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范文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1: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院环境卫生监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

篇1

关键词:医院感染;感染率;常规环境卫生监测;影响

中图分类号:R82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所谓医院感染,主要指的是患者在入院后所发生的一系列感染病症,包括住院期间以及出院后在院内获得所发生的感染。常规环境卫生监测是医院为了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而进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它的主要监测项目大体包括有:医护人员的手、空气以及物体表面等方面的卫生情况,其主要的检测方法为:通过对细菌的培养,来观察和分析监测项目的细菌类型和总数。本文选择2008年03月~2013年03月间,在我院住院时间大于2天的患者若干例,并对他们住院期间的医院感染率和常规环境卫生检测结果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在2008年03月~2013年03月间,入院时间>2天的患者若干例,具体2008年患者859例,2009年患者963例,2010年患者854例,2011年患者908例,2012年患者943例。患者的年龄大约在28岁~84岁之间,平均年龄大约为49.55±6.75岁;女性患者有2096例,男性患者有2431例。全部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情况、临床病症等方面均存在对比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 将全部患者按照年份的不同划分为5组,并分别对他们进行医院感染率和常规环境卫生方面的检测。

1.2.2 医院感染率检测:对全部患者按照入院时间的先后进行顺序登记,并由医院组织感染专职人员对他们进行跟踪调查。调查人员要详细的观察和记录患者每天的病症情况,并仔细查阅每天的患者出院病历,而后准确、全面的填报其相关的报表和资料。要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布的相关政策规定对医院感染的情况进行判断和确诊,并对医院感染发生率进行统计和分析。

1.2.3 常规环境卫生检测:医院选择抽调一批经过专业培训的专职人员组成检测组,对医院内部的一些重点科室(例如重症监护室、治疗室、供应室无菌区、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换药室、针灸推拿治疗室等等)进行常规的环境卫生质量监测。具体方法为:采集各个科室中的空气、医护人员手表面以及各类物体的表面卫生常规监测标本,并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处理和检测,并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医院卫生标准规定进行检测结果的判定,并对其卫生检测合格率进行统计和分析。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4.0软件对不同年份患者的医院感染率以及医院进行的常规环境卫生检测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当P<0.05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常规环境卫生监测的情况比较

医院在进行常规环境卫生监测过程中,主要对空气、医护人员手表面以及各类物体表面的卫生情况进行检测,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常规环境卫生监测内部各个方面检测结果的比较

2.2常规卫生监测合格率同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之间的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在全部被抽查患者中,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即为:5.01%、3.95%、3.62%、2.75%、2.12%,各组患者之间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P<0.05);医院进行常规环境卫生监测的合格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即为:92.45%、93.78%、94.08%、94.89%、95.69%,各组患者之间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P<0.05)。详见表2。

表2常规卫生监测合格率同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之间的比较

3讨论

医院常规环境监测,要指的是对医院内各个科室的各方面卫生情况进行的常规性监测,其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医院的环境卫生质量,控制病菌传播,降低院内感染率。医院感染,要指的是患者在住院后获得的一系列感染病症,它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以及出院后由住院期间获得的病菌引起的感染情况。经过统计结果分析显示,我院自2008年以来,每年的医院感染率成逐年下降的趋势(5.01%、3.95%、3.62%、2.75%、2.12%),每年的常规环境卫生检测结果呈逐年升高的趋势(92.45%、93.78%、94.08%、94.89%、95.69%),这表明医院进行常规的环境卫生监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控制医院感染情况的发生率,但其合格率却不是医院感染率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 刘香莲.医院常规环境卫生监测对医院感染率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20(06):375-376

[2] 曹卫平,毛雨,孙炳吉,陶纲,王岚.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及其意义[J].现代医药卫生,2012,22(13):3509-3510

[3] 陈亚.医院常规环境卫生监测及对医院感染率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0,15(04):2920-2921

篇2

[关键词] 环境监测;医院感染;合格率;感染率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28-0142-04

医院是患者高度集中的场所,病原微生物会在医院环境内通过各种途径侵入抵抗力低的易感人群而造成医院感染[1],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院感染管理已成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感染控制以科学监测为依据,感染管理为手段,能进一步达到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的目的[2],目前我国的医科院校中尚无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学科[3],本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也没有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目前本院已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等进行医院环境卫生监测多年,现将日常环境卫生监测结果与医院感染率进行比较,判断监测是否有意义、监测手段及监测频率是否合宜等因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2015年环境卫生监测项目、数量和合格率以及医院感染监测例数、感染例数和感染率均来源于本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主办的《医院感染管理简讯》。

1.2 标本采集

由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专职人员依照《消毒技术规范》等规章制度的操作程序,对相应部门的采样点进行采样。

1.3 方法

监测方法和结果判定,按照原卫生部《医院消毒卫生标准》、《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执行,空气采样用平板暴露法(沉降法),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和无菌物品用棉拭子涂抹法,湿化液、消毒液、透析液、水(污水)用倾注法。

1.4 诊断标准

根据原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诊断。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2008~2015年医院环境监测合格率

共监测标本20179份,其中空气14526份,占72%,合格率最高的是消毒液(100%),最差的是湿化液(76%),具体的监测情况见表1、2。

2.2 2008~2015年医院感染率

共监测234160例,感染3096例,平均感染率1.32%,其中以2009年感染率最高(4.64%),2013年最低(0.70%),见表3。

3 讨论

医院感染情况:共监测234160例,感染3096例,平均感染率1.32%,低于刘开琴等[4]报道的1.73%,更低于杨金燕等[5]报道的2.66%,2008~2015年医院感染率依次为3.09%、4.64%、1.33%、2.22%、1.44%、0.70%、0.80%、0.78%;均低于国家原卫生部三甲医院感染率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合格情况:共监测标本20179份,合格18634份,平均合格率为92.34%,高于徐北霜等[11]报道的90.50%;空气平均合格率为94.00%,均高于陈淼等[12]报道的78.00%和张月红等[13]报道的92.72%,医务人员手平均合格率为86%与李六亿等[14]报道的干预后医务人员手的卫生可达的85.17%和赵爱华等[15]报道的87.82%相近,物体表面平均合格率为83.00%,低于赵丽仙等[16]报道的98.3%,却高于刘芳菲等[17]报道的58.14%;湿化液平均合格率为76%,高于朱小玲等[18]报道的使用24 h合格率60%,却低于此报道的一次性吸氧装置中湿化液合格率100%,无菌物品平均合格率为99%,与杜江等[19]报道的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效果监测合格率为98.87%相近,消毒液合格率高,几乎达到百分之百,与刘娟等[20]报道的100%相近。2008年和2009年进行透析液监测,2010年至2013年却停止监测,2014年又开展了监测;监测期间平均合格率为97%,低于曾玉辉等[21]报道的98.79%,却高于于明明等[22]报道的87.3%;水(处理后的污水)平均合格率为91%,高于黄金波等[23]报道的75%,8年中经统计:χ2空气=786.55,χ2医务人员手=79.08,χ2湿化液=76.34,χ2物体表面=15.19,P均0.05;说明医院环境卫生监测中空气、医务人员手、湿化液、物体表面的合格情况变化有差异。2009年医院环境卫生监测项目中的空气、 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湿化液的合格率是最低的,而当年医院感染率却是8年中最高的,2010年以后明显加大了空气、 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监测频率,逐步调整监测方案后,医院感染在2010~2012年波动中明显降低,证明调整监测是合理的、有意义; 2013~2015年合格率维持较高水平,经统计χ2医务人员手=1.14,χ2物体表面=5.46,χ2湿化液=0.35,P均>0.05,空气χ2=86.69,P

总之,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目前的监测均明确了监测目的,确保了监测质量,保证了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人群的监测,发挥了监测作用,但是本文认为医院环境监测工作还可以在节约资源的情况下发挥其更科学的作用,所以仍然有需要完善的方面,建议停止无菌物品的监测或者改善微生物室达到监测条件时再进行此项监测;停止物体表面、湿化液的常规监测,改成目标性监测;空气和医务人员手可以适当减少监测频率,消毒液需保持现在监测频率;透析液每月至少用量化法对其进行一次细菌学监测;提倡对处理后的污水进行监测并加大监测频率。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暴发调查以及工作中怀疑与任何环境和用品等有关时,应立即进行其目标性监测。

[参考文献]

[1] 周慧,白丽霞.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31(1):78-79.

