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1: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生基本礼仪,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 活动背景
从高中步入大学门槛,每一位大学生的人生都步入了一个转折时期,大学中的我们充满了激情与活力,对知识也充满了渴望,但是我们其中很多的同学却只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不明白大学为什么被成为大学,大学的不光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为踏入社会的做一件不得不学的事情:学好礼仪交往的知识。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能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体现我们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反应了学校的良好风貌,所以我们文学院科技协会培训部决定举办这次礼仪讲座。
二. 活动目的
XX大学是国家985重点学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XX大学学子也是全国各地的精英,我们不光要在学习专业技术上要有一定的建树,我们还要在人际关系交往中,表现出我们学校的独有的风采,同时也让同学们在今后寻找工作的面试中能够独具优势,从企事业单位那里得到一个好的工作。
三. 活动细节
活动主办方:XX大学文学院科协技术实践部
活动对象:XX大学文学院全体学生
活动时间:2011年12月(暂定)
活动地点:(暂时未定)
四. 活动流程
*活动筹备
(一)申请场地:(暂时未定)
(二)物品筹备:一束鲜花,一条横幅
(三)前期宣传
1、海报宣传:有宣传中心组织并制作大幅海报,在教学区和生活区贴宣传海报。
2、横幅和宣传单宣传:将在教学区和生活区显眼处张贴横幅。
*活动现场
开始由技术实践部成员对张晴老师做简单的介绍作为开场白,然后献上鲜花。接着由张晴老师讲关于礼仪方面的知识。活动结束后,表达我们对张晴老师的感谢以及献上纪念礼物。
五. 活动内容
主要讲解大学生仪表仪容问题,从不同场合下的着装、行为举止、接听电话、社交礼仪等方面讲解男生和女生的礼仪问题。 主要还有关于求职面试礼仪,张老师会向大家示范正确的面试礼仪。最后,设置讲座的互动环节,现场同学可以根据自己在现实中碰到的礼仪问题向张老师提问。
六. 经费预算
打印复印费 20 元
横幅 50 元
鲜花 50 元
纪念礼物 80 元
总计:200元
礼貌——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使用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规范行为,从而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礼貌可分为礼貌行为和礼貌语言。如微笑、握手、鼓掌、鞠躬等,是无声语。礼貌语言如敬语、谦语等是有声语。
礼节——待人接物的行为规则。是礼貌的具体体现方式,包括待人的方式,招呼和致意的形式,公共场合的举止和衣着等。
礼仪——表示礼貌的仪式,是对社节与礼貌的统称。礼仪是有形的,如庆典活动、奠基仪式等,既受到礼的基本约束,又受到物质水准、民俗文化、历史传统等的影响。
社交礼仪的原则:
1)尊敬原则。尊敬是礼仪的情感基础。对人尊敬和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人与人彼此尊重才能保持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生活中有一些看似不引人注目的小事,却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比如拜访别人不联系预约,不礼貌地搞突然袭击;探听别人隐私并四处传播小道消息等。
2)遵守原则。一是守法循礼,二是守约重诺。
3)自律原则。遵守礼仪要自我克制,自律的过程是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整体素质的过程。礼貌修养好的人都能以礼待人,行动上不出格,仪态上不失态,言语上不失礼。
4)适度原则。距离即是美,掌握好交往时的感情尺度,往往可以达到更佳的效果。
5)宽容原则。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用宽广的胸怀去容人,学会换位思考。
仪表礼仪:
仪表是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服饰和风度等,是构成交际的第一印象的基本因素。仪表美包括了自然美、修饰美和内在美的三层含义。一个人良好的礼仪和形象,就像一本精彩的书的封面,让人感觉到你的背景、你的价值观是值得信赖的。从而产生“魅力效应”,有利于人际交往和事业发展的成功。
1)仪容风度
美国心理学家奥博特·麦拉比安认为人的印象形成是这样的比例:55%取决于外表、形象,包括服装、个人面貌、动作、姿态等无声语言;45%取决于语气、语调、言辞的内容等有声语言。作为职业人士,形象最重要的是:沟通交流、流利的口才、出色的文笔;出色的外表形象包括穿衣、修饰、个人卫生、发式、指甲、体型、礼仪等。
头发的修饰。应注意勤于梳洗、发型得体、长短适度。“好运从头开始”!
面容的修饰。男士面容要求:勤于修面剃胡须,修剪鼻毛,保持牙齿、口腔清洁。女士面容要求:美容化妆是最便利易行的方式。美容化妆是生活中的一门重要艺术,属于生活美学范畴。通过外科整形来改变自己属于医学美容范畴。
化妆是对他人的尊重,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化妆的浓淡及风格要考虑具体的时间和场合。通常日妆以自然为主,略施粉黛即可;上班妆也要清新淡雅,体现职业感;约会妆可以让自己显得甜美一些。总的说来工作和社交妆均以“雅”为格调。干净、清爽、自然,与年龄、身份和环境相协调,达到刻意修饰后的无意状态是化妆的最高境界。在正式场合,女士不化妆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2)仪态风度
仪态又称姿态、体姿。不同的姿态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状态。用积极、优美的行为和举止来表现礼仪更让人感到真实、美好和生动,其作用不亚于有声语言。它不仅反映一个人的外表,也反映一个人的品格、气质与修养。人的相貌是无法选择的,而仪态和风度是可以潜心培养和训练的。一个成功的形象,展示给人们的是自信、尊严、力量和能力,通过一举一动,让你浑身都散发着一个职业人士的魅力。
人的形体姿态包括立、坐、行的姿势和手势、面部表情及相应的动作等。“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是我国自古以来对人体姿势的要求。体态语的基本要求是:端庄、自然、大方、稳健,做到声、情、行协调一致。
挺拔站姿。站姿的基本要领是:抬头,颈挺直,双目向前平视,下颌微收,嘴微闭,面带笑容,动作平和自然。双肩舒展,气向下沉,身体有向上的感觉,自然呼吸;身躯挺直,身体重心在两腿中间,防止重心偏移,做到挺胸、收腹、立腰、提臀、收下颌;双臂自然下垂,手指自然弯曲,掌心向内轻触裤缝,或将右手握左手手指放在小腹前,肘部轻靠在髋部,双手在身后交叉也可以。脚掌分开呈“V”字形,或呈“丁”字步站。
站立太累时可以变换调整站姿:一腿支撑,另一腿微曲,腿部放松,身体重心偏移到支撑的腿上,但上身始终保持挺直。男子站立时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微带“八”字,字放在腹前或背后都可以。
忌讳:缩颈、含胸、驼背、腆肚、撅臀。无精打彩、东倒西歪。手插在裤兜或交在胸前。
端庄坐姿。良好坐姿基本要领:面带微笑,双目平视,嘴角微闭,微收下颌;立腰、挺胸、上身自然直立,不要前贴桌后靠椅背;双肩平放,两臂自然弯曲放在膝上也可以放在椅或沙发上;双膝并拢,两腿不要分开,也不可以交叉伸在前,或两腿一前一后放置。关、颌、颈保持站立时的样子不变。坐着谈话时,上体与两腿应同时转向对方,双目正视说话者。
女士穿裙子入座时,可用手背将裙子拢一下,以免裙底“走光”。就座后,双腿并拢,以斜放一侧为宜,掌心向下,将左手掌搭在腿上,右手掌再搭在左手掌上,这种坐姿比较娴雅。男子就座时,双脚可平踏于地,双膝分开一掌左右,双手分别放在左右膝盖上。在社交场合,不论坐椅子还是沙发,都不要坐满,坐在椅子的2/3处,以表示对对方的恭敬和尊重。
忌讳:弓腰曲背,抖动两腿。尤其是女士切忌双腿分开和高跷“二郎腿”。
潇洒走姿。基本要领:从容、平稳、直线。
无论男女,行走时切忌摇头、晃肩、扭臂、八字脚,不要低头看地、两脚拖地。身体扭动幅度越大,越显得轻浮。
优雅蹲姿。一般用在取低位物品时,有半蹲式、高低式、交叉式3种方式。不管是哪种蹲姿,都切忌撅起臀部,这是非常不雅观的动作。
3)不良举止
不当使用手机
当众嚼口香糖
当众挖鼻孔或掏耳朵
在公共场合抖腿
大声清喉咙或吐痰
当众打哈欠
随手乱扔垃圾
别人面前脱鞋
[2017大学生职场礼仪基本常识]相关文章:
1.大学生职场礼仪基本常识
2.职场礼仪基本常识
3.职场礼仪的基本常识
4.职场礼仪的基本常识有哪些
5.最新职场礼仪的基本常识
6.关于职场礼仪的基本常识
7.职场礼仪基本常识与作用性
8.大学生的职场礼仪基本常识
[关键词]大学生 求职面试 礼仪
面试是求职的一个关键环节。大学生在面试时,除了努力展现自身的能力、素质、水平之外,得体的穿着、流利的谈吐、大方的举止,也能提高招聘单位对求职者的良好印象。不少大学生成绩优秀,却在面试中因忽略了一些礼仪细节而使主考官对自己的第一印象打了折扣。因此要想求职成功,必须重视面试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礼仪。
一、准时入场
守时是一种礼貌,是尊重对方的一种表现。面试都有约定的时间,风雨无阻地准时踏入面试试场,意味着求职者是一个有诚意的、讲究信用的、可靠的人,同时还是一个讲求效率的人,更是一个懂礼貌的人。面试最好是提前一些时间到达面试地点。这样可以稍有时间稳定情绪、调整心态、整理思路并熟悉环境。
二、仪容整洁
得体的装扮,会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形象,增强自信心,同时,也体现了良好的素养,这是尊重别人的表现,还可以掩盖自身体型的某些缺陷。所以,作为外在形象塑造的重要因素,求职者一定要修整仪容,讲究服饰。
1.服装方面
求职者面试的着装原则是:整洁、大方、线条简洁,必须传递出稳重、可靠、有信心以及仔细认真的形象信息,给人以干净利落、有专业精神的良好印象。
着装的最高境界是自然协调,面试着装首先要与面试的气氛相一致。值得提出的是:求职者必须针对所要应聘的职位而“装扮”自己。选择服装的关键是看职位要求,这能反映出求职者对所申请职位的理解程度。比如,求职者如果在面试的服装色调上,能巧妙融合所面试公司的标识色彩,那么就会更能取悦主考官。再如,如果所应聘的是管理岗位的工作,那么深蓝色就相当适合,它给人一种稳定感。
不同性别面试着装的设计和要求如下:
(1)男生面试的着装设计和要求
男性求职者服装不需要讲求名牌,只要尺寸合身、风格庄重就可以了。以纯色(黑色除外)或带暗条的深色西服或白色、浅蓝色纯棉长袖衬衣为最佳选择。
男生西装颜色应衣裤统一。裤子除了要与上身西装保持色调一致外,要保留有一定的宽松度,不要太窄,也不要太短,以恰好可以盖住皮鞋的鞋面为好。背带裤、运动裤、牛仔裤无论是什么名牌,都不是正装,不适宜在面试的时候穿着。面试穿长袖衬衫时最好选择式样简单的衬衣。选择式样简单的衬衣,注意领子不要太大,领口、袖口不要太宽,以刚好可以扣上并略有空隙为宜。
领带很重要,花色一定要与西服相配。不要使用领带夹。因为使用领带夹只是亚洲少数国家的习惯,具有很强的地区色彩,并非国际通行的惯例。至于领带的长短,以刚刚盖过腰际皮带扣为好。
绝对不要拒绝穿袜子,袜子一般要和裤子的颜色相接近,要有一定的长度。不应穿白袜子,也不应该穿透明丝袜。
皮鞋的颜色应选择黑色,式样以稳健为好,这与白衬衣、深色西装一样属于最稳重、保险的色调。皮鞋要求黑而不脏、亮而不新。
(2)女生面试的着装设计和要求
女性求职者以简洁合身、质地优良的职业套装为最好,颜色以浅色为佳。要熨平皱纹,扣全纽扣。忌穿过分花哨妖俗、过分鲜艳耀眼或休闲运动式的服装应试。女生的鞋要和服装配套,不要穿鞋跟太高太细的鞋,式样太突兀的长统靴和带扣的鞋也会显得不合时宜。鞋底鞋掌最好选择塑料质地的,金属质地的鞋掌在现场会发出太大响声,效果反而不好。
2.仪容方面
求职者仪容打扮方面的原则是:朴素、自然、大方。
男性求职者不要化妆。饰物除领带外,一般不超出两件。最好不要配戴运动型之类的手表,不要佩戴任何手镯、项链、徽章。男生头发要梳理整齐,最好面试前去洗手间整理一下。头发干净整洁,不要过多使用发胶;发型款式大方,不怪异,头发长短适中,标准的长度是前不覆额,侧不掩耳,后不及领。
女性求职者不必刻意化妆,自然或淡妆即可,以健康、自然为标准,勿以浓妆艳抹的形象出现在面试场所。不要过多喷香水。不要佩戴太多的饰物,也不要佩戴不时吸引人视线的饰物。不要佩戴贵重或花哨的珠宝。面试时,要注意不要让首饰发出声音。女性头发要干净清爽,不能有太多的头饰。不要弄那些倾向性太强或太随意的发型,如“爆炸式”、过于高挽的发髻、不加约束的披肩长发等,这会误导面试人员对你的判断。
男女求职者在面试前都应注意个人卫生方面的问题,如沐浴、刮须、修甲等。
三、举止有礼
1.就座前的举止礼仪要求
(1)步态要稳健
从容而坚定的步态能体现一个人的信心和勇气。步幅不宜过大,身体不可过度摇摆,步速可慢一点。这时应神情自然,保持微笑,看着主持人的眼睛,不可东张西望或面露怯意,甚至不敢抬头。要以友好谦和的表情迎向主考人员。
(2)招呼要热情
必须热情地向在座的主考人员打招呼,切不可一声不吭或只是点头致意就忙着找座位坐下。这只能说明你是个缺乏热情和礼貌的人,甚至会给人留下冷傲的印象。打招呼时一定要称呼主考人员的姓,要是不知道,可以请主考人员重复介绍他们的姓名。
(3)握手要专业
握手作为最重要的一种身体语言,在面试中非常关键。专业化的握手是创造好的第一印象的最佳途径。不少企业把握手作为考察一个应聘者是否专业、自信的依据。最好等主考官先伸出手。握手时伸出的手不能太高,整个手臂呈L型(90度)。手心略朝上,以示谦恭,双眼正视对方,握手时的力度适中,所用的力度应与对方一致并传递出坚定的信息,不要使劲摇晃,上下晃动一下就够了。握手应该能够传递出热情友好的信息,要有“感染力”。这期间,必须保持微笑,保持目光接触。握手时用一只手即可,手必须干净、温暖而无汗。
