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环境卫生心得范文

环境卫生心得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1: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环境卫生心得,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环境卫生心得

篇1

一、市容环境卫生的现状

城市环境卫生状况不仅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品牌和个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投资和融资环境。近些年来,暴露出来的脏、乱、差问题在一定区域内、一定程度上仍然大量存在,尤其是卫生死角,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地下脏。有些城乡结合部、河道、市区公路沿线成了天然的垃圾倾倒场和藏污纳垢的场所,与现代化城市环境极不相称。二是地面乱。马路市场、露天烧烤、占道经营、占道施工等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止,反复回潮。城市道路破损严重,给居民出行带来诸多不便,群众很有意见。三是地上差。乱贴乱画、乱设广告、楼前楼后乱搭乱挂、门前乱停乱放、院内烟头遍地、公共场所乱吐乱扔等问题的存在,破坏了城市景观,污染了环境,经过整治有很大好转,但是,城市“牛皮癣”前清后贴的问题不断发生。四是部分市民在环境卫生方面的公德意识差。五是社区环境卫生管理较薄弱。长期以来,城市管理工作一直采用行政手段来达到工作目标,但由于城市是一个人口密集,构成复杂的有机整体,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大就需要社区加强管理,而目前的状况是社区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尚未形成,环境卫生工作管理不力,导致背街小巷“脏、乱、差” 现象较为突出。六是环境卫生管理和执法沟通协调不够。环境卫生执法力度不够,以至于出现互相埋怨推诿扯皮的现象。七是建筑渣土装运车增多,客观造成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难度增大。

二、市容环境卫生存在问题的原因

1.从横向来讲,我市城市管理机构城市管理职责不清楚,任务不明确,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比较多。从纵向来讲,“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城市管理机制不完善。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制没有落实,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主要责任是责任区和责任人,但从实际情况看,责任区和责任人履行职责不好,政府对其不履行职责的行为缺少硬性措施和刚性的手段。齐抓共管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相关机构齐抓共管意识不强,工作起来往往各自为战。没有引入市场机制。

2.宣传教育不到位,市民素质不高。部分居民的城市意识不强,公德意识较差,荣辱观念淡薄,陈规陋习较多,甚至还有随地便溺现象,恶意破坏市政公用设施的行为也经常出现。

3.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部分领导干部认为城市环境卫生是城市管理相关机构的事,没有认识到管好城市是各级领导的重要职责,没有处理好城市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投入不到位,设施不配套。目前,一些街道的市容环境卫生设施的投入数量和质量都满足不了实际需要,一些次要街路没有市容环境卫生设施。

三、加强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市容环境卫生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参考一些城市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对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应采取以下途径:

1.城市管理责任要明确。按照管理主体唯一、责权利统一的原则,明确城市管理责任,完善城市管理体制,由专门的城市管理机构对城市管理工作牵头拿总,政府向一个机构问责。从城市管理实践和兄弟城市的做法看,鉴于市容管理和执法联系紧密,二者很难分开,应该将市容管理和执法交由一个机构,由一个机构履行市容管理和执法职能。把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主要权限交给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真正体现城市管理的重心在区。

2.落实市容环境管理责任制。按照《黑龙江省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要求,切实落实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制,使责任区和责任人真正负起管理责任,对责任区和责任人不履行责任的问题,政府一定要拿出刚性的规定和硬性的措施,按照“属地管理” 的原则,真正做到“谁的卫生谁管理”。

篇2

【摘要】由于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这就导致了媒介的使用者在利用不同的媒介感知和构建现实的时候会有不同的特点。本文以麦克卢汉的感知环境观点作为理论基础,探讨作为感知环境的微信对师生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媒介环境学者麦克卢汉在其研究中指出媒介是人类感官的延伸,他认为“每一种媒介都提供了自己一定的感官特征,对每一种媒介的使用都要求使用者用特定的方式使用自己的感觉器官。”①因此,由于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导致了媒介的使用者在利用不同的媒介感知和构建现实的时候会有不同的特点。从麦克卢汉的解释中我们不难理解,所谓的感知环境,其实就是指我们利用媒介的时候,由媒介的感官特征和感官机制所过滤的现实的世界。随着微信的产生和不断的完善发展,对使用者的行为和感知世界的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改变。下面我们将从微信对师生感知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

一、微信导致的感知环境变化

1、数字化和可复制性

微信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信息的储存和传递,这一特点极大的扩展了微信的信息传递速度和储存量。与此同时,微信各项功能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的,并且还可以利用网页链接来浏览互联网上的内容。这一特点使得师生所接触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学生能够利用微信连接网络快捷地浏览各种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几乎不需要耗费多少时间就能够准确的找到所需要的内容。

其次,微信所传递的数字信息具有可复制性和易得性,师生利用微信进行简单且快捷的操作就能够相互之间传送文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获得对方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同时,对于网络以及朋友圈中所看到的有用的内容,师生也可以利用微信所提供的转载功能将信息放入自己的收藏夹内,或者分享至自己的朋友圈,让更多的人能够利用知识资源。

总的来说,微信的信息储存以及分享功能使得知识内容不再难以获得,师生能够很轻易的得到想要的信息资源,而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搜索和记录。

2、时空限制的消除

微信的信息是通过数字技术将信息转换为二进制数字来进行传递的,数字化使得信息占用的储存空间极大的缩小,更加便于传递和储存,用户的手机和电脑只需要很少的储存空间就能够满足信息储存的需要。加之朋友圈以及收藏夹的信息内容是利用网络储存的,并不会占用用户设备的储存空间,这一特点使得信息资源储存的空间限制被消除,微信对于师生就如同一个能够随身携带的移动图书馆。

其次,传统媒介时代师生的交流往往需要双方面对面沟通或者通过书信来实现,这使得师生的交流极大的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传递还存在大量的噪音干扰,很多时候师生间信息交流不能够顺利的实现。而微信利用网络作为媒介来进行信息传递,信息的传递速度呈几何级增长,师生不管身处何地,相距有多远,信息容量不管有多大,信息都能够马上到达受传者那里,而这种信息的交流几乎是同步的。

微信的上述特点使得以往师生交流的时空限制被完全打破甚至消除,距离和空间不再是沟通的障碍,师生所需要做的就是输入信息然后点击传送。

3、非线性特征与知识信息的自主选择

传统媒介时代的知识传授方式与印刷品一样具有线性的特征,教师的课堂授课是按照事先的备课内容来进行的,不管当前计划所讲的内容师生是否感兴趣,其进程都不会因此而改变。学生没有权利对知识的内容进行选择性的了解和学习,只能够跟随老师的进程学习知识内容,同时教师也必须按照课程进行授课,可选择的余地十分有限。

与印刷品不同,微信则具有非线性的特征,其在教学领域的使用使得自主选择的权利大大增强。由于微信的信息内容方便储存且便于复制,加之微信网络强大的信息分享和搜索能力,大量的信息能够同时呈现在师生面前。这使得学生除了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以外,还能够从大量的信息中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与此同时,教师除了完成既定教学任务以外,还可以选择自己觉得有用的或者知识的扩展内容分享给学生学习。

二、作为感知环境的微信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1、创新能力与发散思维的削弱

微信信息传递十分迅速,师生所接触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范围得到极大的扩展。数量巨大的信息同时呈现在师生面前,师生的能动性显得十分微弱,他们根本没有时间来分辨面对的信息所具有的价值和对错,没有时间去仔细的思考和研究,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所传递的内容,机械的将信息内容消化和吸收为自己的判断标准,师生对于知识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被严重削弱。

另一方面,由于微信的信息内容具有可复制性的特点。因此,学生不需要像以前那样认真的做笔记进行记录就可以很轻易的获得知识内容,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容易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只要通过相互之间的分享和传递就真正掌握了知识内容,学生会觉得教师的教学也具有可复制性,因而变得不太在意课堂的学习状态和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但这并不意味这对于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仅仅是一种对知识内容的占有。这就使得教育的神圣感和知识的传承感被弱化,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性降低,并且知识内容的严肃性和厚重感也被逐渐的消解。

2、师生关系的疏离

微信在师生之间的使用,使得师生沟通的时间与空间障碍被完全的消除,师生可以随时随地的针对知识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同时也给了师生更多的机会进行感情上的交流。这不仅大大的增强了知识传授的效率,同时也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从表面上来看,微信的使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给了他们更多的了解空间,师生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如同朋友一般。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种交流是以微信作为中介,不管师生的沟通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这些都是透过电子屏幕来完成的。这种形式的沟通与面对面的交流并不能相提并论,真正的感情沟通更多的需要的是双方面对面的交流,对方真实的情感是需要通过其表情和肢体动作来感受的。长期的通过电子屏幕来交流和增进了解,导致师生离开了微信这个中介的时候,反而不知道如何面对面的表达情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其实反而进一步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疏离感。

参考文献

①林文刚著,何道宽译:《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②马古利斯著,易凡译:《生物共生的行星——进化的新景观》[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1

③苏珊·朗格:《哲学新解》[M].哈弗大学出版社,1942

④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手机:挡不住的呼唤》[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⑤哈德罗·伊尼斯著,何道宽译:《传播的偏向》[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⑥尼尔·波斯曼著,何道宽译:《技术垄断》[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篇3

一、优化家庭环境因素,还学生一个健康发育的温床

家庭是孩子生长发育的温床,是塑造情感、性格、意志,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场所。如何优化家庭环境因素来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呢?

