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1: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房产法律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房地产业总体规模越来越大
我国的房地产业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这是一个突出的情况。据国家统计局出版的《中国大型房地产与建筑业企业—2004》年鉴,200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达到37123个,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154亿元,企业资产总值40486亿元,经营总收入9137亿元,利润总额506亿元。这表达的是2003年的事。2005年1-8月,房地产业共完成投资9958.42亿元人民币,比2004年同期增长23.9%。在国家统计局列举的二十个行业中,房地产业投资完成总额的比重仅次于制造业(27.5%),位居第二。2005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6193.06亿元,同比增长23.5%。这些数字说明整个房地产业在数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规模,而且从投入的资金来看,房地产业也远远超过其他大部分行业。可以说房地产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2.房价问题是房产市场的核心问题
住房不是简单的商品,具有很强的“公共产品”的属性。老百姓只有“居者有其屋”,社会才能长治久安,经济才能持续发展。房价得建立在普通百姓能承担的范围内,最近两年,我国的房价飞速上涨把约70%的民众隔离在市场之外,从而这个经济问题转换成社会问题甚至政治问题,才引起了政府的密切关注。房产价格虽依据市场,但是价格严重超出消费群体的承载能力,市场必然出现了问题,尽管对我国房地产业是否已经出现比较严重的泡沫存在着很大争议,是否确实存在严重的泡沫问题也尚未有定论,但普通城镇居民的家庭收入增长远远赶不上飙升的房价,商品房空置率居高不下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房价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
国民经济的发展阶段与发展要求决定了我国住宅仍将成为持久的消费热点。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拉动房地产市场需求。1978年至2004年,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7.9%提高到41.8%,城镇人口从1.7亿增加到5.4亿,全国城市总数由193个增加到661个。能否抑制房地产出现的泡沫,关键要看政府的调控政策能否落实。落实政策的难点在于能否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利益。房地产业的绝大部分税种,都属于地方税,为了增加地租收入和快速拉高地方GDP,地方政府以各种政策为地产业大开方便之门,以房地产大企业的投资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如果地方政府只顾自己利益,国家各项政策措施就难以落实,抑制房地产泡沫的希望就会落空。只有把各项政策贯彻落实到位,抑制房地产泡沫才有希望。三、对规范房产市场的法律规制建议
1.调控房价涨幅的必要性
关系到百姓安居乐业的问题,老百姓只有“居者有其屋”,社会才能长治久安,经济才能持续发展。据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人均GDP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阶段的消费结构变动规律,居民住房消费支出一般占到家庭收入比重的15%-30%;住房消费超过收入30%的家庭,即存在过度负担。据我国主流媒体一项调查,目前31.8%的购房者月供占到月收入的50%以上,已超过国际上公认的住房消费警戒线。当居民手中的钱大部分用于偿还房子的贷款,而严重影响了其他的家庭消费,他们就成了“房奴”。中国开发房地产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的贷款。与国际上的主要金融机构相比,中国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如果中国房地产出现严重泡沫并破灭,对金融机构产生的杀伤力更大,对整体经济的影响程度也就更深。
2.明确房产市场的发展模式
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许多问题也在于没有对房地产市场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作一个清楚的定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地提出了要确立“具有中国特点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这个目标。这是对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清楚定位。当国内房地产市场是一个消费者的市场时,那么政府必然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来保护住房消费者的利益,并采取相应的信贷政策、税收政策来遏制国内房地产市场投资行为。可以说,尽管早几年的房地产宏观调整政策对这方面有所明确,但是出台的政策效果十分有限。因为,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住房消费模式,也就得生产适应这种消费模式的住房产品。把一个刚发展起来的国内房地产市场或是看作消费品市场或是看作投资品市场。如果中国也以国际惯例把房地产市场作为投资品市场而不是消费品,那么无论是发展模式还是政策效果都将完全不一样了。
3.多种调控手段相结合
要真正实现房产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房价得到控制,单单依靠一两种手段是不会达到效果的。除了国家制定法律和一系列的调控政策以外,还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包括税收、信贷、监管等其他的规制方式,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房价上涨的原因的多样的这就决定了规制房价的方式也要多样化。多种政策要结合起来。税收和信贷相结合,在各个方面都加强监管,尤其在市场交易中能坚持客观公正的舆论导向。在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方面,最好能建立一个专门的监管机构,专门收集市场的不诚信,不规范的行为和现象,提出相应的整改方案,向政府的管理机构或国家权力机关做出建议甚至立法的提案最初来源。
参考文献:
[1]杨波:《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宏观因素——以北京、深圳为例》中国物价2008.