[2] 钟振锋,萧帼穗. 医院感染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179-180.

[3] 李六亿,郭燕红,赵艳春,等. 全国医院感染管理专业设置的调查[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3):309-311.

[4] 刘开琴,孙莉,范九波,等. 2010―2012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4,13(8):497-499.

[5] 杨金燕,索继江,许玉冰,等. 综合医院两年医院感染情况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8):1898-1900.

[6] ⒄裆,金大鹏,陈增辉. 医院感染管理学[M].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819.

[7] 朱小芳,赵霞,郑润菊,等. 2014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0):2239-2241.

[8] 康运凯. 某医院2013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调查[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1):60-61.

[9] 李丹,徐丽丽,王国权,等. 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1):5294-5295,5317.

[10] 李金梅,李家斌,王进. 综合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102-104.

[11] 徐北霜,董健,郗德凤. 2012-2013年德州市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析[J]. 预防医学论坛,2014,20(8):598-600.

[12] 陈淼,陈岩,许欣.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31(21).257-257.

[13] 张月红,吴奕征,陆建红,等. 医院连续4年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3):284-285.

[14] 李六亿,袁建峰,赵艳春,等. 医疗综合目标评估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的影响[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5, 14(1):16-19.

[15] 赵爱华,韩书林. 泰安市医疗机构消毒效果分析[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3):222-223.

[16] 赵丽仙,王缓,钱丹,等. 2010-2014铜陵市医疗机构消毒灭菌质量监测[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3):218-219.

[17] 刘芳菲,李金娜,何小静,等. 应用ATP生物荧光法调查医院环境物体表面及医务人员手清洁度[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1):52-55.

[18] 朱小玲,王华,张艳,等. 氧气通路中连接口及湿化液细菌污染的监测与分析[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7):81-83.

[19] 杜江,刘南,朱兵,等. 重庆内部分医疗机构消毒与灭菌质量监测分析[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3):224-226.

[20] 刘娟,徐勇,于雪岚,等. 内江市医疗机构消毒质量十年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4):324-325,328.

[21] 曾玉辉,林香玉,蔡水波.血液透析室透析液及透析用水细菌污染调查分析[J]. 医学动物防制,2016,(1):85-86.

[22] 于明明,徐斌. 2012-2014年淮坊市各级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分析[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8):756-757,760.

[23] 黄金波,蓝云清,潘孝猛,等. 丽水市各类医疗机构消毒质量调查与分析[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1):42-44.

篇3

【关键词】环境卫生;监测;讨论

【中图分类号】R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1034-01

为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做好消毒灭菌工作,院感办坚持每月对全院重点科室进行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等环境卫生消毒灭菌质量进行监测,现将我院3年来环境卫生监测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院感办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全院15个科室及重点部门环境卫生学监测记录。监测对象包括:手术麻醉科、供应室、内窥镜室、口腔科、急诊科、产房、新生儿室及各病区治疗室、换药室、病房等Ⅱ~Ⅳ类环境的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灭菌器械及使用中消毒剂。

1.2方法

由检验科及院感办专职人员每月到科室采样。采样和检测方法依据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及《实用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与技术》〔1〕。

2结果

共采样1901份,合格1852份,平均合格率为97.42%。灭菌器械、使用中消毒剂、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室内空气监测合格率从高到低依次为:100%、99.17%、96.52%、96.27%、95.94%。(表1)同期院内感染发生率为:2010年0.8%,2011年0.61,2012年0.41%。

3讨论

3.1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不合格主要原因 监测结果显示: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监测合格率相对较低。空气不合格主要原因是:个别治疗室、注射室、检查室建筑面积小、布局不合理,一室多用,病人多时治疗室使用频繁,消毒时间不够或消毒不及时;物体表面不合格原因是:个别科室工作繁忙,治疗室、治疗台、治疗盘、检查床等室内物体表面清洁不到位,消毒液配置不规范,抹布不清洁;医护人员手不合格主要原因是:洗手设施不符合要求,医护人员不重视手卫生,治疗前后不能正确洗手或手消毒;消毒灭菌监测不合格另外原因还与医护人员院内感染控制意识不强,科室不重视院内感染质量管理有关。

3.2改进措施

3.2.1加强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增强医护人员院内感染控制意识,每季度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消毒隔离等院感知识进行培训,并组织考核。

3.2.2加强重点部门医院感染质量督查,对消毒灭菌质量存在问题,及时督导科室整改,并进行效果评价。

3.2.3完善供应室、手术室、产房、口腔科、治疗室等重点部门空气消毒设施及手卫生设施,病房、待产室及检查室等配置移动式等离子消毒机,治疗车、治疗盘配快速手消毒剂。

3.2.4每月认真做好重点部门的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监测不合格的及时反馈给各科室,并督导各科室改进后,再次进行监测,直至合格。

篇4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641-02

我院是一所城市二级甲等医院, 医院环境微生物监测重点部门每月自行监测,医院感染管理科与微生物实验室每季度再抽样监测一次,监测结果以医院信息形式通报全院,不合格结果与科室绩效工资挂钩,从而进一步规范了医院环境及诊疗用品的清洁消毒灭菌工作,减少了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医院感染患病率从2009年的6.24%下降到2011年的2.15%。现将2011年医院环境微生物医院感染抽样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方法

1.1 监测对象:对消毒供应室、手术室、口腔科、胃镜室、透析室等重点部门及全院临床(主要是治疗室、换药室)、门诊医技科室等进行采样监测,并做细菌培养。监测项目包括空气、诊疗用品、 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和使用中的消毒剂(包括手消毒剂)、灭菌剂、洗手液等。

1.2 监测方法: 每季度抽样监测一次,全年共四次(不包括重点部门每月一次的自行监测),均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与微生物实验室共同完成,采样方法和监测结果判定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及《医院消毒卫生标准》执行。

2 结果

2.1 工作人员的手采样监测 167份,正确率97%,合格158份,合格率94.61%。其中护士的手监测合格率为96.5%,医生手的监测合格率为92.72%,包括门诊医技各科室,其中培养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白菌各2份,铜绿假单胞菌1份,其他均为菌落数超标。

2.2 各类物体表面采样监测 186份,合格169份,合格率90.86%。其中2份培养出大肠埃希菌、1份肠球菌,其他14份均为菌落数超标。

2.3 空气采样监测220份,主要是重点部门,合格215份(5份细菌菌落数超标,但未培养出致病菌微生物),合格率98.01%。其中手术室为99.88%,治疗室合格率95.65%,消毒供应中心为98.36%,重症监护室98.15%。

2.4 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剂、洗手液监测 采样38份,合格38份,合格率100%。主要是对使用中的2%戊二醛、0.5%碘伏、75%酒精、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进行了生物监测。

2.5 诊疗用品采样监测159份,其中无菌物品69份,合格率100%;其他90份为消毒后物品,合格83份,合格率92.22%,其中2份培养出大肠埃希菌、1份培养出铜绿假单胞菌,其他均为菌落数超标。

3 分析

3.1 使用中消毒剂监测合格率100%。消毒剂由药剂科统一招标购进,符合要求,使用中各科室加强了管理,碘伏、酒精容器每周二次灭菌更换,消毒剂及盛放容器均注明启用时间,及时加盖防止挥发;2%戊二醛每周更换,每日使用前进行化学监测,含氯消毒液每日更换。

3.2 物体表面监测中,主要是对病区护士站电话、电脑键盘、办公室门把手及治疗台面、水龙头等进行了采样监测,护士站电话、医生办公室门把手培养出大肠埃希菌,一份培养出肠球菌,其他均为菌落数超标。监测不合格的原因是个别护士擦拭台面或者其他表面时用的抹布欠清洁,有的未用消毒液擦试及清洁消毒不彻底所致 。在日常工作中,各病区十分重视治疗室的清洁消毒,因此监测不合格的表面主要是电话、电脑键盘、门把手等。

3.3 在工作人员手的细菌监测中发现,临床上护士洗手最认真,方法正确,合格率高。但医生及其他人员手卫生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门诊医技科室,七步洗手法欠熟练、欠规范,未能按《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彻底清洗,因此正确率、合格率都较护士略低。另外,感染性疾病患者较多的科室,医护人员手污染也较重,平时手卫生不到位,监测时不达标。

