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1: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法学教育的理想,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于法学教育的一般问题,笔者近年来积累了一些思考和经验。然而,直接促成本文的是201。年去世的何美欢老师。笔者并不认识何老师,尽管早就知道她的名字,也读过她的专业著作。直到她去世后,笔者才注意到她为中国的法学教育所提出的思路、方案以及在清华法学院数年艰辛的教学实验。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感动和钦佩了。同时也感到特别遗憾,遗憾之前竟然从来没有关注过她的努力,而永远失去了请教的机会。
一、对法学教育现状的评估
(一)中国的法学教育是否成功中国现在有六百多所高等院校在招收法科学生,总体评价其教学质量非常困难。即便针对特定的法学院,教育成效的评估仍然很困难,需要将其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进行精心设计,而笔者迄今为止尚未见到好的研究成果。因此,我们不得不暂时依靠个人的体验来判断。不过,作为无论在哪个方面来说均在国内名列前茅的北京大学法学院和清华大学法学院,如果其教育质量不能令人满意,则大体可以推知国内整个法学教育的状况。
何老师认为,中国法学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基础性不足、覆盖面不广,在技能训练方面则“全方位缺席”。她多年来观察到的中国法科学生,只能达到了解知识和某种程度的理解的水平,缺少对法律的其它更高层次的了解。他们大多数呈现一种奇怪的知识结构—一方面能对“前沿的”、深奥的东西如数家珍,滔滔雄辩;另一方面不屑学习基础知识,对基本知识只有单薄的、贫乏的认识。
笔者对大多数法科学生的判断与何老师基本一致。以民法为例,笔者的亲身体会是,他们大学毕业的时候,对于民法的基本概念已经遗忘大半,能够说得出大意的法条不超过五条,更谈不上体系性的深人理解。记得住的一点知识,也基本流于空泛,或者耽于望文生义。学生基本上不懂得如何发现法律问题,更谈不上妥当地解决问题。拿到一个具体案件(哪怕一个非常简单的案件)时常常手足无措,最常见的就是将自己仍然基于普通人的公平感而获得的粗浅结论,包装在似乎“从天而降”的法律概念(而非现实的法律制度)之中,却没有掌握分析案例的结构、思路。面对一个抽象法条或者一个理论命题时,只能拼命地在记忆中寻找书本知识,如果还幸运地记得,就开始复述。希望其加以进一步解释时(包括提示了需要解释的间题时),则茫然无措,或者只能凭感觉谈自己的“观点”。至于理由,大体上就是感觉本身,或者祭起“基本原则”的大旗,用“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来处理问题。在商事法、知识产权法、国际商法等领域中需要运用民法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时候,学生难以将知识贯通起来,不懂得运用,更谈不上灵活运用。除此之外,他们总体来说缺乏对社会、经济、政治的深人理解,更不能把这些角度的思考通过适当的切人点运用到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中。
北大法科毕业生尽管很少不怀念北大的生活,但是对法学专业教育的感念却很有限。毕业生聚会时虽然不吝惜于对法学院的赞美之辞,然而大多数内容细听起来空洞、抽象。个别教授(比如苏力、贺卫方、张千帆)对很多学生产生了探刻的影响,但是多半是“理念”层面的。这当然是成功之处,但显然不是法学教育的核心部分。据笔者个人的访谈,本科毕业生回顾四年的专业教育时以失望者居多,尤其是那些成绩或者学术能力出众的学生(也就是相对来说学习更认真的学生)。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专业课程,不会超过五门,甚至常常只有两三门。在校学生乃至毕业生在专业上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学以及自己的悟性。法律专业人士的确需要终身学习,而北大的法学教育并未给他们提供坚实的基础。对于教育成效,一个间接一点的评估方式是考察学生的努力程度。法学是一个艰深的领域,有理论、有实践,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理论和方法都非常复杂。正因为如此,法制成熟国家的法科学生一般需要很用功(特别是对于基础课程)才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大量的时间投人与艰苦的学习,固然不是养成专业能力的充分条件,但是,它肯定是一个必要条件。但是,据笔者所知,法学院是很多北大学生心目中的“疗养院”之一。在大多数的课程中,学生只要大体留心听讲,考前突击一下笔记即可取得不错的成绩。仅从这样一个学习状况,就可以推断出大体的教学成效。CS〕有一位在大陆工作过三年多、从事非诉业务的台湾律师,写下了中国律师给他的印象,提出的批评非常深刻。C6〕其原因,至少可以部分地归于法学教育。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用法科毕业生的事业成功来说明法学教育的成功。事业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专业素养(包括在法学院中形成的基本素养)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且,在普遍失败的法学教育之下,即使一个专业能力薄弱的毕业生,只要他面对的是更加薄弱的竞争者,或者拥有更高的自学能力、悟性或者更好的在职训练,就可以脱颖而出。
一、法学硕士培养目标的重点
(一)明确学术研究的价值
研究应该是一系列的活动:研究者设计全面的策略来挑选可能供解答问题的资料。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研究者的任务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去找到相关的资料。只不过同律师或者其他实务工作部门的人相比,学术研究者需要主动去寻找需要研究的问题,而实务中很多问题无论如何必须解决。学术型的研究与其他工作者如律师商人之间的报告本质生只有程度的区别,其实只有侧重点不同。这个程度的区别就在于问题的提出的环节,实务中的问题不找自来,而学术研究需要寻找现实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将其转化为法律问题。而这也正体现了学术研究的价值,因为学术研究需要立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将其转化为法律问题,这属于识别问题转化问题的过程,然后再尝试搜集资料探讨从不同的路径解决这个问题。即使对于律师来说,高端的律师业务所面临的实务前沿问题也是可以转化为学术研究问题的。①
(二)重视法律思维方式的形成
知识体系的构建已经是如今法学院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法律思维方法的培养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具体来说,法律人的思维方式蕴含着十分复杂的概念体系,价值体系,逻辑推理方式,也蕴涵了一系列涉及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分配体系。法律人的思维方式是体现法律人专业素养的核心竞争力。实务工作中,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专业人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会产生摩擦碰撞。思维方式犹如“道”,掌握了“道”的层面,在面对错杂复综的问题时就会站在更高的层面理解。王泽鉴老师提出,学习法律的最佳方式是,先读一本简明的教科书,期能通盘初步了解该法律的体系结构及基本概念,然后再以实例作为出发点,研读各家教科书,专题研究,论文及判例评释等,作成解体报告。实例研习的目的在于培养思考方法,去面对处理“未曾遇见”的法律问题。②法律思维方式可以在实例研习过程中形成,下文详述。
二、对学术型法学硕士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改革的建议
(一)应结合具体课程加入法学方法论教学内容
方法论类课程在研究生阶段没有受到普遍重视。本科阶段法学方法论类的课程属于选修课,研究生阶段在公共课程中设置了法理学课程,而且是在研究生一年级开设。(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经济法硕士研究生为例)。而对于学生学术研究能力非常重要的课程大多被设置为选修课程。研究生阶段方法论课程不宜单独开设。最好在学生构建了相应的法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在进阶课程如研究生的专业课程中引入方法论的课程,与课程论文相辅。因为课程论文的写作往往是由学生感兴趣的法律问题出发,为解决相应法律问题同学自然会运用相应的法律方法,即使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运用了某一类法律方法。这时有经验的老师对不同同学的法律方法的运用加以评价,并配合相应的专著,效果会比单独开设法学方法论的课程要好。因为这样结合某一部门法的方法论辅导,可以在同学深入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加入方法论的学习,印象深刻。
(二)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毋庸赘述,学生已然厌倦了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及教师对学生表现的反馈应该在研究生阶段得到重视。讲师提供了对原材料不同的评价的知识,或者是示范了批判的技能,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学生本人的批判性技能并没有得到提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1.苏格拉底式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模式的引导下,更需要老师的引导。这种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背景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法律规则,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问题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对一个感兴趣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头脑风暴中解放思想,一切围绕解决问题这个中心。问题设计的原则:(1)问题必须能够引出计划学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问题应该尽量开放并且真实有争论价值(3)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探索(4)问题的选择要考虑到教学的具体目标以及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要想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③这个过程可能会占用教师大量时间,远比按照教科书的体系传授知识要耗费精力。在科研任务的压力下很多教师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2.倡导案例学习模式
台湾学者王泽鉴认为:实例研习考察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实例多偏重特殊或个别问题,为避免知识体系不健全,实例研习应该与传统法学教育方法密切配合。就现代法学教育而言,实例研习与课堂讲义及研讨会应该鼎足而立,不宜偏颇。④这是大陆法系法学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霍姆斯法官说:“一般的命题不能处理具体的案件。“大量判例和事实图案的印记可以改善水平思考(lateral thinking),水平思考是指解决问题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从固定的一个方面思考。”⑤
笔者在听过台湾学者王泽鉴的讲座后曾组织过小范围的案例研习活动。但是因为没有教师指引,目标不明确,大家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所以非常期待老师能够引入案例教学,这种案例教学不是指由老师来分析案例展示给同学们,而是指老师布置作业让同学组成小组讨论而由教师引导。何美欢老师结合法学教育的特点将教育心理学范畴的布卢姆分类学⑥与判例法体系的特征相协调,可以认定判例阅读所需要的特定技能。⑦教师可以参考以上分类层次设计案例研习课程并对学生的案例研习加以评价。如果有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引下掌握阅读判决书的技巧并通过阅读判决积累一定的社会常识,再去组织案例研习小组讨论就会事半功倍。但是事实上很多老师似乎并没有这个引导学生阅读判决书的意识,他们的理念还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而我认为老师的作用更应该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引导他们,可以给学生反馈意见使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师重视对作业的设置-教师加强对作业的设计
设计作业的方案:为好奇心创造基础
(1)重视过程大于重视结果
首先教师要做的不是将教师认为重要的问题交给学生去研究。这样就错过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重要的能力。好的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提出他们自己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难题,注意这里作者用的是“或”,并将“问题”与“难题”并列,这都是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出发的。
(2)设计相应的情境-设定有兴趣的读者
具有效果的作业会要求学生将私人利益转化为公共利益。我的理解是,这种设计作业的思路也要求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注意到读者的感受,在写作伊始就明确自己的文章的潜在的读者群。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帮助读者明确他们的读者群,激励他们想象特定的读者群。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把班上的同学变成自己的读者群,但是这种做法的前提是学生能够界定出他们感兴趣的难题。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可以方便和班上的同学进行交流。⑧
(3)作业设计与学生成绩考核关联
研究生阶段老师大多是通过学生提交的论文考核学生的研究能力,但是这和老师课堂讲授的内容有些脱节。笔者很不赞同一次考核定成绩的做法。笔者认为应该通过课程进行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多次考核来确定最终的成绩才比较公平。考核的目的不仅仅是评判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其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教师可以通过考核反馈了解到学生是否掌握到其希望学生学习的技能。但是这样假设是建立在任课教师对学生能够达到何种水平有所期待的前提下。如果老师上课没有目标,没有计划,只顾着把课上完,那么在学生没有选课自主权的情况下学生们只能通过用脚投票的方法决定是否上课,抑或采取消极对抗的态度上课。
(4)作业设计与课程大纲的提前公开
研究生是没有指定教材的,有的课会由几名老师共同任教,这样子同学们对每个老师要讲的内容及课程安排在课前并不清楚。建议每门课在第一节课就由一个老师负责将课程设置大纲及课程考核标准公布,并给同学提出对课程安排疑问的机会。这种做法在网易公开课中美国大学的公开课中很常见,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一门课的重视。如果学生发现老师对课程安排都不明确,就很容易逃课。所以教师对课程的精力投入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对课程的态度。
5.小组分工与课堂展示
笔者修习过的法律英语(下)课堂采用小组工作的形式,老师在开学就明确告知大家每次课都会提前发给大家一单元的英文课文资料,并会在下一次课由指定的小组负责用展示PPT的方法帮助大家理解英文课文。课堂展示的情况是,虽然分了小组,但是课下大家并没有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课堂上也是每位小组成员单独展示,因为老师的评分标准是每个人的个人表现。