(4)坐姿要讲究
在坐下之前一定要站着等待,一定要等主考人员指给你就座的地方方可入座,坐下时应道声“谢谢”。动作应稍慢,身体稍向前倾,面带微笑。这能表明你是一个富有合作精神的人。一般以坐满椅子的三分之二为宜,上身挺直,身体要略向前倾,保持轻松自如的姿势,这样既能表现出对主考人的友善和兴趣,又能表现出你的积极性和竞争性。不要弓着腰,也不要把腰挺得很直,这样反倒会给人留下死板的印象。
2.就座后的举止礼仪要求
面试进行中,求职者礼仪方面的良好表现会极大地赢得主考人员的尊重和注意。
首先,要保持微笑。微笑是友好、谦虚的表示,热情、和蔼的体现,但必须是诚意的、发自内心、自信的微笑,这时,你的微笑便是最积极、有亲和力的体态语言之一,表现出热情、开朗、大方、乐观的精神状态。微笑也是自信的表现,能消除紧张情绪,提升外部形象;能增进与面试主考人员的沟通,改善与面试主考人员的关系。赏心悦目的面部表情,应聘的成功率远高于那些目不斜视、笑不露齿、表情呆板的人。
其次,要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记住:面试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主考人员根据你的表现不断地进行权衡、选择和判断;而你也在了解并有权选择你的应聘单位。既不能因为你是来自名校、热门专业以及拥有优秀的成绩而咄咄逼人,显示出优越感;也不能因为你是求职者而低声下气,以乞求的神情去争取应聘岗位。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很容易走这两个极端,这样,只能引起主考人员的反感,从而严重影响面试效果。对主考人员的尊重是必要的,但要记住:双方是平等的。不卑不亢的态度,体现出来的是自尊与自信,这一点往往能感染主考人员,并赢得尊重,留下好印象。
四、谈吐文明
一个人的言谈,能客观反映其文化素质和内涵修养,面试时求职者的言谈也会折射出其内秀。面试时有礼仪的出色口才对获得成功有极大帮助。
1.谈话时注视对方
在与面试主考人员交谈的时候要注视对方,不要低着头或看别的地方。如果同时有几位主考人员,要照顾到每个人。这样做一是表示对面试主考人员的尊重;二是说话时注视对方也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三是能表明应聘者主动与面试主考人员沟通,会给人留下热情开朗、主动进取的印象。
2.交流中注意倾听
良好的交谈是建立在相互都善于倾听的基础上的。在面试过程中,对方提问时,不要左顾右盼,否则主考人会误认为你缺乏诚心和兴趣。更重要的是,倾听是一种很重要的礼节,认真倾听对方的谈话,对对方说的话表示出兴趣,是一个有教养、懂礼仪的人在言谈交流中的应有表现。注意倾听,能充分表示出对面试主考人员的尊重和对其谈话的重视。在面试言谈交流中,目光要注视着面试主考人员,始终面带笑容,谦恭和气,身体微微前倾,适时做出一些如点头、会意的微笑、提出相关问题等反应。切忌随意打断面试主考人员的讲话。
3.注意音量和节奏
面试时,求职者的说话声音不能太小,或太大。要注意讲话节奏,控制语速,要保证面试主考人员能听清楚,听明白。不顾及对方感受,自我一味地滔滔不绝,也是不礼貌的行为。
4.注意讲话的艺术
求职者无论是在介绍、阐述或回答问题,语言都要求准确、概括、简洁,要善于用语言来表现自己,给面试主考人员留下难忘的记忆;要注意语言逻辑,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不要用方言、土语和口头语,以免对方难以听懂。当实在不能回答某一问题时,应如实告之,不能含糊其辞或胡吹乱侃。
五、面试结束时的礼仪
不管你已经意识到会有什么样的面试结果,在面试结束退场时都必须保持同样的彬彬有礼。当确定面试结束时,要果断地先站起来,这之前要拿好你的东西,并确保在你站起来之时不会掉得满地都是。不要一边告辞一边匆忙地寻找和收拾你的东西。眼睛要平视主考人,面带微笑,身体前倾,与在场的主考人员一一握手道别(这时的握手持续时间可以长一点),让对方再一次感受到你的热情、爽朗、刚毅、果断和自信。也许正因为在退场一瞬间的优雅表现,主考人才决意录用你。
关键词:新升本院校;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对策
2007年我国教育部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对于大学艺术类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英语学习方面的兴趣不浓厚,思想上也不重视,而新升本院校的建立对学生的入学要求也比较低,艺术类学生的听力状况本来就很薄弱,现在更不容乐观。要想彻底扭转这一局面和困境,作为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了解艺术生的性格特点,激活艺术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在听力教学上教会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
一、对新升本艺术类学生英语听力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笔者目前授课的班级来自美术系、体育系和音乐系。各系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共同特点是基础较差,因为学生在高考时凭借艺术方面的特长进校,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都较淡薄,平日在英语听力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较少,因此笔者对此状况做了调查研究。
1.调查研究方式
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了解学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一是了解学生大学英语听力方面的基本情况。发放调查问卷216份,每一个专业随机抽取72名学生,这三个班级都是我校大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大学学习后,基本上已经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有了自己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在问卷调查前,学生刚刚接到四级考试成绩,能够自愿主动地总结自己在听力学习中的不足。这些都保证了数据的真实可靠性。笔者做这个调查的目的在于要求学生认真查找考试中缺失的地方,结合自身平日的学习情况,特别是针对英语听力材料这块内容,引导学生认真加以反思。
2.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在216名学生中,男生103名,女生103名。四级考试的平均分为355分(满分710分),及格率17%,最高分为458分,最低分为288分。在听力成绩部分平均分为112分(满分249分),及格率14%,最高分为168分,最低分为81分。从学生的四级成绩来看,艺术类学生的成绩总体很糟糕,而听力成绩这一块就更糟糕,有一个班的学生居然没有一个及格。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四级成绩最高的在听力成绩上也是最好,四级成绩最低的学生听力成绩也排在216名学生中的最后一名。虽然这结果具有一定的巧合性,但不难看出听力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总成绩的好坏。
从笔者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23%的学生选择喜欢上英语听力课,12%的学生非常不喜欢上英语听力课,两项的比例达到35%。这说明学生对英语本身就存在一种反感,很多学生在几年前就放弃了英语学习,甚至有些学生26个字母都写不全,英语课对学生来说就像天书。而在你是否愿意学英语这个问题上68%的学生选择了愿意,可以看出虽然学生对英语有种畏惧感但内心来说还是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来,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多变化教学方法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在听力材料的选择上只有12%的学生会在课后听相关的英语材料,68%的学生都认为英语听力学习比较枯燥,85%的学生认为四级考试中涉及的英语听力材料难度较大,76%的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听力能力评价较低。艺术专业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不少学生进学校时候的英语成绩普遍不理想,76%的学生只要专业知识学得扎实,对自身的英语学习并不重视,只有13%的学生重视听力,并且在平日会有意识地去看一些英语电影、听一些英语广播来提高自己的英语听力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新升本院校多数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的意识较差,不少学生尽管有提高自身英语听力能力的意识,但基本上都将希望寄托在教师的身上,企图通过教师课堂上的讲解来提高英语听力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相对薄弱。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英语听力是摆在新升本院校艺术类学生面前的一道难题,学生之所以感觉到四级考试难度大,与学生底子比较薄弱有关,也与占据比分较大的英语听力有关联。从调查中看出,学生对英语听力的兴趣以及学习听力的自主性普遍都不高,因此怎样提高学生在大学英语中的主动性是当前大学教师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对策与建议
1.激活兴趣,寻找“兴趣点”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点是艺术类学生英语听力困境中的第一大问题。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进入大学课堂,就是凭借着自己对艺术课程满腔的热爱,而大部分学生原先在英语学习方面基础很差,所以要想激活学生英语听力的兴趣,还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寻找“兴趣点”。
比如音乐专业的学生正在学习歌剧,其中就有对普契尼歌剧《茶花女》片段的演唱和曲式分析。知道这一情况后笔者鼓励学生通过寻找课外资料来完善对那个时期的世界音乐史方面的了解,介于这个时期的歌剧大多数都是国外的文艺作品,所以笔者鼓舞他们看一下同主题的外国影片。学生们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并且通过观看外国影片、歌剧主动学习一些英语词汇、短语,从而增强了英语的语感,最终提高自己的听力能力与口语能力。
2.激发斗志,树立“进取心”
尽管教师使出浑身解数让学生对所教授的内容充满兴趣,但也有一些时候学生对于所教授的内容始终提不起兴趣,那么这个时候,教师应该积极激发学生的斗志,引导学生树立“进取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是大学时期的一门必修课,学习这门课程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改变观念,更新“方法论”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想改变当前英语听力现状,教师必须要积极改变观念,更新教学“方法论”。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学中都是教师一味教,学生一味听,教师与学生之间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而现代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所想所思,才能了解学情,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推出有效的听力学习策略法。比如在英语听力考试中,有时候一大段文字之后会出现一个问题,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在听这些听力材料的时候,学会积极预测,预测这一段内容会出怎样的考点,这样学生在面对听力材料的过程中才能积极做到有的放矢。此外,教师应该结合艺术类学生的特色,利用专业优势和资源,为学生开发有效的课外听力材料资源,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总之,艺术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一支特别的队伍,他们具有自己的专业特征,同时也存在英语基础与能力较为薄弱的特点,这个问题在新升本院校中尤为突出。针对这些现状,只有鼓励学生课后积极展开自主学习,并且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开展教学以及布置课外听力材料,才能让艺术类学生在应对听力考试的时候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包莎莎.独立学院英语听力学习现状分析及教学策略[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2]程景鑫,李欧.关于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以沈阳师范大学听力教学个案为例[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论文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管理机制
