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1: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家庭礼仪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艺术院校 家庭贫困的学生 人文关怀 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74
Abstract In the a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trengthen the poor students of the humanities concern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ork, a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personnel.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humanistic care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for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in a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the methods and suggestions for caring and counseling.
Keywords art college; students with family financial difficulties; humanistic car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艺术院校的学生不同于一般的大学生,艺术院校的学生都有一门属于自己的特长,有的专修音乐,有的专修绘画,有的学习表演等等,所以学生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来学习一门艺术,这就是不同于综合知识类型的学生。大多数艺术院校的学生家境优越,而贫困家庭的学生在艺术院校中与这些家庭富有、衣着靓丽的艺术生相比,则显得尤为平凡与自卑。艺术院校的贫困生不仅要顶着家庭经济贫困的压力进行艺术的学习,还要承担学习艺术所花费的高额费用。艺术院校的学生在初、高中时期,甚至幼儿阶段就开始学习艺术,由于过早面对压力和过高的期望,尤其对于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学生,家长过高的期望更容易使学生形成自卑、敏感的心理特征,这些都有碍于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因此积极对艺术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关怀和心理疏导变得极为重要。
1 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对家庭贫困学生的重要作用
1.1 对艺术院校贫困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在艺术院校强化对贫困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是艺术院校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保证。也是艺术院校教育目标的需要,也是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下艺术院校必须完成的教育目标之一。我国优良的教育习惯和主要优势就包括对贫困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同时它也是我国艺术院校教育特点和院校思想工作融合的产物,更是艺术院校日常要做的管理工作和教育内容。
1.2 进行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对贫困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家境困窘的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所以容易形成自卑、敏感、多疑的心理特征,但同时他们也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将来会是国家艺术界的高素质人才,由于他们处于人生的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所以需要艺术院校的管理者加大力度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的是令艺术院校的贫困学生成长为思想健康积极、成绩优异、心态成熟乐观的高素质人才。①
如今,世界已成为一个整体,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新的事物,新生思潮风起云涌,主要表现在思想逐渐多样化、复杂化;性格变得个性化、自主化。时代的飞速发展,带我们过渡到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个新时代背景下艺术院校也面临新的问题、新的矛盾,这给艺术院校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艺术院校管理者要积极发现问题并克服困难,做好对艺术院校贫困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
2 目前艺术院校对家庭贫困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重要性和形成原因
当前,许多艺术院校的相关老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这些工作初见成效,但现状还是不太乐观,也存在着不足。
艺术院校还是存在一些管理者不够重视这项工作,由于重视的不够,导致艺术院校对家庭经济不好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止步不前。艺术院校的管理者当然明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学校应尽的责任,但是还是有一些管理者存在认识上的不足,不执行可行性关怀计划,不重视因这份责任的缺失而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此外,还存在另一种状况,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愿意主动地接受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艺术院校的学生作为国家艺术界的希望和未来,艺术院校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不但要完成自己的学业,学会各种技能,还要在困窘的环境中成长为心理健康、品质优良的高素质艺术人才。可是部分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因为心理自卑而不愿向老师展示自己家庭贫困的一面。他们不愿自主的找老师谈心,有了问题不愿向老师请求帮助,不愿接受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因为他们的自我封闭和自卑,所以他们对自己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发展问题不够重视。②还有一些学生过于敏感、多疑,不想让其他同学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因为贫困学生认为家里没钱是很没面子的事。为了摆脱贫困的局面,家庭贫困的学生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挣钱维持生计的事情上,对自己心理存在的问题也不放在心上,时间长了也会疏于自己的学业。
造成这种现状主要有这些原因:一方面,艺术院校的一些管理者还是不重视这项工作,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学校管理者大都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为学习成绩优异的提供多种便利,从而忽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不会把老师和同学当作自己的朋友,在学校感受不到温暖与舒适。另一方面,艺术院校应该配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专业师资。过于重视对艺术的培训和教育,学校就会不自主的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忽略一旁。即使艺术院校设立这一岗位,一些本应负责对贫困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老师也会觉得自己没有得到重视,自己的职位可有可无,所以对待工作的态度也不是很积极。此外,有的艺术院校为了节省成本,不会请专业人员对贫困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多数学校要么是临时请来的老师,要么是辅导员兼做心理老师对贫困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些人员可能不具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技能,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也不会做到扎实和彻底,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如此,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自然变成一种摆设。
3 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方法
艺术院校的管理者要扩大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重要性的认识,从教育大局出发,以学生为本,自觉主动地开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工作。相关管理者应该不断学习,加强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重要性的理解,积极了解家境贫困学生的心理动态,依据家庭贫困学生的思想特点,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
首先,建立专门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工作队伍。学校应建立一支能着眼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建设的管理队伍,这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起着关键作用。只要有能力、思想素质高的管理工作者才能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开展的有板有眼,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地与老师沟通;反之,艺术院校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就会越来越低迷,家庭贫困的学生也不会主动与老师交流,心理辅导老师的工作热情就会慢慢降低。要想提高艺术院校人文关怀的工作质量,必须提高管理者的自身素质,要想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就需要加强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培训。在具体落实中,可以与其他艺术院校互相交流,获得更多的经验,还可以通过定期请专家进行心理知识讲座,安排老师进修学习等形式对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
其次,整合资源,开辟新渠道。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艺术院校的各种文化设施越来越齐全。如今艺术院校早已修建各种文化设施,如体育馆、图书馆等一些公共活动场所,这些活动场所要起到聚集贫困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心理疏导工作的作用。因为家庭贫困学生有经济、心理双重负担,所以一定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科学和合理性,要选择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对艺术院校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为提高家庭贫困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做好保障。
此外,充分发挥艺术院校学生处和团总支等部门对贫困学生的援助作用。艺术院校的学生处和团总支要积极主动吸引、指导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参加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活动,充分做好宣传活动。③艺术院校的相关职能部门可以经常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开展励志、积极向上优秀人物事迹讨论会,也可以与贫困学生进行沟通,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面对挫折的勇气。相关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上门访问、组织聚会、心理讲座等举措来缓解贫困学生的心理压力,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进行真挚、有效的疏导,以此来提高家庭贫困学生的心理素质。只要艺术院校的管理者工作做到位,每个家庭贫困的学生愿意得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学校的教育才会蓬勃发展。每个相关单位也可以相互借鉴经验,积极探寻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共同推进艺术院校教育的合理化、民主化、人性化。
4 结语
