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的基本社交礼仪常识范文

大学生的基本社交礼仪常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1: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生的基本社交礼仪常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学生的基本社交礼仪常识

篇1

【关键词】高铁 大学生 礼仪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7-0052-02

高速铁路作为当今铁路系统的高新产业,已成为世界范围的热门话题,其快速的发展也让社会越来越关注高铁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对其职业礼仪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湖南交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铁道部直属重点中专——衡阳铁路工程学校,它向铁路系统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拥有丰富的铁路职业人才培养的经验。由于学生的就业形势与铁路发展趋势紧密相关,面对新形势,学校加强了在校学生基本的社会礼仪教育,尤其是高铁礼仪的教育。本课题就是针对此类学校学生的培养提出来的,这样既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社会礼仪,规范行为习惯,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提前掌握与高铁相关的专业礼仪知识,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今天,无疑提升了学生的竞争力。

一 大学生基本礼仪教育

礼仪是通向现代市场经济的“通行证”,当代大学生应重视自身礼仪的培养,只有如此,社会的文明进步才会持续发展。本文主要从个人和交际两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礼仪。

1.个人礼仪

众所周知,良好的个人形象对建立成功的组织公共关系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必须把个人的礼仪面貌当做一种职业要求加以重视,从仪容、仪态、仪表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个人形象。

第一,仪容。人的仪容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1)本人的先天条件;(2)本人的修饰维护。先天条件,我们无从选择,所以得靠平时的修饰和整理为仪容加分。大学生的仪容修饰必须符合其身份要求,要做到服饰干净整洁,发型得体。

第二,仪表。俗话说“仪表堂堂”,指的就是着装合适、得体。在现代社会中,整洁美观的服饰的确能给人以舒服、美好的感觉。但是不同的社交场合,对服装的要求是不同的,大学生社交活动相对较少,对服装的要求不需要太讲究,只要注意场合,注意色彩搭配,注意协调即可。

第三,仪态。仪态,又称“体态”,是指人的身体姿态和风度。大学生正处在朝气蓬勃的青春期,加之优美得体的仪态,就能给人以挺拔、向上的感觉,正符合大学生的标志。标准的站姿:全身笔直,精神饱满,两眼正视前方,两肩平齐,两臂自然下垂,身体重心落于两腿正中;标准的坐姿:上身正直而稍向前倾,两臂贴身下垂,两手可随意摆放在大腿上,两脚平行自然着地;标准的走姿:上身基本保持直立,挺胸收腹,腰背笔直,两臂以身体为中心,前后自然摆动。

2.交际礼仪

一个人在社会中欲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以各种形式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当代大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需要与外界交流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笔者从称呼、介绍、握手、交谈等方面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交际礼仪。

第一,称呼。一个得体的称呼,会令彼此如沐春风,为以后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否则,不恰当或错误的称呼,可能会令对方不悦,影响彼此的关系乃至交际的失败。

通常的称呼有五种:(1)称呼姓名,一般的同事、同学关系,平辈的朋友、熟人,均可彼此之间以姓名相称,长辈对晚辈也可以直呼姓名,但晚辈对长辈却不可以这样做;(2)称呼职务,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方法;(3)称呼学衔,以学衔作为称呼,可增加被称呼者的权威性,有助于增强现场的学术氛围;(4)称呼职业,直接以被称呼者的职业作为称呼,如将教员称为“老师”,将专业辩护称为“律师”等;(5)称呼亲属,在日常生活中,对亲属的称呼已约定成俗,根据不同情况采取谦称或敬称,如“小儿”、“小女”、“家父”、“尊母”等。

第二,介绍。介绍是社交活动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礼节之一,它是初次见面的陌生双方开始交往的起点,当代大学生同样也需要掌握介绍的基本原则,在为他人做介绍时,必须遵守“尊者优先了解情况”的规则,具体说明如下:(1)先将男士介绍给女士;(2)先将年轻者介绍给年长者;(3)先将未婚女子介绍给已婚女子;(4)先将职位低者介绍给职位高者;(5)先将家庭成员介绍给对方。

