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恋爱情感心理学范文

恋爱情感心理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1: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恋爱情感心理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恋爱情感心理学

篇1

作者:苏芩

《30岁前,最好的修行是恋爱》写给所有在亲情、爱情、友情中迷失的现代人,无论从哪一页翻看,都将让人幡然顿悟,心灵得到滋养,让你早一步学会爱人、爱己,早一步懂得珍惜,早一步拥有。“30岁前”并非是特指的一个年龄段,它更像是一个符号,告诉你无论身处于何种年龄,都应该保持这样的状态,婚前婚后都以恋人般心态,热情、积极进入高层次人生状态面对生活,令自身充盈强大力量,激发内心最崇高的品质,充满激情,以此为纽带的力量,可以粉碎一切羁绊。全书没有长篇大论的说教,每一字每一句都值得细细品味,文字间给人以一种说不出的触动,是一本适合所有人阅读的好书。

30岁前,最好的修行是恋爱,每个人都要从爱中修行至人生顶峰。爱自己、爱世界,世界便会爱你。

先斟满自己的杯子

作者:金韵蓉

一本女人写给女人的幸福魔法书。有着诸多身份的金韵蓉女士,在《幸福女人的芳香生活》之后,奉献给读者的又一部极富女性特质的品质生活读本。

关于爱、关于婚姻、关于婚姻内外的男人和女人,尤其关于在纷繁的都市生活中昂扬着、努力着、迷茫着、寻觅着的女人自己,那些散发着智慧光芒的真知灼见,实为我们生命过程中的奇遇。

下载个男人来结婚

作者:赵格羽

现在的我们对网络无比依赖,也因此而诞生了网络相亲这一情感模式,它和传统的相亲模式不同,交流沟通更方便,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但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也因此而出现了种种情感的不确定性和副作用。所以这就有必要让我们擦亮眼睛,去正确地看待和辨识和你交往的异性,尤其是对于待婚的女性,更是如此,让网络帮助你找到属于你的真命天子,避免受骗,避免成为那些网络坏男人的牺牲品。

书中对网络相亲的特点和对女性情感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中肯的意见来,告诉女性如何在网络防狼,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另一半,贴心、实用,的确是现代女性在网络情感世界亟需注意和需要的一本网络情感攻略。

爱情中的心理学

作者:秋秋

篇2

【关键词】 90后; 大学生; 爱情态度

1问题提出

在爱情态度的研究上,鲁宾是最早对其进行测量的心理学家。他认为爱情是一种复杂的态度,这种态度指向特定的人,是最深层次的亲密关系,具有亲近与依靠、帮助欲、排他性与独占性等特点[1]。西班牙学者Yela[2]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爱情四因素模型,认为个体的爱情包含:激情、浪漫激情、亲密和承诺。美国心理学家Hendrick和Hendrick[3]依据李约翰的爱情类型理论编制了爱情态度量表(LAS),提出爱情可以分为6个类型:浪漫型、游戏型、伴侣型、现实型、实用型和奉献型。戴维斯认为友谊之中的喜欢可以分为8个主要成分:欢乐、互助、尊敬、无拘无束、接纳、信任、理解、交心,而爱情除了以上所有成分外,还包括另2个集束:激情与关怀[4]。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爱情两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爱情主要由生理上的唤醒和认知因素所决定。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感知特定的情感对象,并由此产生一种自我唤醒[5]。进化心理认为人类早期的性结合其本质就是为了获得繁衍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男性和女性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来谋求生育的成功,这些策略就构成了男女不同的择偶行为和偏好[6]。Rusbult认为爱情关系中的承诺是根据满意度、替代性及投资量等变量的情况做出的。当个体在一段爱情关系中能够获得较多的满意度,而且投资量较大同时又知觉到较差的替代性品质时就容易做出爱情的承诺[7]。

爱情的核心本质是一种情感现象,它涉及个体认知和行为方面的特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爱情心理特点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大学生心理现状的了解,同时促进国内这方面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大学、西南大学在校90后大学生800人,共回收有效问卷714份。其中大一168人,大二182人,大三154人,大四210人;男生322人,女生392人;文科343人,理工科371人。

2.2研究工具

使用自编的90后大学生爱情态度问卷,问卷包括13个题项,分为恋爱方式、责任心、性态度及浪漫性四个方面,每个问题包含3个选项:不同意、不确定、同意。

3结果分析

3.190后大学生对恋爱方式的态度

恋爱方式是个体选择恋爱对象的方式方法。本研究中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考察:一见钟情,由友谊发展而来,相亲,网恋。从统计结果来看,在对待一见钟情的态度上,52.9%的大学生持否定态度;在认为爱情是由友谊发展而来的这一问题中,66.7%的大学生持肯定态度;在相亲这一问题上90后大学生是比较矛盾且冲突的,43.1%的大学生无法确定自己是否会去相亲;在对待网恋的态度上,大部分90后大学生是谨慎的并不认同这种恋爱方式,有52.9%的大学生持否定态度。见表1。

3.290后大学生责任心的分析

责任心反映的是个体在对待恋爱问题上的成熟及理性程度。本研究从90后大学生的恋爱目的、未来打算、专一性等方面来考察其恋爱中的责任心。从结果来看,64.7%的90后大学生表示在恋爱中会对将来有所打算;在“恋爱应该以结婚为目的”这一问题中,68.6%的大学生持肯定态度;同时87.3%的90后大学生认为“恋爱是终生大事,必须谨慎对待”;而在“恋爱应该真诚专一”这一问题上,88.2%的90后大学生表示肯定。说明90后大学生在对待恋爱的态度上大部分人是谨慎且严肃的,绝大部分90后大学生的恋爱观念比较成熟,对恋爱的目的、将来的打算及专一等问题上基本持有认真且负责的态度。见表2。

4.1性别差异

在恋爱方式上,39.1%的男生不认同一见钟情这种恋爱方式,而64.3%的女生同样持否定态度,差异达到显著水平(Z=-2.210,P

4.2专业差异

在对待处女(男)的问题上,文科与理科专业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28.6%的文科生不在意其男(女)朋友是(女)处(在意的占38.8%,不确定的32.7%);而理科生中的这个比例为46.4%(在意的占26.8%,不确定的占26.8%),差异达到显著水平(Z=-1.993,P

4.3恋爱经历差异

统计结果表明,有过恋爱经历与没有恋爱经历的90后大学生在性态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我认为婚前发生是不对的”这个问题上,33.3%有过恋爱经历的大学生持肯定态度,低于没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55.6%的比例,差异达到显著水平(Z=-2.720,P

5讨论与总结

本研究从90后大学生对恋爱方式的态度、责任心、性态度与浪漫性四个方面来考察其爱情态度的特点与现状。结果表明,90后大学生的恋爱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对各种恋爱方式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在济南市进行的青年婚恋状况的调查中,在回答“你对网恋持何种态度”时,选择“愿意从网络中走到现实中来”和“愿意在网上尝试但不会走到网下”,即对网恋持赞同态度的占到48.7%[9],说明当代青年在网恋问题上有相当程度的尝试性。而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多数人对网恋仍持有谨慎态度,有52.9%的90后大学生对网恋持否定态度,与之前的研究基本一致[10]。对于“一见钟情”持赞同态度的仅有18.6%,说明大部分90后大学生的恋爱方式是比较传统的,认为两个人需要经过友谊阶段才能发展出爱情。而对于相亲这种恋爱范式大部分90后大学生则表现出矛盾的心理,43.1%的90后大学生并不明确自己将来是否会走向相亲这条道路。这也与当今的社会现状相符,出于现实的考虑,90后大学生意识到大部分人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还是会通过相亲这种方式来选择自己的伴侣,因而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不确定性。

最后,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多数90后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激情体验。心理学家认为,浪漫爱情具有爱的唯一性、神秘性、永恒性和充满激情的、完全的投入不顾其他等特征,即浪漫爱情是一种充满激情的非理性感情[13]。这一方面反映了爱情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则表现出90后大学生在爱情中容易过分沉溺在两个人的亲密关系之中而迷失自我。另外,恋爱经历对90后大学生的性态度具有显著的影响,之前的一项研究指出,大学生的性态度与其恋爱关系具有显著的相关[14],本研究则发现,有过恋爱经历的90后大学生在对待婚前以及(女)问题上表现得更加开放,没有恋爱经历的90后大学生在性态度上则相对的传统与保守。研究表明,国内大学生发生婚前的比例逐年增高,且男性在对待性态度上明显比女性要积极。与此相反的是,处女情结依然是许多男性选择结婚对象时考虑的重要因素[15]。因此,指导和帮助90后大学生,在爱情中保持理性与克制,在表达亲密的同时如何合理地保护自己不至于对将来的婚姻产生严重的影响,是今后高校性教育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杨成洲,胡俊,何树燕.浅议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爱情理论.中国性科学,2009,18(4):17-21.

[2]林艳艳,李朝旭.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40-46.

[3]曹慧,史占彪,张建新.爱情观量表在中国学生群体中的修订.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5):459-464.

[4]林艳艳,李朝旭.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40-44.

[5]陈思远,李朝旭.心理学视野中爱情分类研究的回顾与新进展.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30(3):138-141.

[6]唐利平,黄希庭.择偶观的进化论取向述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3):43-49.

[7]张宏.从社会学视角看择偶中的“门当户对”.西安社会科学,2010,28(4):30-32.

[8]叶丽红,高亚病,骆啵巍.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调查.青年研究,2000(6):34-40.

[9]曾坚朋.虚拟与现实:“网恋”现象的理论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2(6):28-30.

[10]袁立.当代大学生恋爱态度调查与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223(4):278-291.

[11]郭晋林,冯国强.1000名大学生性观念的调查与分析.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6(6):442-445.

[12]朱小爽,曾祥龙.大学生性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4):535-540.

[13]尹杰,谢静,邹枝玲.恋爱中大学生浪漫程度的性别差异.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111-117.

篇3

心得体会其实就是简略写出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换而言之就是应用自己的话语,把读过的东西,浓缩成简略的文字,然后加以批评,最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课的心得体会,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大学生心理课的心得体会一

坚持心理健康,既能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能经受各种事件的发生。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坚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下头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考!