这种方法需要教师的引导,因为设置的问题非常重要。问题教学模式的一般过程包括1.组织小组2.教师课前布置问题3.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4. 老师货学生回答问题5.学生讨论和争论问题6.老师归纳和总结问题7.老师提出扩展性或前瞻性问题 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日后的工作中非常重要。其特点是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老师传授的外在的知识体系如果不能转化并融入学生内在的知识系统,就不会发挥任何作用。笔者非常赞同这种教学方法,因为回顾以往的法学课堂的上课经历。韩龙老师任教的国际经济法课堂就会在每节课将下节课要讲授的内容提纲发给大家,这样子非常方便大家为预习课程做好准备。
三、学生自我努力的方向
(一)通过讲座获取学术动态
有关学术动态的信息大多可以到法学院网站上看到相关讲座通知。如果是自己感兴趣的讲座听讲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笔记尝试总结归纳讲座所传递出的学术动态。一般来说法学院的讲座都会围绕热点话题或者某位学者的专长来展开。去听学术讲座应该事先做好预习,否则动辄两三个小时的讲座时间往往会打水漂,那些抱着一睹名师风采的心态去听讲座的同学大可不必浪费宝贵的自习时间。
(二)通过法学核心期刊获取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也可以通过法学核心期刊的目录来获取。尤其推荐的是人大复印资料,其门类覆盖了全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能够代表学科研究前沿状况,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很多老师都推荐同学多阅读复印资料的内容。
(三)通过年会主题获取学术动态,消除对年会的误解
同时研究生也可以多关注年会信息,年会的主题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关学术动态。因为年会都是分不同的部门法依托相应的法学会来举办,所以年会更加适合研究生撰写论文后参会学习,参加年会可以帮助同学们从年会的论文集中发现同龄人所关注的焦点。年会也会吸引一些社会实务人事参加,也会有报告人,认真听他们在年会上的发言也可以挖掘到相应的学术研究点。同时为了年会撰写的学术论文往往会为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四)加强与实务部门的沟通-从了解商业思维对法律学习帮助的角度出发
从学习商法的角度出发,多接触实务可以增进对商业交易流程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把商业交易框架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这就是法律风险所在,这种思维方式对于企业法务及公司法律顾问来说都很重要。
实习是接触法律事务的好方法。实习也可以帮助增强法学基本功。笔者在广州实习时发现律师事务所非常重视北大法宝等数据库的使用,法律检索技能在实习期间大大提高。实务中常用的工具有“无讼案例检索”、北大法宝等,随着互联网发展微信上也涌现出很多有实务价值的文章供大家学习,比如“高杉 legal”等,都是良好的学习资源。
5.正确认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学生往往更侧重阅读而忽略写作。但是研究生阶段的阅读更应该倾向于一种主题阅读。写作活动本身与“构建”法律活动密切相关,构建法律是指描述并归纳适用法律适用法律规则,进行类推区分事实展开法律论证。法律写作是法律推理及分析的培训的中心部分。学术论文有专题研究论文,综述,评论研究简报及学术动态等不同的题材。任何学习过程都是由简单到困难的。遵循这个原理,初学者可以在学习和研究之初先写一些学术动态,研究简报和综述,在此基础上,就会发现有越来越多的问题。肖老师介绍的这种方法循序渐进,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写专题论文不失一种好的建议。⑨结合本人的学习经历,在论文写作及法学方法论在我校研究生课堂中缺位的现象,学术型硕士应该加强自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多动笔写作,然后主动邀请老师修改。
关键词:本科 教学对象 管理学 案例教学
管理学课程则是向学生讲授从事现代管理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管理知识和管理规律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开设对学习者管理知识的掌握、管理思维模式与习惯的养成以及管理能力的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作为增强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案例教学法通过给定特定的案例,使学生在案例情境下模拟开展管理工作,从而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有效连接,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其更多的被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MBA教学所采用,随着本科教学改革的开展,管理学的本科教学也开始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开始被大量采用,但受传统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MBA教育中发挥积极功效的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本科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探究适合本科教学的案例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发展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学者使用案例,以团队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与撰写案例等方式来增进成员间的交流,引发学习者思考,并给予成员真实状况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1]该方法起源于19世纪末哈佛大学法学院将真实“案件”引入法学课堂的教学实践,这种实践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开展分析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后,哈佛商学院开始将工商业管理方面的实例整理成管理案例并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将具体案例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以企业的真实情境为背景,以企业管理者的身份来分析企业状况,解决企业问题。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的出色教学效果使得这种方法被大量采用并迅速推广至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20世纪80年代初,案例教学法进入中国,被广泛应用于MBA教学过程中。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积极意义
1、案例教学法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有助于学生掌握管理知识。
“学”以致“用”,而“用”又能促进“学”的巩固与深入,“学”与“用”的紧密结合,能强化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下,教师的举例解释只能使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学生而言,知识只是老师讲授的内容,而不是直观的、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知识缺乏真实性,学习效果不理想。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给定具体真实的管理情境之后即退出,学生成为主体,他既需要思考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问题,又通过最终的结果来验证所学知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所学知识与教师进行交流,从而在分析、选择、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对管理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实现对管理知识的掌握。
2、案例教学法实现了问题与对策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管理能力。
“管理学”课程不仅讲授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既是“出题人”,又是“解题者”,通过提问与解答实现知识的传授,这一过程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缺乏深入分析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机会。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学生的身份都发生改变,教师成为组织者,而学生成为真正的参与者,他必须开始分析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随着案例教学的持续开展,学生的参与性由被动变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锻炼并增强。同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总结、归纳自己的观点后还需要恰当的语言组织以将其呈现表达出来,从而客观上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3、案例教学法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系列良好的品质。
课程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承担责任,其主动性得以锻炼,而依据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主动性是一个人成熟与否的重要特征,这就使得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学生向成熟的“社会人”的转变;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各个小组在分析给定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要面对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又需要小组内部成员间的合作,这就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同时,学生需要依据小组内的分工开展工作,有助于学生发觉自身的特长与潜能,锻炼了学生的自信与勇气。
三、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随着本科管理学课程改革的开展,案例教学法被引用到日常教学过程中,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的“讲-听”的师生课堂形式,提升了教学效果,受到了师生的欢迎,但受一系列因素影响,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有效互动
管理学案例教学要求改变传统的“讲-听”的师生单向沟通模式,转变为“师生间、生生间”的多渠道互动沟通模式,但在很多案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依然是绝对的主体,只是在传统授课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案例工具,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师生间、生生间”缺乏有效互动,从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论文摘要:本科教学改革的开展使得本科管理学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案例教学法被大量采用,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本科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诸如缺乏有效互动、缺乏恰当案例甚至是缺乏充分开展等一系列问题,案例教学开展者和现行教学管理制度两方面成为导致问题的原因所在,只有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学能力,创新制度,科学开展本科管理学案例教学,才能克服当前存在的问题,实现其积极的教学效果。
管理学课程则是向学生讲授从事现代管理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管理知识和管理规律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开设对学习者管理知识的掌握、管理思维模式与习惯的养成以及管理能力的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作为增强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案例教学法通过给定特定的案例,使学生在案例情境下模拟开展管理工作,从而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有效连接,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其更多的被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mba教学所采用,随着本科教学改革的开展,管理学的本科教学也开始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开始被大量采用,但受传统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mba教育中发挥积极功效的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本科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探究适合本科教学的案例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发展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学者使用案例,以团队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与撰写案例等方式来增进成员间的交流,引发学习者思考,并给予成员真实状况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1]该方法起源于19世纪末哈佛大学法学院将真实“案件”引入法学课堂的教学实践,这种实践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开展分析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后,哈佛商学院开始将工商业管理方面的实例整理成管理案例并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将具体案例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以企业的真实情境为背景,以企业管理者的身份来分析企业状况,解决企业问题。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的出色教学效果使得这种方法被大量采用并迅速推广至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20世纪80年代初,案例教学法进入中国,被广泛应用于mba教学过程中。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积极意义
1、案例教学法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有助于学生掌握管理知识。