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核心精神,每一个有梦想、有目标的贫困学生都应该具有这样一种精神。贫困学生要用科学的思想充实自己的头脑,用健康向上的精神强固自己的态度,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国家的栋梁,为国家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④我们应依据新时代、新形势,积极寻找不同于传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工作方法,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中来,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和治疗,有利于贫困学生的性格发展,从而构建一个上下照应,推进思想教育工作越来越平稳发展的平台,这些工作也给艺术院校带来巨大的教育成果,对培养身体健康、心态积极、艺术精湛的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艺术院校的管理者是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主要承担者,要始终保持一颗充满热情活力的心态,突破工作中所存在的局限性,加强管理知识技能的培养,坚持不懈地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精神上的帮助。并通过各种途径集思广益,取得更多科学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工作方法,帮助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解决心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少一些心理负担,以精神饱满的状态完成自己的学业。
注释
① 蒋F.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② 吴长锦.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 幼儿 礼仪 行为 养成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30年代,陈鹤琴老先生就指出:“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家长和幼儿园老师是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主体,直接影响幼儿的礼仪教育,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家庭和幼儿园必须共同合作,形成家园共育的模式。
1 “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和家长应注意自身礼仪,树立良好的榜样
(1)我们一直遵循“言传身教“的教学模式,在幼儿的教育中,更侧重于“身教”。在日常生活中老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模仿力极强的幼儿,因此,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在日常生活中树立好的榜样。比如:在上课或与幼儿交谈时使用规范的礼貌用语;时刻保持衣着大方整洁;在和幼儿对话时,注意自己的姿势,更重要的是注意用自己的眼神交流,要给幼儿一种亲切感;自己出现错误时应该真诚的道歉;无论上班还是下班时有礼貌的和同事、家长、孩子问好,道别;热情的接待每个孩子的家长。树立文明的榜样,有利于增强幼儿的礼仪意识,通过言传身教,更能帮助孩子提高礼仪认识。
(2)家庭教育在孩子的礼仪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行为规范在家庭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其实,家长的言行举止也会直接影响着孩子,作为最佳模仿对象的家长,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如:孝敬长辈、爱护晚辈,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也会模仿着去关心爷爷奶奶,照顾爸爸妈妈,同时对其他的长辈也会多一份关心。因此,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幼儿营造一个文明的环境,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地成长。
2 开展“家长礼仪行为标兵”评比活动,促进家长参入
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长的礼仪行为在幼儿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开展“家长礼仪行为标兵”的评比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我们发倡仪书,让家长了解开展“家长礼仪行为标兵”活动的意义,明确“家长礼仪行为标兵评选条件”的具体内容,使家长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其次,每月的26~28日将“家长行为礼仪标兵”的名单在班级家园联系栏中进行公布,接受本班成员的监督。最后,凡被评上“三星级”以上的“家长礼仪行为标兵”将在园内进行通报表彰,由园长室授予荣誉证书。
3 通过开家长会、办园刊或家园小报等等,向家长宣传文明礼仪的重要性,让家长知道家长的一行一动影响着孩子
把礼仪教育贯穿在幼儿生活中,使校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提高。通过老师、家长的影响、教育,增强了幼儿的礼仪意识,日积月累,便形成了习惯。每周儿歌就是让家长明白怎样配合孩子,这样也增强了家长的礼仪意识。把礼仪教育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使得幼儿的礼仪意识逐步加强。
同时注意培养幼儿内在情感和外显行为的一致性,这样礼仪行为才能持久。如:设置画外音“给家长的话”,一方面向家长说明老师提出此儿歌的教育意图和对幼儿成长的意义所在,另一方面,也使家长领会到具体的操作方法,从而使家园沟通更能产生实效。另外,礼仪教育还有利于提高家庭的文明程度,最终家长就不用被动的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形成家庭和幼儿园共同教育。家园共育不但有利于幼儿礼仪习惯的养成,而且对家长的行为的提高有所帮助。幼儿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相互的沟通、监督、学习,不仅能提高家庭的礼仪教育,更能够带动社会的文明和谐。
4 幼儿园要采取措施鼓励家长主动配合
(1)幼儿园经常举办一些礼仪教育的活动,通过开家长会,办园刊等方式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以及自己孩子的礼仪行为情况。(2)可以通过家教沙龙,经常和家长对文明礼仪教育进行沟通交流。老师和家长可以共同研究,互相介绍好的礼仪教育的方法。(3)开展亲子活动,让幼儿通过社会实践得到真正的锻炼,如:购物、旅游等都可以让幼儿的礼仪意识增强,进而影响家长,社会文明礼仪也有明显的进步。(4)通过开展家长会,让家长明白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礼仪教育观。
5 把礼仪教育贯穿在家庭教育
幼儿相对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所以说很容易受到家长或外界的一些不良习惯的影响,这对幼儿将来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幼儿园应该多开展一些促进校园与家长之间联系的活动,比如:经常开家长会、办园刊或家园小报等等,向家长宣传文明礼仪的重要性,让家长知道家长的一行一动影响着模仿力极强的孩子。把礼仪教育充斥在幼儿生活中,使校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提高。家庭和幼儿园应该把礼仪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教育,这样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礼仪教育,丰富幼儿的礼仪情感。多让幼儿换位思考,有利于加强幼儿和同伴、成人之间的关系。另外,礼仪教育还有利于提高家庭的文明程度,最终家长就不用被动的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形成家庭和幼儿园共同教育。家园共育不但有利于幼儿礼仪习惯的养成,而且对家长的行为的提高有所帮助。幼儿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相互的沟通,监督,学习,不仅能提高家庭的礼仪教育,更能够带动社会的文明和谐。
6 积极利用亲子活动方式的长期性作用,强化礼仪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对文明礼仪的教学格外重视。准确的掌握我国文明礼仪教学的发展状况,了解教学中的不足,才能更好的在当下实行文明礼仪教学模式。从古至今,文明礼仪都是治国的根本之道,是中国文化独有的概念。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离不开文明礼仪。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充分说明了礼仪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本文就中职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
中职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模式
1引言
礼仪文化是我国古论规范、社会政治及文化发展的总和,因此,国家要想更好的发展及必须注重文明礼仪的教育。中职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时期是养成良好文明礼仪的重要阶段,所以说学校对学生进行礼仪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课程。学校应根据国家相关政策,遵循礼仪教育的发展,全面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文明礼仪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提高中职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培养更多的社会人才,为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2中职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文明礼仪教育本质上也称为道德教育,是塑造人类精神的教育。礼仪教育不仅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对于以就业为学习目标的中职生来说,礼仪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职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就业的目的,还能提高社会发展的整体进度[1]。“重技术,轻礼仪”是目前中职学校普遍实行的教学方式,有的教师给学生灌输了有技术就能有好工作的思想,使部分学生忽略了对文明礼仪的养成,认为礼仪知识无关重要。然而现实却告诉了我们对中职生实行文明礼仪教学的重要性。通过礼仪教育可以培养一个人优良的素质,是社会发展中一笔无形的财富,所以中职技术学校学校不应该仅仅重视技术的教学,还要对文明教学重视起来。
3构建中职生文明礼教育模式的策略
3.1把文明礼仪作为必修课程
课堂教学是传播文明礼仪文化的良好途径,通过礼仪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有关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了解礼仪文化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文化礼仪课程的兴趣。礼仪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礼仪、同学礼仪、师生礼仪、社会礼仪、家庭礼仪等,对多种礼仪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要想让礼仪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认真选择教材,精心设置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2]。目前,学校对礼仪教学的教材没有统一规定,所以礼仪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选内容丰富、合理及具有针对性的教材。另外,礼仪教学的方式也不能一成不变,适当加入新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堂的积极性,从而到达高质量学习的效果。
3.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明礼仪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塑造良好学习风气,所以创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克服不良习惯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每周一升旗时进行短时间的讲话,不定期的宣传文明礼仪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身边的小事做起,看到不文明的现象要敢于指出,看到文明的现象要树立榜样向他学习。同时,学校也要给予表现好的学生奖励,表现不好的给予处罚,实行奖罚分明的制度,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文明环境。
3.3构建班级礼仪之风
班级在学习中相对于一个小家庭,所以班级的文明礼仪风气也是特别重要的。班主任充当班级教学的主要力量,对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因此班主任在文明礼仪教学起引导作用,班主任应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选出适合的班干部,构建文明班级骨干。定期开展有关文明礼仪的主体班会,通过班会来传播学生对礼仪的进一步了解,同时举行有关文明礼仪的活动,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无形地认识礼仪知识,也是树立班级礼仪之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3.4举办有关文明礼仪的讲座
