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1: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健康与咨询心理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教育思想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学校只重视智力教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也以分数、升学率作为评定学校教师工作效果的主要标准。因此,分数成了硬指标,至于个性教育、理想、人生观、品德方面的教育就可有可无了。
在一些学校,由于班级学生较多,很多教师为了省心,便给了那些学习认真、遵守纪律、听话的好学生较多的锻炼机会,不少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无视儿童的个体差异,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儿童主体发展的能动性。目前,教育上存在的“马太效应”仍然是很多的。因此,学校中出现了这些问题,可能使孩子产生悲观失望、自卑或愤怒的情绪,从而导致儿童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
虽然现在已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还未在广大教师中得到普遍重视,并且教师也不甚了解心理健康课的方法和策略,只是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很少想到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成功感、自信心,或积极增强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等等。对于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有些教师不认为是问题,有些教师则简单地把它一概归为思想品德问题或生理疾病问题。这自然会加剧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方法问题
教育方法上的缺陷或失误,也是导致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甚至是直接原因。比如,在很多学校,每到考试前一两个星期,语文、数学老师便把音乐、美术、体育等课占用,作为他们临考复习之用,学生整天处在题海之中,然而,复习的效果却不很理想。在这样的情境中,在这样大的心理压力下,不仅教师身心疲惫,学生也不堪重负,失眠焦虑、紧张压抑、害怕上学、畏惧考试等心理问题大量出现。
应试教育使社会、家长对学校产生了压力,这种压力通过学校和老师,最终落到了孩子们的身上。而现在的孩子又与以前不同,思想活跃、知识面广,个性较强,但心理比较脆弱。如果教师教育方法简单,往往采取比较严厉、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由于教师的教育方法问题而导致学生厌学、成绩下降、偏科等现象是非常多的。所以,教师应该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以使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教师的师德师风问题
在一些小学,教师打骂、讽刺、挖苦、体罚学生的现象是较为严重的,并导致了许多严重后果。例如,1998年5月,新疆建工学校一名学生用红领巾上吊自杀。事情的原因是该生在一次语文课上朗读课文,读得结结巴巴,且读了不少错别字,老师便罚他抄写这篇课文,但该生未完成,于是老师又加罚他抄写从1~18课的课文(全书共20课)。“五一”节放假返校,老师发现他只抄了一课,便在全班进行公开批评后,通知孩子的父亲把他领回家。这个学生流着泪请求上完课后补做作业,老师不允许,连推带搡把学生赶出教室。孩子父亲将孩子送回家后便去上班了,中午回家时发出孩子已死亡。
由于教师的教育方法、师德修养等方面的问题,造成学生厌学、逃学、出走、自杀等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情况屡屡出现,教师素质和师德风范亟待提高与重铸!
一、组织机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来为校各级领导所重视。校党支部书记潘文戎、校长陈建浦在各级工作会议上倡导爱心教育、关注学生心灵。学校在分管德育的陈伟忠校长助理、政教处张方镇主任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心理辅导与咨询小组,并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秀娟、潘丽英、陈长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B级证书教师张辽成、周谨、张日伙、金春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级证书教师陈霞、徐燕、张文龙、楼迎红、朱田、郑万乡组成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织。学校有专职的心理教师——陈长兴,他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负责心理教育工作的日常事务。日常活动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宣传、有总结提高。学校领导经常利用校教职工大会宣传、布置工作,在全校营造了良好氛围,形成了领导重视、全员参与的喜人局面。学校拥有独立、规范的心理辅导室,由陈长兴老师担任辅导员工作。心理辅导室有工作条例和辅导员守则。
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必要保障。它可以为学校的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可以提高教师教育决策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可以为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工作提供操作指南,可以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可以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我校目前已建立了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档案,并根据学生心理档案,积极、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二)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我们在高一、高二整个年级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每隔一周一课时),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社会需要,依据一定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引导学生自我了解、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心理教师积极配合毕业班教师对学生进行考试焦虑心理的调适,包括深呼吸松弛法、联想放松法、积极暗示法、转移刺激法、模仿学习法、系统脱敏法等一系列心理辅导,坚定学生的信念和决心,帮助他们增强临考的心理素质。
(三)经常性开展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竞争日益激烈、青春萌动以及遇到的一系列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迫切需要专业心理辅导以摆脱日益严重的不良情绪。我校的心理咨询室(我们称之为“师生聊天室”)充分发挥了其作用,相应开设了信件咨询、学生个体辅导、团体辅导及家长咨询。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困惑需要帮助而又因为某些原因不能面谈的,都可以写信投到“心灵之约”信箱,由心理老师写回信放到传达室。信箱每天下午开一次,保证第二天准时回复。适时的心理咨询为学生解决了一些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包括考试心理胆怯、思想压抑、食欲不振、厌倦学习、情绪低落和如何调节不良情绪、怎样追求远大目标等。
心理咨询室于每周一至周五的中午和傍晚时间定时开放,学生也可以和心理教师预约时间。当面咨询所涉及到的问题主要有学习问题、自制力问题、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等,还包括自信心、情绪问题等。心理教师对每一名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都会耐心和他们一起讨论问题,分析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每名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帮助。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对学生进行了适当的心理干预,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服务、指导和帮助。同时,对极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了心理康复辅导。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等团体活动
我校积极倡导广大教师员工学习教育、心理理论知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重视心理工作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开展了德育导师制:每位科任教师负责跟踪班级中有需要帮助与引导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背景,建立健全该生的背景资料,定期进行辅导,定期与其父母取得交流,形成相应的谈话记录与情况反馈,及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与交流。由于全校老师的参与,该项工作成效显著。
我们还经常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问题背景,由教科室和心理辅导室倡导活动主题,如“朋友,我想对你说……”“成长的烦恼——亲子关系”“请把眼睛擦亮——学会选择”“高考,想说爱你不容易”,等等。针对高三学生,我们开展了大型团体辅导“成长心连心”活动:让教师、家长、学生在该活动中开放自己,表达真情实感,释放负性情绪,寻找积极力量,获得成长的力量继续前行。14个班级以“减轻、释放心理压力”“学会体谅、理解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人际关系”“正确面对人生选择”“培养与人为善的品质”“树立自信、勇敢的性格”等为目的,展开了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的影响下,班主任们改变了以往工作的方式,逐渐在工作中渗透心理辅导内容,并经常以学生关心的心理问题为主题进行相互探讨。此类活动还有:针对高二学生的“如何提升女性魅力”的女生价值引导;针对高一学生的“高中,你准备好了”适应性辅导;针对高三中学的“成人礼”心理成长活动、共栽许愿树活动;等等。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十分重视,各班主任、年级组长、政教处都有规律地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展开研讨,并进行课题研究。在探索主体性德育的基础上,学校开展了普通高中“模块”德育的实践研究,并以“行为德育”“人格德育”“励志德育”作为学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总课题。课题由陈建浦校长和陈伟忠校长助理牵头,学校政教处、心理健康小组和全体班主任广泛参与。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在深入进行该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大胆实践,开拓创新,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努力形成学校办学的主要特色。我们从人格和人的心理角度来深化德育工作,课题强调学校的人格培养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主体,兼顾矫治少数学生的人格障碍。研究前期,全校德育工作者围绕主题进行理论探讨,鼓励教师通过资料检索对比和反复思考,提炼出一些较有新意的观点。我们认为,根据时展对人才的要求,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明确一致的人生哲学、生活定向;良好的日常习惯、生活与学习方式;自我认可、现实性知觉和自我客观化表现;坚韧自觉的意志、行为准则;主动积极的观察、思考、探索习惯;与他人热情交往、和谐合作的能力;一定的审美情趣与修养;较强的责任感和较高的道德品质与情操;优良的性格、气质特征。这些反映了一个人在心理、生理、社会、道德、文化等各方面所应达到的和谐统一境界。实验初期,学校聘请有关专家来校作讲座,组织参加实验的教师系统学习国内外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美育、德育的理论著作,了解和掌握学校人格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最新动态。在问卷调查阶段,我们了解了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道德、个性等方面的人格现状,为实验研究提供重要的材料基础。在实验班和对照班,我们以问卷形式组织学生参加人格现状测定和情感活动现状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我们为学生建立了人格档案。在实验研究阶段,我们通过专题培训、主题班会、实践活动、个别辅导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系统、有针对性且全方位的训练和指导。此外,班主任案例评比、优秀德育导师评比、班级优秀心理委员评比等活动促进了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收获
通过近几年各项工作的系统开展,我校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
首先,心理教育紧密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抓住了学生的特点,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学生需要什么就及时开展相应的教育指导工作。如新生入学一段时间后,有很多学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学校就及时进行新生适应不良症的教育,指导他们如何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习形式以及和新同学相处等。
其次,心理辅导工作在时间安排上应尽量方便学生。正常的教学可以有正规的课时安排,但心理咨询不同,要随时以学生的课余时间为工作时间。为了方便学生,我们把咨询时间放在了中午,这样心理教师就不得不放弃午休时间,另外预约的时间更是不包括在规定时间之内。咨询的时机是千变万化的,一旦错过就很难再找到,而有些学生是鼓足勇气,下了很大的决心才去心理咨询室的,如果没能及时得到帮助,也许就不会有下次了。因此,面对这样一种情况,心理教师要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一切以学生为重。
再次,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要抓住学生渴望心理健康教育的心情。在信息化时代,社会处于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学生在体验自身成长变化的同时,还要感受激烈的竞争、学习的压力及以不断变革所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影响,因此他们内心的矛盾、冲突、压抑就更为显著。我们在开展心理教育的工作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们的迫切需求和渴望参与的心情。这样的情况有利于学校开展各项活动,也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
【关键词】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顺利实施,教育资源的整合,不断增长的大学生群体如何健康发展,怎样把他们培养成为具备优秀人格,健康心理,社会责任感,诚信等优秀品质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良好品格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从表面上看,他们的生理发育已日趋成熟,但是他们在心理上却处于“人生第二期断乳’’阶段,大学生的种种心理困扰和精神障碍时有发生。从而阻碍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加,新旧价值的撞击,导致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因心理和行为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屡有发生。择业社交,学习生存过程中产生的抑郁、偏执、孤独、敏感心理症状持续增多。性、犯罪等失范出轨现象,更成为社会负潮流中不可忽视的支流。如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清华大学刘海洋用硫酸伤熊事件……这些令人震惊事件的发生固然有社会、教育、法制的等诸多原因,但不可以否认的是,他们都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失衡不无关系。
二、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常用技巧
近年来,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学校在推进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效果。许多高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咨询的专门机构,开展了相应的教育教学。笔者在多年的工作中总结了一些方法。
(一)注意倾听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要灵活运用各种咨询技巧来调节个体大学生的心理失衡,使他们尽早恢复到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在技巧运用方面就应该做到:对咨询者的第一个要求便是注意地倾听大学生来询者的诉说,有效的咨询者应先成为一名优秀地倾听者。他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它表达了对大学生来询者的积极关心与尊重,从而有助于相互信任的咨询关系的建立。第二,耐心和注意地倾听可使大学生来询者能有对象的倾诉其内心的苦恼,有助于情绪宣泄或治疗的作用。
(二)常用的技巧
根据倾听的内容,倾听一般分选择性倾听与非选择性倾听。而非选择性倾听在针对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大学生来询者诉说以便最终搞清他(她)的问题是什么。因此,应把握好对如下技巧的运用。
1.非言语行为
非言语行为是实现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手段。要做到:(1)仔细观察大学生来访者的面部表现。要知道,面部表情是仅次于语言外的主要信息员。(2)注意目光与目光接触。这样不仅使咨询者从来访者的严重看出焦虑、恐惧、失望、无助和疑惑,也可看出期望、满意、喜悦、自信和信任,而且也是来访者从咨询者眼中‘读出了”温暖、信心、理解、通感和希望。(3)还要正确运用好手势和体语等其它非言语行为。因此,咨询者在运用非言语行为上,应显得有条不紊、放松、自然。
2.副语言与简短接话
副语言是介于语言沟通和非言语沟通之间的沟通手段。因而,在咨询会谈中,咨询者要善于利用副语言表达自己对大学生来询者的情绪支持、安慰、鼓励信任和希望,以增强言语沟通的感染力。接话是指咨询者尽可能地接着大学生来询者刚才的话题说尽可能短的词句。其目的是要达到:一是给大学生来询者一个机会,以便探索与理清自己的思想;二是表示咨询者认真倾听了大学生来询者的诉说并鼓励他(她)继续说下去。但也要注意:一是不要引入新话题;二是咨询者不要马上发表看法和意见。
3.沉默
咨询会谈中发生沉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由咨询者引起的沉默;另一方面是由大学生来询者引起的沉默。前者又可分有意设置的沉默和过长的失控的沉默。由咨询者有意设置的沉默可激发大学生来询者深入他的话题。而过长的失控的沉默则会使大学生来询者感到不安,无所适从和对话停止。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咨询者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大学生来询者思路所致,应当尽可能避免。由大学生来询者引起的沉默,可能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1)大学生来询者正在思考某种东西;(2)大学生来询者觉得难以继续说下去;(3)大学生来询者只是不知道除了谈过的话之外他还说或做些什么。一般而言,有经验的咨询者从刚才对话内容中便可判断出来询者沉默的原因,并采用适当的技巧使大学生来询者继续说下去,做到有的放矢。
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正确运用科学的、先进的咨询方法,咨询技巧,才能使大学生来询者的心理健康得以维护和保持,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20XX——20XX学年
第X学期)
(本文档共
【
1
】页/【
42
