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今天,学校这个传授知识的圣地已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样单纯,而是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渐现端倪,直接冲击着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活消极,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难于应付挫折,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厌学、逃学、混世, 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这种心理健康状况如不尽快扭转,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天之骄子”,将完全可能成为畸形儿, 将无法适应现在的竞争形式, 所以形势危矣,能够引导学生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我的教学教育工作中,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堂教学上改进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动机的重要因素,当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任何需求的时候,他们是不可能热爱学习的。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上无疑是最重要的。引起学生注意事物,往往体现新奇性、形象性、矛盾性、变化性、对比性等特点,它们刺激人的感官,会引起人的兴趣与关注,进而接近、了解未知事物,解决新问题。因此,教学时,我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设置各种巧妙的情景,不断呈现事物的这些特性,努力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二、谆谆教导,因材施教
学生热爱老师,往往会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来,似乎觉得不学好就对不住关心爱护自己的老师。而对于那些情感饥渴者,教师更应付出无私的爱,并且要想办法建设班集体这一温暖的家庭,让他们生活在情感丰富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情感场具有巨大的磁力,会紧紧吸引住学生,使他们不至于寻找不正规的情感补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关怀爱护学生,细心的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从心底里跟他们沟通情感。
三、鼓励学生,多些赞扬,少些批评,改进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不当,否定评价过多,用分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是造成师生情感障碍的主要原因。对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因此通过评价要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对学生的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和针对学生各方面的进步,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误周期的逐步延长或错误程度的逐步减轻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要掌握的原则是:评价要全面客观,评价要以鼓励为主,评价在有发展性。我在教学过程中,多用赞扬鼓励学生,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而少用批评,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表扬不批评,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批评也是一种激励。
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注重平等和关爱,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正确引导学生,敏感问题不回避
改革开放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大潮,五光十色的生活,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巨大而多样的诱惑,由于他们思想不成熟,理智不健全,选择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往往被许多消极因素所吸引,所迷惑,从而抛弃学业,迷恋享乐,甚至走入歧途。而对于一些敏感问题,大部分老师和学校都采取回避的态度。其实这样,有的时候后果反而更严重。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主题班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正确引导学生,使得他们能够正确健康的看待这些问题。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还是行之有效的。
六、做好家长工作,使之配合好教育学生的工作
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因此我在空闲时间主动与学生父母接触,了解情况,交流思想,做家长工作。让他们配合我一起努力,尽量减少家庭方面给学生的压力跟负面影响,使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七、正确认识和理解“代沟”,打破“代沟”带来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隔阂
报上曾经登过这样的一则消息:一些学生因为考试不及格,或因为和父母、同学有了小矛盾或被老师批评或考试成绩和自己预定的目标有距离,然后就选择了自杀。如浙江金华中学生徐立因其父母的“专横”“唠叨”而弑母,黑龙江七台河高二学生王洋因追求本校一个女生不成而跳楼自杀。类似这样的消息,报上比比皆是。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我们无不为那些早逝的花季生命而感到痛心,惋惜,那些孩子仅仅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轻生,怎能不让人震惊。孩子们的心怎么变得这么脆弱,他们怎么会如此不珍爱他们的最宝贵的生命?孩子怎么会变得如此残忍?难道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真的值得探究吗?在他们以生命为代价的悲剧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代中学生心理存在着严重的失衡和错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忧。
据有关研究报道:“我国青少年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个别学生还相当严重。这种问题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有上升的趋势。”有关专家认为,中小学生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不健康现象,其比率高至50%。各种严重的精神失常如精神分裂症等当然很少,但大多数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病症。如强迫症、恐惧症、忧郁症、焦虑症,还包括神经衰弱等。在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身上,也存在着如迷茫、失落、孤独等心理脆弱的问题。以上情况说明现在的中学生明显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因而聚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目前,中小学德育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少研究人的内在心理机制,并能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去解决学生因心理障碍而导致的一些问题。诸如把孤独处事的学生说成是脱离集体,把性格内向说成是不愿暴露自己思想,把焦虑情绪说成是患得患失,把心理缺陷或心理疾病而引起的不稳定情绪看成是故意破坏。一些因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一概当作思想处理的方法,显然舍本求末。因而通过多种方法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势在必行。加强对学生自身、个人、内在的道德培养,如自主、自立、自尊、自爱、自信等辅导至关重要。笔者呼吁,应加大力度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
那么作为班主任如何注意和指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呢?