1.优化家庭教育方法。

首先,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学习和娱乐计划。其次,家长应让孩子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和生活琐事,不要对子女过于呵护,尽可能给孩子多创造一些独立生活的环境,培养孩子坚强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再次,家长要不断教育孩子循序渐进,及时进行表扬和奖励,并培养孩子敢于面对失败和困难勇气,但坚决杜绝采取任何形式的诱惑手段来激励孩子。最后,杜绝父母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进行无标准的盲目比较,我们应该从孩子本身出发,去发现自己孩子的长处进行培养和教育,将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充分发挥家长的示范作用

子女正是以父母为人生楷模,父母自身的示范作用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首先,父母的人格素养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将对子女良好品格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父母对长辈、子女、朋友、同事的尊重和爱的情感,将会奠定子女生活的感情基础,并成为子女良好性格形成的参照坐标。再次,父母对事业的忠诚和热爱,以及面对困难和挫折所表现出从容乐观的态度,将会成为子女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的有力杠杆。最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节俭朴素、勤奋进取及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将成为子女健康人格塑造的本源。一位当年被医学上宣判残废的聋哑女孩,在她那一时一刻都没有放弃努力的父亲十几年如一日的耐心教导下,学会了发音、唱歌,学会了知识,也学会了做人。虽然经历过一百次的跌倒、失败,却又能有百零一次地站起来,因为她有一位用真诚去拥抱她的父亲。他们共同的努力,创造了奇迹,这位聋哑女孩成了大学生。其实我们的父母就应该像聋哑女孩的父亲那样,去充当子女心灵的“保护神”,让自己的子女都能拥有一片希望的蓝天。

二、优化学校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学校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对学生心理施以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已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学校的管理方式、教学活动、学生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表现显出来。也就是说只有将这几方面的关系处理得当,便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1.优化学校教育的管理因素

作为学校教育应该充分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变以升学率为目标、以考分为轴心的唯分数教育,为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首先,积极改革教学内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充分发挥的机会。其次,调整好教学与休息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得到及时的休息和娱乐。再次,要真正做到“减负”,使学生摆脱超额的学习任务和频繁的考试。最后,学校多开展一些有助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及心理卫生教学活动。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校是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轴,构成了一个聚合体,在这个聚合体中,师生双方的评价及对待方式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不随意贬低、挖苦学生。其次,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能和学生单独解决的应避免通知其家长。最后,应在课余时间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最好能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进行心理对话,及时掌握学生的各种情况。其实不光如此,我们教师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特别是教师的人格素质,这会更有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和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三、以教育为本,优化社会因素

篇4

关键词:新医改环境 卫生经济 问题分析

新医改环境下的医疗卫生经济的正常运行,不仅能够保证患者的利益,更能使医院市场化管理得到保证。而现行的医疗卫生经济中,会受到计划经济的观念的影响,使卫生经济中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财务内部审计不清等问题,因此必须要对经济体制进行不断地完善。

一、新医改环境卫生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一)卫生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在以往的卫生管理制度中,我国的卫生管理属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但是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革新,而推行新的卫生管理体制,而以往的体制和观念仍然对现有的经济体制具有一定的影响。现阶段的卫生经济中,卫生的管理体制出现很多的干预手段,使医院卫生管理中缺乏相应的自由性和主导权,更使医院无法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节,从而对医院的卫生运行效率以及服务管理水平都造成相应的阻碍。另外,我国部分医院中,未设有相应的激励制度或者激励制度不完善,造成医护人员工作死板、不到位,甚至部分医护人员缺乏责任心,造成较多的医疗纠纷事件,形成负面的影响,因此医院卫生管理体制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医院财务内部审计混乱

在现阶段的医疗卫生机构中,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对于财务管理工作重视度不够,常将其有所忽略,其认为只要财务部分负责审计和预算就可以实现医院财务经济的正常运行,无需进行干预;正是由于这种思想导致对财务部门的预算工作未能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同时对其监督也有一定的松懈,致使医院财务内部审混乱,经常出现财务管理的预算与医院实际所需有很大的差入的问题。新医改制度下,要求医疗卫生管理体制的财务预算需要运用零基预算的模式来进行预算医院所需,该预算模式包含的预算管理项目比较复杂,而且不同的管理项目具有不同的预算方式的计算方式和计算特点,给财务人员也造成一定的难度,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部分医院往往仅仅是采用这种预算模式,造成预算方式的单一化,不能如实的反应医疗卫生机构的具体情况使预算信息反应出现错误。另外,医疗卫生机构一直是进行单一的内部融资,融资途径有限且融资资金不足。虽然近年来,国家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但是却未能满足人们对卫生服务的要求以及医疗事业的发展。目前国家开始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看病方,而对卫生管理建设投入的资金项目相对减少。

二、在新医改背景下医疗卫生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完善医疗卫生经济的制度

针对目前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需要加强预算的科学性的和实用性性。其中科学性预算的工作原则是:量入为出、收支兼管、不偏不倚;在预算管理体制中,需要将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的收支管理进行统筹兼顾,并纳入到该管理体制内。同时,需要建立相对应的财务预算管理机构,将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由此来制订详细的资金收支预算、分配计划、医院的效益统计等制度。结合并医院的相关规定和发展规划,并根据医院的收支情况制订本年度财务预算。确保与本年度的医疗收费准则、医疗器械和药品价格变动单、国家经济变动等问题相结合,使最终预算结果准确、可靠、实用。医院的每一个部门需要依据本年度财务资金预算标准来采购对应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在采购中禁止超出预算标准,所购买的医疗卫生物品或者器械必须在实际的医疗卫生服务必须要有一定的实用性因此,建立起一整套科学严谨的预算管理制度和实施标准,能够使资金得到合理的利用。

(二)加强财务内部审计管理

想要提高财务内部设计的管理,就必须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渐转换为财务内部审计新观念,做到与时俱进,特别要加强医院内部领导层对审计管理意识的提高和重视。其次是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意识以及财务操作的专业水平。建立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并不是多此一举,画蛇添足,而是对医院内部的各种项目的开支和预算作科学的评估和有效地控制;不仅有利于为医院的风险管理运行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使医院的风险发生率降到最低,同时也更有利于医院树立良好的形象,因此,必须要重视财务内部审计管理制度。

审计内部管理的操作方式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创新,应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并与建立相应的信息收集、传递系统,使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不断地更加完善。医院应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管理平时的审计工作,并对医院的财务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建立对应的数据模型。通过利用计算机管理财务数据,有助于合理地进行配置医院资源,进而提高医院财务审计的管理。

(三)加强对卫生经济的监督

为促进卫生经济的发展,就要对卫生经济进行合理的监控,可以利用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对医院费用进行合理的监督,随时掌握医院费用的支出情况。对此,医院可以利用一些费用软件,对一些纠纷事件进行设置自动提醒,加强管理。同时也可以在费用软件上根据医院的情况增设一些项目板块,使医院费用更加详细。其次还要对业务的操作进行监督,对业务操作的运行可以对医院的财务有全面的了解。接着,要建立医院的评估系统,并与利用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加强对医院各方面的评估,并实现评估的合理化和科学化;一方面能够对医院的运行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另一方面则能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更能提高医院员工的成本意识。

三、结束语

在新医改背景下,要加强医院的有效管理,使传统的管理模式逐渐向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转变,同时要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成本和效益意识,从整体上提高卫生经济的发展,使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发展,更能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_怡. 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 14(01):106-108.

[2]田淼淼. 中国西部地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政策效果评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2015.34(03):90-91

篇5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 微博 大学生 创新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The Innovative Use of Micro Blogging in New Media Environment

ZHOU Zhiyi, HE Xiaohui, LI Li, CHEN Manlin, WANG Bing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anhe, Hebei 065201)

Abstract Under the micro-environment of the times,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micro blogging as a new medium gradually infiltrated public life. It is the pursuit of fashion, personalized college students, using the micro blogging undoubtedly gets information, to grasp the pulse of the times one of the most efficient way, but also micro-blog on their thinking and behavior and a great impact. Based on this, a preliminary inquiry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college students how to use innovative ways to deal with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micro blogging brings.