在科学技术飞速提高,知识的今日,人类也随之进入了情绪负重的年代。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自然就十分敏感。可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本身存在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梦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

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齐,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子娇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欢乐的基础。所以,在大学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员,我们如何来确定自我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项基本原则:其一,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其二,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其三、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必须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此刻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终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此刻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境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以上的情绪状态,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所以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能够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坚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本事,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坚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坚持进取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主动与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沟通。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理解,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能够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忙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当我们心中感到压抑时,就应当及时主动的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面提高自我的身心素质,才能迎合二十一世纪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才能在其中搏击翱翔,走向成熟,迎接挑战。

大学生心理课的心得体会二

大学生心理课感想,老实说,在学大学生心理课之前,我还是挺混乱的。受伤的时候会很伤心,成功的时候又会洋洋得意。特别是到了大学之后,自己得意和失意的周期极短,大致为周期反复,自己也很无奈。大学生心理课这门课早早的就想上的,老觉得心理学很古老也很神秘。看过弗洛伊德的传记,了解了一点心理学的知识,看了一些心理学的电影,觉得心理学更加难以捉摸了。通过这一学期的心理课程学习,我大体上了解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想原理,并被心理学的规律性和科学性所折服。尽管还没有接触到心理学最为神奇的催眠(我所认为的),但是,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为我们分享的那些调节情绪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已经很值得我慢慢体味的了。

现在,我能够感觉到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在心理上遇到麻烦(沮丧、不快)的时候,自己已经能够跳出意气用事的躯壳,上升到一个精神的高度,用逻辑理性去驾驭思想,而不是被情绪驱动着去郁闷,去彷徨。高中的那段时间是挺自卑的,大概是因为压力大的缘故吧。很敏感所以更容易受挫。不管做哪一件事情,小到等车没等到,也会很生气,郁闷半天,总是在心里重复这样一个声音:为什么别人能够做到,我却做不到呢?很受伤的花很多时间去疗伤。现在,上来心理课之后,开始懂得要对自己好一点,好多事并不是自己的错。尽管是个女生,特别伤心委屈的时候,找个朋友说说,或者藏个角落好好哭哭,跟老爸老妈好好撒撒娇,总之,不能让无名火腐蚀了自己本该阳光的心灵;生病或者其他原因,干什么都不在状态的时候,不要老是去苛刻自己,没什么的,只是因为生病的缘故,应该对自己好一点的;看到自己的短处的时候,不要总是在心里怨天尤人或者自惭形秽,用行动告诉他人,也告诉自己吧,在某一方面,我才是最棒的!

我曾经看了一本书,叫做《20秒看破人心》,当时觉得挺邪乎的。现在觉得,有点相信了。潜意识控制的行为,很多时候会暴露出对方很多想法的。出于更加了解别人思想的目的,也许当中还有好多其他原因吧,我对心理学很是入迷。但是,真正到正规心理学课之后才大学生心理学感想,心理素质与能力、人格特质、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既有密切的关系,也存在着差别。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应以人的大脑发育规律为基础,以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将理论思考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

近年来,大学生谈恋爱现象日益普遍,但有相当一部分恋爱者的恋爱心理不正常。然尔恋爱婚姻又是大多数人一生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与追求的人生目标。因此,需要更好地了解恋爱心理特点、规律及当代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的问题等相关知识,才能把这场恋爱谈好。通过老师的疏导,使我了解了大学生恋爱观。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学》的学习,我不仅增长了不少心理知识,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调节心理问题,我知道了爱情的本质;知道了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知道了怎样才能谈好一场恋爱??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可以给人以激情,爱可以给人以力量,因此爱对人是相当重要的。但草草恋爱又将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在恋爱之前需要认清什么是爱情。

爱情是一队男女之间建立在性需要基础上的一种强烈的内心情感体验,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对对方的最真挚的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的烈的感情;是两颗心灵相互向往、吸引、达到精神升华的产物;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

现在大学生恋爱特点是:爱得快,失去爱也很快。曾经在网上听宁波大学学生处处长严建雯说:“现在的大学声谈恋爱很快进入状态,但消失地也快。他们把从影视媒体中看来的情节加以模仿,从不做过多的设想。这样短暂的爱情只会双方带来伤害。”很多大学生由于恋爱而忘记了自己来到大学的任务,忘记了自己本质是什么?还忘记了刚来时父母的教诲,忘记了父母的期望!

悲伤、痛苦、绝望、忧郁、焦虑、虚无等情绪使当事人受到伤害。是失恋中的一个严重的问题,通过学习,使我了解了一些这方面的处理方法。

通过学习,使我给自己了一个定位,是我认识到什么是恋爱

1、摆正爱情与学业的位置,作到两者兼顾,两不误。

在恋爱之前要向导自己是一个学生,那么学习便是学生的天职,那才对的起自己是个学生。恋爱是,要向导爱情三要素中的“责任”首当其冲,而要负得起这个责任,靠得是能力,而能力是靠不断地学习和锻炼。因此恋爱生活中,学习这个环节相当重要。若不然,为爱情而荒废了学业,那到头来什么本领都没学到,找不到好工作,承担不起对恋人的责任,那你们的爱情就毫无力量,也就宣告失败。相反你学到了,负起了责任,也就保住了爱情。

2、树立正确是恋爱观才是关键

首先必须正确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这一点在文章开头已说过,此处不再详谈。其次要理智的选择终生伴侣,寻求志同道合的爱情,这样爱情才更可能长久。

3、要有正确的心理素质

为使我们在现代爱情中游刃有余进退自如,需要做好如下几点。

相信爱情,但不迷信爱情。相信天长地久的真正爱情是存在的,但期望它会超越一切是不现实的。

主动和理解的心态,以主动的姿态,自信的追求爱情,而不会让爱情一自己的追求失当而葬送。

具有爱的能力。爱的能力包括付出的能力,理解的能力,宽容的能力和自我承担的能力。此外还需要有一点心理弹性,了解一点爱情心理,有一点经济基础。

4、培养恋爱中的道德意识

为减少情感纠纷中的外人非议,就需要培养自己的恋爱道德意识,主要要做到恋爱双方相互平等。自觉承担责任,这也是爱情本质的体现。要文明相亲相爱。正确处理爱情与友谊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课的心得体会三

通过这学期对大学心理(二)的学习,我对心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首先是对心理学的发展史有了一定了解,然后是学习了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并且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很多人生的知识,在团体活动中大家彼此敞开了自己的心扉,积极的参与到了集体的活动中,在此中再一次体现了集体的力量…

在心理咨询的活动课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事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我们的心理咨询的模仿有时会让人感觉像节目表演,但是大家真诚的心却又不能不让感动,初次它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帮助别人的喜悦。

活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达到育人效果。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跃的生动的并且有一定新意的活动中受到教益和启迪,促进知行的结合。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激发了感情,明白了道理,情理凝结,形成了信念之后,进而需要在行动中表现自己。此时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把健康高尚的情感向外投射,为他们提供展现自己行为的机会和场所。

这学期我还参加了我们学校的心理协会---沁心港湾,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在一起共同努力,不仅学到了很多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为其他同学提供心理方面的服务。特别是今年的5.25活动更是深深的感动了我,老师与同学们的亲密交谈让同学们,还有我有懂得了很多很多……而且在这里我可以把在心理课上学到的知识付诸与实践,让我学而致用!

完成了大学心理学(二)的学习,我对自己大学四年的生活有了初步的规划,对以后的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一个初步的规划。

可见,心理学对我们大学生的帮助之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交际方面都可以用到这方面的知识。

这门选修课我很感兴趣的一门,我有种不用逼自己去专心听课,而是那种不由自主被老师所吸引的感觉。可见心理学真的有它的魅力所在啊!

虽然我选修的心理课结束了,但我对心理知识的学习却还没有结束,或许心理学跟我以后的职业没有什么很大的联系,但是心理学知识对于我的帮助却是长远的,甚至是一生的。

大学生心理课的心得体会四

这个下半学期的大学心理健康课让我觉得受益匪浅,大家的普遍感受都是很喜欢这门课,也觉得老师讲课很有趣很吸引我们。这门课也让我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了更深的了解。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因而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现今的大学生也面临着很多心理问题和冲突。所以我认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很有必要,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引导,有利于促进我们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这学期的这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上我收获了很多。学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的重要性,我们很多时候比自己想象的更优秀,所以要相信在这世上我们是的自己。不要总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去掩盖自己的不足,而是要发现挖掘自己身上的优点。而要悦纳自己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全面客观的评价自己。其次要培养自信心,每天保持甜美的笑容,要相信爱笑的人运气总不会差。还有就是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励自己,相信自己可以越来越好。

而在人际交往方面我们要学会与人多沟通。而要有良好的沟通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听比说更重要,我很喜欢老师课上给我们讲的关于苏格拉底的名言:自然赋予我们人类一张嘴,两只耳朵,也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我们要学会用心去倾听别人,学会共情。其次我们要学会运用有效的表达方式,描述事实比发泄情绪更容易让对方接受。还有

我们要学会赞美别人。最后我们要学会体谅他人,用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别人。老师在上这节人际交往课前给我们布置了情景表演的任务,在课上通过不同小组的情景展示使我们更清楚更直观的了解到人际交往当中的一些技巧。让我们很受用也留下很深的印象。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课上老师还谈到了我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大学生的恋_”。我们了解到爱情的成分是激情、亲密与承诺。爱是一门艺术。我们要学会倾听、感恩、尊重和宽恕。男人和女人在对待爱情也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的男人要学会倾听女人的想法,女人则是少抱怨和少给建议,要学会理解男人。我们可以追求爱情但不能把爱情当成我们人生的全部。我们不要只为了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人生第一要义就是生活,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依附。而学会情绪管理也是我们大学生非常重要的一课。消极的情绪破坏人的身体健康而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人的免疫能力。好的情绪能给我们带来理智的思维和行动,而一旦我们的情绪失控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人要学会控制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控制管理自己的情绪第一步是要察觉自己的情绪,其次要接受自己的情绪。要学会适度宣泄自己的情绪,如去跑步唱歌等,还有可以过去别的事情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在情绪爆发前要冷静三思,要改变思维转移观念,调整我们的心态。老师说要学会用将来的视角看待今天的挫折。这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我对心理健康有了更深的了解,我认识到了人了解自己悦纳自己的重要性,懂得了一些与人相处的技巧,懂得了人世间爱情的宝贵和保鲜爱情的小诀窍,学会一些控制情绪的方法等。通过这门课我也意识到自身还存在的问题,我会不断完善自己,成为自己心目中的自己。也谢谢老师给我们上了如此重要的一课。

大学生心理课的心得体会五

本学期,我选择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门选修课。起初选这门课也没其它原因,因为选这门课的同学特多而且听说老师您不是特别严格。所以就上了这门课。后来,通过老师细致入微,生动活泼的教导,我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也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与重新认识自我。

首先,我认识到真正的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这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四、不脱离现实环境;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会,与社会保持同步。而,我们大学生,可塑性很强又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心理课上,我们做了很多心理测试让我们清楚的认识自我。我们采用七八人一个小团体,便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与老师交流。记得第一节课是同学之间相互自我介绍,相互了解。我们还对各自的性格进行了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进行在情境中关于各自犯罪心理和报复心理测评。还有“我的小小动(植)物园”、“洞口余生”、“评钟表匠和药剂师的故事”等活动,既有趣生动,又富含哲理。既加深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有更清晰认识自我。

心理健康课让我学到了很多,老师针对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了相应的阐述,比如适应心理、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情绪管理、个性心理、爱情及性心理、网络心理、职业心理等。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解以及讨论互动,让作为大学生之一的我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了心理知识,进而能对自己的心理波动进行初级的评断,让自己正确的面对心理波动,加深自我认识。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现代的“微表情”知识。微表情是指人在极短的时间内所作出的表情,这个表情反映了人的真实情绪,但是一般人不容易捕捉,通过微表情我们也能够知晓对方的真实情绪,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和真实的交流。

最后,我们要意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士追求成功的首要建构要素,它不仅仅是健康人生的基础,也是成功人生的起点。优秀的心理素质意味着需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高情商的人,具有稳定的情绪,越来越奋的毅力,良好的心态和进取心。优秀的心理素质不仅包括气质等个性因素,还包括自己的修养和思维等后天磨练的因素。然而,在当今时代的要求下,只有真正心理上健康的人,才能一步步登上成功的顶峰。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铭记:年轻时多一分磨砺,少一分安逸,在今后的岁月里就会少一分懦弱与无能,多一点坚强与自信,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令自己的人生更精彩、更富有成就!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事事顺心,但如果始终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怀着一份感激的心情去面对这个世界,就一定会使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快乐!

