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1: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礼仪的发展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论文关键词: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女大学生;素质提升
工科女大学生由于社会环境、专业特点以及自身发展等种种因素,在客观上面临着发展诉求得不到满足、职业发展机会不均等现实状况。部分工科女大学生存在着对未来发展缺乏自信、焦虑,成就动机弱,甚至依赖、自卑等心理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工科女大学生是院校中的弱势群体。因此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工科女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强化成就动机,开发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工科院校显得尤为重要。
一、工科女大学生成长发展面临的现实困难
1.工科女大学生总体学习成绩优秀,但就业择业困难
在工科院校,女大学生整体上学习认真、成绩优秀,在各类评优评奖中人数较少的女生往往占据了较大比例。但不可否认,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学习成绩优秀的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却还是存在着就业竞争力偏弱,就业质量较低、发展机会不均等问题,比如一些单位在公布招聘条件时,就已经限制应聘学生的性别要为男性,哪怕女同学各方面素质都优于男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女毕业生其发展的机会也明显少于男生。部分工科类女生在一次次失败的应聘经历中,个人自信受到影响,产生焦虑乃至就业依赖心理,个人成就动机不断弱化。在一项调查中,全国随机抽取了25所高校约500名女生做了问卷调查,有30%的女大学生在就业中亲身经历过就业歧视,其中工科女生的歧视程度排在各学科之首。很多女大学生求职者发出这样的感叹:“找工作难,找个好工作更难,找个适合工科女生的好工作则是难中之难!”。
2.工科女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处于被动、次要位置的困境
与女大学生较多的人文社科类院校相比,在以男生占多数的工科院校,虽然学校和班级给予女大学生特别的关心照顾,但这种关心照顾更多体现在生活、安全等方面,这并不能摆脱工科女大学生由于主客观因素在校园生活中处于配角、次要角色地位的现状。总体上讲,在工科院校的教学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就业择业以及各类学生群团组织中,女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明显,她们的发展诉求和权益得不到一种主动的满足和维护,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次要的位置。部分工科女大学生存在着对未来发展缺乏自信、焦虑,成就动机弱,甚至依赖、自卑等心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校园的“弱势群体”。
二、工科女大学生成长发展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工科类女大学生成长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归结为社会环境、工科院校、女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
1.用人单位利益最大化和社会偏见的驱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位招聘是种市场行为,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在招聘时往往考虑人才的性价比,由于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客观差异,加之工科类单位工作性质对女生而言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比如建筑行业工作地点流动性大,工作强度大等性质,这些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更合适男生。同时,社会中对女性的种种传统偏见并没有完全消除,总习惯将男生与高效、主动、能吃苦等特征联系在一起,而对女生的工作能力存在疑问,认为女生“怕吃苦”,难以在工地、厂房等环境中工作,并且女生在结婚生子后,必然会将大部分精力投放在家庭上而影响工作。因此,工科类单位在对人才的选择上更偏重于男生,能不招聘女生就尽量不招聘。
2.工科院校无差别教育使得女大学生发展机会较少
虽然工科院校在日常教育过程中都很强调女生的生活安排、安全管理等工作,但由于工科院校中女生人数偏少,也比较听话,往往容易在教育教学过程和校园生活中忽视女大学生的心智成长过程与男生相比的差异性,而实行无差别教育。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和校园文化生活往往按统一标准来组织实施,而这些标准多是参照男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制订,女生参与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和保证,她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难以得到充分锻炼,心理成就动机自然受到制约。比如在工科院校的一些教学实践活动中,男生往往是担当测量、操作等关键环节,女生则被分配给数据记录、填写报告等辅助环节,久而久之,无论是教师或是同学,都认为这样的一种任务分配方式是理所当然的,渐渐地女生也就自觉自愿地成为辅助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得不到充分锻炼提高。
3.部分工科女大学生缺乏自身成就动机、综合素质不强
一方面受“男强女弱”、“男高女低”等传统偏见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女性在事业上太要强、活得很累,会导致女性柔美气质的流失”等消极观点的影响,同时受现实发展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的制约,部分工科女大学生的自我成就动机较低,职业发展观念狭隘,缺乏开拓新的工作生活空间的勇气和胆识,缺乏从眼前做起、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将“留在大城市,不愿下基层;工作要稳定,不肯担风险;收入要求高,不图有前景”作为自己的就业观。虽然工科女生认真细心的特点可以使她们取得较好的专业学习成绩,但由于自我成就动机的不强,她们缺乏主动磨练意志品格、拓展综合素质的意识和动力,往往在各类教学实践和校园活动中,甘当助手和配角,不能充分主动地锻炼和发展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她们良好的学习能力也就不能很好地转换为专业能力,长期以往便形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
