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礼仪相关知识范文

礼仪相关知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1: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礼仪相关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礼仪相关知识

篇1

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交,那么你们知道社交的相关知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交礼仪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社交礼仪的相关知识

社交礼仪知识一、称呼礼仪

在社交中,人们对称呼一直都很敏感,选择正确,恰当的称呼,既反映自身的教养,又体现对他的重视。

称呼一般可以分为职务称、姓名称、职业称、一般称、代词称、年龄称等。职务称包括经理、主任、董事长、医生、律师、教授、科长、老板等;姓名称通常是以姓或姓名加“先生、女士、小姐”;职业称是以职业为特征的称呼,如:秘书小姐、服务先生等;代词称是用“您”、“你们”等来代替其他称呼;年龄称主要以“大爷、大妈、叔叔、阿姨”等来称呼。使用称呼时,一定要注意主次关系及年龄特点,如果对多人称呼,应以年长为先,上级为先,关系远为先。

社交礼仪知识二、问候礼仪

问候是见面时最先向对方传递的信息。对不同环境里所见的人,要用不同方式的问候语。和初次见面的人问候,最标准的说法是:“你好”、“很高兴认识您”、“见到您非常荣幸”等。如果对方是有名望的人,也可以说“久仰”,“幸会”;与熟人想见,用语可以亲切、具体一些,如“可见着你了”。对于一些业务上往业的朋友,可以使用一些称赞语:“你气色不错”、“你越长越漂亮了”等待。

社交礼仪知识三、名片礼仪

在社交场合,名片是自我介绍的简便方式,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当前已成为人们社交活动的重要工具。

社交礼仪知识1.递送名片

递送时应将名片正面面向对方,双手奉上。眼睛应注视对方,面带微笑,并大方地说:“这是我的名片,请多多关照。”名片的递送应在介绍之后,在尚未弄清对方身份时不应急于递送名片,更不要把名片视同传单随便散发。与多人交换名片时,应依照职位高低或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进行,切勿跳跃式地进行,以免使人有厚此薄彼之感。

社交礼仪知识2.接受名片

接受名片时应起身,面带微笑注视对方。接地名片时应说“谢谢”并微笑阅读名片。然后回敬一张本人的名片,如身上未带名片,应向对方表示歉意。在对方离去之前或话题尚未结束,不必急于将对方的名片收藏起来。

社交礼仪知识3.存放名片

接过别人的名片切不可随意摆弄或扔在桌子上,也不要随便地塞进口袋或丢在包里,应放在西服左胸的内衣袋或名片夹里,以示尊重。

社交礼仪知识四、介绍礼仪

介绍就基本方式而言,可分为:自我介绍、为他人作介绍、被人介绍在种。在作介绍的过程中,介绍者与被介绍者的态度都要热情得体、举止大方,整个介绍过程应面带微笑。一般情况下,介绍时,双方应当保持站立姿势,相互热情应答。

社交礼仪知识1.为他人作介绍

应遵循“让长者、客人先知”的原则。即先把身份低的、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的、年纪大的;先将主人介绍给客人;先将男士介绍给女士。介绍时,应简洁清楚,不能含糊其辞。可简要地介绍双方的职业、籍贯等情况,便于不相识的两人相互交谈。介绍某人时,不可用手指指点对方,应有礼貌地以手掌示意。

社交礼仪知识2.被人介绍

被人介绍时,应面对对方,显示出想结识对方的诚意。等介绍完毕后,可以握一握手并说“你好!”“幸会!”“久仰!”等客气话表示友好。男士被介绍给女士时,男士应主动点头并稍稍欠身,等候女士的反应。按一般规矩,男士不用先伸手,如果女士伸出手来,男士便应立即伸手轻轻点头就合乎礼貌了,如愿意和男士握手,则可以先伸出手来。

社交礼仪知识3.自我介绍

可一边伸手跟对方握手,一边作自我介绍,也可主动打招呼说声“你好!”来引起对方的注意,眼睛要注视对方,得到回应再向对方报出自己的姓名、身份、单位及其他有关情况,语调要热情友好,态度要谦恭有礼。

社交礼仪知识五、握手礼仪

社交礼仪知识中握手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握手时应注意不用湿手或脏手,不戴手套和墨镜,不交叉握手,不摇晃或推拉,不坐着与人握手。

握手的顺序一般讲究“尊者决定”,即待女士、长辈、已婚者、职位高者伸出手之后,男士、晚辈、未婚者、职位低者方可伸手去呼应。平辈之间,应主动握手。若一个人要与许多人握手,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先上级后下级,先女士后男士。握手时要用右手,目视对方,表示尊重。男士同女士握手时,一般只轻握对方的手指部分,不宜握得太紧太久。右手握住后,左手又搭在其手上,是我国常用的礼节,表示更为亲切,更加尊重对方。

社交礼仪交往5大禁忌

禁忌一:

热衷于探听家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而有些人热衷于探听,事事都想了解的明明白白,这种人是要被别人看轻的。你喜欢探听,即使什么目的也没有,人家也会忌你三分。社交礼仪知识介绍说从某种意义上说,爱探听人家私事,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2禁忌二:

喜欢嘴上占便宜 社交礼仪知识介绍说有些人喜欢说别人的笑话,讨人家的便宜,虽是玩笑,也绝不肯以自己吃亏而告终;有些人喜欢争辩,有理要争理,没理也要争三分;有些人不论国家大事,还是日常生活小事,一见对方有破绽,就死死抓住不放,非要让对方败下阵来不可;有些人对本来就争不清的问题,也想要争个水落石出。

3禁忌三:

进出不互相告知 你有事要外出一会儿,或者请假不上班,虽然批准请假的是领导,但你最好要同办公室里的同事说一声。即使你临时出去半个小时,也要与同事打个招呼。这样,倘若领导或熟人来找,也可以让同事有个交待。社交礼仪知识介绍说互相告知,既是共同工作的需要,也是联络感情的需要,它表明双方互有的尊重与信任。

4禁忌四:

有事不肯求助 轻易不求人,这是对的。因为求人总会给别人带来麻烦。但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有时求助别人反而能表明你对别人的信赖,能融洽关系,加深感情。社交礼仪知识介绍说求助他人,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的。当然,要讲究分寸,尽量不要使人家为难。

篇2

关键词:职业中学;礼仪;道德;记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10-01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甘肃省普通高等教育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招生考试服务类专业基础科目之一,并且在各类升学和就业考试中均要涉及,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求每一位学生要讲道德、守礼仪,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但对于一大部分学生来说,该课程中的有关交往礼仪、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和家庭美德规范,社会公德和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这些内容记忆难度较大――易错、易混、易漏,如何应对呢?在多年的德育课教学中,笔者对这些问题总结出了一条生活化记忆方法――缩字记忆法和谐音记忆法相结合,即取某些内容的一个或几个关键字形成一句生活化的句子,有些字利用谐音来代替,取其精干,以点带面。以此帮助学生记忆,并且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找到自己的记忆技巧和方法,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本文就针对教材中的具体内容谈谈,以供大家参考。

一、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

1、答案要点:平等互尊、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利互助。

2、记忆方法:

(1)我平时交往注重交友。解析:①平代表的是平等互尊;②时,谐音实,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③交往代表的是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④注,谐音助,代表的是互利互助;⑤友代表的是团结友爱。

(2)朋友平时交往要竭心尽力。解析:①平代表的是平等互尊;②时,谐音实,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③交往代表的是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④竭,谐音结,代表的是团结友爱;⑤力,谐音利,代表的是互利互助。

二、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

1、答案要点: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诚实守信、优质服务、仪容端庄、语言文明。

2、记忆方法:

(1)职业人爱进城,但尤其注意语言的标准。解析:①职业人代表的是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②爱代表的是爱岗敬业;③进,谐音尽,代表的是尽职尽责;④城,谐音诚,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⑤尤,谐音优,代表的是优质服务;⑥意,谐音仪,代表的是仪容端庄;⑦语言代表的是语言文明。

(2)职业人爱成语,敬友谊,彰显职业风采。解析:①职业人代表的是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②爱代表的是爱岗敬业;③成,谐音诚,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④语代表的是语言文明;⑤敬,谐音尽,代表的是尽职尽责;⑥友,谐音优,代表的是优质服务;⑦谊,谐音仪,代表的是仪容端庄。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1、答案要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记忆方法:

(1)我国公民爱名,善于抢先。解析:①我国公民代表的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②爱代表的是爱国守法;③名,谐音明,代表的是明礼诚信;④善代表的是团结友善;⑤抢,谐音强,代表的是勤俭自强;⑥先,谐音献,代表的是敬业奉献。

(2)我国公民有爱心,敬亲友。解析:①我国公民代表的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②爱代表的是爱国守法;③心,谐音信,代表的是明礼诚信;④敬代表的是敬业奉献;⑤亲,谐音勤,代表的是勤俭自强;⑥友代表的是团结友善。

四、家庭美德规范

1、答案要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2、记忆方法:

(1)每个家庭爱平等和清洁。解析:①家庭代表的是家庭美德规范;②爱代表的是尊老爱幼;③平等代表的是男女平等;④和代表的是夫妻和睦;⑤清,谐音勤,代表的是勤俭持家;⑥洁,谐音结,代表的是邻里团结。

(2)老夫家中有难,亲邻帮。解析:①家代表的是家庭美德规范;②老代表的是尊老爱幼;③夫代表的是夫妻和睦;④难,谐音男,代表的是男女平等;⑤亲,谐音勤,代表的是勤俭持家;⑥邻代表的是邻里团结。

五、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

1、答案要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2、记忆方法:

(1)社会名人爱保守。解析:①社会代表的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②名,谐音明,代表的是文明礼貌;③人代表的是助人为乐;④爱代表的是爱护公物;⑤保的是保护环境;⑥守的是遵纪守法。

(2)社会文人爱保法。解析:①社会代表的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②文代表的是文明礼貌;③人代表的是助人为乐;④爱代表的是爱护公物;⑤保的是保护环境;⑥法的是遵纪守法。

六、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1、答案要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2、记忆方法:

篇3

关键词:知识管理效益;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一、知识和知识管理

到目前为止,对知识的定义没有统一的认识,现在较权威的关于知识的描述和定义有:Romhardt发现了40种知识的两分法,如显性知识或隐性知识,个人知识与共有知识等。VonKroghandVenzin将管理与组织理论中的知识分为7类:隐含知识、蕴含知识、编码知识、抽象知识、嵌入知识、事件知识、流程知识。本文所要研究管理的知识主要是指投资到企业,通过有效的管理,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并享有企业经济剩余分配权的知识。

目前世界上共有上百种知识管理的定义,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了界定和阐述。知识管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的管理,着重研究人的行为、技巧和思维方式,以及组织行为;另一方面是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强调对知识产生、传播、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实现。本研究综合前人的定义,把知识管理定义为:所有一切与鼓励和促进人们应用、吸收、传递、共享、创新知识,以实现个体或组织目标相关的活动都称为知识管理。根据Quintas的定义“知识管理就是要持续管理所有知识,以满足各种需要,并标示及运用现有的讯息来创造新机会”。可见,知识管理本身并不是目标,它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吸收、储存、传递和创新知识,创造价值、提高效益。由定义可知知识管理的对象是个别成员、群体和组织;知识管理过程是知识吸收、传递、共享、创新、应用的过程;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个人、群体和组织的效益如图1所示。

图1知识管理

二、知识管理效益的影响因素

知识管理过程是鼓励和促进人们吸收、传递、共享、创新知识的过程,在知识管理过程中,会造成促进或阻碍知识管理效益的因素称为因子。

本文认为影响企业知识管理效益的因素主要有:领导支持力因子、人员因子、组织流程因子、基础设施因子和文化因子(如图2所示)。

图2知识管理效益的影响因素

1.领导支持力因子。企业管理者特别是高层领导者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前提,企业各级管理者是知识管理的倡导者又是具体执行者,他们构成了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主要推动力量,没有他们自始至终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企业的知识管理是不能产生很好的效益。本研究选取六个指标来反映高领导支持力:(1)领导能积极为知识管理融资并提供支持;(2)领导在优化创新、分享和利用知识方面充当模范;(3)领导非常重视员工培训;(4)领导常常亲自参与知识管理活动并表现积极;(5)领导认可和奖励员工在知识管理方面的成就;(6)领导制定知识管理战略。

假设一:领导对企业的知识管理的支持力度越大,企业的知识管理效益越好。

2.人员因子。人员是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知识管理的主要对象,知识的吸收、传递、分享、创新等活动主要是依赖人员来完成,因此人员的好坏也是直接影响到知识管理效益的重要因子。该因子的状态也选取了六个指标来反映:(1)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高;(2)员工培训和受教育时间多;(3)人均学习支出高;(4)组织成员崇尚学习;(5)人员适度流动;(6)人员创新意识强。

假设二:知识型企业人员越符合以上六个指标,企业的知识管理效益越好。

3.组织流程因子。知识型企业良好的组织流程应能促进企业内部人员的相互交流,创造各种跨部门活动的机会,让不同部门员工有机会互相认识,消除部门隔阂,增加跨部门沟通的渠道,以及信息和知识的流动,将企业知识的聚集与运用列入企业的流程,对企业的知识管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减少流程中低效率的节点,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尽可能地缩短沟通渠道,理顺知识管理流程,从而提高知识管理的效益。主要反映指标:(1)组织结构倾向于扁平化;(2)组织各部门能够有效的协调;(3)组织建立并实施了有效的学习机制;(4)组织建立并实施了有效的知识创新激励机制;(5)组织有取得知识的流程、发现知识的流程;(6)组织知识能得到及时更新。

假设三:知识型企业的组织流程越符合以上六个指标,企业的知识管理效益越好。

4.基础设施因子。知识管理基础设施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硬件设施,也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基础。虽然一般情况下,基础设施是知识管理最易于着手的地方,但它的建设需要花费的时间最多,耗费的资金最大。它对企业知识管理的效益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完善的基础设施主要反映在以下六个指标:(1)企业人员电脑的普及率很高;(2)企业相关的信息系统硬件设施完善;(3)企业科研设施齐全;(4)企业数据库建设及应用水平高;(5)企业电脑联网率高;(6)企业与顾客和供应商的交流设施完备。

假设四:知识型企业的基础设施越符合以上六个指标,企业的知识管理效益越好。

5.文化因子。企业文化是组织制度的补充,如果将规章制度作为知识管理保障的硬件条件,企业文化则是知识管理保障的软件条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知识管理效益。支持型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隐性知识的交流、分享和转化,对于员工学习、获取和应用新知识的积极性也有重要的影响。支持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反映指标:(1)组织的开放程度高,并能吸纳外来文化;(2)鼓励组织成员知识交流,没有等级束缚;(3)形成鼓励并增进知识的共享氛围;(4)组织成员形成相互信任、相互激励的氛围;(5)顾客价值的创造被认为是知识管理之一项重要目标;(6)组织内赞赏团队精神,尊重他人价值。

知识管理新文化一旦形成,将成为企业特有的组织行为方式,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长期重要作用。

假设五:知识型企业的文化越符合以上六个指标,企业的知识管理效益越好。

三、知识管理效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1.研究设计。本研究选取10家规模相似、前景较好的知识型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以净利润大小反映他们知识管理效益差别,并从企业的领导支持力、人员、基础设施、组织流程、文化五个发面设计调查问卷。每个方面设定六个指标如上表所示,问卷量表采用李克特(Liken)五点式评量尺度,分成五个选项:(1)完全相符;(2)大部分相符;(3)一定程度上相符;(4)大部分不相符;(5)完全不符。对应选项分别给予5、4、3、2、1分。统计出来的结果运用逐步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数学方法,通过DPS统计软件进行计算,从而验证以上五个因子对知识管理效益的影响以及各自作用的大小。

2.样本选取。本研究对武汉光谷10家知识型企业进行了调研,企业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通信、IT等多个领域,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是知识管理型企业,效益参差不齐。共发出3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80份,问卷主要由管理者和技术研发人员填写。平均每家企业填写了28份问卷,每家企业的因子得分采用加权平均数。企业的最终因子得分如表1所示。

3.数据分析。运用逐步回归数学分析,通过DPS统计软件计算,建立因子间以及和净利润的相关系数矩阵。从而检验因子间的关联性,以及验证五个因子和净利润的相关性。

X1——领导支持力因子;X2——人员因子;X3——组织流程因子;X4——基础设施因子;X5——文化因子;Y——净利润(知识管理效益)。

从其相关系数矩阵我们可以看出,五个因子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我们不能割裂开来看五个因子,并且从X1,X2,X3,X4,X5与Y的相关系数看,该五个因子与知识管理效益高度相关,验证了前文的五个假设。

表3

由表3的偏相关系数可以看出,五个因子与企业的知识管理效益存在正相关关系,根据偏相关系数的大小可以看出文化因子对企业知识管理效益影响最大,其次是基础设施因子、人员因子对知识管理效益的影响较大;领导支持力因子对企业知识管理效益影响相对较弱。

表4

从表4得知,该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0.93951,决定系数R2=0.88268,显著水平趋进于0.05,说明了回归方程高度显著。因子和知识管理效益的相关系数置信度高达95%。

四、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说明了领导支持力因子、人员因子、组织流程因子、基础设施因子、文化因子五个因子是企业知识管理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前面提到的五个假设得到了验证。由于因子间也具有高度相关性,因此知识型企业要实现高的知识管理效益,需要五个因子的整体优化。其中培育知识管理支持型的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在企业中形成知识学习、共享、创新的氛围,有了软件保障还不够,还需要提供匹配的硬件条件。如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提高知识型企业的知识管理效益提供有效的学习平台;引进并培训优秀人才,适度保持一定的人员流动率;建设与文化相匹配的组织流程,有了硬件和软件的支持,争取领导对知识管理的大力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常荔,邹珊刚,李顺才.基于知识链的知识扩散的影响因素研究.科研管理,2001,(9):122-127.

篇4

关键字:项目安装;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

1 工程项目安装施工过程中质量问题的特点

工程项目安装施工过程中,如果不能做好安装施工前期的准备规划工作以及项目施工过程的管理协调工作,项目的施工安装过程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严重影响项目整体质量及投入生产后的应用性能。项目安装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具有复杂性、多发性、可变性以及严重性等特点

1.1 项目安装施工质量问题的复杂性

项目安装施工质量问题的复杂主要表现为引发工程施工质量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种,原因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给我们对质量问题的性质、危害程度进行分析,以及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的工作增加了难度,不利于工程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2 项目安装施工质量问题的多发性

项目安装施工过程中,有些质量问题例如屋顶漏水、排水管道堵塞、悬梁断裂、地面起砂空鼓、混凝土强度达不到标准、墙体灰层开裂脱落等现象,由于发生频率较高,称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通病”。项目安装施工中的质量通病具有常见性以及多发性等特点,是项目安装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的重点控制内容。

1.3 项目安装施工质量问题的可变性

项目安装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是不断变化着的,某些质量问题可能在施工阶段不明显,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中,混凝土裂缝会随着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以及建筑荷载、附加弯矩等外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细小的裂缝有可能不但变大,直至构架断裂或建筑物倒塌,导致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必须重视项目安装施工质量问题的变化性,制定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1.4 项目安装施工质量问题的严重性

项目安装施工过程出现质量问题不仅会减缓工程施工进度,延缓工程施工工期,增加工程建设费用,同时也给工程建设埋下了安全隐患,影响工程的顺利使用,严重的质量问题可能导致建筑塌陷或倒塌,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项目安装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的代价是不可想象的,由于工程安装施工质量引起的多起安全事故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强项目安装施工质量的控制与管理,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是工程建设各项工作的首要问题。

2 影响工程项目安装施工质量的因素

2.1 安装施工人员因素

影响项目安装施工质量的人员因素主要是项目安装施工管理人员、设备操作人员、施工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例如管理人员缺乏科学管理知识,对施工过程的管理工作不到位不能合理分配施工任务人力、物力等资源;设备操作人员不能对设备准确进行操作,缺乏设备维护常识,使项目安装施工工作不能顺利开展;施工人员缺乏质量意识与安全意识,未能按照施工质量标准进行施工,不能高效、高质量的完成施工工作。

