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乡道路一体化范文

城乡道路一体化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1: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乡道路一体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乡道路一体化

篇1

综合各地在实际中的探索,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就是通过城乡道路客运诸元素的合理配置,将场站建设、经营结构、车辆运行、网络延伸、管理体制等有机结合成为一体,实现旅客的有序流动和市场的有序运行,最终达到方便旅客出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通过对各种客运组织形式的分类,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也可以理解为,根据旅客运输发展的客观要求,适应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的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使中心城市内的城市公交、城间客运、出租客运、城市与农村之间以及城市周边农村的各种客运整体协调发展的过程,通过对各种运力的合理调控,更好地进行旅客运输工作组织,实现统一、有序、高效、协调发展的客运系统模式。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是公路客运与城市公交实行统一管理、合理分工、衔接有序、资源共享、有利发展的一种客运组织模式。

一、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特点

1、系统性

对城乡道路客运的理解不能按照字面意思教条地以为只是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的结合,它实际上指的是发生在以区域内某一运输枢纽为中心的公共道路上的所有客运组织方式的有机结合,是建立在完善道路网基础上的各种运输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人、车、路、站等系统要素共同作用,使运输系统更好地发挥出社会经济结构中血脉的作用。

2、动态发展性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具体内容以及涉及的领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各种要素在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也会与已往有所不同。例如,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出行次数增加,农村客运服务的范围会越来越广,对运输组织方式、车型结构都会提出新的要求。

3、协调性

从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外部环境看,城乡道路客运要与铁路、航空、水运等方式更好地协调,这样既有利于道路客运本身的发展,也有利于发挥综合运输体系的作用。从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内部要素看,各种运输组织形式必须服从系统发展的整体要求,否则就有可能产生木桶效应,造成道路运输市场混乱的局面。

4、开放性

城乡道路客运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只要符合经营资质,满足进入这个行业的各种资金技术等条件,就可以进入运输市场。另一方面,为了确定运输服务的稳定性,保持运输市场结构的合理性,对于原来分散经营的公路客运业户,要推行灵活的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在允许新的运输业户进入市场的同时,对于服务水平差、不符合经营资质的经营业户要限令其退出城乡客运系统。这种开放性能够很好地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避免产生过度竞争及垄断。

5、地域性

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是在一定区域内的道路客运网络系统化。区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有限空间范围。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活动空间按不同的标准划分,便产生了不同的区域,但不论按哪种方式划分的区域,一般而言都有以下两条共性:一是区域内某种事物的空间连续性,如行政区域在权力延伸上的连续性,经济区在经济活动联系上的连续性等。没有连续性或连续性间断,区域就会出现“飞地”,原有的某种区域划分就要改变。

二是区域内某组事物的同类性或联系性。一般来说,这种同类性或联系性是相对的,是随区域的大小而变化的,同时区域内的同类性总是高于区域外的同类性。区域代表的范围可大可小。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涉及的区域是根据中心城市道路客运辐射的范围确定的。

二、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基本内容

1、基础设施一体化

基础设施一体化是指要在实现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过程中,将原来分处不同部门管理的各种客运站、停车场、经营线路等基础设施按照统一布局、合理规划的原则,重新加以利用。对于线路,要改变线路经营权终身制的做法,通过服务质量招投标实行期限制管理,到期后由行业管理部门收回,如原经营者服务质量良好,可以继续授予经营权,或采用服务质量招投标重新确定经营者。在客运站、停车场的规划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班线客运、出租客运以及公交客运的衔接。基础设施一体化最主要的就是可以改变原来一个运输统一体被肢解后导致的资源浪费,使运输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

2、管理主体一体化

管理主体一体化是指道路客运应该归属一家管理。公路运输和公交本来就处在一个行业,具有同样的性质,应该由按照运输发展运行规律设立的交通部门主管。交通部门是我们国家公路运输与水运的主管机构,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建立了符合交通行业特点的一整套组织机构,拥有一批熟悉交通法规、懂得运输专业知识的交通科技人才,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不论是从运输管理的历史渊源,还是从交通部门特点看,交通部门都应该成为整个道路运输的主管部门。

管理主体一体化具有以下优点:

①强化行业管理。实行一家管理的新体制后,可以杜绝相互扯皮、推诿等现象,强化交通行业管理及其政策法规研究、监督检查等方面的工作,使行业管理力度加大。②机构精简,效能提高。变过去两家管理为一家管理,可以使机构得到压缩,人员得到精简,同时新的管理部门通过推行录用考试、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考试、考评、晋升、培训、激励、监督等内部管理新体制,使效率得到提高。通过弱化微观管理、强化宏观管理,从而真正实现从部门管理到行业管理的重大变革。③由一个部门对城乡客运的发展进行统一规划,统筹管理和协调衔接,有利于建立畅通、安全、便捷的现代化城乡道路客运体系。

3、经营主体一体化

从公司经营的角度来讲,有一个主导产品问题,但是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经营产品选择不应该由政府加以限制。经营主体一体化是指只要具有符合法律规定的资金技术等要求,满足开业条件,具有进入道路客运的经营资质,就可以由企业自己选择其经营范围,经过法律以及政策规定的各种许可,进入道路客运经营市场。原来的公交和班车运输不应该因为政策原因使得其经营范围截然分开,公交公司和班车客运公司可根据情况采用互相参股等方式参与线路运营。每一个企业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竞争优势,与别的企业进行协作与竞争,这是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的策略选择。经营主体一体化还包括以下方面:消除原来分散经营的运输经营业户各自为战、风险承担能力差、恶性竞争不断、经营秩序混乱、社会效益差的状况,走集约化经营之路;采用参股经营,实行公司制改造,把原来车辆的所有权、经营权纳入公司所有;同时公司要配置安全、调度、财务等相应机构,健全规章制度。

三、实现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基本原则

1、统一管理,合理分工。由交通主管部门对本地的道路客运交通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依照有关法规合理划分公路客运和城市公交客运及其他客运组织方式的经营范围。

2、方便乘客,有机衔接。要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通过科学的网络布局,实现一体化区域内与区域外的各种客运方式的有机衔接,实现区域内公交线网与公路客运网有机衔接,实现各客运站之间、客运站与火车站、航空港、商品集散地之间的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方便转乘,缩短乘客的平均出行时间。

3、站运分离,有偿共用。对客运站应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场站和车辆管理分离,做到合理分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四、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所要达到的目标

1、建立起“安全可靠、方便高效、经济舒适、沟通城乡”的道路客运运营网络体系

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表现之一就是营运线路的系统化。经营线路辐射农村,停靠站点覆盖各乡(镇)、村。以中心城市为集散点往外辐射,线路是长短线路的有机结合。市、郊区、中心镇(乡)、村等逐级辐射,覆盖领域广泛,成为网络化、系统化的体系。

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要求从事农村客运的车辆档次要合理,运行班次和时间要稳定,经营秩序要规范,服务质量要优良,经营主体要集中。所有这些单靠松散的公司和个体经营是远远不够的,为适应新形势,必须实行公司化经营。

2、建立起“分工明确、有机衔接、竞争有序、行为规范、城乡一体”的道路客运市场体系

在城市区域内,要实行公交优先发展的战略,要合理布局公交网络,设置公交站点。班线运输是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联系的纽带,对于城市之间以及城市与周围农村之间的人员流动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合理分配运力,加强线路经营权管理,避免热线线路过度竞争、冷线旅客出行不能满足的情况。城市出租客运是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一个环节。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出租客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城乡客运与中长途客运之间旅客中转的重要环节。旅游客运与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有机结合是开展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建设的一个新思路。根据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在发展旅游客运中融入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思路是可行的。我国的旅游资源丰富,各地对旅游资源这种无污染的第三产业开发都比较重视。旅游客运既要服务于外出到外地旅游的游客,又要满足本地区内在地区周边旅游的人群。

建立现代综合客运体系,要求各种客运组织方式既有序衔接又合理分工。一体化道路客运系统与外部运输方式以及内部运营方式的协调性会促进区域交通的畅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3、建立起“统一管理机构、统一政策法规、统一站场规划、统一经营证照、统一服务标准”的道路客运管理体系

篇2

1.概念界定

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道路客运大力发展和城乡道路客运管理体制转轨的情况下,全国各地纷纷提出在道路客运行业实行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那么,什么是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呢?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概念及内涵并不十分清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相当一部分人把农村客运公交化和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混为一谈,认为实施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就是推行农村客运公交化。其实,农村客运公交化只是农村客运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人们在探索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过程中对于农村客运提出的一种改革方向,并没有包括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全部。也有人认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即长途客运、城市公交客运、出租客运由政府职能部门统一管理的一种管理体制。笔者认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国家城乡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道路客运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发展过程。

我们认为给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下定义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是发生在城乡道路尤其是农村道路十分畅通,场站等基础设施水平比较高,城乡客运实现网络化运作的时期。这是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硬件方面应满足的基本要求,是一体化发展的前提。

第二,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是一个渐进和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而不是结果。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生产力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程度,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程度也不同。

第三,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是双向的,不是单方面的。并不是套用城间客运及城市客运的发展模式来发展农村客运,也不是农村客运公交化,而是两者相互吸取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双向演变过程。

第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并不是说最终达到城市客运和农村客运完全一样,没有差别,不应简单地认为是缩小甚至是消灭城乡客运差别的过程,而应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两者内部以及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

第五,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不单是道路、场站等基础设施即硬件方面的一体化,还包括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营方式等软件方面的一体化。后者相对来说更重要,较难以理顺,是发展的重点与难点。

第六,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实施统一、协调、高效的城乡道路客运综合管理,以先进的管理技术为手段,以法制和体制为保障,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公众的各种作用和组合优势,不断维护与更新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逐步理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客运服务。

基于以上分析,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定义可以是: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是在城乡道路十分畅通,场站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城乡道路客运网络体系高效运作的条件下,城乡道路客运相互融合,综合利用各种客运资源争取效益最大化和服务水平不断地提高,以达到城乡道路客运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营方式等方面协调发展的过程。

2.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实行交通部门一家管理整个道路客运的新体制,有利于强化行业管理。同时还具有形成政令统一、事权统一、精简机构、统一规划、城乡协调一致发展的新局面。

政令统一,可以杜绝相互扯皮、推诿等现象,提高管理效率。事权统一,有利于各种道路客运方式的有效衔接,方便人民特别是乡村居民的出行和中转换乘,为城市人口向郊区转移创造便利条件,缓解城市压力,同时增加客流量,带来道路客运新的经济增长点。机构精简,效能提高,有利于真正实现从部门分散管理到综合统一管理的重大变革。统一规划,有利于道路客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保持供需基本平衡,避免无序竞争与浪费。城乡协调一致,有利于规范客运市场,为广大经营者创造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充分激活其经营积极性。同时一体化发展带来的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可以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投资,有利于城乡经济与道路客运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大好形势。

二、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思想的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

首先源于农村客运发展的需要。我国农村天地广阔,客运资源十分丰富。农村客运在加强乡村与城市之间的人员和经济往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致富农民的重要支持和保障。然而,由于长期受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制约,农村道路客运基本上处于粗放式的低层次发展状态:经营者素质普遍不高,管理水平低下;车辆技术状况差,安全性能低;道路等级低,缺乏场站等基础设施;运输组织结构松散,市场秩序混乱;市场管理不规范等。要彻底改变道路客运行业内多年来“头(快速客运)重脚(农村客运)轻”的局面,推进客运一体化发展势在必行。

其次是我国加入WTO后新形势的需要,是构筑大交通格局的需要。大交通格局要求统一客运市场管理,彻底打破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入世对于我国道路客运业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尤其是老国有运输企业,迫切需要改革。

再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交通经过最近十几年的高速发展“,瓶颈”制约得到了缓解,但这只是相对比较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运输需求水平而言的,是初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更加安全、便捷、快速、可靠的交通运输作保障,交通运输不仅要在数量上满足要求,而且要在服务质量上与之相适应。