三、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工科女大学生发展的应有之义
解决工科女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中的困境,需要社会、学校以及自身的共同努力。对于工科院校而言,尤其要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女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强化自我成就动机,挖掘自身潜能,提升综合素质,实现更好发展。
1.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发展性心理咨询、发展性心理辅导。发展性心理咨询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布洛克尔(D.Blocker)指出“发展性心理辅导关心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尤其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应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与干预,以便帮助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国内学者认为“发展性心理咨询是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地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相对于重障碍、重矫正的矫治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言,重发展、重预防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关注的是长远的、联系的、整体的目标,即把心理辅导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发展联系起来,它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为知识背景,强调多元化的引导措施和校园文化的熏陶,除了少数专业人员以外,众多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管理工作者都可以参与教育过程。
2.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满足工科女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的必然要求
据调查,我国学校心理咨询实践中最常见的内容是正常学生的心理适应与发展,虽然不同年级的学生其心理问题的类型、重点有所不同,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但均以发展性问题为主。其中,一年级大学生集中表现为新生适应问题,兼有学习问题、专业兴趣和同学交往问题;二年级依次为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与恋爱等问题;三年级集中在恋爱与情感问题上,兼有自我发展和能力培养、人际交往等;四年级则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问题、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问题等。这些伴随学生成长过程出现的发展性问题实质是发展性心理需求,工科女大学生不仅与其他女大学生面临着同样的心理发展需求,而且由于社会、学科特点等因素比其他女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与需求,因此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对工科女大学生进行生活辅导、学习辅导、职业辅导、人格辅导,可以帮助她们完成心理发展任务,妥善解决大学各阶段的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我和适应社会,挖掘自身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
3.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工科女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由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组成的复合结构。而心理素质则是综合素质结构中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和中介,只有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人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生理机能、更好地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提高思想道德觉悟。因此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工科女大学生提高自我调适能力,正确地认识社会和自我,克服消极心理,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她们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工科女大学生全面素质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四、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在工科女大学生素质提升中的实施路径
1.开设妇女学、心理学公选课和讲座,提高工科女大学生心理自我调适的意识与能力