篇4

本次研究对象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某高等专科学校2004级、2005级、2006级中文系、英语系、物理系、信息技术系、体育系368名专科生,其中男生186人,占50.54%,女生182人,占49.45%;一年级90人,占24.46%,二年级128人,占34.78%,三年级150人,占40.76%;理科212人,占57.61%,文科156人,占42.39%。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包括:恋爱的发生率、恋爱的动机、失恋的感受与应对、对爱情的认识、对婚前的态度、对网恋的态度。本调查采取分层抽样方法,问卷均以匿名的方式填写,调查结果采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一、调查结果

1.恋爱发生率随年级的增高而不断增高,女生恋爱率高于男生。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17%的民族地区师专生明确反对大学期间谈恋爱,39.67%学生认为大学期间谈恋爱是非常值得的。目前正处于恋爱中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28.89%,另有37.43%的学生有想法,但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女生恋爱比率(34.07%)要高于男生恋爱比率(25.81%)。

2.失恋高峰发生在中年级,失恋对男生的打击大于女生。调查结果显示,12.50%的学生已经失恋。一年级的失恋率为13.13%;二年级为17.19%;三年级为8%,失恋高峰发生在二年级,情感最不稳定,最易动摇。三年级学生的恋情经受了一定的时间考验,他们的情感趋于稳定。失恋对男生的打击大于女生,33.33%的男生失恋者很长一段时间陷入痛苦的深渊,而女生只有9.09%。

3.恋爱动机比较单纯,呈现理想化的特点。调查表明,大学生在爱情问题上还是一种理想主义倾向,许多大学生把追求理想爱情和寻找理想伴侣作为自己的迫切需要和最大心愿。有24.7%的大学生把追求理想爱情视为最迫切需要。分别有39.4%和34%的大学生认为未来五年最大的心愿是有理想的伴侣和家庭幸福。

4.对爱情缺乏理性认识,恋爱带有盲目性。爱情是婚姻幸福的基础,每个人都渴望拥有爱情。44.02%的学生认为爱情是纯洁无瑕的,22.28%的学生对爱情是什么感到模糊不清;认为根本没有真正爱情的占10.33%,由于缺乏对爱情的认识,学生的恋爱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尽管80%的恋人是为了追求纯洁的爱情,但却有32.27%的恋人不清楚自己的恋情是不是爱情,14.29%的学生坦言自己的恋情不是爱情,只有54.5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恋情是爱情。可见,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爱情是懵懂的,甚至不相信真爱的存在。

5.对婚前持谨慎的态度,不赞同婚前仍是主流。与本科院校相比,民族地区师专生对婚前仍持谨慎的态度。认为只要相爱即可发生的仅占9.78%,认为只要相互有好感,彼此又愿意即可发生的占38.04%,而坚决反对婚前的比率高达50.54%。女生反对婚前的比例(74.73%)远远高于男生(27.66%)。说明民族地区师专生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性观念相对保守,特别是女生,这与女孩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有关。

6.对网恋的态度比较理智,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网恋不切实际。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广泛建设以及校园内外Internet网的开通,大学生上网的人数越来越多,网恋也成了一些大学生追赶的时髦,由网恋滋生的问题也不少。民族地区师专生多数(63.04%)的学生明确反对网恋,认为网恋不切实际。而对网恋明确表示赞成(23.91%)或持中立态度(18.48%)的都是少数。可见,来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师专生,则更容易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保守,做事循规蹈矩,在情感问题上更倾向采用传统的方法。

二、教育对策

大学生恋爱问题是高校共同面临的不容回避的问题,虽然民族地区师专生恋爱的发生率低于本科院校,但由恋爱所派生出来的问题,如学生为情自杀、伤人,女生人流所受的身心伤害等时有发生,需要学校从维护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出发,从理性和体现人文关怀的角度对学生的婚恋加以教育与引导。

1.重视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也明确表示,爱是一种艺术,因此,它需要知识和努力。然而现实生活中几乎很少有人认为:爱,还有需要学习的东西。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我们给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友情教育,惟独爱情教育是一片空白。爱情教育的缺失使得不少的大学生不懂爱,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得爱的人,他将来会有什么高质量的婚姻生活?爱情教育的缺失也是引发大学生婚前的重要原因之一。性学专家潘绥铭教授的研究表明,“在没有过婚前的人里,60%是考虑到感情因素才没有去做,只有20%的人出于道德考虑。”他认为,“如果我们只搞道德教育最多只能管住1/5的大学生。干吗不来些爱情教育呢?”可见,爱情教育对学生的婚前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因此,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的意义就不仅仅是让他们懂得爱,而是让他们在懂得爱的过程中成长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一个思想成熟的人。

2.心理学教学中渗透性心理教育。“人类必须依赖两的生理和心理机能来得到种族的绵延,社会结构的正常运行,以及社会的发展。”可见性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然而,千百年来,人们对性采取禁忌和蒙昧主义的态度,性是神秘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人们对性的问题,采用的是禁和堵的办法,吓和压的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性教育内容,多是些有关生理、卫生、健康、道德的,是在中学、大学的课堂中占主流的东西,也是教育者们认为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实际上,困扰青少年的恐怕并不是遗精、月经这些生理现象,而是那些无法对人言说的性幻想、性梦、那些的欲望或对异性的渴望等性心理问题,中学教育并没有给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大学还要给学生补课。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专门给师范生开设性心理学课程,学生即使有心学,恐怕也没有胆量在众目睽睽下公开选修,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是利用公共心理学面向全校学生教学的契机,在教学中增加性心理内容。既避免了牵强附会之嫌,又可以使学生在安全的心理环境下获得性心理方面的科学知识,提高心理素质。

3.提高大学生的信息选择能力。在青少年的性心理发展方面,性冲动往往伴随着性生理的发育成熟以及接触异性身体欲望的出现,在一定的外界因素刺激下而产生。据美国性学家金西教授的研究表明,“引起性冲动的外界刺激因素主要有:看到影像;观看性动作的影像;包含一些性描写的文学作品的刺激”。可见,内容的影视和有关性描写内容的书刊是青少年性冲动的重要外界诱因。在今天的信息化社会,互联网成了大学校园的新宠,网络内容的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大学生很容易接触到互联网上的和内容,如果学生缺乏信息的选择能力,对外来的信息不加辨析,良莠不分,兼收并蓄,就会深受其害。因此,应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标准对纷繁的文化信息进行筛选,分辨其精华和糟粕,防止他们不辨良莠,生吞活剥地接受某种信息。学校在弘扬主文化时,不回避现实中的丑恶现象和阴暗面的存在。公开讨论或辩论有关社会上的婚姻热点问题,大学生的婚恋问题,以明确其对社会、对家庭和个人的利弊,提高学生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

篇5

关键词:女大学生;恋爱行为;引导对策

作者简介:查伟大(1980-),女,江苏启东人,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团委书记,讲师;李恩秀(1976-),女,陕西宝鸡人,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学生处副处长,讲师。(江苏?苏州?215325)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133-02

女大学生是高校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扩招后女生比例的不断提高,女大学生谈恋爱现象日益普遍。“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女大学生恋爱行为与需求层次理论密切相关,其青春的特质、生理的变化、心理的追求、独特的个性特点,都使得越来越多的女生尝试着在大学恋爱,在她们的恋爱行为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高校女大学生恋爱行为呈现的特点

1.情感性的需求

高校女大学生的年龄在18~24岁之间,“从人类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她们在生理方面已经趋于成熟,”加之学校、社会系统教育的引导,她们的心理也日渐成熟,从而对爱情有着正常的向往和需求,另外,个性意识,对爱情体验的渴望与好奇也使得女大学生在思想与情感上充满了对恋爱的向往。

2.积极性的促进

高校中有一些女大学生秉持传统的恋爱观念,倾向于从同学、朋友慢慢相处成恋人,对爱人的要求更多的倾向于为人,是否有上进心,是否有正直、善良的品质,这些女大学生的恋爱往往能带来较好的过程和结果,能在恋爱过程中控制自身的行为,在学习上、工作上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在思想上有良好的沟通。

3.盲目性的寻求

一些女大学生进入大学,从高中紧张学习的状态转变到大学自主学习的状态,一开始的不适应让人无所适从,于是,一些女大学生在空闲、无聊的大学生活中,在还没有树立大学目标和职业规划的前提下,开始盲目的寻求情感的慰籍,遇到对自己有好感的或对自己好的男生,不能理智分析自身的情感需求,就选择接受,这类女大学生一般都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生活过于随意,甚至对男女恋爱中行为的把控能力也比较弱。

4.幻想性的体验

高校的女大学生大多是“90后”,正值青春的年华,对爱情充满幻想与渴望,偶像剧的追逐让她们多了很多对爱情的向往,于是,在大学里,一些女大学生就开始带着幻想体验爱情,在她们看来,恋爱是浪漫、美好的体验,是纯粹无暇、无忧无虑的美好过程,但当她们处在恋爱中,就会发现两人的思想、性格、兴趣及观念不同会产生各种矛盾,就难免会发生冲突和不快,最终导致争吵或分手。只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的恋爱让一些女大学生只注重精神慰籍而缺乏爱情责任意识。

5.冲动性的崇拜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群体生活中,个体容易出现从众心理,即个人的认知行为在不知不觉中迫于所处群体的无形压力,而不由自主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高校的女大学生年龄相仿,观念相似,当看到周边的同学或朋友都开始恋爱时,心底无意识的从众心理与相同命题的渴望驱使着她们崇拜的冲动,于是,一些女大学生因为想恋爱所以恋爱,步入恋爱的圈子。

6.利益性的追求

因为成长环境和思想观念所致,一些女大学生对恋爱进行了功利化的塑造,把恋爱当作某一目标的跳板,她们认为有力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对自己未来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可以通过攀附高枝让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种功利性的恋爱追求缺失了真善美的爱,也让女大学生缺失了提升自我的思考与动力,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在恋爱中如何达到目的的伪装与应付中。