培育本科创新型人才是研究型大学面临的共同任务,其中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被普遍认为是一条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也就是说,当本科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达到一定程度时,组织他们参加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实行“自主式”学习,使其学习过程和研究过程互相融合,在科研过程中培养其创新能力。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活动发展概况
美国是本科生科研活动开展最广泛的国家之一。从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开展全校范围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y Program)起,到1998年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调研报告,提出建立“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构建以探究为主的新生年、跨学科课程研究、创造性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等系列改革措施。该报告的发表标志着美国高校本科生科研活动进入了新的。
我国研究型大学凭借其在学科专业、科研基础、师资力量、项目经费等方面的优势,于20世纪90年代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展开了本科生科研活动。清华大学在机械、电子、结构、数学建模大奖赛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1996年正式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简称SRT),并逐步把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训练纳入本科生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要求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科研能力训练的学分才能毕业。浙江大学于1998年开始每年组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简称SRTP),累计共立项14627项,学生参与面已占同届学生的三分之二以上,构建了国家、省、校院三级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学科竞赛层次从校到省和国家,并融入到国际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大舞台。
通过近15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的本科生科研活动蓬勃开展,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项目种类不断增加,层次不断丰富,项目内容注重学科交叉,参与主体由校内扩展到兄弟院校以及社会机构等等。本科生科研项目已成为研究型大学构建本科生实践教育教学新体系、培养和提高本科生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人才质量的一项新举措。
本科生科研活动的迅速发展,对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该全面深入地分析本科生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为目标,积极探索科学、规范、高效、持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本科生科研活动种类的不断增加,学生参与面的不断扩大,目前的管理及运行机制已不能适应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多元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开展课余化,缺乏整体层面的培养体系设计
目前我国的本科生科研活动主要还是纳入到第二课堂学分,因此本科生科研主要是作为一种课余活动进行管理,学生主要是凭着兴趣驱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开展科研活动。目前本科生科研的组织管理流程主要为:学校开展项目申报,学生联系指导老师并根据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或结合实际情况独立思考提出申请,专家评审后确定立项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有限指导下进行项目研究并结题。整个过程与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存在脱节现象,往往一方面导致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处于松散的自发状态,另一方面,使得他们在科学选题方面和问题研究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学科和专业性指导,从而导致本科生科研水平难以较快提高。
2.项目管理课题化,导致项目考核的结果导向
目前,我国高校把本科生科研当作一种课题研究进行管理还相当普遍,学校管理层一般在立项、中期检查、结题3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科研进程与结果的考核,项目考核往往侧重于结果导向,缺乏有效的过程管理监控。但在研究过程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研究质量与教师指导质量的过程管理是容易忽视的环节:对学生而言,学生是否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科研活动,是否联系指导教师以及与教师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探讨等;对指导教师而言,教师怎样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及学生获得指导的方式和时间;对管理层而言,如何预先精心设计通过学生科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等,这些环节往往缺乏明确的规定和规范,其结果容易导致本科生科研质量的失控,大大降低学习效果。
3.项目形式封闭化,缺少社会团体和企业单位的参与
从项目和经费的来源看,目前国内高校大多是自行解决,而国外高校则积极面向外部的社会团体和企业界开放。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本科生科研项目及资助来源于三方面:校内各研究领域提供的研究机会;加州大学系统所管理的国家实验室提供的研究机会;校外提供的机会,如NSF设立的全国性“本科生科研经验计划”以及一些私人基金会提供的研究资助等。这些校外资助是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有效补充。
从项目的参与主体看,国内高校的本科生科研参与主体主要是本校的学生,而国外高校在此方面则显示了较强的开放性。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科研机会向其他大学的学生开放,其他大学也面向加州伯克利开放,特别是鼓励学生参与“暑期研究计划”。科研活动的校际交流有助于学生取长补短,开阔眼界。
从科研组织管理机构看,目前国内高校的本科生科研管理机构尚局限于校内,而美国高校除了学校内部的管理机构外,还得到全国性民间组织如本科生科研理事会(CUR)和全国本科生科研大会(NCUR)的积极支持。这些民间组织从组织本科生科研项目、寻求资金支持、为美国政府和高校提供总结材料等方面不断发挥应有的作用。 转贴于
三、完善本科生科研管理机制的对策思考
针对以上本科生科研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的主要思路应该从制度设计、平台建设、过程管理、加强激励等方面入手,整体构建由动力机制、运行和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组成的大学生科研管理与运行体系,真正体现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兴趣驱动、自主立项、重在过程”的原则。
1.加强系统设计,整体构建基于多元主体需求的本科生科研活动动力机制
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开展需要有学生、教师以及社会团体与企事业单位的广泛参与。如何建立适应多元主体需求的大学生科研活动动力机制,推动大学生科研活动健康有序发展,是新形势下高校本科生科研管理的新课题。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科研活动广泛开展的基础。学校通过修订和完善相关系列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动态跟踪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需求变化,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可供选择的大学生科研活动项目和资源,推进大学生科研项目的课程化,注重学生的主体选择性,引导并组织学生在兴趣驱动下积极参与各类科研活动。
教师的全程指导是科研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由于本科生一般不具备独立研究的能力和经验,从近年部分研究型大学的实践来看,指导教师在项目选题、团队组织、科研活动中的方向引导和知识解析等众多决定实施成效的因素中最为重要,应该建立完善的激励教师尤其是高水平教师参与本科生科研指导的有效机制。
社会力量的逐步加入是科研活动向纵深发展的有效补充。我国高校传统的大学生科研活动主要以学校搭建平台、校内学生参与的模式出现,忽视了社会团体与企事业单位的积极参与,忽略了校际之间的科研活动交流,不利于本科生科研活动向纵深发展。学校管理层应该积极调研各类社会力量的需求与特点,创造条件吸引各类社会力量逐步加入到这项活动中来,构建合作共赢的科研活动资源整合模式。
2.深入探索实践,努力搭建适应本科生科研活动开展的平台运行与保障机制
整合课程资源,开展课程教学融入科研素养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发挥本科生科研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第二课堂作用的同时,应考虑设置一些体现“科学精神”为宗旨、注重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训练的课程,这种将科研能力培养与第一课堂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如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农业科学与自然资源学院农业交流专业开设了“农业交流产品开发”高峰体验课程,学生要进行产品设计、出售产品、制作图片、撰写评价、相互交流等各项学习要求,这种在课程体系内对学生实施全过程科研训练的做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可以选择“指导下的小组研究”、“指导下的独立研究”、“田野研究”、“四年级论文”和“荣誉毕业生四年级论文”等研究性课程,该类课程占总学分要求的1/6以上。通过将本科生科研纳入第一课堂,教学与科研共同构成本科生教学的主要内容,能够有效促使学校和教师像课堂教学一样认真做好本科生科研的设计、引导和管理工作。
扩大实验室开放,建立适应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实验室开放机制。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的切赫认为,研究型大学给学生具有震撼力的教育并非来自课程学习,而是让本科生进入研究实验室,使其接触最新设备和尚无答案的问题。实验室作为学生学科专业和素质教育的主基地、学生探索与研究性学习的主场所、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与服务的承载体,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扩大科研实验室、工程中心、教学实验室面向本科生科研开放的力度,努力构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坚固桥梁,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创造便利条件。
关键词:构建 德育测评 理论探析
《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指出:“德育考评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必要保证。”目前,高校的德育评价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评价工作,特别是制定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1.哲学方法论基础:系统论。