第三,握手。在日常交际中,大学生还要注意握手的基本礼节。握手的标准方式是,行礼时行至距握手对象约1米处,双腿立正,上身稍向前倾,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与对方相握。握手时应用力适度,上下稍许晃动三四次,随后松开手,恢复原状。在商务场合,握手应注意掌握如下技巧:主动与每个人握手;有话想让对方出来讲,握手时不要松开;握手时赞扬对方。

第四,交谈。语言作为人类的主要交际工具,是沟通不同个体心理的桥梁。拥有优美高雅的谈吐也是大学生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交谈的语言艺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准确流畅;(2)委婉表达;(3)掌握分寸;(4)幽默风趣。而使用礼貌用语,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更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向市民普及文明礼貌用语,基本内容为10个字:“请”、“谢谢”、“你好”、“对不起”、“再见”。

二 高铁职业礼仪培养

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势必会让社会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特定环境之下的特殊礼仪,而这种专业性的礼仪是建立在基本社会礼仪之上的,相对于社会礼仪的宽泛性,高铁礼仪适用范围要小一些,但更具专业性。结合铁路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社会礼仪,还要学习必要的高铁职业礼仪。

1.高铁专业知识

高铁溯源于1964年的日本,发展至今已将近50年。如今,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修建高速铁路的浪潮,高速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铁路发展的共同趋势,因此,了解高铁专业知识是掌握高铁礼仪的基本条件。非本专业的学生很难掌握全面、系统的高铁知识,但基本的东西还是应该了解的,如高铁的发展历史,包括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史、高铁的发展优势以及它的发展前景,这些都是必须掌握的。

1964年10月1日,一条最高速度为210公里/小时的铁路在日本正式投入载客运输,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东海道新干线,它标志着世界铁路进入高速列车时代,此后,一些发达国家兴修高速铁路方兴未艾,迭起。时至今日,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也致力于高铁的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国高铁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我国用了5年时间,走完了国际高速铁路40年的发展历程,集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四种技术,目前,中国是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高速铁路在全封闭环境中自动化运行,有着一系列完善的安全保障系统,因此它的安全性是任何交通工具所无法比拟的,同时,高铁有受气候变化小,正点率高,全天候运营,环境舒适方便,公共设施齐全,宽敞明亮,运行平稳,发车时间短,旅客随到随走等诸多优势,使得高铁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有了跳跃性的发展,它的发展前景也是不可估量的。

2.服务礼仪

高铁是新兴事物,它的专业性注定了它与一般的服务礼仪有所差别,乘坐高铁的大多数人都是社会的中上阶层人士,这些乘客的要求相对要高些,这就需要更加严谨、更加专业的服务礼仪。在具备了前文所谈的基本礼仪之外,还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养,这需要靠平时积累。服务首先要有耐心,无论是遇到通情达理还是蛮横不讲理的乘客,都得保持微笑和耐心,迎送乘客彬彬有礼,落落大方,现在的高铁乘务员可媲美空姐,无论是形象气质,还是服务态度丝毫不逊于空姐。作为接班人的在校大学生更应该提升这方面的素质。

3.医护知识

火车上难免会遇到突况,作为工作人员还得掌握一定的医护知识,常见的小病疼痛药方要知道,常见的急救常识得明白,关键时刻要能救人命,这是专业素养的体现。

4.国际礼仪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就业或旅游,高铁作为高素质、高收入人群选择的交通工具,同样也要接待世界各国的游客。为了体现中国高铁的与时俱进,突显“礼仪之邦”的文明风采,当代大学生应该了解他国的风俗习惯饮食特点、禁忌,同时还要掌握基本的外交语言——英语,让外国友人体会到中国不仅在经济上突破自我,还在国民综合素质方面与时俱进。

三 结束语

世界各国的高铁正以你追我赶的趋势向前发展,中国的高铁以决定性优势大踏步前进,种种迹象表明,高铁时代的到来必将改变世界交通业格局变化。与铁路发展密切相关的高职院校应抓住时代机遇,正视就业形势,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提升与高铁相关的技能,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社会竞争力。在重视大学生基本礼仪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高铁职业礼仪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常建坤.现代礼仪教程[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金正昆.涉外礼仪教程、社交礼仪教程、服务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张岩松.现代交际礼仪(第三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沙梦麟.高速铁路浅议[J].交通与运输,2004(4)