工科院校可结合女大学生发展的特点和心理困惑,将性别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公选课和专题讲座所具有的生源广、实用性强,影响大等特点优势,开设有关妇女学、心理学的公选课或专题讲座,通过讲述的妇女理论、妇女与传统文化、女性的成长与就业、妇女权益保障、恋爱与婚姻、形象与礼仪、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普及妇女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培养工科女大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心理品格和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与自我,提高自我调适的意识与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公选课不能简单地按照学科的系统与逻辑来编排,而是要根据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来编排;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简单地传授具体的知识点,而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学过程中,在师生互动中得到更多的体验和感悟。专题讲座要注意与学校集体活动的有机结合,要根据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恰当的时期举行,从而提高讲座的针对性、实效性,比如为刚入校的女生开展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正确对待恋爱的讲座,对高年级女生开展女性职业发展指导讲座等。
2.注重开展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与调适工作
不同阶段、不同群体的工科女大学生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需求,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多样的心理状况调查,可以较准确、较全面地掌握不同阶段、不同群体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发展需求,从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因势利导地帮助解决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奠定基础。根据心理发展需求不同的状况可采取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有机结合的心理调适手段,比如针对部分工科女大学生存在的自我成就意识偏弱、缺乏自信、职业发展观念狭隘等问题,可以根据团体动力原理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灵电影欣赏、团体讨论、团体咨询、成功女性报告会、演讲会等团体辅导方法;对于具有特殊心理需求的个体,可通过以咨询为核心的个别辅导方法,来解决个体的心理发展需求。
3.在学科课程教育中重视工科女大学生的人格培养
无论是学科本身还是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都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除了通过艺术、体育课程的学习,提高女大学生的审美情趣、调节消极情绪、锻炼意志品质以及改善人际关系以外,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女大学生强化心理成就动机、树立职业自信显得尤为重要,要注意发挥女大学生认真刻苦、踏实细心的优点,鼓励她们更积极地参与各类教学实践活动,从而使工科女大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自信得到加强。比如以土木工程专业女大学生为例,学院在施工实习、各类实验等教学活动中,要给予女生更多的指导关注,科学合理地安排实习实践任务,对于女大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及时指导,在实践参与情况、独立完成成果等指标上进行重点考察,让女大学生真正成为主角。当然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有机渗透、适度渗透和灵活渗透,不能牵强附会而影响学科知识本身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这一首要目标的实现。
4.差别化、多渠道地开展女大学生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脱离素质教育的整体单独强调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取得成功,只有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根植于女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之中,通过素质教育各种形式的载体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工科院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中,要考虑到女大学生的心智成长过程与男生相比的差异性,要根据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诉求,科学合理地设置安排相关活动,让女大学生在差别化、多渠道的活动过程中锻炼意志品质、提高审美情趣、促进人格完善,从而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学习;要让女大学生在日益扩展的交往范围中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在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使她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
关键词 小学美术 个性 艺术能力
美术教学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提供了美术技能技巧的学习,在美术欣赏和创作的过程中培育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促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艺术能力,并用多种美术媒体材料和方法表达观念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的生存,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同时保持较高的审美趣味,为终生发展艺术能力奠定一定的基础。
一、艺术能力与个性发展