】字)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工作计划
(20**—20**学年
第*学期)
——单位
为了全面贯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现将本学期我校心理咨询室工作做如下计划。
一、继续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心理健康常识。
本学期,心理咨询室将通过设计一系列心理主题黑板报、宣传栏以及与校园广播站合作进行常规宣传工作,继续加大心理咨询室在全校范围内的影响。
本学期,心理咨询室将和校报编辑部共同关注《XXX》校报的版面和内容,在设计上下工夫,争取创设更多灵活自主、丰富多彩的栏目,发动更多的学生主动关注白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吸引更多学生解除顾虑,大胆走进心理咨询室,及时与辅导老师沟通交流,从而有效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积极有效地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工作。
考虑到学生的作息时间与正常上班时间的冲突,本学期,心理咨询室仍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来调整咨询接待时间,以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调整咨询接待时间,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
本学期也将会注重为一线教师服务,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尽可能地对他们所提出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心理困惑给予热情的帮助,耐心的解答,为他们排忧解难、出谋划策,真正将心理健康这一观念融入到每一位教师的心中。
本学期,心理咨询室将本着家校教育协同合作的理念,与各年级段成立的家长委员会合作,热心真诚地为他们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困惑提供帮助,成为家长、学生、教师沟通的桥梁,与相关教师配合,对相关学生进行疏导,同时帮助改变家长一些不合理的家教观念,使教育工作得到全面的稳固。
三、开设心理辅导讲座,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和心理指导。
某些心理问题在特定的年级或班级具有普遍性,为了避免单纯个别咨询的重复低效率,本学期,心理咨询室将从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出发,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心理讲座,为同学们切实解决一些问题,拟安排计划如下:
X月份——X年级开设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讲座;
X月份——X年级开设人际关系导座:
X月份——X年级开设提高心理抗压性的讲座。
由于当前学生中产生一些心理障碍有不少是师源性的,而近来经调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因此,本学期,心理咨询室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的同时,也将关注教师这个群体,适时请进心理专家传授经验,帮助教师加强对自我心理行为的控制和调节,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以促进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断完善提升自我,达到良性循环。
四、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学生的心理档案,并进行规范化管理。
尤其是要做好“留守儿童”档案建设和心理疏导工作。给“留守学生”更多的爱。为了让“留守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保障其受教育的权利,专心搞好自身学习,学校心理咨询教师将实行多种方法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一)
成立关爱留守学生领子小组,使此项工作纳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常规。
(二)
建立健全“留守学生”档案,摸清情况。
(三)
召开“留守学生”会议,对其讲行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其战胜困难完成学业。
(四)
全体心理咨询教师确定帮扶对象,和留守学生建立对应帮扶关系。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学习模式;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1-0015-02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会出现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异常的类型
第一种,神经症,也称神经官能症。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常见的一种异常类型。神经症是一种心理方面的疾病,它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容易产生一些极端想法。这种症状一般没有明显的生理性病变,但身体的某些机能会发生衰退现象,有明显的心理异常表现。该病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能力下降、烦恼、紧张、焦虑、抑郁、恐怖、强迫和神经衰弱等症状。第二种,精神病。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除了遗传因素外,是当一个人的心理压力过大,不能得到及时的缓解与减压,封闭性的人格导致精神崩溃时出现的一种病症。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患者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难以完成对家庭和社会应担负的责任。第三种,人格异常。人格异常又称病态人格或变态人格,该异常往往成型于青少年时期,并从此贯穿整个成年阶段,往往和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情感需求和教育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人格异常经常会导致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偏离正常轨道,出现扭曲现象,严重时无法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和普通的人际交往。第四种,性心理异常。大学生还处于青春期,容易萌发性冲动,一旦性寻求的方式异于常人就容易发生性心理异常。在大学生中经常出现的性心理异常包括恋物癖、裸阴癖和窥癖等。第五种,心身异常。通常是由于心理异常所导致的生理异常或身体疾病。当一个人的心理问题不能以合适的方式解决时,往往会引起一种消极情绪,这种情绪会直接影响到神经系统和内分泌,从而会引起人体出现生理性病变。
二、大学生心理异常产生的原因
引发大学生心理异常的因素很多,总的来说可以把它分成两部分:社会文化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生存压力也逐渐加大。这种社会形势已经逐步渗透进校园,开始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严峻的就业形势、冷酷的社会现实、沉重的学业负担、繁杂的人际关系和父母的期望,这些都会给大学生们以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像一张巨大的网,牢牢地将他们束缚在其中,难以挣脱。因此,当这些心理压力无法宣泄并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发一些心理异常现象。大学生个体的心理状况也是引发他们心理异常的一个重要原因。面对同样的压力、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反应。这与人的个性特征密切相关。懦弱、自卑、消极、孤僻、自负等不良的个性特征会使学生在面对压力和困境时出现心理失衡,引发生理异常。
三、采取实施措施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服务体系
1.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人员队伍
高校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首先要提高认识,建立专门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部门和一支热衷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的组成要以专职教师为业务骨干、兼职教师配合,形成专兼结合、专业互补、品质优良的科学化布局。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团队的专业提升、兼职教师的业务知识的学习与教学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具有专业的业务水平。
2. 心理健康教育要紧密结合德育,与政治思想教育同步进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虽然与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但两者绝不是对立的,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立足于解决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观,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两者相辅相成,都是做好大学生工作的重要手段。德育是大学生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德育才不是一句空话,一个口号。两者要紧密结合,与政治思想教育同步进行,互相促进,相互协调。
3. 创新心理咨询及心理辅导的工作模式
目前,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遍方式是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尤其是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及时得到帮助,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然而,一些大学生不愿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害怕别人认为自己心理有缺陷,疏远自己,无论有无心理疾患,都没有勇气自觉地走进心理咨询机构。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打破传统模式,不要等到需要心理帮助的时候才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而要把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作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要坚持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从课堂与实践相结合、个人成才与学业发展相结合、心理健康与素质发展辅导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这样,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44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123-02
【关键词】 性教育;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学生保健服务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关键在师资队伍。1999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02年9月,教育部又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意见》和《纲要》都强调指出:中小学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培训骨干教师。
1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状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严重匮乏和专业水平较低是目前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瓶颈。笔者曾对4所学校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这4所学校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没有一人是师范院校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也没有一人获得过国家心理咨询员或心理咨询师之类的上岗证书,只有3人参加过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短期培训;有3所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设在政教处,由政教处的干事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1所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设在医务室,由1名校医兼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普遍感到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教育主管部门的教研室和学校都没有真正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业务机构;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的预、决算;在职称评聘上也没有相应的学科,只能挂靠其他学科;学校用房紧张,有的心理咨询室只能与其他部门在一起办公。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状况不容乐观,且近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培训理念和实践衔接不够紧密,普及性和实用性方面存在不足;培训选用的教材针对性不强;培训模式单一,与教师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不适应;培训形式脱离实际、效果较差;培训考核不严格,奖惩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培训规划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等[1]。这些问题亟需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的注意和重视。
2 建立科学培训体系
2.1 加强政策导向,进行宏观管理 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或修订针对性强、易操作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规划,加强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的制度建设,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的质量评估制度,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的成本补偿和良性的经费投入机制。要建立省一级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列入全省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统筹安排中小学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负责审定和选用质量好、水平高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教材[2]。
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的普教处(科、股)要进行宏观管理,不断总结和推广一些行之有效的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的做法和经验;省、市、县各级教研部门,要成立相应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积极组织和开展本地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要明确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提供必要条件。制定有关政策,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的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依托有关高校,严格加强、科学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和队伍建设,逐步做到“持证上岗”,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职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学校要认真遴选和培养心理咨询专、兼职教师。
2.2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形式一是要建立和健全省、市、县3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网络,完善培训运行机制;二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短期培训与脱产学习相结合;三是有条件的高校,教育硕士招生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业;四是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也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五是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培训形式和方法,开发和创新任务合作式、自我驱动式、案例交流讨论式、课题研究式等培训模式[3]。六是要进行分层次、多元化、有针对性的培训。如校长培训、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全体教师培训等。不同的培训对象要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提出不同的培训要求[4]。七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培训出勤考核制度、成绩报告制度、奖惩制度和淘汰制度[5]。
2.3 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经费保障机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日常教育、课堂教学、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科学研究(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还可开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等诸多方面的工作,需要人、财、物、工作场所等方面的经费和相关物质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经费预、决算和支出的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专项拨款外,还要提留一些中小学校的学杂费,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的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培训经费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按一定比例分担。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逐步形成领导到位、机构到位、投入到位、师资到位和措施到位的工作格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还要从实际出发,在舆论导向、资源配置、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师资培训、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设计、整体推进、综合改革,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的长效机制。
3 参考文献
[1] 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中折射出的师资培训问题.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9):123-125.