系统论为大学生德育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创建提供了方法论。系统论原理讲究事物的整体性、有序性和动态原则。整体思想是系统论的核心。按照整体思想的观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知、情、意、信、行这五项心理要素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知行协调统一的整体。在创建这个测评指标体系时,坚持知行统一评价;有序性要求我们既要反映测评的诸多要素,又不能等同对待,因为相对而言大学生“行”的状况更能反映其思想政治素质的水平,所以我们更应赋予大学生“行”的评价较大比重;动态性要求我们要紧扣时展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来把握测评指标体系的调整速度,从而体现测评指标体系的针对性。
2.心理学基础:“知、情、意、信、行”的发展规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要经历“知、情、意、信、行”,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循环往复过程,表现为认知产生思想,思想支配行为,行为改造外界并形成新认识和新思想,产生新行为,进一步改造外界。可见,学生的一言一行投射出学生的所思所想。因此,从理论上讲,对学生德育进行测评是完全科学的。尽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是精神性的、变动性的东西,但借助于测评技术,能使我们较客观地认识德育现象与规律,认识大学生真实的思想、政治、品德、个性及行为面貌。
3.教育学基础: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有语言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动觉智力、节奏智力、人际智力和内省智力等几种,它们通常以复杂的方式综合运作。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大学生德育素质的测评不应偏重于某个单项测评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排名次,或者贴标签,而应该采用多元评价结果的方式,体系的设置应涉及对学生的“两课”学习情况和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实践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测评。
二、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构建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构建的测评指标体系要全面完整、层次分明、要求明确,能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本质及各个方面,即不仅要测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品德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突出测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道德的情感、信念和行为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即测评目的要从传统评价的“预测”、“控制”、“选拔”转移到“发展”上来,即从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转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同时测评指标自身的概念的表达也要科学而严密,其量化和取值尽可能科学、合理,它所体现的要求要符合大学生德育水平及其发展规律,使测评结果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可比性。
2.导向性原则:所谓导向,就是指导大学生的品德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体系了体现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内容和各项指标的权重赋值以及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对大学生会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品德测评的根本目的不是对学生的德性进行终极性的诊断、甄别与分类,而是注重个体在测评过程中的积极体验,强化自我意识,以调动测评对象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自觉趋近德育目标,促进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
3.层次性原则:指测评指标体系的创建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不同类型、不同年级和个体差异来进行创建。人的发展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可以体现在年龄、知识、能力、性格、兴趣、行为表现等多方面。所以我们研究创建的测评指标体系只有是多种层次的,才能准确地反映出大学生每个个体在不同年级、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才能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
4.主体性原则:大学生德育测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大学生更好的发展,大学生应当成为测评的主人。以往评价主体多为教师和评价小组,主要是他评,大学生处于被评价者的地位,导致评价缺乏大学生的坦诚参与,从而使评价的调节、激励、改进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德育测评中的主体作用,让大学生参与评价自己并给予一定比例记分,增强其参与意识,引导大学生自觉重视测评过程和结果,并充分发挥自我教育功能,从而自觉调整思想和行为。
5.实用性原则:一方面是指测评指标体系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各项指标都可以进行实际观察、测定或测评,便于高校操作实行,给出符合评价对象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分值;另一方面是指测评指标体系的创建要与社会用人机制和社会需求接轨,为社会所接受。使其既能满足大学生了解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状况,有目的地提高自身素质,适应个人未来职业设计的需要,同时也能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多层次、多维度的选拔需要。
三、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发挥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管理功能,不断提高自身德育素质。
从高校德育主体与客体、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看,任何一个道德目标的达成,最终都是自我教育的结果。心理学原理说明,自我教育离不开自我评价,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就能量力而行,为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并实现理想自我而不懈努力。建立德育测评体系就是把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以定性和定量的形式明确规定,用制度细化大学生思想行为准则,有利于大学生比照这些标准,明确应当做什么,怎么做,随时进行自我“测”、“量”,对测评项目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分析,对自己品德发展水平作出评价,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自觉趋近德育目标,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与行为。总之,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的构建为大学生对照体系进行自我测评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优点和缺点,不断提高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能力,促使大学生按照德育目标不断提高自身德育素质。
2.有助于落实德育地位,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构建大学生德育素质测评体系,是把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估由软变硬、由虚变实的重要措施,是掌握和激励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制度。长期以来,高校德育首位的地位还没有落实。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完整的高校德育评价体系,尤其是缺乏科学、全面的大学生德育素质的评价体系。可见,只有构建大学生德育素质测评体系并实施测评,才能够使德育看得见、摸得着,实在可行,真正实现“德育为首,诸育并举”;同时,建立测评体系对大学生德育素质进行科学评价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实体内容之一,既可以为“两课”教师提供反馈信息,增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从而较好地解决以往“两课”教学“虚多实少”,又可以将大学生德育管理目标细化分解,使其具体化、可操作化,把德育教育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从而增强德育实效。另外,测评体系的建立通过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管理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政工干部从一些日常的德育活动中解放出来,加强研究德育的动态发展,整体把握德育过程,促使高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和系统化,实现德育的良性循环和质量的提高。
3.有利于实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高等教育数量扩张迫切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系统的、科学的、高效的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大力加强高等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过渡,一些不利因素影响到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如高等学校连续几年扩大招生,使得大学生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占有图书资料的数量、教学实验(实习)的条件等硬件资源减少,以及相应师资的数量和质量等软件资源不足,另外毛入学率的提高而带来生源质量相对下降等等。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尤其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质量是关系到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问题,因而,构建科学、合理、全面的大学生德育素质测评体系,就为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明确的德育标准,有利于消除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手软,一手硬”现象,也将为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从而真正实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测评,满足社会选拔人才的需要,确保高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邓艳葵.构建新型的大学生德育测评指标体系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2,(2).
[2]林雷.高校学生思想品德行为量化测评浅探[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6).
[3]王健敏.学生品德测评系统的改革与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02,(l).
[4]张辉.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测试指标体系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0).
[5]李上文.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基木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1).