关键词: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策略
知识产权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的核心资源之一。全球五百强企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其中一点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它们都十分注重自身企业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同时也将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落实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中来。但由于知识产权自身具备的期限性特征和价值易变性特征,造成知识产权很容易受到不法侵犯,所以怎样增强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能力,确保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成为了现阶段一个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的现状
首先,企业管理人员所采取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利于对知识产权法律风险予以防范,大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不重视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的防范,仅仅是凭借主管经验来识别和分析,同时盲目制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策略。企业管理人员往往是从简便管理与效益最大化的层面来看待这一问题,但是这种做法的主观性与专业性不足,因此导致风险防范的实效性不够;其次,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控范围不足,企业通常将经营管理工作放在能够直接获得经济效益或降低成本的内容上,比如知识产权诉讼、归属以及搜索等。但企业内部凡是涉及到知识产权相关的活动都可能会导致法律风险的产生,对应的管控范畴必须要宽泛,唯有如此才能够有效的防止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1];最后,不具备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控相关的人才,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相关的制度规定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专业化人才的缺乏和企业管理者的不重视,没有制定出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策略,导致知识产权法律风险自身的复杂性、隐蔽性以及不可逆性特征很容易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企业合资过程中的防范措施
企业不能够转变目前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不完善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但应当真正的认识到:风险的客观存在性与可防范性是相联系的,企业在认识到知识产权法律风险必然存在的事实以后,应当借助于科学有效的对策予以解决,应当努力的在目前的制度框架中寻找更加科学有效的策略来降低法律风险,尽可能的利用好自己的知识产权。比如说当企业面临他人行使“优先权原则”的专利法律风险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主动利用“先用权原则”,保留第三人申请日之前,已制造出相同产品、使用方法或者其他必须准备的证据,避免失去在原有范围内持续生产与使用的机会。在面临注册商标质押的法律风险情况下,能够合理的借助目前法律制度来降低注册商标质押的法律风险,比如说依靠反向担保的手段增加注册商标融资质押的成功率,凭借专业担保企业对银行贷款实施担保,之后由企业对担保方提供以商标为标的反担保。如此一来不但消除了银行顾虑,有效降低了信贷风险,还能够进一步发挥出商标的资产价值。
(二)建立知识产权合同管理制度
企业签订的知识产权合同中具体内容是否与相关法律法规相符合,其中的详细条款是否存在遗漏等,都与企业的实际利益直接相关。所以强化知识产权合同管理,建立完善知识产权合同管理制度可以说是预防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的保障性工作,企业应当积极构建以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知识产权合同管理机制。构建以合同为主的内控管理机制,实现人员、机构以及制度的三落实。针对企业已经应用多年的常规性合同,重复率与利用率较高的知识产权合同,必须要认真拟定合同文本。贯彻落实签订合同应当通过企业法律事务机构提供的具体法律意见,同时通过企业负责人审批流程的规定。企业应当定期针对知识产权合同纠纷事件予以统计分析,结合具体情况变化第一时间对合同文本进行调整和修订。从知识产权合同的谈判、起草、签订以及执行等各个环节制定具体规定,真正形成科学有效的知识产权合同管理机制。
(三)建立健全企业知识产权档案
企业知识产权档案应当包含自由知识产权以及外部知识产权等相关内容。针对企业知识产权档案的建设工作,必须要从知识产权活动流程以及具体的经营特征予以整理归纳,从而保证企业知识产权档案可以发挥最直接和完整的法律功能,如果企业知识产权受到不法侵犯,则能够借助全面详实的知识产权档案,第一时间进行或应诉,进而确保企业不受到法律风险的影响。而对于企业外部知识产权档案来说,企业方面必须要积极组织进行知识产权调查、归类、汇总,整理融合相关资料,对市场动态情况予以即时监控,尽可能全面的掌握竞争对手开发的新产品以及侵权行为发生情况,若找到可能侵犯对手知识产权的现象,则必须第一时间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进而规避知识产权法律风险[2]。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为尽可能的规避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企业应当真正的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主动树立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尽快培养或引进相关人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企业组织机构,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与法律风险防范的相关机制。唯有如此才能够保证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最终得以有效防范。
[参考文献]
[1]李保来.知识产权的制度风险与法律控制[J].祖国,2016,15:114.
