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1: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网络经济的功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网络保险本质――信息经营功能
网络保险是指保险企业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为重要的信息载体来支持企业一切活动的经济行为。其核心内容是指保险企业建立网络化的战略管理、营运管理与风险管理体系,并通过互联网与社会公众进行信息交流,利用网络通道进行保险企业经营管理的经济活动。
网络保险不只是保险产品网上销售的一种营销渠道。目前现实中较多的观点认为,网络保险就是一种网上保险产品的营销方式,这种观点对发展网络保险、充分发掘网络保险的内在潜能可能形成某些误导。通过网络保险形成的保费还很有限,网络营销不是网络保险的主要功能。
网络保险的本质是其信息经营功能。保险企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信息,保险行业本身也是以信息为基础的行业,保险产品本身就是信息产品,保险单能够数字化和无形化。保险合同是体验性商品,几乎所有的保单在卖出以前,都需要信息和咨询。因此,信息技术和保险的充分结合,将对保险的信息经营活动产生根本性影响。保险和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增加了保险市场的透明度,增强了顾客的市场力,使保险组织可以虚拟化,提高保险经营者之间多方合作的机会,降低市场进入门槛,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降低了进入保险市场的资本金数量,使产品管理、营销管理、资产管理、理赔管理等可以外包给特定的供应商,进而推动了保险的集团化经营模式和专业化经营模式的并行发展。
网络保险只有融入保险企业发展战略中,才能带来保险经营的高效率。事实上,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对保险业的最根本影响不是在直销业务上,而是在于保险公司的业务效率、企业外包所带来的专业化优势。高盛分析表明,互联网最主要的预期功效在于其由纸制办公业务系统向更有效率的互联网系统的转变所带来的节约。
二、网络保险信息经营功能的具体体现
1.网络保险在保险经营主体与保险个人消费者之间的信息经营功能
网络保险在保险经营主体与保险消费者个人之间的信息经营包括保险在线销售、保险信息提供、保险理赔服务以及客户关系营销与管理的活动。
保险公司与保险消费者的在线交易。保险公司与保险消费者的在线销售可以说是网络保险的最完整形式,该过程中包括保险公司品牌认可、保险产品提供、网上投保与核保、网上电子支付以及网上客户服务等保险实体营销的全过程。 在线交易通常要求保险公司必须有较好的品牌度,保险公司的网络信息通道流畅,所营销的产品一般是简单标准型产品,如意外险、第三者责任险、个人机动车保险等,需要较成熟的网上电子支付技术和电子认证技术。
保险公司与保险消费者的在线服务。该模式是网络保险目前是最主要的功能模式。保险在线服务功能包括保险方案网上制作与提交、保险明星推荐、最新产品信息呈示、在线保险投保与咨询、保险投资账户查询、保险保全服务、企业品牌与企业文化传播、知识共享、保险社区建设等。国外有关研究以保险公司的网络保险经营为研究样本,精算师预测,通过有效的保险在线服务可以使保险公司的管理成本下降40% 。
保险中介经营者与保险消费者的在线交易服务。某保险中介机构(如保险公司或保险经纪公司)集中较多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并将保险产品的信息展示在该保险中介者的企业网站上,保险消费者对该网站所提供的各保险公司保险产品进行比较,然后选择一家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并通过该中介方网络链接进入提供该保险产品的保险公司网站,进行网上保险计划征询或保险投保,而其实际的交易过程如核保、体检、保费支付一般通过实体交易过程进行。该模式中第三方中介者的利润源来自对保险产品的提供与推荐所得的佣金收入。
2.网络保险在保险企业与其他企业业务中的信息经营功能
保险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通过专用网络或互联网,进行数据信息的交换、传递,开展保险信息经营活动。其功能主要体现在:(1)能够实现一定量的网上保险业务批量交易,如保险人和再保险人之间的再保险业务、保险公司与第三方的资产管理服务等。(2)提供合作方之间的业务整合和管理整合的信息共享平台,如保险公司与银行的银行保险在线出单业务与在线客户管理,保险公司与保险公司间从业人员重要资料的共享。(3)为合作方企业提供一个业务宣传和品牌宣传的信息平台,为线上批量交易(如保险公司为第三方提供的员工福利产品营销和管理服务)或者线外交易提供营销支持或服务支持(如为第三方企业提供风险管理在线模型和风险数据管理)。
