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加强礼仪教育范文

加强礼仪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1: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加强礼仪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加强礼仪教育

篇1

【关键词】 大学生;师范生;礼仪教育

一、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许多高校都强调不允许学生穿拖鞋到课堂,夏天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同学特别是男同学穿着拖鞋去上课;在图书馆的杂志、图书上乱涂乱画,任意损毁;在卫生间、校园里、教室的墙壁上随处可见的污言秽语;在公共场合勾肩反搭背,大声喧哗。上课随意迟到、早退等。这些不文明的现象,特别是不该在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身上的东西,却在校园里时时发生。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大学生把无视校纪校规、行为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作是有个性。有的大学生只是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道尊重为何物。

大学生这种受教育没有教养,有知识没有文化的现象,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人才质量。究其原因,尽管是多方面,但是与大学中的素质教育过大、过空,质量欠佳不无关系,造成学生难以“入耳、入心、入脑”。高校应明确认识,把礼仪教育列入素质教育的内容,开设礼仪课,并有的放矢地将现实生活与理论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了解各类型的礼仪规范并在日常生活中严格履行,使之成为习惯。

二、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1.以礼“显”德,彰显师范生内外兼修的新形象。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总是通过“礼仪”来显现“礼”的修养,显现一个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人的道德素质是沉淀在内心世界,可以通过人的礼仪行为表现出来。对师范生进行礼仪修养教育,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念、规范、内涵的传授和训练。通过教育,使他们掌握并以基本的礼仪规范去完善自我的行为,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彰显自我的良好气质。

2.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有利于塑造未来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教师的职责是以以灵魂来塑造灵魂。人格来培养人格。师范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个人内在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有利于培养优雅的气质和美丽的仪表风度,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些对师范生成为未来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礼仪教育有利于强化师范生文明行为,提高社会文明素质。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师范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

三、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的途径

1.完善高校德育体。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优秀人才,要从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入手,加强师范生的礼仪教育。良好的文化素质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升华人格、陶冶情操,为未来的发展和更好地做人、做事、做学问奠定广博的文化底蕴。只有师范生自身具备了优秀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才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途径,在未来的教学岗位上着力塑造学生们的美好心灵,使学生们具备一颗善良的心,具备优良的文化品质。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礼仪素养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地熏陶和知识的内化过程,不但要重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必要的硬件建设,使学生接受环境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加强软件建设,高校教职员工都要十分注意自身的礼貌修养,为人师表,把造就具有高度礼仪修养的大学生的工作落到实处。还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的自我修养、自我教育意识及能力的引导和培养高校应开设礼仪修养教育课程,从加强学生礼貌知识入手,加强学生的礼仪修养。

3.强化教师的身教作用

其一,要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一个对教师职业充满敬意和热爱之情的人,具有献身教育的价值观,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以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使自身素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其二,注重教师个人仪表。一个气质高雅、仪表整洁的教师对学生的礼仪教育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的穿着、发式应根据自己的职业、性别、年龄、体型的具体情况做到合体、和谐、合度、整洁而又显示个性。

其三,积极创造礼仪实践的机会。学校应积极给师范生创造社会实践尤其是教学实践的机会,师范生只有在参加社会实践中才能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与他人共处共事合作的能力,增强学生守礼、行礼的实际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参考文献

篇2

一、注重礼仪教育,使幼儿学礼讲礼

(一)将文明礼仪教育融入课程中

将幼儿礼仪教育纳入幼儿教育课程中,旨在将幼儿礼仪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实施幼儿素质启蒙教育的一种手段。一是使用中央教科所研制的6+1礼仪教材,每周一节文明礼仪教育课程。二是将礼仪教育内容融入各科教育活动中。例如:在组织语言活动《两个好朋友》时,首先让幼儿观察图片,说说“哪个对”、“哪个错”,然后再请幼儿说说“为什么”、“应该怎样做”,通过讨论、争辩,使幼儿懂得了在公共场所应该怎样做,丰富了幼儿对公共场所礼仪的认知。三是进行国学经典《三字经》《新编弟子规》诵读活动,宏扬中华文明文化。

(二)将礼仪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环节中

在一日活动中渗透,树立礼仪教育意识,持之以恒、养成礼仪习惯。幼儿园一日环节包括入园、进餐、睡眠、学习、游戏、户外活动、盥洗入厕、离园等,幼儿一日生活中包含着大量的文明礼仪教育契机,灵活地抓住这些教育契机,及时引导教育,强化文明礼仪意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古人云:增人一言,重如珠玉;伤人一言,重于剑戟。可见语言文明的重要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交往过程中,教师十分注重引导幼儿使用“请”、“您好”、 “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礼貌用语,并要求幼儿做到“三会”,即会使用尊称,对长辈不直呼其名,不给他人起外号;会使用谦让语,如“对不起”、“没关系”、“麻烦您”等;会在一定场合使用问候语,如“早上好”“晚安”“再见”等。

(三)将文明礼仪教育融入环境创设中

恩格斯说过:环境造就人。幼儿园有整洁的、和谐欢乐的教育环境,有规律的生活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文明礼貌,团结友爱的相互关系都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习惯的重要外部条件。

首先,我们注重幼儿园的环境美化、教育化。一走进幼儿园,您就可以看到“请讲普通话”、“上下楼梯请靠右”“您好”“谢谢”“排队洗手”“安静进餐”“入园问好”等彩色卡通文明用语及多幅画面布满幼儿园的每个角落,为幼儿学习文明礼仪创立一个整洁、优美、文明的氛围。

其次,我们在各个班级开设了“文明乖宝宝”“礼仪之星”等专栏同时,每月根据主题活动的内容,布置相关的主题墙饰,如“我们都是好宝宝、“我会做”“文明我最棒 ”“我来帮助你”;并且常常在教室的图书角投放礼仪方面的书籍、图片,如:故事《小兔找朋友》《孔融让梨》《兔宝宝找快乐》等。使幼儿在欣赏的同时,受到人物典范的感染。我们还张贴与礼仪教育要求相一致的儿童画,用视觉语言暗示、提示幼儿,提醒幼儿一言一行要符合礼仪规范。使幼儿在优美的环境中自觉遵守秩序,学习礼仪之道,促进了礼仪规范的养成。

二、丰富生活实践,使幼儿知理用礼

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是由“行”到“情”,再由“情”到“知”的转化,然后将知、情、行合而为一的过程,要重视为幼儿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体会礼仪行为的意义,内化礼仪品质,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1、建立礼仪值日制。

每天早上7:25--7:35,有领导带班的5位教师组成的礼仪值日小组,微笑着向教职工、家长、小朋友问好;7:40—8:00,有教师带队的8名幼儿礼仪值日组,身披“我是文明小公民”的礼仪绶带整齐的排在幼儿园大门口两侧,微笑着向家长、小朋友问好,以促进礼貌用语和仪容仪表的规范化。

2.布置适当的任务让让幼儿去完成。

通过布置任务,让幼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强化文明礼仪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体会讲文明礼仪的乐趣,加深印象。例如:分饭时发现少了勺子或碗,请幼儿去向保育老师请求帮助;小班的弟弟妹妹有需要帮忙,让幼儿热心的去帮助他们等等。

3.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幼儿练习。

为幼儿创设主题情景,让幼儿通过情景演练,获得并强化第一情感体验,这是对礼仪教育内容的复习、运用和巩固,是对幼儿的综合考察,促进内化,最终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如:经常创设情景让幼儿到邻近班级借物品,懂礼貌的好孩子才能借到所需物品,没有借到物品的,让大家讨论为什么没有借到?怎样才能顺利借到物品?并且让幼儿再实践一次,直到成功。使幼儿懂得有礼貌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4.组织幼儿进行社会实践与交往。

我们在布置适当的任务让幼儿去做,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幼儿练习的同时,也为幼儿创设条件与机会,组织社会实践与交往。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进行礼仪实践锻炼。比如:

(1)组织大班幼儿佩戴“我是文明小公民”的绶带到周边社区公园、广场进行宣传,将文明礼仪送到每一个见到的人身边。

(2)节日教育。如“三八节”给妈妈洗脚,;“六一儿童节”分享美食活动 ;“教师节”给老师说一句祝福的话;“中秋节”分享月饼,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重阳节”通过看望老人,进行尊老爱老活动等等。通过节日活动来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3)超市购物。我们在组织主题活动中让幼儿上超市购物,为幼儿提供独立购物的机会,在购物中引导幼儿碰到困难有礼貌地询问,能与营业员交往,同时引导幼儿心中有他人,购得食物与成人一起分享。