关键词:以人为本;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体系
教育部提出“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旨在进一步提升职业发展教育水平,提高广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和创业。
职业发展教育是大学生人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职业发展教育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学生具备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和理念,提升全面素质。对学生而言,在此时期接受全方位、科学系统的职业发展教育,有利于明确人生目标、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成功实现自我价值;有利于学生准确定位并使其学习更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积极主动性;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与应对竞争的能力。对学校而言,职业发展教育有助于高校树立自己的品牌,提高学校竞争能力。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成了检验学校教学质量的试金石和重要指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成功率,也就提高了学校整体就业率和学校声望。对社会而言,建立健全职业发展教育体系,有利于满足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减少社会人力资本的浪费;有利于实现就业渠道多元化,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控制人才在市场上的高流动性及流动的无序性。
“以人为本”职业发展教育,是指从大学生一进校就开始对其进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教育工作,是在高等教育环境下的全程化职业指导。其目的主要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激发大学生自觉学习的原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职业胜任能力,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使学生能够终身受益。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具有序列性、发展性的要求,分为三个阶段:
1 初期阶段;帮助学生自我认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性质、专业能力要求、专业学习的价值和专业前景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与潜能、优势与不足,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学生学习通用性技能,提高基本素养,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专业准备。
2 中期阶段:帮助学生自我拓展,培养学生较强的责任感、使命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事业观。通过开展职业测评、组织职业咨询、职业信息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职业,根据自身条件、职业志向和未来职业的发展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和督促学生做好职业生涯决策,推荐和鼓励学生参加职业培训、社会实践、创业锻炼等活动,拓展职业知识技能,提升自我素质,培养高度责任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提高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3 后期阶段:帮助学生自我发展,树立开拓务实的职业观、创业观和择业观。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决策的修正,帮助学生形成现实而正确的个人职业发展评价,确定合理的职业定位和择业期望标准。通过毕业实习、个人辅导、职业信息的收集和选择、就业技巧培训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成熟度和职业行为的“自主、自尊、自信、自强”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实现人生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内在统一,鼓励他们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和行业建功立业,完成向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二、以“以人为本”理念构建高校职业发展教育体系
1 构建多层次的职业辅导体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从就业指导转向职业辅导,意味着就业工作从经验型向专业化的转变。职业辅导在我国是一个快速成长的新生事物。相对于以前的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职业辅导的兴起标志着就业工作实践的不断深入,就业工作理念有了深刻变化。要开展好职业辅导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国情、校情,重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积极构建多层次的辅导体系,推动职业辅导的全程化、拿霉盖;建设一支具有综合背景的校系两级师资力量作为保障,促进全员关心学生就业局面的形成。
面向大学生的职业辅导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基本意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的意识,探索价值观和择业观等,从而能够积极地规划大学生活。第二个层次是职业辅导的提高教育,即帮助一部分有更高专业需求的学生掌握生涯探索的工具和技能,深入系统地进行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鼓励他们积极开展职业实践等活动。第三个层次是面向毕业生开展的就业指导,比如关于本年度就业的基本政策,求职的基本技巧和技能,职业素养的提升,等等。
此外,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职业辅导工作,引导学生作好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涉及择业观、价值观、成才观等问题,还涉及学生对自我、职业的科学认识以及求职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能力等。这就要求职业辅导必须从经验型向专业化转变。职业辅导队伍应该是一支多学科背景的专业化的队伍。
同时,要积极建立校系两级职业辅导师资队伍。努力推动院系就业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要把院系就业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放在与学校就业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调动学生系统、教务系统等资源,真正实现职业辅导工作的全员化;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生工作及教务系统等在组织、资源、思想等方面的优势,互相配合,统筹协调;推动职业辅导同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融合。在条件成熟的学校,要把学校一级的就业工作部门作为学校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师生的实践基地。
2 构建系统化职业指导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就业指导课要贯穿于大学培养的全过程,这既是由就业指导课教学目标所决定,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因此就业指导课应从新生开始,实现教学的全程化、全员化,面向全体学生,分阶段进行,贯穿在学生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在贯穿全程的基础上,还要讲究针对性。根据不同阶段,就业指导内容应各有侧重,如,一、二年级为专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基本技能培训阶段,主要帮助学生树立就业观念,增强就业意识,强化竞争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就业指导课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三年
级着重就业技能培训及自主创业、考研、出国等就业方式的指导。四年级注重就业政策的学习,就业形势的分析,就业信息的搜集,求职准备、择业技巧、心理调适、职业测评等具体问题的指导和实用战术的训练。
3 构建科学化职业发展教育评估体系,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
为了把职业发展教育贯穿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要引导高校有效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并逐步向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目标发展。这就需要开展职业发展教育评估,其中首先要建立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应该全面系统地反映职业发展教育的工作内容,准确体现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目标具体落实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上来,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与职业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把学生是否得到良好的职业指导、满意的咨询服务和职业意识、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作为衡量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准。指标体系还应体现高校教学的中心地位,使职业发展教育能促进各专业的建设与改革,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4 构建有序的职业发展教育活动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是开展职业规划大赛。职业规划大赛整合职业测评、生涯人物访谈、职业咨询、团体辅导、作品展示与比赛等多种形式,在大学生中有力宣传职业规划的意识、理念和方法,起到了较好的启蒙教育作用。当然,职业规划大赛也要与时俱进,要根据不同地区、学校特点不断丰富其形式,逐渐将重点放在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上,围绕增强大学生的可就业性和社会适应能力下功夫。要进一步取得政府和用人单位的支持,通过大赛这个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实习乃至就业机会。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3 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机制研究”。
一 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的分析
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在华北科技学院(2002 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唯一直属高校) 随机抽取符合小于总体人数的学生参与测试。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处理(统计量详表略),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具体分析如下,一是大学生在确立学习目标能力要素上,整体目标意识明确,但目标实际运用层面能力有所欠缺。二是自主选择系统化内容能力较强,所选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整体偏差。大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能力这一层面中,存在系统化选择内容的认知,但对隐性知识的选择能力上存在不足,并且大学生在知识内容的迁移能力上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知识选择的运用能力整体偏差,不利于其进行深度学习。三是自主学习计划明确,自我时间管理能力、手段管理能力存在不足。大学生在自主调控学习过程这一能力层面,具有明确的自主学习计划,但在落实自主学习计划的实践中,自我时间管理能力尚存在不足。在手段调控能力上,现阶段大学生可进行灵活控制,但在其自主学习手段管理能力上,不能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为其自主学习提供帮助。四是自我形成性评价能力较高,诊断性评价能力和过程性评价能力欠缺。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素的反思和评价层面来说,在自主学习结束之后,大学生对自己的某段学习具有清楚的认知,具有较高的形成性评价能力。但是在一段自主学习开始之前和学习之中,大多数学生缺乏诊断性评价、反思和过程性评价、反思的能力,对头脑中已有知识结构缺乏清晰的认知,对知识的归纳和系统化的能力较差,不利于新知识的建构及深度学习的发生。总之,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发现,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薄弱。
二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教师指导现状
1 教师指导现状分析
(1)教师目标意识明确,实际落实有所偏差
教师对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识明确,并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其教学目标之一,不同学科领域的老师根据本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会协助其指定自主学习目标。但在实际落实中,这一目标的确立过程不是在课上进行,课上教师的主要任务依然是像传统教学一样进行知识的讲解和传授,教师处于传统的主导者地位,教学设计缺乏自主学习的相应引导。课下会针对某些同学的具体情况进行督促和监督。
(2)教师对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在教师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导方面,还存在问题。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教师不会告诉学生具体监控自主学习过程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中的情绪倦怠以及态度调控,教师都没有向学生传授具体方法。由于学生自身对教师和学习的逃避,教师不能准确合理地为学生制定因人而异的自主学习计划,因此,在教师对大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方面还存在不足。
(3)教师缺乏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自我评价反思的指导在反思评价方面,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指导。教师所做的是通过学生阶段性的练习,来进行知识掌握层面的反馈,并没有引导学生自己对自主学习产生一个正确的认知,所以不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反思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进而在后续学习中进行改进,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不利于其深度学习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2 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分析
(1)学生自主学习存在基本明确的目标意识
在教师的指导下,大部分学生具有明确的自主学习目标意识。学习主动性高的学生会根据自身的知识掌握情况向教师请求具体援助,帮助其指定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自主学习目标。但不排除个别主动性不强的学生,对教师采取逃避态度,自主学习态度消极,教师就不会主动针对其具体情况帮助其指定具体目标。
(2)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在课上主要还是处于被动地位,老师单方面传递知识,学生单方面接受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不能将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给予学生指导。在态度和情绪调控上,学生主要依靠自身的意志力来调节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的教学情境单一,不能让学生进行很好的知识和情境迁移,不利于深度学习的发生。
(3)学生的自主学习缺乏自我评价和反思
大多数学生由于惰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了当初既定的自主学习目标,对知识未形成一个良好的结构体系,对自主学习没有进行一个正确的评价反思,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因此效果不尽如人意。
3 深度分析大学生自主学习欠缺的具体表现
(1)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达到深度学习的目标
大部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自主学习以及掌握仅停留在现有层面,当知识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状态呈现,学生就以什么样的形态来掌握,个体缺乏同已有知识经验的相连接的能力,不能对知识进行深加工并产生建构,学生缺乏一种创新能力和生成能力。同时,学习者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处于一个相对零散的局面,不能将零散的知识进行结构化和体系化,不利于知识之间的迁移,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不利于其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2)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缺乏情境性迁移
科学学习倡导学习者要充分利用真实情境和非真实情境,在非真实情境中要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消化吸收。大学阶段对一般个体而言意味着中学时代的终结,离开中学这个真实的学习情境后,其所面临的全部是非真实情境的自主学习,所以情境迁移应作为大学阶段重要的培养目标。由现有的数据分析来看,学生存在情境迀移和情境学习的意识,但在实际学习中,其自主学习能力相对不尽如人意。教师的教学设计缺乏情境迁移的教学目标,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死板,教学情境单一,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迁移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3)学习者不能对自主学习过程进行合理调控
情绪状态和意志力贯穿于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始终。意志力是个体有效完成目标,顺利结束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当前大学生面对的诱惑很多,当自主学习遇到困难时,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意志力,并对自身情绪不能进行很好的把控,以至于中途放弃自主学习,从而不能顺利达到目标要求。大学生对学习手段的调控能力也存在欠缺,不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计算机资源及图书馆资源为其自主学习提供手段支撑。教师在课堂中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对自主学习的过程调控缺乏有力指导,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缺乏合理的引导和监控,也不利于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4)大学生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能力不足
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框架,以至于学生不能很好地从已有知识经验中准确判断自己哪里存在欠缺和不足,哪里已经掌握,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学习设置一个更加符合自身情况的自主学习目标。教师缺乏引导学生对自主学习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的自我评价,使学生不能合理认识自我,正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从而进行重点改善和提高。
三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设计策略
1 教师要确立旨在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