2.2 方案设计因素

项目施工方案的设计工作应结合项目要求以及施工现场具体情况进行,方案设计完成后应进行严格色审核工作,保证施工方案与施工过程实现有机结合。在项目建设的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施工质量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方案设计不合理,施工方案中的设计理念与实际情况存在矛盾。造成施工方案设计不合理的原因是方案设计人员缺乏设计经验与专业知识。方案设计人员责任心差,没有结合项目特点与现场勘测情况,根据个人主观意愿进行方案设计;方案设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缺乏工程方案设计实力;方案设计人员套用其他项目图纸,忽视工程细节设计,与项目实际情况脱节等原因都会造成工程施工方案设计不合理,影响工程项目安装施工质量。

2.3 材料因素

施工材料作为项目整体施工的基础,施工材料的质量对整体工程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

项目安装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建筑材料如水泥、石灰、砂石等材料,种类少且需求量大,建筑材料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施工质量,一旦施工材料质量出现问题,就要进行大范围的拆除、重建工作,造成建筑材料、建筑周期等人力、物理资源的巨大损失。

2.4 施工设备因素

项目安装施工过程中需用到的机械设备能否顺利使用,也会影响到工程项目安装施工的质量。例如,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搅拌机运转出现问题,混凝土质量达不到要求,容易导致混凝土结构强度达不到要求标准。施工过程中设备出现误操作,导致工期延误,严重者出现安全事故等。

3 控制管理工程项目安装施工质量的要求

3.1 做好施工前期准备工作

在项目安装施工前,应做好施工方案的设计工作、施工人员的调配工作等。应对施工方案图纸进行详细、认真的审核工作,结合施工现场具体情况,检查图纸中的施工工序、技术要求、施工要点等是否存在设计不合理或与施工实际情况矛盾的状况,对于施工图纸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与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共同努力,解决施工图纸问题。在施工人员的调配方面,要做好施工人员规划工作,明确工作目标,将责任落实到位,各施工人员明确自己职责,协调配合,共同努力,保证项目施工质量

3.2 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确保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的准确是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控制与管理的重要保证。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工作,确保施工技术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是保证施工过程中各工序有序进行,确保施工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项目施工过程中,要全面发挥施工技术人员职责,避免技术交底工作形式化现象的发生,确保施工技术的有效实施,将施工技术要求落实到位,从技术方面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

3.3 严格把关施工材料、设备质量

对施工工程材料与施工机械设备的质量严格进行把关,保证施工材料质量达到标准、施工设备参数符合施工要求,对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应从各方面、各环节做起,全面保证施工材料与设备的质量。在施工材料与施工设备的选择(选型)、采购、质量验收、保存及使用等各个环节着手,保证施工材料与设备的质量。对于重要材料或关键设备,必须加大审查力度,确保材料与设备质量,保证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

3.4 有效管理施工过程

项目安装施工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应对项目安装施工过程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保证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施工人员的调配、施工材料的发放、施工设备的配备中,必须合理进行人力、物力等资源配置,实现资源最佳配比,在保证项目安装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与工程质量。

4 总结

项目安装施工质量是项目能否发挥建设项目预期功能、实现项目价值的关键影响因素,我们有必要开展对项目安装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将质量意识贯穿于整体项目的建设过程,提高施工人员质量意识,保证项目安装施工质量,才能发挥项目建设价值,推动我国经济建设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建明.浅论工程项目现场施工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 (13):31-32.

篇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管理者费用同步提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有效的物质保证,但是在“高投入”的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对成本问题的考虑和关注令人担忧。

(一)成本意识淡薄,甚至无成本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在优化管理过程中忽视管理者人力成本意识。这里所说的不单指人员的质量,还包括人员的数量。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水平直接影响到工作成绩的好坏,保障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但是各级管理者过分追求效率,满足自身享乐的需求,盲目扩充人员,加大成员的数量,造成效果欠佳,导致“国家给钱、不计成本、增多人员、盲目管制”现象的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在资本的使用方面,缺乏成本控制意识。管理过程中需要必备的工具,但各级管理者都过量地购买办公用品、管理制品、技术设备,造成资本积压、使用效率低下、投入不足的假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在对管理对象的管理工程中,缺乏成本意识。主要是提高管理者福利代替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成本的投入,用管理经验代替了改革创新的方法,用管理高效率的表象代替了管理的实际投入所产生的实效性。

(二)管理者成本投入和资源浪费之间的矛盾

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法则就是“以小见大,用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收益。”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投入远远超过产出,教育质量和效果未达到预期目的。我总结出三种失衡现象:(1)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为了完成任务,忽略成本预算,扩大不必要的支出;(2)管理者的无效供给,达不到效果,甚至起到反作用;(3)管理者没有做到权变原则,没有做到供需平衡。

(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隐性成本持续上升

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显性成本,也投入了大量的隐性成本,主要包括:制度成本、时间成本、协调成本、摩擦成本、组织成本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成本中,显性成本是已经耗费的成本,根据管理过程中耗费的多少来衡量成本,易于控制和分析成本;但隐形成本则是蕴含在管理过程中,难以用常规的方式进行预测的成本。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成本管理的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在各个系统中管理者起主导作用。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成本意识刻不容缓,必须从树立成本意识、健全机制,到成本配置、结构优化、投入价值的最大化,在各个环节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一)整合资源,引入成本、效益分析机制

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从实际出发,必须整合资源,重新分配,引入成本概念和意识,运用效益分析机制,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实效的最大化。1.对教育对象应注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必须关注教育对象。教育对象的主动性、素质高低、接受能力强弱会影响成本管理。管理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本管理时,应充分掌握教育对象的情况,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既要注重普遍性,又要关注其特殊性,因地制宜,合理恰当地做好教育对象的成本效益分析,做好资源统筹。2.教育者加强对成本的有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应遵循成本收益配比原则,既关注收益,又关注成本,或是追求最大利益,或是努力把成本降到最小。尤其目前,在经费有限、资源短缺、人力有限的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不论是投入有形成本、还是投入无形成本,都必须增强效益观念,反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合理预算成本,加强成本的有效利用。3.管理者定期做细致的成本调查、分析。管理者要定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调查、统计和分析。掌握真实可靠的数据,建立数据库;对现有的资源进行相关的分析,进行成本分析与核算,尽可能量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使用和耗费情况,彻底了解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使用情况,并找到各个资源使用的最佳点,形成政策制定框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想政治资源使用决策。4.运用经济、管理学的相关分析工具,进行成本的核算、效益的估算(曲线图)。Q:高校思教成本的投入量S:代表收益E:收益C:成本AC:平均成本TC:总成本MC:边际成本R:利润TR:总收益AR:平均成本MR:边际收益边际成本:指短期内管理者最后增加一单位产品所需要增加的成本;边际收益:最后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增加额;成本分析时,当MC=AC时,成本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经济学中利润最大化是:E=TR-TC,要实现利润最大化,所以利润导数应该为零。前提:当AR=MR时,当销售量的增加不至引起价格下降时,这时的价格等于平均收益,并和边际收益相等。最终的结论:MR=MC。当MR>MC,这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来讲,还有潜在的利润没有得到,还没有实现利润最大化,那么就是Q1点;当MR<MC,这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来讲,没有利润可以得到,甚至亏本,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就必须减少产量以及成本投入,就是Q2。无论边际成本收益大于或小于边际成本,思教管理者就必须做出调整,就是这两种情况都没有实现利润最大化。只有二者相等时,高校思教的成本管理达到最合理、最优化时,这便实现了思教成本管理的最优化,就是Q0。

(二)注重质量,核算教育投入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限性要求在组织生产时,注重投入的质量,要注意把资源的节约与社会与市场的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合理核算教育投入的效果。1.根据需求与供给理论,使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符合价值规律。管理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把受教育者的需求状况作为分析决策的基础。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生产基本上是通过行政手段来控制,这样就容易使产品市场生产机制被剥夺。因此,现阶段关键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满足群众的需要,不是靠行政手段强制实施来满足供求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的生产应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而不是被动地适应,必须按照科学的方法组织生产,引导和提升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适销对路。2.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打破思想政治教育成本管理的传统模式。管理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成本管理中,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加强创新,打造精品典范和优质课程,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成本管理的环境,加强节俭政策的实施。在操作过程中,要注重教育对象,关注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的影响,在不同管理阶段要把握好重点的管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全面把握成本管理。3.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思维模式,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视。在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无论是教育对象还是教育者,甚至是管理者,往往都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思维,认为只要投入的越多,收益就越高,质量就越好。其实道理很简单,过多的成本投入让更多的教育者满足现状,不求上进;教育对象,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自娱自乐,无所事事;管理者则在管理过程中满足个人的私欲,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在实践中,管理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必须打破原有的管理体制,注重教育的效果,重视教育的质量,不是盲目地用数量和数字说话。

(三)分析机会成本,寻找最佳预期收益

篇6

一、加强法治建设,推动城市管理法治化

一是完善法规规章。推进重点领域法规规章的立改废释,形成覆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法规规章制度。加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方面的立法工作,加强立法调研,提高新立法规规章的针对性。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相关制度,解决执法依据不足问题。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城市重大行政决策依法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程序。

二是规范执法。充分运用法律法规、制度、标准来管理城市,切实提高专业执法与综合执法水平。加大对违法建设、占道经营、露天烧烤等痼疾顽症的日常执法力度,落实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行政执法公示、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加强科技执法,提高执法效率。落实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强化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与法院非诉执行的工作衔接。针对对公共利益危害较大的违法行为,探索建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

三加强基层综合执法。推进基层综合执法常态化。发挥基层综合执法平台作用,完善基层执法协同机制,深入推进“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配齐配强基层执法人员,解决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严格落实“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专项清单,围绕综合执法、重点工作、应急处置等领域,明确街道办事处、部门相关工作职责,规范工作流程。