保险与银行间的银行保险业务。当银行与保险公司实现网络共享后,银行可以直接在其业务过程中对其客户进行保险服务。银行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产品介绍、现场投保与网上核保、保费支付和在线出单。银行保险产品大多是不需要体检的标准体产品,保单条款相对简单,该类保险产品与银行业务有较多的共通点,适合于网络保险在线交易。国外一些国家的银行保险经营中,银行与保险公司的网络基本上实现完全共享,保险公司客户可以在银行的提款机直接查询其保险单状况。
保险公司为其他企业提供的员工福利业务。保险公司通过互联网或企业的内联网向其服务企业提供员工福利产品设计、员工福利营销咨询,甚至直接管理员工福利计划。其优点体现在:(1)接受保险服务的企业拥有相对集中的保险消费者群体,保险产品开发与营销均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规模经济。(2)有利于根据目标企业的需求进行员工福利的个性化设计,进而使员工福利需求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满足。(3)保险公司为其目标企业管理员工福利,既能体现保险公司管理员工福利的专业化水平,又有利于降低其目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再保险业务。再保险与再保险人通过互联网使续保过程更加简单,有关数据资料更有利于储存和共享,从而有利于降低了管理成本。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间的业务往来具有批量性质,而且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间的业务关系大多较为固定,双方在电子认证、业务数据传输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信任度和相互认可度,利用网络通道现双方数据共享,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双方的经营效率,实现保险的国际化经营或全球化经营。百慕大再保险中心得力于互联网技术,克服了再保险传统经营在时空上的限制,加上其特定的税收优势,其再保险业务得到大力发展。
保险公司与第三方资产管理业务。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如果委托第三方如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或信托投资公司时,保险公司与第三方资产管理业务也可以大大地运用网络运营通道,实现保险公司与第三方之间的信息数据共享,使保险公司能够随时了解保险投资与资产管理状况,共同分析与研究保险投资与资产管理策略,实现保险的战略性投资管理与战术性投资管理的有效结合。通过第三方保险投资资产管理公司与保险公司的网络通道,保险公司可以使其客户随时通过网络了解其投资账户的投资状况,进而实现保险投资者、保险经营与保险服务管理的有效结合。
保险公司与其他方的风险管理业务。擅长于风险管理运营的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有效的网络在线为其他企业提供风险管理业务,该类保险公司往往建立了自己成熟而庞大的风险数据库,有适合于不同行业和不同风险种类的单一风险管理模型和整合型风险管理模型,通过网络数据库共享,对方可以直接利用或修正在线的风险管理模型,结合其自身的风险数据,对自身企业进行风险评估、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供应者还可以根据对方企业的要求,进行风险管理培训和风险管理咨询服务,提供或共同制定双方认可的风险管理战略。
三、对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1.转化网络保险陈旧意识,树立网络保险信息经营新理念。从国外情况来看,在信息化时代,保险信息化的发展滞后于其他行业,而中国保险信息化包括网络保险的发展又大大地落后于其他发展国家,究其根本而言,与理论界对网络保险的研究不足、以及保险实业界对网络保险认识欠全面有关。为此,必须改变把网络保险仅仅作为一种保险营销渠道的狭隘观念,充分认识到保险的网络化经营、保险业的E化发展的内在趋势,促进保险业信息经营与信息技术的充分结合,实现保险经营管理带来充分的成本节约,提高保险经营管理的效率。谁在网络保险的发展中占据优势,就能够获得网络保险经营的流动累积效应。
