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1: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礼仪的发展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论文关键词: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女大学生;素质提升
工科女大学生由于社会环境、专业特点以及自身发展等种种因素,在客观上面临着发展诉求得不到满足、职业发展机会不均等现实状况。部分工科女大学生存在着对未来发展缺乏自信、焦虑,成就动机弱,甚至依赖、自卑等心理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工科女大学生是院校中的弱势群体。因此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工科女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强化成就动机,开发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工科院校显得尤为重要。
一、工科女大学生成长发展面临的现实困难
1.工科女大学生总体学习成绩优秀,但就业择业困难
在工科院校,女大学生整体上学习认真、成绩优秀,在各类评优评奖中人数较少的女生往往占据了较大比例。但不可否认,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学习成绩优秀的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却还是存在着就业竞争力偏弱,就业质量较低、发展机会不均等问题,比如一些单位在公布招聘条件时,就已经限制应聘学生的性别要为男性,哪怕女同学各方面素质都优于男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女毕业生其发展的机会也明显少于男生。部分工科类女生在一次次失败的应聘经历中,个人自信受到影响,产生焦虑乃至就业依赖心理,个人成就动机不断弱化。在一项调查中,全国随机抽取了25所高校约500名女生做了问卷调查,有30%的女大学生在就业中亲身经历过就业歧视,其中工科女生的歧视程度排在各学科之首。很多女大学生求职者发出这样的感叹:“找工作难,找个好工作更难,找个适合工科女生的好工作则是难中之难!”。
2.工科女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处于被动、次要位置的困境
与女大学生较多的人文社科类院校相比,在以男生占多数的工科院校,虽然学校和班级给予女大学生特别的关心照顾,但这种关心照顾更多体现在生活、安全等方面,这并不能摆脱工科女大学生由于主客观因素在校园生活中处于配角、次要角色地位的现状。总体上讲,在工科院校的教学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就业择业以及各类学生群团组织中,女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明显,她们的发展诉求和权益得不到一种主动的满足和维护,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次要的位置。部分工科女大学生存在着对未来发展缺乏自信、焦虑,成就动机弱,甚至依赖、自卑等心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校园的“弱势群体”。
二、工科女大学生成长发展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工科类女大学生成长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归结为社会环境、工科院校、女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
1.用人单位利益最大化和社会偏见的驱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位招聘是种市场行为,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在招聘时往往考虑人才的性价比,由于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客观差异,加之工科类单位工作性质对女生而言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比如建筑行业工作地点流动性大,工作强度大等性质,这些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更合适男生。同时,社会中对女性的种种传统偏见并没有完全消除,总习惯将男生与高效、主动、能吃苦等特征联系在一起,而对女生的工作能力存在疑问,认为女生“怕吃苦”,难以在工地、厂房等环境中工作,并且女生在结婚生子后,必然会将大部分精力投放在家庭上而影响工作。因此,工科类单位在对人才的选择上更偏重于男生,能不招聘女生就尽量不招聘。
2.工科院校无差别教育使得女大学生发展机会较少
虽然工科院校在日常教育过程中都很强调女生的生活安排、安全管理等工作,但由于工科院校中女生人数偏少,也比较听话,往往容易在教育教学过程和校园生活中忽视女大学生的心智成长过程与男生相比的差异性,而实行无差别教育。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和校园文化生活往往按统一标准来组织实施,而这些标准多是参照男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制订,女生参与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和保证,她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难以得到充分锻炼,心理成就动机自然受到制约。比如在工科院校的一些教学实践活动中,男生往往是担当测量、操作等关键环节,女生则被分配给数据记录、填写报告等辅助环节,久而久之,无论是教师或是同学,都认为这样的一种任务分配方式是理所当然的,渐渐地女生也就自觉自愿地成为辅助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得不到充分锻炼提高。
3.部分工科女大学生缺乏自身成就动机、综合素质不强
一方面受“男强女弱”、“男高女低”等传统偏见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女性在事业上太要强、活得很累,会导致女性柔美气质的流失”等消极观点的影响,同时受现实发展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的制约,部分工科女大学生的自我成就动机较低,职业发展观念狭隘,缺乏开拓新的工作生活空间的勇气和胆识,缺乏从眼前做起、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将“留在大城市,不愿下基层;工作要稳定,不肯担风险;收入要求高,不图有前景”作为自己的就业观。虽然工科女生认真细心的特点可以使她们取得较好的专业学习成绩,但由于自我成就动机的不强,她们缺乏主动磨练意志品格、拓展综合素质的意识和动力,往往在各类教学实践和校园活动中,甘当助手和配角,不能充分主动地锻炼和发展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她们良好的学习能力也就不能很好地转换为专业能力,长期以往便形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
三、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工科女大学生发展的应有之义
解决工科女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中的困境,需要社会、学校以及自身的共同努力。对于工科院校而言,尤其要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女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强化自我成就动机,挖掘自身潜能,提升综合素质,实现更好发展。
1.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发展性心理咨询、发展性心理辅导。发展性心理咨询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布洛克尔(D.Blocker)指出“发展性心理辅导关心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尤其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应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与干预,以便帮助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国内学者认为“发展性心理咨询是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地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相对于重障碍、重矫正的矫治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言,重发展、重预防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关注的是长远的、联系的、整体的目标,即把心理辅导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发展联系起来,它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为知识背景,强调多元化的引导措施和校园文化的熏陶,除了少数专业人员以外,众多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管理工作者都可以参与教育过程。
2.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满足工科女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的必然要求
据调查,我国学校心理咨询实践中最常见的内容是正常学生的心理适应与发展,虽然不同年级的学生其心理问题的类型、重点有所不同,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但均以发展性问题为主。其中,一年级大学生集中表现为新生适应问题,兼有学习问题、专业兴趣和同学交往问题;二年级依次为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与恋爱等问题;三年级集中在恋爱与情感问题上,兼有自我发展和能力培养、人际交往等;四年级则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问题、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问题等。这些伴随学生成长过程出现的发展性问题实质是发展性心理需求,工科女大学生不仅与其他女大学生面临着同样的心理发展需求,而且由于社会、学科特点等因素比其他女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与需求,因此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对工科女大学生进行生活辅导、学习辅导、职业辅导、人格辅导,可以帮助她们完成心理发展任务,妥善解决大学各阶段的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我和适应社会,挖掘自身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
3.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工科女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由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组成的复合结构。而心理素质则是综合素质结构中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和中介,只有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人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生理机能、更好地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提高思想道德觉悟。因此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工科女大学生提高自我调适能力,正确地认识社会和自我,克服消极心理,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她们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工科女大学生全面素质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四、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在工科女大学生素质提升中的实施路径
1.开设妇女学、心理学公选课和讲座,提高工科女大学生心理自我调适的意识与能力
工科院校可结合女大学生发展的特点和心理困惑,将性别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公选课和专题讲座所具有的生源广、实用性强,影响大等特点优势,开设有关妇女学、心理学的公选课或专题讲座,通过讲述的妇女理论、妇女与传统文化、女性的成长与就业、妇女权益保障、恋爱与婚姻、形象与礼仪、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普及妇女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培养工科女大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心理品格和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与自我,提高自我调适的意识与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公选课不能简单地按照学科的系统与逻辑来编排,而是要根据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来编排;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简单地传授具体的知识点,而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学过程中,在师生互动中得到更多的体验和感悟。专题讲座要注意与学校集体活动的有机结合,要根据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恰当的时期举行,从而提高讲座的针对性、实效性,比如为刚入校的女生开展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正确对待恋爱的讲座,对高年级女生开展女性职业发展指导讲座等。
2.注重开展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与调适工作
不同阶段、不同群体的工科女大学生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需求,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多样的心理状况调查,可以较准确、较全面地掌握不同阶段、不同群体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发展需求,从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因势利导地帮助解决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奠定基础。根据心理发展需求不同的状况可采取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有机结合的心理调适手段,比如针对部分工科女大学生存在的自我成就意识偏弱、缺乏自信、职业发展观念狭隘等问题,可以根据团体动力原理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灵电影欣赏、团体讨论、团体咨询、成功女性报告会、演讲会等团体辅导方法;对于具有特殊心理需求的个体,可通过以咨询为核心的个别辅导方法,来解决个体的心理发展需求。
3.在学科课程教育中重视工科女大学生的人格培养
无论是学科本身还是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都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除了通过艺术、体育课程的学习,提高女大学生的审美情趣、调节消极情绪、锻炼意志品质以及改善人际关系以外,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女大学生强化心理成就动机、树立职业自信显得尤为重要,要注意发挥女大学生认真刻苦、踏实细心的优点,鼓励她们更积极地参与各类教学实践活动,从而使工科女大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自信得到加强。比如以土木工程专业女大学生为例,学院在施工实习、各类实验等教学活动中,要给予女生更多的指导关注,科学合理地安排实习实践任务,对于女大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及时指导,在实践参与情况、独立完成成果等指标上进行重点考察,让女大学生真正成为主角。当然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有机渗透、适度渗透和灵活渗透,不能牵强附会而影响学科知识本身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这一首要目标的实现。
