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梦。

二、梦的特点

梦,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现象和生理现象,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第一,梦具有原始思维与儿童思维的特点。这其中包含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个体成长过程的经验积淀,是人在不知觉中潜存的记忆和意象在无意识深层的泛起,当这些与个体近期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状态不自觉地整合在一起时,往往便会出现梦境。

第二,梦具有若睡若醒似真非真的特点。弗洛依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一书中,对梦的特点进行了描述:“梦似乎是介于睡眠和苏醒之间的一种情境”。庄周“梦蝴蝶”也能充分说明梦的这一特点。庄子曰“若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注:庄子:《齐物论》)庄子忽梦醒,醒来时仍迷迷糊糊。搞不清到底是庄周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庄周?在此,一条意识、下意识、无意识不断转换的“主观生活之流”正是“栩栩然”也!我们在读庄子的“梦蝴蝶”时,一种万物混一,人生如梦,若睡若醒的心绪油然而生。

第三,由于做梦的时候人们不象清醒状态那样按通常的逻辑程序思维,所以梦又具有荒诞离奇、杂乱无章、无规则非逻辑等一些特点。弗洛依德在《梦的解释》中说:“梦具有许多独特性和荒谬性。”正是这些特点,为艺术家提供了自由驰骋的机会。在梦中,艺术家储存在大脑中的各种信息,可以不受自觉意识的制约,自由地组成各种表象活动。

梦,尽管是一些混乱的、无规则的无意识心理活动,科学家和艺术家往往会从中引发出创造性的灵感。十九世纪中叶法国著名医生A·莫里经过对三千例梦的研究之后,认为梦这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剑桥大学的胡钦森教授曾对各学科有创造性的科学家进行过调查,发现有百分之七十的科学家都谈到过从梦中产生的创造性成果。许多音乐家也是如此,如海顿、莫扎特、瓦格纳、塔尔蒂尼、柏辽兹、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一些创作都是在梦的启发下获得创作灵感的。其中柏辽兹创作的《幻想交响曲》最为典型,音乐家曾对该曲的内容作过如下描述:“一个青年音乐家有着病态的敏感和热情的想象,由于失恋而服用鸦片自杀,但因麻醉剂量不足,未能致死,而昏昏入睡了,在睡梦中出现了奇异的幻想,当时他感觉到感情和回忆在病态的脑海中变成了音乐的形象和乐思。他所爱的女性本身也变成了一支旋律,如同一个‘固定乐思’一样,到处都可以看到,听到。”(注:《西洋名曲深解》)对此现象弗洛依德在《梦的解释》中曾作过分析,认为梦由于摆脱了思想范畴的障碍,因此,它就更为柔顺、灵活、善于变化。它对于柔情的细微差别和热烈的感情有极为敏锐的感应,而且还能迅速把人的内心秘密和心理活动塑造为形象。

三、梦的性质与作用

心理学研究成果证明,梦是一种无意识心理活动,是人在睡眠时脑中出现的一种下意识表象。人在睡眠时,由于大脑皮层中的局部还未完全抑制,外在刺激在大脑皮层中的残留痕迹会重新活跃和再现。另外,睡眠对机体内部的某些刺激也会使大脑皮层形成某些暂时的联系而产生梦。为什么人在睡眠时心理活动还不绝对停止呢?弗洛依德解释说:“因为有些意念不愿使心灵安静,有些刺激仍对心灵起作用,心灵对这些刺激不得不予以反应。所以梦就是对于睡眠中的刺激的反应。”(注:参见弗洛依德著:《精神分析引论》)

心理学的最新成果证明,人的意识控制的暂时消失,使心灵摆脱常规思维,这时,较原始的的精神组织都活跃起来,使人进入梦境。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梦也是人的大脑的一种活动程序,它可以为大脑中储存的信息进行去芜存着的筛选,能使创作灵感彼此交汇。也许百分之九十九的梦是荒唐的,但也可能有百分之一是打破常规的逻辑程序,而带有独特性的新表象的信息组合,从而给艺术家带来有益的创造性启发。如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塔尔蒂尼的小提琴曲《魔鬼的颤音》,据说就是由梦的启示而创作完成的。这种由梦激发创作灵感的现象在音乐史上不乏其例。心理学家乌尔曼曾为梦的创造性归纳了如下几种作用:1.通过梦能产生和构成新的事物。2.梦可以把分散的表象组成一种新的形式。3.艺术家可以在梦的启示下联想到事物的实质。4.梦的创造性往往使作梦者感觉到一种不自觉的经验反映——一种和非梦境的创造过程相似的反映。由此可见,艺术家可以通过梦重新安排已经感受或认识过的东西。使“新”与“旧”的认识合理地沟通和结合起来,从而获得更深,更多甚至更新奇的认识。

四、梦的转换机制

梦这一特殊想象形式所激发的创造性灵感,并非是非理性的,它是显意识与潜意识、理性与非理性、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梦之所能为音乐家带来创造性机遇,正是与创作者“有准备的理性头脑”巧妙结合的产物。这种有准备的理性头脑对梦具有转换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人在梦中所发生的一切,尽管受无意识的支配,但无意识中的潜知、潜能和潜在的逻辑——生理结构积淀着大量的客观信息,这些机制本身就包含着理性因素。苏联著名芭蕾舞演员乌兰诺娃说:“如今,我还常在梦境中跳新的舞蹈,排练新的节目。”(注:转引自陶柏华、朱亚燕著:《灵感学引论》)这对于一生从事芭蕾舞的演员来说,是很自然的事情。

其二,由一般梦境过渡到“神志清晰的梦”,这时,人的自觉意志就开始起作用。外国一些心理学家在睡眠实验室中,对“神志清晰的梦”进行电波研究,结果表明,由荒诞离奇的梦转入“神志清晰的梦”时,睡梦中开始有些隐约的判断力在起作用。一些被试者也反映,在这一阶段,他们开始模糊意识到自己不是在现实生活中,而是在梦中,醒后经过意识活动的润饰才能最后完善定型。

其三,梦尽管是一种无意识心理活动,但并不是没有因果关系的,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即是如此。由于艺术家白日进行的艺术构思,造成了大脑优势兴奋中心或强或弱地制约着梦的内容。心理学试验证明,人的梦八九成都出现在眼动睡眠阶段,此阶段的脑电波与清醒状态的脑电波相似。心理学家猜测这一阶段实际上是对平时大脑接受的信息进行回顾、整理、选择、淘汰的过程,它甚至可能招回人在意识中已经遗忘的东西。艺术家在梦中所获得的创作灵感,似乎带有偶然性,其实是不断思考酝酿的结果。著名的音乐家瓦格纳在《自传》中,对他创作莱茵河三部曲时的情况作过如下解释:“开始的引子,一直没想出来,一次乘船过海,昼夜不能入睡。一天午后,觉得非常疲倦,便昏昏沉沉地睡着了,微睡中,似睡非睡中仿佛觉得自己沉在大海的急流中,听到流水往复澎湃的声音自成一种乐调,醒后便根据在梦中所听到的急流声谱写成了三部曲的引子。”瓦格纳在梦中寻找到了他所需要的那个乐调,看似偶然,实际上是音乐家经过了一个有意追求、先积精思、胸中充实的准备阶段的。亦即是说,艺术家在寻常思维情况下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往往会在梦这种反常思维中得以解决。有时甚至会使艺术家从“山重水复”的困境中,进入“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篇6

一、梦对来访者的暗示作用

我们知道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多数来访者由于处于心灵相对脆弱的阶段,都有容易受暗示的特点,比如说考试焦虑者会因为当天早上出门时听到乌鸦叫,而在考试时过度地紧张。在众多影响人们精神生活的事件中,梦可以说是对人们影响最深的一种。

梦的内容影响人的心情的例子不胜其数。有一个秀才进京赶考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故事讲的是秀才到京城赶考住在一个客栈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两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站在一个屋顶上种菜,第二个梦是梦到自己在下雨天戴着斗笠同时还打着一把伞。因为当时是在那个特殊的情境下,秀才认为这两个梦对自己也许有特殊意义。于是,该秀才第二天一大早就赶紧去找到一个解梦人。那解梦人听后,唉声叹气地说:“哎!你兆头不好,今年你还是考不上,还是赶紧回家吧。你想想,屋顶上干涸没有肥土,在那上面种菜不是白种吗?那考试不是白‘种’(中)吗?戴着斗笠还打伞,不是多此一举吗?”秀才一听,灰心丧气,于是回客栈收拾行李准备回家。客栈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你怎么今天就要回家?” 秀才心情沉闷地讲述了做梦和解梦的过程,客栈老板听后哈哈大笑道:“不用听那半坛醋的解梦人胡说,我也会解梦的。我告诉你,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屋顶上种菜,在那么高的地方种菜,不是高种(中)吗?戴着斗笠又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双保险吗?”秀才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精神大振,又信心百倍地参加了考试,结果中了个探花。

从这个例子可以说明梦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意义,是梦者当时的想法决定了心情,心情又决定其行动的效率,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结果。消极的心态会导致消极的结果,积极的心态会引发积极的结果。

二、梦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影响

随着心理健康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心理学领域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被应用到广播电视节目中,在谈及婚姻情感、家庭教育、社会现象的时候,邀请心理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是种流行做法,也有的电视媒体干脆把心理咨询的模式搬进节目,比如CCTV-12 的《心理访谈》,效果就很不错。并且心理学知识在电影中还有一个潜在的应用,就是电视在设置场景时会有意地增加有关梦的环节,在这个方面最典型的是心理学电影《爱德华大夫》,整个剧目就是围绕梦来展开的,剧目的谜底也是通过释梦来揭晓的。另外,主人公的心理矛盾、思想斗争也都是通过梦来揭晓,观众也往往能通过主人公梦的内容来猜测剧情的发展。梦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同样有运用,比如,当我们某一天告诉一个身边好友自己做了什么梦的时候,对方往往会根据你近段的心理状况,来对你的梦作一番解释。可见梦在揭示我们的生活,同时梦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神秘的色彩,因此自古至今就有形形的释梦工作。

释梦是精神分析重要的一部分,人类是最爱获得知识的动物,人们连几百万光年外的星球是怎么一回事都想知道,又怎么会不渴望知道每天晚上都能见到的梦是怎么一回事呢?当人们没有发现关于梦的真理时,人们就不得不接受一些关于梦的迷信,人们对梦普遍有好奇心和探索欲,这提供了一个信息:对梦的理解,人们期待科学的引导。

三、弗洛伊德的科学释梦摘要

下面笔者将以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为素材来源为大家介绍一些梦的知识,这不但可以改变大家对梦的神秘性的认识,同时还能破除大家对传统释梦的一些误区,另外还可以为心理咨询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因为释梦比完整地分析一个心理问题要用的单元时间短,同时好多梦对于来访者来说具有共性,可以从中得到领悟和启发。