Key words new media environment; micro blogg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way

伴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所营造的传播环境深入地影响了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微博作为新媒体的典范,得到了大众的广泛认同和使用,本文初步探究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群体应如何创新微博的利用方式以应对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动因

微博作为新兴事物,总是最先被较能接受改变和对新事物持强烈好奇心的群体所接受,现在在校大学生多为90年代的成长群体,年龄区间为18~22岁,该群体不仅有独特的个体特征更有清晰的时代烙印,自我、求新求异求个性、期望被认可被关注的特征明显。

1.1 微博的出现迎合了大学生的媒介接触习惯

现今大学生为新媒体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人,因自身良好成长环境和较高的受教育水平,他们更加看重自我发展和表达,对生活充满热情,追求更高的挑战和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悦。所以在面对新媒体洪流时,他们更多地选择了主动接受甚至追赶潮流,有效利用新媒介;

微博借助移动终端的发展,作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一大来源。由于移动终端的发展,为微博的快速壮大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调查表明,通过手机使用微博的大学生受访者比例达到总人数的半数以上,说明了新媒介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群体接触媒体的方式和习惯。

1.2 微博为大学生提供了获得有效信息和娱乐享受的平台

就大学生个体特性来说,因独生子女比例众多,一部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有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他们渴望朋友、亲人乃至社会外界的关注;他们也想展现自己的独特个性去赢得他人的尊重或进入一个有共同话题的群体以得到归属感;同时,猎奇心理和挑战心理也是大学生群体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的原因之一,他们渴望交流和社会化。而微博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获得有效信息和娱乐享受的平台。

2 微博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行为方式产生的影响

微博是一个与外界联系更广,更为开放的平台;而且更新资讯速度更快、更为便捷,也能快速扩散传播;在言论广度和自由度、信息渠道及多样性方面更胜一筹。

2.1 微博的产生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公平的话语权平台

新媒体使得他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发声,这实质上是媒介权力的转移。传统媒介垄断话语权的局面已被悄然打破,普通民众获得更多的表达权力和自由,这是微博所带来的重大改变之一。

2.2 微博不断激着大学生群体进行思维的分享和发散

微博环境下,微博激活了镜众群体(镜众即共振性群体,既喜欢传播信息给别人,又容易受他人影响,个体如同镜子,互相反射和共振以形成热潮),因此两者共存的现象也可能发生。这就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更广阔的的施展空间,至少在他们感兴趣或擅长的范围内,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行动能力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例如最近正如火如荼开展着的“第十二届大学生广告学院奖”活动,通过官方微博每天新动态和信息,吸引了很多大学生关注并参与其中。大学生利用微博进行有效信息的搜索和分享,这点无疑会促进他们与不同人群进行交流和资源共享,在潜移默化中将会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生群体的自身发展。

3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微博利用的主要方式

面对微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应该抓住微博带来的机遇,用创新性的媒介利用方式有效应对各种挑战。

3.1 利用教育微博创新学习方式

可主动关注各大高校或教育机构官方微博所的最新消息和社会活动,例如“北大新媒体”、“新东方”教育机构微博等;通过搜集和整理微博资源从而进行书本和来自网络课堂的新知识的有效整合,形成理论和实践的知识体系等。

3.2 创建“微博校园”以丰富校园生活

大学校园有很多的社团或组织机构,但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把所有的社团信息或集会信息了解得很清楚全面的,所以建立“微博校园”很有必要,可以将这些社团或组织机构的最新动态进去,并邀请大学生参与互动,获得一定的奖励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关注,使得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更有趣、丰富。下面是笔者一些的关于创建“校园微博”的建议和设想:(1)创建校园官方微博,并设置专业团队进行后台管理。保证校园微博的良好环境,通过专业人员的把关,减少广告或不良信息的冲击;进行高效信息和回复,信息收集和管理必须清晰、专业化和规范化。(2)及时校园周边最新动态,提供有效讯息。保持日更新、固定时间更新、类型化信息更新,进行陪伴式的官微运行才能确保持久的新鲜度和影响力,口碑积累才能提升校园微博的知名度。(3)官微账户分门别类进行设置(例如微博社团),分专业提供学习交流圈,与其他高校进行“联校微博”,实现资源共享;与行业内专业人士进行互动,加强与不同行业的社会联系。大学校园缺乏与社会各界的良性互动,尤其在宣传方面缺乏统一的形象管理,利用微博突出有组织、有纪律的对外交流形象十分重要。(4)设置“微博之星”等奖励形式鼓励参与和互动,多开展线下真实活动。OTO的形式应被引入微博运行中,通过线上活动信息、设置奖励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实现双方共赢。(5)重视主页设计和视觉设计。统一的VI设计和形象宣传利于提升校园微博的知名度。要与学校整体风格一致,同时也要以创新创意设计使其活泼生动,平易近人且易于融入微博社区。

3.3 利用微博来积极发表言论,进行学术交流、参与社会事务

微博的互动性强,是大学生与其所学专业业界人士交流互动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可关注他们的动态,成为其粉丝,以便了解行业内最新流行趋势,利于扩大自己的视野。微博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行业及真实的市场。

3.4 利用微博的独特优势丰富求职方式

在“微招聘”和“微简历”日趋流行的新媒介环境下,大学生有效利用微博展示自己、进行自我推广和营销以势在必行。据相关资料显示,新浪微博2012年校园微博招聘在全国16所知名高校展开行动,面向全国招聘1000名优秀毕业生。而越来越多的企业也纷纷开始微博招聘之旅,从公司角度看,“微招聘”不仅省时省力,而且招聘方收到的“微简历”数量更多,也更能获得求职者的青睐。从大学生角度看,这种方式更加公开、透明,且便于操作和展示才能。

4 结语

大学生群体必须了解了微博属性和自身特点,并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始终明确自己的定位,以提高价值、是非判断能力。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采取积极有效的、创新型的利用微博等新媒介的方式,惟有如此,大学生们方能以自信、活跃的姿态面对未来。

资助项目:本文获防灾科技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微博对广告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资助,项目编号:201311775035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医疗卫生;财务问题;财务规划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历程,对医疗卫生事业不断的改革,使得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以快速发展。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中,资金占据着主导作用,只有足够的资金才能保证医疗卫生事业的稳定进行及持续发展,而资金作为财务管理的载体,由此体现出财务管理在医院管理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医疗卫生单位在新的医疗卫生环境下,应注重其财务规划,从而保证其可得以持续发展。

一、医疗卫生单位财务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医疗卫生单位也将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而财务管理作为医疗卫生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其财务管理中还是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其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财务管理制度是规范医疗卫生单位经济活动的重要保证和基础,直接影响着单位的生存和发展。一个医疗卫生单位能够得以持续发展,与其医疗卫生单位所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国家对医疗服务水平的高度重视,多次强调了财务管理对其发展的重要性,并加强对其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检查监督,但大部分医疗卫生单位却没有真正去对其完善和执行,由于财务管理制度得不到加强和完善,对资金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导致医疗卫生单位的运行受阻,从而影响到医疗卫生单位的发展。

2、预算管理不完善

医疗卫生单位预算是国家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疗卫生单位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是财务活动的根本依据,也是落实收支管理责任的有利保证。虽然预算管理在医疗卫生单位管理中占据重要位置,各单位也在逐步去进行完善,但我国医疗卫生单位预算管理中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预算编制缺乏科学依据、工作人员缺乏预算意识、预算执行缺乏监督管控等方面,由于医疗卫生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着种种问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产生较大的影响。

3、投资管理盲目性较大

现今医疗卫生单位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战略,而有效的投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医疗卫生单位的投资主要表现在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医疗建筑、医疗设备等方面,但部分医疗卫生单位却一味追求眼前利益,不顾客观条件和自身能力,无视国家相关政策,缺乏对医疗卫生单位长远的发展思考,同时其投资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如在医疗建筑建设方面,医疗卫生单位对所投资项目的投资规模、资金结构、建设周期以及资金来源等缺乏科学的筹划与部署,缺乏系统的规划,导致建设过程中造成资金浪费,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二、新医疗卫生环境下的财务规划及策略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在新的医疗卫生环境下,要想得以持续发展,医疗卫生单位的财务规划显得尤为重要,而财务规划是筹资计划、财务管理、投资计划的统称,因而在此提出了相关的财务规划及策略。

1、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是医疗卫生单位针对财务管理、财务工作制定的相关制度,其订立原则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财务制度,并结合医疗卫生单位具体情况制定,在实际工作中起规范、指导作用。随着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和医疗卫生改革的推进,医疗卫生单位也将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若想医疗服务活动能得以顺利进行,就必须完善财务管理机制,建立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完整的、规范的及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财务制度,使医疗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效地履行财务管理职能。