篇2

随着中日经济交流,特别是出口贸易的日益发展,社会对优质的日语口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日渐增长。为了提高学生的日语口译能力,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日语系在开设口译课程。课程开设和推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方面的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中,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关注,那就是学生对日语的理解,以及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有关日语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实际社会交流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这种不足表现在实际交流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和理论上学到的语言知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例如日常生活和社会交际中常用的日语敬语表达,是日语口译过程的难点之一。日语敬语表达作为日本人实际交流中常用的独特表达方式,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交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日语敬语表达在日语口译教学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学好日语敬语表达,是做好口译的重要环节,但是只做到敬语的各种形式是远远不够的,要在实际口译过程中完成好日语敬语表达,要加深对日语敬语的基本理解和内含的深层意义之外,还要掌握好日语的敬语表达与日本文化的密切关系,要为实际口译过程中灵活应用和规范使用打好基础。为了让学生做好日语敬语表达,口译过程必须要系统、规范学习其在交流过程中的功能与社会文化关系。

二、相互尊重效应的日语敬语表达

日本是一个极其重视礼仪的国家。在日本,「礼仪ただしさ被认为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社交素质,其直接反映便是日语的敬语了。日语敬语的分类根据谈话双方的年龄大小、级别的高低、关系的亲疏等因素分成敬他语、自谦语和郑重语三种。相互尊重是现代日语敬语的基本出发点,实际上日本人相互尊重且常用敬语表达来进行交流,也是一个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尤其是对年长者、级别高于自己的人、一个组织里的先任、学校里的前辈,营业场所对顾客、学生对老师、患者对医生等等情况下,常常用敬语表达、交流。不仅是纵向上下关系,还是横向内外关系,都要相互尊重。虽然现代日本社会里敬老意识、下对上的尊重意识没有多大改变,但是随着人的社会角色变化,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导致日本现代社会敬语交流也有了更大的使用空间。在日本的大学里经常听的到「先生、いつお帰りになりましたか、「先生が旅行にいらっしゃる等敬语句,日本大学生经常使用敬语与老师进行交流。虽说是校园,在小学、中学里,学生不会用敬语,则常用郑重体「です、ます与老师进行交流,这种现象也延伸到高中。这对于学习日语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以理解的社会文化现象,需要进一步导入和解释一些日本校园文化知识。

三、公私场合的敬语意识

日本是一个极其重视礼仪的国家,敬语的规范使用是一个人在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社交素质。日语敬语不仅用于表达尊卑、尊敬意识,而且公私场合各种关系也必须要用敬语表达,这也是敬语使用重要原则之一。在日本,教师与学生进行私人交谈时,经常用随意的「ダ調,而在教室这种正式场合面对学生时,则多处用敬语来进行交流。这种现象在日本的各种学术会议也经常见到,即使主持会议的主持人是年长有名的学者,但介绍年轻的发表者时,还是用敬语来表达。敬语具有社交性,所以很多时候使用敬语是出于礼仪,表示礼貌,其主要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尊敬他人,而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人格和教养,并且照顾公众场合的交际礼仪或庄重气氛。日语的敬语带有强烈的社会色彩,对同一个人,在公众的场合需要使用敬语,而私下有时候就不需要使用敬语。口译教学的实际讲授过程中,强调如何分清公私场合和公私场合使用的规范敬语,可以使谈话气氛更加郑重,达到顺利完成工作的效果。另一方面,在闲谈时使用适当的普通说法,也有利于营造一些轻松的气氛以加深感情交流。