各地方的产业已经形成群聚和集群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粗放的工业生产只能沦落为代工厂,赚取微薄的加工费;零乱的产业布局将没有任何竞争优势,将使地域内整体经济限于困顿。现代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同行是冤家”是传统定势,相同的行业在一个地域范围内进行扎堆,由此形成一个地方的经济特色产业,比如牙刷生产厂家扎堆在江苏的一个小镇——杭集镇,这个小镇生产了全世界百分之八十的牙刷;打火机生产企业集中在浙江的温州,这里生产了世界百分之八十的打火机。这种同行业企业扎堆的现象称为产业群聚。同行业的群聚大大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形成规模优势,构成当地经济支柱,解决了当地大部分人口的就业,是主要的税收来源。一家大型企业的入住会带动许多该产业上下游企业围绕该龙头企业进行配套,形成以一家大型龙头企业为依托,连接上下游企业的产业集群,比如现代汽车入住北京的顺义区,带动了当地汽车相关配件的生产。无论是产业群聚还是产业集群都构成地方经济的支柱,为各地政府所推崇,各地政府纷纷调整产业结构,规划自己地区的产业群聚和产业集群。北京市各区县的经济规划中也逐步形成了各自产业群聚和产业集群。
但是产业群聚或是产业集群存在另一个风险,就是把鸡蛋都装进了一个篮子,这就要求地方必须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当地的产业群聚或产业集群,并使之进入良性的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良性和可持续性产业发展需要一个完善的运营管理模式,这个管理模式非知识产权战略规划莫属,因此我国2008年推出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9年又要地方推行知识产权战略规划。
地方产业群聚或产业集群分布图(举例)
如何制定地域性产业群聚/集群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
规划的重点
地方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应当根据当地产业群聚和产业集群整体发展规划进行重点设计。
当工业产业已经在各地方形成了群聚和集群,当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企业间的竞争工具,已经成为各地方的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在知识产权高度受重视的今天,政府考虑的不应再是对知识产权单纯地进行法律保护,不再是简单地用金钱奖励的形式刺激企业粗放、零散地进行创新,对知识产权战略必须要有全新的思维。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在2008年颁布,2009年将着重推行地方知识产权战略规划,而地方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的重点将是对当地产业群聚和产业集群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
规划的要点
产业群聚和集群在知识产权方面都有非常典型的特征,对其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必须以该特征为要点进行。
产业群聚基本由相同产业的企业构成,那么其在创新方面就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创新的技术很容易成为共性技术,意味着一个创新可以使用于产业群聚的所有企业,这将大大降低整体创新的成本;意味着由政府出面整合单个企业零散的创新行为,将产业群聚中的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完成单个企业无法完成的产业技术发展规划成为可能。产业集群和产业群聚有些不同,集群主要由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政府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可以从龙头企业入手,工作相当群聚要容易开展一些。无论是产业群聚还是产业集群,其知识产权战略规划一般都由以下几大要点构成(本规划未涉及商标/品牌):
1、建立当地产业群聚的专利信息数据库;
2、利用庞大的专利数据库进行定向检索,再进行专利分析;
3、制作专利地图,规划产业群聚的技术开发方向,指导群聚企业进行创新,共同研发新技术,开发出有价值的前沿而且适用群聚产业的新技术;