二、高校女大学生恋爱中出现的问题

在高校女大学生的恋爱行为中呈现出了诸多的特点,身处象牙塔中的女大学生恋爱行为普遍比较正常,但也有一部分女生在恋爱思想与行为上存在一些问题。

1.过度沉迷影响学业

有些女大学生崇尚恋爱至上的理念,将恋爱视为肯定自我的一切,享受恋爱过程中的情感交流与慰籍,希望课余时间都能和对方在一起,过度沉迷于恋爱中不能自拔,整日思忖着如何浪漫,一旦遇到分手的打击,很有可能一蹶不振,从而忽视了自身的学习,影响其学业的发展。

2.恋爱受挫导致失常

在恋爱过程中,有部分女大学生受挫能力和抗压能力较弱,一旦发生争执,不能很好的调适自己的状态,导致情绪低落,反复无常,从而影响其正常的大学生活,有一些女大学生不能忍受对方提出分手的决定,情绪异常激动导致失常行为的发生,如自残、自杀、酗酒等,如2010年10月某高校在一女生因感情受挫跳湖自杀。心理学专家陶云曾说:“据目前的统计数据表明,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的因素很多,而大学生因为感情问题而轻生的占了75%。”

3.恋爱导致交往缺失

过于注重与男友的相处的女大学生,往往会忽视与同班同学、同性朋友的相处,在人际交往方面欠缺主动性,久而久之,就缺少了周边的朋友,当恋爱不在或者不再恋爱的时候,才发现没有朋友可以倾诉和分担,导致失落情绪的叠加和蔓延。

4.功利观念导致分歧

功利化是有些女大学生对恋爱的态度,将恋爱作为自己未来发展的阶梯,通过不断的讨好和迎合获取对方的心意,这种恋爱往往让女大学生丧失个性,一味求全,甚至伪装自己,在没有自我的恋爱中,迟早会出现问题,如若对方发现她对自己的好仅仅是出于利益所求,那往往这段感情会无疾而终。

5.行为大胆形象受损

篇6

关键词 大一新生 内隐自恋 恋爱态度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自恋者在生活中主要表现为高度的自我关注和以自己为中心,对待自己的评价大多是极其乐观的,对自身有着独特的优越感,对他人的注意和羡慕有着执着的需求。研究表明,自恋可分为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两种形式。显性自恋者倾向于需要别人的注意,可能尽管他们对他人的需求不关注或者不易察觉,但仍有较大的社会魅力,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隐性自恋者则感到自卑,对他人的评价敏感,感到不满足。隐性自恋者这种潜在的自卑使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因而缺乏信心和主动性,对感情过分敏感,极易产生焦虑情感和不安全感,容易受到生活、感情中创伤事件的伤害。因此,本研究拟对大一新生的隐性自恋与恋爱态度的关系进行研究,从而了解当前大学生隐性自恋程度与恋爱态度状况,为大学生了解自身恋爱现状及维护自身恋爱心理健康,为教育工作者进行有效的恋爱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1.1研究工具

1.1.1自恋人格问卷

自恋人格问卷(CSNPI)是2005年由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郑涌和黄藜共同编制,该问卷有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2个分量表。本研究选取隐性自恋分量表作为测量工具,隐性自恋分量表包含易感质、特权质、自我钦羡三个因子,共15个题目,采用5级评定法计分,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采用Likert式5点等级计分,1为完全不符合,5为完全符合。得分越高内隐自恋程度越高。

1.1.2大学生爱情态度量表

爱情态度量表(Love Attitude Scale,LAS)为Hendrick夫妇编制。他们提出爱情可分浪漫爱、游戏爱、同伴爱、现实爱、占有爱和奉献爱6个类型。每个分量表7个项目,共42个项目,后来修订简化成24个项目的简式版本。本研究采用台湾学者吴昭仪等,翻译的42个项目版本,在使用时根据内地语言习惯对个别语汇进行了修改。量表采用Likert式5点等级计分,1为非常不同意,5为非常同意。

1.2施测方法与数据处理

1.2.1施测方法

本调查采用网上问卷的发放形式,施测地点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主试指导下,由任课教师向授课大一学生发放,现场填写。共回收问卷620份。通过对问卷填写时间进行筛查,剔除填写时间少于100秒的问卷(被认为没有认真填写)。共获得有效问卷591份,问卷有效率95.3%。

1.2.2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由spss 18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总体水平

对大一新生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内隐自恋问卷得分区间为15分至75分。本研究中大一学生内隐自恋问卷得分为40.29分,中位数为40。以中位数为分界线,将样本分为高内隐自恋组和低内隐自恋组。

运用SPSS对高内隐自恋和低内隐自恋组的不同爱情类型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两组在浪漫之爱(p=0.015

2.2 性别差异

表2:不同性别和内隐自恋程度的爱情类型得分

男女生在不同爱情类型上的得分存在差异,其中在浪漫之爱(p=0.00

不同内隐自恋程度男生在不同爱情类型上的得分存在差异,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在现实之爱上得分高内隐自恋组比低内隐自恋组得分低外,其余项目得分高内隐自恋组均高于低内隐自恋组。经T检验进一步发现在占有之爱上两者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19

不同内隐自恋程度女生在不同爱情类型上的得分存在差异,在6个爱情类型维度上高内隐自恋组得分均高于低内隐自恋组。在浪漫之爱(p=0.008

进一步分析数据可以发现,性别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对现实之爱得分存在显著预测作用(p=0.01

2.3专业差异

在所调查的样本中,理工科197人,文科394人。其中理工科生内隐自恋问卷得分均值为40.76,文科生为39.37。

表3 不同专业和内隐自恋程度的爱情类型得分

理工科生除了在现实之爱得分上低于文科生外,其余5种类型上的得分都高于文科生。其中在奉献之爱上的得分与文科生存在显著差异(p=0.036

3分析与讨论

3.1 大一新生对爱情类型存在偏好

不论是内隐自恋程度高还是内隐自恋程度低的大一新生,他们最偏好的爱情类型都是同伴之爱,而最不被认可的爱情类型是游戏之爱。同伴之爱是一种缓慢发展的爱情,恋爱关系式从友情中慢慢演变而来。相似性在情侣间极为重要。而游戏之爱之人将爱情视为一场游戏从来不会把爱情当作严肃的事情,视自己为这场爱情游戏的高手。这说明学生在寻找自己另一半时都比较关注另一半与自己的相似性,对于爱情也比较严肃认真,并不把它当成一种游戏。

3.2 不同内隐自恋水平在性别和专业上对爱情类型上的偏好存在差异

首先,从总体上我们发现高内隐自恋者在各个爱情类型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低内隐自恋者,除了同伴之爱和奉献之爱外其它维度的得分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高内隐自恋者拥有比较高的自我评价因而导致他们对自己的恋爱拥有高要求。其次,性别对于学生的爱情类型偏好存在显著影响。男性的浪漫、游戏、同伴、占有和奉献5个爱情类型上得分皆高于女性,这与目前已有的研究结论基本吻合。进化心理学认为男、女在亲密关系或择偶上的差异是由于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处于不利的地位,特别是女性需要冒巨大的风险怀孕、生产、哺乳、养育、保护孩子,因此女性必须选择那些拥有大量资源并愿意承担起养育自己后代责任的男性,女性在选择伴侣时考虑较多现实因素。而男性因在经济上具有较多的优势和资源,在上代价更少,故而在感情上游戏爱,浪漫爱成分更多,也更容易因为爱而无法自拔(占有爱)。这表明那些认为自己条件不错的女性更倾向于寻找那些家世、学历、能力、未来成就等都比较好的男性。而那些认为自己条件不错的男性则随着对自己认可度的提高,反而降低了对另一半现实能力上的要求。最后,专业差异对学生的爱情类型偏好存在影响。本研究发现理科生在浪漫之爱、游戏之爱、同伴之爱、占有之爱和奉献之爱上的得分全高于文科生,其中在奉献之爱上得分显著高于文科生。奉献之爱是一种无私、给予的爱情类型。这种恋爱者视付出爱情为理所当然,永远把对方的快乐、幸福放在自己的前面,希望爱人一切都好而不求回报。可能原因是在接受调查的理工科生中拥有恋爱经验的大学生比例更高。有研究指出没有恋爱经验的大学生与有恋爱经验的大学生相比更倾向于现实的爱。而有恋爱经验的大学生更多占有爱和奉献爱。

基金项目:浙江工商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项目编号:xgy15051,项目名称:内隐自恋大学生的恋爱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莉莉,高志华,王海伟,等.大学生完美主义与自恋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6):683-685.

篇7

这三种成分构成了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浪漫式爱情、伴侣式爱情、愚蠢式爱情、完美式爱情等七种类型。

亲密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情感性投入;激情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动机性卷入;承诺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认识性(认知性)的决定与忠守(Sternberg)。

社会心理学家有个爱情三角理论,认为所有的爱情体验都是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大要素所构成的,激情指一种情绪上的着迷,个人外表的和内在的魅力是影响激情的重要因素。亲密只的是两个人心理上互相喜欢的感觉,包括对爱人的赞赏、照顾爱人的愿望、自我的展露和内心的沟通。承诺主要指个人内心或口头对爱的预期,是爱情中最理性的成分。

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斯坦伯格根据激情,亲密和承诺三大要素组成了七种不同类型的爱情:

第一种是喜欢式爱情(Liking):只有亲密,在一起感觉很舒服,但是觉得缺少激情,也不一定愿意厮守终生。没有激情和承诺,如友谊。显然,友谊并不是爱情,喜欢并不等于爱情。不过友谊还是有可能发展成爱情的,尽管有人因为恋爱不成连友谊都丢了。

第二种是迷恋式爱情(Infatuated love):只有激情体验。认为对方有强烈吸引力,除此之外,对对方了解不多,也没有想过将来。只有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如初恋。第一次的恋爱总是充满了激情,却少了成熟与稳重,是一种受到本能牵引和导向的青涩爱情。

第三种是空洞式爱情(Empty love):只有承诺。缺乏亲密和激情,如纯粹的为了结婚的爱情。此类“爱情”看上去丰满,却缺少必要的内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第四种是浪漫式爱情(Romantic love):有亲密关系和激情体验,没有承诺。这种“爱情”崇尚过程,不在乎结果。

第五种是伴侣式爱情伴侣的爱(Companionate love):有亲密关系和承诺,缺乏激情。跟空洞式“爱情”差不多,没有激情的爱情还能叫爱情吗?这里指的是四平八稳的婚姻,只有权利、义务却没有感觉。

第六种是愚蠢式爱情(Fatuous love):只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关系。没有亲密的激情顶多式生理上的冲动,而没有亲密的承诺不过是空头支票。

第七种是完美式爱情(Consummate love):同时具备三要素,包含激情、承诺和亲密。只有在这一类型中我们才能看到爱情的庐山真面目。

篇8

>> 浅谈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及正确恋爱观的培养 高职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及调适 高职院校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及对策 浅析音乐类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及教育对策研究 大学生恋爱心理实况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 贫困大学生群体不良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与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对策 高校女大学生恋爱心理误区及健康恋爱心理的培养 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与教育 大学生恋爱心理教育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干预对策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表征与教育对策 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 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浅谈 浅析我国大学生恋爱心理困惑的表现及对策 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加强信仰教育 浅析高校大学生恋爱心理误区及教育途径 大学生恋爱心理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赵晓敏 刘歆")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爱情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给大学生带来成长的同时也会带来伤害。当今大学生的恋爱与以往相比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特点进行归纳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心理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5-0147-02