[2] 朱益明.近年来教师培训研究发展述评.上海教育科研,2004(11):4-8.
[3] 李玉华.互动式教师培训效果好.中小学管理,2003(9):24-24.
[4] 杨培升.中小学教师培训失真成因及对策浅谈.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1):8-11.
关键词:大学生;互助咨询;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互动交往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5-0083-03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冲突和心理危机已日益成为当代人面临的巨大挑战。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全面发展的时期,他们作为思想最活跃、感觉最灵敏、对自己期望很高、对挫折承受力不强的一个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更经受着极大的威胁和考验。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智力方面收获良多,心灵方面却异常苦闷。有的虽然身居大学却感到“没意思”;有的为学校牌子不亮而沮丧,对学习没兴趣,热衷于社交活动;有的为追逐异性而苦恼;有的终日泡在网上或抱着小说,谁也不想理睬,什么也不想干;有的和同学们关系紧张,如此等等,真是各有各的烦恼。更有甚者,面对激烈的竞争,不堪重负,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杀人、自杀等恶性事件频频发生。还有更多的人,虽然表面看来一切正常,但内心也在默默忍受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
近年来,社会上虽然已形成了重视心理健康的舆论,国家也要求在大学中建立心理咨询与教育机构,开设相关课程。这无疑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但从目前实际状况来看,有的高校从事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太少,有的学校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代替心理辅导与教育,有的学校咨询机构形同虚设等等,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为此,寻找更为普遍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笔者在长期从事高校心理教育的工作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互助式咨询教育不失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二、互助式咨询教育的含义及特点
笔者在此提出的互助式咨询教育,有别于在学界广泛提及的“朋辈咨询”。朋辈咨询始于20世纪70年代,因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匮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欧美一些国家探索以朋辈咨询为其补充。关于朋辈咨询,格雷和霆多尔(Gray&Tindall, 1978)将其定义为:“非专业工作者作为帮助者所采取的人际间的帮助行为。”[1]它包括一对一的帮助关系、小组领导关系、讨论领导关系、劝告、教学以及人际间发生的各种帮助活动。苏珊(Sussan,1973)认为,朋辈咨询是指受训和督导过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尽量少或者不给建议,提供倾听、支持及其他帮助的过程。[2]学界也将其称为“准心理咨询”(Paracounseling)或“非专业心理咨询”(Paraprofessional Counseling),[3]这是相对于专业心理咨询而作出的划分。
互助咨询,在大学校园原已自然存在,但因缺乏教育引导和培训,有些学生在施助时效果甚微,甚至适得其反。笔者提出的互助式咨询教育,指的是在大学班级群体中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理论及实践方面的知识,培养大学生乐于助人的心理品质,以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能互相给予心理安慰、劝导和支持,实现共同成长,提供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不惟在遇有心理困扰时互助,更注重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对于心理健康的理解,有三个不同的层次。最低层次:克服心理疾病;中间层次:超越“第三状态”;理想层次:自我实现。所以心理健康是一个富有伸缩弹性的相对状态。对于心理健康的不同理解,亦可以区分出不同的取向――医学取向与教育发展取向。医学取向将心理健康作为心理疾病的反面,而教育发展取向将心理健康不仅作为心理疾病的反面,更作为“第三状态”的反面。就大学生而言,患有明显心理疾病的人毕竟为数不多,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一位大学生都曾为“第三状态”困扰过。互助式咨询的重点即在于如何克服“第三状态”,促进大学生的共同成长与完善。
朋辈咨询源于西方文化背景,其文化特性表现为:(1)教育取向为个人取向,注重发展个人的适应能力;(2)信奉价值中立原则,对当事人虽有一定的劝导、安慰,但不做价值评判,强调价值无涉为其基础;(3)被动等待咨询,一般而言,朋辈咨询者不会去主动探寻和发现问题,而是被动等待当事人求助。[4]
而在我国,从高等教育的取向来看,更注重社会取向,基于此,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是交融在一起的。在我国传统的文化背景下,虽也注重个人的发展,但更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故严格的价值中立显然不合时宜。与国外宽松的高校学生管理相比,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更为严谨,承载的责任和期望更多,这也要求学生管理人员和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必须主动关注学生,发现问题,而非“守株待免”、消极等待。
显然,朋辈咨询虽有许多可资学习与借鉴之处,但不考虑具体情况完全照搬,亦不会取得显著成效。与朋辈咨询相比较,互助式咨询在培训方面要求比较低、更具主动性、普遍性、友谊性、亲情性、简便有效性等特点。它注重在学生建立友谊的基础上挖掘促进心理健康的效用。
三、互助式咨询有效性分析
大学生有了心理困扰首先寻求谁的帮助呢?就此问题,笔者对陕西省内部分高校的300多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认同较差。其选择的心理调节途径按出现频率依次是:自我调节、知心朋友、家人、咨询机构、老师。可见,当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首先求助的对象通常是自己以及身边的朋友,而非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笔者在长期的教育生涯中,也深深地体会到,学生中普遍地存在一些心理困扰,但当老师去主动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却总是回避,换言之,他们遇到困难、遇到压力时,最愿意首先去寻求朋友、同学的帮助。由此让笔者联想到,如果能让大多数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及咨询方面的基础知识,他们在相互倾诉、排扰解难的过程中,对同伴的帮助不就会更大吗,而且此举也可大大提高友伴间相互解除心理困扰的有效性。
上述调查结果还表明,大学生在给友伴提供心理帮助时感到棘手的问题主要是“缺乏经验,不知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很难改变当事人的看法”,“只能替当事人干着急”,“其实自己也不很清楚该怎么办”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在帮助同伴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学习和提高。
大学生的心理互助在哪些层面上是比较有效的呢?在同样的调查样本中获取的信息表明,友伴互助咨询至少在以下方面是颇具成效的:使当事人情绪好转;促使当事人面对现实和积极行动;使当事人的态度发生变化;使当事人的认识和观念发生变化;使当事人的行为或行为习惯发生变化。其中前两个层面的作用较为显著,大学生遇到困难和情绪困扰的时候,如果友伴为其分担,提供鼓励和支持,能增强其信心,面对现实和困难能积极采取行动。
这表明,如果助人者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巧,互助式咨询对于一般的心理问题是行之有效的,而对于心理障碍患者,虽然能起到一些辅助作用,但还应求助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与专业人员。
四、对助人咨询者的素质要求
友谊形成于人际关系发展过程之中,人际交往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大学生同学较多,有些一见如故,有些认识很久依然是点头之交,更有些形同陌路。影响大学生友谊形成、友谊维持以及友谊加深的因素和条件是什么呢?换言之,人缘型大学生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呢?笔者就“你在选择朋友时注重哪些方面呢?”的问题在大学生中进行过调查,结果表明,以下一些人格特质是多数大学生在选择朋友时所看重的:令人信赖、诚实、热心、肯助人、幽默、肯花时间陪朋友、独立、健谈等。台湾学者吴武典就“你最愿意向谁求助”等问题在大学生班级群体中进行调查,概括出的特质有耐心、温暖、风趣、亲切等。[5]
如前所述,互助式咨询的前提是当事人之间建立友谊,友谊的深刻程度决定了当事人之间自我表露的程度,而友谊的产生与发展与大学生具备的素质密切相关。以下素质是取得良好咨询效果应具备的:
1.真诚可靠,热情耐心。友谊产生的重要标志就是能向对方坦露心迹,人们只愿向值得信赖的人倾诉衷曲。唯其如此,真诚可靠即为素质首选,只有获得当事人的信赖,才会有良好开端。所以,要注重采用共同探讨问题的方式,注重维护当事人的尊严。乐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帮助对方,同时能坦率地谈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2.善于倾听,认真分析。能够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了解事情的原委,不打断对方而插入自己的想法和感情。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对其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善于鼓励对方披露心事,鼓励对方敢于面对现实。帮助对方客观理智地分析问题,诱导其自主作出选择。
3.健谈幽默,理解包容。能够适时运用举例、比喻、自我类比等方式,使语言充满趣味、智慧、幽默,善于控制双方的交谈,使之能深入进行。理解包容指不加批评地讨论任何问题。对对方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及其所陈述的事情暂时不加任何评论,保持一种中性的态度。以最大的努力来理解和接纳对方,从动态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对方。
五、互助式咨询教育的实施
1.教育鼓励大学生在同学中建立深厚的友谊。在友谊关系中,朋友之间可以倾诉秘密,相互帮助,解决问题。据调查,大多数高中生都有3-5个关系密切的朋友,1-3个最要好的朋友。[6]这个结论也大体适合大学生及同龄人。一般而言,每个人在人生的特定阶段都有1-3个知心朋友,他们是个体寻求倾诉其不幸或遭遇的主要对象。因而,发展知心朋友对促进互助式咨询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大学生群体中,一些大学生与他人交往平淡,他们虽然也与别人交往,但总觉得没有关系密切的朋友,多属泛泛之交。欢乐不能与人分享,烦恼沮丧亦无人分担,这种状况亟需改变。大学生之间相似处很多,诸如年龄、学历、兴趣、态度、社会经历、政治理念等,故在交往过程中,彼此间的意见容易沟通。由于惺惺相惜,彼此投契,可能形成较为亲密的关系。所以,如果大学生能够认识到亲密友谊关系的重要性,辅之以适当的交往方法,发展几个知心朋友,建立深厚的友谊,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只有具有了一定的友谊基础,这种互助式咨询才能有效地开展。
2.以点带面,利用课堂和社团开展互助式咨询教育。目前,高校学生规模普遍较大,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但限于专业人员数量偏少,这种供需矛盾短时期内难以解决。为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条件受限的学校至少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以点带面,逐步普及心理健康理论及实践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心理品质。
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应充分发挥学生心理社团的作用。吸收那些乐于助人、耐心热情、风趣亲切的学生为社团骨干,对他们加以认真的辅导和培训。对社团骨干和热心学生的辅导培训无需固定的模式,可视辅导老师所熟悉及擅长的方面,重点放在基本技能方面。另外,培训应注意有重点、有层次。因为互助咨询更多地以发展为取向,而且参与互助的同学亦不是咨询师,他们的咨询帮助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咨询。所以在对这些学生进行培训辅导的时候,重点应发展他们的体悟和反思的能力以及一些通用的基本技能,如倾听、共情、转介等。由于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流派纷繁多样,初学者难免鱼龙混杂、难辨良莠。应注意选择那些操作方便、易见效、易理解的理论要点和方法技巧,如认知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
大学生在发展方面涉及到的主要问题有新生适应、人际关系的建立、时间管理、情感处理、性心理、职业生涯等,故在对助人咨询者进行培训时应以这些内容为重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这些骨干分子的带动下,每所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势必会出现新的局面。
3.利用课堂和讲座,鼓励大学生主动寻求同学帮助。很多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甚至虚荣心比较强,内心世界不愿轻易向人坦露。如前在对部分大学生进行调查时,涉及到“有烦恼向谁倾诉时”,发现有近30%的学生选择了“对谁也不说”。闭锁心理妨碍友谊的建立,由于缺乏友谊,心理压力无从排解,难以获致帮助 ,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可能性会加大。为此,专业老师应该利用课堂和讲座,帮助学生解除防御心理。防御心理使人疑虑重重,既怕自己不能被人理解,又怕对方不以诚相待,无疑给友谊设置了障碍。要使学生认识到身边的很多人是值得信赖的,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努力是可以发展出比较亲密的友谊关系的。这样,遇有难言之隐,可以选择适当的朋友一吐为快。要注意很多大学生还存有“寻求帮助是弱者的表现”或“寻求帮助是依赖他人的表现”等错误观念,所以即使朋友主动询问,他也未必愿意说出原委。对这些学生要帮助他们克服这种“强者心理”,从而遇有自己无力处理的心理问题或困扰的时候,主动寻求同学或朋友的帮助。
4.教育社团骨干和热心学生主动提供咨询帮助。如前所述,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朋辈咨询,虽然也为来访者提供帮助,但那是一种“守株待免”式的被动等待,一般不会主动去关注问题和解决问题。
社会实践告诉我们,人际关系始终是互动的、礼尚往来的过程。互助咨询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希望自己得到朋友的心理援助,便应当首先主动地帮助他人。帮助别人就意味着奉献,应让大学生认识到,利他行为会产生较高的自我评价。如认为自己是一个重情谊、愿意帮助别人、有能力、胸怀宽广、大度豪爽和富于牺牲精神的人,这种自我评价能使人更为自信、更加悦纳自己,更好地发挥潜能,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因此,助人也就是助已。
要教育助人者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在与其他同学进行人际互动的交往中,应细心体察和了解别人的需要,主动关心同学,当同学或朋友主动倾诉时,不能粗心大意、掉以轻心,甚或置之不理,而应积极倾听。
当然,有时过分主动提供帮助有可能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所以试探式介入是一种比较可取的策略。要教育助人者适可而止、巧妙介入。朋友、同学之间不但要在对方需要心理帮助时给予安慰、劝导、鼓励和支持,更应当在平时主动与对方分享自己愉快的经历、感受和体验,从而创造轻松活泼、愉悦的气氛,以增进友谊,促进大家身心的和谐发展。
六、结语
互助式咨询不是一种专业心理咨询,甚至不是正式的心理咨询,亦有别于朋辈心理咨询。它倡导同学间在普遍交往的基础上通过友谊的深入,在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技能的前提下,对友伴施以帮助。
大学生之间,自然性的鸿沟小、防御性低、共通性大、互动性高、具有先天的优势。大学生之间的互助式咨询,如果运用得当,与专业性的咨询辅导可收相辅相成之效。心理咨询其实就是咨询者和当事人的良好人际沟通和交往,其相关的诸多原理和技术可以被用来改善人们的交往能力,提高人们帮助别人的能力。因而非专业的大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除帮助自己摆脱心理困扰,对自己的学业、生活有所帮助外,还有助于自己更好地帮助他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助人其实也是心理自助的过程。