四是营造好法治环境。树立执法为民理念,强化执法制度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开展城市管理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市民群众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提升社会法治素养。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积极开展体验式法治实践教育活动。依法公开执法主体、执法程序、处罚标准、违法事实、执法依据、处罚内容等事项,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二、深化科技应用,推动城市管理智能化

一是加强城市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落实大数据计划,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加强城市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开展城市管理领域数据汇集梳理工作,逐步形成城市管理领域大数据共建共享机制,城市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创新大数据利用模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大数据建设和应用。

二是健全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明确网格化城市管理各相关部门职责清单,加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齐全、三级联动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体系。统筹规划、建设市、区、街道(乡镇)三级网格化城市管理云平台。完善网格化管理发现问题处置机制,针对突出和易发问题,建立健全市、区主管部门牵头,相关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配合的高效处置机制。加强市、区城市管理相关单位和公共服务企业与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的协调和对接,提高问题处置效率。建立城市管理基础数据普查更新机制,适度扩展网格化管理事项,加快组建与城市管理相适应的城管监督员队伍。探索将管理范围拓展至农村公共管理区域,逐步实现网格全覆盖。

三、强化科学管理,推动城市管理专业化

一是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加强在岗人员教育培训,建立城市管理队伍培训体系和专业等级制度,积极开展全员培训、领导干部任职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招录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健全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市属高等学校设置城市管理专业或开设城市管理课程,培养懂城市、会管理的专业人才。

二是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坚持以专业化为基础,界定服务范围,优化服务流程,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全面提升专业化服务管理水平。加强市容景观专业设计,做好户外广告、牌匾标识设计,统筹设施布局。扩大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引入市场化专业化力量,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强垃圾分类全链条管理,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四、引导多元共治,推动城市管理社会化

一是夯实社区治理基础。建立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居委会为主导,业主委员会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架构,办好居民身边的事、家门口的事。加快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制定完善社区职责清单,严格落实社区工作事务准入制度,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大力推广“互联网+社区”服务,推动全市政务服务“一张网”延伸到社区,扶持养老、助残、物业、家政、零售等领域社区服务机构发展,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

二是发挥社会各方作用。畅通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渠道,围绕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和重大事项,开展社会公众共商共议活动;积极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与城市管理监督,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落实街巷长巡查、发现、报告职责,健全长效管理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篇7

市财政局:

根据9月11日市乡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座谈会精神,我乡召开了领导办公会,针对市财政局提出的市乡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方案进行了专题研究,现将我乡对方案的意见上报如下:

一、关于现体制运行基本情况的意见

自1998年实行的市乡财政核定基数、分灶吃饭、超收分成的预算管理体制,现已顺利运行了四年,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施,使乡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促进了乡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每年都能超额完成市财政下达的收入基数并有一定的超收,既保证了乡属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工工资和正常的公用经费开支,同时,乡财政也从中得到了很大的益处,每年的乡财政超收分成对乡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乡级社会事业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如乡上的办公楼及附属设施、乡村道路硬化、乡文化活动中心、乡机关食堂、剧场、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我们认为,这一体制对于乡上来说,是责、权、利相结合,财权事权相统一,任务包干和超收分成的激励机制提高了乡财政抓收入、控支出的积极性,乡上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从目前的运行情况看,这种财政预算管理基本符合我乡实际的。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影响乡财政收入增长的问题:一是乡镇财源结构单一,部分乡镇企业受市场疲软和银行信贷的影响,既缺乏建设资金,又缺乏流动资金,企业效益难以发挥,影响了乡镇企业的创利缴税能力,财源建设后劲不足,乡属主要的企业乡水泥厂和石桥、塔湾等几个砖厂,正常经营情况下每年纳税只能达到20万元左右,全乡个体工商户零散税收不足15万元,财政收入没有较为稳固的基础,财政收入增收潜力有限,三是由于乡镇基础财源不够稳定,乡属企业效益不佳,而乡上近年来的乡镇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及上级要求的达标配套活动造成乡级债务负担较重,乡财政支出压力很大,为了增加收入,完成任务,争取超收,在历年的组织收入过程中都有一部分按体制规定隶属关系不是太明确的企业的税收缴入了乡金库,还有一些在本市或本乡施工的外地企业也把税入到了我乡。在一定程度上虚增了乡财政收入,造成目前收入基数过高,给今后的工作造成被动。其中我乡2001年实现乡财政收入158万元,增收幅度较大,但经与税务部门和企业核对,其中可确认为属于我乡乡属企业、个体工商户缴纳税款及农业税共计只有55万元,其余103万元严格来说都不能算作本乡收入,因为这部分收入并不是很可靠,多是临时性和一次性收入,不能作为乡财政收入的稳定来源。

二、关于市财政新方案的意见

1、乡财政收入范围的划分。乡上原则同意市财政提出的收入和支出管理范围。但在乡级收入的区域划分上,因本乡范围内乡属企业总体经营效益不佳,创利缴税能力有限,乡级收入没有较稳固的基础税源,在收入基数确定后,如果严格界定乡级收入范围,本乡范围外税收不得划入乡级收入,会造成乡级收入完全失去保障,因此,希望市财政考虑,可否在税收征管区域上考虑我乡实际情况,划定部分企业作为乡级的固定收入,使我乡有较稳定的基础税源,使乡财政收入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2、乡财政收入基数的确定。市财政提出的方案中,提出以2001年实际收入扣除教育费附加并综合考虑税费改革后的农业税等不可比因素后作为基数,一定三年,超收全留,短收自补。我们认为,这样确定的收入基数对乡上来说显然是过高,如上所述,我乡上年的收入中有一部分是虚增的零散收入和外地来嘉企业缴纳的税款,这一部分收入临时性很强,并不能保持长期贡献,对乡财政收入增长来说,是没有保障的。因此,希望市财政考虑,从乡财政的实际财力情况和近年来乡镇建设及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将基数作适当调整。我乡的意见是,以2001年的乡财政收入,核实后,剔除教育费附加和非经常性收入及外来零散收入后,以本乡实际有较可靠税源的收入数字,综合考虑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农税增加因素,确定收入基数。这样,市财政在预算级次管理上较顺畅,乡财政收入来源比较有保障,有利于今后的长远发展。

3、关于乡级支出,方案提出,除国家政策性增资外,其他增人增资,均由各乡自行承担,超支不补。因乡上人员进出、编制调整均由市组织人事部门安排,乡上没有自,所以,乡上对新增人员无法约束。如果每次新分配人员或调资都要由乡财政负担,乡财政支出压力太大,我乡的意见是,国家统一调资和乡属单位人员增加所需经费,由市财政给予转移支付进行补助,乡属单位人员正常晋升工资部分,由乡财政安排。

4、关于市财政对乡的补助和上解基数,方案提出,在基数核定后,收入基数大于支出基数的乡,根据财力情况,实行定额上解。我乡认为,目前乡财政收入总量偏小,财力增长有限,而且近年来各种非政策性增支因素较多,乡级债务负担较重,乡级支出压力很大,乡财政必须保证有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清偿消化旧债,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乡镇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因此,请市财政考虑,在收支基数确定后,收入基数小于支出基数的,市财政定额补助,收入基数大于支出基数的,不再上解,全额留乡,由乡上统筹安排,用于调剂安排各种非政策性增支及重点工作需要。

4、关于奖罚激励机制。方案提出,当年收入高于基数的,市财政按超收部分给予15%的一次性奖励,当年未实现职工工资发放目标,出现拖欠职工工资的,由市财政按拖欠总额的10%予以财力处罚。我乡意见,当年收入高于基数的,按市财政方案予以奖励,当年出现拖欠的,限于次年一季度内补发到位,不再进行处罚。

三、收入基数测算

1、按市财政的方案测算,我乡2001年收入158万元,扣除教育费附加3万元,农村税费改革后我乡农业税可比上年增收27.5万元,(2001年农业税19.58万元,税改后农业税正税47.1万元),则2002年收入基数为182.5万元。这一基数,按目前我乡财政的实际收入能力来说,是绝对难以完成的。

2、按我乡意见测算,我乡2001年帐面收入158万元,扣除教育费附加3万元,剔除混库及非经常性收入103万元,加上农业税增收27.5万元,收入基数为79.5万元。我们认为,这样确定的基数是比较合适的。

3、按市财政方案确定收支基数后,根据乡财政收入结构和历年情况,农业税一般要到九月份以后才能入库,税务部门收入入库一般在年底比较集中,在此之前,乡财政自身收入较少,负担乡级人员工资及公用经费压力很大,希望市财政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在上半年预借部分资金,以保证乡级正常支出及机构运转,待年终结算时由乡财政上解偿还。

篇8

【关键词】失眠;归脾汤;甘麦大枣汤;中医药疗法

近年来,我们运用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治疗抑郁障碍相关性心脾两虚型失眠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所观察的101例患者均为 2004年 5月至2008年 3月本院门诊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51例中,男性患者22例(43.14%),女 29例(56.86%);年龄最大者65岁,最小者 19岁,平均 (32.51 ±8.32 ) 岁;病程最长者 10年,最短者 6个月,平均 (3.10±1.51)年。对照组 50例中,男性患者22例(44.00%),女性患者28例(56.00%);年龄最大者 66岁,最小者18岁,平均 ( 32.62 ±8.88)岁;病程最长者9.5年,最短者6个月,平均 ( 3.23 ±1.60)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不寐的诊断标准。

1.2.2西医诊断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2]

1.3纳入标准 (1)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2)年龄18~70岁,性别不限;(3)就诊前1周内未服用任何镇静安神药。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属于心脾两虚证型的不寐者,证见:心悸健忘、胸闷不舒、不寐多梦、神疲体倦、心情沮丧、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宁心安神为主要治法。自拟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生黄芪30g,远志10g、酸枣仁20g、当归10 g、党参15g,茯苓10g,白术10g,木香6g,丹参15g,五味子10g,怀小麦30g,大枣6枚,炙甘草10g,龙眼肉10g。随症加减:肝气郁结较甚加逍遥丸, 痰热内扰去黄芪、龙眼肉、党参、木香,加黄连温胆汤,大便不通加柏子仁,益智仁。1剂/d,水煎 2次,分两次服,第 1煎于早饭后 1 h服,第 2煎于晚上临睡前 30 min服。