根据不同时段的教学需求展开专题讲座。例如,新生入学时期,学校可以举办有关学校规章制度的讲座,让学生认识到“无规不成方圆”的道理,教育学生规范自身行为,不要违背规章制度做事。不定期举办文明礼仪讲座,时刻提醒学生文明礼仪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例如,针对就业面试设置专门的教学,着重强调面试礼仪,让学生知道在面试的时候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告诉学生在面试是应该做到态度积极、主动回答、表现自然大方、针对性回答问题等面试中的礼仪常识及技巧,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知识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4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可以通过把文明礼仪作为必修课程、营造良好的校园文明礼仪环境、构建班级礼仪之风、举办有关文明礼仪的讲座等运用到礼仪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对文明礼仪的深入了解。
作者:王铃铃 单位:重庆市云阳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朱红华,谭立波,梁冰.学生家庭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4,25(18):114-116.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7―0031―01
现阶段,在各种政策的约束和经济不断发展的影响下,幼儿园在礼仪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对礼仪教育的重视不够,是造成孩子礼仪习惯缺陷的原因,相关教育部门必须对该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和解决。本文将对幼儿园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措施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幼儿园实行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1.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的中华文化,其中礼仪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被世人称为“礼仪之邦”,并对世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必须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只有让幼儿继承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组成部分,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2. 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礼仪教育的开展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社会基本行为规范,在不断的行为实践中,形成谦逊有礼的性格,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促进家庭和睦。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尊老爱幼,经过幼儿园的礼仪学习,幼儿能够形成尊敬老人的意识,并且孝顺父母,从而促进家庭和睦相处。
4. 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幼儿园礼仪教育是幼儿的启蒙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礼仪文化的传承,幼儿时期形成的礼仪习惯能够陪伴幼儿的成长,长此以往,对形成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意义。
二、现阶段我国幼儿园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幼儿在文明用语使用中有所欠缺。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在文明用语的使用上有所欠缺,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年龄造成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幼儿园礼仪教育实施力度不够。
比如,在幼儿园孩子午睡起床后,很多孩子不会叠被子、扣扣子,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直接对老师说:“老师,你给我把我的扣子扣一下;你给我把被子叠一下。”孩子在说话时语气比较理直气壮,没有使用“请“、”您“等文明用语,这不仅是受家庭教育影响,也是幼儿园礼仪教育缺失的表现。
2. 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太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的家庭孩子地位较高,父母对孩子的重视程度较高,导致很多孩子认为父母怎么对他好都是理所当然的。
比如,孩子想要一件玩具,就会立马让父母去买,如果父母不答应或是不让孩子如意,孩子便会大哭大闹,以自我为中心,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也是一种典型的礼仪缺失的行为,是礼仪教育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3. 幼儿园教育方式陈旧。很多幼儿园重智轻德,教师在这种要求下,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意识较为薄弱,认为礼仪教育范围过大,不适合现阶段的孩子。同时,在有关的礼仪教育中,往往只停留在形式上,教孩子读读礼仪儿歌,做做游戏等,没有在实践中实施。学校重智轻德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多教师都不愿意教礼仪,因为这个课题过于大。
三、改善我国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对策
1. 规范教师队伍。教师作为幼儿的启蒙老师,是接触孩子最多,对孩子具有重要影响的队伍之一,在幼儿礼仪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规范自身行为,为幼儿提供生活和学习的榜样。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成因;矫正对策
“不学礼,无以立。”礼仪素养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思想素质、处事能力。“知书懂礼”是衡量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文化素质与礼仪素质越高的学生,越容易取得成功,成为优秀的社会人才。社会年轻人才群体中,大学生占据半壁江山。大学生数量之多,他们身上不仅带有明确的个人形象,而且还映射着家庭甚至社会的精神面貌。现实情况却是,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与社会期待不符的行为表现,尤其是在一些公共场合表现出不识礼、不守礼、不行礼、不尚礼的一面,严重违背了社会礼仪素养要求,这与大学生高素质身份不相称的,应找到其形成原因并积极改善和解决。
一、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成因分析
1、客观方面的原因
(1)深受家庭礼仪教育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为“90后”青年,家里多数只有一两个孩子,父母过多的呵护与宠爱让其“恃宠而骄”,他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认为凡是有利的事情都要归功于自己,需要负责任的事情都是他人的错,只知道向他人索取,不懂得为他人付出,更不会为他人着想。“孔融让梨”的佳话也只能是一句佳话了。其次,父母并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较好的榜样,也许父母本身在生活中就存在较多的不文明现象,使得孩子受到不好的影响。
(2)高校礼仪教育重视度不足,未设立专门的文明礼仪课程。就当前而言,我国处于素质教育实践的“深水区”,在由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艰难转型过程中,我们面临来自于教育体制本身的严峻挑战,譬如重视成绩、升学率等,而在学生良好素养的培植、文明礼仪行为的规范等方面关注欠缺,以至于很多学生表现出“高分低能”现象。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这一教育缺失的问题,逐步将礼仪教育课程提上人才培养日程。但由于此项工作仍处于初步萌芽期,而且许多教师对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礼仪教学还未成为重点。
(3)社会环境多变,越来越多关于文明礼仪的负面新闻冲击着眼球。2013年社会事件“十重门”反映出的公共道德争论问题,使得整个社会都有些躁动,社会上、网络上存在的各种不道德、不文明现象混杂,加之缺乏对处于校园和社会过渡时期的大学生进行及时的教育与指导,这也给我们的大学生培养工作带来外部环境上的生存困境。
2、主观方面的原因
(1)礼仪践行能力欠佳。礼仪修养贵在内外兼修。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说的“质”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是指人的外在装饰,比如衣着言行等。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缺乏外表的修饰就显得粗野。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都接受过思想品德教育,具备对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认知,但是缺乏基本的礼仪常识。礼仪意识与礼仪行为的不协调,即主观愿望、礼仪动机与行为方式及效果之间相脱节的矛盾,是大学生礼仪养成过程中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2)知识结构的均衡能力有限。长期以来,社会上仍然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很多家长、学生甚至老师都认为理科比文科的发展机会多,这说明我们的教育生态环境严重失衡,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不到完全的均衡。许多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口头和书面)差,缺乏基本的交往表达能力,严重影响了人际沟通。理性思维大于感性思维,加之读书的减少,使得语言方面的功底越来越弱。
(3)忽略了提升礼仪素养的重要性。大学生是独立的个体,终究步入社会的他们能否在之后的工作中出类拔萃,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大学生能够在复杂的人际关系链条中顺利建立积极正面的个人形象,逐步拥有高效的人脉网络。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个人礼仪素养至关重要。个体若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提升个体的礼仪素养。虽然高校通过一些措施和校园文化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和践行文明礼仪,但却收效甚微。
二、矫正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对策
1、强化礼仪意识
近年来,学生获得礼仪知识的渠道主要源于家庭、学校以及所生活地区的风俗习惯等。分散的学习渠道与零散的学习内容,导致学生主体在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时很难建构起系统全面的对于礼仪规范的认识。缺乏礼仪意识是造成大学生礼仪素养普遍缺失的最主要原因。事实上,作为先进文化的接受者、传播者和创造者,大学生有义务也有责任在社会生活中将礼仪文化发扬光大。
2、营造礼仪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好老师,就是一本好教材。一种好的教育方法,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都可以影响到学生,规范他们的文明礼仪。因此,各大高校在注重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的同时必须注重教师师德修养的示范作用,加强校园育人环境的建设,重视家庭礼仪环境的培养,是礼仪教育的重点。各高校可以利用自身平台资源,通过网络、广播、报刊、宣传栏等大力宣传礼仪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礼仪的重要性,在潜意识里纠正不重视礼仪的错误看法,做到真正的“主动”学习礼仪。此外,借助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载体,通过开展礼仪知识讲座、编排礼仪短剧、校园文明礼仪网站、校园广播等形式,开展相关主题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大学生积极普及相关知识,使大学校园逐渐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
3、开设礼仪课程
高校应重视礼仪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把社交礼仪课设为必修课,在课堂上讲授利益相关的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把提升礼仪素养当成必做事、乐于做的事。高校还可以根据各学院各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就业方向设立具备针对性的礼仪咨询与培训部门,针对大学生目前的个体情况和社会需要开设不同层次的专项礼仪训练课。并在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过程中随时关注社会需要,及时调整授课内容。通过这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与训练,帮助大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礼仪知识,提高礼仪修养,实现大学生提高专业修养的同时延伸其为人处世的“软实力”的目的,为大学生未来综合发展奠定良好的品质基础。
【参考文献】
[1] 康小莉,云书海.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1.