(4)带孩子到银行、公交站观看1米线后排队,在银行内,小朋友们看到许多市民在1米线后有序地排着队等待办理业务,在公交站内,小朋友们看到乘客们自觉地站在1米线后排队等车,当车子到站的时候,排队依次上车既不会造成车门拥堵还节约了时间,小朋友们把这些看在眼里,体会到了遵守秩序所带来的好处。

从这些活动不难看出,要把一种文明礼仪行为转化为幼儿内在的品质,光靠说教是不够的,只有经过实际的训练,礼仪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成效。

5.开展“文明小明星”评比活动。一是在角色游戏中设置礼仪服务台,为幼儿“排忧解难”;三是在大舞台游戏中,评出观看演出懂礼貌、遵守公德的“文明观众”。四是在娃娃家、小邮局、小商店、小医院等活动中,评选文明家长、文明医生、文明顾客等。

三、注重家园沟通,使幼儿明礼多礼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影响的,因此,要求幼儿园、社会、家庭各方面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发挥整体教育功能。

1.以教师的示范性言行影响幼儿。

教师的言行举止可以作为幼儿的表率,可以有意无意的引发幼儿的模仿和日积月累的强化巩固。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响,为了能更好地进行礼仪教育,我们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假期中我们实验教师分批进行了礼仪培训。在工作中,我们注意以身作则,主动与幼儿、同事以及家长打招呼,言谈文明有礼;时时提醒自己不说粗话,与人交往中做到“礼”字在先。努力以自己的文明礼貌言行去感染幼儿,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到良好的行为。在班级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礼貌言行风气。

2.以文明的家庭氛围影响幼儿。

篇3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employment process various universities students have the etiquette training not to be high generally, the etiquette quality flaw's phenomenon, this become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o get employed obstacle on the way, this article through analyzes this present situation, and unifies the employment and the etiquette knowledge, explains in the career guidance process to strengthen the etiquette education diligently the necessity and the important meaning, and attempted was proposing the raise employment etiquette's content and the way.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礼仪教育

Key word: University University student Career guidance Etiquette education

作者简介:黄豆豆(1981- ),女,广东汕头,法学学士,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目前, 尽管各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日益重视,然而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等原因,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是比较薄弱,同时由于各种原因,目前高校大学毕业生的礼仪修养水平不高,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种种缺乏基本礼仪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学生的礼仪文化修养水平不高,势必影响大学生的素质和整体形象,给毕业生就业造成一定的障碍。

一.目前就业过程中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礼仪缺失现状

当前大学生因礼仪修养而使得就业困难重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缺乏社会公德和遵纪意识

现实生活中校园里破坏公物的现象比比皆是:有同学为求近路而不惜践踏草坪;户外运动中弄坏了校园里的公共桌椅、栏杆和垃圾桶;课桌椅上经常会看见各式各样的涂鸦。破坏的这些都是学校的东西,学生并没有觉得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其实关系很简单,一旦形成习惯性不讲社会公德的行为,就业中再精心的准备也会无意识自我破坏掉。我们常听到捡起一片纸屑而得到一份工作的例子,企业之所以出现这样考核大学生的方式,也是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缺乏的证实。

遵守纪律是社会化程度高低的表现,大学生遵守纪律差的弱点反映了其社会化程度低。而作为企业来说,必须要有各种规范来约束员工的行为,一个没有纪律观念的学生,就会对企业的规章制度淡漠,最终会因违反正常程序而被企业淘汰出局。如作为公司的员工,上班不能迟到,这是最起码的一条。因此大学生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尽快适应企业朝九晚五的制度。

1.2自尊却不尊重他人

自尊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它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大学生在家人和老师的呵护与激励下都有着非常强的自尊心。在家里有家人的关爱,在学校有着老师的关心,大学生在象牙塔里有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就业时很难完成观念的转换,如今年大学生就业竞争特别激烈,但是很多学生依然不选择到西部就业,究其原因,就是大学生“天之骄子”的虚荣心和“高、大、铁”(高薪水、大城市、铁饭碗)的就业目标所造成的。在找工作时,很多学生无法接受企业对他们的层层考验,被拒绝就觉得自尊受到了伤害。工作时也是这样。很多学生刚工作时常常发牢骚说感觉没有了自尊,觉得自己大材小用。大学生的不尊人主要表现在思想上的清高。在学校时一些大学生就存在不尊人的行为,比如上课迟到并无惭愧之色,施施然走进教室。有人在网上调查大学生十大陋习,不尊重人就是其中之一。

1.3缺乏诚信和爱岗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为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中国人民大学曾就“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进行了调查,发现“敬业精神”在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指标中列第二位,在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欠缺的指标中高居第一。可见,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是当前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大学生缺乏诚信敬业精神在就业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大学生毁约。一些大学生在实习后就与用人单位签定了就业协议,事后单位给他们安排了岗位、办公桌,甚至有的连名片都印好了,可到了报到时突然说要毁约,这些情况让公司措手不及,非常被动。而这些存在于高校学生就业中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礼仪修养的缺失。

二.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加强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1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这是用人单位最起码的要求

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这是与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 礼仪教育,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念、规范、内涵的传授和训练,使他们掌握并以基本的礼仪规范去完善自我的行为,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彰显自我的良好气质。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

2.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维护持久工作的基本能力

由于缺乏礼仪修养和交际技巧,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受挫,进而影响到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礼仪教育能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实践表明,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寂寞和空虚等。同时,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能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更好地经营自己的事业。

2.3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这是能否应聘成功的先决条件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通过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在招聘会上,言谈儒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神态大方、礼仪到位的大学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能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礼仪培养的内容及途径

3.1毕业生就业礼仪培养的内容

高校毕业生就业礼仪素质培养的目的就是学习掌握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所必需的礼仪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以提高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增强其适应社会和职业变化的能力。因此,在进行培养内容的构建上应以学生礼仪技能培养为目标。让大学生学会运用仪表、仪容、仪态和言谈等个人基本礼仪,提高个人修养;学会运用问候、握手、介绍、交谈、接待、宴请等日常交际礼仪,展示个人交际魅力,提升个人形象,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运用书信类文书、致辞类文书、对外商务信函类文书礼仪,借助礼仪文书传递信息,表达友好、尊敬之意;学会运用应聘、商务谈判、商务服务、商务会议、商务仪式等常用商务礼仪,赢得商务伙伴的信任、支持,维系良好的商务关系,实现双赢战略;学会运用涉外商务礼仪,拓展工作领域和范围内容。在内容选取上本着实用、适用、够用的原则,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

3.2毕业生就业礼仪培养的途径

首先,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教育,抓好课堂教学。学校应在就业指导课中大幅度的开设有关现代礼仪的课程,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礼仪,规范行为举止。教师在上课时介绍一些有关礼仪的书籍或播放一些影片,如《金正昆讲礼仪》等,可以让学生自学,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

其次,加强学生的礼仪实践。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又指导理论。学生的礼仪知识拥有后,如不在实践中运用、充实、完善,那礼仪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实践是动机和效果由此及彼的桥梁,我们掌握了礼仪知识,就要到实际社交活动中去运用。到社交场合中多听、多看、多想、多学,自己的礼仪修养才会不断提高。大学生要时时处处自觉地用礼仪的准则来规范自己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这样才能在就业中表现良好。而学生的礼仪实践除校园行为外,还有一种方式可以快速的提升学生的礼仪。让学生多参加各种应聘会。在应聘会上,学生不仅能学到相应的应聘技巧,更多的是可以了解应聘中需要哪些礼仪,都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从实践中来学习、充实、完善自己的礼仪。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高校公关礼仪教育 意义 现状 加强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时代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较强的能力,而且必须具备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修养。当前不少大学生的礼仪修养跟时代对于大学生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反差,在言谈举止、服饰、待人处事等方面都很难令人满意。细节决定成败,因而礼仪素养在求职竞争中的地位逐渐被重视。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认同礼仪教育,明白其重要性,并能认识到自身礼仪修养的不足,有提高的愿望。高校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公关礼仪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这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加强大学生公关礼仪教育的意义

公关礼仪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在交往中,为了塑造个人和组织的良好形象而应当遵循的尊重他人、讲究礼节、注重仪表、仪态、仪容、仪式等行为规范、程序和办事准则。公关礼仪是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准绳,它不仅是个人交际技巧与应变能力的反映,而且是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知识、道德情操、精神风貌的折射。