我个人认为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有细心和耐心,细心是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一步,耐心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步骤。一个人的心理变化总是有个时间过程,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总是有一个缓慢而微小的重复,而我们也常常在悲剧面前惊叹:他怎么会变成这样?他可不是这样的人,平时怎样怎样。就是因为我们平时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没有注意到他们的细微变化,所以,在其悲剧发生后才吸取教训,不如及早作好预防工作。需细心的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尤其是学生的微妙变化,耐心地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化解烦恼。
其次,加强家庭教育,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离不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应做到:
(1)转变只重分数,忽略做人的思想观念。
(2)父母要以身作则,要注重对孩子在“德行”方面的培养。
(3)理智地看孩子,大文学家高尔基说过:“溺爱是误入孩子口中的毒药”。
(4)多与孩子沟通,常言道,要知心中事,但听口中音,因而沟通至关重要。
总之,过高的期望往往带来孩子的无望,不要对孩子进行过度的保护,过度的保护会带来孩子的无能;不要对孩子过分溺爱,过分的溺爱会带来孩子的无情;不要对孩子进行爱的指责,过多的指责会带来孩子的无奈。我个人认为成长比成绩重要,经历比名次重要,付出比给予重要,对话比对抗重要,激励比指责重要。创设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家庭环境氛围,培养孩子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再次,社会环境的熏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都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朋友们,请聚焦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吧!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心理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通过对随机抽取的3万余名中学生的心理检测,发现:“约有32%的学生有心理障碍,12%的学生有心理缺陷,28%的学生有心理失常。”
一、现时中学生的心理状况
1.成人化的情感表现。社会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致使青少年过早发育,情感成人化,在这一时期,性意识也慢慢增强。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好奇与向往,会伴随出现许多情感困惑,青春期的生理虽已成熟,对异性感兴趣也无可厚非,但这一时期的思想、心理、智力、认识能力都未成熟,如果放任自己的情感冲动,像成年人那样可能贻误青春美好时光、荒废学业。
2.心理承受能力差,害怕失败,经不起挫折。风险和挫折是人生中难免的事,敢冒风险和战胜挫折,这才是人生应有的品格,可是由于青少年学生天真幼稚,心理很脆弱,他们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情绪容易低落,易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但是,如果一开始他们就身处在积极向上、刻苦学习的群体中,可能他们的成长会好很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问题是周围是一群同类的孩子,都是一群自小过着“众星捧月”式的生活,造成自我调控失去参照,因而在读书和生活中,缺乏意志、毅力,善始而难以善终,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为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
3.学习、处事情绪化,缺乏必要的同情心。一些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在咨询中向教师倾诉:“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和同学相处。”一些学生每天的生活就是“家——学校”,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上网听音乐”,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说话”、“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意和我一起玩”。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惧。一有不顺心、委屈,就怒气冲天,与人相处常常只想让别人适应自己,而自己却很少考虑应该适应别人,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难以和谐,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4.自私自利,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面对家长的“分数”、“升学”等过高的期望值,学生精神压力大,只能“两耳不闻事、埋头只读书”,造成思想封闭,意识狭隘,在家中,只要孩子成绩优秀,不管任何要求都会被满足,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性格,学习中、生活上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我,缺乏包容,对强于自己的同学常嫉妒,对失信于自己的同学甚而进行报复。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1.加强青春期性心理教育。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体和生理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性器官迅速发育并趋于成熟。他们这时会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接近了解异性的要求和愿望,并且在性本能的驱使下,逐渐产生性意识,有性的冲动,心理学上称这一时期为“暴风骤雨的时期”。中学生对这种迅速成熟带来的巨大生理和心理冲击缺乏一定的心理准备,对异性表现出眷恋和向往,但又不知道这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于是可能会产生悔恨、恐惧、自卑等矛盾心理,造成精神紧张,影响身心健康。所以在这一时期加强对中学生的青春期性心理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进行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观念,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往的知识及技巧,如如何与异性同学交往、早恋心理调适等就至关重要。让学生意识到这是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状态,不要恐惧害怕,而要坦然地接受,更好地与异性同学交往。
2.要学会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青少年正处于精力旺盛、充满活力的时期,他们情绪变化强烈,易冲动,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感情用事。如果是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激情状态能使他们做出对自己和他人成长有益的事;但如果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也可能干出危害他人及社会的事情。因此教会学生调控自己的情绪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教给学生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比如改善环境法、深呼吸放松等简单的方法,让学生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
3.学校应与家长、社会一起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人,当孩子进入中学后,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学校应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配合好,协调好,一起为学生的成长把关。社会也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做好保障工作。
摘 要:近几年,素质教育在我国迅速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只有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7-0005-01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中学更为突出。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小学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于是灰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去释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次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是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3.社会环境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是电子游戏厅里实际消费的群体,尤为严重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1)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
(4)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5)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一、教育性与愉悦性有机结合,体现以人为本
所谓以人为本指的是在整个活动中,要将人作为中心,真正做到尊重每个人。在教育中,人是被教育的对象,人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完全忽视了人本身所具有的感性及个性,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毫无意义的。在心理教育的活动中,教师要围绕着人来进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严格按照教育性与愉悦性有机结合的原则来让学生真正学习到这些知识。教育性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对初中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分析之后来评价每一位学生,同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愉悦性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选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利用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育形式,以此来营造活泼、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这样一个轻松的氛围下学习到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愉悦的教学活动还可以缓解初中生的心理卫生问题,确保初中生人格的不断完善,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换句话来说,教育性与愉悦性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被看作为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教育内容灵活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都调动起来。总而言之,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的、活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愉悦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
