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1: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谈谈对心理学的认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动力;教师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狭窄、单一、沉闷、杂乱。由此导致学生知识静化、思维滞化、能力弱化的现象,而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杨呈业程,而是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
二、中学教师应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数学课程应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问题解决,也要关注数学思考过程,即将结果和过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三、互动型师生关系对数学教学的意义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教学中,我们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这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我们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近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要求我们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我们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我们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从学生的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四、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与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首先表现在开放题的应用上,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弥补数学教学在开放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足。数学开放题的类型很多,如:某中学搞绿化,要在一块矩形空地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方案成轴对称(可以用圆、正方形或其他图形组成),如何设计?在开放题的使用中要注意: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其内容是有趣的,是学生愿意研究的;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问题。开放题应使学生能够获得各种水平程度的解答,学生所作出的解答可以是互不相同的。开放题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 新课程 数学探究 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初中数学课堂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同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开展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为学生积极、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有利的条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最终灵活、自如地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一、何为教学意义下的数学探究
所谓教学意义下的数学探究,即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给出解释或证明。“数学探究”是一种全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思考的习惯,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开展数学探究应具有的意识
1.问题意识
任何研究都是从问题的发现开始的。因此,提出问题是探究的第一步,没有问题就不会有探究的冲动,没有探究的冲动就不会有探究的行动,就不会有问题的真正解决。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设疑、质疑、释疑、解疑的过程。探究式教学的关键问题是问题情境的设计。问题情境的设计不单单是问题本身的设计,还包括问题的引入方式、利用方式、预计解决方式、连锁引发新问题等。教学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数学探究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教给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归纳推测、类比联想、改变属性、数学实验等,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新问题,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角色意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是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所以,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角色意识的转换尤为必要。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数学探究案例和背景材料;引导和帮助而不是代替学生发现、提出和探究问题,鼓励和帮助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组织和鼓励学生组成合作小组解决问题;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查阅相关的参考资料、通过网络查找和引证资料的习惯。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形成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的同时,指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用各种方式寻求帮助,从而获取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
3.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十分必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分析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对数学教学的目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反思与总结,不断地完善教法,巧妙地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探究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如数学例题和习题的选择与设计,要有针对性和合理性,尽可能地进行变换与延伸,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诱发灵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应用意识
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所以,培养学生的学科融合意识和整合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使命。在数学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贮备和各种信息,发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研究能力。数学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把数学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给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提出问题,缩小纯粹形式化的数学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学生通过学习数学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即“数学源于现实,又应用于现实”。