我国已经具备了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硬件条件。近几年,随着全国各地高速公路联网畅通工程、干线公路网络化工程、县乡道路通达工程的全面推进,我国城乡道路建设快速发展。到2002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里程达到2.52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75.8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发展到130万公里,全国营运客车总量140.9万辆,乡镇通公路率达到99.4%,通班车率达到98%,行政村通公路率达到92.5%,通班车率达到81.9%。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能够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符合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且发展的硬件条件已具备,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三、客运一体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道路客运采取的是部门分管的管理体制,参与管理的部门包括交通、城建、公安等。这种管理体制有它形成的历史原因,也曾起过积极作用。现在,这种多头管理的状况已不适应建立“大交通”系统的要求。很多地方转变管理思维,将城市公交划归交通部门管理,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创造了条件。有些城市已经在实践中对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河南省巩义市的管理一体化、客运网络化;陕西省西安市提出打破城乡交通隔离带——“零公里”和实现客运交通“三化”,即长途客运驻点化、远郊客运往返化、城市客运公交化的发展规划,为该市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北京、上海、重庆、哈尔滨、深圳、武汉等大城市在政府机构改革中理顺管理体制,将城乡道路客运交由交通部门实行统一管理,加快了这些地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步伐。

总体来看,尤其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缓慢,尚处在探索阶段,存在很多问题。由于部门利益的存在,致使管理体制改革困难重重,管理上的政出多门已成为制约一体化发展的最大瓶颈。另外,硬件建设滞后于客运发展,尤其是农村道路等级、场站等仍很落后。因此,我国的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四、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模式及政策措施

1.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模式

综合各地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实践及道路客运系统化发展的基本理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模式可以是:管理主体、政策法规、站场设施、市场建设一体化。

管理主体一体化即实行由交通部门统一管理包括公路客运、农村客运、城市公交和出租汽车客运等。实践证明一家管理已成为必然趋势,是实现一体化管理的前提。

政策法规一体化主要是指对城乡道路客运实行统一的发展政策和经济政策(运价政策、税收政策、投资信贷政策),采用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站场设施一体化主要是指城乡道路客运站点的选址、规模、等级、服务功能等由交通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使各站点能与其他各种运输方式和各种客运服务方式有效衔接,与城乡规划相配套。

市场建设一体化主要指在无形市场建设方面,树立城乡道路客运市场一盘棋思想,对城乡道路客运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服务规范等。

2.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是促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应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着手。

软件方面:一是要提高认知度,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政府主管部门要予以重视,在具体政策措施方面给予适当扶持;二是要建立适应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管理体制,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导向作用,明确其管理职责,杜绝政企不分;三是建立道路客运现代企业制度,用市场机制构筑一体化发展格局;四是加快立法工作,完善法律制度,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把好市场准入关,规范客运经营行为。

硬件方面:一是加大道路建设规模,科学构筑城乡道路网,尤其是城郊和乡村公路建设;二是加快道路客运站场建设,尤其是简易站的建设。乡村简易站数量太少,根本不能满足城乡道路客运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加大对简易站的投资力度,扩大投融资渠道,以增加简易站的数量,从而构筑一体化发展的有形市场。

篇3

总体上看,中国的城市化成就是巨大的,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很多城 市基础建设、绿化和环境卫生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是,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中国也出现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中包括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城市化进程与要素空间集中过程不协调;就业压力巨大等等。此外,由于国情的差异,我国城市化过程中还面临着土地问题和农民的迁转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城市化的持续、健康发展,除借鉴国际经验外,还必须深入研究中国的问题、原因、经验及其国情,找到切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城市化道路。目前,这些工作在国内很多地方都在进行积极且有意义的探索。其中以成都的“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道路”最为典型。

一、影响城市化道路的几个基本关系

从对50多年来,国际和国内城市化进程的纵横视角审视和剖析,城市化道路成功与否,取决于城市化所涉及的诸多重要关系的处理。这些关系主要包括:载体与空间关系、城市与乡村关系、人口迁移与身份转换关系、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以及政府与市场关系等,其中对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关系的忽略或没有进行正确处理是导致“城、乡双输”的根本原因。

载体与空间关系。城市化主要特征就是要素、产业、人口等的聚集和流动。但这种聚集是分散的聚集,还是集中聚集;是就地城市化,还是流动到大都市里;是发展小城镇,还是小城市、中型城市、大城市,对城市化、对区域甚至对国家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城市化涉及三部分内容,已城市化的部分,暂时不能城市化部分和正在城市化部分。其间,城市和农村的关系是互利、平等,还是乡村歧视,这些都将会直接影响城市进程,也影响区域及国家的整体发展。

迁移与转换的关系。城市化主要表现农村人口流动到城市,但更重要的是农村人口是否真正转换为城市人口,即其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保等是否得到真正的解决。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城市化和非农化的关系即城市化同步、超前、滞后,或者相互之间是适应或不适应。这也影响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最终影响区域及国家的整体发展。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城市化的要素、产业、人口聚集、流动是通过市场组织还是通过政府计划,或政府和市场之间怎样合作、博弈,影响城市化的效率、成本,甚至失败和成功。

二、成都市城乡一体化探源

成都市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特大城市,其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国总体发展水平接近,同时内部包括发达的大都市和中小城市以及贫困的农村山区,具有典型的中国经济、社会和地理特征。人多地少,资源分布不均,农村生产率低,城市就业压力巨大,自然条件与发展水平不平衡。这些都制约着成都市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些条件约束下,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成都市一度也产生了其它地区类似的问题:城乡差距拉大、自然条件恶化、耕地被大面积低补偿征用、农村人口大量外流等等。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这些问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压力。为了防止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恶化,最终彻底解决这些问题,2003年起,成都市成都把“城乡一体化”作为政府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

成都市在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中,从统筹规划着手,在城乡关系的处理上,实施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公共服务一体、城乡基础设施一体的战略部署,通过实施“三项工程”即农业产业化工程、农村扶贫开发工程和农村环境建设工程建设新农村,通过土地整理实现城乡双赢。在空间上,通过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稳步推进城市化。在人口方面,重视农村向城市人口迁转过程中的失地农民以及农民工身份的转换工作,对城乡居民的住房、社会保障、教育、卫生体系进行一体化的管理。在促进产业和城市化协调发展方面,通过产业规划合理引导产业发展。在城市化市场条件创造方面,加强资金的市场配置作用,改善商务环境并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等等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成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提炼

成都市作为中西部地区的一个特大型城市,实际上是整个中国的一个典型代表和缩影,城市化面临整个中国存在的问题和特殊性,但是,其在推进城市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难题方面,做出了出色的努力。通过联系和整体分析成都在推进城乡一体城市化的各项具体做法,我们可以发现:成都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战略构想。该战略包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三个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位一体和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外五方面工作统筹兼顾。主攻三大事业:提升城市竞争力、集中城市化、建设新农村。通过六个以为: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证,以农民身份转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四最目标:人居环境最优、创业环境最佳、城乡最和谐、综合竞争力最强。

一个完整的战略主要包括战略的指导思想、战略原则、战略重点、战略途径、战略阶段和战略目标。

成都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

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是以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一种思想、认识和观点。科学发展观特指关于是什么正确发展以及如何正确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主要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既不能违背精神,也不能生搬硬套。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的战略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这些思想。

成都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的战略原则:“三个坚持”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的战略原则上,成都提出了三个坚持: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城市化和其他各项工作都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坚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位一体,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保持相互协调。坚持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外五方面工作统筹兼顾,一盘棋推进。

成都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的战略重点:“三大任务”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的战略重点上,成都提出三大任务:一、在主城区实施三大环境优化战略。即优化创新环境、人居环境、创业环境,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进而提升竞争力;在乡村向城市转化地区,实施三个集中战略即:人口向居民点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济集中,提高城市化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能力。在农村地区,实施三项工程:农业产业化工程、农村扶贫工程、农村环境整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成都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的战略路径:“六个以为”

城市化需要具备许多条件,其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成都市通过制定相关的公共政策,使城市化的六个要素担当其恰当的角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使六个方面相互促进。其对这六个方面的战略定位分别是: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证;以农民身份转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成都在推进城乡一体的城市化的阶段目标:“五年四最”

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的阶段目标十分明确:就是用五年的时间四最目标。通过以上的努力,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到“十一五”末,建成中西部地区人居环境最优、创业环境最佳、城乡最和谐、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特大城市。

成都推进城乡一体的城市化的采取的做法和实施的战略,无论是对中国其他区域或发展中国家的推进城市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城市化道路的经验启示

从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条件和实施过程来看,其战略模式和具体做法对其他地区具有借鉴意义。从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来看,城乡分治的制度基础仍然是国内城市发展的现实约束。作为中国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市的大城市大农村的发展格局势具有典型的中国特征。人口多,人均耕地少是农村发展的自然约束。农业和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制约成都是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与中国东部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发展模式相比,成都市在制度和资源上面临更多的约束,经济基础薄弱,因此对中国其他地区具有借鉴意义。其经验总结如下:

在空间上,根据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成都市区分了中心城区、有条件的县域和区域中心以及农村三个层次,根据发展条件和一体化的要求分别制定了不同发展措施:

提升和优化城市中心区域的产业

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加大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力度

通过“三大重点工程”推进农村全面发展

为了解决市场失灵,并为市场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成都市从制度、管理、政策和战略四个纬度发挥政府职能,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综合性的制度改革,确保市场基础作用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弥补市场失灵

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加大城乡一体化的保障力度

制定合理的战略发展规划,推动城乡一体化良性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成都市从农民、土地、农业、资金、就业五个方面来落实城乡一体化战略。从偏好上解决了城市和工业发展过程中对农村的忽略:

以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培育城乡一体化社会基础

通过创新土地利用方案和土地整理为城乡一体化提供合理的土地保障

通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城乡一体化

通过“异地”招商,提高招商积极性,运用市场规律提高政府资金效率

通过培育创业环境鼓励农村人口自我就业,通过订单式培训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

通过以上的整体战略规划,成都市的城乡一体化战略很好地解决了城市化过程中的载体与空间关系、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人口迁移与身份转换的关系、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我国城市化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选择。

五、基于成都经验的中国城市化道路选择与总体设计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总结世界上城市化国家的教训,借鉴成都等地区的成功经验,将城市化道路理论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遵循因时、因地制宜,全面统筹,稳步推进,分类指导,形式多样的原则,正确处理城市和乡村关系、空间与城市化关系、非农化与城市化关系、政府和市场关系,人口迁移和转换关系,走城乡一体的城市化道路。即围绕一个核心:迁转俱进;沿着一条主线:集中聚集;利用两种手段:市场组织和政府规划;依托两支基本力量:新业带动与城乡双赢。确保城市化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目标。

一个核心――迁转俱进

迁转俱进是指保证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和转换一体。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后,其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保同时享受城市市民相同的待遇。第一,尤其对于失地农民,当其自己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土地的时候,流入城市时,其就业和社会保障,必须得到有效的转换和确保。这是城市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城市化的核心问题。第二,当农民工迁入城市有了固定的工作和收入,政府应提供其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保同时得到城市市民一样的解决。

一条主线――集中聚集

城市化本身就是资源、要素、人口、产业和经济社会活动的聚集过程。但聚集又分为集中聚集和分散聚集。集中聚集是指在规模经济许可的范围内,成规模、有重点的聚集。中国的国情和聚集经济的优势决定,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要采取集中聚集的形式。集中聚集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农村向城市集中聚集,即适当发展大城市,大力发展中等城市,努力建设重点小城镇。二是城市发展本身的集中聚集,应因地制宜,多样发展。东部发达城市群状发展,中部城市带状发展,西部落后地区有重点的点状发展。