二、预防性与发展性有机结合,彰显人文关怀
预防性与治疗性有机结合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发展初中生的心理素质与预防初中生的心理素质相结合起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既要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还要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以此来培养初中生的心理品质,将初中生的心理潜能开发出来。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者,其要发现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还要预防这些心理问题,减少日后心理问题的发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预防、治疗与发展相统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目标:第一种目标,消极目标;第二种目标,积极目标。所谓消极目标指的是预防初中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治疗初中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所谓积极目标指的是帮助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达到最良好的心理状态,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教师要遵循着这两个目标,按照初中生的发展特点,坚持人文关怀,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
三、全体性与个别性有机结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体性与个别性有机结合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教师要对全体学生开展教育活动,但是由于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要关注个别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将全体性与个别性有机结合起来,那么才可以推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确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确定与每一位学生发展相符合的教育内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因此教师只有将全体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才可以顺利地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重视个别学生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却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这就会导致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一目标无法顺利实现。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将全体性与个体性有机结合,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单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发挥全社会力量
所谓单一性指的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学校是开展的主体。然而多样性指的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真正将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要想让初中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这还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帮助,为初中生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五、结语
如:今年刚开学,我们班来了一个新生,胖胖的,很帅气的一个男生。可过了两周,发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发现了该男生玩自己的生殖器,我很惊讶,也很担心,这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一、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
第一步,我把他的家长请到了学校,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家庭情况一切正常。第二步,访查了他要好的几位同学,得知该生近段时间爱上网,会不会是在网上看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呢?
二、和学生谈心
将该生叫到办公室很诚恳地和他谈心。他很害怕,也很羞涩,一直将头埋得很深,不敢看我。从他的表情上,我看出了他的自尊,看出了他强烈的道德意识,简单地询问后,我告诉他说:“要做一个健康的人就要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发育。网络像一把双刃剑,能帮人,也能伤人,关键是看你如何正确使用……”一席话,让该生认识到了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对身心健康发展的危害。
三、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
与生物老师沟通,特意上一堂人体结构与性的生理课,让他明白这是人生长过程中正常的生理现象,没什么丢人的,不用有心理负担,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四、教给学生正确调整的方法
先调整生活方式,要求他在校加强体育锻炼、多参加课外活动;在家多做家务,多看一些有益的书籍;再调整学习方式,要求他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让他感觉每一天都过得充实,不空虚,这样,心态自然也就调整好了。身体健康了,学习成绩也就上去了。
五、老师也应正确对待
要懂得尊重学生,不随意传播,以免伤及学生自尊;不能因此而歧视该生,应在感情上多与学生沟通,多与该生谈心,在学习多鼓励和支持他,在生活上多帮助他,帮他树立自信心,让他明白:“老师是关心我的,老师是喜欢我的,老师是相信我的,我能做得很好。”给予学生希望,切忌一棒子打死。
过了两周,我发觉该生活泼多了,学习也认真多了。一些坏毛病也改了。再次找该生谈心,他开朗地笑了。从他的笑脸上我看到了他的进步,看到了他心理的健康。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积极探索如何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少地区和学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如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在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组织领导、队伍建设、教育科研和形式途径等方面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这项工作开展得还很不平衡,受教育观念和客观条件等制约,多数中学还没有开展这项教育工作。
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保证学生正常生活和发展。针对具有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其健康成长的需要。中学生正值身心发展变化的时期。性成熟的开始,身体的发展,让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之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学生正常生活、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冲突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中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对新事物敏感,接受能力强。他们喜欢怀疑与争辩,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和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喜欢探求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他们不轻信教师、家长或者书本上的权威意见,而是要独立、批判地对待一切。正因为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叛逆心理,所以他们常常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宣泄情感。他们大多时候为了吸引教师、家长、同学的注意而上课捣乱,顶撞父母,谩骂同学,更有学生对自己的同学使用暴力手段。
3.是进一步提高当前我国中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二、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情感问题。进入青春期后,同学们的心理和生理发生较大变化,引起情感波动。异性间好感难以自控,以至走向“单相思”“早恋”等误区,影响学生生活、学习,这就要求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性知识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对待因青春期性冲动而表现的“自动恋”现象。
2.学习问题。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厌学是目前中学生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人际关系不协调。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有的同学胆小怯懦而与同学疏远。
三、如何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机会或场所。素质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心理健康在这一点上和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与人交往。
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
3.用集体力量矫正个别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温情的班级氛围,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通过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关怀,帮助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克服心理障碍。
4.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综合实践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能力、锻炼意志力。