梦的内容是愿望的满足,其动机在于满足愿望。如一个渴望到某个地方旅游的人会提前梦到已经去了那个地方,并呈现出清晰的在那边活动的画面。当然梦对当事人的生活是有意义的,它是人们在清醒状态精神生活的延续,是高度错综复杂的精神活动产生的,所以就会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时候在释梦的时候可以通过分析儿童期活动来了解成人的心理,因此成人会将小时候的游戏或者其他的生活片段带到自己的梦中。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就是有时候我们做的梦看不出一丝愿望的成分,甚至是和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这其实是梦的另一呈现方式,即梦的伪装,就是那些看似不被社会认可的愿望会通过心理能量稽查者的作用,形成了梦的“伪装”。梦的伪装或许可以解释我们现实生活中所说的梦都是颠倒的、相反的,尤其是做恶梦的时候更可以这样来解释。而实质上梦可以总结为:梦是一种受压抑的愿望经过伪装的满足。

梦的材料来源一般是最近几天发生的印象较深的事,有时他会选择生活中次要的被轻视的小事,很多时候受儿时最初印象所左右,并把那些日子的细节,那些在醒觉时绝对记不起来的小事重翻旧账似地搬出来。有时候梦的内容也会和当时做梦时肌体受到的刺激有关,比如说一个小孩子梦到水很可能是当晚尿床了。一个梦到自己患了胃病的人很可能是当晚没有吃好。另外一些典型的梦到亲友死亡的梦,则多半是梦到双亲中和自己同性的一方父母去世(童年时的俄狄浦斯情结在作怪)或者是兄弟姐妹去世(小时候和兄弟姐妹间互争父母的宠爱有关),或者是梦到曾经已经去世的人再次去世(这一情况则可能是当时此人去世的情景满足了你的一个什么愿望,比如见到一个只有这种情况下才能碰到的渴望见的人或者东西)。

梦的运作往往有凝缩作用,就梦的隐意冗长丰富而言,梦的内容就显得贫乏简陋而粗略,因为梦所能解释的事实往往比梦的内容要多得多,梦的内容往往是被压缩后呈现出来的。并且梦还会通过转移作用趋轻避重,即重要部分往往被次要部分所取代。另外梦还有一种工作方式就是象征,关于这方面弗洛伊德在他的《梦的解析》一书中作为核心来讨论,其观点的科学性似乎在哪种场合都不好一下子下结论,笔者在这里更不该提出任何自己的想法,而只能作为一种知识来学习。

篇7

关键词:荣格 分析心理学 方法 多元论者

C.G.荣格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成为20世纪影响深远的心理学家与人文思想家。现代社会物质力量的强大,使精神逐步丧失。现代人失去了自我。正基于对此深刻的认识与体验。荣格力图为精神找到自己的地位,使现代人重返精神家园。然而,一方面西方物质资源的高速发展,精神成为物质的附庸而需要拯救,另一方面西方的传统文化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做到这一点,所以荣格在研究与治疗实践中求助于东方文化。因此,荣格的思想特受东西方的关注是理所当然的。不仅如此,他的方法也具有强大的魅力。理论与方法是分不开的,深刻的理论必有相应的独特的方法,就像荣格一向声称的那样,出于对精神的高度尊重和对心理复杂性的高度敏感而无意建立系统的理论。荣格在方法上也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和富有成效的创造性。可以说荣格是一位出色的方法多元论者。

一、字词联想法

荣格的第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情结理论。荣格在写精神病博士论文时用一张写有100个刺激字词的表对被试进行测试。主试每次念一个词,要求被试尽可能快地对进人心目中的第一个单词作出反应,并用秒表记下反应时间,然后把这些刺激词再念一遍,让被试重复他先前的回答。在实验中,荣格发现,有时被试对某些词作出反应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而被试又对造成反应延迟的原因解释不清。荣格猜想这可能是由于抑制反应的潜意识情绪引起的。于是他把反应时较长的刺激词、回忆错误的反应词和重复反应词叫“情结指示词”。通过进一步分析,荣格于1904年提出了情结理论。并且他的字词联想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一些生理指标的测试结合起来,即用各种装置分别以图表法记录被试情绪对他的脉搏和呼吸的影响,并测量出皮肤电的大小变化,这样字词联想法就成为了解情结和心理治疗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至今,在许多精神病院里仍然使用这种方法来探察心理症结。此法也常用来审问犯人,荣格曾对伦敦的听众说:“在苏黎士时,每当有棘手的犯案,法院就把我找去,我是他们求助的最后一根稻草。”

荣格的这个贡献使情结这个词成为日常用语,而且由字词联想法发展而来的测谎仪对犯罪心理的研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然,字词联想法与情结理论也使荣格赢得了国际声誉。拜读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后,1906年荣格不顾E,布洛伊尔和P,雅内两位恩师的不快给弗洛伊德寄去了《联想研究》,虽然“情结”是荣格自己独立的发现,但他愿意以自己的研究成果证明弗洛伊德的当时受到孤立与冷落理论。荣格的加盟使弗洛伊德倍感兴奋。在《回忆、梦与思考》中,荣格说弗洛伊德把他称为“皇太子和继承人”。从此,这两位心理学巨人开始了友谊与冲突。1909年,他同弗洛伊德一起应斯坦利・霍尔(StanleyHall)的邀请参加克拉克大学二十周年校庆。

其实字词联想法早就被高尔顿和冯特利用,但他们并没有发现更重要的心理意义。因此,字词联想法的应用与发挥充分体现了荣格高度的创造性与深邃的洞察力。正如E,A,贝纳特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前言所说的那样,有些人对荣格如此强调字词联想法感到吃惊。因为此法早已为人们所摒弃。荣格对字词联想测试所做的实验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极有意义的结果。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发现了无意识的自主性质。

二、综合构造法

荣格支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基石――《梦的解析》,称这个方法是通向潜意识领域的帝王之道(The roy,alto theunconscious)。但在荣格看来,弗洛伊德与阿德勒的方法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把病人患病和做梦的原因予以简化,还原为纯粹的生物或纯粹的个人的野心,从而掩盖了其完整性。所以,他认为这种还原的方法在某些场合虽然有其合理性和实用性。但与此同时也有极大的局限性,不能充分地利用梦中的资源。荣格就认为弗洛伊德从梦中寻找情结,而他则认为“释梦要使病人知道潜意识对病人的情结做了什么,为何种目的做准备”。在《梦的解析》中,梦的内容是可以被现实来解释的,荣格认为这是客观的解释,如果用主观的分析来解释梦,这种解释就很容易把梦的内容带回自己的分析中,而不是将它与主体分离。面对客观世界,这样的解释称为综合性的解释而非分析性的解释。荣格意识到,分析的方法如果只是一种分解的方法,那么随之而来的就应该是某种综合的方法,即一种不是将梦简化还原,而是“扩充”其意义的方法,他把这种方法叫作“综合构造法”(synthetic analysis)。

综合构造法着眼于主体本身,不是将梦的复杂内容打碎还原为对外部情节的回忆,而相反,是将梦的内容视为主体本身的种种倾向,并把它们“重新组合”到自身中来。在荣格心中“梦无遮蔽,我们只是不理解它的语言罢了”。所以梦就像是一个复杂的文本,对这一文本的阐释,不可避免地要关联于其中纵横交错的种种“暗示”与“轨迹”,并且通过“放大”与“补充”等方式,一层层地揭示其意义。同时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即象征,因此,对这一象征的阐释最终将围绕其与某种原型的关联展开。所以荣格不遗余力地将梦的内容进行扩大,将梦中难以理解的情节与文学艺术、宗教神话、哲学及风俗民情等相似的原型进行求同比较,即扩大,从人类集体潜意识中寻找与之有关的象征意义,通过这样使个体与人类集体潜意识进行对话,使梦的意义清晰起来,从而汲取人类共同的精神力量,“建构”健康的人格。荣格认为在对精神现象的理解中,比较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总觉得到一种特别的责任,那就是不应该忽视这样的一个事实,即精神现象不是在训练自诊所中才泄露出来,而是首先显现于广大的世界和历史深处。医生观察到的精神现象只是这个精神世界的微小的一部分,并且这一部分还往往因病理状况而受到歪曲。我始终相信,对精神所作的最大的描述。只能来自比较”。显然这种比较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不是“简单还原”而是“综合与建构”。荣格应用综合构造法的著名例子就是关于“蟹梦”的解释:

由此可见,荣格看到了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它对心理健康的意义。荣格采取综合构造法对梦进行解释,其目的是为了更全面、更开放地理解人的精神,是出于对人类精神的尊重,以及对精神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尊重。他认为深邃的精神内涵与象征内涵不能简单地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生物学的角度予以解释。这种外在的解释导致对精神现象片面、简单的理解,最终将精神及精神现象支解和消融其价值,这就是现代人因精神空虚而产生种种焦虑与痛苦的深层次的原因。正因为这样,荣格把梦置于整个人类的精神文化现象的大背景下进行比较与 理解,试图找到重返精神家园的漫长归途。

三、积极想象法

荣格强调潜意识现象,特别是集体潜意识现象的非理性,但不排斥意识存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恰恰相反,他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在意识的指导下,使意识与潜意识融为一体。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提高患者的个性化水平,即使意识与潜意识和谐统一。11913年12月,荣格进行了一次实验,从中发现了一种面对潜意识,使意识与潜意识保持平衡的方法,后来,荣格把这种方法称为“积极想象”(active imagination),放弃了弗洛伊德的自由联想法。荣格认为自由联想法“值得怀疑”,因为“这些联想自然地导向你的情结”,“我的目的不是要去知道情结,我想知道梦是什么”。荣格指出,积极想象法是让被试冥想任何一个对他似乎有重要意义的幻想碎片――也许是一个偶然的观念。或者是在梦中他已经意识到的某些事情,一直到它的内容成为可见的,即它被嵌入相关联材料之中为止,使之成为可理解的意识的一部分。

实际上积极想象法使患者潜意识深处的原型内容得到充分的表露,成为意识的东西,使意识与潜意识进行对话。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自性各方面逐渐整合,成为一体。意识与潜意识对立双方相互融和与统一。最终导致心理的转化,达到系统的个性化。这一过程有几个阶段。最初的任务是诱导出宁静的心灵状态,摆脱一切思绪,不作任何判断,只是以自然的方法观察,注视着潜意识内容和支离破碎的幻想片段自发地出现和展开。然后,用书面形式或非言语形式把这种体验记录下来。在下一阶段,心灵的意识开始积极地参与和潜意识地对峙,潜意识的内容的意义被理解,并与意识状态和谐一致。最后,一旦自我与潜意识相互妥协,个人就能够有意识地生活,不是再受潜意识控制而生活。同时荣格也指出了这种方法的危险性:一方面容易转变为自由联想使患者陷入情结的无效循环,另一方面可能使患者过分注意潜意识而不能使意识起引导作用,从而导致更严重的心理疾病。可见荣格强调人格的整体性就必定会放弃自由联想法而使用积极想象法。

在荣格看来,幻想与梦想基本上是无意识的主动活动,都是某种“被动想象”,而“积极想象”要使意识参与其中,自我起着主动作用;意识不可能随心所欲,但可以与潜意识交流和争辩。所谓“积极”就是它能使意识与潜意识达到统一,实现个性化,最终达到人格完整,促进心理健康。在这里,我们能深刻地体会出积极想象法与自由联想法的区别,荣格利用积极想象法就是发挥患者自身的作用,提高患者自我教育、自我理解的能力,使潜意识心理在意识层面转化,从而达到个性化的目的。