两个手段――市场组织和政府规划

市场组织就是通过自主决策、公平交易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市场规律作用,实现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向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第一,确保市场在配置资源上发挥基础性作用。第二,城市化市场组织的制度基础,要注意在城市化过程产权的明晰和保护,特别是农民土地产权的明晰和保护;第三培育市场主体,尤其培育和保护农民作为是弱势的市场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主要是:一确保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二是弥补市场失灵。政府管理主要是强调三个方面的内容:政府战略规划、政府内部监管和政府服务供给。其中,政府战略规划是龙头。保证城市化健康发展,第一,政府要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遵循市场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城乡一体的规划方案;第二,理顺和改革政府机构,培训政府的管理人员,实施规划;第三,采取相关配套措施,监督规划的实施。

两支力量――新业带动与城乡双赢

新业带动是指与先前的工业化道路不同,根据全球发展趋势,适应地方供需实际,选择发展特定的产业,带动城市化发展。第一,坚持城市化需要工业化带动,通过发展产业,促进城市化发展;第二,城市新产业选择,有利于带动城市化,就是要用新型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目前,发展新产业应包括劳动密集型的高科技、一般加工业、现代服务业、传统服务业以及非正规部门产业等。

城乡双赢,即通过发掘中心城区的核心优势,提升城市竞争力,带动区域和周边农村的发展;通过发掘农村的核心优势,发挥农村的优势;通过市场,实现城乡分工;通过政府对农村的扶植和能力建设,通过城乡安全网的覆盖,实现农村的发展繁荣。城市的繁荣带动农村的繁荣,农村的兴旺又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促进城市发展,进而形成城乡共荣的良性循环,实现城乡双赢。

篇4

交流。促进经济效益的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城乡客运;绿色环保 ; 节能措施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assenger transport industry in China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assenger transport integration projec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hina's urban and rural traffic the same,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urban and rural resources have played a very good adjustment role. How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use of urban and rural resources, to achieve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hus facilitating the living standard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people, and deepen exchange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st-effective, has become in today's society, issues of common concern.Key words: urban and rural passenger transport; green; energy-sav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D035.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含义

城乡客运一体化是在城乡道路通畅、场站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城乡客运网络体系高效运作、城乡客运相互融合的基础上,有序衔接,综合利用各种客运资源,争取效益最大化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以达到城乡客运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营方式等方面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客运一体化就是将城市公共交通与农村客运形成统一管理、统一营运模式、统一车型、统一车身颜色、统一票价等多种统一的客运交通,从而改变过去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专家认为,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是解决农村客运“散、小、多、乱、差”现象最有效的办法。目前,全国相当一部分省市都在大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中,北京、天津、上海、重庆、陕西等多个省市的城乡客运全部由交通运输部门统一管理。

2、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过的要求实行“五个统筹”重大决定中,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新时期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决策。

3、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内涵3.1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也就是一体化发展,它是发生在城乡道路尤其是农村道路十分畅通,场站等基础设施水平比较高,城乡客运实现网络化运作的时期。这是统筹城乡道路客运协调发展硬件建设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3.2交流,促进经济效益的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交流。促进经济效益的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不是忽视各种客运方式的差异,而是要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协调发展,有机衔接,方便换乘。 3.3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是多向的,不是单方面的,不简单是农村客运公交化或城市公交延伸营运线路扩大经营区域的问题,而是各方要找到共同的节点,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3.4城乡道客运是一个大系统,需要建立道路客运系统,客运管理系统,交通衔接系统,重点是方便换乘、零距离换乘的衔接系统。 3.5统筹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关键是内部关联的紧密程度,即要达到设施平衡,运作协调,管理统一,要以先进的管理技术为手段,以法律和体制为保障,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的各种作用和组合优势,对城乡道路客运规划与计划,投资与建设、运营与控制、价格与票价等进行综合协调。3.6统筹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体现的是道路客运的“协作、协调和协同”,即运输过程的协作,运输发展的协调和运输管理的协同。立足于各种客运方式的有机联系、协作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多赢。

4、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城市公交与道路客运协调发展不够。 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客运服务是统筹城乡客运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根据传统观念,城市公交一般在城市市区经营,主要为城市居民提供出行服务,城乡道路客运则为城乡居民长途出行提供服务,两者的市场相对分割。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和行政区的变化,城市市区和郊区的界限很难界定,造成两种运输组织形式的市场相互渗透,城乡道路客运市场和城市客运市场认识上的相对分割违背了运输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已经不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无论是城乡道路客运市场,还是城市客运市场都具备了道路旅客运输的基本特点、基本属性,应视为一个统一开放、主体平等、公平竞争的大市场。加快两者的融合,将城乡道路客运市场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实现城乡道路客运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服务规范,保障城乡客运服务的稳定性,保持运输市场结构的合理性,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避免产生过度竞争或垄断。 通达便捷的区域交通网络是大经济区域或经济圈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而城市公交是区域交通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理顺管理体制,改变管理方式,加强协调沟通,有利于城市公交与道路运输的衔接和旅客的零距离换乘,有利于形成“大公交、大交通”的格局。

②城乡客运管理体制亟待理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客运和短途道路客运逐步开始融合,传统的城市客运和短途道路客运分治的管理体制也逐渐变得不适应。尽管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正在逐步打破体制坚冰,但在基层,体制不顺的问题依然存在。 传统的多部门分治模式是长期延续下来的模式,体制上存在多头管理和职能交叉,没有形成精简、高效、统一的综合交通管理体制,不利于统筹城乡客运协调发展。而对于以交通部门为主的模式和“一城一交”模式而言,虽然减少了职能交叉,在体制上为城乡客运一体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职责范围仅限于公共客运的运营管理,而由其他部门负责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以及服务定价和财政补贴,如果协调机制不跟进,统筹协调依然受体制掣肘而困难重重。③推进城乡客运优先发展的共识不足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理念目前已被广泛接受,被认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公共交通优先即“人民大众优先”,其原则是鼓励客运交通普惠最大化、效率最大化,从该原则来看,不应只涉及城市公交,服务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民)出行的短途客运也是体现服务均等化的公共客运,也应当成为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重要主题。但是目前关于公共交通优先的认识尚未统一到统筹考虑城市居民和广大农村居民的出行需求上来,对农村客运的公益性的认识不足,容易造成关于城市客运和农村客运在发展政策方面的不衔接。如:城市公交在政策上享有财政补贴,短途客运不享有;城市公交税收在当地政府关照下往往享受优惠,短途客运不享有;在运营上,公交型车辆、停靠站点设置和超载似乎是城市公交的独享的权利,短途客运则处处受有关部门的限制。要解决短途客运与城市公交有失公平的矛盾,必须在观念上有较大突破,认定短途客运也是为城乡居民出行提供普遍服务的公共客运,与城市公交为城市居民提供出行服务的公共客运性质完全一致④客运线路等资源配置不合理 (1)线路重叠,造成运力浪费。随着南通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道路状况的改善,人民群众出行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市场需求,近年来,南通公交公司和南通汽运集团都抓住这一发展契机,新增或拓展了部分经营路线,从而出现了城市公交客运和农公班线客运相互渗透重叠运营情况。线路重叠导致了运力过剩,有的营运线路的平均实载率不到30%。造成了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以及企业的亏损。(2)线路重叠造成经营矛盾多。由于各自受利益驱动,相互争夺客源,不时会产生经营纠纷,影响了和谐稳定。(3)线路资源配置不合理,线网分布不均匀。城乡客运市场“二元分割”,农村居民出行不方便,热点班线争破头,偏僻线路无人跑。农村班线客运的线路基本上都是在县乡道路上运行,在这些主干上由于人流多,所以班次很密,运力配置趋于饱和,但离县乡道较远的村也想开通一些通达工程的线路,但由于新线路客流量少,开行亏本,公司不愿意开通这些线路,财政补贴机制没有试行,即使开了,也是亏本经营。⑤农村客运亏损严重,财政补贴难以落实到位 农村公交车主要的运行线路在乡镇,它的特点是客流量少,流向、流时不固定,运价水平低和车辆油耗高、农民消费水平低,它享受不到城市公交的种种优惠政策,面临入不敷出全面亏损的尴尬。以海安“村村通公交”为例,实施“村村通公交”初期适逢春运,在短短的1个月内实现营收205万元,表面看,这份成绩单似乎马马虎虎,但接下来的淡季,每月都出现亏损,全年到底会亏多少,暂时无法预测,虽然当地政府给予每年200万的定额补贴,仍不能弥补亏损。⑥市场监管难度大 目前,阻碍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黑车”现象屡禁不止。甚至出现了“黑车”与城乡公交争抢客源的现象。监管打击非法营运作为行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来抓,每年打击“黑车”的数量也数以百起,但由于“黑车”机动性强、灵活性高、廉价等特性,使一些群众还是愿意乘坐“黑车”。而交通部门的执法手段有限,执法环境恶化,执法地位不高,对非法营运取证又难,多数乘客也不配合,导致“黑车”打击举步维艰,陷入打击难、难打击的困境。5、加快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有关建议。5.1统筹协调,加快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客运市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该是一个统一开放,主体平等、公平竞争的大市场,道路客运与城市公交应统筹协调发展。要树立“大公交、大交通”的理念,在制定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规划时,除了注重城区的公交事业发展外,还要考虑市区到县(市)城区、县(市)城区之间及县(市)城区到中心乡镇的城乡公交发展。既要发挥城市公交资源网络化的优势,又要关注农村公交所发挥的城乡客运一体化的作用,既要关心城市群众出行,又要关注农民群众的进出城需求。在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同时,要充分发挥长期运行在城乡道路上的农村公交的作用,科学投放运力。这样既能减少政府的负担,又能化解因城市公交向农村延伸而造成的运力资源浪费和矛盾,使城市公交的有限运力在市区市政管养路段上运营,为合理分布城乡公交线路网和方便新村、小区居民出行提供运力保证。5.2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新路子。建立对公交线路专营权服务质量招投标及考核制度,完善市场的准入机制,打破垄断经营,对公交站场实行公用化、社会化,实行站场基础设施、线路与营运企业的分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强化对营运线路、站点、服务质量的监管,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培育市场主体,使政府在城市公交的投入,能产生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目前营运重叠、矛盾突出的线路,可在统筹规划、尊重历史、方便群众、确保稳定和谐的原则下,采取组建股份制公司联合经营、区城分工、特许经营等办法,实行统一管理,做到站点共用,利益共享,以达到降低营运成本,提高营运效率和服务质量,消除经营矛盾,确保市场和谐稳定的目的。5.3政策优惠,扶持城乡公交发展。农村公交是城乡客运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公交都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在城乡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使农村百姓充分享受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农村公交公益性,决定了政府有责任为农村百姓提供价格低廉、方便、舒适、快捷的城乡公共交通服务。要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和城乡客运协调发展,政府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立足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相关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农村公交的低票价的定价和价格体系,加大财政对城乡公交车的营运性亏损、政策性亏损的补助,以及对承担社会福利和完成政府指定性计划任务的企业给予专项经济补偿,并列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对于新增、更新及公司化改造涉及的车辆收购和车辆电子信息服务设施等,政府应提供财政、信贷支持及政府补贴等。农村客运站是城乡公交网络的节点,是城乡公交的基础条件,农村公交的停车场、保养场、首末站、途径停靠站亭建设应列入政府公共用地规划,要优先预留、保证建设用地,在建设资金上给予必要的补助,使公共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逐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条件。道路运输企业是一个统一开放、主体平等、公平竞争的大市场,要保证南通道路运输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得遵循其发展的客观规律,道路客运、城市公交,都具备了道路旅客运输的基本属性,两者协调发展,有利于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客运发展和加快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6、因为没有及时的实行城乡客运一体化所引起的问题实例

2005年8月,长治市襄垣县,因运营襄垣至侯堡的城乡公交影响到了襄垣至长治班线的经营效益,引起班线车主的强烈不满,车主和司乘人员因此连续上访并集体罢运,所有班车停放在该县县城长达半个月之久。

2005年10月17日,太原市晋源区武家寨到义井村的农村客运班车晋AK5197遭到40多名不明身份的人员和车辆堵截,该车和部分乘客被强行扣留。

充分说明,客运体制上的矛盾已成为制约社会城乡客运健康发展的瓶颈。

7、城乡“二元”体制存在的隐患

由于历史原因,全国部分省市的城乡道路客运管理,一直沿用“二元”管理体制,即,城市市区和郊区的公共客运由城建部门管理,城市市区和郊区以外的道路客运由交通部门管理;城市客运出租汽车及其停车场由城建部门管理,城市出租车若经营公路客运业务,则由交通部门管理。