艺术能力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的智慧。在艺术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学生的视觉能力、听觉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认识自我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在艺术所涉及的联想、推理、分析、综合等活动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科学思维得到协调发展,智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学生通过接触丰富的艺术信息,认识和理解本民族与世界各地艺术的历史、文化意蕴,感受其特色,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热爱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艺术能力和经验的获得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使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情趣,使他们的工作和学习变得更有效率和更富创造性。
二、构建个性化的美术课堂,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发展
构建个性化的美术课堂需要充分发掘教材个性、展示教师个性、发展学生个性。强调美术学习的个性化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教育理念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有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实施个性化的教学,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美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艺术经验和艺术能力,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1.充分发掘美术教材的人文性,综合性,经典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艺术能力。美术作品中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以感人的艺术形式、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打动学生的心灵,接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情感和文化追求。美术课程是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可将古今中外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养分。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中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发挥其艺术潜能的机会,在探求和学习中不断增加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美术课堂中注意各学科相互渗透,让学生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介掌握大量信息,拓宽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在完整的美术活动中逐渐形成艺术能力。
2.教师塑造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拓展学生的艺术能力。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追求。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信息,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协同发展。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在于对教案的个性化设计。通过个性化教案的实施,最终使师生共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讲究教学的个性化,一是教学语言个性化,二是教学体态个性化,三是教学思维的个性化。
三、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趣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设情境,释放激情,表现个性。教师在美术课堂中有意设置一定的情境氛围,创设和调控情境,让学生产生激情,主动参与、释放激情。著名思想家卢梭说过:“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热情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取代,那简直是愚蠢的事。”学生通过情感激发的过程表现个性化的探究欲望,个性化的创造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
2.求新创新,激发兴趣,培养个性。教师根据施教学生的情况有意识地补充、调整、修改适合学生的美术教材,选择符合学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知识内容,深入浅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运用电教媒体,演绎情境,进行启迪诱导,激发学生创作欲,巩固发展美术技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巩固新知,施展个性魅力。
(合肥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李斯特艺术歌曲的调性发展手法凝聚着作曲家的缜密思考和精心设计。本文以李斯特艺术歌曲为研究对象,从调性呈现方式、转调手法与调性布局等角度探究李斯特的调性发展手法,从而管窥作曲家个性化的创作手法。
关键词 :李斯特;艺术歌曲:调性发展手法
中图分类号:J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199-02
李斯特一生创作了各种体裁的钢琴作品和交响音乐,同时也是创作了许多艺术歌曲的重要作曲家,在19世纪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体现出作曲家独有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我们知道,传统作品中调性的形成与发展是多声部音乐存在的灵魂,而调性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诸如音乐体裁、结构等因素的限定和制约,同时,调性发展手法的应用亦能反映出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在李斯特创作的艺术歌曲中,调性的发展及其手法的运用在作品的艺术表现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凝聚着作曲家的缜密思考和精心设计。下面,笔者以作曲家部分艺术歌曲为研究对象,从调性呈现方式、转调手法与调性布局等角度探究李斯特的调性发展手法,以此管窥作曲家个性化的和声语言。