2、加强预算管理制度

医疗卫生单位预算是指未来年度单位运营全过程的计划,是医疗卫生单位经济运行的主线。在医疗卫生单位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中,其对单位提高管理控制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证医疗卫生单位预算管理能够切实可行,在编制预算时需严格按国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下达的卫生事业发展计划、以往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单位的业务规划及工作目标等依据来执行,加强单位预算的管理,确保医疗卫生单位发展战略和工作计划的顺利完成。

3、完善投资管理

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人们群众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加,给医疗卫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医疗卫生单位应完善其投资管理,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及发展战略目标,加大在医疗建筑、医疗设备等方面的投资,扩大其发展规模,确保相关投资的质量,保证对医疗卫生单位的发展无影响,并加强单位科学管理工作的进行,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从而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4、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单位在财务管理中所涉及到的问题也会随之增加,为更好地解决财务上的问题,这就要求财务人员需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为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需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对工作的责任心;二是提高财务人员的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三是重视对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得财务人员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通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保证了医疗卫生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肖莉.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8

篇7

关键词:校园环境;大学生;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0;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6-0029-01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创新思维起着先导性作用,创新思维在知识转化为智力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能保证学生解决新的问题,能深刻的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从而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1]。大学校园因其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深厚的学术氛围,是启发创新思想、塑造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人才的天然载体和重要基石。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形式,它的产生受众多因素影响,其中环境因素[2]在创新思维的触发阶段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营造创新校园环境氛围才能使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创新思维能力发展需要的基本环境

大学生的生活起居主要是在校园内进行,校园文化环境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校园精神氛围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环境可具体分为三大类:校园人际环境、校园文化环境、校园物质环境。

(一)校园人际环境。

校园人际环境是指在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之间,在共同的交往、活动中创设和形成的。它具有动态性、渗透性和可塑性等鲜明特征,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具有重要影响[3]。宽松、融洽的校园人际环境,可使大学生心情愉悦,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得到增强,人格得以健康的发展,能以积极地心态去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良好的校风、学分、作风与和谐的人际氛围,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大学生自主思考,创造思考的能力。

(二)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其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愉悦性等特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是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体,是维系学校的一种精神力量。为了培养创新人才,世界著名大学都强调学术自由,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充分利用大学丰富的资源,开展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同时,通过寄宿制和导师制,在学习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等方面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包括观念型文化、智能型文化、素质型文化[4]和制度型文化。这四种文化对大学生的学习的指导、思维的开拓、学习的熏陶和保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三)校园物质环境。

校园物质环境为大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前提和必要条件。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能够激发创新主体的灵感,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流畅性。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图书资料、园林绿化这些以物质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可称为硬件环境,硬件环境是一个学校物质文明的综合体现。学校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师生的生活和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整洁幽静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心情舒畅,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产生心理上的归属感。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和基础。校园环境的质量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校园环境,使学生们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用创新思维去思考问题。

二、强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校园环境

创新人才培养取决于多方面的环境因素,校园环境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关系密切,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育人环境,只有为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高校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合格人才。

(一)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鼓励学生在求知寻真中体会崇高的精神美、探索美和创造美。

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鼓励学生在求知寻真中体会崇高的精神美、探索美和创造美。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提高生活质量,尤其是精神生活的质量。现实生活中许多伟人的教诲以及甘于寂寞的学者的现实行为都是极好的教材。他们的经历和言行告诉大家:真正的人生乐趣不能够用金钱买得。学校要重新审视理想教育的现状,从课程设置、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到各种评价制度的制定,都要突出褒扬脚踏实地的探索者,鼓励敢于吃螃蟹创新者,让自由、理性、科学创新回归知识分子,让他们在民主朴实、自由奋进中各显个性,对于学生的创新行为,要积极鼓励。校园文化环境作为亚文化系统,对于整个社会环境既有依赖性,也有其显著的独立性[5]。

(二)建立引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环境。[6]

课堂教学环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场所,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崭新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一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注重知识的纵向延伸,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不断递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运用创造思维的新视角,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7]。

(三)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创建信息化校园环境。

学校需要改善硬件设施,努力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信息化环境。先进的仪器设备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必备的物质条件,学校应当加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上的投资,鼓励教师的创新教学和学生的创新学习。原哈佛大学校长德里科·博克曾说过:大学的进步除了图书馆、实验室和其他研究设施之外,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授们能够在一个不受约束和外界干扰的自由环境中展开工作”[8]。大学内部管理要为创新主体提供一个透明、公开化的管理机制,促进创新主体与环境制度的密切交融,为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提供制度支持。当今世界是信息时代,网络将不同的学科结合在一起,可以开拓创新者的眼界。因此,学校建设投资的重点应落实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校园网建设上,为学生提供实验设备和信息资源,为将来虚拟校园成为信息指导中心和科研中心准备条件。

参考文献:

[1]冯培,贺淑曼. 创新素养与人才培养[M]. 世界图书出版社.2001.

[2]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

[3]李晓娟. 校园人际环境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与优化[J]. 中国青年研究,2011

[4]袁培. 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影响[D].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4.

[5]王任. 略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17):73-75.

[6]韩理安.创新与环境[J]. 交通教育研究, 2000(4):22-24.

篇8

关键词:医学生;校园环境;创新思维

一、研究背景

创新精神不仅是我国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也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关乎着国家兴旺发达,为国家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高等学校想要更好的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就要积极营造具有创新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医学生来说校园环境氛围的营造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依赖创新主体的主观因素,同时与创新主体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否和谐,课堂上的授课环节是否精彩有吸引力,学生的科学研究内容是否与实践社会需要相关,课外大小活动是否都会举行和参加,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而,强调校园环境,主要是来突出其对创新思维的培养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本文以大连医科大学为例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医学生对校园环境的评价,结合校园环境现状,对校园环境建设提出一定的建议。

二、研究现状

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校园大环境。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校园环境,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挖掘,从而更好的展现出来。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基础医学院、检验医学院、药学院、口腔医学院六个学院1000名学生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986份,有效回收率为98.6%,将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被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详见表1.2。

通过此调查大连医科大学的医学生对影响创新思维培养的校园环境因素的认同度,并分析医学生创新思维的现状。

(一)校园物质环境对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方面

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有利于缓解医学生的学业压力,也可以降低其压力重而产生的一切不良情绪与烦躁心理。通过对表3分析可以看出,有91.5%的医学生认为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仅有1.2%的医学生认为校园自然环境对创新思维的影响不重要。表4主要是关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创新思维的影响,有85.7%的医学生认为完善的校园设施环境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影响非常重要,仅有3.9%的医学生认为校园设施环境创新思维的影响不重要。校园环境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所校园物质环境的重要部分,教学条件与教学基本设施的好坏与学生的品质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对高校的办学水平具有直接的作用与影响。现代化图书馆的兴起和发展,校园网络的配备,设施齐全的教室与实验室,都将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校园人际环境对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方面

从寝室的学习、生活氛围对创新思维的影响重要、比较重要和不重要三方面来看,82.5%的医学生认为这种影响是重要的,仅有5.6%的学生认为影响不重要。可见,寝室文化的建设受到了广大医学生的认可,在医学生的调查中是相当看重的。大学生群体在学习之余,寝室环境是作为一个组织,在各个大学生之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存在着相互影响和促进发展的关系,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吸收知识外,还利用课堂之外的时间积极开展交流讨论。寝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大学生除教室外接触最多的地方,寝室内成员间每天生活在同一空间和同一范围,彼此交流的过程中需要表达各自的观点,其言谈举止和兴趣爱好都会受到每个同学的影响,不同的思想在碰撞后也会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逐渐形成了各个大学生在心理上的认同、思想上的融合。从此方面即可提现出建立和谐的寝室人际关系会有助于医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教师对学生群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期望和言谈举止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引导者,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表6可看出,学生对“教师群体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非常重要”这一观点非常认可。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关乎着教学水平,也是一个学生学习能力提升与综合素质培养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挂钩。这就要求培养一大批创新型教师,从教学源头上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多媒体在高校教学的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师,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手段之一,它以其自身直观性和生动性完整的展示了教学内容,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内容,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从某种意义上看,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优势,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但通过调查医学生对多媒体教W的情况,仅有58.6%的医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对创新思维的影响很重要。这就说明多媒体教学在现实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过多使用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影响教学效率。

篇9

(1.石家庄经济学院 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1;2.石家庄经济学院 华信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摘 要:大学生课堂座位选择并不是简单的拾位而坐,而是由多方面因素影响而成.本文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了解、访谈等不仅分析了大学生座位选择的内在的主观因素,如性格、性别、学习态度、人际关系等,还分析了一些客观的外在因素,如教师、课程性质、教室物理环境等,旨在为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和改善高校教学质量提供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课堂;座位选择;心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50-02

1 大学生课堂座位选择的常见模式

自17世纪初班级授课制施行以来,“秧田型”的座位编排方式便成为教室布局的一个特点.这种传统的座位编排模式便于教师观察课堂,控制全班学生的课堂行为.相对于中小学课堂座位编排由教师指定而言,我国大学生一般为自由选择座位,这充分体现了大学课堂环境的宽松性和对大学生渴望自由的满足性.通过笔者多次观察,大学生自由选择座位时并不是简单的随机而坐,而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众所周知,大学教室一般都有前后两个大门,大多数学生喜欢从后面进入教室,且多数倾向于从教室后排开始选择座位,选择结果呈梯形结构,最后排是底;反之,如果课堂吸引力极强,则呈现倒梯形的形状.探测大学生心理不难发现:从教室后门进入即便迟到也不易被老师发现,同时也方便上课途中偷偷离开.这些现象足以映射出大学生自由选择座位时一定的心理过程.如恋人易选择教室角落,可能是想更好的享受他们独立的空间.被迫上课的同学(害怕老师点名,影响考试成绩)通常选择被教师遗忘的角落,可“自由”游离于课堂与外界之间.