总之,互助咨询,在大学校园原已自然存在,但因缺乏教育引导和培训使得有些学生在施助时效果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互助式咨询教育,尤为必要。互助式咨询教育,其要义有二:一是通过教育,促使大学生中的互助行为大量产生;二是通过辅导培训使施助者具有一定的助人能力。
参考文献:
[1]H. Dean Gray Judith A. Tindall. Peer Counseling―Anin-depth Look at Training Peer Helpers,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Inc. 1978.
[2]陈国海,刘勇. 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1.
[3]孙炳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2003,(9).
[4]石芳华. 美国学校朋辈心理咨询述评[J]. 上海教育科研, 2007,(8).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专业;咨询心理学;校本课程建设
咨询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咨询的理论、咨询过程和咨询技术的科学。作为一门心理学专业的重要课程,咨询心理学在不同学校的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也有很大的差异性。为了适应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其课程设置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必然有其特殊性。探索符合我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咨询心理学特色课程建设,是研究者的核心任务。
咨询心理学课程建设的依据
符合中国实践的需要目前,咨询心理学课程中所介绍的理论和方法多以西方文化与主流价值观作为依托,对心理咨询结果的解释常常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使得西方的理论与技术在应用于中国时,往往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人的心理问题,存在明显的局限与不足。通过课程内容的调整与完善,在咨询实践中,增加并融入中国文化色彩,培养出能解决中国人自己心理问题的人才是该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之一。
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面向全国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始终坚持服务职教的办学定位,以特色兴校,坚持“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这就意味着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办学目标应该服从学校整体办学特色的要求,面向职业教育,培养能够在职业技术学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因此,在课程实践中,将服务对象定位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考虑如下内容:各年龄段职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常见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成长环境,适合于该年龄段的心理咨询会谈语言与治疗技术等等。
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需要从学科性质来看,咨询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性课程,而且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课程。因此,从专业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改变原先心理咨询课程重理论、轻应用的现状,加快培养心理咨询类的应用型人才。从学科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迅速,各类人群都面临着极大的社会压力,对心理咨询师的需求增长迅速。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1年确立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加快了我国心理咨询职业化的发展。在社会对心理咨询专业从业者需求旺盛的大环境下,正是加快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大好时机。综合内外因素,课题组认为突出操作性和应用性是本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把心理咨询课程建设和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结合起来,探索适合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是该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
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作为咨询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受体,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课程的建议和需要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采纳。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总结出学生两方面的主要需求。首先,希望改变枯燥的课堂听讲和理论学习方式,融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实践操作环节,提高心理咨询的应用能力。足够的信息量,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提高应用能力,是该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其次,通过咨询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能够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困惑,提高应对压力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个人发展和成长,形成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和谐融洽的氛围。学生的需求与课程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培养心理治疗师过程中,自我成长是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深刻了解自我心理,包括个人心理动力特点、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等,应该成为该课程建设的依据之一。
咨询心理学课程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意图和指向。结合咨询心理学这门课程自身内容与课程建设的四大依据,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咨询心理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系统学习心理咨询理论和原理,使学生灵活掌握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术,促进学生个人自我发展和成长,成为面向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能够解决他们实际心理问题的、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优秀心理咨询人才,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
咨询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
从心理学课程建设的依据出发,立足于课程培养目标,课题组讨论认为咨询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满足三个条件:(1)除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外,还应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2)探讨心理咨询的本土化教学,借鉴国外咨询理论的同时,介绍其在中国的应用和本土化状况;(3)适当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重视心理咨询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具体教学内容为:
理论课包括心理咨询概论、心理咨询简史、心理咨询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精神分析理论的咨询与治疗、行为疗法、认知心理咨询与治疗、交互作用分析的心理咨询、来访者中心疗法、心理咨询的过程与技术、心理咨询对从业者的要求等。此外,教学内容还增加了日本教授森田正马所创建的“森田疗法”,中国心理治疗专家钟友彬先生首创的中国式精神分析疗法“认知领悟疗法”以及对中国人“权威倾向、专家倾向”等思维方式的讨论。
实践课实践课环节主要设置了一些咨询实战及心理游戏体验,包括箱庭疗法、粘贴画疗法、朋辈心理咨询、典型案例分析、心理咨询电影赏析、信任练习、破冰练习、交朋友小组训练等。
咨询心理学的教学模式
归纳国内外多种心理课教学模式,可以总结出两种典型的教学模式,即认知模式与体验模式。认知模式是以传授学生心理学知识,发展学生心理能力为目的,根据心理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确定教育内容,主张用高度理性化的方法进行教学;体验式教学模式则根据学生需要确定教学内容,注重情境的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用高度理性化的方法进行教育。深入分析咨询心理学课程特点,课题组认为,综合利用两种教学模式,将两种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中,取长补短就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咨询心理学的主要教学原则
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意味着整个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为出发点,确立学生在咨询心理学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暴露真实想法,努力探索问题解决的办法。
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不仅包括学生心态的开放,而且包括教学内容上的开放。咨询心理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安全的课堂,学生的心态应该是开放的,不受压抑的,用于个人成长和自我探索的;同样,教学内容也不应拘泥于课本知识,而应该立足课本、高于课本,关注一些现实的心理问题,启发学生学以致用。
活动性原则心理咨询不仅仅是一门理论性的课程,更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课程。活动性原则正是契合了咨询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教学中应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最好的学习。 转贴于
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要求咨询心理学课程设计时要着眼于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发展性问题,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充分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发掘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
反思性原则反思性原则要求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能够做到边学习,边反思,辩证地看待,形成自我监控的能力。
咨询心理学的主要教学方法
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是一种对角色进行模仿与观察的学习方法。在咨询心理学教学中应用角色扮演法,即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来访者和咨询师,将咨询过程进行情境再现,从而让学生亲身体验咨询过程。使用角色扮演法对学生进行训练时,首先应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制定详细而具体的计划;然后,由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咨询师和来访者,其他学生进行观察;“咨询”结束后,咨访双方可进行反馈,由全体学生讨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做出必要的总结和指导。每次演练时间控制在50分钟左右,与一般咨询时间相同,力求做到与真实场景相仿。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学者使用案例,以团体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撰写案例等方式增进成员之间的对话,引发参与者省思,增强实际练习的经验,以及引导学习者使用某种特别的思考方法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在教学中援引案例,一般包括案例原始材料的收集、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对案例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样几个过程。
讨论、辩论法讨论、辩论法也是心理咨询课程中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在班级进行,班级成员根据资料与经验,对大、中、小学生中一些共同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讨论的方法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分组讨论、陪席式讨论、论坛式讨论、论辩式讨论等。在学生论辩时,教师最好不要参与论辩,静观其变,最后可做一些总结,但总结应是开放式的,没有最终答案。
行为训练法当前,大学生较为普遍地存在人际交往不良、自信心不足及考试焦虑等问题,因此,心理咨询课堂上可以针对大学生这些常见问题进行相应的行为训练,如系统脱敏训练、自信训练、交友训练、信任训练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没有威胁感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开放自我,克服不良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朋辈心理咨询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互相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心理咨询功能。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虽然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尚未达到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水平,但可以尝试同学之间进行朋辈心理咨询,尽可能地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咨询知识互相咨询,互相帮助,在共同学习的同时促进彼此心理发展。
团体咨询法团体咨询或称集体咨询,是心理咨询的一种重要形式,即咨询工作者帮助一类人(两人以上至几十人)解决其存在的共同心理问题的形式。在咨询心理学课程中创设出一种支持性的氛围,引导学生共同体验、探讨、训练,解决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让学生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启发,增进大家咨询实践体验的同时,促进个人及团体的发展。
咨询实战法本着实践中学习的原则,教师可以在课下为学生创造各种咨询活动的机会。如可以让学过心理咨询课程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助手,协助咨询教师为本校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可以联系中职院校学生做心理辅导,担任兼职心理辅导员,进行学习或工作;或者到学校的实习基地,进行实地学习与观摩等。
具体到咨询心理学课程中,研究者将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具体见表1。
参考文献:
[1]张冬梅.应用心理学专业咨询心理学课程建设初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3(2):23-26.