一、提升学习礼仪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礼仪、品格是真正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提升学习礼仪重要性认识是落实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素养的关键。从目前情况看,学校对礼仪教育存在着不够重视、无计划、随意性大、忽冷忽热的问题。小学生对礼仪知识的认识比较薄弱,更谈不上讲礼仪。要知礼,就得先学礼仪知识,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入手。小学阶段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养成期,所以,一个人从小就应该学习礼仪常识,熟记礼仪格言,形成一定的动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有限,抽象思维还未充分发展,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说教,往往效果不大。
针对小学生礼仪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切实落实好礼仪教育,使礼仪教育取得实效,我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首先制定了《彭阳县第二小学学校礼仪教育方案》,使学校礼仪教育能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根据学校礼仪教育方案我校开设了礼仪课。礼仪课的编制以《小学生礼仪规范》和《弟子规》为蓝本,结合我校学生实际,从称谓礼仪、问候礼仪、就餐礼仪、待客礼仪、做客礼仪、穿着礼仪、行走礼仪、尊师礼仪等十八各方面系统编写了《彭阳县第二小学礼仪常识》课本。为了使礼仪课教学更有效,礼仪课上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编写三字经、歌谣,讲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熟记礼仪常识,给学生提供礼仪行动的指南。其次,充分挖掘品德课和其他学科中有关礼仪的教育内容,使礼仪教育走进课堂,各科任教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抓好礼仪教育。再次,重视礼仪教育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利用橱窗、板报、文化墙宣传小学生文明礼仪知识,处处渗透礼仪教育内容,对大门、教室、楼道、墙壁等校园环境进行了重行布置,使校园环境在布局上更具有科学性、教育性,积极营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家校协同增强文明礼仪教育实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直接在孩子身上发生作用。由于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较多,众星捧月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年轻父母对孩子过分娇惯和溺爱,望子成龙心情迫切,造成了家庭养成教育的淡化,忽视了对孩子的礼仪教育。缺乏礼仪教育表现在独生子女身上是,目无师长和他人,随心所欲,骄横不羁,不懂礼貌,不知礼仪;缺乏礼仪教育的家庭表现是,孩子坐上座,父母站着忙;电视霸着看,父母靠一边;家长未动筷,孩子早先吃……凡事父母“礼”让,孩子优先。小学生在礼仪方面表现参差不同的表现反映了家校教育的不平衡和家庭成员礼仪素质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影响了学校礼仪教育的效果。
家庭和社会对小学生的礼仪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家长良好的礼仪形象,家庭的文明气氛是十分重要的,有时家庭教育胜过学校教育,所以,礼仪教育应该从家庭教育开始。如何提高家长自身的礼仪修养,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学校每学期利用家长会对家长进行礼仪培训,让家长认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发给家长礼仪课本,使家长教育孩子有“礼”可依,减少盲目性。平时老师和家长多联系,反映孩子进步情况和存在问题,增强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努力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局面。
三、实践活动丰富文明礼仪教育内容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关鸿羽说:“习惯培养需要训练”。礼仪教育是养成教育。礼仪教育不是教育者将礼仪规范强加于受教育者,而是需要受教育者通过认识、理解而产生的一种正确的自发性的外在的表现活动。礼仪教育要重视做中学、实践中养成习惯。任何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亲眼看,亲耳听,亲自实践,通过在多次体验中反复积累,最终把外在行为表现真正内化成稳定的心理品质。因此,礼仪教育必须开展一些实践教育活动。
1、举办礼仪教育主题班会活动。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学校每学期积极组织各班召开“以文明礼仪伴我成长”主题班会,在班会上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教育,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找出自己在礼仪方面的不足,使孩子们在活动中知道“讲文明懂礼仪”的深远意义,不断纠正自己的行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2、开展礼仪教育角色游戏活动。角色游戏是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角色和遵守社会角色规范的一种自我教育活动,是学生礼仪习惯训练途径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表现拘谨、羞怯、被动,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扮演角色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表演如何问候、就餐、待客、打电话、购物等,学生心情愉快,乐于参与,可以强化学生对礼仪常识的掌握,使学生得到良好的礼仪习惯练习,进而习得他人的行为、积累社会经验,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
3、举行学期礼仪知识竞赛活动。竞赛可以达到巩固和检查的目的。学校每学期分年级举行一次文明礼仪知识竞赛,不但巩固了同学们已具有的文明礼仪知识,而且让学生学到新的礼仪相关知识,增强礼仪意识,加强自身修养。
4、组织观看礼仪教育视频活动。各班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利用班会课时间,播放各种礼仪教育视频,内容直观形象,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当代公民文明礼仪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掌握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以及各领域的交往礼仪技巧,使孩子们对于生活中的礼仪有新的认识和具体的行为指导。
除了以上活动之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开展礼仪示范表演、小品表演、文明礼仪用语征集、演讲、征文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磨炼意志,在活动中掌握文明礼仪的方式方法,让同学们对怎样做一个文明学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进一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远、更好。
四、树立典型引导文明礼仪教育方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首先要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著名作家冰心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礼仪教育主要实施者,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做到。教师要以深厚的思想感情、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处处给学生示范。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要热情还礼,教师有错误,要敢于承认,要向学生道歉,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其次,要发挥学生的榜样作用,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给他们树立身边的榜样,实效性强。我校每年三月份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在全校举行“文明礼仪示范班”和“文明礼仪标兵”评选活动,并进行隆重表彰;在宣传橱窗张贴文明标兵照片和自我介绍;利用红领巾广播大力宣扬文明标兵先进事迹;推选文明标兵轮流进行国旗下讲话,当期手,当礼仪监督岗监督员;组织文明标兵参加春游、扫墓等活动;以点带面激励、带动所有学生自觉形成文明礼仪习惯,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氛围,实现全校学生文明素质的提高。
五、注重细节做到礼仪教育的常态化
古人说:“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反映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教养,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个人素养的标尺。礼仪教育自孔子时代就成为对人的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在我国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所以,学校和家庭必须从小抓好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一、提升学习礼仪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礼仪、品格是真正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提升学习礼仪重要性认识是落实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素养的关键。从目前情况看,学校对礼仪教育存在着不够重视、无计划、随意性大、忽冷忽热的问题。小学生对礼仪知识的认识比较薄弱,更谈不上讲礼仪。要知礼,就得先学礼仪知识,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入手。小学阶段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养成期,所以,一个人从小就应该学习礼仪常识,熟记礼仪格言,形成一定的动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有限,抽象思维还未充分发展,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说教,往往效果不大。
针对小学生礼仪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切实落实好礼仪教育,使礼仪教育取得实效,我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首先制定了《彭阳县第二小学学校礼仪教育方案》,使学校礼仪教育能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根据学校礼仪教育方案我校开设了礼仪课。礼仪课的编制以《小学生礼仪规范》和《弟子规》为蓝本,结合我校学生实际,从称谓礼仪、问候礼仪、就餐礼仪、待客礼仪、做客礼仪、穿着礼仪、行走礼仪、尊师礼仪等十八各方面系统编写了《彭阳县第二小学礼仪常识》课本。
二、家校协同增强文明礼仪教育实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直接在孩子身上发生作用。由于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较多,众星捧月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年轻父母对孩子过分娇惯和溺爱,望子成龙心情迫切,造成了家庭养成教育的淡化,忽视了对孩子的礼仪教育。缺乏礼仪教育表现在独生子女身上是,目无师长和他人,随心所欲,骄横不羁,不懂礼貌,不知礼仪;缺乏礼仪教育的家庭表现是,孩子坐上座,父母站着忙;电视霸着看,父母靠一边;家长未动筷,孩子早先吃……凡事父母“礼”让,孩子优先。小学生在礼仪方面表现参差不同的表现反映了家校教育的不平衡和家庭成员礼仪素质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影响了学校礼仪教育的效果。
三、实践活动丰富文明礼仪教育内容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关鸿羽说:“习惯培养需要训练”。礼仪教育是养成教育。礼仪教育不是教育者将礼仪规范强加于受教育者,而是需要受教育者通过认识、理解而产生的一种正确的自发性的外在的表现活动。礼仪教育要重视做中学、实践中养成习惯。任何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亲眼看,亲耳听,亲自实践,通过在多次体验中反复积累,最终把外在行为表现真正内化成稳定的心理品质。因此,礼仪教育必须开展一些实践教育活动。
1.举办礼仪教育主题班会活动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学校每学期积极组织各班召开“以文明礼仪伴我成长” 主题班会,在班会上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教育,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找出自己在礼仪方面的不足,使孩子们在活动中知道“讲文明懂礼仪”的深远意义,不断纠正自己的行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2.开展礼仪教育角色游戏活动