4、规划最优的开发模式。
利用群聚中各企业的比较优势,对群聚企业内部进行合理分工,使得各企业充分发挥自己的长项在各自优势领域进行创新,再将技术进行优化组合,集成为专利池或上升为产业标准。
5、设计最大效益的使用规则。
充分发挥创新技术的边际效益,制定群聚中企业共性技术和其他技术的许可使用规则,使得单个企业单个创新在群聚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将单个创新技术放到整个产业群聚中,使效益最大化;
一、概述
目前,世界上生产氯化钾的原料主要是盐湖晶间卤水,其次是钾石盐矿。钾石盐矿加工氯化钾工艺简单,一般是利用热溶—结晶法和浮选法来制取。晶间卤水加工氯化钾工艺过程则复杂的多,就可以利用的晶间卤水的类型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氯化物类型,属四元水盐体系;另一类则属于硫酸盐类,即五元水盐体系。两种类型的卤水都有光卤石相区存在,都可以通过一系列蒸发水分的过程来得到中间产品光卤石,进而加工成氯化钾。在两类卤水的蒸发过程中,氯化钠始终是和其它结晶共同析出的,得到的中间产物光卤石实际上就是纯光卤石和氯化钠的混合物。
光卤石制取氯化钾的各种生产方法中脱镁步骤基本上相同,都是在常温下进行,而分离除去氯化钠的方法有所不同,各有其特点。
二、光卤石制取氯化钾的主要方法
1、冷分解-热溶结晶法
该技术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前期用于工业化生产的,过程是:将光卤石冷分解脱镁后得到的人造钾石盐用循环母液加热到以上进行热浸,氯化钾全部溶于溶液中,绝大部分氯化钠以固相形式析出,经分离后除去。澄清的氯化钾饱和液经真空冷却至结晶析出氯化钾成品。该法可直接得到纯度在以上的氯化钾产品,直接排出氯化钾残余量小于的氯化钠盐渣。该工艺氯化钾收率较高,粒度较粗,产品质量不受光卤石矿石品位的影响,但能耗较大,热溶部分设备腐蚀较严重。目前该法生产的氯化钾产量占全球的,主要生产厂家以约旦阿拉伯钾碱公司为代表,年生产能力万吨,我国因对氯化钾真空冷结晶器研究起步较晚,尚无此技术路线生产装置。
2、 冷分解-正浮选-洗涤法
该法生产氯化钾的历史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因其工艺过程自始至终在常温下进行,工艺条件温和,所以几十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该法生产的钾肥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我国前几年氯化钾产量的绝大部分源于该法生产。
该工艺路线的过程是:用淡水将光卤石矿冷分解,使氯化镁进入溶液,然后在高镁母液的介质中,以盐酸十八胺做捕收剂,二号油做起泡剂,对分解料浆进行浮选,精矿过滤后,用少量淡水进一步洗去氯化钠,所得产品纯度可达以上,尾盐中的氯化钾含量一般小于,该法收率较冷分解─热溶结晶法较低,其产品粒度很细,产品竞争能力较弱。
3、冷分解-筛分-洗涤法
该法利用光卤石脱镁后得到的人造钾石盐中的氯化钠粒度远小于氯化钾粒度的特点,进行筛分除去大部分的氯化钠,再加部分淡水洗去粒度较细的氯化纳,得到的产品氯化钾纯度大于,此法成本低,但收率比上述两法均偏低。
4、盐田重结晶法
该法是将光卤石矿、用淡水进行完全溶解后,排入氯化钾结晶池进行滩晒,蒸发水分,待溶液中氯化钠与氯化钾共饱和时,与老卤兑卤析盐,进一步滩晒光卤石,在氯化钾结晶池滩晒过程中析出氯化钾,纯度达以上,其粒度较粗,产品竞争能力强,工艺过程收率较高,美国有年产二十万吨装置运行,但池板处理困难,一次性投资大。
5、 冷结晶-浮选-洗涤法
冷结晶-浮选-洗涤法生产氯化钾,是上海化工研究院针对察尔汗盐湖资源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加工方法,年,年产两万吨的工业实验装置成功地进行了试生产,达到了设计的要求。
该工艺路线是:具有一定组成的循环母液在敞口结晶器中进行分解结晶,使先进入母液,同时在常温下使氯化钾晶体颗粒长大,用分解结晶料浆进行浮选,浮选精矿过滤后,用少量淡水洗涤,得到产品氯化钾,由于过程采用了冷结晶技术,能得到颗粒较大的产品,而改善了颗粒的物理性能,克服了冷分解-浮选工艺加工过程中在过滤和干燥中存在的困难,且采用了浮选技术,提高了系统的收率,弥补不足。该工艺具有能耗低、粒度大、质量好、成本低、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强等一系列优点。