3.4 空气监测中,主要是对重点部门进行了采样监测,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监护室合格率较高,原因是环境要求高、设备先进,工作人员重视程度高,操作更规范,在设备科努力下,及时清洁、更换,治疗室使用的是紫外线灯管,虽然灯管强度符合要求,但是存在由于病人多、工作忙,有时消毒不到位。

3.5 全年对无菌物品监测均合格,包括一次性无菌物品及压力蒸汽灭菌物品,表明药剂科严格按照《消毒管理办法》及其他相关要求全院统一招标购进合格适用的一次性无菌物品,消毒供应中心认真执行卫生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严格清洗、消毒、灭菌及监测,确保了合格率100%。

3.6 其他诊疗用品主要是雾化、吸氧、暖箱、内镜、体温计、血压计等相关用品,培养出致病微生物的是雾化器水槽、使用中暖箱及血压计袖带。表明雾化器使用中,水槽的清洁、消毒很重要,使用中暖箱污染不容忽视,虽然使用不到五天,因此必须每周更换暖箱并进行彻底终末消毒,血压计袖带的清洁消毒工作应进一步加强。

4 讨论(改进措施)

4.1 认真落实《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一步加强手卫生管理。各重点部门、病区、门诊诊室、医技科室均配备了非手触式水龙头,监测中发现,各重点部门及治疗室、医师办公室均按要求使用了医用洗手液,而门诊、医技等科室使用的肥皂或香皂污染较重,存放不符合要求(皂盒不清洁、不干燥);因此应加强手卫生培训,提高认识,重视手卫生,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改进干手设施,重点部门使用干手纸巾,其他科室可备干手小毛巾,每日清洁消毒,不可在工作服上擦或用不洁毛巾擦手;提高日常手卫生自觉性、依从性,治疗台(车)、换药车、监护床、暖箱、特殊感染病床、无洗手设施的个别门诊诊室及医技检查科室应配备快速手消毒剂,接触病人前后、无菌操作前、处理药物前、处理污物后等均须洗手或卫生手消毒,严防交叉感染。

4.2 加强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治疗室操作台面及治疗车随时清洁,每天消毒,可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抹布专用并保持清洁;病区电话、电脑键盘、办公室门把手、水龙头等医务人员手频繁接触的表面保持清洁,500mg/L含氯消毒液每周彻底消毒一次,遇污染随时消毒。

篇5

过去的几年,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为学校开启第三次创业的新征程和实现高水平创新性全国高职名校的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与经济社会的需求、学生的愿望、教师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面临严峻的挑战,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专业规模和布局分布不均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不能紧跟市场潮流,教师未能及时掌握企业的最新技术和行业信息,教材内容和信息不能及时更新和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在行业中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教学名师、技能大师数量不足,教学科研团队有待进一步培育,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质量不高、特色不特、合作的程度不深,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故在工业4.0背景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系统的高职院校专业校企共建模式,对高职院校专业的良性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有效指导校企合作实践,提高校企合作绩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校企共建专业模式

根据以上的不足,在国家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年行动计划的引领下,秉承立德立新,乐学乐业的校训,结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与职业一体、学业和岗位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必要措施提高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体如下:

1、要明确把握学校教务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凸出顶层设计学校的工作目标和方向应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的特色来把握,从企业需求、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就业发展三方面需求为出发点,按照五年、三年、年度的节点进行系统的谋划,明确重点开展的任务清单,理清学校内涵发展的思路。

2、采取措施营造浓厚干事创业的科研学术氛围提高积极性和浓厚氛围,应做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尊重教师的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要尊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老师,使他们得到认可,有种自豪感和归宿感。

(2)要定期的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到校进行学术讲座和工作交流,形成常规性的文昌论坛活动。

(3)逐步在条件成熟的学院建立教学团队,同时制定必要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办法,使它们多出成绩,出好成绩,利用教学团队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吸引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浓厚学术科研氛围。

3、要建特色、树品牌、凸内涵,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要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工作,以适应学校的三年行动计划规划目标和培养名专业、名课程、名教师、名学生、名企业、名文化的要求,做到内涵提升,外延拓展。

(1)加强品牌和特色专业建设。鼓励二级学院走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和内涵发展之路,实现一院一特色、一院一品牌

(2)重视孝文化和创新创业文化的育人特色,营造立德立新、乐学乐业的育人氛围。

(3)积极提升专业层次和课程转型升级:积极把国家精品课转型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在线公开课程,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和知名度。

4、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动态优化机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工作的良性发展,需要创新一套科学、合理、系统的教学管理办法,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措施,构建专业布局和专业结构的动态优化机制。具体做法如下:

(1)强化五表联审制度

这五个表分别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制定的教学计划进程表、每个学期有相应的教学安排表、每门课有对应的授课计划、每个班有一个课表、教学实施过程中每节课有一个授课登记表,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能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教学质量的诊断和改进。

(2)深化专业的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的市场化、社会化,促进专业建设和企业的共同发展,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这种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方式,有利于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紧跟市场潮流,符合企业实际需求,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高新技术的学习和推广通过校企共建把企业的最新技术和行业信息传递给学校,专业教师可由此获得最新的信息资料,进而转变教学,并加大对行业信息的收集用于指导教学工作,大胆抛弃滞后的教材,与企业技术人员编写适合校企共同发展需求的专业教材,不仅优化了教材,推广了新技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同时也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4)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节约资金,解决学校专业教学场地和设备不足问题,实现办学的创新学校的教育资源(设备、技术等)往往落后于企业生产一线,许多学校花巨资购置实习和生产设备,但学校设施设备的使用受教学进度的影响,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因此使用率普遍降低,如果不添置设施设备,又会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校企合作化解了这个矛盾,提高了现有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了重复投资。

(5)建立以学院为主体、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健全各类规章制度。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引入第三方评价,构建由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四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质量反馈机制,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实施校中厂、厂中校和校外实训基地教学质量监控。

(6)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采取有效举措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通过内培外引、校企互融、以老带新、技能竞赛等措施提高老师的专业技能水平。通过企业实践、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国外培训等途径,培养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骨干教师,并完善兼职教师的选聘、培训、使用、考核制度。

(7)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共同育人,共同发展企业通过签订学生培养订单协议,协助学校制定教学课程和授课计划,使学生在校即可接受企业文化,学习相关知识和技术并达到熟练。企业不仅免除了社会上招工的麻烦,避免了招收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不利因素,同时还省去了对新职工的入厂教育和培训等工作。

(8)校企共建多功能实训基地。在数控实训基地内,与武汉金石兴机器人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共建院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和校中厂。与马勒三环气门驱动(湖北)有限公司、武汉神龙汽车集团等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和厂中校。

三、校企共建专业良性发展的建议

校企共建专业良性发展关键因素是人的因素,为促进校企共建专业良性发展,必须采取综合激励措施调动广大教师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和专业技能水平。

(1)采取激励措施调动学校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我们要综合运用激励方式,构建一种价值激励、情感激励、发展激励等柔性激励和薪酬激励、考核激励、制度激励等刚性激励的立体激励措施来调动广大教师员工的积极主动性。

篇6

第一条为了提高生活环境卫生质量,预防和控制疾病,保护居民健康,促进环境卫生专业的发展,提高环境卫生工作的水平,特制订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各级环境卫生监测站和卫生防疫站的环境卫生科(组)或相应机构(下称环境卫生专业机构)。

第三条环境卫生专业机构的基本任务是:运用环境卫生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开展生活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掌握辖区内环境因素的卫生特征和人群的健康状况;受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行使卫生监督权,根据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有关卫生法规、标准,开展环境卫生监测监督,达到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目的。

第四条本条例由卫生部制订、颁发,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贯彻实施。

第二章任务和职责

第五条县、区级环境卫生专业机构的任务和职责:

(一)对县、镇、乡、村建设规划,小区规划,小型建设项目,街道、乡镇企业,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及生活服务性行业,城乡废弃物处理等实施预防性和经常性卫生监督;

(二)收集整理辖区生命统计资料和其他环境、社会资料。结合本地区特点,开展生活环境对人群健康效应的监测和调研工作;