四、内外、亲疏关系的敬语意识

日本人的内外意识非常强烈,不仅表现在行为上,还更突出地表现在语言表达方面。在内外关系中使用敬语句的现象是不可忽略的。在日本经常能听到「うちの会社、「うちの人、「うちの会社、「そとの人「そとの国等说法,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讲话,都会以极强的内外意识处理好彼此的关系。敬语句通常对外使用,而内部关系经常被视为同伴关系。日常生活中,日本人将有血缘关系以及自己所属的社会集团当作“ウチ”。日本人的“ウチ”是属于自己的空间,自己住的地方,自己的工作单位,自己的朋友圈子,以及熟悉的生活环境,它代表着家人、朋友、信息、知识的共有和精神上的放松等,是属于自己领域的自由境地。在日本,同样的亲戚关系也有内亲与外戚之分,对自己的伯父可以不使用敬语句,但是对爱人的伯父则一定要使用敬语句。日本人在社会生活中以内外关系对外部的人说自己集团内部人的行为时,用「谦让语,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上司或长辈;而对外部的人却必须使用「尊敬语,不管这个人是自己的晚辈或是身份比自己低的人。然而,在集团内部却严格地按照上下关系使用敬语。汉语却很少如此严格区分内外关系,中国人还是偏好根据年龄大小或级别高低选择敬语,不管是不是属于同一集团。日语敬语的这一特点是学生学习敬语的一大难点,而这种文化对于学生而言也是较难理解的,尤其在商务活动中,应遵照日本人的这种习惯,选择适当的敬语表达进行交流。有时判断不好这种关系,在敬语使用上可能就会出现误差,所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日本社会文化中的内外关系定义和范围是有必要的,有时需要对学生进行说明和进一步的讲解,以及进行几场场景口译练习。日本人十分重视亲疏关系,也非常关注亲疏关系的观念。需要注意的是,亲疏关系比起尊敬或不尊敬对方,更看重的是亲近或疏远的关系。从这个意义出发,不使用敬语交流是表示双方之间的关系比较亲密。上下关系严密的企业内部也不例外,是否用敬语来交流是一种亲疏关系的体现和衡量。比如,企业同一个部门的上司与下属们用普通的语言来交流,是表示上下属关系比较亲近,而对竞争部门的负责人或人员用郑重的语言和规范的敬语来交流,是表示与对方的疏远关系。根据与对方的亲近程度不同,日本人在与对方交流时使用的语句存在很大区别。通过日本人与对方交流时使用的语句,也能了解到谈话人之间的亲密程度。日本人对亲疏关系也非常敏感,并会经常表现出这些亲疏关系。在公司里,上司与下属交流得很随意,就说明他们之间是非常亲近的关系。日本人也会在特定的场所处处表现出这种关系,如日本国会直播时,会议开始之前有位议员一只手搭在另一位议员的肩上在谈话,这是两位议员关系亲近的一种举止行为表现。

五、提高自我形象、美化意识效应的敬语表达

日语的敬语不仅能表达对他人的尊敬、自我的谦逊、对听话人的尊敬,也能反映出自我修养和教养程度。适当的敬语使用是具有常识的社会人的标志,能有效地提高自我形象,规范使用敬语表达又是个人性格、处事原则、人生观、价值观、谈话技巧、社交能力的一种表现。在公司里,一位职员对其上司说「部長、それでは、お教えます,这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说法,对方听到这些言辞会认为你的地位比部长还要高,会认为你是一个目中无人和不尊重上司、长辈的不懂规矩的人。因为日语「教えます是由上而下教会的意思和用法,不应该用在与上司和长辈交流。此时应该说成「部長、それではご説明いたします,表示你是尊重上司、长辈的有礼貌、谦虚的人。在日本接电话时,如果因对方声音小而听不清,常常会说「少々お電話が遠いようです,这种说法表示你态度谦虚温和,拜托对方嗓音提高一些,表示是电话的原因而不是你的问题导致的。如果说成「お声が小さくて、聞き取れません,会表示你的嗓音低,我怎么注意听也听不清楚,这样说有一些责备对方的语气,会让对方感到不安,甚至会让对方认为说话人有一些强硬的态度并在指责别人。在日本,公司每年招聘一些新员工都要进行岗位培训,培训主要内容里包括作为社会人应具备的说话方式、电话对应方式、敬语的使用、与人交流的最佳说话方式。其中,敬语的正确使用是备受关注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社会人,整体形象是决定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一个良好的形象与人打交道基本上是以语言开始,也以语言结束。正确的语言表达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形象,也是一个社会人积极和自信的表现。提高自我形象,会给人留下好印象,保持谦虚的态度则必须要会规范地使用日语敬语表达。因此,如何准确掌握敬语使用规范,是口译过程中学生必须要达到的一个目标。讲授日语敬语表达口译的同时,有必要从日本社会文化角度分析日语敬语和日本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和把握日语敬语实际应用,并且有意识地应用在口译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克服中日两国之间由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交际干扰。加深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理解,才能有效地避免学生在交际中因对日语敬语句所隐含的社会文化的理解不到位而产生的差异、误会与冲突。