在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四通八达,站场设施不断完善、客运车辆不断增多的条件下,本可以通过整合客运资源,充分发挥城乡客运各自的优势,以实现连接城乡、通达四邻的纽带功能,但由于现行“二元”体制的人为分割,导致城市公交车、出租车出不了城,农村客车进不了城,不仅影响到交通运输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且影响道路客运“门对门”的运输优势和城市公交组织化、集约化优势的发挥。城市周围线路客运竞争激烈,偏远农村线路客车时开时停,热线过热,冷线过冷,造成运力浪费和短缺共存,制约了交通运输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8、针对于城乡一体化的特性所提出的解决措施

篇5

关键词:网络拓扑结构;城乡客运一体化;城乡统筹;政策

中图分类号:U492,F51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2)05-0023-06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中心区在教育、医疗、交通、购物、就业、收入等方面有巨大的比较优势,导致城乡之间的差距日渐扩大。城市化过程不仅将城市周边的失地农民转为城市人口,也会吸引大量的周边人口到城市就业;此外,城市化过程也是财富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会吸引相当多的中小城市高收入人群,或富裕农村居民到大城市买房置业。具体到重庆主城区而言,新集聚人口和就业岗位将在主城区和中小城市、城镇、农村之间产生较多的劳务、探亲、上学、访友等客运出行需求,急需新的客运组织方式满足这部分出行需要。

重庆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也应积极探索新的客运交通组织形式改善城乡交通条件。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正是伴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分工与协作的产业结构逐步形成等现象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客运组织方式,是一个区域城乡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道路客运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发展过程。

一、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内涵

城乡客运一体化中的“城” 指的是城市的城区以及县域城区,而“乡”则指的是城市郊区、城乡结合部、行政镇以及各个行政村等居民相对较为集中的区域。一体化主要是相对于中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的城乡壁垒而言的。“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本质上是指公路客运和城市公共汽车由同一行政主管部门管理,遵循统一的法律规章、管理规范和技术规范 [2-4]。

这种新型客运组织形式的内涵分析如下。

第一,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是发生在城乡道路尤其是农村道路十分畅通,公交场站等基础设施水平比较高,城乡客运实现网络化运作的时期。这是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硬件方面应满足的基本要求,是一体化发展的前提。

第二,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是一个渐进和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所处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差异等影响。

第三,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并不是最终达到城市客运和农村客运完全一样、没有差别,不应简单地认为是缩小甚至是消灭城乡客运差别的过程,而应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两者内部以及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

第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不单是道路、场站等基础设施即硬件方面的一体化,还包括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营方式等软件方面的一体化。后者相对来说更重要,在实践中较难以理顺,是发展的重点与难点。

第五、就客运交通的组织效率来讲,客运一体化的组织方式要优于常规班线客运,其发车方式灵活,车内售票简化上车手续,多点上下客提高车辆的周转效率。然而就其服务半径来讲,由于其运行速度较慢,为保障运行企业效益,其服务线路里程一般要小于常规班线客运。因此,城乡客运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只能是客运组织形式的重要补充。

二、重庆道路客运现状

重庆市的道路客运基本呈现城市内以公交运营,城市对外客运绝大多数为班线客运的两种客运组织方式。这两种方式仍然采用两种不同的制度、规范进行运营,这在城乡发展初期基本能够满足市民出行需求,然而随着重庆市近些年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主城已迈入“绕城高速时代”,原有以班线为主的对外客运出行方式逐渐显现出难以满足出行需求的矛盾。其主要问题是:(1)传统班线客运由于发车点和到站点固定,且一般位于城市边缘区,导致乘客出行两端被动换乘,既增加了换乘次数,又延长了全程出行时间。(2)班线客运票价相对公交而言较高,制约部分沿线村民出行需求。(3)班线客运发车班次固定,发车间隔大,使得乘客的出行等待时间较长。(4)班线客运定点乘降,站间距非常长,使得沿途乘客出行不便。(5)城市公交客运虽然在方便性、费用、快捷性等方面优于班线客运,但是其对运营车辆的要求不同,对中间运营站点的数量要求较高,限于乘客舒适性、公司经营成本和安全管理的考虑,难以将城市公交线路直接延长到城市地区。(6)由于班线客运难以满足城市近郊区域的客运出行需求,不少出行者自驾车出行,导致城市近郊的进出口通道交通压力较大,高峰时间段交通堵塞严重,例如渝长路、渝武路、渝邻路、渝遂路等在早晚高峰时期进出主城的收费站处。(7)班线客运和城市公交完全分离的运营机制还带来了较多的运营问题。在城市公交与班线客运接驳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城市交通的堵点,也是交通秩序较为混乱的集中地,例如陈家坪汽车站、南坪汽车站、红旗河沟汽车站等地。这主要是随着客流量的提升,比较密集的班线客运和城市公交客流以及其他城市交通流之间出现大量交织引起[5]。

上述问题的存在需要引入一种融合两种客运方式特点,弥补彼此缺点,且能承载一定量中短途出行客流的新型客运组织形式。

三、重庆统筹城乡发展背景分析

篇6

关于“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推进工作的情况报告

绵阳市交通运输局:

根据省交通运输厅《转发交通运输部关于公布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第一批创建县(市、区)的通知》(川交运便〔2017〕164号)文件精神,按照市交通运输局、区委、区政府有关工作的安排、部署,我局高度重视,立即着手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各项工作。现结合涪城区交通运输行业实际,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有序推进涪城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工作,是全面贯彻区委、区政府“一二三四五六”发展战略工作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完善城乡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推进城乡交通运输协调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坚持“城乡统筹、资源共享、路运并举、客货兼顾、运邮结合”,全面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建设,有效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组织机构

为确保涪城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特成立以李洪明局长任组长、   副局长任副组长、各股室队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本方案的具体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运安股,覃杨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报送。

三、主要工作任务开展情况

1.城乡公共交通运输全覆盖。涪城区现辖12个乡镇、109个建制村,全区内12个乡镇已全面通行城市公交车,乡镇通班车率及公交化改造率均达100%。其中12个乡镇公交通车率达100%、109个建制村公交通车率达88%,目前暂有9个建制村因道路状况、旅客流量不具备公交车开行条件。按照“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制村通客车率(P2)指标统计标准:“城市公交运行起点、终点、中途停靠站点距离在行政村2公里以内的”标准核算,涪城区乡镇和建制村通公交比例已达到100%的要求。

2.城乡货运物流服务一体化及完善城乡交通服务网络

农村公交线路停靠站港湾站62个,招呼站368个。城乡道路客运信息均通过互联网对外,各个客运站点公布可换乘城市公交线路信息,并实行网络售票,同时开通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营造稳定、秩序的客运市场。全区12个乡镇109个建制村通邮率达到100%,在辖区的乡镇均设置有快递服务网点。建制村通快递比率100%,农村物流网络基本建成。

3、加快推进绿色交通、智慧交通建设

涪城区城乡公交开通全支付系统,结合绵阳市绵州通公司开发的“绵州通”、“掌上公交”手机APP,实现集成支付宝扫码支付、微信扫码支付、银行支付码、银联卡支付、NFC手机支付,并且兼容原公交卡刷卡支付,成为四川首个实现全支付方式乘坐公交车的城市,极大地提升了公交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城形象。目前,该套系统已经在全市100多条一票制和分段计费公交线路上运行,所涉线路覆盖了涪城区109个行政村。同时,通过公交站台LED显示屏的实时显示和手机APP上自助查询功能,能够及时掌握城乡公交运行线路、预计到站时间、换乘方式等重要信息,极大的方便了城乡群众出行。

4、2017年度,全区城乡道路客运车辆未发生交通责任死亡事故。

篇7

关键词:城乡客运 一体化 对策

近年来,我市各县、区交通运输部门在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中,坚持“以城带乡、共同发展,统筹谋划、协调发展”的原则,结合实际大胆尝试,积极摸索,总结出了多种发展模式,并积累了宝贵经验。按照《广西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实施办法(试行)》的要求,全市各县(区)道路运输管理所对辖区城乡客运一体化水平M行了初评,从建制村公路通畅率、建制村通客车率、城乡道路客运车辆公交化比率、城乡道路客运车辆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城乡道路客运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城乡道路客运信息服务一体化水平、城乡道路客运发展政策一体化水平等7个方面作出评价。评价显示,我市城乡客运服务水平能适应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满足广大人民的基本出行需求,尤其在农村居民外出务工、返乡探亲,商品交换、农产品流通、城乡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发展,以及城市居民走入乡村,发展农村地区特色旅游,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等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一、基本情况

2011年以来,我市交通运输部门围绕“打破城乡公共服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老百姓安全、便捷、优质交通出行”的总体目标,积极推行农村客运公交化发展工作,努力推进城乡道路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全市(含县、区)共有城市公共交通企业26家,公交线路174条,公交车辆2095辆;拥有农村道路客运企业37 家,累计开通农村客运班线281条,农村客运车辆1631辆。全市累计完成公交化运营改造的农村客运线路67条,累计开通城乡(含镇村线路)线路87条,覆盖全市564个建制村,投入车辆348辆,受益群众近180万人。乡镇通客车率达到100%;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90.45%;乡镇通公交比例达到60.96%,建制村通公交比例达到34.1%。

二、组织模式

积极探索创新农村客运经营组织模式,建立以城带乡、干支互补、以热补冷的资源配置机制,在客运线路经营权服务质量招投标中增加对农村冷线的捆绑搭配。选择条件成熟的客运线路或片区开展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优化城乡客运资源,促进集约经营,提高经营效率。要改革农村客运班线管理方式,适度扩大农村客运经营自,对于偏僻地区的农村班线,可采取与地域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的灵活运输组织方式,探索开行隔日班、周班、节日班或赶集班等固定或者非固定的班次,提高客车通达深度。平乐模式:在成功引导微型客车平稳退出市场的基础上,指导企业做好城乡公交开通工作。实行起步价1元,采取分段收费办法,及时批复城乡公交运价。荔浦模式:荔浦县自2011年在广西第一个率先实现“乡乡通公交”以来,立足实际,创新思路,从“人、车、路”三个方面入手,按照“一个理念、二个100%、三个优化、四个到位、五个创新”的安全管理工作新模式,认真解决城乡公交客运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城乡公交客运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全州模式:支持农村客运站经营者组建农村公交公司,更好地发挥农村客运站的功能和作用。对70岁以上持证老人、残疾人、退伍军人实行免票和学生优惠票制度。积极推广新能源公交车并制定推广应用方案报县政府。

三、成功做法

――在农村客运公交化发展认识上有新突破。六年多来,我市各县(区)交通运输部门积极探索农村客运公交化发展方式,认识到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项服务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而实施的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部分县结合当地实际,遵循“先易后难,梯度发展”的原则,对具备开通公交的线路先行试点,成功后再辅开;对暂不具备条件的线路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待成熟后择机发展,保证发展质量。

――在发挥地方政府主导性作用上有新突破。发展工作中,县、区交通运输部门努力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我市全州县、荔浦县农村客运公交化工作得到当地党委、政府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工作取得新的成效,为推动农村客运公交化发展工作上升为政府行为奠定重要基础。

――在探索公交发展模式上取得新突破。各县、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推行公交的方式上做到分层次、分区域、因地制宜,稳妥发展、安全发展。包括:对市城区公交推行向城郊周边延伸服务范围的发展模式,达到与市区公交网络的无缝衔接;对县城与县城、县城与辖区乡镇之间采取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改造的发展模式;在乡镇至建制村之间试行“镇村公交”的发展模式。2011年以来,我市先后涌现出荔浦、兴安、平乐、全州等四个公交发展的先进典型。