四、“共时性”方法

如果说以上三种方法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那么“共时性”方法就更体现了荣格在方法上的多元性和创造性。因为这种方法是与中国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思维密切联系的。

荣格的“共时性”理论是在《易经》的影响下形成的。荣格在接触中国文化时十分惊讶与兴奋,认为一些用西方的理论与科学原理不能解释的问题,包括原型理论中的集体无意识问题,在中国的哲学文化中却能找到答案。他认为中国人确实有一种科学,它的标准经典就是《易经》,只是这种科学不同于西方的科学罢了。荣格曾说:“《易经》中的科学根据不是因果原则,而是一种我们不熟悉因而迄今尚未命名的原则,我曾企图把它命名为共时原则(synchronistic principle)。对潜意识心理过程的研究,早就迫使到处寻找另一种解释原则。因为因果原则似乎不足以解释某些重要的潜意识现象。我发现有一些心理对应根本不可能在因果性上彼此相关,必须用另一种原则来联系。这一联系似乎主要存在于事件的相对共时中,因而我使用了‘共时’这一术语……这种共时性原则的思维在《易经》中达到了高峰,是中国人总的思维方式的最纯粹的表现。在西方,这种思维从赫拉克利特起就不见之于哲学史了,它仅仅作为一种微弱的回响再见于莱布尼茨。”-5,

荣格曾在《论共时性》等文献中阐述“共时性”概念。他把共时性描述为:“两种或两种以上事件的意味深长的巧合(meaningful coincidence),其中包含着某种并非意外的或然性的东西。”共时性事件意指一切存在形式之间的深刻和谐,相当于中国的“道”。这些事件的联系不是因果的结果,而是另一种荣格称之为非因果性的联系原则(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是某种经验的结果。所谓的“同时”乃是主观与客观想象符合同步,并产生了意义之合时。对共时现象的判断主要依据三个标准:无因果性、同时性和意义。决定性的因素是意义,是来自个人的主观经验:各种事件之间以意味深长的方式联系起来,即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活动之间、无形与有形之间、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之间的联系。荣格认为共时现象的基础是“潜意识原型”以各种潜意识形式顽强地表现着自己。它不必顾及自我的有意识的意图,似乎是精神本身秘密设计的;但它只有被注意时才有意义,也只有它对本人有意义才是共时现象。一方面,荣格用共时性的概念强调随机事件所蕴藏的丰富含义,说明人的潜意识心灵在一定程度上的相同之处。比如作为自性原型的“曼荼拉”正是通过这种方法产生的。所以。共时性原则的思维与特性与荣格的原型理论即集体无意识密切相关。荣格自己对同时性有很深的体验,1928年荣格画了一幅“曼荼拉”,画完以后,荣格意外地发现,这幅画构图与色彩很像中国画,接着,他就收到了理查德・威廉的信和《金花的秘密》的译文,这使他在内心深处产生了与中国文化的共鸣。另一方面,荣格认为共时现象深刻的感情内涵能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对心理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一旦患者体验共时现象那种深刻的和谐,共时现象就成为一种发展的力量。荣格称之为“超验功能”,给予个人以一种超越时空的意识。因为这种巧合能给人以顿悟和广阔的意识空间,给人提供一种潜意识动力,使人摆脱心理困境。荣格曾举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病例: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病人由于具有十分片面的逻辑思想,冥顽不化,对荣格为减轻她的理性主义所作的努力毫无反应。有一天,当她向荣格讲述昨晚梦时(梦中有人送她一只金色的圣甲虫),一只金绿色的甲虫扑打着窗户,荣格让其飞进来,捉住给她并告诉她这就是她的金甲虫。从此她智性坚冰的抵抗被打破,治疗继续进行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由引可见。荣格一方面用共时性原则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来解释某些用理性无法解释的现象,对弗洛伊德因果决定论提出批评,另一方面自觉地将之作为一种研究与治疗的方法。在荣格看来,观察主体与观察客体组成了观察情境,在排除观察主体的情况下,事件会出因果联系;在主体的潜意识的参与下,事件会出现同时性联系,这时出现了“同时性场”。这个概念提出了以后,引起了科学界与哲学界的重视与讨论。有人认为这是荣格对科学理论的极大贡献。虽然共时现象的机制尚未得到科 学的揭示,但荣格对之所作的描述与分析却值得进一步探讨。

由以上所述。可以看出荣格的方法是多元的,既有实验的方法也有现象学的方法,甚至还有神秘主义的方法。这与他的医学背景和家庭的宗教背景是有密切联系的,也与他“东西合璧”的思想分不开。但我们能看到,作为方法上的多元论者。荣格始终有意或无意地使人专注于精神本身,极力反对将精神简化为精神以外的东西,从而能够更好描述和研究复杂的精神现象。荣格重视精神现象,“试图建立一种‘有灵魂的心理学’,即一种‘自主精神原则基础的心理学”’,反对以物质取代精神,反对“科学主义”对非理性的遏制与抹杀。从而唤起人们对精神世界、对非理性的关注与尊重,为现代人寻找人类精神资源,重建精神的家园。可见荣格在方法上采取的多元性是与其所研究的对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荣格说:“我们越是深入到人性的深处,就越是产生这样的信念,这就是,人性的多样性与多维性需要我们在观点上和方法上都富于最大的灵活性与丰富性。这样才能适应人的精神深处的丰富性与灵活性。”

荣格也是利用这些方法来研究与治疗的,在应用这些方法的同时就意味着他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反过来,他的理论赋予了其方法的某些特色。所以说荣格分析心理学方法的有效性有赖于其分析心理学理论的“科学性”,分析心理学理论的“科学性”又寓于分析心理学的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之中。因此,对分析心理学的方法的评价就显得万分的艰难了。如果因某些研究对象是“神秘”的东西就认为某个理论是非科学的东西,这是不科学的。荣格紧紧围绕研究对象而在方法上采取十分开放的态度的做法,无疑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和做法,值得学习与赞赏。荣格并不急于建构理论,而是渴望事实,因为他认为现代心理学还很幼稚,所以他对神话学、考古学等历史资料的研究,到非洲、美洲和印度等地的实地考察,从事心理实验和临床实践,以及对自己内心深刻的体察都表明了他对事实的尊重与渴望。荣格这种对精神资源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对精神家园重建的不懈的执着,早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同时不要忘记,我们在评价荣格的时候还必须从临床这个角度去思考。毫无疑问,从某种意义上讲,荣格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和一位成功的精神分析医生,被人们誉为“苏黎士的圣人”,而这些都是建立在他的方法的基础上的。从这一点来讲,荣格是一位成功的方法多元论者。

总之,对荣格的心理学理论及其方法的评价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的评价有必要建立在对该理论与方法的全面的理解和整体的把握的基础上,这样才会有新的视角。正如荣格自己所说:“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我的经验论概念(比如原型及其他)外表上看来应该真正的‘逻辑上的怪胎’。”科恩在苏黎世荣格学院研究过心理分析,对其心理分析有精辟的见解。他在“《荣格与科学态度》(1975)一书中,极力论证荣格心理学的科学性”认为在19世纪欧几里德空间和牛顿物理概念的背景下,人们把荣格等人对潜意识的研究视为荒谬。但在20世纪现代物理学的成就,已经改变人们对空间、时间、物质、能量、现实性等的看法,因此,对待心理学的态度亦应该相应改变。实际上,荣格的方法具有强大的生命,目前号称是“心理治疗的第四股势力”的家庭治疗将荣格的共时性思想融人自己的体系,在分析心理学理论中产生的沙盘游戏疗法也非常受欢迎。

参考文献:

[1]荣格著.成穷等译.分析心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7:50.

[2]刘耀中,李兴洪.建造灵魂的宇宙――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评传荣格[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374.

[3]荣格著.冯川编译.荣格文集[M].改革出版社,1997:536-544.

[4]A HJames.The Jungian Experience:Analysis and Individuafion[M].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Incorporated.Canada.1986:147-150.

[5]荣格著.冯川编译.荣格文集[M].改革出版社,1997:297―299.

[6][美]拉・莫阿卡宁.荣格心理学与佛学――东西方精神的对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2.

[7]程金城.原型批判与重释[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34.

.

[8]荣格著.冯川编译.荣格文集[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549.

篇8

弗洛依德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运用无意识理论对梦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解释。他认为梦是一种愿望的满足,是通过一系列高度错纵复杂的理智活动而被建立起来的。并把梦的形成原因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本我中的各种愿望和冲动;再一种是自我和超我作为检察官对这些愿望和冲动的作用。弗洛依德把梦看作是由本能欲望所控制的潜在冲动,这种冲动往往是通过各种奇妙的无意识过程表现出来。而在每个人的心理深层所埋藏着的本能冲动就是性冲动、望(Libido)。这种力比多又常常受到意识的压抑,而梦则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得以发泄的主要场所。弗洛依德说:“梦是一种充满含义的精神活动,它的动力始终是欲望渴望获得满足。”(注:弗洛依德著:《梦的解释》英文版第485页;)并认为这种种欲望来自无意识领域,不见容于外界环境,“检察官”(意识)压抑着它们。但是由于这些欲望太强烈了,完全的压抑是不可能的,一有机会它们就会发泄出来,而发泄的一种最普通和常见的形式就是梦。在睡眠状态中,意识对无意识放松了监督和控制,这使得被束缚和压抑的欲望达到意识水平,在梦中获得满足便成为可能。但是在多数情况下,欲望在梦中的表现不是裸的,往往是要经过伪装、变形的形式进入梦中。与弗洛依德同时代的巴甫洛夫对梦的解释有所不同,他认为睡眠是因为大脑抑制的扩散。由于人在睡眠时,仍有一部分脑细胞在活动,于是就产生了梦。这一解释只说明了做梦的生理现象,却没有说明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梦的形成原因。而弗洛依德又过于简单地把梦的原因归结于“望的满足”,他的这一观点,更为极端、偏面和狭隘。

现代心理学、生理学对梦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认为人的生命状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处于意识中的生命状态,一种是处于无意识的生命状态。无意识的生命状态是基本的,它连续不断地进行着,生命存在多久,无意识活动就存在多久。这种无意识活动是依附于人的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受到基本生理活动的制约。当人处于意识状态时(大多在白天),无意识活动照样进行,只是处于抑制状态,并被意识活动所遮盖,不易被主体觉察到。当人的意识活动处于抑制状态时(大多在睡眠中),无意识活动仍然继续进行,并占据主要位置,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梦境的产生。由此可见,梦是一种复合的精神现象,它本质上是无意识活动。这种活动主要由两种因素构成:一是生理活动对处于睡眠状态的人的脑神经系统的反应;二是在意识处于抑制状态对各种信息的无逻辑程序的体现。这两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梦。

二、梦的特点

梦,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现象和生理现象,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第一,梦具有原始思维与儿童思维的特点。这其中包含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个体成长过程的经验积淀,是人在不知觉中潜存的记忆和意象在无意识深层的泛起,当这些与个体近期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状态不自觉地整合在一起时,往往便会出现梦境。