角色游戏是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角色和遵守社会角色规范的一种自我教育活动,是学生礼仪习惯训练途径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表现拘谨、羞怯、被动,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扮演角色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表演如何问候、就餐、待客、打电话、购物等,学生心情愉快,乐于参与,可以强化学生对礼仪常识的掌握,使学生得到良好的礼仪习惯练习,进而习得他人的行为、积累社会经验,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
3.举行学期礼仪知识竞赛活动
竞赛可以达到巩固和检查的目的。学校每学期分年级举行一次文明礼仪知识竞赛,不但巩固了同学们已具有的文明礼仪知识,而且让学生学到新的礼仪相关知识,增强礼仪意识,加强自身修养。
4.组织观看礼仪教育视频活动
各班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利用班会课时间,播放各种礼仪教育视频,内容直观形象,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当代公民文明礼仪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掌握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以及各领域的交往礼仪技巧,使孩子们对于生活中的礼仪有新的认识和具体的行为指导。
四、树立典型引导文明礼仪教育方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首先要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著名作家冰心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礼仪教育主要实施者,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做到。教师要以深厚的思想感情、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处处给学生示范。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要热情还礼,教师有错误,要敢于承认,要向学生道歉,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其次,要发挥学生的榜样作用,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给他们树立身边的榜样,实效性强。我校每年三月份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在全校举行“文明礼仪示范班”和“文明礼仪标兵”评选活动,并进行隆重表彰;在宣传橱窗张贴文明标兵照片和自我介绍;利用红领巾广播大力宣扬文明标兵先进事迹;推选文明标兵轮流进行国旗下讲话,当期手,当礼仪监督岗监督员;组织文明标兵参加春游、扫墓等活动;以点带面激励、带动所有学生自觉形成文明礼仪习惯,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氛围,实现全校学生文明素质的提高。
五、注重细节做到礼仪教育的常态化
关键词:日本 礼仪教育 特点 启示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030-02
礼仪,从大处说,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传统及精神的象征;从小处说,是衡量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一把标尺。随着国际间的交流日渐频繁,人们的语言交流、行为习惯等礼仪行为虽是个人的小事,但从小事之中窥见国家、民族的内在精神。礼仪教育要从小抓起,因为礼仪教育是一种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教育。在人成长的阶段中,儿童阶段可塑性大,是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生活和交际习惯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儿童不仅要接受知识教育,而且也要重视文明礼仪教育。如果我们忽视儿童的礼仪教育,必将影响到儿童完整“人”的形成。纵观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儿童的礼仪教育。分析同处于亚洲的日本儿童礼仪教育的特点,借鉴其礼仪教育的经验,为进一步改善我国儿童礼仪教育提供有益的建议。
一、日本儿童礼仪教育的特点
日本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因此日本一贯重视以礼为基础的教育,重视向学生传授儒家所提倡的礼仪,并将儒家礼仪编成教科书,因此,日本的礼仪教育领先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礼仪教育。
(一)重视家庭礼仪教育
日本儿童从小在家里就要接受礼仪教育,礼仪也是日本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日本的儿童在家中学习的第一堂课就是学会尊敬父兄。鞠躬是日本非常普遍又极重要的礼仪。父母会教给孩子知道向谁鞠躬,还必须懂得鞠躬的程度。在家里,孩子要向父亲鞠躬;弟弟要向哥哥鞠躬,女孩应向男孩鞠躬。孩子向长辈或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鞠躬时,要等对方抬头以后才能把头抬起,有时甚至要鞠躬多次。在日本,餐桌礼仪也是儿童的必修课。日本的父母从小就向孩子详细的讲解餐桌礼仪。例如,吃饭时,如果勺子上附着了黏性事物,一定不要直接用嘴或舌头将其弄下,而是要寻找其他方法。因为勺子是一件公共的器皿,如果个人用嘴去触碰,就会影响到再次使用,这样是极其不礼貌的行为。母亲在家里把饭做好了,但并没有告诉孩子吃,孩子就不能自己先吃。孩子在吃饭前,必须要先说一句“那就不客气了”。一方面表示自己要吃饭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示对父母劳动成果的尊重。除此之外,日本还有许多基本的礼仪,如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坐姿端正等等。日本的文明礼仪已经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设立礼仪室,开设礼仪课
日本儿童进入幼儿园、小学后要接受正规的礼仪教育。幼儿园内设置礼仪室,礼仪室内放置着日式的摆设以及和服。幼儿教师会身穿和服,教儿童学习日本传统礼仪。例如,在茶道课上,教师和儿童都穿着和服,教师给儿童示范如何倒茶,如何敬茶。教师的示范作用,使儿童能更好的领会礼仪的重要性。进入小学,学校设有礼仪课。如,“道德时间课”“友爱课”等,还有专门的礼仪教材。日本根据各年级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确定不同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礼仪知识。如日本的儿童从一年级必须上“道德时间课”,每周两小时。课上教师向儿童讲解礼仪的重要性。课本几乎都是以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为素材,像仁、礼、忠、孝、义等思想全都包括其中。同时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要求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和养成基本生活习惯。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强调学生的体验性活动。例如,学校会安排学生到养老院、残疾医院等地接触并照顾弱势群体,学会友好相处。
(三)重视传统节日,体验传统文化
参加传统节日,体会传统文化是日本礼仪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每到传统节日如“儿童节”、“月见”等大项庆祝活动,从幼儿园到小学以及中学,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去参加到庆祝活动之中。目的是通过亲身实践,加深儿童对传统节日的理解。所以,日本政府专门提高了传统文化在学校礼仪课程中的比例,将其融汇在礼仪教育和日常生活中,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和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的凝聚力。
(四)重视开学和毕业典礼
礼仪不仅包括“礼”还包括“仪”,“仪”笼统的说就是仪式。日本非常重视学生的开学和毕业典礼,甚至幼儿园毕业都有隆重的典礼仪式。每年的四月是日本新年度的开始,也是日本开学典礼的时候。无论是在开学典礼还是毕业典礼,校长、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要穿戴正式,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仪式。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都有明确的程序,虽然每个学校不尽相同,但中小学典礼大体上包括唱国歌,领导讲话,学生宣言以及才艺表演等环节。例如在小学毕业典礼上,全体人员唱完国歌后,班主任点到谁的名字,谁就走向主席台,从校长手中接过毕业证书,鞠躬敬礼,然后发表简短的“演讲”。孩子们童真的人生“宣言”,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父母的心,有的父母喜极而泣。仪式接近尾声,毕业生用声情并茂的才艺表演表达对六年时光的回忆和留恋,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对父母和老师的感谢之情。最后,《再见》的旋律和掌声响起,待最后一位毕业生走出会场的大门时,掌声和音乐旋律才会停止。
二、日本儿童礼仪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现代人们观念中的礼仪是从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中逐渐演变而来的。古代的《礼记》、《周礼》、《仪礼》是中国的“三礼”集中论述了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当今,中国的礼仪教育与日本相比较,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幼儿园;见面礼仪
一、中国礼仪文化,礼仪的重要性
“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东方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煌。幼儿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启蒙时期,礼仪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部分。学前心理揭示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是身心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婴幼儿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礼仪教育只有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育的规律,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才能形成养成教育科学的梯度序列。在《纲要》及《幼儿园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前教育着重抓好礼仪启蒙教育和礼仪行为养成教育,通过解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可以清楚地罗列出学前儿童的礼仪目标和内容,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的梯度序列的完整体系。所以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礼仪的关键期。
二、什么是见面礼仪,幼儿现状
中国的见面礼仪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古代就有作揖之礼。近百年来,随着文化的变迁,中国的见面之礼变成了握手礼。而今,我们的孩子又如何行见面礼仪的呢?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大部分幼儿知道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也了解在学校、社会、家庭生活中如何做到讲文明、懂礼貌,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时常能听到家长反映,“为什么我的孩子不爱叫人?”为此在设计的情景中,随机测查了32名幼儿,“主动问好”的占40.6%,一半都不到,“不爱叫人,不主动问好”已成为当今中国幼儿的现状。
三、 幼儿见面礼仪的培养策略
策略一:班级活动培养幼儿认同性
1.创设社交情景,学会“叫人”。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因而我们努力创设一个视觉的礼仪氛围。师幼共同布置了“礼仪墙”,有相关的生活礼仪图片,孩子们也动手绘画了“我心中的礼貌达人”,以评选、绘画的形式形成潜移默化地感染。在此基础上,让幼儿辨清对方应该如何称呼。如:同学的爸爸、妈妈可以称为叔叔、阿姨,遇到年纪大的可以称呼爷爷、奶奶等。
2.在游戏中,学会“主动问好”。游戏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幼儿的一项基本活动。孩子们已学会用称谓打招呼了,但是他们却不愿主动问好。为此通过创设了角色区角:“爱心医院”、“扮家家”、“咨询处”,角色游戏中蕴含着许多不同身份的角色待幼儿去体验,更富含着多种教育环境与教育因素,有效地利用好这些教育内容可以使幼儿进入更广泛社会生活境界,让他们一方面了解到社会上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生活技能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让幼儿通过彼此协商,谦让和合作才能解决游戏中角色分配和各种争执,共同完成游戏的任务。幼儿通过各种角色的扮演,在游戏中学习主动向别人问好,帮助幼儿提高主动问好的意识。其次,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如:大班社会活动《我是小客人》、语言活动《有礼貌的好孩子》、音乐活动《礼貌歌》等,在活动中让幼儿感受主动问好能给别人特别有礼貌的感觉,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幼儿从了解见面礼仪到学习见面礼仪再到学会运用见面礼仪。