“学”以致“用”,而“用”又能促进“学”的巩固与深入,“学”与“用”的紧密结合,能强化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下,教师的举例解释只能使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学生而言,知识只是老师讲授的内容,而不是直观的、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知识缺乏真实性,学习效果不理想。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给定具体真实的管理情境之后即退出,学生成为主体,他既需要思考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问题,又通过最终的结果来验证所学知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所学知识与教师进行交流,从而在分析、选择、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对管理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实现对管理知识的掌握。
2、案例教学法实现了问题与对策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管理能力。
“管理学”课程不仅讲授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既是“出题人”,又是“解题者”,通过提问与解答实现知识的传授,这一过程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缺乏深入分析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机会。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学生的身份都发生改变,教师成为组织者,而学生成为真正的参与者,他必须开始分析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随着案例教学的持续开展,学生的参与性由被动变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锻炼并增强。同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总结、归纳自己的观点后还需要恰当的语言组织以将其呈现表达出来,从而客观上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3、案例教学法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系列良好的品质。
课程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承担责任,其主动性得以锻炼,而依据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主动性是一个人成熟与否的重要特征,这就使得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学生向成熟的“社会人”的转变;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各个小组在分析给定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要面对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又需要小组内部成员间的合作,这就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同时,学生需要依据小组内的分工开展工作,有助于学生发觉自身的特长与潜能,锻炼了学生的自信与勇气。
三、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随着本科管理学课程改革的开展,案例教学法被引用到日常教学过程中,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的“讲-听”的师生课堂形式,提升了教学效果,受到了师生的欢迎,但受一系列因素影响,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有效互动
管理学案例教学要求改变传统的“讲-听”的师生单向沟通模式,转变为“师生间、生生间”的多渠道互动沟通模式,但在很多案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依然是绝对的主体,只是在传统授课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案例工具,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师生间、生生间”缺乏有效互动,从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2、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恰当素材
达到理想的管理学案例教学效果,不仅要求给定具体案例,更要求学生能够进入案例情境中,以案例中的角色展开相关分析,这就表明只有符合学生实际的案例才是恰当的案例,才能导致有效的教学结果。但在当前的案例教学实践中,案例素材的来源主要包括两种:成型的国外教学案例和国内著名企业的相关案例。这两种案例尽管具体明确,但却存在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缺陷——与mba学员的经验背景不同,作为尚未进入社会的本科学生,其缺乏相关的社会经验,很难清楚理解案例背景,游离于案例之外的学生在展开相应决策时要么凭空想象,要么敷衍了事,缺乏恰当的案例成为制约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问题。
3、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充分开展
实现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效果,需要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充分开展,而案例教学的充分开展,需要学生在了解案例情境的基础上,充分查阅相关资料与知识,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针对案例反映的问题展开相关决策,其后在课堂上各小组陈述各自观点并展开讨论,最终由教师加以点评总结的完整过程。但在大部分本科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通常都被作为某一次的课堂任务在教室中加以完成,团队成员间、团队间既缺乏充分资料的收集更缺乏有效的讨论与辩论,“搭便车”现象较为普遍,这就严重影响了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效果。
(二)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案例教学法作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却在本科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如上问题,究其原因,既有教学参与者的原因,更包括现行本科教学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
(1)案例教学参与者原因
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其对案例教学法的认知和开展案例教学的能力会深刻影响案例教学活动的开展,成为导致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问题的直接原因。
首先,案例教学参与者的认知方面,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开展案例教学活动方面存在认识偏差。教师方面,部分教师将案例教学方法等同于举例讲授法,而实际上两者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举例讲授法强调运用列举实例的方法来向学生阐释知识,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在这种讲授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显著,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案例教学法则是强调学生主体,教师的主体地位被弱化,其更多的是案例的阐述者、相关知识的咨询者以及必要的纪律维护者。两种方式的认知混淆使得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中不能明晰自身定位,从而影响教学互动性;学生方面,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的教学大多开设于学生的第一、二学年,而这一时期的学生大部分尚未从高中学习情境中转换出来,被动学习倾向明显,这就使得其很难正确认识案例教学这种更加强调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式,从而影响其课堂参与度,造成案例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
其次,案例教学参与者开展案例教学的能力是导致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从教师方面来说,虽然随着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的开展,高校教师学历水平显著提高,但教师队伍的急剧扩展也使得教师教学经验少、实践能力弱的缺点日益凸显,教师缺乏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以及编写案例的能力,从而直接影响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开展;而学生方面,一方面传统的填充式教学直接导致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低下,另一方面,与mba学员相比,本科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其对案例情境的认知与理解能力以及知识运用的能力等方面明显不足,从而影响其参与案例教学的效果。
(2)案例教学实践的相关管理制度原因
本科教学过程受一系列诸如学时、班制等管理制度制约,而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管理学课程的学时通常在50-70学时之间,尽管案例教学环节在教学设计上存在一定比例,但基础理论知识依然构成本科课程教学的主体,而案例教学的开展是一个过程,包括案例介绍、相关资料与知识的收集、讨论决策、观点阐述、教师点评等一系列环节,因而,案例教学的充分开展必然耗费一定数量的学时,这就使得教师在既定的学时内做出保证基础理论教学与开展案例教学的抉择,前者常常被优先选择,从而影响案例教学的开展。同时,本科教学活动的班级规模较大,学生人数较多,这就使得一方面教师很难充分调动学生,另一方面可能还会有学生没有参与表达的机会,降低了学生的参与度,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班级规模较大的情况下开展课堂讨论,很容易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同时,传统的教室教学环境也不利于学生的充分沟通交流以及进入管理情境,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四、案例教学法在本科管理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案例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管理知识与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因而在本科管理学教学活动中恰当地开展案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学能力
1.转变教师观念,实现正确定位。观念与认知指导行为,因而转变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尤为重要。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自身的职能主要是协调与引导,在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发言,并努力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深入讨论,对不同观点给予必要的指导与提示,而不能轻易的批评否定。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自身的咨询者、点评者和纪律维护者的地位。
2.增加实践经验,提升案例教学能力。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提出了比传统讲授方法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优良的课程组织与调动能力甚至是一系列相关的管理实践经验。因此,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在强化教师理论知识、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鼓励教师参与社会组织的管理实践,增强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从而有助于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出恰当的管理案例。
(二)创新教学制度,科学开展案例教学
1、创新管理学案例教学制度
(1)科学合理的安排案例教学的时间。
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开展需要材料的收集、研讨等一系列环节,必然要充分的学时保障。传统的教学改革往往强调调整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学时比例,但这种改变依然没有改变教师在两者之间抉择的境况,因而应当创新管理学案例学时制度,在基础理论课程结束之后将案例教学环节单独作为独立课程开展,独立考核,这样就使得两者学时分配更清晰,还有助于培养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师。
(2)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规模与场景。
教学规模上,应当打破传统的行政班模式,减小班级规模,组成4-5人团队,3-4个团队即构成班级独立开展案例教学课程,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避免“搭便车”或“挤不上车”的现象。教学场景既能影响团队成员的交流沟通,又会影响学生对管理情境的进入,因而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室教学模式,尝试建立案例教学实验室,保证成员间充分交流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对案例中管理角色的认知。
2、科学开展管理学案例教学
(1)有序开展案例教学
所谓有序开展案例教学是指基于上述独立的案例教学课程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的逐步增强案例难度,随着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的增强,教师工作重点由最开始的引导启发甚至是点名提问逐渐转移到纪律维护、咨询与点评方面,从而保证教学效果。
(2)精心组织案例教学
精心组织案例教学主要是指每一次案例教学课程的开展都应当有着严密的流程与要求,案例布置阅读、材料的收集、团队成员的交流讨论、课堂讨论、教师点评、形成书面作业考核,一系列环节都应有明确的要求、记录与严格的分工,这样就能保证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有着明确的任务角色,从而其参与度更高,增强其教学效果。
总之,在提高本科教学水平的背景下,管理学课程中积极应用案例教学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学能力,创新制度,科学开展本科管理学案例教学,才能克服当前存在的问题,实现其积极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为沈阳体育学院院管课题《“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应丽芬,许莹.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实践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114-116.