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在治国安邦、成就事业、个人生存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的公关礼仪的教育意义重大。

1.个人方面: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是“90后”,在家大多为独生子女,是在家长的百倍呵护下长大的一代,他们多数比较自我,不善于与人交往、相处,甚至有些人还缺乏最起码的礼貌,如:不注意尊重别人。《公关礼仪》不仅以它的一系列理论规则教育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真诚与尊重的原则,敬人与宽容的原则,等等,而且通过一系列具体可感的行为举止体现出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公关礼仪教育,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身修养,懂得如何获得自尊与自信、理解与信任,而且有利于培养优雅的气质和优美的仪表风度,增强个人的自信和魅力,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

2.学校方面: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的和谐是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礼仪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并尊重社会。”[1]让学生通过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掌握交往技巧,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社交礼仪的基本原则,与同学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积累交往经验,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而实践表明,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提高学生的自信,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所以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态和愉快的人际交往,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建设。

3.社会方面: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国家的礼仪水准如何,往往反映着这个人、单位、国家的文明水平,整体素质,整体教养。古人曾经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将礼仪列为立国的精神要素之本。遵守礼仪,应用礼仪,将有助于净化社会的空气,提升个人乃至全社会的精神品位。[2]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文明的主要传播者,他们将会把习得的文明礼仪带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带去文明新风,促进社会各领域协调发展,对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防止和抵制不文明习气的蔓延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高校公关礼仪教育的现状

在访谈中,对“电话礼仪中,如果双方是平级,事情谈妥后,应该由谁先挂电话”为例,错误比例达到50%以上;据调查,49.5%的学生表示曾因为自己礼仪上的不周而造成过不好的情况,48.3%的学生曾在举止礼仪上被别人提出过批评。[3]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礼仪知识,导致行为上的失范。如有些大学生衣冠不整、有些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有些在早上升国旗仪式时,双脚叉开,双手插袋,或站成“稍息”的姿势,甚至随意走动,表现出一幅无所谓、漫不经心的样子。这些行为都显示出他们无礼仪、无修养的特点。大学生不良行为的存在,严重损害大学生的形象,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及未来的职业生涯。当前大学生的公关礼仪知识缺乏,礼仪素养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与高校忽视公关礼仪教育有关。

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末,在大学的第二课堂活动就开设了《大学生公关礼仪》讲座,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公关礼仪》课程已在很多高校作为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并把它提升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逐步完善。但当前高校公关礼仪类课程的开设与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很多高校对该课程未引起足够重视。有些高校只是在一些专业开设涉及公关礼仪知识的相关课程,未能面向全校学生;一些高校的公关礼仪类课程一直被视为选修课而不被学校、任课老师重视。七八十人甚至一百多人集中一室,教学秩序难以维护,教学效果更难达到。有些高校对任课教师不加选择,谁课少谁顶上,教学内容和方式单一。有些高校缺乏必要的教学硬件设施,使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据调查,在最为关注的求职过程中,有77.5%的学生没有学习过礼仪类课程,在这类学生中,理工类学生占了58.4%,文科学生中也仅仅局限于某些特定专业如行政管理、高级文秘等专业开设了“公关礼仪”等课程。60.5%的学生表示很少有接触礼仪知识的渠道。[4]在实际求职过程中,不少大学生因为某一个细节缺乏礼仪常识而错失良机。

目前就礼仪教育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而言,根据对南京高校600名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得出认为礼仪知识不重要的仅占6.7%,76.8%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礼仪素养方面尚需提高,认同在大学里必须开设礼仪类课程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87.8%。[5]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认同礼仪教育,希望在学期间了解、掌握更多礼仪知识,提高自身礼仪素养。高校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切实开展公关礼仪教育,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竞争力的提升尽到应有的职责。

三、高校加强公关礼仪教育的对策

1.将《公关礼仪》课程引入课堂,纳入教学计划。

高校应将《公关礼仪》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以学分制的形式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之中。确定教师,选定教材,为礼仪课程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课程设计必须具有切合学生实际的合理性和系统性。为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邀请各院系的带班辅导员和学生社团骨干认真进行教学内容的研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心理和行为特征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比如对于大学新生可以加强校园礼仪、形体礼仪方面的教育;对于中间年级的学生加强日常交往礼仪、恋爱心理礼仪教育;而对于毕业年级的学生则加强求职应聘礼仪、商务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应该加大仪态方面的课时数,强化仪态、言语、行为规范方面的训练。

2.加强教师礼仪素质培训。

教学质量首先源于教师队伍的自我超越。在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对学生心灵及人格的塑造,具有其他社会成员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教学效果的好坏一方面在于教师的言谈举止和风度仪表如何,另一方面在于教师对教材如何处理,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礼仪教学内容。但就目前的礼仪教学师资情况看,很多教师都是自学成才,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导致教师往往不能作出标准的礼仪示范。同时教师往往从学校到学校,社会经历较浅,使礼仪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教学方法单调,重理论教学轻实际操作,教学效果不佳。公关礼仪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及时进行知识更新,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高校应该为任课老师提供机会加强专业培训,支持他们到一些组织、企业调研走访或参加一些公关礼仪实践活动,使他们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营造校园文化的礼仪氛围,开辟礼仪教育第二课堂。

通过校园各种媒介形式,将礼仪文化融入校园活动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开展礼仪知识竞赛和礼仪体验活动,并鼓励大学会生积极投身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不断积累交往经验,展示礼仪的魅力和大学生的风范,让大学生切实感受礼仪素养的真实性与重要性。通过罗列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礼仪缺失点,学生能产生共鸣;利用舞厅举办舞会,学生懂得舞会需要注意的一些礼仪;成立礼仪服务队,能锻炼他们参与社交活动的礼仪能力和自身的礼仪形象设计能力等。教师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应给予必要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礼仪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公关礼仪[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1.

篇5

一、切实做好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更形成了古老的传统美德和礼仪规范,“孔融让梨”,尊敬长辈传为美谈;“程门立雪”更是尊师的典范……但现在的孩子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破坏公共财物,满口脏话等等,传统的礼仪在相当多的孩子身上逐渐淡化,“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校根据实际制定了《小学生礼仪十条》,从“知礼”开始,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

二、文明礼仪教育要坚持常抓不懈

文明礼仪教育是养成教育,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让学生形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学校、班级建立文明礼仪监督岗、从出勤、出操、卫生、纪律、文明礼仪等方面量化,进行学生个人评比、班级评比,并张榜公示,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文明礼仪的自觉性。当然学生某些不文明现象出现反复,这是正常的喜,此时教师应对学生充满信心,抓反复、反复抓、扎扎实实,坚持不懈,奇迹就会出现。

三、文明礼仪要在丰富的活动中

活动作为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载体,它既可以推进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又可让“学礼仪,用礼仪”的成果展示和升华。开学初,首先提出明确的要求,具体的任务,规范学生礼仪行为,在活动指导和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举止。如“三、八”妇女节,举办爱妈妈主题教育活动:了解、记住生日;为妈妈写祝语;帮妈妈做一件家务事;为妈妈捶捶背……让学生充分理解母亲,进而学会关爱家人,孝敬长辈等。在教师节,开展“感谢师恩”活动,加强师生交流,增进情感。

利用班队会,开展丰富多彩、直观形象的礼仪教育活动,如礼仪知识竞赛、文艺演出、文明礼貌用语征集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文明礼仪的方式方法,养成健康的文明礼仪习惯。

四、文明礼仪教育融于校园文化中

篇6

【关键词】礼仪文化;青少年;教育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即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要从学礼仪开始。礼仪对人的一生十分重要,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然而,在当今的教育中,礼仪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进展缓慢。青少年时期正是接受思想文化教育的黄金时期,对塑造其人生意义非凡,因此,必须提到一定高度来认识。

1 当前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礼仪文化体系

目前,礼仪方面最为丰富的是各种院校的专业课程,以商务礼仪为主、专业性强,适合青少年特点的书籍资料却少之又少,并且思想教育多,实践技能训练少。其实,礼仪不能等同于德育,它是应用性很强的普适性学科,其内涵十分丰富,不仅是道德层面的教育,更是贴近生活、操作性很强的实践课程,从穿着服饰到言谈举止,从个体的行为到社会群体的规范等等,包罗万象,包括了思想意识、道德规范、民风民俗等众多范畴,但是目前我们的礼仪教育体系并不完善,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适合青少年发展的科学文化系统,从幼儿到青少年形成一套具有连续性、科学性的完整体系,便于有效地进行养成性教育。

