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理课的意义范文

地理课的意义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地理课的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理课的意义

篇1

【关键词】高中 地理 课外实践活动 意义

引言

高中地理学习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一直以来都是一大难题,地理知识比较抽象,老师在课堂中对概念的解释和延伸比较也比较困难,学生也很难很快接受,长期以往导致学生对地理知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老师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目前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在教学计划中对添加了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教学内容,该内容的应用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效果,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并且理解起来更加轻松,所以,地理实践活动的提出使地理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提升,应该受到更多学校的重视和广泛地应用。

一、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内容

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内容一般需要根据学校与老师的各方面条件和环境决定,一般可分为六类:第一类,主要是进行野外考察,野外考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是最基本的内容,大致包括河流、地质、海岸、地貌、湖泊等方面的考察,也包括一些地理现象如火山地貌等内容的考察;第二类,主要是指观测活动,一般是对地学要素或者自然景观进行系统全面地观察和测量,通过记录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得出结;第三类,模型测绘活动,地理教学模型对学生来说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比如地貌模型、地球仪模型、地质构造等,通过测绘活动,可以绘制学校的平面图;第四类,是指调查活动,主要针对我国各区域环境的调查,如农村环境、自然灾害环境、农业环境等;第五类,是指科技设计与写作活动,任何科技的设计与调研都应该进行总结和写作,形成小论文形式,学生也可以根据相关内容提出个人的建议或者看法;第六类,主要是指群体类活动,如地理谜语竞猜、地理知识竞赛等所有学生参与其中进行比赛,使学生在愉悦兴奋的环境下学习地理知识。

二、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课的意义

1.能够培养出“创造型”人才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上更需要多功能的“创造型”人才,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为塑造该类型人才提供了便利条件,也是现代地理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和补充。地理课外实践需要老师领导学生开展活动,但老师只在实践过程中起到启示作用,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作用,通过调动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能够使学生消化和理解课堂基础知识,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应用能力,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2.加强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地理知识比较抽象,一般描述的是空间现象,在课堂中学习这些概念和知识,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最后也只会将这些知识死记硬背。而在课外活动中,学生能够亲临其境地思考、观察以及接触到大自然,对地理知识能够进一步理解,同时也丰富了知识和开拓了眼界,从而加深了对课本知识与实际实践关系的认识,使地理教学能够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例如,部分学校有地理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进行降水、湿度、气温等观测,如果可以每天都进行该实践活动,就可以形成校内的“天气预报”,这样的活动安排能够使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解释真实的现象和问题。

3.能够体现出地理教学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每个学校重点关注的问题,而地理课外实践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首先,地理课外实践活动除了能够加强地理知识的学习之外,也能够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加轻松、积极、活跃;其次,在活动中也能够真正的学会动手和操作,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增长见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拓宽参与面,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充分地培养和发展,使教师在地理学科中得到良好的地理教学效果。

结论

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现代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地理学习中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同时也能通过实际的地理实践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与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样就会使抽象的地理知识更加具体,易于理解和掌握,所以地理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也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地理课外实践教学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使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得到更多的应用和认可。

【参考文献】

[1] 李晓. 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实践策略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5.

[2] 周关阳. 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教学研究[D]. 聊城大学,2015.

[3] 赵小漫.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1.

[4] 郭四化. 撷“课外”之妙 探“实践”之趣――略谈如何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J]. 中学课程资源,2014(07):29-30.

篇2

关键词:地理 课堂教学 好课 标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157-01

什么是一堂好的地理课?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一堂好的地理课应具有如下几条“标准”。

1 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得正确、明确

地理教学目标是指导地理课堂教学开展的标杆、调控地理课堂教学的利器、是评价地理课堂教学的准绳。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那么地理课堂教学就会显得无章法可循。可见,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尤为重要。

第一,设计地理教学目标需要依照行为目标陈述法来设计。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包括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行为程度(degree)。例如,对于“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这条标准[1],行为主体是学生,可省略,行为条件是“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行为动词是“说出”,行为程度是“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第二,表述地理教学目标时有两种方式。一是按照三维目标的顺序来进行归类式设计,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来归类;二是依照某个主题将不同领域目标综合起来进行融合式设计,即分若干条教学目标设计,每条教学目标中含有三维目标的多个方面。第一种表述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而出现,第二种表述方式在现今的一线教学中可能不如第一种表述方式更常用,但这两种表述方式都是正确的。

