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1: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大学生的礼仪修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大学生 礼仪修养 就业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Shallow Discu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tiquette Training
ZHANG Lei
(Zhengzhou Aviation Industry Management Institute, Zhengzhou, He'nan, 450015)
Abstract Known as "paradis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construction state of college students' new forces, more should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students' etiquette education after 90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most of them are only children and grow up in good living conditions, although has the advantages of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the etiquette training is relatively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that therefore advocates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in the whole society of today, to strengthen the etiquette education, grasp good etiquette knowledge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tiquette cultivation; employment
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应该具有良好的礼仪修养。但是在大学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不文明、不礼貌、丑陋、粗俗的现象。比如上课不注重仪容,男生留长发,夏天穿拖鞋背心进教学楼,上课迟到不打报告擅自进入教室,不尊重教师,对于教师的批评反唇相讥,甚至辱骂教师等等;食堂就餐时不自觉排队,食堂拥挤、无序,就餐不文明,就坐时坐相不雅,不主动将餐具放置到规定位置;宿舍卫生状况很差,有些学生不遵守作息时间,在宿舍通宵上网玩游戏,严重影响其他同学的休息,同学之间出现问题不能和平解决,有打骂现象发生;在校园里张口骂人、随地吐痰、不爱护公共设施等。
而在这些现象中,首先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较大的问题。有部分同学很难融入校园生活,如在活动要求学生自由分组行动时,出现部分学生单独行动,没有办法找到其他同学组成团队。其次是欠缺必要的职业礼仪,比如没有时间观念,求职时面试迟到,求职服饰不适当等,都影响了大学生求职的成功率。
2 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
2.1 家庭教育的缺失
我国历代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很重视启蒙教育,将礼仪教育作为儿童成长的必由之路。孔子就曾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不学礼,无以应,不知礼,无以立”。在古人眼中,礼仪教育应当从早些开始,从小处着手。这样,人在学习礼仪的过程中,就能将礼仪内化为个人的品质、习惯,从而近善远恶。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家长百般呵护,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内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在物质上得到充分满足的同时,家庭对于学生社会礼仪教育的缺失,养成了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不会为他人考虑的习惯,从而使其在思想品格上过早的出现某种缺陷,形成对礼仪的抵制。
2.2 学校教育的缺失
中小学阶段学校和教师强调的是考试成绩,升学率等问题,对于学生的礼仪教育缺失严重。甚至学习好就能掩盖一切有意无意的失礼行为,造成了学术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的畸形膨胀,同时也给高校礼仪教育带来更大的困难。而在当前高校管理模式下,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大多集中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礼仪教育不受重视,造成了学生言行举止的失范。另外某些大学教师也存在礼仪缺失、道德失范的现象。比如某些教师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骗取学术荣誉,对当代大学生也造成了负面影响。很多学生现在在校园中遇到老师不打招呼,给老师打电话甚至不知道先说老师好和表明自己身份,而是直接说自己需要干什么事情,让老师听了半天还没弄清给自己打电话的是谁。
2.3 社会负面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社会风气还不能令人乐观,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正受到形形“新思潮”、“新事物”的挑战,伦理、道德领域出现了某些紊乱,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道德的、不文明、有失礼仪的现象无不对正处于各种观念初步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比如有的人在公共场所我行我素、动作粗俗、不讲礼让,违法行为的泛化等等。作为社会一部分的大学校园,必然要受到社会大文化的影响和侵蚀。尤其在商品化和传媒化的社会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象牙塔(下转第215页)(上接第210页)已不复存在。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积极性。
大学生们应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文化道德修养,学习一些必要的礼仪常识,方可立足于社会、立足于风潮的前端,方可得到人们更多的肯定。
3 培养大学生礼仪修养的途径
礼仪修养包含方面很多,比如仪容礼仪、服饰礼仪、家庭成员礼仪、交通礼仪、求职礼仪、职场礼仪等。根据现今大学生礼仪现状,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职业礼仪。
3.1 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需要非常强烈。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不知如何与人交往”成为当代大学生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在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时候,首先应从班级和宿舍着手。班级和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的主要场地。辅导员根据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了解学生的性格、兴趣、家庭状况等,在班级、宿舍选拔具有良好人际关系并且有责任心的同学担任一定的职务,定期对这些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人际关系实践等培训,通过他们与其他同学在生活、学习上的接触,引导其他学生一起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乐于与人接近。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鼓励学生参加不同的社团活动。通过社团活动,不仅可以结交朋友还可以锻炼自己,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人际交往能力。
3.2 职业礼仪的培养
职业素质是职业人必备的思想、知识、技巧等,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职业知识、职业技巧等。大学生在平时的专业课程里往往很少学习到,而这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高校中开设相关的课程是必须的。但是只有部分高校开设了专门的职业礼仪课程,而且学生不重视,甚至有的引起学生的反感,被学生说成是卑躬屈膝、讨好领导等。因此在开设相关课程时,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礼仪不仅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其次要配备专业的职业礼仪教师,合理安排职业礼仪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教师的教授及学校组织的模拟训练,使得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礼仪修养。
4 总结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加具体的要求,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的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的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
参考文献
[1] 张英伟等.高校大学生礼仪养成教育的新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28(2).