在当代大学的校园里,爱情一改20世纪七八十年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样子,成为每位大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大学生恋爱也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爱情是那样的独具魅力,拨动着每位大学生的心弦。肖晓鸿的研究结果显示有85%的大学生谈过或者正在谈恋爱。赵锦权于2011年对广州市10所高校3000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1.7%的大学生正在谈恋爱,有23.1%的大学生表示还没有找到合适人选,仅有10.6%的大学生表示目前不打算谈恋爱。而且职业院校、师范院校和医学院校比理工类院校的学生谈恋爱比例要高。但是,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没有完全成熟,使得他们在感受爱情魅力的同时,极容易受到伤害,小则情绪低落、伤心难受,大则人格扭曲,精神失常。因此,对大学生恋爱心理进行研究非常必要。本文在阅读文献和实践工作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 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

经过日常教学工作中与学生的接触、对学生的观察,我们发现大学生恋爱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恋爱动机多种多样

恋爱动机指恋爱行为产生的原因,即一个人为什么要恋爱,它能反映人的恋爱价值取向。当被问及恋爱动机时,大学生的回答各式各样。大多数人认为大学生活太无聊,如不谈场恋爱就无聊透顶了。这类学生谈恋爱只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有的是为了排遣寂寞,而有的则完全是因为生理需求,有的仅仅是因为大家都谈了,自己不谈会被笑话,这纯粹是虚荣心和攀比心在作怪。当然也有学生是抱着非常认真的态度谈恋爱的,这类学生不仅仅是想谈场恋爱,而是想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伴侣。

蔡融指出,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包括:(1)生理需求;(2)心理需求;(3)物质需求;(4)社会影响;(5)家庭影响。李奕慧等列出了大学生恋爱的七种动机:(1)寻找人生伴侣;(2)因寂寞而寻找情感寄托;(3)证明自己的价值和魅力;(4)生理和性的需要;(5)同学和社会的影响;(6)恋爱游戏;(7)其他。总之,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多种多样,早已不再单纯。

2.轻视恋爱结果

当被问及有没有想过两个人毕业以后怎么发展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没有想过,过一天算一天,也许毕业那天就分手。这类学生对恋爱抱持的态度是注重过程而轻视结果,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少数的学生回答说这个问题真的想过,可是越想越纠结,引来很多烦恼,结果就不愿意再想了。也有少数的学生回答说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两个人将来是要结婚的,会一起努力到同一个城市打拼,但是做出这种回答的大学生少之又少。宋迎秋等的调查显示有39.3%的同学认为恋爱“不一定会结婚”,13.4%选择“不会结婚”,36.8%选择“希望会结婚”,只有10.5%的同学肯定地回答“会”,也就是约9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恋爱不一定会走向婚姻。赵锦权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有65%的学生同意或基本同意“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淡化了传统的爱情道德观念。可见,大学生在谈恋爱时并不看重恋爱结果。

3.爱情与学业难平衡

在大学校园里经常看到一对情侣每天都在一起,不管是上课还是吃饭。上课的时候总是一起坐在教室的某个角落,不停地聊天。课余时间,两人往往相约外出约会。爱情成了生活中唯一重要的事情,学习不再被重视。在大学中,这种现象比较常见,很多大学生因为谈恋爱而心系对方,无暇顾及学习,难以保持爱情与学业的平衡。赖小林等的调查发现30.8%的大学生认为恋爱肯定影响学习,58.4%的大学生认为恋爱可获得学习动力。赵锦权的调查发现在对待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上,80%左右的学生认为“学业高于爱情”,只有9%左右认为“爱情高于学业”。虽然调查结果似乎是爱情对学业影响不大,但有研究者认为这正是大学生恋爱的一大特点,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第一。这往往也成为一些大学生的苦

恼,他们主观上想把大好的时光用于学习,可是谈了恋爱之后不由自主,很难再专心学习,导致成绩大幅度下滑。

4.难以应对爱情中的挫折

对恋爱中可能发生的挫折如表白被拒、长期追求无果、失恋等,大多数大学生难以应对。当这些问题出现时,往往导致他们情绪极度低落、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无心学习、无心交友、陷入痛苦的泥沼而无法自拔。有的同学甚至从此一蹶不振,完全消极颓废。极少数的同学甚至产生病态心理,做出极其过激的行为,触犯法律,毁人毁己。赵锦权的调查显示,54.7%的学生有过失恋经历,面对失恋挫折有半数以上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后心理才能够逐步恢复正常,而有26.8%的学生陷于失恋的痛苦情绪中难以自拔,有的甚至走向极端或轻生。宋迎秋的调查也表明,面对失恋,有27.5%的同学选择“接受不了失恋的打击和痛苦,要求对方说明原因或追究责任”,10.2%的学生选择“远离爱情,避免再度受伤”。

5.恋爱方式不文明

热恋中的大学生感情比较丰富,情绪十分强烈,渴望与对方有亲密的身体接触,于是在教学楼、食堂、操场、校内景点等经常看到大学生旁若无人地过度亲密,行为不检,令行人心中生厌。调查发现,对于公共场所的亲昵行为,有13.7%的大学生认为是“很正常的事”,男女之间有性别差异,有20.3%的男生选择“很正常的事”,而女生只有5.5%选择这一项。这种行为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形象,给他人带来不良印象,影响校园文化。

6.发生率增高

大学生生理发展成熟,然而心理发展尚未成熟。面对性的生理需求,有些大学生难以控制自己,过早地偷尝禁果。再加之受到西方性解放观念的影响,对性抱持开放的态度,觉得发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导致大学生发生率增高。李奕惠于2011年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32.6%的恋爱中的学生有发生过,远远高于赖小林于2003年对大学生所做的调查显示的男生的5.5%,女生的6.4%。有些同学甚至仅仅为了满足生理需求而去谈恋爱,这往往给年少的大学生带来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双重伤害。

二 教育对策

1.加强对大学生的恋爱与性知识的教育

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恋爱和性知识的教育,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邀请专家进行讲座等方式,向广大学生讲解正确的恋爱观和性观念。使他们明白什么是爱情,高质量的爱情是怎样的,如何去恰当表达自己的爱,如何去经营、珍惜一份爱情,以及大学生需要了解哪些性常识,明白什么是健康的,远离危险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教会女生在恋爱中保护自己。

2.帮助大学生有效应对恋爱中的挫折

恋爱中遇到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挫折面前不知如何应对或是错误地应对。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应对教育,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宣传栏、团体活动、讲座等向大学生传递有效应对挫折的方法。使得他们在恋爱中遇到挫折时,知道哪些方式是万万不能采取的,哪些方法是有效的,以及要去哪里寻求帮助,找谁寻求帮助或如何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自己。

3.教育大学生养成文明的恋爱方式

学校可以通过课堂,讲座、宣传栏等教育学生学会文明的恋爱方式,使学生们明白在公共场合旁若无人的过度亲密行为是不文明的,既是对自己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使他们学会表达爱要分场合,适时适当表达。

4.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作用

篇9

[关键词]大学生;爱情观;父母感情;自尊水平

[DOI]10.13939/ki.zgsc.2016.35.115

恋爱、结婚是个体成年早期的重要内容,埃里克森认为,人在 18~25 岁时对性的觉醒已达到基本成熟、稳定。[1]大学生正处于这一阶段,调查中有恋爱经历的占64.8%,研究表明爱情态度是影响爱情关系的重要因素[2],为防止课业繁重的医学生走向恋爱误区,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爱情观显得尤为重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牡丹江医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共4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低自尊290人,占90.34%,高自尊31人,占9.66%;在父母感情状况中,非常恩爱128人,占39.88%,比较恩爱109人,占33.95%,一般66人,占20.56%,比较紧张14人,占4.36%,很紧张4人,占1.25%。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自编问卷,主要用于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包括父母感情状况等。

1.2.2 爱情态度量表中文修订版(Love Attitude Scale一Revised,LAS-R)

该量表有六个维度,每维度7题,共42题。其中,各分量表的信度介于0.706~0.818[2],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要求被试描述对爱情的态度和信念,量表采用Likert式5点等级计分,1为完全不同意,5为完全同意,均为正向计分。

1.2.3 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

用于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信度在0.77~0.88。[2]量表共10题,采用4点记分法,1为非常不符合,4为非常符合。其中,3、5、9、10题需反向计分。采用理论中数25分来划分自尊的高低。[3]

1.3 资料收集方法

征得研究对象同意后,统一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21份,有效回收率80.2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F检验,检验水准 α=0.05,以P

2 结 果

2.1 自尊水平与爱情态度的F检验

根据表1,低自尊学生在同伴型和现实型显著高于高自尊的,在占有型显著低于高自尊的。

2.2 父母感情状况与爱情态度的F检验

由表2可知,只有浪漫型和游戏型在不同的父母感情状况间差异显著。事后检验发现,父母感情越好的学生越浪漫,越差的越倾向于游戏型。

3 讨 论

3.1 自尊水平对大学生爱情态度的影响

自尊也称自尊心,国际学者J.D.Brown [4]、S.Coopersmith[5],国内学者朱智贤[6]、顾明远[7]、林崇德[8]、黄希庭[9]、张玲[10]等都纷纷为“自尊”下过定义。综合比较,认为自尊是自我意识中具有评价意义的成分,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大量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自尊与情感之间有密切联系。[11]本研究发现,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在爱情态度上倾向于占有型,自尊水平低的倾向于同伴型或现实型。主要原因可能是:①本次调查采用的是Rosenberg的自尊量表,该量表存在价值和能力两因子[12],高自尊相较于低自尊被试更希望能在爱情关系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具有更强的控制欲,同时研究学者Astra和Sing[13]还指出,高自尊的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比较主动、自信,更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故而更倾向于占有型,而不是与恋人保持安全距离。②低自尊的大学生相对来说缺乏安全感,人际信任水平低[14],故而更倾向于将配偶的价值最小化,不愿承认对方对自己的安慰和支持[15],只有在长时间的相处或者物质保障下才能获得安全感,所以在爱情态度上更倾向于同伴型或现实型。

3.2 父母感情状况对大学生爱情态度的影响

唐利平、黄希庭认为父母的婚姻关系、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子女对父母婚姻关系的认知是影响个体恋爱观形成的重要因素。[16]本研究调查发现,父母感情越好,大学生的爱情观越倾向于浪漫型,反之则倾向于游戏型。家庭是影响个体最大的微系统,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其行为方式在子女的角色行为发展和人际关系发展上扮演着特殊的角色[17],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表现在孩子与他人的相处过程中。当个体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时,会将其在父母互动中学习到的经验应用于自己的交往过程中,于是就会出现父母感情好的被试,更容易处理恋爱中遇到的问题,也更相信爱情,倾向于浪漫型,而父母感情差的被试则对爱情持怀疑态度,认为爱情可有可无,更多怀有猎奇心理,倾向于将爱情视为一场游戏。

综上所述,自尊水平与父母感情状况都可以对大学生的爱情态度产生影响。为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和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甚至于促进人类社会更好的发展,我们应该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做起:首先,我们应该扩大此类研究结果的普及度,学校可根据大学生的特点,综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等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对大学生进行恋爱观教育。其次,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感情的好坏、对爱的表达方式以及父母对爱情持有的态度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所以,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模仿能力,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树立榜样。最后,社会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社会应该在新闻媒体上开展一些关于爱情的专题讲座或播放具有指导意义的爱情影片,既能帮助家长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又能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大学生正确恋爱观的建立。另外,文章研究得出的结论与以往研究略有不同,针对不同之处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得到补充,使关于爱情态度的理论进一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耿晓伟,郑全全.自尊对主观幸福感预测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3):243-244.