2.实施保险企业发展E战略,提升保险信息经营水平。保险单是信息产品,保险行业是经营信息的行业,网络保险是经营信息的重要载体,因此,网络保险在保险信息经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网络保险的发展必须融于到保险企业的战略规划中,这是网络经济条件下保险企业的必然选择。实施保险企业发展的E战略,包括发展网络保险的投资战略、人才战略和服务战略。在投资战略方面,保险企业要结合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加大对网络信息技术的有效投入;在人才战略上,应重视网络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全面推进“E人才”培训计划;在服务战略上要建立“E化服务”战略,对适合网上直销的产品逐步实现咨询、投保、缴费、批改、退保、理赔、回访、投诉等全过程进行E化服务管理,对其他复杂性产品逐步实现E化的客户服务管理。
3.重视网络保险对保险公司流程再造和保险组织结构的影响。网络保险促进了保险公司与消费者互动,同时也促进了公司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交流信息。随着网络保险的深入发展,保险企业必须根据发展的实际需要有序地进行流程再造,在网络和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基础上,突破以分工论为基础的管理组织设计思想,按流程和业务任务重新组合,从而形成为完成管理或业务任务的跨功能团队,并为跨功能团队配置足以胜任工作的权力及相应的责任,充分发挥保险人的才能和积极性。网络保险对保险企业管理模式也做出调整,人员的减少、公司组织层级减少和公司的扁平化管理,保险公司营业网点数量的减少、沟通渠道的缩短,虚拟保险市场、虚拟部门等内外组织的盛行,都成为促进保险企业对于保险组织进行再造工程的迫切需要。
4.完善网络保险管理,建立风险制衡和防范机制。网络保险面临网络安全隐患如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传播、系统故障、系统崩溃的网络技术风险,个人隐私保护、网络责任承担等法律风险,以及在市场竞争中由于竞争失败所产生的市场风险。防范网络安全风险,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和监测体系,制定网络系统的安全规范、安全测试和检查制度,建立安全预测和预防系统,加强私人数据的安全设置、培训员工了解安全风险等措施防范网络责任风险。在网络保险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完善网络安全的相关政策法规,比如说数字化保险合同和数字化签名的法律效力保证、网络保险跨地区承保等法律问题。此外,提高消费者网络保险意识,增加消费者网络保险安全保护知识,也是化解有关风险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Carl Gersh & Paul Weiser, Capit@lizing on e-Business in Insurance: Strategies for Success, Sengen, Inc, 2001
关键词:热负荷预测;小波神经网络;天气因数;集中供热
引言
由于供热系统具有很强的非线性、大滞后和时变性的特点,至今仍很少实现闭环控制。因此,充分挖掘大数据,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给出合理的参数预测,实现供热系统经济运行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在众多热负荷预测的研究中,近年来基于神经网络的预测方法居多,文献[1-2]提出了基于小波神经网络预测方法,文献[3-4]提出了基于天气预报的神经网络智能预测,文献[5]提出了Elman神经网络预测方法,文献[6-7]将遗传算法运用在了BP神经网络,文献[8-9]提出了人工神经网络的热负荷预测。此外,传统方法还有:最大熵法[10],时间序列法[11]。
由于传统预测方法的自身的局限性,对供热系统负荷短期预测精度较低,同时BP神经网络和人工神经网络在处理热负荷问题上同小波神经网络相比有较多的劣势,如隐层小波数的确定问题,因而文章提出一种结合天气预报的同时,基于改进型小波神经网络热负荷预测方法。
为实现按需供热,节约能耗,文章基于运行数据,分析供回水温度、室外温度等因数,采用了小波神经网络分析数据建立供回水温度预测模型。具体步骤为:首先,利用网络天气预报的实时获取,得到未来1小时的室外温度。然后,在供热系统中的设计热指标和供热网的实际参数均已设定的情况下,分析出下一刻的热负荷值,并运用小波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得到预测供热应给的最佳系统参数。最后,绘制出预测曲线。
1 天气预报的实时获取
采用webservice技术编写数据访问接口程序,自动实时提取天气预报数据和各整点天气实况数据。为供热运行调节提供依据:运用C#.Net组件技术编写数据访问接口程序,在获取到实时温度值和未来时刻的预测温度以后,将它们作为小波神经网络模型部分输入。此外,通过C#.Net程序编程,使得处理的结果界面化,可操作化。图1即为从中国天气网获取到的24小时气温预测折线。