[关键词]商务沟通 礼仪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194-01
礼仪修养往往是一个人内涵的外在体现,一个人的学识水平综合素质都可以通过礼仪修养表现出来。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来说,走向社会、步入职场学好礼仪是至关重要的,有时一个人的礼仪修养可能会决定一个人在职场上能否取得成功,获得更多的机遇。一个人的礼仪素养更是无处不在:礼仪一向是待人接物中个人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必须学习和不断实践的一门必修课程。所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重要作用。
一、高职礼仪教学的弊端分析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人们对高职教育越来越认可,高职作为专门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基地,由于学生动手能力强,就业相对某些本科院校有一定的优势等特点,高职发展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学校对课程的配置越来越科学,实践性也越来越强,礼仪作为必修课程被所有的专业重视,成为专业基础课。但由于开设课时少,学生的实践机会还不多,往往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所以,把礼仪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刻不容缓。
二、大学生学习礼仪知识的必要性
(一)礼仪修养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问路石
大学生步入社会后,第一印象非常关键,人们常常会先入为主,如果在与人交往时能处处表现出礼貌的语言、得体的举止,使人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彬彬有礼、谈吐大方的气质,马上就会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印象,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会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二)礼仪修养是大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与人的沟通运用现代化工具和手段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所以,对大学生的沟通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的沟通方位越来越广,距离也越来越远,由个人沟通发展为公众沟通,由近距离沟通发展为远程沟通。这些都改变了传统的沟通交流方式,在沟通中礼仪需求更显重要,所以,礼仪修养不容忽视。
(三)礼仪修养能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由于我国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现在有很多大学生在迈入大学校园时,两耳不闻窗外事,有的家长和学生错误地认为学习好了就一切都好了,往往培养了一批“高分低能”的人才,最起码的道德礼仪规范都不懂,致使学识水平与道德水平严重不协调,这与严重缺乏礼仪知识有关,步入社会后也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才能使学生的内在与外在完美结合,培养出内外兼修的合格人才,才能在商务沟通中做到游刃有余。
三、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礼仪修养
(一)设置情境教学,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礼仪教学
在学科教学中将礼仪知识渗透到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礼仪素养。而设置教学情境是非常好的教学手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设置教学情境之前,教师对布置的任务提出要求,例如:礼仪礼貌、服装服饰、语言技巧的要求等,并进行竞赛。
1.在学习商务沟通中《交谈》这一章节时,我是这样设置情境的: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选出每组的组长、摄像、策划、解说等人员,组长给每位组员布置任务,同时,经过小组讨论决定交谈的题目,确立交谈内容,发生的时间、地点、周围环境,这些都由解说完成。同学们可以在寝室进行演练,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经过一番准备之后学生进行展示,展示时有评委评分,在展示过程中学生交谈时的礼貌礼仪表现是否得体,比如客户双方进行交谈时,服装是否得体,在交谈过程中是否有打断、插话、质疑、纠正、补充对方说话的行为,是否做到讲普通话、语气语调是否得体等,无处不在显示着商务沟通中礼仪的存在,使交谈更加通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达到目的。
2.在旅游管理专业,这种礼仪教学可开设在旅行社。旅行社人员接待客
户时的仪态仪表、语音语调,等一系列礼仪知识都可在实践中得以展示。
3.在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中,礼仪更是一种技巧。通过设置情境礼仪方面的知识更是无处不在,比如上电梯时的礼仪,谁先进谁先出,宴会时的座次等,都表现出礼仪素养的重要,也体现了职场的规范。
(二)生活中规范礼仪,使其成为一种习惯