[2]孙越异.心理咨询课程中学生的个人成长[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9):186.
[3]林慧莲.心理咨询课程建设初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报),2005,25(1):4-6.
[4]杨敏毅,鞠瑞利.对拓展型心理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8):81-85.
[5]杭荣华.角色扮演法在咨询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750-751.
参考文献:
[1]安芹,贾晓明,尹海兰.高校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能力及专业发展.心理科学,2011,34(2):451-455.
[2]王志超.存在决定意识抑或物质决定意识――试论中国咨询心理学的发展道路.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徐建财.心理咨询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初探.海峡科学,2012,64(4):19-38.
[4]Ivey AE & Ivey MB著.时志宏,高秀苹译.心理咨询的技巧和测量――意向性会谈和咨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25-26.[5]钱铭怡.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培养.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42:心理论,心技术,新发展――社会进化与心理进化.2010会议.
[6]Sommers-Flanagan R & Sommers-Flanagan J著.陈祉妍等.心理咨询面谈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29-34.
关键词 心理咨询 价值干预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Value Problems: The Eternal Topic i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Ethics
DENG Yaqi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07)
AbstractComparison on the mainstream in western psychology counseling in value to the basic point of view with the current domestic consultants, scholars question the value of intervention, it has some significance ethic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seling.
Key words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value intervention
如今,心理咨询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助人自助”活动,主要是通过咨询者与一个或多个来访者之间的良性人际互动过程来帮助来访者产生心理、行为上的改变等等。心理咨询过程既然是一种人际互动过程,其中就不可避免的会涉及价值问题。可长期以来,心理咨询伦理中,有关价值问题的处理,咨询心理学界却颇为争议,从西方到东方,从理论到实践,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国内外心理咨询中的价值问题进行比较研究,相信对我国的咨询伦理建设会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
1 西方主流心理学对价值问题的基本观点
发轫于上世纪初美国“指导运动”的咨询心理学发展至今,仅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及其学派就达250种之多。即使是西方主流心理学派在价值问题的处理上,也一直有争议。
1.1 心理咨询和治疗应严守“价值中立”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创立者罗杰斯认为人性规定了价值,人性“知道”价值,心理咨询的实质就是让来访者领悟自己的本性。①咨询者在咨询中要严守“价值中立”,避免任何价值说教,努力为来访者创设和谐的气氛,以来访者主动的陈述展开讨论,通过来访者自由地自我探索,发现价值,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存在疗法的倡导者罗洛・梅发现现代人患有心理疾病不是由于性本能受到压抑,而是感到丧失了人生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他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提倡自我选择的存在倾向的主要代表,强调在咨询和治疗中,咨询者应尊重来访者的“自我的主动性”,严守“价值中立”。
1.2 价值干预是必然的
行为主义者认为咨询和治疗有权对来访者进行直接间接的影响或塑造,价值信念是行为经验积累的产物,人们在习得社会行为时,也形成了与之相一致的价值观,主张通过塑造行为来塑造人的价值观。②行为疗法的代表斯金纳曾明确提出在咨询和治疗中幻想没有价值影响或完全保持价值中立是不切实际的。在治疗中,确定什么样的行为予以强化或消除,实质上就体现了某种价值选择,价值干预是必然的。
理性―情绪疗法(简称RET)是支持价值干预的典型,其创立者阿尔伯特・艾利斯主张RET的咨询者应用讲解、说服乃至论辩的方式来教导来访者与自己的非理性信念质疑,教会来访者运用RET的思维方式,以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③价值干预的烙印昭然若揭。
此外,当代西方有很多专家学者也认为,在咨询和治疗中绝对保持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主张价值干预。美国学者考瑞认为,“咨询员与当事人所沟通的就是价值观。咨询员希望当事人成为怎样的人,以及认为人生应发挥哪些教育功能,这些的确都在散发他们的价值观”。④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弗兰克尔在其意义疗法中主张咨询者用自己的人生信念、生活态度与价值观等帮助来访者克服不正确的价值观,体现了明显的价值干预。
总之,在西方咨询心理学界,就价值问题而言,各学派在理论立场上是存在分歧的,甚至有些对立。但在实践上,西方各国有他们的独特做法:由全国性专业协会制定成文的规范,规定咨询家在处理价值问题上的原则和程序。如心理学会有“心理学家道德准则”,咨询和发展协会有 “道德标准”。
2 中国心理咨询界对价值问题的争论
2.1 “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
2.1.1 心理咨询人员应严守“价值中立”原则
受哲学中的“科学价值中立说”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事实与规律)是超越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不受经济等社会诸因素制约的,当然也不会掺杂任何个人的态度、情感,不涉及个人主观倾向和价值观念。目前国内有相当数量的心理咨询专业机构把“价值中立”作为对咨询者的基本要求,一些从事咨询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也认为,“价值中立”是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素质之一,曾文星先生等在谈到作为心理治疗者的几个条件时指出,成功的治疗者最重要的一条是“要保持中立无私的态度”。⑤
2.1.2 咨询实践中无法真正做到“价值中立”
价值干预是心理咨询自身的要求。“心理咨询要取得成效,必得有价值干预。心理咨询的过程,无法避免价值干预。”⑥每个咨询者均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有自己的态度、立场、观点,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体系。在与来访者咨询互动的过程中,即便是专业程度很高、做事态度严谨的咨询者也无法绝对做到“价值中立”。毕竟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意识,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潜意识,带有倾向性的价值干预是无法避免的。
价值干预是心理咨询本土化的要求。中国特有的文化孕育出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决定了西方某些咨询理论及原则不一定会在中国适用。杨鑫辉教授认为中国人尊重权威,并认为咨询者应当是“专家”,是有相关的专门知识和权威,应当能替自己解决问题。主观上有接受价值干预的准备,若未得到明确、具体的干预措施,定会大失所望。
2.2 “功能干预”与“内容干预”
10多年前,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的年会期间, 就“心理咨询是思想工作的现代化”的误解,江光荣教授指出在价值干预时应重功能干预而不重内容干预。2004年,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就心理咨询的相关讨论中,江教授又进一步提到价值的功能干预是允许当事人进行独立的探索,自己去发现价值,去选择价值。它是基于心理的动力学机能的干预。这种功能性的价值判断,咨询师越敏锐越好。
对此,咨询实践领域也有不同的声音。
绍兴文理学院教育系主任、副教授林慧莲认为,事实上高校心理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干预不可能回避价值内容,因为不少学生来访者之所以心理失衡,往往是由于价值观念本身有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关心的不是如何回避内容干预,而是在进行内容和功能干预时如何进行科学操作。⑦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的杨渝川谈到,在中小学心理咨询中,有三种形式的价值介入是常常可以见到的。第一种是以信息提供为主的价值教育。如关于珍视生命、防止自杀的生命教育,关于预防艾滋病、增进生殖健康的宣传与教育。第二种是以价值观探讨为住的价值观澄清。如生涯发展辅导。第三种是以治疗为主的价值观矫治工作。这主要是针对非理性、性的价值观进行工作。⑧
2.3 性别与价值中立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女性主义的主张与传统的男主女从的性别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给现实中的女性以很大的冲击,当然,对于女性心理咨询师来说,也不例外。在面对异性间的性问题咨询中,女性心理咨询师无法是一个没有性别的科学家,“既不男又不女”,站在中立的立场上,解答对方有关性的困惑。⑨咨询员是生活中人,他的文化价值观中的性别观念是他作为人的一部分,在咨询中如遇到相关的刺激,他的心理及相关的文化观念会本能地跳出来进行辨识和防卫。⑩
2.4 价值中立与价值参与的矛盾与统一
价值中立是价值的“零参与”,价值参与则包括价值澄清、价值导向和价值灌输三种,其中,价值澄清与价值导向是价值的“适度参与”,而价值灌输是价值的“绝对参与”。“零参与”与“绝对参与”都是人们在价值处理问题上的极端方式,既不能满足人们对心理咨询的现实需要,又防碍了心理咨询功能的正常发挥,是不可取的。
当然,价值中立原则为价值参与提供了一个科学的限定,指导咨询师在价值问题的处理上掌握适度性,使伦理学道德规范与心理咨询科学功能之间的相对和谐成为一种可能。
3 启示
3.1 心理咨询离不开文化土壤
西方咨询心理学有其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咨询模式,在普遍承认价值多元的文化大背景下,各学派观点虽有分歧(人本主义强调“价值中立”,行为主义则强调“价值干预”),但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我国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根基,如今,社会虽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但一味“移植”,势必会引起消化不良,只能在吸收、借鉴外来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特点的咨询和治疗体系,本土化研究和实践任重而道远。
3.2 心理咨询伦理应考虑性别问题
在越来越开放化、国际化的当前中国社会中,性困惑已不再是难以启齿问题。心理咨询师在面对异性来访者的咨询实践中,要绝对地保持价值中立,那是不现实的事情。从咨询实践的效果来看,异性咨访关系有时反而更有效地帮助了来访者,促进了他的心理健康发展。
3.3 心理咨询伦理价值标准有待建立
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即使是经验最丰富、专业最过硬的心理咨询师也不可能从来没有触犯过咨询伦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的专家钱铭怡教授和樊富珉教授在2011年9月的南京心理咨询伦理培训班上就毫不避讳地谈起此事。笔者认为一些心理问题是由明显的价值偏差引发的,如不解决价值偏差的问题,心理问题很难解决。而要解决价值偏差,在有些情况下就得进行必要的价值干预。虽然价值干预有可能出现道德问题和合法性问题,但只要方法、方式科学得当,适当的价值干预是有存在的必要的。当然,价值问题作为心理咨询伦理的核心,在咨询实践中,更应受心理咨询伦理价值标准的制约,这是行业规范,可以指导心理咨询从业者更好地把握干预度的问题。
注释
①③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②蔺桂瑞.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价值观教育[J].教育研究,2001(12).