[2]张建三.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实践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0(4):62-64.
[3]杨海钦.管理学案例教学有效性反思[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142-145.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至今,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广泛,对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与之相对应的教学体制未能够及时地与之同步变化而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一)教学观念跟进脚步慢
受我国传统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影响,在如今的教学中,很大程度上仍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表现为记忆型和被动重复型,学生仅限于记忆和重复老师给他们的东西,而且课堂呈现出灌输型的特点,整堂课几乎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
(二)未能很好的将理论联系实际
现在社会需求的是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特别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来说,对实践能力要求更高。但在实际教学中,多数老师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理论的应用;缺乏实践锻炼的学生,虽然能够说出满口的专业术语,但却不能加以灵活运用。
(三)想法“丰满”,实际“骨干”
在教学改革中,呼应教师充实教学方法,而且很多教师也在不断的思考教学方法的问题,身边也经常听到“应该改变”、“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我想这样会更好”的想法,但在实际中却应用甚少。很多时候,采用的仍然是比较单一的方式,对于渴望获取更多、更新知识的学生来说,无法满足他们内心的需求,学习积极性低,甚至出现厌恶的情况。
(四)课堂缺乏感情交流
人是感情丰富并且敏感的动物,他们渴望得到心灵的满足,渴望得到肯定,渴望被人关注,学生同样如此。但在实际教学中,讲台离学生很近,可是老师却离学生很远,呈现出“近在咫尺却远在天边”的现象。导致如此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缺乏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习惯于照本宣科,甚至是照答案宣科,很少询问学生的需求,也很少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对好与差态度一样,没能给予鼓励、肯定和支持,让学生倍感人情味的缺失。
二、对人力资源教学方法的探讨与研究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教授率先引入到法学教学中,后来哈佛商学院的一些教师把有关工商业管理方面的实例进行整理后运用于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案例教学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入,并在许多专业教学中得以推广使用。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现实事件为题材,通过讨论、分析、总结,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课堂讲授、案例研究、研讨会等九种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分别在知识传授、分析力培养、态度转变、提高人际技巧、接受度和知识保留力等六个方面对各国专家做了广泛调查,结果发现案例研究的教学方法综合效果名列第一。
1.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合理、适当引入案例进行教学,比较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在案例教学中,师生通过良好的沟通、互动,能拓展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对众多熟知的案例讨论、分析、思考过程中,能改变学生的观念,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自由的表达、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心。
2.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案例讨论在启动案例教学时要求将全班学生分成人数均等的若干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在限定的时间内各小组讨论,分析,每位成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方案,再通过综合思考达成共识,得出结论。课堂讨论的方式,笔者将其归纳为“引导型讨论”和“自由讨论”两类。“引导型讨论”主要针对比较复杂的案例,教师在课堂讨论前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解决问题的提示,然后要求各组学生合议找出答案,这样做的目的是对某类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调整解决问题的视角。“自由讨论”则无任何限制,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去解决问题,使学生有机会展示他们观点。
总结、归纳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要作一简短总结。总结内容一般包含:针对案例中的主要问题作强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把握,对学生讨论中不够深入、不够确切的地方,作重点讲解。对于案例讨论的评价,要以正面激励为主,对没有参加发言的同学要加以鼓励和引导。
(二)角色扮演法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是要设计好主题及场景。角色扮演活动并不是对解决所有的管理类教学都有积极的作用,也就是说只有适合角色扮演的主题,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选课题要尽量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给学生的任务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要稍稍超出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有一种挑战,有一种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和激发热情。要求教师要有精湛的设计能力,否则在设计上可能会出现简单化,表面化和虚假人工化等现象。这无疑会造成对教学效果的直接影响,使学生得不到真正的角色锻炼。同样的,在设计场景时,要合理,设计的场景与测评的内容相符,否则就会使受学生摸不着头脑。
二是要选定学生。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性格、人数、是否具有表演才能等对活动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有时学生由于自身的特点不乐意接受扮演的角色,而又没有明确的拒绝,其结果是在扮演中不能够充分的表现出他们自己。而另一种情况是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角色表现漫不经心。这些都会影响知识传授的效果。因此,挑选什么类型的学生、挑选多少学生,安排他们扮演哪些角色需要管理教师认真加以考虑。可提前几天布置题目,让学生们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便于提高活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 案例教学法 教学模式
前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帮助大学生确立和坚定理想信念,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的主阵地。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课程内容较抽象、空泛、说教味较浓,任课教师感到“难讲”,而学生也对学习《基础》课缺乏动力。在新形势下,如何上好《基础》课,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使其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关键是创新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抽象的理论内涵寓于具体的事例之中,是增强学生认同感,提升教学效果,增强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传播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而且还能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内在的德行体验,完善学生人格。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兰德尔教授最早把案例教学法引入法学教育。从此,这种教学法走进大学课堂并风靡全球.并于20世纪80年代末被介绍到中国。案例教学法是以情景学习理论、认知弹性理论为基础,同时以学生为主体,凭借具有多元表征的潜在价值的“案例”,引导学习者进入科学探索和反思的学习过程。它是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判定、分析和研究,阐明某一学科的一般规律以及某一问题的具体认识,从而使学生了解、掌握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它也是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围绕特定的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是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手段。案例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并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启迪,自主归纳出适合个人特点的有效思路和逻辑方法,并把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使理论学习进一步深化,真正做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统一,从而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具体到《基础》课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利用真实的事件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讨沦、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知,案例具有独特的优点:真实感人、鲜活有趣,感染力强,容易被学生接受,让事实说话,才能使理论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也能够很好地体现《基础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即理论联系实际。
二、案例教学在《基础》课教学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课教学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知识型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和权威,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教学中的被动地位。教师偏重于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忽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而学生则偏重于死记硬背和照本宣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倡,这种教学模式已不适应于现代教学。我们提倡案例教学模式,在这种导学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双主体关系。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导学为主线,建立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运用案例教学,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能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化所学的知识的基础上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综合素质,并最终达到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具体来说,在《基础》课的教学活动中运用案例教学主要有以下积极意义和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为同学之间的观点交锋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平台,能够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氛围中分享彼此的观点,它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使学生在课堂中可以无所顾忌地与教师、同学展开交流。成功案例教学的课堂表现常常是唇枪舌剑,一个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马上又被另一个同学周密的论证了。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案例教学营造了一个充满“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良好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作为学习的心理活动与学习的人格特征之间的中介因素,也正是这种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气氛之中,有效地感染和鞭策学生和睦团结、进取创新,并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创设了弹性的空间,它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力求为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提供广阔的自由空间,自然十分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一种民主式的教学方法,它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被动学习情境,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参与者。案例教学法的精髓不在于让学生强记内容,而是迫使学生开动脑筋,锻炼学生在信息不完全、不确定的条件下独立思考、独立决断的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没有预定的、唯一的正确答案的教学方法,它重视的不单纯是正确答案本身,而是学生得出正确答案、获得真理的过程。这个思考过程正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摆脱思维定势、不依赖权威结论的独立思考的良好思维习惯,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升华与质变。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大家在合作中相互沟通,在沟通中增强合作,各种观点和解释将会变得多起来、丰富起来。在案例教学这种环境中,大家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主体和积极的参与者,并且学会互相尊重和协作,努力为他人的学习做出自己的贡献,以便彼此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快乐。素质是一种内在的索养,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及参与合作的精神,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具体表现。坚持案例教学的恰当使用,必然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
三、案例选择的原则
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案例的精选与否也成为检验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案例选择,要依据《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基本要求,紧紧围绕大学生成才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重大问题,真正体现《基础》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思想性和政治性相统一原则
在案例教学中,对案例的选择要遵循思想性和政治性相统一原则,尽量选择一些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关的案例,突出思想性和政治性。在对案例讨论中,鼓励学生对校园和社会上的热点道德和法制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并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观念来引导学生,对学生的一些偏激观点进行及时正面疏导。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光要备好教材内容,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在案例选取上,除了突显思想性和政治性外,尽量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校园中发生的事件来教育学生,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
(三)时代性原则
在教学案例选择上,教师应尽可能及时地补充、更新,选取新近发生且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进行解析。这样不仅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因其发生不久,学生也清楚前因后果,避免了过多纠缠于事件内容而忽略了理论的讲解,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禹.浅谈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2009(4):66.