2.2对照组口服唑吡坦片10mg每晚临睡前服,杭州赛诺菲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黛力新片1片早、中餐服,丹麦灵北制药有限公司。

两组均以 2周为 1疗程,观察 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疗程结束后6个月随访。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相关标准[3]。临床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 6 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较前增加 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 3 h;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者。

3.2治疗结果(1)两组近期临床疗效的差异比较经有序二分类资料的秩和检验无统计学意义(X2=0.501,P>0.05)。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近期疗效比较

3.3 两组远期疗效两组追踪观察6个月,治疗组失访6例(1.96%),对照组失访7例(14.00%),远期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有差异,经有序二分类资料的秩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2=9.416,P

表2治疗组和对照组远期疗效比较

4讨论

由于卫气虚衰,晨起卫气出于营阴之后,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功能,致使日间精神不振、困倦思睡等症状较为明显。以上病机转化过程显示:由郁证所导致的失眠有一个由实转虚的过程,以心脾两虚证最为多见,并呈现出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其治疗当以养心健脾、益气补血为原则。方中黄芪甘微温,补脾益气;龙眼肉甘温,既能补脾气,又能养心血,共为君药人参、白术甘温补气;当归甘辛微温,滋养营血,与龙眼肉相伍,增加补心养血之效,均为臣药。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炙甘草甘润缓急、小麦味甘微寒,补益心气;大枣益脾养血;丹参补血活血,五味子宁心安神。综观全方,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宁心安神之功用,不失为治疗心脾两虚型的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良方,本观察表明, 西药停药后的反跳现象非常明显。因此中医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比较,近期总有效率虽无差异,但远期疗效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 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02:254.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 编CCMD-3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44

篇9

关键词:特种工艺工程;项目管理;安全;质量;进度;成本;控制

特种工艺工程施工作为建设项目的一个阶段或一个子项,通常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因其具有特殊性,实施过程中有科研的性质,实施者往往是科研单位。由于大部分特种工艺工程项目规模小、工期短、工艺复杂、工作内容专业性强,因此在科研单位施工中积极试行项目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一、特种工艺工程施工项目特点

特种工艺施工是指如大吨位预应力锚固、大深度防渗墙拔管、化学灌浆、高水头灌浆等工程施工,特种工艺工程是以土力学、水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基础工程学、化学、弹塑性力学与结构力学等为基础理论,并将其直接应用于解决和处理特殊地层(土和岩石)的一门技术科学。它贯穿于特种工艺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以及工程运营等各个环节,服务并指导工程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其业务范围按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特特种工艺工程设计、特种工艺工程治理、特种工艺工程监测、特种工艺工程监理等五个方面。作为一个项目,具有唯一性、一次性、整体性、寿命周期性、多目标等特点。

二、特种工艺工程施工项目管理

特种工艺项目管理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项目管理五要素,即设计、组织、实施、控制和协调进行控制,以实现项目确定的目标。作为一门科学,它是融决策、管理、效益为一体的组织、过程和方法的集合。

特种工艺工程项目管理的方式是目标的管理,包括成果性目标和效率性目标,是自投标开始到保修期满为止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指挥、控制与协调。

特种工艺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贯穿着系统工程的思想。把项目看成有完整生命周期的过程,强调部分对整体的重要性。特种工艺工程项目管理通常具有临时性、柔性及协调控制职能,是以项目经理负责为核心,以处理和协调工程环境及人文环境为内容,以工程合同和国家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为依据,以专业化作业为基础,对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实行的控制过程。专业性是特种工艺工程项目区别于一般项目管理的重要方面,通过对特种工艺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专业化入手,科学地、有针对性地确定目标和组织实施,不断提高特种工艺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水平,实现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特种工艺工程项目管理实施

根据特种工艺工程项目特点和管理目标,其管理的要点是创造和保持使项目顺利进行的环境,是一个管理过程,处理各种冲突和意外事件是项目管理的主要工作,其方法、工具和手段要具有先进性、开放性,一般包含以下方面。

(一)项目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

项目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应减少管理层次、降低管理幅度,以特种工艺工程目标为中心,关注顾客(业主、总承包商)利益,增加再次合作的可能性,为进一步开展业务打下良好基础。要对项目经理予以充分的授权,使其对项目成本、进度、资源配置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项目管理人员除掌握技术、合同、财务、成本、进度、控制、质量、风险等业务外,还必须具备谈判、沟通、行政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能力;项目组织形式应处于各负其责、共同协作、协调顺畅的工作状态,发挥资源的最大优势,以达到项目管理的最优目标和效益。

项目管理的组织形式是设立能够满足工程实施需要的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的机构设置、人员数量可根据项目规模、安全技术要求、进度、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配置,项目经理部可大可小,可相对固定,也可以临时组合,可为矩阵组织形式,也可为职能式组织形式。不论按哪种组织形式,都应明确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和成

本等指标。

(二)项目实施环境的协调

项目工程环境是项目管理实施的必要工作内容,它包含了现场条件(自然地理、气象、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合同条件(工程设计、进度、质量、安全等的要求)和项目人文环境等综合环境因素。

充分了解和研究自然地理、气象、人文环境条件是特种工艺工程施工现场布置有序、临时设施合理搭建、施工顺利安排的先决条件;对工程设计条件和意图的深入了解是确定特种工艺工程实施的方法、工艺、顺序、手段等的重要依据,是项目管理实施全过程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

对进度、质量、安全等的要求是项目管理最重要的控制要素,也是项目管理赖以存在的基础,只有对合同条件研究透彻,才能使技术先进可靠,质量与安全控制有效,做到事故提前预防、进度安排合理、竣工与验收资料充分、成本与结算有据可依。

项目人文环境可分为外部人文环境和内部人文环境。外部人文环境具体表现为顾客(业主、总承包商)、监理、设计、供应商、与项目有关的地方工程建设政府主管部门、税务、环保、银行、保险、公安、治安、工程所在地邻近居民与所在地的风俗文化等。内部人文环境是发生在项目部各专业之间,企业内经营、质量、安全、财务、计划等职能部门之间的人文环境关系。

(三)项目进度控制

特种工艺工程项目进度控制是指对工程项目各专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编制计划,将该计划付诸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经常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要求进行,对出现的偏差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原计划,直至竣工、交付使用。项目进度控制应以实现工程合同约定的竣工日期为最终目标。

(四)项目质量控制

特种工艺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是实施特种工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质量控制主要表现为实施组织和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控制的内容包括施工工艺质量、过程产品质量和最终产品质量。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主要有“人、机械、材料、方法和环境”等五大因素。因此,控制这五大因素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

人的因素是指项目管理人员的理论、技术、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施工作业人员的技术技能、责任心、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施工机械是完成特种工艺工程施工的必备条件,施工机械选择是否适当将直接影响到特种工艺工程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

材料是项目施工的物质条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标准。

施工方法是项目管理全过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序流程、施工工艺、检测手段、纠正预防措施等。施工方案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控制能否顺利实现。

工程环境条件对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工程质量也具有控制作用。

(五)项目安全控制

生产安全在特种工艺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次安全事故不仅会给项目管理产生严重影响,而且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行,故在项目管理中对安全生产进行严格管理是必需的。

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针对选种工艺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体系与责任制度,加强进场安全教育、安全监管及动态管理,签订安全协议,制定安全施工方案,特殊作业工种必须持证上岗,对危险源进行实施监控,确保施工安全。

(六)项目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特种工艺工程项目管理实现项目管理效益的必要手段,也是项目管理的重要控制内容。在当今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质优、快速、安全、低耗地完成特种工艺工程施工,直接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综合实力。因此,对项目成本实施有效控制,以实现最优的效益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有必要,可以对特种工艺进行科研立项,核算科研投入成本。

影响成本控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控制体系、人员素质、管理体制、技术方法、机械、材料、质量安全等都是影响成本的重要因素,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控制意识,动员一切力量,对直接影响成本的所有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是项目管理之根本。

四、结束语

篇10

(1.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临沂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山东 临沂 276000;

3.临沂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摘 要】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大学治理强调多元利益主体的有效参与,要求大学利益相关者作为权力主体民主参与大学治理,实现大学共同治理,充分表达大学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民主、参与、合作、利益最大化的制衡关系和价值诉求。从以构建多元治理主体为价值目标,以促进各方积极参与为合作动力,以协调各方协同合作为实体框架,以完善大学治理制度为条件保障四个方面促进大学治理进程。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大学治理;参与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高校学生公共参与的有效路径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协同创新的视角”(BEA120031);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2012463)。

作者简介:卢静(1989—),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任职于临沂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张洪高(1971—),男,山东巨野人,博士,临沂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公民与道德教育。

大学治理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而大学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一员,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研究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大学治理是当下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明晰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延展其时代价值,坚定大学治理的发展方向,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是对大学治理研究的进一步推动和发展。

1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思想解读

1.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思想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美国斯坦福研究所首次提出的,并将其定义为: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革,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外延在不断延伸。其中,在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Freeman)给出了一个广义的利益相关者定义,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1]“任何”一词就极大地扩展了利益相关者的外延。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利益相关者理论也逐渐被用在包括教育的诸多领域。

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利益相关者的有效参与,并且能为组织带来一定的利润,并且承担相关责任的组织。大学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组织,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股东,没有人能够获得大学的剩余利润,每一个人或每一类人都不能对大学行使独立控制权。[2]大学只能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协作,相互制衡。大学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是多方的利益连接体。确切的说,大学的利益相关者是指与大学存在密切关系的群体或个人,包括:学生、行政人员、教师、校友、学生家长、捐赠者、政府、社会、企业界、媒体等。

1.2 大学治理的基本思想

大学治理的概念,美国高等教育协会将大学治理定义为,大学内外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重大事务决策的结构与过程。美国卡内基教育基金促进会将治理定义为“做决策的结构与过程,从而区别于行政和管理”。我国最早公开研究大学治理的是张维迎教授,他对大学治理的研究是公司治理的基础上进行的,他认为,大学不同于企业,是一种非营利性的机构,但相同的是大学的目标也需要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就是治理结构,就是大学的治理。[3]