一、调性呈现方式
“调性的呈现,指的是一首作品,一个部分或一个片断的调性由哪些和弦构成。”[1]而由于和弦的功能属性、调式体系、和弦结构与和声进行等有各自的特点,当这三方面的各种处理方式相接合时,便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调性呈现方法。李斯特作为一位重要的浪漫派作曲家,虽然其艺术歌曲仍属于调性音乐范畴,但由于作品中和声材料及和声进行丰富多样,因而调性呈现的方式也变化多端,主要体现在扩展调性与模糊调性两个方面。
(一)扩展调性
调性扩展的手法很多,但在艺术歌曲中,作曲家主要采用同主音大小调交替,远关系调的离调处理,以及三度关系连续进行来扩充调性。如谱例1所示,艺术歌曲《欢乐与痛苦》的开始处,作曲家即运用了bA大调的变化音和弦。低声部在主持续的基础上,第1-2小节是bA同主音大小三和弦的对置,第3小节应用了重属增六和弦。此处,变和弦的应用不仅产生了明暗交替的色彩,同时大大扩展了调性的范围,形象地表现出歌词“欢乐和痛苦,充塞于内心”的矛盾心里。而在艺术歌曲《莱茵河,美丽的》一曲开始处,作曲家即应用了Ⅰ-Ⅲ-b3Ⅴ三度连续上行的色彩性和声进行,而同主音交替性变和弦的运用以及内声部线条化的和声进行,都大大扩展了调性。
谱例1 《欢乐与痛苦》
(二)模糊调性
“模糊”调性是在扩展调性的基础上,淡化以至模糊或消除调性的感觉。模糊调性的手法比较多,常在扩展调性的基础上采取复杂的和弦结构,如主和弦的回避、半音化的和声进行、非功能性和声进行等等。然而,模糊调性不等于无调性,其与无调性音乐的区别在于保持了传统调性的意义。在艺术歌曲《找不到和平》一曲开始部位,调性为B大调,伴奏部分以不稳定的大、小四六和弦对置开始,高声部敲击性的节奏,低声部连续半音上行的旋律进行。之后,该和声以小三度上行移调模进。此处和声手法不仅淡化了调性的明晰性,而且生动地再现了主人公“找不到和平,不得安宁”的心理。而富有特色的是,该艺术歌曲以#f小调上不稳定的属九和弦结束作品。这不禁让人们想起了瓦格纳乐剧中的和声处理手法,体现了李斯特“现代和声思维”的超前意识。
谱例2 《找不到和平》
二、局部转调手法
转调是音乐创作的一种重要手法,通过调性的转变,调式色彩的对比不仅可以塑造音乐形象,而且可以丰富作品的和声色彩并使之富有动力性。在艺术歌曲中,作曲家是为了更加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心理,表达歌词内容与意境。艺术歌曲中涉及了各种远近关系调与同主音调的应用,调性转换频繁,且转调手法非常灵活。其中,最富个性化的转调手法为等音转调。
等音转调是通过和弦的等音写法与等音程的变化作为一种共同的因素而转入新调的方法[2]。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和弦结构的易变性与多义性的特点,诸如减七和弦音响上的暧昧性以及增六和弦与属七和弦在音响上的相似性。通过改变和弦的位置与音的倾向,从而引出新的调性,使转调产生突变与新鲜的效果。虽然,等音转调手法在维也纳乐派作曲家的作品中得到了应用,但更深受浪漫派作曲家的喜爱。而在李斯特的艺术歌曲中,等音转调更是随处可见,甚至可以认为是他的个性化音乐语言的表现。如谱例3所示,艺术歌曲《你如今从天而降》运用了连续等音转调的方法。首先,bG大调属七和弦的五音bA等音为#G,七音bC等音为B,转换成a小调降低五音的属变和弦。3小节之后,通过等音转换,a小调重属和弦转变成g小调降五音Ⅶ级属变和弦。此处,具有易变性与暧昧性和弦结构的应用与内声部半音化的和声进行,把主人公“十分厌倦”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谱例3 《你如今从天而降》
以上是属七和弦、增六和弦、减七和弦等和弦作为等音转调的分析,在艺术歌曲中,李斯特除了大胆地将它们应用到各种和声进行之外,其富有个性的是将增三和弦作为等音转调的媒介。如谱例4所示,在艺术歌曲《欢乐与痛苦》第17-21小节处,作曲家连续运用增三和弦进行等音转调。首先将B大调bⅥ级增三和弦等音转换为c和声小调Ⅲ级增三和弦转至c小调,经过4小节,再以升高五音的Ⅵ级增三和弦等音转换为bd小调升高五音的Ⅴ级增三和弦,而后解决至bd小调的主和弦结束。这里是相差小二度关系连续的调性转换,增三和弦作为等音转调媒介在此不仅加速了转调的平滑进行,而且产生了突变与新鲜的效果,同时还表现了“为升天欢乐,为死亡哀矜”矛盾的心理。
谱例4 《欢乐和痛苦》
三、宏观调性布局手法
自18世纪初,便形成了主-属-下属-主调性发展的功能逻辑,其在古典乐派大师的作品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然而,自19世纪早期开始,随着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音乐表现范围逐渐扩大,和声手法不断创新,表现在调性布局上是逐步打破结构层次匀称,发展层次严谨的古典调性布局框架。作为19世纪浪漫派阵营中重要的和声语言革新者,李斯特曾主张“重新建立现代调性,废弃那些严重束缚旋律和一切发展的古代传统”[3],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作品调性布局呈无序化发展倾向。在艺术歌曲中,李斯特富有个性化的调性发展手法之一,是“三度连锁”[4]调性发展的布局模式。以下通过实际作品分析其在艺术歌曲中的应用。
《渔歌》[5]的歌词为席勒所作,1845年李斯特将其谱写成一首由三个段落构成的通谱歌。歌曲的调性转换比较频繁,每个段落间的支柱调性分别为:bD—A—F—bD,全曲形成了大三度连锁进行的调性布局。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个段落的内部调性又有不同的变化,第一段落从bD转向A大调,第二段落又从A转到F大调,第三段落从F大调到#c小调,最后结束在#c等音调bD大调上。这样看来,整个乐曲也形成了大三度连续下行的调性发展模式(bD—A—F—#c=bD)。在此,令人惊奇的是每个段落的结束调性恰好是新段落开始的调性,形成了“鱼咬尾”式调性发展方法。因而无论从支柱调性的调性布局,还是整个乐曲调性的连续发展,都强调了大三度关系连锁调性发展为主要格局的调性布局手法。其综合图示如下: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李斯特艺术歌曲中,调性在作品的艺术表现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正如亚科夫·米尔什坦在其著作中写道:“李斯特热衷于使用转调手法而带来调性色彩的变化,以展现音乐中的戏剧性矛盾冲突。”丰富的调性发展手法与富有特点的调性布局已经成为李斯特艺术歌曲调性应用的核心。从艺术歌曲的创作实践来看,李斯特在继承古典和声技法地同时,更多的凸显了浪漫主义的气质,其在调性发展与和声的调性布局中强调应用了非功能性的调性发展手法。通过这些调性发展手法,李斯特创造出了种种大胆而出人意料的“对比鲜明的色彩”,不仅更好地表现了艺术歌曲的故事情节与音乐情绪的变化,对于艺术歌曲意境的展现与思想内涵的深化亦具有重要的表现作用。由此可以证明,李斯特不仅是一位勇于向传统挑战的革新家,更是一位敢于追求新颖多样、更富色彩性的和声语言大师。
参考文献:
〔1〕桑桐.和声的理论与应用(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538.