5.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们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家长、学校、集体、社会等各方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创设学生自我调节情境、开展心理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室、发动家长等都是可行的且效果显著的方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的心理压力过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等现象,造成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的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1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1.1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是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这一现状已有所改观。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成为当前中学教育的一项专门课程,一部分教育工作者,还没有把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还没有认识到良好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及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能的重要作用,还不能把日益增多的中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同思想品德加以区别。有些教师还把学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笼统地认为是学生的人品、道德和思想问题,极大的干扰了正常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进行。
1.2应试教育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这是当前导致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现在,一些学生临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还有的甚至在考试前发烧头痛,以至于最后不得不中断考试。厌学更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特别是近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无视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承受能力,一味地给学生增加学习压力,致使一些学生出现了心理紊乱。
1.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是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又一直接原因。正确的家教应该是和谐的、民主的、温暖的。在家里。父母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衣食,而对子女的思想变化、心理状况以及成长中所遇到的人生困惑等则少有关心,相互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部分家庭父母关系不和,对孩子造成了相当大的心灵伤害。因为父母的争吵打闹,导致学生不愿见父母,烦父母。长此以往。家就失去了对孩子的吸引力,孩子整天就想着逃离家庭,甚至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厌倦生活,放弃人生奋斗目标。
1.4传统教育观念作怪。一些教学方式不当传统的教育观念依然在一些教师的心中根深蒂固,一些教师们误认为。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就像绳索一样将他们捆起来,在学生面前保持一定的威严,才能让学生听话,才能压住课堂,因此,对犯错或学习不好的学生动辄进行指责或呵斥。对于正在成长发育期阶段的广大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身体、心理每天都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外界的任何信息都可能对他们产生影响,而这一时期又是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如何将身心健康与学习进行有效地结合。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十分关键。
2努力挖掘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许多显性和隐形的心理健康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在学习初中政治“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时,可以利用《宪法》的规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权力观,正确认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培养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的公民意识,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学会与他人与社会的正常交往,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3构建情境教学,促进和谐教学氛围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良性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突出以活动为主,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以学生的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在活动中建立起学生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成长。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化倾向
现在的很多中学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一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像讲授数学、语文课那样,热衷于讲解心理学的概念、理论, 方式单调、乏味,学生则在课本上勾勾划划,课下认真背书,完成作业,更有甚者,还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课的考试。殊不知,心理健康课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烦恼,以及出现的诸多不适应的发展倾向,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让他们轻轻松松学习。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
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治疗”和“指导”意识较强,选择心理障碍的较多,选择发展性问题的较少,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肆意医学化,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有些学校让校医充当心理辅导人员,像医院里记录病历一样来对学生情况进行登记。不少学校的领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了错误的宣传,使学生认为只有当心理有疾病时才能去心理咨询室,这种医学化的倾向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事实上,中学生生的心理从总体上来说是健康的,只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适应性的问题,不能和医学意义上的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简单地混为一谈。
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主要表现为,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课,配备了教师,但是由于教育者自身教育观念的影响,往往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品德课工作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再加上宣传上的不力,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前来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仅是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硬件”之一。
三、如何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
1、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者的队伍建设
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要有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目前,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起步实验阶段,各个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相当缺乏,专职教师一般为1―2名,而学生达几千人。教师既要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又要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还要开展各种心理训练,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心理服务的需要。
每个学校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人数是有限的,但兼职教师的发展空间很大,班主任、品德课、政治课教师都可以成为很好的兼职教师。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把兼职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继续教育的计划。通过培训,使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要有效地开展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具体操作,必须建立一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
首先,校长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以班主任为基本队伍,以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为中坚力量,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来进行,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利用班主任工作、学校、班级或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除此之外,还要与学校外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相结合,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