3.以身作则,感染幼儿。每天早上幼儿来园时,保安叔叔和保健老师在幼儿园的大门口,用热情的微笑、真诚的问候,迎接幼儿的到来。幼儿来到班里,班里的老师、阿姨热情地接待、问早。一声声亲切的问候,都会感染身边的家长,影响着身边的孩子。在幼儿来园、离园期间,整个幼儿园洋溢着问候声、道别声,这就是在传播浓浓的“见面礼仪”气息。
策略二:利用“兰精灵小广播”培养幼儿发展性
“兰精灵小广播”是我园立足于园本课程中的一项活动,利用这个良好地平台,让大班幼儿将“见面礼仪”的知识向全园幼儿进行普及。
1.“说礼仪”新闻。每周一次的“说新闻”打破传统家长、老师找素材,幼儿背稿子、播报新闻的形式。让幼儿发现身边同伴之间、师生之间有关礼仪的小事情,以此让幼儿在“说新闻”栏目中说一说这些文明礼仪的事情。把幼儿被动接受转化成主动探索,当大班幼儿播报“见面礼仪”新闻时,全园的幼儿也通过“兰精灵小广播”获得“见面礼仪”的相关信息。
2.“讲礼仪”故事。“讲故事”栏目中,大班的幼儿将语言活动《有礼貌的好孩子》、《夸夸自己和别人》中的故事,以及区域活动中自主阅读的有关“礼仪”的小故事向全园的幼儿进行分享。较好地将“文明礼仪”活动得以发展。
3.“唱礼仪”歌曲。“唱礼仪”歌曲是整个“兰精灵小广播”的栏目,耳熟能详的《礼貌歌》从孩子的口中唱出来,通过“小广播”传出去。不仅在大班段产生共鸣,其他年龄段的幼儿也随着哼唱,将整个活动推向了。
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小学阶段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教育,使孩子们从小系统地接受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
1.营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环境影响人,环境教育人,好的教育氛围可以塑造一个好的人才。“孟母三迁”,这个典型的故事,也是众所周知,古往今来有许多教育学者,特别强调环境的熏陶作用。我们在营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时是这样做的。①校园环境布置(包括班级布置)。让校园内处处渗透礼仪教育内容。一是设置“礼貌用语”警示牌,将日常礼貌用语(例如:“谢谢”“再见”“对不起”“没关系”等)设置在校园内;二是设置“礼仪教育”专用橱窗,宣传各种礼仪知识和礼仪教育的故事等;三是校门口设置“礼仪”主题教育小展板。每月活动主题设置于校门口,说明本月礼仪教育主题是什么,具体要求是什么,我们将开展哪些活动等;四是每班设置“礼仪荣誉榜”,记录本班学生礼仪文明表现。②设置校园礼仪岗。上学、放学时,在校门口、教室门口设置礼仪岗,主动向教师或同学问好,打招呼,敬队礼,说问候语。③设置校外礼仪监督员。由学生和家长共同组成,专门对学生在校外的礼仪行为表现进行监督和教育,并作好记录,每周学校和各班将分别给予总结。④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讲话等宣传阵地,宣讲礼仪知识,营造礼仪教育氛围。
2.开展礼仪认知教育活动。礼仪教育不是教育者将礼仪规范强加于受教育者,而是需要受教育者通过认知、理解而产生的一种正确的、自发性的外在行为表现的活动。因此,我们的礼仪教育必须通过开展一些认知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知道礼仪规范有哪些,何种方式才是符合礼仪准则的。①认识礼仪的重要性(形成原动力)。阅读一些礼仪故事,从礼仪故事中得到深刻的教育;熟记一些礼仪格言,从他人的评价中认识礼仪的重要性。②举办礼仪知识讲座。通过开办讲座,让学生知道各方面的礼仪知识,知道一些普通场合应该做到的一些礼节要求。③编写文明礼仪三字歌。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字数比较多,学生在背记时有一定的困难,但是童谣的形式学生很喜欢,我们在学习礼仪规范的同时以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小学生文明礼仪规范》为内容编写了礼仪三字歌,这一活动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④开展礼仪教育主题队会。积极组织各班召开“文明礼仪伴我成长”主题班队会,在班会中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教育,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找出自己在礼仪方面的不足,孩子们在活动中知道“讲文明懂礼仪”的深远意义。⑤制定《小学生礼仪常规》。通过制定《小学生礼仪常规》,让学生系统地知道我们在礼仪习惯上具体应该做到哪些。我们学校“礼仪常规”包括三大方面: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⑥礼仪进课堂。充分挖掘《品德与生活(社会)》中有关礼仪的内容,组织课堂教学评比。
3.开展礼仪教育实践活动。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关鸿羽说:“习惯培养需要训练”。著名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重视做中学,实践中养成习惯。任何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学生亲眼看、亲耳听、亲身实践,通过在多次体验中反复积累,最终把外在的行为表现真正内化成稳定的心理品质。我们的具体活动有:①“礼仪岗”角色体验。②开展了我与父母学礼仪活动。今年五一节,我们为学生及家长下发了“我与父母学礼仪”活动倡议书,要求学生带动家长学习文明礼仪,让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形成一个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③系列校外实践活动。如:“我是小交警”“学雷锋”“小公民宣传员”等。④“礼仪小课题”调查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各种探究性活动(小调查、小采访等),自己真切体验,主动认识而深刻感受到我们在各种场合、与人交往时应该做到哪些。例如:“我身边的服务小明星”“乘务员的一天”“礼仪现状小调查”“我们身边的不文明现象”等。⑤礼仪小标兵评比活动,使活动有始有终,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4.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作用的发挥。家庭与社会是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为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优势,我校采取了多种方式和手段,与家长、社区配合,利用学生不在学校的时间,对孩子的礼仪习惯进行培养。例如: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长联系卡”,与家长随时保持联系,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矫正,定时召开家长会,进行经验交流;成立学校与家长、社区联合课题研究小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好方法、好措施。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2008年秋,开展了“暑假礼仪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活动;2009年春学期,开展了礼仪教育主题教育活动———收集礼仪小故事,编写礼仪顺口溜等;今年五一节,我们为学生及家长下发了“我与父母学礼仪”活动倡议书,要求学生带动家长学习文明礼仪,让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形成一个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通过学生在假期中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养得到全面提高。我校开展礼仪教育工作是扎实的,成效是显著的,但我们在开展礼仪教育工作时,也遇到了一些困惑。一是部分家长对礼仪教育认识不够充分,家长对学生的礼仪教育还需要学校教育带动;二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衔接脱节。出现“5+2=0”的现象,即学校五天教育的成果被家庭及社会两天的影响冲淡了。
[论文关键词]礼仪教育 和谐社会 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规范常被视作人生之本、立业之基。在现代社会,随着国际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对公民的文明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礼仪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特别是我国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传统礼仪教育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总体而言,传统礼仪教育需要从不同层面、不同渠道来进行,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位一体”共同推进。
一、家庭教育:礼仪教育启蒙
相对学校、社会的教育而言,在礼仪教育中,家庭的教育处于基础地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最有影响的启蒙教育。他们在家庭中生活和活动,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形成各种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家庭教育是人生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可塑性强,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是礼仪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家庭礼仪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具体可由以下四方面着手:
1 重点突出爱心教育。礼仪的核心是爱心,幼儿爱心的形成也是实践的过程。最初只是出于纯粹的行为模仿,当他的这种行为得到他人的肯定时,幼儿会感到高兴,得到强化;经过多次反复和强化,渐渐形成了爱心心理结构。因此,在教育中,为幼儿提供一些好的范型,明确提出是非的评价标准,通过讲故事、表演、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献爱心捐款等,让幼儿在活动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逐步学会关心人、同情人、尊重人,使他们的礼仪行为成为内在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真正做到内心美与外在行为美的统一。
2 紧抓日常行为规范。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效果最明显的教育。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要把礼仪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留意典型的日常小事,让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为孩子指明方向。同时,还要对幼儿的做法做出正确的评价,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
3 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与邻里友好相处、关心别人,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做出榜样。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营造一定的氛围,制造一定的舆论,以感情的变化促进礼仪活动的开展。生活环境,是孩子品德最好的教师。许多家教成功的父母都十分留心在每日的生活中,在欢愉的气氛中,对孩子进行启蒙。
二、学校教育:礼仪教育规范
学校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理应贯穿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全过程。不仅要在学前阶段和中小学阶段注重礼仪教育,同时也应将其列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礼仪文化教育不仅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部分,而且从其适用性来看,各种各样专业化的礼仪文化,如商务礼仪、公关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应用性课程的开设,也为其今后步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修养和素质。
1 开设礼仪教育课程。通过开设礼仪课,将礼仪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将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交际技巧、指导学生掌握礼仪修养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规范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定期安排礼仪知识讲座,讲授礼仪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帮助学生做到知礼、重礼,并通过各种场合不断练习,养成习礼、守礼的良好习惯。