④考瑞(Gerald Corey)著.咨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M].李茂兴,译.台北:台湾杨智文化公司,1996.
⑤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⑥江光荣.关于价值干预与价值中立的讨论――再谈价值的功能干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
⑦林慧莲.心理咨询价值敢于的操作策略试探[J].高等农业教育,2005.5(5).
⑧杨渝川.论中小学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价值介入问题[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6).
中图分类号:R39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8-0588-06
日本的心理健康专业服务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是学习美国的经验,以后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日益增长的需要,逐渐进入专业化的培训。近年来,日本心理健康服务中有一种明显的发展趋势和强烈的呼声,就是心理学各个相关学会正在联合,倡导认定心理学从业人员的“基础资格”和“职业资格” [1]。到目前为止,日本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专业人员资格认证还没有国家统一的标准,资格认证主要来源于各种学术团体。在日本与心理健康和咨询服务相关的学会有近40个。不同的学会有自己的资格认证体系。但是最有影响的专业资格主要有:临床心理士,注册心理咨询师,学校心理士,大学心理咨询师,产业心理咨询师。
1 日本心理健康专业服务领域与机构
日本的心理健康服务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日本就有专门针对神经症治疗的心理治疗森田疗法。但是普及意义上心理健康服务应该从战后50年代开始。1951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咨询专家、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威廉逊到日本讲学,推动了日本高校的心理咨询发展,东京大学是第一家设立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大学。50年代中期,日本电信电话公司导入产业心理咨询师制度,国际电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也设立了产业心理咨询师岗位。产业心理咨询备受关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经济高度增长给社会大众带来了种种心理问题。如青少年中的欺侮、逃学、自杀,中年人的忧郁、酒精依赖、身心疾病等带来的危机,老年人的疏远感和对死亡的恐惧,这些都成为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课题。
日本心理健康服务的领域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司法、社会福利、产业、社区等。教育领域的心理健康服务对象主要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从幼儿到大学生、研究生。文部科学省从1996年开始派遣学校咨询师到中小学去工作,派遣人数逐年增加[2]。日本的大学大多数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这样的心理健康专业服务机构,平均每个中心专职咨询师1.3人 [3]。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积极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邀请咨询,扩大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推广活动。
医疗机构的心理健康服务主要在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的精神科、精神神经科、小儿科等都有心理治疗人员。医疗心理健康服务对象从儿童到老人,从患者到家属,范围广泛,工作包括协助精神科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测验及评估,开展个别和团体心理治疗。对于非精神疾患的病人,需要心理治疗的也很多,例如老年人的临终关怀、癌症病人的心理重建等。司法领域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主要设在家庭裁判所、少年鉴别所、少年院、保护观察所、监狱等机构中。福利领域很宽泛,包括从幼儿到老年的服务。社会福利领域有多种国家资格的专业人员,例如社会福祉士、精神保健士等。作为专业的心理服务,在福利机构有心理评估员、心理咨询师、临床心理士、心理治疗师。他们活跃在儿童咨询服务机构、身心残障人士服务机构、老年福利机构。产业心理咨询是为所有劳动者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在企业的保健管理室、员工咨询室、职业咨询所等领域活跃着产业心理咨询师的身影。
2 日本心理健康专业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与管理
2.1日本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的资格
在日本,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的资格认定和培训还没有国家资格和标准。许多在医院、学校、企业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相关工作的人员强烈企盼国家资格认证制度。2005年的国会上,提出了由国家认定临床心理士和医疗心理士的议案 [4]。目前日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人员的资格主要由各专业学术团体认证,比较有影响的专业资格有十种:临床心理士(1988年开始认证)、产业心理咨询师(1992年开始认证)、注册心理咨询师(2002年开始认证)、大学心理咨询师(2002年开始认证)、学校咨询师(1989年开始认证)、学校心理士(2004年开始认证)、家庭心理咨询师(1992年开始认证)、临床发展心理士、健康心理士、艺术治疗师。其中法人协会认定的临床心理士和日本产业心理咨询师协会认定的产业心理咨询师影响最大[5]。
2.2临床心理士资格认证与管理
临床心理士是日本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领域中发展最早、影响最大的专业资格。从1988年9月开始资格认证工作,目前日本已经有约17000人拥有临床心理士资格,也是唯一需要心理学硕士学位才能获得的资格。临床心理士的培养主要是依靠大学和研究生院的专业训练,而其他资格则主要通过各个协会或者学会的培训。临床心理士的申请条件是指定大学的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到2006年5月1日为止,日本全国一共有156所大学通过了指定审查。这156所大学具有较完善的临床心理士的教育和训练系统和设备。临床心理士的工作主要有能够选择和运用各种心理测验技术进行心理评估,学习各种心理治疗的理论,提供有效能的心理治疗[6]。临床心理士必须学习的知识包括:(1)心理测试(包括问卷法和投射法)。(2)心理治疗(主要包括精神分析、荣格分析心理学、来访者中心疗法、行为疗法、家庭治疗、游戏疗法、心理剧、箱庭疗法、绘画•艺术疗法、催眠疗法、团体治疗)。(3)基础心理学(包括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家庭心理学)。(4)哲学•文化•宗教。(5)精神医学。临床心理士资格认定机构是日本临床心理士资格认定协会,该协会是由日本16家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治疗学会联合而成的。临床心理士资格申请和审查流程见图1[6]。
获得临床心理士认证后,每5年需要重新审查。在这5年期间,临床心理士必须获得15分以上才能重新更新资格。这15分中必须含有以下(1)和(2)中任何一个项目,并跨越3个不同的项目:(1)协会举办的临床心理士研修会和心理健康会议;(2)协会主办的全国大会,以及各个地区临床心理士会主办的培训;(3)协会承认的相关学会主办的活动;(4)协会承认的和临床心理学相关的工作坊和培训;(5)协会承认的督导经历;(6)协会承认的和临床心理学相关的研究论文以及著作的出版。
2.3注册心理咨询师
认定心理咨询师即注册心理咨询师,是由成立于1967的日本心理咨询学会认证的专业资格,日本心理咨询学会有会员6000多人,是日本最大的心理咨询学术组织。从1989年开始的资格认证已经有1000多人获得此项资格。日本心理咨询学会认定的注册咨询师每7年需要再次审查。这样的制度是为了促进获得专业资格认证的人继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专业技能,提供有质量的服务。日本心理咨询学会注册咨询师资格认证申请及审查过程见图2[7]。
2.4产业心理咨询师的资格与管理
日本从1992年开始实行了产业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并得到劳动省的支持和劳动大臣认可。产业心理咨询师主要以个人服务为主,必要的时候需要担负预防的职责,承担起对一般员工进行教育训练的职责。产业心理咨询师需要掌握包含心理咨询各种技法在内的心理治疗能力,而且要开展各种预防、保护工作,还需要担当教育培训管理监督者和初级产业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产业心理咨询师资格分为产业咨询师(初级)、资深产业咨询师(中级)、高级产业咨询师(高级)。对于产业心理咨询师考试合格的人员,社团法人•产业心理咨询师协会将给予登记并颁发合格证书,授予产业心理咨询师称号。产业心理咨询师认证的三级体系见图3[8]。产业咨询师考试(初级)内容见表1[9]。
2.5大学心理咨询师的资格和管理
日本学生相谈学会成立于1955年,经过40多年的发展,1999年5月14日,在学会第18次大会上正式决定建立大学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制度。又经过3年多的努力,终于在2002年建立了由学会认定具有专业知识的大学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制度,目的是确立学生咨询的专业性,被认定者的名单将送到全国各大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校长手中,从而使取得认证资格的心理咨询师在学校的咨询活动能够得到领导的推动和支持。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学会会员的专业水平,为大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心理服务和成长指导。
2000年6月文部省高等教育局出台的《关于充实大学生活的方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创建我们的大学》文件中,强调心理咨询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要使咨询师的资格专业化、专职化。也就是说,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必须是具有专门知识的专业人才。为了推进学校内部的心理咨询工作,必须建立相应的资格认证制度。学会在关注其他心理学资格认证的同时,必须要建立起学会的特别资格认证。目前拥有大学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人数100多人。其申请条件和流程见图4[10]。
取得大学心理咨询师资格后每5年需要申请资格更新,即重新登记,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在取得资格的5年间仍然是本协会成员。(2)在5年中3年以上的时间在学生咨询机构从事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的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援助工作。(3)取得资格的5年间,满足以下3条:①撰写与学生咨询有关的著作、论文、案例报告、翻译文章等取得2分以上的分数;②在本协会主办的大会上口头发言1次以上;③参加本学会主办的研修会、演讲会、研究会等30学时以上。如果从事督导工作5次以上算作20学时。
3 日本心理健康专业服务人员的培训
在日本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人员培训主要有三条渠道,第一是大学和研究生院的职前培训,也称学历教育,主要包括毕业于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第二是由学会及学术团体提供的在职专业培训,如由日本心理咨询学会等相关机构通过培训班、工作坊、讲座、学术会议等形式进行的培训;第三是由民间心理咨询培训机构提供的专业培训。下面介绍这三类培训的具体培训要求、课程设置。