另外,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的多少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又可分为面向全体学生和面向个别学生两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采取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建立心理档案、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等形式;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采取个别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
矫正等方式。
3、借鉴成功经验,用理论指导实践
经过近20年的研究实践和探索,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功经验。许多学校在如何编排适合学校特点的大纲和教材、如何成功上好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如何有效地组织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何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如何做好各类学生问题的个别咨询工作和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如何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效。另外,西方许多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近百年,发展比较超前,尤其是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各类问题诊断测验、各类学生不良心理的有效干预和课程设置与管理工作方面都有十分突出的成绩和成功的案例。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借鉴这些成功经验,总结其成功的基本方法,并结合一定的心理学理论更好地指导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这样可以避免盲目摸索和过多失败的尝试,更快地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的人首先应是一个心理健康的、具有良好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标志,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新课题。中学生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探索。
参考文献
[1]吴文菊 赵玉东,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 健康教育 中学生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是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包括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1.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踩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所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2.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美国中小学参与心理咨询的人员有如下几类人:有关的医疗专家、健康专家、教育专家(包括教育专家、学科教师、特殊教职人员、资源人员)、行政人员、学生、家庭成员和学校协助部门等。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我分管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有一次,我到心理咨询室了解情况,我发现我班学生×××徘徊在门外,我觉得应该帮助他。于是经常找他闲聊,了解到他因学习压力过重,致使学习紧张、焦虑,成绩下降,进而产生自卑心理,结果恶性循环。找出症结后就能“对症下药”,我与他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的办法,他初中成绩拔尖,父母期望过高,高中基础不扎实,学习竞争激烈,一时无法摆脱失败的困惑,便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我提出如下几个解决办法:①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②树立成功意识,不断激励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③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虑成绩的名次;④学会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释放精神压力,保持轻松、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经过多次的心理疏导,他的情绪终于较为稳定,成绩也稳步上升,2007年高考总分取得627分的成绩,各学科中最高分是语文,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看来,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因篇幅所限,社会因素在此暂不谈及。)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们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很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
关键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0-012-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而人们对此在认识和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误区和狭隘化倾向,这已严重影响了初中学生正常的生活与学习。因此,重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根本上搞好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其狭隘化倾向的现状。
一、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当前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一是学习压力感,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一听说测验考试等,心里就紧张;二是偏执。偏于固执,总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任,自以为是;三是敌对。经常与人抬杠,或者有打人冲动;四是人际关系敏感。与人相处,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不喜欢我;和异性在一起,非常不自在,说话脸红;五是抑郁。精神苦闷、低落,闷闷不乐。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整日无精打采;六是焦虑。心理烦躁,总觉得有什么事;七是自我强迫现象,明知没必要做还要做;八是适应不良。对学校的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九是情绪不稳定,忽高忽低;十是心理不平衡性。他人比自己强或是他人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心里就感到不平衡。其中,学习上带来的压力感,是当前初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一,教育界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这是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这一现状有所改观,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成为当前中学教育的一项专门课程,一部分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还没有把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还没有认识到良好的情绪、健全的人格以及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职能的重要作用,还不能把日益增多的初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同思想品德加以区别,把学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笼统地认为是学生的人品、道德和思想问题,不能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妥善和治疗性地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
第二,应试教育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这是当前导致我国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有些学生一临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还有的甚至在考试前发烧头痛,最后不得不中断考试。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特别是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无视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承受能力,一味给学生增加学习压力,致使一些中学生出现了心理紊乱,甚至产生了变态心理。
第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不正确的家教构成了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第二个直接原因。正确的家教应该是民主的、温暖的。而据调查,现在有70%的家庭存在教育方式不当的问题,或者对子女过分保护溺爱,或者对子女过分干涉。“听话教育”、“分数教育”,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
第四,传统教育观念作怪,一些教师教学方式不当。现在,传统的师道尊严和严师出高徒的教育观念依然在一些教师的心中根深蒂固。一些教师认为,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必须对学生严格,在学生面前保持一定的威严,这样才能让学生听话,才能压住课堂。因此,对犯错误或学习不好的学生动辄进行指责和呵斥。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形成对立面,出现抵触情绪。
三、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加强家庭教育。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转变只重分数,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同时,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重视社会教育功能。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另外,积极营造社会、学校共同教育的良好局面。可以通过聘请心理医生来校开辅导课或是请公安干警来上法制课等方式,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总之,只有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真正把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才能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东方出版中心,2002.