2 影响大学生座位选择的相关因素及分析

2.1 心理因素

2.1.1 大学生座位选择与学习态度、成绩的相关

许多年来,教育者和教育心理学家一直对座位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感兴趣.1921年,格里菲思(C. R. Griffith)对学生的分数和座位之间的关系进行过探讨.经过研究得出了座位与分数之间的一条变化曲线.也就是说,在教室居中位置的学生倾向得高分,随着座位离中心位置的远离,学生的分数也逐渐下降,所以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倾斜曲线.[1]对大学生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离教师的距离越近,学生的分数相对越高.通过了解,大多数成绩好者比稍差者更乐意选择教室前排及中间位置.因为他们渴望与教师有更多交流和互动,对教师和课堂教学呈现出较大的兴趣.Farnsworth, P. R.(1933)发现:男女生在教室座位选择上有显著不同,较男生来说,更多女生喜欢坐在前排.而教室的座位偏好于成绩有显著的相关性,与偏爱后排的学生相比,喜欢坐前排的学生成绩更好.[2]

2.1.2 大学生座位选择与性别关系

观察中发现女生多是两两结伴,关系密切者往往坐到一起,她们往往更愿意选择前排或中间位置,以获得较好视野并认真听讲,而男生多是四五成群或单独一一入座.从落座情况来看,女生似乎有意与男生群隔开一定的空间.吴建平等考察大学生教室座位的物理性偏好问卷表明:男女生在异性熟悉且关系要好的情况下显示出显著的男女差异.当女生面对与自己较为熟悉且关系较为要好的男生时仍会很在意对方与自己的性别差异所造成的影响,而选择坐得稍远一些.对于男生,这种顾虑相对少.这一点与我们刻板印象中男女生对于异性与自己座位距离的不同偏好相吻合.[3]

大学生座位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空间关系的本质.霍尔(1966)提出人与人之间的四种距离,即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与霍尔互动距离研究有密切关系的是个人空间概念.有人认为个人空间是环绕一个人身体四周的区域,当他人侵入时便会引起不舒服的感觉(L. A. Hayduk, 1983).有人认为个人空间是指个人身体周围存在着既不可见又不可分的空间范围(贾云希等,1993),对这一范围的侵犯和干扰会引起焦虑和不安.[4]费希尔和伯恩(J. D. Fisher & D. Byrne, 1975)选择在图书馆学习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他们发现女性对侧面的空间受侵感到困扰.因此,女性更可能防卫两边的空间,并会采取一些姿态,如双手交叉于胸前.毫无疑问,这与女生偏好并排就坐的方式有关.

2.1.3 大学生座位选择与性格因素

具有积极自我概念的个体要比具有消极自我概念的个体较近地接近他人.也就是说,性格外向的个体所需要的人际空间距离小,性格外向的个体需要的人际空间距离大.观察发现,性格内向孤僻的学生偏爱靠后和角落位置.他们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靠窗的座位往往成为他们心目中理想的位置.因为这里冬日有暖阳,夏日有清风,还可以欣赏窗外的风景,另外教师较少地关注室内靠窗的边际位置.费希尔等人(1984)的研究发现,人们对空间的利用反映了他们的安全需要.维持一定的个人空间是个体实施自我保护、维护自身安全的一种重要手段.性格内向的人愿意选择角落或靠窗的位置而坐,是因为在这里他们可以构筑自己安全的个人空间,可以放飞思绪而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入侵,这里便是他们安全放松的小天地.

2.1.4 大学生座位选择与人际关系

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受欢迎程度和活动参与性等方面自我评价高的学生趋向于选择教室的中前部.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把控全局,乐意与教师互动、渴望与周边的同学有言语或情感上的交流.而这种有利于其身心的学习环境更能激发其与他人团结协作的人际关系.

2.2 外在因素

2.2.1 与课程性质关系

调查表明,专业课上选择中前排座位的学生明显多于公共课和选修课.因为更多同学认为专业课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将来绝大多数同学都要靠所学专业安身立命,而公共课和选修课只要应付过眼前的考试似乎就没什么太大意义了,所以,专业课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要明显高于后两者.

2..2.2 与教师关系

实践表明,知识渊博并具有独特的教育思维和教学个性的老师,其与众不同的创新能力和独特气质很容易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风趣幽默,表达能力好的老师也很受学生的欢迎.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多倾向于选择接近教师的座位.另外尊重学生,平易近人等人格魅力也是学生愿意主动接近老师的重要因素.

2.2.3 与教室物理环境关系

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只有通过视觉听觉感知信息.因此,座位的光线情况、与黑板的距离、桌面的整洁度、多媒体设备的好坏情况必然是学生选择座位时关注的因素.

3 对策与建议

3.1 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努力提高全面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大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注重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重视其他课程的学习,为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做好准备.针对大学生轻视公共课这一问题,学校或辅导员等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制定正确的人生规划,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技术水平,是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时代不断前进,学习永无止境.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千万不可自视过高、自我满足,而要谦虚、务实,不断学习,永不懈怠,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前,要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在政治思想和业务知识技术上不断开拓创新,求知上进,并要做到:(1)加强对党的政治思想理论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要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深入地而不是肤浅地、融会贯通地而不是相互割裂地去学习党的理论体系和思想.(2)着眼于党的事业和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学习科学发展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要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加强对履行当前岗位职责所必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既要学习与自己业务有关的专业知识,又要广泛涉猎多方面的知识,学习一切反映当今世界文明进步的新知识、新经验,新做法,做到“专”与“博”相结合,求知与修身共进步,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素质全面提高.(3)持之以恒,努力养成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时间像海绵里的水,挤之则有,不挤则无.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合理安排好时间学习,做到学习和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实践学习,不断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用实践来检验和提高学习的成效,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驾驭工作的能力.

3.2 教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改善教学方式

教师教课风格、个人魅力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不拘泥于课本,结合实际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教学内容与灵活的授课方式相结合;及时发现课堂问题,如发现前排座位长期闲置等情况时要及时找学生了解原因,并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3.3 改善教室的物理环境

从学生对座位的选择因素分析中可以看出,教室物理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在大班额的教学条件下.因此建议学校对教室座位进行科学化布局,尽量保持前后排座位与黑板的适当距离,合理安排座位数量;定期检查教室的照明和多媒体设备;定期组织学生打扫教室,营造一个整洁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Farnsworth P. R., “Seat Preference in the Classroom” [J],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33.4.

篇10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3-009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3.059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创新的环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单纯讲授知识的落后模式,转变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地位,将课堂学生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手中,由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变为共同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综合能力为目标。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教师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活跃思维在自由放松的环境中飞翔。

一、教师要认识到为学生营造轻松、平等的学习氛围的重要性

要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愉悦感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合理安排自己的课堂教学工作,只有在张弛有度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英语的无限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能一味地把目光放在学生探索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上,指责和批评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一些肯定和激励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通过学生回答的问题发现学生思维中的独特之处,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做好及时的反馈。现代教育思想认为集体活动能够使学生摆脱个体闲散状态,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积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所以,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应该以真诚的微笑面对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和见解,肯定和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的肯定和鼓励能够让学生产生愉悦的身心感受和学习自信心,这样学生才能以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来进行英语学习,在遇到学习困难时,也能够迎难而上,不断地主动探索和创造。

二、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在高中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首先要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性,使学生能够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轻松愉快地进行高中英语的学习。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对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学习,教师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英语教材中的不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地合作探究,使学生成为各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要做学生探索道路上的引路人和合作者。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教学氛围异常活跃,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探索的机会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培养英语技能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地发展。新课程理念确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平台和机会,学生在自我提高的过程中获得英语学习的良好方法,在不断地大胆尝试探索中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学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和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我们安排和设计的各项教学活动要突出新意,教学方法要有创意。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高涨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学生在一次次的参与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1