第二,梦具有若睡若醒似真非真的特点。弗洛依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一书中,对梦的特点进行了描述:“梦似乎是介于睡眠和苏醒之间的一种情境”。庄周“梦蝴蝶”也能充分说明梦的这一特点。庄子曰“若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注:庄子:《齐物论》)庄子忽梦醒,醒来时仍迷迷糊糊。搞不清到底是庄周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庄周?在此,一条意识、下意识、无意识不断转换的“主观生活之流”正是“栩栩然”也!我们在读庄子的“梦蝴蝶”时,一种万物混一,人生如梦,若睡若醒的心绪油然而生。

第三,由于做梦的时候人们不象清醒状态那样按通常的逻辑程序思维,所以梦又具有荒诞离奇、杂乱无章、无规则非逻辑等一些特点。弗洛依德在《梦的解释》中说:“梦具有许多独特性和荒谬性。”正是这些特点,为艺术家提供了自由驰骋的机会。在梦中,艺术家储存在大脑中的各种信息,可以不受自觉意识的制约,自由地组成各种表象活动。

梦,尽管是一些混乱的、无规则的无意识心理活动,科学家和艺术家往往会从中引发出创造性的灵感。十九世纪中叶法国著名医生A·莫里经过对三千例梦的研究之后,认为梦这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剑桥大学的胡钦森教授曾对各学科有创造性的科学家进行过调查,发现有百分之七十的科学家都谈到过从梦中产生的创造性成果。许多音乐家也是如此,如海顿、莫扎特、瓦格纳、塔尔蒂尼、柏辽兹、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一些创作都是在梦的启发下获得创作灵感的。其中柏辽兹创作的《幻想交响曲》最为典型,音乐家曾对该曲的内容作过如下描述:“一个青年音乐家有着病态的敏感和热情的想象,由于失恋而服用鸦片自杀,但因麻醉剂量不足,未能致死,而昏昏入睡了,在睡梦中出现了奇异的幻想,当时他感觉到感情和回忆在病态的脑海中变成了音乐的形象和乐思。他所爱的女性本身也变成了一支旋律,如同一个‘固定乐思’一样,到处都可以看到,听到。”(注:《西洋名曲深解》)对此现象弗洛依德在《梦的解释》中曾作过分析,认为梦由于摆脱了思想范畴的障碍,因此,它就更为柔顺、灵活、善于变化。它对于柔情的细微差别和热烈的感情有极为敏锐的感应,而且还能迅速把人的内心秘密和心理活动塑造为形象。

三、梦的性质与作用

心理学研究成果证明,梦是一种无意识心理活动,是人在睡眠时脑中出现的一种下意识表象。人在睡眠时,由于大脑皮层中的局部还未完全抑制,外在刺激在大脑皮层中的残留痕迹会重新活跃和再现。另外,睡眠对机体内部的某些刺激也会使大脑皮层形成某些暂时的联系而产生梦。为什么人在睡眠时心理活动还不绝对停止呢?弗洛依德解释说:“因为有些意念不愿使心灵安静,有些刺激仍对心灵起作用,心灵对这些刺激不得不予以反应。所以梦就是对于睡眠中的刺激的反应。”(注:参见弗洛依德著:《精神分析引论》)

心理学的最新成果证明,人的意识控制的暂时消失,使心灵摆脱常规思维,这时,较原始的的精神组织都活跃起来,使人进入梦境。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梦也是人的大脑的一种活动程序,它可以为大脑中储存的信息进行去芜存着的筛选,能使创作灵感彼此交汇。也许百分之九十九的梦是荒唐的,但也可能有百分之一是打破常规的逻辑程序,而带有独特性的新表象的信息组合,从而给艺术家带来有益的创造性启发。如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塔尔蒂尼的小提琴曲《魔鬼的颤音》,据说就是由梦的启示而创作完成的。这种由梦激发创作灵感的现象在音乐史上不乏其例。心理学家乌尔曼曾为梦的创造性归纳了如下几种作用:1.通过梦能产生和构成新的事物。2.梦可以把分散的表象组成一种新的形式。3.艺术家可以在梦的启示下联想到事物的实质。4.梦的创造性往往使作梦者感觉到一种不自觉的经验反映——一种和非梦境的创造过程相似的反映。由此可见,艺术家可以通过梦重新安排已经感受或认识过的东西。使“新”与“旧”的认识合理地沟通和结合起来,从而获得更深,更多甚至更新奇的认识。

四、梦的转换机制

梦这一特殊想象形式所激发的创造性灵感,并非是非理性的,它是显意识与潜意识、理性与非理性、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梦之所能为音乐家带来创造性机遇,正是与创作者“有准备的理性头脑”巧妙结合的产物。这种有准备的理性头脑对梦具有转换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人在梦中所发生的一切,尽管受无意识的支配,但无意识中的潜知、潜能和潜在的逻辑——生理结构积淀着大量的客观信息,这些机制本身就包含着理性因素。苏联著名芭蕾舞演员乌兰诺娃说:“如今,我还常在梦境中跳新的舞蹈,排练新的节目。”(注:转引自陶柏华、朱亚燕著:《灵感学引论》)这对于一生从事芭蕾舞的演员来说,是很自然的事情。

其二,由一般梦境过渡到“神志清晰的梦”,这时,人的自觉意志就开始起作用。外国一些心理学家在睡眠实验室中,对“神志清晰的梦”进行电波研究,结果表明,由荒诞离奇的梦转入“神志清晰的梦”时,睡梦中开始有些隐约的判断力在起作用。一些被试者也反映,在这一阶段,他们开始模糊意识到自己不是在现实生活中,而是在梦中,醒后经过意识活动的润饰才能最后完善定型。

其三,梦尽管是一种无意识心理活动,但并不是没有因果关系的,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即是如此。由于艺术家白日进行的艺术构思,造成了大脑优势兴奋中心或强或弱地制约着梦的内容。心理学试验证明,人的梦八九成都出现在眼动睡眠阶段,此阶段的脑电波与清醒状态的脑电波相似。心理学家猜测这一阶段实际上是对平时大脑接受的信息进行回顾、整理、选择、淘汰的过程,它甚至可能招回人在意识中已经遗忘的东西。艺术家在梦中所获得的创作灵感,似乎带有偶然性,其实是不断思考酝酿的结果。著名的音乐家瓦格纳在《自传》中,对他创作莱茵河三部曲时的情况作过如下解释:“开始的引子,一直没想出来,一次乘船过海,昼夜不能入睡。一天午后,觉得非常疲倦,便昏昏沉沉地睡着了,微睡中,似睡非睡中仿佛觉得自己沉在大海的急流中,听到流水往复澎湃的声音自成一种乐调,醒后便根据在梦中所听到的急流声谱写成了三部曲的引子。”瓦格纳在梦中寻找到了他所需要的那个乐调,看似偶然,实际上是音乐家经过了一个有意追求、先积精思、胸中充实的准备阶段的。亦即是说,艺术家在寻常思维情况下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往往会在梦这种反常思维中得以解决。有时甚至会使艺术家从“山重水复”的困境中,进入“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五、梦与创作的关系

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许多“启示梦”的记载,而且关于梦与艺术创作的关系,人们早就给予关注。在近代,一些哲学家、心理学家甚至用梦来解释艺术创作的动因。尼采认为艺术转化为人生价值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阿波罗式的,一种是戴尼苏斯式的,阿波罗是太阳神,也是梦之神,借着阿波罗式的艺术,人们为自己创造了各种清醒的梦境。

尼采对“梦境艺术”所作的分析,尽管还不够全面和透彻,但他却充分说明了梦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密切关系。

篇9

弗洛依德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运用无意识理论对梦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解释。他认为梦是一种愿望的满足,是通过一系列高度错纵复杂的理智活动而被建立起来的。并把梦的形成原因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本我中的各种愿望和冲动;再一种是自我和超我作为检察官对这些愿望和冲动的作用。弗洛依德把梦看作是由本能欲望所控制的潜在冲动,这种冲动往往是通过各种奇妙的无意识过程表现出来。而在每个人的心理深层所埋藏着的本能冲动就是性冲动、望(Libido)。这种力比多又常常受到意识的压抑,而梦则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得以发泄的主要场所。弗洛依德说:“梦是一种充满含义的精神活动,它的动力始终是欲望渴望获得满足。”(注:弗洛依德著:《梦的解释》英文版第485页;)并认为这种种欲望来自无意识领域,不见容于外界环境,“检察官”(意识)压抑着它们。但是由于这些欲望太强烈了,完全的压抑是不可能的,一有机会它们就会发泄出来,而发泄的一种最普通和常见的形式就是梦。在睡眠状态中,意识对无意识放松了监督和控制,这使得被束缚和压抑的欲望达到意识水平,在梦中获得满足便成为可能。但是在多数情况下,欲望在梦中的表现不是裸的,往往是要经过伪装、变形的形式进入梦中。与弗洛依德同时代的巴甫洛夫对梦的解释有所不同,他认为睡眠是因为大脑抑制的扩散。由于人在睡眠时,仍有一部分脑细胞在活动,于是就产生了梦。这一解释只说明了做梦的生理现象,却没有说明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梦的形成原因。而弗洛依德又过于简单地把梦的原因归结于“望的满足”,他的这一观点,更为极端、偏面和狭隘。

现代心理学、生理学对梦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认为人的生命状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处于意识中的生命状态,一种是处于无意识的生命状态。无意识的生命状态是基本的,它连续不断地进行着,生命存在多久,无意识活动就存在多久。这种无意识活动是依附于人的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受到基本生理活动的制约。当人处于意识状态时(大多在白天),无意识活动照样进行,只是处于抑制状态,并被意识活动所遮盖,不易被主体觉察到。当人的意识活动处于抑制状态时(大多在睡眠中),无意识活动仍然继续进行,并占据主要位置,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梦境的产生。由此可见,梦是一种复合的精神现象,它本质上是无意识活动。这种活动主要由两种因素构成:一是生理活动对处于睡眠状态的人的脑神经系统的反应;二是在意识处于抑制状态对各种信息的无逻辑程序的体现。这两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梦。

二、梦的特点

梦,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现象和生理现象,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第一,梦具有原始思维与儿童思维的特点。这其中包含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个体成长过程的经验积淀,是人在不知觉中潜存的记忆和意象在无意识深层的泛起,当这些与个体近期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状态不自觉地整合在一起时,往往便会出现梦境。

第二,梦具有若睡若醒似真非真的特点。弗洛依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一书中,对梦的特点进行了描述:“梦似乎是介于睡眠和苏醒之间的一种情境”。庄周“梦蝴蝶”也能充分说明梦的这一特点。庄子曰“若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注:庄子:《齐物论》)庄子忽梦醒,醒来时仍迷迷糊糊。搞不清到底是庄周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庄周?在此,一条意识、下意识、无意识不断转换的“主观生活之流”正是“栩栩然”也!我们在读庄子的“梦蝴蝶”时,一种万物混一,人生如梦,若睡若醒的心绪油然而生。