——如何引导中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索
菱湖三中 鲍明国
论文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促进学生全面进步的一个障碍,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这一实际出发,通过研究和探索如何引导中学生加强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探讨和分析了目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心理教育DIY[1]的对策。
关键词: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DIY 积极的自我暗示 “皮格马利翁效应”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忧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改变了过去重视知识,忽视能力的弊端。但是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报道却屡见报端,如女中学生自杀、初中学生离家出走等等。有资料显示,我国初中学生中有32%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存在心理问题。有关专家曾对两万多名中学生跟踪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重视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愈来愈多的专家学者、有识之士把重点课题日益引向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研究上。但在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研究仍显得被动,过去的心理教育研究,重视教师对学生心理辅导方法的比较多,偏重于教师的“导”,但是我们知道,要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还更要注重学生这一头的“悟”,否则就是“一头热”。基于此,本文从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这一实际出发,通过研究和探索如何引导中学生加强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探讨和分析了目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心理教育DIY的对策。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根源需深剖
医生看病注重对诊下药,心理教育亦是如此。针对引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不同根源,我们理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手段与方法,以便更好的做到有的放矢的引导与帮助。因此首先要认清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从调查和典型事例分析来看,引起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原因: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受不良社会舆论的误导,一些中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偏差,中学生缺少必要的精神支柱和理想信念。另外,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电脑网络的普及,给相对纯洁的学生心灵造成了很大冲击。很多学生沉缅于此,若缺乏及时而有效的引导,就会造成学生心理的迷惘,极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2、自身原因: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青春期”阶段,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在发生急剧变化,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内心充满了矛盾与冲突;而且现在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偏低,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就极易出现心理问题。
3、家庭原因:现代学生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都“成龙成凤”,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再加上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和“小公主”,过分溺爱;而且家庭教育方法和策略上也有偏差,如果缺少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孩子的心理矛盾就不能及时排除,也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问题。
4、学校原因: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育重要性已达成一种共识。因此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校教学的显象就表现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上。所以学生的课业负担不断加重,而且有些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当,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教育,使学生处于恐怖和焦虑当中,长此以往,带来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以上诸多原因使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突出,如何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和措施,已成为心理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的重要课题。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为我们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途径。但是大部分都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去研究和探讨的,如何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去研究和探索,我觉得更有现实意义。因此,我从学生角度对如何引导中学生加强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作了一些探索,积累了一些个人的认识和经验。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IY前景让人喜
所谓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IY即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学生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与评价,来发现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自我剖析原因,采取积极的心理活动方式来消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这种方法对于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1、加强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手段。由于目前中学生在学习、情绪、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各种心理问题的成因也是各不相同,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而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从受教育者角度出发,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调控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目的,它比其它方法更直接和有效。
2、加强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通过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基础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正确分析自己,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和我们基础教育的改革目的不谋而合。因此,加强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中学生心理教育DIY方法需探索