[2]王芳.典型案例在《公共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8,(4):32-34.
[3]雷继元.论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7(35):107-108.
新乡卫生学校 河南省新乡市 453700
【摘 要】为了有效的激发预防医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的实践思维水平,提高预防医学学科的教学成果,本文从提出了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相结合的新模式,指出两种方法结合的好处,并从课程的设计、教学资源的建设、考核体系的建立以及教学反馈完善等方面入手具体落实到预防医学学科教学工作中。
关键词 案例教学;传统教学;预防医学;综合素质
1 预防医学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预防医学的教学实践已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在师资力量、教学辅助型资源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等因素的限制下,绝大多数的院校在预防医学的教学活动中仍在采用传统教学方式。预防医学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按照大纲和教材开展层次分明的教学工作,有利于保障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是学生被动性的接受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引导,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2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1 完善课程设计
第一,根据不同的教学板块,院校应积极组织教师们认真选择案例,选取医学里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以及与人们生活紧密关联的常见性案例进行讲解,着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第二,指引学生们从医学文献中找出典型的反面案例,例如在设计、实施等出现错误的案例。学生们所选的案例主要限定在医药卫生领域的临床科研实践,以及近期公开发表的医药卫生领域的科研成果。这些素材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而且没有固定的答案,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错误之处和辨别设计思路的能力。第三,综合运用专题讨论法、选题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讨论来提高学生积极地学习性。相对于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们更倾向于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程。这一方面能有效的诱使学生们进行深入学习,大大的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对教职工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有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2.2 推进教学资源建设
学生们的学习素材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讲师们传授的内容以及有限的专业课本上。在知识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下,院校应当为学生们提高条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拓展学生们的知识来源。一方面,院校应当为学生们建立齐全的预防医学课程学习的网站,提供教学资源和国内外著名的预防医学网站给学生们享用。这样学生们能够根据查阅的教学资料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同时也能方便快捷的利用邮箱、在线解答等方式与教师们沟通学习中遇到的疑问;另一方面,院校应当加大对预防医学教育的资金物质投入,建立预防医学的实践场地,帮助学生们完成预防医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相互转化,提高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为以后真正跨入预防医学界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建立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
原则上来讲,评价考核体系主要包括考核内容、考核形式两方面。在传统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下,考核内容应更加侧重学生们综合能力的评价,并相应地增加案例讨论内容所占的比重,拓宽案例讨论的考察范围,真正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而考核的形式应当突破单一的试卷测试,根据案例讨论的教学和课程特点,考核时应当兼顾学生对案例的收集整理能力、撰写的分析报告、课堂表现等多方面的因素采用试卷理论考试、课堂答辨等多样式手段来评价。例如,由于采用了案例式和传统法教学后,学生们的业余时间被用去很多,因此,适度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的比例能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重视,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们日常对学习的投入。
2.4 重视教学反馈
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结合使得学生们经过自主学习和在对案例的分析下充分掌握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同时在相互的交流讨论中提高了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但是,这种方式不能保证每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由于学生们自身的知识有限,不能深入分析案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为此,院校教师们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认真监督教学的每个进度和环节,做好回馈管理,及时发现并纠正出现的问题。
3 结语
预防医学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过硬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预防医学教学中,院校使用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结合,提高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生们对预防医学的兴趣,使得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以达成的提高,同时,也促使教师们积极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教学效果更佳明显。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被普遍采纳,各院校们应进一步的尝试和完善,为预防医学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步怀恩, 王泓午, 赵铁牛, 李戈, 衡明莉.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 南方医学教育,2010,02:22-23.
[2] 贺棋.Seminar 教学法在基础护理学中的应用研究[D]. 南方医科大学,2012.
[3] 左恩俊, 胡书海, 李晓杰, 牛卫东,马国武, 唐立. 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在口腔修复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04:101-102.
一、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在能力
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创造性与创造能力并不是少数人具有的专利,而是每一个人都具有潜能。当然,我们的教学不是要求孩子从小就当科学家、发明家,而是要从小培养、引导他们的创新意识,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只有从小重视开发学生这种自我实现的创造力,他们才有可能特殊创造发展才能。
二、兴趣是调动创新潜能的前提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前提。小学生的年龄和特征决定了他们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多用富有表演性、情景性、童话性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放松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英语氛围。
三、要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用英语直接
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教师就要从小让学生学会英语质疑,让他们的头脑尽快进入用英语思考和提问的准备阶段。一有问题,使用英语及时向教师反馈,使得用英语提问和表达成为他们自身的需要和习惯,并使之逐渐深入到他们的思维活动中去。
四、创设模拟情景,凭想象会话
情景教学是激发学生交流欲望的一种手段。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贴近生活、真实自然、生动活泼的动画片,如Asking the way(问路),Shopping(购物),At a fast-food restaurant(在一家快餐店里)等,能引发学生的直接兴趣,调动他们的知识储存,激活他们的想象思维,轻松地投入到情景中学习。
五、以积极评价,促进学生的想象力
积极评价是学生勇于创新思维的有效保证。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褒扬,需要体验成功喜悦刺激的群体。在课堂教学的创造教育中,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求知欲的产生,能影响到学生造意识的萌发和创造力的产生。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稀奇古怪的非常离奇的想法,这时候,教师如果给以严厉的批评、指责、训斥,那么将会压抑学生那些朦胧的、零碎的、不成片段的思想,从而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课堂上,学生只有处于一种和谐宽松的关系、环境之中,才能激起主动的内部活动。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等作出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评价中,我保证自己客观、公正、热情、诚恳,使学生体验到评价的严肃性,注意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以鼓励为主,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采取了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鼓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对于回答错误码的同学,不马上说:“No, you are wrong”,而是说:“Please think it over”。对于作业中的错误,也不单单划上“×”了事,而是在错误部分下面画线,并在旁边注上“?”,示意学生再考虑考虑。2.分层次评价。不同程度的学生,设以不同程度的要求,并分层次评价指导。对优秀学生,给予严格和高要求的评价;对差点儿的,给予肯定、鼓励的评价,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尊重他们的自尊心。
教师只有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来肯定学生的发现、尊重、理解、宽容地对待学生,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们会取得进步。同时注意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学生才能处于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以发展,并最终使学生勇于思考,勇于创新。
创新教育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探求,充分认识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以有效的方法激荡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走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Diane Larsen-Freeman(1986),Technic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Brown,H.D(1987),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Second Edition),Prentice-Hall InC.
[3]鲁子问,康淑敏.《英语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4]Barbara Agor(美)陈琳.《英语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
[5]纪佳奎.《任务型英语教学的反思》.(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8月.
[6]戴军熔.“话语分析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小学外语教学》.2000年6月.