第三,由于做梦的时候人们不象清醒状态那样按通常的逻辑程序思维,所以梦又具有荒诞离奇、杂乱无章、无规则非逻辑等一些特点。弗洛依德在《梦的解释》中说:“梦具有许多独特性和荒谬性。”正是这些特点,为艺术家提供了自由驰骋的机会。在梦中,艺术家储存在大脑中的各种信息,可以不受自觉意识的制约,自由地组成各种表象活动。

梦,尽管是一些混乱的、无规则的无意识心理活动,科学家和艺术家往往会从中引发出创造性的灵感。十九世纪中叶法国著名医生A?莫里经过对三千例梦的研究之后,认为梦这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剑桥大学的胡钦森教授曾对各学科有创造性的科学家进行过调查,发现有百分之七十的科学家都谈到过从梦中产生的创造性成果。许多音乐家也是如此,如海顿、莫扎特、瓦格纳、塔尔蒂尼、柏辽兹、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一些创作都是在梦的启发下获得创作灵感的。其中柏辽兹创作的《幻想交响曲》最为典型,音乐家曾对该曲的内容作过如下描述:“一个青年音乐家有着病态的敏感和热情的想象,由于失恋而服用鸦片自杀,但因麻醉剂量不足,未能致死,而昏昏入睡了,在睡梦中出现了奇异的幻想,当时他感觉到感情和回忆在病态的脑海中变成了音乐的形象和乐思。他所爱的女性本身也变成了一支旋律,如同一个‘固定乐思’一样,到处都可以看到,听到。”(注:《西洋名曲深解》)对此现象弗洛依德在《梦的解释》中曾作过分析,认为梦由于摆脱了思想范畴的障碍,因此,它就更为柔顺、灵活、善于变化。它对于柔情的细微差别和热烈的感情有极为敏锐的感应,而且还能迅速把人的内心秘密和心理活动塑造为形象。

三、梦的性质与作用

心理学研究成果证明,梦是一种无意识心理活动,是人在睡眠时脑中出现的一种下意识表象。人在睡眠时,由于大脑皮层中的局部还未完全抑制,外在刺激在大脑皮层中的残留痕迹会重新活跃和再现。另外,睡眠对机体内部的某些刺激也会使大脑皮层形成某些暂时的联系而产生梦。为什么人在睡眠时心理活动还不绝对停止呢?弗洛依德解释说:“因为有些意念不愿使心灵安静,有些刺激仍对心灵起作用,心灵对这些刺激不得不予以反应。所以梦就是对于睡眠中的刺激的反应。”(注:参见弗洛依德著:《精神分析引论》)

心理学的最新成果证明,人的意识控制的暂时消失,使心灵摆脱常规思维,这时,较原始的的精神组织都活跃起来,使人进入梦境。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梦也是人的大脑的一种活动程序,它可以为大脑中储存的信息进行去芜存着的筛选,能使创作灵感彼此交汇。也许百分之九十九的梦是荒唐的,但也可能有百分之一是打破常规的逻辑程序,而带有独特性的新表象的信息组合,从而给艺术家带来有益的创造性启发。如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塔尔蒂尼的小提琴曲《魔鬼的颤音》,据说就是由梦的启示而创作完成的。这种由梦激发创作灵感的现象在音乐史上不乏其例。心理学家乌尔曼曾为梦的创造性归纳了如下几种作用:1.通过梦能产生和构成新的事物。2.梦可以把分散的表象组成一种新的形式。3.艺术家可以在梦的启示下联想到事物的实质。4.梦的创造性往往使作梦者感觉到一种不自觉的经验反映——一种和非梦境的创造过程相似的反映。由此可见,艺术家可以通过梦重新安排已经感受或认识过的东西。使“新”与“旧”的认识合理地沟通和结合起来,从而获得更深,更多甚至更新奇的认识。

四、梦的转换机制

梦这一特殊想象形式所激发的创造性灵感,并非是非理性的,它是显意识与潜意识、理性与非理性、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梦之所能为音乐家带来创造性机遇,正是与创作者“有准备的理性头脑”巧妙结合的产物。这种有准备的理性头脑对梦具有转换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人在梦中所发生的一切,尽管受无意识的支配,但无意识中的潜知、潜能和潜在的逻辑——生理结构积淀着大量的客观信息,这些机制本身就包含着理性因素。苏联著名芭蕾舞演员乌兰诺娃说:“如今,我还常在梦境中跳新的舞蹈,排练新的节目。”(注:转引自陶柏华、朱亚燕著:《灵感学引论》)这对于一生从事芭蕾舞的演员来说,是很自然的事情。

其二,由一般梦境过渡到“神志清晰的梦”,这时,人的自觉意志就开始起作用。外国一些心理学家在睡眠实验室中,对“神志清晰的梦”进行电波研究,结果表明,由荒诞离奇的梦转入“神志清晰的梦”时,睡梦中开始有些隐约的判断力在起作用。一些被试者也反映,在这一阶段,他们开始模糊意识到自己不是在现实生活中,而是在梦中,醒后经过意识活动的润饰才能最后完善定型。

其三,梦尽管是一种无意识心理活动,但并不是没有因果关系的,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即是如此。由于艺术家白日进行的艺术构思,造成了大脑优势兴奋中心或强或弱地制约着梦的内容。心理学试验证明,人的梦八九成都出现在眼动睡眠阶段,此阶段的脑电波与清醒状态的脑电波相似。心理学家猜测这一阶段实际上是对平时大脑接受的信息进行回顾、整理、选择、淘汰的过程,它甚至可能招回人在意识中已经遗忘的东西。艺术家在梦中所获得的创作灵感,似乎带有偶然性,其实是不断思考酝酿的结果。著名的音乐家瓦格纳在《自传》中,对他创作莱茵河三部曲时的情况作过如下解释:“开始的引子,一直没想出来,一次乘船过海,昼夜不能入睡。一天午后,觉得非常疲倦,便昏昏沉沉地睡着了,微睡中,似睡非睡中仿佛觉得自己沉在大海的急流中,听到流水往复澎湃的声音自成一种乐调,醒后便根据在梦中所听到的急流声谱写成了三部曲的引子。”瓦格纳在梦中寻找到了他所需要的那个乐调,看似偶然,实际上是音乐家经过了一个有意追求、先积精思、胸中充实的准备阶段的。亦即是说,艺术家在寻常思维情况下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往往会在梦这种反常思维中得以解决。有时甚至会使艺术家从“山重水复”的困境中,进入“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五、梦与创作的关系

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许多“启示梦”的记载,而且关于梦与艺术创作的关系,人们早就给予关注。在近代,一些哲学家、心理学家甚至用梦来解释艺术创作的动因。尼采认为艺术转化为人生价值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阿波罗式的,一种是戴尼苏斯式的,阿波罗是太阳神,也是梦之神,借着阿波罗式的艺术,人们为自己创造了各种清醒的梦境。

尼采对“梦境艺术”所作的分析,尽管还不够全面和透彻,但他却充分说明了梦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密切关系。

篇10

(1.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州 510631;2.澳门城市大学,澳门 999078)

摘要:吸毒成瘾者的高复吸率是一个社会大难题,其中心理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心理矫治在戒毒工作中至关重要。而荣格创立的分析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咨询流派,本文将从该流派的角度出发,讨论如何进行吸毒成瘾者的治疗工作。运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包括仪式原型、对立面的转化、梦的分析和沙盘游戏等,希望可以为戒毒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 :吸毒成瘾 戒毒 心理分析 梦 沙盘游戏

1.引言

毒瘾的戒除是全世界面临的一项重大难题。吸毒成瘾者在脱瘾后,仍有高达95%的人复吸[1],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困扰。研究发现,社会环境因素在他们的首吸原因中占比例最大(80.00%),而在复吸原因中,个人心理因素(67.70%)则占有最大的比例[2]。所以,吸毒成瘾者的心理特征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心理矫治在戒毒工作中的作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心理咨询包括很多流派和方法,其中,认知学派和团体辅导方法对吸毒工作者的帮助作用已经得到了探讨和研究。分析心理学是由荣格创立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属于精神分析的新发展。它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可以给戒毒工作带来新的启发和帮助,国外已经有这方面的论述和研究了,但国内还鲜有这方面的探讨,本文将试着对此进行探索。

2.吸毒成瘾者的心理特征

2.1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有研究者使用SCL-90对吸毒人员进行施测,发现他们在各因子水平均高于常模水平[3],说明他们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吸毒人员进行施测,发现他们的E(内外倾向性)、N(情绪稳定性)、P(神精质)得分均高于常模,属于外倾—情绪不稳型,具有冲动、多变、易激惹、好攻击、不安和敏感的特点[4]。焦虑和抑郁是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常用指标,研究表明,吸毒人员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常模水平[1,3,5]。

2.2防御方式和应对方式

防御方式是一个人抵御外界干扰,保护自我的方式,分为成熟型、中间型和不成熟型三大类。傅素芬等人研究发现,吸毒人员大都采用不成熟或中间型的防御机制[4],包括幻想、退缩和否认等防御方式。应对方式是在防御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注重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事件的反应,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类。吴小勇等人的研究发现,吸毒人员的消极应对得分和积极应对得分都明显高于常模[5],显示出他们应对方式的极端化。由此可见,吸毒人员在应对外在困境时,采用的大都是消极的反应,这可能是他们吸食的一个原因。

2.3父母教养方式和依恋类型

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则会影响孩子对待亲密关系的模式和态度,并决定着家庭将会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研究发现,吸毒人员在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母亲偏爱被试和母亲拒绝否认这六个纬度中,其平均数显著高于常模水平[6,7,9],说明吸毒人员的父母教养方式大多属于专断型和溺爱型,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依恋类型是婴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形成的亲密关系类型,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和逃避型三种,这不仅描述了早期的母婴关系,并且会影响日后与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与生命中重要他人的关系。俞晓歆和姜永研究发现,吸毒人员中,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温暖理解”与依恋回避存在显著负相关,“惩罚、严厉”与依恋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偏爱被试”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拒绝、否认”与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9],由此可见,专断型和溺爱型的教养方式会增加他们的不安全依恋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并且,吸毒人员对于亲密关系信息的判断和再认能力要低于普通人[8],说明他们对亲密关系有一定的淡漠和隔离,难以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

3.分析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分析心理学是由荣格创立的,其标志为1912年《转化的象征》的出版[10]。该流派可以看作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的新发展,当然也有很多独有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包括集体无意识、原型、阴影和扩充技术等。

3.1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既是对弗洛伊德的个体潜意识理论的发展,也是荣格本人的一种创造。它是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反映全世界共有的现象或主题,包含非个人的心理内容,具有神话的色彩和特征[11]。我们的心灵不仅是由外在环境和个人经历所塑造,而且会受到祖先的影响。我们并不是天生的白板,可以任意塑形,我们的诞生已经包含着一个“两百万岁的自性”了。