四、存在问题

(一)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相对滞后

农村地区公路等级较低,乡村等外公路及单车道道路还占有一定比例,部分山区公路弯道、陡坡多,路况复杂,不利于农村客运车辆或公共汽车安全通行,成为阻碍公交发展的一大因素。公套枢纽场站如停车场、保养场、停靠场、调度中心等建设不到位,部分公交线路的站点站牌配备不全或损毁严重。

(二)扶持政策和财政补贴机制还不健全

基础设施建设、车辆投放以及企业经营性亏损和政策性亏损等方面缺少政府公共财政补贴及税费政策扶持,虽然部分县区已经实施了地方财政补贴政策,但补贴的机制还不够完善,企业未取得足额财政补贴补偿,造成经营困难,服务质量下降。

(三)公交车运营安全和维护稳定的压力较大

农村地区地域广大,固定停靠站和公交候车亭建设跟不上,公交车或公交化运营的车辆随意停靠现象还比较突出,乘客上下车安全没有保障,大部分通行乡镇的公交线路运营里程较长,增加了安全监管的难度。另外,公交发展势必要触及现有农村客运经营者的利益,处理不当易引发行业不稳定。

五、今后工作思路及设想

(一)认真编制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规划

要本着“统筹规划、城乡一体;以人为本、便民惠民;安全便捷、畅通有序”的原则,以政府名义尽快编制本地区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规划。

(二)坚持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原则,将城乡公交统一纳入各县、区政府公共服务范围予以大力支持;坚持公车公营,公司运作原则,城乡公交经营企业要按照公车公营的要求规范经营行为;坚持因地制宜,稳妥推进原则,因势利导,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确保稳定;坚持规范发展,安全运营原则,城乡公交运营过程中应实行“四定四统一”的经营模式,即定线路、时间、站点、班次,统一排班、调度、管理、结算。

(三)建立政府财政补贴机制和扶持政策

城乡公交和城市公交都具有社会公益属性,同样要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围,各地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落实“公交优先”相关政策力度,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完善城乡公共交通运营补偿机制,出台补贴政策,解决城乡公共交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困难,促进公共交通发展。

(四)进一步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对辖区内城市公交设施建设用地的优先保障。二是稳步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提高农村公路建设标准。三是加强对辖区内农村公路的维修、维护,确保服务乡镇村公交线路或农村客运线路畅通,车辆安全通行。

篇8

随着广西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周边的乡镇人口众多,大批的农民工进城打工,城乡公共汽车交通是连结城市和农村的重要纽带,也是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城市的发展取决于交通,同时,城市的快速发展又促进了交通的发展。随着近年来广西区内各大中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扩大,居民出行需求的提高,城乡之间、乡镇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人员之间的流动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带来了客流量的与日俱增。此外,随着城区的不断拓展和公交线路的对外延伸,城区公交和公路客运的经营区域逐渐产生了“交集”,这样,城乡公交一体化就成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二、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含义

城乡公交一体化就是根据城乡旅客运输发展的客观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现有的城乡客运管理模式,打破原来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发挥客运资源效益最大化的一种交通运输模式。

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能够明显提高城乡客运的服务质量,使乡镇居民享受到“快捷、方便、经济”的运输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差距,体现了运输和谐。宏观方面,它的实施有利于城乡道路客运行业管理,加强宏观调控能力,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避免城市公交与公路客运之间的无序竞争,有利于客运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提高城乡客运的整体竞争力。

三、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积极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意见》(交运发〔2011〕490号)的要求,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目标是:一是基本建成分工明确、衔接顺畅、保障有力、安全高效的城际、城市、城乡、镇村四级客运网络。二是建设一个管理规范、服务优质、衔接顺畅、方便灵活的城际客运系统,有效衔接城市公共交通、农村客运及其他客运方式,不断巩固道路客运的保障能力、竞争优势及其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三是基本建成能力充分、方便快捷、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实现地市级以上城市公共交通网络覆盖郊区主要乡镇。四是加快构建覆盖全面、运行稳定、安全规范、经济便捷的农村客运系统,实现全国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建制村通班车率达到92%,100%的中心镇建成客运站、候车亭或招呼站;积极推进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力争实现县域内20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率达到30%以上。

广西区内各城市的发展水平不一,在制定当地的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具体发展目标时,应根据所处的环境和城市发展情况因地制宜来确定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目标,例如,桂林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到“十二五”期末,努力实现全市50%的农村客运线路完成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力争到2020年,全市范围基本实现城乡公共客运服务均等化。又例如,广西北流市制定的城乡公交一体化的目标为:(一)2010年,组建北流市农村客运公交有限公司。(二)2010年,北部镇的43辆专线车转为公交车,全市公交车达到95辆。(三)2011年,南部镇的42辆专线车转为公交车,全市公交车达到137辆。(四)2012年,推广到南部镇及玉林周边县市的专线车转为公交车,全市公交车达到200辆以上。

四、发展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基本步骤

城乡公交必须要根据农村客流的特点和农村群众的出行要求,摸索农村公交客运的发展规律,形成适合农村需要的公交客运组织模式。现在,不少地方对农村公交客运的管理还停留在强制完成农村通达率、延伸公交线路的层面上。

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推进,要着力于规范行业标准上、着力于完善监督和考核制度上、着力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着力于方便城乡居民的出行上,笔者认为,其发展的基本步骤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范行业标准

地方政府应加强法规、标准、规范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进一步完善城乡公交技术标准体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城乡公交客运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统一监管;落实公交扶持政策;依法查处各种非法营运活动;规范城乡公交企业经营行为,监督检查企业服务质量;监督城乡公交安全工作,保障城乡公交的运营安全。

(二)完善监督和考核制度

公交事业是公益型事业,需要进行必要的服务质量考核和社会的监督。行业管理部门应当制订服务质量考核标准,建立信用评定和服务质量考核通报制度。例如,制定基本的城乡公交服务标准,开展优秀驾驶员、从业人员评比等文明创建和规范化服务活动,不断促进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对城乡公交企业的资质、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制度、车辆安全、排放要求做明确规定等等。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城乡公交要得到发展,就需要加大政府的投入。首先,积极拓展建设资金渠道,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到城乡公交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来。其次,在土地使用上,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实行划拨,保证城乡公交换乘站场建设用地。最后,加快车辆更新,加大科技投入。启动GPS智能化管理系统,提高对车辆的实时调度监管能力。

(四)方便城乡居民的出行

城乡公交的线路应与主要客流流向一致,应分设主线和支线。主线主要是连接客流集散点和交通枢纽,比如一些较大的乡镇作为主线,较偏远的乡镇作为支线。科学规划站点布局,按照便利、优先的原则,统筹城区公交、乡镇公交和农村支线班车运营,逐步将城区公交与乡镇公交进行融合,使群众出行更加方便。

五、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具体推广思路

(一)采用新能源汽车

篇9

关键词:综合交通规划;城乡交通一体化;海东市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乡二元结构现象依然明显,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交通作为基础设施,是连接城市、乡村的有效载体,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城乡经济发展。推动城乡交通一体化,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逐渐打破城乡二元隔离局面的关键突破点,也是城乡一体化的有力支撑条件[1]。无论是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交通事业发展本身,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都应当作为指导城乡交通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结合青海省海东地区城乡交通一体化的规划实践对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探索总结。

2.城乡交通一体化内涵及特征

2.1 城乡交通一体化内涵

所谓城乡交通一体化,粗略地讲,就是打破城市交通和对外交通的界限,打破交通行政等级划分制约,打破城镇和农村分割,从城乡一体化发展高度,对路网、站场、线路、运输、市场、管理等交通要素进行统筹考虑、统一规划、整体布局、一体化建设和管理,实现城乡交通全衔接、全沟通、全畅达,体现城乡交通科学、公平、协调发展,让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享受同等优质、价廉、方便、快捷的交通文明服务[2]。

2.2 城乡交通一体化特征

城乡交通一体化特征主要表现为整体性、通达性和共享性。

整体性是指把城和乡作为一个整体,在规划和布局上要整体布局、统筹考虑、实现协调发展[3]。

通达性是指城市与乡村、乡村和乡村的交通要实现相互通达,尤其是要消除、乡村与乡村之间的分割。

共享性是指在城乡交通规划中,对城乡路网、站场、线路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农村地区也能享有较为便捷的交通服务。

3.青海省海东市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的实践

3.1青海省海东市城乡交通现状

3.1.1 综合现状

规划区已有西宁至兰州高速公路、平阿高速公路、兰青铁路二线、西宁曹家堡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运营。在建项目兰―青―新铁路客运专线、阿岱至李家峡高速公路、西宁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等。西宁曹家堡机场有国航、南航等6家航空公司运营,开辟通往全国20个城市的33条航线,2009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35.2万人,货邮吞吐量7460吨。已通航里程43公里,主要为旅游客运,现有公伯峡水电站大坝码头、拱拜寺码头、马克堂码头等,在建公伯峡库区公伯峡至康杨电站航段。

铁路客、货运输量在海东地区运输市场中占部分份额,但运量不大;境内虽有全省最大的民用机场西宁曹家堡机场,但民航运输属外向型运输,承担区境内运量甚微。海东地区作为内陆高原地区,公路网覆盖海东地区,公路运输承担着海东地区99.45%和97.84%的客、货运输量,在地区综合运输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

3.1.2 公路现状

规划区已形成“两横、三纵”的干线路网。

两横:规划区京藏高速公路(Gz6)马场垣至西宁段、国道109线享堂至杨沟湾段横贯全区,形成主辐射轴,横向连接省会西宁,地委、行署所在地平安县以及乐都县、民和县至甘肃兰州;

三众:(1)向北通过宁互一级公路、省道S102线经互助县连接S103、S302至北山;(2)向南通过省道S202、S203、S201线连接化隆县、循化县至甘肃临夏;(3)省道S307南北向连同明和县城至官亭镇。

规划区内公路通车里程达8045公里,路网密度达到61.13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等级建设现状如表3.1。

表3.1 公路等级建设现状

3.2青海省海东市城乡交通存在问题

(1)全区干线公路分布不均衡,高等级公路明显呈以中部西宁至兰州高速公路、国道109线为轴向南北辐射布局,区域南、北部主干线,道路路技术标准基本为二、三级公路,辐射带动能力不足。

(2)国省道干线公路里程少,占通车里程的12.89%;高等级公路里程少,占通车里程的1.85%;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亟待提高。整体上还没有形成循环主通道,部分路段尚未连通。

(3)公路网络化程度较低,规划区内不在一条路线上的县城、城镇之间联系迂回。部分县与县之间还未形成主通道,乡与乡之间通达深度和通达质量不高。

(4)与外连的毗邻省、市、州出口通道不畅。“高等级公路主要承担中部东西向对外交通,对于地区北部和南部全部靠省道和乡道承担。

3.3青海省海东市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

3.3.1 城乡公路网规划

充分利用现有路网,通过“区域骨架路网系统优化、主次干线高速化建设、对外交通畅通化、县乡公路畅通化、连通化,通村公路等级化、通畅化”等发展措施,建设园区路、旅游路、生态路、实现路网的高效衔接,逐步形成 “一轴、三环、三横、四纵”的公路网体系。

一轴:湟水河流域轴线型交通集中带;

三环:①以南山通道(民和至湟中公路)、北山通道(民和至互助公路)相连接的内环;②以临夏至刚察公路大河家至群加段、临夏至共和公路大力加山至李家峡段、S201、S203相连接的内环;③以青海省东部城市群综合交通规划中西宁市外环线部分路段与平阿高速公路、阿李高速公路、临夏至共和高速公路、清关公路、民和至循化公路川口镇至大河家一级公路、享堂经岗子口至加定公路、天祝至至互助高速公路、互助至大通高速公路组成的外环;

三横:国道109线享堂至杨沟湾段,京藏高速公路马场垣至西宁段、临夏至共和公路大力加山至李家峡段;