[7]章兼中.《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会社,1996年.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护理英语
中国加入WTO以后推动了医院的市场化进程,为护理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护理人员的竞争将进一步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水平护理人才是学校教师的重要任务。
护理英语教学必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要不断探索体现高职特色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所谓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教学,通过行动的导向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它的核心是把行动和学习统一起来。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教育学的新模式,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法,更是一种创新职业教学理论。
在护理英语的教学活动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任务驱动法、大脑风暴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媒体展示法,张贴板教学法以及兴趣引导教学法等教学技术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真真切切的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增强了护理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兹举例如下:
一、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所谓“任务驱动”即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完成教师设置的具有真实情境和意义的任务,在任务完成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与技能的掌握,发展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高级认知能力,通过问题解决不断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内化与迁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建构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过程。在讲解医院的科室介绍时,可先请学生去医院去将医院的科室的中英文抄写在作业本上;然后在上课的时候,叫学生先上台把抄写的内容尽量背着写到黑板上,以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知识掌握情况;紧接着,又让学生自己来讲解各个科室的英文表达方式及具体情况。
二、角色扮演法
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体验自身角色的内涵活动,又体验对方角色的心理,充分展现出现实社会中各种角色的“为”和“位”,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
护患对话和医务人员之间的对话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清晰、真诚的语言表达是我们在教学中所强调的。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强调课堂情景对话的练习。通常将学生分组,请学生自己根据课文编写医院模拟情景对话,这样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练习时,学生可自主增减内容,不强调句子,将重点放在找到对话的真实感觉,真实的体验临床医生、护士、患者和家属之间的精神心理活动。学生通过这样的联系,常可取得明显的进步,提高对临床护理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三、媒体展示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高科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了,信息技术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更加浅显易懂。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媒体展示法就是应用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特定作用。护理英语教学内容相对来讲难度较大,学生普遍感到晦涩难懂。所以我经常会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首先,在每个系统之前,我会运用解剖学的图谱,让学生对所要讲的这个系统的器官有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再次,在每个疾病护理的讲解之前或者之后放映一段相关的临床检查或者内外科录像,要求学生在看的同时记住常用的疾病英文单词和一些简单的描述,作为课堂作业及时验收掌握情况。当然我也会做一些漂亮的PPT课件和常见疾病的精彩电视电影作品,叫学生在视觉享受中学习到知识。
四、张贴板教学法
张贴板是一种特制的大头针随意钉上写有文字的卡片或图表的硬泡沫塑料或软木板,是一种典型的“可由师生共同构建的教学媒体”。张贴板教学法的突出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克服谈话法不能记录交谈信息和传统的黑板上文字内容难以更改、归类和加工整理的缺点,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信息。通常我会在每个系统结束后,充分运用卡片来温习这个系统的所有词根词缀以及常用的疾病单词、临床情景对话短语。在共同制作卡片和讨论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很好的掌握了常用的词根词缀和短语。
五、兴趣引导教学法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通过互相做兴趣活动游戏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会在每个系统结束之后,利用小黑板把这个系统中常用的词根短语和他们的英文解释打乱顺序抄写下来。上课的时候,先叫同学们做游戏,抽签到谁就上去连线,做对了的除了加分之外,我还会给予一些小纪念品之类的奖励。同学们通常都非常积极的参与进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掌握了非常难记忆的词根词缀和常用的短语,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最后,我想谈一下护理英语教学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几点思考:第一:护理英语学科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的特点,难度大,词汇长而晦涩难懂。而职业教育的对象——缺乏学习热情,缺少兴趣动力的职高生对传统的讲课模式已极度疲惫,他们需要一种活泼的,新型的教育模式来代替原有枯燥乏味的护理英语课堂,只有在发挥学生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的轻松环境中,学生才可以转被动为主动,投入到学习中;第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核心是行动带动学习,且其中包括的18种具体教学方式各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组织者——教师要有足够创新的意识。
关键词:生存与发展教育;历史教学;以人为本
新时期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历史教学的功能也实现了转变,从以往的“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向“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进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转变。同时历史学科在教学方式、教学实践、教学管理、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方面都实现了创新和改进。本文主要针对以生存与发展教育为导向的中学历史教学进行探究,对推动历史学科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生存与发展教育
以人为本是开展生存与发展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新时期教育创新的重要思想。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两大主题,而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以史为镜,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历史教学,教会学生如何生存、如何发展。生存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生存的方法,更是让学生明白生存的意义,发展教育的目的则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个体精神。在新时期下生存与发展教育更符合时代与社会的发展。
二、将生存与发展教育贯穿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具体措施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历史教学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是历史教师,一定要充分抓住素质教育的机遇,勇于接受教学中的各项挑战,开拓进取、负重自强、勇于创新,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课前准备、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反思等环节,贯彻生存与发展教育,并且以此为导向,渗透给学生发展意识和生存意识,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进而开展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道德品格。
1.教学准备环节
在教学准备环节中教师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科学制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水平选择教学策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拟真的教学情境,进而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仔细分析学生情况,以生存与发展为立足点,通过问卷调查、提问、谈话以及观察等形式,了解以及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性格特点、爱好兴趣、年龄意志等因素进行有效分析;其次,教师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将生存与发展教育融入教学材料中,如在学习“大禹治水”这一故事的时候,教师要突出讲述在恶劣的环境下,大禹为了部族的生存,带领人们与洪水抗争,开挖水渠,成功治理水患;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科学选择教学手段,通过教学渗透给学生发展意识和生存意识,通过历史图教学、历史剧编演、历史调查、历史访谈、问题探究以及资料研习等策略开展课堂教学。
2.教学实施环节
教学实施环节是贯彻生存与发展教育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教学实施环节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例如,教学环境变化、教学思路调整、应急事件处理以及学生状态变化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教学实施不能按照教学设计而进行,对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一定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灵活选择教学策略,通过鲜活而具体的课堂教学,实现历史教学与生存发展教育的充分融合。如在学习“生命起源”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与学生共同讨论生命是什么,人在社会中应该如何生存,实现自身发展。通过讨论,学生或许无法完全理解生命的意义,教师还要利用教学设备、环境以及教具为学生创设情境,进而开展生存与发展教育,带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实现预定的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环节
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要以生存与发展教育为评价导向,在通过成长档案袋法、学生自评法、活动法、观察法以及考试法等方式进行评价的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评价的效果和评价可能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在重视学生发展、知识掌握以及思维锻炼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发展与生存的能力,将生存与发展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评价中。
4.教学反思环节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以生存与发展为教学导向,是否落实教学目标,是否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和发展意识,生存能力有没有得到提高。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丰富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总之,在新时期下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中学历史教学迎来了发展新机遇,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生存与发展教育为教学导向,从学校环境、自身情况以及学生实际为出发点,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创新中,进而发挥历史作槿宋难Э频幕极作用。
参考文献:
一、抓典型语句,诱发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描绘,在学生头脑中唤起与词句相关联的表象,并进行组合,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积极想象力。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结尾这样写道:“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在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后,教师请学生再造想象,有位学生这样说道:汽笛一声长鸣,列车启动了,车轮缓缓滚动,伸出窗外握紧的手松开了,送别的人群渐渐向后退去。车上的志愿军战士都争着把半个身子探出窗外,挥动鲜花向群众致意,呼喊着:“再见了,亲人!”有的学生想象来送别的朝鲜人民如何跟着火车奔跑,一位失去了双腿的大嫂,叫她妹妹背着,一齐追赶着火车……学生的想象竟然如此丰富,这说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对文章的语句有了正确的理解,才能产生正确的再造想象。而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了相应的一幅幅画面,也起着积极的催化作用。