追溯起源,大学治理是在大学管理的基础而来的,治理是为了缓解管理的过度集权应运而生的,治理更多的是强调分权和参与。大学治理是大学内外利益相关者行使自身权力参与大学管理事务的结构与过程,其目标就是在利益最大化原则之下实现大学目标和责任。大学治理的基本思想就是要求多元利益主体的有效参与,协同合作。

1.3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思想解读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多样化和利益相关者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管理范式将从中央集权管理范式向地方化管理范式过渡,最终将走向“利益相关者治理”范式,该范式的核心在于建立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伙伴关系, 这是区别于过去任何一种管理范式的主要特征。[4]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大学治理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大学治理,强调大学利益相关者的有效参与、相互制衡、协同合作。大学治理是利益相关者互动合作的动态过程,利益各方有效参与到大学治理中来,共同行使自身权力,承担相应的责任,保障组织内部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大学的使命和责任。

2 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价值解读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大学治理强调多元主体的相互制衡与协调发展,那么,在明晰了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核心思想之后,怎样延展其具体的价值理念,为参与者提供明确的指导原则。为此,本研究主要从价值取向和价值诉求两个层面进行剖析。

2.1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价值取向

2.1.1 民主

民主是大学治理的环境取向。只有在民主的环境中,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大学治理才能够发展下去。利益只有被充分地表达才能被充分地重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愿望莫过于自身利益的充分表达。[5]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大学治理就能够使各方充分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比如,政府希望大学能够在思想观念上表达其执政理念,通过科学技术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通过文化知识传播提高公民素质;大学教师希望大学能够为他们提供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在大学内部充分表达自身的学术观点,实现真正的教授治学;学生希望大学为其提供优质的教育质量,不断完善自身发展,实现自身价值。

2.1.2 参与

参与是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行动取向。治理的核心就是分权和参与。利益相关者根据自身的权力,有效参与到各个领域,实现自身价值,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政府可以参与到大学治理,给与相应的政策指引和资金支持;教师可以参与到大学治理,为大学学术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奉献自身的价值;学生可以参与到大学治理,作为大学最为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学生完全有需求和权力在不同层面积极参与大学治理。

2.1.3 协作

协作是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方式取向。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大学治理,这就要求彼此之间相互协调合作,彼此之间将强互动联系,协同进步,真正实现利益相关,共同治理。比如,对于课堂管理,学校、教师、学生就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的沟通,学校掌握好大的方向,学生表达自身诉求,教师付诸于课堂行动,彼此协作。大学的各利益相关者根据他们各自在大学里的地位、所能发挥的作用, 在大学治理结构中各得其所,各行其责。[6]利益相关者的物质和精神付出充实和丰富着大学资源,为大学提供了发展的能量和动力。

2.1.4 利益最大化

利益最大化是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原则取向。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要求各方的参与,这里的参与是有效参与,而不仅是积极参与。强调利益最大化原则,就是说,各方的参与能够是相互整合的结果,是“1+1+1”大于3的方式,否则大学的治理就会陷入混乱,毫无头绪。利益相关者应该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参与,实现自身最好的价值。

2.2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价值诉求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会有不同的时代背景与要求,同样,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大学治理所给与我们的时代价值,十分丰厚。主要表现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加快公民社会的发展、完善大学治理结构三个层面。

2.2.1 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积极呼应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通过多种途径或方式进行综合调配,协调治理。那么大学组织作为国家社会的一员,应该紧跟国家步伐,不断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大学治理研究是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积极呼应。

2.2.2 对现代公民社会发展的有力推进

近年来,我国社会民主化进程加快,不断扩大人民民主是今后要努力实现的新目标之一,要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确保人民能够真正参与到治理,实现人民真正的民主。大学作为知识分子的集结地,对民主的需求也更为强烈,有义务和能力在社会民主化进程中起到引领作用。因此,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研究是高校协商民主的强力推动和内在要求,也是对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有效推进和引领。

2.2.3 对大学治理结构体系的不断完善

当前,关于大学治理的研究虽然是在不断发展,但是还远远不够,大学治理的结构体系还有待完善和补充。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研究是对当前大学治理内容的不断完善和补充,有利于推动大学治理的不断发展,促成大学治理研究内容的不断完整。

3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方向解读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大学治理就是要吸引多元治理主体,来平衡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权责范围,明晰各治理主体的作用。那么,怎样完善大学治理,主要从构建多元治理主体,促进各方的有效参与,协同各方协调合作,完善大学治理制度四个方向进行阐释,从而促进大学的不断发展。

3.1 以构建多元治理主体为价值目标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大学治理,应当是多元治理主体的整合。大学既不是由政府垄断管理权, 也不是彻底的高校自治。其治理主体来自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作为大学的利益相关者政府、社会、教师、学生等都有权力参与大学治理,因为大学与此之间都存在利益制衡。明确多元治理主体是大学治理的目标指引和核心主题。

3.2 以促进各方有效参与为合作动力

在明确大学多元治理主体的基础之上,要将思路转化为行动,就应该加强各方之间的参与。这里的参与应当是有效参与,因为没有行动就没有实践,没有成果,参与也并是无效参与,应当是各组织之间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身价值,有所甄别,有所选择,实现大学治理利益最大化。促进各方积极参与是行动基础和效果保障。

3.3 以协调各方协同合作为实体框架

在多元治理主体有效参与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就是各方之间的协调合作,互动协商。治理本身强调的就是多元主体参与,所以,合作自然是比不可少。这正是与大学管理的区别之处,大学管理强调自上而下的刚性模式,而大学治理强调的是上行下效的合作模式。避免了管理的单一和冗长,治理在一定程度上集合了人力,节约了时间,提升了效率。协调各方协同合作是行动指南和治理之本。

3.4 以完善大学治理制度为条件保障

制度建设对大学治理是必不可少的,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保驾护航。虽然现行国家也在积极倡导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但是毕竟是发展中的事物,相关制度法律保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大学的信息公开制度,大学治理制度的制定等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因此,各大学应根据自己的校情和发展目标尽快制定相应的大学章程,大学治理制度建设也是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建设完善。

参考文献

[1]洪彩真.学生—高等教育之核心利益相关者[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118-121.

[2]李福华.利益相关者视野中大学的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7(1):50-53.

[3]任春晓.教师参与大学内部治理模式研究[D].辽宁:东北大学,2012,12-13.

[4]刘进平,张锐.高校利益相关者的边界与属性识别[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3):1-9.

[5]刘恩允.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大学管理制度的价值转换及其实现[J].教育发展研究,2012(11):42-46.

篇11

谈天说地,以古论今

什么叫“尽地力之教”?就是在农业生产中推行精耕细作原则,大力推广各地农副业生产的成功经验,综合利用田地和山川,提高耕地的单位产量和土地的使用效率。

作为战国时代魏国最著名的中央官员,李悝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确定了魏文侯时代的土地利用基本国策――“尽地力之教”。

什么叫“尽地力之教”?就是在农业生产中推行精耕细作原则,大力推广各地农副业生产的成功经验,综合利用田地和山川,提高耕地的单位产量和土地的使用效率。

李悝给魏文侯算了一笔这样的账:

一个地方百里的国家,大约有田地九万顷。山川城市所占的地方约三分之一,剩下三分之二的可耕地,大约有六万顷,即六百万亩。如果种地的人的积极性能够发动起来,种得很好(“治田勤谨”),每亩耕地可增产三升。如其不然,就要减产三升。一增一减之间,六百万亩的产量差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两相对比,科学用地的威力就显现出来了。

魏文侯恍然大悟,连声称赞。当时魏国的农业税高达10%,粮食总产量越高,他老人家腰包就越鼓,哪能不乐意呢。

值得一提的是,李悝大力推行的这个“科学用地”活动,可不是喊喊口号那么简单,而是有科学技术思路和系统管理思想的――

首先是科学技术思路――“杂种”。

别误会,这可不是骂人的词,而是一种可以有效避免自然灾害的农业技术,即作物多样化(“必杂五种,以备灾害”),就是同时播种稷(小米)、黍(黍子)、麦、菽(大豆)、麻(麻所结的实)等多种作物,以防某种作物因突发的气候或虫害而颗粒无收导致饿肚子。应该说,这是一种与现代保险原理相一致的分散风险与分担损失的思想。

其次是管理,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要掌控。

“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谓促进之甚,恐为风雨损也)”。就是号召大家耕地要深,除草要勤,收割时得分秒必争,要像防备强盗那样防备风雨对庄稼的损害。

李悝的最大贡献,是在2400年前使人们认识到,土地资源是宝贵的,不仅要高效利用,还要充分利用,不能浪费!