4.差别化、多渠道地开展女大学生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脱离素质教育的整体单独强调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取得成功,只有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根植于女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之中,通过素质教育各种形式的载体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工科院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中,要考虑到女大学生的心智成长过程与男生相比的差异性,要根据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诉求,科学合理地设置安排相关活动,让女大学生在差别化、多渠道的活动过程中锻炼意志品质、提高审美情趣、促进人格完善,从而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学习;要让女大学生在日益扩展的交往范围中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在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使她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
关键词 小学美术 个性 艺术能力
美术教学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提供了美术技能技巧的学习,在美术欣赏和创作的过程中培育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促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艺术能力,并用多种美术媒体材料和方法表达观念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的生存,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同时保持较高的审美趣味,为终生发展艺术能力奠定一定的基础。
一、艺术能力与个性发展
艺术能力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的智慧。在艺术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学生的视觉能力、听觉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认识自我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在艺术所涉及的联想、推理、分析、综合等活动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科学思维得到协调发展,智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学生通过接触丰富的艺术信息,认识和理解本民族与世界各地艺术的历史、文化意蕴,感受其特色,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热爱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艺术能力和经验的获得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使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情趣,使他们的工作和学习变得更有效率和更富创造性。
二、构建个性化的美术课堂,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发展
构建个性化的美术课堂需要充分发掘教材个性、展示教师个性、发展学生个性。强调美术学习的个性化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教育理念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有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实施个性化的教学,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美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艺术经验和艺术能力,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1.充分发掘美术教材的人文性,综合性,经典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艺术能力。美术作品中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以感人的艺术形式、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打动学生的心灵,接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情感和文化追求。美术课程是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可将古今中外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养分。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中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发挥其艺术潜能的机会,在探求和学习中不断增加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美术课堂中注意各学科相互渗透,让学生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介掌握大量信息,拓宽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在完整的美术活动中逐渐形成艺术能力。
2.教师塑造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拓展学生的艺术能力。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追求。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信息,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协同发展。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在于对教案的个性化设计。通过个性化教案的实施,最终使师生共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讲究教学的个性化,一是教学语言个性化,二是教学体态个性化,三是教学思维的个性化。
三、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趣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设情境,释放激情,表现个性。教师在美术课堂中有意设置一定的情境氛围,创设和调控情境,让学生产生激情,主动参与、释放激情。著名思想家卢梭说过:“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热情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取代,那简直是愚蠢的事。”学生通过情感激发的过程表现个性化的探究欲望,个性化的创造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
2.求新创新,激发兴趣,培养个性。教师根据施教学生的情况有意识地补充、调整、修改适合学生的美术教材,选择符合学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知识内容,深入浅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运用电教媒体,演绎情境,进行启迪诱导,激发学生创作欲,巩固发展美术技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巩固新知,施展个性魅力。
(合肥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李斯特艺术歌曲的调性发展手法凝聚着作曲家的缜密思考和精心设计。本文以李斯特艺术歌曲为研究对象,从调性呈现方式、转调手法与调性布局等角度探究李斯特的调性发展手法,从而管窥作曲家个性化的创作手法。
关键词 :李斯特;艺术歌曲:调性发展手法
中图分类号:J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199-02
李斯特一生创作了各种体裁的钢琴作品和交响音乐,同时也是创作了许多艺术歌曲的重要作曲家,在19世纪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体现出作曲家独有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我们知道,传统作品中调性的形成与发展是多声部音乐存在的灵魂,而调性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诸如音乐体裁、结构等因素的限定和制约,同时,调性发展手法的应用亦能反映出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在李斯特创作的艺术歌曲中,调性的发展及其手法的运用在作品的艺术表现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凝聚着作曲家的缜密思考和精心设计。下面,笔者以作曲家部分艺术歌曲为研究对象,从调性呈现方式、转调手法与调性布局等角度探究李斯特的调性发展手法,以此管窥作曲家个性化的和声语言。
一、调性呈现方式
“调性的呈现,指的是一首作品,一个部分或一个片断的调性由哪些和弦构成。”[1]而由于和弦的功能属性、调式体系、和弦结构与和声进行等有各自的特点,当这三方面的各种处理方式相接合时,便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调性呈现方法。李斯特作为一位重要的浪漫派作曲家,虽然其艺术歌曲仍属于调性音乐范畴,但由于作品中和声材料及和声进行丰富多样,因而调性呈现的方式也变化多端,主要体现在扩展调性与模糊调性两个方面。
(一)扩展调性
调性扩展的手法很多,但在艺术歌曲中,作曲家主要采用同主音大小调交替,远关系调的离调处理,以及三度关系连续进行来扩充调性。如谱例1所示,艺术歌曲《欢乐与痛苦》的开始处,作曲家即运用了bA大调的变化音和弦。低声部在主持续的基础上,第1-2小节是bA同主音大小三和弦的对置,第3小节应用了重属增六和弦。此处,变和弦的应用不仅产生了明暗交替的色彩,同时大大扩展了调性的范围,形象地表现出歌词“欢乐和痛苦,充塞于内心”的矛盾心里。而在艺术歌曲《莱茵河,美丽的》一曲开始处,作曲家即应用了Ⅰ-Ⅲ-b3Ⅴ三度连续上行的色彩性和声进行,而同主音交替性变和弦的运用以及内声部线条化的和声进行,都大大扩展了调性。
谱例1 《欢乐与痛苦》
(二)模糊调性
“模糊”调性是在扩展调性的基础上,淡化以至模糊或消除调性的感觉。模糊调性的手法比较多,常在扩展调性的基础上采取复杂的和弦结构,如主和弦的回避、半音化的和声进行、非功能性和声进行等等。然而,模糊调性不等于无调性,其与无调性音乐的区别在于保持了传统调性的意义。在艺术歌曲《找不到和平》一曲开始部位,调性为B大调,伴奏部分以不稳定的大、小四六和弦对置开始,高声部敲击性的节奏,低声部连续半音上行的旋律进行。之后,该和声以小三度上行移调模进。此处和声手法不仅淡化了调性的明晰性,而且生动地再现了主人公“找不到和平,不得安宁”的心理。而富有特色的是,该艺术歌曲以#f小调上不稳定的属九和弦结束作品。这不禁让人们想起了瓦格纳乐剧中的和声处理手法,体现了李斯特“现代和声思维”的超前意识。
谱例2 《找不到和平》
二、局部转调手法
转调是音乐创作的一种重要手法,通过调性的转变,调式色彩的对比不仅可以塑造音乐形象,而且可以丰富作品的和声色彩并使之富有动力性。在艺术歌曲中,作曲家是为了更加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心理,表达歌词内容与意境。艺术歌曲中涉及了各种远近关系调与同主音调的应用,调性转换频繁,且转调手法非常灵活。其中,最富个性化的转调手法为等音转调。
等音转调是通过和弦的等音写法与等音程的变化作为一种共同的因素而转入新调的方法[2]。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和弦结构的易变性与多义性的特点,诸如减七和弦音响上的暧昧性以及增六和弦与属七和弦在音响上的相似性。通过改变和弦的位置与音的倾向,从而引出新的调性,使转调产生突变与新鲜的效果。虽然,等音转调手法在维也纳乐派作曲家的作品中得到了应用,但更深受浪漫派作曲家的喜爱。而在李斯特的艺术歌曲中,等音转调更是随处可见,甚至可以认为是他的个性化音乐语言的表现。如谱例3所示,艺术歌曲《你如今从天而降》运用了连续等音转调的方法。首先,bG大调属七和弦的五音bA等音为#G,七音bC等音为B,转换成a小调降低五音的属变和弦。3小节之后,通过等音转换,a小调重属和弦转变成g小调降五音Ⅶ级属变和弦。此处,具有易变性与暧昧性和弦结构的应用与内声部半音化的和声进行,把主人公“十分厌倦”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谱例3 《你如今从天而降》
以上是属七和弦、增六和弦、减七和弦等和弦作为等音转调的分析,在艺术歌曲中,李斯特除了大胆地将它们应用到各种和声进行之外,其富有个性的是将增三和弦作为等音转调的媒介。如谱例4所示,在艺术歌曲《欢乐与痛苦》第17-21小节处,作曲家连续运用增三和弦进行等音转调。首先将B大调bⅥ级增三和弦等音转换为c和声小调Ⅲ级增三和弦转至c小调,经过4小节,再以升高五音的Ⅵ级增三和弦等音转换为bd小调升高五音的Ⅴ级增三和弦,而后解决至bd小调的主和弦结束。这里是相差小二度关系连续的调性转换,增三和弦作为等音转调媒介在此不仅加速了转调的平滑进行,而且产生了突变与新鲜的效果,同时还表现了“为升天欢乐,为死亡哀矜”矛盾的心理。
谱例4 《欢乐和痛苦》
三、宏观调性布局手法
自18世纪初,便形成了主-属-下属-主调性发展的功能逻辑,其在古典乐派大师的作品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然而,自19世纪早期开始,随着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音乐表现范围逐渐扩大,和声手法不断创新,表现在调性布局上是逐步打破结构层次匀称,发展层次严谨的古典调性布局框架。作为19世纪浪漫派阵营中重要的和声语言革新者,李斯特曾主张“重新建立现代调性,废弃那些严重束缚旋律和一切发展的古代传统”[3],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作品调性布局呈无序化发展倾向。在艺术歌曲中,李斯特富有个性化的调性发展手法之一,是“三度连锁”[4]调性发展的布局模式。以下通过实际作品分析其在艺术歌曲中的应用。
《渔歌》[5]的歌词为席勒所作,1845年李斯特将其谱写成一首由三个段落构成的通谱歌。歌曲的调性转换比较频繁,每个段落间的支柱调性分别为:bD—A—F—bD,全曲形成了大三度连锁进行的调性布局。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个段落的内部调性又有不同的变化,第一段落从bD转向A大调,第二段落又从A转到F大调,第三段落从F大调到#c小调,最后结束在#c等音调bD大调上。这样看来,整个乐曲也形成了大三度连续下行的调性发展模式(bD—A—F—#c=bD)。在此,令人惊奇的是每个段落的结束调性恰好是新段落开始的调性,形成了“鱼咬尾”式调性发展方法。因而无论从支柱调性的调性布局,还是整个乐曲调性的连续发展,都强调了大三度关系连锁调性发展为主要格局的调性布局手法。其综合图示如下: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李斯特艺术歌曲中,调性在作品的艺术表现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正如亚科夫·米尔什坦在其著作中写道:“李斯特热衷于使用转调手法而带来调性色彩的变化,以展现音乐中的戏剧性矛盾冲突。”丰富的调性发展手法与富有特点的调性布局已经成为李斯特艺术歌曲调性应用的核心。从艺术歌曲的创作实践来看,李斯特在继承古典和声技法地同时,更多的凸显了浪漫主义的气质,其在调性发展与和声的调性布局中强调应用了非功能性的调性发展手法。通过这些调性发展手法,李斯特创造出了种种大胆而出人意料的“对比鲜明的色彩”,不仅更好地表现了艺术歌曲的故事情节与音乐情绪的变化,对于艺术歌曲意境的展现与思想内涵的深化亦具有重要的表现作用。由此可以证明,李斯特不仅是一位勇于向传统挑战的革新家,更是一位敢于追求新颖多样、更富色彩性的和声语言大师。
参考文献:
〔1〕桑桐.和声的理论与应用(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538.
〔2〕桑桐.和声的理论与应用(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465.
〔3〕保·朗多尔米.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205.
〔4〕王翠华.李斯特音乐中的“三度连锁”:理论、形态、缘起[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4(3):98.