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一是要激发学习者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内在要求,为大学生的全面和谐以及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培养高校学生的自主能力,包括自我定位、自我规划以及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和反思、自我改进等能力,促进自身的发展;三是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归纳整理的能力、建构的能力、迁移的能力、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知识和策略的生成能力)等。
2 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情境
在兴奋和热情的状态下学习能够产生满意的学习效果。
所以,教师须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良好效果。
(1)要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和相互激励的关系。
(2)教学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产生愉快的学习情绪,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如教师可提前将学生所需学习的知识制作成视频和音频材料,让学生课前完成学习,而将课堂变成教师和学生讨论和互动。学生提前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引导和解答,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单方传授的局面。如此,教师成为学习资源的制作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但这种教学设计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它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课堂内容。在教学能力方面,教师要在课堂上敏感地意识到多数学生存在的困惑,并及时形成解决方案。
(3)教师要创设合理并贴近主题的非真实教学情境
学生现在在课堂内的学习属于真实情境下的学习,往往缺乏一种非真实情境下的探索和实践,比如社会情境、自然情境、直观情境以及有利于新旧经验之间联系的情境,比如概念情境、问题情境等。一种情境会促进多种形式的学习,一种形式的学习也可能创造多种不同的情境,根据自主学习的目标以及学习内容的不同,自主学习的情境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教师要灵活创设多种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情境,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 教师要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教学活动
(1)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设置自主学习的目标
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是教师教授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自身学习的优劣,应该学什么,需要学什么,自主学习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如何达到这个标准,这些问题教师都要对学习者进行引导,确定自主学习的目标。确定恰当的自主学习目标对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制定目标的过程,学习者能够恰当认识自我,提高自身自主意识。计划和目标具有导向作用,能够使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更具有导向性和针对性。指导学生确立自主学习目标能够给学习者生成一定的学习压力,有利于其学习活动的维持,并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2)教师要合理恰当地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
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训练中,将学生置于一定的自主学习情境,对方法不进行直接传授,而是提供给学习者一定工具和探究的线索,让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承担学习的主要角色。第一,学习者应当将己有经验与当前的学习内容互相联系,并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多方搜集信息和资料对呈现的内容进行深加工,提出问题并从多角度验证。第二,学习者不断监控自主学习的过程以及对目标的跟进程度,教师要及时采取策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学生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思维上的阻碍,甚至探索会逐渐偏离目标,教师在这时应主动提供指导,合理搭建支持性策略的脚手架,为学习者的探索提出思考的方式和途径,从而使学生可朝着既定目标继续前进。例如,教师可引导大学生积极利用学习环境中的计算机进行学习,基于计算机的交互性学习可为学生在不同状态中的自主学习提供脚手架,当学习者不知该如何做的时候或是对某些任务感到混淆时,计算机的帮助系统会提出一些建议供学习者参考,并在大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提示。教师的指导性策略还包括如下内容,首先,指导学生完成其“自主学习辅导提纲”,自主学习辅导提纲是教师辅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出发点,能够支撑学生顺利完成自主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关键时刻提供激励作用的一种指导性策略。它将学生的自主学习目标分解并融入到具体的练习中,让学习者根据要求把预设目标一步一步地完成。其次,教师指导要为学习者提供思维策略,这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思维策略不只是口头上的直接传授,教师应当在实践情境中举例说明并运用。例如认知策略、知识的精加工策略、复述策略、心境调节策略等。
(3)教师要培养学习者的反思和评价意识
评价和反思是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自身的评价和反思,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水平,发现不足和缺陷,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同时,学习者自身的评价和反思可提高自主意识,增强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并为下一阶段的自主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依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评价阶段主要定义为三个阶段,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学习者在自主学习之前,对头脑内的知识以及所掌握的技能进行的学习前评价。通过这种预测可了解学生自身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自身是否符合自主学习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接下来的进一步学习提供明确的依据。形成性评价是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的一类评价。它是自主学习活动展开一段时间后,依据预先设定的目标对自主学习进行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重新规划或者调整以下阶段的自主学习进程,是“中途评价”。通过这种评价可检验出学习者自身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目标所定义的知识技能,对还没有理解的内容要向其他学习者、教师或计算机设备求助,对已经完全理解的内容要进行更加深化的拓展学习,已达到深度学习的目标,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终结性评价是指学生个体经过一段时期的自主学习结束之后所进行的一种自我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对既定目标的总括性“事后评价”。通过终结性评价,学生个体发现其整个自主学习过程的不足,教师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指导,改善其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自主学习效果。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要贯穿于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全部过程,每个阶段的评价内容主要涉及,第一,评价自我认知,检查自我认知是否正确、精确;第二,评价自主程度(自主意识和能力、调节能力)、规划水平、学习能力(策略的运用)、学习心理(努力程度、动机水平、情感)、意志水平。
总之,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充当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打破传统对学习者的知识灌输、约束和支配式的教学,协助学生个体制定其自主学习的目标。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给予恰当合理的“脚手架”式指导,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教师要创建多种包括真实和非真实的自主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情境迁移能力和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提高其终身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水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正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成果与不足,并进行及时改善,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盛群力.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以注重内涵发展和全面提升办学质量为主要特征的“质量时代”,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本科教学成为高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如何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准确了解和把握学校本科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发现本科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规范办学行为,提升本科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迫在眉睫。
“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NSSE)”在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中使用广泛,对提高美国本科教育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开展的调研以NSSE为基础,参考“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 NSSE_China),结合实际,抽样调查了涵盖学校各个学院、专业、年级的4309名本科生,取得一手资料,采集数据具备较强的代表性。
一调研方法
本文采用的调研方法将学习投入度作为理论基础,更侧重学生的“学”,直接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对学习质量和收获的重要作用,将一切有可能影响学生学习投入和努力度的因素统筹考虑。问卷设计过程中考虑学校学风、教学方式、课外活动、师生交流、同学关系、学校政策等各因素,问卷由五部分构成:学生的背景信息(个人基本信息、家庭基本信息)、学生行为(对学习的认识、在校时间分配、人际关系情况、学习习惯和方式、互联网使用情况)、院校行为和要求(教师行为和要求、课程教育目标达成、课程对学生学习严格要求程度)、学生对院校行为和要求的反应(学校满意度、毕业选择)、学生收获。
二调研结果分析
本次调研结果分别从两个层面依次对所获得的基本数据进行分析,力图在完整呈现学校本科生学习情况整体面貌的同时,也能够根据各年级之间的差异对比进行有针对性地专门分析,以期既能从整体上掌握学校本科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情况,了解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经历和体验、学习投入与努力程度及其学习满意度,又能分析和比较各年级学生群体对于学习环境的不同感受以及学习投入和努力度,总结其变化趋势,为改善不同阶段本科生的学习质量提供有益借鉴。总的来说,本科生学习情况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学习兴趣未体现高度一致的认同感
调查显示,高校本科生对于学习目的的基本态度和认识是明确和清晰的,基本上都能认识到学习对于自身知识获得和能力养成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但在学习兴趣方面并未体现高度一致的认同感。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具有相当兴趣,能够获得强烈的满足感。但也不难发现,26.59%的学生认为自己未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26.11%的学生缺乏对自己所学内容充满期待,35.74%的学生不是基于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来投入和参与学习,37.46%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东西没什么意思”。这表明仍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本科生对学习兴趣不足,缺乏积极参与和投入学习的动力。
在各年级学生群体差异性方面,无论是基于兴趣学习,上课提问老师的欲望以及缺乏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大二和大三学生呈现出消极负面情绪的人数比例均超过大一大四学生。在学习导致自身满足感的问题上,相对于大一、大二和大三徘徊在70%左右的相对平稳趋势,大四在人数比例上猛增到80.78%。在对待自身学习是否因为对学习有兴趣时,大四比例居各年级之首,达到75.52%。这也表明,如何能够保证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能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尤其是重新提振和激发大二大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值得我们关注。
2学习策略不够科学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有效的学习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表现为“学生在校时间分配”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式”。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每周投入在学术活动的时间和投入到校内外工作的时间多集中于少于10小时或10~20小时,比例高达90%以上。这表明,绝大多数本科学生对各类活动投入的时间分配不均,投入和参加学术活动、校内外工作和图书馆自学的时间则明显过少。同时也可以看出,本科生的学习习惯和方式主要集中于课堂听讲和上自习两类。这一点从学生上课的高出勤率和上自习的较高频率可以看出。总体而言,学校学生的学习策略不甚科学,表现在学习时间的分配不均和学习习惯和方式的单一。
在各年级学生群体差异性方面,在每周投入课程准备的时间方面,从大一到大四出现了逐年递减的现象,这种随着在校年限的推移而逐渐减少投入课程准备的时间的现象,可能与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大四“教学虚化”的情形直接相关。如何防止大四出现“教学虚化”,根据大四量身定做符合其年级特性的课程教学和培养计划,亟待我们思考。
3课堂体验存在差距
课堂体验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所体验到的主观感受。包括学生感知的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行为、感知的课程教育目标达成以及感知课程对学生学习要求的严格程度三方面。调查显示,6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够按照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观念与行为来处理和把握课堂教学,但也存在相当比例的学生缺失良好的课堂体验,44.23%的学生不能经常感受到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同学进行小组讨论,54.72%的学生感觉自己经常难以理解教师上课所讲的内容,35.35%的学生认为老师不允许自己用不同的方式来完成课程作业。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部分同学良好课堂体验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其学习质量,也限制着本科教育质量的整体水平。
在各年级学生群体,大一到大四分别有94.92%、95.04%、95.42%和92.68%的学生偶尔或从未在课堂上做过口头报告,大一到大四分别有71.30%、75.55%、72.59%和72.54%的学生偶尔或从未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讨论和合作。这一普遍存在于各年级学生的现象表明,大部分任课教师还未认识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
4师生疏离形势严峻
我们发现,分别有91.90%、95.54%、95.22%、95.38%、95.89%、96.19%、96.21%、92.69%、92.95%、95%的学生偶尔或从未与老师进行过面对面交流、通过邮件与老师进行交流、利用即时聊天工具与老师进行交流、参加过教师的课题研究、与教师一起参加课程之外的各类活动、与教师讨论过自己的职业计划、与教师讨论过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就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和交流、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计划给予指导。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整体缺乏与教师的互动背后,大二和大三学生仍然首当其冲地成为最高比例的两个群体。无论是师生面对面交流、师生讨论课程内容、师生一起参加课外活动以及师生交流人生观和价值观,大二和大三学生都高于大一和大四学生。显然,学校本科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极不乐观,令人堪忧,亟待改善。大学的本质就是师生互动存在的学术共同体,缺失师生良好互动很难形成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大学教育,本次调研中所暴露的师生梳理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强学业导航
针对本科生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和所学专业非第一志愿比例偏高的现状。首先,要开展切实有效的专业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要开展通俗易懂的课程导航。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重要性和课程之间关联性的深刻认识,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再次,要紧密联系职涯规划,使学生能够较早的根据自身爱好和特点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源动力。
2深化教学改革
针对本科生学习策略不合理、课堂体验有差距的实际情况,必须优化课程设置和规模,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形成制度化、层次化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机制,分类分层次修订课程标准,建立课程调整退出机制,从而保证教学水平和课程质量;改革考评模式,强化学习效果的过程监控,建立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完善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方式;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启发讨论、问题探究、案例实践、科研训练、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
3优化课外活动
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还要依赖丰富多彩、引人人胜的课外活动。要构建覆盖范围广,活动普及度高的大学生课外实践创新活动的层级化体系,避免活动参与的“二八现象”。同时,要注重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各类活动,以增进师生交流,充分发挥师生良性互动对于学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积极作用,以教授特有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帮助学生修身立志、明德守礼,博闻躬行,从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礼仪素养教育;规范化;改革创新