[2]曹杏娥.大学生成人依恋、自尊与爱情态度的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3]李巧玲.大学生自尊与人际信任相关关系的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研究,2011(32):183-184.

[4]J.D.Brown.Self-esteem and self-evaluation:Feeling is Believing[M].New Jersey:Have and Louda In JerrySults(Ed.):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Self[M].1993:27-58.

[5]S.Coopersmith.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M].San Francisco:Freeman,W.h.freeman,1967.

[6]朱智贤.心理学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7]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五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8]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9]黄希庭,杨雄.青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J].心理科学,1998(40).

[10]张玲.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86-193.

[11]黄凯杰,李丹,赵倩.自尊问题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4,29(161):32-37.

[12]Tafarodi R.W.Swann WBJr.Self-liking and Self-competence as Dimensions of Global Self-esteem:Initial Validation of Measure[J].Pers Assess,1995,65(2):322-342.

[13]Astra R.L,Singg S..The Role of Self-esteem INaffiliation[J].Journal of Psychology Inter dioiplinaiy,Spplied,2000,134(1).

[14]刘冉.大学生自尊与社交焦虑、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J].淄博师专学报,2012(28):20-23.

[15]叶映华,吴明证,姚乃琳.个体自尊与婚姻满意度关系的模型构建[J].应用心理学,2009,15(1):84-89.

篇10

关键词:高职学生 婚恋观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b)-0143-02

1 高职院校学生婚恋观现状

随着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逐渐成熟,学生心理上渴求能与异性接触并且互相了解,加上高职院校的学习压力较中学有所减轻,这些条件为恋爱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正确的恋爱观能够促进恋爱双方的共同进步,但是部分高职学生对于恋爱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误区。

1.1 对于恋爱存在盲目性

此类学生更加看重恋爱的过程,对于爱情的理解非常单纯并且趋于盲目,在他们看来,大学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已经足够,不在乎这类爱情是否能够维持下去。一方面,随着学生步入大学校园,由于脱离家庭的约束,学生缺少亲人的关爱,他们在心理上渴求得到他人理解,从而满足自己内心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觉得大学生活枯燥乏味,恋爱正好弥补了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加之部分学生的从众心理也使他们步入行列。

1.2 对于婚姻趋于现实性

我国传统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而在当今社会中演变为一种物质上与条件上的攀比。与上述所说的盲目性相比,这类学生并不注重双方感情的培养,爱情在他们看来贴上了物质化的标签,他们注重生活中的物质享受而忽略精神生活。对于婚姻,他们更加看重结果,即认为恋爱的最终目的就是结婚。这类学生更偏向于对于爱情的索取,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这些群体目前最为缺乏的就是人类最低层次的需要,即生存与安全的需要。这类现象用社会上最为流行的一句话概括便是:“宁愿坐在宝马中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

1.3 对于性认识的开放性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网络信息时代,人们能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与掌握自己需要的信息。对于性与婚姻的认识,学生更加趋于早熟状态,彻底的摆脱了祖辈“不以婚姻为目的的恋爱就是耍流氓”的恋爱观。对于“性”这个我国传统教育上一直很避讳的话题,他们通过自己的了解,自身仍处于一种对“性”懵懂的状态,思想上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西方国家强调个人中心主义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性问题方面,西方思潮对于我国传统思想造成了巨大冲击,青春期的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更加容易接受前者。对于婚前,部分学生渴望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追求自我,不考虑结果而提前尝试禁果。高校思修课对这个问题应该对此引起足够重视,积极引导学生理性看待与处理性问题。

2 高职院校学生婚恋观教育对策――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高校思修课谈论爱情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还需要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去体验,对自身进行爱的反思,以此树立健康的婚恋观。

2.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形成正确婚恋观的基础

作为一门融合了各类学科长处的思修课来说,它所承担的意义非常深远,教师在课堂上和生活中可以积极观察学生的动向,与学生形成良性的互动,在互动中能够发现一些不合理的信念,通过合理引导使学生放弃原有不合理的想法,与学生进行交流使之正确认识我国的婚恋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婚恋观。

2.1.1 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对于学生婚恋观的塑造

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综合了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旨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婚恋观方面,高校教师应该积极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教会学生妥善处理婚恋方面遇到的各类问题。譬如在处理学习与恋爱的关系方面,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使之意识到校园中学习应该摆在恋爱的前面,坚持学习事业第一,爱情第二的基本原则,在恋爱中坚持恋爱的原则与相关的道德准则,不随意违背,坚持自尊自爱,学会正确处理恋爱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等。这需要高校教师不断进行摸索,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找到学生情感的敏感点,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摒弃传统填鸭式说理式教育,从而使学生从内心接受教师的观点。毕竟,高校道德课程的目的就在于此:通过理论教学,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经验,帮助学生找到自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2.1.2 法律基础部分对于学生婚恋观的塑造

法律基础是思修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法律必定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婚恋观方面,青春期的学生对于与之相关的法律可谓懵懂,相关的法律意识相对淡薄,这直接决定了学生在处理婚恋问题方面的价值取向。随着我国新的《婚姻法》的出台,作为大学生有义务去主动了解相关的法律政策,比如:婚姻自由、性道德、生育问题、财产分割问题、离婚等。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教师必须使学生意识到恋爱与结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处理感情问题,谈论的是个体的幸福问题,而后者牵涉到是家庭责任问题。这涉及到对配偶,对子女,对长辈的相关的法律责任,比如:夫妻双方的性道德、养育子女、赡养父母问题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典型案例来触动学生,引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思索,还可以通过讨论来加深学生对法律问题的理解,使学生以此来构建自己合理的婚恋观。

3 结语

高职学生婚恋观既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同时也体现着时代的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化,高职学生的婚恋观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而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随着身心的不断发展与日趋成熟,他们对与异往的要求日趋强烈,同时也面临着婚恋相关问题的困扰。由于进入高职院校学业的压力减轻,父母和老师的管束减少,一些自控力较弱的学生甚至容易在爱情面前迷失自我。该文通过对高职学生婚恋观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把握高职学生的婚恋观现状,从而科学指导学生理解恋爱、婚姻与责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婚恋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帮助他们走上成人成才之路。

参考文献

[1] 弗洛姆.爱的艺术[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 埃利斯.控制焦虑[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篇11

爱情让人冲昏头脑

鲜花、蜡烛、巧克力、美酒,情人们费尽心力想要表达出来的浓浓爱意真的都是盲目的吗?科学家曾经给出这样的理论:爱情是一种化学反应,人们相爱是体内的某些化学物质在起作用。而今科学家试图用一种新型的大脑扫描技术来直观地告诉人们爱情来临时人脑的活动情况,这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准确地测量人脑中发生的微小新陈代谢,用以判断大脑在不同状态下的运转状况。

爱神的箭虽然射在情人心上,但其反应却来自脑部。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爱”的感觉来自大脑的某部位。据报道,伦敦大学附属学院的研究员在校内招募了十几名20多岁、自认“爱到发烧”的青年男女进行测试。科学家分别向他们出示一幅爱人的照片及一幅普通异性朋友的照片,用扫描器监测他们看这两张照片时大脑各部分的反应。科学家发现,热恋中的男女看爱人的照片时,大脑的某些部位不约而同地出现血液流量急升,其中一部分位于主管内心感觉的“中脑岛”,另一个部分则位于主管欢快情绪的“前色带”。扫描显示,恋爱中的人大脑中的血流会加速,并释放高浓度的多巴胺,而此物质与兴高采烈、充满渴望和成瘾的状态有关。换言之,处于此阶段的恋人会一心一意守护彼此的关系,心无旁骛。

爱情让人智商变低

心理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在与漂亮女人谈话时,男人的智商确实会暂时变低。为了验证这个理论,科学家对40名异性恋男同学进行测试。首先让这些学生接受标准记忆测试,以观察他们在正常情况下的表现。随后,让他们与漂亮女人聊天,将这些男生的表现与之前的测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与美女聊天时,这些男生的反应变慢,而且表达更不精确。女性对他们的吸引力越大,他们的测试得分就越低。心理学家称,这项研究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男性的天性便是努力传递他们的基因。当男性遇到美女时,他们就处于一种被称作“专注繁殖”的状态。同样,我们也常听到一句话:恋爱中的女人智商为零。为什么爱情会使人变笨呢?科学家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找到了答案。

人们常常认为谈恋爱的人大脑是极其活跃的。但科学家通过大脑扫描技术发现,人们在正常交流时所动用的大脑区域从7~16个不等,而人们在恋爱中只有4~5个区域会特别活跃。我们可以判定有3个主要的神经系统被激活。第一个被激活的系统与情绪有关。第二个系统与动机在关,这一系统在期望得到爱情回报时被激活。第三个系统与成瘾有关,这与吸食所激活的系统相同,这也是为什么爱情会上瘾的原因。与此相对应的,大脑其他区域的活跃度则明显受到压制。这个结论说明人在恋爱时所具备的思维能力要比他在一般情况下所具备的思维能力差很多,也就是说爱情可以让人变笨。我们看到这里会恍然大悟:为什么许多人在恋爱时会更容易受骗上当。

爱情是盲目的

科学家通过扫描大脑还发现:当大脑产生爱的反应后,人体就会释放出叫作多巴胺的神经传导物质,这种物质能够有效抑制消极情绪,使人产生愉悦感,并同时抑制大脑中的批评性区域,人们原有的价值判断、情感归属都会因此改变。大脑处理社会观念与负面情绪的功能会减弱,批评性的判断也会变得迟钝。脑部扫描显示,当情侣沉溺爱海时会失去批判能力。如果你陷入了爱情,那么你的眼前就如同蒙上了一层雾,对很多事情都看不清楚了。当你爱上某个人时,你也会意识到他的缺点,但你的大脑会告诉你这些缺点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堕入爱河的男女会失去批判能力,出现“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情况,较难发现对方的缺点和彼此间相处会出现的问题。爱情让我们觉得所爱的人完美无缺,在我们眼中,心爱的另一半要比实际更可亲更聪明,从这点上来说,爱情的确是盲目的。两个相爱的人在彼此面对时,这样的“功能”能让两性更迅速地“黏合”在一起,有利于人类的正常繁衍。这种情况可以解释为何很多情侣行为任性,并在闪电结婚后很快后悔。