懂得礼仪、学习礼仪知识,不仅需要在学校学习系统的知识,同时,也需要大学生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使礼貌成为一种习惯,只有平时做到彬彬有礼、礼貌待人、谈吐气质不凡,才能在未来社会成为真正令人尊敬的人,才能在职场立足。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礼仪修养;专业培训;校园氛围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非常重视礼仪。而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传承者与继承人,而且在以后的发展中还要将中国的古老文明传向海外,因此“90后”大学生的责任非常重大。
一、“90后”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分析
当前通过对“90后”大学生礼仪修养的调研,发现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程度不容乐观。尽管绝大部分大学生的行为举止比较规范,但是他们对于自身礼仪修养的满意程度较低,而且对礼仪修养的认识也不够充分;其次,“90后”大学生在礼仪修养方面存在着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有一部分大学生想要通过礼仪知识的学习来提升自身的礼仪道德修养,但是却发现没有合适的平台与途径,从而放弃对礼仪知识的学习。此外,当前学校、家庭与社会等对大学生礼仪修养学习的引导有所欠缺,大部分家长与学校老师不注重对学生礼仪修养的培养,从而使大学生对礼仪修养持漠视的态度。[1]
二、提升“90后”大学生礼仪修养的重要举措
1.开展专业性培训,充实学生的礼仪修养知识
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高校在礼仪修养方面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培养与支持。然而,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学校对礼仪修养方面主修课程的开设比较欠缺,尽管有一些学校开设了礼仪课,但也是作为非重点课程而存在的,对学生的礼仪修养不重视。因此,作为高校,应该对现存的课程制度与方案进行合理调整,可以设立相关的礼仪修养与德育培养的相关课程,而且还要对相应的教育形式进行评价,从而对学生礼仪修养的健康合理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例如,可以开设社交礼仪、职场礼仪、穿着礼仪课程等,而且还要邀请专业的老师与教授进行指导,从而使学生礼仪修养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与可行性。
2.营造积极践行礼仪的校园氛围
“讲文明,树新风”的礼仪实践活动应该在校园内积极开展,通过这种有效的途径,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一定的礼仪修养知识。另外,还可以借助学校宣传栏贴一些文明小贴士,或者在宣传屏幕中播放礼仪示范的节目,使学生能够认真践行在公众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文明用餐以及节约水电等这些小事,从而在学生的思想中种下文明礼仪的种子。
3.积极监督不文明行为,提升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
有效的规范制度能够对不文明的行为给予一定的监督,因为如果仅仅依靠大学生的文明自觉,那么文明礼仪修养的形成则任重而道远。因此,实施有效的监督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没有强制性的监督很难改变诸如过马路闯红灯等不文明的现象。因此在学校中应该积极对“90后”大学生的行为进行合理规范,这样对校园和谐文化氛围的营造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制订相应的大学生礼仪规范,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还要设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进行宣传,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
4.建立大学生礼仪培训档案,培养良好的礼仪修养习惯
作为人才的聚集地,高校中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的大学生接受礼仪教育的水平都存在着差别。因此,对于礼仪修养的培养也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礼仪道德培养。[3]高校可以建立大学生礼仪培训档案,通过档案对大学生参与礼仪培训情况进行记录,从而对大学生的礼仪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防止不文明现象的出现,促进“90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综上所述,对“90后”大学生礼仪修养的不断提升可以积极促进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从而对社会与国家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强化当代大学生的礼仪意识,提升大学生对我国礼仪的传承意识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作为“90后”大学生,应该积极培养自身的礼仪修养内涵,为个人修养的提升以及社会整体素质的进步而努力。而教育工作者以及全体社会人员,应该对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提升工作给予积极的支持,从而为建设我国的精神文明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黄蓉.大学生礼仪修养教学探讨[J].学习月刊,2011(12):56-57.