关键词 工商管理 战略转型 发展意义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推动下,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市场经济体制也随之不断完善,基于这种发展形势,市场环境也有了一定的变化。企业要顺应趋势的发展,唯有战略转型才能保障企业能够在新的环境中稳定健康的发展与进步。企业转型期工商管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过程的规范及企业稳定快速的发展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中小企业战略转型的现状
1.1企业工商管理目标模糊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之一,市场又为企业的活动开展提供了一个便利的环境,实现了合作共赢。然而,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有很多企业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存在着一种跟风现象,而看不到未来的发展变化,盲目模仿成功企业的战略模式,忽视了自身企业文化的传播和企业管理目标的重要性,而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最后连自己的未来面目都模糊不清。
1.2企业战略体系不能与时俱进
在企业实行转型发展的过程中,管理体制的落后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并没有真正了解市场环境、目标消费者和企业自身的实力,仅从良好的意愿出发,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而具体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在管理者和员工心中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进而导致企业的众多工作不能有序开展,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进度;同时,企业在工商管理方面执行的传统管理模式,只是盲目的照搬照抄他人的先进管理方法,在运用时不懂得变通创新,不利于企业的有效管理。
1.3企业战略经营模式落后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会采用较为传统的经营模式,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能与市场的发展情况相结合,决策的科学性不够强,同时这种经营模式也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状况,缺乏监督和制约,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这种缺乏来自内、外有效的监控、反馈和制约的局面,使得决策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
2工商管理在中小企业战略转型中的发展意义
2.1工商管理体制的改进与创新
在国家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企业工商管理的工作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然而要想提高工商管理的水平,促M企业的经济发展,就不得不完善与工商管理相关的一系列管理体制改进与创新。其中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是企业的灵魂。通过企业战略转型,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各项企业管理制度,培育和实施先进的企业文化,形成企业人员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使各种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生产效率提高,促使企业生产作业管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管理、信息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创新,保证企业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从而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
2.2对企业战略转型改革进行正确引导
为确保中小企业战略转型改革取得成功,需要加强工商管理部门对企业转型改革工作进行正确有效地指导、引导与支持。我国加入WTO后,部分企业发展水平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生产方式落后、设备也较为陈旧,从而导致整个经营状况不佳。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快速变化,要求企业建立高度灵活、富有弹性、适应市场变革、对市场需求能够快速响应的动态柔性组织结构,在制定战略转型改革时,保证战略转型能够适时调整、伸缩自如。只有在总体上做好规划与安排,才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中小企业战略转型改革这一重要任务,而且能有效保障其资源不会出现浪费。
2.3企业应重视对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立企之基,兴企之本。人才是企业的发展需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人才是企业战略转型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要想长期发展,就必须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企业工商管理更需要培养管理人才,他们可以帮助企业合理规划,有效管理;他们能快速准确的为企业分析利弊,找到最佳的发展路线;他们也可以为企业预测未来的发展前景,帮助企业进一步发展。所以企业要充分认识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开发的重要意义,妥善解决现存的突出矛盾,从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科学发展的高度,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加快培养优秀人才、重点培养骨干人才、抓紧培养紧缺人才、超前培养后备人才,建立完善良好的培养开发机制,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和保障,不断增强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2.4工商管理工作在企业转型中的服务作用
工商管理部门做好服务与支持,正确引导、帮助企业战略转型发展,从而才能有效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整体方向。通过结合企业自身的条件,工商管理部门依照高水平的工商管理水平进行引导,才能有效地推动企业转型改革,从而让企业快速地适应市场需求,取得企业转型发展的成功。因此,工商管理部门不仅要做好监督工作,还应该配套一系列职能服务,以支持中小企业完成转型,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在进行转型发展过程中取得长远的利益目标,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3总结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工商管理,要充分发挥工商管理在企业战略转型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市场与企业之间竞争的管理,才能有效提高我国中小企的管理体制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才会提高,企业的业绩才会蒸蒸日上,才能有效保障市场经济和企业得以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营利性医疗机构作为社会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补充,也是我国卫生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对于缓解社会就医压力、分流病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涌现了一批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又取得可观经济效益的营利性医疗机构。因此,近年来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和扩张速度都较快。但是由于一些政策以及其自身的原因,国内的一部分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还存在诸多不如意之处,导致社会对之的认同度相对较低,“诚信危机”也常常困扰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发展才能走出困境已不再是其自身发展的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人民身体健康的社会问题。本文主要从部分引起社会争议的营利性医疗机构办医现状着手,探讨一些与之相关的对策。
1 国内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现状[1]
1.1 缺乏特色
国内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办医历史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以上海为例,营利性医疗机构由20世纪80年代初零星几家扩大到2007年的1 250家。虽然数量增加明显,但就整体而言仍规模较小,90%以上采用专科医院和门诊部的形式,而且这些专科医院和门诊部办医风格雷同,属一定程度上的低水平重建。
1.2 诚信危机
在上海,营利性医疗机构只有少数几家被纳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范畴。根据《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上海将于2008年实行“全民医保”,对于有基本医疗保险的患者而言,只有在营利性医疗机构有足够的医疗特色时才会自费去就诊,再加上目前在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规模和实力都难于跟公立医疗机构抗衡的局面下,其患者来源则明显受限。所以部分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了自身的生存不惜铤而走险,通过违规医疗广告甚至用“医托”的手段招徕患者。据统计,2007年上海查实的违规医疗广告以及“医托”的主体基本上来自于民营医疗机构。2004年北京新兴医院事件、2005年上海长江医院事件以及2007年年初上海协和医院事件,一连串“营利性医疗机构利用虚假医疗广告、夸大病情误导病人”之类的事例曝光后,引起社会对之诚信以及办医模式的质疑,“质疑和不信任的眼光”让这个本来就处于与公立医疗机构竞争劣式地位的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更加艰难。
2 现状的根源
2.1 病人来源受限
国内营利性医疗机构由于起步较晚,病人来源不固定,又因为缺乏办医特色,很难吸引病人,再加上部分营利性医疗机构不规范运作在社会上形成不良声誉,导致部分病人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缺乏信任,从而进一步减少了这些医疗机构的就诊量。
2.2 优秀医务人员缺乏
一般而言,只要有资金支撑,医院硬件建设是可以很快到位的,但是医疗救治水平的提高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有一个造就优秀医师团队的医疗环境。在国内,营利性医疗机构规模较小,病人数量有限,医务人员由于医疗诊治技术锻炼的机会较少,故而很难吸引优秀的医务人员加盟。即使有优秀的医务人员加盟,由于缺乏必要的医疗诊治机会,长期下去也不利于医务人员的自身发展;再加上国内医师执业地点相对固定,医师在医疗机构之间的流动相对受限,导致大部分医务人员不愿意放弃公立医疗机构的工作机会而转到营利性医疗机构去坐诊。营利性医疗机构由于缺乏“名医坐堂”,其发展的源动力明显受限。
2.3 商业医疗保险覆盖面不足
医疗保险可分为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具有强制性,通常由政府举办,重点保证社会公平;商业医疗保险具有自愿性,由市场经办,重点体现服务与效率。对于市民而言,社会医疗保险提供的是基础保险,而商业医疗保险不仅有助于解决社会医疗保险未覆盖的群体就医问题,同时还与社会医疗保险之间有互补的作用,可以承担基础保险之外的就医费用。
到2006年底,我国已有46家寿险公司(包括人保健康、平安健康等4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36家财产险公司开展了商业健康保险业务,产品近千种,涵盖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等4大类。但是由于惯性思维以及舆论宣传力度不够,广大市民乃至于部分政府部门仅关心社会医疗保险,而对商业医疗保险的认识还停留在其“唯利”的层面,主动参保的积极性不够。由于国内商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较低,而且国内大多数营利性医疗机构未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在一定程度上让一部分就诊者因经济原因止步于营利性医疗机构“门外”。
3 国外现状
3.1 医师与医院之间关系松散
在国外,医师与医院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比如在美国,很多医生拥有自己的诊所,承担门诊治疗。医生与医院是业务协作关系,并不隶属于医院,医生和医院之间是双向选择的关系。一位医师可能既是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师又是公立医疗机构的医师。这对于医师个人的成长而言,更容易在不同的医疗机构获得较多的医疗实践的机会,医师在选择合作的医疗机构时,不会担忧自己因选择的行医地点而会有碍于自己的前程。对于医疗机构而言,只要能多提供给医师诊疗的机会,自然就会吸引到优秀的医师坐诊;有了优秀的医师接诊自然也就不会担心病人来源了。
3.2 医疗保障体系相对建全