(三)对农村供水、粪便无害化处理进行卫生技术指导和卫生学评价;

(四)对乡村、街道医院等的基层卫生防病组织进行环境卫生知识培训和业务指导。

第六条地、市级环境卫生机构的任务和职责:

(一)制订辖区环境卫生工作计划,组织、指导区、县级环境卫生专业机构开展各项环境卫生工作,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和考核;

(二)参加制定辖区的环境卫生法规,为当地政府当好参谋。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有关卫生要求,工作规范和实施细则;

(三)组织各区县环境卫生专业机构,共同做好辖区内生活饮用水及水源地、公共场所和服务性行业生活居住区室内外空气等环境质量的经常性卫生监测监督和环境污染急性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工作;

(四)结合辖区生活环境问题,开展人体生物材料监测和环境卫生调研工作,提出改善生活环境质量,保护人群健康的措施和对策,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五)收集、整理、分析辖区生命统计资料,环境污染的健康效应监测资料,并按期填报“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监测报表”;

(六)对城市建设规划、大中型建设项目实施预防性卫生监督;

(七)对进入生活环境的主要日用品进行卫生学评价;

(八)开展环境卫生宣传,技术、咨询服务。

第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卫生专业机构的任务和职责:

(一)制订本地环境卫生规划,组织指导下级环境卫生专业机构开展环境卫生监测、监督、调查研究、科研工作,统一评价指标,实施质量控制,定期进行业务考核。有计划地对本省环境卫生专业人员进行在职业务技术培训,提高环境卫生专业队伍的素质;

(二)参加制定本地区的环境卫生法规,制订有关地方性环境卫生标准、规范、程序、建立健全环境卫生工作常规、基础档案;

(三)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居民健康状况、人体生物材料,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和服务性行业、生活居住和风景旅游区的卫生监测监督和环境流行病学工作;

(四)对城市建设规划,大、中型建设项目实施预防性卫生监督。积极参与环境影响的医学评价;

(五)收集、整理、辖区生命统计资料、环境与人群健康效应监测资料,分析环境健康效应动态变化,提出改善生活环境质量,保护人民健康的措施和对策,包括环境病的防治等,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六)对进入生活环境的主要日用品进行卫生安全性评价;

(七)开展环境卫生技术咨询服务。逐步建立健全环境卫生信息系统。

第八条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的任务和职责:

(一)组织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环境卫生监测、监督、调查研究工作,协助各地解决工作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二)参加全国性的环境卫生法规,标准的起草、制订、修订工作,负责提出全国环境卫生监测规划。组织协调全国性协作任务;

(三)定期向卫生部报告全国环境卫生监测工作,为国家制订环境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咨询意见;

(四)研究制订全国环境卫生工作程序和技术规范,统一全国性的环境卫生监测、检验方法,开展质量控制活动。研制有关仪器;

(五)建立中心数据库储存全国环境卫生资料。在现有基础上初步建立全国性计算机网络,组织指导全国科技情报交流工作;

(六)组织出版全国性环境卫生年报;

(七)通过协作,举办培训班,讨论会等方式培训省级环境卫生技术人员;

(八)研究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早期指标,研究健康效应及评价方法。

第三章组织机构

第九条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是全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业务技术中心。省、直辖市、自治区及地区(州、盟)、直辖市、地辖市均应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环境卫生监测站,该站是当地环境卫生监测工作的业务技术中心。监测站的组织形式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县(旗)及市辖区卫生防疫站要有专业人员从事环境卫生监测工作。任务较重的县区也可根据需要,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并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建立环境卫生监测站。

篇7

候诊室是医院门诊的重要区域,其特点是人群活动频繁、拥挤,病人、病种复杂,带菌情况不一,容易造成交叉感染\[1\]。2003年我国爆发的SARS疫情所造成的健康危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因此,医院总体的服务水平, 不仅与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有关,同时也受医院环境卫生条件的影响\[2\]。根据国家《医院候诊室卫生标准》(GB9671―1996)\[3\],医院的室内环境质量指标主要有室内空气质量,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可吸入颗粒物和空气中细菌总数,其次还有影响室内环境质量的噪声。有文献报道,医院门诊室主要的环境质量问题是噪声和可吸入颗粒物\[4\]。也有认为是细菌总数、相对湿度与噪声\[5\]。候诊室引发的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科学有效地对医院候诊室进行卫生管理工作,保障公众的身心健康,已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目前候诊室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1病人密度高、流量大

上海的市级综合性医院,在高峰期候诊室和输液室往往人满为患。因为人员密集,人均空间相对较小,空气流通不好,且人员流动频繁,所以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当前,各大医院老年病人数量急剧增长,慢性病患者增多,加上传染性疾病、公共灾难、集体中毒、群体创伤等一些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导致就诊者增多。一些人因为看病心切,选择急诊科进行就医,造成急诊科拥挤,这已成为制约急诊医学发展的一个国际性难题,已引起各国医学界及行政管理部门重视\[6\]。

1.2空气流通

候诊室往往是设有空调的密闭房间,通风状况和空气循环较差,缺乏足够的新风量。既往对医院候诊室的环境卫生进行监测的数据显示,医院空气中的细菌数、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噪声超标是医院候诊室的共同特点\[7\]。资料显示,南京21家候诊室内噪声的合格率仅为78.80%\[8\]。上海市黄浦区对综合性医院候诊室、输液室开展的卫生学调查显示,噪声的合格率为0.00%,二氧化碳的合格率为24.07%,其次还有甲醛和可吸入颗粒物\[9\]。虹口区医院候诊区“可吸入尘”过高已成为一个较为严重和普遍存在的问题\[10\]。

1.3医院空气中细菌种类多、密度高

病人、医护人员都携带细菌、病毒,从而可能成为传播者。侯诊室汇集免疫力低、易感染人群,由于人流量大,导致各种病原体的积聚,易造成病人之间、病人和健康人之间的交叉感染。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医务人员的致病菌带菌率可达70.00%以上,是医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染源\[11\]。而病人的致病菌带菌率,则更高。

1.4候诊室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

候诊室病人本身的免疫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偏弱,往往因为候诊时间长,加上身体不适,易造成内心烦躁,常见的症状主要有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易激怒甚至敌对情绪,且长时间暴露在不清新的空气和高强度的噪声中,会出现头痛、头晕、眼部症状(视物模糊)、咽部刺激(咽干、咽痛、咳嗽)、心慌、胸闷等症状,从而加重病情的发展。

2改善医院候诊室环境卫生的建议[12-13]

2.1合理布局

医院建筑物建设时要把好建筑设计卫生审核关,建筑物结构、形状与布局要保证有良好的自然通风,要考虑建筑设计有利于人员疏散,空气流动,有条件的医院可扩大就诊区域以降低候诊区人员密度。同时要加强医院集中空调的设计和使用管理,针对当前日益增加的日均就诊病人数量,要考虑足够的新风量。要严格执行《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定期开展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并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空气净化消毒处置能力。要加强通风和吸尘设施,实现空气单向流动。医院在装修时选择不易附着可吸人颗粒的材料装修地坪,尽量不铺设地毯,不用挂毯装饰墙面。为降低空气中有害气体和颗粒物的含量,城市规划部门应合理安排工业布局和城镇功能分区,结合城镇规划,全面考虑工业的合理布局。

2.2改进候诊室设施

为控制和消除噪声污染,医院应增加候诊室面积,降低侯诊病人的相对集中程度。在风道、排气管口等部位安装各种消声器,以降低噪声传播;候诊室内采用吸声和隔声专用材料装饰墙壁、房顶,或在室内悬挂吸声体,吸收辐射和反射声,以降低室内环境噪声强度。候诊室应使用通风情况良好的房间,并安装空气净化设备保持室内卫生清洁。加强医院绿化建设,增加医院周边绿化面积,包括种树、栽花、植草,建立绿化带。地面实行湿式清扫,垃圾废弃物日产日清并分类按有关消毒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卫生间随时清扫、消毒、保洁。

2.3严格执行标准

严格执行医院候诊室卫生标准,做到经常性监测与及时改进相结合。卫生部于1996年颁布的《医院候诊室卫生标准》(GB9671―1996),是候诊室中有害物质的法定最高限值。它是防止空气污染、保护患者身心健康、评价医院候诊室微环境污染程度、制订环境防护措施的法定依据。医院候诊室应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包括清扫保洁制度、消毒制度、卫生检查、奖惩制度和危害健康事故报告制度等。改善通风设备,减少因室外污染造成的室内污染。同时将加强空气消毒、减少交叉污染作为医院门诊候诊室的制度加以执行。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对医院门诊候诊室的管理.从技术上给予帮助,使医院门诊候诊环境得到合理改善。

3参考文献

[1]刘洪亮.公共场所卫生与传染病预防\[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78- 81.