二、抓故事情节,拓展构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的能力。对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教师可以利用情节的空白处和发展点,启发学生合理构想。学生因为有课文情节的制约,往往不会天马行空地无端编造,而容易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作合理的发展。如《凡卡》一课,结尾写在城里受苦的小凡卡将一封没有写清收信人地址的信寄给了爷爷,随后用了一个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我在教学此处时设计了“信寄出后”的创造性练习,要求学生合理想象,为课文补续尾声。学生很快活跃起来了。有的描述爷爷根本没收到信,小凡卡后来被折磨死了;有的描述好心的邮差把信送到爷爷手中,爷爷把小凡卡接了回去,凡卡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在乡村过上了苦中有乐的生活……
又如《荷花》一文中有这样一处省略号:“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在教学此处时,要求学生去掉省略号,想象好梦梦见了什么……
另外,我们还可以将古诗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如古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学生对古诗描绘的情境并不陌生,于是我就请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描绘出一幅极富生活气息的春天的图画。
三、抓视野开拓,丰富表象
知识经验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从中往往能进发出美丽的想象火花。因此,语文教学要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为了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形象化的材料,如运用实物、图片、模型、录像等手段,或根据教学内容组织郊游、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开辟“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等,使学生不断接触周围环境,丰富生活经验,使他们的想象有足够的感情材料储备。学生头脑中储备的表象越多,他们的想象力就越丰富、越开阔,创造性思维越能得到发展。
如教学《荷花》一文,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观赏满池的荷花。教学时出示各种荷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由此及彼,想象荷池中荷花的形状和身姿,使学生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又如教学《黄山奇石》一文,我出示了中国地图,并配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让学生知道“黄山”是镶嵌在祖国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然后,我带学生到黄山假想旅行,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感受黄山的美丽景色,尤其是黄山石之“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唤起了学生积累在头脑中的有关绍兴东湖、柯岩、羊山等石文化风景点中的奇石表象,进而领略到祖国山河之壮丽,体味了作者热爱祖国之情。
四、抓写作演练,合理想象
孩子是天使,他们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只要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他们便可以飞跃太空,到达一个全新的美丽世界。可是,遗憾的是,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长,孩子们的想象力却被消磨得失去了光彩。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一再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打破传统教学的牢笼,像放飞鸟儿一样,把孩子们想象的翅膀送上蓝天,让他们自由自在的飞翔。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呢?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我得到了几点经验、体会。
一、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很多时候,作者无论用怎样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都会产生很大的差别。甚至有很多学生是无法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的。因为,对于思维发展程度不同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领悟能力是不一样的。如果加上生动的视觉表象,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样就能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让他们深入的去体会,深刻的去挖掘。比如在学习《黄河颂》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来展示有关黄河的图片,“黄河鸟瞰”、“黄河渡口”、“黄河的滚滚波涛”……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受黄河母亲般的情怀,了解黄河的历史贡献,掌握黄河的自然特点,同时深刻体会黄河所代表的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些图片会为学生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学生想象所必须的感性认识。这样就可以打通学生的感觉通道,拓宽知识领域,形成想象能力。
二、创设相关的情境,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
在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的实现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真正的理解领悟知识,这就要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创造一种想象的空间。那这种空间就是艺术的创造情境。真实的情境再现会激发学生的神思,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从而更深透的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比如在学习《石壕吏》时,我让学生在课前根据诗歌内容创作了一幕“有吏夜捉人”的情景剧。学生们用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将这幕悲剧表演得惟妙惟肖。老妇人的哭诉竟然使“观众”流下了同情的泪水。这样,同学们更深刻的理解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更深透地领会到作者对人民的一腔悲悯之情。这样,上课的时候我就省去了很多苍白的解释与说教,而学生本身也领略到了想象的魅力。
三、补充情节、续写故事,丰富学生的想象
我们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清代学者李渔说:“和盘托出,不若想象无穷。”想象可以使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想象可以使故事情节向多个方向发展;想象可以使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价值观丰富多彩。因此,我们在讲课时应该少一些分析讲解,而应该适当的给学生留一些空白,让他们自己去补充,自己去续写。比如在上阅读课时,学习《父爱》这篇文章。海利为了能跻身上流社会,不惜卖掉母亲遗留下的、而现在父亲靠它为生、供他生活读书的小提琴。文章的结尾,海利意识到自己辜负了父亲的一片爱心,他在女朋友一家人和父亲面前说了一番忏悔的话。海利的话结束之后会发生什么呢?我让学生来续写故事的结尾。有学生说:“海利告诉大家,他不会再为了跻身上流社会而卖了小提琴了,他要和父亲一起好好珍藏这把小提琴,并且像父亲一样,脚踏实地地去生活。”有学生说:“海利告诉女朋友,他只是个穷人的孩子,他目前不能让她过上富裕的生活,但是他会努力给女朋友一生的幸福。可是爱慕虚荣的女朋友还是离开了他。”还有学生说:“海利的诚实与孝心感动了女朋友,她告诉海利,她不在乎贫穷与富有,她只希望能和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生活在一起”……就这样,海利的形象更加鲜明了,父爱的力量更加伟大了,女朋友的个性也更加多样化了。想象把同一个人物形象打造成了千面。
四、纵横联系,沟通想象
想象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来源于丰富的情感体验。比如,学习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诗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感受呢?这首诗中的“雨”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雨”所表现的意境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学生的结论是:两首诗都表现了一种愁绪。一种是思乡,是羁旅之愁。另一首是送别,是离别之愁。我接着问:“天街小雨润如酥”又是怎样的意境呢?朱自清的《春》中,“春雨图”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就在这样纵向与横向的联系中,丰富了学生的阅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不同的、相同的意境互相沟通,不断交流,让学生多多积累,储存能量,以便让想象的翅膀飞上更广阔的蓝天。
五、表情朗读,激活想象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读与想象的结合。如果没有想象,“其义”会“自见”吗?“自见”的途径是想象,动力是感情。可见,读书有感情投入对激活整个大脑系统,发展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会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那样的想象似有源头活水来。如朱自清的《春》,朗读时用轻快的语调来读,表达作者盼望春天早点到来的急切心情。全文都用优美的笔调描绘春天的美景,能让学生想象到多姿多彩的春天。再如《风筝》,这篇文章表现“我”对小兄弟的后悔、难过之情。在“我”毁坏小兄弟的风筝这一段,朗读时要读出愤怒、生气的语气,想象出“我”的凶狠,小兄弟的可怜、甚至是害怕的表情。有感情的朗读,把分想、联想、串想结合起来,何乐而不为?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暗示教学
一、暗示教育法的基本内涵
暗示教育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动。暗示教育法要求受暗示者在接受现成信息时无需要逻辑论证,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在许多情况下,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引导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暗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要靠提示、引导,而不是靠论证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教育行为学理论指出:人们,尤其是受教育者,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思维的自主地位,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控制,而当对象如学生觉察到外界是有意要说服自己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准备,甚至警觉起来,从而对外界的引导如教师的讲授进行挑剔或产生逆反心理;而当对象没有感觉到外界要有意说服自己时,则容易接受影响[1]。比如,无意中听到的话往往更能促使其形成或改变一定的态度。
同时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心理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认识到了某种事物的存在时,尽管这样的认识没有充分依据,甚至只是一种被主观肯定了的假设时,也倾向于对此事物作出反映,尤其当我们是在无对抗的自然的条件下产生这种认识,且当这种认识又与心理定向相符时,其心理反应就更为明显。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成语,如“望梅止渴"、“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等都表现了暗示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认为:不论意见观点多么中肯正确,被别人强迫接受的,总不如自己想出的可靠——所以,懂得这层道理后,硬要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将是很不聪明的做法。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点暗示,由他自己去思考或作结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他从来没有教给别人要干什么,他只不过是像一个思想的接生婆一样,帮助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在引导教育活动中,当引导者或教育者提出材料而不作出结论时,就是希望对象或受教育者自己作出结论,这种教育方法称之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中国教育史上,暗示教育法早就为许多教育家所运用。孔子就是一位善用暗示的高手。孔子教育弟子做人,很多时候并不是直接进行说教,而是或用打比方或言他物,巧妙地暗示弟子做人的原则。《论语》中有多处这样的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P56)”;“或问礻二、暗示教育法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大学生正值17~20岁,在这个年龄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活跃,反应敏捷,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善于独立思考,也更乐于自我选择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说理或指示的作用更加显着。教育者如果仍然停留在不厌其烦的理论说教之中,其教育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不断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作出内容和方法的调整。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中学要求不同,中学政治课以教授学生的知识点为基本任务,其政治教育的功能基本上靠灌输来实现,教学方法就必然以肯定型为主,即告诉学生“是什么”的问题,可以使其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以培育思想、通过理性的选择产生的认同感为主要任务,所以大学阶段在重述中学某些理论观点时,应重点告诉他们“为什么”的问题。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从正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作出结论,而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深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教师的疏导中,通过自己认真的思索而形成正确的观点,进而转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中学在讲授知识点的时候,大多是以一种观点、一个思路为基本的方法,这既是应试教育的需要,也是灌输政治理念的需要。