四纵:门源西花店至同仁公路、加定至同仁公路、天祝至化隆公路、芦花至大力加山公路。

3.3.2 轨道交通

抓紧西宁经平安至乐都城市轻轨交通线的规划论证。初步设想是轨道交通近期以乐都县城为起点,经平安县城、西宁机场过市区,西至多巴;远期可拓展至民和县城;

3.3.3 铁路建设

规划期内落实上位规划,建成兰新第二双线(高铁)、规划论证西宁至成都铁路海东地区内的建设项目,建设西宁至成都铁路,途经平安、化隆、循化。

规划建设园区铁路货运专线两条:红崖子沟工业区至兰青铁路高寨火车转运站货运专线,长12公里;民和下川口工业集中区铁路货运专线长8.5公里。

3.3.4 航运建设

规划建设码头16座,渡口1座,航政楼2栋及通讯设备一批。

开辟水运线路4条,分别是:群科新区至公伯峡航线、群科新区至李家峡航线、公伯峡至积石镇。

3.3.5 航空建设

西宁曹家堡机场为国内4D级区域干线机场,规划对其进行扩建增能,结合其区位优势,逐步扩大其服务范围到西北五省,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力争开通至中亚的国际航班。

3.3.6交通枢纽规划

对海东地区“三条线”重点带交通枢纽规划如下表:

表3.2 交通枢纽规划

轨道交通站点 互助县城、乐都县城各设一个轨道交通站点

高铁站(兰新铁路二线) 规划在乐都县城设一高铁站

客运站点 一级客运站:规划在乐都县城建设海东客运站;

二级客运站:互助县威远镇、明和县川口镇、循化县积石镇、化隆群科新区、平安镇。

三级客源站:海东地区“三线”重点地带其余各乡镇

货运站 规划碾伯镇和曹家堡临空经济区为海东地区的货运中心。

互助县城和红崖子沟、明和县城、平安县城、化隆群科新区为县域货运中心

4.青海省海东市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实践总结

海东市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较好的解决了规划区交通体系明显存在的“重轴线,轻网络”、“重城市、轻农村”“重区内、轻对外”和整体交通体系构建不完善、等级水平低等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实践经验。

第一、确定“三线”综合交通整体发展策略为:提升轴线,完善网络。

第二、综合交通布局中,对外:主要考虑将强和西宁的联系,其次要考虑规划区和周边州、县的联系。

第三、轴线打造方面:规划轨道交通、高等级公路、建设铁路二线、提升现有公路形成复合型交通走廊。

第四、整体网络的形成方面:通过分等级的“点―轴”形式构建交通网路,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轨道交通连接、高速路、国道的连接、省道连接、县道的连接形成区域交通网络

第五、考虑环境因素、土地利用条件,路网规划中,尽量利用原有道路,进行升级改造,延伸,提高通达性。

第六、县乡道路的规划上,选取部分县乡道路做改造提升,对接主干道,提高“三线”交通走廊的辐射能力。

第七、在通道衔接方面:结合城镇等级布局和交通布局,规划不同等级的客、货运站。

5.结语

城乡交通一体化是城乡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城镇体系的空间重构对城乡交通一体化提出诉求,城乡交通一体化又新的城乡空间结构给予支撑。城乡交通一体化有利于将城市化的成果辐射至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城乡交通一体化战略应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重视对城乡交通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的规划和研究。

由于城市和乡村两个主体的发展模式不同和长期“重城市、轻农村”思想的存在,城市和乡村的路网体系等级和层次完全不同。因此,在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中,必须整体考虑、统筹规划。重点解决好城际、城乡、乡际及市区这四大区域的交通问题。

第二,应重视城乡快速路的规划与建设。

快速交通是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的有效方式,通过快速路可以把各交通节点连接起来,构建一个系统的网络。这样既可以疏解中心城区的对外交通和过境交通,又能够解决城际间长距离出行,同时还缩短了城乡之间的时空距离,促进城市经济对乡村的辐射。

第三、应重视交通设施的一体化规划与建设。

交通设施应包括客运枢纽、货运枢纽、交通场站等,这些交通设施的布局是提高城乡综合交通运输效率的关键,应该实现分等级,分区域布局,全面覆盖城乡空间。

参考文献

[1] 钟彪,盛涌.基于系统协同论的城乡交通一体化分析[J].学海,2005,(4):96

篇10

关键词:城乡规划;道路设置;资源;人性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镇城市化步伐加快,沟通城乡运输的公路问题也日益突出。城乡公路与城际道路设施,主要为机动车提供快捷和安全的交通环境。但是,道路的建设在道路网络、工程造价成本、路面结构、道路设备等一些地方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以至于城际道路交通堵塞拥挤、城乡公路收费关卡多、交通事故等这些现象不可避免地不断出现。笔者认为,城乡规划中的道路设置,应当充分着眼于城市的远景经济建设的规划,务使道路设施作为城乡发展建设的配套硬件早出五十年。科学设计城际道路网络,最大效用利用资源,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统一标准规范城乡道路设施。在铁岭,随着新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往返新老城区的交通流量骤增,连接新老城区的南环立交桥道路通行能力日渐不足,针对这一现象,规划部门配合交警部门,采取定点与流动观测相结合的方式,对南环立交桥路段及两侧路口的进口道数量设置与相应方向交通量、路口中央导流标线、左转车道等待位置、视距、路口通行能力与路段通行能力、信号周期和绿信比及相位差三个参数设置、路口渠化与信号控制参数设置、渠化标志标线等内容进行了大量观测和数据综合统计分析。经过科学的调研,支队向市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道路渠化措施并最终被采纳实施,有效解决了南环立交桥长期交通拥堵问题。

一、道路设置存在的三大问题

(一)城际道路网络当下局面及存在的问题

城市经济发展快速,为了追求土地开发和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往往疏忽城际路网的建设,过低的支路网密度与爆炸性增长的交通需求之间矛盾日益严重。因而,交通拥挤堵塞、交通事故总是无法预防地发生、车行道与人行道紊乱、城际交通盲点地域依旧或多或少地存在等问题非常突出。所以,道路网络的建设和疏通改造必须及时提上议事日程。宽敞的城市主要干道虽暂时可满足机动车行驶需求,但是道路网络的整体构建要基于人性化的需求,以最大限度方便交通运输及其管理和方便人们出行为最终目的。细密、完整的道路网络系统可提高主要干道的分流能力和通行限度,而且能形成规范有序的人行道与车行道系统,从而减少交通盲区与交通事故。

(二)道路工程不计成本的铺张浪费

对于一味追求发展而不计成本地发展经济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的今天,城乡道路建设过程中资源的铺张浪费已成司空见惯的事实。从道路工程建设所选用的原材料价格不菲,到道路建造和修复过程中不顾一切肆意毁坏土地和耕田等行为,再到道路基础设施的重复繁琐甚至阻碍交通,其集中造成了道路工程建设成本超巨大和资源严重浪费等突出问题,问题还在于成本与资源的投放却没有换来相对的效益,这几乎成为城乡道路建设的硬伤。这些问题的背后凸显了当下道路工程建设缺乏科学严谨的道路建设观念、有效的制度规范和科学系统的道路建设规划。

(三)道路设施重复繁琐的弊病

道路基础设施与一般基础设施相同,一般具有服务的公共性和社会性。城市空间的范围、容纳吞吐能力从某些角度来说,是由一定的城市道路基础设施水平所决定的。因此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对城市发展和城市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城乡道路基本设施包括道路安全设施(如道路标志、护栏、隔离栅、防眩板、照明等),沿线设施(如收费站、加油站/服务站、管理处、停车场、停靠站、公共汽车站等),其他设施(如监控、通信、人行道/天桥等)。道路基础设施是影响道路交通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一套系统完善的道路基础设施是城乡道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长久以来,普遍的观念认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数量越多,其空间网络范围区域内的运输与贸易流动就越便利,能非常有效地促进地区的经济活动聚集与扩散。但是基础设施越多而其分布不合理、重复等问题会最终与交通便利这一目的背道而驰。基础设施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所以其便利化统一化简单化才能显示其人性化。而当下城乡道路设置中的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是道路建设明显滞后于道路基础设施、道路收费管理程序复杂繁琐、道路安全设施没有及时地更新从而导致安全隐患的存在等等。

二、基于人性化而对问题提出的几大解决方案

(一)解决城际道路网络冗乱局面的可行办法

(1)支路网的规划建设应当作为城乡规划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来进行规划,以先进系统的观念进行符合城市主干道布局的整体规划,要求在城乡支路和城市各分区、街道形成完整统一的交通系统,全面提高道路网络密度。

(2)应当严格根据道路使用土地的标准,道路网络的建设应当从死变活,变成可适时根据主干道情况变化而作出相当的调整和完善,以达到交通高峰期整个道路网络系统的协调性。

(3)要重视主干道与分支路的交叉路口的科学合理的建设,尽最大限度地避免交叉路口所带来的交通负面影响如交通事故和交通阻塞(规范引导分支路车流进入主干道),可以视情况而建造立交桥分流交通车流量。

(4)必须科学合理地最大限度地简单化繁琐复杂的交通管理手续和章程,简单化则彰显人性化,对于交通一体化的管理有非常便利的作用,也可使管理资源浪费减至最低的限度。

(二)道路工程建设的成本巨大及资源最大效益利用的建议

(1)道路工程建设原材料的选用上,需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来执行,从其材料和用量上都要科学规范,制定指标,严格执行和完成。

(2)道路基础设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要避免重复繁冗,对于收费关卡更要避免重复和工作人员人浮于事的局面。

(3)道路占用土地要要根据国家规定标准执行。应尽量采用多层次多空间利用土地资源的立交桥技术,对于车辆的分流和交通的疏导都有很大的效率。

(4)对道路工程建设负责人,建设工人等自上而下进行知识普及和教育,争取在人治上树立起有效的科学利用资源的观念意识。制定奖罚制度,科学合理最大效益利用资源者会到奖励,铺张浪费者会受到处分惩罚。

(三)对于道路基础设施存在的弊病,如下提出三点建议

(1)对于收费管理,应当最大限度地减少简化,撤销城乡道路之间多次收费的非人性化制度。应当采取一次性收费,可采用一卡制度。目的既便于人们驾车出行,又便于一体化管理。

(2)道路安全设施应当及时修复,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安全隐患的消除不仅可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还可避免车流堵塞的发生,确保城乡交通运输畅通无阻。

(3)道理设施的标志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图标(也即傻瓜式图表)标记,使无论妇孺老少都能看懂,对道路交通系统的建设裨益是相当大的一项小工程。

参考文献:

[1]谭纵波. 《城市规划》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1

[2]魏立华.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型应澄清的若干问题.城市规划学刊.2007.6

篇11

河北省运输生产的持续增长得益于经济的增长。虽然今年面临着调整经济结构和全国性通货膨胀的压力,但是总体看,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还是比较快的,尤其是河北省的三年大变样,使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3000多个建设项目正在进行当中。大建设有力带动了道路运输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进出口业务的发展,以及大量的物资流通,成为推动运输量增长的内在因素。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作为2011年道路运输的重点工作,河北的源头治超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随着《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和相应法规的出台,河北省组织展开了货运源头“无双超”行动,各市运管机构按照省治超办制定下发的货运源头创建“无双超”信用企业实施方案的要求,确保到2011年底前实现创建一个“无双超”的市、10个“无双超”县、占全省公示企业数量10%的“无双超”信用企业的目标。

在站场规划、建设方面,河北省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目前,全省“十二五”期间站场建设规划已编制完成。今年“十二五”规划特别把场站建设作为整个规划建设的重点,道路运输管理和运营要两个轮子一起转,各市对“十二五”规划内项目全部启动了前期工作,把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交通运输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认真谋划,抓好项目储备。整个上半年,全省道路运输客运站建设完成投资1.24亿元,占年计划投资的58.2%,同比增加10%。其中农村客运站点完成投资2120万元,建成五级站6个、简易站19个,候车亭296个,招呼站牌418个。