1.2 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礼仪教育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投入不足、落实不到位,教育流于形式的现象比较严重,很多地方用突击式、口号式应对考察或作为工作业绩,敷衍的现象并不鲜见。尤其在中学阶段许多学校礼仪教育形同虚设,学校、老师、家长的关注点放在了成绩上,似乎成绩代表了一切,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习的压力,导致师生把学习作为压倒性的任务,礼仪修养、人格品性的培养被漠视化、边缘化。而美国的评价体系却十分看重人品、人性的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帮助敬老院老人、参加慈善募捐等实践活动在申请高校时是十分重要的加分项,礼仪修养、个人品性被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些很值得我们反思。实际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十分重视礼仪文化道德情操的教育培养问题。

1.3 任务不明,责任不清

礼仪教育不只是学校一家之责,学校、家庭、社会该怎样协调,怎样实施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明确的认识,出现问题时,往往问责难。例如,近年来关于校园暴力等事件频发就是典型案例,如果我们及早教育,用礼仪涵养自己,以道德自律,匡正行为、纠正错误,就可以减少、控制犯罪行为,避免悲剧的发生。因为礼与法往往只有一步之遥,跨越了礼的界限就可能演变为犯罪,礼仪教化可以有效遏止青少年犯罪。然而,由于任务不清,责任不明,家长学校没有能够做好这一工作,造成礼仪教育的缺失,出了问题之后,往往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影响了礼仪教育的主动性。

2 青少年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 青少年时期是礼仪教育的最佳时期

在人的生命周期中,礼仪教育的最佳时期是青少年时期。青少年正是接受文化的基础阶段,也是关键时期,抓住人生关键时期进行教育,就容易接受和吸收,深入人心。从社会学角度说,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从生物人演变为社会人,是文化的作用使然,礼仪文化是一个人人生中最为重要的文化之一,是做人之道,有了礼仪文化人们便有了行为标准,通过教育,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能够更好地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宋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小学题词》中说,“蒙养佛端,长益浮糜,乡无善俗,世乏良才。”这就是说,如果童蒙时期的教育没能够扶正孩童的心性,他们长大之后就会越来越浮华不实,若普遍如此,则乡间就没有好的风俗,世间也就缺乏优良的人才,“蒙养佛端”就容易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来,有了童蒙教育即可“养其正”,培养正气。朱熹强调了童蒙时期教育的重要性。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朱熹所说小学阶段是指8-15岁,他认为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必须抓好、抓紧,这一时期孩子们还比较单纯,坏习气少,受到的教育能够植根心田。在朱熹的理论中,小学阶段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重在“教事”,通过具体行事,养成行为习惯;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重在“教理”,探究事物的“所以然”,从而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这一认识与今天社会学观点基本相同,也符合现代教育的思想理念。

2.2 礼仪讲究内外兼修,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

礼仪教育对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礼仪讲究内外兼修,讲求以德为基础,重自律、重德性培养,将心性修养化为自觉,达到一个境界高度。礼仪不再是一个形式问题,《礼记》中有“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就是强调礼仪不仅要求言谈举止的儒雅得体,行为规范,而且内心一定要有鲜明的德性,“德”是礼仪行为的原动力,是礼之根本,这使得礼仪具有了更深层的塑造灵魂的意义,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也造就不凡气度。传统文化别重视气节情操的培养,这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可以帮助人们廓清思想,明辨是非,保持清醒头脑,不为利益所惑,坚持正气,是非常可贵的。礼仪修炼可以使人的心胸开阔、豁达,心智成熟,有益心理健康,有效减少心理问题,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

2.3 礼仪教育是现代社会的需要

现代社会对用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待人接物、来往应酬、组织活动及协调事务等情况,往往要求专业之外还要有很强的多面性,要适用多种角色,一些礼仪能力、素养就凸显出来,仅有专业知识就不够了,礼仪的应用非常明显。因此,礼仪教育也是适应当今社会通才教育的需要。

3 意见和建议

3.1 建立合理的礼仪文化体系和教育评价体系

根据青少年特点,建立科学有效的礼仪文化体系。要行之有效,科学合理,汲取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经过各方面论证,构建新时代的礼仪文化体系。内容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递进,从技能到理论都得到提高;过程上,如朱熹所说从“教事”到“教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从一般应对向文化纵深发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建立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改变那种重成绩、轻品性的评价体制,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美国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很值得学习。

3.2 重视各种教育因素的作用

礼仪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影响礼仪教育的因素很多,我们对各个方面都要予以重视,只有各方协作,才能实现礼仪教育的目标。

3.2.1 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基础,这在礼仪教育上尤为突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习惯与认知,父母的权威对孩子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父母的榜样力量是极大的,正因如此,要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在出现重大问题时家长必须承担应负有的责任。长期以来一些家长总是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全部托付给学校了,无论出了什么问题都与自己无干,一味地把责任推给学校,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家长对孩子成长负有不可替代的责任。离异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发生问题几率多,特别是心理方面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家长关心欠缺。

3.2.2 重视学校教育

学校是教育的主体,是青少年社会化的最主要的社会环境因素。要根据学生年龄有的放矢的选择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学校中师生群体的行为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个体的认知判断,因此要建立良好的校风,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否则,不良的环境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师生、同学间人际相处,一定要互相尊重,教师更要为人师表。要把讲尊重、讲诚信落到实处,那种按分数把学生划等级的做法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更不能因此在言语行为上讽刺挖苦甚至责罚;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建立诚信体系,应该让人们意识到诚信高于成绩,建立正确的荣辱观,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成绩评定一切的评价体制。

3.2.3 社会群体不可忽视

社会群体中,同龄群体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对留守儿童、因家庭离异而缺少关爱的孩子们来说,受同龄伙伴影响往往比较大,我们要关注这些孩子的社会交往群体,防止受到坏影响、沾染坏习气,帮助孩子们结交品性良好的社会群体。

3.2.4 关注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

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达,网络、电视等媒体在当今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对人的影响都要大,对人的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传媒中的形象、行为经常被儿童青少年当成学习模仿的对象。对这些媒体的关注必须加大,做好审控。不利青少年成长的要戒除,如暴力镜头,吸烟、酗酒消愁的情节,多制作些正面的、健康的、愉悦身心的好作品。特别是对低龄儿童,家长更要加强监管,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加强舆论文化的监督,多注入正能量、正面宣传,鼓励、树立良好的形象和社会风气。

3.2.5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重视各种社会力量,政府部门要重视加强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建设精神文明家园,如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文明城市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对人的影响往往干扰着正规的、正面的教育,考验着对正面教育的信任感。因此整个社会必须重视风气引导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3 注意教育方式方法的运用

目前,礼仪教育表面化现象比较严重,急于求成。礼仪教育不是搞运动,不会一蹴而就,只能采取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日积月累,逐步养成。礼仪的目的也不是培养听话的好孩子,而是有思想、有能力、明辨是非的公民和人才,因此,要充分尊重个性发展,科学地选取内容和方法,与时俱进,合乎时代的要求。加强实践,重视其应用性学科特点,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篇7

关键词:文明礼仪;教育;现代公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147-01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要切实加强青少年儿童文明礼仪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切实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学校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基地之一,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学校必须切实加强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掌握校园、家庭和公共场所的礼仪基本知识,逐步养成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

1、规范校园教育阵地

(1)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红领巾广播站、校园电视直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文化宣传阵地,大力宣传现代公民教育内容。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内容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为主线,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每周讲话内容有明确的主题,内容充实,能真正起到引起师生的共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狠抓养成教育。坚持举行校周会,总结各班开展活动情况,表彰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和激励孩子们。利用周会课、整谈课及品德与生活课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教育,结合《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层次有针对性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指导和文明养成教育,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入手,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3)抓好校园建设。学校围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实行全员育人,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风气育人。通过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通过学习校风和校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应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2、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人的知书达礼并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获得的。目前,小学生对该知识的认识较薄弱,要改变这种现象,要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入手。时过境迁,物换星移,礼仪规范也随着不断发生变化。归纳起来,无外乎有这样几个方面:在家庭生活中,表现为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谦恭礼让、谅解宽容、与人为善,特别是在对外交往中,重形象、讲礼仪;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遵守规则、维护公德,同情弱者、扶贫济困,爱护环境、善待自然。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抽象思维还未充分发展。因此,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应明确、具体、详细,提高可执行性。如:在与人交往中所表现的礼仪。和别人见面时要说声“你好”、“您好”;跟别人道别时说声“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得到别人关心、帮助、支持时要说“谢谢”;打扰了别人或有愧于人时说声“对不起”、“请原谅”。别人向自己道歉时应该回话“没关系”、“别客气”等。这些要求非常明确、具体,有助于学生的遵循。此外,还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所以然”。说声“对不起”也是最常用的礼仪用语之一,它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使人与人之间紧张的矛盾关系松弛下来,有助于我们与他人相处融洽,能让他人相信你,接受你,更能让自己亲近别人。