2 地理教师的教学技能扎实、悯熟

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导入技能、口头语言表达技能、“三板”技能、组织技能、结课技能等,都关系着地理课堂教学的推进。地理教师只会讲解是不够的,必须要将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观点等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体悟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地理课程的属性与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就决定着空间性是地理教学中的特色。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素养就必须加强地理教师的“三板”技能。在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今天,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当下,地理教学的“三板”技能也被师范生和新教师有所忽略。其实,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三板”技能的展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三板”的认识和学习行为,进而会影响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空间能力的形成。可以说,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是否扎实和悯熟,直接影响到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是否显著。

3 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良好、和谐

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处于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近几年,地理学案教学的普及较广,不能因为使用了地理学案,而狭隘地理解地理教师的地位下降了。其实,能否准确、科学地运用地理学案开展地理课堂教学,是对地理教师的新的挑战。地理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要体现在口头上,还要体现在行为上,而在行为上体现关爱时,需要注意方式。对于九零后的学生,尤其是城市中的学生,更要关注教育方法。只有正确看待和处理地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只有不断加强地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主动性,促使地理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4 地理教学评价开展得积极、及时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便是开展地理教学评价和进行及时的地理教学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能否达成地理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在地理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地理教师设计或筛选若干道较为典型的习题,进行当堂检测,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若较多学生出现同一问题,需要地理教师给同学们放慢进度地再讲解一遍,若是个别学生出现不懂等问题,也需要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值得说明的是,地理教学评价时,要积极开展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笔者认为,不注重地理教学评价和进行及时反馈的课,不注重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课,是没有意义的地理课。

5 地理教学中有一定的缺憾、不足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指出:“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可以说,无论教师准备的多么充足,总会在课堂教学时或多或少留下一些遗憾之处,而恰恰是这些遗憾,才使得这堂课“完璧有瑕”,才促使教师更加上进。追求和谐的课堂是应当的,但刻意追求完美的课堂反而会显得有点矫揉造作。因此,地理教师应勇敢、坦荡地面对有缺憾的课。与此同时,地理教师也不能因为这条“标准”而随意认为,反正到最后都是有缺憾的课,那么就不用认真备课和上课了。这样的态度要不得。笔者提倡,在地理教师尽全力的备课基础上,充分展示地理教师的教学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整个课堂自然地生成,这是职业精神之必须。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意识到出现了缺憾的环节,要坦荡地面对,并机智地处理,下课后,要对这些缺憾之处进行反思。不拍有缺憾,就怕不改进。笔者相信,只要地理教师力争成为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那么地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会更快,地理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会更佳。

篇3

【关键词】地理第二课堂;地理小制作;地理小论文;地理小调查

地理课外活动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在很多方面具有独特而又显著的教育功能,成为地理课堂的延续和补充。《课程标准》中指出:“为了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地理知识领域,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开展课外活动”。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我在地理课上,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地理小制作、地理小论文、地理小调查等活动,并合理规划设计,顺利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地理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际就开展地理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意义谈几点个人认识:

1 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地提高了

我曾带领八年级学生做“我们家乡所属水系的(沙颍河)调查”、“学校北侧小黄河古道主要污染源调查”。在课堂上,给学生明确的分工,对调查做周密部署。回到学校以后,小组之间做充分的交流和论证。在汇报成果形式多样,有班级办成墙报、有的班级开展演讲活动、有的班级进行正、反方辩论对抗赛……,似乎整个学校都沸腾了。自从开展地理第二课堂活动以来,很多以前不愿意上地理课的同学,都爱上地理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越来越浓,课堂、课后学生提问的多了,对地理问题发表自己见解的人多了,看地理课外书的人多了,不愿作笔记的少了,课堂上打瞌睡的少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越来越高。

2 有效地促进师生互动,师生关系更趋融洽

随着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逐步改变,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自然就多了起来,这时,老师就成了学生解决疑问的好帮手,课余时间或自习课,进办公室与教师一起探讨问题的学生多了,常常是师生共同讨论、调查、查资料,想办法做出质量较高的作品,共同想办法解决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在活动中,师生接触多了,老师帮助的多了,自然地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3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精神和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开展地理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地理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是一种群体的活动,须分工合作,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要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共同解决问题,分享成功的喜悦。为了完成任务,一般都离不开与小组人员的合作以及与小组外人士(如指导教师、社会力量、调查对象)的沟通合作。如做地理手抄报的同学,他们先进行分工,有的同学负责在网上查资料,有的同学到图书馆看报纸、书籍找资料,有的同学准备好做手抄报时要用到的颜料笔。一切准备就绪后,再集中一起商量如何排版,字写得好的同学负责抄内容,擅长画画的同学负责画画等等。最后一起修改,看哪里的颜色要深一点,哪里的颜色要浅一点,最后一张图文并茂的手抄报就完成了。比如做《学校平面效果图》,全班48位同学,分成四组,活动结束时,我们在地理上进行评比。他们有的请教美术老师或者地理老师,有的请教数学老师,用多大的比例尺把学校的平面图画出来。从选材料到完成作品的过程,都必须有合有分,共同商量,共同解决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为这一件作品的难道比较大,所以在制作过程中他们还要互相鼓励,最重要的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