2 制定文明礼仪教育制度。学校要制定文明礼仪教育制度,将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实行长效机制,做到全员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风气育人。通过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通过学习校风和校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应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3 开展校园礼仪活动。孔子说:“立于礼,成于乐。”其中“礼”的达到要靠“乐”,孔子说的乐是广义的,不仅包括音乐,而且包括诗歌、舞蹈,简言之,即艺术化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引导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养成礼仪习惯。如开展礼仪知识竞赛、举办讲座、演讲比赛、礼仪辩论,讲礼仪故事,成立演出队,自编节目如小品、哑剧等进行以礼仪为内容的文艺演出。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生动性、直观性,能激励学生效法礼仪行为,既提高活动的文化层次,又培养学生的礼仪素质,还能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总而言之,学校应该从实际出发,认真思考,创新方法,做好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让文明礼仪之花处处盛开,形成浓厚的尚礼风气。
4 教师礼仪率先垂范。教师为人师表,教师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受到学生的关注和评论,因此教师必须懂得身教重于言传,正人必先正己的道理,在日常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质,尊重爱护学生,服饰整洁,举止大方,行为检点,于无声中将礼仪传递给学生。正如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因此,教师必须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坚持做到课堂上用文明语言上课,平时言谈举止当楷模。
5 创新礼仪教学方法。礼仪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上,而必须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各种教学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以期确保高水准的教学质量。这其中包括:(1)案例教学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要选择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价值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时,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在课堂上全班讨论。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师对案例分析的点评与总结,不应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也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的目的。案例教学法要求老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有较高的即兴发挥能力及较强的控制局面的应变能力,所以课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准备,避免陷入尴尬的无法控制的局面。(2)模拟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要求,设定区别于常规课堂形式模拟某种特定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情景或场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切身体会从而掌握相关知识技能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此教学法趣味性、可视性强,可形成立面教学效果,学生参与性强,可促进每位学生积极溶入教学情景中。在实施这种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应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然后设计一个情景,如应聘面试、推销产品、接待客人等,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自己设计台词、活动内容,演示合乎礼仪规范的活动,老师对学生活动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不足,最后结合礼仪知识强调礼仪要求。这种教学方法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内在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使教学更生动直观,取得了预期效果。(3)实践教学法。礼仪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艺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礼仪课程的了解和热爱,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声誉,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为了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礼仪知识,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三、社会教育:礼仪教育实践
明朝的儒学大师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认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和行是不能分开的。宋朝的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说明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社会教育是礼仪文化教育的深化与践行阶段,可以通过政府、大众传媒、社区和家庭予以引导推进。
1 政府。政府在礼仪文化的传播普及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将为礼仪文化提供正确的导向,地方政府应加强引导,将礼仪教育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进一步普及文明礼仪知识,规范文明礼仪行为,塑造人人讲文明、守礼仪、重诚信、团结友善、热情好客、亲和融洽的良好形象,营造文明和谐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一是崇尚礼仪的舆论氛围。城市主要地区、繁华大街要设立公益广告、宣传橱窗和宣传栏,利用多种载体、手段宣传文明礼仪,倡导文明新风。二是繁荣发展的文化氛围。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净化文化市场,发展各类群众文化事业,形成覆盖全市的文化活动网络。三是广泛参与的社会氛围。要充分发动党政军民、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努力形成广泛参与的社会氛围。四是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要做好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管理和监督工作,努力形成崇尚礼仪、争先创优的育人氛围。
2 大众传媒。礼仪的作用发挥是靠人们自觉来维持的,是靠社会舆论来监督的。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社会化单位,在宣传礼仪文明、建立良好风气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刊发或播出有关礼仪教育的公益广告及节目,使礼仪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
3 社区和家庭。创建文明社区。社区是进行礼仪教育的基本单位之一,可以组织居民进行礼仪文化的学习,以及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和评比活动,将礼仪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应广泛开展“创文明社区、做社区主人”和“绿色社区”“社区志愿者”等活动,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方便、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文明社区。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同学们对自身的礼仪素质关注度普遍较高,其中非常关注的占58.03%,较关注的占39.61%,95.39%的同学认为礼仪学习对将来的就业有帮助。实习学生对自身礼仪素质关注度,非常关注的比例高于平均数达到占62.53%,说明实习期间学生受企业和社会的影响逐步意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同学们在校园基本能够遵守日常行为礼仪,主要表现为:75.66%的同学认为学生不应该像社会上的人,应该保持学生本色,不染发、蓄长发、带夸张的配饰、穿奇装异服;52.63%的同学反感个别学生在大庭广众下的亲密行为;90.26%的同学在食堂就餐打完饭或是刷完卡后会说声“谢谢”76.97%的同学在食堂会自觉的排队打饭;85.53%的同学在图书馆、教学楼等公共场合会注意小声说话。通过对企业的走访我们了解到,用人单位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日益提升,特别是服务类企业更注重日常礼仪规范和行为习惯,希望学校能为其提供具有专业礼仪知识并接受过系统训练的高素质人才。
二、课程设计建议
(一)职业学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原则
(1)以学生礼仪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个人形象礼仪,提高个人修养;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日常交际礼仪,展示个人交际魅力,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职场礼仪规范;了解基本的家庭礼仪;掌握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并能将礼仪学习和传统文化的传承相结合,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2)与不同职业岗位要求相结合:在内容选取上,应本着实用、适用、够用的原则,实现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的有效融合。借鉴相关职业对礼仪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内容的构建上尽量向职业资格考试对礼仪的要求靠拢,为学生获取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和到相关岗位就业提供便利。
(二)礼仪素质培养内容
依据礼仪技能培养目标及相关岗位对礼仪的要求,职业学校礼仪素质的培养可设置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个人基本礼仪、日常交际礼仪、职场交际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交礼仪。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过程中可增加传统礼仪知识,同时为适应不同职业岗位对礼仪素质的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职业礼仪的讲授应有所侧重。四、职业学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途径
(1)夯实课堂理论基础教学课堂教学是系统地培养学生礼仪素质的有效方式。职业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的要求将礼仪课程设置为选修课或必修课,通过课堂礼仪规范和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行为规范,了解人际交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行为细节,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健康的交际心理,为营造良好的交际环境和发展空间打下基础。
(2)运用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礼仪课的特点是实践性强,仅靠教师口头叙述和演示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现代多媒体手段的灵活运用可以有效地融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交互式网络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堂容量,减少教学示范中的不规范因素,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现场录制,制作微视频的方式将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进行展示,通过现场互动的形式提高学生对礼仪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并能主动的把礼仪规范融入到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