2 小波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2.1 预测供热负荷变化
预测供热负荷(应供热量)变化是指根据供热面积(S)、室外温度(tw)的变化,设计室内温度(t'n)、设计室外温度(t'w)、系统的设计热指标(q')、管网热效率(?浊),测算出在给定时间内(T)供热系统应该供出的热量(Q)值。具体可以按公式(1)计算[11],热量实测/预测曲线如图2所示。
2.2 计算供回水温差
目前,国内集中供热基本采用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方式,整个采暖期内,按照气候变化规律,在室外温度较低的阶段中,保持设计最大流量;而在室外温度较高的阶段中,保持较小流量。在同一天内系统循环流量设定后基本保持不变,供暖负荷变化时实行集中质调节(即供热温度调节)[11],供回水设定和实测曲线如图3所示。
2.3 模型结构
负荷预测的核心问题是预测的数学模型,小波神经网络是在小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多层前馈型网络,可以使网络训练尽可能减少局部最优且加快收敛的速度,具有很强的学习和泛化能力。小波神经网络采用的激活函数为小波基函数,而前馈网络采用的激活函数是sigmiod非线性函数,文章选用morlet母小波作为小波基函数。所以小波神经网络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以神经网络的输出和网络的实际输出的误差平方为学习目标函数,根据均方误差最小化的原则来调整网络的权值。小波神经网络的结构如图4所示。
2.4 预测供回水温度
考虑到在供热运行调节中,系统流量、供回水温度是保证热源负荷合理供给的核心参数。所以,利用上面的小波模型,把系统流量视为定量,将室外温度、供热指标、供热面积、管网热效率作为小波神经网络的输入,供回水温差作为输出。
这样,就把一组样本输入输出问题转化为非线性拟合问题。此外,通过梯度算法利用迭代运算求解小波神经网络中的权值,从而找出蕴含于样本数据中内在规律的一种学习方法。最后,也就找出了供回水温度与室外温度、系统流量、压力、等影响因素之间的映射关系。
2.5 小波神经网络设计与现场运行预测
文章设计的小波神经网络为3层前馈网,包括输入层、隐层和输出层。其中,输入层节点数等于影响因素(室外温度、系统流量、压力、供回水温差等)的个数;输出层的节点数为1(供水温度或回水温度);此外,隐含层节点数的选取也是至关重要的,根据一些经验公式先尝试一个较小值,然后采取文献[1]的改进小波模型确定小波网络隐层小波函数个数为8。
因为网络训练中寻找的内在规律蕴含于样本中,所以样本数据的确定和选取也是关键。由于供热系统的工况(如网络传输效率,散热片的散热系数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发生变化,而已建立模型的参数只能对当前供热系统的实际情况有较好的反应。所以,希望模型具有自我修正参数的能力,这样就能更好地指导供热系统的运行。为此,建立了模型参数自动修正机制。系统随时从最近形成的历史数据中提取有效样本,追加到样本库中,定时自动拟合样本,生成最新的模型参数。
文章以2014年10月-2015年4月期间125天的6000条实测数据基础,按时间(每个时段的数据数量大致相同)、天气情况(晴天、阴天、雪天情况下数据量大致相同)这两个主要因素抽取出1200条训练样本。
网络训练时,在权值和阈值的修正算法中加入动量项,利用前一步得到的修正值来平滑学习路径,避免陷入局部极小值,加速学习速度。同时,为了避免在逐个样本训练时,引起权值和阈值修正时发生的振荡,文章采用将1200条训练样本分成120批,然后进行成批训练的方法。
3 预测结果及误差分析
网络训练过程中,为防止出现“过拟合”现象,每次学习前,随机排列样本顺序,学习率h=0.8时,具有较好的收敛性。当设置网络精度Emin=1.5500时,网络训练3762次收敛。图5是供回水温度预测值和实际值曲线对比图。
将得出预测回水温度与实测温度进行对比,计算出预测回水温度与实测回水温度最大误差为0.4900℃,平均误差为0.1983℃,可以满足预测的精度要求。表1为误差分析,可得出文章在结合天气预报的室外温度时,提出的基于小波网络预测方法明显优于同类方法。
4 结束语
文章在采用小波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结合天气预报的预测气温作为模型的部分输入,提高了预测的精度。现场实验表明,小波模型具有的函数逼近能力和模式分类能力很好地得以发挥。基于文章方法开发的供热参数预测系统已经在大庆12个锅炉房、热力站投入使用,适用于单体锅炉房、集中供热、直供、混水等各种供热形式,预测参数准确可靠,节能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马涛,徐向东. 基于小波网模型的区域供热系统负荷预测[J]. 清华大学学报,2005,45(5):708-710.