3、教师树立学习榜样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陶行知先生一生恪守自己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箴言,始终严以律己。纵观古今中外,但凡著名的教育家,无一不以他崇高的人格力量而在世上树立起丰碑,成为“万世师表”。 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著名作家冰心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一个人格高尚的教师,都必须具有一种严格的自律精神,她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应该做得到。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做错了,也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4、整合德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1)家校互动,形成合力。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切实加强教师家访工作组织管理,教师要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特别要重视与后进生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从而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真正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有效地教育学生。

篇8

1.礼仪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文化也常常被人称之为“隆礼重义”的伦理型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言之,一部中国文化史,即是一部礼的发生、发展史”。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论层面上,如果不了解礼,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实践层面上,如果不能继承传统礼仪中的合理内核,弘扬中华文明实际上是一句空话。”

礼仪教育肩负着选择、传递、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崇高使命,一方面它把优秀的中华传统礼仪转化为青年一代的内在道德结构;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形成崭新的时代精神风貌。所以说小学生既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因此,加强小学生礼仪修养,就是继承我国优秀的礼仪文明,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2.礼仪教育是进行道德建设的强大动力。在我国传统礼学的理论体系中,礼包含礼仪和礼义。礼仪就是仪式,是礼的物质形式;礼义则是蕴藏于礼仪下面的思想,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基础。

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总是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的礼仪修养表现出来,正所谓,“德诚于中,礼行于外”。礼仪本身既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要求,又是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其理论核心主要是围绕如何严于修身律己、尊重他人、承担社会责任而形成的伦理道德的一整套体系,没有对礼仪的正确认识,没有对礼仪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就不可能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和道德的判断能力。礼仪自外作用于人心,约束人的“心”与“行”,使其摒弃“恶念”、“恶行”,一心向善。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约之以礼”,就是用礼仪来约束自己。礼仪通过仪则的约束方式,使礼义成文化、具体化、制度化,从而让人们的心灵有明白的依托可以追随,使人们的行为有明确的规范可以遵守。所以,对小学生的礼仪教育有利于引导小学生逐步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树立起内心的道德信念和礼仪修养准则,真正做到“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

3.礼仪教育是塑造良好形象的重要环节。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礼发诸外”的结果就是塑造人外在的良好形象,礼可以起到修饰作用。“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故文饰、粗恶,声乐、哭泣,恬愉、忧戚,是反也,然而礼兼而用之,时举而代御。故文饰、声乐、恬愉,所以持平奉吉也;粗恶、哭泣、忧戚,所以持险奉凶也。故其立文饰也,不至于窕冶;其立粗恶也,不至于瘠弃,其立声乐、恬愉也,不至于、惰慢;其立哭泣、哀戚也,不至于隘慑伤生,是礼之中流也。”《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意思是说,礼是从端正容貌和服饰开始的。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一定是体态端正、服饰整洁、表情庄敬、言辞得体。学习礼仪有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优雅的举止、整洁的仪容、得体的着装、礼貌的谈吐构成了一个人外在美的形象。清新可人的外表形象会让人赏心悦目,端庄大方、谈吐不俗的举止也能让人平添好感。因此学习礼仪能更充分地展示个人良好的教养与优雅的风度。

篇9

一个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文明之林享誉千年,在于它独特而充满魅力的文化。我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古代有“孔融让梨”、“曾子避席”,现代有“的宽容”、“列宁让路”等等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礼仪教育体现在我们身边的细节中,虽然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就像清新的空气一样,能让人心旷神怡。

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幼儿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孩子们思想道德的教育者。因此,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这就对教师自身的整体水平要求更高、更细致,而礼仪修养则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幼儿时期是其个性初步形成的关键期。教师对幼儿的影响不仅贯穿于他们受教育过程的始终,而且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所以规范的教师礼仪,在教育过程中对幼儿的思想、知识、智慧、道德、意志、情感、个性品质、言行举止等方面的渗透及其影响力是难以估量的。

一、礼仪的内涵

首先“礼”来源于生活,“礼”的根本源于“诚”,其核心最终是“尊重为本”。也就是《论语》中曾说的 “不学礼,无以立。”“仪”则是礼节的表现形式。它不但是尊重、友好的具体表现形式 ,而且还是社会秩序基本核心。“礼仪”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由此可见,礼仪成了人们道德修养标准的指向。

二、教师的礼仪和道德修养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广博的知识经验、现代化的教育能力和健康的身心,还要有为人师表的内在素质、受人尊重的外在职业形象。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是老师个人道德品质和个性展示的基础,也是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礼仪融入了我们的生活。礼仪修养的体现,成了衡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文明与教养的重要体现。作为教师,礼仪修养是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对幼儿以身作则、为社会树立良好榜样。教师平时的言传身教更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严抓教师素质建设 ,才是教育繁荣的基本。

三、教师在幼儿园教育中应具备的素质

 幼儿教师教师应具备的七种素质

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理论知识,更应具备优秀的品质及道德修养。教师是幼儿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幼师应具备以下七点基本素质:

1.要有执着的事业心

幼儿园的日常工作是琐碎和平凡的,同时情况又是复杂多变的,有时孩子的行为会出现问题,有时孩子的生活又需要教师特殊的照顾,在这样艰巨的工作下,许多教师不免会出现烦躁情绪,而这种情绪会传递给敏感的孩子,使他们感到焦虑不安。所以教师应该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充分的准备,坚定信念,保持一颗执着的事业心。

2.要自信、自尊

自信、自尊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个性特征。一个对自己工作没有信心,消极懈怠的人是无法做好工作的。幼儿教师自身充满自信、自尊的人格,处理问题时也表现出自信都将感染幼儿,给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模仿榜样。

3.要有良好的自我形象和个性品质

幼儿虽然年龄幼小,但是也喜欢美好的形象。孩子们会说:“老师真好看,和妈妈一样”。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教师什么都懂,其形象在他们眼中无比高大,老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是敬仰和崇拜的对象,老师的位置往往在父母之前。因此教师要格外严格要求自己,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们喜欢举止大方,亲切活泼,穿着得体的教师,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举止。

4.要有爱心和童心

教师不仅要爱漂亮的孩子,也爱长相一般甚至丑陋和有缺陷的孩子;不仅爱聪明的孩子,也爱发展速度缓慢甚至迟钝的孩子;不仅爱听话的孩子,也爱调皮的甚至有许多问题行为的孩子;不仅爱家庭背景富裕、社会地位高的孩子,也爱平民甚至家境贫寒的孩子。童心是教师通往每个孩子心灵世界的桥梁。一位好的幼儿教师往往是幼儿的“忘年交”,是幼儿群体中的一分子,他们保持了一颗纯真的童心,积极参与孩子们的各种活动,和他们一起游戏、讲故事、说悄悄话。在这种平等的关系中,教师就能够和幼儿之间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就会在幼儿内心引起“共鸣”,同时教师会在生活中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更加爱孩子,由此,教师的教育工作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四、如何提升教师礼仪素养

如何把教师礼仪融入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使之更好的发挥它的重要性,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动听的语言、得体的表达是教师礼仪的基本要求。

优秀的美德、高尚的人格是语言美的基石和源泉。现代教师应该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使用普通话教学,这是拉近师生和同事之间距离的法宝。教师要言语要起到正向效应,从自尊需要的取向入手。

1、课堂教学的语言力求严谨准确、表达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有节奏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教师优美语言产生的基石。文化修养的高低及视野的开阔度决定了一个人的思路开阔度。庄子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舟也无力。”这就要求老师在学习和巩固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的接受和吸收外界新的、有用的信息和思想,多参加对自身有所提高、感兴趣的活动,习惯性的把自己的感受与同事或幼儿分享,那么在沟通的过程大家之间的距离会渐渐拉近,在增加自我的人格魅力的同时也赢得了幼儿和同事们的尊重。