6、反浮选-冷结晶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以色列死海工程公司已利用其技术路线建成多个氯化钾加工厂,由于技术封锁,其他国家一直没有掌握。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青海省化工研究所,盐湖集团公司共同合作,成功地研制出两类从盐田光卤石矿石中分离氯化钠的浮选药剂。同时上海化工研究院的冷分解结晶技术也在盐湖钾肥生产中进一步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技术路线。年我国第一套年产一万吨反浮选-冷结晶工业试验装置建成试产。试产表明:该工艺技术可靠,产品粒度大,产品纯度大于,能耗较冷结晶-浮选法相当,成本低,收率较高。
该工艺路线是利用光卤石和氯化钠的晶体表面具有不同程度被水润湿的能力,在高镁母液中用钠浮选捕收剂,增加氯化钠矿物表面疏水性能的浮选作业,氯化钠提取率可达以上,尾矿即低钠光卤石料浆脱水后,用冷结晶技术加以处理,并进一步加水洗去少量的固体氯化钠,分离后即得产品氯化钾,质量可达以上。
7、兑卤结晶法
主要方法是将浮选厂分解液在盐田进行调整后即卤与老卤(卤)在结晶器中混合结晶出含氯化钠较低的光卤石(低钠光卤石),光卤石经过分离母液后进入结晶器中加入一定组成的循环母液进行分解,得到粗钾经洗涤干燥得到精钾。其工艺原理是兑卤是将点母液(氯化钾、氯化钠、光卤石共饱和)与点母液(氯化钠,光卤石二者饱和且六水氯化镁接近饱和)相混合,就会产生光卤石和少量氯化钠共同析出,其机理在于:上述两种卤水混合后,混合系统点落到了光卤石相区,且处于水图中氯化钠和光卤石溶解曲线和光卤石饱和面的下侧,所以混合液体系是过饱和状态,它将析出一定的盐份,因其处于光卤石相区,其首先析出光卤石,待氯化钠饱和后,光卤石和氯化钠共同析出,直至兑卤完成液呈饱和状态,同时由体系相图所揭示的杠杆规则可看出:析出固相(光卤石和氯化钠)的量与兑卤完成液相比是很少的,也就意味着兑卤过程实质上是处理大量液体的过程。
而冷结晶过程是光卤石冷分解制取氯化钾的理论基础是:光卤石分解时,存在着两个串联的过程,先是光卤石溶解到溶液中,由于光卤石溶解后,形成氯化钾的过饱和液,使氯化钾自溶液中析出结晶,要得到粒度较好的氯化钾颗粒,必须仔细控制第一个过程,即光卤石的溶解速度不要太快,否则会形成过高的氯化钾过饱和度,产生大量的氯化钾细晶,降低光卤石的溶解速度的方法是:利用具有一定组成的循环母液对其进行冷分解结晶,即降低光卤石溶解时的推动力。
工艺路线的特点
(1)液体处理量大,液浆含固率低。
(2)兑卤法生产光卤石是总量的一半,采用兑卤后盐田二段光卤石量也应占直接从点卤水盐田滩晒总量的一半,此处仅指氯化钾的量而言。
(3)过程必须有老卤,就像浮选法必须有药剂,热溶法必须有加热手段一样。
关键词:旅游;房地产;开发模式;制约因素
1旅游房地产概念
在我国,对于旅游房地产并没有较为官方的概念,一般来说,其主要定义有两种,第一种认为旅游房地产是以旅游为主而带动的房地产开发与营销模式,开发的房地产可以进一步补充旅游景点,这也是目前接受程度较高的模式;另一方面,一些人认为旅游房地产主要以当地旅游景色为主,房地产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因此旅游房地产也被称为景观房产。然而,不管是旅游还是房地产,片面理解这些概念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在深入而全面地理解房地产的功能与当地景点的特色后,才能更好地体现与理解旅游房地产的价值[2]。
2我国旅游房地产开发制约因素
2.1外部影响因素
尽管旅游房地产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制约其完善法制的因素,其中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种:1)国家宏观政策。任何经济形体的发展都将受到相关政策的制约,特别是对于类似于旅游房地产行业的泡沫经济行业发展。为了促进这一行业发展的正规化,必须留意有关政策的变动。2)旅游当地的社会经济环境也是制约该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地方可以借助于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如果该地没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就无法吸引及刺激游客对于该地旅游房地产的消费,难以维持长久稳定发展[3]。3)交通不便也会大大降低人们对于当地旅游房地产行业的热情。旅游房地产发展必须具备良好的进入条件,因此在进行旅游项目规划时,应当合理设置当地的交通路线。
2.2内部影响因素
影响该行业发展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种:1)当地对于旅游景观项目的整体设计。旅游房地产行业的核心是旅游景观,因此当旅游景观设计不能达到要求时,将大大降低自身吸引力。2)当地的旅游配套服务的完善性。旅游配套服务主要包括住宿、饮食等,只有功能齐全、配套娱乐项目众多的旅游房地产才拥有持续发展的空间。3)旅游房地产项目的整体管理水平。要维持一个景观的可观赏性以及游客游览的便捷性,需要制定一个完善的管理方案,以确保旅游房地产的长久经营。