[2]魏宇杰,杨洁明.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和蚁群算法的供热负荷预测[J].煤炭技术,2015,34(8):307-309
[3]李琦,韩颖.基于天气预报的集中供热系统短期热负荷预测[J]. 自动化与仪表,2015,2015(5):5-8.
[4]Peder Bacher,Henrik Madsen,Henrik Aalborg Nielsen,et al. Short-term heat load forecasting for single family houses[J]. Energy & Buildings, 2013, 65 :101-112.
[5]崔高健,凡东生,崔永利. 基于Elman型神经网络集中供热负荷预测模型的研究[J]. 建筑节能,2011,39(3):9-11.
[6]王东亚,张琳,赵国材. 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在供热负荷预测中应用[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24(4):161-163.
[7]张经博,郭凌,王朝霞.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供暖系统热负荷预测模型[J]. 四川兵工学院报,2014,35(4):152-156.
[8]Maria Kolokotroni,Michael Davies,Ben Croxford,et al. A validated methodology for the prediction of heating and cooling energy demand for buildings within the Urban Heat Island: Case-study of London[J]. Solar Energy,2010,84(12): 2246-2255.
[9]Cihan Turhan,Tugce Kazanasmaz,Ilknur Erlalelitepe Uygun,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f a building energy performance software (KEP-IYTE-ESS) and ANN-based building heat load estimation[J]. Energy & Buildings: 2014,85:115-125.
[10]陈烈,齐维贵,邓盛川. 最大熵原理的供热符合预报研究[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35(1):183-188.
一、城镇、城镇网络的文化交流功能
城镇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的作用是不断变化的,它不仅因城镇的大小和功能的不同而不同,而且还随时间的迁移而变化。在创造文化交流的有利条件方面,某些城镇远较其它城镇成功。然而,特定城市有利于文化交流的条件却不能一直存在下去。在欧洲,很少有城镇会一如既往地保持同等地重要性。在1400-1700年的三个世纪中,主要城镇的特性随着国际贸易路线、商业组织和政治组织等发生的重要变化而变化。15世纪的布鲁日、日内瓦和威尼斯,16世纪西班牙城市塞维利亚和安特卫普,17世纪的伦敦、巴黎和阿姆斯特丹等的起落沉浮,便是很好的说明。即使每个城市都曾有过黄金时期,但在两、三代人的时间内,它便会因新中心的出现而黯然失色。例如,安特卫普在15世纪末取代了布鲁日作为低地国家主要商业中心的地位,但随着斯海尔德河在1585年开始受到封锁,它也丧失了这一地位。(2)
城镇的经济职能有利于为其在某一段时间内作为文化交流中心而繁荣创造有利的环境,因为贸易是促使人员、货物和观念流动的重要原动力之一。但是,如果因此而认为特定的城市职能必然促进文化交流,并且这些交流仅限于有限的重要的城市中心,或者认为这些文化交流一旦发生,它们的文化影响力就会完全保留在城镇之内,那么这种看法便是愚蠢的。相反,尽管在欧洲的个别地区,某些重要的城镇中心确实较其它一些中心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它们中的许多成为个案研究的基础,但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却发生在更为广阔的环境中。(3)