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但是如何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解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日常心理教育过程中,我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教育相结合。以下是我在加强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中经常采用的较为有效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自己,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其实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起因是没有科学的正确的认识自己,由于高估了自己,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片面看问题,把错误总是归于别人,容易嫉妒他人,从而出现了偏执、自负。由于低估了自己,总觉得自己不行,从而产生了自卑。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教育,首先就要让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不仅要让学生如实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要让学生正确看到自己的优点,切不可因为某一次的失败,就认为己不如人,要学会正确的归因。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对于自卑的同学,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分析每一次失败,指导学生从学习方法、努力程度等角度去分析每次的得与失。
2、要激发起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马斯洛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有生理、社会等需要。而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行为基本遵循这样一个规律: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因此,需要是引发人们积极性的源泉,是解决人们行为的心理动力,它可以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自我教育。动机是与满足某种需要有关的维持和发动活动的内部动力。激励动机能使学生产生新的更高的成就动机,才能把社会需要规范要求转化为学生主动地接受教育的精神需要,学生就能主动、自觉、努力、积极地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从而有效的解决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
3、指导学生学会开展适当的竞争。适当的学习竞赛可以激发人的斗志,调动人努力学习、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提高学习成绩,巩固学习成果。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有意识地配合教学开展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竞争竞赛活动,以产生自我激励教育作用。心理学实验表明:个人间的竞赛比集体间的竞赛更有效果;简单的作业竞赛比复杂的作业竞赛更能激发人的学习积极性。我刚接受初三(4)班时,班里有一位小陈同学,学习成绩很差,据初二的老师讲,该同学上课经常睡觉,没有任何的学习兴趣。经过我平时的观察,发现他其实有很强的好胜心。因此,我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有意识的让他和班级里一位学习成绩比他稍好的同学展开竞赛,让他在同水平的比较中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进步,从而激发了他的自信心,同时了增强了他在学习上的自信。后来我又指导他在劳动、纪律、体育等方面也展开竞争,该学生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自我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4、通过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这是自我教育的起点和希望。“自我暗示”是指自己将某种观念暗示给自己,以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就能提高学生的信心,找到自己的优点,就能坚定自己的信心,从而增强自我教育的自觉性。有些同学因为学习基础不好,成绩较差,在无数次的失败面前,从而产生了自卑,不合群,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因此,老师就必须善于发现这些同学的长处,帮这些学生寻找突破口,指导他们,告诉他们,当遇到某些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要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比如“别人行,我也一定能行,别人能取得成功,我也一定能成功”“我能,无限可能”等。让他们看到希望,从而增强自信。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些学生战胜自己的自卑心理,塑造健康积极向上的完美人格,从而满怀信心迎接挑战。而有些在情绪方面容易冲动、失控的同学,碰到要发怒时,给自己以暗示“不要发怒”,当遇到会引起心情紧张的事,给自己“不能紧张”、“紧张要出差错”的暗示等,往往可以起到缓解紧张、稳定情绪的作用,从而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质。
5、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自我培养健康心理。教育学家杜威提出要在“活动中学习”的思想,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在的情境教学和教育中不断的自我启发和调整,教师组织情境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要在社会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到了高度的赞扬,认识到了自我存在对他人对社会的重要性,从而改变了“无所谓”的不思进取的态度,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6、学会合理宣泄不良情绪。由于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性格还未成形,情绪上也还不太稳定。遇到情感挫折时发泄常常采用比较极端的方法,往往不能自控。因此教师要从这一特点出发,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防止不当的发泄。比如让他们尽情倾诉,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另外学生也要配合教师的心理教育工作,可以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等形式,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电话、心理咨询信件等隐蔽形式与教师展开心理的交流和对话。或者通过名人名言等积极情绪来取代原来的消极情绪,从而达到塑造学生健康心理的目的。
心理学界有个“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神话故事,据说在古代的塞浦路斯,有一个国王,名字叫皮格马利翁。他是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后来竟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把全部心血灌注在学生身上,就会起到极好的效果。只要我们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学校心理卫生学》,陈家麟,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2、《学校心理辅导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引导人生——心理卫生学》,陈永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256页。
4、《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胡胜利,《心理学报》
5、《关于心理卫生事业的建议》,陈学诗等,《大众心理学》1996年第10期。
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个性特点,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对中学生身心潜能素质和社会素质的开发。
目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自我评价过高、自负、目中无人;自我评价过低、自卑、自弃,轻者对生活无信心,重者易自残、自杀;自我评价不稳定,常带片面性;渴求理解,又自我封闭。时有因老师(父母)的批评而离家出走,或者跳楼、卧轨自杀;又或者将老师(父母)杀害等见诸报端。这正如斯普格所说:“没有任何人会象青年人那样怀着憧憬,将目光从个人小天地转向宽广的社会,没有任何人会象青年人那样会陷入孤独之中,渴望着被人接近、理解,没有任何人会象青年人那样站在遥远的地方呼吸。”