三、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第一,教师要对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彻底的理解。要不断学习,使自己的学识成为“源头活水”,不断地给学生以启迪、激励、震撼,这样才能使教学洋溢激情,彰显生命力。第二,对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要有深刻体会,并在探究中渗透。诸如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与整合的思想,化归与转化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有限与无限的思想,偶然与必然的思想等,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方面得到发展,用理性思维指导实践,获得成功。第三,要用数学解决实践问题。新课程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知识,形成经验。第四,经常了解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问题,特别关心与邻近学科(如物理、化学等)的融合和综合运用。
[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在快速增长。因此要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 %.近几年已达到30 %,由此看出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正在快速增长。因心理障碍而引发的打架、自杀、他杀等犯罪事件不断出现。这种情况告诉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引起重视的时候了。
一、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一)诸多矛盾排解不开。今天的大学生,从学校到学校,远离社会,缺乏自立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是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学生个人的自我期望值过高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一旦在某些方面触及个人利益.往往表现出不满情绪.甚至难以忍受。例如,招生并轨收费增加给学生带来一定经济压力;取消毕业分配制,学生担心自己的前程会被一些不公平现象毁掉等给学生心理造成压力。还有,学生在心理不成熟与生理成熟之间的矛盾,情绪不稳定,自制力不强等也会造成心理障碍。大学生谈恋爱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因失恋给大学生造成的心理障碍是很多的。因此有许多人都提出:“大学生性道德应该补课.他们不知道与异性接触到什么程度合适.有时伤害了对方也伤害了自己。”
(二)心理压力大。一些大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单独面对问题的时候,思想压力大.一筹莫展。几年来,有许多优秀的学生考入名牌大学.只因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感觉生活茫然而辍学或跳楼。去年,清华大学一名学生跳楼自杀.原因只是对于高中时代的名列前茅到现在每次考试成绩都是班级后几名难以忍受。
(三)就业问题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近年来.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就大城市而言,前几年.大专学历可以进来.现在.研究生可以进来.本科学历就很难了。一些热门专业办班过多导致人员过剩.加之全国大多机关、企业机构调整,本身存在一批下岗职工,无疑给就业造成更大困难。另外,学生就业过程中一些人为因素导致‘’公章不如老乡”等现象,给大学生就业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
(四)身体健康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一些家庭贫困而身患疾病的学生,因无钱治病而对疾病失去信心。觉得前途没有希望,又给家里增加负担,心理压力增大而导致一些不良后果的出现。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的解决办法
现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素质教育自然而然地提到日程上来,而克服大学生心理障碍又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支点。我想主要突出一个“全”字,即“全员参与、全面教育、全程教育”。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为大学生就业建立起一种真企公平的竞争机制,才能给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之学有所用。
(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正所谓名师出高徒.低劣的教师是很难带出高素质的学生的。其次,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文理科都应普及心理学、教育学、美学教育,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教学方法要体现多样性、启发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要增加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向实用型人才转化。最终培养出真正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纪律的四有新人。
(三)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经常的心理咨询活动并定期做心理检查。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跟踪调查,配合家长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排解心中的疑惑.使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和竞技活动。在活动中,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同时,通过活动也使学生培养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五)努力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环境是人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环境培养人塑造人,和谐的环境使人身心放松,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因此,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家长孩子之间的互相沟通,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一,“创新”并不是专指科学发明创造。如果把指导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当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显然是从狭义上理解了创新教育。事实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各学科密切协调,需要教师全员参与。要让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要帮助学生掌握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基本方法,绝非单靠某几门学科的教师所能完成。相反的,音乐学科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创造的空间,故而,音乐课堂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
第二,不可把“创新”的含义定位过高,新与旧是相对比较而言的,对“创新”的含义定位过高,直接引发了教师的畏难情绪。其实在创新教育中,“新”应被界定在一个小范围内,班级或团队中。别人没有说过,没有做过的都可以看做是新的,假如学生能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思考某一问题,能用别出心裁的方法完成某道习题,都应视为较有价值的“创新”,因为用发展的眼光看,这样的学生将来很可能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弄清楚了以上两点模糊认识,接下来我就从以下两方面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音乐教育既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又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音乐是一种创造性艺术。音乐的声音是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来的,非自然的声音。音乐中的旋律、节拍节奏、和声复调等音乐语言对丰富学生想象,发展形象思维、激活灵感,促进创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音乐语言所描述的音乐形象通常带有模糊性,正是这种模糊性给学生提高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通过音乐教育,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音乐是一种实践性的艺术。音乐实践活动是由作品、演员、观众这几个基本环节组成的。没有音乐作品也就没有音乐表演。音乐表演是音乐实践活动的中间环节,只有通过音乐表演,才能把音乐所反映的内容变成实际的音乐音响,并通过感知和体验上升到理性并反馈出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必然要注意艺术实践与理论学习的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音乐实践练习,主动去创造美的动作、美的形态、美的声音、美的旋律等,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学会创造,这是高层次的实践。