在对当前运输发展进行梳理和分析后,我们认为,未来一段时间,河北省的交通运输业尤其是道路运输业的发展依然有着良好的经济环境。

在河北省委、省政府“四个一”战略的指导下,河北将在环首都经济圈、沿海经济隆起带、冀中南经济区,加快培育一批千亿元开发区、工业聚集区和大型企业集团,这将为河北道路运输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省政府2010年提出的大力发展旅游业,推进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力争接待旅客达到1.5亿人次。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推进环首都7个现代物流园区和16个省级物流园区建设,培育发展第三方物流业,构建覆盖面广、高效畅通的现代物流网络,争取物流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为旅游业,也为道路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推进对于道路运输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十二五”期间,河北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计划投资3560亿元,已经省政府批复,这将进一步推动公路、港口、机场、道路运输场站、地方铁路等设施的建设,推动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为道路运输优化升级创造有利条件。

全面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面对新的形势,2012年,河北省道路运输将突出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河北将以枢纽建设作为综合运输突破口,强化基础设施优化衔接,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发挥综合运输的整体优势,促进现代物流发展,培育交通新兴战略产业;加强城市客运管理,促进城镇化发展。公路运输枢纽作为运输网络的重要结点,是实现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优化运输网络布局的基础,按照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的要求,构建以综合枢纽为龙头、等级站场为骨干、农村站场为基础的运输枢纽网络体系,统筹规划城际、城市、城乡、镇村四级客运网络,全面提升道路运输的服务品质和整体竞争力。

二是积极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河北将以认真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关于积极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和全国城乡客运一体化现场会精神为契机,加快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首先是优化网络布局。在城乡客运网络布局上,推广邢台市城乡客运发展的做法和经验,重点发展城市至县城之间的城乡客运,构建畅通设区市行政辖区内客运网络,推进区域内客运班线公司化改造。在公交线网优化上,积极发展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城郊客运,逐步推行公交化运营。在农村客运网络完善上,不断拓宽农村客运网络覆盖面,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镇村公交,加快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步伐,促进城乡客运统一协调发展。其次是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把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纳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之中,并积极探索建立各部门互相配合、各负其责的城乡客运一体化推进机制。再次是规划引领。组织制定全省的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合理规划城乡客运站场布局、线路布局、运力投放,加快形成“以城促乡、城乡协调”的城乡道路新格局。另外还要做好试点先行工作。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将选择1-2个设区市作为试点,每个设区市也选择1-2个县(市)作为试点,深入研究探索城乡客运一体化有效衔接的途径和方式,力争在改革上有所突破,推进全省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

三是全面推广郭娜陆地航空班经验,提高行业服务保障水平。河北将继续充分发挥“郭娜陆地航空班”等品牌示范效应,以“一区、两站、三车”(高速公路服务区、汽车客运站、收费站、公交车、长途客运车、出租车)为重点,全面深化窗口行业创先争优活动。汽车站全面开展“温馨旅途、亲情服务”活动;在公交车、长途客车、出租车全面开展合法运营、传播文明的活动。所有窗口单位,都要加大投入,整治环境卫生,改善服务条件,确保服务设施功能完备,舒适便利,整洁美化。

四是切实做好道路运输安全工作。发生在河北境内的“8.28”和“10.7”两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虽然是恶劣天气和超车擦碰,但也反映和暴露出主体责任不落实、部门监管不到位、企业安全措施不得力和个别车主、驾驶人员超限超速严重违规违法的问题。为有效遏止交通事故的再次发生,河北省交通运输厅正在客运行业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大督导行动,建立了省厅包市、市包县区和企业、县区和企业包从业员的责任制。对全省的客运企业和汽车客运站全部派驻了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带队的工作组,督促急患排查治理和督导安全工作制度的落实。对全省客运企业、包车客运企业、危货企业的法人代表、从业人员进行分类指导和全员培训,强化安全意识,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今后我们还将继续以安全生产工作作为重点,认真履行“三关一监督”安全监管职责,扎实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严格落实“十个一律”,把事故苗头消除在源头,加强营运车辆的GPS监控管理和平台建设工作。

五是加快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石家庄、张家口、承德、唐山、保定、秦皇岛和邯郸7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中心建设,力争建成集公路、铁路、城市公交、出租汽车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客运枢纽,方便乘客中转与换乘,实现零距离换乘和各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同时还要积极推进未列入国家公路枢纽规划的廊坊、衡水、沧州和邢台四市省级公路运输枢纽建设,尽快形成以11个中心城市道路客运枢纽中心、县级客运站为支撑、农村客运站为补充,多层次、一体化的道路运输站场体系。

河北省道路运输工作的推进离不开部里的支持和指导,在交通运输业进入“十二五”发展的新时期,我们也要向交通运输部提出一些工作建议:

篇12

一、济南市道路客运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在管理体制上,目前济南市道路客运这一块分别由市交通局和公用事业管理局两个部门管理。交通部门管理班车客运和旅游客运,公用部门管理公交客运,出租客运则由两个部门共管。按照市政府《济南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办法》的规定,以二环路为界,在市区内营运的由公用事业管理局管理,下属县和超出市区营运的由交通部门管理。这种部门分割的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的延续。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这种体制对城乡道路客运事业发展的负作用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阻碍城市化步伐,不利于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目标的实现

按照城市化发展规划,济南市将以建设跨省域的中心城市和现代化省会城市为目标,建设“一主三辅”、“一城四团”,形成主城—辅城—卫星城—中心镇—一般城镇的五级城镇体系。现代化的城市需要快捷流畅的旅客运输系统,这就必然要求城乡道路旅客运输的一体化,通过改革和调整,做好城乡道路客运的有效衔接与配合,使各种客运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打破人为分割的限制,实现交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济南市目前这种基本以二环路为界,分别由两个部门管理的体制,割断了城乡客运的联系,影响了客运网络体系的形成。

2.削弱了政府调控能力,影响了政府的形象

为实现各自的管理职能,市交通局设运输管理处,市公用事业局设城市客运管理办公室。这种人为的分割管理,使得本来完全可以由一个部门、一班人马行使的职能由两家甚至多家行使,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严重浪费。管理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各自为政,特别是审批职能的重复设置,给全市道路客运能力的总量控制带来很大麻烦。例如,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跨行公路的公交线路和车辆越来越多,由于这些线路很多与原经交通部门审批的线路大致相同,运力超出了实际需求,而有些冷辟线路则没有客车运营。目前,全市重复设置的市郊客运线路已达30余条,150余部车辆。这种管理体制,破坏了道路客运市场的整体性,削弱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降低了行政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声誉。

3.增加了客运经营者负担,损害了客运经营者利益

济南市出租客运由于多头管理,经营者在公用事业局和交通局两个部门重复审批、重复办证、重复培训、重复收费和重复审验的达83%以上,再加上公安部门的证件和收费,加重了经营者的负担,客运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经营者怨声载道。

4.不平等竞争严重破坏了道路客运的正常秩序

公交车辆以有财政补贴、不缴纳交通规费等低成本等优势,与班车客运企业展开不平等竞争。同一线路公交司乘人员与班车司乘人员互相围攻,有些还集体上访,社会反响强烈。例如,1999年10月,历城区客运公司投资200万元资金购置了8部中级客车开通了洪楼至遥墙专线。事隔不久,公交公司开通了K97路公交线路。这条线路与洪楼至遥墙专线90%以上重合,结果引发了双方的纠纷,形成多次上访,甚至动用公安干警维护秩序。

二、改革道路客运管理体制的总体构想和具体内容

目前,济南市道路客运管理体制现状,已远远落后于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的客观要求,迫切需要对道路客运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按照精简、统一和高效能原则,从方便群众出行,有利于城市化建设需要,使各种形式的客运合理分工,相互衔接,建立大交通管理体制,并体现以下几项主要原则。

一是建立大交通管理体制原则。目前,开放程度高,经济较发达以及具有改革示范作用的城市均建立了大交通管理体制。作为经济大省的省会城市,亦应迅速建立这种体制。

二是精简、统一和高效能原则。新体制充分利用现有机构,不增加并逐步减少编制和人员;全市实行统一的政策法规和行政程序;建设快速运转的新的工作机制,提高行政效率。

三是符合城市发展规划的原则。新体制应适应济南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范围,使各种形式的客运方式合理分工,相互衔接,满足加快城市化发展以及城乡人民出行的需求。

篇13

[关键词]城乡客运 一体化 发展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136-01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现有的农村客运已不能满足当前农村群众的出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农村和城镇经济的建设,加快城乡间的融合,合理地利用已建成的“村村通公路”等资源,应该对城、乡之间和村、镇之间的客运进行统一协调规划,逐步在农村(乡镇)内和城、乡之间建立起合理的城乡客运一体化系统。

一、城乡客运一体化的特点

城乡客运一体化就是在城乡道路十分畅通的条件下,线路网络布局一体化,即城乡客运网络统一构建,方便人们在各线路间换乘。如图所示。

第一层线路为城区内各个居住、商贸、办公、医院等片区之间的线路;第二层线路为连接城区至各个乡镇之间的线路;第三层线路为连接乡镇至乡镇之间的线路;第四层线路为连接乡镇至行政村之间的线路。

二、溧阳城乡客运一体化现状

溧阳市以理顺管理体制为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了城乡客运市场的无序竞争,实施客运企业资产重组。2002年年底,溧阳市对路运公司,客运公司进行资产重组,重新划分运输线路。将客运公司多台班车和多条线路进行整合,由路运公司负责道路客运,客运公司负责城市客运和车站经营。通过整合,客运公司和路运公司由原来的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顺利解决了两家企业之间的经营性矛盾。在全省率先实施“站运分离”,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客运市场大“变脸”,全省绝无仅有;出租车起步价4元,全省最低,公益性凸现……溧阳客运行业独辟蹊径,颠覆传统“挂靠经营”方式,在政府、企业、群众三者之间,找到了利益与公益的“平衡点”,以全新面貌引领“公车公营”新模式。

推行“公车公营”模式。主要做法是:这种营运模式取消了之前的承包经营模式,公司对营运车辆真正有了管理权。推行公车公营改革以来,客运公司累计投入1.6亿元用于车辆更新,新增公交车85台,相继开通了十余条公交线路。还投入2000万元完成农村班线的公司化改造,投入1500万元对5条农村班线实行公交化改造。

以镇村公交发展为契机,探索“1元制”镇村公交新模式。村到村、村到镇客运一直是城乡公交事业的“短板”,特别是一些“远、偏、穷”地区,群众的出行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为此,溧阳市成立了镇村公交公司,负责镇村公交的日常经营,把开展农村客运“村村通”作为全市一项重要实事工程来抓。

三、溧阳城乡客运一体发展优缺点

1.站运分离:站场从专业运输企业中分离出来,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向社会大众提供运输站场相关业务的经营企业,实现自主经营。

2.推行“公车公营模式”。主要做法是:使营运车辆的所属权和经营权统一起来,就是政府部门让客运企业获得经营权,客运企业出钱购买车辆、招聘驾驶员,车辆的产权属于公司,对驾驶员采取聘任制。

3.加速溧阳城区、市到镇、镇到村三级公交网络辐射。目前,溧阳市域范围内已基本形成了以主城区为中心、以国省干线公路为主骨架,县级公路为次骨架,乡村道路为连接线的干支结合、功能互补的公交网体系。

4.要确保镇村公交班次正常,客运公司从制度着手,按照江苏省交通运输厅“五定四统一”原则严格管理。公司化经营下,车况好了,班车准点了,服务也好了。

5.政府加大对城乡客运的投入。溧阳市委、市政府对城乡客运给予政策支持,提供行政保障。通过政府组织协调,城乡公交一体化很快由部门各自行动上升为政府整体行为,并建立了“政府主导、镇区配合、行业运作、共同推进”的工作模式。

篇14

关键词:宁波 城乡交通 统筹发展 对策

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十二五”时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必将代替以城乡二元化为特征的既有结构,与之对应的城乡交通系统将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十二五”时期是宁波推进城乡交通统筹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一、城乡交通统筹发展内涵