那么,应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客观的自我评价标准。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正视现实,乐于学习;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期望值,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其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参照体系,形成正确的评价方法。教师以积极、肯定的方式,保护、引导学生的自我评价方法,使学生的评价方法既融汇于符合时代潮流的社会评价系统,同时,又是具有个人特色的个人评价系统。
再次,教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一方面,培养学生通过写日记,自我测验等方法进行自我坚定;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班级集体的作用,通过集体帮助个人,形成自我评价的方法。
最后,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作为素质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并加以科学分析。
一、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存在错误认识目前,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观念认识错误。心理教师或者班主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干预时,更多地是针对一些出现了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矫正,而对全体同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是不足的,许多教育者对全体学生的教育存在缺失。一旦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教师才会主动干预。这就导致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预见性与防范性,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
2.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匮乏根据目前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外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配备大概是每400人有一个专职的心理教育教师。但是在目前的中国许多学校,尤其是学习压力比较大的高中学校,心理教育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在一些学校虽然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但是真正发挥作用的并不多,而且专职教师也相对较少。有一些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或者不具备专业知识或者专业资格,或者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并没有真正地发挥作用。
3.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内容滞后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也较为落后,许多专业性人才的培养还主要借鉴的外国的理论或者较为陈旧的理论,知识的更新换代严重不足。因此,在较为陈旧的理论背景下,培养出来的专业性人才与目前中学教育也存在一定的脱轨的情况。而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在进行教育时,并没有真正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让中学心理课程较好地发挥作用。
二、加强中学生心理教育的策略
1.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鉴于目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中学心理教育的迫切性,师生之间应该共同努力,共同塑造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学生。首先,应该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调控能力。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初中生活与高中生活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学习方面,知识的难度与密度都发生的较大的变化。并且一些原来成绩优异的同学,可能到了一中这样一个环境,发现周围许多学生的成绩都比自己优异,这样就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因此,在初中与高中衔接的过程中,一些学生的心理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果学生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效地自我调控,那么学生的就可能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其次,许多初中学生没有住校地经历,到了高中以后,就要过集体生活。一些学生可能处理不好与宿舍同学之间的关系,或者不习惯学校有规律的作息生活。这样无疑加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或者学生之间的矛盾比较尖锐。而学生自己又找不到一个妥善的处理办法。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心理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让学生的心理落差在较短地时间内获得较好地调整。同时心理教育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接受与适应全新的环境,要针对新环境及时作出适当地调整,用一个积极地心态去适应全新的环境,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
2.首先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每天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因此,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要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传播正能量的东西,在当下社会,有些教师面临各种压力,就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并在无意中把这些负面情绪带入了课堂,无疑对学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许多学生的观点或者情绪都受到了教师的影响。因此,教师不要把生活中的情绪或者自身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要从正面引导学生,突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另外,一个大的班级,几十名学生也是性格迥异的。教师要站在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不要因为个人好恶而对学生产生各种不良的认识,并在心理上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教师作为教书育人者,既要教书,传递知识,同时也要育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虽然不同的学生,成绩是不同的,每个班级也都有一些调皮生事的学生,但是从总体而言,学生的心理毕竟还处于一个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更高的高度,给学生满满地爱,对学生多关心,多从正面引导,这样才能这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问题学生才会越来越少,最终学校的教育效果才会更加的明显。
3.对学生进行及时正确的生理心理引导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与生理都处于成长期,在方方面面都表现出一点不成熟。尤其是心理成熟的相对缓慢些,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身体与心理成长并不是均衡的,容易让学生的心理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学习上困难以及男女生之间的交往都会让学生的心理产生变化,如果这种变化不能引起老师的注意,有的孩子可能就会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最终让自己的心理发生一定的扭曲,最终就走向了歧途。例如,我校一位学生,在高一的时候产生了早恋的倾向,在向一名女生表白遭到拒绝后,喝酒消愁,打架滋事,最终险些因此背了处分而辍学。可见,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并不成熟,一个很小的外因刺激就可能让学生作出一些过激的行为,有些最终还要酿成悲剧。因此,教师必须对高中阶段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