3我国旅游房地产开发模式改进策略
3.1制定法规,加强管理
旅游房地产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同时企业本身也应加强自身的管理水平。对于旅游房地产的发展,政府要统筹全局,从长远考虑,应当充分认识当地的特色,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的旅游发展政策。对于旅游线路、旅游地区环境应当有硬性要求,同时应当加强对从事该行业的企业的管理,严格限制企业的从业资格。对于从事该行业人员也应有严格的审查标准。防止企业盲目开发,充分做好引导作用。
3.2科学配套,完善功能
旅游房地产的配套服务是否完善决定着旅游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寿命。当前,人们对于旅游房地产行业的娱乐及观赏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确保旅游房地产项目的合理布局。同时考虑长远发展,防止过多的破坏性建设,以保证房地产开发与旅游景区的完美融合,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同时也保证了其子行业的发展,丰富了旅游项目,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3.3规划先行,循序渐进
环境是旅游房地产发展的基石,因此必须注重旅游产地的环境保护。在开启旅游房地产项目前,要综合考虑可能影响当地环境的项目,尽量避免对当地环境造成毁灭性破坏。在建设完成后,要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策略,最大限度上维持当地的生态环境;要强调旅游景观与生活以及生态文化的连接性,在设计时完美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合理规划,最大限度上保留其原生态;以开发促进环境保护,以环境保护营造休闲空间,从而支持开发更高级、更引人向往的旅游景点,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4]。
3.4彰显特色,提升品位
特色是一个地方的旅游房地产发展的动力,只有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才会吸引更多的目光,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进行旅游房地产开发时,对于整个项目的设计理念,施工工艺等都应最大限度地与当地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当地的的特色,并将其融入旅游房地产的开发中,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同时,应当注重当地人文文化的发展,将社会文化逐渐渗透,在时间的感染下,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达到一种相互交融、有机结合的境界,以给消费者一个安全、便捷而且缤纷多彩的生活休闲环境[5]。
4结语
目前,旅游房地产的发展如火如荼。然而,不同的旅游房地产项目拥有不同的优势,因此必须明确旅游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阻碍因素,并进行长远考虑,合理管理,在地方政策的引导下,实现旅游和房地产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等,2002-2004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科学社会文献出版社,2003.
[2]周玲强、王敏娴、戴晶.旅游景观房产.[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12).
[3]胡浩,汪字明.中国旅游目的地房地产开发模式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5(4):5—8.
[4]邹益民,孔庆庆.我国旅游房地产开发前景的探讨[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7):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