在高等教育中,目前人文教育的削弱和传统的礼仪观念淡化及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教育问题。礼仪素养教育,本身是一种非强制性、非功利性、内涵丰富的教育。部分大学生礼仪修养程度不高,礼仪知识欠缺,显现出自我封闭和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一些学生在他人面前缺乏一定的礼仪形态,不知道何种场合使用相应的社交礼仪;作为毕业求职者,在展现求职者综合素质方面,应为忽略了一些礼仪细节,一部分大学生往往会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因此,对大学生加强礼仪素养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1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总的指导思想
对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的顺利发展,提高大学生礼仪修养,必须要将礼仪的知识和观念纳入到学生得思想道德中。不仅要通过全社会、学校和家庭在一起,培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文化素质和情感的个性品质,同时在礼仪教育的过程中,亦要把握学生行动实践的这个指导思想。
1.1 用道德观指引大学生礼仪文明素养
的道德观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个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标准和准则之间关系的总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状况,决定了必须以道德观为指导的理论进行教育。礼仪具备道德的功能、同时道德也兼有礼仪的功能,这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德”决定“礼”,“礼”可引导“德”,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表现为礼仪。无形的、抽象的道德因为礼仪而变得真实的存在,文明礼貌的言行折射出道德的“真”、 “善”、“ 美”,礼仪素养可以说是评价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准。
1.2 挖掘传统礼仪精华,吸收外来有益经验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一次次革命运动由于受到西方文化潮流的冲击和影响,在去除了许多不好的封建因素同时,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精华部分也随之抛弃了,特别是在时期,许多传统的优良文化和礼仪被破坏,精华部分已经不复存在。中国传统社会很重视家礼,有尊师重教礼、敬老尊贤礼、节日往来礼、拜访礼等等。作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都应该让那个学生积极的去了解和弘扬这些优良的传统美德。
1.3 加强拓展训练,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礼仪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必须将礼仪教育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并与实践很好的相结合。正确培养大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以最基本的礼仪行为规范为基础,去约束和规范大学生自身的行为,将礼仪教育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提高,进而解决知识和行为不相统一的问题。大学生只有将礼仪知识与实践很好的结合,才能真正的达到礼仪教学的目的。
1.4 全面提高大学生内在人文素质修养
坚定的政治信仰、崇高的道德理想、完整的知识技能和勤奋的生活态度,这是具有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在高校中,学生全面发展这个目标要想很好的实现,就要转变教育的观念,要坚持以道德行为规范为基础,以理想信仰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将教书与育人很好的结合起来,全方位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大批综合素质较高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2 高校开展礼仪素养教育的具体措施
2.1 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应当规范化
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礼”被列为基本道德范畴,高校应当更加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更要规范大学生的礼仪行为标准,将规范化列为首位。高校进行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首要的任务是要与大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在高校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中纳入礼仪的要求,并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大学生礼仪内容的各项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能真正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礼仪常识。
2.2 大学生礼仪教学的改革创新
大学生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表现出具有主动性、选择性和互动性的学历特点,他们不再盲目的相信书本中的内容,往往对以写实用性较强和应用性广泛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要想使大学生对礼仪知识产生高度的重视,在开展礼仪素养教育过程中,不但要在社会和学校中形成一个很好的环境氛围,还必须对高校礼仪教学方面进行必要的高歌,教学模式要行之有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礼仪教材内容编制的创新,礼仪课程的创新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
2.3教师注意言传身教,努力开展礼仪研究
当前大学生礼仪素养的表现现状,要求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要努力开展和探索礼仪素养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从中寻找礼仪教育的长久机制。应在高校广大教师队伍中,倡导并开展礼仪素养教育的研究,将礼仪的理论知识研究系统的贯穿到所有的专业教学中,使广大学生从中很好的掌握传统的礼仪知识及现代礼仪理论,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
2.4 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开展礼仪文化活动
通过校园许多文化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实践展示或礼仪知识竞赛等活动来丰富校园礼仪文化,可以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文明氛围,从而加强学校礼仪教育。与此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和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展示大学生自身的礼仪魅力和时代风范,不断积累丰富的礼仪实践经验,通过实践来形成大学生良好的礼仪素养。
因此,大学生想要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优势,脱颖而出,不仅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本身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加强并规范礼仪教育,对于他们提高综合能力很有帮助,能够成为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陈晔.论传统礼仪文化与大学生礼仪素养[J]科技文化,2011(3):17-18.
[2]杨扬.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道德价值及其实现[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3(6):32-34
[3]陈燕萍.大学生礼仪教育途径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7):252-258.
[4]张洪铖,康杨.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新余高专学报,2008,13(5):117-119.
[5]赵蓓.加强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职业圈,2007(13):99-100.
关键词:大学生 礼仪教育 现状及策略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圣人就教育弟子:“不学礼,无以立”。荀子也曾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们中对他人表示尊重与友好的行为规范和处世原则;是人们在社会交们中受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行为准则或规范。
一、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1.规范的礼仪在大学生自身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礼仪是一个大学生内在道德素养的外在表现。首先,礼仪能帮助大学生增强自信。规范的礼仪会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表现,谦恭礼让、文明礼貌等都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此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其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良好的礼仪教育可以让大学生脱颖而出,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此外,礼仪还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文明素养,收益终身。
2.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是高校和社会的需要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学府,其环境将直接影响在校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良好到位的礼仪教育不仅能让大学生在完成学业,提高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加强道德修养,还能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大学生是即将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主力军的群体,主力军的战斗力决定了社会的战斗力、民族的战斗力。因此,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将大大促进文明社会的建设。
二、当前大学生礼仪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大学生礼仪知识的缺乏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多数学校“重知书轻达礼”,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时丢失了礼仪教育。目前,大部分学生没有接受过正式的礼仪教育,更不能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礼仪的基本知识。其次,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把握着“决策”大权,父母的过分溺爱导致了他们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恭礼让,基本礼仪缺失。
2.部分大学生不接受礼仪教育,认为是作秀,视我行我素为个性
部分大学生认为所谓的礼仪等同于古板、约束,过分主张自由和个性。他们视礼仪为作秀,视我行我素为个性。殊不知所有的自由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约束之上,所有的个性都需要理性地表达。规范的礼仪是一个大学生文明素养的体现,是内心伦理道德的表达。
3.大学生行礼不能持久,常常半途而废
很多大学生既掌握了比较丰富的礼仪基本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意识,但在行礼过 程中常常不能持之以恒,容易半途而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大学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礼仪,没有掌握礼仪的内涵。遵从礼仪规范,以礼处世,以礼待人是一个社会公民个体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和文化教养水平的综合表现。[1]
三、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对策分析
1.加大宣传,营造高校礼仪氛围
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高校应通过海报、标语、社团活动等途径,加大宣传,营造浓厚的礼仪气氛,让学生们乐于学习相关知识,变被动为主动。使大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礼仪知识,而并非强制性的措施,要使礼仪知识和礼仪规范在大学生中得到内化,使大学生由内而外地表现出规范的礼仪。
2.打造过硬的师资队伍,开设礼仪教学班
要想学生在礼仪方面有所成就,就必须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为此,高校应从转换观念入手,加强师资培训,重点是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现代礼仪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还应是学生精神和人格力量的表率。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礼仪理论学习,同时结合实践锻炼,不断提高礼仪教学和研究水平。[2]总而言之,高校应该打造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开设礼仪教学班,使学生系统全面地学习礼仪知识。
3.发挥高校特有的优势,组织各类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礼仪
所谓熟能生巧,要让学生将所学的礼仪知识灵 活运用到实践中。校园内可有礼仪竞赛,选拔礼仪小姐,学长学姐手把手教礼仪等活动,让学生也有当“老师”,教授礼仪知识的体验。校园外,学校可组织学生到礼仪培训机构实习,或作为一种志愿者活动,到相关部门担任能够锻炼礼仪能力的职务等。这些实践活动都将让学生体会到礼仪的重要性,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在礼仪方面的能力。
总结
礼仪不应流于形式,更不应止于技巧。礼仪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 礼仪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与素质外在表现的统一,只停留在形式和技巧,缺乏内在体验和感悟的礼仪将永远不能成就有内涵修养的现代大学生。通过高校礼仪教育的努力,我相信当代大学生一定能够深刻理解和掌握礼仪的内涵并且遵守基本的 礼仪规范,不断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塑造自身良好的个人形象,成为一个受人欢迎和敬重的人。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大学生 礼仪教育 必要性 途径
礼者,敬人也,是对人的尊重;仪者,仪式也,是礼的表现形式,所谓礼仪就是指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即按照礼的要求节制和规范人的行为,通过律己,达到敬人的效果。在当代社会,礼仪是个人良好形象的表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和领域,始终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对于提高人的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文明与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礼仪教育可以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学习、交往、沟通和求职,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材。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当代大学生礼仪失范表现
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表现出礼仪规范的缺失。他们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尊重别人,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现象折射出大学生礼仪规范和公德意识的缺失,高校校园文明风气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生于礼仪之邦,当为礼仪之民;身处书香之院,本该知书达礼,然而大学生的这种礼仪失范的状况究其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是与大学中的素质教育过大、过空,质量欠佳不无关系,造成学生难以“入耳、入心、入脑”。所以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二、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一)礼仪教育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因为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社交礼仪教育,大学生能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而且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而且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
(二)礼仪教育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懂得以适当的方式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会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更好。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道南与约翰・麦克斯韦尔合著的《成功的策略》都导出同一条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1]大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及知识,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自觉地遵守社会礼仪规范的人,就被人们认定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如果一个人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就会被视为缺乏修养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有强烈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惑。再者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不断扩大,交际节奏和频率不断加快,这不仅对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学校和家庭过分关注学生的课业成绩,导致学生高智商、低情商,不会做人,不会处世。因此,给大学生补上礼仪教育这门课已经刻不容缓。
(四)礼仪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其根本目的是教育、引导公民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相应的礼仪规则,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使人们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有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都将礼仪看成是治国安邦之本[2]。在现代社会礼仪的温馨和柔性可以弥补法律的刚性和无情,彰显人性关怀,只有把法律的“禁恶”“他律”与礼仪的“倡善”“自律”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人身心和谐,乐于为善,既富于情感,更富于理智,掌握更多为人处世的本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多种方式相结合,将大学生礼仪教育落到实处
(一)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制定系统的礼仪规范,并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