在国外,由于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的很成熟,商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也较大。如2004年,美国的社会医疗保险覆盖人群占总人口的27.2%,商业医疗保险覆盖人群占总人口68.1%。即使在建立了国家卫生保健制度的英国,也有11.5%的人口购买了商业医疗保险。从保障对象来看,对已经具有社会医疗保险的人群,商业保险提供补充性医疗保险,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在法国,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人,由于25%的医疗费用需要自付,大部分人还要购买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对社会医疗保险没有覆盖到或暂时覆盖不到的人群,商业保险提供灵活多样的保险产品,满足不同收入群体医疗保障需求。在荷兰,社会医疗保险只覆盖中低收入人群,高收入者的医疗保险通过商业保险提供。不仅如此,商业医疗保险公司还可以给就诊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就医保障。商业医疗保险公司会对大量的病人就诊记录(医疗费用、治愈率、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等)进行分析,通过长期的信息累计,可以对接诊的医师进行一个初步的信用评级,在就诊者就医时给予择医方面的指导。由此信用评级好的医师接诊的病人则会越来越多,而信用差的医师接诊的病人则会越来越少甚至于会失去行医的资格。因此,商业医疗保险的存在使医师能够自己意识到规范行医的重要性,直接起到了约束医师规范行医的作用。
4 对策和办法
4.1 突出办医特色,开展错位竞争
国外和香港地区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的历史很长,其生存的竞争力一直很强。
国内公力医疗机构占有绝对市场份额,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办医的过程中更要不断地为自己量身裁衣,做好市场定位,要和公立医疗机构之间形成合理的错位竞争,突出自身的办医特色。如国内和睦家医院针对高端客户提供特需服务,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培养出了自己的特定客户群体,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同时营利性医疗机构还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提供一些公立医疗机构不能提供的边缘服务,如康复疗养、特需服务等。营利性医疗机构相对于公立医疗机构办医模式灵活易变,只要善于把握自身的优势、合法经营终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4.2 充实医师队伍,放宽医师管理制度
由于国内医师的执业地点是相对固定的,无论是公立医疗机构的医师还是营利性医疗机构异地执业都是有限制的。在这样的体制下,医师的流动性减少,降低了营利性医疗机构获得优秀医务人员的机会。如果国内医师执业地点的限制适当放宽,允许医师多地点执业,医师可以在公立和营利性医疗机构之间适当的流动,将会给营利性医疗机构注入新的人力资源。
4.3 建全商业医疗保险,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做好整个社会的医疗保障体系,切实减轻就医者经济压力。首先要充分认识商业医疗保险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明晰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之间的边界,给商业医疗保险提供发展的空间。社会医疗保险应遵循广覆盖原则,重点解决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合理设定封顶线和报销比例,承担有限的保障责任,同时不断扩大覆盖面,努力提高医疗保障体系的公平性。对于基本医疗以外的医疗保障需求,应发挥市场作用,通过商业医疗保险的途径解决,重点解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以外的需求。其次要在舆论宣传上正确引导,转变市民对商业医疗保险“唯利”的看法,逐步引导市民意识到参保的重要性。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开发新的实用保险产品,加大宣传力度,优化自身的经营模式,改变市场单纯“赚钱”形象。只有建立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减轻就医者的经济压力,才能使市民选择医疗机构就医的“自由度”更高。
商业医疗保险的建全对于营利性医疗机构而言,既是一个契机同时也是一个强有力的“警示”。契机的原因是商业医疗保险的高覆盖率,不会让就诊者因经济原因止步于营利性医疗机构的“门外”;“警示”的原因是商业医疗保险已广泛用作规范医师诚信行医行为的工具。如果营利性医疗机构医师频繁出现不诚信行医行为,商业医疗保险公司会提示受保的就诊者回避甚至不允许就诊者到该医疗机构就诊。商业医疗保险的建全要求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发展自身的同时,首先要做到规范、诚信行医。
近年来,频频曝光的部分营利性医疗机构不规范行医事件,给本已脆弱的医患关系又蒙上了阴影。随着营利性医疗机构规模的不断扩大,规范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运营模式、维护医疗市场秩序也越来越迫切。切实有效地规范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运营模式,不仅需要其自身的努力来优化运营模式,同时还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和帮助。
5 参考文献
【关键词】艺术管理;艺术发展;重要性
一、艺术的介绍
(一)艺术的概念
艺术被称之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成是一种夸张化或者浓缩化的生活。通过不断的设计出新的东西,艺术便可以表达人们内心的喜悦悲伤与欲望,满足其情感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所有与美相关的事或物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如绘画艺术、舞蹈艺术等。
(二)艺术的重要性
艺术无处不在,内容涉及广泛,和人们的实际生活都脱不了联系,其在社会产品上的价值比重也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对于艺术所创造出来的价值而言,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价值,能够对人们的精神素质加以提高,最终打造出全新的精神上的生活。通过欣赏艺术的过程与其表达形式,可以让人们感觉到生活各异,从而可以做出换位思考,彼此之间相互体谅。这就呈现出艺术的价值。
(三)对艺术进行合理的分类
艺术的形式多样,根据其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划分。第一,根据艺术存在形式的差别对其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三种:分别为时间、空间、时空的艺术;第二、根据审美方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种:分别为视觉、听觉、试听的艺术;第三,根据其美学原则可以分为五种,分别为语言、表演、实用、造型与综合艺术,每一种分类之间都存在着相互的重合性。
二、艺术管理的介绍
艺术管理是术与管理交叉的一门新型学科,也足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从艺术管理者的职业性质来看,艺术管理需要将文化政策、文化社会学、文化经济学、博物馆学和艺术史与管理学结合。是一门多学科融合、操作性极强的学问。它通过固定的管理方法与手段而进行的一种有计划的管理活动,最终是为了实现文化艺术的有效性传播。通常的情况下,艺术的管理成员有许多,像行业机构、企事业结构与政府,他们一般通过合理的手段如法律手段对涉及到艺术的一些行业与事物进行有效的管理。在艺术管理的过程中,做好作品、艺术家、与观众三者之间的协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艺术管理中的管理者应该具有很多的知识储备量,除了要知道什么是艺术之外,更要懂得如何去欣赏,并判断它的艺术价值,能够将艺术管理的重点进行牢牢的把握。
三、艺术管理对于艺术发展的重要性
如今,促进艺术的健康快速发展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题。但要做好艺术的快速发展,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艺术管理,只有做好艺术的管理工作才能够促使艺术产业合理规范的运行,可是应该怎样才能有效的做好这些准备工作,以下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加以阐述:
(一)艺术管理使得艺术综合人才更加全面的发展
起初会促进艺术管理者的快速发展。在我国对于艺术管理者现存在两类,一类是跟着感觉来对艺术进行思考,但是不懂得管理;另一类正与其相反,知道如何来进行管理,但是却无法对艺术进行理解。这两类的艺术管理者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所以就不能有效的进行艺术管理。所以针对以上的问题,现在至关重要的就是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将其进行互补。要想促使艺术进行有效的发展,艺术管理者的自我提升尤为重要,应该将上述的两种类型进行有效的综合。另外,艺术管理对于艺术行业的其他相关人员,同样有着促进作用。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其相应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与之对应的人来完成相应的工作,只要大家不断的互相激励并且进行知识的补充就一定可以完善自我、突破自我。
(二)艺术管理使艺术市场进行全面的开拓
无论任何行业,其发展均离不开市场,只有全面的开拓市场才能促使艺术行业的永久发展。但是艺术行业对于我国而言,其起步较晚。并且发展也相对缓慢。在这些不足之处又产生了诸多的缺点,但是想要弥补这些不足并对缺点加以改正,就离不开艺术管理的有效实施。艺术管理应该充分的对艺术市场加以了解,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并通过一些相关的管理手段,采用不同的方式将其进行广泛的宣传。让大家在心理接受这种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开拓艺术的市场。
(三)艺术管理促使艺术行业规范的进行运行
确保艺术行业的规范运行,主要的方法就是通过法律手段,对其进行补充的还有政治与经济等相关手段。但对于艺术行业的整体规范来讲,应该制定与之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对其进行约束。只要艺术管理通过法律以及其它手段来进行管理,就一定会使艺术行业的发展走向规范化。艺术管理能够有效地促进艺术的发展,不论是对于艺术发展的人才需求,还是对于艺术市场的结构调整或是将来艺术发展的规范运行,这都离不开艺术管理,做好艺术管理的工作是管理人员的职责所在,只有合理的管理工作才能促进艺术的全面发展。
(四)艺术管理的属性:艺术还是管理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厂文化产业和艺术市场的迅猛发展与壮大,又推动了艺术管理的迅速崛起。但相对于迅速发展的艺术管理实践,国内艺术管理理论的研究还相对滞后。专家对于艺术管理的概念存在分歧,缺乏统一的认识,不同类别的高校在设置艺术管理专业时的专业布局、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对艺术管理学科的专业属性都有不同看法。由于艺术管理是艺术和管理的交叉重叠部分,艺术和管理在不同的艺术管理领域的侧重点和重要性又有所不同,若对其认识不够全面、深入,被表象误导,就容易对艺术管理的属性判断出现偏差。有学者认为,艺术管理是管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管理学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和研究,正如危机管理、时间管理一样是管理学的一个研究分支。更多的学者认为,艺术管理是移植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手段来解决艺术学自身的发展瓶颈,是艺术学借鉴其他学科的先进思想为自己服务的一个交叉学科,应属于艺术学。从艺术与管理两大学科的性质来看,笔者认为艺术管理属于艺术学范畴更恰当。
四、结语
艺术,它普遍被认为是人们对于未来有所追求的一种精神上的寄托,目前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对于一个行业要想进行不断的发展与创新,管理的作用不可忽视,管理其实也是一种艺术,它不单单只是对人或事进行管理。要将管理这门艺术做好,就可以确保一个行业及组织快速的向前发展,不外乎艺术的这个行业,进而得出,艺术管理在艺术发展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黄金锡.艺术管理在艺术发展中的重要性研究[J].艺术科技,2012(15).
马克斯·韦伯一生中致力于考察,他对世界很多宗教的伦理观都进行了探究,试图以一种比较的角度去探讨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和经济的关系内涵。笔者发现,新教伦理的及所蕴含的资本主义精神以及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联。我们应该重视个体以及这个个体的精神性的东西对社会的促进意义。因此,对新教伦理的研究就凸显了重要的价值。
一、理性主义及其发展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开始关注自然哲学,人们关注对神话色彩。最早的理性主义仅仅重视了对事物的目的、价值、终极关怀。理性主义仍然保存在神学占主导的世界中,人们受到了理性和信仰共同支配,理性异变成了上帝的理性,所以人们只要是听从了上帝的旨意,就受到了理性的控制。基督教的发展为理性主义的保存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只是理性的不完整性,但也促进了理性的发展。
17、18世纪理性时代出现了两大阵营:唯理论和唯实论。与理性主义相对的非理性主义仅仅在19世纪发展,非理性主义的出现带来了双面的影响,对资本主义的现实的回应和反思,同时也兴起了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等人作为非理性主义的流派对个体进行了剖析,认为人不仅是理性的而且也是非理性的,人的感觉、本能、情绪、情感、信仰都是非理性的。韦伯的思想产生于二者之间,他研究的社会学的理论受到了当时背景的影响。他的思想被实证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和德国的浪漫主义所影响。所以他在面对资本主义的现实时更多的关注社会的动机,这种社会动机指导人们如何从事社会活动,体悟对现实的理解。他关注伦理,他认为现代的资本主义是理性的资本主义,是理性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渗透和影响。