关键词:微信平台;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环境;建构

与传统的美术教育相比,以微信为首的主要新媒体形式的出现,改变高校美术生获取美术资源和沟通交流的方式。根据百度《2015年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微信已超过QQ成为全国应用覆盖率最高的移动软件[1],尤其是在大学生中,使用微信的人数达95%以上,微信的广泛应用使美术生们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迅速地进行美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美术资源通过微信平台的“微形态”传播,凭借其大众化、交互性强、参与性强、开放直观等优势,已经对高校美术教育的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一、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环境的概念界定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生态学的概念已经被拓展到更多的社会科学领域,包括教育领域。教育生态学主要是根据生态学的相互制衡、进化嬗变等机制原理,研究各种教育理念及其表象,以及形成这些教育现象的原因,从而探索教育发展的规律,预见教育发展的趋势[2]。而教育生态环境指的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现象的起因、生成和进化起制衡和调节作用的多元化环境系统,包括人自身的因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素、人与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因素[3]。本文所指的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环境是一种在美术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师、学生、美术作品、创作环境、学习环境等各生态因素之间多元关系的优化调控,利用微信平台作为学习中介,使美术教育达到一种稳定、有序、合理的发展状态,从而实现课堂美术知识的拓展、延伸以及学习主体可持续发展的主客观环境。

二、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环境的特点

(一)立足网络的开放性

网络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公开系统,各生态要素之间彼此依存、相互影响,时刻与人类社会进行数据化信息的交换。网络生态环境下的美术教育不再是只关注于课堂、教材的封闭式教学,而是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方面具有开放特点的学习活动。在高校美术教育的微信学习平台中,主要通过相关课程的专业教师来搜寻网络环境中的有用信息,经过一定的加工到公众号或者分享到师生共建的群聊账号中,学生从微信平台中摄取学习信息,并把学习信息消化吸收后通过公众号中的留言模式或者聊天模式返回给任课教师,实现信息流的交换与转移。基于微信移动平台的美术专业教育可以实现美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美术生之间的交流,以及美术知识的分享、、检索等多种知识推送方法,因此,在微信平台上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具有多元化的开放性。

(二)知识传播的动态性

美术教育教学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通过专业教师的分步骤地细致讲解和实践式示范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自我创作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对学习信息的反馈,可以促进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这种动态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共同提高。微信平台既是一种动态的功能系统,也是一种与网络环境不断进行信息交换的特定空间,支持文字、语音、图片、视频传输,并支持多人群聊,有利于师生动态交流以及生生动态交流,这种交流方式对于喜欢形象思维的美术生更为有利;且通过微信分享功能,在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或将其他通信平台上的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分享到朋友圈,有利于美术课程相关教育知识的动态传播;同时,通过打造一个美术知识微信公众号,将文字、图片等信息传播出去,或通过群发助手将学习信息发送给多个人,可以推动美术教育信息化的移动教育发展进程;还可利用微信的资源检索功能,方便学生对教师已的美术知识进行动态查询,因此,基于微信平台的美术知识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三)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

利用微信平台进行美术教育教学是在一种虚拟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在这种虚拟的教学环境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时空分离,主要采用人机交互的模式进行教学,有别于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微信的可视化操作界面,方便灵活,零技术门槛,使不具备技术开发能力的美术教师可以直接根据教学课程,灵活地参与学习应用的设计与学习内容的安排,促进课外美术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推动美术继续教育的发展。同时,这种美术教学模式可以解决当前生态教学中资源、课时有限的问题,尊重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满足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愿望,通过有趣的知识点吸引学生关注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热情,并且能拓展学生对知识的认知面,提高美术生学习的效率,因而微信平台的学习环境是一种生态化的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与综合文化素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三、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环境建构的意义

在数字化新媒体时代的微信平台中,任何美术人都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都可以同时成为创作者和评论家。且微信具有阐释的功能,的图像和观点都经过个人的选择和编辑,具有主观倾向。再者,微信可以在交流互动中生成很多新的思想、观点,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利用微信平台开展美术教育教学工作,是一种对美术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辅助学习的尝试,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艺术造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知识延伸与拓展方式。基于此,微信的运用在高校美术教育活动中也独具意义。

(一)打破时空局限,提高美术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微信平台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打破了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随时在平台上进行美术专业知识的指导和传授,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随着美术知识信息传播的深入,师生交流可以逐渐升华成一种思维与情感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减少学生由于惧怕教师而对美术知识的学习产生畏惧的可能性。其次,微信平台少了在课堂上严肃的理论说教形式,平台上的动画、影像、声音改变了传统教材的静态风貌,更能呈现出美术知识的意境、诗情等艺术美,使学生更能从心理上接受这些美术知识的传递。再次,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设置悬念与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促进“教”与“学”教学体系的完善,提高教学质量。

(二)拓宽学生视野,促进美术生的自我发展微信平台

拥有海量的资源和丰富多样的功能,可以为美术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自由度,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碎片时间。学生在参与教师分享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展开交流,更有利于激发出思想的火花,推进学生对美术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同时,美术教师可以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通过在微信平台上一对一的“私聊”模式或者一对多的“群聊”模式,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传递,从分享、引导的角度对美术专业知识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对专业知识探索,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美术生自我创作个性的发展。

(三)提高传播速度,缩短美术生获得新知识的时间

在高校美术教育中,传统的教材、专著、杂志受其传播途径的限制,专业技能知识相对滞后,而美术是一门紧跟时代步伐的创新性学科,迫切需要将专业信息与知识及时传达给学生。微信平台具有及时通信的功能,教师可将最新教学资源整理归类后,根据教学进度,依次在微信平台上进行推送,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并答疑解惑,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行业动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美术教师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快捷地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提高工作效率。

四、微信平台下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环境的建构策略

形象化和符号化是美术知识的显著特征,而微信平台在传播上的图文模式、视频配短小文字模式能更好地彰显美术知识的这种特征[4]。基于美术知识的形象性特征,可以从前期分析、内容设计、实施操作和评价反馈等四个方面来建构高校美术教育的生态环境。

(一)前期分析是建构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环境的前提

为了建构高校美术教育的良好生态环境,首先需要对多方面教学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学习环境可以得知,绝大多数高校的美术专业所开设的课程都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综合性学习科目,对于美术专业课程来说,不仅应该学习专业技法,还应该学习专业技法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传统的美术专业课程教学中,有限的课时安排和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微信平台作为一种美术专业教育教学的辅助方式,正好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了解,学习者目前具备的美术技能水平和教师期望学习者达到的美术技能水平之间的差距;通过分析教学目标可以预计,学习完成后美术生可提高的创作、设计技能和可完成的作品成果;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可以明确,美术知识的重难点、课程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先后顺序。通过多方面情况的分析,可以设计出良好的专业课程教学的整体策略。

(二)内容设计是建构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环境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高校美术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需适当结合现代多媒体手段,根据微信传播的特点来设定需要在微信上传播的美术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学主题设计和教学方法设计。首先,应该确定传播内容的主题,因为微信传播具有碎片化、短小化特点,所以可以按照单个教学知识点来设定传播知识的主题,尽量选择教学重难点、学生兴趣点或学生易错点作为主要内容,避免学习信息量过大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其次,应确定传播内容的学习方法,可以根据学习者特征、学习内容、学习目标,采取多种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启发式、反思式、教练式等。让学习者用不同方法对相同内容进行学习,可以加深美术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强化美术生对该知识点的记忆。在美术教育教学中使用微信进行知识传递与学习,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联想,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实施操作是建构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环境的关键

在具体实施操作中应深入挖掘美术专业课程教学与微信平台的契合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艺术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感悟,为优秀艺术文化的传承打下坚实基础。在上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平台进行专业知识的分享,让学生提前知道一些基础常识,有利于学生对教师课堂所讲内容的吸收;在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微信“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聊天模式,收集学生信息的反馈,根据反馈调整教授内容与教授进度;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在微信平台上分别指出每个学生作品的缺点,并督促学生修改作品,力争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在具体实施时,首先,应通过相互添加好友创建班级微信群;其次,建立以课程命名的微信公众账号,在公众账号的后台管理中按照教学内容自定义菜单,进行教学内容的分区展示。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及时美术界特色新闻、知名美术馆展览信息、著名美院毕业创作展信息,通过朋友圈分享课程相关的拓展知识,与相关美术网站建立链接。并可以在公众号后台设置中按照学习者个性特点、理解倾向或创作的作品类型将学习者进行分组,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用正能量来激励学生学习。

(四)评价反馈是建构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环境的保障

微信平台为开展美术学习评价、检验美术学习效果提供了强大的功能支持。在微信平台上实施美术教育的效果评价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微信平台上传播的美术知识的内容设计进行评价,可以利用微信的投票功能,罗列出对教学内容的看法让学生进行投票,通过学生投票的结果,对教学内容设计进行评估;二是对微信平台上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微信签到功能、聊天记录、留言记录等,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对学习资源的使用率;三是对微信平台上展示的学生作品进行评价,通过公众平台的自定义菜单创建一个作品展示窗口,建立一个展示艺术成果的区域,给学生搭建一个高水平的奠基石,并将其他学习者的点赞、评价等作为成绩评定的参考指标。评价存在于前期分析、内容设计、实施操作的每个阶段,任课教师应该根据评价反馈的结果对微信移动学习平台进行修改和完善,从而建设出适合美术生学习的微信平台,建构好促进高校美术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五、结语

互动率高、传播速度快的微信平台的出现,给信息技术带来新的活力,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又给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带来新思路与新方法。将微信这个全新的交流平台引入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可以探索出一套基于微信平台的“微教育”实施方法,并探究出知识覆盖面更全、与学生兴趣更吻合的新教学方式,且能够让美术专业教师充分地了解、认识到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辅助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美术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利用微信平台的各个功能和特点对高校美术专业教育进行辅助教学,可以使高校美术专业教育教学的研究朝着更便捷、更全面的方向发展,它为高校美术教育的课堂及课后学习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平台,对革新高校美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百度.2015年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报告[EB/OL].