城镇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与其它城镇和地区一起,形成了一个网络,从而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环境。每一个城镇中心文化交流的个别环境都得益于将它是更广阔的网络中的组成部分这样一个事实。各种城镇和都市都属于许多不同类别的网络的节点。欧洲范围的城市网络包括:水上国际贸易网络;路上国际贸易网络;行政中心间的主要交通路线;宗教中心间的主要交通路线;教育中心间的路线。很明显,其中的许多城镇是重叠的,特别是在城市集多种功能于一身时,如当城市集贸易这一主要职能与行政、教育和宗教中心等于一身时,情况更是如此。巴黎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16世纪初起,它既是法国的首都和皇室宫廷所在地,也是水路和陆上贸易的重要场所,同时还是宗教和文化中心。巴黎圣母院是朝圣者的目的地。索邦神学院则吸引着欧各地的学者。外部的文化刺激和多功能性结合在一起,让巴黎人充满了新鲜事物,也就不足为怪了。(4)
作为全欧城镇网络节点的城镇对次一级的城镇网络来说同样是关键,小一些的城镇作为供应者和消费者而这些节点密切相连,因而在一个地区、甚至在一个国家发挥补充作用。虽然这些地位较低一些的城镇能在多大程度上被确认为文化交流的场所是可以探讨的,但它们确实在传播文化新事物和文化调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报纸及欧陆文学小册子的译本沿着主要的贸易通道——沿途散布着喜欢读书刊报的人们得以碰面并发挥着教育功能的客栈——从伦敦向更小一些的中心的发行便是左证。(5)
二、城镇传播文化的模式
文化从大都市中心向外传播也遵循其它的模式,这即是城镇与它的乡村腹地间的互动。通常,这种关系包括了超越了城镇间逐级联系的观念和物品的双向交流。乡绅和低级贵族有着较其它居住在城镇中的商人、学生、行政官员、朝圣者、士兵以及海员更多的其它旅行机会。他们在庄园中进行互访,为了自身教育和娱乐而进行旅行,最重要的是与君主的宫廷和朝臣建立关系,这些朝臣通常代表着一种与城镇文化重心所不同的另一种文化关注。(6)
关键词:动车组 警惕装置 报警 警惕制动 列车网络控制系统 复位
中图分类号:U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b)-0103-02
司机警惕装置根据操作模式不同也叫做“死人装置”或“活人装置”,要求司机行车时不断触发该装置,以确保司机处于清醒和在岗状态,当超过规定时间未触发该装置时,将自动输出制动指令控制列车停车。我国引进、消化、吸收的部分机车和动车组上已安装了司机警惕装置[1],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生产的动车组自2013年开始也加装了司机警惕装置,该文主要就动车组司机警惕功能的实现及优化进行介绍。
1 动车组司机警惕装置及功能
动车组每个头车分别装有司机警惕装置,设备分别设置在操纵台上、操纵台下及车辆配电盘内。司机可以选择操作操纵台上按钮、司控器手柄或操纵台下的脚踏实现警惕的复位。
1.1 司机警惕装置的组成
司机警惕装置主要由操作装置和输出装置组成。
操作装置包括:警惕脚踏开关、警惕按钮、司控器手柄。
输出装置包括:警惕指示灯、警惕蜂鸣器、警惕制动继电器。
1.2 司机警惕功能
当列车速度大于5 km/h时,操作端司机室司机警惕功能应始终处于启动状态。
当30 s内未操作或持续无中断操作司机警惕操作装置(包含脚踏开关和手动开关),触发警惕声光报警,操作司机警惕包含的任一操作装置或短时松开作的操作装置可对声光报警进行复位;报警后10 s内仍未操作,输出警惕制动继电器,并触发紧急制动。在输出警惕制动继电器之后,当列车速度为5 km/h以下时,且操作了警惕按钮或警惕脚踏开关才允许停止输出警惕制动信号。紧急制动一旦触发,需停车后方能复位[2]。
司机警惕装置故障时,可以被隔离。
2 司机警惕功能实现
2.1 司机警惕功能的早期实现
司机警惕由操作装置、报警装置及控制逻辑部分组成,初期的动车组司机警惕功能控制逻辑采用继电器控制方式实现。由车辆硬线电路及时间继电器等电路实现逻辑判断和控制,同时实现警惕动作报警、制动输出等功能,列车网络控制系统采集警惕脚踏(按钮)、警惕制动的状态。
采用继电器电路控制的方式实现主要存在如下特点:
(1)从电路设计的实现角度考虑,未将司控器手柄信息作为警惕报警的复位条件。
(2)利用继电器机械触点的串并联组合形成控制逻辑,其中间环节多且复杂。机械继电器的可靠寿命为10万次级别,频繁动作会导致过快消耗继电器的使用寿命。对时间继电器的可靠性要求较高。
(3)控制逻辑部分主要由硬件电路实现,电路复杂,后续维护成本较高。
2.2 司机警惕功能优化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对司机警惕控制逻辑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硬件、布线改造及网络控制系统软件修改提升警惕功能与标准的符合度,用网络控制系统内部控制逻辑代替延时继电器等外部逻辑控制硬线电路,实现司机警惕报警和警惕制动的触发功能。
2.2.1 技术方案
网络司机警惕由操作装置、报警装置及控制逻辑部分组成。
操作装置包括警惕手动开关、警惕脚踏开关、牵引手柄和制动手柄。
报警装置包括警惕报警灯和警惕报警器。
逻辑控制部分由网络控制软件和逻辑输出继电器实现。
网络控制系统检测到动车组运行速度达到5 km/h时,操作端司机室司机警惕功能应始终处于启动状态。