二、对资本主义的精神实质与新教伦理的关系
资本主义指以以资产者占有生产资料并使用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韦伯的命题是:资本用于积累和重新投资只是一种企业发展壮大的经济行为。资本主义的兴起需要其他条件,必须有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劳动力资源。韦伯看到,“近代资本主义扩张的动力首先并不是用于资本主义活动的资本额的来源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突破传统主义的精神动力的来源问题,而这种精神动力的来源与发展,就是韦伯在这本书中所主要探讨的“资本主义精神与新教伦理之间的关系”。韦伯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分类,大体有四种:掠夺型、社会遗弃者型、传统型、理性型。
韦伯阐述了天职观”和“世俗禁欲主义”的内容。他认为,新教伦理的经济发展壮大归因于禁欲主义的推动。“新教”也称之为“清教”,它是一种对欧洲各个宗教改革的总称。宗教改革的本质上看是对世俗生活的一种解读,以神圣的层面进行叙述,让世俗化活动成为人在上帝面前得到救赎的一种资本和力量。韦伯所说的新教也就是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运动,这种宗教体现着另一种新的禁欲主义,不仅改变了新教徒的原版的生活,也逐渐适应于人类社会,资本的积累,为推动资本主义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韦伯对新教的探讨以“天职观”为出发点,“天职观”一词源于马丁路德的圣经译文中,它的意思就是指上帝安排的任务。韦伯认为,这样的宗教精神激励了人类的信心和前进的动力,为资本主义社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而不是被动的要求和控制。让人们的社会地位由此变的更高尚,所有人都会因为自己完成了上帝交给的工作而骄傲,不仅地位是平等的,而且也有了尊严。
三、新教伦理与理性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理性资本主义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之,新教伦理不能作为决定条件。它作为基础条件为资本主义的道路做了引导。工具理性让人失去了信仰失去了自由。新教伦理可以从几个方面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因此,韦伯认为要研究宗教,就需要把握好宗教里具有什么样的关键因素导致这些行为。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对资本主义精神做了诠释。首先,要努力赚钱,在追求金钱的同时注意要合理合法这样才能不存在罪恶和惩罚。其次,劳动是上帝安排的,必须努力完成交给的职业和任务,你要对此有责任感。再次,企业家的创新探索精神。只有在少数的企业家认真的工作,探索新领域,创造更多的机会和财富造福人们。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中,韦伯试图论述宗教力量在什么程度上影响了资本主义精神的质的形成及其在全世界的量的传播。理性资本主义文化究竟在哪些具体方面可以从宗教中可以找到解释。因此,资本主义精神是一个历史概念,是一种在历史实在中联结起来的诸要数的复合体。新教伦理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不仅促进了资本主义政治的发展,而且产生了自由民主的政治思想观念,最后也是深层的打开了文化的视野,用文化的不断融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的发展。
四、总结
总结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很多原因影响的,一方面政治和科学技术的应用,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文化和教育的推进,最有备足的资本实力也是不能缺少的重要因素。韦伯的新教伦理思想具有着合理性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思想上和方法论属于合理性,而在理论和阶级问题上的研究是缺乏足够的论证。为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实质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也同时提醒了我们那些不合理的方面应如何应对,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伦理道德和人性的德行建设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以此深刻认识文化在构建社会的重要作用。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为2004年9月至2009年9月我院医学心理科会诊的住院患者共534例,均有详细的会诊记录,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申请科室、申请科室疾病的诊断情况、申请会诊理由、躯体与神经系统和精神检查的详细情况、心理科诊断以及处理等。其中男254例,女280例,年龄15~100岁,平均(55.6±18.3)岁。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对会诊病例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进行再诊断。
1.3统计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会诊科室
各科室均有会诊病例。见表1。
2.2急会诊与普通会诊精神症状比较
534例会诊患者中,急会诊195例(占36.5%),其中以意识障碍、谵妄、幻觉、妄想、兴奋、冲动等精神症状而请会诊者为多。这些症状亦显著多于普通会诊患者;普通会诊339例(占63.5%),其中因躯体化症状、焦虑、失眠、抑郁、消极等症状而请会诊者较多,并显著多于急会诊者,言行怪异及原有精神疾病而请会诊者则两组相仿。见表2。
2.3精神科诊断
经会诊后,精神科诊断以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神经症为多,其次为心境障碍、应激相关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等。见表3。
2.4会诊后医学心理科的处理以及随访情况
534例住院会诊患者通过精神检查明确诊断后,对谵妄和意识障碍患者一般建议对症处理,保持安静的环境;对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根据患者情况,给予精神药治疗;对焦虑和抑郁障碍患者,均给予简短的心理治疗,包括解释、支持性的治疗,部分患者辅以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并定期心理门诊随诊。会诊中使用药物主要包括抗焦虑药、抗抑郁药以及抗精神病药,常用药物主要包括苯二氮艹卓类药,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中的氟西汀、帕罗西汀、西酞普兰和舍曲林以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中的奥氮平和奎硫平,其中氯硝安定、西酞普兰、奥氮平和奎硫平的使用频率最高。会诊后随访结果表明总体医嘱执行者520例执行率达97.4%,但接受会诊的患者出院后医学心理科门诊复诊仅40例,复诊率仅为7.5%。
Ⅰ、经济刑法和有组织的犯罪
1.历史过程
正像在环境保护中还要表明的一样(Ⅱ), 在经济犯罪的领域里“传统的”财产犯已经不够了。(注:详见eser:《第四次德波学术讨论会》[脚注(3)](viertes deutsch-polnisches kolloquium)(fn.3),第82页以下; 同一作者:《第二次德匈学术讨论会》[ 脚注(4)],(zweites deutsch-ungarisches kolloquium)(fn.4 )],第30页以下。)因此,1976年的与经济犯罪作斗争的第一部法律(1.wikg)(注:1976年7月29 日的与经济犯罪作斗争的第一部法律(联邦法律公报1976年Ⅰ第2034页)[1.gesetz zur bek@①mpfung derwirtschaftskriminalit@①t vom 29.7. 1976(bgbi. =bundesgesetzblatt 1976 年is. 2034)]。 就业已导入了援助金欺诈(刑法典第264 条)和信贷欺诈(刑法典第265条b)的特别构成要件。这些犯罪是危险犯,它们与作为结果犯而规定的一般性欺诈的构成要件(刑法典第263 条)是有区别的,即它们的成立不需要具备通常难以证明的财产损害以及与其相应的故意。另外,在这一改革阶段,已经把破产犯罪重新纳入刑法典之中(刑法典第 283 — 283 条 d ), 并且在一个统一的犯罪构成要件(straftatbestand )中包括了高利贷犯罪(刑法典第302条a)。
组织方面的相随措施(begleitmaβ nahmen)也支持这种实体法上的调整:因为这些通常极为复杂的经济犯罪的追诉和审判以特别的专业知识为前提,所以,设置了所谓经济刑事案件重点检察院,以及在法院里设置了所谓“经济刑事审判庭”(wirtschaftsstrafkammern )(法院组织法第74条c)。
在第一次改革之后,接着又进行了第二次改革:在与经济犯罪作斗争的第二部法律(2.wikg)(注:1986年5月15 日的与经济犯罪作斗争的第二部法律(联邦法律公报1986年Ⅰ第721页)[2.gesetz zurbek@①mpfung der wirtschaftskriminalit@①t vom 15. 5. 1986(bgbl.1986is 721)]) 中, - 以另外一种形式-对在欧洲支票(euroscheck )和投资交往过程中明显的滥用, 设置了刑罚(刑法典第152条a,第 264 条 a), 同时制定了反计算机犯罪的保护构成要件(schutztatbest@①nde)(刑法典第202条a,第263条a)。
2.1992年的与违法的交易和有组织犯罪的其他表现形式作斗争的法律(orgkg)
如所有各个极其复杂的构成要件所表明的,对立法者来说总是困难的事情是,与在新工艺的开采中产生的犯罪性想法同步行进。如果涉及到所谓“有组织的犯罪”这种形式,要做到这一点当然就更加困难。为了更好地对付这种现象,立法者在这一领域最近开始做的事情是,既制定新的犯罪构成要件,又以新的重点设置犯罪的法律后果。与不允许酬答犯罪这一格言相适应,在1992年7月15 日通过了“与违法的交易和有组织犯罪的其他表现形式作斗争的法律”(gesetz zurbek@①mpfung des illegalen rauschgifthandels und anderererscheinungsformen der organisierten kriminalit@①t)。(注:缩写为《与有组织犯罪作斗争的法律》(联邦法律公报1992年Ⅰ第1301页)[abgekürzt orgkg(bgbl. 1992is.1301)]。)
在这一法律众多的具体规定中,有两点核心内容必须特别提出来:
a)财产刑和被扩大的没收
在谈到反腐败时还将再一次涉及财产刑(刑法典第43条a )和被扩大的没收(刑法典第73条d)这些法律制度(Ⅲ)。 因为在与有组织的犯罪作斗争中这些法律制度发挥着一种关键性机能,所以,在此注意力应该首先集中在与这些法律制度相联系的宪法上的和与之相随的法政策的顾虑上:这些法律制度所追求的缴获从所实施的犯罪中得到的赢利和与此相联系的抵消机能(ausgleichsfunktion)作为公正的前提条件(注:持此观点的是h·tr@③ndle: 《刑法典和附属法律》 (strafgesetzbuch und nebengesetze),第48版,münchen 1997,刑法典第43条a, 页边码3.)也获得广泛的赞同,对此尚存在根本性的怀疑。根据刑法典第73条的一般规则,财产性利益的没收以这种利益与违法的行为具有因果性相互联系为前提,相反,在违反了其中规定有刑法典第73条d 的“被扩大的没收”的orgkg所规定的刑罚法规时, 只要“其状况正当地推定该物体是为违法行为或者从违法行为中所获得的”就足够了。这导致了与在责任原则中扎根的无责任推定的冲突,无责任推定(unschuldsvermutung)禁止不对责任进行法律上的证明就判处刑罚和类似刑罚的制裁;(注:关于我所作的具体批评,参见a·eser:《在与有组织犯罪作斗争中缴获赢利的新道路?》(neue wege dergewinnabsch@③pfung im kampf gegen die organisiertekriminalit@①t?),载f·dencker等(编):《瓦尔特·斯特雷和约翰纳斯·威尔斯七十华诞记念文集》(festschrift für walterstree und johannes wessels zum 70 ·geburtstag),heidelberg1993,第833—853页(844页以下)和其进一步的说示。)进而,在这种“怀疑性刑罚”(verdachtsstrafe )中涉及到联邦德国基本法第14条规定的财产保障(eigentumsgarantie)。
b)洗钱
orgkg还设置了“洗钱”这一新的犯罪构成(刑法典第261条),(注:前面提到的有关被扩大没收的规定(刑法典第73条d), 也同样可以适用于它。) 其后1994年11 月4 日的犯罪斗争法 (verbrechensbek@①mpfungsgesetz)(注:关于变更刑法、 刑事诉讼法和其他法律的法律(联邦法律公报1994年Ⅰ第3185页、第3188页)[gesetz zur @④nderung des strafgesetzbuches,der strafprozeβ ordnung und anderer gesetze(bgbl·1994 is. 3185,3188)]。)也进而规定了这一犯罪。与对法律后果方面的规定相比,人们期待于这一新的规定的东西更多,违法的和合法的金融流转之间的接合 (nahtstelle)被视为为数不多的洗钱的一种,如果甚至不认为它是有组织的犯罪中唯一的微弱的地位的话。(注:k·oswald:《与洗钱作斗争的措施》 [die ma β nahmen zur bek@①mpfung der geldw@①sche(§ 261stgb i·v·m dem gwg)] - einekriminologisch-empirische untersuchung,载:《经济、税、刑法杂志》(zeitschrift für wirtschaft, steuer,strafrecht)(wistra)1997年,第328—331(328)页。)
但是,不久前在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结束的犯罪实证性研究得出的中间结论极清楚地表明:在档案分析的范围内,被研究的380 起处理中没有一起在调查之后也事实上因为洗钱而被控告,(注:oswald[脚注(16)],第329页图表。)处理中80%以上者必须又被停止了。 可以在刑法典第261条的核心性运用问题中发现其原因,即, 法律中所要求的存在于某一具体的先行犯罪[所谓标示性先行犯罪(katalogvortat)]与洗钱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正是洗钱行为掩盖了金钱的来源并把它“洗干净”。作为解决方案,现在有人建议再次扩大先行犯罪的标示,但是,这不会在证明具体的先行犯罪的必要性上有什么改变。 (注:oswald[脚注(16)],第330页。)