[2]黄凯.谈大学生的礼仪修养[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8):99-101.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东亚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起着越来重要的影响作用,两个国家在千百的历史中不断交流,互通有无,有着许多相似的文化特点和相同的传统礼仪修养。大学生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者和未来的建设者,对其礼仪修养的研究和调查有着十分重要的开拓作用,特别是对比研究中日两个国家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发现两个国家在礼仪修养方面的异同,在差异中学习,在对比中提高,为中日两国大学生的交流和发展提供新的契机,也为中日两国的一衣带水的友谊作出贡献。
关键词:中日 大学生 礼仪修养 调查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1、研究中日大学生礼仪修养的背景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年来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拥有着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儒雅的秉性修养,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修养作为文明、进步的象征,始终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广泛而且深远的影响。在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中,处处体现了古人对礼仪和修养的心的与体会。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日本的文化则是从古代中国流传进入的。考古学和人类学观点认为日本民族是主要由古代中国汉族、长江下游的吴越人、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人和少量的西伯利亚通古斯人、少量南洋群岛的马来人以及中南半岛的印支人融合而来,逐渐迁移到日本融合衍变而来,其文化有着和古代中国相似相同的地方[1]。但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日本的大河民族不断学习和发展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礼仪特点。在世界范围内,日本人以其独特的礼仪修养,代表了东亚文化发展的新特点。
2、研究中日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目的
中国和日本作为亚洲两个最重要的国家,在东亚乃至世界上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示范效应,两国在历史上有着光辉灿烂的文明交流,汉朝时,日本和中国即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唐朝时候的鉴真东渡更为中日之间的交流交往添上了浓墨重笔。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说过:“中国是日本的邻国,有两千多年的文化关系,日本受到中国文化的哺育,这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事实。中日两国就是在这样的联系中生活过来的。”[2]。此次作者以交流考察的身份前往日本,对中日大学生在礼仪修养的差异做了方方面面调查和对比,期间发现两国大学生在很多方面的确存在差异,而重要的是,发现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的方面,这就是研究中日两国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目的。
研究中日礼仪修养,特别是中日大学生之间的礼仪修养的异同,探究中日礼仪现状和原因,有利于我们发现问题和解决现有的情况,在思考中研究中日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对比,有利于我们在加强认识的同时,开展针对性的活动和对策。
二、中日两国大学生礼仪修养的表现
1、语言词汇表达方面
礼仪修养最外在和最直接的形式就是语言词汇的表达,虽然日本的汉语是从中国引进的,经过一千多年的使用和改良发展,部分词汇已有了歧义或者不同的用法。例如,“先生”一词 , 在中国古代时指“文兄”和“老师”,后来用作对年长有德业者的敬称,也被妇女用来称自己的丈夫。而在当今中国,无论对方是谁,身份如何 ,许多人都爱以“先生”敬称 ,特别是服务行业用来称呼客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日语却保持了国内部分语言“内涵修养”的部分,日语中的“先生”一词却不能泛指任何人 ,一般指教师、医生、律师以及国会议员等具有身份的人,和古代中国的用法范围基本一致。一些表示动作的词 , 虽字形一样 ,但随历史的变迁 , 却各具其意,如“走”,在古代汉语中有“疾趋”即“跑”的意思 ,但现在汉语中的“走”已成为“步行的通称”,但在日语使用上,仍是疾跑的意思。[3]。虽然词语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却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日本大学生在对老师、兄长,甚至是我们中国的交流访问生的语言敬意。
在日本的交流期间,作者感觉最深的就是日本大学生对敬语的使用,无论是ありがとう还是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日语,两个均是“谢谢”的意思,后者是敬体形式,它是日语文言文在现代日语中的残留,是十分尊敬而且正式的用法)。