篇4

关键词:同课异构 特征 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79

同课异构是指不同的教师在相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上同样教材、同等进度的“同名课”,以此比较不同教师在新课导入,教材理解,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教学风格的异同[1]。通过同课异构这种教学策略使受教育者能够更好地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

1 同课异构的特征与意义

1.1 异中求同

同课异构的“同”是指各位教师所使用的教科书不同,所教授的学生也不同,但是遵循的课程标准必须一致,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通过改变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使得所教授的课程达到创新点,通过对比各种教学策略,最终达成共识,从而形成共同教育价值体系。

1.2 同中求异

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之中虽然参考的课程标准相同,但是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比分析各个教师相互之间对于新课导入,课程结构的安排,教材的理解,教师上课的风格等不同方面之间的差异,这样教师之间反思与讨论可以有更多的话题[2],这种话题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一线教师的授课水平。

1.3 同课异构可以帮助教师相互之间优势互补

对于相同的教材内容,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安排每种教学方式都会有优点同时也暗含着缺点,教师通过同一节课,相互之间切磋,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之中的缺点,同时学习别人的优点[3]。同课异构易于比较不同教学效果之间的区别,从而有效的促进教学能力。通过不同方式的教学,我们可以容易地比较受教育者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行之间可以发现对方的不足,易于同行专家之间做进一步的对比研究,反思专家的点评,找出自己的得与失[4]。

2 以《宇宙中的地球》为例探析同课异构的魅力

《宇宙中的地球》处在高中必修人教版的第一章第一节,是学生高中地理课堂的第一节课,上好高中地理第一节课,关系到学生以后学习地理的兴趣;笔者结合《宇宙中的地球》大量的听课笔记以及反复观看授课录像,整理出比较典型的两种结构的授课方式,对于这两种不同结构授课方式笔者将从新课导入,教材理解,授课结构,教学风格将给大家做一下比较。

授课方式一:在新课导入上用运“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诗句,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是从已知到未知过度,在授课结构上采用的是从地球往外太空讲解,采用这种授课方式的教师授课风格普遍严谨,逻辑性强。

授课方式二:在新课导入上用动画影视等,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认为应该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授课结构上采用是从外太空到地球,采用这种授课方式的教师授课风格比较活泼,自由,开放性强。

通过这一节课的两种教学结构的比较,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发现由于地理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不同,导致他们在新课导入,授课结构,教学风格等差别比较大。

3 专家名师意见

北京师范大学区域地理研究副教授苏 老师观点:赞成讲解《宇宙中的地球》这节课的时候,应该从地球开始,一直讲到总星系,主要是由于总星系范围太大,学生们对总星系没有宏观概念,学生对于星系这个概念太虚无缥缈,所以,“从小到大”易于学生理解。

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讲师殷水清老师比较赞成应该总星系开始讲解,逐步找到落脚点地球,主要是因为按照这样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符合我们科学探究的规律,科学探究的规律一直都是由宏观到微观逐步靠近,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我们应该从一开始就培养中学生符合科学规律的思维方式。

北京市高级地理教师都炜认为应该从外太空讲解,最后落脚点是地球,如此讲解可以把地球的运动联系起来;除此之外,由于现在学生见多识广,接触过很多的天文知识,外加一些科普宣传作用,学生们对于天文知识很了解,所以,以“从大到小”的授课方式讲解这一节课,可以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然地理学教授刘宝元教授认为无论“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讲解这一节课,作为一线地理老师应该在讲解之前相互之间做讨论,多交流,结合实际情况一定可以找出一套比较合适的教学结构。

4 总结与建议

通过《宇宙中的地球》两节典型授课结构的比较研究,发现每一种授课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同课异构”为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提供了全方位的视角,利于一线地理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所以在选择某一种授课的方式之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充分了解教材内容,通过重新整理教材的基础上形成适合学生成长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所要教授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以前的学习基础知识储备,设计课程之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其次,授课之时,尽量采取多种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新形势下,中学一线教师应该多个角度去审视教材,思考学生,只有这样,才可以打开教学思路,快速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5]。

参考文献:

[1]王敏勤.“同课异构”教学反思例谈[J].课程与教学,2008,(6).