网络采集警惕脚踏、按钮开关和司控器手柄的状态,通过网络控制系统内部控制逻辑代替延时继电器等电路,实现警惕报警和警惕制动的触发。在警惕制动触发前,可通过警惕脚踏、按钮或司控器手柄进行复位,警惕制动触发后,只能通过操作警惕按钮和脚踏进行复位。网络软件方式实现警惕功能实现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2.2.2 软件实现
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软件是整个司机警惕功能优化设计的核心部分,软件功能逻辑分为警惕工作逻辑、警惕报警及复位逻辑。
(1)警惕工作逻辑。
当程序开始运行后,动车组主控钥匙投入后,警惕装置未隔离,且列车速度5 km以上时,警惕功能启动。
当列车处于静止状态时,动车组主控钥匙投入后,警惕装置未隔离,操作“警惕试验”开关,警惕功能也可以启动。
(2)警惕报警逻辑。
当警惕功能启动后,若司机警惕操作装置(包含脚踏开关和按钮,以及司控器手柄)未被有效操作(未操作或持续无中断操作)30 s时,同时触发警惕声光报警,30 s内操作司机警惕包含的任一操作装置或短时松开作的操作装置可对计时器进行复位;若仍未有效操作司机警惕操作装置,持续不断触发声光报警,在40 s时,输出警惕制动继电器,触发警惕制动,进而导致列车紧急制动。
(3)警惕复位逻辑。
①在警惕制动继电器输出前。
在警惕声光报警输出前,即30 s内,操作司机警惕包含的任一操作装置或短时松开作的操作装置可对计时器进行复位。
在警惕声光报警输出后,即30 s时,有效操作任一司机警惕操作装置,可对计时器和声光报警进行复位。
②在警惕制动继电器输出后。
当列车速度为5 km/h以下时,且操作了警惕按钮或警惕脚踏开关才允许停止输出警惕制动继电器信号,此后司机可进行手动缓解制动。
2.3 应用情况
根据以上设计思路,采用司机警惕操作装置及网络控制系统内部软件实现警惕启动、警惕报警、警惕制动及复位逻辑,能完全实现司机警惕的相关功能,已在250 km及350 km动车组上得到应用。
3 结语
为了提升警惕功能与标准的符合度,用网络控制系统内部控制逻辑代替延时继电器等外部逻辑控制硬线电路,实现司机警惕报警和警惕制动的触发功能,并能按规定采用操作警惕按钮、脚踏及司控器手柄进行复位报警功能。采用网络控制软件实现警惕功能的方式已经在250 km及350 km动车组上得到批量应用,应用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数据;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AI、5G等许多新名词不断涌现,推动信息技术发展进入了新纪元。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各大券商也相继开始了人工智能项目的研发,将券商业务与AI相融合,已经成为时下的一门热点话题。从现阶段部分证券公司推出的一些APP来看,人工智能主要在智能服务、量化交易、精准分析等方面,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通过开展人工智能在证券领域的应用研究,目的在于人以大数据、物联网为依托,进一步提高“智慧证券”的成熟度,在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精准化预测等功能的基础上,探索大数据时代券商行业发展的新路径[1]。
1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1.1人工智能是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基础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海量化特征,导致有效数据的筛选和提取难度增加。AI技术的应用,能够通过人工设置筛选条件的方式,以极高的速度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过滤,其中符合筛选标准的数据会被留下来,存储在数据库的一个独立单元内,而其他不符合使用需求的,则被视为无效数据被清除。这样既可以释放更多的存储空间,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有效数据密度,为下一步数据的整合、利用奠定了基础。AI还具有自主学习功能,随着应用时间的延长,应用领域的扩展,智能化程度也会不断提升,在支持大数据技术应用方面也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技术人员可以深化AI研究与开发,利用其强大的学习能力,在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增强券商风险防控能力上,发挥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