3.2原型与原型意象

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就像情结是个人潜意识的主要内容一样[10]。集体无意识正是通过原型这种先天存在的形式所继承或进化的。原型所展示的内容不独属于任何单独的个人,而是归属于整个人类,其形式和内容具有类似神话主题的远古特征[11]。常见的神话主题包括:英雄形象、救世主、龙(常与英雄相关并为英雄征服的对象)、鲸、或吞噬英雄的怪兽。英雄和龙的主题的某些变调是进入地下、深入洞穴即“下洞仪式”。而下洞仪式在古代比比皆是,是一种全世界共有的现象。

但原型从本质上来说完全是无意识的存在,我们是无法认识它本身的;我们只能通过原型意象来理解它[10]。原型意象是原型将其自身呈现给意识的形式,包括智慧老人、内在儿童、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和自性等。

3.3自性化

自性化是分析心理学的核心和目标,是围绕以自性为人格核心的一种整合过程。它使得一个人能够意识到他或她在哪些方面具有独特性,同时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10]。自性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意味着我们要去找到属于自己的路。荣格用太阳的运转来形容人的一生,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前半阶段是太阳上升的过程,我们大都忙于适应社会,建立自己的地位;后半阶段是太阳下降的过程,这时的我们也已经在社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们会考虑这些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自己的梦想都实现了吗?自己的价值是什么?这样就开始重新探索自己,寻求本真的自己,而那个真正的我被荣格成为“自性”,这个过程被叫做自性化的过程。

3.4梦的分析

梦是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荣格相信梦是心灵的真实表达[10],我们不理解,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会梦的语言,非逻辑的、充满意象和象征的语言。对于梦的分析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联想分析法,不同于弗洛伊德的自由联想,荣格使用的是紧紧围绕梦所进行的直接联想,他认为梦并没有经过伪装,它真实地表达着心灵所想要说的;二是扩充技术法,主要从神话、历史和文化的水平上对梦中的意象进行象征性的解读,主要是从集体无意识层面进行工作;三是积极想象法,与前两者跟无意识的“间接沟通”不同,积极想象是直接获取无意识的内容和意义的方法,被称为“睁着眼睛做梦”[10]。在积极想象中,所有的意象都是有意识的思维中产生的,这些意象比不确定的梦更加完整,内容也更加丰富。

3.5沙盘游戏疗法

沙盘游戏疗法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发展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沙盘游戏是运用意象(积极想象)进行治疗的创造形式,“一种对身心生命能量的集中提炼”。其特点,实在咨访关系和沙盘的“自由与保护的空间”中,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于意象的创建。沙盘中所表现的系列沙盘意象,营造出沙盘游戏者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性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及心灵与自性的)发展[12]。作为一种在无意识水平进行工作,并运用象征性进行解读的工作方式特别适合于那些觉察力不够,又不太擅于言辞表达的个案。

4.分析心理学在戒毒工作中的应用

心理学包含众多流派,没有一个流派可以完美地解决所有的问题,每个流派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阐述着问题解决之道。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意识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的是各个流派之间的整合,而非分裂或排斥。在戒毒工作中,认知学派和团体辅导工作都得到了应用和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分析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视原型和象征的深度心理学,将会在戒毒工作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4.1仪式—原型

最早是应用在原始部落的祭祀仪式上的,可以帮助祭司和人们更好地进入与神相通的境界。现代社会跟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现代社会缺少仪式,人们失去了对待仪式的敬畏感,更迷失了仪式的意义。但对的使用却一直延续下来了,尽管用法和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心理分析师Luigi Zoja认为对的滥用是现代人对仪式的追求,渴望死亡与重生[13]。

吸食可以理解为一种不健全的仪式,而健全的仪式——可以满足新入会人员的潜在心理需求——可以分为三部分。一,刚开始的处境因为没有意义而不得不被超越。原始部落的青少年因为找不到存在的意义而进入到仪式中,而仪式会灌输给他们一种完全的成人式的认同感。同样的,现代人也处于冷漠和迷失中,被迫单纯依赖于消费主义,他们暗自渴望着可以转化为独立的、有创造力的成人,不再受限于消费主义。二,仪式性死亡。这意味着放弃这个世界,拒绝之前的身份,并把力比多从之前的习惯性定向投射(在现在社会中是消费主义行为)中收回来。三,仪式性的重生,通过跟其他人分享这些经验或通过仪式(比如,对进行有节制的使用)可以使其在心理上更容易发生。

在当代社会,使用者很难完成这个过程,不仅是因为他们使用的方式(毫无节制),而且还因为他们完全忽略了第二个环节——仪式性死亡。他们缺少的是心灵的内部空间,跟外部仪式一起,承载着重生的体验。Zoja甚至提议用“仪式性(drug initiation)”来代替“吸毒成瘾者(drug addiction)”这个名词,这意味着他们不是滥用,而是通过来满足他们对于仪式最原处的、原型性的需求。

4.2阴影与转化

阴影是一种原型意象,是我们内心深处隐藏的或无意识的心理层面,是会让我们的意识自我觉得蒙羞或难堪的内容,多被压抑着,或被投射到其他人身上[10]。吸毒是一种违法行为,大都在隐秘的地方进行,并且很大一部分人都有被公安抓去进行强制戒毒的经历。吸毒人员也经常遭受到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和别样的对待。随着新闻中关于吸毒成瘾者为了买而伤害他人的报道越来越多,社会把它的阴影投射到了吸毒者身上,吸毒人员成为了社会的阴影。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本身存在的阴影的时候,就不会把它投射到其他人身上了,也就不会出现道德的分裂和优越感。我们(包括国家和社会)都需要有勇气去承载自己的阴影,用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它们,使其获得转化。

4.3沙盘游戏的容纳与转化

沙盘、沙盘分析师以及沙盘分析师和沙盘游戏者的动态关系共同营造了一种“自由、安全、保护和共情”的空间和氛围[10],让来访者(吸毒成瘾者)的无意识得以自由表达,使其获得内心的整合和发展。

吸毒成瘾者大都难以形成健康的依恋关系,与父母关系不好,难以获得足够的关爱和理解,尤其是在吸毒之后。而沙代表着大地,象征着大母神,可以承载和容纳来访者以及他们的问题,弥补他们对于父母之爱的缺失,为他们提供一个解决问题、发展自我的机会。同时,沙具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原型意象,即使对于那些学历低、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吸毒成瘾者,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内心情感,促使其心理能量的流动,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随着工作的进展,沙盘分析师和来访者之间会发生移情和反移情,这种关系与沙盘一起在沙盘室中营造出一种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帮助来访者发展出积极的应对方式,减少甚至消除对的依赖,建立健康的自我。

4.4梦中的意象与治愈

吸毒人员大都做过跟相关的梦,梦中的这些意象对戒毒效果有一定的预测作用。Choi(1973)通过对物质滥用者的研究发现,梦到服用滥用的物质(酒精)这一现象就说明了,他们对于戒断工作非常地认真,是一个积极的表现 [15]。Reid和Simeon(2001)通过对可卡因成瘾者的研究发现,从梦到吸食可卡因到在梦中拒绝吸食可卡因这一转变意味着他们已经做好了戒除可卡因的准备,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16]。而Brown(1985)通过对物质滥用者的研究发现,梦到服用滥用的物质(酒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这个梦的主观反应,假如感到很失望,则说明成瘾者还没有准备好戒除瘾患;假如感到松了一口气,则说明成瘾者已经准备好戒除毒瘾了[17]。由此可见,梦中的意象,尤其是对待方式的转变和主观态度,与成瘾者的戒毒效果密切相关。

而通过对这类梦的工作,运用自由联想、扩充技术和积极想象技术,可以促使梦中的意象或对待它们的态度和方式发生转化,以帮助他们在心理上戒除毒瘾。

5.总结与展望

分析心理学可以从原型与意象的角度分析吸毒成瘾者的内在需求和意义,并通过沙盘游戏和梦的解析等方法和技术来促进其治愈与转化。相信随着大家对分析心理学的理解以及分析心理学家对于吸毒成瘾问题的重视程度的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工作者从分析心理学的角度来对吸毒成瘾者进行工作,并做相关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曲如杰,林霖,王文忠.吸毒者心理健康状况及与复吸原因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1): 55-57.

[2]王垒,罗黎辉,赵建新和童佳瑾.吸毒者心理社会生活质量分析.心理科学,2004,27(2):284-286.

[3]郭秀丽,姜峰.87例女性劳教吸毒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3):313-315.

[4]傅素芬,王义强,赵卫航.男性吸毒劳教人员防御方式与个性相关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1):90-93.

[5]吴小勇,郑丽军,罗洪,代文娟.吸毒劳教人员特质应对方式和焦虑情绪的调查研究.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5(4):17-20.

[6]缪丽,张继平.吸毒男性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教育学术月刊,2010,5: 53-54.

[7]郑晓边.吸毒妇女与早期父母教养方式的访谈调查结果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4):3324-3325.

[8]张妍,孔繁昌,梁超,郭英.吸毒劳教学员对亲密关系信息的认知加工特征.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 57-60.

[9]俞晓歆,姜永.男性戒毒者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成人依恋的关系.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3,22(4):311-314.

[10]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1]荣格著,成穷,王作虹译.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12]高岚,申荷永.沙盘游戏疗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3]Luigi Zoja.Drugs,Addiction,and Initiation: The Modern Search for Ritual.Einsiedeln,CH: Daimon,2000.

[14]埃利希.诺伊曼.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东方出版社,1998.

[15]Choi,S.(1973)."Dreams As A Prognostic Factor in Alcoholism".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30: 699-702.

篇11

关键词:梦;隐喻;官能愉悦;叙事逻辑

0引言

现实中的梦是人内心精神世界的反照,是无意识的行为。就像人们常说的“日有所思夜,夜有所梦”一样。梦在人的生活中占有了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人们对其神秘色彩也颇具吸引力。为了解人的精神世界,很多心理学家也对它进行了研究和探索。而当它被当做电影的一个片段被搬上银幕时,也不言而喻的吸引着众多观众。

在欣赏一部影片时,导演所呈现出的镜头往往是对剧本进行了二次化的重造和对镜头的取舍。观众看到的画面往往是经过筛选并且最终与导演的目光合一。正因如此,导演希望观众能得到经过他选择后的官能愉悦。在呈现梦的画面时,导演当然是希望观众相信这是一个梦境。接下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电影中导演对梦的诠释。