在大学阶段,这种办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应在基本的立场、观点不变的前提下,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让学生在开放的视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正确结论,以坚定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基于此,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应该官腔十足地板着面孔训斥人,拿“大道理"压服人,用“大帽子"吓唬人,强迫学生接受你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而应该和风细雨、循循善诱、适时暗示、潜移默化,依靠理论的科学性和内在的逻辑力量去感化学生,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大学思想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仅靠喋喋不休的理论说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恰如其分的暗示与引导却经常能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作为一种教学实际中常用的引导方法,暗示主要是采取直接或间接的语言提示,使学生明白一定的内涵,并感到有关结论是自己认识到的。暗示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明晰的说理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但暗示并非完全排斥思想的明晰,相反是在学生具备明晰的认知的基础上适时地转换说理的施教方法。说理教育不是单纯呈现理论概念和专有名词,也不是为了证明某一理论的正确性而控制性地呈现片面信息,它要求教育者最充分地呈现相关信息和知识,在一个开放、真实的背景下,帮助教育对象理顺逻辑、明白道理、提升情感。此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中,除了口头语言暗示外,行为(身体语言)也可以作为暗示的符号,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行为,其暗示的作用更为突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可以由施授人的语言和行为制造一定教学情境来施授。行为学家早就注意到,在肮脏的环境里提示人们注意清洁、保持秩序总不见效,相反在严肃、整洁的环境中,人们自然而然地要自我检点,有谁好意思往红地毯上吐痰呢?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教学行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地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行为训练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育引导方法之一,暗示也有其局限性。如:由于暗示常常采取含蓄、间接的方式,一般不付诸压力,因而容易使对象误解或者忽略。此外,暗示也只涉及简单的态度和行为,而对复杂的深刻的需要系统论证的道理则可能无法触及;同时,由于暗示的作用总是带有随机性,因而教育对象的态度形成和改变,很难深入到同化和内化阶段。
三、暗示教育法的具体实施
1.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的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引导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学生完全可以自己作出结论,提炼观点。当然,为了强调某种结论和观点,也可适当地阐述和延伸,给予恰当的点拨。如一些“大众口号"式的政治观点和结论,就没有必要大论特论,不厌其烦,此时,适当暗示即可。但是如果讲课涉及的内容较多,其论据和论证较为复杂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明确地亮出结论和观点,然后再去详细论述,这样就比学生自己去做效果要好得多。
其次,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如果学生具有所期望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或对问题有相当熟悉程度,则可考虑含蓄地暗示,让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得出观点,反之则采取直陈结论的观点。如:笔者在讲“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节时,对有的课堂采取的直陈结论的讲法,因为根据课前调查,他们对道德的理性认识并不深,但后来笔者为另一课堂的学生讲这一节时,我采取的是暗示的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再次,要把握学生思维热点。一般理论课、知识课和技能课的教学,都是在学生对于这些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不知"、“不会"的基础上进行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生是一张白纸,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接受心理一般来说比较单纯,直接影响塑造意图的因素主要是一个没有求知欲的问题,全靠教师来讲解和描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不同,该课程所讲授的许多内容都不是学生在课前一无所知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在思想品德、法律修养方面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渠道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教育和影响既包括积极方面,也包括消极方面,都会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各样具有先入为主的“意识框架",并且这种"意识框架"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因此需要教师事先掌握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讲述的立场、观点与学生原有的态度差距过大,又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则可考虑使用含蓄、间接的暗示方式;如果差距不大则应明确说出结论,以免学生因为同化评定效应而感觉不到两者的差距,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所谓同化评定效应指的是,人们会把和自己的态度相距较近的立场、观点,视为相距更近的观点。试图引导学生改变一定态度时,一般说来,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总是与学生对象原有的态度存在着一定差距,否则,就谈不上教师的引导了。问题在于,这种差距如何把握引导才更为顺利有效。
2.通过行为训练,让学生自我暗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等。笔者在讲授“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前,先在课堂上就“法律和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畅所欲言,事后他们谈体会:不讨论还不大清楚,讨论后才知道,在当今社会不学法还真不行。通过这些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不断进行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巩固,深深地在学生的头脑中扎下根来。
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
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其教育的作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如果时间、场合以及学生兴趣、动机等都不适合于含蓄、间接暗示的方式,教师就应该直接、明确地亮明结论和观点,反之亦然。如,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荣辱不分,甚至荣辱颠倒,所以我们在讲荣辱观的时候,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直陈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轨道。此时的沉默、模棱两可,或者哪怕就是暗示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留下遗憾。
4.提升教师修养,用人格来暗示
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方面,行为的暗示往往比语言更为有效。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笔者曾在大学生中调查:“什么时候你的心灵受到强烈震动?"学生的答案有“到建筑工地实习、老师和我们同睡一个窝棚地铺时,我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当老教授带病坚持上课在讲台上昏倒时,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要精通理论和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注重在教学和日常行为中,以榜样的力量与行动楷模去影响感化学生,不仅做“思想的巨人",而且还要做“行动的巨人",要通过强有力的行为暗示去教育和引导学生。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如果在学生的心目中确实具有权威性的可信性,直截了当地、不容置疑地提出结论和观点,效果往往会更好。对于学生不太熟悉或者刚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则应考虑使用系统的逻辑论据和论证,在讲解中让学生自己明确应有的结论和观点。
正确运用暗示还要避免暗示带来的消极影响。暗示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受提示方向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暗示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有时候提示者的主观愿望并非如此,然而提示本身却造成接受者产生错觉,作出与暗示相反的反应。无论暗示者是有意或无意地发出某种信息,作为对象的学生总是有着自己的见解并把它们视为某种提示,从而作出带倾向性的相应反应。当我们评价某一事物并从正面提出一定的立场、观点时,也会有意无意地产生暗示作用。因为,评价本身就肯定了某类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当有关的立场、观点不能充分说服对象时,就会起到消极的暗示作用,将对象引导到事物和现象的消极方面,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介绍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想理论流派,不厌其详,又过多地暴露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和腐败现象,缺乏分析地述说资本主义制度如何繁荣、如何富裕,而对此的批判和抨击又不全面深刻、充分有力,这就可能使学生对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产生怀疑,所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一方面应有目的地发出积极的暗示,另一方面也应避免引导本身所产生的消极暗示,尽管这种暗示并不是作为教育引导者的教师的初衷。在教学中注重暗示原则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直陈”原则的重要性,暗示与直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刘宗粤.论社会结构的引导模式[J].浙江社会科学,2000,(4):67-68.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
关键词:激励法;体育教学
一、激励教学法的概念
激励教学法,通俗而言,就是指通过各种外面世界的诱因,给学生以适度的正作用力进行刺激,从而满足学生们正常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激发其学习动机,使得学生可以教学的要求不自觉地转化为自己的行为的一个过程。教与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与行为系统,这个系统既包括它认知系统,又包含了情感系统,还有行为系统。只有将认知、情感及行为统一协调起来,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教育学的过程。认知系统与行为系统本身无所谓积极与否,而情感系统则由积极与消极之分。因此,教学过程中的激励是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系统的培养与维持。激励教学法,一直以来都是把情感系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没有受到激励,生活、工作中仅能发挥自身能力的20%一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则能发挥80%一90%,甚至更高。激励教学法,是通过采取外部的激励行为刺激学生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以及行为动机从而来唤起学生的内在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出强烈的运动欲望与动机,驱动学生的运动行为,促进其主动、勇敢坚强、全面地发展。
二、中学体育实施激励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激励法,是指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注重用言语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勉励,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配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真正提高学生们的体育水平与素质。相反,若没有这种练好的激励与互动,学生很容易对体育运动产生厌恶、烦躁的情绪,导致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各种体育锻炼活动中,对体育教学十分不利。首先,在中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采取激励法可是使枯燥的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有趣,可以使体育教学的目标变得更加明确、有层次、有阶段性,也有助于学生体育水平的真正提高。其次,在采取激励教学法,中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经常使用激励性的语言与学生进行对话与交流,让学生感到信任,感到教师对其的殷切期望;对于学生的任何进步与成功都予以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对于学生练习中的失败进行正确指导。
三、运动练习中激励法的运用
首先,激励要因人而异。一些学生的成绩很好,可以激励他们把成绩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给他们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一些学生的成绩一般或者不好,可以激励他们达到一个可以完成的目标。如果学生的目标都是同一个水平,成绩好的学生觉得没有动力,轻松达到目标,丧失进取心;对成绩差的学生会来说或许是一个遥遥不可及的目标,觉得反正达不到就不想学等。因此,给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很重要。
其次,激励要做到幽默风趣。不能否认我们的体育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大型活动场合,不能死板要求学生像在课堂中那样中规中矩,我们需要的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课堂气氛,同时我们要不断学习同现代年轻人的沟通方式与当代语言艺术,我们扮演的是运动练习的主导者,我们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脱口秀演员,我们的目标就是调动学生的情绪。
再次,激励要注重时效性。激励要及时地进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体育运动就是学生自我表现的窗口,它用更直接的方式展现学生的个人魅力,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这个契机去进一步为学生创造兴奋点。学生在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其心理特点是自尊心和自信心都比较强,渴望自己的进步和优点能给教师发现并得到肯定,这是学生在体育练习中的直接的心理动因,教师如果在这方面能够了解和理解学生,其产生的积极作用将会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