科学家似乎在告诉我们,人类最美好而永恒的爱情,也仅仅是大脑的产物。但这些冷冰冰的物理化学活动却给予我们如此美妙丰富和惊心动魄的感觉,在那一刻,你的脑中甚至不会有任何其他的思绪。但很多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理论也许会将人们灵魂深处的高尚感情变得世俗。毕竟,爱并不完全受化学物质的影响,而是化学物质与社会化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链接

篇12

论文关键词:女大学生;恋爱行为;引导对策

女大学生是高校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扩招后女生比例的不断提高,女大学生谈恋爱现象日益普遍。“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女大学生恋爱行为与需求层次理论密切相关,其青春的特质、生理的变化、心理的追求、独特的个性特点,都使得越来越多的女生尝试着在大学恋爱,在她们的恋爱行为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高校女大学生恋爱行为呈现的特点

1.情感性的需求

高校女大学生的年龄在18~24岁之间,“从人类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她们在生理方面已经趋于成熟,”加之学校、社会系统教育的引导,她们的心理也日渐成熟,从而对爱情有着正常的向往和需求,另外,个性意识,对爱情体验的渴望与好奇也使得女大学生在思想与情感上充满了对恋爱的向往。

2.积极性的促进

高校中有一些女大学生秉持传统的恋爱观念,倾向于从同学、朋友慢慢相处成恋人,对爱人的要求更多的倾向于为人,是否有上进心,是否有正直、善良的品质,这些女大学生的恋爱往往能带来较好的过程和结果,能在恋爱过程中控制自身的行为,在学习上、工作上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在思想上有良好的沟通。

3.盲目性的寻求

一些女大学生进入大学,从高中紧张学习的状态转变到大学自主学习的状态,一开始的不适应让人无所适从,于是,一些女大学生在空闲、无聊的大学生活中,在还没有树立大学目标和职业规划的前提下,开始盲目的寻求情感的慰籍,遇到对自己有好感的或对自己好的男生,不能理智分析自身的情感需求,就选择接受,这类女大学生一般都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生活过于随意,甚至对男女恋爱中行为的把控能力也比较弱。

4.幻想性的体验

高校的女大学生大多是“90后”,正值青春的年华,对爱情充满幻想与渴望,偶像剧的追逐让她们多了很多对爱情的向往,于是,在大学里,一些女大学生就开始带着幻想体验爱情,在她们看来,恋爱是浪漫、美好的体验,是纯粹无暇、无忧无虑的美好过程,但当她们处在恋爱中,就会发现两人的思想、性格、兴趣及观念不同会产生各种矛盾,就难免会发生冲突和不快,最终导致争吵或分手。只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的恋爱让一些女大学生只注重精神慰籍而缺乏爱情责任意识。

5.冲动性的崇拜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群体生活中,个体容易出现从众心理,即个人的认知行为在不知不觉中迫于所处群体的无形压力,而不由自主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高校的女大学生年龄相仿,观念相似,当看到周边的同学或朋友都开始恋爱时,心底无意识的从众心理与相同命题的渴望驱使着她们崇拜的冲动,于是,一些女大学生因为想恋爱所以恋爱,步入恋爱的圈子。

6.利益性的追求

因为成长环境和思想观念所致,一些女大学生对恋爱进行了功利化的塑造,把恋爱当作某一目标的跳板,她们认为有力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对自己未来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可以通过攀附高枝让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种功利性的恋爱追求缺失了真善美的爱,也让女大学生缺失了提升自我的思考与动力,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在恋爱中如何达到目的的伪装与应付中。

二、高校女大学生恋爱中出现的问题

在高校女大学生的恋爱行为中呈现出了诸多的特点,身处象牙塔中的女大学生恋爱行为普遍比较正常,但也有一部分女生在恋爱思想与行为上存在一些问题。

1.过度沉迷影响学业

有些女大学生崇尚恋爱至上的理念,将恋爱视为肯定自我的一切,享受恋爱过程中的情感交流与慰籍,希望课余时间都能和对方在一起,过度沉迷于恋爱中不能自拔,整日思忖着如何浪漫,一旦遇到分手的打击,很有可能一蹶不振,从而忽视了自身的学习,影响其学业的发展。

2.恋爱受挫导致失常

在恋爱过程中,有部分女大学生受挫能力和抗压能力较弱,一旦发生争执,不能很好的调适自己的状态,导致情绪低落,反复无常,从而影响其正常的大学生活,有一些女大学生不能忍受对方提出分手的决定,情绪异常激动导致失常行为的发生,如自残、自杀、酗酒等,如2010年10月某高校在一女生因感情受挫跳湖自杀。心理学专家陶云曾说:“据目前的统计数据表明,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的因素很多,而大学生因为感情问题而轻生的占了75%。”

3.恋爱导致交往缺失

过于注重与男友的相处的女大学生,往往会忽视与同班同学、同性朋友的相处,在人际交往方面欠缺主动性,久而久之,就缺少了周边的朋友,当恋爱不在或者不再恋爱的时候,才发现没有朋友可以倾诉和分担,导致失落情绪的叠加和蔓延。

4.功利观念导致分歧

功利化是有些女大学生对恋爱的态度,将恋爱作为自己未来发展的阶梯,通过不断的讨好和迎合获取对方的心意,这种恋爱往往让女大学生丧失个性,一味求全,甚至伪装自己,在没有自我的恋爱中,迟早会出现问题,如若对方发现她对自己的好仅仅是出于利益所求,那往往这段感情会无疾而终。

5.行为大胆形象受损

有一些女大学生大胆开放,和男友相处不分场合,特别是在公众场合的一些亲热举止,往往会引起别人的反感,造成不好的影响。对于女生而言,这种形象的否定就等同于对她整个为人的否定,更不用谈在学校的个人发展了。

6.两性生活影响身心

开放型恋爱观让现如今的女大学生追求个性,享受被人关爱和关爱别人的直接表达,一些女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处理两性问题,对于对方的需求不能拒绝,觉得有性的恋爱才是有爱的爱情,于是,一些女大学生过早的偷吃禁果,在不知道一些生理卫生知识和防护知识的情况下,出现怀孕、流产、妇科炎症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身体健康,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负担。

三、思考有效引导的教育对策

1.加强女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引导

高校应对女大学生的恋爱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宣传媒体、主题班会、专家讲座等手段,在明确学生的主要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女大学生利用大学时光吸纳知识、增长才干,集中精力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合理安排大学生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要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提倡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恋爱,提倡慎重的选择,提升责任的意识,摆正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引导女大学生自尊自爱,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注意言行举止,避免不良影响。

2.开展以女大学生为主的校园活动

高校应着力开展以女大学生为主要参与者的各项校园活动,通过活动丰富女生的大学生活,引导女大学生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开展大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及学业生涯学习培训,帮助女大学生明确未来努力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上。如一些高校开展的女生节,会设置一些专门针对女生的小贴士、风采展、服务资讯等,有效的提升了女生的被关注度,提高了女大学生的自省意识和自爱意识。

3.开展女大学生的系列礼仪教育

高校应注重女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提升,可以开展中外礼仪文化等有独特文化底蕴的知识学习,开阔女大学生的视野,注重言行举止的文明。通过系列礼仪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恋爱观,时刻注重女生良好形象的塑造,得体的行为、应有的德行会教会女大学生适时而为。

4.加强女大学生的青春知识教育

高校应注重女大学生的青春生理、心理知识教育,虽然现今网络发达,很多知识学生都可以从网上得知,但处于恋爱中的女生往往缺少理性,很多都是冲动而为,高校应通过邀请医生专题讲座、班主任会议、女生会议等途径传达相关的知识,应坦诚的从专业的角度和女性自我保护的角度去谈,也可以通过组建学生导师团培养学生相关领域的知识,通过学生的宣讲一级一级分层分类的去影响其他学生。

篇13

关键词: 大学生爱情教育弗洛姆内容途径

爱情是人类高尚的情感,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主题。大学生作为人群中的特殊群体,年龄一般在18―24岁,正处于由异性向往向恋爱择偶期的过渡时期,大学期间正是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形成和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和热烈的追求。长期以来,高校的爱情教育仅限于思品课和事发后的处理,缺乏对学生爱情观的教育和引导,缺乏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爱情观的相应措施。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的爱情教育必不可少。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伦理学家和哲学家埃利希・弗洛姆(1900―1980)在其著作《爱的艺术》中阐释了有关爱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其中一些理论对大学生的爱情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知识和努力才能学会的艺术。“难道只有那些能帮助人们猎取到金钱和名望的东西我们才考虑去学?”爱是需要学习的,这是很多人从来没有想过的,一般人的爱,关注的是如何找到一个可爱的对象,而很少注意对象本身及爱的能力或可能性的理论认知。“尽管有不少人明显遭到了爱情的失败,但极少有人去努力学会爱情这门艺术”。在这本书中,弗洛姆批判了对爱的三种误解;其一,把爱理解为如何得到别人的爱;其二,认为爱是简单的,与生俱来的;其三,认为爱只是爱的对象而不是能力。他还指出,“要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正如生活是一门艺术。人们要学会如何去爱,就得像学习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或者医疗和工程一样去开展行动”。如果一个大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外,没有基本的文化修养、爱情道德、传统美德,人格就是不健全的。要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就应把爱情教育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弗洛姆关于爱的构成要素

弗洛姆对爱是这样界定的:“爱是指热烈地肯定他人的本质,积极地建立与他人的关系,在双方各自保持独立和完整性基础上的相互结合。”由此可以看出,爱既是人处于克服孤独的需要,追求与他人结合,又是各方维护自我、保持个性,不把自身消融于他人之中。爱是一种活动,一种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双方平等、各自独立、相互肯定基础上的人与人的结合。弗洛姆把爱分为: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兄弟之爱、母爱、、自爱和上帝之爱。为了不使爱变得抽象,弗洛姆提出了爱的构成要素:给予、关心、负责、尊重和了解。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性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性的情感。

首先,爱是一种给予而不是索取。给予不是在物质领域,而是在人文领域,给予人的整个人格或生命,把他一生中最宝贵的生命活动、兴趣、理解、知识、幽默、欢乐、悲伤等无私地奉献出来。通过给予,“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足、我的能力”。

其次,爱意味着关心。这在母爱中表现得最为显著。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就没有爱。爱的本质是创造和培养,爱情和劳动是不可分割的。人们爱自己的劳动成果,人们为所爱之物而劳动。

再次,爱是责任。“责任是我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需要的响应”。负责任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对这些需求予以响应。

最后,爱是尊重。就是承认对方的自由和独立性,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对方独有的个性并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缺乏尊重、责任心会很容易变成控制别人和奴役别人的另类心理。