“如寇盗之至”,这个比喻挺值得玩味:一则可以看到战国时期的法律条文是十分生动形象的,不像现在那样呆板无趣;再则可以看到李悝对法律的真挚热爱,连农业生产都不忘和打击犯罪联系起来。

提高土地出产率、高效利用土地,本就是件稀罕事。但是,新鲜事还接着出:魏文侯听从李悝的意见,了一道命令――关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严禁土地闲置的命令。

篇12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治理评价;治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6)09-0057-05

一、引 言

与传统的股东至上的企业理论主要区别在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与企业相关的股东、债权人、员工和供应商等都为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本”,承担了企业的风险,企业缺少它们中任何一个都无法持续发展,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利益服务,同时也要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际上,在公司治理中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鼓励利益相关者适当参与已经成为广为接受的观点。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Freeman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从公司战略管理、企业伦理等角度,对企业治理结构的主体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经验地研究了利益相关者现象。Blair (1995)认为,公司应是一个社会责任的组织,公司的存在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公司治理改革的要点在于:不应把更多的权利和控制权交给股东,“公司管理层应从股东的压力中分离出来,将更多的权利交给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同时,英国的《Hampel报告》(Hampel Report),[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9年6月推出的《OECD公司治理原则》,美国商业圆桌会议公司治理声明等重要的公司治理原则都把利益相关者方在相当重要的位置;在德国、荷兰、瑞士等欧洲国家,典型的利益相关者如员工等,对公司治理的参与是相当普遍的。

国内也有研究认为(唐跃军)[9],企业的“第三种资本”(The Third Capital)――环境资本(Environmental Capital)日益重要,环境资本包括自然环境资本和社会环境资本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由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诸如供应商、客户、债权人、员工、政府、社区等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要素提供,以诸如使企业缴纳税收、履行社会责任等方式获得资本回报。2002年初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制定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也专门规定了利益相关者问题。《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提出所谓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银行的主要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拥有求偿权、知情权和参与权,他们在公司治理中起作用的主要方式是公司与主要债权人的信息沟通,职工与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人员的直接沟通与交流等。可以说,《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对利益相关者的范围、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作用和权利等方面作了框架性的规范,在制度层面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权益保护奠定了基础。

由上述研究及公司治理实践可见,利益相关者的相关问题已成为现行公司治理框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利益相关者部分,以便客观、全面的评价公司治理状况。如果缺失利益相关者部分,势必将不利于整体公司治理绩效的提升,不利于公司充分重视和解决利益相关者问题。

二、利益相关者治理评价指标

虽然利益相关者的相关问题在现行公司治理框架中居于重要地位,但目前国内外主要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均没有关注利益相关者问题。最为有名的标准普尔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Standards and Poors Company)中涉及到了“金融相关者”,但仅仅指股东,并未涉及到其他利益相关者。里昂证券(Credit Lyonnais Securities(Asia))的评价体系主要关注公司透明度、对管理层的约束、董事会的独立性和问责性、对中小股东的保护等方面,涉及债务规模的合理控制以及公司的社会责任,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了利益相关者问题。而戴米诺(Deminor)和国内海通证券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则没有具体涉及利益相关者问题。

根据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且考虑到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可行性,我们设置利益相关者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考察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和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协调与和谐。利益相关者参与方面主要评价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程度,较高的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意味着公司对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程度和决策科学化程度的提高;利益相关者协调与和谐方面考察公司与由各利益相关者构成的企业生存和成长环境的关系状况和协调程度。具体指标分为:(1)公司员工参与程度。(2)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状况。(3)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4)公司和监督管理部门的关系。(5)公司诉讼与仲裁事项。见表1。

三、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分析

利用专家评分、层次分析法确定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评价的主因素与子因素的权重。综合专家组的建议,我们确定的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评价的五个主因素(公司员工参与程度(CCGINKSTH1)、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状况(CCGINKSTH2)、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CCGINKSTH3)、公司监督管理部门的关系(CCGINKSTH4)、公司诉讼与仲裁事项(CCGINKSTH5)以及相应的子因素,再根据专家对五个主因素指标与对应的子项评判打分,通过评判矩阵与一致性检验,可得到各指标的权重(以W表示权重)。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CCGINKSTH=W1*CCGINKSTH1+W2*CCGINKSTH2+W3*CCGINKSTH3+W4*CCGINKSTH4+W5*CCGINKSTH5

我们依据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CCGINKSTH)的平均值,选择100家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和治理水平总体上相对较高的上市公司做进一步分析。首先和样本总体进行比较分析,然后考察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的行业分布、第一大股东性质分布以及省区分布特点。以期发现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不同于样本总体的特点,同时初步考察行业差异、第一大股东性质区别以及地域差异对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和治理水平的影响。

1.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比较分析

如表2所示,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上市公司员工参与程度(CCGINKSTH1)、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状况(CCGINKSTH2)、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CCGINKSTH3)、和公司监督管理部门的关系(CCGINKSTH4)、公司诉讼与仲裁事项(CCGINKSTH5)与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CCGINKSTH)的平均值分别为65.78、59.40、57.00、93.80、99.70、73.0185,均显著高于样本总体的平均值;同时,除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状况(CCGINKSTH2)外,公司员工参与程度(CCGINKSTH1)、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CCGINKSTH3)、和公司监督管理部门的关系(CCGINKSTH4)、公司诉讼与仲裁事项(CCGINKSTH5)与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CCGINKSTH)的标准差均小于样本总体,数据的离散程度较小。

如表3所示,除主营收入增长率和托宾Q值之外,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每股公积金、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每股净资产、主营利润率、税后利润增长率、财务预警值等常见的企业业绩和企业价值指标的平均值均好于样本总体的平均值。这意味着,良好有效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可能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企业业绩和企业价值。

2.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行业分布

表4关于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行业分布表明,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上市公司分布比较集中的行业分别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00%),批发和零售贸易(13.00%)和制造业(63.00%);分布比较少的行业有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金融、保险业,分别只有一家公司入选100佳。另一方面,采掘业(18.18%),传播与文化产业(25.00%),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1.90%),金融、保险业(14.29%),批发和零售贸易(18.57%),制造业(12.02%)等行业中上市公司入选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的比例较高,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总体上较为健全有效。这同时也显示,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和治理水平可能受到行业差异的影响,因行业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3.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第一大股东性质分布

表5显示,较高比例的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性质为国企、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民营,其所占比例分别为68.00%、9.00%和9.00%;第一大股东性质为非金融和外资的上市公司没有进入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另一方面,第一大股东性质为国企、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集体的上市公司更有可能进入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其比例分别是11.66%、15.25%、12.50%。也就是说,第一大股东性质为国企、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集体的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总体上更为健全有效。可见,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性质可能影响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和治理水平。

4.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省区分布

在入选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上市公司中,来自广东省、湖北省、北京市、江苏省和上海市的比例较高,依次为7.00%、7.00%、8.00%、10.00%、14.00%,而没有来自宁夏、青海省、天津市、自治区的上市公司入选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如此看来,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的构建和利益相关者治理水平可能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一定关系,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入选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的上市公司较多,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西部地区入选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的上市公司则较少。

另一方面,来自河南省、江苏省、新疆、贵州省、湖北省、吉林省、北京市和甘肃省的上市公司入选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的可能性较高,其比例依次为25.00%、19.61%、18.75%、18.18%、17.95%、16.67%、16.33%和15.38%,以上八省区的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总体上可能较好。而除宁夏、青海省、天津市、自治区没有上市公司进入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外,湖南省、河北省和陕西省的上市公司入选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的比例也比较低,分别为3.13%、4.17%和4.76%,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和治理水平有待改善和提高。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利益相关者治理已成为现行公司治理框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笔者设置利益相关者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考察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和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协调与和谐。

对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的分析显示:(1)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和治理水平均显著好于样本总体;同时,除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状况(CCGINKSTH2)外,标准差也均小于样本总体,数据的离散程度较小。(2)除主营收入增长率和托宾Q值之外,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上市公司的企业业绩和企业价值均高于样本总体。良好有效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企业业绩和企业价值。(3)采掘业,传播与文化产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融、保险业,批发和零售贸易,制造业等行业中上市公司入选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的比例较高,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总体上较为健全有效。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和治理水平可能受到行业差异的影响,因行业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4)第一大股东性质为国企、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集体的上市公司更有可能进入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性质也可能对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和治理水平存在重要的影响。(5)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的构建和利益相关者治理水平可能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一定关系,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入选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的上市公司较多,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西部地区入选利益相关者治理100佳的上市公司则较少。

基于上述分析和研究结论,我们建议在公司治理中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鼓励利益相关者适当而有效的参与公司治理和管理,建立并完善包括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在内公司治理机制,以有利于整体公司治理绩效的提升,达到提高公司业绩和价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Freeman and Redd .Stockholders and Stakeholders:A New Perspective on Corporate Governance[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Vol.25,1983.

[2] Blair,Margaret .Ownership and Control:Rethink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for the 21 Century[R].Washington: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95.

[3]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OECD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S].1999,June.

[4] Hampel Committee on Corporate Governance.Hampel report on corporate governance[R].the European Corporate Governance Institutes (ECGI) website.

[5] Holly J.Gregory.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Board Best Practice[J].Investors Viewpoints,1998,(11):68-69.

[6] 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上市公司治理准则[S].2002.

[7] 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系统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3,(3):4-25.

[8] 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公司治理评价课题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与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2).

[9] 唐跃军.论转轨经济中内部人控制和道德风险[J].经济评论,2002,(6):33-38.

篇13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价值链;价值增值;价值分享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026-02

自20世纪60年代,斯坦福大学研究小组给出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企业存在的目的并非仅为股东服务,在企业的周围还存在许多关系到企业生存的利益群体,企业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随着企业间竞合观念的不断深入,价值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不断加强,如何在价值链上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并实现企业间价值增值的分享是我们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另外,近年来,业务流程管理、价值链作业成本管理等理论不断发展,通过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践,企业自身创造的价值不断增加,如何实现企业内部价值增值在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享也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引言

传统观点认为,股东出资兴办企业,所投入的资本固化为大量的专用性资产,若企业出现财务危机,首先遭受损失的便是专用性资产,其他要素所有者,如债权人、雇员等,由于不承担资产受损的风险,因而只能成为固定收入者,不属于企业的剩余索取者,目前,这一传统观点已受到质疑。实际上,股东在企业只是承担有限的风险,而且股东所承担的这种风险可以普遍通过投资的多样化来化解,因为他们可以将持有公司股份作为其总投资中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剩余风险已经转移给了经营者、员工、债权人和其他人,所以企业应该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服务,而不应该仅仅是为股东的利益服务。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考虑,共同分享的利益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利润,而是利益相关者共同创造的企业价值增值。企业价值增值的形成和分享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价值链上总体价值增值,通过价值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调合作或某个或某几个企业的贡献形成的整体链条的价值增值。第二阶段,目标企业在总体价值增值中的分享。第三阶段,目标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增值分享。

二、价值增值与价值分享

1.价值增值

任何组织和个人而言,其存在的目的都是创造价值,但不同的主体对价值增值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对股东而言,价值最大化就是利润最大化,而对利益相关者而言,价值最大化是实现利益相关者总体价值的最大化。近二十年来,企业的组织管理方式发生转变,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正由建立在客户交易基础上的关系转向基于共同利益的协作伙伴关系,价值链作为价值链条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清晰,可以说价值链反映了价值增值的全过程。