(二)音乐教师纪要更新教育观念,又改进教学方法,主动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
1、更新教育观念,转换教师角色。传统的教育大多是老师教学生学,音乐教育也不例外。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的地位,对创新学习的兴趣遭到扼杀,而创新意识也受到抑制。教师只是充当着“教唱者”的角色,体现不出教师的劳动价值。我们必须破除传统的教育模式的束缚,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实现教师的角色转换。
2、优选创新方法,找准创新途径。
教学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音乐教学更是如此。音乐创新应注重培养学生音乐的综合能力,引导他们创造性地表现音乐。所以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兴奋的气氛中,培养音乐素养。
其一是“模仿法”。根据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实际情况,增加创作乐句的练习,教师给第一乐句如|5 3 | 5 3| 5 4| 2 - | 让学生创作下一乐句,当时学生不知怎样创作,我就提示学生乐句前面部分不变,后面改动一下试试,唱唱好听吗?再改一改。这样,学生就不会感觉太难了,新的乐句也创作出来了。
其二是“重组法”。节奏重组,根据先准备的若干张节奏卡片上的节奏,进行节奏的重新排列组合,创作新的节奏谱,难度不大,学生十分感兴趣。
其三是“问答法”。在钢琴教学中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弹出一个“问句”要学生弹出“答句”,虽然这“问句”与“答句”都是极短的旋律,但对一个相同的“问句”,被“问”的学生要作出与若干同学不同的“回答”,却要费一番脑筋的。
其四是“讨论法”。在欣赏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理解作品。
还有如律动教学,打击乐器为歌曲配伴奏……这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归纳、总结、运用。在教材编写中要加大创新内容的比例,教材编写要有一条线,从低年级逐渐向高年级过渡,内容的深浅度要循序渐进,同时要体现时代性、科学性、创造性。
3、组织音乐活动,培养实践能力。音乐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又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多种渠道,借助学校兴趣小组、家庭教育、校外教育机构的力量组织开展音乐活动,把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想象,为学生提供艺术创新的源泉,而且还能进一步激励学生创新动力,确立创新的理念。
一、要注重班主任较强的角色意识。
班主任的角色意识是指班主任对其担任的角色,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身份、地位、权利、义务和必须执行的规范的认识。角色意识作为一种认识,它以观念的形式贮藏在班主任的头脑中,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能动性,对班主任的行为起着调节和驱动作用,指导班主任“做什么”,“如何做”。一个班主任对其角色理解得愈明白、清晰、准确,就愈能冷静、客观地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提高自身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反之,就会发生角色偏差和冲突。
一般来说,班主任的角色意识包括以下三种:一是责任意识,它突出表现为对全体学生的爱,班主任要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帮助学生探索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指导学生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求知,做事,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二是管理与服务意识。班主任是集体的组织者,也是学生素质发展的服务者,必须具有明确的管理与服务意识,班主任应树立为学生服务的双向信息交流,在班级管理中,发扬民主作风,正确应用自己的管理权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激发学生产生自我教育的动力,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三是沟通与协作意识,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教育能否在学生身上发挥长远的效果,关键在于这三方面的影响能否保持相对协调。班主任是联系三方面的桥梁和纽带,是促使各方面形成合力的实践者,应具有开放的教育意识,主动沟通各方面的信息,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配合,调动积极因素,转化消极因素的干扰。四是完善与发展意识,班主任是学校教师中的一员,既是学生素质的教育者,也是自我教育者。自我完善意识是班主任的需要,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班主任还应具有的发展的意识。班主任只有不断地调整、充实、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
二、注重心理咨询与个别辅导。
1、 开设好心理辅导课。
中学生心理辅导包括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发展辅导和心理教育三个基本方面。中学阶段正值青春发育期,是一个生理心理发生巨变的时期。内外急剧的变化往往伴随复杂的矛盾冲突。如果缺乏科学的引导,学生往往感到惶惑与迷惘,并伴随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因此我觉得从现代健康观点来看,心理辅导课对于改善学生的身心健康实在是必不可少的,从班主任工作角度来看,这一课对于班级建设也大有裨益的。
作为班主任必须注意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的每次大的活动或事情在心理中引发的不同程度的反应,除了事前做出积极的预测外,主要还是通过各种形式调查研究学生当时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及时加以疏导,调整,避免产生不良后果,使班级健康有序地发展。
2、 注重对个案的进行单独的辅导与咨询。
同是年青人有许多相似之处,由于性格不同,加上各自经历不同,因此会表现出各种不同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应做好个别辅导与咨询工作。在个别辅导前应全面仔细了解他的性格、心理状态及事情的前因后果,认真分析在深思熟虑之后再进行交流,这样的每一次谈话,每一封回信往往会花很长时间,因为要有好的效果,只凭几句劝说远远不够的。但每当我看到事后的张张笑脸,也就欣慰了,因我的心血毕竟没白费。
三、注重对班主任自身不恰当言与行的调适。
首先要明白学生那较强的逆反心理。从教育心理学角度上说是由于主体受到干扰而产生的,为此要慎言“不”字,学生受到知识和学历因素的限制,辨别是非的能力较低,这样在行为上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早恋、吸烟、酗酒、拉帮结派、纪律散漫等。面对这些,我们不能直接命令学生“不准谈恋爱,要谈回家谈”,“不准吸烟,否则处分”等等,因为这样的命令口吻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与教师情感对立,只会强化学生的不良行为。切忌行为强硬,当命令不能达到目的时,不能对学生采取强硬手段对学生施加压力;如罚款、罚站、请家长等。这样加压不但不能改掉学生的毛病,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因为他认为你羞辱了他,学生可能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就是让老师把我怎么着”。
其次,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要坚持“避实击虚”“以柔克刚”的原则。要忌的是:一言一行,与违纪学生谈话时,教师一上来就侃侃而谈,既不了解一下掌握情况是否属实,也不让学生分析评价,更不观察学生神情反应,误以为是认识错误接受自己的教育了。或者满足于学生唯唯诺诺了事,不懂青少年心理特点。二是语言粗俗“走火”,如当遇到学生犯错误时往往不假思索,想到什么说什么,反而会失去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