(二)开设礼仪课程,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训练的良好途径,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既能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因此,学校应将礼仪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体系,将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交际技巧,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礼仪修养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规范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系统讲授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对礼仪的认知,培养学生正确的交往动机,鼓励学生勇于交往,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恰当地遵守和运用礼仪的原则和技巧,最终使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引导大学生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实践[3]。
(三)通过校园各种媒介形式,将礼仪文化融入校园活动之中,形成良好氛围。加强礼仪教育必须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四)积极开展礼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交际中亲自体验到拥有礼仪知识、技能的成功感受,提高自身礼仪修养。
当然,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提高,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大力配合。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丽楠.实施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摘要:在全新的职场时代,职业礼仪的作用变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了大学生职业礼仪的缺失、职业礼仪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提出从加强高等院校就业礼仪培养的内容及途径。
关键词:职场礼仪教育;大学生就业;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职场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一些传统的职业,或开始孕育新的元素并茁壮成长,或在商场残酷的竞争中被大浪淘沙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些朝气蓬勃的新兴产业正孕育萌发茁壮成长。而在全新的职场时代,职业礼仪的作用变得尤为重要。所谓职业礼仪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从事各种工作的过程中,有一系列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现代职业礼仪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各行各业约定俗成的基本道德规范,例如以诚相待、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等,这些属于公共礼仪,每个人都应该遵循;另一方面是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不同的行为规范,这些礼仪只在某一行业或部门适用。
一、大学生职业礼仪的缺失
礼仪教育在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品行的培养以及他们的言行举止方面,往往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当今大学生在加强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却极少关注职业礼仪的素质提升和职业修养,礼仪修养存在极大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的必要条件,更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的“窗口”。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社会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难度和成本就会大大降低,社会成员往往就可以不产生大的纠纷,或者自行调解纠纷,化解矛盾,避免因琐碎小事而酿成剧烈纷争和严重混乱,使人们能够在稳定而有序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广大学生没有通过社会舆论评价和人们良心的自省来提高人的思想和觉悟,从而提高人们遵守公共生活中的秩序的自觉性的意识,他们中的大多数常常将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看的轻如鸿毛,却将个人利益和得失看的重如泰山。
(二)缺乏感恩意识和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
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只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应试能力的提升,要求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内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往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在漫长的学校和家庭的单一应试教育之下,往往对于个人利益急功近利,对于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漠不关心。在关键时刻,只在意个人得失,对于社会、集体和他人则麻木不仁。长此以往,广大师生在重视文化知识和应试能力的同时,往往忽视了感恩意识和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
随着社会发展对大学毕业生的智商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他们情商的要求也日益增加,但是感恩意识的缺乏和集体荣誉感的缺失使广大的就业者在社会竞争中暴露非常多的问题,也使他们处处碰壁,难有大的作为。
二、职业礼仪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社会竞争力的不断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加强,人才竞争也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内容。而高等院校作为科教兴国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礼仪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主要包含以下几点作用:
首先,礼仪教育是规范大学生日常礼仪和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的重要工具。作为公众认可的普遍行为规范,礼仪在支配、控制人际交往活动的同时,也成为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主要衡量、判断手段。良好的礼仪规范更易赢得他人的好感和尊重。
其次,礼仪教育是推进大学生“准社会化”进程,提高其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及社会心理承受力的重要形式。如洛克所言,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一层藻饰,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
第三,礼仪教育是广大毕业生追求事业成功的手段。
礼仪教育有助于提升高职生素质修养,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这是用人单位最起码的要求。对于企业而言,重视礼仪不仅是在履行一种道德义务,而且是与企业礼仪休戚相关的经营方略。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这是与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礼仪教育,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念、规范、内涵的传授和训练,使他们掌握并以基本的礼仪规范去完善自我的行为。
因此,及时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并服务于高职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有力教育手段。
三、高等院校就业礼仪培养的内容及途径
(一)毕业生就业礼仪培养的内容
高等院校就业礼仪素质培养的目的就是学习掌握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所必需的礼仪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以提高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增强其适应社会和职业变化的能力。因此,在进行培养内容的构建上应以学生礼仪技能培养为目标。让大学生学会运用仪表、仪容、仪态、行为举止和言谈等个人基本礼仪,提高个人修养;学会运用日常交际礼仪,展示个人交际魅力,提升个人形象,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运用常用商务礼仪,赢得商务伙伴的信任、支持,维系良好的商务关系,实现双赢战略等。
(二)毕业生就业礼仪培养的途径
首先,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教育,抓好课堂教学和交流座谈。学校在对广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同时,开设有关现代礼仪的课程,让更多的学生熟知礼仪,规范言行举止。
其次,加强学生的礼仪实践。学生拥有礼仪常识后,如不在实践中运用、充实、完善,那礼仪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在社交和商务场合中的运用尤为重要,学生需要多听、多看、多想、多学,才能不断提高礼仪修养。大学生要将礼仪运用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规范自己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这样才能在就业中表现良好。(作者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杨丽敏.现代职业礼仪[M].高职教育出版社.2007(7)
关键词:礼仪;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43-02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礼起到了最为核心的作用,钱宾四先生曾经说过:“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得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而在中国文化里,道德就像无形的约束,约束着个人、家庭、社会,维系着社会和谐健康地发展,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而礼是道德约束的外化形式,这也正如荀子所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一、礼的基本精神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是《礼记》开头的第一句话。意思是说,任何时候都不要有不敬之心,容貌要矜庄,说话要谨慎,只有如此,才能安定天下民众。《孝经・广要道章》这样定义礼:“礼者,敬而已矣。”所有的礼,它的核心就是表达内心的敬意。无敬则不成其礼。礼的基本精神就体现在一个敬字,礼的基本精神就是尊重他人[1]。与他人交往时要做到自谦与敬人;《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对待父母与长者,要做到尊敬,孝顺。通过践行礼来表现和推广对他人的尊敬与爱戴。
二、礼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是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那么他则是个缺乏修养的人。大学生作为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理应掌握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懂得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来要求自己,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栋梁。
1.当代大学生礼仪缺失的现状和原因
知书达理,待人以礼,应当是大学生的一项基本道德修养。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整体的文明礼仪素养不容乐观,存在着礼仪素养与所受文化教育程度不对等的情况,在礼仪修养方面存在缺失。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普遍存在,此外还存在很多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的现象,例如,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自私、高傲、鲁莽等缺乏基本交往礼仪的现象;在公共场合大声说笑、随便吐痰、乱扔垃圾等缺少自我约束的行为;在公交车上,不给老、弱、病、残、孕等需要帮助的人群让座等公德意识缺乏的现象;过分追求个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绝对的自我,不会尊重他人,缺乏与身边人融洽相处的能力;不尊重师长同学,见面不问候不谦让;甚至更有学生把这种无视他人、无视纪律、放浪不羁的行为当成是个性追求,他们一味的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如何尊重别人。他们自然会被认为是不懂礼、缺乏道德修养的群体。
这种礼仪的缺失,有着很多方面的原因:社会方面,国家的改革开放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文明气息,但同时一些不良的生活习俗也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大学生。西方的个人自由主义冲刷着我们传统的礼仪文化,一时间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盲目崇洋的现象,比如很多大学生将自己定位为“非主流”,穿衣打扮言行怪异夸张等等。家庭方面,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受到过多的疼爱甚至是溺爱。长辈的这种教育方式往往让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尊重关心体谅感恩别人或者不擅社交,内向孤僻甚至偏执的性格。当然,这也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了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没有做到主客体相统一,单纯的灌输教育;还有大学生思想的多元化现实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产生了冲击,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2]。这些方面的原因都是造成现在大学生礼仪缺失的重要原因,所以发挥礼的精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如今教育上的一个重要任务。
2.发挥礼的基本精神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道德是礼仪的基础,礼仪是道德的外化形式。道德与礼仪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道德不同于法律,没有强制性,道德的遵守是依靠个人内在的主动性,并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以及信念起着作用,一个人思想进步、道德高尚,自然会表现得谦虚礼让、彬彬有礼。在我们社会生活实践中,讲道德就必须讲礼仪,而讲礼仪又反过来有助于讲道德,一个人是否有道德修养,一定是通过他们自己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礼仪是大学生的道德底线,一般来说,一个有道德的人往往是一个知礼、守礼、行礼的人。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礼仪道德的修养。
礼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息息相关的,礼无处不体现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上,要将礼的基本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来。礼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要求是一致的,都规范人的言行举止,促进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大学不仅在于教授学生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礼作为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是规范大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能够作为媒介,正确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礼是社会公德的范畴。礼文化的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支点,礼文化理应为道德建设服务。
在我们传统的“礼”中,要求人要尊老爱幼,在平时的生活中,要使大学生以这种精神融到行为中,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满招损,谦受益”被人视为千年不变的美德,在进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使他们明白做事要脚踏实地,切勿夸夸其谈、自吹自擂。同时“动于心、发于情、止于礼”也是被视为良好道德修养的体现,要使大学生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待人接物不要鲁莽、不考虑后果。
三、礼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结合的保障机制
1.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进行礼仪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过五千年的历史选择和积淀,能够传承到今天并能够为全民族所广泛认同的,大多是精华。我国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很完整的礼仪修养和礼仪规范。经过几千年的洗礼,它的精髓已深入人心,内化为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并贯穿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安身立命、经世治民、礼尚往来的重要的行为准则。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应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学习以儒家文化为主流内容的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思想[3],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推崇仁爱。孔子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准则,为人们确立了一个可以普遍认同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绳。同时,对于外来文化的传入,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取之精华弃之糟粕。
2.军训礼仪是大学的第一课
经过高考升入大学,大学生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军训,军训是对大学生自我约束行为的培养,让学生注重团队,学会尊重他人、遵守纪律,因此,显得格外重要。人们常说“言为心声,行为心表。”中国传统美德强调“礼”应反映“德”,做到礼德相济,礼德相融,只有诚于中,才能行于表,即做到慧于中而秀于外。军训就是培养大学生礼仪道德的第一课,让他们的行为符合礼仪道德规范。
3.长效机制进行礼仪教育
在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中,应该建立一个长效具体的机制,这主要体现在要将礼仪教育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各个细节,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礼仪教育活动。比如课程学习中加入礼仪讲座、带学生观看礼仪表演或礼仪训练,也可以开展礼仪辩论赛、礼仪文化知识竞赛等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参加升旗仪式、毕业典礼等,通过把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着力点放在激励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道德塑造的欲望上,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灌输。
4.礼仪文化氛围对教师的严格要求
大学的功能是教书育人,而教师则是大学里的灵魂,不仅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和道德行为。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只有教师知道什么是礼,什么是礼文化,怎么践行礼,才能用自己的行为准则给学生做出示范。因此,教师应自觉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表现出自己适当的行为举止和礼貌风范,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使学生了解社会对个人礼仪方面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彭林.礼与中国人文精神[J].孔子研究,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