3.1学历教育
日本现有大学中设有心理学科系的有106所,其中国立大学37所,公立大学4所,私立大学65所 [11];设有培养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学位的学校有98所。从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要求看,学历教育应该是主流。
3.1.1 临床心理学专业培训及特点
以名古屋大学为例来说明临床心理学专业的培训特点[12]。名古屋大学教育学部拥有8个专业,在全国国立大学中规模最大。精神发展临床科学专业是其中一个。从本科开始学生就要学习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测评、学习指导、态度形成•态度改变、生涯发展、意欲•动机形成、认知•思考、性格形成、人格变化等内容,并要完成毕业论文。毕业以后期望成为临床心理士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学生,在本科的时候就可以选修投射法基础、临床面谈法、临床案例研究法等课程,并进入研究生院心理发展科学专业。心理发展科学专业是文部科学省在1990年设置的学科,这个学科以人类的发展(幼儿、儿童、青年、成人、老年)为纵轴,空间的扩展(个人、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地域社会、跨文化)为横轴,培养心理临床的实践家,以及以临床为特长的学者。心理发展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如下:1. 发展临床心理学特论(必修)、发展临床心理学研究演习Ⅰ、发展援助临床学研究演习Ⅱ、发展援助临床学研究实习(必修)(注:在“特论”中主要学习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性研究,“演习”中主要通过案例研究学习,而在“实习”中则是自己一边接受督导,实际接待来访者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2. 家庭发展临床学特论(必修)、家庭发展临床学研究演习Ⅰ、家庭发展临床学研究演习Ⅱ、家庭发展临床学研究实习(必修)。3. 生涯发展教育学特论、生涯发展教育学研究演习Ⅰ、生涯发展教育学研究实习。4. 跨文化临床教育学特论、跨文化临床教育学研究演习、跨文化临床教育学研究实习。
附属的临床教育设备:名古屋大学在1985年通过文部科学省的批准,继京都大学和九州大学之后,建立了日本第五个大学附属的“心理教育相谈室”。由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数十名成员构成的咨询室,不仅完成了对研究生的训练和培养,还每年向社会以及社区提供数百次的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并实行收费。研究生在这里持续地接受教授以及校外心理临床专家的督导,使得自己的技术逐渐熟练,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在名古屋大学心理临床训练要求严格,通常开始的半年只能在单面镜下见习,给教授以及高年级学生做咨询纪录,总结咨询报告,然后再在教授的陪同下逐步接触案例,并总结咨询报告在案例研讨会上汇报。督导制度很完善,第一年督导由指导教授担任,第二年以后需要自己付费找学校指定的督导师,督导需要定期汇报督导情况给学校。每周都有一次案例研讨会,案例研讨会分3-4个会场,每个会场都有数名教授以及校外的督导师参加。研究生们轮流发表自己的案例,接受集体督导。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大多工作于精神病院、儿童咨询所以及学校心理咨询室。博士研究生虽然大多成为大学老师,走上学者的道路,但是他们都从事于研究和临床两方面的工作。
3.1.2咨询心理学专业培训特点
以筑波大学为例来说明咨询心理学专业的培训特点[13]。筑波大学人间学类(相当于学院)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心身障害学的三个专业。心理学专业又分为实验心理学(知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言语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五个领域,由三十多名教授构成,进行教育、研究和临床实践。
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是实验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概论、心理统计、心理统计实习、心理学研究法、毕业论文等等。如果希望以后从事心理临床的学生还需要选修心理诊断、心理疗法、咨询心理学、性格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演习、咨询心理学演习、临床心理学实习和临床心理学特论等科目。
进入研究生院以后,硕士研究生的主要课程是学校心理咨询、教育咨询、临床心理学特讲、演习、学生指导论、学生理解等。此外,临床心理学实习和督导将占去研究生们的大部分时间。筑波大学拥有附属心理相谈室,对外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从1992年开始收费。研究生将在这里一边接受教授的督导,一边完成他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临床训练。
在筑波大学,心理临床训练分成4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在单面镜下见约半年,给教授以及博士研究生做咨询纪录,总结咨询报告。第二阶段,在教授的陪同下接触案例,并总结咨询报告在案例研讨会上汇报。第三阶段,自己一个人能够进行咨询,每做完一个咨询就要报告给督导。第四阶段,可以陪同下级生作咨询,并给与指导。每周有一次案例研讨会,研究生们轮流发表自己的案例,接受集体督导。毕业生大多就职于家庭裁判所,少年鉴别所,保护观察所,儿童相谈所,教育相谈所,还有企业的心理咨询中心以及人事部等等。
3.2 在职培训(包括学术机构的培训和民办机构的培训)
3.2.1 民间培训机构
在日本有一些注册的心理咨询培训机构,例如财团法人关西心理咨询中心就设有专门的咨询师培训系统。他们在专家的指导和支持下,长年从事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培训。
3.2.2 学术团体培训
3.2.2.1 日本心理临床学会对临床心理士的培训
获得临床心理士资格以后的持续教育,主要由日本临床心理士资格认定协会,日本临床心理士会以及各个地区的临床心理士会主办多种培训来完成以外,每年定期召开的日本心理临床学会也作出很大的贡献。日本心理临床学会的会员数,截止到2007年10月31日是20,778人,远远超过日本心理学会的会员总数,是日本最大的心理学术组织。日本心理临床学会的专业人员培训主要通过工作坊,案例报告•公开督导方面。工作坊的内容全面,有适合初学者的,也有适合心理咨询师在工作中的各种需求的。而每一个案例报告•公开督导计时一个半小时。报告者有经验浅的咨询师,也有从事心理临床二三十年的老前辈。由于心理咨询和临床的特殊性,从案例报告和督导中学到的知识、技巧和积累的经验是最重要的。
3.2.2.2日本学生相谈学会大学心理咨询师的培训
日本学生相谈学会也就是大学心理咨询学会,作为大学心理咨询师认证基础,专门制定培训的内容。按照认定规则,《大学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涉及学生咨询总论、咨询的理论与学习、案例评估、大学生诸问题、大学教育与学生咨询、调查研究6个领域,通过学会主办的培训班、讲演会、研究会等形式,确立大学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性所涉及的必要内容 [14]。
3.2.2.3 产业心理咨询师的培训
产业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①除了进行心理测验、心理治疗等工作外,还需要从事与相关人员的联系、环境的调整、善用社会资源等工作。②必须对系统内的咨询师和同行咨询师以及管理监督者进行咨询、建议和指导。③必须开展为了维护员工心理健康而组织的、由管理者和员工双方共同参加的教育活动。④必须对下一级产业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进行支持和指导。⑤需要把握不同职场劳动管理的特色,根据职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训练,并且具备为了解员工的需求进行调查的能力。⑥实施根据劳动安全卫生法第70条第二项规定的“建设快乐的职场”的要求,把尊重个性作为根本原则。劳动者的个性形成除了受到性别、年龄、体力、技能、生理机能的影响,也受到心理机能的影响。此外,为了建设快乐的职场,做到快乐工作,产业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和不同职种之间的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
产业心理咨询师(初级)培训总学时169小时,分成三部分:理论学习48小时(必修的科目共四门,其中产业心理咨询概论18小时,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法12小时,人格理论9小时,职场心理健康9小时);心理咨询实用技巧训练81小时;小论文和对话分析等40小时。中级产业心理咨询师除了对人生、职场的学问、经验有自身独到的见解,在具备必要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法的基础上,还应当了解包含心理健康内容的劳动管理、劳动法的知识,企业、组织和其中人员的产业心理学知识,人际关系理论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理论[15]。
4 日本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趋势
日本作为一个世界经济强国,其社会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服务。日本文部科学省提出要在全国1万所初中配备专职的学校心理咨询师,厚生劳动省也提出5年中培养5万名职业咨询顾问的政策[16]。同时,文部科学省和厚生劳动省正在为推进育儿心理咨询师的发展合作。但是总体来看,社会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而训练有素,经验丰富,具有良好信誉,专业服务水准高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人员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临床和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培训不可能采取短平快的培养方式,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专业训练。近年来,日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发展迅速,培养专业人员的大学和研究生院不断增加,但是师资跟不上需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正是目前日本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界正在探索之中的议题。
参考文献
[1] 松原达哉.编著.心理カウンセラになるための本.ナツメ社,2006:16.
[2] 松原达哉.编著.心理カウンセラになるための本.ナツメ社,2006:56.
[3] 大利,林昭仁,三川孝子,等.2003年度学生相にする.学生相研究, 24(3):269-304.
[4] 松原达哉.编著.心理カウンセラになるための本.ナツメ社,2006:17.
[5] 松原达哉.编著.心理カウンセリング.ナツメ社,2004:202-223.
[6] 日本临床心理士资格认定协会.临床心理士になるために.诚信书房,1988.
[7] 樊富珉.主编.心理咨询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40.
[8] 樊富珉.主编.心理咨询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41.
[9] 日本的产业カウンセラ.社团法人日本产业协会,2005:67.
[10] 鸣泽实.大学カウンセラ制度の发足.学生相谈ニュス,2002:2.
[11] 松原达哉.日本の心理カウンセリング•心理法のと状.国际心理治疗与危机干预学术会议主题报告,2006.
[12] 田治.名古屋大学,床心理士入.日本社,1995:10.
[13] 佐々木雄二.筑波大学,床心理士入.日本社,1995:25.
[14] 鸣泽实.大学カウンセラ制度の发足.学生相谈ニュス,2002:3.
[15] 日本的产业カウンセラ.社团法人日本产业协会,2005:33.