〔2〕桑桐.和声的理论与应用(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465.
〔3〕保·朗多尔米.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205.
〔4〕王翠华.李斯特音乐中的“三度连锁”:理论、形态、缘起[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4(3):98.
关键词 工商管理 战略转型 发展意义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推动下,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市场经济体制也随之不断完善,基于这种发展形势,市场环境也有了一定的变化。企业要顺应趋势的发展,唯有战略转型才能保障企业能够在新的环境中稳定健康的发展与进步。企业转型期工商管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过程的规范及企业稳定快速的发展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中小企业战略转型的现状
1.1企业工商管理目标模糊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之一,市场又为企业的活动开展提供了一个便利的环境,实现了合作共赢。然而,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有很多企业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存在着一种跟风现象,而看不到未来的发展变化,盲目模仿成功企业的战略模式,忽视了自身企业文化的传播和企业管理目标的重要性,而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最后连自己的未来面目都模糊不清。
1.2企业战略体系不能与时俱进
在企业实行转型发展的过程中,管理体制的落后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并没有真正了解市场环境、目标消费者和企业自身的实力,仅从良好的意愿出发,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而具体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在管理者和员工心中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进而导致企业的众多工作不能有序开展,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进度;同时,企业在工商管理方面执行的传统管理模式,只是盲目的照搬照抄他人的先进管理方法,在运用时不懂得变通创新,不利于企业的有效管理。
1.3企业战略经营模式落后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会采用较为传统的经营模式,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能与市场的发展情况相结合,决策的科学性不够强,同时这种经营模式也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状况,缺乏监督和制约,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这种缺乏来自内、外有效的监控、反馈和制约的局面,使得决策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
2工商管理在中小企业战略转型中的发展意义
2.1工商管理体制的改进与创新
在国家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企业工商管理的工作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然而要想提高工商管理的水平,促M企业的经济发展,就不得不完善与工商管理相关的一系列管理体制改进与创新。其中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是企业的灵魂。通过企业战略转型,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各项企业管理制度,培育和实施先进的企业文化,形成企业人员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使各种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生产效率提高,促使企业生产作业管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管理、信息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创新,保证企业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从而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
2.2对企业战略转型改革进行正确引导
为确保中小企业战略转型改革取得成功,需要加强工商管理部门对企业转型改革工作进行正确有效地指导、引导与支持。我国加入WTO后,部分企业发展水平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生产方式落后、设备也较为陈旧,从而导致整个经营状况不佳。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快速变化,要求企业建立高度灵活、富有弹性、适应市场变革、对市场需求能够快速响应的动态柔性组织结构,在制定战略转型改革时,保证战略转型能够适时调整、伸缩自如。只有在总体上做好规划与安排,才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中小企业战略转型改革这一重要任务,而且能有效保障其资源不会出现浪费。