2、尊重幼儿,讲究表达方式和策略。用建议的方法容易让人改正错误,从而保护了双方的尊严。在充满对自己能力信任的氛围之中接受建议,启发了幼儿自我奋发向上的内驱力,进一步提高老师的威信和幼儿自己改正缺点的自觉性。 在针对中幼儿自尊敏感性以及幼儿自我认识能力提高的特点,教师只要让其明白错误行为及错误所在就罢手,尤其是在幼儿犯一些小错误,点到为止。

(二)得体的服装,不仅代表着教师的精神风貌,更是自身素质的体现。

1、教师的着装与教学效果是相互相承的关系。教师的衣着及言谈举止都是幼儿的楷模、学习的榜样。正因为如此,教师的着装礼仪,就不能看做是简单的率性而为的行为,而是具有教育和示范引领的作用。教师日常着装应柔和、大方、典雅,以色彩柔和为佳;上岗时穿轻便服装,配以舒适的鞋子;上班时间不赤脚或穿拖鞋或跻拉着鞋。教师衣着能够反映出教师个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自信的精神,衣着体现教师个人的情绪情感、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征,而教师的情绪情感状态又感染着幼儿在教育活动过程的心理状态。

2、教师服装礼仪规范原则是整洁大方。身为教师更应注重自身的职业形象,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避免在幼儿面前呈现不恰当的职业形象。女教师的服装忌短、露、紧、透、艳、异,男教师则不能脏、乱、破。因此,教师服装礼仪是有一定的要求。男士应该衣服整洁,上课不带通讯工具、不准在公共场所抽烟等,女士则服装得体、不能涂指甲、不穿奇装异服、可以化妆但不能浓妆艳抹,尽可能不要佩带首饰等。

(三)高雅的举止、得体的仪态、端庄大方的形象是我们现代教师的必然要求。

1、要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就必须讲究礼貌礼节。为此,必须时刻注意你的行为举止,久而久之就自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习惯,一种由内向外散发的自然 。一个人表现出的行为举止很多时候是他内心世界及生活态度的体现。如何拥有高雅的举止形象,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应该做到端庄大方、自然得体,从容自信的步履、端正挺拔的站姿、亲切坦诚的目光、准确生动的手势等都会给幼儿及同事以精力旺盛、稳健敏捷的感染力。

2、面部表情亲切、自然。幼儿们喜欢充满热情、笑口常开,始终把真诚的目光投向全体幼儿的教师,教师要善于运用坦诚的目光和亲切的笑容来表情达意,正确地体现教师的态度和评价,让幼儿从教师热情注视的眼睛里看到启迪和肯定。每一位教师都应尊重幼儿,平等地对待幼儿,热情地关爱幼儿,真诚地为幼儿服务。例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表情就应该是亲切、富有感染力,目光柔和、有神,平易近人的神态,这样可以大大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平时生活中与幼儿的谈话,目光要坦然亲切地注视对方眼睛到下巴之间的区域,不要游移不定。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礼仪素养教育;规范化;改革创新

在高等教育中,目前人文教育的削弱和传统的礼仪观念淡化及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教育问题。礼仪素养教育,本身是一种非强制性、非功利性、内涵丰富的教育。部分大学生礼仪修养程度不高,礼仪知识欠缺,显现出自我封闭和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一些学生在他人面前缺乏一定的礼仪形态,不知道何种场合使用相应的社交礼仪;作为毕业求职者,在展现求职者综合素质方面,应为忽略了一些礼仪细节,一部分大学生往往会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因此,对大学生加强礼仪素养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1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总的指导思想

对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的顺利发展,提高大学生礼仪修养,必须要将礼仪的知识和观念纳入到学生得思想道德中。不仅要通过全社会、学校和家庭在一起,培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文化素质和情感的个性品质,同时在礼仪教育的过程中,亦要把握学生行动实践的这个指导思想。

1.1 用道德观指引大学生礼仪文明素养

的道德观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个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标准和准则之间关系的总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状况,决定了必须以道德观为指导的理论进行教育。礼仪具备道德的功能、同时道德也兼有礼仪的功能,这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德”决定“礼”,“礼”可引导“德”,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表现为礼仪。无形的、抽象的道德因为礼仪而变得真实的存在,文明礼貌的言行折射出道德的“真”、 “善”、“ 美”,礼仪素养可以说是评价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准。

1.2 挖掘传统礼仪精华,吸收外来有益经验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一次次革命运动由于受到西方文化潮流的冲击和影响,在去除了许多不好的封建因素同时,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精华部分也随之抛弃了,特别是在时期,许多传统的优良文化和礼仪被破坏,精华部分已经不复存在。中国传统社会很重视家礼,有尊师重教礼、敬老尊贤礼、节日往来礼、拜访礼等等。作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都应该让那个学生积极的去了解和弘扬这些优良的传统美德。

1.3 加强拓展训练,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礼仪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必须将礼仪教育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并与实践很好的相结合。正确培养大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以最基本的礼仪行为规范为基础,去约束和规范大学生自身的行为,将礼仪教育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提高,进而解决知识和行为不相统一的问题。大学生只有将礼仪知识与实践很好的结合,才能真正的达到礼仪教学的目的。

1.4 全面提高大学生内在人文素质修养

坚定的政治信仰、崇高的道德理想、完整的知识技能和勤奋的生活态度,这是具有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在高校中,学生全面发展这个目标要想很好的实现,就要转变教育的观念,要坚持以道德行为规范为基础,以理想信仰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将教书与育人很好的结合起来,全方位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大批综合素质较高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2 高校开展礼仪素养教育的具体措施

2.1 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应当规范化

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礼”被列为基本道德范畴,高校应当更加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更要规范大学生的礼仪行为标准,将规范化列为首位。高校进行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首要的任务是要与大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在高校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中纳入礼仪的要求,并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大学生礼仪内容的各项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能真正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礼仪常识。

2.2 大学生礼仪教学的改革创新

大学生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表现出具有主动性、选择性和互动性的学历特点,他们不再盲目的相信书本中的内容,往往对以写实用性较强和应用性广泛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要想使大学生对礼仪知识产生高度的重视,在开展礼仪素养教育过程中,不但要在社会和学校中形成一个很好的环境氛围,还必须对高校礼仪教学方面进行必要的高歌,教学模式要行之有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礼仪教材内容编制的创新,礼仪课程的创新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

2.3教师注意言传身教,努力开展礼仪研究

当前大学生礼仪素养的表现现状,要求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要努力开展和探索礼仪素养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从中寻找礼仪教育的长久机制。应在高校广大教师队伍中,倡导并开展礼仪素养教育的研究,将礼仪的理论知识研究系统的贯穿到所有的专业教学中,使广大学生从中很好的掌握传统的礼仪知识及现代礼仪理论,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

2.4 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开展礼仪文化活动

通过校园许多文化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实践展示或礼仪知识竞赛等活动来丰富校园礼仪文化,可以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文明氛围,从而加强学校礼仪教育。与此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和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展示大学生自身的礼仪魅力和时代风范,不断积累丰富的礼仪实践经验,通过实践来形成大学生良好的礼仪素养。

因此,大学生想要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优势,脱颖而出,不仅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本身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加强并规范礼仪教育,对于他们提高综合能力很有帮助,能够成为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陈晔.论传统礼仪文化与大学生礼仪素养[J]科技文化,2011(3):17-18.

[2]杨扬.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道德价值及其实现[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3(6):32-34

[3]陈燕萍.大学生礼仪教育途径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7):252-258.

[4]张洪铖,康杨.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新余高专学报,2008,13(5):117-119.

[5]赵蓓.加强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职业圈,2007(13):99-100.