人类的语言行为是礼仪修养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探索到很多文化的奥秘,不同文化对相同的问题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评价,但是其内在的含义和意义却有着相似相同的地方,礼仪修养最直接,最外在的体现就是谈吐和言行举止,而国内大学生,在许多的地方还有不足,在作者之前做的《90后大学生礼仪修养调查研究报告》中,当问及“哪些事情发生在你的身上”时,其中发现17.3%的国内大学生说话带脏字,有14.3%的国内大学生在课堂上接听电话,有6.9%的大学生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中日两国的大学生在语言词汇的使用和表达上体现了不小的差异。
2、行为举止方面
(1)社交礼仪
关键词:艺术;审美;修养
一、 浅谈美的不同形式
“美”作为一种表现形态,客观的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中国人认为“美”与原始的巫术礼仪活动相关,具有某种社会含义。在古希腊,美也是善的意思。在今天的日常用语中,美至少可以分为三种;具有三种相联而又有区别的含义,第一种,它是表示感官愉快的强形式,即用强烈形式表示出来的感官愉悦。第二种,它是伦理判断的弱形式,即把严重的伦理判断采取欣赏玩味的形式表现出来。第三种,专指审美对象,日常生活中“美”字更多用来指使你产生审美愉快的事物,不是伦理道德的判断,也不是感官愉快的判断,而是审美判断。回归本文,怎样才能拥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和修养,怎样才能在艺术领域中有更高更快的进步和发展,培养良好的审美是尤为重要的。
“美” “审美”这两个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接触到的,不可缺少的东西,我们在穿衣,打扮,日常的言行及欣赏艺术作品都需要有它们的配合。那么究竟什么是审美?如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而学生对于美与审美的鉴赏能力又如何,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讨论一下。
美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而现实美中包括了自然美、社会美和教育美,不论是自然美,艺术美还是社会美,都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提高心灵意境,启发人的智慧,培养气质,陶冶性情,形成品德,美化人生。在美学的范围内,“美”字用法复杂,包含了好几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审美对象,第二层含义是审美性质,第三层含义则是美的本质,美的根源,现在大多数大学生对美的含义存在误区,他们认为,能吸引目光就是美,能博得眼球就是美,与众不同就是美,而往往忽略了大众的审美标准,也忽略了最重要的审美主体。
美的定义是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美是一种感觉,一种态度,一种气质,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的环境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对于美,也产生了不同的定义。有人说“完美就是美,毫无瑕疵纯洁无暇的”,这个答案当然令人毋庸置疑,完美本身就是美的最高境界。但是,一味的追求完美,追求虚无缥缈的境界,只会让人显得不真实,正因为如此,也让美失去了它原本的味道。当下时代,大家慢慢开始崇尚另一种美,残缺美。有人认为,“破碎亦是一种美丽,而且是另一种美”断树残桩是一种美,枯枝萎叶也是一种美。林黛玉的美,在于她悲惨的命运,在于她虚弱的身体,在于她与贾宝玉刻骨铭心的爱情。人们喜欢三毛,正是因为她在作品中宣泄真挚的情感,对生命的洒脱,流露的真性情。建筑物亦如此,人们喜欢圆明园,一是它本身的历史底蕴,更多的是它的断壁残瓦,它的破碎让人浮想当年的盛况,伴随那痛的历史,残缺的圆明园更像是一副有故事的画,这比雍容华贵的颐和园更能感触人心,引人遐想。美是完美,美是残缺,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定义,这世界有很多的美。淡泊是一种美,灿烂是一种美,独处是一种美,热闹是一种美,而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美,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经验。
人的生活离不开美,但什么才是大众认知的美,什么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审美修养,如果一个人缺乏对美的感知,再炫目的日落景象,再叹为观止的传世画作,他们也只会无动于衷,感受不到那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震撼,这样的人生无疑是残缺不全的,我们只有提高审美修养,才能辨别美丑,才能塑造美的心灵,净化美的心灵,尤其是艺术类的大学生,审美能力是对专业素质的考验,是通向成才之路的桥梁,更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欣赏美,鉴别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
二、 培育审美的基本方式
(一)增设美育课程
美育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其中对美的本质、形态、审美意识、审美过程等对美进行基本研究,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美的感知,教育与熏陶。进行心灵、行为教育,是大学生认识理解什么是美,怎样欣赏美,追求美和享受美。用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视角去发现和创造美,向学生介绍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各种不同美的欣赏特点,让他们明白完美的形象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完美的形象体现在人的气质,性格,修养和言谈举止等方面,在认知艺术之美中,还需要追求心灵的美,“心灵美”才是决定人美与不美的最主要因素。但现今社会中,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求结果不求过程,往往忽略了心灵美的重要性,只看重得失与结果,所以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心灵美的重要性。它主要表现在人的思想,品德,情操,学识与修养等方面,表现在人的言论,行为之中,所以在于学生交流中,要着力注重大学生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发展以及建立完善的人格体系。