[2]吴鼎福.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2.

[3]杜亚丽,陈旭远.多维视域下的生态课堂理论诉求[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57.

篇12

关键词:创新驱动;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23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145

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上就是人类和环境相互作用、相互限制、相互促进的历史。从使用自然的棍棒到自己制造石器,从发明使用火、弓箭、陶器到驯养家畜,从单纯的农业生产到手工业、商品及城市经济的出现,直到后来的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经济发展到今天,体现了人类高度的智慧,彰显了科学技术对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影响。

但是,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不但影响甚至已经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亮出了红牌。一个自然环境恶劣、空气污染严重、交通拥堵的城市或地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受到牵制和压抑,因为这样的自然经济环境,不可能吸引投资商和大量的消费群体。可以说,自然用它必然的规律和铁的事实,在提醒人类,疯狂发展经济的结局将会使人类与自然玉石俱焚。

要使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可以说,通过创新驱动保护生态环境,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

一、只有创新驱动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减轻经济发展对自然的破坏

(一)新能源是经济发展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根本保证

纵观2016年新能源领域十大创新关注点,归纳起来,新能源有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新的能源管理观念,像能源互联网智能技术,就是新观念新技术背景下的能源管理,就是通过互联网这一电子新技术,实现能源分布使用等信息的及时反馈和科学的选择控制;二是新的能源利用系统,像智能户用分布式光伏系统、光伏应用终端、大规模风电消纳技术和电动汽车的动态无线充电技术,这些新的利用系统将促进能源的科学利用;三是新的能源来源,像自主第三代核电技术、太阳能薄膜电池、氢燃料电池汽车、锂―氧电池等,这些环保性能高的新能源将逐渐取代旧能源;四是新的能源回收系统,像动力电池的系统管理技术,能源回收将从另一端实现能源的节约利用。不难看出,新能源中的这些创新热点对环保的重视。

(二)新材料将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与自然相协调

新材料被称为“发明之母”和“产业粮食”,可见新材料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新材料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生态环境材料”是新经济形势下产生的新提法,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它主要是针对旧的材料使用过程提出的。旧的材料使用过程,就是“将大量的资源提取出来,又将大量的废弃物排回到自然环境”,这种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已经吃到了苦头。

(三)新工艺将节省能源并减少污染

提倡绿色新工艺,从根本上消除污染。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不但可以改善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气废水的状况,还可以节省能源,降低能源的消耗。所以说,新工艺对保护生态环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需要国家相关的部门和单位花大力气进行改造。

二、只有创新驱动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放生产力,有条件和精力正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一)创新能够提高劳动效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只有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下的劳动生产,才能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彻底解放劳动者,为劳动者创造培训、提高的环境和条件。如果劳动者总是疲于奔命,根本不会有时间和精力去提高素质,而素质低下的劳动者,不可能关注生态环境。

(二)改进和创新生产工具,能够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对生产工具进行新一轮的创新改造,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完成的新课题。那些严重破坏和污染环境的旧生产工具,必须从生产活动中退出,新一轮生产工具的变革,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

(三)重新认识劳动对象,能够使劳动者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充分表现在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上。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的劳动对象从陆地、海洋、天空一直扩展到了外太空,这是人类对自然的胜利,也是人类盲目扩张的结果。人类必须重新科学地认识劳动对象,强化人与自然共存共生的思想观念,才能进一步提高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三、只有创新驱动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形成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引导世界经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健康发展

(一)创新强国,可以在国际竞争中倡导保护生态环境的新经济常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才能在经济发展中引导新的方向。要想在国际经济生活中有发言权,就要创新发展自己的经济实力。

(二)在“一带一路”的国际产能合作中,把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推向全球。

“一带一路”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家级顶层战略”,它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寻求共同发展的国际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和平、发展、互信、融合、包容”的经济合作和政治发展中,必然会把这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推向世界范围。同一个地球,同一个梦想,在保护生态环境这一点上,在经济合作中更容易达成共识。

(三)创新观念,以人为本取代以物为本,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引领世界经济的新潮流。

旧的经济发展观念过度重视经济的发展,片面强调GDP的高速增长,忽视了人的需要和利益,甚至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损害,这种损害直接表现在破坏环境给人类的正常生活带来的威胁。因此,要想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回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健康经济的新常态,也是世界经济的新潮流。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到科技日报社考察时强调,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主旋律,全面推动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局面。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解决这个问题,是发展“以人为本”的经济新常态的首要问题。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将从根本上清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和桎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微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对策

一、微信的概念和特点

1、微信的概念。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图片、视频和文字,并支持多人群聊的免费及时通信软件。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摇一摇”、“附近的人”等功能实现与他人的沟通和互动。微信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现代人中引领了一种新的时尚。

2、微信的特点

(1)使用广泛、通信成本低。微信是一款同时支持ymbian、BlackBerry、Windows Phone、Android以及iO平台的即时通信软件,不受电信运营商的限制。在2G/3G/4G环境下,进行语音或者文字传送仅消耗极少量的网络流量,如果在WIFI环境下,使用微信不会产生任何运营商网络流量费用。跨平台、多种系统兼容、低成本成为它在大学生中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

(2)更加便捷、鲜活的沟通方式。微信革命性的首次推出了语音消息功能,丰富了被传输的多媒体形式。用户可以配合图片、视频等其他多媒体形式发送语音消息,方便快捷的同时,也让对话显得更加立体鲜活,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3)信息更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微信中的群聊功能支持多人同时语音聊天,这为建立班级群提供了方便。微信公众平台帐号的出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不仅可以一对一的推送实时消息,还可以满足学生一些功能性的需求,例如课表查询、失物招领等,通过关键字回复可以查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4)功能众多,方便生活。微信不仅可以聊天交流、信息传递,如今还可以刷卡、转账、发红包、手机充值、生活缴费等。微信支付更加安全便捷,为用户提供了很大方便。

二、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

1、语音对讲功能对大学生的影响。2010年5月微信添加的语音对讲功能是网络沟通的一次革命。用户只需要按住语音按钮进行实时录音,松开手指的时候语音消息就进行了发送,它省去了输入文字信息时眼睛的注视和手指的点击,从而使沟通不再那么受行动的限制,提高了学生日常学习和工作时的沟通效率。除此之外,语音对讲功能更加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实时的语音对讲可以更加直接的感受到对方的情绪变化和语境,另沟通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互动性也大大提升。综上所述,语音对讲功能可以使大学生随时随地向他人发送语音信息,具有真实性的同时不失趣味性,符合年青一代具有朝气的特点。

2、朋友圈对大学生的影响。朋友圈的功能与微博相类似,都是允许用户通过发送文字、图片、小视频等媒体形式来展示自我,不同的是微信朋友圈中的消息是一对一推送,而微博中是一对多的形式进行传播。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将人际关系网络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强关系是指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较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而弱关系则与之相反。朋友圈通过发送图片、文字、小视频等媒体形式充分满足了大学生自我展示的心理需求,留言互动巩固了强关系,使弱关系也得到了强化。这种互动方式有利于双方发现共同的兴趣点,帮助加深相互之间了解,为日后的交往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其他功能对大学生的影响。微信中“附近的人”和“摇一摇”功能相类似,都是与陌生人产生联系。不同点是“附近的人”会受到距离的限制,它允许用户看到一千米以内同时使用该功能的用户,“摇一摇”是一种较强随机性的交友功能,它允许用户通过摇动手机筛选出来同一时间使用该功能的用户。相比之下,“附近的人”更适合大学生使用,大学生身处校园之中,周围充斥着互不相识的同学,使用“附近的人”这个功能安全系数更高。