2.3企业应重视对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立企之基,兴企之本。人才是企业的发展需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人才是企业战略转型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要想长期发展,就必须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企业工商管理更需要培养管理人才,他们可以帮助企业合理规划,有效管理;他们能快速准确的为企业分析利弊,找到最佳的发展路线;他们也可以为企业预测未来的发展前景,帮助企业进一步发展。所以企业要充分认识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开发的重要意义,妥善解决现存的突出矛盾,从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科学发展的高度,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加快培养优秀人才、重点培养骨干人才、抓紧培养紧缺人才、超前培养后备人才,建立完善良好的培养开发机制,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和保障,不断增强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2.4工商管理工作在企业转型中的服务作用
工商管理部门做好服务与支持,正确引导、帮助企业战略转型发展,从而才能有效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整体方向。通过结合企业自身的条件,工商管理部门依照高水平的工商管理水平进行引导,才能有效地推动企业转型改革,从而让企业快速地适应市场需求,取得企业转型发展的成功。因此,工商管理部门不仅要做好监督工作,还应该配套一系列职能服务,以支持中小企业完成转型,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在进行转型发展过程中取得长远的利益目标,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3总结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工商管理,要充分发挥工商管理在企业战略转型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市场与企业之间竞争的管理,才能有效提高我国中小企的管理体制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才会提高,企业的业绩才会蒸蒸日上,才能有效保障市场经济和企业得以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艺术管理;艺术发展;重要性
1 艺术
1.1 什么是艺术
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浓缩化或者夸张化的生活。通过创造出新的东西,艺术便可以宣泄人们内心的情绪或者欲望,从而满足人们的主观情感需求。实际上,生活中一切能够表达美的事物和行为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像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电影和戏剧等等。
1.2 艺术的价值
艺术普遍存在,其内容丰富而复杂,与人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并在社会产品中逐渐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艺术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价值,通过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最终达到调节、改善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的欣赏过程,可以促使人们能够体验到不同人的生活,从而能够达到换位思考,从而促使人们能够互相理解。这就是艺术的价值体现所在。
1.3 艺术的分类
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首先,根据艺术不同的存在方式,可以分为空间艺术、时间艺术和时空艺术;其次,根据艺术各自的审美方式,则可以分为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视听艺术;再次,根据艺术存在的物化形式,可以分为静态艺术和动态艺术;最后,根据艺术的美学原则,则可以分为表演艺术、语言艺术、造型艺术、实用艺术和综合艺术。依据不同的标准而形成的不同分类之间有相互的重合性,像美学,它是一种空间艺术,又是一种视觉艺术,还是一种静态艺术,最后,它还是一种造型艺术。
2 艺术管理
艺术管理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而实施的一种有计划的管理活动,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文化艺术的有效性传播。一般情况下,艺术的管理者一般有政府、企事业机构和行业机构,他们一般通过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对艺术家群体、艺术商品、艺术金融、艺术机构和相关的艺术信息等进行管理。艺术管理的重点是要能够适度掌握作品、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协调关系。艺术管理对于管理者有很高的要求,除了要懂得什么是艺术,知道如何去欣赏艺术,如果判断艺术的价值,此外还要懂得什么是管理,能够把握艺术管理的重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对艺术价值的判断,这样的能力是MBA这一类的教育也无法培养出来的。