[2]潘庆忠,宋兴田.医院门诊候诊室微环境卫生监测及评价的统计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2):118-119.

[3]GB9671―1996.医院候诊室卫生标准\[S\].1996.

[4]李志春.成都区县二乙及以上医院候诊室卫生状况调查\[J\].医学动物防制,2006,22(10):763-764.

[5]唐晓敏,梁克为,杨振洲,等.医院空气监测及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33-134.

[6]张晖,王仲,徐腾达,等.急诊科拥挤成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3):235-237.

[7]米虹.成都市医院候诊室的卫生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5):472-473.

[8]杨声.南京市医院候诊室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6,22(19):1596-1597.

[9]徐敏,王珏,张蕴慧,等.上海市黄浦区市级综合医院候诊输液室空气质量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2010,22(9):471-473.

[10]程芳,陈必敬,胡祖荃,等.Z分综合评价法评价医院候诊区空气质量\[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4,21(3):221-223.

[11]刘汝青.广州某大医院门诊候诊室空气污染状况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4,14(3):288-289.

[12]邱国松.浅谈医院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684-685.

篇8

关键词:新生儿病房;消毒机;自然通风;空气净化

在诸多传染病中,有部分传染病可以经呼吸道传播,呼吸道传染病占各种传染病之首[1]。病原微生物主要吸附在空气中不同粒径的尘埃粒子上,以气溶胶的方式悬浮于空气中,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造成疾病的传播。新生儿是医院环境中年龄最小和易感性最高的特殊人群,王靖等报道,空气传播是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2],所以保持洁净的空气是新生儿病房主要的消毒隔离措施之一。本院新生儿病房采用多功能空气消毒机与自然通风间隔交替进行的方法进行空气净化消毒,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净化消毒场所选择本医院新生儿病房中的普通新生儿病室,室内空间为203m3,安装2台适用面积100m3多功能空气消毒机,该消毒机杀菌原理是:高强度紫外线及尘埃过滤两种方法去除病原微生物,照射强度≥1800uW/cm2,消毒时间≥120min,对空气中自然菌的杀灭率≥90%。空气采样用直径9cm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

1.2方法 在同一普通新生儿病室内,室内新生儿12~19人、不限制人员流动状态下,在开机消毒120min后进行第一次空气采样,停机60min后进行第二次空气采样,停机90min后进行第三次空气采样,停机95min后进行自然通风30min后进行第四次空气采样,关窗60min后进行第五次空气采样,关窗90min后进行第六次空气采样。采用平板自然沉降法,按要求采用5点布放平板,在室内四个角及中央共取5个点,将直径9cm平板放于离地面80cm高处,打开平板暴露5min采样,将采样平板置于37℃培养箱内培养48 h观察平板菌落数,计算细菌总数。

1.3结果判定标准 参照GB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Ⅱ类环境卫生标准为细菌总数≤200cfu/m3,普通新生儿病室属Ⅱ环境,按Ⅱ环境卫生标准判定合格与否。

2结果

多功能空气消毒机与自然通风间隔交替净化消毒新生儿病房,消毒机停机后90min内及自然通风后90min内病房空气中细菌含量均小于Ⅱ类环境空气卫生学标准,见表1。

3讨论

孙立新等研究证明,新生儿病房应用多功能空气消毒机进行动态空气消毒,在房间人数平均10.7人,且不限制人员流动情况下,开机消毒60min能达到Ⅱ类环境空气卫生学标准;停机后菌落数持续增加,至约120min达不到Ⅱ类环境空气卫生学标准,需再次开机消毒[2]。所以,无论净化效果有多好,随着时间延长和人员进入工作,空气中细菌数会迅速升高,如何维持室内空气的净化效果,是减少空气污染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2012年颁布的《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中指出,自然通风与空气消毒机消毒都是新生儿病房空气消毒方法,自然通风是根据空气对流的特点,将室内微生物密度降低,减少微生物的致病机会,并且自然通风还可以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增加空气中含氧量,从而增加患儿的舒适度,增强患儿的抗病能力。我院采用多功能空气消毒机与自然通风间隔交替进行的方法进行新生儿病房空气净化消毒,约6h循环1次净化消毒就能维持Ⅱ类环境空气卫生学标准。

空气消毒机动态消毒空气细菌培养仍有不合格的,原因分析:主要是环境不清洁,清洁是进行空气消毒必不可少的措施,可作为室内空气洁净的辅助手段[3],室内地面、空调、消毒机过滤网及其它物体表面保持清洁,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尘埃颗粒。

本研究结果提示,在保证环境清洁,正确运用空气消毒机与自然通风交替进行新生儿病房空气净化消毒,即可减少消毒机使用时间,又可增强患儿舒适感及抗病能力。是新生儿病房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理想的空气净化消毒方法。

参考文献:

[1]崔树玉,田忠梅.医院室内空气净化消毒与管理[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12):1163.

[2]王靖,杨爱芝,赵应兰,等.新生儿重病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J].中国学杂志,2011,28(4):504.

篇9

【关键词】 质量管理; 消毒供应室; 手术室器械清洗包装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5-0152-02

质量管理被认为是生产管理的核心。医院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直接关系到手术室器械清洗包装效果,对于保障患者权益、避免医患纠纷具有突出的意义[1]。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通过加强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显著的提高了手术室器械清洗包装质量。现将有关成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设备使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全自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全自动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器、多功能蒸汽消毒喷枪。其中: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具有超声清洗、消毒、高温干燥等多种功能;全自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可以根据物品特点,针对性的选择灭菌程序,并完成干燥等多种功能;全自动环乙烷气体灭菌器可以进行热空气清洗,驱除干净残存的环氧乙烷;多功能蒸汽消毒喷枪则可以将消毒液以高温蒸汽的形式喷出进行高温清洗。上述设备和有关的物品使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清洁区使用层流空气净化,并根据质量控制要求,严格控制消毒供应室的各类环境因子。

1.2 消毒供应室管理方法

在各个环节制定明确的管理目标,并严格操作流程,加强质量监督。具体的管理流程如下:完善操作人员的培训,对有关工作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在熟悉相关的工作流程并经过考核后予以发证上岗,具有上岗资质的工作人员在进入清洁区以前,必须要在缓冲区做好个人消毒和清洁工作。进入清洁区后,对手术室器械进行有效灭菌,整个灭菌过程必须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和规范进行。然后进行压力蒸汽灭菌程序,对包装完整的器械要检查包装是否完整、闭合性是否良好以及灭菌标示是否张贴,同时注明失效期。包装人员要做好最后的质量检查工作,包括质量是否合符规定,数量是否符合要求,并防止配包和包装人员编号卡等,然后进行分类,妥善放置,并进入待发状态。对于不合格的器械,需要重新包装,并检查原因。

1.3 评价指标

统计质量管理实施前后1027件器械的质量合格情况(包括清洗质量、包装质量、灭菌质量、表格记录质量、发放质量)、32名工作人员工作满意度评分情况(包括工作环境、工作设备、工作流程、布局、工伤情况)、清洁区环境卫生学检测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前后质量合格情况比较

消毒供应室实施质量管理后,清洗质量、包装质量、灭菌质量、表格记录质量和发放质量与实施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工作人员满意度评分比较

在实施质量管理后,工作人员在环境、设备、流程、布局、工伤等情况方面的满意度与实施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环境卫生学监测比较

3 讨论

质量管理是生产管理的核心。加强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是医院确保医疗安全、提升医疗水平的重要内容[2]。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手术室器械清洗包装中,洗涤、灭菌、包装等多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清洗包装质量,因此有必要加强消毒供应室的质量管理[3]。笔者所在医院在医院质量建设的过程中,将质量管理引入到消毒供应室中,以确保手术室器械清洗包装的质量,从实践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手术室器械的清洗质量、灭菌质量、包装质量等较之未实施质量管理前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工作人员的满意度显著增强,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也有了较大改善。

综上所述,加强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手术室器械清洗包装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素珍,刘莉,廖中茵.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对手术室器械清洗包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6):113-114.