篇11

一、重视教育主体――发挥教育主体的关键性作用

(一)发挥教育主体的方向性。所谓方向性,是指教育主体要坚定文明礼仪教育的明确的方向,并始终坚持文明礼仪教育的目的。只有坚持方向性,才能抓住文明礼仪教育的本质,才能统一思想和行动,发挥文明礼仪教育的整体效应,才能实现文明礼仪教育的价值。教师在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过程中,要坚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方向,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文明礼仪素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和整体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明礼仪环境。

(二)发挥教育主体的示范性。所谓示范性,是指在文明礼仪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作用以及教育者自身的文明礼仪修养熏陶作用,感染受教育者在其文明礼仪的认识和觉悟上都不断得到提高和进步。一个形象气质好、礼仪素质高、专业功底扎实的教师就等于是一本活生生的好教材,一种好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知行统一的践行中懂得什么是“文明礼仪”。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和生活中要时刻注重自身文明礼仪修养的示范作用,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三)发挥教育主体的渗透性。所谓渗透性,是指文明礼仪教育要遵循大学生的思想受“综合影响”形成和“渐次发展”规律,把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到各项工作中去并与各项工作相结合,融合各种教育因素,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循序进行。坚持渗透性才能使文明礼仪教育形成合力,发挥文明礼仪教育的效能,适应文明礼仪教育社会化的需要。在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发挥自己的渗透作用,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丰富教育内容――完善教育内容的规范性作用

(一)扩展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大学阶段的文明礼仪教育内容不应停留在表层的文明礼貌教育,而应加强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社交礼仪和各种专项礼仪的教育。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人才,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文明礼仪素养及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等也是新时期人才必备的条件。现代社会是信息发展迅速的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开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日益频繁与密切。当代大学生不能一味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读好书固然重要,同时也要了解社会,参加必要的社交活动。因此,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应结合各专业特点,在传授文明礼仪教育的理论知识时,应不断的扩大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加强社交礼仪及各项专项礼仪的培训活动,使大学生尽快掌握适应社会环境的基本技能,成功融入社会。

(二)倡导先进的文明礼仪教育理念,设置专门的文明礼仪课程。与传统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相比,现代礼仪教育内容更重视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强调和注重人本精神,尊重人是现代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的出发点。因此,高校应把传统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与现代社交礼仪教育内容并重,互相补充,互相协调,这样有助于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文明礼仪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高校应根据专业的特点设置符合大学生实际状况的文明礼仪课程,使大学生掌握系统的文明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不仅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而且能使大学生掌握和学会规范自身言行举止、塑造良好形象的技巧。

(三)明确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目标,拓展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的功能。高校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应明确目标,从教育大学生的全面成才出发,注重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及文明礼仪的知行统一。学校应立足于整体培养目标,结合当今时代的要求、大学生将来所从事岗位的需要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有计划地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开设相应的文明礼仪课程,进行必须的专项文明礼仪的培训,引导大学生知礼、守礼。通过文明礼仪教育,使得大学生自觉按照文明礼仪规范约束自身行为,提升内在的道德品质,提高大学生对文明礼仪的认知,提高自身的文明礼仪素养,实现全面的进步和完善。

三、拓展教育载体――发挥网络载体的阵地性作用

(一)开展校园精品活动,设置校园精品课程,深化文明礼仪教育。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在校园内定期举办大学生文明礼仪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辩论赛、礼仪讲座等多样化的校园文明礼仪文化活动,在此基础上将活动进行优化,形成高校的精品活动。设置有关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精品课程,配置专业的课程教师进行讲授。将校园精品活动与校园精品课程相结合,使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实现上达到行与知统一的效应,深化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内涵及领域。

(二)发挥网络文化阵地的优势,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一是在网络文化中大力弘扬和宣传中华民族中优秀的文明礼仪文化。通过网络,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礼仪文化的精华,有利于抵制文化侵略,弘扬中华民族文明礼仪文化的主旋律,使之在各种文化冲突中激流勇进、屹立不倒。二是造就一批既精通文明礼仪宣传工作又精通网络技术的宣传工作者,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提高文明礼仪素质。培养既精通文明礼仪教育宣传工作又精通网络新技术的双料人才,就是为了利用网络新阵地,更好的进行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三是强化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营造和谐氛围。要把网络在线教育和网络离线教育结合起来,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消除网络世界里的消极信息的影响,时刻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建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重视自我教育――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自身觉悟

(一)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活动,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集体意识,帮助学生汲取精神力量,从而实现学生自我教育。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使大学生的主观认识在客观实际中得到检验,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增强人学生自我教育的实效性。

篇12

一、小学生文明礼仪现状存在的问题

1.在学校文明礼仪方面存在的问题:看到老师,有的学生不会主动问好;在同学之间相处时,学生还没养成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这些礼貌用语的习惯。另外有些小学生良好礼仪行为习惯的形成还有待更好地加强。在整洁的校园里,有同学丢的纸屑,塑料袋;在课间有少数同学高声喧哗,追逐打闹。还有少数同学受一些不良习惯的影响,讲粗话,脏话,争吵,打架,搞不团结。农村孩子不如城镇孩子讲文明懂礼仪,男学生的礼仪行为不如女学生……

2.家庭礼仪方面有的学生不能做到文明待客,有的学生在家不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有的学生不能在和父母说话时使用礼貌用语,有的学生不能在爷爷奶奶生病时主动看望。也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做到孝尊敬长辈。

3.关于学生社会礼仪方面存在的问题:几个人走在街上,随地吐痰;在超市选购物品,不会把东西放回原处;观看演出,表演结束后,不鼓掌;在车上或路上,手上有垃圾,随手乱扔;过马路时,乱窜;不保护环境,不珍惜资源。

二、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存在不良现象的主要原因

1.学生对自身文明礼仪的认知程度不够。

小学生的思想还未成熟对某些行为不能作出很好的正误判断,这也就是学生自身对文明礼仪的认知程度。有的同学能认识到什么是失礼行为,不可以做;有的同学拿不准正确的礼仪是什么?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对哪些是正确的礼仪还区分不清,所以在行为方面就会存在失礼;当然,也有极少部分同学是直接对自己的行为是不注意而经常失礼的。根据小学生可塑性强、又具有好模仿和从众的心理特点,这极少部分不约束自己的同学很容易就对其他的同学带来负面的影响。假如其他同学都被不好的方面影响了,那么很可能会引起恶性循环,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对此,学校文明礼仪的教育的重心应适当偏向少数对文明礼仪认识不清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的这部份同学。

2.受社会不良大气候的影响,小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出现了反复现象。

小学生可塑性大,有好模仿和从众的心理特点。只要受到家庭、社会和环境等大气候的影响,他门的思想就会有波动,小学生的礼仪行为就会出现时好时坏的反复。甚至有的学生往往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不对还是去做。因此,对于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的不仅是耐心,而且是毅力,做到持之以恒。

3.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存在发展性。

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高年级学生礼貌用语的使用开始出现不好意思的心理障碍。不如低年级孩子那么大方自如。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对非常熟悉的人总说这些礼貌用语没什么意思觉得多余,而不熟的人又没有感情基础运用起来又不大自然。但这不表明高年级的学生礼仪行为倒退了,只是在提示我们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要依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进行。

三、加强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方法

1.从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礼仪规范教育入手。如:低年级根据自己年级特点采取编儿歌、每日一句、等形式去掌握礼仪知识;中高年级营造浓厚的礼仪氛围(办有关礼仪的宣传栏,黑板报,手抄报)等不同的形式去牢固掌握礼仪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行,见到教师要主动行队礼问好,见到班里不整洁就主动整理,上学衣冠整齐,上操、集会、放学站路队要做到快静齐。

2.对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及时的了解,注意时效性。班主任及科任老师要注意观察,发现小学生存在哪些不文明现象,并做好记录、登记,然后探索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及矫正方法,对具体不文明行为进行引导纠正。(注意不文明行为尽量不责任追究至具体某同学,否则不利于长期实行,而此做法主要目的在于正确、全面、及时引导好学生。)学校要根据《新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结合学校日常管理,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注重文明礼仪,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3.开展形式多样的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重阳节”到敬老院去看望老人,采取讲故事、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形式,抓住重要节日、重大活动等契机,利用挂图、黑板报、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篇13

1.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寓文明礼仪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把文明礼仪教育融入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就能紧密结合教材和学生思想实际,通过故事、游戏、说话、写作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2. 创新载体,丰富内容。深入挖掘教学领域中的德育资源,积极开展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德育内容。“以纸换树”活动的开展,使孩子们体验到了节约的重要意义,发出了“我与小树共成长”的肺腑之言。

二、营造和谐校园环境

1. 文化积淀环境熏陶。我校注重培植校园文化,发挥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我们首先通过校园广播站、板报等宣传教育形式,向全体师生解读活动的目的、意义、背景以及活动方案。然后要求各班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每学期出一期板报和开一次中队会,使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成为学生关注的热点和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2. 强化队伍,以德育德。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校在把文明礼仪教育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制定系列活动方案的基础上,不断优化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训。我们还在教师中开展“三满意”师德建设活动,增强服务意识,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

3. 科研先行,创新发展。我校承担了国家教育部、吉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的科研项目;每位教师围绕学校课题、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1. 养成教育,从点滴做起。“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学校将学生的养成教育与学校常规管理相结合,推出了“周周小目标,月月有进步”系列活动。学校每周结合实际,制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再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制定下一周目标。