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按广义的利益相关者定义,即将目标企业的上下游客户纳入到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范畴,既考虑内部利益相关者又考虑外部利益相关者,则价值增值应以整个价值链上的最终产出的交易价格减除价值链上所有被消耗资源的交易价格后的差额作为衡量。按狭义的利益相关者定义,只考虑目标企业为内部利益相关者所创造的价值。若一个企业的内部利益相关者仅由股东组成,则企业的价值增值是由扣除了债权人的利息、管理者及员工的工资、缴纳给政府的税金后所剩余的净利润所构成,若一个企业的内部利益相关者既包括股东,又包括债权人、管理者、员工及政府等未突破企业边界的利益相关者,则价值增值的构成应该是净利润加上付给这部分利益相关者的那部分价值。

在这里,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衡量价值增值,与经济增加值(EVA)评价标准的思路恰好相反,利益相关者所站的角度则是不能只考虑股东的利益,还要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在衡量价值增值时,不仅包括分配给股东的利益,还包括分配给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2.价值分享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企业,企业价值增值的所有者自然应该是各利益相关者。按照利益相关者在价值链上的分布,企业价值增值的分享可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在价值链上各节点企业间分配价值链总体增值;第二步,将目标企业所分得的价值链增值份额分配给该企业除供应商和客户之外的利益相关者,这一步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债权人、经营者、职工、政府等。

价值分享既要体现效率性,又要体现公平性,在价值分配过程中就需要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分配调整。也正是基于此,何传启(2001)提出,应该在“按贡献分配”的基础上进行“按需要调节”,所谓按需要调节,就是根据社会幸福和社会持续收益发展的需要,对企业分配和国民收益进行调节。

三、价值链上价值增值的形成和分享

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考虑,价值增值的衡量分两个层次:价值链上下游企业总体价值增值、目标企业自身价值增值。

(一)价值链上企业价值增值的形成

1.价值链上企业价值增值的形成过程。如果将价值链看成一个整体,价值链增值显然应该被定义为:价值链最终产出的交易价格(受客户价值影响)减除价值链上所有被消耗资源的交易价格后的差额,由最上游供应商传递到目标企业,进而到最终客户。至于通过此种方式计算的增值额是否是该环节价值增值的真实反映则主要看定价是否合理,这就取决于供求双方是否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谈判、博弈。另外,如果目标企业通过科学管理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或者目标企业采取差异化战略,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并经过谈判适当提高价格,则这部分的价值增值归目标企业自身所有。

2.价值链上企业价值增值的途径。价值链上各企业之间并非一定是一方受益而另一方蒙受损失的零和博弈,通过实施价值链管理,改善价值链上各企业间的关系,实行价值链企业间的联合运作,常常可使各方均得以受益。而实施价值链管理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价值链上各企业间的合作。对此,我们需对价值链按是否有强势企业进行分类。如果价值链上有强势企业,我们以该强势企业作为分析对象,站在该强势企业的角度上,我们就要考虑对上下游企业采取何种态度会使得自身价值增值最大,如果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压低上下游企业的单位利润,提高自身的单位利润,可能会造成上下游企业不堪重负,从而导致自身规模缩小、销量下降,得不偿失。如果价值链上企业地位相当,则采取价值链管理,实行价值链企业间的联合运作,必定会带来价值链增值。

(二)价值链上价值增值的分享

价值链上各企业所应分得的价值链总体增值的份额大小需要通过各企业间的谈判来约定,各企业通过谈判力争该企业产品的售价最高。谈判的基本依据是企业对价值链增值的贡献,除此之外,企业在价值链上的地位、价值链的稳定性以及同行业的平均利润率都会对企业的谈判能力产生影响。

按贡献分配可以激发各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是比较合理的一种分配方式。按贡献分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衡量各企业在价值链上的贡献。为实现某一具体目标相互关联的一系列作业构成某个流程,所有的业务流程构成了价值链。企业创造的价值产生于其自身一系列作业活动中,与某项流程相关的所有作业所创造的增值构成该流程的增值,价值链上所有流程中的作业增值总和构成企业的价值链总体增值。价值链上各节点企业的贡献即在于通过参与价值链上的某些流程创造了部分流程增值,而这部分流程增值额即其对价值链总体增值的贡献额,亦即该节点企业理论上应得到的价值链增值分享额。在此基础上,考虑企业在价值链上的地位等因素进行调节,最终得出该企业在价值链上应得的分享额。

四、企业价值增值的形成和分享

1.企业价值增值的形成及途径。企业价值增值来源于价值链上分享的价值增值,另外,企业价值增值还取决于自身的运营管理。从开源的角度考虑,企业除了通过市场上的谈判来提高产品的价格外,还可以通过技术研发、技术创新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自身销售收入。从节流的角度考虑,企业通过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剔除不增值作业,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提高企业价值增值额。

2.企业价值增值的分享。企业价值增值要实现在股东、债权人、管理者、员工、政府等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享,可以通过企业内部引入市场化机制来实现,通过生产要素的供求调节实现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分享。(1)员工分享额的确定: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可以划分为各项业务流程,各项业务流程又可以划分为各项作业,员工可以根据其实际完成的作业数及复杂程度,参考其在市场上的价格确定其分享额。(2)管理者分享额的确定。通过对管理者进行业绩评价来实现,业绩评价要区分哪些业绩是由管理者主观努力带来的,哪些是客观环境带来的,剔除客观环境的影响,对管理者的业绩给予公平的评价,这一点可以通过与同行业的经营状况相比较来实现。(3)债权人和政府分享额的确定:通过与企业的谈判和博弈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竹泉,逄咏梅,马广林.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价值增值创造和分享[J].中国会计研究与教育,2006,(1).

[2]安春娟.企业价值增值分享与报告[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逄咏梅.基于价值链的价值剖析与价值分享[R].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2006.

[4]白云霞,吴联生.企业契约的利益相关者模型[J].财经论丛,2005,(5).

[5]吴忠培,施树.企业理论的发展――从“为股东负责”到“为利益相关者负责”的企业理论[J].经济问题探索,2002,(9).

篇14

医保付费制度应运而生。在承认现存利益格局条件下,医保支付方式会产生较小的利益冲突和调整,符合医疗机构及医生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最大化实现患者利益,从而带动其他方面改革,盘活全局。

医保支付方式将从单一项目付费方式向按总额控制、人头付费、病种付费以及按服务单元付费等复合付费方式转变。医保支付方式的改变,对于医院的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将产生新挑战。本文拟探讨新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趋势

目前,国内外医保支付方式有五种,分别是:按服务项目付费、按总额付费、按人头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和按病种付费,每种付费方式均有利弊。我国绝大多数医院采用项目付费制。根据这种付费方式,患者面对的是一组项目组合,主要受单价,经治医生的临床经验和行医模式影响。现行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中,医生所提供的无形的

劳务收费明显低于成本,财政补助又不足,只能通过药品和大型设备检查收费等有形物品的耗费来弥补无形性费用。因此,单一项目付费制下,无法抑制过度医疗的行为。

完善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才能控制医药费用的上涨,当前,我国已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始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由后付制改为预付制。如现在所实行的按病种分值付费,按病种定额付费。将费用控制责任由保险人转移到提供者身上。病种付费制(DRGs)将具有某一方面相同特征的病例归为一组,预付标准从疾病的主要诊断,是否需要手术,患者年龄和有关合并症四方面综合平衡,确定每种疾病住院日和费用,用预付方式支付给医疗服务提供者。各病种的分组医疗费用实行定额管理,旨在控制不合理的医疗费用,激励医院主动降低成本,追求治疗的“性价比”。

医保支付方式的转变,迫使医疗机构发展先进医疗技术,医护人员主动控费,加强信息化管理,强化财务管控。

二、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和应对的策略

1.拓展收入增长内涵,主动转变经营管理模式

随着医改不断的推进,医保支付方式的转变,公立医院的资金来源只有服务收费和财政补贴两个渠道。政府投入的力度将会加大,以保障医院的资本性支出,建立医院发展靠政府,运行靠医保的收入模式。医保资金占医院收入的百分之五十多,促使医院与医保经办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主动接受医保经办机构的费用控制,调整医药结构。医院发展模式将从规模扩张型转到质量效益型,投入也将转到学科建设。

2.倒逼医院从内部控制成本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目的在于利用支付方式调节经济杠杆,在兼顾政府、医院、患者的利益上启动的,这使医疗机构药品赢利,耗材赢利大幅度减少,主动控制各项检查,用药,而将管理放在医疗质量、医疗安全上。在医保支付方式中,按病种费率计算是极付弹性的。医保经办机构对每个病种均有结算标准,如果实际发生的医疗费低于结算标准的,先由医保经办机构按规定比例支付,差额在下一年度清算时支付;如果实际发生的医疗费用高于结算标准的,医保机构支付标准以内的,差额由医疗机构承担。医疗机构必须精打细算,主动控制药比,耗材比,优化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案,提高医疗技术水平,重视医疗质量安全。

3.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做到精细化管理

医保支付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患者自费部分不能增加,医院收入不能减少。医保扩面提示,支付方式和报销比例的改革,将对医院的财务管理提出更高要求。财务部门必须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和物价收费制度,积极应对医保病种支付方式。大力推行临床路径和单病种收费制度改革。

临床路径作为目前最新的单病种质量管理手段,目的是减少或避免服务对象康复的延迟以及资源浪费,使患者能够获得最佳医疗护理服务。临床路径首先要确定被选疾病的实际临床路径,并在此基础上优化临床路径。优化主要侧重于对平均床日数的缩短,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化验次数,并增加必要的服务项目,使流程更合理有效。以此为基础来测算病种平均成本。实际成本的测算包括:1.平均床日数2.各类检查治疗平均次数3.平均药品的使用量4.平均输血,输氧量,将此数值与各项目成本进行乘积后加和,计算各类病人的病种平均成本。实际病种平均成本=病种床日成本*床日数+∑(某检查、治疗项目单位成本+输血和氧气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