关键词: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58-01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其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任务。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和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维护,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
就其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回复正常状态。如何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基于上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和理解,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格局
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中去,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团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
学校应开设健康教育课或相关讲座,注重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式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此外,我们还要把个别与一般相结合,对个别学生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下,开展好团体和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
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正确认识心理咨询的教育性。“咨询心理学始终要遵循教育的而不是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模式。咨询对象被认为是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咨询心理学家的任务是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行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适当的应变能力。”。可见,心理咨询者被认为是正常的人而不是病人。不能把咨询者必然地与病人联系到一起,视之为有心理病的病人。在心理咨询中里要淡化心理学概念,恰倒好处地应用心理学原理,抛弃某种概念的典型“范式”。同时,不能把心理咨询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思想工作”混为一谈。要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恰当的心理咨询模式帮助咨询者走出困境。
三、通过各学科教学和利用体育手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学生实施自觉的、有意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特别重要的是,教师要转变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驱力才能激发。要客观、科学地判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对学生心理问题判别上,要坚持把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客观、科学的心理异常判别手段结合起来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要正确掌握学生的正常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把主要是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视为主要是或全部是生理因素引起的问题;把主要是教育不当造成的心理障碍,视为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或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把个性品质不良导致的心理障碍,视为智力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把心理障碍视为道德品质恶劣等。只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判别,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的学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方面的健康水平较高。体育锻炼能改善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学校应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论文关键词:心理咨询发展问题
论文摘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心理咨询体系建立以来,我国心理咨询取得了初步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在理论研究、舆论宣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并沿着专业化、法制化的道路向前推进。然而也应看到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持续发展面临着市场需求不旺、工作人员素质偏低、管理监督体系不完善、心理咨询未实现适应国情的转变问题。本文对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心理学界通过翻译出版国外心理咨询著作,总结国内心理咨询研究成果,开办心理咨询培训班次,成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在我国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体系。对于心理咨询,我国学者钱铭怡将其定义为: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1]。本文认为心理咨询是指对有心理困扰的正常人,或者已恢复或正在恢复的病人,在意识层面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咨询对象进行帮助启发,使咨询对象摆脱消极情绪,提高适应能力,实现咨询对象的个性和谐和成长的活动。总体上说,心理咨询在我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作为一门帮助人的科学和服务人的工作,已取得了初步发展,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但是,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的心理咨询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1.我国心理咨询的特点
1.1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亚健康人群。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较快,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因利益分配、竞争压力、观念冲突引起各种矛盾剧增,由此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值得关注。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对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39个城市取样研究报告表明: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度心理问题,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急需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2]据此推算,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1.2我国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
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是心理学,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滞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低,心理学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心理学专业人才比较少,心理学培训机构的实力较弱、社会机构的建设不够壮大。由此导致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在知识普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行业规范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当前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将来心理咨询行业的成熟和规范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
1.3我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有着深刻影响
心理咨询作为心理科学在咨询领域的应用,反映了一定的超文化的科学性,然而,具体的心理咨询理论、技术、取得的一些经验性的成果局限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心理咨询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等方面影响着我国民众的心理。由此导致西方的某些心理咨询理论不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或者对中国民众的心理辅导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的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2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取得的成绩
2.1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国在心理咨询的宣传方面取得一定进步,翻译和编著出版的介绍心理咨询技术和心理咨询知识的书目已多达几百种,刊登有关心理咨询的文章的学术类与普及类期刊之和多达数十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与健康》、《大众心理学》等。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文章在近几年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集2001年到2008年期间的文献,以“心理咨询”为主题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5083条;以“心理咨询”为篇名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33条。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2.2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
就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来讲,我国公众对心理咨询经历了从怀疑到初步认同的过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了解,一提起心理咨询,人们总是想到精神疾病,公众对心理咨询持漠视和怀疑态度。最近几年,各方面关于心理咨询的报道使公众对心理咨询有了比较客观的了解,我国公众特别是城市居民越来越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有所改善,持逐步接受态度。2008年零点调查公布的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共10个大城市3254名常住居民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存在心理问题时,35.1%人愿意寻求心理医生帮助,38%的人视情况而定,有26.1%的人明确表示不去看心理医生。[3]以上数据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成为心理咨询的对象。
2.3我国心理咨询专业化建设取得较快进展
我国心理咨询起始于医院,其后在高校取得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心理卫生协会成立了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委员会,促进了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我国启动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当前,我国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已经遍布全国。有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7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112个;截至2006年9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机构149个;到2007年9月,我国心理咨询师队伍已壮大到12万人。[4]我国心理咨询机构的完善和心理咨询师队伍的壮大促使我国的心理咨询沿着专业化的道路较快发展。
2.4我国心理咨询的法规建设逐步加强
当前,我国心理咨询建设逐步法制化。近几年来,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颁布了很多标准,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趋于完善,人才的培养初具规模。2001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正式公布。2002年,心理咨询师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同年7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启动国家心理咨询师远程培训项目,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2004年4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在全国正式进行。2005年10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05年版)》的颁布,从此正式为心理咨询师确立了职业规范。2007年制定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用文件的形式颁布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第一版)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咨询的管理体制,规范了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职业行为。
3.我国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不旺
虽然我国公众逐步趋于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然而由于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民众比较保守,出现心理问题时,宁愿自己去面对困难,也不愿意求助咨询人员的咨询服务,加之我国心理咨询服务市场良莠不齐,增加了一些人的顾虑,另外心理咨询要收取不菲的服务费,也让一部分人对心理咨询望而止步。2007年中国一些地区就出现了由于缺乏咨询对象,心理咨询机构处境艰难的状况。[5][6]心理咨询的呼声较高但有效需求不足的“冰火两重天”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蓬勃发展,是我国一线心理咨询工作者需要努力克服的问题。
3.2我国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
2008年秦漠教授等对我国六大区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让人担忧,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为心理学的仅占总体的34.8%。秦漠教授分析认为,许多人可能是在接受了一些在职专业培训后进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工作的。[7]和国外咨询人员一般要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且经过长达5年以上的专业训练相比,我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专业基础非常薄弱。学校部分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是从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转来,这些人员虽具备心理学背景,却缺乏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和实践;医院心理门诊的医务人员多是医学出身,没有系统地接触心理学知识;社会团体的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同样让人担忧。从专业背景看,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大多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而是其他专业的心理学爱好者;从接受专业培训情况来看,咨询师的接受的培训时间短,专业素养与严格意义的咨询师的从业要求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的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3.3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
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然而,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发展也存在较大隐患,原因在于我国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服务缺乏有效监管。具体表现在:第一,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认证和资格审查不严。有些未经心理咨询资格的认证的人员或只经过简单培训的人员也进入咨询领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第二,心理咨询行业职业资格缺乏统一标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有“心理咨询员”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认定,卫生部有“心理治疗师”从业认定,中国保健协会和人才交流中心又推出“心理保健师”的人才评定。[8]第三,我国没有建立起心理咨询工作效果评估和督导体系。我国一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标准未启动,心理咨询的督导工作缺乏专业人员的完成。[9]基于以上原因,我国心理咨询服务行业管理比较混乱,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需要国家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协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3.4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任重而道远
我国现有的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多引进于西方,而针对我国人民的心理特点所进行的研究不足。由于文化差异,西方心理咨询的一些概念仅仅是西方心理咨询发展的特定环境的产物,翻译的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并非完全适应我国人民的心理。有鉴于此,我国心理咨询工作者强烈地呼吁加强心理咨询理论的本土化,创建适合本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理论,并为此做出了一些创造性的工作。1999月,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的心理辅导国际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林孟平教授在其主题演讲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引起了与会者的较大关注,并引发出广泛的研讨。[10]2001年12月,在清华大学召开了“华人文化与心理辅导的国际研讨会”,来自台湾、香港、大陆等地的一百多名心理咨询专家和临床学家热切地讨论了心理咨询本土化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本土化的治疗技术、方法。[11]近几年,诸多的学者撰文对我国心理咨询的本土化从发展历史、结合文化到创新技术、培养人才诸方面都作了深入的有意义的思考和探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建立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的目标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未完成适应国情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不成熟,还需我国心理咨询人员特别是专家在此方面作出贡献。
4.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心理咨询初步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并走上了专业化、法制化的发展道路,我国的心理咨询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心理咨询市场推动力不足,咨询人员专业素质偏低,职能部门监督管理有待加强,以及心理咨询本土化转型未完全实现,因此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实现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
[2]祝巍伟.2007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公布[N].科技日报,2008-4-14,(A01)
[3]中国城市居民开始接受心理咨询[J].商务周刊.2008,(18):17.
[4]孔巧丽,徐大真.中国心理咨询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8,18,(4):57-61.
[5]崔彦玲,朱元洁.心理咨询为何叫好不叫座?[N].常州日报,2007-3-13,(A02).
[6]心理咨询业门庭冷落处境艰难——贵阳市心理咨询业调查系列报道之二.2007-3-20,(B06).
[7]秦漠等.国内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及工作状况调查[J].心理科学.2008,31,(5):1233-1237.
[8]杨军.心理咨询行业凸显三大问题应尽快规范?[N].人民政协报,2008-10-20,(B02).
[9]刘时勇.我国心理咨询业发展的困境和出路[J].中国校医,2008,22,(3):346-348.
一、思想认识方面:
本人在函授期间,能认真学习学院开设的《人格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咨询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课程,对各种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有了较系统的了解和把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本人了解到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尊重、关爱全体学生;通过对人格心理学理论和咨询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本人明白了只懂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培养乐观上进的心态是他们共同的目标。
二、业务知识方面:
三年的函授学习,实质上面授只有三个月左右。时间虽短,但本人觉得受益还是很大的。特别是学习了《教育原理》、《普通心理学》和《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之后,本人觉得自己的理论水平提升了许多。平时,本人会不由自主地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和教育实践中,效果都是相当不错的。工作之余,本人还会积极地撰写教学论文和教育案例,制作个人智客,并有多篇论文和案例获得了县级一、二、三等奖,个人智客在苍南县首届教师智客、博克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三、专业技能:
本人是一名班主任。班主任的职责是管理好班级,为全体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怎么样的班级才算是一个好的班集体呢?函授学习之后,我明白了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标志是:①班集体有了一个较稳定的、团结的领导核心,班干部能独立开展各项工作;②班级目标已成为学生个体的奋斗目标;③学生是非观念强,有正确的集体舆论和班风。这样的班集体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班主任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三年的函授,我还学到了班级组建技能、心理辅导技能、处理突发事件技能等,它们给予我无穷的智慧,让我的学生越来越信赖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