2. 升旗仪式,追求新意。每周升国旗仪式是常规德育形式,我们以教师升旗、主题升旗等不同方式呈现,学生们感情专注、记忆深刻,增强了国旗意识,增添了爱国情感。在常规教育形式基础上,赋予了德育新的内涵。

3. 学生晨读,讲求经典。“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早读质量,倡导特色晨读。各学年利用每天的晨读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文明礼仪三字歌、弟子规、古诗词等方面的经典诵读,让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文明礼仪的深刻内涵。

4. 专题讲座,力求实效。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文明礼仪习惯,学校还请教育专家等为学生和家长进行《人格教育――孩子一生的财富》等的专题讲座,普及了文明礼仪知识,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四、创设良好家庭环境

1. 成立家长委员会。为把学校德育活动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拓宽学校德育渠道,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每年进行一次评比,对评选出的“优秀家长”进行表彰,并由学校发给荣誉证书。

2. 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立人之本。为了把家庭美德教育进一步具体化、细致化,学校开展了“敬父母天天六个一”活动,每天向父母问一声好,递一双拖鞋,整理一次房间,做一样菜,洗一件衣服,拖一次地等。

3. “家长”活动。针对留守家庭、问题家庭、单亲家庭的学生,开展了“家长”的活动。采取三位老师帮助一名学生的办法,与学生签定了“家长”协议书,在生活和学习上关心孩子,使学生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了下爱的种子。

篇14

关键词: 成人高校;礼仪教育;必要性;途径

收稿日期:2006―03―01

作者简介: 赵昆(1973―),男,汉族,山东即墨人,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政治与公共关系学院讲师,伦理学硕士,主要从事伦理学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礼仪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纽带;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及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频繁和深入,加强社会礼仪教育,已迫在眉睫。从空间上看,礼仪教育应包括学校礼仪教育、社区礼仪教育、家庭礼仪教育;从对象上看,应包括全日制学校的礼仪教育,更应包括正在走向繁荣的成人高校的礼仪教育。

一、加强成人高校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成人高校礼仪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开展礼仪教育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成人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传播沟通技术和手段日益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往观念和行为,尤其是人的交往范围已逐步从人际沟通扩展为大范围公众沟通,从面对面地近距离沟通发展到不见面远程沟通,从慢节奏、低频率地沟通变为快节奏、高频率地沟通。这种现代信息社会人际沟通的变化,对人类社会交往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条件下,要进行有礼有节的交往,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和”的竟成界,就必须加强礼仪教育,学会和运用礼仪。试想,在一个开放的,处处都讲协作、讲合力的社会环境中,一个不懂得礼仪知识的专才将会遭遇怎样的尴尬,陷入怎样的困境。

(二)加强成人高校礼仪教育是学员自身发展、提升能力的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人教育是一种提升教育。随着社会发展,成人教育已从解决学历层次问题,发展为解决学员在职业生涯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其它新问题,进而升华人的思想和灵魂。可以说成人教育的学习是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模式的又一新阶段。其教育价值不仅在于提升人的外型和有形的东西,更主要的是提升人的内在品质,升华人的境界。礼仪教育正是学员提升内在品质,升华人生境界的有效途径之一。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员,是不可能成为优秀人才的。特别是对即将或已经走上社会的成人学员来讲,更是如此。

但目前礼仪教育却普遍空缺,存在误区。有人认为,成人教育重要的是传授文、理科专业知识,让学员掌握一两项在社会上得以谋生的本领。再说礼仪之类的知识,大多数人随着社会阅历的增长,可以无师自通。还有人认为,礼仪教育仅仅是酒店管理、旅游和公共关系等少数专业的必修课,其他专业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完全没必要开设。其实礼仪学习可以从实践中来,但并不都可以无师自通。对学员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行为准则,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礼仪知识,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可以真正做到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现代文明人。

(三)加强成人高校礼仪教育是学员事业成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弗兰西斯培根认为,礼仪是一封永久的推荐信,是走向成功殿堂的敲门砖。事实上,受过良好礼仪教育或礼仪行为训练的人,无论是内在素质还是外在行为方式,都与缺少训练的人截然不同。常见有这样的报道:某经理在商务谈判中因不懂礼仪而失去大笔订单;某应聘者因不懂礼仪在面试中败下阵来还不知缘由。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现素质,细节决定命运,这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共识。

成功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道南与约翰・麦克斯韦尔合著的《成功的策略》都导出同一条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而通过礼仪教育掌握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从而具有譬如优雅的举止、得体的谈吐以及恭谦礼让、尊师敬长、遵时守信等品质,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彼此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加强成人高校礼仪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强化公民文明行为的需要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强化公民文明行为的基础。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不仅关系到个人形象,也影响到其所在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通过礼仪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学员的礼仪修养,培养学员应对酬答的交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如果人人讲礼仪,文明之花将遍地开放,我们的社会将充满和谐与温馨。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有些矛盾冲突需靠法律和行政手段来解决,但不少碰撞则更需要依托一种行为规范来指导和化解。礼仪教育就是这样一罐净化社会环境的清新剂。它倡导以修身养性律己,以宽容厚德待人,从而构建良性互动的和谐社会。

二、加强礼仪教育的途径

人的礼仪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可能简单地靠一两次学习就能形成。它需要适当的环境氛围和多年的学习与培育。作为终生教育的机构,各类成人高校有义务承担起这个责任,把学生培养成既有优异专业技能知识,又懂礼仪、讲道德的有用之才。

(一)转换教育理念,课程专设、多头并进

目前,我国中小学及大学的课程设置基本上不设礼仪课程。礼仪教育普遍空缺,对学生而言,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学生的礼仪知识除了来自深浅不一的家庭教育外只能从学校其它学科中零星地获得一些,这种状况与社会的需要及发展极不相称。

因此在成人高校的高专高职阶段安排20―30学时,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是十分必要的。礼仪教育入课堂,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既可以丰富学员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

礼仪教育应多头并进,不仅要设专业课程,还应结合其它相关学科进行。如推销学、谈判学、秘书学、组织行为学、公关关系学、电子商务学等学科,都应围绕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开展相关的礼仪教育。还应举办多种形式的礼仪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礼仪实践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礼仪教育和研究。此外,外向型学校应注重学生国际礼仪的培养。这样既能形成良好氛围,又能通过不断重复,养成礼仪习惯,强化礼仪知识。

(二)强化师资培训,树立全员教育意识

加强礼仪教育不仅应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还应从强化师资培训入手,树立全员教育意识。其重点是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现代礼仪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目前这支队伍总体上力量偏弱,专业工作者相对介入较少,要在扩大后者的队伍上多下工夫,以利于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礼仪教育和研究的水平。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其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每一个教职员工在校内、外任何一个场所一次得体或不得体的行为都有可能对学员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礼仪教育没有课内和课外之分,没有专职教师和非专职教师之分。这就要求学校全体员工不论是教师还是其他管理人员树立全员教育意识,能够做到:在教学活动、日常管理和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加强礼仪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质,成为学习、应用礼仪的表率,不断地、有效地进行礼仪教育渗透。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成人院校也应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和育人功能,把学校建成学习、普及、应用礼仪知识的大课堂。良好的校园氛围和健康的育人环境会对学员的心理和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之不断趋同,提升境界。加强礼仪教育需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开展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礼仪经验,展示礼仪的魅力和个人的风范。例如:开展“明礼诚信”活动,制定修身计划,发挥礼仪的自律作用;发动全校师生寻找校园不文明现象,开展辩论、演讲、小品表演等活动,弘扬文明礼貌之风,使礼仪之花遍地开放;还可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等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推动学校的文明建设等。

(四)发挥网络优势,开展礼仪修养教育实践

礼仪是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沉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而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和即时性,加之本身的开放性,使得礼仪教育能更好地与时代接轨,使小小教室与大千世界紧密相连,学员足不出户,也能知道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文化,极大地拓展了学员的视野。网络环境下的礼仪教育能够贴近学员,贴近社会,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校园网主页,鼓励德育工作者个人设立网页,制作生动直观的德育软件用于礼仪教学,采取“网上”聊天、辩论和咨询等方法,在网上进行思想道德和礼仪教育,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因势利导的“渗透”教育。由此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体验,强化礼仪教育,健全学员人格。

当然,学员礼仪素养的提高,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大力配合才行,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礼仪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罗一明.浅谈成人高校的礼仪教育〔J〕. 成人教育,2004,(5)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