[2]李云吾.互补共振:“同课异构”教研方式的目的[J].教研分析,2007,(10).

[3]肖若茂.“同课异构”——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J].中国科技信息,2008,(3).

[4]刘晓军.教育科学的“求真”“向善”和“趋美”——对“同课异构”现象的思辨[J].四川教育,2011,(2).

[5]陈瑞生.同课异构:一种有效的教育比较研究方式[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

篇5

现代地理教育强调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自主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地理活动课正好顺应了这一要求,地理活动课是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地理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更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它是更广阔,更生动的课堂。

一、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活动课的意义

1、开展地理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完美个性,健康心理,优良品质,是课堂教学中不易实践的内容,在教师带领下的活动课中,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有互动交流,有互动影响。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行举止都比在课堂上更自然、更真实,他们的思想、情绪、观点、行为、个性、品质、心理活动更易表现。地理活动课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究能力。地理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完全掌握,如教材中讲到地球一章时对其中涉及的天文知识,只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枯燥乏味,学生不爱听。应有计划的安排天文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测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地理活动课中创设道德感情境、美感情境、理智感情境和综合情境,让学生发现、欣赏自然和人类经济建设的美,对祖国、家乡、人民产生深厚的爱,对前人做出的巨大贡献表示由衷的崇敬之情,以此激发为祖国、为人类作贡献的理想。家乡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民谚所包含的丰富知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经济建设成就,均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乡土地理内容成了创设好活动情境的主要阵地,让学生深入乡情调查研究,发现、欣赏、赞美家乡自然之美,经济建设之美,风土人情之美;同时也找出家乡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培养主人翁精神。

地理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如寻找北极星、四季星座及其行星,日食、月食的观察,气候现象的观察,到野外进行地质地貌观察,测定气温、气压的变化,记录天气变化的过程等。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激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知道从最熟悉的现象来思考自然的奥秘、探究科学的道理。养成勤动脑的良好习惯和细观察、善始善终的品质。把这些观察与生产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逐渐发展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有利于培养独立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组织学生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土地利用、水资源、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调查性活动。把家乡当作调查的主要阵地,通过调查使学生在调查中学习,把广阔的自然和社会当作学生学习的课堂,使学生懂得欣赏家乡的美,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实现在调查之中获取信息的目的,并在调查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然后每个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这样学生就必须查阅大量的资料,调查性活动能促使学生去博览群书,这种学习的意义是无法用分数衡量的。如果学生深入实际调查,能够使他们更加了解社会,也使他们处理事情的能力得到锻炼。

“集体组织,自由活动”的活动方式可以是个人的活动,也可以是小组的活动。自由活动能使学生从心理上彻底摆脱对老师的依附,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能力,也避免了教师有意无意的干涉,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参与意识,形成独立人格;学生自由组织学习群体,有助于在群体中培养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自由组织的活动群体会使他们感觉到轻松,互相信任。小组活动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不同意见的进行辩论,使活动达到,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

二、设计地理活动课的四个原则

1、趣味性原则

趣味是学习的先导,它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观刺激,吸引学生。活动课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能克服传统教学的单调乏味感,使内容丰富多彩,有形、有色、有物,增加趣味性。寓智于趣,寓学于乐,使学生在宽松、愉快活泼的气氛中开展活动,获得新知识,发展能力,从而获得学习成果。

2、知识性原则

地理活动课设计应以教材的知识为基础,适当拓宽、延伸和深化,即源于教材,落实于教材,加深扩展学生知识领域。注意知识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因此地理活动课,有时可以是地理单学科的,有时也可以是多学科集为一体,使知识不仅得到纵向迁移,也得到横向迁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3、实践性原则

地理活动课的设计还要提倡多实践,不仅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活动,而且要倡导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发挥其创造性和想象,动手设计,这有利于学生突出个性,表现特长,为教师进一步因材施教打下基础。同时,学生自主自立能体现其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的组织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提高。

4、有序性原则

在地理活动课设计中,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不再是手把手地教,而是应当致力于学习活动的设计,使所有学生在活动中都加快发展自己。因此,关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特点尤为关键。必须运用有序性的地理教学原则,设计地理活动课系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

三、开展地理活动课的具体操作

1、结合教材设计活动课。

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节的活动课,安排了“小型演讲会”,主题是:正确了解地球在变暖;好好爱护地球,因为只有一个地球。

2、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课。

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资料搜集整理,分析研究自然现象、社会问题等。例如,七年级《天气与气候》这一章节,布置学生搜集天气预报资料、观察记录天气变化的过程。

3、设计网络活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