3.刑事诉讼法中的特别发展和其他的解决趋势
在刑事诉讼法的领域,orgkg 通过在法律上规定使用隐性调查员(刑事诉讼法第110条a至第110条e)、 技术性监视手段(刑事诉讼法第100条c,第100条d)、摄像追捕(刑事诉讼法第98条a至第98条c )和警察监控(刑事诉讼法第163条e),而扩大了调查工具。另外,进一步改善了对证人的保护,即,使保守有被害危险的证人的身份秘密成为可能(刑事诉讼法第68条第1款第3句)。在最近激烈争议的是,(注:关于大多数拒绝性的新闻评论,参见1998年2月2日的德国律师协会的新闻明镜(pressespiegel des deutschen anwaltsvereins), 第2 —20 页和1998年2月9日的第2—26页。 )将电子性空间监视的可能性补充地引入到刑事诉讼法之中-因被描写为“严重的偷听犯”而闻名。与这一现在已被联邦众议院(bundestag)批准的(注:详细的意见, 载:《议会》(das parlament),1998年1月30日和2月6日,第3页以下。)但是还需要联邦参议院(bundesrat )-目前还不肯定的-同意的新规定相联系,是一般认为必要的对联邦德国基本法第13条(住居的不可侵犯性)的修改。为了刑事追踪的目的在规定的前提条件下-特别是在具有严重犯罪的嫌疑时-使用声学性监视居住的技术手段,在将来会是可能的。
作为其他重要的解决趋势,还必须提到的是在征税过程中缴获违法的赢利。(注:1996年10月23日的“预防及追究有组织犯罪和税上缴收严重犯罪的赢利的法律案”(entwurf eines gesetzes zur verhütungsowie verfolgung organisierter kriminalit@①t und zursteuerlichen erfassung der gewinne aus schweren straftaten )(okvstg)就是以其为根据的。j·meyer/w·hetzer, 《通过征税来缴获赢利》(gewinnabsch@③pfung durch besteuerung),载《法律政策杂志》(zeitschrift für rechtspolitik)(zrp),1997年,第13—21页,特别是第18页以下。)如果这一方案成为法律,那么,就会在因为洗钱的嫌疑而开始刑事诉讼时必须询问财政官员,以便他们具有充分地运用税法的可能性。
Ⅱ、环境刑法
1.出发点
德国环境刑法最近十年的发展, 伴随着一种对立关系(spannungsverh @①ltnis):一方面曾经存在并且仍然存在着这样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意识,即,在环境的保护上现在所涉及的已不再只是生活质量的保障,而同时更多的是人类及其环境的生物性存在处于危险之中,(注:a ·eser: 《环境保护:给刑法的挑战—国家的和国际的》(umweltschutz: eine herausforderung für das strafrecht—national und international und international),载h. - h·kühne/k·miyazawa (编):《德日比较中的新的刑法发展》(neuestrafrechtsentwicklungen im deutsch-japanischen vergleich) ,k@③ln 1995,第97—125页(101)及进一步的说示。 ) 这就使得在德国的大众中产生了对更严厉的环境刑法的呼唤;(注:说示见a·schmidt/t·sch@③ne:《新的环境刑法》( das neueumweltstrafrecht),载《新法律周刊》(neue juristischewochenschrift),(njw)1994年,第2514—2519 页[2514, 其脚注(9)]。 )另一方面存在着经济学的以及刑法教义学的自然这种意义上的异议。特别是在经济领域总是听到危害“德国的经济状况”这种说法。(注:schmidt/sch@③ne[脚注(24)],第2514页; eser[脚注(23)],第102页。)进而,与环境犯罪相联系, 一些作者把焦点放在刑法的侧面掩护性质上,即把刑法视为“最后的手段”(ultimaratio)。(注:schmidt/sch@③ne[脚注(24)],第2515页以下及其进一步说示。)此外,甚至在几年以前就有人倡议完全废除环境刑法,不过其理由是,反正只适用于“小的环境污染者”,大的环境污染者人们已让其无事地进行着-因此,现在的法律最好具有不参与的性质。(注:说示见eser[脚注(23)],第119页。)
尽管存在这样的异议,但是,能够看到的是,在最近几年和几十年里德国的环境刑法不断地向前发展,即对相关的法益进行全面的保护,并且提高了刑罚幅度:作为一个重要事件,必须提及的是1980年的环境保护法,(注:对此见eser[脚注(4)],第29页。)它把当时所存在的有关规定-对部分内容进行了明显的修改和补充-纳入到德国的核心刑法之中。1994年11月1 日的“与环境犯罪作斗争的第二部法律”对其进行了最新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修改和补充。(注:联邦法律公报1994年Ⅰ第1440页(bgbl·1994is 1440)。)与此相联系的是, 其不久前即1994年10月27日的“基本法修正案(第3条、第20条a)”在基本法新的第20条a 之中把环境保护视为国家的目标确定 (staatszielbestimmung),(注:联邦法律公报1994年Ⅰ第3146页 (bgbl·1994is 3146)。)并因此再一次提高了其意义和价值。(注:关于其宪法的背景,详见p·kunig:《环境法发展的十个问题》(zehnfragen zur entwicklung des umweitrechts),载《法学培养》 (juristische ausbildung )(jura)1996年,第663—668页(663 页以下)。)
下面简短地描述一下当今德国环境刑法的基本轮廓。
2.当今德国环境刑法的基本轮廓
a)关于环境犯罪构成要件的分类和保护法益
刑法典第29章包含着保护水(刑法典第324条)、 土壤(刑法典第324条a)和空气(刑法典第325条)的规定。新设置的刑法典第324 条a,第一次把当时只是间接受到保护的土壤置于刑法的保护之下。(注:schmidt/sch@③ne[脚注(24)],第2517页以及其进一步说示。 )因为最终也是在保护人,(注:《关于这种自然是否不应视为环境犯罪的保护法益这一基本问题-与一种纯粹人类中心的看法相反-) (zur grunds@①tzlichen frage, ob nicht auch die natur alssolche als schutzgut der umweltdelikte angesehen werdensollte-im gegensatz zu einer rein anthropozentrischensichtweise—),eser[脚注(23)],第100页。)所以,刑法典第325条a 以下与确定的危害环境和健康的行动方式相联系,它部分是抽象的(例如刑法典第325条a第1款)、部分是具体的(例如刑法典第325条a第2 款)危险犯构成要件。刑法典第326条对危害环境的排泄垃圾规定了刑罚,在其第1款第1项和第2项中考虑了相关的对人的危险。 为了方便这些规定的实际操作和考虑到明确性的要求,与第29章相联接的刑法典第330条d最后还包含了一些重要的概念确定。
b)行政补充性的原则(“空白构成要件”的问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 发展战略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战略定位被广泛应用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工作中。笔者认为:商业银行所需要的各种策划和持续不断进行的各种资源的组织和配置活动,就是战略定位。换角度而言,商业银行战略定位就是将银行的发展愿景和目标,通过系统化的规划方法,形成商业银行经营方向的具体指导目标,并通过在商业银行不同层面的沟通和协作,在商业银行各层面形成一个有共识的战略行动纲领。
成熟的战略管理理论认为,战略管理是由环境分析、战略定位(选择)、战略控制(管理)等三个不同阶段组成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现行环境分析
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来源于原城市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是在原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由地方政府、城市企业和居民投资入股组建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是由众多法人机构合并形成的一级法人单位,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自1995年国务院决定在大中城市组建地方股份制性质的城市商业银行以来,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舞台上开始了艰苦的历程。多年来,城市商业银行既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又背负了沉重负担,暴露出诸多问题。从功能上讲,城市商业银行是商业性金融服务机构,因此,它首先应该具备商业银行的一般特点。同时,由于自身独特的发展过程,城市商业银行又有它自己独有的特点,这就是: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是地方性商业银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
(一)宏观外部环境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结构性调整、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职能不断转变,都为以按市场经济原则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城市商业银行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空间。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城市商业银行历史遗留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同时又面临着货币政策变化、利率市场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外资银行全面进入、监管政策调整和完善等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使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银行体系内部挑战、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制度创新的挑战、宏观政策调整和金融监管进一步严厉的挑战。
(二)内部资源
其劣势体现在:资本充足率低、不良资产率高、单一城市制经营、贷款风险集中度高和产品创新水平差等问题。
二、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定位
城市商业银行是以某一城市为服务区域的商业银行,具有地域性特征。因此,作为区域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另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必须把自身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所在城市经济不断发展,才能为城市商业银行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应与地方经济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使得城市商业银行与区域经济获得双赢发展。
(一)市场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
城市商业银行一般处于各地的中心城市。城市商业银行历史上形成的独特的地方特征、特殊的股权设置、与地方政府联系密切所具有的信息优势等条件,使城市商业银行更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只有利用与地方经济的交融性,密切保持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方向上的一致,才能敏锐捕捉地方经济的脉搏,寻找到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才能进一步在地方经济的极化和扩散中,扩大自身金融资源的支配范围,实现共生共荣。
(二)服务对象定位为中小企业和城市居民
首先,作为城市商业银行,必须为本城市发展服务,为本城市居民服务,受到本城市居民的欢迎,才能得到基本的发展。其次,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激励机制作用下蓬勃发展,其规模、效益在国民经济中愈加重要。城市商业银行由于从业人员本土化、与客户地域联系密切、熟悉客户资信与经营状况,容易对地方中小企业进行监督,可以充分保障放贷资金的安全性和提供服务的效率。因此中小银行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具有比较优势。
(三)业务方向定位为发展零售业务
从广义上说,零售业务范围包括与个人和家庭生活直接相关的金融服务、小生产经营者和小型企业的自然人提供的各类小额金融服务,从业务类别上说包括传统的零售业务和理财等综合性金融服务。发展个人零售业务,既是调整经营结构的需要,同时也是适应中国社会财富新格局和居民金融新需求的需要,是着眼长远的发展定位。
三、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控制
(一)银行内部管理战略
一是要完善资本补充渠道,优化股权结构,深化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二是重构组织体系和管理模式,以事业部管理模式实行扁平化管理。要通过全面或在部分业务领域推行事业部制管理方式,如组建公司金融总部、个人金融总部等,推进集约化经营。三是按照确定的战略定位重构经营管理机制。四是以价值链管理的观念推进银行再造,形成特色的企业文化。
(二)并购战略
1.横向并购。横向并购首先应立足于商业银行的内部整合,即按照效率原则,撤并或出售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降低成本,实现集约化经营。其次,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可以进行并购,从而壮大规模,实现优势互补。第三,政策性银行之间以及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也可以考虑进行合并,如可考虑将三家政策性银行合并为一家,政策性银行在基本完成其使命之后可改组为商业银行或与商业银行合并。