(3)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在教学模式上,较为传统的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室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教”始终是整个课堂活动的中心。这种教学模式很难适应现代中职学生的要求,容易导致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无所事事、课堂教学效果差的现象,特别是礼仪这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后重点在于实践能力的提升,否则学生很难在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现代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应将课堂上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给予学生高度的信任,使其成为教学的主体,变为课堂的主角,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开展“微课堂”和“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摘要: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如何来提高当代大学生在道德和礼仪方面的素养,更有利于促进沟通和交流,更早的被社会所接受,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道德与礼仪 大学生礼仪教育 重要性
一、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1.1道德与礼仪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与国家之间的行为准则规范的总和。一个有道德的人,必然对于自己就有着一定的规范与约束。礼仪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根。有道德才能高尚,有教养才能文明。礼仪是由道德决定的,没有内在的修养,外在的形式就失去了根基。
礼仪是一个人内在的外化,而这种内在更多的则体现在人们学习、工作的与人交往中。礼仪是一种由心而生的道德规范,是一种典范表率,更表现为一种容貌和风度。礼仪是社会、道德、习俗、宗教等方面人们行为的规范,所以它是人类文明程度和道德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德是自我的教育,礼仪的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不仅仅能使自己在社会上拥有一个平等交往的机会,更是健全人格的表现。对于社会来说,徳比智往往更为重要。
1.2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
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人们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而且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接受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礼仪素养,有利于更好的促进与社会的沟通和交流,更早的被社会所接受,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1.3当代大学生的礼仪素养教育
大学时期正是步入社会的重要时期,想要在未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自我的价值,就不能放弃礼仪教育。社会是一个存在教育,而进入社会的基石便是“成人”。“成人”,便要懂得礼义廉耻,便要学会尊重宽容。社会需要交流,没有对自我的梳理,就很难融入社会。
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礼仪更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和艺术。在当代社会,交流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事情的最终走向。
科技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人们之间的距离看似越来越近,但是正是由于各种媒介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使得即时的交流和沟通被人们所忽视。手机短信代替了问候与祝福,网络文学也冲击着人们的眼球,交流与沟通似乎更多了机械化的冷漠。生长在新媒介下的大学生们,或许早已习惯了面对电脑屏幕,对扑面而来的小社会感到迷茫和手足无措。
在大学期间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学习礼仪有助于大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最好的一面。礼仪作为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能够让大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正视自己和他人,能够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得当的表现出自己的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快的融入新的社会。如若不能顺利的与人沟通与交流,则有可能会对自我认识造成不好的影响,从而对生活和学习失去信心。
二、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现状和原因
2.1长期的应试教育过多的强调成绩,而忽略了礼仪的重要性
可以说,学校一直在潜移默化的向孩子灌输着“礼仪”的营养。从小学到初中的课本上更多的是礼仪的典范。由于进入了初中以后,升学的压力使得学校不得不把中心放到应试教育上,在中学的6年,学生们由于学业的压力也不得不把精力投入到课本知识的学习中去,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并没有过多思考和感悟。在大学生的成长道路中,长期的应试教育忽略了礼仪素养重要的核心教育。
2.2父母的溺爱,忽略了对孩子的正确教育
我国现行的生育政策下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确使得社会的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利用。但是也正是因为此,父母多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对孩子无理由的溺爱,导致孩子的成长缺失。骄纵的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家庭是启蒙教育的摇篮,它远比学校的教育要重要。但是正因为父母的溺爱,忽略了对孩子的正确教育。
2.3大学生忽视、轻视礼仪教育自身修养
大学生的成长是伴随着时代的巨变的,当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大学生们在自我意识中便有意识的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一种排斥的倾向,取而代之的是追求个性和放荡不羁。这就使得大学生们进入大学校园后就会进入一个误区,觉得大学就应该是一个随意、散漫的环境,在大学里就无所谓校规校纪,甚至觉得放荡不羁才是大学生的特质。在课堂上,大声喧哗,随意进出,把和老师顶撞当做是个性。
由于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当代大学生自身修养不高等等的原因,造成了大学生礼仪素养低下。
三、提高大学生礼仪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3.1加强校园礼仪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大学礼仪教育应该更加的多样化,加强校园礼仪文化建设。可以开设礼仪的必修、选修课、定期的进行礼仪文化的展演、举办礼仪文化节等等。礼仪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并且是必须的,缺失礼仪的人将会无法立足于社会。
礼仪不仅仅是理论,更是生活的实践。大学生对礼仪的正确认识不能仅仅局限在课本和理论,应该融入环境自如的运用礼仪。这就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开设礼仪讲坛,系统的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性,给大学生们创设一个真实的环境,将所学到的礼仪知识转化为个人的风采。
想要提升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就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礼仪的氛围。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所以社会对于个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大学校园里度过的,学校里的环境总是在不停的熏陶着或是改变着大学生们。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会促进大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对周围事物有正确的认识,树立起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只有正确的认识事物,才能对礼做到由内而外的认识,从根本上理解到礼的重要性,深刻理解礼的内涵。
3.2父母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所以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父母相较于孩子则是更为成熟的个体,他们所能反映出个体在社会中的不同特点。父母在生活中的一些无意识的行为,往往会被孩子进行模仿。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言传身教是他们成长的重要积累。
对于个人来说,礼仪能够建立自尊、自信和自爱,在父母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父母对于孩子的尊重则同样是首位的。人与人之间是互相平等的,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对于自己的尊重,父母对于孩子也是如此。在家庭教育当中,相互尊重是教育能够获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在这当中,孩子不仅能够收获经验更能学会尊重。
尊重是礼仪的重要原则,在尊重中才能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家庭作为最好的课堂,更应该给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们创造一个平等、自律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在榜样作用下健康的成长。
3.3大学生加强自我意识,对礼仪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礼仪作为珍贵的中华瑰宝,大学生有着义不容辞的传承的责任。 继承和弘扬礼仪文化,首先就应该加强自我认识,提高对礼仪的认识。大学生们需要认识到,一个有着高雅的气质和潇洒风度的人总是能够获得他人欣赏的目光,学习礼仪运用礼仪可以消除胆怯增添自信,使自己在不同环境中都能应对自如。
礼仪也并不是片面的交际手段,礼仪是一个内心的修养,是良好道德的外化,同时是大学生提升自我的内涵,塑造良好形象的内在要求。大学生们不能一味的专注于专业知识学习,人文素养对于步入社会而言同样也是至关重要的。之所以会有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的时候不适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各种场合的礼仪要求知之甚少,因此,需要大学生加强自我认识以及对礼仪的认识,从而更好的提高礼仪素养。
参考文献:
[1]谭昆智 齐小华 马志强,现代公共关系学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7月
一、小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1.小班幼儿年龄小,各方面发展不完善。对于刚刚入园的小孩的,有的适应能力不好,会产生分离焦虑,常常要在园哭一个多月。有的孩子不出半个月就适应幼儿园生活了。这说明不同成长天数的孩子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总的说来小班幼儿还是太小了,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还是有待发展的。开学一两周就有个教学活动《宝宝有礼貌》,我对他们说,早晨见到老师要鞠躬说“老师早”,离开幼儿园要跟老师说“再见”,但是能够做到的小朋友只有那么几个,其他小朋友都忘掉了。也许并不是我们老师提醒他们要有礼貌,而是从身心发展角度来说有的孩子智力没有发展起来。2.5岁至6岁的幼儿可塑性强,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礼仪教育是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因此,孩子的潜能才更需要激发出来,礼仪教育要在平常的一点一滴渗透进去,让幼儿慢慢体验出来。小班幼儿的礼仪教育是整个幼儿园生涯的奠基,有好的开始,才会有圆满的结局。
2.幼儿礼仪行为整体表现不良。现在的还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里比较溺爱,导致孩子娇气、言行不一致,爱发脾气,各种毛病集一身。到了幼儿园里简直就是无法无天,这类幼儿喜欢打其他小朋友,乱弄老师的教室里的物品,而老师又不能对其进行体罚,最多批评几下,完全无可奈何了。先不说他能学到什么礼仪习惯,首先他的行为出发点就是错误的,他还不知道是非对错,这就是家庭的责任了。这样的孩子的一生早晚会被毁了的。
3.礼仪教育严重缺位,方法不合理。在幼儿园里的每周计划表上明明有礼仪教育的内容,可是有的老师并没有将它落实到一日生活中去,而是比较重视教学活动。这样就造成了以下几种局面:玩玩具时小孩子玩着玩着就争抢起来,抢不过就打人。喝水时明明不小心碰到了小逸,小逸就猛推了明明一下。晨间户外活动中,龙龙走到老师面前头也不抬的去走自己喜欢玩的手推车了。仔细想来,幼儿有什么样的行为与老师的教导方法还是脱不了关系的。
二、小班礼仪教育的策略
既然小班阶段的礼仪教育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尤其是人际交往如此重要,我试着提出了几个促进小班礼仪教育的发展的策略:
1.幼儿园教师应摆正教育观念,改正教育方法。
2.完善幼儿园礼仪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