篇10

摘 要 目的:加强基层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以达到降低医院感染发生。方法: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郑州市一级医院“三好一满意”活动考核评价细则,对医院联合体44家基层医院开展为期1个月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调查、评估和督导。结果:基层医院在感染的组织管理、标准预防、无菌操作原则、消毒与隔离、医院感染病例管理、各种监测、手卫生管理、医疗废物管理、规范处置可复用诊疗器械等9大项内容中存在不少问题,纳入医院联合体后,在加强管理质量、消毒质量、监测质量、手卫生管理等多方面都有了较明显的提高。结论:基层医院的感染管理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对保证医疗质量、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基层 医院感染 管理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44 primary 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

Ding Yaqiong

The department of infection management of Zhengzhou City tcentr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Zhe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Zhengzhou City,Henan Province),450007

Abstract Objective:To strengthen the primary 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in order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hospital infection.Methods:In accordance to the《management method of hospital infection》and the Zhengzhou municipal hospital"three goods and one satisfaction"activity evaluation rules,to carry out investigation,evalu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the 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 in the hospital association of 44 primary hospitals for one month.Results:The primary hospitals had a lot of problems in the nine categories of content,such as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infection,standard precautions,sterile operation principle,disinfection and isolation,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all kinds of monitoring,management of hand hygiene,medical waste management,standardize the disposal of reusable medical apparatus and instruments.Conclusion:The primary 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 is a weak link,strengthen the 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care,service quality and medical safety.

Key words Primary;Hospital infection;Management

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质量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评价医疗质量、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医疗质量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医疗安全是医疗质量的核心。由于基层医院的地理位置偏僻,所以,医院感染管理相对薄弱,为了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隐患,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显得非常重要。郑州市中心医院感染管理科在2013年10月23日-11月29日,对联合体成员单位进行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调查、评估和督导,发现基层医院在感染的组织管理、标准预防、无菌操作原则、消毒与隔离、医院感染病例管理、各种监测、手卫生管理、医疗废物管理、规范处置可复用诊疗器械等项目内容中存在不少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医院感染管理进行加强工作,消除医院发生感染的隐患,从而使得基层单位医疗服务质量有了较明显的提高,现报告如下。

存在问题

组织管理:①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未建立,未对负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岗位培训。基层医院的责任人思想上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比较放松,医务人员专业素质薄弱,感染质控小组对感染管理未达标,只是走个形式,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工作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实施工作。没有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无医院感染年度计划与总结。②缺少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本次研究中,48%的医务人员并不了解医院感染,缺少对个人安全防护知识的了解,不能够很好地掌握手卫生知识,对《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医院感染的法律、法规不了解,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不够。

消毒隔离:由于有的医院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护理管理者对消毒隔离工作比较放松。考核中发现的问题有:①治疗室环境差,治疗车未配备快速手消毒剂。②无菌物品、消毒剂及消毒物品过期使用,无菌物品、敷料缸及开启的静脉输入无菌液体未注明开启时间。③无菌持物钳做不到4小时更换,盛放消毒剂的容器不符合要求,手术缝线用戊二醛及新洁尔灭浸泡。④灭菌手术器械包、敷料包及消毒的器具、物品未分类、分柜存放,静脉输液未能做到1人1针1带。⑤无菌物品不在有效期,无菌包包装不规范。⑥一次性注射器复用。⑦污物被服随便乱放。⑧氧气湿化瓶液未按规定时间更换,无菌柜未定期进行清扫。⑨计划生育手术室等重要部门进出比较随意。⑩在诊疗过程中,普遍发现医务人员未戴口罩、帽子、洗手等,清洁工的清洁消毒工作不认真,空调机、隔尘网等没有进行定期的清洗工作。

病房管理:做不到湿式清扫,1床1巾。各区域拖把混放,无标示,未悬挂晾干。患者转出后做不到终末消毒。

重点部门管理:手术室布局不合理,无自备包,清洗槽不洁净。口腔科清洗消毒灭菌流程不符合要求。计划生育手术室布局不合理,区域划分、人物、洁污流向等不符合《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医院感染办法要求。消毒供应室布局、清洗流程不符合要求,只有一个消毒锅。

手卫生:未配置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手卫生方法不正确,不能严格执行手卫生指征。部分医务人员未认识到洗手的重要性,洗手消毒方法不正确。

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不到位:没有对治疗室、换药室、计划生育手术室等重点部门进行每月的规范环境卫生学监测,其中的诊疗用具消毒不合格;没有进行定期监测紫外线灯管辐照强度。

职业暴露与防护:医务人员不了解标准预防的主要内容,不能正确地掌握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医务人员对院内感染知识掌握不够。缺少防护用品,医务人员未掌握隔离技术,不能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在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没有提高重视职业暴露危险,如经常接触污染的血液、体液及尖锐物损伤等,防护意识薄弱,对什么是标准预防不了解。在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未能有效地采取防护措施,实行标准预防,进行双向保护隔离等。

医疗废物管理: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混装,未能严格分开管理;医疗废物暂存处标示不正确。

管理对策

建立健全基层医院感染管理的组织建设:管理人员须参加省级以上的医院感染专业岗位培训,才能负责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委员会会议,对医院感染的监控和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成立医院感染质控小组,成员包括科主任、护士长、监控医生、监控护士,明确各自职责,监测医院感染管理,对消毒隔离制度进行落实到位,督促医院感染的工作,每月进行定期的医院感染情况检查,如发现问题,立即改进。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参加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工作必须规范化、科学化,建立预防、控制和管理的长效机制[1]。

加强消毒隔离管理。消毒隔离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手段,消毒隔离的质量决定了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效果,所以消毒隔离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治疗车应配备快速手消毒剂,便于手卫生落实,各种无菌物品、消毒剂及无菌物品在有效期内使用,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无菌液体在2小时内使用,并注明开启日期时间;启封、抽吸的溶液注明启用日期时间,在24小时内使用;每周对非一次性盛放碘酒、酒精等皮肤消毒剂的容器进行2次的灭菌操作,同时将消毒剂进行更换,尽量使用小包装的瓶装消毒液,1用1废弃,使用时间≤3天;开启的无菌物品、敷料缸等注明开启的时间,超过24小时不得再使用,无菌持物钳每4小时更换1次;灭菌手术器械包、敷料包及消毒的器具、物品须分类、分柜或分室存放;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严禁重复使用、可复用消毒、灭菌医疗器械须1人1用1消毒、灭菌;静脉输液时严格执行1人1针1带;将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物品直接放到封闭的容器中,消毒供应中心将会进行集中的回收和处理;如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应该使用双层封闭包装,在包装上注明感染疾病的名称,消毒供应中心将进行单独的回收和处理;须使用医院统一采购、有效期内、标示齐全、包装合格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和消毒药械,科室不得自行购入。

规范手术室及供应室的管理。手术室内布局合理,手术器具及物品须1人1用1灭菌,在有效期内使用;各类灭菌包均有消毒供应中心供应;观察器械包的大小、外包装、标识等是否合格;灭菌方法、灭菌效果应当符合要求。消毒供应室:医院应根据消毒供应中心的规模及工作量,合理配置清洗、消毒、灭菌设备及配套设施;供应各科室有效期内、标示规范的可复用无菌诊疗器械、器具及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对灭菌质量采用物理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检测结果应符合规范要求;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BD测试,测试合格,灭菌器方可使用;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无菌物品存放符合要求,分类放置,并按有效期顺序排列;发现湿包、过期及包装破损无菌物品不得发放;物品收、送车辆洁污分开,用后立即进行清洁、消毒,干燥备用。

正确配置有效手卫生设备,加强手卫生管理。按照手卫生规范,正确配置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手卫生方法正确,执行七步洗手法流程;严格执行手卫生指征。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掌握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流程。医务人员要了解标准预防的主要内容,防护用品配备齐全,医务人员掌握隔离技术,正确使用各类防护用品;医务人员掌握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

开展环境卫生学检测。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环境卫生学监测是其中必要措施之一,在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基层医院要开展空气、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的监测,建立紫外线登记本,并定期监测紫外线强度[3]。

医疗废物的管理:将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处理,容器、包装合格。《医疗废物回收登记表》记录详实。

讨 论

基层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是医联体整体医疗服务质量中相对比较薄弱的部分。经过一年多实践工作,使得医联体的医院感染控制质量基本达标,明显地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为了使得医联体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更大的提高,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院整体质量控制评估,并且对基层的感染控制质量进行全方位、有重点的加强,对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的保障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英,陈兰,赵萍,等.对当前医院感染管理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5):359-360.