摘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也是需要不断提升的,但是现在的医院管理水平已经不能满足于目前的现状了,由于人们对医护需求的不断增加,医院管理人员的职业化水平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的要求标准也在不断提升,所以,医院的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培训是十分必要的,目前的医疗设备、医疗技术、医疗环境等都已经完备,但是欠缺的就是医院的职业化的管理人员。所以,我国的相关部门要提起对医院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转变旧观念,加强医院卫生管理的培养。
关键词:医院管理;职业化;培训
医院管理人员的的职业化培养已经收到我国的政府和相关卫生部门的强烈重视,并颁布了相关的文件,主要宗旨就在于培养卫生人才队伍,加强医院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建设,尤其是在培训管理这一方面,更是要抓紧落实政策,对医院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的指导和培训,无论是在医护专业方面,还是在管理专业方面都要共同努力,将二者相结合,对于医院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更是要明确落实。这种精神,为医院的建设专业管理人员指出了方向。也就是说,医院的管理人才是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尤其是在职业化方向上的培训,更是要做到细致认真,并且在医院的管理人员的选择上,还要进行系统的考核,并且根据不同的职位进行不同的培训,这样才能将医院管理的具体方针落实下来。
1.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1.1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是医院管理的需要
现代化社会进程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疗技术也随之而不断的改革和提升,目前,医疗技术和医疗水平相比较过去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而且也能满足目前人们的需要,但是医院管理的水平还是相对于落后,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并未达到先进的要求,医院的管理人员还是按照原始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并未有多大的改变,但是对于现如今的社会需要,这已经不能满足了,所以医院的管理人员最需要的就是一个系统的、职业化的培训,因为只有医院的管理人员职业化,才能够将医院管理做的更专业,医疗服务也更加到位,目前很多医院,无论大小,医院的工作人员都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服务态度不够亲切,会诊医生不够认真负责等等,这些情况的造成,就是因为医院的管理不够到位,所以,医院管理者不仅仅是需要专业化的医疗技能,而且还需要学会怎样做一个单纯的管理者。这就需要对医院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职业化不再仅仅包括医疗技能和水平,还应该包括怎样做好管理,管理的水平等,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能满足目前的医院管理的需要。
1.2提高管理者的职业化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社会上的医院数量越来越多,除了一些公立性的医院,越来越多的私营医院也是比比皆是,以至于,现在的医院之间也存在竞争的关系,医院与医院之间比拼的就是医疗技术、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而这些都离不开医院的管理,只有有效的对医院的各个部门、每个人的职责进行管理,才能够将医院的一些有条不紊的运作起来,而医院的相关服务和水平自然就会提升,所以,就要首先提高管理者的职业化水平,管理者的职业化水平的提升就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1.3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发展是时代需求
医院管理者的职业化程度将决定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走向国际化的步伐的速度。从一些国外医院管理的角度来看,医院管理,实现专业人才的建设,在本质上是医院的管理活动和学术发展独立的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中国的医疗市场的逐步开放,主动接受市场的考验,对医院的管理和生存的重要手段有一定的影响,医院管理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2.医院管理者实施职业化建设
2.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专业的管理团队,医院的文化培养是当务之急,因此,应先取得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及政策支持力度,并在媒体上广泛宣传。把它放到一个战略层面,特别是与政府人事部门需要设计和实施,选择专业化管理人员的标准,以提高医院管理的专家队伍,管理标准提高,这也是医院管理队伍的专业化进程加速的前提。
2.2落实政策、完善制度
建立一个管理系统,治疗的专业技术职称相应增加,达到稳定的医院管理团队,改善医院管理人员的治疗的目的。在申报和推广过程中,充分考虑在医院管理中的管理工作者已经取得的成就和达到的水平。同时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将管理渗透到医院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思想中,鼓励有志青年加入管理团队。为了加快管理系统的进程,要为建设一个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3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医院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第一,我国的医院管理者的薪资问题可以向国际制度借鉴。管理人员的年薪可分为基本工资和绩效奖金两部分。保证基本工资是医院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劳动报酬,根据医院大小和责任大小,既定不同层次的基本工资。绩效奖金是根据经营管理的贡献,也就是管理者的风险回报值,一般是计划内的目标值中的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结果。总之,要确保专职做职业管理者的收入要符合相应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专业的医院管理团队的稳定性。
第二,要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系统的心理刺激。根据工作时间的长短和在不同级别的医院管理者的贡献,选择和奖项荣誉,确保适当的社会地位和荣誉,以满足管理者的成就感的精神需求。
2.4医院管理者的职业化人格
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我国经济在不断的转型,医院管理人员,是改革的风口浪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紧张的工作,在新旧观念,新旧体制的矛盾碰撞中心,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是专业医院管理者的生长机制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医院的管理者需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但是良好的工作环境并不是容易获得的,也是受到我国的传统医疗体制的影响,医院管理人员除了对医院进行管理之外,还要处理外界的诸多事宜,所以管理者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此时,就需要医院管理者保持自己的本心,坚持自己的职业化人格。(作者单位:1.赣南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赣南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华章.医院管理人员职业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2(4):12~13.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问题和工作差距
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同国外银行相比较,差距主要表现如下:一是金融政策方面的差距。由于国内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管理体制,同时利率尚未完成市场化,国内商业银行受到法律、政策的限制,个人理财业务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咨询、建议或投赘方案设计等层面上,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二是运行机制的差距。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组织机构设置中,个人理财业务通常都归口在个人银行业务部,而具体理财业务通常由多个部门管理,部门之间缺乏联动性,造成前台业务条块分割,无法实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三是业务支持系统的差距。国内银行的数据系统是建立在账户基础上的,客户信息极为有限,导致理财业务的发展犹如“盲人摸象”,难以确定目标群体。商业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之间的有关客户信息资料库相互间不能共享,不利于个人理财业务向纵深发展。四是理财人员素质的差距。国内商业银行推出个人理财业务后大都没有相应的专职的客户经理,高素质理财人员的稀缺已成为制约国内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深入发展的瓶颈。五是市场定位的差距。个人理财业务同质化趋向严重,提供的个人理财规划缺乏说服力,个人理财门槛偏高,大众化的个人理财业务菜单相对不足。六是理财思维的差距。理财的核心是在合理、安全的资产管理基础上,科学分配资产和收入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目标,但相当多的国内民众简单地将个人理财等同于个人投资,从而出现了过于保守、急功近利和面面俱到等片面理财思维现象,居民理财思维和意识的不成熟影响到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国内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差距的分析,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提出如下几点有关国内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策略建议:
1.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细分目标客户群体,提供差别化服务。通过cRM系统的数据可知,温州农行14%的个人客户创造了91%以上的储蓄存款量,根据目标客户群体的细分,提供差别化服务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的个人客户群体庞大,而银行内部服务资源却是有限的,为高端客户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理财服务,为中端客户提供标准化优质服务,把低端散户分流到到电子自助设备,是我们的必由之路。通过目标客户细分,筛选出不同类型的高端客户,我们可以在提供标准化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开展综合产品营销,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商业银行应努力实现从出售金融产品向出售服务方案转变,客户不再是银行单一产品和服务的接受者,而是银行综合理财方案的需求者,银行也不仅是提供客户单项产品服务,而应成为客户的长期支持者和合作伙伴。在对客户市场进行细分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市场定位,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适合他们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方案。
2.银行加强与保险、证券、基金合作,开展业务。当前,银行不能直接涉足证券、保险业务,但《商业银行法》规定,允许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和业务,因此,银行要加强与保险公司的业务合作,为深化理财业务而努力扩大客户群体、巩固客户基础。近年来,随着中信、光大、招商等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壮大,国家有可能会逐步放开金融混业的严格限制而作出一些尝试,并且随着工行、建行、交行等基金管理公司的相继设立,我国金融分业经营的格局将会逐步改变,各个金融业务产品的交叉渗透逐步深入。
3.坚持以创新求发展的经营理念,提升理财业务品牌内涵。创新是进步的源泉,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要想有所突破,抢占更大市场份额,就不得不在产品、服务、销售渠道等方面进行创新。产品创新是根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在研究分析客户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产品,实现个人金融资产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的最佳组合。整合个人理财产品线,加强供应链管理。根据目前银行销售的开放式基金、各类保险产品、包汇结构性产品、黄金、信托、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委托贷款,以及各种融资类、结算类产品,针对客户需求分析结果,开发多系列的理财产品组合套餐,并借鉴国外金融市场的新产品优点,进行开发创新。