3 艺术管理对艺术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艺术对于人们如此之重要,而且随着经济发展的趋势,文化产品逐步脱离边缘产业而进入主导产业,成为未来我国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撑点,保障艺术的高效快速健康发展,是我们的必修课题。要发展艺术,就必须要做好艺术管理,只有有了良好的艺术管理,艺术产业才会规范运行,才能有效发展,那么,艺术管理者要如何能够让艺术管理促进艺术的发展呢?艺术管理对于艺术发展的重要性又要如何体现呢?接下来,我们将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艺术管理促使艺术综合人才的发展
首先,可以促使艺术管理者的发展。如前面所说,艺术管理对于艺术管理者提出很高的要求。在我国,现有的艺术管理者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对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但是不会管理;另外一类就刚好相反,知道什么是管理,但是却不懂什么是艺术。这两种艺术管理者都有缺陷,无法对艺术进行有效的艺术管理,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两者之间很好的结合点。所以,要能够促使艺术有效的发展,艺术管理者首先就必须要自我提升,不管是对艺术的领悟还是对于管理技能的提升,都必须要掌握,这样才能促使自己全面综合发展。其次,艺术管理有利于艺术行业其他专业人才的发展。艺术发展需要艺术创作、制作、包装、宣传和推广以及后续服务等等不同环节的人才。艺术管理者如果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将艺术发展的各个岗位设置完备,同时安排相应的素质人员对应相应的工作岗位,人尽其用,设定相应的工作职责,让大家各司其职并相互监督相互学习,最终能够促使让特定的专业人才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进一步自我学习自我完善。
3.2 艺术管理有利于艺术市场的开拓
有市场才会有发展,只有市场开拓了,以市场才能带动艺术的长期发展。但是,艺术行业在我国起步晚,发展缓慢,市场主要集中于高层人物,而这一部分消费者主要集中于艺术品的收藏,作为一种权利和富有的自我展现,而对艺术行业的其他存在形式尚没有很好的理解。而艺术管理就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促使艺术市场的广泛开拓。那么,艺术管理对于艺术市场的开拓的促进作用又是如何体现的呢?艺术管理作为促进艺术发展的一种手段,涉及到艺术发展的各个阶段,对于艺术市场的开拓,就必须要能够充分分析了解艺术市场。首先是要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分析,了解自己的产品特性,有什么独特性,有哪些表现形式,什么样的形式比较容易被接受,让人刻骨铭心。其次,要分析行业特性,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自己竞争对手的境况,从而能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自己的劣势,发展自己的特有艺术。最后,要分析自己的消费者情况,确定不同阶段的消费者适合什么样的艺术,随后,通过结合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对某种艺术产品记性完备规范性的生产和包装,让艺术产品变成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文化,并通过相关的宣传管理手段,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将这种文化进行广泛的宣传,让大家能够理解并接受这样的文化。通过这样的管理,最终才能够掌握到艺术家、艺术作品和消费者之间的协调基础,最终促使三者的协调发展,逐步开拓艺术市场。
3.3 艺术管理帮助优化艺术行业的结构调整
艺术管理有政治、经济和法律三大手段,通过这三大手段,可以对艺术行业的企业进行优胜劣汰,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有效的结构调整。
通过政治手段,可以给予艺术发展相关的政治引导,将艺术的概念合理区分,让大家能够把艺术作为一个行业去发展;同时,也可以辅助相关艺术管理专业学校的发展或者是在一些学校设立相关的课程,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给予艺术行业整体一个发展机会。与此同时,可以打开国际市场,促使国内艺术行业参与国际竞争,提升自己,淘汰那些不规范企业,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经济手段,可以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对于部分艺术品,可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让这种文化可以让大家都能享受到其中的乐趣;也可以对于部分艺术家给予相关的经济补助,让其能够更好地去发展艺术去创造艺术。这样可以给予大家发展的资金优惠,防止垄断的出现。
通过法律手段,可以制止艺术市场的不合理竞争,将那些采用非法手段进行竞争的给予严惩,以保证艺术市场的公平合理。
3.4 艺术管理保证艺术行业的规范运行
保证艺术行业的规范运行,主要是通过法律手段,辅之以经济和政治手段。对于艺术行业的整体规范,应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定,规定什么样的企业可以进入这个行业,为艺术行业制定标准的入行准则。同时,入行后必须要遵循一些什么样的规定,比如说,艺术产品生产的标准和品质保证,市场价格的合理化,以及销售过程中竞争的公平性等等。艺术管理通过相应的手段进行调节进行完善,才能够让艺术行业的运行逐步规范化。
4 总结
艺术管理对于艺术发展至关重要,不管是艺术发展的人才要求,又或者是艺术行业市场拓展是结构调整,还是未来艺术发展的规范化运行,艺术管理都可以起来相应的作用。所以,做好艺术管理,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