六、结束语

篇3

关键词 全民阅读 盲人读者 公共图书馆 志愿者 服务机制

分类号 G252.17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6.10.008

The Introduction of Volunteer Service System to Help the Blind in Public Libraries:A Case Study of Jinling Library

Zhang Jie, Zhou Kuanhua

Abstract Introducing the volunteer system to help the blind is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to reader service of public libraries, which contributes to satisfying the special needs of blind readers and expanding the scope of services of public libraries. At the same time, it meets the inner needs of people in the new era contributing to society and improve themselves.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service contents, as well as th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of the volunteer service system. Also, it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he service, and puts forwards suggestions of building up a working mechanism of volunteers to help the blind.

Keywords Nationwide reading. Blind readers. Public libraries. Volunteer. Service system.

盲人读者是图书馆读者的一个特殊群体,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性设施,秉承其“平等、公益”的原则,有义务确保视障读者和健全人一样享受同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国内外很多公共图书馆都早已引入志愿者服务机制,用来辅助图书馆各项读者服务工作,一般包括整理图书、引导借阅、少儿辅导、读者活动等。这其中也包括了为盲人读者服务的志愿者,本文称之为“助盲志愿者”,他们面向盲人读者开展更加专业、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

1 公共图书馆引入助盲志愿者服务的必要性

虽然盲人读者在全体读者中的占比并不大,但由于其生理、心理的特殊性,使其对服务专门性、引导性需求较高,因此无论是“迎进来”或是“走出去”,在服务过程中,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都遇到了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而引入助盲志愿者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

1.1 有助于满足盲人读者的特殊需求

盲人读者和所有读者一样有着对文化知识获取的需求,然而,由于视力障碍而导致了生理上的行动不便,以及心理上可能会造成自卑、敏感、孤独、自尊心强等特征,使他们在获取图书馆资源和文化服务的方式上产生了特殊性。他们需要贴心的服务,如搀扶、引导、解释、书籍资料的代查代检代送等,以及平等耐心的对话交流,让他们产生信任和安全感。因此,一对一的服务方式最为理想。

1.2 有助于延伸图书馆的服务范畴

盲人读者分散在城市各个社区,由于他们出行不便,类似送书上门这种主动、一对一的服务应成为主要服务方式,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另外,公益性录制有声读物工作也需要一批具有普通话语言能力、录音技能的志愿人员持续性开展。然而,目前大多数公共图书馆视障阅览室只有1~3名在编人员任职,只能为少数到馆盲人读者服务,如若开展更为全面、细致、多样性的服务,就会面临人力不足的情况,而招募志愿者则可以有效弥补这两方面的困难。

1.3 有助于提升志愿者的综合素养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fow)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人的5种需求层次理论,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且这5种需求呈阶梯状从低到高,逐层上升。志愿者的核心是理念是公共参与、奉献社会、实现自我个人价值。在现代社会,人们已经基本可以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通过志愿服务一方面可以满足社交、尊重、归属和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学习相关服务技能,提升各种组织协调、社会交往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比起个人直接服务,在图书馆搭建的公益平台上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则更加安全、明确、规范和高效。

2 公共图书馆引入助盲志愿者的服务情况

笔者通过走访、电话、网页查询等方式对南京图书馆、金陵图书馆、苏州图书馆、无锡市图书馆、常州图书馆、徐州市图书馆、扬州市图书馆、南通市图书馆、泰州市图书馆、常熟图书馆等江苏省内10个公共图书馆开展“关于助盲志愿者服务”的调研,结果显示(具体见表1),这10个图书馆都引入了志愿者服务,但是他们大多以自主招募或合作的方式,专门性的助盲志愿者服务只有3家。

2.1 志愿服务内容

公共图书馆的助盲志愿者服务随着视障群体的阅读与文化需求的变化逐渐呈多元化、现代化趋势发展,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愈加丰富、型式更为多样。志愿者可以参与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种。

(1)阵地图书文献借阅服务。公共图书馆按照标准设置了专门为盲人读者服务的视障阅览室,并配备了各种盲用阅读设施,志愿者可以在馆内协助开展文献咨询、盲用设备培训、图书馆使用体验、阅读跟踪指导等服务,如无锡市图书馆面向盲人开展盲文基础、汉语拼音、盲用计算机软件知识及使用等课程的培训[1]。