城乡交通统筹发展,就是从城乡一体化发展高度,对路网、站场、线路、运输、市场、管理等交通要素进行统筹考虑,统一规划,整体布局,一体化建设和管理, 实现城乡交通全衔接、全沟通、全畅达。首先要在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的基础上统筹城乡交通基础设施,推进区域内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其次,要根据城乡统筹发展的需求,通过各种技术、经济与管理手段,协调、统筹、优化各种资源的利用,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交通服务,满足城乡各种层次的交通需求。

城乡统筹发展,其目标不是实现城乡同质化,而是应该具有异质性和互补性。应建立区域差别化交通出行模式,制定区域差别化交通政策,把握城乡交通差异,实现城乡交通设施的平衡,公共交通与个性化交通转换的便捷。

二、宁波城乡交通统筹发展的意义

推进宁波城乡交通统筹发展,可以有效改变农村交通建设滞后的状况,推动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调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可以促进城乡交通从分割到一体、从分立走向综合,加快形成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可以让广大农民享受一体化客运政策、客运服务、客运待遇,实现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交通服务的均等化,进而实现其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宁波城乡交通统筹发展现状及评价

(一)现状

1.城乡道路规模总量迅速增长, 城乡路网通达深度稳步提高

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公路总里程10197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03.9公里/百平方公里。“十一五”期间共建成农村公路项目1280个,总里程1847公里,公路通镇率、通村率、路面硬化率均达到100%,改善了1366个村的交通出行条件,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农村公路网络四通八达的目标。

2.公路养护和管理力度加强,道路养护和管理机制日益完善

近5年来,相继制定和颁布了《宁波市公路养护与管理发展纲要(2001―2010年)》、《宁波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关于道路养护和管理的法规和文件,基本建立起了宁波道路养护和管理机制。目前,全市设置鄞州区、镇海区、北仑区、宁海县、慈溪市、余姚市、奉化市7个公路管理局及江北区、象山县、东钱湖3个公路段(所),养护相关人员2000余人。其中,鄞州区养护体制改革样本示范效应突出。

3. 城乡客运站点建设稳步推进, 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成效显著

一是客运站场体系逐步完善。到2010年,全市共有客运站65座。其中,市区有客运站19座,县(市,指城区)有客运站14座,乡镇客运站32座,港湾式停靠站5493座。

二是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进展加快。到2010年,宁波市至各县市客运线路一体化改造已全部完成,市六区全面实现公交一体化,全市共有市内客运班线435条,车辆2753辆。目前,奉化、象山、慈溪还启动了客运二、三级网络改造。通过改造、兼并、收购、合营等手段整合城乡客运资源,规范了城乡客运经营主体。

4. 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开始启动,城乡物流配送网络格局初步形成

在货运场站和物流基地建设方面,“十一五”期间,共建设19座货运场站,其中完成乡镇货运站12座。在农村邮政物流网络体系建设方面,全市共有263个邮政网点。在商贸物流网络建设方面,宁波90个乡镇全部实现连锁超市全覆盖。在农村物流发展试点建设方面,鄞州、余姚、慈溪等地积极推进农村物流发展试点,分别扶持城乡配送型、有形市场型等农村物流龙头企业。

5. 城乡交通管理体制不断健全,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一是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目前,宁波市鄞州区、江北区、镇海区、北仑区及下辖的余姚市、慈溪市、奉化市、宁海县、象山县5个县(市)都成立了交通局,基本实现“一城一交”。交通管理职能逐渐梳理清晰,综合交通的管理由各市(县、区)的交通局负责;乡道建管的具体实施由各乡镇下辖的城建办(个别乡镇在农办)执行;公路建设和养护、路政管理由公路局负责;客运、物流由公管处负责。另外,把原由城建部门承担的城市公交管理职能划归交委管理。

二是相关的扶持政策不断出台。在公路建设补助方面,提高后的补助标准在浙江省应为最高水平。在农村道路养护方面,2009年出台了养护资金补助政策。在客运一体化方面,依照“公交优先”和“城乡客运一体化”原则,出台城乡客运发展的系列政策。在城乡物流发展方面,鄞州、北仑、镇海、余姚等地政府对进入货运市场和物流园区经营的企业都给予了较大力度的财政扶持政策,包括税费减免和补助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交通效率有待提高

农村公路通达深度还不够,部分人口规模较大的自然村及部分生产、生活节点出行难、出行不便的问题尚未解决。尤其是山区、欠发达地区的通村公路和联网公路建设任务比较艰巨,农村联网公路仍处于“树状路多,网状路少,断头路多,迂回路少”的低层次结构状态。此外,道路技术等级低、抗灾能力弱已成为农村道路的突出特点,难以适应群众便利、安全出行的需要。

2.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进展较慢

个别县区在体制改革方面政策出台比较晚,实际执行进展较慢。目前除了鄞州区由区公路段统一挂牌成立专门农村公路管理站,农村公路养护有专门的办公机构和办公场所以外,其他区县农村公路专门的养护机构建设比较滞后。农村公路养护考核办法制定处于刚刚启动阶段。

3.高效便捷的场站枢纽体系尚未建成

客运场站的公益性、窗口性以及货运场站的社会化服务、准公共产品属性未得到政府和规划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场站规划难以得到法定性、实质性认同,导致客货运场站选址落地难。乡镇客运场站建设地方要出钱、出地、出人管,加之投资回报率低,一次性建设补助标准低,年度养护经费无来源,地方普遍存在建设积极性不高问题。城乡交通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滞后,距离“以人为本、零距离换乘”目标相差较远。

4.城乡客运政策扶持不平衡

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在财政补贴、奖励、免税、营运规定等方面都存在差别待遇,阻碍了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推进。

5.农村物流发展较为滞后

在管理方面仍处于多头管理状态,管理效率较低。农村物流主体规模小、层次低、离散性强、组织化程度低,运营成本偏高,运作效率低下。

四、宁波城乡交通统筹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交通基础设施统筹发展

1.加快高速公路及干线公路建设

加快推进县县通高速公路体系建设,将各县市纳入宁波高速公路覆盖范围内,打造市域1小时交通圈。加强现有国省道提升,完善国省道配套服务设施,提高宁波对外交通条件。加强国省道与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以及与国省道之间的合理衔接,提高宁波公路网络整体通行能力和公路服务水平。加快重要县道的新建,除了个别生态条件不符合的山区外,基本实现镇镇通一级公路。

2.推进农村公路建设

重点推进欠发达地区南三县(象山、宁海、奉化)农村联网公路建设。加快解决自然村(尤其是200人以上自然村)的通达问题,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重视被撤并的乡镇、行政村的道路通畅建设,实施撤并乡镇、行政村通达通畅工程。旅游景点开发、新农村建设等形成新的生产生活节点,加紧建设交通配套设施,使农村公路从单一的通“居民点”,转变为通“居民点”、“经济点”、“旅游点”齐头并进。积极开展撤渡建桥,解决农村渡口沿岸群众的出行难和出行安全问题。

3.加快铁路网建设

加快形成以高速、便捷的电气化对外铁路干线为骨干,干支相连、客货分线的现代化宁波铁路网络体系,推进大运量交通向城乡延伸。推进市域轨道通达副中心及卫星镇。抓住杭甬铁路客运专线配套需要的机遇,尽快启动余慈地区与宁波中心城区之间的轨道交通建设,加强余慈地区同中心城区的交通联系。此外,应推动轨道交通与余姚泗门镇、慈溪观海卫镇等卫星城镇的逐步沟通,使宁波周边星罗棋布的卫星镇搭上“新时速”。

(二)加强城乡交通联系和衔接,推进城乡交通融合

1.改善和建设层次化的场站体系

统筹考虑各种运输方式间的对接方式和实现途径,促使公路客运枢纽和城市交通枢纽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变以往交通换乘的“补救性”衔接为“主动性”衔接,以满足不同周转量和不同需求的出行。

2.推进公路与城市道路的功能结合

在城市化特点突出的地区尽快对其道路按城市道路标准实施提档升级,将其转变为城市道路。在人口较多、经济发展较快的镇区,当公路进行新建、改建或扩建时,给市政设施留下通道或在建设时直接将公路当作市政道路进行建设,一步到位增设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市政管线、照明等设施。

(三)加快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实现城乡客运服务统筹发展

1.统筹城市公交线路和农村客运线路

对农村客运班线和城市公交线路进行优化配置,合理界定城市公交与道路运输长途客运及农村客运的服务功能和运营范围,加强城乡公共客运的服务衔接。积极推进公交“下乡”、班线“进城”,促进农村客运网络和城市公交网络的合理衔接和有效融合。

2.完善农村公交运营模式

要优化整合经营主体,加大对现有农村客运资源的整合力度,组建经营联合体,真正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尽快形成“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市场格局。推广农村客运片区经营模式,将企业经营范围由线路划定改为区域划定,灵活调度、合理安排,构建农村客运片区经营的管理制度。

3.健全农村客运票价定价机制

充分考虑企业经营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并根据服务质量、运输距离以及公共交通方式间的换乘等因素,由物价、交通部门共同协调,建立多层次、差别化的城乡客运价格体系。对公交化运行的城际客运和农村客运,可结合地方公共财政补贴情况,实施特定的票价优惠政策。

4.完善扶持政策

尽快研究制定对农村客运尤其是边远郊区农村客运经营企业的财政补贴政策,从税费减免、票价补贴、公益性补助、能源消耗和更新改造补偿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有关运输附加费、车辆通行费、车辆年审费及牌证管理等,比照城市公交的政策执行。

(四) 加快城乡物流体系建设,实现城乡货运服务统筹发展

1.加快城乡货运场站设施建设

要扩大农村货运场站的覆盖密度, 加大力度扶持小城镇配送中心和分销中心、乡镇农村物流配送站、中心城市物流园区建设,逐步完善城乡物流场站功能。

2.培育城乡物流经营主体

一方面,在农村内部培育新型农村物流主体,扶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的大批发商、仓储经营户等改造提升为物流公司,鼓励商贸系统、邮政系统、供销系统成立农村物流公司;另一方面,在城市培育更多面向农村的物流公司,鼓励现有城市商贸企业、物流企业、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工业品生产经营企业,深入农村开展现代物流和配送业务。最后,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引导,将现有的农村运输、仓储、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等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鼓励竞争、兼并和强强联合,培育形成农村物流龙头企业。

3.积极探索城乡物流对接新模式

条件成熟的时候组建城乡物流集团公司,建设全市的三级网络,即在市级建立物流中心、县级建立配送中心、镇级建立配送站,负责全市范围内的农村物流配送一条龙服务。通过集团化运作,在全市范围内推行统一的服务标准、统一的经营品牌,实现城乡物流集约化和常态化发展。

(五)推动管理体制和规划一体化,实现城乡交通宏观管理的统筹

1.深化交通管理体制改革

将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出租车管理、交通技术规划和安全设施规划管理、综合运输协调和物流行业管理等职能进行整合和重新归并,加强交通管理部门和城市建设管理等部门的协调,打破交通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局面,解决交通条块管理模式带来的体制、机制,形成上下一体的“大交通”管理体制,为构建“城乡统筹”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提供体制保障。

2.深化道路管养体制改革

从原先的“重建轻养”向“建管养并重”转变,明确从市到村各级政府的具体职责,尽快完成各县区道路管养任务分解,完善专门的管养机构和部门,完善管养考核办法,形成覆盖全域、上下联动的城乡交通管养体制。

3.编制宁波城乡交通统筹规划

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注重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的相互协调,编制涵盖从城市到农村,从总体到专项的层次分明、互相衔接、完善配套的宁波城乡交通统筹规划,明确城乡交通统筹发展的目标,有序推进城乡交通统筹发展工作。

参考文献:

[1]宁波市交通运输委员会等.宁波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规

划,2011 .

[2]宁波市交通(港口管理)局.宁波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

“十二五”发展规划,2010.

[3]宁波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宁波市道路运输行业统计资

料汇编,2011.

[4]宁波市公路管理局.宁波市2010年公路养护统计年报,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