(二)增强人文素质教育
要培养审美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我们必须增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开设科普知识课程,举办文化素质教育讲座,通过对学生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等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同时,人文素质教育要渗透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建立浓郁的文化氛围,从而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格调。同时要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艺术类的大学生,往往有很多同学受老师的影响很大,他们把老师当做自己的榜样,偶像甚至是目标,而教师要学会利用自身的地位和优势,向学生传授素质教育的理念。现在有很多教育者,在专业领域特别突出,可是育人就有待商榷,这就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修养。
(三)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审美意识
活泼、健康、文明的校园生活是人格健全的要素之一,校园文化建设要始终围绕有利于促进人格的形成设计和展开,文化艺术自身的精神价值,自由、民主、创造、开放的文化精神,才是大学生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的灵魂,才是真正的大学文化所致力追寻的。校园文化活动应有所创新,课堂应该新颖,活跃,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近年来,韩流,追星族在大学校园里渐渐兴起,相对于大街小巷遍地传唱的流行歌曲,那些流传千古的古典音乐才是文化,艺术的精髓。要让学生们在这些优美的作品中得到升华,精神在欢乐和享受中得到陶冶,最终起到教育作用。而不是留一首口水歌,追一个不切实际的明星,做一个白日梦。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社团也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通过成立各类社团,来培养学生艺术方面的兴趣,增强艺术修养,使大学生在各种轻松,愉快,健康,高雅的文化活动中,接受真善美的启迪和陶冶,培养潜在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同时也要掌握社团的发展,不能任由自生自灭,所以在社团的管理上,要有明确的章程和制度,使社团文化向多元化,健康化的方向发展。
三、把高雅艺术引入校园
专业的艺术院校,课业的繁重,学生对于流行事物的热爱,往往很少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欣赏高雅艺术演出上来,也因为近年演出市场的低迷,学生很难从欣赏的角度去感受艺术的魅力,这就要靠我们来为学生制造学习的机会,组织学生自己主办或观看交响乐、民族舞等,在欣赏高雅艺术的同时,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强烈的感情共鸣,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成就,认识到只有具有真才实学,才能博得社会的认可和人们的尊重,只有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日臻完美,才能赢得掌声和名誉,这样他们才会在今后的生活中反省自己,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社会实践中乐于奉献,倾注自己的热情和能力,发挥自己的潜能。我们只有不断弘扬高雅文化艺术,让高雅文化艺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深入持久的发展下去,才能使大学生体会到艺术的魅力,领略、欣赏、感受高雅艺术的真谛,做到真正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作用。
上文提到,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教师的美主要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人格美和才能美,教师要从知识和技能教育学生,又要从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师渊博的学识,无私奉献的精神,高雅的情趣情操,优美的语言、教态、风度、气质都会给学生美的陶冶。在注重教师内涵的同时,也要注重外在美。俗话说为人师表,教师也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都要注重细节,因为你的一言一行都会尽收学生眼底,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给他们审美观念打下深刻的烙印。我们常说,什么老师带什么样的学生,虽然有些片面,但确实很多时候,你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动态,作为教师,要把积极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被你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得到熏陶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