1电影里“梦”的画面语言表现手法

在对梦的画面进行框架选择时,导演加入了自己对梦的幻想,即使是在电影的黑白时代。早期拍摄的《野草莓》在诠释梦的画面用简单的黑白作为色彩基调,空洞的、简单的构图做为梦的场景。构成整个梦境的这些元素,让我们觉得荒诞和可怕。这段梦没有一句对白,配乐在其中制造起了跌宕起伏的恐惧气氛。这与现实中噩梦的有些场景元素很吻合。在这些元素作为镜头被组合成一个梦境时,呈现出一种死亡的可怕气息。不管怎样,一个梦的场景更多的表现为一个简单的、空洞的段落,与复杂喧嚣的现实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色彩时代的来临无疑为电影创造了更具鲜活的表现。在后来的很多影片中也描写了梦的镜头,而更多的是以光和色彩以及薄纱式的拍摄和制作手法来制造出一种脱离现实的朦胧感,让人产生飘渺和迷离的感觉。镜头也多富有幻想色彩,也有了符合常理的对白。而有些作品,除去进入梦和结束梦的镜头,展现的是现实生活的场景,如《盗梦空间》和《罗拉快跑》都是一部纯粹的现代电影。熟悉的画面、熟悉的街道、熟悉的人加上对话、音乐、节奏等等,这些现实中也可找到的元素被罗列进了梦里。似乎想表现梦与现实的零差距,甚至只是人在两个不同的空间来回穿梭。但《盗梦空间》作为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影片,所谓的人能控制梦这一说法是建立在了虚构的理论基础之上进行的,也在传递一种信息:生活与梦都是可以被控制的。即便这仅仅存在于电影的思维里成立。这类影片中梦的段落就画面来说与现实是区别不大的,它更多的是通过表现一些超自然、超现实的场景或是一些闪回镜头来提醒你:这是在梦里或你才从梦里醒来。甚至会误导你梦亦现实,现实亦梦。

2电影里梦的叙事逻辑分析

心理学家雷奈・泽若在论及弗洛伊德反复提到一个观点的根源时肯定的说,“梦内容如果被完全变换到银幕上去就会造成一种晦涩难懂的电影。”的确如此,即便是最荒诞的电影里表现梦的逻辑和现实里的梦的逻辑总会有区别的。

做梦的人是无意识的,而看电影的人是有意识的。所以他知道在现实的梦中没有真正的荒诞,因为梦中一切让人惊讶的东西都在睡眠的前提和无意识的幻想中被理所当然的肯定。而看电影的观众正是处于清醒的状态来看梦中的景象才会感到荒诞和惊讶。也许他会把电影中表现梦的场景拿来与真实的梦的场景做比较。但是在观看电影时,他还是无意识的把表现梦的场景和现实的场景很好的区分开来。这是因为,即便是电影里看似最荒诞的梦,也具有强烈的逻辑性。观众正是跟随其逻辑性去观看和思考的。如《罗拉快跑》,该片以三个梦组成,三个梦讲的都是同一件事情。把第一个梦看成是一种预示,那么在第二个梦和第三个梦里,女主人公想摆脱本来的结局,在到达其梦的终点的过程中是极具逻辑性的。因为单独看这三个梦,都像是主人公有逻辑性的做着同一件事。这里的梦的内容成了“类似梦”的现实写照。是逻辑节奏将其拼接成了一个完整的电影。本来难以理解的梦,在电影中成了人对其寄予希望的东西,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给予梦中去实现。

3梦片段在影片中的作用与联系

梦和幻想往往成为了导演、作家的创作灵感的来源。梦中怪异的场景、奇妙的牵引力、不由自主的进行某项活动等等,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大脑有意识的运行产生的幻象。当然也不是每个人每天都会做梦,促使这种幻象的产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心理学上,理解梦中出现的动物、人、机械、建筑等都是人的压抑和欲望的写照。电影就很好的运用了这个理论,把梦中出现的事物表现为一种修辞方式“隐喻”,具有象征意义。

人在做梦时,自身出现在梦中却看不见自己,无意识成为眼睛带你进入到奇妙的梦境世界。然而你相信你在梦里所看到的场景吗?相信在梦中经历的会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吗?单就影片《穆赫兰道》中其中一个小片段,导演将这两个问题很好的连接了梦与现实的关系,并诡异的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例如:好奇心、害怕。这两个心理结合在一起无疑存在矛盾,然而矛盾又充斥着事物的发展。所以这种既好奇又害怕的心理用在了《穆赫兰道》的一个验证梦的真实性的片段里:一个男子做了2次与日落大道(地名)有关的梦。他与警察在快餐店里面对面坐着讲述着梦的内容,比划着梦里出现的人物事物的角度、位置等。重要的是他在一面墙的背后看到了“魔鬼”(长相丑陋可怕的乞丐)。讲完这些,我们看到他动作和神情都表现的紧张和不安,因为紧接着他将验证那面墙的背后是否存在那个人。随着客观镜头与主观镜头的切换,影片节奏到达一个,小景别稍微晃动的镜头前,出现了一个丑陋的乞丐。男子当场吓昏倒地。观看的我也被吓了一跳。这种主观镜头与客观镜头的来回切换很容易将人吸引到影片中的场景。梦在现实中得到了验证,这种结果显然是诡异的。但只有电影可以将所有的不可能变为可能。所以,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东西,让其在梦中得到实现。

4总结

也许现实中,我们都存在这样一种既好奇又害怕的心理。例如,梦里发生不好的事情,我们会尽可能的让自己忘记,尽可能的让自己相信那是假的,只是做梦,尽管梦里的一切那么逼真。总之,电影中表现梦的段落,不但揭示了人性中隐藏的欲望和压抑的情绪和性格上的弱点,带动人去思考,也带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让整个影片更具有逻辑性和想象空间。表现梦的画面更具有想象力、色彩、特效和主人公超我的表现等因素曾添了画面的丰富感,也使整部影片更具有层次感和时空感。

参考文献:

[1] 克里斯蒂安・麦茨著(法).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M].王志敏,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 梅内盖蒂著(意).电影本体心理学:电影和无意识[M].艾敏,刘儒庭,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篇12

[关键词]梦 心理 解析

梦历代为人们所尊崇,一部家喻户晓的《周公解梦》似乎更为梦的神秘加妆添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其《梦的解析》一书中也详细论述了关于梦的学说,他认为: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迂回道路,通过对梦的分析可发现人们被压抑的欲望。梦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而弗洛伊德也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有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从另一角度上,甚至可以说是兴趣或欲望在潜意识里的满足。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作用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成梦。由此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里的欲望的表达,当然不是直接的,而是曲折的、委婉的,所以,梦的内容并不是被压抑的欲望的本来面目,还得加以分析和解释、研究才能寻其真正根源。本人是从事心理教学及临床工作的,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或社会人咨询过梦的相关问题,更有社会上许多人也想跟我一起讨论她的神秘。在科学飞速发展的当今。本人以此觉得人们对她的神秘感越强倒越偏离她的正规研究,从而也会因此产生程度不等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对于懵懂的青少年。在此,本人翻看了大量有关梦的书籍并结合专业知识具体分析如下:

1.梦是一种科学的健康信号。她有预示性。这与个人兴趣或欲望有关,她属于心理健康范畴,就如躯体的冷、热、痛一样,例如,有人在出车祸前往往会有此梦境或者人们常说的第六感。其实大家都知道人的感觉由浅到深有三个层次,依次为潜意识、前意识、主意识。如果说梦是潜意识的体现,那么人们所说的第六感也就是更靠近主意识的前意识。如果说梦是一种暗示,第六感也几乎是更接近可能的预想了。所以孔子说:“凡事应三思而后行”,从心理学上讲也是很有道理的。值得强调的是,好的梦境未必是好的预示。坏的梦境也未必就是坏的假设。从健康的意义上说,坏的梦境往往提示个人以前习惯或是经历。简言之,梦到车祸的人往往有喜欢醉驾。或喜欢高速行驶,或喜欢在路中央骑自行车、步行、闯红绿灯等,又或是做了很多愧心事,白天怀疑总是有人诅咒自己等。这时,人们如果能及时意识到梦境中的行为心理问题,梦境自然一般不会实现,反之,梦境实现的几率就很大。不懂的人们还往往相信报应学说,甚至为当今的迷信推波助澜,其实就如躯体的免疫系统一样,心理也有免疫系统。喝生水可能会拉肚子,行为不良或者是思维不良同样会可能心理健康不良。行为、心理往往是统一的。所以,人们如果能结合梦境,或者人们静下心来的第六感,三思而后行。不仅对健康是非常有利的,行为也往往能产生好的效果。

2.梦是一种正常或异常的体现。就如正常的头痛、发热,人偶有感之是对生理健康有利的,反之,就是非常不利的,甚至是大病即将到来。梦也是一样,偶有之也是对心理健康有利的,就如人们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么一般的梦不必惊慌,无论是好梦还是恶梦,对健康的影晌都是一样的。很容易想象人们如果天天沉迷于梦中的金元宝,那就将会离金元宝越来越远。关键是人们对梦的看法,如果人们遇到恶梦以后,凡事都会谨慎小心,那自然会离梦境越来越远。当然,人们遭遇恶梦后不仅不会沉下心思考,反而不是整天惶恐不可终日,就是依旧任意妄行,梦境的实现自然为期不远。

3.梦境的过程是极短的,稍纵即逝。以上而言,如果能抓住梦,善于分析梦,她不仅是对健康有利的,往往对行为也有一定的科学指导。梦者人很多,但往往记下整个梦的过程的人却很少,有的只是点点星星而已。从生理上讲,它是人们在睡眠中以大脑快波实现的过程。梦所识记的多少与当时大脑的活动有关或者清醒度有关。有关脑的研究证明大脑的物质活动是统一的,越统一越有利于大脑的发育与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适当的梦不仅是对健康有利的,也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与发展,是大脑新陈代谢的正常活动;所以多数梦尤其是人们没有记忆的梦,几乎没有病理的心理或健康意义。就如人们躯体通常的累或痛,只是对于那些记忆犹新或第六感强的梦我们要特别关注一下就行了。

篇13

先来说说我们最常碰到的两种梦:

被追赶的梦大家可能常做这样的梦,梦里你无缘无故被某种东西追赶,自己使劲地逃啊逃,却很难挣脱。

从情绪上看,这种梦是一种恐惧情绪的表现。因恐惧而逃避是人本性中最深处的本能。当恐惧时,就自然会梦见逃跑,而那个危险的敌人,则会在身后紧追不舍。而总也跑不快,反映了一种自我认识,认为自己没有能力逃避生活中面临的危险。如果梦中你不知道谁在追你,可以努力放开胆子去看一看,这样你就知道你内心那种莫名的恐惧来自何方了。这种看一看,就是所谓:敢于面对危险。

追赶不上的梦相反的,我们也常会做追赶班车的梦。比如梦见在火车站或汽车站上,火车(汽车)快要发车,自己在拼命地追赶,可却怎么都追不上,心里那个急呀,可能一惊,梦就醒了。

可能那时你正面临某个机会,而你担心你赶不上机会,或者你发现你已错过了机会。

这个梦的另一变式是:赶上了车但车开后才发现坐反了方向。这往往反映着生活中的同类情况:或许是你选错了专业,或许是你发现你选择的工作并不适合你等等。

一个典型的性梦

我曾经做了这样一个梦:自己坐在一辆公交车上,奇怪的是公交车并未按照正常的行驶路线走在车道上。一开始是一半轮子在水泥路上,一半轮子走在路边坑洼不平的土路上,最后干脆整辆车都驶离了正规道路,开在了土路上,而这条土路还不是一般的坑洼,好像路边绿化带似的,土路上已经挖开了许多植树用的大坑,坑很深,汽车行驶在密密的植树坑上却没有掉进去,还这样继续颠簸地行进着。