弗洛姆把爱看作人的一种基本需要、一种情感体验,从精神上界定爱,指出爱的本质是给予。弗洛姆的这些思想对人的全面发展,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爱情观大有裨益。

二、爱情教育――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素质是描绘个体条件和能力全貌的综合性概念。对未来研究极具权威的罗马俱乐部总裁佩西在《未来一百页》的报告中指出:“无论从哪个角度揭示未来,有一点是首肯的,未来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健康的体魄、渊博的知识,又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按素质系统划分,即具有良好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而大学生的爱情教育则关系到培养人、塑造人的问题,教育学生怎样走好人生路,是高校教育必须担负起的义不容辞的职责。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说过:跟青年男女个别地直接谈有关爱情的事情是很有益的。跟十七八岁的青年直接做没有掩饰的谈话,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需要的――需要教导青年来谈爱情。

首先,爱情教育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人从出生到成熟直至死亡,各个阶段都有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也就是说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其明显的年龄特征。人在一生的发展中既表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又表现出了连续性,心理学家们都把人的一生分为阶段来研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0―1.5岁是婴儿期,人格发展是信任对不信任;1.5―3岁是学步期,人格发展是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3―6岁是儿童早期,人格发展是主动性对内疚;6―12岁是小学期,人格发展是勤奋对自卑;12―18岁是青少年期,人格发展是认同感对角色混乱;18―24岁是成年早期,人格发展是亲密对孤独;25―65岁是成年期,人格发展是繁殖对停滞;65岁以后是老年期,人格发展是自我完善对失望。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至24岁之间,正好属于埃里克森所划分的成年早期,这一阶段人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体验爱情的实现。发展亲密感对顺利地进入社会健康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由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可以看出,情感是人的生存的必然需求,这个时期心理发展特点表现为需要获得别人对自己的亲密感,恋爱是这个时期人的成长过程较为显著的特征。如果人为地阻止大学生这种心理成长,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健康成长。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对真正爱情的含义、爱情的本质及所包含的全部内容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很容易出现不健康的爱情观。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能力,是需要学习的。爱情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了解什么是爱、爱的价值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使学生明白爱情产生的生理、心理因素,懂得如何去爱别人,如何被爱。

其次,爱情教育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们能正确驾驭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家庭,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应该使学生对人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包括婚姻、爱情、家庭。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的发展,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正是由于“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才产生了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才开始了人类的发展史。人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历史产生和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的需要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正确引导大学生对爱的需要。

最后,大学生中出现的爱情问题需要教育引导。不同学者对我国大学生恋爱的情况都作了调查,尽管调查年限、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不同,调查所得数据不同,但是从这些调查数据来看,大学生恋爱已是大学生活中十分普遍的现象。《2000年中国大学生性文明调查》的数据显示,有56.4%的大学生谈过恋爱。笔者2000年对西北边远落后地区大学生恋爱情况进行调查,有恋人的大学生占28.3%;2006年对宁夏师范学院大学生恋爱情况进行调查,正在谈恋爱的学生中05级占29%,04级占32%,03级占38%。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恋爱表现出下面几个特征:

①年龄低龄化。它是当今大学生恋爱现象的重要特征之一,以往大学生恋爱以高年级或毕业班居多,而现在许多学生入校不久便加入恋爱大军。

②方式公开化。我们知道,大学生的爱情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从改革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谨慎严肃期(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学生被禁止谈恋爱,谈恋爱处于地下;开放突破期(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法规的不断变化,文化的交融引发了社会观念和大学生自身观念的变化。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恋爱行为有了相对宽容的态度,大学生的恋爱方式日渐开放,由地下转入地上;网络条件下的速成期(2000年至今)。现在的大学生谈恋爱不在乎别人的注目和议论,在校园里形影不离,大庭广众之下卿卿我我已较为普遍。

③爱情表达方式缺乏修养。表现为恋爱行为不检点、不约束、甚至放纵。

④恋爱动机简单化。只恋爱而没有考虑到将来的结婚,不是清楚地、自觉地意识到恋爱是为了选择终身伴侣,不少恋爱者的动机只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或虚荣心的需要,消除内心空虚,寻找精神寄托,充实课余生活,满足好奇心,随大流等。

当然大学生爱情观的主流是健康的,认为爱情应该在学习和工作中,在相互学习中建立。但是我们也看到,在一部分学生中,爱情观不成熟,表现为爱情至上,把爱和被爱视为人生的第一目标,终日沉溺于爱情之中;游戏人生,一些大学生谈恋爱奉行的是“只求现在拥有,不求天长地久”,消除寂寞,打发时间;恋爱中缺乏责任,他们对于生活、对于未来没有一个清晰构架,对于未来家庭生活中需要担负的责任,还没有心理准备,爱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时候只是在脑海里闪现的一种拥抱的冲动而已。从大学生恋爱中表现出的特征可以看出,大学生在谈恋爱的时候,不理解爱情的真谛,不理解什么是爱,不能处理好恋爱与学业、恋爱与道德、恋爱与性等的关系。

如前所述,爱是一种能力。爱情不仅仅是一种瞬间强烈的激情,还是一项挑战和意志抉择,一项生命本质追求的价值判断,一个人生历程的切实承诺与实践。爱情是意志行为,是个体人格成熟发展的需要,爱情的指向是自我独立意志的主动抉择,是人类成熟个体认真履行自己的承诺,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去拥抱爱人的生命,是以自己生命的本质去体验爱人的生命真谛。爱不是无师自通的情感,面对大学生的恋爱现状,教育工作者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大学生的爱情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要引导大学生善待自我和他人的情感,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了解自我,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人生观、爱情观,为拥有完整和谐的人生做准备。

三、大学生爱情教育的内容、途径

大学生爱情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大学生形成健康和谐的爱情观,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以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不是鼓励学生谈情说爱。鉴于此,爱情教育的具体内容应该包括:爱的本质,爱的道德教育,爱的情感教育,爱的艺术教育,爱情与事业的关系教育,失恋教育,爱情与性的教育,生理教育,爱情、婚姻和家庭的关系的教育,法纪教育等。爱情教育的核心是爱情的道德教育。卢梭说:“道德的美必然增添爱情的美。”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爱情能使理智有助于感情,能向感情注入道德力量,使内心活动在道德上趋于高尚,而不使人去盘算他所爱的人能给他带来多大的好处。只有当感情和思想融合成人对人的道德责任感,爱情才会是高尚的。”

大学生爱情教育的主要途径如下:

首先,加强爱情的理论学习。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艺术。爱情实践的基础是爱情理论,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爱情教育首先要解决爱的理论问题,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爱情,爱情的本质是什么,爱情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如何处理恋爱中的各种关系,等等。可以通过专题讲座、选修课、推荐有关爱情的名著如《情爱论》、《爱的哲学》(瓦西列夫)、《爱的艺术》(弗洛姆)等,提高大学生的爱情理论水平。

其次,运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开展同伴教育,发挥群体效应。团体辅导是指在团体指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互相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当代大学生群体既表现为具有独立性、有主见、不盲目服从,具有变通性和灵活性,又因其自身道德理性的不成熟,喜欢参照和效仿,同时渴望认同和学习,希望得到支持和肯定。团体辅导的功能可以满足和适应大学生的这一需要。通过同辈群体的互动,助人自助,面临同样问题的学生能一起分享爱情问题中的烦恼与挫折、喜悦与欢乐,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的作用,从而提高大学生对爱情问题的认识,培养健康人格。

再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一个具有良好的校风的学校环境和一个温暖融洽、团结和谐、好学上进的班级环境,给学生以健康向上的精神感染和思想熏陶,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恋爱心理活动和行为。

最后,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及时解决大学生恋爱中的各种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美]弗洛姆著.赵正国译.爱的艺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3.

[2]张成山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8.

[3]黎文森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8.

[4]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

[5]张向红.我院学生恋爱观探析.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2).

[6]刘涛.近十年我国大学生爱情教育研究综述.江西教育科学,2007,(11).

[7]王守纪等.爱的艺术与爱的教育――弗洛姆爱的理论及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5).

篇14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我是高102班的黄静宁。很感谢领导能给我这次机会。我在这里代表艺术生来说说我的心路历程……”这个开头讲得大方得体,有板有眼,我边听边默许,全年级的学生也在全神贯注地聆听,有些同学甚至在做笔记。

“……既然后悔了,就要有所醒悟,就要有所改变,毕竟我们距离高考还有一年半的时间,毕竟我们的人生道路还很长。”事情并不像我所想的那样顺畅,黄静宁讲得有些忘乎所以了,“正如地理老师所说的,这次失败的价值有多大,就要看它能为你带来什么改变。或许,你因此而奋发图强了,那就是值得纪念的失败。老地,我喜欢你!”这石破天惊的一句“老地,我喜欢你!”使全场都震惊了,同学们先是静默10秒钟,接着哄堂大笑,很多男同学吹起了口哨,整个场面顿时无法控制。地理老师站在旁边,脸一阵红一阵白,很是尴尬。

地理老师是个刚毕业的帅哥,知识面广,讲课幽默风趣,据说很多女生都暗暗地喜欢他。但黄静宁这个性格娴静、勤奋好学的学生在全年级师生面前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令所有熟知她的人都觉得匪夷所思。黄静宁很快意识到自己冲动的后果,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镇定自若地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事情看似有惊无险地过去了。

这件事令我陷入深深的思考:黄静宁这样品学兼优的学生都能在紧张的学习中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感,其他学生呢?看来在高二这个“暗流涌动”的时期,我这个班主任的工作还有很多缺漏。会后,我约黄静宁谈心,了解到她父母常年在广东打工,她与父母在情感上缺乏交流,自从地理老师来了以后,她常常有一种莫名的冲动,今天终于情不自禁地释放出来。她知道说出来的后果,也在默默地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我宽慰她,地理老师只会把你当做小妹妹,不必太内疚,同学们只会把你的话当做玩笑话,不会太认真的,让她放下心理包袱。

高二学生正值花样年华,由于青春期性生理发育加快,学生由早年对性别的好奇,进入对性问题的关注、探究和思索阶段。我班是文科重点班,全班70名学生,60名女生,10名男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生是“宝玉型”的人物,男老师更是“国宝”级人物。如何引导这帮“春心荡漾”的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这是个问题。

首先,我让学生区分怀春的情爱与恋爱的区别。怀春的情爱属于青春期的正常心理,而“恋爱”如果把握不好,则既会阻碍自身身心的健康发展,还会阻碍对方身心的健康发展,闹出许多矛盾和纠葛,个别的甚至导致悲剧。然后,我布置好下周的主题班会——“花开自有时”,让学生搜集有关爱情的词句、经典的爱情歌曲、著名的爱情故事等等。主题班会在大家的期待中举行了,同学们都很兴奋,很投入,纷纷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发表了自己对爱情的见解,都认识到高中谈恋爱弊多利少,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有几个正在谈恋爱的同学低下了头,看来这次主题班会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我还趁热打铁,设立了“心理咨询小信箱”,为学生提供解决情感问题的场所,也使班主任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