(2)图书流动点上门服务。通过合作共建,在盲人聚集较为密集的盲校、盲人按摩店、社区等地建设分馆或图书馆流动点,以集体性或一对一服务方式上门办证、定期送取更换图书。扬州、泰州、南通、常熟等图书馆都开展了此类服务,服务人员大多是本馆的党员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者。

(3)组织各类盲人阅读活动。包括盲人电影解说、一对一朗读、公益表演、公益读书分享会、兴趣活动比赛等。如苏州图书馆于2008年成立了志愿者协会,已有200名文明志愿者利用空余时间提供服务。服务内容主要有讲解地方文献、砖雕门楼、国学教育、旅游见闻等,有的志愿者还将埃菲尔铁塔等自购模型带来供盲人摸赏[2]。

(4)策划开展有声读物录制。精选内容为盲人录制有声读物,有条件的还提供听书机的借阅使用。金陵图书馆的“朗读者”公益项目[3]在此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

2.2 志愿者招募

公共图书馆招募志愿者应当依据所需要的服务内容和职责制定招募条件、划分招募范围。首先,志愿者招募方式一般采用合作共建、团体组建、个体报名等。合作共建一般是联合各省、市、地区残联、盲协、志愿者协会、学校、公益组织、有助盲意愿的单位等;团体组建一般是指非单位行为的团队报名;个体报名则范围更为广泛,涉及社会各行各业。其次,志愿者的性别、年龄、国籍、残病情况并不单独设限,仅根据社会服务行业规范和岗位职能需求进行选择。例如,苏州图书馆有一批60岁以上的老年文化志愿者,专门为盲人提供读书分享,最大者80岁;金陵图书馆“朗读者”少儿组志愿者小至6岁;无锡市图书馆有盲人读者主动加入志愿队伍,为其他盲人介绍盲文历史、指导盲文刻印[2]。第三,志愿者招募条件。基本条件包括明确助盲目标、有爱心、有时间、最好有图书馆或盲人服务经验;专业需要则包括会盲文、会使用盲用阅读设备、普通话达到2级甲等以上、会语言器乐表演、有残疾人相关的法律专业背景、有中文专业背景等。

2.3 助盲志愿者管理机制

金陵图书馆的“朗读者”活动自2012年起发起,已持续开展4年,通过招募朗读志愿者录制有声读物和开展现场朗读,为视障读者及其他有需要的读者服务。每年启动一季,活动贯穿全年。现志愿者规模达7000人,共录制有声读物17种,总时长近100个小时;并成立“朗读者”艺术团,举办大小型现场活动117场,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荣获“南京市文明单位首批活动品牌三等奖”“江苏省公共图书馆优秀服务成果二等奖”和“全国优秀盲人阅读推广单位”等多个奖项。该助盲志愿者管理服务体系建设较为完整成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3.1 招募与培训

金陵图书馆将“朗读者”策划立项后,与南京本地一电台媒体合作主办,双方各自发挥优势,分工协作。图书馆负责活动的文案策划、整体宣传组织推进等工作,电台则负责节目宣传、专业主播参与录制、为志愿者做培训指导等。

招募范围不限,但以南京市为主;招募途径除了合作方电台媒体之外,还通过各类报纸、电视、网络媒体宣传;报名者在如实填写姓名、性别、联系方式等基本内容后,须满足有公益意愿、普通话二级及以上水平、有录音技能、会使用QQ群、邮件传递5项必要条件,另有若干选填项目,如是否有现场朗读、表演才能等。将这些信息建立志愿者信息库,便于根据需求调取任用。

培训是志愿者开展服务的基础,针对视障读者服务有其特殊性,对朗读要求、录音环境、清晰度、单位文件时长、是否需要背景音乐、现场服务时的日常用语及注意事项都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图书馆邀请特殊学校、电台、戏剧学校等专业老师前来为志愿者们授课培训,提升志愿者的专业服务技能,规范录音服务的标准,可以有效提高后期有声作品提交的使用率,同时也能增强志愿者的服务热情。