这两种功能不但拓宽了大学生人际沟通范围,而且对拉近彼此心理距离有积极的作用。首先,这为与陌生人之间的沟通产生了可能,在满足学生们新奇刺激的心理之余,也提高了他们与人沟通和交往的技巧。其次,它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是需要沟通交流来缩短的,学生不需要考虑任何身份背景带来的负担,容易得到倾诉与发泄,而这种坦诚的沟通,对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具有积极作用。

三、微信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策略

1、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对微信的使用

首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微信使用观,不沉溺于微信中,不被微信中的不良信息所干扰,不利用微信去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其次,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解读能力、质疑能力、评论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是有效防止手机媒体带来负面影响的基础。因此,我们要从日常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两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让媒介素养教育走入大学生的课堂当中,提起学生们的重视,同时可以举办各种学生活动或讲座来让学生认识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将学生被动接受信息慢慢转换为主动筛选信息,以此来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微信使用观。

2、努力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教师队伍

在微信环境下,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建立一支适应新环境的高素质工作队伍。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从创新思政教育观念和提高思政教育队伍能力两方面着手。首先,教育者要根据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尊重大学生的主题地位,积极激发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当今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己多媒体技术,对于出现的新媒体形式要及时学习和了解,才能充分利用新媒体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3、利用微信平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利用微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微信朋友圈,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特点,第一时间关注到学生生活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语音聊天解决学生思想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加有利于其他活动的开展。其次,可以利用微信群聊建立班级群。一来可以更加便捷的完成日常行政工作,比如发送通知,温馨提醒等;二来可以利用微信群建立第二课堂,相比较传统的教学形式,微信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主动性。最后,利用微信公共账号来完善思政教育工作。微信具有一个公众平台,通过微信的此功能,可以图文并茂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通过平台来系内最新教学动态和学生活动,对学生传播积极的正能量的同时树立学院的良好形象,并拉进学生与学校管理层的距离。

4、建立大学生微信使用的监理机制

建立学校与运营商的信息交流和意见反馈制度。学校可以主动提出与运营商进行合作,运营商为学校提供大学生使用微信情况的需求反馈,以便于软件用体验的改进和提高。通过运营商提供的微信使用信息,有利于提高对微信的管理水平,同时更加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双方合作,学校和运营商各有所获。

总之,微信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种形式,教育工作者应当从多方面研究对策,做出改革回应,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有吸引力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辛玲玲.微信对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影响研究[D],2014-6-20.

[2]赵昕. 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2013-4-5.

[3]田仲金.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2014-5-24.

篇14

【摘要】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心理干预对宫颈癌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同期在妇产科住院的449例Ⅰ~Ⅱa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225例,对照组224例。干预组患者除接受常规手术、药物治疗及护理外予以围手术期心理干;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手术、药物治疗及护理。采用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协作组生活质量核心问卷(QLQ-C30)、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由专职护士分别于干预前、术后7天与患者进行访谈,填写问卷进行评定。结果 干预前,干预组焦虑发生率为68.4%,抑郁发生率为60.4%,对照组焦虑发生率为63.4%,抑郁发生率为57.6%,两组焦虑及抑郁发生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干预组焦虑及抑郁发生率分别为31.2%和25.8%,对照组焦虑及抑郁发生率分别为70.1%和65.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围手术期;心理干预;宫颈癌;心理状况;生活质量

宫颈癌是女性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既往研究发现心理因素对癌症的发生发展和预后都有较大的影响,并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在术前、术中及术后进行心理干预能改善宫颈癌患者的负性情绪,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接受治疗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为此,我们对449例宫颈癌患者在接受常规手术、药物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围手术期心理干预以了解心理干预对宫颈癌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月在妇产科住院治疗的宫颈癌患者449例,年龄25~65岁,病程Ⅰ~Ⅱa期手术可以切除,无精神性疾病。按住院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奇数纳入干预组,偶数纳入对照组,干预组225例,对照组224例。两组患者手术时均采用全身麻醉,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及疾病分期、手术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手术、药物治疗和护理以及一般的支持性心理护理;干预组除此之外,按计划进行术前、术后的围手术期心理干预。

1.2.1 一般支持性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解答患者提问,常规宣教,尽量满足其要求。

1.2.2 心理干预:采取个别和集体相结合,治疗与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从认知、行为、社会支持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分别于术前、术后进行心理干预。①在患者入院初期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营造融洽的医患氛围,奠定有效实施心理干预的基础。然后告知患者可在此获得哪些解答与帮助,并在术后7天接受问卷调查。②认知干预: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特征,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认知方法,强调消极的认知方式是导致情绪痛苦的原因;教会她们掌握正确有效的应对策略,消除过重的心理负担,使患者有更多的积极情绪,以乐观的态度挑战病痛。③行为干预:教会患者进行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在肌肉放松的基础上指导患者进行内心意象放松;想象身体内各类免疫细胞发现并包围癌细胞,吞噬杀死癌细胞,并将吞噬杀死的癌细胞和身体内的其他废物排出体外。④支持性干预:利用患者所有可能利用的社会支持,尤其是家人情感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同时提供宣泄焦虑、恐惧、悲伤、愤怒等负性情绪的机会和场所,鼓励病友交流,发挥“同伴作用”,相互支持、相互鼓励,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⑤教育性干预:由专职护理人员讲解宫颈癌相关知识治疗方法、目的、效果,相关检查的必要性,术后生理变化等;正确指导性生活及康复锻炼。同时,让患者了解负性情绪对癌症治疗的不良影响,并指导她们积极地应对。

1.3 评定工具及方法:采用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协作组生活质量核心问卷(QLQ-C30)[2]、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于心理干预前及术后7天在护理人员指导下填写,进行评定。①QLQ-C30:共30个条目,包括5个功能量表即: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和社会功能。每个条目均采用Likert4级评分法,原始得分为1~4分,通过线性转换使其得分在0~100之间。②SAS及SDS:各有20个条目,每个条目均按1~4分4级评分。

1.4 统计方法: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用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前、术后7天焦虑、抑郁发生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前、术后7天焦虑、抑郁发生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前、术后7天QLQ-C30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前、术后7天QLQ-C30评分(分,X±s)

3 讨论

3.1 宫颈癌患者的心理状况:本研究发现,宫颈癌患者心理状况较差,焦虑、抑郁等发生率较高,表1显示焦虑、抑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徐何玉等[3]报道的人群及妇科癌症患者的焦虑、抑郁发生率。这可能与本研究入选的患者是宫颈癌确诊初期,患者对疾病一时难以适应与接受有关。此期患者正处于应激状态,情绪极不稳定,心理干预应尽早介入。

3.2 围手术期心理干预可改善宫颈癌患者的心理状况:由于宫颈癌发病部位的特殊性,各种治疗手段往往会涉及盆腔器官的切除,导致改变、生育能力丧失和绝经期提前等情况,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既往研究发现,焦虑抑郁情绪严重影响癌症患者免疫功能,进而加速肿瘤的恶化和发展[4]。因此,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宫颈癌患者的治疗非常必要。本研究干预组225例宫颈癌患者经过围手术期心理干预,效果非常显著。说明心理干预可改善宫颈癌患者心理状况,减轻焦虑抑郁情绪。

3.3 围手术期心理干预可提高宫颈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宫颈癌手术对女性有双重打击,在癌症威胁生命的同时还需切除所有或部分代表女性特征的生殖器官,形象的改变致使患者自尊紊乱。患者自认为生理上缺乏吸引力,加之心理上的不自信,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以及与生活质量有关的方方面面。由于整个社会对宫颈癌缺乏足够的了解,使患者及家属承受着来自各方的精神压力。尤其在确诊初期及围手术期这两个非常时期,支持性干预更显得重要。在我国,人们常把社会支持理解为来自家庭、亲友、同事、伙伴、组织等社会各方面给予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提高社会支持利用度,引导他们在患者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态;多给予患者关注和鼓励,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的需求;正确指导性生活,维持家庭稳定,提高其生活质量。围手术期心理干预效果显著,术后7天患者整体生活质量评分、角色功能及情感功能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心理干预可以使患者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得以缓解,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本研究只观察了围手术期心理干预对宫颈癌患者术后7天的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患者术后的社会功能评分有待提高。手术7天之后的干预工作也有待进一步向社会延伸,应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抗癌明星俱乐部、社区、单位的各种健康教育与交流活动,以维持良好的正性情绪,促进生存期生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尹志勤,周郁秋.影响癌症病人生活质量相关因素研究进展.护理学杂志,2004.19(9):76.

[2] 万崇乐,陈明清,张灿珍,等.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中文版评介.实用肿瘤杂志,2005,20(4):353.

[3] 徐何玉,罗婷婷,杨林英.心理干预对妇科癌症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8):1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