篇11

[中图分类号] R197.32[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控制 院内感染是当前医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并不断为各级医院领导所重视。从近期全国院内感染事例如宿州眼球事件、山西太原公交、煤碳医院血液透析感染事件、西安交大新生儿感染事件等等,事实证明,狠抓院内感染管理就会降低医院感染率,可以减少病人费用,促使病人早日康复,保证医院职工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地投入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控制院内感染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控制医院感染不仅是医院感染管理科的事,还需要全院职工的控制院感意识增强,更需要检验科的大力配合,现将检验科在控制院内感染中的工作报告如下:

1 环境卫生学监测

1.1对手术室、产房、消毒供应室、婴儿室、内镜室、口腔科、感染科、ICU、新生儿科等重点科室,检验室人员和科室的监控护士一起每季度做一次空气培养,达不到要求的科室要重新消毒直到达标。

1.2上述科室和病区的消毒物品(布类、器械、奶瓶)及、桌面、病床、工作服等,应定期进行细菌培养,必要时随时抽样培养,对灭菌物品培养要求无菌生长,凡培养阳性者立即停止使用,重新灭菌直至培养阴性才能使用。

1.3手卫生在控制院内感染中起着关健的作用,每季度对重点科室医护人员手监测做一次,当怀疑医院感染与手卫生有关时应及时监测; .对上手术台的医生、护士的术前洗手效果监测,不定期进行抽查培养,要求培养必须阴性,凡三次培养阳性者暂停上手术台。

2灭菌物品和消毒物品的监测

2.1灭菌物品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

2.2消毒物品每季度监测一次,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2.3加强供应室管理,医院消毒供应室,在预防医院感染中占重要地位。因此抓好供应室工作是防止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要求供应室严格区分污染区、清洁区、半污染区以及往返路线,严格遵守高压消毒操作规程,每月定期做供应室内灭菌物品的细菌培养及生物监测。

3对本院医护人员及食堂炊事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其中包括肝功能、甲肝、丙肝、乙肝五项指标及大便培养等,凡查出有肝炎或其它肠道传染病者,及时给予治疗,并临时调离原岗位,这样既保障了职工身体健康又可阻断院内感染的传染源。

4对检验科本身的细菌室、生化室、血库等部门每天紫外线消毒和定期环境卫生学监测,确保检验质量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篇12

关键词:细节管理;感染率;住院患者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容易使患者伤口发炎,加重病情,甚至导致其感染死亡[1]。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对基层医院的医疗工作安全性和医疗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在基层医院的感染控制工作中,忽视任何细节都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本研究选取我院细节管理前后各350例患者,以研究细节管理在感染控制中的效果和实用价值,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实施细节管理前2012年11月~2013年11月的350例住院患者为管理前组,同时选取实施细节管理后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350例住院的患者为管理后组。两组患者在入院前均依据《感染诊断标准》[3]检测确认未患有感染性疾病,同时排除患有心肝肺等重大疾病的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男179例,女171例,年龄25~64岁,平均年龄(45.3±8.3)岁;研究组患者男174例,女176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7.8±7.9)岁;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疾病类型、年龄、文化程度、性别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我院2013年11月未施行细节管理之前,我院患者的感染情况和患者对医院环境卫生的满意率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成立专门的改善管理小组,分析感染管理中的问题,并制定详细的管理方案和实施标准,在2013年12月起开始在我院实施细节管理,并统计实施后患者的满意率和感染情况。具体方案如下:①通过培训考试等方式,加强各医护人员的预防感染意识;②对医疗器械、药品等进行规范细致化管理;③定时对病区做消毒处理,严格要求医护人员讲究个人卫生,要经常洗手,避免感染传播,并对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做隔离治疗处理;④改善管理小组要定期对各个感染科人员进行考核,并讨论分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3观察指标 ①对比实施前后医院内卫生监测指标的合格率:查找统计院感科2012年11月~2014年11月的检测资料,主要包括院内空气、医护人员的手面、器物表面等细菌检测指标;②对比实施前后两组患者的感染率和患者对院内环境卫生的满意率。患者对环境卫生的满意率: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表,统计调查结果,其中90~100分为非常满意;70~90为满意;70以下为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

2 结果

2.1细节管理前后院内各项检测指标的合格率 统计分析可知实施管理前院内各项卫生检测指标合格率明显低于管理后的各项指标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细节管理前后患者对院内环境卫生的满意率和感染率比较 实施管理前患者的感染率为9.43%,实施管理后患者的感染率为2.86%,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医院感染是从医院成立起就存在的一个重的问题,其严重影响了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水平和对各种疾病的治疗效果[4]。医院感染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住院时间增长,增加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也增加了医院的治疗成本[5]。因此做好医院的感染控制和预防工作对提高医院的信誉,降低其治疗成本,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医院内病原体的种类十分多,实施细节管理,提前做好感染预防比感染后再治疗要更切合实际,也是降低医院感染率的最有效的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实施管理前后的各项检测指标及其调查结果可知:实施细节管理前各项卫生检测指标合格率和患者对院内环境卫生的满意率都明显低于实施管理后的指标合格率和满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实施细节管理可以有效改善医院环境卫生,降低住院患者的感染率,提高患者的满意率和医院信誉。

参考文献:

[1]徐立琴,程建萍,罗惠珍.细节管理对医院感染防控效果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9):164-165.

[2]王群,罗湘宁.加强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预防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85-86.

[3]陈美华,童肖慧.细节管理在基层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6):137-139.

[4]徐丽珍,付芙英.细节管理在血液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7):133-134.

篇13

我院是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和监控,于2000年8月在医院领导小组和医院感染管理科的积极筹办下成立了院感微生物监测室,由专业微生物检验人员承担监测工作,做到了及时监测、及时汇报、及时整改,达到了以预防为主的目的,使我院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有效地控制了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院感微生物监测人员前期参与了院感科的各项工作,认真学习了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每年定期参加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培训。在对临床科室采样过程中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工作,提高医务人员院感知识水平,使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协助院感管理人员开展医院感染管理专题研究或科研工作。加强与临床科室的联系,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与临床科室护士长或主任沟通,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意见,重新监测,并写书面反馈单,做好相关记录。每季度向全院公布监测结果,以便临床科室发现消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现将我院有关院感的主要监测内容介绍如下:

重点监测对象

1 重点科室

手术室、供应室、产房、爱婴病房、配液中心、CCU、ICU、 MICU、NCU、EICU、透析室、BICU、新生儿室、胃镜室、口腔科、整形门诊手术室

2 主要监测内容

2.1环境卫生学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环境卫生学监测:每季度对全院临床科室及医技科室使用中消毒液、物体表面、空气及医务人员的手进行监测

2.1.1空气监测 空气污染也是医院感染的重要隐患,通过有效的空气消毒方法消除和控制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对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我院空气消毒主要采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法、层流净化。对层流洁净手术室及相关科室(配液中心、供应室、ICU、MICU)每6个月进行尘埃粒子数监测,每季度采用空气沉降法进行空气细菌浓度监测。2013年对某个手术室的一次尘埃粒子数监测中反复超标,多方面原因查找,发现排风口的过滤网受损,过滤效果差,更换后,再次监测结果合格。手术室是医院感染高发科室,通过有效的监测和高效的空气消毒方法,使层流洁净手术室达到最佳洁净效果,降低手术感染率[3]。部分科室由于操作不规范,如紫外线灯照射时间不够、室内潮湿等原因,使得所测空气培养的细菌总数超标,甚至有致病菌生长或霉菌的大量生长,我们对这些科室不定期的抽查,以杜绝由于空气细菌总数超标和致病菌生长而引起院内感染的发生。当有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随时进行监测。