2.3.2 权利与义务

图书馆与志愿者的服务协议以报名时签署的报名授权书为准,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已基本体现在其中。志愿者有权了解金陵图书馆志愿者招募与为盲人服务的相关信息,有权根据自身特长选择合适的岗位;获取活动进展情况;对组织管理、作品选用、证书发放、评优奖励等各项流程进行民主监督、投票和结果申诉;在遇到困难时有权寻求支持和帮助。与此同时,志愿者也应当履行一定的义务,真实填写个人信息,按照前期约定完成自己的各项服务任务,并允许主办方对收集的作品进行公益性使用;如有突发事件或潜在隐患,需及时告知图书馆志愿者管理部门,不影响整体服务进度;此外,任何情况下均不得泄露服务对象的个人隐私。

2.3.3 组织与管理

“朗读者”活动招募到的志愿者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包括团队和个人两种形式。为了能够让活动井然有序,人员各尽其能,金陵图书馆制定了一套严谨细致的组织管理方案。

一是分组。先以年龄段为纵向划分,少儿组(主要由父母代为交流)、学生组、成人组;再以团队为横向划分,原始团队自成一组,其余个人报名者随机划分为A、B、C……自然组。二是入群。每位志愿者凭编号实名加入分好的QQ群组,使用“群公告”功能统一活动的相关任务信息,且对话时既可一对多,也可点对点交流,兼具公开性和私密性的优点。三是运行。除了组长之外,每组还分别设置策划、文书、编剧、摄录、配乐等组委成员,形成志愿者自主管理模式,便于增进志愿者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让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平台。

2.3.4 评价与激励

“朗读者”活动以年度为单位,每年4月世界读书日时启动,次年3月“学雷锋”志愿者日时表彰总结。对于志愿者的评价、优秀志愿者的选拔标准,一方面以参与活动次数、qq群活跃度、对活动的组织、策划、建议,以及事务服务次数为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由每组自行推举人选。每一位作品入选者都可以获得一张入选证书,未入选者也可以得到一张参与证明,以资鼓励。此外,志愿者中积极性较高的核心成员也优先获得图书馆讲座、沙龙入场券、受邀参与座谈会、做客电台嘉宾、参观电台等机会,以示奖励。

3 公共图书馆引入助盲志愿者工作中的问题

3.1 缺乏制度保障和稳定合作机制

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志愿者服务都有相应的政策条例或发展标准。美国图书馆协会于2001年1月16日一致通过了《残障人士图书馆服务政策》,其中指出,“图书馆应为所有图书馆雇员和志愿者提供培训机会,使他们对影响残障人士的问题敏感化,并教授他们为残障用户提供服务以及与残障同事共事的有效技巧。”[4]日本社会教育审议会社会教育设施分会于1896年提出了“完善社会教育设施、促进志愿者活动”的报告,要求图书馆、博物馆等社会教育机构要积极引进志愿者。我国台湾地区在2001年1月20日颁布实施了《志愿者服务法》[5]115;大陆地区,截至2012年,已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7个副省级城市颁布实施了志愿服务条例或办法,但尚未制定全国性的“志愿服务法”[5]52,志愿服务缺乏法律依据和保障。

3.2 缺乏对盲人的深入调研和宣传

通过调研发现,公共图书馆盲人阅读工作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其一,视障阅览室的使用率大部分很低,较少有盲人读者自行前来;其二,流动点的图书由于定期统一更换,没有统计其使用率和反馈评价;其三,活动多以盲协、盲校等团队组织前来,盲人读者处于被动地接受信息状态,不能反映出盲人个体的需求倾向和自主使用图书馆的意愿和意识;其四,未能对青少年盲人使用图书馆及阅读习惯进行专门研究。因此,笔者认为,一方面助盲服务普遍缺少深入细致的调研,并没有根据盲人的真实需求提供针对,另一方面,图书馆的宣传覆盖面并未覆盖到每个盲人个体,仍然有许多盲人不知道、不了解图书馆或者没有使用图书馆的习惯。