我正惊讶于驾驶员的技术很好时,车已顺着这条土路开到了坡脚,我们下了公交车,原来是要到一处农家乐哦。也不清楚要做什么,就跟着人群往里走,走过了鱼塘、小桥,来到主人家屋内。原来他家还藏着宝贝呢,那是一根立柱,柱子中缺了一段却能直立着盛水,水不漏,真神了!走进一看,原来是有透明的玻璃罩着呢,水柱里还养了很好看的鱼,想动手摸摸,一伸手却穿过玻璃罩直接把鱼捧在手心里,原来这不是玻璃罩的功效,真是柱子的神奇之处哦。 另一同伴立即要买下这个稀奇宝贝,我还好心提醒她,不知道这是真是假,是什么奥秘能让水立而不漏,掂量再三再做决定吧……

梦就到此结束了,真是一趟神奇之旅,充满了无数的惊险与问号。

梦是祖先留下的礼物

梦,就是潜意识中的心理,原始人的形象思维和象征。 做梦,是我们与潜意识沟通的最直接的方式。这个梦告诉我什么呢?向大师请教吧。

荣格,瑞士心理学家,解释过数以万计的梦,对梦有极为深刻的理解,他认为“梦是无意识为灵自发的和没有扭曲的产物……梦给我们展示的是未加修饰的自然的真理”,梦好像是一个诗人,他用生动形象的诗的语言讲述关于心灵的真理。这种梦所用的类似于诗的语言就是象征。

他还有另一个重要观点,认为人类世世代代经历的事件和情感,最终会在心灵上留下痕迹,这痕迹可以通过遗传传递。例如,当一个人想到太阳,他就会想到伟大、善良、光彩照人,如同一个英俊的男子;想到月亮,就会想到温柔、美好,如同一个少女。这是因为一代代的人都看到太阳和月亮,一代代人对太阳和月亮的情感通过遗传传到了每一个人心里。一个现代人想到智者时,很容易在心里浮现出一个白发长须的老者形象,而不太可能浮现出一个活泼的少女形象来,这就是因为在过去的世世代代,最聪明的人是那些饱经沧桑的老人。

荣格把这种遗传的原始痕迹称为原型。原型是人类祖先在千千万万年内的生活经历的产物,也是前人类甚至人的动物祖先的生活经历的结晶,一代代经验相似的东西。我们对原型的反应一定程度上是先天的,不需要后天学习。例如人害怕蛇,害怕黑暗,都是生而具有的。就算他从没有被蛇咬过,也没有在黑暗中遇到什么可怕的东西,他也一样怕蛇,怕黑暗。原因是,他的许多代祖先――从动物远祖开始,到猿人,到原始人――都被蛇伤过或在黑暗中遇到过野兽侵袭。

原型本身不是具体的形象,而只是一种倾向,但是可以通过一种形象出现。在梦里,有时会出现一些奇异的情节和形象,这些东西用做梦者自身生活的经历解释不了,那么,这就是表现原形的形象。

在荣格眼中,原型像一些潜藏在我们心灵最深处――荣格称之为集体潜意识的原始人的灵魂。这些原始人在梦中以种种不同的形象出现,当我们遇到难题时,他帮我们想主意,当我们面临危险时,他警示我们。由于他有几十几百代的生活经验,他的智慧和直觉远远超过我们意识中的思想。如在我的梦里,公交车怎么会行驶在密密麻麻的植树挖好的坑上呢,还没陷进去?水在柱子里怎么能立而不漏呢?手怎么会穿过玻璃而不是魔术呢?

梦的解析

荣格的老师弗洛伊德的著作《梦的解析》说:所有长的物体――如木棍、树干、及雨伞,也许代表男性器官;箱子、皮箱、橱子、炉子则代表子宫。一些中空的东西,如船、各种容器亦具有同样的意义。那这个梦则反映了我与丈夫之间两性方面的问题喽?与现实链接,竖立着的柱子――代表了男性器官,深的树坑――代表了女性器官,五彩小鱼――男性的代表,确实神奇。

那奇怪行驶的公交车代表什么呢?是一般的现实生活的复制吗?其实行驶中的车是典型的性动作,这个就有点不理解了,公交车――?原始人真会给我们留题目啊,细细想来,这大概由于车辆行驶中的颠簸、震动和有相似之处吧,由此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性梦。

另外可能有人要问了,为什么说长棍类代表男性器官,容器类代表女性器官呢?这个说来也还简单,如果把梦当成原始人来信,那么梦的象征就是讲“原始语”的词汇。假设在没有文字、语言的原始社会,怎么区分男人、女人呢?而且要简洁易懂、一目了然的,是不是就只有这种最突出的生理区别了,而这个用以区别的符号,以非文字非语音的实物表现的话,就成了弗洛伊德理论中的长棍和深瓮。

其实,在一个问题上,心理学家的观点和普通民众很一致,却和一般知识分子不太相同,那就是关于性在人生活中的地位。 心理学家认为性在人生活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性的成熟、健康和适当满足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性的压抑、放纵和异常是许多心理异常的根本原因。

篇14

关键词: 梦兆 预兆母题 作用

美国已故的著名总统林肯在指挥并获得南北战争胜利后,于1865年4月14日遭到暗杀,这是世人皆知的史实。而林肯死前的三天就预感到自己要死,并且在自己最亲近人的集会上讲了他的预感,这在美国也是家喻户晓的。据说马克・吐温也曾在梦中梦见过自己的兄弟的死。

不论是电视、电影还是现实生活,我们都曾听说过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可以相互感应。比如一个人生了重病或者遭遇不测,他的近亲总会有不祥的感应:心里感到或者眼皮老跳等等。所有的这些巧合和应验,就更为生活增加了不少迷惑性和魅力色彩。

我想除了好奇和些许的害怕外,这些东西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因为这是一种神奇的心理学和民俗学影响下的奇异的兼社会、生活、文化为一体的很有意思的现象,将会对表达社会思想文化的文学作品产生重要的影响。

比较文学中的主题学,近年来和译介学似乎有甚嚣尘上的趋势。但对于作为主题学研究基础的母题研究中的预兆这个母题,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部分西方文学作品中,有关预兆母题的表现形式之一的梦兆进行分析,旨在部分揭示预兆母题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尽管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一再强调梦是愿望的达成,梦是可以解释的,并且在“梦的解析方法”一章中,认为“主张‘梦是预言未来的观念’者,即利用‘符号释梦法’来对梦作一番解释,由其内容、形式加以臆测未来。”[1]要想介绍如何使用“符号释梦法”,那当然是不太可能的。解释之正确与否仍只是一种主观的推测及直觉的反应,因此,释梦才被认为只是属于一些天生异禀之佼佼者所具的专利。

不过通过梦,人们可以从中知道很多未发生而即将发生的事。法国社会学家列维―布留尔曾写道:原始人首先把梦看成是一种实在的知觉,这知觉是如此确实可靠,竟与清醒时的知觉一样……他们完全相信他们在梦里见到的那一切的实在性,很多时候又能验证。所以又被人们称为一种精神上的或自发的力量来控制自我行为的一种方式,也即是说做梦之人自己折磨自己,但是却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预知未来的祸福凶吉。这种信仰无论是中外都曾存在过,这也是梦兆作为一种预兆形式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民俗学和心理学的基础。

有一个据说是真实的,因为做梦救了自己的命的故事:有位叫罗兹的小姐去距芝加哥三十里远的朋友家度假。晚上睡觉的时候,半夜突然听到外面吹吹打打的声音朝这边越来越近,十分热闹。她很纳闷,这么晚了怎么还有人来办事啊?起来站在窗边一看。一辆灵车,上面没有棺材却坐满了人,正朝这边开来。她正在犹豫的时候,有个声音对她说:上来吧,还能乘一个!她抬头一看,一张丑陋异常的脸!好恐怖啊!立即就吓醒了!

第二天无论朋友如何苦苦挽留,她坚持要走。但又想去芝加哥逛商场买些纪念品,不知不觉就爬上了最高层,下楼的时候,看见电梯里很多人,正在考虑要不要乘的时候,电梯小姐对她说:“上来吧!还能乘一个!”她一听,和梦中的话多么像啊!于是立即朝楼梯口走去,等她刚下了两级阶梯,只听“哄!”的一声吊电梯的绳子断了,电梯里的人无一幸免。

恩格斯在分析梦魂梦象观念时指出: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又经常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他们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中的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活动。从而又认为梦中灵魂可以同神明沟通与自己的祖先的灵魂相接触。因此他们把梦象作为神灵或祖先对梦者的启示。尤其在中国民间,哪怕是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我们都会听见很多关于托梦的说法,尤其是死去的人对他子孙或生前的故旧。做梦者如果经常梦见死去的人在梦中对自己说的话,定认为是有寓意的。比如,有个人说他前夜梦见他的已故先人托梦给他说自己住的房子漏水,这个人跑到先人的坟墓边一看,果真发现坟墓的一角有个大洞,下雨了就有水进入墓中。这种托梦就是一种梦兆。

无论哪个民族也或多或少有这种信仰。19世纪末期,有位英国的记者兼作家西德尼-霍勒有一部小说《梦恋奇案》(又译《红心胜方块》《终成眷属》)讲的就是一个勇敢的青年黑尔连续几次梦见一名陌生的漂亮女子,吸引黑尔的不是她的美貌,而是每次在梦中,姑娘都流露出一副寻求帮助的眼神。在一次意外中,黑尔救助了一名正好是经常出现在他梦中的女子。姑娘很感激她的救命之恩,却又一声不响地离开了他,他很奇怪,几经调查才发现那名女子正处于更深的困境。最终,他凭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救出了那名深陷魔窟的女子,两人最后终成眷属[2]。

弗洛伊德还说过:“在这能量的影响下,梦于是受到我们所谓的“再度修正”地修饰――关于其连贯与可解度。这等于说,此能量把梦和其他的知觉内容给予相同的待遇;只要梦材料允许,它亦得到同样的预期性概念。”[1]所以说梦是具有预期性的。这正好解释了为什么梦具有预兆性。他所说的这种能量是指成为知觉后的梦,借着新获得的性质而刺激着意识成为一种感觉刺激促使潜意识内一部分可资利用的能量去注意发生激动。而做梦就是动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通过做梦而预测到未来的事情――梦兆。

预兆情节,使读者在阅读作品的时候,产生一种对奇幻事物的浓烈兴趣。一定程度上使猎奇的心理获得了满足,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美学功能。由于预兆本身是一种没有办法用科学依据和理论方法论证的东西,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又带有魔幻甚至荒诞色彩。因此,预兆情节在文学作品中的思想美学功能也是不可忽视的。它使得文学作品的情节更加曲折离奇,在增强作品的可读性耐读性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神秘力量的推崇,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和艺术性。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文学作品特殊的文化内涵。

注释:

[1]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2]西德尼-霍勒.梦恋奇案.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参考文献:

[1]乔双信.俄苏文学中的“预兆”情节及其功能――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国情问题[J].中国俄语教学,1992年第1期.

[2]马雷特著(Marett,R.R.).心理学与民俗学[M].山东人民出版,1998年.

[3]佛洛伊德著.赖其万,符传孝译.梦的解析[M].作家出版社,198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