2.1.2医务人员手的监测 医院感染的媒介因素有污染的医疗器械及其他医疗用品,污染的环境和空气,携带病原菌的医务人员的手,尤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通过污染的手将病原菌在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医务人员之间传递,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临床医护人员对消毒意识的重视程度不够,洗手不规范,因此在我们的监测中发现手培养细菌超标现象仍很严重,这些都会给临床带来院内感染发生的隐患,需要我们加强对临床医护人员消毒观念的培训,加大监测力度,减少由于手卫生问题而引起的交叉感染。后来,院感科管理人员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调查的同时,微生物监测室进行手细菌培养。对手卫生依从性低、手监测不合格者,进行医务人员手卫生相关知识培训,指导正确洗手方法,并持续监测,直至合格并记录。

2.1.3物体表面的监测 目前我院主要采用250mg/L有效氯健之素消毒液擦拭物体表面,每日更换,但由于部分科室操作不规范、消毒液浓度配制不当等原因,造成有致病菌生长现象。如ccu床单位检出阴沟肠杆菌,烧伤门把手和操作台检出绿脓杆菌等,这些细菌均容易造成院内感染的发生,我们检出致病菌后,立即通知有关科室,并下发整改意见,要求立即整改重新消毒,重新监测,至监测合格为止。

2.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2.2.1使用中的消毒剂 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每季度对消毒剂进行一次生物监测,其细菌含量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剂必须

2.1.2紫外线灯强度监测[5] 每6个月进行一次紫外线灯强度监测,使用中灯管强度不得低于70uW/cm2 ,不合格灯管及时更换。新更换的紫外线灯管也应进行强度监测,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uW/cm2。

2.1.3压力灭菌器及灭菌物品监测 做好各项灭菌监测工作,为临床提供合格的无菌物品,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2]。每日做常规监测,并配备了3M生物快速监测仪,灭菌植入型器械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不合格者,马上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无菌物品,重新处理,协助供应室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连续三次生物监测合格后才可使用。每月对灭菌物品进行生物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由于我院领导对院内感染管理的重视,我院在自治区首家成立了院内感染微生物监测室。由专职微生物检验人员集中精力负责全院院内感染的监测工作,做到了及时监测、及时对结果系统分析总结、及时汇报、及时整改,对查出的致病菌进行分离、定种和药敏试验,定期对临床患者细菌耐药率进行统计分析,反馈于临床,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因此说,建立独立的医院感染微生物监测室势在必行,它代表着医院感染管理的整体水平,在监测、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医院感染管理必须有良好的微生物实验室配合才能管理的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新. 52所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D].山西医科大学,2012.

[2]郑冬梅. 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与控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2:1765-1767.

[3]肖莹,咸春静,梁燕,等. 新形势下层流手术室的感染控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8:3914-3915.

篇14

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使患者病情恶化,严重地影响患者的预后与安危,而且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家庭、社会的经济负担,对医疗质量和社会安定造成重大影响[1]。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护理管理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本文通过对我院2012年10至2013年1月的感染病例分析,总结出医院内感染发生的常见原因,以期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帮助预防感染的发生。

1研究资料

我院是一所集医、教、研、防、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统计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月,出院病例4892例,其中感染病例62例,感染发生率为1.27%,其中手术部位感染20例,占总数的32.2%;呼吸道感染20例,占总数的32.2%;泌尿道感染8例,占总数的13.0%;皮肤软组织感染10例,占总数的16.1%;腹腔内感染2例,占总数的3.2%;其他部位感染2例,占总数的3.2%。

2医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分析

我院每月对科室的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的重点包括环境卫生的监测,发病率监测,以及各科室对感染发生情况的处理。分析我院感染病例的特点和规律,总结出我院感染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侵入性操作凡是诊疗操作,需进入血道、空腔脏器、腔道间隙、组织等部位,可能造成局部不同程度损伤或出血的诊疗均应视作侵入性诊疗操作[3]。侵入性操作为微生物提供了入路与繁殖基地,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例如,医院内科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经常用到多种插管,如静脉输液管、中心静脉置管、胃管、气管内插管、气管切开、留置导尿管等。这些侵入性操作为在抢救病人的同时,往往也会造成一些机械性损伤,而这些机械系损伤会为致病菌提供了入路和繁殖基地,极易导致感染发生。如,由于呼吸机侵入性操作造成的相关肺炎,由于静脉置管插入而导致的血液感染问题等等。

2.2医院内环境卫生病房是病人治疗休息的场所,住院后医院的环境、空气质量等均是影响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医院病房内病人密集,病人家属及医护人员来往频繁,各种治疗操作多,且空间相对狭小,适宜微生物繁殖。在对各科室的考核中发现,个别科室会出现医疗废物处理不及时,医疗用具消毒更换不及时等问题,这些都容易造成细菌的滋生和繁殖。此外,还有一些病菌可能通过接触途径传染,人体皮肤表面或生活用具表面经常宿有病菌,若不及时彻底地清洁,很可能会造成病菌的繁殖和感染。另外,由于患者本身疾病特殊性等原因,长期卧床或保持某种姿势,更易导致接触部位感染等问题的发生。

2.3医护人员预防感染的意识淡薄医护人员是病人住院期间的监护者,不仅承担着对病患的医护责任,还负有对病患监督教育的责任。医护人员直接跟病患接触,处理要注意个人卫生及做好自身的感染预防工作之外,还应该督促病患注意清洁,及时更换生活用品,保持住院期间的个人卫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有些医护人员对基本的卫生常识掌握不够熟练,如七步洗手法等;另外,也没有及时督促病患做好基础卫生,这些都是感染发生的巨大隐患。

3医院内感染的预防

3.1完善医院管理制度做好医院的感染预防工作,首先要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内管理制度时,可参考上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如《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及时组织全院人员学习并遵照执行[4]。此外,还应充分结合医院各科室的实际工作情况,及时修订和补充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形成医院内部管理规范,保证医院内部管理制度的可执行性和操作性。为保证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医院还应成立专门的督导、反馈管理方案,全方位地监测管理和调整医院内部的感染预防工作。

3.2严格管理各项侵入性操作侵入性操作为病原菌进入肌体提供了通道,应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如必须执行侵入性操作,应严格管理各个环节。

3.2.1操作前准确判断病情仔细研究病人病情,严格掌握各种适应证,真正做到根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有的放矢,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

3.2.2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侵入性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在遵循操作标准,应尽量动作轻柔,尽可能减少机械性损伤。

3.2.3操作后加强监控对患者进行侵入性操作后,及时监测评价患者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醒患者注意预防感染。

3.3加强基础护理和重点护理对病人的基础护理是为了保持病人的基本生理卫生,是防止病原菌存活和繁殖的基础条件。对一些易招致感染的部位,如呼吸道、口腔等,应重点护理。医护人员应提醒患者时刻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按时翻身拍背、协助排痰。平时还应注意保持口腔清洁,以减少致病菌在口咽部的寄生和繁殖,也可预防细菌向下移行而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另外,对于一些有吞咽困难、呛咳的病人,应注意防止其误吸的发生。

3.4加强医院内环境卫生的管理医院内环境卫生管理,包括对医用器械的管理和医院内卫生环境的管理。对各种消毒医疗器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定期严格消毒清洗。病房内应保持环境安静,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医院应及时有效地处理病人换药敷料、排泄物、遗弃物、各种引流管等各种易招致或滋生病菌的废物;另外,病房内的床、柜等生活用具也应定时用消毒液擦试,必要时,可以定期用紫外线对病房内的空气消毒。

3.5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感染意识医护人员预防感染意识的淡薄,将直接导致其医疗过程中对卫生要求的疏忽,从而为病菌的繁殖提供可乘之机,增大患者感染发生的几率。据统计调查显示,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以接触为常见,而其中手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由医务人员洗手不彻底导致病原菌传播而造成感染占医院感染发生率的30%。因此,只有医护人员充分意识到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一种责任和使命,才有可能积极地参与医院的感染监控工作,医疗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并能及时地提醒和引导患者注意预防感染,成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真正的执行者和管理者。

参考文献

[1]曾华,林晓苏.护理干预措施对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院内感染控制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9).

[2]郭晓丽,尚霞,夏欢欢.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护士长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