3.3 缺乏统一的志愿者规范服务和培训

公共图书馆大多数助盲志愿者缺乏专业的培训,也没有制定统一的专门针对盲人读者的文明礼仪服务规范,那么志愿者就不能充分发挥出帮扶作用,甚至会导致一些问题,如需要的盲文文献找不到、类似“阳光软件”“永德读屏软件”等盲用计算机专用软件不能熟悉使用、有声读物朗读质量参差不齐、电影讲述或座谈沙龙的语言表述不够形象具体等,与盲人读者相处时也可能出现用词不当等情况。此外,由于志愿者服务有许多属于团队合作,图书馆并不直接参与志愿者的联络和管理,在未掌握志愿者实际情况下开展服务有一定的不可预测和非稳定性。

4 公共图书馆引入助盲志愿者工作机制的建议

4.1 跟踪调研,重视青少年盲人阅读服务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同年龄段的盲人读者对知识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公共图书馆要实施跟踪调研办法,及时了解和掌握不同年龄段的盲人读者不同时期的文化需求,尤其要重视对青少年盲人阅读服务。在国际图联《儿童图书馆服务指南》对儿童图书馆服务目标群体的定义中包括了有特殊需求的儿童(0-18岁的未成年人)[6]。如针对视力有障碍的孩子,图书馆可以为他们提供有声图书或触摸图书,并配套提供朗读或讲故事的志愿者服务。

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的成果表明,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心理和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根据笔者对南京市盲人学校的调研,随着生活条件和社会关注度的提高,当代盲人学生的需求已逐渐从物质转向精神,他们更加渴望参与社会,体现自我价值,并得到社会认同。可以说,公共图书馆是盲人读者从小参与社会、融入社会、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场所。青少年从小培养使用图书馆的习惯,有利于他们熟悉图书馆,接受图书馆,摒除因自卑或自尊等心理情绪导致的排斥感,使他们在毕业之后与学校教育无缝接轨,继续在公共图书馆中参与文化学习生活。

4.2 建立机制,加强助盲志愿者队伍建设

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职能的助盲志愿者队伍,公共图书馆需制定一套规范的志愿者管理制度。第一,明确图书馆、图书馆员、志愿者之间的关系,在志愿服务协议中注明志愿者权利和义务;第二,完善从招募、面试、培训、实施、考核、总结到表彰等一系列志愿者招募管理标准和流程;第三,建立志愿者信息库,熟悉志愿者情况;第四,设置科学、合理、实用的培训课程,内容与图书馆业务常识和盲人阅读服务的必要技能相关;第五,建立志愿服务考核、评价制度,以精神奖励为主,以示尊重和肯定,奖励形式可以采取公开表彰、授予优秀志愿者称号、通报所在单位等。

4.3 加强合作,整合社会公益力量与资源

公共图书馆应当立足于自身政府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定位,在全社会范围内搭建一个资源共享、互帮互助的文化助盲公益平台,在区域范围内构建志愿者协作网络,与残联、盲协、高校、媒体、社会公益性组织、有公益意愿的单位取得合作,凝聚并整合社会各方的公益力量与资源,做到优势互补,提升服务质量,扩大服务面和影响力,从而使助盲服务更加立体、多元、现代、优质。

4.4 转换理念,以志愿助盲促进文化共融

公共图书馆今后在开展多种多样的志愿者助盲活动时,其指导思想应当逐渐从单向的提供服务转为平等共融。不要一味地将盲人读者放在弱势的角度,而是以平等的座谈、交流、共进代替单向的帮助、同情、扶助。一方面,让“朗读者”兼当“聆听者”,给盲人读者“说”的机会,从“聆听”开始真正打开他们的心扉;另一方面,在组织各类征文、演讲、演出、座谈活动时,给他们留有一席主动参与的机会,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与空间,互相学习,平等交流,促进彼此间的文化共融。

5 结语

盲人读者是公共图书馆重点服务对象之一,而目前助盲志愿者服务机制的引入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作为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需要做更多深入的调研和实践,让助盲志愿者工作常态化、规范化,有效推动盲人阅读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 1 ] 金怡.盲人图书馆引入志愿者服务的探析:以无锡市图书馆盲人馆为例[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0(3):53-55.

[ 2 ] 戴婕.公共图书馆残疾人阅读服务的实践与创新:以苏州图书馆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5(14):87-89.

[ 2 ] 杨长进,张婕.公共图书馆服务成果成功案例:金陵图书馆“朗读者”公益活动[J].图书馆界,2015(1):55-58.

[ 4 ] 程焕文,张靖.图书馆权利与道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