企业在用好人才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在培育锻炼干部职工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较好的成效。
1.办班培训
采用举办业务培训班、政治理论辅导班、专题研讨会、形势报告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经营管理者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国际商务和畜禽饲养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运作企业的能力。我们先后从墨西哥、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及北京农业大学、青岛海洋大学等国内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聘请了200多名知名专家、教授到公司讲学,改善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培训中,注意克服就理论学理论、就业务学业务、急用现学、浅尝辄止等倾向,坚持学用结合,超前谋划,取得了明显效果。
2.走出去学
我们每年都组织选派年富力强、有一定知识水平和有培养前途的经营管理者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学习深造。依托中央党校、北京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通过离职进修等方式,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锻炼
形势的发展,不仅要求企业经营管理者有一技之长,更要成为“多面手”。我们改变过去“以位定人”的做法,让管理人员轮换岗位和角色,接受各个方面的锻炼,培养复合型人才,担当起企业领导者的重任,主要采取内部轮岗和挂职锻炼两种方式对各大厂人员进行锻炼,打破他们长期在一个单位、一个岗位形成的固定思维方式和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关系网”,消除羁绊,释放新的活力,提高他们组织协调能力和决策水平。
二、人力资源监督
加强对干部的管理监督,是建设高素质经营管理队伍的一项重要措施。我们根据实际,探索实行了三种有效的监督形式:
1.加强党内监督
首先,定期开好民主生活会。深入查摆经营者的落实目标责任制、经营决策、企业管理及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到剖析不深不过关、问题不清不过关、措施不明不过关、群众不满意不过关。各党总支、党支部的民主生活会,党委统一定时间,派专人参加。每次会议都吸收一定比例的党外人士和群众代表列席,确保会议质量。其次,公司党委摆正与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班子的关系,董事会选聘经理,党委参与;经理用人,党委监督;监事会开展工作,党委支持,形成了有效制衡,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发挥好党的监督作用。
2.加强民主监督
以厂务公开为主线,发扬民主,实施监督。一方面,实施厂务、政务公开。党委把厂务、政务公开工作纳入党委成员和经理目标责任制,完善了公司档案、检查督导等制度,一月一公开,自觉接受股东、职工的监督。专门成立了由群众代表参与的领导小组,负责督促厂务、政务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疑点问题公开工作,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厂务、政务的及时公开,打消了股东、职工的疑虑,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形成了干部职工同心同德、奋发进取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实施民主评议经营管理者制度。管理人员的工作实行“公示制”,每年一次,将个人一年来的思想表现、廉洁勤政、工作业绩等方面的情况,公诸于众,让群众评议。党委根据评议结果,分别写出综合的分析评价,在董事会上进行通报,研究决定其升迁去留。并将情况及时公布,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3.加强财务监督
由党委牵头,组织纪检、审计、财务等部门联合组成财务审计考核领导小组,对公司下属的各企业和单位进行日常审计、年度审计和离任审计,加强对生产成本、销售、效益等方面的检查考核。同时,聘请一部分有一定资格、群众威信高、懂财务知识的老党员、老干部、老职工担任财务监督员,帮助查找和解决各企业财务运行中的问题和漏洞。
关键词:文化礼仪 发展 现状 服务质量 问题
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决定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否健康取决于国家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意识的融合度。1995年开始中国的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无论是影视行业还是文艺演出行,业、出版行业、毫不夸张的说是一日一景像。食时温饱不足为虑的当今社会,精神需求日趋增长。人类的文化需求分为意识需求、知识需求、娱乐需求、交际需求等等,文化需求的基础是经济基础,没有经济实力的支撑。文化产业不可能有较好的发展,同样,健康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叉促进了经济的有力发展。这种需求已经不是简单的观赏和娱乐,更多的驾驭和参与评判,不在乎经济利益的商业掠取,在乎的是自身的价值观念的体现,我们必须关注的是网络的直达车,为各种层面人群的文化需求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无论是还是寻找,文化需求的双通道总会在这里满足你的奢望,15年来,网络非但促进了文化产业的需求发展,又自我完善了文化需求的产业结构,调整了市场的融合度。同样,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在为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市场的文化需求日趋增加,软硬件基础产业存在极大的调节空间,市场更多产业的融合,调整,组合不断为文化产业注入新的商机。
文化产业面广量大,包含范围及其丰富,我们取其一粟观其一面。礼仪文化行业作为一个产业文化以其无不渗透的特殊性,在不到15年的发展历史中,迅速崛起,正在成为一个众人关注的新兴产业文化。所谓的文化礼仪,就是把文化的需求通过礼仪的方式来读解给大众观摩,我们细化来看,文化需求就是精神的需求,礼仪的方式就是依靠专业人士的策划,运用合适的场景和道具来表达展现的过程。礼仪文化行业的发展依托经济的发展,我们以苏州市经济发展为例。1995年前苏州城市规模面积不足现代城市规模的1/10,人口数量从60万人猛增到800万人,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独资企业的总数量全市不足1000家,到2011年直线飙升到300多万家。
首先从过去的婚礼仪式来看,一般家庭花费在婚礼仪式上的开销为100―200元,没有冗长的车队和华丽的仪式,金牌的司仪主持,而现在花赞在婚礼仪式上的费用,最少3000元,多则几百万元,甚至动用航拍直升机。我们从民政局结婚登记的数量分析,结婚数量基本呈上升数量,以每年26000对为例,婚庆礼仪费用一般为7000元,苏州市场的婚庆礼仪费用将达到1.8亿元。
其次企业文化背景的变化(外来企业比较多、外来打工比较多)造成企业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我们估算一下,仅在年终尾牙或各大节日上企业的礼仪开销就会较大的支出,一般在年终总结和庆典上,以10万家企业计算,每家按照文化礼仪费用10000元人民币计算,就将达到1亿元的支出。
再次我们在从汽车和房产的角度来看,每辆新车的上市和新的楼盘的开盘,一般商家都将举行会或者观摩会,我们保守估算苏州有500家房产商,300家4S展示厅,每年的大型房交会,车交会不计算在内,一年普通展会为6次,这样的概率在苏州市每年至少会发生4800次,每次礼仪消费8000元,就将达到3840万元。
最后我们再从企业的开业和破土奠基来分析,300万个企业分为15年分摊,每年至少将有10万个企业开张或者奠基,一般的外资企业从奠基破土开始一直会连贯策划做文化礼仪活动,规律是:破土动工奠基仪式,封项落成典礼,开业庆典,周年庆典,5周年庆,10周年庆――我们以每年5万个企业连续做4场为例,每场礼仪仪式费用为2万元,这部分费用将达到4000万元。
还有大量的学校,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文化礼仪的需求,我们保守估算在苏州市文化礼仪行业的销售额不会低于5亿元人民币。偌大的市场赢来了庞大文化礼仪团队,苏州市从没有一个文化礼仪公司到如今的大小文化礼仪公司上万家,从较大的文化传媒公司到文化传播公司,还有文化礼仪公司、婚庆礼仪公司、礼仪咨询公司等等。
然而,面对蓬勃发展的市场规模,文化礼仪行业的服务质量却突显出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突出表现在对行业的思想认识上,把一个意识形态的思想传播行业简单理解为文化娱乐的服务型行业,突出表现在策划创意上没有思想性,执行制作上缺乏艺术性,表演展现时没有系统性。我们一方面在感叹电视剧的质量不高,一方面还在大量的编辑和制作,一方面在埋怨春晚的节目不精彩,另一方面却在苦苦的等候春晚的到来,这说明,民众有这样的需求而我们却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就告诉我们。文化礼仪行业不是简单的制造一个卖一个产品,它是传播一种思想,体现一种精神,满足人们的文化食粮,传承一种民族意识。无论你是尾牙还是开业,你不能表达企业的思想实质,再漂亮的硬件设备也只是丑陋的电视剧一样;不管你是车展还是房展,你不能有力的展现出中心主题,任何华丽的舞美效果也只能是摆设;诚然,要解决这样一个思想意识层面上的问题,不是某一个产业可以解决的,但是我们要了解这个行业的特殊性,逐渐来提高行业的认知度。
其次,也就是我们需要重要解决和分析的行业内部的硬件问题。
这就是缺乏完善的台账管理考核机制,几乎是每个文化礼仪企业的硬伤。一般考核文化礼仪行业的管理质量,必须具备的主台账有13本,分别是:(1)服务对象登记台账,(2)服务内容登记台账,(3)策划案例登记台账,(4)现场管理执行台账、(5)配套供应商登记台账、(6)价格管理各案台账、(7)主要设备管理台账,(8)辅助设备管理台账,(9)配套工具管理台账,(10)车辆管理台账,(11)人力资源管理台账,(12)业绩考核台账、(13)财务管理台账等。由于文化礼仪服务行业是流动的分散性行业,在管理执行难度上非常大。大多数的文化礼仪行业单位,台账建立混乱。
文化礼仪行业所提供的产品是无形的服务,而服务的提供要依赖于人。因此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服务理念、文化水准关系到整个服务技术质量的效果。这里的服务技术质量不仅仅是指呈现在服务对象面前的终结效果,更是技术的可靠性,技术的安全性,技术的先进性和技术的科学性。文化礼仪行业的技术发展非常之快,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视频效果这块来拿分析。1980年的春晚上首次选用了灯光作为效果,而从录像画面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当时的技术水平非常落后,只能使用一些在今天看来极为普通的LED四色光带走灯,演员的面光都是明显不足的。2D00年的春晚,开始使用LED大屏显示,作为当时使用P7 16的室内屏幕已经是非常先进了。而今天看来又是非常的滞后,2011年光束灯,高清彩幕出现了,这些设备与舞美灯光的配合展现了前所未有的视频冲击力。展现在亿万观众面前的是美,是文化的传播,是文化的需求,观众从既往的笑声、掌声,到今天的评论声,叫板声犹如一波潮汐,你有多少能量,就能掀起多大效应。春晚的质量一直是纠结着剧组乃至全国观众的心,而每年的春晚质量总是留下极大的遗憾,在舞美造型和灯光上可以看到了独具匠心,可是文化传递的精神效应上,还是差距极大。当今我们国家的文化传媒、文化传播、文化礼仪等等文化产业的公司,在文化界和文化领域相当纷乱,而文化礼仪行业的迅速发展对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行业的现状是,技术人员满足现状,掌握一定技术后频繁跳槽,成为了文化礼仪行业服务技术质量提高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文化礼仪行业所提供的服务几乎没有一次相同,顾客是否满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场执行的质量。完美的策划,一流的硬件,熟练的工人,如果没有一个优秀的统筹执行官,也难以实现方案的效果。目前具有丰富经验的现场执行非常缺乏,处于现场执行的风口浪尖的人物也是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来的熟练操盘手。从理论教育到实际操作的结合培养,需要有完整系统的教育体制。我们知道的艺术学院,电影学院,传媒大学等,有着完整的演出体系教育体制,演员,剧务,导演,编剧等等,应有就有,这是经过多少年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实际需求。
从文化礼仪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分析,大多数年龄结构在30岁以下,有些不足25岁,文化程度大多数是大专和高中,所学专业是群众文艺和演艺类。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员,对待文化礼仪行业的认知度几乎是同一个模式,就是建立一个漂亮的网站寻找客户群,或者从同行中高薪挖掘业务员,技术人员。我们知道社会市场需求决定行业的发展趋向,反过来行业发展趋向引导了社会需求的方向。由于社会整体的需求量比较大,而市场的成熟度比较低,造成对行业的要求和门槛很低,这就给现有的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起到了负面作用。
团队的的配合在文化礼仪行业的服务中非常重要。文化礼仪行业讲宄的是整体的协作和配合,这种协作和配合从企业内部来看,是从企业的构思策划到执行完成;从外部分析是供应商之间的互相理解和默契的协作。而目前的状况是,在淡季的时候,各个文化礼仪公司互相压价,疏于配合;到达旺季的时候,变相抬价,现场争夺客户,暗地互相诽谤,很难做到携手同进的境界。这就需要有一个很好的行业规范来完成这个使命,当然,最好的规范也需要互相之间的认同和利益的均等。而目前实现这些还是比较艰难的。众所周知,诸如婚庆协会,家具协会,餐饮协会等组织,其会长既是行规的制定者也是行规的执行者。因为互相之间存在利益的驱动,要做到利益均衡是不客观的。据了解:苏州市婚庆协会的领导,因为依靠这块牌子承接业务比较方便,大家就纷纷效仿,成立了名目繁多的类似协会,从不同的角度来争夺市场的份额,比如婚庆主持人协会,婚庆装饰协会,婚礼礼品布置协会等等。如何规范这一市场,从婚庆市场来看,就可见难度的一斑。